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教师培训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工商管理专业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经过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理性推理判断、思考传承创新等,能够较深入地对管理实践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目前,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在毕业论文选题不合理、撰写格式不对、没有达到要求,论文价值不高等。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管理制度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还有指导教师方面的等等。
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分析
1.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
目前,一些高校对毕业论文的审核和答辩走过场,要求过松,强调通过率,却特别强调就业率,因此,学生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在了考研、考公务员、考各种职业资格,花费很多时间找工作,签订就业协议书,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上没有压力,敷衍了事,应付过关,基本上没有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1.2毕业论文选题不合理
选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关键,具有方向性的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选题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选题大而空,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对实践中的一些管理问题没有亲身接触经历过,没有感性认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基本上都不懂,在选题上主要还是借助网络,东凑西拼;第二,选题难易度掌握不准确。学生对所选题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不了解,选题时没有结合自身的专业学习情况,没有对题目进入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选题不合适,容易出现难易程度不均的情况;第三,题目不确定,易变。主要表现在,学生选题一般是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而毕业实习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如果学生实习的单位实习内容与毕业设计选择题目不符,就难以搜集资料,另外,有些已签约的学生,就业实习单位要求学生毕业论文与企业相关,学生就得放弃原来的毕业论文选题。
1.3毕业论文写作不符合规范要求
毕业论文作为学生科研辅助部分,对于论文题目、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绪论部分和研究内容、参考文献、答谢以及字体、符号、行距、***表的标注、公式的编写都有严格的要求。很多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思路不清楚,没有从发现存在问题到分析问题的原因到解决问题的脉络来写,语言表述不流畅,文字组织不规范,表现出较差的文字和工具使用操作能力。
1.4毕业论文缺乏创新性
只有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存在问题的本质所在,才能有自己的观点,写出的论文才有个性。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论文基本上都是重复往届的题目,所研究的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分析方法简单,论文属于拼凑结构,没有从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对问题进行挖掘和论证,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思路和新的观点。
1.5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投入不够
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一般每个教师每学期都承担至少3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教师还面临着申报各类教改、科研课题、发表专业论文等科研任务要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承担的毕业论文指导学生最多为6人,实际上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早都超过了这个,有些教师还要指导承担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从当年的9月份开始,到学生答辩,跨度达9个月,需要指导学生完成选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毕业论文撰写等工作,任务巨大,学校在这方面恰恰缺乏激励机制,指导学生的工作量为6-8学时/生,既是评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评优评先等方面,也没有相应的鼓励***策,提不起教师的积极性。
1.6毕业论文监管不严
为了做好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高校都会出台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都有明确要求,但毕业论文的撰写在大四的第二学期,这个时候正是学生在外进行毕业实习的时候,由于毕业实习属于分散实习,学校和学生的联系基本上是靠QQ联系,有些同学甚至还联系不上,指导教师很难有效地指导毕业论文。在相似度检测方面,虽然学校规定毕业论文的相似度不得高于30%,优秀毕业论文的相似度不得高于10%,但有些学生在提交检测论文时采用删除抄袭的内容,或者对已有内容增加标点符号、增加词语来应付了事,而作为指导教师和二级学院管理方,不易察觉。
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方法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毕业论文作为学生大学期间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关系着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关系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师生只有正确对待毕业论文,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2.1建立导师制论文管理方法
建立导师制论文管理方法,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必须掌握那些专业理论知识,怎样通过文献检索和培养文献阅读理解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在这点上曾尝试,它们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导师,在大二第二学期写学年论文,大三写文献综述,大四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导师针对学生许多薄弱环节,给学生增加一些讲座或课程,“文献检索”、“文献综述的写法”、“统计方法应用”等。在学习中,学生还可以申报校级和省级学生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的学术训练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基础。教师指导过多的学生,精力不够,很难达到对每一个学生精心指导,每个教师最多指导学生为6人。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团队性的作用,要定期召开论文工作进度会议,对于共性的问题,通过面向团队授课的形式来解决,同时,也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单独辅导,解决针对性的问题,把团队指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
2.2把握好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重视选题报告
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以下原则:第一,专业性。学生选题要紧密结合专业,要把所学专业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第二,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企业实践管理活动,要学会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认识与经验。以实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选题,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第三,学术性,毕业论文不等于调研报告,不能停留在具体问题的描述上,不应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要从某种现象的出现,分析这种问题出现的机理,怎样解决。第四,创新性,创新不等于原创,本科生只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经济发展的现状,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存在的问题,得出比较新的观点,或者通过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改进现有的分析方法,也能实现论文的突破,体现创新性。第五,可行性。要量力而行,考虑自身的知识功底,所选题目不能太难。选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对于论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时间阶段都应有要求,不能把选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的一个程序环节,走过场。学生在做选题报告前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将自己的研究问题内容、研究方案与他人进行比较,在选题报告汇报时要详细解释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支持条件等细节问题,必要时,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学生开题[4]。
2.3做好论文的答辩工作
制定规范的答辩程序,严肃答辩纪律。答辩前,由学校有关部门出具学生毕业论文相似检测度报告,符合要求的才有资格答辩。首先,由指导教师和论文评审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审查,检查论文的格式和撰写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时可要求学生重新修改,并给予学生相应的修改意见。答辩时要有评分标准,答辩秘书要做好记录,对答辩小组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一一记录,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应重点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论文的创新之处,能够使答辩小组成员准确判断出论文是否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对于工作量较小、应用价值缺乏的论文原则上不准通过,限期整改。这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论文的创新性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参加答辩的学生应该衣着整洁、大方,答辩区内禁止喧哗吵闹,答辩学生对于自己认为不合理的问题可以向答辩小组申诉,但不能在现场无理取闹,更不能语言不逊,出口伤人。
2.4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管理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越强,对毕业论文越负责任,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就越高。学校要定期邀请指导经验丰富,指导水平强的教师或企业专家对其他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创造条件,激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践管理活动,丰富教师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还应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要求教师特别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培养当中,对于成绩好的给予必要的物质精神奖励,对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的老师实行指导导师淘汰制。
