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一部分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认为“风湿病”是西医学的名称,因为中医不称“风湿病”,而称“痹病”。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关于中医“风湿病”的名称,自古有之。在中医文献中,凡提到“风湿”的,其含义有三:一是指病因;二是作为疾病的名称;三是指病位。例如:长沙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风湿”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风湿”有26处之多;《黄帝内经》中除《痹论篇》外,以“风湿”单独出现者有17处……清代著名医家喻嘉言所著《医门法律》中更有“风湿”专论,详尽论述了风湿为患引起肌肉、关节病证的机理和***处方等。由此不难看出,“风湿”一名在中医学里已有几千年历史。但是后世之所以未作为病名提出,未能使用“风湿”的命名,而多用“痹证”或“痹病”,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中曾有“痹论篇”专篇论述,为沿袭经典《内经》的习惯称谓;二是受历史条件所限,对风湿病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当今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的命名正是还其本来面目,证其原来名称之源流。
风湿病中医学的概念是指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及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弱、内生痰浊、瘀血或热毒,而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酸楚、肿胀、僵直、变形和活动受限,或累及脏腑为主要特征的一大类病证。西医学风湿病的概念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组疾病。
为什么会患风湿病呢?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风湿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发病的机制也是相当复杂的。中医学对风湿病病因的研究,自《黄帝内经》以来,诸家探讨颇多,但从病因学角度认识,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正气虚损也就是“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的能力。由于正气不足是风湿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也可以说是“内因正虚”,其发生常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临床表现相当广泛,但主要以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为多,其中就脏腑而言,以肾虚较为突出。当过度劳累或安逸可损伤正气,而成为风湿病发病因素之一。劳累过度具体表现在劳动或思考用力过度、劳伤心脾及性生活不节三个方面。其发生又与安逸过度有关,“安逸”也称“过逸”,是指过度安闲,不劳动、不运动而言,也可成为痹病的发病原因之一。除上诉相关原因外,正气虚损可由饮食失调、外伤等引起,也成为风湿病发病的因素。而以上诸多因素又经常相互影响,一损俱损,一虚俱虚,不可截然分开。
第二,邪盛入侵风寒湿热外邪入侵人体是风湿病发生的重要外因。其发生常与季节气候异常有关:如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寒暴暖),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天当温反寒,冬天当寒反热),超过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则均可导致风湿病的发生。从临床上看,风湿病患者,经久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病情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风湿病发生的重要外因。其发生也与居处环境欠佳有关,主要指居处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等环境中生活或工作。其发生还与起居调摄不慎有关:即指日常工作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在电扇、空调下受风,冒雨涉水等等。此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热等亦可导致风湿病,这也是绝不能忽视的。
第三,痰浊瘀血痰浊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风湿病证,故其在风湿病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导致痰浊瘀血的直接原因,一为饮食所伤,即由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饮酒过度等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聚困阻,化为痰浊,阻滞经脉,发为风湿病。二为七情郁结,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瘀,又以怒、思为多。怒则气逆,思则气结,二者均致气机运行不畅,郁滞不通,发为风湿病。这也不难看出瘀血与风湿病的内在联系。三为跌仆外伤,此易引起局部皮肤经络筋肉等的损伤,血行不畅或溢于脉外,留滞局部,致局部筋脉失养,抵御外邪能力下降,风寒湿热诸邪更易乘虚入侵,加重脉络闭阻,而发风湿病证。
总之,风湿病发病原因可归纳为正气虚损、邪盛入侵、痰浊瘀血三种,而三者导致风湿病的发生常常是相互关联的。了解了“风湿病”的中医概念和“风湿病”发生的种种原因,我们就要更提高警惕。一旦出现了关节、肌肉、肌腱、筋膜等部位的疼痛、肿胀,酸沉、麻木、僵硬不舒、活动不利等症状,千万不可粗心大意或随便服药,一定要尽早尽快到医院风湿科及时就诊,进行正规合理的系统***。中医药在***风湿病方面确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强调整体调节、内外兼治,注重综合强化序贯***。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