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研究生论文篇1
一、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的目标定位
金融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很多生态特征的组织活动,它以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核心媒介,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外层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作为资金流动的调控者和监管者,共同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主体;而特定的***治、经济、文化、道德、信用和法制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共同面对的外部环境;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共同维系着金融生态系统的运行。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处于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管理环节,不断作用于金融生态的各主体以及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和要素,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的各要素分工协作,维护着金融生态的平衡,共同完成资金从最终供给者向最终需求者的让渡或转移(见***1)。金融生态圈理论拓展了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审计的研究视野。
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成为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显示,2003年国内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中有72.79%是来自于非金融部门的因素,是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到2004年该数据达到77.23%[1].金融改革和发展仅仅强调在金融业内做文章,就金融谈金融,忽视制约金融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不行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显然离不开审计的综合治理作用。作为金融生态子系统的审计机构应当以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好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功能。由于审计这一子系统由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部分构成,因此,为了改善金融系统外部运行环境,国家审计应当发挥综合治理功能,加强金融风险环境调查,对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各要素强化监督与引导,对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强化绩效审计;对金融机构强化合规性审计;对资金供需双方强化信用延伸审计;对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强化合法性审计,从多渠道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民间审计应当重点对上市的金融机构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强化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信息披露的恰当性,减少信息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内部审计应当强化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价值,维持金融体系效率,保证整个金融生态的相对稳定和安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改善金融结构、增强金融功能、提高金融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2.引导金融生态向结构优化、功能强化方向发展是审计的重要任务
在一定的***治、经济、文化和法制环境下,竞争形成了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金融生态系统通过破产、兼并等行为和行业自律组织调节资金的供求及其结构;调节金融组织的数量、规模,并不断优化结构,强化功能,提高金融组织的内控水平,推动金融组织、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防止盲目竞争行为和恶性竞争倾向,增强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但金融生态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对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应当按照金融发展规律,积极引导金融生态向着结构优化、功能增强、效率提高的方向发展。国家审计应当促进***府职能转变,减少***府对金融的行***干预,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促进相关金融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综合审计构建金融诚信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结构。民间审计应当发挥鉴证职能,强化上市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和效益审计,引导金融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培养金融机构市场化运行意识,减少对国家信用的依赖性,优化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内部审计应当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明晰产权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管理审计,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使金融机构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市场主体,从而优化金融生态主体的结构。三大审计部门应当把引导金融生态向结构优化、功能强化方向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为金融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内生的金融发展提供支持。
3.提高金融生态自我调节机制应成为衡量审计成效的标准
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作用下运行,良好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是金融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任何的人为干预和调节一旦超出金融生态的自调限度,则只会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审计是整条金融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的内在调节机制,维护金融生态自我调节机制是审计的重要目标。然而,金融生态圈内,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免***能力先天不足、产权缺位、法人治理结构极不完善、信用环境十分恶劣。审计活动应当以促进金融生态链的有效运转为目的,以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为基石,遵循金融业自然发展规律,在自由、竞争、和谐的市场环境中均衡发展。鉴于此,坚持普遍联系、系统论、协同论的观点,在整个金融生态链的框架下,审计应密切与生态链其他环节的联结,在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同相关部门以及被审计对象的互动协作,而不是彼此分隔甚至对立,共同加强金融生态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及时修复金融生态链中的缺陷,努力维护金融生态的平衡,营造和谐的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使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达到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双赢”境界,对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贡献率应成为衡量审计成效的标准。
二、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的职能作用
审计通过发挥其监督、服务、鉴证、评价、咨询和控制功能,有助于建立完备的激励、创新、约束机制,使金融机构发挥应有的自主性,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优化。
1.完善审计的监督职能,净化金融生态环境组成要素
审计是一项具有***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监督是审计本质的体现和客观要求,审计充当“金融卫士”的作用,监察和督促金融生态主体的各项业务在规定的范围和正常的轨道上运行,监察和督促金融生态环境中各要素充分发挥其职能。审计监督有利于检查生态系统各要素对金融***策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对违法和违章活动、经营和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揭露,促进金融信息的真实、正确,减少信息风险,净化金融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国家审计应当以促进金融管理机构充分有效地行使职权,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为目标。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应该是对有关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督,即金融监管绩效审计,包括对人民银行出台的货币***策的合理性、***有关金融***策及资产管理情况以及对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督效率和效果进行审计。通过“三E审计”了解金融监管当局监督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金融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民间审计应重点监督金融生态各要素的财务活动,确保各项金融财******策和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应当重点监督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监督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职能,减少金融违法和违规活动、减少资产流失,防范金融风险,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2.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功能
审计服务职能是***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要求。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应当拓展审计的鉴证服务职能和咨询服务职能,在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时为其提供验资服务;在金融机构持续经营时提供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服务和业务评价与咨询服务;在金融机构合并、分立、重组时,对其进行审计鉴证服务和资产评估服务。国家审计机关的公务员也应当认识好审计的服务职能,从强制性监督和行***官僚制范式中回归于服务和质量,树立服务意识,保持审计***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听取公众的意见,尽量与国家、地方的方针***策相协调,搞好审计服务。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树立平等、和谐、协作的服务观念,为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运行把脉、诊疗,使审计人员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专家,分析金融生态系统各要素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咨询与服务。通过审计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功能。
.强化审计的宏观调控职能,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要转变监督与监管为目的、处理与处罚为手段、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思想,切实改变置于被审计对象之上的审计作风和“账簿”本位观,从宏观上做好金融业的咨询师、督导员,成为深受金融机构欢迎的“良师益友”。强化审计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市场机制与内控管理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技术方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从宏观上评估金融机构资金运营的安全性、法律法规的遵从性,在评估的基础上为金融机构规范运作、安全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专业咨询与指导,促进金融业正确发挥信用中介职能与调节经济职能,提高社会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
三、优化金融生态运行环境的审计思考
1.理顺关系,使各审计主体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形成合力
审计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管理环节,任何一项金融活动都应施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离不开审计的保驾护航。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国家审计要发挥“火车头”作用,进行金融犯罪风险与审计风险监控、银行坏账审计。民间审计则发挥信息披露与鉴证作用,加速金融信息化建设,培育金融机构的市场运营能力,完善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国家审计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民间审计无疑是开展金融审计的主体力量。民间审计的介入,与金融机构信息公开化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金融审计监管环境。内部审计是***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内向性、及时性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评估、事中控制,具有明显的预警和防范功能,内部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要发挥好审计的自我调节作用,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三大审计主体应当发挥各自的特色,整合资源,合理分工,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形成合力。
2.突出重点,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安全网
我国金融机构为一级法人多级管理,点多、面广、规模大,业务范围宽、市场变化快、交易手段新。根据我国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和国际经验,应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监测和控制,确保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目前,金融审计主要还是合规性审计,即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资本状况、资金营运和财务收支等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分析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环境状况,了解其战略性优势和威胁其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实现战略优势的关键流程,运用分析性程序从宏观层次识别的重大金融风险,准确地发现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功能,及时发现风险和防范风险,发挥风险预警作用,构筑金融安全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搞好审计调研,及时搜集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信息,及时关注导致金融风险的苗头性问题,开展金融风险环境的经常性调查与分析,并及时向央行、***府决策机构等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将金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构建起金融生态环境的安全网。
3.加强管理,创新审计方法,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范鹏司长认为审计要站稳金融监管的制高点,充分发挥审计在揭露重大风险、突出问题等方面的成果优势,起到其他监管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审计范围和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拓宽,***府和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不断提高,对审计管理、审计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单一的现场审计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改变和加强原有的审计监督体系,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尝试比较先进、科学的抽样审计、风险评估、经济活动分析以及实质性测试和定量分析等新的审计方法,探索各审计方法、技术的相互结合及利用,根据金融审计的特点和规律,实行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4.拓展审计内容,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审计要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就要改变目前审计范围狭窄、审计内容单一的状况,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拓展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从目前看:证券业与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必然要求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要求将原来不作为金融审计主要内容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业常规审计范围。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采取隐蔽手段进行的业务创新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环节入手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从金融审计的发展趋势看,效益审计将是金融审计的重中之重,在加强内控机制、资产质量审计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资产风险,努力探索绩效管理审计的新路子。现代审计应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全面履行审计职能,拓展审计内容,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对金融发展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领域和事项上,努力提高审计成果的使用效益,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为中国城市金融生态打造“体检”系统——《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之一[N].上海证券报,2005-10-15(3)。
[2]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论我国国家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J].审计研究,2004(1):68-72.
[3]和秀星,曹严礼。国有银行改制呼唤高效的内部审计机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28-30.
