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滇东南一带的山区,背篓几乎成了当地人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似乎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背篓:生在背篓里,长在背篓里;用背篓背来男婚女嫁,背来儿孙满堂;用背篓送走生老病死,送走痛苦忧伤;用背篓迎来寒来暑往,春花秋实,迎来生命的生生不息。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见到卯儿,就是在农村信用合作社门口的背篓里。
那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大队供销社经常是赶集时最热闹最拥挤的地方。那时的供销社坐落在古老的四合院内。卖布的、卖农具的、卖副食品的柜台四面相连。山区农民卖了粮食和农副产品后到供销社买些盐巴、肥皂、布匹等用品。为了方便大家存取款,又为给镇上购销买卖提供便利,那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就设在供销社大院一侧。
每个赶集日,三岁多的卯儿总会坐在背篓里睁着一双大眼睛四处张望,等待着他的妈妈在供销社内买些生活用品。他那可人的模样吸引了在信用社上班的我的母亲和同事,不时拿颗水果糖来逗他。从我母亲和同事的闲聊里知道,卯儿出生在花生地里,由于太急于来到世上,他爹给他取名叫“卯儿”,当地方言的意思是剩下的、落下的意思。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翻新教室,几个年级的学生只好挤在一个大教室里上课。我遇到了卯儿,原来老师常常夸奖的那个三年级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的陈秋生就是卯儿。只是没过多久,卯儿的爹上山砍竹子时摔断了腰,瘫在床上,他奶奶为了供他上学,没日没夜地编竹背篓,最后倒在了背篓上,再也没有起来。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帮母亲多干活,卯儿不得不辍学。
几年之后,我有幸进入了农村信用社,在母亲原来工作的柜台前上班。原来的供销社也已经焕然一新,被一幢崭新的三层楼房所取代,信用社就在里面办公。
在宽敞的营业室里,总免不了想起儿时有关信用社的一切,也想起卯儿。一天,一个脸黑、手黑、浑身黑得只见眼睛的男青年跨进营业厅,来到柜台前递进一沓钱。我打开存款单,陈秋生?储户的姓名似曾相识,我脑海里顿时闪现出卯儿的样子。
“三三,你在这里上班?”他也认出我来。“三三”是儿时朋友们对我的昵称。
卯儿,真的是卯儿。原来他奶奶去世后,他便辍学回家帮妈妈干些农活,过了农忙季节,就到深山老林里烧炭,换些零钱补贴家用并供弟弟在县城读书。看着满面灰尘十指漆黑的卯儿离去的背影,我不禁感叹造化弄人。
过了很长时间,卯儿又来了,把大背篓往地上一丢,拿出存折要取走所有的钱。原来,***府实行封山育林,不允许再烧木炭。卯儿一家生计面临困境,弟弟有可能辍学。他只好取出所有的钱买些竹子,编些竹背篓赚点钱。看着卯儿背起空落的背篓走出信用社,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帮助他。
不久,国家为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在农村信用社里开展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信用社要选择一些有特色有技术需要扶持的农户进行信用扶持。经过社里和村委会多次考察,认为卯儿家有祖传的篾活技术,符合扶持条件,决定向其发放3000元小额信用贷款。
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卯儿充分发挥自己竹篾编织技术好的优势,不断改进老款式,开发新样式,他的竹编织品款式新颖,结实耐用,销路很好。
半年后,我再次见到了卯儿。他穿戴整齐,显得年轻清秀,给信用社的每个人送来一个款式新颖的竹背篓,让我们平常买菜使用。他还告诉我,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将竹制品销往省城。卯儿离开信用社的时候,第一次笑了,笑得很开心。
卯儿第二次来还贷时,身边多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孩子。卯儿边乐呵呵地请我们吃结婚喜糖,边告诉我们说他弟弟已考上了大学。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卯儿和媳妇背着背篓来结清最后一笔贷款。卯儿背篓里多了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他媳妇的背篓里则发出了哼哼叽叽的小猪叫声。
还清贷款,卯儿一家不停地说:“感谢农村信用社对我们的支持,等小猪长大了,一定要请信用社的同志去吃杀猪饭。”看着他们走出信用社大门,背着背篓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不禁在心里默默祝福:一路走好!(作者单位:人民银行云南文山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