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国学经典;中小学;语文教学
一、国学及当代国学热
所谓国学,学术界有种种说法。邓实认为,国学是“一国所自有之学” (《国学讲习记》),章太炎认为是“一国固有之学术”(《国学讲演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国学就是中国学术的总体或中国学术的简称。具体而言,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它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地理、***治、经济、教育、宗教、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我们国家长达两千多年,只是到了近代走向衰落,许多学者把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等口号,对传统文化展开全面的否定和批判,沉重地打击了国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国家开始推行国学复兴计划,在140个国家建立510多个孔子学院(截至2016年底),整个社会也出现了回归传统文化的国学热现象。
二、学经典
国学经典泛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以《四库全书》的题材类目来划分,国学经典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就国学经典的内容而言,儒家著作和学说是重中之重。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儒家、道家的经典著作,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二是优秀的古代诗歌散文,如《古文观止》《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三是自宋代以来广泛流传的蒙学作品,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书》《弟子规》等。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国学经典教育的策略
1.教材的选定要合理
目前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国学教材有三部,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二是《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由岳麓书社出版;三是《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是台湾版教材,由中华书局引进并修订。这几部教材的内容以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经典为主。
此处着重介绍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此教材分“蒙学基础”“诗词美学基础”“经典子集研修”和“传统文化与艺术”四大模块。“蒙学基础”模块主要为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与行为规范的书目,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诗词美学基础”主要包括儿童诗词韵律美学基础和古典诗词欣赏方面的作品,如《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属选用教材,分诗卷和词卷两部分,不含人教版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70余首必修诗词。“经典子集研修”模块主要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孙子兵法》《道德经》等作品。以上模块均含“原文”“译解”“知识拓展”三部分。 “传统文化与艺术”模块属于各模块的附加部分,包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古建筑美学欣赏”“中国瓷器文化”“中国玉器文化”“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中医与儿童保健”“茶道、年画、京剧脸谱艺术欣赏”等内容。
该书编者为各书的学习次序作了详细的安排。一年级至八年级依次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高中一年级为《古文观止》,高中二年级为《道德经》。
除了选用的国学读本之外,师生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
2.教师应注意国学经典教育方法
国学经典教学虽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也应重视传统手段。教师更要明白一个道理,即读国学经典和读一般知识性的书不一样。知识性的书是有机械结构的,前面懂,后面才能懂,整本书是连贯的。而国学经典,智慧遍洒任一角落,不一定有连续性,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其内容全部理解。再加上此时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好,在学生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化向往。
3.要注重品德教育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国学经典作品注重培养人的品德,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蒙以养正圣功也”,国学经典的作用非常大。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2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中小学语文中国学系统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建议。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2]。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2.1组建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那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重振国学必然会流于形式,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罢了。所以,组建一支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为了振兴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巫待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2.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3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语文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讲授法、议论法、练习法和观察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教学方法优化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大胆出新,自成体系”。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真正“成人”,我们的国学教育也当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科学选取教学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法上力求因材施教。
3、结 论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危机,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只满足于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国学教育着手,以系统论作为指导,纠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材、教师、教法、考评等诸多方面来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国学教育,切切实实地做好国学普及的工作,以使国学教育系统化,使它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3
小学语文的学习直接关系着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及整个人生路程,这并没有夸大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从开学之初,或是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已经和语文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进入小学之后才真正地开始了系统的语言学习,那么,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
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 主动性
自从一个孩子进入小学,语文课就会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语文教学,并且开始真正地学习和掌握语言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一开始,作为中国人,都觉得会说中国话,会写汉字就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想要完全地掌握一门语言是很困难和复杂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语文对一个人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对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一番严肃认真的讨论和阐述。
1.汉字拼写的准确性探讨
想要掌握一门语言,首先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这门语言的文字拼写,每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进入语文课堂的那一瞬间,就要面对大量的文字,并且要学会拼写这些最基本的汉字。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做法,其实才是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第一步,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具有的,它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语言学习和训练中不断地养成的,因此,不能急功近利。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和书写汉字,尽量避免形近字混淆的错误,同时,还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熟悉它的来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讲解这个汉字的来源,并且注意讲解要形象生动,最好能够结合历史典故来说明问题。
2.汉字读音的清晰化