审计研究生论文篇2
侯兴国秘书长在工作报告中总结到,近两年来省审计学会始终把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摆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陕西审计工作特点和省审计厅工作部署,积极参与全国性重点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以及理论研讨活动,努力做好省级审计科研课题的组织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先后在省内外获奖。与此同时,省审计学会还积极围绕审计工作中心搞好审计宣传工作,《现代审计与经济》杂志在改进创新中发展,在促进陕西审计工作发展进步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李健副厅长首先肯定了近年来省审计学会的工作,认为在厅***组的领导下,依托审计学会平台,依靠专家会员支持,审计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至2011年,省审计学会组织报送的《国家审计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与实现机制》、《经济案件线索审计研究及其案例分析》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研究》4篇论文,分别荣获全国审计机关优秀论文二、三等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地方审计机关之首。2012年,在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组织的“国家审计信息化与国家治理”优秀论文评选中,省审计厅撰写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信息化人才素质》、《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2篇论文均获三等奖。2012年,省审计学会还组织科研力量,中标了一项审计署2012至2013年度重点科研课题公开招标项目。
李健副厅长指出,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些年,省审计学会虽然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先进省份还有一定距离。今后,省审计学会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制度,将审计理论研究任务的完成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将审计人员理论研究水平作为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从机制和制度上调动审计人员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围绕审计工作的发展认真规划研究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努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基层审计机关要重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克服畏难情绪和与己无关思想,既要力所能及的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又要积极主动参与省厅组织的课题招标、优秀论文评选和专题研讨活动。一是要围绕审计工作实际抓好审计理论研究。针对审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学会要认真总结审计发展规律,突出实践和创新两大特点,着力深化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技术的研究,不断完善审计理论体系;要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和审计实践需要,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二是围绕陕西实际抓好审计理论研究。在特定的省情下,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如何加强和深化陕西的审计工作,要结合陕西“十二五”规划,针对陕西审计工作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加强***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资源生态环境审计、重大事项审计、重大项目跟踪审计等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重大课题,在搞清其基本理论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三是围绕学会特点抓好审计理论研究。省级审计学会要搞好审计理论研究,必须准确定位,找准侧重点,选好突破口,搞清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谁来研究”这些问题。“研究什么”要根据需要搞研究,省级审计机关主要研究实用性的小课题,研究审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研究”要结合审计项目搞研究,把审计项目作为审计课题来研究,这样可提高审计质量。“谁来研究”涉及到人的问题,学会要注意掌握和吸收各方面人才,建立研究人才储备库,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安排相应的人员承担此项任务。四是围绕审计信息化建设抓好审计理论研究。这几年,陕西加大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陕西省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暂行办法》出台,“金审工程”初见成效,建成了覆盖10个市审计局的全省审计专网,省审计厅和各市审计局实现网上办公、视频会商,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步子比较迟缓,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和推广还不够广泛,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和“AO应用实例”评选中获奖率较低。因此省审计学会可以先吸收这方面的专家人才,着手加强审计信息化的研究。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要继续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陕西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审计研究生论文篇3
刘家义提出“免***系统论”后,审计理论研究者们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于是,各种研讨文章源源推出,对审计本质的理解,都突然有了“升华”。笔者也赞同“免***系统论”这个新的理论观点。“免***系统”这个提法所表达的实质和核心是正确的,体现了现代国家审计的最真实的本质。
为什么审计理论研究会长期处于这种“非正常”状态?作为一个审计“老兵”,长期在基层忙于审计实践,谈点谬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否认或回避***治
(一)否认审计的***治属性。
过去,对审计的研究,注重于历史的追述,但对审计历史缺乏全面的研究,对审计的定义强调的是“第三者”、“***性”、“专门的”,定义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排斥了审计的***治属性。对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而言,应该说没有大的差错,然而,对国家审计的本质,却是一种误解,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国家审计从产生那一天开始,就是国家***治制度的一部分,带有深深的***治烙印。否认国家审计的***治属性,无疑是错误的。长期的审计理论研究,没有人指出审计也是一种***治活动。
(二)回避***治。
一是传统审计理论的认识差异,认为审计与***治无关;二是不谈***治,自认为做纯学术,不和***治沾边;三是“怕”谈***治,害怕“文字狱”。
二、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脱节
(一)理论研究者死守书面理论。
社会科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活动。但是,审计理论研究者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书本上研究审计,“闭门造车”,其理论无法指导实践活动。
(二)理论研究者与审计实践人员缺乏交流。
在基层审计工作中,很少见到审计理论研究者的身影,审计理论的研讨主要是理论工作者们在自己的“圈子”内进行,缺少审计实践人员的参与,理论工作者用自己有限的、局部的实践经验,想当然的概括审计,其理论缺乏全面性。
(三)理论研究者缺少超前眼光。
长期审计理论没有创新,反映出理论研究者缺少超前眼光。一方面是对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对审计实践活动的新动向关注用心不够,没有收入地研究和思考,对国外国家审计的发展经验学习停留在表面,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我国的国家审计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介入***治、经济和民事领域的各个层面?国外国家审计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国家审计究竟是什么?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等等。听到、看到的是专家、学者、权威们介绍国外国家审计已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做什么,我们又怎样等,没有听到对国外国家审计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分析,什么东西适合我们的国情。我们的教授还在争辩我国的审计应该是称为“国家审计”还是“***府审计”。是什么审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审计在现代国家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本质是什么。找不准位置,发挥不了作用,什么审计其结果都是被历史淘汰。
另一方面,有些理论工作者发表了几篇文章、出了几本书,有了一大堆“耀眼”的头衔后,志得意满,忙于讲学挣钱,没有静下心来钻研学术,反映出典型的浮躁心态,当然不可能有超前眼光了。
(四)审计实践人员对理论研究缺乏兴趣。
1、认识错位。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审计实践人员,研究审计理论不是自己的职责,把审计工作作为职业,没有当做事业(笔者本人也是如此),不愿涉足审计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层次太低,不敢涉足审计理论研究。其实,理论并不一定就是宏篇巨论,一个新观点、一个新认识、甚至一个新的方法,都应当是理论。
2、理论研究缺乏环境。长期的实际情况就是,审计实践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忙于工作,工作交流、业务培训机会极少,审计机关工作经费紧张,工作必须的法律、法规资料都缺少,更不谈理论学习资料,根本不可能提供理论研究经费;不少审计机关的领导没有把审计机关的领导岗位当作“职场”,而是作为“官场”,只要求审计人员拼命工作,想的是完成任务,保“平安”,出点“***绩”,根本不支持审计理论研究;审计人员纪律严,待遇低,要“养家糊口”,既无时间,也无资金来搞审计理论研究。此外,在现实“人治”环境下,有“位”才有为,无“位”不能为,业余时间搞点理论研究,一般情况下,结果是上面肯定、下面否定,搞理论研究被称为“迂夫子”,不务正业。
3、理论研究缺乏激励机制。
为什么不少审计人员对审计职称考试失去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的缺陷和缺乏激励机制。审计理论研究仍然如此。一方面,在“人治”环境下,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领导个人好恶决定,真实的水平和能力也决定不了“事业”的成功;另一方面,审计职称也无法改变审计人员的***治、经济待遇。因此,大多数审计人员失去学习审计理论、业务技能的热情。
在好一点的审计机关,还能给愿意做点理论研究的人员适当奖励,一般都是把理论研究文章作为审计信息对待,差的根本就没有任何鼓励。四川省审计厅把理论研究文章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加分项目,非常好,有利于审计理论研究全面开花。
三、理论研究的功利性阻碍
由于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的困难性,要出成果很难,能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更难,如果一个审计科研所几年都没有象样的科研成果,日子一定很难过。因此,把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在了各种工作规范方面。虽然这些成果对审计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审计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展,这些成果的有效寿命很短暂。
四、对审计实践人员理论研究引导的力度不够
在我们上级审计机关历年下发的各种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只强调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路子、新规范等等,不提研究新理论,对审计实践人员的创新精神鼓励不够,创新能力认识不足。同时,审计署制定的工作规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业务考核也十分呆板,扼杀了审计人员在工作探索中的创造性。
五、现实审计发展的不平衡
目前,国家、省、市(地、州)、县(市、区)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的差距巨大,审计对象的具体差异也十分明显,审计条件相差甚远。但是,审计理论和工作规范却相同。审计理论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确立,与基层现实的巨大差距,使得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对审计理论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差异。由于审计实践发展的不平衡,新的、好的审计理论对各级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新的审计理论的学习和探索。
下面,就自己长期在基层的实践感受,对审计理论研究谈点个人看法。
一、审计理论研究要有社会责任感
审计是国家管理的工具,基本没有异议。但是,深入思考的却不多。审计的社会责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化,审计署近几年对社会公开审计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但停留在“查错纠弊”的认识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长防工程”的审计,工程的真实性和质量,它已不仅是经济活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长江中下游沿线的工、农、商等各行业的经济活动,这实质上就是国家安全。因此,审计理论研究要从最深入、最根本的层面上去认识国家审计的本质,不能局限在低层次的经济活动框框内。研究审计理论,既不能为“名”,也不能为“利”,要有社会责任。既然国家实行审计制度,就要思考它的历史使命是什么?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从国家利益、公民权利上去分析实行审计制度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二、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理论工作者要更多、更广泛地深入实践。可以效仿***府官员的下派制,实行定期深入基层审计机关,挂职(或不挂职)参加审计实践活动,也可以只参加单个审计实践活动(要静心参加全过程)。同时,给予基层审计人员理论指导。
(二)给理论工作者和审计实践人员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各种层次的理论研论活动,多吸收审计实践人员参与;让审计实践人员有机会参加不同层次的审计理论调研活动;适当增加专题性的互动培训;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审计前沿理论和最新审计实践的宣传。
三、理论工作者要有超前的眼光
