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医德
德寿堂一如其名,将医德放在店之经营宗旨上“重医德,顾客至上;守信誉,诚信无欺”。从创办到发展,德寿堂老药店之所以能从众多药铺中脱颖而出,就是凭借其独特经营、选料精良、加工精细、质量可靠、价格公道、诚信售药。以前,在德寿堂生产的牛黄解毒丸的包装上,印有的“保证质量谨防假冒”的字样,正是我国传统的倡导诚信的商业道德观的写照。
创始人康伯卿老先生非常重视药德,自制成药一定要选用地道的药材,为判断某种药材是否道地,他根据加工后的颜色来判断,如果颜色达不到标准,就将整批原材料销毁不用。为了保持信誉,必须保证质量。康伯卿在制药上极其严格、讲究。特别是其基本原料黄芩、大黄、雄黄、朱砂、山药、色气必须达到标准方可投料。用这些优质药材制作的牛黄解毒丸才能合乎色质标准。“康氏牛黄解毒丸”的生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后,中成药全部归同仁堂生产,但在同仁堂生产的药方上,还要注明“原德寿堂秘方”的字样。康伯卿曾说:“为人一生,切要有所发明、创新。自古以来中成药,有进展之新药剂,均以古方为本,改进而成。”康氏思想不保守,善于汲取各家之长,创出新路。德寿堂依照京师国药商会1171种配方制药,进行创新研制之丸散膏丹就有200余种。其中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舒肝丸等牌子药深受患者欢迎;化虫散、截疟丹、小儿咳嗽定、犀羚丹等销路也很畅通。当年,德寿堂的牛黄解毒丸能与长春堂的避瘟散齐名。
在医德的建树上,还有一则小故事。1940年,康伯卿在总店柜前,发现一顾客横眉怒骂不休,原来此人家有急病患者,急需两只活蝎,售货员冷面粗语:“没有活的,只有死的。”此语触犯顾客忌讳,因之大怒。康氏急忙上前,赔笑再三,并责令售货员当即往康氏内宅取来活蝎奉送,使顾客满意而去。事后,康氏立即将此售货员调到后柜包装组去了。
德寿堂始终继承和坚持着老店的经营宗旨,把确保药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命,把让顾客放心满意做为立店之本,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坚持严把药品进货、验收、仓储、销售质量关、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断增加名、特、优、新经营品种和特色便民服务项目。由于德寿堂多年来经营讲信誉,管理重质量,服务求特色,企业知名度日益扩大,因而慕名登门客和回头客越来越多,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为保持货真价实、品种齐全的经营特色,老店在原有经营品种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优化了进货渠道,通过与同仁堂建立货源连锁配送业务关系,使经营范围扩大到7大类近万个品种。
外建寿形
德寿堂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整体外观颇像西式教堂,德寿堂前店为一幢二层阁楼,后连两进院落。走进德寿堂,最醉人的是一股沁鼻的药香。暗红典雅的柜台、镂空雕花的门窗、中国传统题材的彩绘画、医圣李时珍的铜像,再加上鹤发银须的老中医,营造出古香古色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迎着正门口,抬头可见上书“德寿堂”的匾额,两侧是华佗和李时珍的画像和一些草药***案,左边是传统的中药柜,黄铜把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右边则是现代的玻璃柜台,里面摆放着各种中西药。在抓药的师傅身后那一排排小抽屉的木墙壁,像书房里的书柜一样浩如烟海。老药工说,中药铺里的这些行头配伍是顾客信心的一部分。再往里去是一个天井,天井两侧门上悬挂写有德寿堂的经营理念“同臻寿域,共跻春薹”的匾额,旁边配有对联一幅。天井中立有李时珍的半身铜像,在天井中还有一口7米深的井,但由于北京市地下水平面下降早已废弃了。在二楼的阳台两侧墙上还保留一些老瓷砖,***案为花卉,据说是日伪时期的,***案略有褪色,悬挂在阳台上的3个崭新的大红灯笼给门脸增色不少。
整个建筑最具特色的还是楼顶部分。德寿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楼顶是一个大钟,在建筑上安放钟表,这在20世纪中国对那些需要建立时间观念的商人和职员是最吸引眼球的广告方式。如今,原来的机械钟表动力装置已经被电子装置代替。非常有趣的是,70多年前药铺为吸引顾客而在顶楼安装的仿真小火车也重新启动。已经断了五六十年的小火车的汽笛再次响起。据药铺负责人介绍,小火车是在当初药铺建成时就存在的。现在药铺重张,便按照照片资料,在原位置上安装了现在的小火车模型。由过去烧煤油改为电动运行。看着老式小火车在房檐上开动,下面则是跑着现代化汽车的宽阔的广安大街,历史和现实仿佛在德寿堂找到了一个交汇点。
1987年,北京市宣武区***府将德寿堂药店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北京市***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修复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北京市委市***府于2003年决定拨付专款修缮德寿堂药店。经北京市文物局对修缮方案的审定和监督,在遵照不改变文物历史原状的原则下,工程对德寿堂药店的屋面、大木、墙体、砖雕等进行全面修缮,做到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文物建筑原貌的要求。工程于2004年9月完工。2004年11月18日,沉寂4年之久的德寿堂药店重新开业。200多平米的店堂里人头攒动。据了解,其中有不少是德寿堂的老顾客,老字号的魅力似乎并未因停业而削减。这得益于德寿堂对老字号品牌的爱护,对历史文物保护的结果。