其实,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汉字的拼写和读音是同等重要的,必须同时掌握才能算是基本地掌握了这个汉字。大家都知道,要学习汉语的拼音,就先掌握字母,知道它们的读法和拼写,在小学一年级刚开始学习语文,第一节课就是学习字母,在掌握了字母的基础上,在进行音标的教学。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会想起自己学习语文时的情景,真的很复杂,但是掌握之后,就觉得原来这么简单。现在言归正传,汉字的读音会影响到我们的语言交流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这个问题绝对不能轻视。或许在上小学之前,你就会说汉语,但是并不代表你就会写汉字,这就是一个人的语感。语感的强弱从一定的程度来说,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语言素养,具有强语感的人在语言的掌握方面,会比别人更快一点,这种语言的素养是先天就具有的,但是仍然需要后天的W习加以巩固和提升。所以,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要严格地按照汉字的拼音来拼读这个汉字,通过对汉字的进一步学习,能够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帮助。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既然是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字词,就像英语、日语一样,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哪怕是非常琐碎的知识,也是值得去记忆的。只有不断地积累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知识,并且把它们纳入你的语言宝库,肯定会发光发热的。除了课堂上老师补充的知识点以外,学生在课外也要吸收丰富的语言宝库,比如阅读课外书,在回家或上学的途中多看看各种广告信息,也算是一中语言的摄取,并且充分的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只有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才会有进步,才能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促进作用,不要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要多注意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你有所帮助的。同时,老师也要大力地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与语言有关的读物,只有接触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才会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4.注重学生学习语言主动性的培养
语言不像别的只是需要强化训练和记忆,也是有生命的,能够向人们传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因此,要和语言平等地相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只有自己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子更加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习语文的素养,并且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的影响,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基本感情。同时,语文与其它的科目比起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时间,只要有交流,有声音,就能够进行语言的学习,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语文的学习当作语言的学习。因为就语文来说,范围太宽广,一时间不能更好地形象地说明语文的学习性质,其实,学习语文这么长的时间,更多的都是文字的处理和使用。学习语文以及培养语文素养,是需要一个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一定去达到某个语言的高层次,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对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一种工具以及让我们的自身修养达到可以满足自身需求,并且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结 语】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一个语文学习者的学习程度,更加体现了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在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之中,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加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素养,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假设,还是要我们从小学生抓起,在小学语文的不断学习中培养一种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卢艳玲.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J】.求知导刊,2015(23)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4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个教师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本身的素质好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新颖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使学生愿听、乐学。实施愉快教育,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同时,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素就应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治业务素质。
二、把微笑带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人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问的鸿沟.缩短师生问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陕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把微笑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靠“情”来维系。老师上课时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同学们马上就会感到亲切,这微笑像一股爱的暖流,流进学生的心田,推开学生紧缩的心扉。作为教师,请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就是多给学生一点信心。送给学生一个微笑,他们会回增你一个明媚的春天。不过,笑,运用于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还未成人,他们的性格,意志、注意力和情感决定了他们不仅需要温暖和微笑,同样需要严格要求。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情感充满校园。教育是科学,是艺术,笑的艺术如果恰到好处的运用于教学中,将会锦上添花,生机无限。
三、把幽默带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种美,是一种机智,是使课堂充满欢笑与快乐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充满艺术的过程,需要幽默。幽默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数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幽默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良好课堂气氛的感染要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千百倍。因为,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而愉快。新奇生动、形象可感、诙谐风趣、含蓄夸张的课堂教学语言都是幽默的精灵,可以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时,必须以为教学服务为准则,并努力做到恰到好处。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幽默是智慧的海洋,语文教师更应该用幽默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四、视听并茂,趣化教学氛围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陕教学就是兴趣教学。电化教学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审美教育 音乐之美 意象美 人文美 情感美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一、让学生深入享受汉语的人文美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辽阔肥
沃的华夏大地上,在封闭、自足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整体、统一的民族意识。汉语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思维模式的积淀和投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文名句、佛教教义等融汇、渗透了数以万计的词语、俗语和成语典故,更为华夏语言平添了无尽的美感。单就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汉语的某些审美因素也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比如,中国人以“双数”为美,认为双数具有成双成对、对称和谐之义,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诗词多为偶句,讲究对仗,喜用骈句,为什么成语以四字结构为多,喜庆佳节何以爱挂对联,文章章法何以追求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了。这些都是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伴着语文,晏殊独倚西楼却见绿波东流,贺铸回转柳塘偶遇绿萍浮游,柳永静伫河岸忽见晓风残月水悠悠。伴着语文,李清照的满地黄花点缀了窗枢的优雅,李煜的帘外细雨衬托了春意阑珊,苏轼的一池萍碎又显暮色三分,一分流水。
二、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之美
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汉语对声音的摹拟能力很强,几乎任何特殊的或复杂的声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字音来表现。再如成语大都由四字构成,平仄相对,错落有致,平声舒缓上扬,如击钟鼓;仄声曲折下抑,如击木石,读起来既富于变化又有强烈的节奏感。汉语这种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是西方语言所不及的。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阵阵欢笑,听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声声啼鸣,感受到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句句感慨。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莺声燕语,感悟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声,领略了“蝉噪林幽静,鸟鸣山更幽”的此起彼伏。
三、让学生品味汉字的意象美
与纯粹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性。从这一视角来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首先,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在汉字的原则中,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中,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基本笔画组成了活泼的汉字,组合紧凑,有韵味,形体匀称,给人以***画美的感觉。其次,在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文字的创造者会像中国人那样执著,醉心于字体的书写形式美之中,也恐怕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高度自由酣畅地抒感,进而达到了不朽的审美境界。
