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事范文精选

老子的故事篇1

1.1故事情境的核心理念

故事情境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使用者为导向”,其核心原理与产品设计的核心理论“以使用者为中心”不谋而合。设计开发过程中,故事情境法不断以产品视觉化及实际体验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并从使用者角度或使用时的情景角度,去评价产品。设计的成熟度与普适性。其主要目的是将使用者的特性、事件、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想象来描述使用情境,来探讨产品构想与设计主题,并完成产品设计。

1.2故事情境的使用原理

故事情境法是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透过一个故事(可以包括使用情境、使用者特性、以及环境因素等,与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环境”相同)不断模拟产品的使用情境,将这些内容视觉化,通过起、承、转、合来组成完整的故事情境,并且以不断视觉化的方式来实现产品构想。

1.3故事情境的设计流程

在选定了消费群体后,要针对该消费群体建立起用户模型,确定消费群体的基本特征和需求,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和创建合理的故事情境,来达到最初既定的目标。故事情境的设计流程具体细化步骤,如***2。

2故事情境法在老子文化礼品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拟以老子文化礼品设计为应用案例,希望通过故事情境法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老子的生平经历,并以合适的设计载体呈现给用户。经过项目组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与用户分析定位,确定本次用户群为青少年群体。

2.1老子故事的提取

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者,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老子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孔子入周问礼,拜访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子。这次会面大概发生在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至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之间,也是文献留下来的关于老子事迹的少数记载之一。关于老子辞官而去应函谷关守尹喜之求著经的事迹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都有记载: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在老子故事的提取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搜集,主要包括《老子内传》、《后汉书》以及《史记》节选中对老子的记载和描述,以及道教、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对老子的事迹记载。基于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搜集,本文最终提取出了8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情节,作为老子生平的代表事迹。分别为:老子出生;老子降青牛;任守藏室史;孔子拜老子;老子著经;老子出关;老子游历各国;老子升天八个场景。

2.2老子文化礼品故事情境展示

对老子的形象进行创设,既要符合用户群体心目中的老子特点,同时也要符合青少年的喜好。本文通过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应用产品设计中的DNA推理方法——形状文法来具体演绎,具体如***3所示。根据以上的老子形象参考,应用形状文法,提取其中最具特点和识别性的形象特征融入到老子形象的设计。《老子内传》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同时参考对老子形象的描述,对老子形象进行设计。

2.3故事情境方案展示

选定了所需的老子形象后,本文参考资料记载完成了老子生平的8个故事情境的创设,具体如***4所示(此处展示4个故事情境),以更生动的形象展示了老子生平的代表事迹。以清新的风格描绘老子生平故事情境,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对老子文化的传播。并可以通过这些情境营造出更加立体的感受,以达到传播老子文化的目的。

3结语

基于在现今社会中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以及近年来的逐步重视,本文通过对老子生平的故事情境进行描绘,希望将老子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新引入人们的视野。在引入故事情境法的过程中,通过故事情境的表达,更加生动地展示了老子文化,也使老子文化深入人心,促进老子文化的不断传播和传承。

老子的故事篇2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中***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39-02

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后极速衰落。在这几百年间,画像石遍布全国各地,其风格、题材和雕刻技术异彩纷呈,是汉代雕刻及美术发展史中辉煌的一笔,也为汉代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记录保留了重要而直观的材料。

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河南、四川等地,在天津、北京、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也有少量发现。画像石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其中一之一就是历史故事。“孔子见老子”题材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约占发现总数的80%。①本文主要目的是对山东地区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作全面分析,以探索这一题材在这一地区出现的复杂社会背景及意义。

孔子和老子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弟子活跃于当时社会之中,通过努力宣扬各自的精神信仰以获得统治者的认可,从汉初的黄老思想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儒、道两家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斗争。山东地区是儒家的起源地,也是儒家思想兴盛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汉末道教的起源地之一,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思想背景下,画像石的发展必定受到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先秦和两汉时期就已经有文献记载。《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②《吕氏春秋・当染》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D。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④《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类似记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孔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⑤此外,在《潜夫论》《韩诗外传》《白虎通》等文献中也有简要记载。

从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孔子见老子”历史故事在汉代已相当普遍,但这一历史故事为什么会出现在墓葬的画像石题材中,它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怎样的思想认知,这些是“孔子见老子”画像题材所能反映的重要信息,但也可以说现在还很难明确这种信息的实际内涵。为此,我们应先从画像材料本身入手。

