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模板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1

1)施工组织计划风险。建筑单位必须要对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计划进度进行审查,确保施工组织计划、工序流程、进度安排以及施工单位等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和规范。目前我国施工组织计划具有特定的规定,单独组织计划的时候对于施工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做出相应指导,并且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但是在进行施工组织计划之中,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2)工程设计风险。建设单位完成建设施工承包合同之后,必须根据需求进行施工***纸设计并完成审查。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纸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施工是否能够按照顺序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流程设计的时候,必须对于工程进行项目安检、验收以及施工。施工设计***纸完成设计之后,也就意味着建筑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纸进行施工,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以及地基基础安全进行约束管制。3)施工人员风险。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建设活动必须要以人为主体,建筑施工人员包含了决策人、工程设计人员、监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人员风险主要表现在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操守上,这些对于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如文化水平、控制能力、决策能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作业能力、组织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对于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员可以优先录取。我国法律规定,当前建设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上岗必须要持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风险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性风险,对于其控制显得非常重要。

2质量的管理工程

工程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有客观标准作为判定,从而能够更好的对管理工程工作进行有效评价。管理工程要以质量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应用对象,进而对管理工程做出客观评价。首先,质量问题是贯穿古今始终重视的问题,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质量问题有了新的内涵。管理工程的实施要明确质量标准的界定,进而能够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对管理工程做出客观评价。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工程的建设,而确保工程的质量需要有效的管理,进而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其次,产品质量与工作和生活质量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工程的质量即是产品的质量,是工程施工中整体工作质量的结果,因此,工程的整体工作质量决定产品质量的好坏。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生活质量三者之间既存在着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其一,工作质量为产品质量提供重要保证,而生活质量又对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其二,三者的主体存在差异,产品质量的主体是工人,其质量的好坏由工人掌握;工作质量的主体是领导者,其领导人的管理决定着工作质量;生活质量的主体是消费者,消费者的要求则决定着生活质量的高低。总之,确保产品的质量,必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考虑工作质量的原因方面,另一方面,考虑生活质量的要求方面。再次,质量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的。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能力、提高工作质量的工作能力、生活质量的需求方面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发生改变的原因有许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讲,生产者的设备优劣、经营管理能力等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对生活追求方式的变化、个人喜好的改变等因素可以影响生活质量;第三,从市场角度讲,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市场呈现跌宕起伏的状况,影响着生产者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第四,国家***策的导向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活质量;第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者应用科技程度的差异会影响生活质量。最后,效率与效益决定着质量的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的发展,需要兼顾质量和效率,而工程的效率和效益必须要与社会的效率和效益保持一致,因此,质量管理工程必须要注重兼顾效率以及效益。

3工程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1)采取国外先进工程质量管理经验。首先,我国的管理工程虽然有国家***策的支持和肯定,但是与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其管理工程的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应加强对管理工程的有效研究和应用,并不断提高管理工程的质量,进而促进管理工程更好的应用于我国各个领域,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加强管理工程的融合性。目前,管理工程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其他科学以及技术相融合的实例还比较少,而我国自然科学发展至今,遇到了很多的限制和阻碍,需要积极应用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要想提高其质量,不能将其孤立于其他科学技术之外进行,因此,需要管理工程向自然科学的逐渐融合。3)加强监督减少风险。针对工程质量管理的时候,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注意在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入监督机制,促进整个管理受到群众的舆论监督。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的时候缺乏管理措施,必须要加强监督落实监督制度。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从各个阶段加强风险控制,尤其涉及到资金流通地方更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控制。按照国家***、司法部等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要求,要求律师对招投标行为、合同签订等合法性需出具法律意见书,避免工程发包的暗箱操作,避免没有施工资质的企业进入建设工程行业。最后,引入会计师事务所介入重大***府投资工程,会计师事务所可审核资金的来源及流向,保证资金安全,并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2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产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监督、控制、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我国新测绘法中相关规定,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对从测绘工程单位承接测绘任务开始,一直到产品交付过程,实施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测绘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控制的原则,同时注重测绘工程的整体经济性,加强对测绘过程的监管,保证测绘工程的质量满足工程具体的目标。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发挥功能效益的保障,所以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对测绘工程质量宣传,提高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加强测绘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测绘水平。

1.2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概述

测绘工程系统控制主要是在工程范围内,建立协调、统一的监控网络,对测绘工作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调配以及质量监控,保证测绘精度与均匀性。在实际测绘工程中,可以选择与城市控制网、国家控制网进行联网,建立统一的系统控制网络,同时根据测绘区域地理特征、高程等确定合理的投影长度。测绘工程系统控制必须联系实际,避免系统控制网与实际测绘工程不符的情况。

1.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重要性分析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对测绘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能够不断的提升测绘工作水平,对促进我国测绘工程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现状分析

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测绘工程单位测绘工作绝大多数都是自测自用,外界的监督力度较弱,因此逐渐形成较为松散的行业习惯;(2)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体系,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测绘工程各个环节工作不能有效的协调与统一;甚至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机构流于形式,不能履行部门的义务;(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部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对测绘工程工作质量与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3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

基于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现状,笔者根据多年的测绘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1)做好测绘工作前期准备。

在测绘工程具体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的设备。根据现场勘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具体的测绘工程发难,对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认真研究,确保方案与计划与行业标准相符,加强对测绘工程方案的审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另外,需要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制度,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制。

(2)完善测绘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测绘质量的重视程度,先后颁布了计量法、质量法、测绘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颁布了包括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策。但是目前测绘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策还不够完善,同时其可行性有待提升,给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监督与约束,为测绘行业提供行业规范与标准。

(3)不断的完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

测绘人员在我国各个经济建设部门中都有涉及,各具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完善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包括检查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等,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还需要加强测绘工程单位年检,将绩效考评、统验结果作为年检的重要依据,及时了解测绘工程行业动态,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统计表;完善测绘质量抽查制度,扩大抽查的密度、范围等,同时抽查标准,并将结果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4)加强测绘工程系统控制管理工作。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不仅可以很好地为社会提供测绘工程产品的管理与服务,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完善测绘工程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具有科学、公正、***、服务与管理等特征,是保证测绘工程的顺利达标的保障。为了保证整个测绘工程顺利推进,必须通过对测绘工程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掌握测绘工程产品生产的具体过程,可以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便及时提出可行措施加以解决落实。为了保障测绘工程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规范测绘工程管理控制运作行为,健全完善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而且要善于向国内外先进的测绘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3

《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从2009年我国开始着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以来,截至2013年,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经达到40.3%,其中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于2010年首次接收应届生并开始颁发“双证”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招录人数也是节节攀升。自2004年MPAcc设立以来,“规范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是全国各培养单位的中心任务,为了完成该任务,各培养单位还积极配合***、MPAcc教指委等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的MPAcc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培养质量,促进MPAcc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MPAcc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MPAcc培养目标、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保障,它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组织,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其质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因为MPAcc是会计教育的较高层次,也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培养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全国MPAcc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为背景,尝试引入内部控制理论到MPAcc培养过程中,从而最终达到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进行全面风险控制的目标。

一、内部控制理论与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契合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49年首次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它们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实施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策,所制定的***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来对所要控制的内容进行划分。