要善于从具体的审计个案中寻找审计理论研究的突破口,要从社会危害、国家安全的角度去分析、思考,不能停留在“教学”的动因分析上;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去研究审计的作用,从***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上去思考,从而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促进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
四、更多地鼓励审计实践人员开展审计理论研究
首先,要相信群众的创造力。理论来源于实践,没有空想的理论。没有这些年审计实践的大发展,刘家义的“免***系统论”也不可能出来。审计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阻碍审计工作的开展,其实就是没有审计理论支撑,想做不敢做,因为不能“自圆其说”;其次,要大力改变审计实践人员的理论研究环境。四川省审计厅把理论研究文章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加分项目,非常好,对基层审计实践人员的理论研究环境改变会起到很大作用,但还不够,应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人员在理论研究方面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支持和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理论研论活动。在审计高、中级职称的考任中,应加大审计理论研究的份量,使具有审计高、中级职称的审计人员真正成为实践、理论的“双料”人才;第三,要建立审计理论研究激励机制。在职称“无用”的体制下,要思考怎样激励审计实践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提高学习、研究审计理论、业务的热情,保证审计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应当给予审计实践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特别是在理论研究上有成果的,不能只讲精神、奉献。适当增加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评选、表彰的面和级次,充分肯定审计实践人员在理论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第四,应激活在审计实践第一线的一大批在审计岗位已工作了多年的老同志的理论研究热情。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少人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文字功底,但升“官”无望,职级很低,写文章不“值钱”,失去了学习、研究审计业务和理论的热情。这本应是我们审计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五、尊重现实,区别对待
审计研究生论文篇4
行为审计的主题是具体行为,主要是从众多的行为中查找缺陷行为(包括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此种类型的审计是我国***府审计及一些内部审计的主要业务。然而,到目前为此,行为审计的相关准则尚没有建立起来,审计实务主要是凭经验进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为审计理论不成熟。在行为审计理论的诸多问题中,行为审计理论框架是最基础性的问题。
关于审计理论框架有不少研究,主要围绕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理论要素及相互关系,但是,学术观点分歧较大。至于行为审计理论框架,尚没有直接研究。笔者认为,行为审计理论框架虽然应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但是,其理论框架可以借鉴一般审计理论框架来构建,同时,必须采用科学的理论构建方法。审计理论框架研究学术观点分歧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研究没有科学的理论构建方法。一些文献提出了以系统论为基础来构建审计理论框架(王家新,2014;郑石桥,2014),笔者认为这是正确的理论构建方法。本文借鉴一般审计理论框架,以系统论为基础,研究行为审计理论框架,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行为审计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二,行为审计理论包括哪些核心要素?第三,行为审计理论核心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本文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审计理论框架及行为审计理论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论为基础,阐述行为审计理论框架,包括行为审计研究对象、行为审计理论核心要素及相关关系;最后是结论和讨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文献综述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一般审计理论框架研究,二是行为审计理论框架研究。
关于一般审计理论框架有不少的研究,主要围绕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理论要素及相互关系,但是,学术观点分歧较大。
关于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形成了一元论和多元论。一元论认为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只有一个起点,但是,对于这个起点却有多种观点,主要的观点包括:哲学起点论(莫茨,夏拉夫,1990);审计专业假设起点论(Schandll,1978);审计目标起点论(李若山,1995;谢荣,2011);审计本质起点论(阎金锷、林炳发,1996;蔡春,2001;徐***旦,2004);审计环境起点论(刘明辉,2003;赵华、许福敏,2004);受托责任起点论(冯均科、陈淑芳、张丽达,2012;李明辉,2011)。多元论则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研究有多个逻辑起点,主要有二起点和三起点,例如:审计动因、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结合论(吴联生,2000);审计本质、审计环境与审计假设结合论(刘冬荣、李香花,2005);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结合论(江金锁,2004;陈燕,2005;施玲、王愫、唐建华,2008);审计本质和审计目标结合论(杨蓉,2011);审计目标和审计环境结合论(李钢,2004;王振鸿、侯斌,2006)。
关于审计理论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有不同的观点,蔡春(2001)将国外的主要观点归纳为莫氏模式(莫茨,夏拉夫,1962)、尚氏模式(尚德尔,1978)、安氏模式(安德森,1977)、李氏模式(汤姆·李,1984)、弗氏模式(弗林特,1988)。同样,国内也存在多种观点(徐***旦,2004;蔡春,2001;石爱中,2008;陈汉文,2009;杨肃昌,2012;王家新,2014;郑石桥,2014)。
以上是一般审计理论框架研究的简要概况。这些研究无疑加深了人们对审计理论框架的认识。然而,无论是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还是审计理论要素及相关关系,都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些分歧的存在表明,一些文献的研究存在方***方面的问题,没有将审计理论框架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而是坠入了简单的线性思维。认识论与方***是紧密相关的,要在认识论上有所更新,必须在方***上有所改造(郑石桥,2014)。
关于行为审计理论框架研究,行为审计历史源远流长,对它的研究却很少。国外的代表性人物是日本的鸟羽至英,他将审计主题区分为行为和信息两类,从而将审计区分为行为审计和信息审计,认为行为审计研究要关注如下特定问题:需要就评价标准达成共识;通常审计人被授予较大的权限;往往缺乏确定的审计命题;只能提供消极保证;受伦理道德的影响较大(鸟羽至英,1995)。国内文献,谢少敏(2006)在其教材《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中提到信息审计和行为审计的概念,并介绍了鸟羽至英教授的研究。尚未有文献涉及行为审计理论框架。
总体来说,现有研究已经为行为审计理论框架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础,但是,尚未有文献直接研究行为审计理论框架。本文以系统论为基础,研究行为审计理论框架。
三、行为审计理论框架:行为审计研究对象
构建行为审计理论框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行为审计研究对象是什么。***指出,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①。行为审计学是否有自己的特有研究对象呢?
本文认为,行为审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审计现象。行为审计现象主要表现为以行为为主题的审计现象。这里的行为是特定的自然人或组织对其经管责任履行具有重要影响的作为或不作为。行为审计的核心内容是从众多的行为中找出缺陷行为。缺陷行为是行为的下位概念,是行为的一个子集。除了缺陷行为这个子集外,行为还包括正常行为,也就是缺陷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缺陷行为不能有效地履行经管责任,包括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违规行为是指明确违反了委托人意愿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而瑕疵行为是没有采用最合宜方案的行为或不作为。总体来说,缺陷行为是存在改进潜力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得到改善,经管责任的履行会更好。这里的正常行为是与缺陷行为相对应的,这些行为的实施对经管责任的履行产生了正面的效果。
根据行为及缺陷行为的界定可以发现,以鉴证缺陷行为作为核心内容的审计现象大量存在,也就是说,行为审计现象大量存在。从历史上来看,公元前3 000多年的古埃及,法老委任监督官负责对全国各机构和官员是否忠实地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文硕,1998);公元前1 000多年的西周时期,宰夫就具有审计职掌,主要是检查百官执掌的财***财务收支(吴泽湘,2002)。这里的履行职责、财***财务收支都属于行为,这些审计都属于行为审计。从后来发展的各审计主体来看,民间审计根据委托可以实施商定程序;***府审计业务有合规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内部审计业务有财务收支审计、经营审计、舞弊审计等(黄溶冰、王素梅、王旭辉,2014)。商定程序、合规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营审计、舞弊审计都具有行为审计的内容。从当代中国***府审计来看,预算执行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及合规审计、建设性审计、中国特色绩效审计都非常关注行为是否合规,从本质上来说,当代中国的***府审计都是以行为为主题的审计。
看来,行为审计作为一种独特的审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行为审计学以这种独特的行为审计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理论和方法。
四、行为审计理论框架:理论要素组成
行为审计学研究行为审计的理论和方法,行为审计理论以其中的理论为核心,而行为审计理论核心要素关注的是行为审计理论究竟研究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哪些问题的研究属于行为审计理论。
行为审计理论框架作为一个观念系统必须解决或回答有关行为审计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回答的答案就是构成要素。第一,什么是行为审计?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行为审计本质。第二,为什么需要行为审计?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行为审计需求。第三,行为审计究竟干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行为审计目标。第四,行为审计究竟审计谁?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行为审计客体。第五,谁来实施行为审计?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行为审计主体。第六,行为审计究竟审计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行为审计内容。第七,如何实施行为审计?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行为审计机制,也就是关于如何进行行为审计的制度安排,包括行为审计取证模式、行为审计标准、行为审计定性、行为审计处理处罚、行为审计建议。
总体来说,行为审计理论作为行为审计现象的观念总结,应该包括下列要素:行为审计本质、行为审计需求、行为审计目标、行为审计主体、行为审计客体、行为审计内容、行为审计机制。当然,行为审计环境是行为审计存在的条件,所以,一般也需要作为行为审计理论的重要内容来讨论。一般来说,将审计环境之外的理论要素称为核心理论要素,所以,行为审计理论框架由核心理论要素和审计环境组成。
五、行为审计理论框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行为审计理论框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核心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行为审计内部各核心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核心理论要素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行为审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行为审计理论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各要素在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联系是指系统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它以自己的存在方式规定了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结构是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关键,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发展变化,构成整体的要素间发生数量比例关系的变化,也会导致整体性能的改变。总之,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结构来实现的(贝塔朗菲,1987)。
关于行为审计理论框架要素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上都是线性思维,从逻辑起点出发,顺序确定不同要素之间的主导关系和反馈关系。这些确定大多没有说明理由。根据系统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非线性的,不只是简单的两个要素之间的主导关系和反馈关系。行为审计是一个复杂系统,无论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是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既然要素之间是非线性关系,所谓的逻辑起点问题也就意义不大。非线性关系是行为审计理论框架要素之间的主要关系形式,这种非线性关系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整体不再是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而可能出现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关系。根据上述思想,本文前面确定的行为审计理论框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1所示。***1表达的主要思想如下:第一,行为审计环境是行为审计理论框架的外部元素,它与理论结构各要素之间存在交换关系。第二,除了行为审计环境之外,行为审计理论框架各核心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只是简单的两个要素之间的主导关系和反馈关系,而是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二)行为审计环境因素及其与行为审计的关系
