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一切,都依附于茅台酒而存在。甚至可以说,它是这个城市的缔造者。就像一个母体,滋养着周围的每一个商业细胞,形成茅台镇独特的生态……
贵州,仁怀。
出遵义一路向西,蜿蜒的盘山公路会一直延伸到大山深处。群山的腹地,是一座小山城――仁怀。这个看上去并不富裕的城市,每年却贡献着整个贵州省15%以上的财***收入,因为这里盛产一种酒――茅台。
一年四季,都会有种粮食发酵的气味笼罩在城市上空,街道两旁酒类广告更是铺天盖地。除了“贵州茅台”,这个中国股市第一高价股、国宝级别的酱香型白酒,这里还分布着大大小小数百家知名不知名的小酒厂,甚至是家庭小作坊。瓶装酒、散酒,各式商铺遍布大街小巷,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也只有一个――酒。
关于“贵州茅台”的传奇故事,人们已经听得太多太滥。然而“茅台人”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意与生活?那些小酒厂们与茅台是一种什么样的“共生”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仍是个谜一般的话题。
原生态
有人说茅台镇是云贵高原上唯一处盆地。实际上。这里更像是一处峡谷:赤水河从山间流淌而过,小镇依山沿河而建,一条不算宽阔的公路贯穿全镇。其中一半的面积,属于茅台酒厂。
这里的环境和中国其他山区小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破旧的窝棚散布在镇上,用竹篓背着煤炭的小镇居民穿梭其间,时不时有赶着猪的农民从公路旁边经过……除去酒厂职工,镇上从业人员最多的要数摩托车司机。上百辆摩托遍布全镇的每个角落,外地客商要到公路沿线以外的地方,只能依靠他们。
镇口是一条小街,散酒买卖是街上最繁荣的生意,十几家酒铺沿街排开。走进一家号称“茅台镇第一家”的酒铺,年轻的女老板立即热情地迎了上来,指着店内七八个大酒缸向记者介绍,“高中低档的散酒我们都有,这种20元一斤、这种30元、那种60元……”
“都是镇上的小酒厂生产的,工艺与茅台酒一模一样,质量你绝对放心,这种最好的80元。”看到对她介绍的酒都不满意,老板急了,拉着记者来到店铺最里面的角落,打开隐蔽处一个小酒缸:“要不你就买这种,正宗五星茅台,出厂价都是400多一瓶,市面上卖600多,我卖你100一斤,要得多还可以优惠点。”
茅台?看到记者满脸疑惑。老板解释说:“这种酒买不到,都是职工从厂里偷偷‘拿’出来的。”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好几十斤,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镇上两万多人口中,有一万多人都是茅台酒厂的职工,大多数人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镇上的另一种生意,是制作酒具。在小镇深处的一家酒具厂门口,几个工人把几根不锈钢管子焊到一个圆桶内,这是用来将散酒装瓶的。据老板介绍,主要为周围的小酒厂加工,价格是五六千元。这家不足50平方米的小门面,每天要做六七个这种酒具。
这里的一切,从摩托车司机到酒具厂,都依附于茅台酒而存在。甚至可以说,它是这个城市的缔造者。它就像一个母体,滋养着周围的每一个商业细胞,形成茅台镇的独特生态。
然而,比这些更广阔的,是茅台镇周边那数百家小酒厂。他们是一群并不为人所熟知的人,却供给着整个城市将近90%的收入――这才是决定这个地方兴盛,或是衰败的根本。
那些小酒厂们
2008,年关。这个季节是梁显富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他在茅台镇有一家小酒厂。眼看就快过年了,梁显富才刚从南京出差返回,联系经销商、拿订单,接下来紧锣密鼓地组织生产、发货……对于他而言,这是个寒冷却火热的季节。
坐在当地特有的蜂窝煤烤火炉前,这个皮肤黝黑的贵州汉子满面红光,却不善言辞。沉默了许久之后,梁显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路通了。前几天的大雪,把路冻住了,对于运酒的重车来说,陡峭的山路上结冰,是再危险不过的事情了。发往贵阳的5车货,已在遵义附近压了三四天,梁显富很焦急。路一通。他赶紧嘱咐司机把货拉出山去。
梁显富的酒厂叫作台郎酒业。这样的小酒厂在茅台很普遍,名字大同小异,如茅河、茅乡、茅渡、汉台、国台……总之要千方百计和“茅台”二字扯上关系。有些酒甚至连商标都模仿“贵州茅台”:红白蓝三色,5颗小五角星,在包装上更是醒目地注明“茅台制造”。
酒厂一年能产1000吨左右白酒。虽然跟年产量近2万吨的茅台酒厂比起来,其规模根本不值一提。但梁显富的生存之道是:每瓶酒定价只有三四十元,最贵的也就是80多元。拥有茅台的名气,价格却便宜许多,在北方地区“很俏”。
1000吨酒当中,用来装瓶的只有一半。在梁显富看来,瓶装酒的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尽管这种酒卖得起价钱,但包装、销售方面的成本也不少。”他说,生产能力和实际销量是两码事,酒厂每年产多少瓶装酒,是由拿回来的订单决定的。
卖不出去的酒怎么办?“我们每年都给东北一些大酒厂提供五六百吨的基酒。”基酒是一种原料酒,经勾兑后贴上别的包装,就成了另一个品牌。在茅台,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基酒罐车多达数百吨。
由于极其特殊的地形气候和微生物环境,茅台是全国唯一能出产高度酱香型白酒的地方。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国家曾打算在离茅台不到200公里的遵义,再建一座茅台酒厂。当时动用了酒厂原班人马,甚至连水和造酒窖用的泥土,都是从茅台运过去的。不可思议的是,酿出来的酒和茅全不是同一个味道。后来,茅台人都很自豪:“连原子弹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造,但茅台酒只有我们这里才能做出来。”