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根本,它通过参与MPAcc学员选拔、培养和输出等各环节,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学员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审核与最终答辩等环节,对于相应的培养单位而言还会涉及到MPAcc学员培养方案的制定、MPAcc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外导师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各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此外,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以质量管理为初始,通过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活动,最后依据执行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质量管理的模式,这个流程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决策方案及预定目标―计划与预算―实施―偏差―纠正―实现预定目标”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这里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将内部控制理论中五大要素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反映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虑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招生、MPAcc学员培养、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答辩等若干构成环节,通过构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来强化培养过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风险评估保障体系、控制活动保障体系、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来指导MPAcc的培养。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分析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从对MPAcc培养过程进行划分,例如分成招生宣传环节、录取环节、培养过程环节、校外导师的选择与培养环节、实习实践环节和整个学位论文环节。其次,从对整个MPAcc培养的培养环节所涉及的相关组织结构、规定、管理办法、信息内容及沟通方式等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分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阶段的流程及要素进行宏观的分类。因为对于整个MPAcc培养的不同环节而言,它们并不是完全***进行的,而是各个环节都会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些不同的阶段在时间顺序方面也不是依次进行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同时进行着不同的环节。所以这种分类控制方式将更加全面、合理与有效。最后,对构建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对比与分析,并得出相对应的分析结果,形成一种“标准”减去“现状”等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研究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切实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对于开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学校与学院相关管理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高校与企业所不同的是其主营业务是对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赚更多的利润,所以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结果评定不能依据财务指标,而应该将所培育出的人才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由此可见,MPAcc培养质量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保障。同时,我们认为在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控制受到***府、高校(包括研究生处、会计学院等)和相关的社会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授课教师)的共同作用,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法纪法规,可以系统掌握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以及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并且还需具备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领导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为此,本文从以下五个要素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如右上***所示。

(一)控制环境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础是控制环境的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作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是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确国家、学校和学院各级机构对MPAcc培养的目标和***策,学校和会计学院要对MPAcc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预算过程进行支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在确定了目标与相关***策后,需要清晰定义利于划分职责和汇报路径的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确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养风险评估的风险接受***策。为了更好地开展MPAcc教育应专门设置MPAcc教育中心来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环节,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处与学院应给予MPAcc教育中心相应的支持,为了实现设定的培养目标,在MPAcc教育中心还需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最后,向MPAcc培养相关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执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及学院相关MPAcc负责人需对控制系统做出承诺以保证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

(二)风险评估保障体系。风险评估是确定和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并为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基础。这一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养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随后根据所设定培养目标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应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进行风险管理。接着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推断,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确定了主要的风险因素,就尽可能将这些风险因素与MPAcc培养活动流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来确定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动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最终达到规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

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相关培养部门会对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控制,在MPAcc招生环节主要的风险点出现在录取生源质量方面,因为所录取的考生质量越高则培养单位的培养压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扩招导致培养的研究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将会影响整个培养单位的声誉。在MPAcc培养环节中,教学方式、实习实践等方面都直接制约着MPAcc培养质量。MPAcc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而不是会计学硕士的纯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实务性较强的研究生,恰恰现今的MPAcc培养单位忽视了这一点。实习实践环节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事务中的关键,由于目前很多MPAcc单位将培养时间定为2年,这就导致了很多培养单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压缩学生实习实践时间,这种行为是有悖于MPAcc的培养目标的,不利于所培养的学员日后的发展。学生毕业之前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撰写,由于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须保证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对论文开题答辩、中期考核、最终论文答辩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养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指的是确保学校和学院MPAcc管理人员的思想得以贯彻执行,达到降低MPAcc教育培养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MPAcc培养控制活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于培养单位的所有层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养、实习实践等。

在招生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是招生宣传工作与相关的录取办法。在招生工作方面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渠道包括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手段,为考生在选取院校时提供帮助与支持。由于MPAcc入学考试在2011年进行了改革,初试科目调整为两科并且不涉及专业科目的考试,所以吸引了大量跨专业考生。因此,对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而言录取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国家统一专业线与学校自身报考考生初试情况划定学校的初试线,并按照最终预计录取总数的1.2至1.5倍之间来确定进入复试阶段的人数。在复试中根据教指委文件的指导着重考察专业知识。同时MPAcc培养单位可以预留少量招生名额来接收保送于211、985或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对于在职考生与非在职考生也要注意两者的录取比例,通过分开划线的方式可以保证一部分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优秀会计实务工作者进入复试阶段。

对学员的培养是整个MPAcc培养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学过程、校内外导师指导、特色培养、实习实践。全国MPAcc教指委明确指出MPAcc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每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录取之后会选择一名校内导师,学院在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后进行协调,最终为每一名研究生确定1名校内导师,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校外导师是学员入学后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实现的,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校外导师对于学员的培养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双向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实习实践是MPAcc培养的重要环节,对MPAcc培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MPAcc研究生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导师工作的***府部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将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让学员融入企业的具体工作,这将为学员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不仅如此实习单位的背景资料与校外导师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可以作为最后毕业论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础。

MPAcc学位论文环节包含了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等步骤。MPAcc的学位论文不要求构建理论模型,学员主要还是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案例型、诊断型和实证型等实务方面的论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学员从选择校外导师之后,就需要加强与校内外导师的联系,沟通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并且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实习内容。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内导师把关,写作内容主要由校外导师把关。

(四)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够保证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须的情报,而沟通指的是各级人员接收最高管理层关于控制责任的指令方式和他们对待内部控制的严肃程度,包括了信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同级之间,组织内外的自由流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组织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来支持战略目标的行动。

在MPAcc培养过程中信息与沟通要素是内部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MPAc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种能被各自职能不同的人员识别、掌握和沟通。而且借助这些信息还需要处理成MPAcc管理决策所必须的各种有效信息。各职能部门还必须进行广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养相关人员都必须准确地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取有效信息,他们必须准确无误地认清自身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他们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参与者之间还必须有着合理的传递信息方法。***府、学校和社会之间,MPAcc学员、授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必须有有效的沟通。

对于信息沟通方面可以从招生阶段与培养阶段分别进行质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阶段,考生需要获取自己目标院校的相关录取信息,只有在获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MPAcc培养单位而言,在招收学员时也应对考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解,从而确定较优质的学员,待到录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学员与导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会根据学员填写的导师选择情况来最终确认导师的分配。在MPAcc培养阶段将涉及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MPAcc学员三者间的相互的信息沟通问题,校内导师通过与学员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学员的培养计划、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等。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其实习实践的工作地点与性质,这将直接影响学员学位论文的内容选取情况,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的相关问题。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也使得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二者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学员的状况,同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还可以使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与校外导师的实务工作很好的结合,这将让学员的学位论文得到更好的指导。对于这两个阶段所产生的信息最终都应当汇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这些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管理、学生工作等信息做相应的记录,必要情况下应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意见调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MPAcc培养的质量。

(五)监督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理论中,监督指的是实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程序,这一程序包括持续监督与***评价或者为两者的综合。所评估事件的风险程度决定了***评价的范围和频率。内部控制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包括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审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员用以自我审核和纠正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程序。

通过对MPAcc培养的持续监督活动可以保证其运行质量。监督活动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同时它也受到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的监督,比如学校、学院MPAcc相关负责人对听课记录、教学评估等资料的检查,以及亲自到堂听课做相应记录。对于这些内部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修订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MPAcc教育资质的评估,学校研究生处对MPAcc教育中心的监督。对于MPAcc培养很多环节而言,需要同时接受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例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监督,它既受到校内导师的监督,也受到校外导师的监督,同时国家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采取抽样检查以此来保证MPAcc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汇报制度将监督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若出现情节比较严重的事项,当事人应当迅速报知MPAcc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学校领导。所有监督机制的设立都是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而仅仅是流于形式。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控制策略