四、让学生流连于作品的情感美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关怀意识;语文教学
生命是万物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生命是及其珍贵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语文教育要联系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他们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生命关怀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回归教育本质
生命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它是对生命本身的关心以及生命本质的靠近。生命关怀充分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服务个体生命的成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关怀的内容包含很多,不仅有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其中还包括生命伦理、价值、意义、人格发展等。
现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增大,加之家庭、社会和自身诸多原因的影响,使得许多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加上许多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校园暴力与校园软暴力的问题,致使许多中小学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遇到一点点小问题就选择走极端,放弃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些学生根本不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关怀意识严重缺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轻生现象迫使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追求科学化、理性化和标准化,并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将知、情、意、信、行统一在一起,而不是只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教育要回归到生命关怀的本质,培养学生生命关怀的意识,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强化教师自身的生命关怀意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首先自己就应该具有生命关怀意识,热爱生命、拥抱阳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学生。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关怀的课程,其内容生动形象、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个体的***性,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空间去发挥和想象,激发他们的自主思维,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作为个体存在的真实感。
三、重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仅仅局限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上,提高考试成绩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轻视了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语文的教育价值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上,学生的德智体美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将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感悟人生的真谛;通过对文本中生命价值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验,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实现自我价值的转变和升华。
四、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关怀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关怀的文章和作品数不胜数,如《热爱生命》是表现人在面对恶劣坏境时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广阔胸襟和豁达的人生境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作品向我们传达的是生命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种抗争。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这些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凝聚着的作家的生命关怀,懂得生命中的爱与付出、拥有与舍弃,具有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深刻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可贵。
五、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语文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交流,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独白式的讲述,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师生之间平等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播生命大道的责任,所以开展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尊重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孕育学生博大的生命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青少年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走向极端,发生悲剧。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健康、向上地面对人生和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与研究,2004(5):35-36.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应用
1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1.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1.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2.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2.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2.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参考文献】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8
一、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年龄通常是在7~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普遍特点是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感到充满好奇,但是他们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并且,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正式接触英语,学习英语。众所周知,对于我们国家的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所以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是在所难免的。这时,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定要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应有的一些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做中学、玩中学。比如,当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入门课程———26个字母时,教师先要教给学生这些字母的正确发音和拼写,然后让学生们思考这些字母的大写形式有什么特点,或者说能不能用铅笔钢笔等物体把这些字母的形状摆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自己动手摆出了26个英文字母的形状,与此同时也能巩固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点。这种边摆形状边记忆字母的活动能够充分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很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是“从做中学”的最好体现。因为笔者在自己近六年的寒暑假英语辅导班的教学当中运用了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帮助学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成绩并且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笔者把这个方法推荐给广大的小学英语教师们,真心希望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当中使用此方法并且有所收获。除此之外,小学生英语教材的内容普遍都是通俗易懂的,书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几乎都是小学生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就说跟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书本中的词汇列表中就足以看出这个特点,词汇表里的单词涉及的范围有文具用品、颜色种类、人体器官、家人亲属、动植物、食物、数字、衣服等的英文说法。可以说,这些单词都很具体,很少涉及像angry(生气),excited(兴奋)等表示情感的抽象名词。然而,当教学生这些英语单词时,一定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记忆,不能只教这些单词的读音和拼写,一定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说,在教学生关于人体器官的单词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在教完单词的发音和拼写的基础上方可进行。活动要求如下:老师在课上发出一些指令让学生们做,做错或做的慢的学生自动淘汰,而对于做对的同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老师的指令是Touchyourhead,touchyournose,touchyourmouth等。