首先,“孔子见老子”画像在人物布局方式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孔子及其随从拜见老子,在这类画像中,孔子带有较多或几个随从,而老子则独身一人,在孔子和老子中间还有一儿童,一般认为是项橐;第二类是孔子及随从拜见老子及其随从,这类画像中老子身后也会跟随几名随从,有时随从数量也会很多,整个画像的跨度非常大;第三类是孔子拜见老子,皆无随从。

其次,在方向上,画像上既有孔子左、老子右的布局,也有孔子右、老子左的布局,但这只是我们现在所直接看到的一个平面画像,如果将画像石放置在原本的位置上,可以发现本来的位置其实并不仅仅是左右关系而已。可以确定原来方向的画像石有皇圣卿东阙北面画像、功曹阙北面画像、武氏西阙正阙身北面画像、武氏西阙正阙身南面画像、武氏祠前石室后壁东段承檐石画像等,其构***都是孔子处于东方,老子处于西方,或许这样的构***并非出于一种偶然,而是表现孔子从东方而来,前往老子所在的西方问道,这应该是对历史现实的刻画。如果上面的推测准确的话,这些画像构***上的方向设计也就很有可能会趋于这种一致性。

第三,在***像配置上,“孔子见老子”画像经常与其他历史故事以及车马出行等画像共存。东汉早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主要搭配升鼎、周公辅成王等历史故事;而至东汉晚期,画像石上则出现东王公的形象,并且东王公画像通常置于画像石的第一层。从这些画像题材来看,这种搭配应当是一种习惯性的组合,或者是当时这一地区部分工匠习用的一套底本。因而,“孔子见老子”画像并非就一定是为了反映孔子谦而好学的精神,至少在墓葬中并未有这种目的的合理解释。更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同于“周公辅成王”、“升鼎”之类的历史故事,在当时的民间可能普遍流行且为大众熟知,因而工匠在画像创作的选择上也更倾向于这种更容易被接受的题材,而这种题材的形式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固定范式。

有的学者试***从道教升仙的角度来解释汉代画像石中出现“孔子见老子”画像的原因,“当时人们相信老子是最高的道神之一,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成仙之前,也曾拜见老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太上老君’的老子,已具有与西王母比肩而立的‘常治昆仑’的崇高神格地位,而孔子及诸弟子拜见老子后均已成仙”。⑥如果这里不说东汉时期老子是否已成为比肩西王母的太上老君,直接从画像的角度观察也得不出老子和西王母已具有同等的地位。前文已指出,东王公的出现往往占据画像布局的第一层,东王公和西王母相对,而“孔子见老子”***像则并无固定层位,有时也会处于底层。我们也没有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孔子见老子”画像与东王公画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而只能说在东汉晚期“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出现东王公的题材可能受到了早期道教的影响,而在此之前更多的***像是搭配升鼎等历史故事和出行等题材。

同时,“孔子见老子”画像中,作者显然刻意凸显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孔子及其众多随从往往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而老子则经常处于***像边缘,这种不对称也和老子重要身份这一认识矛盾。这反而反映了当时在儒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士人对“孔子见老子”这一画像题材的再认识和重构,以突显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的地位。

在孔子和老子之间通常会刻画一手推滑轮另一手指向孔子的幼童,似乎已成为这一题材画像的标配。这一人物一般被认为是项橐,但历史记载中“孔子见老子”时并无项橐存在。据传项橐是鲁国的一位神童,《战国策・秦策五》记载:“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⑦或许是为了表现孔子谦而好学的精神,而正与拜见老子有着类似的主题,就逐渐将二者融合在一个画像之内。这里有两幅画像或许可以印证这种猜想,即武氏祠西阙正阙身北面画像(***1)和武氏祠西阙正阙身南面画像(***2)。这两幅画像同出于一阙身,北面画像为孔子与项橐,南面画像为孔子及其随从与老子,说明在当时孔子与项橐的故事也是***于孔子见老子而存在的。这两个故事可能会合在一起,也可能会各自***,或许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还有节省画面版幅的考虑。在武氏祠西阙正阙身南面画像中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在这幅“孔子见老子”画像中,孔子的形象特别矮小,其身后的随从反而特别高大,至于出于何种意***似乎很难说清楚。

总体来说,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数量较多,出土地点也较集中,主要为嘉祥一带。画像的构***方式基本相同,为孔子与老子相对而立,中间或有一幼童,这应该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模式。而作为当时该地区较容易接受的题材,“孔子见老子”画像的出现可能并非完全是出于对孔子好问精神的反映,而是通过这一故事将二者共同纳入一个画像中,或许反映了儒道两家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的情况。⑧当然孔子的众多随从可能是出于墓主的个人意***或工匠的创作,这应当是山东地区儒家文化影响强烈的结果,而东汉晚期在这类画像石中搭配东王公等画像则是受到早期道教的影响。但依然有很多问题仍未解决,这些在前文也已提到过,因此,对“孔子见老子”画像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材料,这就有待于今后更多的科学考古发现。

