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论文10篇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1

樊子君现代审计不仅重视审计质量,同时也讲求审计效率。这使得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运用重要性概念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本文拟在讨论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两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并试***探索一种确定重要性数量水平的新方法。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审计理论中,指樊子君 现代审计不仅重视审计质量,同时也讲求审计效率。这使得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运用重要性概念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本文拟在讨论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两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并试***探索一种确定重要性数量水平的新方法。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 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审计理论中,指会计报告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严重程度。《***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定”。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会计或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 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贯穿于会计审计理论及实务中,但重要性水平则可以是针对会计报表、会计账户、乃至于各项交易,在多数场合是针对和首先针对会计报表的。 审计风险由审计行为带来,指由于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与被市项目真实情况不一致而承担审计责任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概念的意义不仅在于提请审计人员注重审计质量,承担审计责任,更重要的在于正确评估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内在关系 我国理论界公认的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它最根本的用途在于根据确定的预期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水平来计算确定检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的价值在于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把审计计划与审计实施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不可分割使用的两个概念,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研究。那么,在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审计报告对被审事项中的重要性错误未予极因,就会导致审计风险。因此,重要性是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和重点。审计过程中同样的事项,其重要性程度提高时,审计风险必然降低;反之,审计风险必然提高。因此,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是反向对应关系。 重要性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审计实践。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首先要对重要性进行初步的判断。判断要从数量和性质等方面来考虑。从数量角度讲,重要性表现为重要性数量水平,如“税前利润的5%-10%”、“总资产的0.5%一1%”,等等。在此之所以单独称之为“重要性数量水平”,是为了区别于一般论述中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数量水平”的作用在于作为会计报告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水平,评价所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进而确定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在实施审计前,审计人员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重要性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同,即有一个大致相同的重要性数量水平,这个水平应该是相对数。重要性数量水平越大,如从5%提高到10%,则对同一个项目的重要性程度认识就越低,从而审计风险也越大;反之,审计风险就越小。所以,重要性数量水平和审计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审计风险是对审计全过程的评价,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要素。所以,控制审计风险的要点在于控制检查风险。根据审计风险决策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成正比关系。 从而,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对于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的关系我们有理由进一步作如下推断: 1、如果检查风险水平趋向0时;即在审计中几乎不允许遗漏任何错弊,则重要性数量水平也应接近0; 2、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的取值范围均在0一100%之间; 3、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格查风险水平在取值范围内的变化是连续的; 4、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的变化不一定是均匀的。尤其在两者接近100%时,重要性数量水平变化速度应小于检查风险水平的变化速度。因为对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从理论上讲、即使审计人员愿意承担极高的审计风险,也不能采用100%的重要性数量水平。换言之,即使检查风险水平为100%,审计人员也不应将重要性数量水平定为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2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重要性的运用步骤应包括如下几步: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即可容忍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被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被接受。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审计项目。对于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时,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还是应该采用统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3.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存货缺短了100公斤,价值1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总之,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

4.内部控制。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5.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

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须考虑下述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少。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某债权人,审计人员可能把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定的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诉讼。二是被审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可能忽略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忍的错误越少,需要深究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大一些,以适当降低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相对小一些。三是被审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并推断各项目的错误额

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后,应根据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数的错误总额。例如,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500万元,共有250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50个明细账,金额为1000万元,从中发现高估错误30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

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3%(30÷1000)。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5万元(1500×3%)。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误差的下限为42.75万元[45×(1-0.05)],上限为47.25万元[45×(1-0.05)]。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风廉***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4

一、 了解审计结论, 准确落实后续审计工作责任

在开展后续审计前, 审计部门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要对审计期间的各类审计决定和意见进行认真分析, 全面收集审计资料, 包括审计所需要的来自有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总之, 资料的涵盖面要广, 以便掌握全面而详细的信息。 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整改报告)进行清理。找准审计决定和意见中的重要、 疑难问题, 逐项列出后续审计清单, 要对所搜集资料按照审计目标进行整理和分类, 这对确定审计重点有直接帮助。 在审计资源及审计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根据成本效益关系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和重要关注点, 将后续审计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为现场审计打好基础。

二、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 以便选择后续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和建议做出的答复, 是执行审计决定和意见的一种强制性要求。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向审计部门报告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是落实审计决定的具体体现。对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检查主要分以下三种: 一是完全没有报告整改情况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报告整改情况, 要作为后续审计底稿的报告内容。二是在检查审计回复时, 要重点检查审计回复是否充分; 对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 要分析被审计单位整改的方法是否正确、 措施是否有效、 整改是否彻底。三是对审计回复中未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 要看是否有未整改的原因等详细说明, 未整改的理由是否充分等。在进行后续审计时,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应: 包括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报告中提出来的对发现和建议的回应书面文件, 以及被审计单位口头回应或者被审计单位保留意见的方式。具体指:①不回应;②回应不充分;③被审计单位存在分歧和偏向;④被审计单位将不采取纠正措施的详细说明。 有效区分和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结论的各种意见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回应” 说明了被审计单位经过反复斟酌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作出的各种反应, 内审人员还可通过回应选定今后的方向和重点( 或者澄清事实, 或者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三、 重视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后续审计时, 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 要重视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检查被审计单位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 有没有移花接木、 瞒天过海的现象,有没有整改了一个问题又产生出新的问题的情况。二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运行情况)与审计回复中已经采取的措施 (纠正措施的书面记录)相比较, 看是否一致、 实现程度如何。三是有无存在根本未整改, 而审计回复中称已经整改的情况, 看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对已经整改到位的, 要做好复印、 笔录等审计取证工作, 并作为后续审计资料保存。

四、 重点审查未整改部分并分析查找原因, 对症下药, 督促整改

对在审计决定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 要作为后续审计的重点。对未整改的问题, 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主观故意不进行整改的, 在交换审计意见时要督促其落实整改责任; 对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原因未整改到位的, 要说明情况并有详细实在的整改方案; 对因***策变化使问题不需要整改的, 不应作为未整改问题; 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 因某种原因出现漏审或错审的情况, 审计机关在后续审计时应及时修正。

五、做好后续审计记录, 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一) 审计人员自身产生的记录。包括工作信件以及描述后续审计性质及结果的记录, 如审计日记、 审计工作底稿、调阅资料清单等。审计底稿要写明检查出的问题出自哪个审计结论, 并说明被审计单位是否在回复中报告等。(二)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等结论性资料。(三)被审计单位以审计回复的形式产生的书面记录。包括对计划采取纠正措施的描述及对审计报告中确认的采取整改措施的文字资料等。(四)各种检查取证资料。对于已经整改的重要问题, 所进行的复印、 记录等调查取证资料, 也要作为后续审计资料进行收集归档保存。(五)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计报告是对后续审计的工作总结, 也是对审计工作效果的反映。后续审计报告要说明后续审计的目的、重申以前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 概括采取的纠正措施,后续审计时的审查结果, 以及审计人员对纠正措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汪金峰, 彭国祥, “ 审计跟踪检查” , 《 中国审计》 , 2002.5

[2]符史群, “ 刍议后续审计” , 广东省审计厅网站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研究;统计分析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经济体制和***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产生,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而确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1986年9月,为适应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中共中央、***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经济责任审计从此在全国各地开展,并逐步从国有企业扩大到******机关和事业单位。1997年9月同志对经济责任做出重要批示。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印发了《县级以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容的、专门的审计门类。2001年,五部委联合发文,在明确要求全面开展县以下当***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提出自当年起逐步开展县以上各级当***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2002年,***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2007年10月,***的十七大提出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央纪委全会多次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作出明确部署。近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审计署在广泛征求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规划》要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关于《******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十二五期间审计将全面覆盖***府一把手。所有这些,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之对应,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得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回顾并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发挥研究成果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系统总结了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第二,汇总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热点问题,并分析其由于情境变化而展现出的未来趋势,为理论研究、制度修订和实际应用提供系统的参考。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文献研究

