内容摘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两首散曲小令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许多相异之处,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了这两首不同的散曲家写成的相同标题的散曲小令,用“比较诗学”的方法,通过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来探讨一些文学创作上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 相同点 不同点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 而贺新辉先生在他主编的《元曲鉴赏辞典》中,则称誉白朴的《天净沙・秋》“可与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相媲美”。 但是,在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中,只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提白朴的《天净沙・秋》,于非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也是这样。都具有重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轻视白朴《天净沙・秋》的倾向。
笔者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固然具有许多优点,但白朴的《天羯场で铩返拇醋魇奔湓缬诼碇略兜摹短炀簧场で锼肌贰R虼耍白朴的《天净沙・秋》有开创之功,功不可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后来居上,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们一脉相承,各有千秋,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
(一)标题相同
从标题来看,两首散曲用了相同的宫调,都是“越调”。“越调”是南北曲所用的十三种宫调之一。曲牌也相同,都是“天净沙”又名“塞上秋”。题目都有一个“秋”字。
(二)体裁相同
两首散曲都是散曲小令中的“寻常小令”,单支曲子,共计五句,二十八字。句式相同,都以六言句式为主,作“六六六”的格式。押韵方式也相同,一韵到底,不换韵,都按照元人周德清编订的《中原音韵》,押第十三韵部“家麻”韵。都没有衬字。
(三)景物相近
两首散曲所描写的时令相同,都是描写秋景,开头两句都呈现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日黄昏山村羁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或有相同之物,或有相近之物。相同的如“老树”;相近的如“昏鸦”与“寒鸦”,“夕阳”与“落日”。
(四)手法类似
在表现手法上,两首散曲都运用了意象叠加法来写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曲一共选用了十二个意象,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句叠加了三个意象,全是定中结构的偏正名词短语,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这是这首散曲小令最大的特色。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全曲选用的意象也恰好是十二个。开头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和末句“白草红叶黄花”。加起来也是三句,都运用了意象叠加法来写景,和马致远的小令一样,真是巧合。
(五)对仗方式相同
马致远的小令前三句,运用了独特的鼎足对法,即三句连续不断的相对偶的句法修辞法。白朴的小令虽然开头只有两句相对仗,但是他在末句又补上一句“白草红叶黄花”,与前面两句遥遥相对,凑成了散句的鼎足对。所以,这两首小令的对仗方式基本是相同的。
从以上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许多相同之处。笔者认为,这决不是这两位散曲家无意识地偶然的巧合,而应该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受到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的影响,有意识地师承、借鉴或者模仿然后写成的佳作。
二.不同点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受到白朴《天净沙・秋》的影响,与白朴的散曲小令有许多相同点,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等同,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抒发的情感不同
这两首散曲虽然内容相似,描写的都是秋景,但它们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白朴《天净沙・秋》通过描绘山村秋天傍晚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山野自然风光的热爱,抒发了诗人金朝灭亡过后,无心追求功名富贵,甘心归隐田园,享受山水之乐的隐逸思想感情。因此,它是一首山水田园散曲,也是一首隐逸散曲,属于歌颂文学。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却不同,它虽然也描写了秋天傍晚山野的自然风景,但是它并不是歌颂这些山水田园秋色的单纯写景曲,也不是看见这些萧条、凄凉、冷落、昏暗的自然景色,引起自己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羁旅思乡悲伤感情的游子羁旅思乡诗,而是马致远运用暗喻和象征表现手法,艺术地概括了当时元朝社会衰败、昏暗的现实,曲折地抒发了乱世难民飘泊天涯,、有家难回,、国破家亡的悲凉情绪。同时这首曲子还折射出这位游子对当时元朝暴虐昏暗统治的不满,引起当时千千万万南宋遗民的共鸣,流传广远。因此,它是一首***治抒情诗,又是一首寒士悲秋诗,属于骂世文学。
(二)表现的主题不同