环境是指系统与边界之外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客观事物或其总和。系统边界将起到对系统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过滤的作用,在边界之外是系统的外部环境,它是系统存在、变化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由于系统的作用,会给外部环境带来某些变化,但更为重要的是,系统外部环境的性质和内容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因此,任何一个具体的系统都必须具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功能,否则,将难以生存与发展。
行为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其环境因素包括行为审计外部直接或间接与行为审计相关的经济因素、***治因素、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又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例如,就国家审计主体实施的行为审计来说,国家治理特别是***府治理是其行为审计的重要环境要素,这个环境要素不同,其行为审计的许多重要特征都不同。就内部审计主体实施的行为审计来说,公司治理是其重要的环境要素,公司治理构造不同,其行为审计的许多重要特征也不同。
根据系统论,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交换关系,行为审计也不例外。行为审计环境提供了行为审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行为审计有资源和压力两种输入。行为审计环境给行为审计提供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资源、激励或其他条件,是积极的作用、有利的输入,统称为资源。行为审计环境给行为审计施加约束、扰动、压力甚至危害行为审计的生存发展,是消极的作用、不利的输入,统称为压力。不同行为审计环境造就不同的行为审计。行为审计环境影响行为审计的结构选择,当行为审计环境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行为审计的结构。行为审计在发展变化中有许多可能的结构状态,行为审计环境选择那个与自己相适应的结构状态,使之稳定,成为现实。行为审计环境影响行为审计的功能选择,行为审计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行为审计的功能。行为审计环境能否满足行为审计的输入与输出要求,是行为审计能否发挥功能的重要条件。行为审计对审计环境也有功能和污染两种输出。给审计环境提供功能服务,是积极的作用、有利的输出,统称为功能。行为审计自身的行为,有时有破坏审计环境的作用,即不利的输出,称为对审计环境的污染。总之,行为审计和审计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换关系,表现为资源、压力、功能和污染,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上述思想体现在***1中。
六、结论和讨论
行为审计的核心内容是从众多的行为中查找缺陷行为,其历史源远流长,但其理论并不成熟。本文以系统论为基础,研究行为审计理论框架,包括行为审计研究对象、行为审计理论核心要素及相关关系。
行为审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审计现象,主要表现为以行为为主题的审计现象。这里的行为是特定的自然人或组织对其经管责任履行具有重要影响的作为或不作为。行为审计的核心内容是从众多的行为中找出缺陷行为,包括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从古今中外审计看来,行为审计作为一种独特的审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行为审计理论框架作为一个观念系统必须解决或回答有关行为审计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回答的答案就是审计理论构成要素。总体来说,行为审计理论核心要素包括:行为审计本质、行为审计需求、行为审计目标、行为审计主体、行为审计客体、行为审计内容、行为审计机制(包括行为审计取证模式、行为审计标准、行为审计定性、行为审计处理处罚、行为审计建议)。当然,行为审计环境是行为审计存在的条件,所以,一般也需要作为行为审计理论的重要内容来讨论。
行为审计理论框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核心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行为审计内部各核心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核心理论要素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行为审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非线性关系是行为审计核心理论要素之间的主要关系形式,这种非线性关系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整体不再是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而可能出现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关系。
行为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其环境因素包括行为审计外部直接或间接与行为审计相关的经济因素、***治因素、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行为审计和审计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换关系,表现为资源、压力、功能和污染,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
行为审计理论严重滞后于行为审计实践,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以此为基础,对行为审计实践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发展行为审计理论,为行为审计准则之构建提供理论基础。此外,由于中国***府审计主要是行为审计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容易使人将审计行为的特色作为中国***府审计特色,这种观点可能不利于借鉴和总结其他国家的行为审计经验,就行为审计本身来说,各国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所以,对行为审计理论的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总结,要具有国际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的行为审计实践。
【参考文献】
审计研究生论文篇5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基层审计; 审计科研
中***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96-02
2011年,审计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1]。2014年12月,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当前审计理论严重落后于实践。因此,立足实践,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十分迫切。与大学、科研机构相比,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科研成果质量、数量上均相形见绌。实务派与经院派理论属于审计理论体系的两个方面,理应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和补充,现在却呈现跛脚状态。本文在此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一、基层审计科研工作现状
(一)参与科研人员少
目前县(区)审计机关一线人员(不含后勤人员)一般为30名左右,地级市审计机关一般不超过百人。加上审计任务繁重,时间紧张,实际从事审计科研人员屈指可数。即使他们在数十年的审计实践中,对社会认识已经十分深刻,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审计思路和方法,有着改进审计工作或者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机制体制方面的见解,也未去很好地总结,形成系统性理论。由于他们不参与审计科研,使宝贵资源在无形中流失。
(二)科研活动举办少
以前省、市,甚至县(区)审计机关每年,都要召开一两次审计学术论文交流会议。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地方审计机关或审计学会很少举办审计科研活动。即使是全国性审计研讨会议,时间都被压缩到一天。这就使得审计学术交流缺少了可以依托的平台,也减少了相互磨砺和接受专家指导的机会,无疑削弱了审计人员参与科研的动力,导致基层审计机关只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被动地上报一定数量的审计论文,形式上完成任务而已。
(三)审计科研成果少
由于参与审计科研的基层人员较少,活动又少,直接导致审计科研成果较少。如《审计研究》在2014―2015年度共刊登论文190篇。其中第一作者为地级市审计人员的7篇,仅占3.68%,县级审计人员的则空白。第一作者为高等院校的137篇,占比72.11%,两者对比鲜明。实务界论文数量太少直接导致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原料匮乏,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倾向难以避免。
二、基层审计科研现状成因分析
(一)审计科研时间成本高昂
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坐冷板凳的精神境界,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追求,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毅力,脚踏实地、不***虚华、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不断积累广博而精深的学识,才能修得成理论研究的正果,才能出得来扛鼎之作。”开展审计科研所需时间和精力十分惊人,审计科研人员为此必须极大地克制个人欲望,牺牲大量娱乐和休息时间,同时协调兼顾好审计岗位工作、家庭生活。没有坚强毅力,就难以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当前人性浮躁、追求享受的时代,高昂的成本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吃苦耐劳精神不是人人具备。可以说这是基层审计人员较少参与科研的重要原因。
(二)论文交流发表平台缺乏
科研论文阐述的是个人独特的思想,渴望能够发表并与他人交流,但除了如前所述审计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很少外,目前论文在正式刊物发表较为困难。一是我国审计类杂志的论文承载量有限。比如《审计研究》是双月刊,一年刊发不超百篇。二是部分地方审计杂志在10年前全面清理机关办刊物过程中停刊,有的虽然改为内部资料,但并不是理想的发表平台。三是少数审计杂志对论文作者的学历要求在研究生以上,这就使得基层审计人员论文根本没有录用机会。与此同时,大部分基层审计人员文字写作水平不高或研究方法不正确,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计论文的录用率。
(三)审计科研激励措施不够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因为处在一线,时间紧、任务重,常常埋头忙于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总结经验,撰写理论文章,基层审计机关不要说“重赏”,即使是一些基本的激励措施也没有。有的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审计科研机构,有的即使建立也是形同虚设。相应的奖励***策缺乏,如给予报销版面费、参考资料费、参加学术会议的费用,发放论文奖金以及与职务晋升优先考虑等。没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审计科研收益性差(如今发放稿酬的刊物很少),审计人员没有内在动力,积极性很难调动,形不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因此,除了一些工资与职称挂钩的事业编制审计人员,为了通过高级审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被动撰写和发表数量有限的审计论文,而平时自发撰写论文的审计人员则很少。
三、推动基层审计科研工作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基层科研工作
一要求真务实,从思想上把基层审计科研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如同马克思主义需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一样,审计理论必须与中国国情和审计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指导审计实践,服务国家治理。没有实践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就会沦为魏晋清谈。二要完善审计科研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审计科研活动,改变一些地方审计科研基本有名无实的状况。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活动,凝聚人心,促进审计文化建设。不同的研究方法要兼收并蓄。三要根据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特点,统一部署,制订科研长期规划,设置审计科研课题,落实年度科研计划。审计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因审计机关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不因领导个人好恶而时兴时废。
(二)建设基层审计科研队伍
一要选拔人员组建科研团队。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机关全员搞科研,但条件并不具备。毕竟有的人实际业务比较忙,无暇顾及;有的人天生不擅长文字工作。但是县市审计机关,按照5%的比例――这样计算下来全国大约有3 000人,即挑选有兴趣的人参与科研,应不成问题。二要加强审计科研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审计科研团队参加各类科研业务培训,鼓励审计人员在职进修。如财经专业出身的参加中文专业学习,以提高文字水平。三要适时邀请部分杂志社的编辑辅导审计人员学术论文写作要领、主流研究方法,指明审计科研方向,以提高稿件质量和命中率。四要对审计科研成果突出审计人员,应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聘用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三)适当提供科研活动经费
开展审计科研活动,经费保障不可或缺。2011年的《意见》就曾指出,“要根据审计科研工作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将科研经费纳入财***预算,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条件”。为此,一要编制审计科研经费预算。保证科研培训、订阅杂志、购买书籍资料、举办或参加论坛研讨会以及上网查询等必要费用。没有资料参考,孤陋寡闻,难以取得较大的科研成果。二要适当扩大对审计期刊杂志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编辑人员工资和印刷成本的财***补助。有学者指出,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学术期刊不收版面费也是主流,***府给予期刊补助费很高。地方审计机关在实行省级统管以后,应当落实对审计期刊补助***策,促进审计科研工作开展。
(四)拓宽科研渠道
一要积极开展各类学术审计研讨活动。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学会每年定期召开论文研讨交流会议,提升士气,增强科研信心。二要扩大目前主要审计期刊的容量。如审计署将《审计研究》双月刊扩为月刊。三要适当增加审计期刊。创办《国家审计》《预算审计》《***府审计》等部级期刊,将现有省级审计机关的内部资料变为公开发行期刊。尤其是要在经济发达、财经院校云集的地区,适当增加刊物,以促进科研。同时,可以优化版面设计,提高版面的文字容量。四要设定基层审计专门栏目,适当录用一线审计人员的论文。控制期刊中数学模型形式的论文数量,减少数学计算占用大幅版面情形,适度压缩论文字数,从而给基层审计人员腾出一定的版面空间。
(五)加强与学研机构交流合作