3结论
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关系着学生将来的就业,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虽然,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社会重视、学校重视、师生重视,通过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加强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的规范写作培训,一定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实现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的目标。
作者:王利 陆毅华 李养良 单位:九江学院 西安市韩森寨小学
参考文献:
[1]方刚.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探讨[J].时代教育,2011,3:110-111.
[2]唐文彬,王燕.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32(6):76-79.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有关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就高校而言,为了主动适应和调整人才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的适应面。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式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下面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总体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基本框架
(1)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指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
具体的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1)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常见的方式两种:一种是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营销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另一种是案例分析讨论。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2)现场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3)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4)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细化总体目标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在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基础上,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具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对学生实现就业所必备的能力进行分解,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划分,据此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细化为基于各环节、分阶段培养各种技能的子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2.制定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实践等多门学科,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程序规范和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一线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编写适用的实践教学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课表、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课程软件等,数据资料要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档保存。转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确保该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必要时进行调整,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监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改进、优化各教学环节管理过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因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前期的检查结果未必明确,后期的奖惩环节又没有依据。该体系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感觉器”的作用,即是确认初始目标是否实现或是否需要更新,从而驱动“控制器”作出相应调整,保持系统的稳定。
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综合式四种。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对整个过程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实地检查,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有关日常教学情况的详细记录,以便相关部门进行抽查;成果式评估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成果来检验其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确保成绩的真实性,还可以与一定形式的答辩相结合。取证式评估要强化实验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可折合为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综合式评估是指学生实践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纪律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
四、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其次,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第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对口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很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深度不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兼职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并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更多教师积极进行心智模式的转变,开展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设法从外面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总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使师资队伍尽快从整体上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转变。
五、结论
总之,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努力方向,而主要途径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东:深入思考教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07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3
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既有利于它们在国内市场中采用内向型国际化经营,也有利于它们在国际市场采取外向型国际化经营。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技术优势。虽然整体上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水平比较落后,但相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加入WTO后带来的有利因素。当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的一员后,大量的外国先进企业和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与此同时,根据对等原则,外国市场也逐步对我国进行开放,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此外,WTO中的有关规定也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属于“小而强的时代”,21世纪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跨国经营不再是大企业的事,中小企业在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进行跨国经营,开辟国外市场。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70%,己经在全球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经营和投资。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冲击了世界经济,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金融危机产生的威胁影响到了各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使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增加;但是金融危机也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了机遇,各国恢复经济的***策减少了对外资的限制,中国逆市发展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奠定了基础,中小企业通过制定适宜的跨国经营战略就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的完成该论文,本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具体有:徐艳梅、徐先航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研究》;马建国、梅强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源》;崔建华的《人力资本与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研究》;陶振民的《.中小企业生存问题研究》;尹柳营的《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王乃静、马刚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李盾的《关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几点思考》;张增日的《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思路》。通过仔细阅读上述参考文献,我对本次论文课题的背景,主要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为我接下来进一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以上各位专家与学者的观点,我做出了比较翔实的归纳。
1、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贡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的城镇和农村,其成效是举世瞩目的。城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国已经注册的中小型企业的总数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并对我国经济每年以8%的递增速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业的增长来支撑的。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赖于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挤压,从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能更好的面向世界,迎接挑战。
