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西安《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选用民族音乐素材:使用中国传统的乐曲发展手法和欧洲作曲技法;全曲色彩性转调使用频繁;采用二部性的结构原则,全曲没有按照欧洲传统赋格写法.而是借用这种体裁,融合民族音调和中国传统音乐有的同宫系统转调,使全曲具有很强的中国风格。
关键词:李西安;赋格;二分结构;色彩性转调
一、曲式结构分析
本曲曲名为《赋格》,是用民歌旋律作为主题写成的一首三声部赋格曲。全曲短小精炼,材料运用节省。写作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同宫系统转调和同主音转调手法,调式变换频繁,短短的48小节,转调十一次。主题见【谱例一】为bD宫系统的bE商调式,全曲采用二部性结构原则,第一部分通过一个共同音bE,从bD宫系统的bE商调式转到了属方向的bG宫系统的bE羽调式,全曲的十小节处的第二声部一个长达两拍的降A,是转向bG宫系统的暗示,从第十三小节处正式转入bG宫系统的bE羽调式。乐曲内部大量使用由同宫系统转调和同主音转调引起的转调,使全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二、主题与答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主题和答题之间的关系,将所有答题列于下,见【谱例二】至【谱例八】。全曲是三声部赋格曲,主题的变体在三个声部交替出现,第一声部出现三次,第二声部出现两次,第三声部出现三次。除答题五在主题的进入上延迟两拍从次强拍进入外,其他的七次均和主题一样,从强拍进入。除第七答题和主题一样外,其他六次答题均使用不同程度的摸进,并且所有答题基本上在第三小节开始就进行变奏。
三、全曲的创作特点
我们习惯上将音乐作品分为单声部作品和多声部作品,多声部作品又可以用两种手法组织各声部关系,即和声手法和复调手法。现存的大量的复调作品,似乎再告诉我们它可以单独作为一种体裁而存在,但我们也可以肯定,但凡事复调音乐,都具有和声的思维与和声的基础,这是调性音乐不可逃避的事实。本曲也是一样,在素材的选用、调与结构的布局等方面也遵循这样的原则。综上分析,本曲的创作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曲使用民族音调作为素材,并把中国传统音乐中线形的、单声部发展手法即旋律的同宫系统运用其中,使乐曲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风格,给所众以“亲切”的感觉。
2.本曲不再固守古典赋格曲的创作格式,曲中主题链接紧凑,没有间插段,两个连接部第一个为2小节,第二个为3小节。从乐思的发展来看,当一个第一个连接部就是一个对题的延续和发展,是bG宫系统的F角调式,第21小节第一声部第三拍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结束了第三次答题完成,第22、23小节的第一声部、第二声部材料“凌乱”。答题四从24小节处开始,较为整齐,而且此处也是调性转换的地方,所以将全曲从这里分为两部分。
3.从全曲的调布局来看,1-13小节为bD宫系统,可以划为A部分,13-2l小节为bG宫系统,可以化为B部分,24-48小节为bD宫系统,可以化为A部分。如果运用比例分析,bG宫系统基本上处在全曲的逆黄金分割处。
4.全曲结尾从45小节处开始,这一小节一开始便是一个强奏的bB羽调式的四级大三和弦,45小节最后一拍这个和弦转入低音声部即第三声部,此时高声部音型化,最后结束于bB羽主三和弦。
注:
本曲选的是李西安《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乐曲选自卢冠华、张友喻、祝炼平主编的《钢琴集体课教材・复调分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1页。
参考文献:
[1]陈铭志.赋格曲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魏纳.莱奥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7
作者简介:
扎西东珠,男,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陈虎,男,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合唱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合唱学术委员会会员、甘肃音乐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