[注 释]

①⑧李强:《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考述》,《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

②〔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6页。

③许维y:《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2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63《老子韩非子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40页。

⑤司马迁:《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09页。

⑥姜生:《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文史哲》,2011年第2期。

老子的故事篇3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爱迪生救妈妈》的文章,文章描述在爱迪生7岁时,他妈妈突然患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做手术时发现光太暗,于是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使医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了紧急阑尾炎手术。

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不可能发生在爱迪生7岁的时候。世界上最早的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而此时爱迪生已经是40岁的已婚男人了。显然,在1854年,即爱迪生7岁时,医生不可能做阑尾炎手术,爱迪生要利用反光镜原理救妈妈,也只能通过穿越的方式才能实现。

其实,美国人并不知道《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中的描述,完全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式虚构故事。

《孔子拜师》 一次缺乏史实记载的授课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孔子拜师》的文章,文章描述孔子年轻时觉得自己学识不够,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故事中称老子在洛阳城外迎接孔子,随后倾囊教授孔子,而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以此表示尊师重教之道。

但翻阅史籍,教科书中的这番描述,并无确切依据。以《史记》为例,《史记》中有两处提到孔子向老子学习,分别载于《孔子世家第十七》,《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

《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约公元前518年)鲁国的南宫敬叔向国君请求,要和孔子到周朝问礼,老子在送别孔子的时候告诫孔子“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大意是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心存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心存国君。)《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则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说,要戒掉“骄气”、“多欲”,孔子后来对弟子说,老子像龙一样,意思是高深莫测。

除了《史记》的记载外,《庄子》中有八处记载了孔子与老子见面,但《庄子》并非信史,很多内容是借题发挥,即便认为《庄子》记载均为事实,也只能证明孔子曾多次见老子,不能证明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

《庄子》、《史记》之外,《吕氏春秋》、《礼记》也记载了孔子见老子,但均未说明孔子与老子朝夕相处,谈不上“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篇改了又改的鸡汤文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章,讲述了地震中父亲救助儿子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会让人产生信任。

这篇文章开头几乎每隔几年就会修改,在2002年和2003年的教科书中,文章开头写道“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但1989年洛杉矶根本没有发生地震。在2004年的教科书中,文章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1994年美国洛杉矶确实发生了地震,但时间是当地凌晨4点31分,按道理学生只可能在宿舍或家里,不会在教室中,不过文章写的是教学楼。2005年,教科书再次修改,开头变成了“有一年”,2009年又变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2012年,开篇又变回“有一年”。

一篇教科书中的文章,故事背景变来变去,简直视若儿戏,何况历年教科书都还在,并不难查询,这种鸵鸟心态怕是解决不了问题。

《与象共舞》 一场人类单相思的美好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与象共舞》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去泰国看大象的故事,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最后描述说:“我想,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

不过正所谓别人只看到我人前笑,哪知我人后哭,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远不是作者描述的那般和谐,在大象精彩表演的背后是近乎残酷的训练,泰国大象种群正在减少。泰国清迈府大象自然公园的工作人员素彻2010年曾对媒体表示,任何形式的动物表演都是对动物的伤害,“所有的表演都是在强迫之下进行的,如果有些大象既会画画,又会跳舞,这就意味着它需要接受更多、更残酷的训练和***,遭受更严重的伤害。”

失业大象命运更加悲惨,它们不受泰国保育法保护,被视为家畜,可能会被杀掉吃肉,公象则可能被拔掉象牙,它们也可能被派去乞讨,就为了一串香蕉,但随着越来越多大象失去表演能力,乞讨也变得困难了。

显然,《与象共舞》只讲了大象表演美好的一面,却忽视了大象表演背后的残酷与卑劣,而最新的教科书在完全可以参照媒体报道的情况下,并没有参照,只是描绘了一场人类单相思的美好。

老子的故事篇4

我读过许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个总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

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年级:可心榴

老子的故事篇5

首先司马迁喜欢传奇故事,放在现在,就是很八卦的。譬如吕不韦是秦始皇亲爹这件事情,譬如子贡凭借一张嘴就能灭吴强越等等,明知道不大可能是真的,司马迁依然当成真事来记载。为此,有些人说司马迁胡说八道,其实不然,这样的事情只是给大家增加阅读乐趣而已,你信不信都无所谓。