(一)重视全面控制理念。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按照原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构建出相对***又互相关联的五个质量保障体系。在控制环境质量保证体系中应考虑MPAcc战略目标、治理结构、结构设置以及相应的权责分配,以上所述内容均关系到内部控制成败。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在各培养单位中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该部分并不是一个***的个体,它更多的是对相关培养过程的细化分析。同时它也是实施具体控制活动的依据与指引,并且它也需要得到相关信息沟通与监督措施的支持。为此,为了保证该质量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应当在相应的MPAcc教育中心下设立风险控制办公室来进行统筹管理。具体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应当依据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风险控制预案,对具体对象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到可承受范围以内。该部分主要对招生、培养环节提供更为有效的控制细节、程序和方法。它们决定了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效果。信息与沟通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及时反馈所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为了更好地控制校内外导师与授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应在MPAcc教育中心设立专门人员记录并统计MPAcc学员对教师不尽职行为的举报信息,并汇报至相关管理部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地实现培养质量保障的目标。有效的信息沟通将保障其他四个保障体系间能较好的衔接,使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优化与完善。监督质量保障体系中应以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监督、检查、评价、预警与缺陷改进,这将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对象与其本身进行风险水平的控制。全面控制的理念使得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活动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从整体对其进行控制将使控制活动更加高效。

(二)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首先,整合现有的监督资源,按MPAcc培养流程来引入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形成以MPAcc教育中心为主导,同时接受校外相关监督部门和学校研究生处、学院管理部门配合监督管理的模式。其中MPAcc教育中心下还要设立相关部门来分别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实习实践就业质量。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在研究生处应***设置一个培养质量监督委员会,为了增强其***性,其聘请的监督人员应与MPAcc教育中心没有关联。该委员会将在外部对MPAcc教育中心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并且定期将日常监督所做记录与MPAcc教育中心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结果对MPAcc教育中心各监督部门进行责任考核,并进行奖惩。其次,各培养单位应积极配合接受教指委的监督,通过参与相关部门的MPAcc教育认证来客观了解自身的MPAcc培养质量情况,并依据相关文件内容来完善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这种评估机制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单位的声誉,通过这种外部监督方式培养单位将会更加重视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4

中***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046-02

多元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收益,比起之前的一元质量控制有很多进步。它不像一元控制理论那样指标单一,多工序多指标的质量控制是多元质量控制的最主要优点,通过多元质量控制理论的实践,很多质量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企业也因此而走上了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

一、多元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多元控制理论最早是在美国发明的,多元控制***的发明预示着多元控制系统的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了。此方法包含多种设计技术和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的质量管理起到不同的作用。

张公绪在我国第一个提出选控***系列并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这种方法突破了之前的质量控制理论,给统计质量诊断开辟了新方向。此外郑慧英,陈志强等人也对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多元质量控制理论已经是质量管理学和数学统计的一个***分支,是理论控制及工程应用的热点。

二、多元控制***的作用和方法

多元控制***是多元控制理论的基础,它可以对多个质量特性进行统一质量管理,是在一元控制***上的延伸和推广,对解决质量控制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提高和认识。当然,要提醒的是,虽然多元控制***是一个非常好的质量控制工具,但是目前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应用还不是很广泛,要达到项目的具体要求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这点也需要多数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三、控制理论中的设计技术

在控制理中,设计技术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目前多元控制理论的质量设计是最有效的改进质量的技术,它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阶段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通过较好的设计技术可以减小质量波动,保证质量过关率。随着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日益难以满足的客户需求成为商场上生出的关键,传统的质量控制特性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多方位的客户需求,所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我们在设计中也应该遵循多元控制技术理论来展开。

总的来讲,在设计技术理论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用户多元性的需求同设计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多远化控制理论来指导设计技术,最终目的就是让设计出来的产品或项目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企业才能存活。

四、分析技术的应用

针对我国目前多指标切多工序的工业系统来讲,要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必须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多变量高维数据可以对***低维空间有投影作用,从而降低分析难度。目前我国多采用哪个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高维数数据的控制,这样可以使得高维数数据简化而且维数降低,综合性增强,从而更好的将复杂系统的质量特性体现出来,从而改善整个质量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讲,多元控制理论的分析技术和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投影寻踪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并寻找出能反映原高位数据结构或特征的投影,在低维空间上对数据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最终达到研究和分析高维数据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典型优点是克服了维数祸根带来的困难,它可以有效排除与数据结构和特种无关的或关系比较小的变量干扰。与其他非参数方法一样可以用来解决非线性问题。

(二)主成分分析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将相关度的多为变量转变为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将数量众多的指标转化为较少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且能提供原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将高维空间的问题转化到低维空间去处理,将问题变得相对简单而且直观,并且不易于丢失数据信息,同时还简化了系统的统计数字特征。

(三)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的主要原理指的是某种特定标准,一般为距离准则逐级归并好聚类,形成一个亲属关系谱系***,同族之间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族之间差异性尽可能大,这样在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就比较好入手。

这种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数据挖掘上,可以作为***的数据分析工具来获得数据分布情况,也可以作为其他数据分析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总的来讲,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的重点方法之一,可以作为***的数据分析工具来获得数据分布情况,也可以作为其他数据分析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四)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是指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根据先惯性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类之间的相关性较低。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各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主观赋值,分局方差贡献率来确定,避免了认为确定权重的随意性,使得评价结果唯一,而且较为客观综合。

总的来讲,多元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指标、多工序复杂制造过程质量保证的重要工具。综述多元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控制***以及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从原理、优缺点等方面对比分析多元质量控制的常用分析技术。统计质量控制可分为一元质量控制和多元质量控制。一元质量控制主要研究单一指标的质量控制问题,但从生产实际来看,单一指标的质量控制是比较少见的,多工序、多指标的质量控制是普遍存在的多元质量控制,是以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的实用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在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行业中都已崭露头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普及多元质量控制理论,提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多元质量控制的认识,作者将多元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

五、结语

综合全文,多元控制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作为先进控制理论的一部分,此控制技术有着很大的优势,它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和方法使得本来复杂的质量控制管理变得井井有条,让本来繁重的工作变得非常简单,不管是对工作人员还是对质量管理人员,或者是对消费者,如果能将这些先进控制理论应用的生产实践中,无疑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所以,作为质量管理或者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做的就是尽量掌握好这些先进的控制技术,采用多元控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做好,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客户或者消费者才能满意,最终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苗占东.先进控制为企业节能增效[J].中国石化,2011,(6).

[2] 许锋,罗雄麟.“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5

近些年来,各种财务丑闻的爆发,使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强烈关注,不少学者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帮助报表使用者了解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盈余管理受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笔者试***通过简单分析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归纳总结国内外代表性学者的文献来帮助大家梳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美国由于安然、施乐、默克制药等美国大型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使得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了质疑,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颁布了Sarbanes-Oxley(萨班斯-奥克斯法案),至此美国进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强制性阶段。尽管《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成本过高而饱受争议,但美国的作法还是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效仿,比如日本版的萨班斯法案要求自 2008 年 4 月 1 日起,日本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建设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2 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同年 6 月***规定所有公司均应建立和维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8 年,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10年4月26日,***、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刚刚联合并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颁布相关标准的同时,我国有关机构还加强了对内控信息披露的规定。披露内控信息已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法定责任。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是否可靠、真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而可靠的会计盈余信息对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已有大量文献证明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会计盈余的质量,减少可操纵盈余的数量。国内学者也积极研究内部控制的披露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国外文献研究

早在2000年,萨班斯法案出台前Hermanson 等通过问卷调查地方法研究了内部控制报告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重要性。研究通过调查九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发现无论是自愿还是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报告,都能促进内部控制建设,而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可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减少舞弊行为。

而萨班斯法案出台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内部控制的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Doyle (2005)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的。Chan等 (2005)则通过实证研究揭露出那些按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众公司,相对于其他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管理程度和更低的投资回报。