传奇创始
北京德寿堂药店的创办人康伯卿,字印寿,号旭东,北京广渠门半壁店人士。康伯卿幼年时即随父亲进城谋生,经吴鸿溪大夫介绍,到西单舍饭寺乾元堂药店学徒,学习切制饮片和制造水丸技术。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富于开创精神,对丸药配方时时琢磨,默记于心。数年后开创自制中成小药,并历经钻研实践,逐步有所成就,自立发展,于1920年在崇文门外南小市开办了“德寿堂药铺”(总号)。
创立初期,由于财力有限,初时他只是白天在家中配制黑虎丹、七珍丹、棍眼药等,晚上去那些客栈旅店兜售,其间虽然历尽艰辛,但收效不太好。康伯卿认为自己制做的成药质量并不差,只是没有品牌名声和缺乏销售的场所。在北京,人们购买商品很重视牌子,更何况是关系人命的药,一般药厂、药铺很难与同仁堂、鹤年堂、长春堂等信誉卓著的著名大药店硬碰硬地抗衡。北京城里强手环伺,竞争激烈,像康伯卿这样的小商人,立足发展很难。经过调查市场,他认为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僻远山乡,有着宽广的市场空间。在那里供应他制作的药,价格低廉,应该适销对路。康伯卿确定方向后,就把山区乡镇的小客商作为自己的主要推销对象,而主要销售产品则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药。这一招果然见效,他的产品在农村迅速打开了市场。
经过一年多的奔波,积累了一些资金,1920年,康伯卿购置了北京南城花市的一处街面房,开设了自己的德寿堂药店。几年的闯荡,康伯卿已深谙生意经,对市场也有了深入的理解。开业之初,虽然有些丸散膏丹的门市零售,但富有创新精神的康伯卿却将中成药批发作为德寿堂的主要业务来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实为国药界首创。
康伯卿懂得,一家药店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独家研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开业次年,他就请来介绍自己入行学徒的老中医吴鸿溪,共同研究开发了著名的“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自此,德寿堂成功地竖起了自己的旗帜,拥有了自己的招牌产品。牛黄解毒丸因其具有清热祛火、散风解毒、止痛消肿之奇效,一经问世,马上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十分畅销,成为家喻户晓的家庭必备良药。德寿堂的经营得此良助,绩效倍增,迅速地发展起来了。随着资本的增多,德寿堂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张。1922年,康伯卿一口气买下了花市南小市口的22间房,以此作为总店,还大大扩充和改善了这里制作车间的条件,店内的职工也增至30多人。1928年,又买下花市东大街的10多间房,开设了德寿堂东号。两年后,将总店两旁的一些房产也都纳入了德寿堂的名下,同时又在附近购房建立石印局,印制自用的药方说明、包装装潢和宣传品等。 此后的几年,康伯卿不断购地置房,兴建各种生产用房及十多处职工宿舍。1934年,进行了又一次大的扩展,即在前门外虎坊桥开办了德寿堂南号,光房产就有60多间,是德寿堂3家店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其时的德寿堂,不管是规模名声,还是资金实力,都争得了在北京国药业中的一席之地了。
德寿堂创始人康伯卿在奇迹般地快速崛起,在国药界被传为佳话。其实,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几年的市场闯荡中摸索出来的生意经对他一生的经营裨益良多。德寿堂极其重视药品的疗效,康伯卿认为,“药病相投,其病自愈”。为此,他印制的药方说明,十分细致周详。如牛黄解毒丸的说明书中,对什么病应噙化,什么病要嚼咽,什么病需用何种药引煎汤送服,什么病该涂敷患处等,均一一道明,目的就是要让药品发挥最大疗效,同时减少副作用。对于许多就医不方便的地方患者来说,德寿堂的药方说明书简直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医药知识手册。这种与人方便的做法,对消费者负责,使人们产生了信任感,因此,很多人将德寿堂的药作为自己购药的首选。
牛黄解毒丸的诞生可说是康伯卿的一份荣耀,但他并不因之而固步自封。他善于钻研,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熟习古方,又能博采众长。在他的主导下,德寿堂创新研制的丸散膏丹就有200多种。其中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舒肝丸、化虫散、截疟丹、小儿咳嗽定、犀羚丹等药品都深受患者欢迎,销量极大。
牛黄解毒丸自从问世后,一直销路顺畅,但康伯卿仍然不惜工本,大力宣传。除利用报纸、电台做广告外,在外地的州城府县交通要道张贴的广告随处可见,戏楼、影院等娱乐场所也触目皆是德寿堂的药品宣传,甚至在有轨电车里也挂上了牛黄解毒丸的招贴。除此之外,德寿堂南号还做了新异奇特的装饰,以光彩耀眼的霓虹灯和楼顶不停跑动的电动小火车,吸引了无数市民前往观看。这种集群式的广告宣传,效益也是明显的,不仅是牛黄解毒丸,连德寿堂的其他产品的销量也都大幅上升,自然,德寿堂的牌号也更响亮了。
为了扩大销售市场,康伯卿主动出击,采用多种销售方式。如广设代销点,在药房、茶楼酒肆、杂货铺、车站、客栈等地,皆能见到醒目的德寿堂代销招牌。而对所有的代销点都是采取三节结账、优惠提成的结算方法。在销售上,德寿堂用遍地开花的办法,派出推销员去郊区做宣传,甚至布置人员沿北京始发的几条铁路线来回奔走,推销药品,为了占有这部分市场,对这里的代销商只收一半的货款。总店还设有函售专柜,寄款购货者一律免收邮费和包装费。如此多点开花,业绩自然不凡。十余年间,德寿堂就盈利数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