其次司马迁很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有的时候不便明说的事情,打打擦边球什么的,以很巧妙的方式告诉大家真相。

譬如当时独尊儒术,孔子地位很高。可是司马迁的调查发现孔子是个私生子,但是还不太好明说,怎么办?《史记》中司马迁记载“野合而生孔子”。为了让大家更明白这一点,司马迁随后写到孔子葬母的时候,写道“殡五父之衢”,查查《左传》就能发现,“五父之衢”是鲁国的乱葬岗,士以下阶层才会在这里出殡。这就间接地告诉大家,孔子的母亲没有名分,根本就没有嫁入孔家。

再譬如司马迁写到孔子去周朝首都洛阳见老子,他就很怀疑孔子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镀金,为了给自己的私立学校的招生做广告。这一点很像现在的留洋镀金,在外国弄个真的或者假的文凭回来,立即身价百倍。可是司马迁不好明说,于是在这段故事讲完的时候写道“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隐含的意思很明显:孔子吹嘘自己跟老子怎样怎样,把老子吹上了天,其实都是为了招生做宣传。

司马迁是有***思考能力的人,评论写得很好,而且角度独特,敢于质疑权威。在当时,上层社会流行黄老之术,老子地位很高。可是司马迁对于老子的很多说法并不认同,但是他并不在老子列传中批驳老子,而是在“货殖列传”中用了整整三段批驳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思想,不仅有理有据,而且用老子自己的话反驳老子。

当然,做一个好记者,最最重要的是要弘扬主旋律。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做得很好。

譬如关于赵氏孤儿这一段故事,《史记》中的记载竟然自相矛盾。在“晋世家”中根本没有赵氏孤儿这回事,可是“赵世家”中就写得有声有色。那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司马迁为什么要故意自相矛盾呢?答案可以从《左传》中找到,那就是“没有”。既然没有,司马迁为什么要说有?因为他要弘扬主旋律。当时的主旋律是什么?忠君。赵氏孤儿讲的就是忠君。

老子的故事篇6

今年深秋,我到洛阳参加河南省杂文学会洛阳笔会,看到会议日程表上有参观汉函谷关的活动,颇感意外。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关塞,本位于三门峡以西、潼关以东的灵宝境内。“鸡鸣狗盗”、“紫气东来”等成语和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而如今没想到洛阳也有座函谷关?那么,是此关即彼关呢,还是两关彼此不相关?这样一想,既困惑又自觉孤陋寡闻。

翌日上午,带着新奇和悬念我和文友们乘车来到新安县东的汉函谷关遗址。走过涧河上的小桥,沿河西行不远,就看到秋阳中一座高高的关楼横亘在前方。关前空地上芳草萋萋,一条黄土路贯穿关门东西。路两侧各有一座残缺的黄土高台。导游小姐介绍说,北侧是鸡鸣台,南侧是望气台。

鸡鸣台、望气台,顾名思义它们分别源自“鸡鸣狗盗”和“紫气东来”两个成语。前者说的是孟尝君靠门客装鸡叫骗开函谷关城门逃离秦国的故事;后者则说的是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的故事。可让我不解的是,函谷关可以有秦函谷关,也可以有汉函谷关,但是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地毕竟只能有一处。莫非汉关是秦关的“山寨版”?

我把疑问说给导游听,不等导游开口,洛阳的一位文友向我解释了汉函谷关的来龙去脉。

汉武帝时有位功名显赫的楼船将***,名叫杨仆,他是新安县人。当时秦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是都城长安所在地,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皇室贵族也多集中于此。而新安县则在秦函谷关以东,属关外地区。杨仆为了使自己和家乡父老也能成为优越的关中人,就上奏朝廷,而后尽捐家资,在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函谷关东移300里至新安。后人称之为新关,又叫汉函谷关。如今关门东侧的楹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其中“汉楼船”即指西汉楼船将***杨仆。

杨仆徙关的故事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为了当上关中人,杨仆不惜如此折腾。可是再想想,当时关内关外的差别也许就如现在的城乡之别。杨仆徙一关而让众百姓“农转非”岂不是为民办了件大好事?

