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著名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就曾经有过这样的预言:“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为你浏览网络,精选内容,并以此为生,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需求”。作为对此预言的回应,“博客”(Blog)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如今,不管是名人大家还是寻常上班族都为自己在互联网上有这么一块“自留地”而欣喜,怪不得比尔・盖兹说,博客是继E-mail、BBS、即时通讯之后,第四个改变世界的网络杀手级应用。
几年前,因《黑客:计算机***的英雄》一书而名噪一时的著名作家史蒂文・列维撰文说《Blog将杀死传统媒体》更是让人们特别关注。
根据美国网络调查机构估计,全球博客的数量5年内数量成长超过1000倍,从2000年的2.95万个,快速成长到今年第一季的3160万个,到今年底,预估全球博客数量将达到5340万个。国内门户网站新浪博客开通100多天,便拥有注册用户超过百万,其中某名人博客点击率更是超过千万!
那么,究竟什么是博客?博客究竟用什么样的力量让网民对其趋之若鹜?所谓“杀死传统媒体”的预言是言过其实还是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
答案,隐藏在这许多未知之后,等待探究。
“博潮”来袭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发生后,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对“9.省略上一时出现了上百个报道911的个人站点,了无数业照片、录像以及现场录音,这些信息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专业记者,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有着比专业媒体更加真实、生动的描述以及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博客起到了人们互相沟通与倾诉的桥梁作用,于是从此博客风靡了整个互联网。
blog实际上是指web log的缩写,log本来的意思是指“航海日志”,后来泛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web是指互联网,所以说blog就是“网络日志”。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的,这些张贴的文章都能够按照年份和日期进行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是其它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也可以是个人日记、照片、诗歌等,blog的主题可以是新闻、照片等数以万种。
Blog是一个心灵互动的工具,Blog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工具,Blog还应当是一个人人可用的工具。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情绪,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博客在西方风靡的同时,于2002年由一些崇尚网络精英文化的人们将其引进中国,从此在国内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中国,最早关注、追踪并系统阐述“博客”想象的,是一直研究新媒体的孙坚华。他在1998年、19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经开始涉及许多博客现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论》,是国内第一篇系统、全面阐述博客***的文章。国内最早推动Weblog的先行者,包括互联网实验室的方兴东和姜齐平等。他们给Blog一个更加艺术化的名称――“博客”,而且把Blogger 也称为“博客”。毛向辉则把Blogger和Blog的中文名称做了区分,Blogger 称为“博客”,Blog称为“网志”,博客是写网志的人。
因为Blogger 群体的迅速增长,Blog一词也具有了动词的含义。“Do you Blog?”变成了网络上新的问候形式。
杀死传统媒体?
博客普及之前,网民经常通过在BBS论坛发表文章和观点、即时工具聊天来自我释放――这种杂乱的表达使得本来零碎的想法更加支离破碎。博客的出现让更多的人取得了话语权,并且注册简单、维护方便的特性使得非“网络专家”的大多数人轻松拥有属于自己的博客,并从文字叙事以及***片摄影以及事件即时评论山凸现着主人的个性化。
作为网络博客的共同拥有者,不管你是经济学者、娱乐明星还是普通网民,其身份都是对等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名人博客”的出现更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作为博客在中国发展的初始阶段,博客网站通过名人提升访问量以及知名度的做法无可厚非,与传统媒体相比,名人通过博客与大众“面对面”自然更具吸引力,很多名人支持者因为回复帖子而欣喜不已。从这一方面来说,传统媒体先天不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把博客当作与大众交流的平台,由经纪人或者出于宣传方面的考虑而“博客”,自然会引起多数人的反感。
作为网站的推广策略,博客在打造“品牌博客”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是所有的博客都有机会通过网站推广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这对那些期望在博客山成为“名人”的愿望多少打了折扣。通过博客来进行当下新闻的评论自然是与传统媒体的评论版相呼应,许多作者也是通过博客来将自己的评论文章展示给读者,然而点击阅读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同样期望着被传统媒体的认可。两方面的矛盾使得博客在相对传统媒体的读者群体数量上的比例不占优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现象,有些人用“草根记者”来形容博客。的确,凭借网络和键盘就可抒发自己的所见所得,并且自由说出自己观点的博客影响力已经显现,不过作为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模式,博客还任重道远。如同它不能完全取代E-mail、BBS、MSN成为沟通交流方式一样来取代传统媒体,之所以认可它挑战传统媒体的原因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多媒体视听功能。传统媒体从名人博客或草根博客上寻找素材也仅仅是作为两者互补的一个佐证而已。将博客看作是“个人网上出版物”的看法并不可靠,就目前而言,博客充其量是网民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或者是记事本。
有人断言因为博客的出现原来各个领域的“权威们”而遭遇挑战。通过网络对专家言论评判和置疑是很正常的,如同“读者来信”,差别在于你收到信的方式和时间,所以,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所认可的“权威”,并不因为改变了载体而发生改变。
刚刚步入启蒙期的博客,其未来发展的路还很漫长。在“网媒”取代“传媒”的争论还未尘埃落定的背景下,国外很多大型网络公司却投资传统媒体,期望借助传统媒体的厚度来增加网络的“可信度”。从这一方面来看,相互补充、共同成长发展远远大于谁替代谁的可能。
博客商业化之路
经历了互联网的沧桑起伏,面对博客这种新生事物,很多人都在问:以自娱自乐的写作为起点的博客能找到一条属于它的商业化道路吗?在博客蓬勃发展的背后,无法回避的是博客的商业化问题。
博客行业吸引了很多人关注的目光,包括博客网、中国博客网、BlogBus等***博客网站都获得了大额的风险投资支持,并且从个人网站转型为商业博客网站。
就赢利模式来说,网络广告、移动博客是目前的主要收入。再发展下去,博客网站的内容会被媒体转载,网站和作者都会得到回报;甚至于利用一群有思想深度的博客们,做出一份媒体产业。
移动博客将成为博客商业化的重要赢利模式之一。不仅仅是现有的短信应用,移动终端的性能正在不断提升,手机用户已经可以用手机收发彩信、浏览网站以及做更多的事情。比起桌面计算机,这些手持移动设备更能体现博客所谓“随时、随地、随意”的精神,在将来,移动博客的用户会大大超越通过桌面计算机上网的用户。
在美国,硅谷科技公司六度分割有限公司(Six Apart,Ltd.)就拥有100多万的付费博客用户,其旗下的Typepad提供完全付费的Blog服务,普通博客如果想获得Typepad提供的一个Blog空间以及相关的服务,需要每年支付49.5美元。
事实上,博客在国外已经进入主流商业领域。微软、通用汽车、波音等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博客。日益增加的博客使用人数使其商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宝洁“Secret Sparkle”系列的身体喷雾产品就成功使用了博客进行线上传播。这款产品在推广过程中采用的电视和平面广告的形象都是四个各具个性的女孩,来代表四种香型。宝洁根据对目前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方式的研究,采用了“博客”的网络传播形式。每个香型以一个女孩为外在表现,在博客上用代表她们鲜明个性的语言方式和语气来进行沟通。在专门为这“四个女孩”开辟的博客上,每个“女孩”的写作和表达方式都十分接近青少年的表达方式,包括各种促销信息、明星八卦、时尚等话题,也同时推荐诸多优秀的网络资源,起到实际的“门户”作用。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对博客来讲也是一样。尽管在国内博客尚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如何借助它获得收益是每一个经营者都在考虑的问题。不管怎样,对于新生的博客要用心呵护才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正像2000年的门户网站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短信会成为它们的拯救者一样,博客的到来让互联网充满了惊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博客: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