Ashbaugh (2006)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较少。并且发现,内部控制质量是影响可操纵性利润的重要影响因素。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与此相对应的是Doyle (2007)的研究。Doyle在其文章中认为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操纵性利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其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不佳。

Hogan等(2008)的研究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认为那些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值是有所区别的。

Hogan等(2008)的研究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二者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和那些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二者的盈余质量并没有显著地不同。

Chaii等(2008)的研究发现,审计师一旦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有缺陷,会要求被审单位改正其不恰当的会计处理或程序,以减少会计出现舞弊或者差错的情形,从而改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

Messod (2008)的研究也认为,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

He (2009)采用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认为内部控制质量有问题的公司,投资者不看好其盈余质量,会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Epps等(2010)将前人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认为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更有动机和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通常会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包括了正向的盈余管理和负向的盈余管理。

三、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

张国清(2008)将信号传递理论应用于内部控制自愿性信息披露领域,他通过采集A 股公司内部控制相关数据,对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验证,得出的结果不支持内部控制状况良好的企业会有高盈余管理水平,其改善内部控制的过程和效果并没有作用到盈余上。显然,这与国外的研究有一定的冲突。张龙平、王***只和张***(2010)认为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抑制盈余操控行为从而改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武民强(2010)参照COSO报告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构建了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接着又从四个方面对企业盈余质量进行评价和衡量。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得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质量也越高,且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显著。作者认为,监管层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监督,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性地披露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报告。

张龙平等(2010)的研究发现,相对于那些对内部控制没有进行鉴证的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的公司,其盈余质量较高。柳俊俊(2010)探讨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佘质量之间的关系。作者搜集了 2009年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的数据,采用Jones模型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得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披露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盈余质量也越高。研究还发现,我国的内部控制质量在监管部门颁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取得了明显地进展。

张雅傅(2010)探讨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作者搜集了07、08年沪市上市的非金融类公司的数据,将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作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算可操纵性利润,作为对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普遍较低,内部控制并不能发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功能。这是源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的公司治理等等。

宋建亮(2010)探讨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搜集了沪市2009年的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基本的Jones模型来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对盈余质量的衡量指标;通过对是否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是否受到证监会的处罚这三个指标进行赋值评分,作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的内部控制越有效,越能够发挥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董望、陈汉文(2011)在《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中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提高了公司的应计质量,但是并不是所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其应计质量都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投资者对该公司更加看好,公司的盈余反应系数越大。方红星、金玉娜(2011)探讨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发挥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作者搜集了 A股非金融类公司2009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佘管理。

四、文献总结

纵观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讨论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与盈余质量有关;第二是讨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内部控制能够影响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越有效,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联系不大。由于强制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规则出台不久,因此对此的研究还有待进行。

参考文献:

[1]Daniel A. Cohen, Aiyesha, Thomas Z. Lys: Real and Accrual based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83(3): 757-787,2008,

[2]Kam C. Chan, Barbara Farrell, and Picheng Lee,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27(2): 161-179, 2008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6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观点主要有“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两派,前者以葛家澍、余绪缨为代表,后者以已故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为代表。“会计管理活动论”基于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近年来会计本质理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仍然在各种意义上使用“会计管理”概念。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践和专业媒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会计管理”概念:把各级***府、各个行业、社会以及企业“对会计的管理”理解成“会计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或“会计控制”即“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还有会计从业人员把自己的会计工作看成是“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工作+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上说明“会计管理”概念仍然活在会计实践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理论上有认识和厘清以上各种概念关系的必要。本文试***通过比较“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经典概念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以帮助实际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澄清认识、加深对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控制的理解,还可以为企业制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制度框架提供理论指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一)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意义上的“会计管理”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经济的一种社会活动”(杨纪琬,阎达五,1980),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并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进一步研究并界定了“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要素、目标、过程等,认为“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杨纪琬,阎达五,1984),“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1985) ”“会计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客体”,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阎达五,陈亚民,1989)。2003年阎达五教授进一步指出会计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其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预报、核算、控制、分析、业绩考评八项职能。本文认为,会计核算过程与会计管理过程、会计核算内容与会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不可分割,会计核算也是会计管理;在职能和程序上“会计管理本质上不仅是以时间为线索逐一进行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构成的循环,更重要、更深刻的含义是一种由标准、记录、对比分析和反馈构成的会计控制循环。”总之,会计管理指的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会计人员,客体是价值运动,手段是会计信息和会计系统,职能是预算、反映、分析、反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现实的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可靠性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综合而成的。由(***1)和(***2)可以看出,会计不仅对外控制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对自身产生信息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践中的信息控制包括流程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责分离控制等全程、全方位控制,信息处理过程与信息控制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会计系统当做“黑箱”来考察系统对外的“作用力”,实际上是把经济组织当做控制系统,把经济组织内的会计子系统当做“控制器”的一部分来考察的。在控制论意义上,以上所反映的会计系统对再生产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可以叫做“会计控制”,但是现实的会计系统并不是一个只接受和发出信号的“黑箱”,会计系统本身也有信息质量控制系统、有监督系统,有对内对外的组织、协调职能(如职责分工、流程设计、原始凭证的传递等)和对内对外的监督职能(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财产清查、对账、稽核),也就是说,会计系统是一个“白箱”。本文认为,“会计管理活动论”早期创立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会计系统的,会计系统是一个“会计管理”系统而不是“会计控制”系统。本文认为,“会计控制”应专指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 (***3)中的“会计管理系统”即会计系统对内的质量控制子系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监督、组织、协调子系统,后者是会计系统的功能,也是之所以把会计系统叫做会计管理系统的原因,会计管理的最终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对内控制信息质量而是对外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对外的组织、协调功能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和监督功能。由于会计系统不是***者,因此,监督职能的地位又不如控制职能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候又把***府(或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监督、组织、考核等叫做“会计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外部和内部有关机构“对会计的管理”,显然与“会计管理活动论”所说的“会计管理”即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比较常用且规范的会计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阶段(Internal Control System)、内部控制结构阶段(Internal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框架阶段(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该内容是否属于一个***的发展阶段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不做论述)。“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的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辛少穗,2007)。”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都出现了实物保管、会计记录、审计的分离制度。最早的内部牵制是会计记录与钱财保管的分离,会计记录实际上是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发表了《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Internal Control: Element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的特别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是一个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1972年,AICPA下属审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号《审计准则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与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及下列事项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结构、程序及记录。交易的实施是依据管理当局一般授权或特别授权;交易的记录要满足以下需要:能按GAAP或应用于会计报告的其他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保持资产的经管责任;只能根据管理当局的授权才能接近资产;帐面数定期与实际数相核对,并对差异采取恰当行动(辛少穗,2007)。”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5月,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达到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它“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辛穗,2007)。”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MAA)共同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Framework),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至此,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内部控制框架也成为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其广延和丰富性表现在无论内部控制的主体(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界限(组织界限)、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还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过程”和五个要素)涵义都非常丰富。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我国于2008年5月22日由***、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控制主体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容和手段也是“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过程”,也包含“五大要素”。显然,这也是融合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内部管控体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从内部牵制时期的“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框架阶段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会计控制的职能越来越丰富、明确、延伸最后完全融于内部控制整体。但是,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会计控制”定义,我们仍然把为实现这部分目标的职能称为“会计控制”或“内部会计控制”。在我国现行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会计控制即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对资产安全的控制可以说是“会计系统”对资产的控制,这是会计自古以来就具备的职能;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是会计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产生是因为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作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也是为了实现“会计系统”对有关财产物资和经济活动的控制。所以:如果以会计系统为考察对象,则所谓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分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和会计系统外部控制;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目的还是为了对外的“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会计系统内部的自我信息质量控制需要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审核,因此这种控制与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控制也不能截然分开。