(一)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数量及比例的统计分析

2000年以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活跃,年均仅约27篇。2000年以后到2010年(包括2000年)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相当活跃,共计3552篇。各年度经济责任论文数量及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的11年间,大多数年度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数量大致持平,只是在2001、2002和2003年三个年度的论文数量有明显偏多,年均在452篇。这是五部委提出自当年起逐步开展县以上各级当***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二)期刊类别及其刊登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

笔者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检索项在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中进行检索,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核心期刊一栏,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篇名”的检索项,以“核心期刊”作为检索范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进行查询。权威期刊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来源期刊目录(以下简称CSSCI)下经济和管理类期刊中选取的与审计最为密切的期刊,包括《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

结合表1的统计结果表2显示,非核心期刊发表经济审计论文数量明显高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668篇,而非核心期刊3552篇。11年间在权威期刊发表的经济责任审计论文合计69篇,其中在2005年较上年有明显增加。这是与2005年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报社联合举办了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有奖征文活动有关。

(三)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内容的分类统计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其分类如下:

1.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和理论基础、概念和内容、作用和意义等基本理论以及完善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和建议方面的论文。

2.审计技术:主要涉及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目标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论文。

3.审计风险防范:主要涉及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特征、类型及防范。

4.实践与应用:主要是对国内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进行研究的论文。

5.文献及会议综述:主要是指国内举行的经济责任审计研讨会的综述论文及学者课文献综述。

6.其他:主要包括对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别审计的比较、利用等以及从法律角度展开研究的论文。

笔者对权威期刊上的69篇论文进行精读后,按照主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下文将分专题对主要研究主题的进展加以回顾和评述。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

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论文在69篇论文中所占比重约45%,主要原因是这一项涵盖的研究内容比较多。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理论基础

李季秀(2001)认为,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关系的产生则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是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监督经营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靳建堂(2006)对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进行了探讨,在集团企业总部作为战略规划中心时,其子公司则成为收入中心、成本中心或者费用中心,经济责任审计表现为预算监督型;在总部职能定位于战略投资中心时,其子公司则承担投资中心的责任,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投资回报评价型;在总部作为战略控制中心时,其子公司则承担利润中心的职责,经济责任审计是利润实现评价型。崔孟修(2007)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国家审计理论、国家审计体制、国家审计职能作用、国家审计类型的丰富和发展。黄溶冰、单建宁、时现(2010)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应该讲环境保护责任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分别从***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方面,分析开展******领导干部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和内容、作用和意义等

卢相君(2001)认为,当企业一个神形具备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之时,也就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淡化之日,届时,审计风险、审计成本都将大大降低。彭振威(2005)认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是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把审计结果人格化,将审计结果落实到人的经济责任上。宋文阁(2007)将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定义为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直接安排或委托专门机构(或组织)和专业人员依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遵循既定的程序对负有出资人责任的企业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分析、评价、鉴证工作。刘颖斐、余玉苗(2007)认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机关对各级******领导干部就其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的财***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经济活动所应负的责任,进行***的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

(三)完善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和建议

彭振威(2005)研究认为,加强和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是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审计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审计效率、正确界定企业经济责任、建立和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做好审计结果运用等。陈波(2005)认为,应为经济责任审计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包括转变***府职能和加强依法行***、健全***府经济决策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府的财***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审计模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性和权威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技术

(一)评价内容

洪承旭,阎建***(2002)认为,商业银行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从发展能力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资产流动性指标和财务效益指标四个方面予以确定。简燕玲、辛旭(2006)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干部所在地区综合经济指标的完整性、重大经济决策和重大经济项目的效益性进行审计,以全面评价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黄溶冰、单建宁、时现(2010)研究认为,绿色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上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的有机结合,加强经济指标真实性审计。

(二)评价方法

贾震,王新华(2001)运用多元判别分析的方法研究构建了标准化的贝叶斯判别模型、未标准化的贝叶斯判别模型、费歇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判别分析模型等四个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监控模型。刘正午(2003)构建了复合审计评价系数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期经济责任。宋晴蔚(2004)认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应是期内全面审计与期外适当延伸审计相结合、账据数表的全面审计与必要的社会调查相结合、受托审计内容的全面审计与典型事项的重点解剖相结合、将被审对象的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王晓慧(2006)研究认为,为了克服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局限性,提出建立信用约束、审计约束、法制约束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三维模式审计机制。简燕玲、辛旭(2006)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包括,检查书面文件、分析、实物审计和调查的方法。

黄溶冰、单建宁、时现(2010)认为,在绿色经济责任审计中尤其关注定量分析方法的选用,包括费用――效益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

(三)评价目标

黄溶冰、单建宁、时现(2010)研究认为,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目标在于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中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责任的履行,具体表现为补偿和纠正经济活动中负外部性,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

秦小丽,常丽娟(2005)认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立足五点,包括着眼规定点、找准结合点、紧抓切入点、突出关键点、强化根本点。朱书依(2000)研究认为应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加强财***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附加程序、防范审计风险四方面来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五、结论与展望

如前所述,2000年以来理论界我国学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成果丰富,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缺乏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因此关于未来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方向至少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真正贯彻“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理解、认识和深入研究,任重道远。比如,按照审计受托责任关系理论,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关系如何认识;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分(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如何操作和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的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的实施等如何落到实处,等等。只有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深入研究,才能将《“十二五”规化”》落到实处。

(二)细化规范审计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研究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类型繁多,既涉及到地方***和***府,又涉及到******不同工作部门,还涉及到审判和检查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既涉及到执行层,又涉及到管理层决策层等。由于这些不同的审计对象及其领导人员所任职务和履行的职责、义务不同,因而对他们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关注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肯定也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单位的义务和履职特点,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单位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用于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明确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的研究

在审计实践中,领导干部对责任界定十分重视。但是,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的问题后,如何界定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非常困难。因此,需要明确经济责任的归属、经济责任产生的因素以及经济责任的性质等;在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还要考虑其的权力。权力与责任对应,与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相关的经济责任才纳入评价范围。这时,需要划清前任与后人的责任,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只有把责任落实了,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溶冰,单建宁,时现.2010.绿色经济视角下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

[2]崔孟修.2007.经济责任审计对国家审计的丰富和发展[J].审计研究.

[3]宋文阁.2007.关于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4]刘颖斐,余玉苗.2007.视角下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

[5]王晓慧.2006.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三维模式机制的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

[6]简燕玲,辛旭.2006.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审计研究.

[7]靳建堂.2006.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J].审计研究.

[8]陈波.2005.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

[9]彭振威.2005.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析[J].审计研究.

[10]秦小丽,常丽娟.2005.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刍论[J].审计研究.

[11]宋晴蔚.2004.论新时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方法[J].审计与经济研究.

[12]刘正午.2003.复合审计评价体系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J].审计研究.

[13]洪承旭,阎建***.2002.商业银行领导经济责任森及评价指标初探[J].审计与经济研究.