地方审计机关要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一要开展与大学、科研究机构定期交流活动。通过双方交流,一方面使基层审计人员吸收审计前沿理论,拓宽科研思路。另一方面让经院派学者感受到审计一线人员的辛酸苦辣,了解到当前审计遇到的困难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避免科研理论沦为空谈。二要适当联合开展审计课题研究。国家、省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部分审计课题科研组吸收基层一线审计人员,作为组员加入科研团队,促使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共同实施审计科研课题,不仅可以实现经院派与实务派相互取长补短,审计成果理论更加接地气,且更有底气――毕竟一线人员可以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而基层人员可藉此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审计研究生论文篇6
关键词:***府绩效审计;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国家治理
***府绩效审计是从传统审计体系中衍化出的,强调审查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审计。1956年起,西方***府审计体系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至2017年已经基本形成以绩效审计为主的***府审计体系。而中国关于***府绩效审计的研究还处于成长初期,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当下,我国正处于国家治理转型期,***府会计也开展了权责制改革,新的***府会计准则已经于2017年1月1日施行;这意味着今后的***府绩效审计将形成一个以预决算报告和权责制财务报告为基础的二维审计体系。为了服务国家治理转型,本文从我国对***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基于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的***府绩效审计以及***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这三方面着手,对以往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关于***府绩效审计的研究
1956年,第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提出要检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自此绩效审计思想开始出现。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府绩效审计体系。相较而言,国内对于***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开始得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才开始萌芽,当时就有学者预言,绩效审计将成为我国未来***府等行***事业单位审计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法(王会金,1993)。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国际接轨,对***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全面展开。有关我国***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有关***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
有关***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为纯理论研究,主要以分析发展制约、对比国内外现状以及提出改进对策等为主。梁斌,罗文洁(2012)认为随着我国***府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变化,绩效审计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我国的***府行***管理体系与西方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王会金(2014)指出,我国的***府绩效审计在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过后,存在多个可以创新之处;在协同审计方式方面,应该建立相互匹配协调的行***制度,另一方面还应该更加重视***府绩效审计的结果公开。王超(2014)、谢慕廷(2015)和王丽娜(2016)借鉴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发展经验,认为西方国家的立法型绩效审计模式能够使***府绩效审计更为***和公开,提出要加强***府投资项目立项阶段的绩效审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对策来完善我国***府绩效审计体系。王会金(2010)对我国的现行体系进行SWOT分析,认为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制度发展不完善,***府绩效审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分析了美国***府绩效审计的优势和特征后,提出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应该包括公共财***资金绩效审计、公共投资绩效审计、金融绩效审计、***府采购绩效审计、***府环境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人力资源审计。吴蒙(2015)以深圳为例,对其***府绩效审计进行分析,较为创新地提出当下我国的***府绩效审计存在审计建议避重就轻、绩效审计的时间效率较为低下等问题;然而提出的***策性建议并无突破创新之处,在实践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关于***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以纯理论分析为主,是我国实行***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和支撑,但由于过去***府绩效审计在实践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实践上的证据支持,对于当下我国***府绩效审计改革虽然能起到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无法建立实际应用的具体指导细则。
(二)有关***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大都基于预决算***府会计体系,并不适用于现今的***府会计权责制改革,而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较多依赖于平衡积分卡,缺乏创新。宋常(2010)认为可以效仿《巴塞尔协议》构建一个基本的评价体系;然而文章中并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只是规范了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等。吴勋(2011)则认为,我国转型期***府绩效审计有着理论基础薄弱、技术支撑和人员配置达不到要求等实施瓶颈;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该突出预算绩效,并制定了量化指标和测算方法。然而在我国***府会计权责制改革的当下,以预算审计为主的绩效审计显然是不能满足***府审计发展需求的。付同青(2008)把平衡记分卡与***府绩效评价相结合,设计了相应的平衡记分卡评价指标,但是未能给出量化评价指数。王如燕(2009)着重研究了***府环境绩效审计,她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运用环境优值与协调系数相结合的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BP的模型,突破性地提出了绿色GDP概念,建立了一套***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迄今为止是国内研究***府环境绩效审计领域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健全和详细的研究。高卫华(2015)的研究则是出具了较为详细的指标体系框架,他根据2002年***颁布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划》和中国***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制定的***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对***府的整个预算过程制定了包括五个方面的16个指标。总的来说,由于目前国家治理处于转***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以国家治理为视角■邹牧云殷文玺李靠队型期,***府会计也正处于改革中,适用于当前国情的***府绩效审计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较为匮乏,对于***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仍是以平衡记分卡评价方法为主,没能引进更多更好更新的方法。因此现存文献对于构建***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是存在较多不足的。
(三)有关***府绩效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欧阳华生和余宇新(2009)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教育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府绩效审计制度越能得到发展。李素利(201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审计人员素质、***治、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因素的改善都能对***府绩效审计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其中审计人员素质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设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加强培养审计人员素质对于发展绩效审计非常必要。纵观我国有关***府审计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目前学界已经形成绩效审计的理念,对于***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但是与西方相比仍旧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够投入使用的理论基础和评价体系。可见,我国的绩效审计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法律上缺乏依靠和规范,在实施上存在难度和制约。
二、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府会计,2015年才明确提出要编制权责发生制的***府综合财务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出台了***府会计准则,并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今后的***府会计将形成“预算—财务”二维***府会计体系,因此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也必然形成。然而基于权责制的***府绩效审计,目前仍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但路***伟和陈希晖(2006)已经预言,***府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制,能够提供更多的财务、成本信息,可以将一个项目作为审计主体,达到更好的绩效审计效果。由于学界还未将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和***府绩效审计相结合进行研究,因此现有文献中仅有对***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问题的研究。刘小兵、徐曙娜(2015)参考并罗列了2012年***出台的《2011年度权责发生制***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中的一些编制办法,但未出具创新研究。王彦(2015)则设计了较详细的权责发生制***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认为应该对于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中空白的部分进行资产评估、甄别登记,诸如公共基础设施、由***府承担偿还的企业负债、***府投资的企业股权、***府财***和***府单位借入款中应付利息的负债和费用、***府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等期间费用以及部分***府债权资产等;那么根据这些综合财报编制研究的归纳总结,就能服务于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的研究。在***府大力推行权责发生制的***府会计的当下,利用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进行***府绩效审计是***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目前还未出台一个确切的***府会计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府绩效审计同样也是一个未有人涉足研究的空白领域。
三、***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工具,***府绩效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工具和重要一环。***府绩效审计能够起到对***府管理的协助作用;例如对***府负债、公益组织或进行地域性的绩效审计,能促进***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进步(Miller,2016)。目前正值国家治理转型期,***府和学界对***府绩效审计都产生了足够的重视,但现有文献仍是以预算制度下的***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为主,并没有与权责发生制的***府财务报告相结合,这显然是不符合我国***府审计的发展趋势的。李晓慧(2015)认为***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划分审计范围时没有很好地分清***府和市场,没有发挥***府审计应有的战略指导作用;在***府低效或不作为等重点问题上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而王会金(2014)认为我国***府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绩效有改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理论体系的不完整,这样的作用还无法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撑。总的来说,***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
四、总结
近阶段,我国***府会计出现重大改革,基于预决算***府会计的绩效审计的研究就无法满足***府会计改革的需求。而过去的绩效审计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以平衡记分卡为主,缺乏新方法的引进。综上,作为国家治理支柱和基石的***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其发展和相关研究存在诸多制约;学界也未将权责发生制***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和国家治理三者相结合。在我国国家治理转型期的关键时刻,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会金.试论我国行***单位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践[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3(04).
[2]梁斌,罗文洁.论***府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2).