(2)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由(***4)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包括会计系统内部的控制,也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但这里都是在组织内部来分析的,都属于“内部会计控制”。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属于本文考察的范围,应属于外部“对会计的管理”或外部“对会计的监督”。 如(***5)和(表1)所示,此处所谓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控制,目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而“会计管理”主要是对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的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成为会计管理的关键,而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就是会计控制。不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就无法进行会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无法截然分开。比如,会计信息提供者既要进行会计预算、核算、分析和反馈等会计管理工作,又要控制(并接受其他部门控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会计核算过程既是信息处理过程,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见(表2)。如(表3)所示,内部控制中为合理保证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与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内容也存在着重叠。因为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就是维护法律法规,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包含对会计信息处理质量的控制,会计系统本身对外部再生产过程具有“过程控制”职能(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同时现实的会计系统也具有对法规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能,而这些职能就是会计系统的全部,所以会计系统就是会计管理系统,从定义上看,内部控制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广泛,所以,应该说,会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子系统。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的过程;而会计管理是具有上述目的(主要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过程,且会计管理是由会计人员进行的管理;

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三)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概念争议较大,通常认为监督往往与系统外部有关主体的***行为有关。按照《会计法》规范的“会计监督”内容,“会计监督”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会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财产物资的监督;二是组织外部有关主体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包括***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即组织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也可以归为外部“对会计的管理”,包括所谓***府“对会计的管理”(即实际工作中经常说的***府“会计管理”),这超出了本文考察的对象;三是组织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既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也有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如《会计法》第28、29条规定),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上内容除了企业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以外,其余内容可以称为“内部会计监督”,应该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如(***6)所示,组织内部的会计监督无论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还是对会计的监督,无论归为会计控制还是会计管理都属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

(四)财务管理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2010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都认为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其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界定也大同小异,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管理的手段就是,决策、计划和控制,不需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在国外,美国人James C. Van. Horne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1998)也认为“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显然,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一个方面进行的直接管理,是对人、财、物、信息中“财”进行的管理,如同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一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但是由于资金与其他要素密切相关,所以对其的管理可能涉及许多部门,但这不能否定其“职能管理”的实质,因为“人事管理”和“物资管理”也涉及很多部门,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职能式的具体管理。而会计管理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反映和全面管理,这是一种全面的、间接式的管理,即所谓“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杨纪琬,1997)。但是,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又不是毫无关系,像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一样,财务管理也必须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无论是决策、计划还是控制都需要运用会计信息,需要会计管理部门的反馈。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7)所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有联系但没有交集。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两两相互重叠、交叉,而三者又都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如(***8)所示。这里所探讨的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都是在组织内部进行,都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可以涵盖以上内容,是因为现代内部控制无论从目标还是实施主体上来看外延都很广。会计监督、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的外部边界并非***中表现得那样清晰,而是模糊的,这在上文的辨析中能够明显地看出来。它们与内部控制也基本融为一体,这即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本来含义。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有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用于信息质量控制的控制活动和会计部门对于资产安全控制的信息沟通及会计部门采取的其他控制活动如财产清查和核对制度。不同之处是会计控制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而且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会计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交集则在于组织内部通过财产清查和余额核对对财产物资的监督以及组织内部有关部门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会计监督还包括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控制。二者不同之处是会计监督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甚至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三者共同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这个结论包含以下常识或观点:没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也是它们共同的基础。没有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就谈不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当然更谈不上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是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的核心和基础,从而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于组织内部的管理非常关键,所以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会计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计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率和效果。通常认为监督和控制都是管理职能的构成部分,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都可以称为“会计管理”,并没有可以截然分开的界限,它们逐渐交叉融合并与内部控制也逐渐融合在一起(如内部控制框架所述),这也许反映了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趋势。在实践中,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和应用需主要抓住以下要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界限。能够区分两个基本问题就可以了:是“会计管理”还是“对会计的管理”?是会计系统内部的管理、组织系统内部的管理还是来自于组织系统外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l期。

[2]杨纪琬、阎达五:《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财贸经济》1984年第l0期。

[3]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阎达五、陈亚民:《发展会计理论,振兴会计事业――“会计管理活动论”10年回顾》,《会计研究》1989年第6期。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7

中***分类号:C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11-02

当代经济活动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愈显重要。但由于各项法规制度的不完善,证券市场却出现了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盈余管理的滥用就是引发该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则又是导致盈余管理行为难以抑制的直接原因。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内部控制的披露两个方面,国内外部分学者正是据此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

就内部控制的实施而言,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之上的。股东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但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而人是资产的管理者,直接控制公司的运营和盈余管理,又以其自身薪酬、福利及权利最大化为目标,因而造成了与前者间的利益分化和冲突,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实施理论上即是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防范,内部控制成效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重要影响。提高内部控制效率能有效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均程度,限制人的盈余管理操纵空间,消解人对委托人利益的潜在侵害。

1.国外研究现状

综合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外诸多学者已就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Li和Goh等在研究后证实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后,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将可以得到较大幅度提高。Ashbaugh-Skaife等学者则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有较大缺陷的比没有内部控制明显缺陷的会有更大的异常应计项和更多的应计项噪音,若会计师认为内部控制有较大改善,那么应计项质量亦会有所改善。Lee,Chan和Farrell等则按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正负号将样本分门别类进行了研究,结果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正向操纵性应计利润值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比其他公司的都大,这足以证明内部控制能有效减少会计舞弊,提高盈余空间。

Ke,Yu和Gong在比较了跨国上市公司和美国本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后,发现了跨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则存在较清楚的正相关性关系。Guthrie和Epps对Lee,Chan和Farrell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延伸,比较了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与没有缺陷的企业的应计利润,表明具有较大缺陷的企业更易利用可操纵应计利润展开盈余操纵。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学者们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相较而言虽尚处探索阶段,但是也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杨文国在《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就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加以客观全面地分析,基此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许多的措施和建议。许波则侧重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模式关系的理论分析,发现公司可以通过董事会、经理层、股东会、监事会和资本市场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张国清则以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提供出积极的自我评估报告并能否获得保荐人或第三方审计人员的审核意见对其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此外其研究还表明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非一定会随之产生高质量的盈余,改善的内部控制质量也并非会伴随提升盈余质量。方春生在研究了财务报告可靠性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后发现在公司实施了内部控制后,其财务报告的可靠程度会得到明显提升。

张***和王***只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07年的数据研究企业第一次内部控制审核对于操纵性应计项的影响后表明,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核后,其操纵性应计项得到显著降低。同时,王***只在对比了内部控制审核前和审核后的盈余质量,结果表明第一次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前后可操控性应计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差异,在内部控制评价后,会计盈余质量比审核前有显著提升,会计盈余质量会出现显著的改善。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的。经济行为之中,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信号传递理论的建立则有效解决了该问题。信号传递理论表明,优异质量的公司为了区别开较劣质的公司,可能选择对其内部信息进行比较充分的披露,积极向市场传递企业的信号,从而引导优质资源流向自己的公司,继而会引发其公司股票的上涨,反之不披露信息的公司会被认为存在负面消息进而会引起股价的下跌。基此,为获取市场较为良性的反应,公司就会主动披露对自己有利的内部控制信息;同时,站在投资者的立场,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自然会选择内部控制信息较为完整披露的公司成为投资的选择。然而,如果把盈余管理引入此信息链时,信息在传递过程就可能会发生扭曲,上述的两个结论也就会有所不同。