穿过深长的关门洞,拾级登上关楼。楼上仅见一座荒芜的故楼,四门洞开,青砖包砌,砖缝中长着丛丛野草,显得凄凉。函谷关2000多年来曾多次重修。现有的关楼曾于1923年重修,距今已近百年。坍塌的故楼算不上什么好景致,却引得文友们纷纷拍照留影。

站在故楼前放眼东望,南侧青龙山,北侧凤凰山。两山对峙的峡谷中,涧河闪着鳞鳞波光由南而来,又折向东流。如同“深险如函”的秦关一样,可以想见,当年的汉关恐怕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塞。

此时我多么希望能看到青衫冠巾、须髯飘飘的老子骑头青牛沿河徐徐而来。当年老子虽然不是从此入关西行,但他做过周朝管理***书的史官,洛阳也是他工作和生活之地。至今洛阳城里还有一座“孔子入周问礼”的石碑。

骑青牛的老子自然是不会穿越时空而来。但是此时此地吟咏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却是别有一番心境。相传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在函谷关所写。当时的关令是尹喜。尹喜博览群书且善观天象。一天他登关远望,看见东方天际紫气缭绕,犹如飞龙,料定有贵人过关。果然,不久仙风道骨、气度不凡的老子便骑头青牛款款而来。尹喜挽留他住下,老子就在此写下了千古不朽的《道德经》。

《道德经》仅有5000多字,但它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我读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常常惊叹:2500多年前,那还是个在竹片上写字的年代,周朝的一个史官就发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命题,讲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这该有多么无与伦比的智慧啊!今天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了,可是老子的这些道理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消化。

老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还在于他的批判精神。老子虽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虚静不争、无为而治,但他并未脱离现实。他同情百姓疾苦,主张社会公平分配,反对剥削和战争。老百姓终日劳作,却食不果腹。老子说,这是因为奴隶主和贵族残酷的剥削和掠夺啊(“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奴隶主和贵族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却过着奢华的生活。老子抨击他们说,这不合“天道”啊!“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老子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主张社会要公平分配。不能让穷人愈穷、富人愈富,更不能把穷人原本就不足的利益再拿来供给富人。这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就是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的经济、***治改革,说到底不也是要“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吗?

“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从关楼下来,我在关门西侧的楹联前驻足细看。脑海里突然蹦出活泼的几句唐诗:“老子已乘青牛去,此地空余函谷楼。青牛一去不复返,紫云千载空悠悠……”当年老子写下《道德经》后又去了哪里,历来史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莫知其所终”。我倒是更愿意相信太史公这种说法。其实,无论老子归宿如何,他留下的《道德经》永远是人类天空中一颗光芒四射的智慧之星。

告别函谷关,我特意在望气台下留影纪念。我很想登上台去遥望一番,可惜无台阶可上。现在的函谷关还正在开发,没什么旅游设施,也不像其他很多旅游景区,有楼阁亭榭、喧闹车马。可是看着眼前这些坍塌的敌楼、光秃的黄土台、野草丛生的汉城墙,你仿佛可以听到它们在诉说先民的故事、岁月的沧桑……心中会泛起一种历史的真实、粗犷和厚重的感觉。

老子的故事篇7

关键词:《道德经》;文学创作;郑渊洁

老子在《道德经》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郑渊洁是当代著名的童话作家之一,在其笔下曾经创作出无数篇著名经典的童话故事作品。在郑渊洁的童话文学作品之中,经常会在不经意间体现出老子思想中富有借鉴和教育意义的内容。随着人们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关《道德经》对郑渊洁创作产生的影响方面的分析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简析郑渊洁的文学创作

郑渊洁出生于1955年6月15日,祖籍河北石家庄,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童话作家以及慈善家。郑渊洁不同于当代其他的文学作家,产生于其笔下的童话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一般情况下都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情节紧密相连。语言运用方式另辟蹊径,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形象比喻性的讽刺,语言辛辣、批判意味十足等都是郑渊洁文学创作最显著的特点。

除了在文学作品中积极讽刺现实社会现象之外,郑渊洁往往还在其童话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对童话世界的幻想建立在现实生活情景的基础之上。在这一创作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童话文学作品往往更容易让广大儿童读者接受。在立足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相比说教人生道理而言,其更多的是站在儿童读者的视角、以幼儿的语气,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观点阐述和理论分析,更能引起相应读者心理上的共鸣。

二、《道德经》对郑渊洁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1.郑渊洁的文学创作是对《道德经》认知、辩证以及人生论的阐述

通过对郑渊洁相关童话文学作品进行反复的品读和分析,我们闹胁荒逊⑾郑郑渊洁笔下的童话文学作品到处都体现着老子《道德经》中认知观、辩证理论以及人生哲学方面思想内容的体现。我国当代社会的部分专家学者甚至有人认为,郑渊洁笔下的童话文学作品就是对《道德经》相关教育以及哲学思想内容的现代化阐述。“知常以及弃智”是老子哲学思想认知观中包含的主要内容。