[3]王会金.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2014(10).
[4]王超.国外***府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为例[J].科技广场,2014(12).
[5]谢慕廷.国外***府绩效审计的启示[J].审计月刊,2015(02).
审计研究生论文篇7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府审计领域的新兴产物,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本文在对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研究的不足,分别从审计署牵头制定该项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审计方法的创新、重视审计案例的运用和发挥***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四个方面,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现状述评
一、引言
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府接受了社会公众的委托对其进行管理,并对该资产的所有者(即社会公众)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府的管理者,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承担主要责任。由于***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为了确保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社会公众有必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的监督。于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运而生。从***府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的实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领导干部***绩的“标尺”,领导干部便宁愿牺牲资源也要发展经济,且在离任或退职时,也难以对其行为追究责任,该问题也引起了***和***府的持续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是将国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框架,使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研究现状述评为了了解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本文分别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主题和篇名,运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至2015年8月底,涉及该主题的文献(除报纸)有60篇。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相关性,本文去除检索文献中的专题研讨会通知(3篇),筛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5篇,其中对同一作者主题相似的论文不重复计算,除去5篇,最后对筛选出的47篇文献计量分析。下面,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分析结果:
(一)从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角度
目前国内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较少,其中少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大多数刊登于省级公开发表的刊物上。若将研究倾向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论文排除在外,单纯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就更少了。同时,文献均以期刊为刊载物,在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中均没有此类研究,篇幅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研究的理论深度。
(二)从时间角度
上述文献大多集中于2014年以后发表,这可能与2013年底《决定》中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规定,2014年初,******在两会上所作的《***府工作报告中》中的“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另外,企业在其生存环境的推动下,出于不同目的重视绿色竞争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家审计工作向自然资源方向的拓展。
(三)从研究内容(主题)角度
根据文献的分布表及研究主题,对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1.问题对策类研究。从文献的统计结果看出,这类研究最多,如祝素月、夏晶晶,2014;马智娟、宗耀星,2014;董贤磊,余芳沁,2014。问题主要涉及审计主体权责不明、对象难以界定、依据不健全,专业性强及工作任务繁重、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收集难度大及结果问责难以贯彻等。同时,大致从各***府部门联合开展审计工作、重视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期中与离任审计结合和风险导向审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关键性问题界定研究。与问题对策类研究不同的是,这类研究主要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本身,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例如,陈献东(2014)从审计主体、目标、对象范围和内容四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研究,认为审计主体不仅仅是国家审计机关,还包括内审机构、中介机构和社会大众;通过对审计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定义全面概括了审计目标;认为审计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审计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情况。张宏亮、刘恋和曹丽娟(2014)通过专题研讨会综述形式就审计目标、审计主体与范围、审计内容与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等方面将目前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的主流观点进行汇总。
3.理论框架研究。这类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蔡春、毕铭悦(2014)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动因和基础理论,剖析了构建理论框架的十个关键性问题。此外,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系数较高的研究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及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如,张宏亮、王秀华(2007)结合国际关于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初步探索了我国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并探讨了自然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
4.基于离任审计视角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在统计文献时发现,国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有些是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侧重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耿建新教授(2014)在研究了国外已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要素及结构,丰富了离任审计的审计线索与证据。此外,从著作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已有学者对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较相关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蔡春、陈晓媛(2006)编著的《环境审计论》一书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环境审计的框架。虽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审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受***府审计特性的约束,在内容和性质上与环境审计还是存在差异,环境审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从上述多角度分析结果和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并不多,研究重点多是基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和对策,缺乏制度层面的深入系统研究。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入手,本文就目前国内在该项研究还未涉及的一些关键领域提出改革建议。
三、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建议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我国现有的审计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应深入了解该审计工作特点及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实际情况,在通用审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扭转国内研究匮乏、实践鲜有成效的局面。
(一)审计署牵头抓紧制定自然资
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规范目前,我国只有很少的法律和规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所涉及,且规定都不明确、可操作性弱。相关部门虽已制定了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该审计工作提供了审计依据,但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作为调整审计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的最高准则,《审计法》与《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也没有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刚性规定及详细准则。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制度规范的缺失,是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规范应由审计署牵头,并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协同制定。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及***府在社会变迁中的主导作用来看,***府提供制度规范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其他组织,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践行规范。***府的具体哪个部门担此重任呢?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与环境相关的规范的都是由审计机关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的。而我国,作为被审计对象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部门是不能成为制度的制定主体,而应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否则将影响到制度的可行性。
2.提高法律和规章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一是要修改关于***府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增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强制要求。二是利用《审计法》《会计法》等法律修改的机会,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法律。此外,制定规范时,必须考虑与我国的各种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的环保法规及会计、审计准则规范等有关条款的协调,避免操作上的混乱无序。
(二)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方法
根据对一般审计方法的定义,笔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是指国家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情况审计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标准、收集审计证据、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其应包括常规审计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审计方法。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性,其审计方法应在传统审计的方法上有所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的创新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运用。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从环境审计、***府审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审计分类,有些传统审计方法也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要,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使用。如专家法,即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可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辅助审计,以弥补现有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的缺陷。
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殊的审计方法。
(1)拓展常规审计内容。在常规审计中融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内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包括对财***收支审计,还包括自然资源产管理系统的审计、***策制定、实施过程审计等。
(2)审计分析方法的创新。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业性,应创新相应审计分析方法。如,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对因耕地占用、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的计量;GPS检测法,利用GPS系统进行区域性的防护林保护工程、耕地开发等审计;风险导向分析法,可用于对跨年度成本预测和效果评价分析。
(3)审计评价方法的创新。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主要有以下评价方法:主客观因素评价法,分析领导干部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行为或事项源于主观创造力或主观过错,还是源于客观因素;责任区分评价法,包括区分不同责任之间及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责任清晰明确。
(三)重视并发挥***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时,有效发挥***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可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形成审计合力。一方面,该项审计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的矛盾突出,难以做到对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污染、损害行为往往存在滞后效应和长期性,而***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能及时评价和监督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日常行为,为离任审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如何有效发挥***府部门内部审计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呢?
1.制定相应的***府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及操作指南。具体来说,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有关规范中加入对***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强制要求;另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套内容具体、易于操作的***府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使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有章可循。
2.加大***府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适应专业化审计的要求。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府内部审计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自然资源管理的标准和***府会计核算准则,监督并评价本单位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府内部审计师制度,并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纳入考核中,提高***府审计的准入门槛。
(四)重视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的运用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内容等还未统一,可审计工作却未因审计标准的缺失而止步不前。例如,贵州省委将对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领域,并率先在一些市县开展试点工作。为了弥补审计标准的不足,审计部门应总结并提炼这类实践中折射出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形成审计案例供***府审计人员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1.审计机关可与一些财经高校合作总结更多的审计经验,以案例的特征分类形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如《水审计———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经验》的编制者收集了各国关于水资源的审计工作报告,并根据水的不同用途整合出不同类别的审计案例,并分析不同类别审计案例的审计范围和方法。
2.通过进行案例教学和经验交流,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在审计人员中推广。审计人员应重点学习如何制定并实施审计计划、采用哪些审计方法、怎样发现疑点并追踪审计、如何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并做出审计决定等。因地制宜,将审计实践案例成功运用于当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务中。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董贤磊,余芳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问题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4,(18):76-78.
3.马志娟,宗新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责任追究研究[J].财***监督,2014,(8):65-68.
4.祝素月,夏晶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4,(5):67-69.
5.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15-19.
6.张宏亮,刘恋,曹丽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4,(4):58-61.
7.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5.