1.国外研究现状

相较而言,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起步更早,成果也相对丰富。Doyle等学者从2001年到2004年间内部控制弱点被披露的200余家公司为对象,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弱点的公司,其盈余质量也更低。Beneish的统计结果则显示内部控制比较弱的公司能够增大可能的计量误差,这样上市公司所披露出的内部控制弱点就会释放出财务报告质量不佳的信息。Bedard则侧重研究了公司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并未表现出更低水准,但与内部控制管理方向相同的是,披露后公司的盈余质量却会有明显的改善。

Chan等学者则选择了以主动自曝其公司内部控制不足为对象的122家公司,针对这些公司操纵性应计项绝对值加以评估,发现那些具有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操纵性应计项绝对值数据远远高于别的公司。Doyle等学者还集中研究了应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问题,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不足是和应计质量较差紧密联系的。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更晚,但是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了学界足够多的重视。方红星、杨有红和汪薇等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加以研究,发现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硬性规范没有被充分落实、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够自愿、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评价没有统一标尺度。于忠泊、田高良等人结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可操控应计利润和资源配置效率等三要素研究了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效用,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开对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和可操控应计利润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推进不够明显。赖文海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一文,详细阐释了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二者间的相关关系:首先是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公司盈余质量紧密相关,其次是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提升盈余质量的直接和有效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展望

就研究过程来看,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更早,成果也相对丰富。其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质量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就这一问题涉及时间较短,目前主要聚焦于对国外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的介绍和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阐述式探讨。就盈余管理质量和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而言,无论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内部,学者们基本上达成了较为一直的见解,诚然,必须承认的是国内对此方向的研讨还不尽深入,研究的成果亦未为相近。方春生、张***和王***等学者较为认同盈余管理质量能够通过内部控制来加以改善,但是张国清、于忠泊和田高良等学者则一致认为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效用。

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证研究已较为成型,但是受限于公司内部控制真实数据的采集,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证研究尚处起步程度,一些实证研究性的学者,汪薇、杨有红、王***只等人只是运用了阐述性统计的方式,所获结论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撑。

就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估,国外学者侧重于通过如何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缺陷的类型对内部控制质量加以评估。国内学者则因经济环境的不同,在研究中较为注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经济环境。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试***运用书面调查方式来对内部控制质量作出衡量,一些学者则精心构建出指标系统,运用取得分值的方式对内部控制作出定量化的统计。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方法,从效果来看都难免有一定的随机性,并不能做到客观如实反映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由最初的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计量方法的研究逐渐转变到盈余管理与新旧准则之间的影响、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及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层面上。因此,将来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应更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与税收的关系;二是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三是确定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Doyle,J.,W.Ge,S.McVay.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2]Epps,R.W.,Guthrie,C P.Sarbanes-oxley 404 material weaknesses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J].Accounting Forum,2010,forthcoming.

[3]Chan,K.C.,B.Farrell,P.Lee.Earnings management and return-earnings association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8,27(2)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8

【关键词】内部控制;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的爆发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对公司内控机制的重视,我国的内控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8年***等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此后,虽然小部分公司自愿就企业的内控情况进行了披露,但是披露内容的质量不高,并且大多流于形式。2010年4月26日,***、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为获取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一种机会主义为,是现代公司问题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司治理机制有效与否存在密切关系。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类,应计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手段,利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方式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构造交易活动,采用对交易的性质、时间和内容进行刻意筹划的方式进行。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经营效率效果目标、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的过程(COSO,1992)。理论上,良好的内部控制应该能够抑制公司盈余管理。

二、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应计盈余

Doyle 等学者(2007)考察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弱点后,得到了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盈余的质量呈反向关系,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的弱点往往会降低公司的应计盈余质量。Ashbaugh(2008)发现将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改正后,盈余管理的程度明显降低。

董旺和陈汉文(2011)从财务信息内部“生产”和投资者反应两个视角研。

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信息“生产”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在投资者反应方面,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反应系数越大。

以上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强有力的制度设计是能够与起到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的。

(二)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内控质量越高的公司,越可能基于信号传递的目的披露由审计师提供的鉴证报告,从而抑制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但部分实证研究结果却并不能验证这个结论。

张国清(2008)认为按照自我选择理论,在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制度背景下,内部控制有严重缺陷的公司在未改善内部控制之前也可能披露“内部控制健全、合理、执行有效”的自我评估报告,并可能“设法” 获得外部审计师或保荐人的无保留核实意见,致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失真。因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

这一结论可能是由于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成较晚,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普遍不高导致,以致于内部控制并未起到显著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的关系

随着会计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通过传统会计造假或操控应计利润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满足特定盈余需要,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更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公司盈余进行操控。因而,研究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盈余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真实盈余管理

叶建芳、李丹蒙和章斌颖(2012)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 2008―2010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进行了更多的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行为。从时间维度上看,如果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在以后年度纠正了内部控制缺陷,这些公司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会有所减少,进一步突出了内部控制缺陷和公司盈余管理行橹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盈余错报和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提高盈余质量,而效率低的内部控制则缺乏责任划分机制、会计确认不恰当、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大。佟岩和徐峰(2013)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效率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即盈余质量越高。

(二)高质量内部控制促使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与前面的研究相悖,杨七中和马蓓丽(2014)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越好的企业往往更多地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同时在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活动中企业更倾向通过改变现金流和酌量性支出来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对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可能是因我国内部控制实施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真正的约束效力,单以内控报告自评或他评作为控制质量衡量指标,难免存在衡量偏误。其次,通过操纵真实经营活动的盈余管理行为,只要符合内控的***策和流程,就不违反公司内控规定,因此内控可能对此类行为缺少明显的治理作用(范经华等,2013)。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对于二者关系进行梳理,发现内部控制质量是否真的能够抑制盈余管理并无定论。国外针对二者的关系研究较为一致,大部分都得出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的结论,但在国内结论存在较大分歧。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成较晚,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普遍不高导致。

参考文献:

[1]Krishnan J.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a n Empirial Analys is[J].Accounting Review,2005,80,(2)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9

本科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大学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下滑的大环境下,高校要坚定不移地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不遗余力地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强有力的监控和科学规范的评价,这是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

本研究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以理论(课堂)教学、实践(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关键环节为特定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设计了具有较强操作性和约束力的、以量化评价为特征并和教师的教学津贴分配、年终考核及职称晋升直接挂钩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组织实施情况

1.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1)方案设计思路。在《机械学院教学工作管理规程》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机械工程学院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了“学生+督导组成员+系部主任+教师同行”全员参与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通过教师随机听课、学生集中打分等评价形式对全体任课教师从纪律、备课、仪表、课堂讲授、教学方法、答疑、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分不同层次由不同人群进行量化评价。

(2)主要实践过程。本体系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

教师评价:每学期初,由督导组长下达本学期的听课任务(督导组成员每人听课10人次,系部主任8人次,教师同行5人次),每位听课者在规定的时段内(通常13周)随机听课,根据评价表所列项目***判断并以量化的形式给予评价。

学生评价:在学期末考试前,由教学督导组安排组织全体学生对每位任课教师进行集中评价。

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结果由督导组长汇总统计,评价分数作为“质量因子”直接与教学津贴挂钩,并作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

(3)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论(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在《教学管理规程》中,对此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教师授课风格各异,“自由裁量度”很大,又没有有效的质量监控手段和客观的评价标准,教学津贴按同一标准发放,易导致讲好讲坏都一样,用心不用心都一样,年终考核评优和晋升等也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这不仅大大挫伤了工作努力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动力不足,也使得控制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无从落实和保障。

2.实践(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1)方案设计思路。在《机械学院教学工作管理规程》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规程》和《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结合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要求与经验以及实践(实验)教学的组织特点,建立了以确保实验开出率、促进实验类型转变、力保学生“应知应会”为目标的监控和评价体系。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捆绑考核、检查统计有关实践(实验)教学管理资料、实验开出率、实验类型比例、学生评价及现场测评等形式,对实验员及相应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实践(实验)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评价。