所以进行这个游戏时学生们一定要掌握好这些单词,不然就会遭淘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胜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他们会想在老师设计的游戏或活动当中取胜。这样一来,学生们必定会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并在活动当中巩固自己所学知识。这也是一种“从做中学”的体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能盲目地强调让学生“从做中学”,因为有些课文不适合这样做。只强调“从做中学”(实践)而忽略学科知识(理论)也是行不通的。所以一定掌握好“度”,要牢记“适度”才可以达到最佳效果,“过度”必然会导致失败。小学英语教师设计活动或游戏时一定要有秩序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掌握不好应有的度的话,“从做中学”和“从玩中学”会变成纯粹的“做”和“玩”。这样的话,就不会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而且有的学生不喜欢“从做中学”的话,老师要一步一步地进行辅导,要做到因材施教。“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做好铺垫。因为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深入学习。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钥匙。所以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刚接触英语时首先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个目的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并且可以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一个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刺激物。从而能够让他们亲身体会,做中学,加深印象,又巩固他们已学的知识。
二、结语
如果广大的小学英语教师们都能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适当的设计一些有趣的英语活动或游戏,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和“玩中学”,这样的话教师的英语教学,学生的英语学习都必将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作者:张玉红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9
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 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 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 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生 语文教育 结合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对传统文化认知、接受、学习的第一步,其是一个工具与窗口,通过小学语文初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开阔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将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以期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科学地穿插丰富的传统文化,对于从小培养孩子民族自信心,开阔文化视野,培养人文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一)增强母语情感
首先应该明确语文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当做两种东西对待。语文包含了我们的母语,母语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炎黄子孙从小接近母语,增强对母语的认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强国民对母语的情感,并且从表面的母语情感上升到母语意识方面,从可以简单使用母语,到对母语的热爱,最后对母语的继承与发扬。
(二)活跃小学课堂教学环境
社会对小学教育质量的评判往往根据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成绩,对一位优秀教师的评判也是其所教授的学生考试成绩高低,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升学等考试中。在如此社会体制前提下,出现了教师教授重点在应试技巧上面,小学生已经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小学语文课堂已经缺少了趣味性与生动性。语文课堂缺少了“语文性”,母语教学缺少了母语意识,一些资深专家、学者积极呼吁对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抵制,小学生也是普遍觉得语文课没有“意思”,课堂上小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情况,有些小学生认为语文课没有意思,便在课堂上去做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情。
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教授出来的学生,没有经过精神文化的熏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将来他们有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一步一步升学然后进入社会,成为有知识的人,却没有精神内涵。在学校经常出现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伤害同学事件等,社会上浮躁不安的年轻人成为主流现象,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成为了需要讨论的普遍现象,这些现象出现跟传统文化的缺失有着及其重要的关系,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路不拾遗的光荣传统美德成为了笑柄,国人素养水平急剧下降。只有从小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恢复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力与生气,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人们精神境界提高的沃土,国民素养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增长,也显现出了素质教养缺失问题,唯利是***、背信弃义等问题普遍存在于当下社会,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舍己为人、重义轻利等已经被人们抛诸脑后。一旦民族传统美德缺失,社会将失去健康发展的动力。小学阶段正是国人美好品德养成的初始阶段,是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每一个国民的心里,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结合的具体方式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内,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应充分发掘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
(一)将传统文化活动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内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是锻炼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有些传统文化以具体的艺术形式存在,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文精神需要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与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将传统文化插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课堂活动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在小学课本中有“元宵节”,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猜灯谜”,“制作灯笼”等丰富的课堂活动。根据教材制定合适课堂活动,不但提高了课堂活跃度,锻炼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教学过程中加强多媒体的利用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并把其发扬光大。我们要不断地了解我们的文化,小学课本里面的内容只是传统文化的很小一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直观形象的将传统文化展示给小学生,小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感知传统文化的美,拉近传统文化与小学生的距离。用生动形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点燃小学生的民族情怀。
(三)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培养健康人格
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也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语文学习技巧。中国文字不像英文、法语等文字,中文有自己独特的韵律,一些优秀的诗词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渐渐普及,文言文这一传统形式很少再被人们用到,但是不用并不能代表完全抛弃,文言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一项工具,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自己的历史,就需要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对于经典作品反复吟诵,每一次吟诵都能多一点理解,每一次吟诵都可以当做和古代大思想家、大文豪的一次对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经典著作的反复吟诵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细细品味,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通过对经典名著描绘场景的想象,去和作者对话,去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的大思想、大境界。通过对古诗词、古代文学经典的吟诵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培养其健康人格。
三、结语
无论是从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还是从国民素质水平提升来看,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都是值得重视的一件事情。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与关注。首先***门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其次学校要配合***门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寻找合适的教学途径;最后,家长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应该对孩子言传身教,积极支持和配合社会及学校创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真正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