不过与名气成正比的,是风险:酱香型白酒一般需要窖藏三年才能出厂。这就意味着,庞大的资金将积压在仓库里,“很多小酒厂都等不起”。
看着以浓香型为主的川酒,只需3个月就在全国市场上冲锋陷阵,梁显富也很羡慕。但“茅台”是他无法割舍的金字招牌,“等不起也得等”――在一个主产酱香型的地方做其他种类的白酒,存在着天然的劣势。
自己做一个品牌,同时批发散酒,是镇上小酒厂们的普遍模式。相对于“天价”的贵州茅台,它们抢占了全国绝大部分中低端酱香型白酒市场。
谋生
“靠着茅酒厂这个老大哥干,带着我们这些小老弟一起发财。”说这话的时候,梁显富显得很坦诚。市场需要茅台酒,但不是人人都喝得起,于是就有了诸多小酒厂。
台郎成立于1986年,是仁怀市第八家正式注册的酒厂。目前的数百家小酒厂,几乎都是从1984~1988年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的,酒老板们形象地称这段时期为“发酒疯”。这群人当中,有不少之前曾是茅台的员工。蜂拥而至的白酒经销商,给茅台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同时也给这些朴实的贵州商人带来了商业世界的炎凉。
1997年,一位福建经销商来到梁显富的酒厂,直接拉走了40多万元的货,分文未付。先货后款,这几乎是零售商品行业的一个通行规则。几个月过去,对方却丝毫没有要付款的意思。无奈梁显富只好找上门去讨要,对方的回答冰冷而坚决:“没钱!”茅台的酒厂又不止台郎一家,不做你的生意,其他货他照样卖。
梁显富只好忍气吞声,继续给对方供货,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产品能在市面上出现。前前后后100多万元货款,一分钱都没有收到。最后他急了,告到法院,官司虽然打赢了,可这名经销商径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笔台郎酒厂“史上最失败的合作”,差点让他的企业就此倒地不起。那段时间,梁显富基本上全靠东拼西凑维持资金周转。
“我们这些小酒厂,很难找到像样的经销商。”寻求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是梁显富梦寐以求的事。然而有实力的经销商,大都直奔茅台酒而去。留给这些小酒厂的,往往属于乌合之众。近几年酒厂渐渐有了一些名气,染显富才决心改变这种先货后款的方式。“对销售量影响很大,没办法,以前倒是卖得多,经常收不到钱。”
做自己的品牌,看上去“有志气”,却也是让梁显富最尴尬的问题:“就算把真正的茅台酒装到我的瓶子里,也卖不起它那个价钱。”提起茅台镇的酒,人们只知道有个“贵州茅台”,其他品牌往往被认为是沽名钓誉之辈。茅台的强势,让这些小酒厂们沾了不少光,却也被压得抬不起头来。想让自创品牌叫得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那些动辄几百元的高档酒,这可能没什么。但是出厂价只有十几块钱的酒。税收占到成本的20%以上,有时一瓶酒只赚几毛钱。不在发票上做点手脚,只有赔本。”梁显富苦笑。没有知名度,直接导致了价格上的天壤之别。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口感,这些小酒厂的产品却只能定位于低端市场。
尽管活得异常艰辛,这些小酒厂仍然一直活着。梁显富一再称自己“没取得什么成绩,企业没什么大发展”,又含蓄地告诉记者:“刚批了10亩地,准备再建几个车间”。
董世明的腹诽
在台郎公司,梁显富是董事长,董世明是总经理,但二人不是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早年董世明专门从事基酒买卖,在全国各地都有客户。为进一步开拓市场,2007年,梁显富拉上了这个合伙人。除了手中的客户资源,董世明还带来了100万元流动资金。
梁显富在场的时候,董世明少言寡语,只是在介绍酒的品质时偶尔插上一两句话。梁显富热衷于介绍自己的酒质如何之高。如何继承了茅台酒的传统工艺:纯粮食酿造勾兑,不添加任何酒精、香料,长时间窖藏,天然酱香……他为此感到很自豪,同时表达了对川酒的不屑。
面对这一切,当董世明单独坐到记者面前时,显得有些不满。不满来自于销量,董世明的到来,使酒厂去年第一季度的销量就赶上了前年整整一年。但离他的理想状况还差得很远,“只走了几万件,太少,本来利润至少可以再翻一番”。
“你不知道做市场有多难。你要想方设法让对方喝下第一杯酒,让他逐渐了解你,然后才能寻求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董世明抱怨梁显富对市场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你得去请对方来厂里参观考察,而不是把货发出去了事。”在他看来,梁显富总是死守着茅台、死守着酒厂不思进取。
“每天守在家里干等客户上门,你能有多大的发展?不要以为所有人都会来茅台。”董世明说,酒厂在生产上已经上了轨道,梁显富作为董事长,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开拓市场方面。“很多事情他这个当老总的不出面,我一个人肯定力不从心。”
令董世明失望的是,他原本期望跟梁显富一道出去打江山,到全国各地去拉客户,交朋友,保持联系沟通。而梁显富则对酿酒本身更感兴趣,长期窝在酒厂里,顶多参加一下糖酒会,把维护关系不太当回事。
离台郎不远处的国宝酒厂,老板梁明峰是董世明的好友。两家酒厂几乎同时起步,但国宝现在已经拥有了10个生产车间,年产量近万吨。去年,梁明峰还与澳门一家贸易公司签下一份7.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