(2)主要实践过程。本体系分学生评价和院(部)评价两部分构成。

学生评价:在相关实践(实验)教学工作结束、成绩公布前,从每班随机选取15-20名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学生对实践(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实验)指导、答疑、敬业精神等进行评价。

院(部)评价分两步进行:由中心实验室主任对有关实践(实验)教学管理资料、实验开出率、实验类型比例等进行检查统计(其结果与理论教学任课教师的教学津贴相关);由实践(实验)指导教师自行选择3名学生、学院实践(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小组根据学生名册随机抽取3名学生进行现场测评,并给出量化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由督导组长汇总统计,评价分数作为“质量因子”直接与教学津贴挂钩,并作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

(3)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践(实验)教学两张皮:任课教师对实践(实验)开出率和教学质量不够关心,对开发新实验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改善实验类型、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缺乏热情;实验指导教师对提高业务水平动力不足、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不够重视等。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

(1)方案设计思路。在《机械学院教学工作管理规程》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机械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了贯穿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对从指导教师筛选和学生资格控制,到选题、题目审核、题目公布、学生选择、工作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各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

(2)主要实践过程。下达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由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拟定题目并填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申报表,经各系部初审后上交教学科研办公室汇总。

由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资深教师对上报的题目进行审核,剔除偏离培养方向、题目过难或过易等不合格题目。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资格审查。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前的挂课数量为参数设置“门槛”,挂课数量超过“门槛”者不得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责令其重修未通过课程。

公布审核后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并填写题目选择表,经指导教师签字认可后交教学科研办公室汇总。

由学院公布指导教师及其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阶段。

在向学校提交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前两周安排组织毕业答辩。答辩不通过者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一周后进行第二次答辩。第二次答辩按重修对待,最好成绩为及格。

(3)解决的主要问题。管理方面:过程控制无一致质量标准、不够规范、随机性大。

教师方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当、工作量过小、题目过于简单、责任心不强。

学生方面: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环节前未通过课程数量过多,加之补考重修、找工作等因素的影响,在知识基础和时间上均不能满足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要求,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点

1.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教学督导组在学院的安排下***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稳步提高负责,对任课教师不承担行***管理及教育职责。

(2)在该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学生、督导组成员、系部主任和教师同行评价结果的权重分别为40%、30%、20%和10%,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又避免了因学生的不成熟而可能造成的评价偏差。

(3)根据不同的人群(学生、督导组成员、系部主任和教师同行)的评价职责及掌握的信息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评价表,以求实现对任课教师的全面准确评价。

(4)听课评价是随机的,有利于促使任课教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学生评价任课教师的时间安排在考试之前,以求避免学生因考试成绩高低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偏差。

(5)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和对过程有效的监控力。

2.实践(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评价小组在学院的安排下***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稳步提高负责,对任课教师及实验员不承担行***管理及教育职责。

(2)在该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教学资料、学生评价、院(部)评价结果的权重分别为20%、40%和40%,较全面和均衡地控制了实践(实验)教学质量。

(3)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捆绑式”管理和考核,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张皮”的脱节问题,有效地调动了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实验类型从演示型向设计型综合型的转变和实验水平的提高。

(4)目标选择和随机抽取等量的学生测评样本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同时将学生评价时间安排在成绩公布之前,以求避免学生因成绩因素对教师的评价偏差。

(5)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和对过程有效的监控力。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作为对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的一项内容,“门槛”对于促使学生学好以前课程、减少毕业前挂课数量及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2)流程式的工作方法使各阶段的任务一目了然,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对全过程各环节的严密监控可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按学习成绩赋予不同的平时成绩系数,平衡与调整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在进入本环节之前学业成绩的重大差异,有效地消除了指导教师对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排斥,加强了教师对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责任心和指导力度。

(4)因学生不尽职责、放任自己,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差或未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指导教师不同意参加毕业答辩者,指导教师工作量按工作量统计办法仅扣减5%,有效地消除了指导教师从严要求的顾虑。

三、推广应用情况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例10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院(系)作为教学实施与管理的基层单位,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和I管理重心随之下移的背景下,如何依据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较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发挥作用,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研究必须面又寸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教学质量,从不同的层次去分析教学质量,其概念是不同的。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教学质量是指学校教学结果达到的程度,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事实上,由于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生产活动,教学活动的结果具有多面陛、长效性的特.,因.tie,想用一个机械定量来评判教学活动结束后才开始显现的教学质量是不现实的,因此时学生即将离开学校,也就是说,教学质量的初步形成之时,也是教学活动结束之时,在学生即将离开学校之时,学校才开始进行所谓的教学质量管理,显然没有多大意义,这也确实不是学校的初衷。因此,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进而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成为高校共同致力的做法。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质量的监视、测量与控制,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

二、构建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义

质量是院(系)、学科、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毛入学率从扩招前的9.8%发展到2t308年的%,这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迈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力、学资源出现全面紧张等新睛况下,原来由职能部门直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已无法适应新的情况,这就要求一改过去对一线教师、学生的直接管理转变成策划、服务和对院(系)的监督和协调。

(一)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规模扩大、管理重心下移的必然要求在过去高校规模较小时,教学质量监控一般由学校的职能部门进行。高校规模扩大以后,万人大学比比皆是,几万人的大学也为数不少,有的院系的师生数就相当于过去的一所学校,多则三四千,少则一两千,由职能部门来直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已不现实,这就必然要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部门的功能由过去对一线教师学生的直接教学管理监控转变为策划、服务和对院系的监督与协调。所以,建立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规模扩大、管理重心下移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是实施以院(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重要内容之一院(系)是大学的基层管理单位,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等整合一起的实施单位。院(系)过去所承担的执行职能,现在由系、摩、所具体承担,院(系)的各项工作已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院(系)已成为一个集策划、执行、监控为一体的办学实体,建立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确保院(系)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院(系)对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工作最为了解和熟悉,便于直接管理和监控。各院(系)的学科专业差异明显,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虽有共l生,但也有个性。因此,各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内容和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学的主要工作人员是高度专业化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不同专业的人之间很难提意见、作评价。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教学评价的专业化和±曾强教平价的科学I生。

(三)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有利于增强院(系)的质量自控意识,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院(系)各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过去,教学质量主要由教务处监控,教学院(系)处于被拄觉位,缺乏主动监控质量的意识。而建立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院(系)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激发他们质量意识和控制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使院(系)的管理者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加强和改善教学管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_4J

(四)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可以克且艮监控主体单一、缺位等不良缺陷,实现质量监控由单视角向多视角转变

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监控叉寸象中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质量活动中应扮演组织者、监测员和管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主编、主导、主检和主管作用,能激发教师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与问题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卡目关的研究结果木目对较少。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后发现,自2000年至今,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类文章不足百篇。由于研究不足,导致目前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存在诸多问题。

(一)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宏观层次的管理太多、太宽,院(系)中宏观、微观层次管理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一是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认知不足,指标体系不全,质量标准与目标定位不相吻合,监控项目单调、范围偏窄、融合l生差,仅把监控集中点放到教师教的一面,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主体作用,且忽视其它诸多因素;二是运行机制不畅,信息收集不全,对信息整理缺少有效分析,调控纠偏效能差。特别是跨院(系)、跨部门的反馈信息更是很难跟踪,对结果反馈信息处蔓差。