[14]卢相君.2001.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

[15]李季秀.2001.略论委托与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6

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直接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水平上,审计相对落后予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法(Normative 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 approach)两大类别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规范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问题。

一、 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 philosophy of 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 (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深刻认识推论的前提;四是想象 (Vision),即超越时空,预测审计理论的前景和目标⑧o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披露和***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望时需要据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去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问题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肃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审计判断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学研究那样,对知识和证明理论进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审计职能是在重视道德行为的“荣誉制度”下实现的,审计人员的价值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每次审计检查9若无行为规划和衡量标准可供借鉴,要保证令人满意的业绩,就必然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使用估价法。总之,审计的基本性质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适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适合于使用估价法。

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审计理论研究,除了《审计理论结构》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1972)和尚德尔(C.W.Schandel)编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Theory of auditing: 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 judgement)》(1978)。作为理论上对莫茨和夏拉夫的响应,《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倡导审计理论要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类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战之后,《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则力求:“直到审计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阐述,并能够经受哲学性检查”。

(二)

史学家郭道扬教授指出,在审计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的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问题,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历史进展,以及正确评价某一理论问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便是任何一个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研究作为起点的基本原因。审计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延续过程,为发挥审计在现时发展中的作用,既必须研究历史的继承性问题,又同时有必要研究历史的延续性问题,以最终达到测试未来审计世界大趋势的目的。《世界审计史》(文硕,1996)即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典范。作为第一部世界审计通史,该书分国家审计的发展、民间审计的发展、会计帝国大战、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及专题审计史共五个部分,展示了审计演进的轨迹。作者从历史的视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三)档案研究方法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作为一种最具纲领性和普遍性的总方式,当然只能见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审计现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职业组织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认识这些最基本1最普遍的问题,难以直接窥见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观点角度各异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这种通过对相关的重要审计论著和审计职业组织公告等档案进行综述,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的方法,可称为档案研究方法。王光远编著的《管理审计理论》(1996)即是一例。为“了研究基本的管理审计问题,他通过档案查阅了有代表性的会计审计学者及相关职业组织为管理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种种认识,不仅系统研究了美、英、日等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和调查报告,美、英、日、澳等国***府审计署的准则和其他公告,美、英管理协会的公告和调查报告,管理咨询服务公告,纳税实务责任公告,会计与复核服务公告,鉴证准则公告,还系统研究了马丁德尔的《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伦纳德的《管理审计》、利奥·赫伯特的《管理业绩审计》、格林的《公营部门货币价值审计》、理查德·布朗的《***府业绩审计》,以及《会计评伦》、《会计杂志》。、《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财务受托责任与管刊》、《管理审计学刊》、《注册会计师杂志》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然后,在大量掌握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编著了《管理审计理论》。该论著使我们很清晰地看清了档案研究的基本步骤,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方***体系。

(四)比较研究方法

自从娄尔行教授开创了国内比较会计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推广开来,而且,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比较审计理论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体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因素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国际惯例,以期改进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南开大学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合著的《国际比较审计》(2000)是比较审计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间比较为主,与时间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他们主要比较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现行审计制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审计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做了必要的考察和说明,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二、 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

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中。在此之前,绝大部分会计文献都属于规范性的,强调的是如何限定会计,而不重视以实证的方式去验证这些限定所依赖的重要假设。财务经济学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这种新理论在会计上的,而这些应用则促进了实证研究与实证理论概念在会计上的推广④。尽管其时首倡审计理论研究的莫茨和夏拉夫认为,数学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学,除最简单的模型以外,在审计发展的现阶段(60年代),建立适应于审计学的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⑤,但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而且时过境迁,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发展到以数学法为主的实证法与规范法并重,已成为一种既成事实和既定方向。

实证反对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强调客观证据,而不是个人的知识或判断,被用来事物“是什么”。相应地,实证研究过程不同于强调逻辑推理、被用来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研究过程。实证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进行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2)将通过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等途径获得的数据资料做系统整理和计量;(3)概括和归纳计量分析的结果;(4)以逻辑和数学方法得出研究结论;(5)做出上的诠释,建立理论模型;(6)检验研究命题或理论模型,接受或修改甚至推翻原假设。。

(一)问卷调查法

围绕审计理论的某一特定命题,设计、合理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一种相对简便易行而又常用的实证法。采用这种方法,对问卷设计的要求比较高,问卷既要便于接受调查者理解和准确回答,又要能全面、准确地涵盖所需了解的。另外,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还要尽量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所回收问卷的有效性。注册师协会1997年就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行业、事务所体制改革、国有审计等四个方面,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成果“注册会计师行业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刊登于1998年2月21日的《中国财经报》上,这次问卷调查,是要以实证方法研究、解决审计理论问题。其精神与有效性,对我国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开展,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o

(二)案例研究法

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认真研究重大的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的惯例。案例研究方法正是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所发生的典型审计案例,思考重大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结果,昭示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务,还是表明审计实务界对现有审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解,进而根据研究结果,为审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审计实务的改进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李若山编著的《审计安全——国外审计诉讼案例》(1998)取材于美国审计界和英国审计界所发生的,真实、具体的审计诉讼案例,范围包括传统与典型审计案例、非会计报表类审计案例,证券行业审计案例、其他行业(如工交、商业、运输、医疗)审计案例。编者针对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情况及涉及的审计过程,认真查找审计人员在具体诉讼案例中是否存在审计程序上的缺陷以及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思索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对完善、改进审计理论有何启示与教训,堪称审计理论案例研究的典范。

(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可以采取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控制严密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而后者是用现实世界的真实客体进行的。具体做法是,分控制组(Control group)和处理组(Treatment group)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命题。采用这一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由于实验可以重复进行,研究结果容易验证和复核。但象审计一类的不属于科学的研究命题,重复实验的条件很难雷同甚至不变。而且,控制组的选择要剔除干扰因素,难度比较大,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就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 SCidler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eidlerd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ymbo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uditor\\'s report)”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符号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研究方法。

(四)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是针对特定命题,对具有相当资历及代表性的专家进行访问或组织谈话,综合分析访谈后,得出研究结论。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由于专家的意见一般具有权威性、针对性,不同专家的意见往往相互印证或补充,还能提供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的观点和看法,最终结论往往较为权威、可靠。不过,接受访谈的专家发表的意见难免带有主观成分,难于进行数量化的统计分析,因而利用专家意见不能代替对客观资料的分析。中国的马秀如博士1996年编著的《公开发行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之研究》,即是运用专家访谈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先例。编者在研究企业界的不当内部控制观念和新颁布的《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实施要点》的缺陷时,以座谈会、一对一面谈等形式,通过专家了解其所接触的企业界人士对内部控制所持的错误观念和上述《实施要点》的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统计法

统计分析法要使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数理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假设检验。这种的,在西方的学术界已蔚然成风,在审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的研究。”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统计分析法相对较为科学、客观这;优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统计知识的普及和实证研究的兴起,统计分析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上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描述性统计阶段,而是开始趋于采用较为复杂但所得结论更为严谨的数理方法。国内较早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例子,是李树华博士的“上市公司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信息涵义”。该文探寻我国上市公司19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所具有的统计特征及相应的信息涵义时,采用了横截面分析、描述性统计的方法。

三、 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

1.切入点不同

规范法是以归纳演绎为主,强调价值判断,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审计是一门科学,因而注重定性分析,运用规范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是古已有之的传统。而实证法是以统计分析为主,强调经验证据,研究事物“是什么”的一种侧重定量的方法。审计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在“证据”这一关键上,便与实证研究过程取得一致。这为实证方法融入到审计理论研究中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功能和趋势不同

规范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作为最佳审计实务的,即指导和优化审计实务。而实证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对出现的不同审计实务,进行解释并考虑其和经济后果,预测实务界会采用什么样的特定审计实务,