审计研究生论文篇8
推进我市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审科发〔2011〕40号)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分重视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国审计事业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审计署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全国审计工作的同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免***系统”理论和“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为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持,为推动国家审计在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署“十二五”规划把审计理论建设作为审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进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市审计工作坚持围绕中心,近年来。服务大局,取得了显著成绩。审计理论研究跟进审计工作中心,开展务实研究,群众性科研活动出现良好势头。但仍然存在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滞后于审计工作发展,与先进省(区)市审计机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不足。
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审计工作面临重要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审计工作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审计工作要跟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有新思维、新方法,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审计实践经验的凝集和升华,审计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指导审计实践的发展。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审计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抓手。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促进各级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把握审计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审计“免***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系统”功能;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提升审计机关的创新能力,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
增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进一步处理好审计业务工作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关系,全市审计机关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把推进审计理论研究与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有机结合起来,与提高广大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服务市委、市***府宏观决策、服务民生、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进一步明确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
不断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审计工作中心。进一步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工作发展中遇到重大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积极探索审计发展规律,大力推进审计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前瞻性、建设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审计理论引导、实践指导和决策参谋作用;结合审计工作“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财***、金融、企业、投资、民生、资源环境审计,拓展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加快审计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审计实务与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三是坚持每年研究有重点,适度超前,逐步发挥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
三、推进审计理论研究持续发展.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根据每年市委、市***府经济工作重点,全市审计机关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根据审计署工作部署和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科研所审计理论研究要点,制定合理的审计理论研究计划,积极组织申报审计科研课题,开展审计科研活动。要建立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制度,将审计科研任务的完成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作为单位考评和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机制和制度上调动广大审计人员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审计研究生论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外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外研究中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厘清,并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应用等方面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我国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o-ing-concern opnions)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产生重大疑虑,从而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类非标准审计意见,具体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意见类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初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演变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审计意见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过于强调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同质性,即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共同的属性。研究设计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一个子集来构建。于是,一个研究主题便产生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真的同质呢?如果二者并非同质的,而是异质的。二者之间就存在显著差异,过分坚持同质性的研究视角只能使我们的研究浅尝辄止,难以厘清各自的本质属性,研究结论也缺乏现实基础。国外研究逐渐出现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或直接或间接地显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的实质内涵。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国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了评价,以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现有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以及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认识,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
下文将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直接研究文献就是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分别作为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通过比较二者在市场反应、贷款决策方面的不同,直接说明两类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特性研究文献表现为单独以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某一方面的独特性质。它是对直接研究的补充和完善。这两类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印证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有必要对两类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
Firth(1978)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选取保留审计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控制样本各247家,并将保留审计意见分为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子公司保留、连续保留、偏离GAAP等五类,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分别设置为(-60,1)和(-20,20)。研究运用市场模型,分别计算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样本、不同类型的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在事件期(-20,20)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实证结果表明:1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产生了显著的负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在统计上并不显著:2 不同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存在差异,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
Elliot(1982)继续研究了不同类型保留意见的信息含量问题,其研究方法与Firth大体相同,选取了保留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意见控制样本各145家,同样将保留意见分为五类,差异之处在于:一是运用市场模型时所选择的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不同,分别设置为(-60,0)和(-45,14),且股票报酬率计算采用的是周报酬率。二是出于控制会计盈余的目的,将所有样本根据未预期盈余符号的不同区分为正的未预期盈余子样和负的未预期盈余子样,使得研究设计更科学,研究结论更令人信服。研究结果表明:1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有显著的负面反应;2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子样本在其公开披露前第5周内股票市场有显著的负面反应。Dodd and Dopuch(1984)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2,+2)以及(+1,+5)的时间窗口内,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明显强于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
Pringle and Crum(1990)认为,既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预测公司破产时有显著的作用,那么,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就会减少股票市场对公司后续提出破产申请行为的吃惊程度。他们以98家破产申请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将研究样本区分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破产公司”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破产公司”两个子样本组,通过观察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提出破产申请后市场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事件研究的时间窗口为(-1,+1),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以事件期窗口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有4个:财务破产模型预测样本公司破产的概率;破产前股票市场对有关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媒体信息披露的反应;审计报告披露前的股价变动率;是否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实证结果表明: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最近一次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要比最近一次披露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显著的低,结果支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于预测公司破产具有重要作用。Chen。Church(1996)的研究也支持Pringle and Crum的结论。Fleak, Wilson(1994)和Blay,Geiger(2001)还检验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否能被模型预测所造成的市场反应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场对“被预期”与“未被预期”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着不同的反应,未能被市场预计到将会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其意见的公开披露能够引起比较显著的负向市场波动,表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新的增益信息。
除了在股价反应方面的差异性外,在贷款决策方面,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由于贷款决策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故这类研究大体上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的关键是尽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贷款决策情形,以使研究结论更富有说服力。
Finh(1980)向408个贷款主管寄发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48%,问卷模拟了现实贷款决策情形,要求贷款主管根据附有不同类型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和违背GAAP的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作出“最高贷款额”的决策。研究结论显示:1 无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2 违背GAAP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3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对“最高贷款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贷款决策者并不区分这两种类型的保留意见。
L***by(1979)以预先安排的34家贷款主管为被调查者,向其提供披露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报表,而这些财务报表有的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有的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调查问卷中涉及的被解释变量有两个:“贷款决策”和“利率”。研究结论表明:财务报表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对贷款主管的风险评估有重大影响。当财务报表附注没有披露公司持续经营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较强的信息含量,而当财务报表附注中提及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时,同时公布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大为减弱。
Jennifer(2003)选取了9 304家英国公司作为样本。其中431家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1748家公司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余7125则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研究以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分类的Logistic模型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负债比率、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均显著正相关;流动比率、亏损程度、不支付股利、或有负债比例与公司是否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而这些因素与是否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资产规模则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而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负相关。Jennifer的研究结果显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影响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Melumad and Ziv(1997)在总结已有的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市场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避性假设,即把非标准审计意见区分为事后可避(ex post avoidable)与事后不可避(ex post unavoidable)两种类型。可避审计意见因被审计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存在分歧而产生,该意见可通过遵照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对报告进行调整而避免出具。例如针对关联交易、资产处置、收入确认时机、减值准备计提充分程度以及其他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处理等事项而发表的审计意见。不可避审计意见是指被审计单位无法通过调整财务报告来避免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例如持续经营和财务危机问题。基于可避性假设,Melumad and Ziv构建了审计意见与市场反应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推导出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程度与方向。Melumad and Ziv的研究批驳了以往许多研究所沿用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为负”这一假说,并从理论模型上推定,不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为负,而可避审计意见既可能针对不利的内幕信息,又可能针对有利的内幕信息。因此,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Dopuch et al(1986)的研究显示,市场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反应,但其研究也表明尽管总体样本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十分强烈,但约25%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产生了市场正反应,这一研究结果符合Melumad and Ziv就审计意见与市场关系而提出的可避性假设。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
Mckeown(1991)和Carcello(20(30)考察了公司规模大小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司规模大小与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他们的解释是:公司规模越大,出现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大公司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也更加犹豫不决。因为生怕失去客户从而丢掉可观的审计费收入。
Goodman el al(1995)研究了反映管理层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反映公司管理层能力的指标和财务指标构成的模型在判断正确率上显著高于单纯由财务指标构成的判断模型。国内外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均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审单位财务、经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而且还要关注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以及管理层为缓解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所提出的应对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Behn(2001)研究了管理层应对计划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Behn选取148家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同行业、同规模的148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将公司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解释变量是管理层提出的各种应对计划。回归结果表明,获得新投资和取得新的借款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的影响,而削减成本和处置资产对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不显著。