所谓知常,指的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一种返璞归真,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童话文学作家郑渊洁对社会的认知结论不谋而合。郑渊洁笔下的文学作品中,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大多出自底层市井之中。与世无争、内心平静就是郑渊洁文学童话故事主人公最主要的性格特点。《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两只主人公小老鼠善良纯洁性格的塑造,就是老子《道德经》知常思想最直接以及最显著的体现。

2.《道德经》辩证认知观对郑渊洁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世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以及产生都是二元对立的,这一辩证的认知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郑渊洁童话文学故事作品的创作。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一样事物和现象都存在其出现和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最大限度的避免极端变化,尽可能的维持事物整体发展过程的和谐统一。在当代著名文学作家郑渊洁笔下曾经造就过这样一个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强烈讽刺意味的经典故事作品,一个因无法承受老板压榨而选择辞职的穷苦打工妹在餐厅吃饭时遭到了服务人员的鄙视和嘲讽。郑渊洁在描述这一故事场景时就运用了《道德经》中辩证的哲学思想内容来激励主人公坚强的面对生活,避免极端思想观念的产生。郑渊洁还通过这一故事内容向现实社会成员传播了“只有无能的人才会看不起穷苦的人。”这一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生观念,直接讽刺和贬低了身份低微、自卑心理作怪却表面自命清高的人,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共鸣和强烈反响。

在此基础之上,老子《道德经》还从人生观论述的角度将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层面,将道德分为上下两个层面。上层道德指的是人朴素的本性,而下层的道德指的则是后天社会生存环境对人道德素质的培养。郑渊洁曾经描述过一个将《道德经》经常摆放在枕边,并用其中的内容作为自己为人处事基本原则的故事主人公形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道德经》对郑渊洁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以及思想家老子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老子的思想从产生开始流传至今对我国社会文学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的进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道德经》中的思想内容对郑渊洁童话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德经》中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郑渊洁对构造美好童话世界的创作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创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钊. 关于郑渊洁童话创作的特点分析[N].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2:35-37+40.

[2]翟晓甜. 郑渊洁后期童话创作力衰微原因探析[N].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58-60.

老子的故事篇8

一、德育叙事的事件及其冲突

当我们认为故事有情节时,也就是说讲故事是有“事”的,讲故事总得讲述某个事件。任何故事,总意味着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生了某个突发性事件,这个事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偶然的变化,一个不确定的波折。它是日常生活的一个起伏,一个跌宕。正因为它是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跌宕,它才显得曲折、委婉而动听、可读。这就使故事具有了动听性和可读性。

故事的情节说白了,是由一个或几个冲突构成的,而且多半是人性内在的冲突或内在的欲望。它让那些隐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神秘力量悄悄显露出来。如果某个叙事作品的制作是成功的,这个叙事作品必显露出人的本真状态。有时为了叙事的需要,作者常用的技巧是:寻找几个不同性格、不同追求、不同信仰的人,用这几个人来分别代表人性中的内在冲突。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冲突?这些冲突不过是一种表象,真实的内涵是人的多种需求和欲望。

故事的情节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自从来到人间,就已经生于天地之间,而天地之间原本就充满了冲突。人被抛掷到天地之间的冲突中,这种冲突就构成了人的生活情节,也构成了教师的教学生活的情节。教育中的事件、教育中的现象、教师中的故事,是教育理想与教育传统的冲突,或许,这种冲突源于天空与大地的冲突?

德育叙事是对某种冲突的记录和回忆。没有这种冲突,就无所谓教育事件,也无所谓案例、事例、故事或现象学描述。德育叙事作为一种制作、一种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品,它不仅忠实地描写教育理想与教育传统的冲突,而且可以想象这种冲突,除此以外还可以隐喻这种冲突。艺术品既把“别的东西”敞亮,也把“别的东西”隐藏,至少不过度地、喋喋不休地把“别的东西”公布出来。好的案例“但开风气不为师”。“指导教育实践不一定都需要采取教育学这种理论形式,教育随笔、教育小说或许是更适合传播教育思想的形式,卢梭、裴斯泰洛齐的先例,足资说明这个问题。”[1]

好的案例是敞亮地叙说事件,但它又隐含地表达“别的东西”,它把“别的东西”隐喻出来。这“别的东西”习惯于“道隐无名”,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多受后人指责。其实,韩愈所关注的主题原本就在“道”不在“文”上。如果说“文以载道”对“文”尚有所损害的话,那么,“文以载道”对“道”而言却值得推广。孔子也讲,如果只讲内容而不重视文采,则显得粗俗野蛮;如果只讲文采而不重内容,则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既讲实质内容,又讲文采,这才是君子所为。