白朴的《天净沙・秋》,选取了秋季典型的景物,由远及近地描绘出来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写了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而接下来的“一点飞鸿影下”使原本萧瑟的画面变得明朗起来,给寂寞的秋景带来了鲜活的生气。而最后一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者用了五种鲜亮的颜色,把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如春日一般的美丽多姿。曲子的感情基调从萧瑟寂寥逐渐变得明朗清丽。表达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却不同,笔者认为马致远在这首《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的景象,并不是纯客观的、不带任何感彩的自然“物象”,而是主观的、带有强烈感彩的“意象”。这首《天净沙・秋思》继承了战国末期楚辞大家宋玉的著名辞赋《悲秋》的意旨,抒写寒士末世怀才不遇的悲哀,又继承了唐朝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的诗意,抒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它描写的秋景,并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而是社会的***治形势。标题的“秋”字,并不只是自然气候的秋季,而是象征当时元朝***治气候的秋天。“思”,并不只是马致远一个人的“小我”的悲伤思想感情,而是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个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游子”(实际上指南宋流离失所的难民)的悲伤思想感情。
(三)意象同中有异
白朴的小令选用的十二个意象中,属于冷色调的意象有六个,它们是: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白草;属于暖色调的意象也有六个,它们是:轻烟、飞鸿、青山、绿水、红叶、黄花。色调不够统一,其中的青山、绿水、轻烟,应该是春天的景象,与标题《秋》的题意不相吻合。而且安排的位置,也比较杂乱。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运用意象叠加法方面也比白朴的《天净沙・秋》更完善。他的这首小令所选用的十二个意象中,有九个都是冷色调,它们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只有三个意象是暖色调,它们是:小桥、流水、人家。但是,这三个暖色调的意象,并不是眼前的秋天景物,而是抒情主人公回忆往日在南宋时期温馨的家园春天的景物,作为抚今追昔的对照景物出现的。因此,马致远做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美,并不脱离题意。这一点,也是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后来居上,不同于白朴小令的成功之处。
(四)对偶稍有不同
马致远这首散曲小令在运用对偶方面,也比白朴的散曲小令更加谨严、精工。白朴的《天净沙・秋》开头两句“孤村落日残霞”与“轻烟老树寒鸦”,对仗很工稳。但是,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却没有和前面两句对偶,因此没有形成三句互相对偶的“鼎足对”。一直到末句,才用“白草红叶黄花”与开头两句遥遥成对,气势不够连贯,韵律也不够流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不同,它一开头就连续运用三个对偶句,像连珠炮似的凌空而来,具有泰山压顶之势,气势连贯,韵律流畅,产生了一种整体美的音乐性效果。这充分表明马致远一方面善于学习白朴用对偶句开头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又能扬弃白朴曲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另外,在遵守散曲小令的曲谱方面,白朴的《天净沙・秋》也不够谨严。如末尾两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其中的“绿”字应该作平声,他却用了仄声;“水”字,应该用去声,他却用了上声。都不符合规定。虽然曲谱注明这一句句末,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白朴却选择了不押韵,音乐性不够强。尾句曲谱规定是:“仄平平仄平平。”但是,白朴的尾句却是:“仄仄平仄平平。”违背了曲谱的规则,“草”字应该用平声,他却用了仄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却不同,它严格地遵守了曲谱的规则。如末尾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下”字,曲谱规定用去声,他就用去声;曲谱规定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他就选择了押韵,因此,句句押韵,音乐性很强。曲谱规定尾句是:“仄平平仄平平”,他就用“仄平平仄平平”,完全符合规则,丝毫不差。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着许多相同之点,这充分地表明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小令,是受到白朴的散曲小令影响而写成的。但是,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小令,又和白朴的散曲小令,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这又充分地表明马致远又善于创新。这种相似而又不相似的文学创作现象,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够更好地创新。
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之所以被人们誉为“千古秋思之祖”,就在于他善于继承白朴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中的长处,扬弃它的短处,然后精益求精,锦上添花,运用新的审美理念和新的写作技巧,不断改进,因此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儆诶丁
参考文献
1、贾传棠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词典》,文心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
2、贺新辉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8月第2 版
3、霍松林等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4、王一川主编《文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唐铁惠主编《文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作者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