2、关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问题
抗风险能力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较低,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短缺。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少,且整体素质也不高,跨国经营人才短缺。跨国营销策略不完整。
3 问题解决方案
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建立技术联盟,形成开发体系,提高经营者素质,造就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实行网上跨国经营,降低销售成本节省所需经费。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培养创新的营销文化、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营销发展战略,塑造优秀的营销组织团队。
三、论文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跨国经营的概念
2.2 跨国经营的优势与劣势比较
2.3 跨国经营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
3.2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3.3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对策
4.1 加强风险抵抗力
4.2 加大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4.3 选择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4.4制定新的国际营销策略
毕业设计任务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方法:
1、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拟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以我国加入 WTO为背景运用市场营销和管理理论,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及经营战略,为日后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抗风险、提高竞争力、赢得国际市场,提供可资借鉴的对策性战略。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要求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在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具备综合发展的能力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本着务实的人才教育发展方针,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更高能力素质的社会主义工商管理类精英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就是需要有专业能力知识和实践基础的同时还应具备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竞争性人才。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不准确定位的工商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国内不少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认定方面普遍认为属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并使工商管理人才被笼统认为是企业的高级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开展。
高校工商企业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受到企业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级别的界定影响,使高校在该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没有灵活的变动性,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体系上实践与理论相脱节。高校在该专业课程设计上是实践与理论相脱节,而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没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
高校课程设计中对理论性知识培养过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高校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性方面得到足够培养,但是在实践方面却培养较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 “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没有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容易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导致该类人才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偏低。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分为学术型和研究型两种类型。故而,高校在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有的放矢,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从人才培养的思路出发,当今人才培养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就极具社会发展特征,属社会发展性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社会发展角度来量身定做。根据当前各工商管理人才在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实际需要,实现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目标人才培养,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
实现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性发展。交叉学科的计划性教育培养主要是实现本专业的专业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高等精英人才的综合性培养,提高人才在企业中的实用度。
(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教育发展方面,高校应因材施教,不断培养企业工商企业管理精英式高级创新人才。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课程设计方面,从创新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5
1.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3.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5.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5.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8.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19.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1.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5.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7.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8.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29.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2.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3.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4.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5.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6.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7.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8.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9.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0.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2.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8.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49.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1.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2.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3.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4.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5.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7.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5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0.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1.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3.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5.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6.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68.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69.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0.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2.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4.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5.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7.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78.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79.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1.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82.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4.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5.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6.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7.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8.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8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0.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2.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4.