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提要】
议论文的“丰富”指三个方面:(1)论据的丰富;(2)论证方法与角度的丰富;(3)语言表达的丰富。一般情况下,主要指第一种。
论据的丰富具体体现是“旁征博引”,通过丰富的事实论据、事理论据,把中心论点论述得严密显豁。从考场写作的角度说,丰富的事实论据、事理论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课本中学过的事件、名言;(2)文艺、历史、哲学思想领域的事件、名言;(3)当前时事领域的事件、名言。
【制胜策略】
从论据丰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五条:
1.选择熟悉的、新鲜的材料。选择熟悉的材料,不仅仅表现在关注家乡变化、眷恋家庭生活,更现实的问题是,有很多东西离我们很近,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比如教材资源,各学科教材中的作品、事件、道理均可入文,成为作文中颇有分量的材料。比如试题素材资源,对语文试卷中的文章阅读材料深入思考,从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中汲取养分,将其转化为写作材料。比如个人爱好资源,文学、影视、体育、歌曲、绘画、旅游……只要我们有所爱,便有写不完的素材。材料鲜活,是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所谓材料鲜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会选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涌现的新人新事;一是学会选用那些并非新近发生,却很少被人用过的材料,或者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即旧人新事。
2.深入挖掘材料。选择,是“调兵”;而运用,则是“实战”。如果说积累材料要“多”,选择材料要“广”,那么,运用材料则要“活”。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我们不妨对有限的材料做由表及里的挖掘,把它的内在意义充分开发出来,以一当十。挖掘材料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化文章主题思想的过程。对于材料的挖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蕴含的意义进行拓展,使同一材料发挥尽可能多的作用;也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
3.选好使用角度。任何一个材料都不止一个属性,看你要用它做什么。同一个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为不同立意服务时,可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阐释,即“一材多用”。一个多义的材料从哪个角度去用,不得不去问你的写作目的,并且要注意对这个材料加以必要的分析,以求能趋向于你的写作目的。
4.处理主次与详略。写文章要有“一盘棋”的观念。一篇文章中的多个材料不可等量齐观、平均用力,必要分出主次详略。在文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为主要材料,在文章中起辅助作用的为次要材料。一般而言,主要材料详处理,次要材料略处理。决定材料的主次详略可以根据以下原则:①文章的立意――对阐发主题思想作用重大的材料,做详处理;②读者的情况――对读者感兴趣的材料,可做详处理;③材料的新旧――他人未用过的或未听说的材料,可做详处理。
5.显示情调与色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人记事如是,就是议论说理也会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在选用材料时,对其灌注感情,使之鲜活起来,甚至与读者达成感情上的共鸣,是对材料的创造性运用。显示材料的情调与感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选用那些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感情或者可挖掘出丰富感情的材料;第二,对于重要的材料,用带有感彩的文字去阐释。
【学习范本】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四川一考生
平衡,是参天大树欣然地接受当初身为小树苗时的柔嫩与脆弱,经历的任何风雨都是一种历练。
平衡,是蜻蜓伸出触角,吟一阕草长莺飞,盈一怀水满香袖,而不沾沾自喜,陶醉在那一片闪耀着光环的涟漪里。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它温婉美好;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它动人绝妙。你且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段段平衡的生活……
她是王昭君,出走大漠,只因不赂画师。在去匈奴的路上,驼铃的叮咚声响彻天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强烈的思乡之情浸润了漫漫黄沙。然而昭君没有怨天尤人,依然用一颗平衡的心化解着矛盾,最终换来了汉匈两地的一片安宁。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王昭君轻舞霓裳,丝袂翩翩,声情并茂地唱出了和平的凯歌。
平衡,是一种大度,是一种智慧。
她叫居里夫人,一生献给科学的伟大女性。她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拥有献身科学的坚定信念。她的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更是不胜枚举,但她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居里夫人没有因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而自以为是,没有因为发现了反射性元素“钋”和“镭”,而沉浸在快乐和喜悦中无法自拔。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居里夫人被全世界、全人类深深地敬重着。
平衡,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是一种谦虚谨慎的品质。
他叫史铁生。曾经,他的快乐和他的双腿一起瘫痪,他的苦痛和他的地坛一样沧桑。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病痛甚至一度让他失去了青春的纯情与浪漫。他清楚地记得曾有多少风雨飘在胸前,响在耳畔。可他最终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一个平衡的心态去面对苦难。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他用他的笔写出了《一个人的记忆》,写出了《务虚笔记》,写出了《命若琴弦》。如果说,人生来就有宿命,那么,选择一种平衡的心态去生活,何尝不是在善待命运呢?
