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诗人抓住庄严悲壮的场面,作为自己哀思的触发点,然后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描写、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写出了***伟大的一生和人民对***的深切怀念,痛斥了“”的卑劣行径。
关键词:《一月的哀思》 哀思 悲壮 缅怀 讴歌
《一月的哀思》是一首哀悼、缅怀的抒情诗。1976年1月11日,北京百万人民伫立街头,迎送的灵车,这悲壮伟大的历史性场面,显示了***在人民心目中崇高的地位,也显示了人民伟大的力量。诗人亲身参加了首都百万群众迎送***灵车的行列,于是他就抓住那庄严悲壮的场面,作为自己哀思的触发点,然后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描写、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写出了***伟大的一生和人民对***的深切怀念,痛斥了“”蹂躏人民的感情妄***把的形象从人民心头抹去的卑劣行径。诗题含意丰富,既包含沉痛哀悼和深情缅怀,又在崇敬讴歌的同时寄寓悲愤的思考。
这首抒情长诗长达六百余行,共五章。下面重点赏析第二章,第二章着重抒写诗人和人民一起迎候***灵车时的哀思和情景,赞颂***一生为人民的崇高品质。
诗的开篇,诗人就以凝炼的笔触,写出了作者迎候灵车的地点、时间、环境和气氛。“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冰冷”既是季节时令的特点,更是“”肆虐的***治气候,揭露了“”控制下的报刊对悼念***活动报道的冷漠。一个“攥”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的切齿之恨。四个“等待着,等待着”的句式,反复强调了诗人渴望看到***最后一眼,并“把一个前线战士的崇敬”献给***的殷切心愿。“碾过我们的心”则形象地表现了人民的悲愤心情。这一节,为全章定下了基调。
诗的第二节着重描写悲壮的景象,暗示了当时虽然是在被压制的情况下,但人民自发的哀悼场景庄严肃穆、悲壮伟大,映衬了***光辉伟大的一生。这一节,落笔于广场和长街的环境描绘:“汽车,扎起白花……”这暗淡的色调悲凉的气氛,与人民哀痛的心情,很好地交汇在一起。诗人还着意渲染了“如血”的“残阳”映着“半落的红旗”场景,给悲恸气氛增添了壮烈、肃穆、绮丽的色彩,较好地烘托了的一生。
“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两句单独一节,***安排,在第三、五、七、九各节四次重复出现,形象地说明了送灵车队之长,送灵群众之多,从而烘托了人民对***的爱戴之深。“缓缓地”加重了“流”的分量,表达了亿万人民希望时间就此停顿,不忍***就此离去的深沉情怀。这两句不仅加强了全诗浓重的抒彩,加强了全诗肃穆哀切的音调,而且烘托了悲痛抑郁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它写的是景,表的是情,仿佛人心也随着灵车流在深冬的风里,这心在颤抖,在哭泣,在哀思,在呼唤。这两行诗不仅深化了其它各节的内容,是抒情的触发点;而且把其它各节自然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步推动感情的加深和情节的发展,使全诗脉络分明,首尾贯通,是结构的联结点。
第四节开头连用两个反问句,使“有的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抒发了诗人的愤怒之情,压抑在心头的悲哀,爆发为强烈的爱,为接下来所描写的灵车经过长安街万民哀痛的悲壮场面做了衬托,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运用一组排比,把送灵群众哀痛欲绝、不舍***离去的情景,神情毕现地描绘了出来,充分体现了***与人民的血肉深情。“一颗心……”这一组对句表达了人们汹涌奔腾的心潮和哀思。这种动势,又和上句“长街肃穆,万民伫立”的状态成为强烈的对比。
第六节,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分别用“真正的生命”、“人民骄傲的儿子”、“伟大的英雄”、“伟大的战士”等光荣称号,讴歌和揭示了***最本质的特征,抒写了“我”在***灵车前的颂歌,倾诉了对***的真挚之情。
诗人把这种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几乎是全中国各族人民都共同具有的对的崇爱之情,通过“我”表达了出来,又凭借联想的针线,把它与全中国全世界人民悼念的葬仪缝在一起。在这一节里,先从农民、工人、战士不同的角度反复抒写人民对***的敬悼,再从全国、全世界庄严隆重的丧仪里,显示出人民伟大的历史力量。但诗人很快就把笔锋收拢回来,收回到长安街头,想象***从容走过,像生前那样不惊动人民。再次表现出***伟大的人格和全国人民对***的热爱崇敬的心情。
诗的结尾,着重从灵车中***的遗体出发,表现的一生,是忠实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结构上看,这一节是全章的概括结语。
总之,本诗是写在逝世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诗人置身于人民伟大的送葬行列里迎候灵车时的感受,既带有诗人战士的个性特点,也带有时代的特点。诗人迎候灵车时的感情、思绪,和首都长安街百万人民迎候灵车的悲壮场景及人民悲痛的思绪和谐一致,并把首都人民长街哀思的现场和想象中全中国人民哀思的情景巧妙地联系起来,把迎候灵车时人民对***的敬爱和***一生热爱人民的光辉品质自然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王楼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瑛《一月的哀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