Carcello and NeaI(2000)还研究了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结构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债务违约、上期的审计意见类型、公司规模、公司的发展阶段等指标作为研究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性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公司关系越密切,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国外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以上文献综述表明,国外研究逐渐显现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这些研究文献对国内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当然,无论就学术意义还是提高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而言,上述研究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理论分析亟需加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性活动,也是协调资本市场各种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审计意见是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的结果。对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言,无论是企业管理层或注册会计师,还是投资者或***府监管层,他们的行为和动机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的情形。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对此似乎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如当其验证发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市场反应方面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指出投资者应该区别对待时,经验证据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却被忽略了。脱离理论的引导,研究只能止步于现象,研究结论也显得比较局限和表象化。因为如果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回归模型得到的就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无庸讳言,构建一个逻辑一贯、系统全面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理论框架作为研究基础,不仅可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本原属性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完整的把握,而且可以拓展对审计意见的研究视角,得出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上亟待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国外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横截面统计方法,以“单期”与“静态”为特征,如多元判别分析、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上述模型的一个重要不足是忽略了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时间特征。在这些模型中,将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一个二分法变量表示的离散事件。但事实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并不单纯是一种静止状态,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连续的事件,往往包含了几个阶段。Boritz(1991)提出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过程观,他认为企业的经营失败是一个发展过程,企业在走向经营失败的历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应着经营活动不正常的水平,从而可据以判断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程度。依赖会计年度截面数据所得到的模型无法体现以往公司绩效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变化趋势,无法体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生成和发展这一动态过程,所得到的模型变量系数具有不稳定性,难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可见,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国外研究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偏重于短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告前后的较短事件窗口作为观察期,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否有别于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布前后的短期股价波动固然值得研究,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供需方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或支配下的结果,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中长期股价、企业业绩的影响如何?有无“自我实现”效应以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审计研究生论文篇10
关键词:审计模式 计算机审计 会审软件
一、引言
在会计数据处理过程中成功地应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ERP软件的应用和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使得相应的审计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了新特点,由传统的内部分工控制变为了计算机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应用控制和用户控制),而且日益严格的法规(如《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要求审计师对这些控制作出评价,显然,手工审计对此难以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和实时审计已变为可能,审计的功能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审计可以渗透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表现出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高度整合,几乎所有原始资料都能实现电子化。这些变化将促进手工审计模式向计算机审计模式过渡,这就需要深入研究计算机审计理论,用以指导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和普及计算机审计实务。然而与会计信息化相比,计算机审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在实务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商品化审计软件的功能尚待完善,更谈不上大规模的普及;在理论方面,计算机审计研究又落后于实务,无法指导计算机审计实务。从审计模式理论研究来看,自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事件开始的现代民间审计以来,立足于手工审计环境,审计模式已经历了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和风险基础三个阶段,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计算机审计模式理论研究成果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计算机审计发展历史还不长,另一方面与计算机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有关。
二、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现状
(一)审计模式概念不明确 对审计模式进行定义有两个角度,一是反映不同审计主体的领导体制或管理体制,另一角度是用于反映审计实践活动中的方法。本文所指的审计模式概念属后一种。如何定义审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反映审计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决定审计模式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方法。从不同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出发,必然对审计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对审计模式给出不同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对审计模式的定义中,胡春元(1997)最具影响力。认为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的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下手、何时着手、如何着手等问题。该定义的一个显著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审计环境的因素,另外,将审计模式仅限定于对审计如何实施,显然过于方***,限制了审计模式的理论内涵。刘明辉(2006)对上述定义进行了扩展,但并未突破。王泽霞(2005)认为,审计模式是人们在社会审计活动中,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审计对象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并对这些基本特征作综合表述与反映,且将其组织起来构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抽象化、典型化的理论***式或模型。这个定义虽然对审计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抽象,但将审计对象的基本特征作为审计模式的研究对象脱离了审计模式的研究方向。
(二)理论研究缺乏中心 国内对计算机审计模式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刘光友(2005)探讨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模式;石爱中、孙俭(2006)立足于信息化财务系统和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账套式审计模式(包括账套基础审计模式和账套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和数据式审计模式(包括数据基础审计模式和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在国外对计算机审计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连续审计展开的。在学术界,Groomer和Murthy(1989)提出了连续审计模式,2004年又根据未来基于XML技术构造的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Web Service(网络服务)的新的连续审计模式(Continuous auditingweb service,CAWS)。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联合的《连续审计:研究报告》和2005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全球技术审计指南(G7AG)《连续审计:保证、监控和风险评估的执行》更系统地进行了规范。综观这些研究,国内研究还刚起步,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审计模式概念方面的探索,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尚无研究中心,更未形成理论体系,而且结合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应用载体――审计软件来进行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外研究已较深入,围绕连续审计模式这个研究中心,不仅提出了其概念框架(Woodroof&Searcy,2001),而且还提出了各种连续审计模型(Rezaee,2002;Woodroof&Searcy,2001),并与实务紧密结合(如《连续审计:保证、监控和风险评估的执行》这份指南就有国际上著名的审计软件公司ACL的专家参与;Groomer和Murthy也是结合ACL宋进行研究的)。
(三)计算机审计观念陈旧 张金城(1998)指出,我国现有审计软件仅是执行查账功能,但随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手工系统审计目标的不断扩大,仅具有查账功能的审计软件是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时至今日计算机辅助审计观念依旧停留在工具层面,认为计算机不过是一个审计工具,充其量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查账工具。因而使得我国目前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基本上还处于办公现代化水平,还谈不上真正的审计软件。这种“工具论”下的审计模式,改变的知识审计手段,而不是审计观念和审计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大力推行现代风险基础审计的今天,这无异于一种落后。
(四)数据审计对象狭窄 目前会计软件已经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甚至有学者认为,单一的核算软件已不存在了。而计算机审计主要着眼于会计核算系统产生的账簿、报表数据,审计对象狭窄,往往被会计软件的再生数据牵着鼻子走,而且还会滤掉很多与审计相关的业务数据。美国安・贝里(1989)早就预言,未来的审计将会是数据库审计,不是那种由数据编制出来的原始的财务报表。庄明来(2003)也认为,如果将审计仅锁定在以货币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就使现代审计受到很大的局限。目前的计算机着眼于抽样审计,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加工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而且由于审计软件功能的局限性,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软件,如Excel、Access等来进行分析性复核工作。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广泛采用事项会计,它以业务事件为基础形成的数据仓库,不仅包含货币数据,而且也包含非货币数据,这种事件驱动体系结构的设计不仅使存储的数据范围及类型更广,而且减少了数据重复和物理文件的数量,降低了数据处理量和时间。这就使的所有的审计线索集中于上述数据库。基于此,庄明来(2003)认为,计算机审计采用详细审计不仅必须而且可行,其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数据与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非货币的信息。
(五)审计方式难以满足实时监控需要 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网络审计成了必需,目前的计算机审计普遍采用一种“数据集中和专家找问题”的事后模式,即将这些分布存储在被审计单位各种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集中到一个地方,然后由审计专家在这些集中的数据里查找问题。随着被审计单位交易活动的日益频繁,这种模式无法做到实时审计和***审计(姜玉泉等,2004)。众所周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能够在更多的商务领域获取电子信息,也可以采用实时的方式***编制财务报表,在这种实时会计系统下,企业传统的审计模式已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而需要有更快捷、更及时的审计模式,以对信息系统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反馈审计结果,从而达到防范舞弊等目的。
(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目前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严重落后于计算机会计理论研究,这几乎已成为共识。熊忠平(2003)认为,回顾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审计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完全是在风险基础审计理论指导下的开拓和发展,而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经验总结相对越少。这给人们的启示在于,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不能超越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审计战略和审计目标的总体要求。由于缺乏先进理论指导,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开发中应用的审计模式也各不相同,基本上属于低水平重复开发,而且模块划分不规范、不系统,审计人员必须经过长时间培训才能得心应手。
(七)不利于数据导入 无论是拷贝还是通过数据采集软件导人数据,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繁琐操作,才能获取审计目标数据。一些通用性较低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甚至难以获取一些格式特殊的会计数据。如施永香(2003)在其《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方法》中对数据导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整个过程来看,需要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行业业务经验,还要有很强的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在国内以实务经验为主的审计权威期刊《中国审计》,经常可以见到一线审计人员关于数据导入的各种“抱怨”和经验介绍,其间繁琐的计算机操作,程序命令语言的使用,甚至碰到一些特异数据库,使得非专业的审计人员很难适应此项工作。即使是使用通用的审计软件。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数据导人环节都比较复杂,需要对被审单位的数据库结构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行。
(八)智能化水平低 中外对智能审计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研究,并将一些先进计算机技术如数据仓库、数据挖掘、Benfont法则、人工神经元网络等引入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设计中(王忠等,2005;阎晓杰,2002;易仁萍等,2003;Drake&Nigrini2000)。但这些理论成果在我国应用受到现实中诸如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程度、国内审计软件行业的规模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导致国内的审计软件智能水平低。其特点表现为某项智能功能基本上是着眼于某一个审计项目的需要,并分散在不同的模块中,而且智能化功能有限,操作较为复杂,难以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审计。
三、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评析
(一)理论研究:尚待深入 从前文的分析可见,国内关于计算机审计模式的理论研究,在概念上花费了过多的精力,没有围绕核心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已给于我们在这方面的启示,需要围绕一个模式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从信息化模式的概念作为研究起点,探索其概念框架,紧密结合实务,研究相应的技术模型,划分软件模块,最终将研究系统化,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同时***府部门和会计组织也要及时出具相应的规范。
(二)全面对付:难于超脱 传统审计模式都是全面对付会计的证、账、表数据,四类手工审计模式“详细审计模式、会计报表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三个计算机辅助审计阶段“经历计算机审计、透过计算机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审计”,以至目前的“网络审计”,都是全面对付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基本上被会计信息化软件牵制差,且***性差,难于超脱,即使发现问题,也难免错误的账表数据漏网。
(三)会审一体:局部重算 所谓“会审一体”是指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一体化,它是会审软件的发展方向。张菁(2001)认为,审计软件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会审一体化,会计支撑审计,审计制约会计,会审一体化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工作效率,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能力,而且也是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向深层次开发的理念和发展方向。虽然有学者提出了会审一体化的概念,但着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即使某些软件具有一定的会计核算功能,由于功能有限,难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审计的需要。从发展趋势看,将功能全面的会计软件嵌入审计软件,从而实现通过基础数据的导人和全面重算,彻底摆脱会计信息化的账表数据,并将重点放在记账凭证的智能审计上。
(四)数据接口:清除障碍 2005年我国全面推行《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接口要求,包括会计核算数据元素、数据接口、输出文件内容和格式。至此,数据接口这个“瓶颈”已然解决,为导人智能审计模式研究提供了规范化的研究平台。而国外出现的XBRL分类账(XBRL for General Ledger,XBRL GL)分类标准解决了不同软件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难题,实现会计数据的便捷共享和再利用,它将有助于大量减少人工成本和再操作失误,可能使企业报告实现流程化编制,为实现公司网上报告的***实时披露奠定基础。
(五)智能应用:各自为*** 国内已有学者提出了构成智能化审计软件推理模块的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并在实务中得到了应用。但基于该理论的技术方法(如审计查证功能、科目趋势波动分析、结算类科目非正常挂账分析等)缺乏共性,其主要特点是着眼于某些项目的单项应用。而所谓的数据仓库(DataWarehousing)、***分析(OLAP)、统计学模型(Statistics)等领先的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技术以及基于J2EE的分布式组件在审计软件中的应用,其实也是智能化的实现手段。庄明来(2003)认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详细审计将会成必然,而“各自为***”的智能应用将难以满足详细审计的需要。加之我国审计一线人员的计算机审计业务能力欠缺,急需所谓的“智能”型审计软件,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审计需要,减少审计培训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六)审计模式:模仿手工 计算机审计模式经历了绕过计算机审计、透过计算机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审计三个阶段,目前正朝“网络审计”方向发展。国内有学者提出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审计模式(也称联网审计模式),提出了改进和创新审计程序和方法,如应用系统克隆技术、采用嵌入式审计模块、应用并行模拟审计技术、扩展记录、跟踪技术、适时的分析性复核程序等。“网络审计模式”虽也冠有“模式”一词,但只属于审计发展的新阶段,而且其技术手段创新也只体现在数据的实时导人和实时披露上,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模式。所谓的联网审计模式也只不过是将审计数据存储于联网审计数据中心,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存储和访问,它所改变的不过是数据存取的空间问题。因此,至今为止,计算机审计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审计模式。而且,当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基本上是模仿手工操作,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强大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因此,研究一种能够摆脱手工审计模式,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优势,将极大地提升审计现代化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审计研究生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