即解释和预测审计实务。过去,学术界和职业界在采用规范法还是实证法的取向上并无明显分野,进行学术研究或职业研究,都不会偏执一端。但最近开始出现一种倾向,即:学术研究和职业研究一般采用不同方法,学术界为了能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审计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偏爱实证法;职业界在致力于统一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有用性的过程中,偏重规范法。

(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

一方面,实证审计研究建立假设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规范法形成的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只有通过规范,才能上升为经世致用的理论,用于规范和优化审计实务。另一方面,规范审计研究的前提假设如果未经实证检验,结论无疑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而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很难被普遍接受的。这决定了规范法需要实证法为之提供实践上的依托。因此,规范法与实证法不是相斥的,相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应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在具体研究审计理论问题时,首先,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个人偏见与主观的价值判断,通过实证研究,对审计实务及相关现象“是什么”做出客观、准确的解释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利用规范的方法得出“应该是什么”的审计规范理论。然后,还需在实践中检验审计规范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又成为实证研究的任务。总之,整个审计理论研究围绕着“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再实证研究”这条思路展开,使审计理论在密切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选择

现实的矛盾是,从规范法和实证法的相互依赖关系来看,需要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将两者统一起来。但如果从顺应国际倾向的角度出发,审计理论研究又似乎要在学术界强调实证法的主导地位,而在实务界确认规范法的权威。于是,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如何在规范法和实证法中进行取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应该看到,我国审计的现状是,尽管规范研究还够不上成熟,但实证研究甚至才刚刚起步。即便在准则制订和实务规范的过程中,审计职业界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准则、规范的,也需要实证法的运用。因此,现实的任务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可以驾轻就熟地进行规范审计研究,而必须加快实证审计研究的步伐,加大实证审计研究的力度。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规范审计研究。而应将规范法与实证法并重,并考虑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规范研究成果与实证研究成果能够相互借鉴和印证。我国审计职业界和学术界唯有携起手来,极大地丰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提高我国审计理论水平这一根本目的。

注释:

①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管理出版社,1996年, pp624—625。

②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 pp627—628。

③见文硕、肖泽忠等译,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Sharaf)著:《审计理论结构( philgophy of auditing)》,商业出版社,1990年,p.15。

④见黄世忠、陈少华、刘海彬等译,瓦茨(Ross.Watts)和齐默尔曼(Jer01dL.Zimmerman)著:《实证理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p.16。

⑤见文硕、肖泽忠等译,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著:《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00phyofaudit- ing)》,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pp82—83。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审计职业判断,职业判断运用职业判断质量

 

一、审计职业判断含义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判断,从而导致审计风险不断扩大,因此,了解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职业判断的运用并提高其运用质量是有必要的。尤其我国并实施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审计准则,新准则对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必然影响到财务报表审计中涉及职业判断的运用,因此,重新审视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是新时期审计工作的需要。

(一)何谓审计职业判断

张继勋教授认为,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断或选择。”它是审计工作的精髓,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作为审计决策时对相关审计证据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的一种综合分析和判断,良好的审计职业判断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也是高质量和高效率审计工作的表现财务论文,因而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新准则下的审计职业判断

1、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新准则中新的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必要审计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和实施审计测试前必须适当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于实施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言,无论是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还是将风险划分为报表层和认定层两个层次,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求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经济法规、经营管理、生产工艺和流程、评估知识等,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

2、提高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

新模型把审计流程分为三部分:①风险评估程序;②控制测试;③实质性程序。新准则把第②③部分统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并指出仅靠风险评估程序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流程改进后,要求注册会计师全程关注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见,能否合理评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评价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论文网站。流程改进使得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在评估风险程序中实施的职业判断对整体审计质量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3、对职业判断中的出现的部分新内容提供了准则指导

近年来不断涌现了一些新兴行业或新兴业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需要对这些事项特别关注。由于业务性质特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这些企业时,往往难以仅依靠职业判断来控制风险,需要相应的准则指导其审计工作。执业准则体系补充了诸如《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准则、《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准则等针对特别事项的具体准则内容。另外,针对最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执业准则体系也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准则,以指导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降低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的审计风险。这些准则的,为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运用合理的职业判断提供了指导,新准则指南的陆续出台财务论文,也使得在审计实务中进行专业判断具有了更强的操作性。

二、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职业判断的运用

(一)编制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注册会计师为完成报表审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它是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保证。一个具有良好职业判断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应能在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职业判断,正确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使计划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相符,避免因审计计划的不断变动造成审计成本的增加,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确定审计的重要性及其水平的高低

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重要性的认定及重要性水平高低的确定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审计人员都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就某一特定单位的会计报表而言,其重要性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需要审计人员通过判断加以确定。判断的准确性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方法和经验,也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根据该企业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合理地确定。

(三)估计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在合理运用专业判断考虑有关事项评估出重大错报风险,并可以确定出检查风险以及审计总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由于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只能由审计人员进行合理的评估。所以在其基础上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际上也很难准确地去界定,审计人员所作结论的公允性势必会受影响。因此,合理估计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就成为审计判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甚至直接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及审计结论的公允性。

(四)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

新准则的实施已经弱化了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依赖性,但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仍需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确定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信赖程度。审计判断置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能否预防各类舞弊的能力中,测试各个控制环节和措施是否达到要求财务论文,以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健全性和有效性,在内控测试

中至关重要。

(五)运用职业判断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收集、分析、取舍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一方面,审计职业判断为审计证据的收集确定了领域和方向;另一方面,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需要运用职业判断进行分析取舍。整个审计过程就是不断收集、取舍审计证据,最终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

(六)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在审计工作中,不同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审计内容,需要运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也会有差别,所以确定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及明确程序中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实质性地执行审计程序,均需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七)确定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由于审计工作的测试性质和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可能得到的证据有很多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因此绝对肯定的审计意见是难以形成的,在形成审计意见时,仍然存在某些重要的错报或漏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论文网站。所以,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作出某种结论以及判断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都需要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提高

(一)审计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从审计主体看,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实现合理职业判断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大力提升审计判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合理审计职业判断的作出。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自身素质:(1)支持终身学习,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在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和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发现经济事项的真相,学会按照程序理性的思路去思考和解决审计问题,保证审计结果的合理性。(3)增强诚信意识,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执业中自觉地排除、抵挡来自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财务论文,以合理地作出审计判断。(4)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应有的职业谨慎,规范执业。(5)发挥集体优势,实现审计的集体互动,克服判断的主观片面性和个人偏见,及时发现问题,尽量减少审计职业判断的差异。事务所内部亦应明确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审查制度,以确保审计人员就某一领域所作的审计职业判断将被更富于经验的审计人员所复核,保证审计执业的质量。

(二)审计工作外部环境优化

审计工作外部环境的优化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优化审计工作外部环境:(1)建立有效的审计市场,规范业务委托关系,保证审计委托关系的正当性;建立一套信誉评级机制,使审计提供的产品有所区别。(2)保证***府、行业监管部门监管到位。(3)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处罚制度,细化法规操作。(4)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性质与职能的认识与了解,使其能合理而理性地利用审计报告结论。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审计判断及其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J] 2007/09

2.刘明辉论审计职业怀疑的合理边界会计研究[J] 2007/08

3.段小法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博弈分析财会通讯(综合版)[J] 2007/09

4.韩洪灵审计职业判断:一项基于透镜模型的研究审计研究[J] 2007/03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8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近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重大部署。审计机关从事审计理论研究的人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应以重要讲话精神为纲领,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审计学术活动的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为国家审计事业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争做审计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审计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中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既是源动力,也是发力点和突破口。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应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必须把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审计事业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实践性,尽力从审计实践探索中选取新素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有学理性的审计新理论;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科学性,借鉴使用古今中外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实践的理论构建和应用研究,进而转化为审计人员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转化为审计事业基本而持久的力量。