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6.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7.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8.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6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对于继续教育,尤其如此。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希望获得技能方面的训练和提升,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关系到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继续教育经管类主干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根据目前各高校该专业开设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来看,存在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因此,继续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定位?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以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以加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学院和专业概况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重庆大学直属二级学院,是重庆大学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高层次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办学实体,系重庆市成人高等教育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校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正式在职教师40人。
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业余、函授)、自学考试、非学历培训等办学形式,设有理、工、文、管、艺等多学科30多个本科和专科专业,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建有14个函授站。学院现有在册成教、自考、应用本科学生约2万人。学院还设有“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重庆大学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重庆大学西永微电子研究院集成电路设计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每年有5,000余人在学校接受高层次继续教育。近十年来,已为社会输送成教、自考本毕业生5万余人,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培训学员4万余人。
工商管理专业是学院管理类学科的主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专业特色是适应面广,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可以同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可获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助理职业经理人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秘书、资产评估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业从业资格等证书。
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包括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三个教学层次,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共12个教学班,目前在校人数500人;每年毕业200人,招生200人。毕业后学生均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以及***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业特点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是学院的老专业,优势专业,生源基础深厚,其专业特点如下:
1、大专业,招生规模大,每年在读各种层次学生人数均保持在400~500人左右。
2、教学层次丰富,包括高起本、专升本、高起专三个层次。
3、本专业大部分在读学生都同时从事工商管理类工作,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不少学生已经承担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学习兴趣浓厚,对教学内容、方式要求较高,尤其是实践环节。
4、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同MBA等专业硕士相连接,我院每届毕业生都有不等人数继续攻读MBA,而MBA对实训环节要求较高。
5、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性人才,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分析。目前,在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学时设置上,现状如下:
据统计,工商管理专升本层次学制2.5年,其中理论课时752学时(不含自学学时,下同),而实践教学环节共12周,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按1周12学时计,约144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是1∶5;高起本层次学制5年,理论教学学时1,994,实践教学环节26周,约312学时,也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6。高起专层次是2012年才开设的专业,学制2.5年,根据新制定的计划,理论学时为950,实践教学环节共计15周,约180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5.2。
(三)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纵观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和教学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是以职业培训、技能训练为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继续教育学院学生90%以上为在职学习,从近几年的反馈和调查来看,学生除了要求系统性地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理论,更注重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这就决定了继续教育应该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增强其在工作中的竞争力。但目前学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2、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而案例教学、管理实践、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新方式和手段较少运用,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环节训练薄弱,案例教学、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比重太低,不符合继续教育和工商管理的特点。目前的教学体系是大大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比例过大,实践教学比例过小,各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基本上为理论教学学时的1/5~1/6。根据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情况看,与理论教学学时比较合理的比例是1∶3~1∶2之间,而学院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偏低,这不符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对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读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选择样本涵盖三个层次,每个年级,调查样本数为150人次,获得有效的问卷124份。调查结果显示:①在目前开设课程中,70%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偏少,应该增强;②有80%以上的学生想得到更多的应用性技能训练;③在目前开设课程中,更多地希望获得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训练和学习,而这些课程是实践性要求最高的课程;④在实践教学方式中,50%以上的学生偏向于课程大作业与实训、管理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社会调查,尤其对管理实验和案例教学感兴趣,而对毕业论文普遍认为难度太高,希望能降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亟待改革。
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社会新发展的要求,体现继续教育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亟待改革;鉴于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实践环节是教学改革中的最重要一环,实践环节必须增强。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原则。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动学生进一步温故理论知识和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理论知识;通过课程讨论、大作业和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教”与“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动手能力更强,更具职场竞争力。
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是“突出岗位,结合证书,注重实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和专业岗位要求,与专业岗位紧密相关,减少重复性实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继续教育应用性教学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实施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岗位,体现岗位要求与特点;同时,实践教学可以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比如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助理职业经理人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秘书等资格证书,这样把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前景挂钩,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方式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和专业性实践教学两方面。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指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设置***的课时、学分、教学大纲、课程任务,让学生***完成,包括社会调查、管理实践、模拟实验、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必须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应当在经营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投资计划和管理等范围内。
专业性实践教学指不需要单独开设课程,包含在其他专业课程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大作业、课程实训、案例分析与讨论等。