传统哲学以及教育学研究使用的方式是论证(逻辑论证),叙事研究开发出来的道路是描述(解释性描述)。

论证与描写的区别,其实也就是狄尔泰提出的说明(explain)与理解(understanding)的区别。在狄尔泰看来,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科学研究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前者可以说明,但后者必须理解。

为何论证、说明的方式只能用来研究自然而不适合思考人的问题?因为某人如何,不在于他有什么普遍的本质,而在于他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在于他的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事件。用说明的方式追问人的本质就像用剥洋葱的方式寻找洋葱的本质,这种追问和剥离总是离开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隐藏在人的生活事件中。德育研究者如果将某人的生活事件及其德育冲突描述出来,这个研究者就已经领悟此人的气质,读者或者听者也就可以经由对这个人的生活事件及其德育冲突的描述领悟此人的气质。既然描述已经能够让研究者以及读者、听者获得某种领悟,自然科学研究意义上的说明、论证则已经成为多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荷兰心理学家拜登狄克注意到,“比起社会心理科学书籍和杂志中那些典型学究式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一些伟大的小说家那里获得更多的心理学见解。作家、诗人和艺术家把普通的人类经验变换(小说化、诗化、再塑造)得林林总总。”[2]

二、德育叙事的道理

德育叙事虽只是对某个德育事例的描述,它却具有普遍的象征、比喻的意义。每个德育叙事总是像某种“别的东西”。事例之所以能够道出事情的真相,与“像”的本原意义相关。“像”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稀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既然“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可道非常道”,人又如何能够知“道”呢?老子本“道法自然”的思路,建议人们以自然中的事例来理解这种隐藏无名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大量地描述自然(包括社会)中的事例来道破天机,比如为了澄清万物生于“有生于无”的道理,老子描述了车毂、容器、房子等自然事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当老子说有了车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时,老子所描述的这些事例皆有助于人们对于“无形”、“无名”之道的领会。无形之“象”(或“道”)无法直接道说,“象”与“道”就有通过“某事某物像什么”(事例)的方式来获得显现。虽“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却可以经由事例领悟“道”之在。

成功的描述是对某人的生活体验的阐述,它引起同样具有生活体验的读者产生共鸣。这有点类似现象学描述所可能引起的“现象学点头效应”(phenomenological nod),它让读者频频点头,因为成功的现象学描述总会让读者发现,现象学描述的生活体验读者也曾经拥有或可能拥有。[3]“现象学的目的是将生活经验的实质以文本的形式表述出来。通过这种转变,文本的效果立刻成为有意义事物的重新体验和反思性拥有:通过文本,读者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会被激活,产生与文本的对话。”[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老子的故事范文精选

学习

向往阳光作文150字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向往阳光作文150字,内容包括那天阳光好暖作文150字,喜欢阳光的作文150字。阳光轻轻掀开梦的霓裳亲吻窗台前的花香晨风路过树梢不觉嗅到了桌旁的冥想杜鹃花瓣伴着笑声小叶榕垂下丝丝明朗窗前的孩子你可否知道你将会走向何方

学习

金属如何“耐寒”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金属如何“耐寒”,内容包括金属的耐寒方法,金属耐寒。不久前通车运营的哈大高铁,是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沿线冬季极端最低温度-40℃左右。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下,高铁要安全运行,金属材料的“耐寒”性能是首先要解

学习

慈善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慈善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包括国家慈善工作会议,慈善工作日报。【内容提要】:慈善没有国界,在中国的慈善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自觉增强国际合作意识,走出国门。慈善工作就世界意义而言,中国是一个发展较缓的国家,美国、

学习

基于CAN总线的车载静中通卫星天线系统设计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基于CAN总线的车载静中通卫星天线系统设计,内容包括基于can总线的整车仿真分析,中通can通讯总线性能。本文介绍的是通过利用成熟的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实现全自动控制的卫星天线系统。设计目的是在无人工干预条件下实现整个卫

学习

李西安《赋格》分析

阅读(51)

李西安《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选用民族音乐素材:使用中国传统的乐曲发展手法和欧洲作曲技法;全曲色彩性转调使用频繁;采用二部性的结构原则,全曲没有按照欧洲传统赋格写法.而是借用这种体裁,融合民族音调和中国传统音乐有的同宫系统转