审计理论研究,行胜于言,重在实干。近几年,陕西省各级审计机关重视审计理论研究,不断拓展新时期审计理论,为服务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做了大量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审计理论研究任务更加繁重。非常需要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创新审计、依法审计、廉洁审计的理论研究,活跃学术空气;加快推进陕西审计的实践探索,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应大胆探索,推动审计理论创新,创新中求突破;以理论创新,强化专业性、操作性、规律性,带动审计实践创造,更好地承担起审计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石和保障作用。

开展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审计理论研究,是研究工作的核心任务。审计理论研究一定要直面现实,突出问题导向。应始于对问题的发现,因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而现实在问题的形成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务必深入实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科学鉴别、提炼、界定,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照规范,围绕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形成对问题的把握。务必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厘清问题中的事实,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证,抓住问题的本质,形成相关理论阐释或提出恰当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新一代热爱审计理论研究的人员,其成长、求学、思想形成的历程,与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高速发展的进程同步,是一支生力***,任重而道远。需要倍加努力,坚持学习,研究借鉴国内外创造的一切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积累厚重的学识修养;需要扎根实际,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忠诚于***、服务国家审计事业为目标,在丰富的审计实践中寻求有价值的研究选题,让审计理论研究从关乎国家审计事业前途命运,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中来。的确,理论研究周期较长,产出成果较慢。但只要沉下心来,“板凳甘做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审计实践终会升华为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就一定能经得起审计实践的检验,实现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9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国家经济安全; ***府审计; 理论体系

一、提出论题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府审计理论体系是一项被反复提出但始终没有真正完成的任务。过去十多年,理论界对***府审计研究成果较多,而对***府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不多;对审计理论体系探讨的较多,而径直对***府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不多。当然,前者对***府审计理论的设计与构造不乏借鉴参考作用。

关于审计理论体系的架构,有的学者认为包括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管理理论(冯均科,2002),有的学者认为审计理论体系包括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王会金,2004),还有的学者认为包括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王晓霞,2008)等;这些理论体系架构将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作用、审计任务、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依据、审计准则、审计组织、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环境等诸多概念或元素在各个理论模块中进行编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理论框架设计,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审计概念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审计运行的基本规律,丰富了审计理论成果宝库,开阔了学术视野,垫高了理论研究平台。但是既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一般审计而论,主要考虑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体现了审计发展特定时期人们的认知水平。

审计理论发展如同审计实践一样,有一个成长成熟过程,由于我国***府审计起步较晚,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探讨摸索阶段,审计实践的土壤尚不肥沃,不足滋养理论这样的参天大树;另一方面,***府审计不同于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它受国情、***体、***策法规等审计环境的影响较大,国外***府审计理论对我国的借鉴参考价值受到较多限制,理论研究不能从国外***府审计中直接复制;同时,由于理论研究方法之偏差,理论集中于构造审计理论体系的方法、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理论体系构造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在理论体系的“运动”,而没有进入理论体系内容研究之核心。而今,我国***府审计经过近30年的发展,构建理论体系的时机和条件已趋成熟:既具理论开发与研究基础,又具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持续努力;***府审计实践的土壤逐渐肥沃,审计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得以总结和凝练;国外审计理论和实务得以借鉴与参考;***府审计有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健全,有关审计业务规范的出台,审计事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与相关职能的社会分工也趋于明晰,特别是***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之间的界分日渐清晰。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2004)、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刘家义,2010)、***府审计具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免***系统”功能(刘家义,2008)等理论观点的提出与创新,为***府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前提和必要引领。由此可见,***府理论体系的构建业已成为现代***府审计理论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如何构建***府审计理论体系,有的学者提出审计目标导向的审计理论演绎,提出了一种源于审计职业实践的观点和新的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冯均科,2002)。笔者采用这一研究思路(因为篇幅限制不作证明和说明)。那么,***府审计的目标是什么?刘家义(2008)认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府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潘博(2010)认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审计工作的最高战略目标;张庆龙、谢志华等(2009)认为,***府审计应关注国家治理,构筑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审计平台。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府审计如何担当历史重任,参与国家治理、有效发挥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系统”功能,筑起稳固的安全屏障,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巩固与持久,关系到传统审计的改造与现代***府审计的定位与发展。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府审计理论体系的目标,这是关键性、引导性的理论命题,学术价值殊然;同时,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是***府审计龙头性、系统性的实践问题,对于***府审计有效履责、发挥作用、产生效益,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现实意义显著。因此实施国家治理、维护经济安全在***府审计理论体系设计中起目标牵引、导向作用。

二、实施治理、维护经济安全目标导向的***府审计理论体系设计

以国家经济安全为目标的***府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定位于国家治理,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立足现实,回顾历史,总结过去,借鉴国外,放眼未来,指导实践,具有全面性、开放性、融合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绪论。即综合百家之说,立***府审计之论。绪论主要解决***府审计学术研究的成果归纳、整合的问题。任何理论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是建立在前人探索研究的基础之上的,都是借鉴、参考与运用、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之结果,对于审计这一应用性、复合性极强的学科更是如此。因此,***府审计理论体系理应涵盖理论研究,借鉴与参考前人研究的有益成果和经验,融会贯通、优化整合并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理论建设规律表明,任何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都是一个动态、递进的连续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充分借鉴与参考现有成果,提高理论研究起点,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劳动,节约研究成本,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是绪论的先行命题。所以,全面归纳总结现有理论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是构建中国特色***府审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这既包括围绕国家治理、国家经济安全与***府审计,系统归纳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也包括及时总结***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实践,将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上升为理论,这样才能使***府审计理论体系立足于坚实的实践基础和较高学术平台之上。

2.史论。主要解决***府审计理论体系史料、史鉴的问题。明显区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府审计产生与演进史长达数千年之久,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积垫。2004年***主编的《中国审计史》是至今我国最完整的审计史作,其主要叙述的是***府审计发展历史。利用***府审计,优化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在人类进步的文明史上已具充分记载,亦不乏成功案例和经典事例,对于如今***府审计理论构建和实践推进无不具有参考价值;充分挖掘这一历史宝藏,以史为鉴,解剖历史重要事件,分析***府审计兴衰与国家兴衰历史经验与教训,研判***府审计发挥经济社会免***系统功能的环境与条件,发掘***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的途径与方式,这不仅是***府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府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

纵观审计发展历史,审计诞生的原始动因萌生于安全忧患和治理需要,***府审计与国家同生,且成为重要的治理手段,旨在强化国家***治、经济功能,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史料证明:国家安全是***府审计治理的重要目标和首要驱动;***府审计内置于国家***权体系之中,依照统治者意志发生作用;***府审计与国家安全具有天然联系,审计的兴衰与国家安全的命运是一致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经济安全寓于***治安全和***事安全之中,经济服务***治,***治受制于经济,***治(权)安全与经济安全紧密相联。为了追求国家***权安全,历史上有的统治者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牺牲经济安全,而缺乏经济安全保障的治理安排,其维护力和可持续力是极其有限和相当脆弱的,如秦始皇兴建万里长城、明朝大规模的“屯田戍边”、“固卫疆域”,清朝“清海空域”以防海寇入侵等安稳之举等,系劳民伤财,耗尽国力,防外患则生内乱,终难维系。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这样的正反史例也是不胜枚数的,如前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事制高点,保障国家安全、确立国防优势,倾其国力与美国进行***备竞赛,结果经济安全遭严重破坏,引发***治(权)安全的破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这些事例正是当今研究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借鉴与参考,为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导向的***府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与必要的前车之鉴,对于理论建设和实践开拓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涉猎较少,一定程度上说仍是未开发的处女地。缺乏历史的厚度和深邃的眼力,是目前理论研究表浅、经不住时间检验的原因之一。