1、管理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管理、营销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进行一项模拟实践活动,类型可以是市场分析、制定商业计划、进行市场分析或营销策划、推销或谈判等。学院在这方面比较薄弱,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建立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为圆满完成管理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2、模拟实验。当前企业实际运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学院可以搭建一些管理系统平台,构建一个样本企业的动态经营模拟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平台的运作,帮助学生模拟训练,使他们在模拟中体会并学习企业运营管理知识,提前了解企业运营环节,熟悉企业业务流程,不需要到企业就可以直观地熟悉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实施时,可以选用以下管理软件:(1)用友T3人事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2)用友ERP企业沙盘模拟;(3)用友软件— 物流管理模块;(4)用友财务总账模块T3;(5)广发证券模拟投资系统。
3、案例分析与讨论。工商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真实案例的环境,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营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在专业课程中,均应安排相应的案例分析环节和课时。
4、课程大作业、实训实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应安排相应的课程大作业或实训实验。在形式上可灵活处理,可以单独安排学时,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随机安排,或是留作课后作业,甚至作为课程考试的内容。
5、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三)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上述实践教学改革原则和依托平台,以高中起点本科层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建议做如下安排,见表1。(表1)专科和专升本层次可以学制和课程设置情况酌情削减。方案考虑到了课程之间的内容承接性和协调,以及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训。总共约580学时,与理论教学的比例约为1∶3。
四、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个科学合理、完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统筹规划和安排,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切实履行,保证达到预定的效果,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充分重视,建立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要多方面学习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集中性实践教学,可以挂靠教务科;实践教学各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制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教学进程,明确专人指导、专人负责;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确保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保证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结构合理、富有奉献精神和较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应加大力度对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
3、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对于集中性实践教学,应单独设置一门课程,设置单独的学时、学分;同时,鼓励授课教师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尤其是各专业课程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课程大作业和实训。
4、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建议增加投入,建设专门的管理模拟实验室,配备相应软件。如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电子商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同时建立一些固定的实习基地,便于学生进行认知与专业实习。
5、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学院可以把实践教学和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格考试的实训部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组织学生参加资格考试。
五、结束语
考虑到继续教育层次的定位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大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学时偏低、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亟须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部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中职教育也实现了长足发展。针对中职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尽管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新时期加强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于中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并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管理咨询和本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方面基本素质:
1、理论知识水平。中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既能够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够了解其他专业必备知识,并拥有运用工商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业务能力水平。中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具备工商管理事务的技能,掌握现代工商管理业务操作技能,熟练进行各类业务、使用各种业务工具,具体包括英语、计算机、车辆驾驶技能等。
3、自身道德修养。中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坚决拥护***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遵守法律法规,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然而目前来看,中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以上三方面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目前中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等存在弊端有关。
二、中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其问题
中职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其要求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授学生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工商管理学科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
中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学生主要学的是以技术为导向的专业,钻研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但像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则更多偏向理论性,教师将知识硬性地传输给学生,附带讲解一些实际案例,这种“嵌入”性的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生的长期发展、社会生存存在许多弊端问题。下面分析一下中职工商管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我国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职工商管理课程目前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式教育为主,许多课程的教育方式主要采取“填鸭式”教学,教师将知识硬性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的潜能与创新能力无法激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专业定位模糊。中职学校课程内容定位大都较为模糊,课程讲解大多涉及公共课、专业课与选修课。这些课程讲述的内容很好,能学到一些市场经济、运作规律、项目决策、市场定位、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然而涉及知识过多对专业定位模糊。这种灌输式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问题。
3、考核制度落后。中职学校考核制度大都建立在学生考试流程基础上,主要针对学生试卷分数决定能力高低。这种考核制度并不能评估学生们的真实水平,缺乏系统性、多元性的考核标准,某种程度上还会降低实践能力较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无法完全了解自己的实际潜力,不利于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1、开展实践创新活动。为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中职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定期组织各种实践创新活动等。例如开展商务电子竞赛,通过组织电子商务竞赛提高中职学生的电子商务软硬件设计开发和使用水平、电子商务管理与市场应用研究的能力、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电子商务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组织财务会计信息化比赛。财务会计信息化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举办财务会计信息化比赛能够提高中职学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充分发挥了财务会计专业的优势,增强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和系统化知识的学习能力。
3、加强实践环节监控。中职学校要加强教务部门和实习单位的协作与配合,建立健全一套实习管理方案体系,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教务部门要制定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每期的实习规程,并与校外实习基地签订明_的合同,确保实习质量。经过学习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质量。
4、校企联合共同办学。中职学校要积极地促进实习基地部门和企业与学校共同探讨学生的培养模式。我国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融合家族制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科层制管理模式之所长,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和使用,许多民营企业从中职生入学开始就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安排他们每个学期到企业锻炼实践,如此既能让学生毕业后就对企业文化有认同感和感恩情怀,又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奠定就业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工商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因此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践教学,促进中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岭.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157-158.