学习

太湖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对策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太湖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对策,内容包括太湖环境治理措施,太湖地区环境保护存在困难的原因。[摘要]虽然太湖县目前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良好,但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太湖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环境

学习

依归和超越

阅读(52)

当代,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和欧洲中心主义的瓦解,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已经深刻影响到海外华文文学,社会历史背景或文化语境已成为研究其文学文本的重要决定因素。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本土文学既相分流又相整合,这种状况,不仅

学习

高景成 咬文嚼字的“活字典”

阅读(28)

这位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是国家汉字编码标准主要起草人,有中国古文字的“活字典”之誉“四大发明”是炎黄子孙的自豪与骄傲,在这四项之中有两项与文字有关:印刷术与造纸术。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仍在通行使

学习

营销要致力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要致力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内容包括营销方式不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高的产品怎么策划营销。施华洛世奇大中华区业务发展总监。我想透过营销中的变与不变这样一个主题,分享一个品牌的实际操作具体是怎样落实的,总体上

学习

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话语失势或霸权终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话语失势或霸权终结?,内容包括美国金融危机深度解释,美国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深入反思。[摘要]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霸权是否已然终结?通过对国际关系学界主流理论的反思,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带来的是美国主流

学习

一次成功的品牌抢夺战

阅读(44)

背景1994年6月,成都雅士广告公司成立,以户外广告为主导业务;1996年成都雅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涉足食品销售领域.实现了产品与品牌营销策划的相互渗透。1998年12月上述两家公司分别更名为四川雅士营销广告有限公司及四川雅士实业发展有限

学习

北京四合院建筑美学浅析

阅读(75)

本文为您介绍北京四合院建筑美学浅析,内容包括四合院的建筑精髓和文化意蕴,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总结。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文明大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随着近几年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长期流传下来的

学习

“微管理”下的大变化

阅读(25)

“同学,你好!作为学习的主人,你希望从学校和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关心、帮助、指导吗?你希望学习更加轻松而且有效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请你如实填写下表。”刚一开学,靖州职业中专的每一个学生都收到了这样一份“学生评教问卷调查表

学习

浅谈安多海南地区的藏族婚俗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安多海南地区的藏族婚俗,内容包括亚东藏族古老的婚礼习俗,安多藏族婚俗。内容藏族先民为繁荣本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创作了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藏族婚俗文化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远古时代,藏族

学习

讲好中国故事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讲好中国故事,内容包括讲好中国故事全集,一起讲中国故事书。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多有误解。对外报道要善于从普通外国人能够理解、能够对接以及能够触摸的故事讲起。人的故事通常具有可以超越国界和不同文化背景

学习

路遥《人生》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路遥《人生》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内容包括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与爱情悲剧,路遥作品中的爱情悲剧。西北师范大学该论文通过对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情感纠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人物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

学习

说财富故事 品百味人生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说财富故事 品百味人生,内容包括财富小故事大道理,说财富故事。“财富故事会”是央视二套倾力打造的一档财富类栏目。它以讲故事为主要表现形式,向人们讲述了由“财富”而引发的各类传奇故事,为我们道出了一个个财富背后的传

学习

“中国鸟王”和“仙鹤姑娘”的一个真实故事

阅读(6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鸟王”和“仙鹤姑娘”的一个真实故事,内容包括鸟王拍仙鹤,中国鸟王的故事。“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学习

“依文”的四个故事

阅读(28)

现代企业文化是所有企业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来自天南海北的员工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命运托付在“依文”这个舞台上?2月16日,北京,“心怀远方,光芒万丈”依文集团2016年度盛典上,几位副总裁带来的依文版《见字如面》,让依文人达到了情感上的高度共鸣

学习

《回民支队》拍摄故事

阅读(22)

近年来,在中华大地刮起了追溯历史、回顾往事的热潮,“红色经典”成为我们建国前后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回顾,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心灵的震撼,唤起我们对以往岁月的珍重。在抗日战争年代,马本斋是一位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回民支队司令员。

学习

《高卢战记》:恺撒亲自讲述的古罗马故事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高卢战记》:恺撒亲自讲述的古罗马故事,内容包括凯撒高卢战记,高卢战记中恺撒知人善用的表现。《高卢战记》为恺撒除《内战记》之外另一部作品,是恺撒流传于世的仅有两部著作之一。《高卢战记》是恺撒描述自己从公元前58年

学习

孔子长寿靠“食经”

阅读(36)

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中“恶食”是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他明确提出:“肉虽多,不能胜食。”意即席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告诉我们主辅食品要合理搭配。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