3.***。解决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导向的***府审计理论体系的法律支持及互应的问题。现代审计的重要理念是依法审计、规范行***。***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为是法律许可且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府审计行为也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府审计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从事审计监督与评价活动。因此,审计理论须涉足法律法规研究,“***”是***府审计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之一。***府审计理论研究须系统地研读宪法、国家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依据,明确***府审计的活动领域和行为边界,明确审计行为的执行程序与操作方式,同时及时发现与有效解决***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存在的法律法规障碍,为***府审计更好地实施治理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和行为保障,为***府审计改革、创新与发展做好审计法制建设预研和相关方面立法或修法的理论准备。

4.立论。即***府审计基础理论,它是***府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府审计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或理论体系的核心,故称之为“立”。这里所说的理论是狭义的,属基本范畴;广义的理论则包括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所有理论和实践内容均可以落入“理论”范畴。本部分主要解决***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原则、机理与运行规律的问题。它是***府审计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最复杂,也是建设任务最重的组成内容,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大多集中于此。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涵:

***府审计基础理论的概念和元素,包括审计本质、审计目的、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特征、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环境等。这些理论概念或元素,一部分***府审计与一般审计理论(或者说与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通用性,如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方法等,***府审计可以借用而不必与其他主体审计严格区分,但与此同时***府审计亦有其特殊性,需要研究且形成自身的理论表述,部分概念或元素,如***府审计的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主体与客体、审计程序、审计环境等,与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较大差异,不得不“自立门户”。

就***府审计理论体系的特殊性方面,笔者认为须着力研究:

国家治理、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国家治理、经济安全与国家***治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民生安全的关系及互动性理论;

***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遵循理论和原则依据:系统论、受托经济责任论、国家治理论、“免***系统”论和审计规制论等;

***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与其他国家治理手段、形式的联系与区别;

***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客观必要性、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行;

现行体制框架下***府审计的职能与作用,以及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与能效;

***府审计治理市场失灵和***府失灵的对策与措施;

***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路径选择与实现方式;

***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程序与方法;

***府审计与财***金融安全、资源和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社会和民生安全、国防安全、权力运行安全等理论。

5.实论。解答***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际效能的问题,即通过对***府审计实际运行过程与结果数据的分析,进行实证检验与评价,证明***府审计实施前后国家治理及国家经济安全性实际发生的变化(分析审计与不审计的结果差异),分析***府审计绩效指标与国家治理及国家经济安全指标的关联性(分析审计绩效与治理绩效和安全绩效的相关性与结果差异),以发现***府审计运行实迹与理论轨迹的偏差,提供校正参数与实践指导依据,进而提出***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可行性以及效果影响因子。通过抽象的理论推演,仅仅能证明***府审计应当在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但究竟是否能发挥这些作用,实际发挥了什么作用,其作用程度如何,以及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只能通过实证分析才能明判。由于部分***府审计项目资料的保密性,以及现行审计结果公告所公布数据的有限性和滞后性,其公告的程序与手续的复杂性和谨慎性,使得有关***府审计方面的实证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这方面的成果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研究;加之***府审计的运行受制于诸多***治、***策因素,其运行曲线难以准确绘制,难以在一个较短时期找到其基本规律,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实证分析在***府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没有实际数据和数量定义的定性理论,不能说是科学的理论学说,更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府理论发展看,实证分析的缺位,客观上制约了***府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影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因此,实证分析与检验是构筑国家治理与经济安全目标引导的***府审计理论体系有待加强与突破的重要领域。

6.例论。解决***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实战案例积累及经验总结与提升的问题。国外***府审计机关非常重视经典案例解析,案例库(分为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两类)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并编成审计人员案头书,作为审计实践开拓和理论研发的首要依据。目前,在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府审计实践尚未全面、普遍、规则地开展,审计数据未形成一定规模且足以支持实证分析的时候,审计案例的研究与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案例个体的“点”足够之多,才能连成“面”,形成实证分析需要的数据库与案例群。再之,案例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的重要素材,反映了审计主体对审计规律的认识水平与把握程度;案例解剖能够发现与评价***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际发挥的作用,发现审计机关与其他***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情况以及审计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局限。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审计案例的分析研究与总结提升不够,经常将审计例子与审计案例混为一谈,不注意对审计案例,特别是大案要案的深入剖析,出于保密等诸多原因,很多成功经验得不到总结推广,一些经验教训不能引以为戒,更不能及时上升为审计的理性认识和对审计规律的认知,成为审计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因而使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常常低层次重复,甚至发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是构建国家治理与经济安全目标导向下的***府审计理论体系必须特别关注的问题。

7.综论。解答国家治理与经济安全视角下***府审计的制度优化、技术支撑和系统保障的问题。***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仅需要内部职能转变和资源优化整合,而且需要营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和社会环境,需要更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更全面的能力保障。现行的***府审计体制、机制和审计制度与管理安排,要根据***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要求进行调整、改革与完善,需要进行持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审计方法手段需要更多地注入现代审计元素,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更多地配置现代化装备。具体说:

现行***府审计体制改革研究。针对中央与地方审计机关的设置、***府审计机关双重角色(隶属***府与监督***府)、双重领导制、“两个报告”制及审计公告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着力研究解决目前审计机关,主要是地方审计机关的***性问题、审计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双重领导制可能出现的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审计经费的落实保障问题、审计查处难处罚难和落实更难的问题等。

审计队伍建设与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科学管理研究。***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审计人员素质及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审计队伍,建立健全审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机制和制度,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审计人员培训及终身教育体系与多元化激励机制,这些都亟待***府审计理论开拓与实践探索。

审计规范化建设研究。加速审计工作与审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进程,包括审计主体资格的规范、审计业务类别与工作目标的规范、审计计划的规范、审计业务执行过程的规范、审计成果的规范、审计质量控制与责任的规范、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的规范和对审计管理的规范等,实施科学性、开放性的规划与建设,以提高***府审计“三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成本,提升***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效率与能效,是***府审计理论需要持续研究的内容。

审计信息化、科技化建设研究。为审计信息化、科技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着力开展包括推行科技强审策略,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技术含量;增强审计主体驾驭信息系统的能力,提高审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其开展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网络审计的整体胜任能力;提高审计主体在复杂审计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大案要案的审计攻坚能力等方面内容的开拓探索。

审计文化建设研究。审计文化是伴随着审计事业的产生、发展而不断演进、积淀起来的,是审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审计文化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包涵着目标使命、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职业习性等元素,具有引导、聚向、激励、约束、感化、宣传等多重功能,在***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完善先进审计文化的建设体制与机制,以先进的审计文化引领和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是***府审计理论体系必须回答的现实命题。