[2]王锴.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6-108
[3]赵聪.中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3):141-142.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9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
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1来表示。***1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篇10
2008年1月14日,***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北部湾已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放合作平台效应交相辉映,使广西正面临着多重机遇叠加的发展机遇。[1]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工商企业培养专门性管理人才的任务,该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商科素质与能力,而且要求具备工科人才较强的逻辑思维与追求精益精神等素质。因此,从我区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工科高校自身实际,利用其特殊的技术背景和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以“技术+管理”为专业特色导向,积极深入探索与实践面向行业“工”与“商”相结合、管理与电子信息相融合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又有效地适应了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内企业对工商人才的新需求,该项目对工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目前我区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情况看,该专业存在着以下几点专业发展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国内其他院校雷同,无法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
长期以来,广西工科院校不仅为区内及华南地区的工商企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既能满足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也积累了大量人才培养的经验,如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素质培养与知识教育结合等,但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以下主要不足:第一,目标定位雷同。大多是定位在“培养从事经济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二,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偏重商科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上,存在重经济管理知识,轻工科技术知识。这种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发展对“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区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是:招收了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学生,课堂灌输的管理理论,很难成为其切身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深层次的管理思考。因此,学生可能记住了管理知识,但是仍然不会管理,不懂得管理,甚至没有形成必要的管理意识,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很难成为真正的管理者。而未来的工商管理专业不是提供本科生的教育,而应该成为其他技术门类专业之后的后续教育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后,基本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后,需要提升管理知识、管理技能水平,才来学工商管理。因此我们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向专业的技术层面的管理学科倾斜,比如说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的学生不是定位于管理者而是定位在技术层面的专才,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师型的管理专才,而不是管理者。
(三)工商管理二级专业分布过细过密,专业课程设置稍缺平衡
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涵盖了市场营销、物流、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的专业课程,不可谓不博,而这些专业课程,每一个都代表一个学科专业,实际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学到了这些专业的皮毛,这样的“博”导致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会成为“墙上芦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前两学年的专业教育大多是基础课,到了第五学期才开始真正接触管理的专业课,而第七学期则只有很短的专业课教育时间,之后是毕业论文和实习期间,这个时候学生大多开始找工作了。专业教育时间很短,而且很匆忙。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接受管理的专业知识,很难学到管理的真谛,也很难突出特色。总体看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过多,而专业课显得过于散,缺少实践性,更缺少管理的文化底蕴培养,至于管理的艺术性则很少涉及。
(四)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就业情况每况愈下
以去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为例,就业情况较好的是市场营销,而一般的传统类管理专业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且就业范围较泛。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新时期新形势下,订单式人才的培养要求工科院校的工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
二、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有利发展机遇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逐步建成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工科高校作为北部湾重要的信息科技研究机构,应培养出与中国—东盟以及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专才。
(二)MBA的成功申报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契机。目前,广西部分高校已开始了MBA的培养工作,案例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延展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模式上,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不仅有管理理论,而且有管理的间接经验。
(三)***、***项目“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实践机遇。尝试管理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联合培养既有技术背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和教育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目前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教改文献主题集中表现为对专业设置的研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较旧较少,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大致归纳为三种培养模式,分别是大类式培养、模块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因此,在理论上,本项目首次提出了“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在实践中,国内一些院校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率先尝试探讨和实践在一般工科院校“工与商”相结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再如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其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结合其在信息产业中的资源实力,在***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支持下,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该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设计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经济管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电子工程或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和工学、或经济学和工学两个学士学位。因此,在教育改革实践上看,电子科技大学已位居前列,其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区工科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院校商科专业管理人才的技术能力制定“技术+管理”特色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尝试争取30-60个特色人才培养指标,开设特色本科班,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前2.5-3学年在本校或其他工科院系进行工科技能的学习,后1.5-1学年在工商管理专业接受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得特色本科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应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同时还有较强的工科技术背景。
(二)采取“管理+技术”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能力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在进行了为期3-3.5学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后,尝试后1-0.5学年在商学院进行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使得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既懂技术,同时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