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寄奴曾住篇1
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于词风轻靡外别开豪放一路,苏轼继之而壮美,辛弃疾乃臻顶峰,有宋两朝,鲜有可与相提并论者。然豪放之风,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后世文人骚客,亦多有通变。明末清初陈维崧,尤为殊绝。其词近稼轩而能独辟一径,不得不为之区处如下。
辛词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陈词举《点绛唇・夜宿临虫洹罚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虫淇冢黄叶中原走。
及《醉落魄・咏鹰》: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观辛陈以上三词,可知二人剪裁取舍之大要。辛陈词俱属豪放一脉,其所咏歌,指陈时世,宣泄孤愤,俱凌厉纵横,言词虽止而意气尤续,是其所同也。
然同中有异,是亦自然常理。其异有五,如下:
一、典故与具象
稼轩好用典故,迦陵多取具象,是历史景象与现实景象之分别也。《永遇乐》几乎句句用典,如“孙仲谋”、“寄奴”、“金戈铁马”、“狼居胥”、“烽火扬州路”、“廉颇”,皆为历史故实,以古喻今。《点绛唇》、《醉落魄》几乎句句眼前之景,略近即可手握。是一典故、一具象尔。
观夫稼轩它词,亦合此论。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贺新郎・赋琵琶》:“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辽阳驿使音尘绝”、“想沉香亭北繁华歇”,等等,典故繁密。
迦陵不好用典,亦有它证。如《南乡子・江南杂咏》:天水沦涟,穿篱一只撅头船。万灶炊烟都不起。芒履,落日捞虾水田里。通篇眼前之景,无一处故实。
二、明托与暗指
稼轩旨意明白晓畅,其用典亦切实易解,不涉J仃,不事佶屈,故能令人一览之下,即悟其旨意所在。如“人道寄奴曾住”、“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故国凋零之伤、壮志未酬之愤,显然了然。迦陵不然,其意象纷披而收敛,常须抽丝剥茧、层层剖析,乃能得其词意所及。如“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其伤物及身之情,非细咂慢摸,难以见义。是一明托、一暗指尔。
三、豪横与浓重
就风格论,稼轩豪横无羁,思之所至,辞亦相随,如神龙之入化境。如其发语则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结语又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也;迦陵则浓重悍厉,张力毕现而气势浑厚,如苍鹰之凌空待发。如“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一语,极具张力,浓重逼人。是一豪横、一浓重尔。
四、通达与顿挫
观稼轩词,字句通达流畅,朗朗上口,每一读之,有一气呵成之感,如《永遇乐》上阙“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韵律天成,不假雕琢,通畅如怡,若风行水上然;迦陵词不然,字句之间多有抑扬,其停顿转折、舒放收敛,每每顿挫,出人意料。如“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其转折张弛,法度非可臆测也。是一通达、一顿挫尔。
五、近取与跳跃
就其词句上下勾连而论,稼轩多近取,其上下词句之间,常有关联,故能一贯而下,淋漓尽致,如“仓皇北顾”、“烽火扬州”、“可堪回首”诸语,其情既同,转承更顺,是近取之便捷也;迦陵取词,则不循常律,非但具象各异,其浓淡、张弛、舒敛、轻重,皆跳之跃之,不拘一格。如“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虫淇冢黄叶中原走。”全词意象奔突往来,有尺幅千里之势。是一近取、一跳跃尔。
以上辛陈词之相异处也。
人道寄奴曾住篇2
月照女墙,无声无息;淮水寂寂,潮打空城;山围故国,人去楼空。
千年的脚步渐行渐远,消失在历史的尽头;千年的目光还在舞榭歌台,轻罗小扇中穿梭、逡巡;千年的遗曲还在玉树后庭,琼楼玉宇间回荡与悲响。
我的思绪穿越千年的横亘,在石头城的繁华与废都上找寻,在消失的倩影烛泪中探求,在风雨中的四百八寺中多情而早生华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像这样的谈古怀古的诗句,在诗卷中比比皆是,先人的英雄血创建的王朝,怎禁得红袖雪肤,钟鼓馔玉,还有夜宴漫舞,浅笑温情的腐蚀?
于是孙吴的长江天险成为司马氏饮马的槽水,荡舟指点江南的光景;于是王谢堂前旧燕,在寻常百姓屋檐下传唱着平平仄仄尘封的历史:乌衣巷,朱雀桥,百草花,夕阳斜;于是石头城上不断地变换着大王旗,城内的历史不断地走在不可逆变的轨道上,***的彪悍与勇武消失在歌舞升平,靓腰石榴裙下。
“烟笼寒水月笼沙”,于是杜牧笼月而来,走在消失的历史老人悲伤的目光中,踏着夜的叹惜,停泊在秦淮河。近处酒家的歌声,醉语,酒香随着历史的风飘荡秦淮的波涛中。
我看到小杜迷惑了,“这六朝的歌声怎的又在大堂回响?”细听,还有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被商女隔江檀口锦瑟,随风吹送。
全石头城听醉了听到了,全唐听到了,封疆大臣藩镇胡越听到了。
于是大隋的战舰又排列待发了!
不光是杜牧来过,刘禹锡也来过。一边是繁华殆尽歌舞曼曼的大唐的霓裳羽衣,一边是消失了红颜的石头。他也迷惑了。“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他将这诗揉碎在波涛里,丢在石头上,洒在消失的历史里。
月清冷,水清冷,这诗也清冷,清冷地传诵。
传诵了千年,朝朝代代!
历史已逝,诗章千古,但愿商女的遗曲永远消失!
人道寄奴曾住篇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他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有人认为此词为辛词之首。
这首先取决于该词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这首词也代表了辛词语言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丰富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
词的上阕运用了两个典故。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他在南京建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曹操的***队,守卫住了家园。此处用典表达了作者对孙仲谋的敬仰和向往。典故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即刘裕,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情况下,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歌颂他的英雄业绩,还表达了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就能被采用的意思。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典故委婉讽刺了南宋***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三个典故。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目的是希望朝廷要以史为鉴,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典故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这一幕景象时的心情是沉重的,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此处用典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和对南宋***府不***恢复中原的不满。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否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此处引用典故,表明了作者以廉颇自况,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运用宋文帝、佛狸祠、廉颇等典故,表达了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以及不被朝廷重用的愤懑之情。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借古讽今,紧扣题目“怀古”。全词用典虽多,却都贴切恰当。通篇由古人古事组成的用典,毫无堆砌之感,反而使得词中主人公的形象丰满生动,思想内容深刻博大,用意深沉含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道寄奴曾住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