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分类号】G63.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秋”,一个在古代文人笔下充满灵性的季节,一个映射寄托着历代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念愁肠的意象,历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无论是唐·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还是北宋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无不激荡着诗(词)人牵肠挂肚的情怀。但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元代马东篱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翻开古代文化典籍,除了唐·刘禹锡、杜牧等少数文人笔下的秋充满欢快喜悦情怀(《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外,其余大多古诗文都离不开惆怅别绪。这大概与秋冬季节特有的自然景观容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悲凉之感;另外,古代的“秋”和“愁”是谐音,容易勾起羁旅在他乡的游子们的思乡思亲情怀有关。在那个交通信息不太灵便的时代,大概唯有借景抒情才是他们排遣惆怅的唯一途径吧。
《天净沙·秋思》之所以被誉为“秋思之祖”,在于词人长于环境衬托,使意象和意境达到了水融般完美统一,以烘托出炉火纯青般悲凉气氛。上半部分,词人运用蒙太奇手法把九种毫不相干的景物漫不经心的堆砌在一起,达到了无以言表的绝妙效果。生命力极强的“藤”,枝繁叶茂的“树”,成群盘旋的“乌鸦”,宽阔的黄河古“道”,猎猎的“风”,奔驰的骏“马”前面分别冠以“枯”、“老”、“昏”、“古”、“西”“瘦”六字,景象大变,骤然形成了一种荒凉、凄惨、悲苦、寂寥的场面氛围,充分凸现了词人高超的炼字功力;而这种使人恸伤的场面又与“小桥流水人家”这种与自己无关的安详、静谧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一种人不如鸦的感觉。此时此境,在夕阳西下之际,对于这个骑着嶙瘦骨之马在急于赶路的游子而言,看到这种荒凉凄切场面,傍晚而投宿无门,欲哭无泪,赶路而跑不动,天暗在即,四野荒凉,空寂无人,生死两茫茫,怎么不让人肝肠寸断呢?
现在,试让我们闭眼联想: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一抹血红的夕阳斜挂在天际,把那棵被一群乌鸦所盘旋的老树影子拉得老长老长。老树已落尽了他繁茂的枝叶,仅剩下黑魆魆的躯干像魔鬼的爪子一般拼命地伸向天空,枯藤缠绕其上,象无数条僵硬的死蛇在寒风中摆动,发出恐怖的呜呜声。四野已荒芜人烟,偶尔几只野兔从被西风卷动的道边草丛中窜出,与空中飞舞的断草茎在赛跑。夜幕悄悄降临了,只见一个满面尘土的男子在被荒草湮没的羊肠小道上匆匆前行。任凭他怎样驱赶,这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就是跑不起来。隐约望见远远的小溪上架着一棵独木桥,桥下一户人家的茅草小屋已在静谧安详中进入梦乡。多羡慕这群乌鸦啊!他们尚且有老树可栖,而我今晚投宿何处?欲哭无泪,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天净沙·秋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