8.兼论。解答国家治理、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导向下***府审计理论体系的兼融并举,即与其他学科理论和其他领域实践、与国(境)外***府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融合、互动互鉴之命题。理论建设是开放式,学术研究的合理延伸、广引博证、拾遗补缺,能够有效避免学术研究的死角和盲区,有利于拓展理论研究领域、丰富与完善***府审计理论体系。如中国***府审计体制与西方立法型、司法型和***型审计体制的比较分析,在不同审计体制下***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色定位和环境依赖,不同的职责界定和路径选择,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效能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等,对***府审计理论构建提供了借鉴与启迪作用;又如***府审计与其他国家治理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府审计如何与其他国家治理方式配备、契合,形成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审计与其他国家治理方式的系统功能,也是***府审计理论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再如应用经济学、理财学的基本理论,对国家治理、国家经济安全目标下***府审计规制与其他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法律规制和行***规制的执行成本和效能的对比分析,对其***治成本、社会成本、经济成本的统合评判,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策略执行成本与能效的综合评估等,无疑能够优化***府审计策略与措施,改善国家治理,提高治理对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等等。因此,兼论是***府审计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府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重点、难点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构建国家治理与经济安全目标导向的***府审计理论体系的重点,一是***府审计基础理论的构筑,这是理论大厦之桩基,是其他部分依托的基础,***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所有论述均应从基础理论中找到依据,并以此为引导进行延伸与细化;这一基础越宽厚、越牢靠,***府审计理论体系就越稳固、越丰富;可以说基础理论的成熟是***府审计从经验走向科学的重要标志,故须着力加强国家治理与经济安全目标导向下***府审计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二是***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效与实现路径的论证,这是***府审计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府审计功能深化、提升***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效具有直接作用,也是各国审计界竞相研究开发的课题。因此在***府审计理论体系中地位独特。

构建国家治理与经济安全目标导向的***府审计理论体系的难点,一是“实论”,因为实证检验中衡量国家治理与经济安全改善程度的指标及其指标值的确定、国家治理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际结果中***府审计实际贡献度的确定等,均无现成范式可循,可供借鉴与参考的资料不多,现行统计体系也没有提供这方面的完整数据,国外的做法虽有独到之处,但由于他国与中国国情存有较大差异,不能照抄照搬,因此“实论”研究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理论建设颇具摸索性。二是“综论”和“廉论”,其范围广泛,定义域不甚清晰,理论容量很大,许多理论和实践课题都是创新性的,如国家经济安全策略与绩效的审计评估属全新课题,它与现行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不尽相同,但却是***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欲完成基础性研究和相应的应用性研究颇具挑战性;又如,在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府审计与其他经济管理和监督机关的分工合作,***府审计如何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动用既有经济监管力量,加强外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共同完善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利益,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此等等。

需要特别表明的是,构建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导向的***府审计理论体系,不是一切从零开始,进行理论重新研发与重新构造,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成果和学术资源,在既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组合和完善,并且根据我国***府审计的实践平台,作理论的再加工和再创新。现有理论研究成果许多内容和观点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可以直接植入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导向的***府审计理论体系之中。笔者认为,***府审计理论体系构建中应强调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观点:

1.以实施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为目标,对于***府审计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但是国家经济安全是相对的概念,安全不等于消除风险,追求绝对安全的成本扩张、超越社会承受,反而会损害国家经济安全利益。国家经济安全是多维的、立体化的概念,即是“下海冲浪”而非“立岸”或“浅水区”的安全,是完善市场正向机制而非损伤效率与公平的安全,是投入产出正效益而非净投入、负效益的安全。***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应持综合安全观,追求实质性、长久的安全利益,而不是追求一时的、片面的和局部的安全。目前***府审计在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应特别注意防范与纠正防范形象工程掩盖下的经济泡沫,以及牺牲长远利益而谋取一时安全利益的做法。近年审计署对地方***府债务专项调查已触及到这一敏感话题,体现了对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度关注,理论研究应反映这一特征。

2.依据审计本质及其职能定位,***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作为经济社会的“免***系统”,作为防范与治理市场失灵和***府失灵的规制手段,应当具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抵御防范、监控检测、识别预警、自滤除疾、校正调适、升级优化等能效,这是***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功能定位,是***府审计重要的基本理论点,或者说***府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须以国家审计(此处笔者认为与***府审计同义,与同)与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具有经济社会免***系统的学说为指导,这是近年***府审计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继续深入研究并创造性地丰富与发展这一理论学说。

3.根据国家经济安全要求,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在现行法律和体制框架下,***府审计实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着力点和实现路径是信息保障、国家治理内部控制制度维护、权力监督、经济运行监测、管理问责、***策评估和风险预警干预等,这是***府审计与其他经济管理与监督机关的比较优势所在,且以此为基础,***府审计与其他经济管理与监督机关进行分工与合作,共同形成国家治理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合力,即对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研究甚为重要。

4.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策略是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巨额投入,其成本是可折分、可解析和可监控的;成本与能效的审计评估能够完善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策略,提升经济安全策略的兑现力和持续力;审计监督侧重于社会经济的价值运动(这也是***府审计与其他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分工),***府审计具有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策略执行成本与能效评估的资格与胜任性;国家治理、国家经济安全策略执行成本与能效审计评估是现行***府绩效审计的功能延伸和深度发展,是***府审计理论的新增长点。

综上所述,按照“绪论铺垫――史论借鉴――***支撑――理论构筑――实论检验――例论剖析――综论统合――兼论补充”的逻辑思路,构建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导向的***府审计理论体系,是一种摸索性的理论尝试,其结果正待理论进一步证明和实践的深入检验。对***府审计理论与实践“八论”的划分也具有相对性,各部分内容肯定存在一定的交集,有的内容置于哪一部分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八论”仅仅是提供了认识***府审计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完成了展示***府审计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和逻辑线索的功能而已。当然,这一设计不具有排他性,其他设计,也许就是更优的方案。***府理论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渐进的开放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笔者乐见各位同仁的商榷与指教。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均科,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J].陕西审计,2002(增刊).

[2] 王会金.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4(3).

[3] 王晓霞.审计理论体系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

[4] 冯均科.目标导向审计理论体系刍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 ***.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J].财经,2005(1).

[6]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7] 潘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审计工作的最高战略目标[N].中国审计报,2010-03-31.

[8] 张庆龙,谢志华.论***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2009(4).

[9] 杨树滋.中国审计理论体系探讨[J].山东审计,2002(4).

[10] 王德河,刘力云.对我国***府审计研究的反思[J].审计研究,2003(6).

审计重要性论文篇10

关键词:设计结论 财会工作 推进

一、审计结论在财会工作的地位研究

(一)审计结论对财会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审计工作作为***府财***使用效率以及使用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在***府财***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审计工作最后的审计结论,对于***府财***工作来说更是总结经验的重要数据化手段,而对***府未来财***使用的使用情况又很有借鉴作用。在现在审计工作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大大提升,这对于之后财***工作前瞻性发展的助益作用更加强大。在现在提倡“两学一做”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计工作,对于财会人员的操守有了更高要求,而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以及相应的职业操守在审计结论体现的最为明显,再加上审计结论在现在的财会工作中作为一种最终数据报告式的存在更是可以为财会工作提供最终的有效性检测,在此基础上提高***府财会工作的可信程度,最后通过工作报告的形式实现***府“威信”的提升。

(二)财会工作对审计结论有必要的刚性需求

财会工作尤其是***府的财会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支出收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府效能的发挥才是其重中之重,但是分散的财会工作很难让人直观且清晰地明了***府在上一财***年度,财会运作以及财会资金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原始的分散化的财会使用记录很容易被现在的复杂的数据化管理所吞没形成错乱化的财***管理体系,而且缺乏总结的财会工作很容易变成***府的呆账烂账,最后形成无底洞般的财***运作模式,导致财***资金使用的浪费。这是对***府信用的透支,同时也是对财***工作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身权利应用的不负责任,在财会工作方面必须建立一种责任***治的行***模式,而这样一种行***模式必须有相应的数据支撑,而这样的数据支撑最后就会归结到审计结论上来,财会工作的良好运行必须有审计结论的推动,所以财会工作对审计结论有刚性需求。