平衡,是一种淡看苦痛的解脱,是一种善待命运的理智。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有一份平衡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不怨天尤人,不放大生活的磨难。过一种平衡的生活,让生命温婉美好,动人绝妙。
【范本分析】
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论据来:王昭君、居里夫人和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作者选取这些素材并巧妙运用排比结构,在每个段落的末尾用中心句收束,并在每个段的最后,又***一段重申观点,使得论据不仅丰富而且有力,营造出宏大的气势,使读者自然产生共鸣。
【实战演练】
“改革”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不同领域都面临着“改革”的问题。请根据自己的判断,任选一个角度,以“改革”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例文参考】
谈改革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10) 李佳玉
生活中,总是会听到某地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某单位正在进行人事改革,改革,改革,改革……
那究竟什么是改革呢?
这应该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看到太多关于改革的事件,让人无奈的是连改革是什么都看不清。我想,改革是改变与***的产物,像一口深井,可以取水解渴,也会淹死路人。
改革是新旧之间激情的碰撞。改革要使事物在新的基础上开始变革,会与根深蒂固的旧事物产生冲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维新变法企***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但是这种妥协与顽强并存的变革遭到了封建制度的猛烈打击。霎时间,呐喊者、擂鼓者、斗争者上演了一出全武行。然而,正是在激烈的碰撞中产生的火花,点燃了下一次改革的导火索。唯有新旧交替之中的改革最有意义,只有这种改革才能冲破禁锢,使事物趋于完善。
改革需要锐意进取的精神。《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这是建立在拥有敢于改革的大气魄的基石之上的。***的改革开放是为了人民,支持他去改革的是厚积薄发的进取精神,就像是利刃,切中问题的要害之处;彼得大帝为什么不顾阻挠执意改革?因为他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流淌在他体内的是不安定的因子。理学宗师程颐谈道:“事之当革,若畏惧不为,则失时为害。”这里谈到了时机的问题,但若没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机会也会从手中滑落。
然而改革对于许多人而言是跌宕的急流,水下堆满了失败者的残骸。有句笑话:改革有时泼出去的不仅是洗澡水,连孩子也给泼出去了。改革从未有过一帆风顺,它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甚至有时会与原旨背道而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了,他葬送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整个苏联。每当看到他孤独的背影,都会想起他是一个失去国家的男人。成功者,人们以英雄冠誉之,而失败者,只能在历史的灰烬里沉寂。
因而面对改革,我们要多些理智,少一些盲从。有人笑言:“改革改的是谁的命,革去的又是谁的命?”的确道出了其中的彷徨。作为当代学生,需要以理智与热情面对改革,正确对待得失。因为改革能救人也能伤人。
改革是时代最前沿的井,必将在理智与热情下浇灌出最美的花园。
【范本分析】
全文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相结合,事例典型且切合分论点与全文主旨。论证时,论据与议论语言比例调配恰当,论据间的串联处理得很好,过渡十分自然。例如在阐述“改革需要锐意进取的精神”时,以《周易》中的文字开头并加以作者的看法进行充实。继而又过渡至***改革开放、彼得大帝的事例,切合分论点进行展开,发表作者个人的见解。最后从程颐的一句话展开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与总结。整个段落节奏紧密而不臃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