(二)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执行无规可循,没有健全且带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院(系)虽然制定了—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执行起来有困难,除了与校级制度存在有不协调性的影响外,在执行过程中却掺杂了人为因素,不能按章行事,对于违规的人或事,存在着看人论事或做就事论事的简单处理,缺乏有效处理措施,致使教学管理制度功能释放受阻,不能发挥其有效的监控作用。

(三)院(系)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一般由院(系)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兼职,队伍素质整合度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少是专职^员和教育管理专业出身的,虽然有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能力,加之一上岗就得面对繁杂的事务l生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能是在摸爬滚打中悟出点道理。突出表现是责权脱节、职责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监控效果不尽人意。

四、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要认真贯彻***的教育方针、以全新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严格遵循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务主管部门指导、配合、协调下,结合本院(系)教学实际而构建。

(一)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要素

院(系)要根据现有监控条件,充分利用资源,在全面了解与掌握本院(系)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水平的前提下,将监控划分为五大监控对象:一是专业定位,包括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课程实施效果;二是教学活动条件,包括教师(包括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进度、辅导答疑、实验报告批改、作业批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与毕业设汁(论文)质量、课程成绩、课程建设小结、教学法总结等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学生(学生的学习质量监控重要的目标,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和学习纪律进行检查)、教材、教室、教学基地、教学管理文件、教学管理人员;三是实践教学,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验、见习、实作、实训、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四是教学效果,包括考试、考核、计算机过级率、体育达标率、毕业设计(论文)优秀率、实习生优秀率、考研匕线率、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用人单位);五是学生的创新性成果,包括学生作品、科研立项、、课外科技活动获奖(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工程设计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广告t殳计大赛等)。

(二)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保障机制

1、树立全程、全员、有重点的监控意识。质量是高校院(系)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院(系)质量是基础和关键,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责任感、紧迫感要求全体师生员工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尤其是“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进行全程监视、测量与控制。改变过去教学质量监控中有始无终、头重脚轻的现象,只重视对结果的监控,而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或只重视监视、测量,忽视对结果的分析、控制、信息反馈处理。充分体现监控的意义作用。

2、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院(系)是高校实施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层教学单位,做好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必须要有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一般由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来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成员要求是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管理工作业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一般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在学生中成立评教评学委员会,下设学生教学信息员小组,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成立学生评教/J、组。

3、建立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

教学质量监控是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全过程监测与控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是提高监控质量与水平的基础和可靠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下设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学科基础、学科专业两个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职务结构由院(系)长(主任)、教办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专职辅导员、骨干教师和学生信息员组成;专业结构要有学科带头人、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骨干教师、教育管理专业人员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中的成员要求是教学第一线教师或管理第一线人员,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一般具有讲师、助理研究员以上职称。不同的监控象、监控点,由不同的监控机构、监控人群来承担监控主体,有利于发挥监控机构与职能作用和监控队伍质量效益。

4、制定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制度建设与实施是保证教学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营造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质量保障。~般要求学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应包括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学督导(视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实践教学制度、考试管理制度、教师任课制度、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主讲教师负责制度、集体备课试讲制度、教案书写制度、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同行专家评教评学制度、学生评教评学制度(含网上评课)、实践技能导师制度、试卷分析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风考核制度、社会信息反馈制度、教学奖惩制等度。此外还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5、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模板

学习

内部审计风险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风险论文10篇,内容包括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论文的思路,审计风险及防范的论文。3.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的风险。在审计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将是否有严重弱点存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当中确定下来是审计师的主要目标,审计

学习

审计博士论文10篇

阅读(109)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博士论文,审计学术硕士论文选题。一、H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措施H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其学科优势明显、培养基地实力雄厚、学生生源优秀等特点,逐步建立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博士生培

学习

审计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方面毕业论文网站,审计毕业论文好写吗。关键词:新时代;企业发展;会计审计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会计审计工作被忽视在当代的许多企业中经常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产品的销售或利润的

学习

美术研修总结模板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研修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美术研修培训记录怎么写范文,美术研修总结及自我成长计划。作为术科教师,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掌握本领域的专业技能一直是我们不断追寻的东西,我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本次培训专家、教授带来的营养

学习

建设项目审计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建设项目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项目审计论文范文,建设项目审计案例论文引言怎么写。(二)跟踪审计力量有待提升近年来,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审计队伍建设,但离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需求仍有一定距离。一是审计力量的不足制约

学习

非现场审计论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非现场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非现场审计的论文,非现场审计。PringleandCrum(1990)认为,既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预测公司破产时有显著的作用,那么,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就会减少股票市场对公司后续提出破产申

学习

审计职称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中级职称论文范文,审计论文发表期刊。一、申报程序1、拟申报人应自行对照《**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基本符合规定要求的,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

学习

it审计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it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it审计论文,it企业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一.IT审计范围进行IT审计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1.管理组织与制度;2.项目管理流程规范性,包括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与上线管理;3.基础设施及运维管理;4.信

学习

审计理论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理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理论论文,审计论文基本方法。1.1人理论(1)人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理论认为,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与股东,债权人的的利益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成本,经理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或

学习

审计研究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模板,审计研究论文题目大全。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

学习

内部审计控制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论文模板,内部审计与控制的论文1500字。(二)文献回顾以SOX法案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点,美国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可以分为2002年之前和2002年之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

学习

审计重要性论文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重要性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论文发表期刊,审计重要性水平问题研究论文题目。

学习

城投人才工作计划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城投人才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城投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案,城投集团人力资源部年培训计划。二2011年6月,常州市***府了《关于加快引进和培育领***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决定以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领***型创新创业人才(简称“龙

学习

会计试用期个人总结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试用期个人总结,内容包括会计试用期工作总结100字,试用期收获总结会计。实习期的工作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一、费用成本、客户往来方面的管理1.规范了低值易耗品的核算管理,全面建立低值易耗品台帐,从易耗品的购买、领用全

学习

美术研修总结模板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研修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美术研修培训记录怎么写范文,美术研修总结及自我成长计划。作为术科教师,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掌握本领域的专业技能一直是我们不断追寻的东西,我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本次培训专家、教授带来的营养

学习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模板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日本和服文化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日本和服文化论文2000字,关于日本和服论文的参考文献。傅斯年先生的观点在近现代学者中颇具代表性,他们多强调中国民族发展的汉族同质性,认为其他入主中原的民族对中国没有什么贡献,往往被汉族所

学习

剪辑专业实习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剪辑专业实习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最新剪辑专业实习周记原创文库,剪辑实习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工作室教学是随着职业教学的发展而不断为各国职业教育者不断提及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形式区别于教室教学模式,由最传统的“学

学习

营销中心方案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中心方案模板,内容包括营销中心策划方案,营销中心开放策划方案范文模板。1.完成市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通过绩效考核与管理完成市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2.造就特色人才队伍。在“前进营销中心”造就一支业务精通、高素质

学习

年假通知模板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年假通知模板,内容包括年假通知10篇,年假通知模板怎么做。20xx年6月9日端午节(星期四)为法定节假日,6月9日(星期四)至6月12日(星期天)端午节假期共4天。6月13号(星期一)正常上班。二、暑假放假及下学期开学时间1、由于本学期

学习

城市建设论文模板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建设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城市规划论文模板范文,中外城市建设史论文。(三)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联机制研究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前提和基础是整合文化资源,围绕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联机制问题,许多学者展开了细致的

学习

班级文化建设标语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文化建设标语模板,内容包括班级文化大字标语设计,高三班级文化励志标语。5、敬业修德强能健体。6、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7、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8、校园环境的美丽,正是你

学习

历史教师履职总结模板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教师履职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初中历史教师个人履职总结,历史教师履职总结。一、技术进入课堂面临的新问题刚刚过去的十年,是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笔者参与了多种不同的培训项目,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