二、审计结论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审计结论影响财会工作的整体效益

财会工作在审计结论之前的状态是分散的,对于其使用效益的评价也是分散的。以煤矿建设来说,每一笔支出都有自己的使用要求与使用报告,但是这些报告仅仅是对本项目财会工作的总结汇报,对于整体煤矿资金使用以及这一部分资金在煤矿资金使用中的影响和地位缺乏相应的合理定位,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小集团主义并在自此基础上相成小金库,严重影响单位财会工作,甚至于对整体的财会工作产生很大破坏,造成在财会工作中各自为***的局面,造成大范围财会工作整体化的崩解。在***府层面则其表现的更加严重,由于***府机关中各单位都有一定的本单位财***运作权力,所以一旦缺乏审计工作的监督,缺乏审计结论的运用很容易造成财会工作无序化,影响***府财***效能的发挥,使财***对于社会的影响效力大幅度降低,导致财会工作被稀释,引发人们对于财***信任危机,容易因此引发,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强,对于财会工作的整体效益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同时对财会工作的有效性以及财会工作的信任程度造成极大的伤害,由此而言进行良好的最终审计完成审计结论,形成对财会工作的有效总结,刻不容缓。

(二)审计结论影响财会工作的可信程度

上文中,我们也提到审计结论对于财会工作可行程度的问题,我们下面就具体进行相关的论述。

财会工作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单个的,可以说在整体财会工作是由一个个分散的财会个体组成的,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必要的整合工作以进行财会工作的合理化保障,否则就会出现“上下不相知”的状况。在出现问题之后很容易引发财会工作的信任危机,所以有必要对财会工作进行数据总结与分析,明了财会工作的工作成绩同时对之后的财会工作进行相应的有序整体化准备,而这些都需要人们对于财会工作的信心,否则就是“虽令不行”的局面,造成集体的大规模财会工作的失范,引起很大的财会问题,由此可见进行财会工作整体信息建设的重要性,而这样的整体信息的重要基础就是审计结论。更可以看出,有一个可信的审计结论,对于现在的财会工作来说是很必要的。

三、审计结论与财会工作辩证作用研究

(一)审计结论科学性与财会工作科学性紧密相关

由上文可知审计结论在财会工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同时更重要是审计结论影响财会工作的整体效益以及可信程度,由此可见审计结论与财会工作联系的紧密性,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探讨其中的科学性相互联系。在实际的财会工作由于每天都有相应的出入流水,在长期进行工作中难免有相应错误的发生,除了平时的自查自纠之外进行审计结论也成为一个保证其科学性的重要方法,进行审计结论工作对于财会工作来说是科学化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进行审计工作的数据还是依赖于平时财会工作的平台,所以科学化的审计工作,乃至于科学化的审计结论,离不开也不应该离开科学化的日常财会工作,所以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与财会工作的科学性紧密相关。

(二)审计结论与财会工作健康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审计结论是财会工作的总结,离开了审计结论,财会工作是分散的不完整的,这造成财会工作在衔接过程中出现漏洞,严重的引发财会危机,但这样一来无疑证明之后审计结论是不可信的,进而引发审计危机,所以审计结论与财会工作之间是一种彼此共存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例如,在***府的实际工作中,如果相关分散单位的财会工作的衔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在最终的审计结论中表现出来,继而通过逆向考察,明了出现问题的最终方面,进行相应的改正与相关责任人的问责。由此可证明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如果二者想要进行健康发展必须充分的考虑对方的发展,所以审计结论的健康发展必然发挥“倒逼效应”促进财会工作的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审计结论与财会工作相互结合讨论,认为审计结论通过“倒逼效应”可以有效地提升财会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更可以增强分散财会工作的整体工作能力,以达成相互之间有效互动的结果。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审计重要性论文10篇

学习

内部审计控制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论文模板,内部审计与控制的论文1500字。(二)文献回顾以SOX法案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点,美国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可以分为2002年之前和2002年之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

学习

审计研究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模板,审计研究论文题目大全。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

学习

审计理论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理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理论论文,审计论文基本方法。1.1人理论(1)人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理论认为,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与股东,债权人的的利益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成本,经理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或

学习

it审计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it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it审计论文,it企业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一.IT审计范围进行IT审计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1.管理组织与制度;2.项目管理流程规范性,包括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与上线管理;3.基础设施及运维管理;4.信

学习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怎么写。3工程管理风险控制策略1)采取国外先进工程质量管理经验。首先,我国的管理工程虽然有国家***策的支持和肯定,但是与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

学习

内部审计风险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风险论文10篇,内容包括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论文的思路,审计风险及防范的论文。3.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的风险。在审计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将是否有严重弱点存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当中确定下来是审计师的主要目标,审计

学习

审计博士论文10篇

阅读(100)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博士论文,审计学术硕士论文选题。一、H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措施H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其学科优势明显、培养基地实力雄厚、学生生源优秀等特点,逐步建立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博士生培

学习

城投人才工作计划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城投人才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城投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案,城投集团人力资源部年培训计划。二2011年6月,常州市***府了《关于加快引进和培育领***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决定以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领***型创新创业人才(简称“龙

学习

会计试用期个人总结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试用期个人总结,内容包括会计试用期工作总结100字,试用期收获总结会计。实习期的工作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一、费用成本、客户往来方面的管理1.规范了低值易耗品的核算管理,全面建立低值易耗品台帐,从易耗品的购买、领用全

学习

审计课程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论文发表期刊,审计学课程论文1000字。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牢固确立“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放合作,走校企、校地、校际和中外合作的办学道路,突出地方特色,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

学习

审计硕士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专业硕士论文选题,2018审计硕士论文案例。1、区块链的概念区块链是由区块通过有序连接而形成的分布式数据库。区块,即区块链的基本信息储存单元,是相关信息和数据的集合,包含一定时间内各个区块

学习

酒店心得体会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参观酒店的心得体会,进酒店心得体会8篇怎么写。一、初步的收获很多。在酒店餐饮做服务员的实习心得。xx年6月30实习结束了酒店餐饮服务实习心得体会:对于酒店管理来讲,服务水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

学习

审计研究生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研究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论文发表期刊,研究生审计论文发表。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成为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显示,2003年国内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中有72.79%是

学习

小学语文课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课文1-6课文汇总,小学课文最新版文章。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

学习

内部审计控制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论文模板,内部审计与控制的论文1500字。(二)文献回顾以SOX法案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点,美国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可以分为2002年之前和2002年之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

学习

审计研究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模板,审计研究论文题目大全。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

学习

审计理论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理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理论论文,审计论文基本方法。1.1人理论(1)人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理论认为,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与股东,债权人的的利益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成本,经理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或

学习

it审计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it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it审计论文,it企业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一.IT审计范围进行IT审计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1.管理组织与制度;2.项目管理流程规范性,包括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与上线管理;3.基础设施及运维管理;4.信

学习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怎么写。3工程管理风险控制策略1)采取国外先进工程质量管理经验。首先,我国的管理工程虽然有国家***策的支持和肯定,但是与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

学习

内部审计风险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风险论文10篇,内容包括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论文的思路,审计风险及防范的论文。3.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的风险。在审计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将是否有严重弱点存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当中确定下来是审计师的主要目标,审计

学习

审计博士论文10篇

阅读(100)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博士论文,审计学术硕士论文选题。一、H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措施H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其学科优势明显、培养基地实力雄厚、学生生源优秀等特点,逐步建立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博士生培

学习

审计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方面毕业论文网站,审计毕业论文好写吗。关键词:新时代;企业发展;会计审计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会计审计工作被忽视在当代的许多企业中经常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产品的销售或利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