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论文模板

城市建设论文例1

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研究的学者比较多,学界从各自不同研究视角、理论和方法来探究城市文化品牌问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最早提出城市品牌概念的是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的凯文•莱恩•凯勒教授,他认为城市品牌是由***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复杂体系[1]。国内围绕城市文化品牌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理论研究。以田根胜、曾望***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与市场及资本的对接与转化进行了研究。田根胜认为,通过文化资本的运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2]。曾望***认为,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活动、建筑风格、文化氛围、文化产品等共同构成具有鲜明特性的城市文化品牌,代表着城市在国内外社会公众心中的总体形象和评价,并提出用品牌效应来塑造城市形象,通过实施科学的战略管理,实现文化与市场对接,完成文化向资本的转化[3];二是城市文化品牌的实践研究。许多学者从实践方面对诸多城市进行了研究,并就相关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针对性地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如余霖对鼓浪屿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塑造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存在着品牌塑造的高度和深度不够,主观决断多于客观科学定位等问题,尝试重新规划鼓浪屿品牌塑造战略和流程[4];***分析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特色,对其文化品牌塑造提出了合理化构想和建议①;谢朝清通过分析研究连云港的文化特征,明确提出了连云港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战略,并指出其最终目标就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5];曹锦扬分析了南通现阶段城市文化的特点,为南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供了策略[6]。

(二)文化资源整合相关研究

文化资源整合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的过程,根据市场的需要加以集中优化,形成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本[7]。随着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资源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中的支点作用,认识到文化资源整合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关键。许多学者对文化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供了方法和策略。主要研究路径有:一是针对文化大省进行文化资源整合的研究。如陈野研究了浙江文化资源及现状,明确了传统文化资源是浙江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指出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粗放、盲目、低效、闲置、难成品牌等问题,并提出山水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青瓷石雕文化、经典名作、宗教文化、农村传统民居等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构思[8];何炳武等学者对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研究,指出存在着开发保护不够、保存现状堪忧、传承力度不足及研究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文化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即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利用与传承古籍文献、积极挖掘并申报非遗项目、宣传和推广特色文化等[9];二是针对城市进行文化资源整合的研究。如王克明对天津文化资源及现状进行了研究,强调整合开发天津文化资源应遵循的原则,并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培养和挖掘文化消费需求、重视现代科技和创意、推动文化企业整合重组、发挥民间力量开发文化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天津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10];王伟等研究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概况,提出景德镇加强陶瓷文化资源的整合,可以从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维护品牌形象、加强产学研联合,以及***府要加强规划和引导等四个方面进行推进[11]。

(三)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联机制研究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前提和基础是整合文化资源,围绕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联机制问题,许多学者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如:曹萌探讨了辽宁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品牌建设战略,提出了名人牌、名地牌、名产牌及艺术牌“三名一艺”的文化品牌建设战略[12];王运涛研究了郑汴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资源整合问题和郑开两市的文化品牌建设问题,提出要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科学有效地界定用来打造品牌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资源整合战略和品牌建设思路,寻求有效的方法打造品牌,并做好品牌的保护、保值、增值和创新[13];关睿研究了武汉市城市文化资源及其整合现状,对如何处理开发城市文化资源和建设城市文化品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4];汤建中则围绕吴文化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京杭运河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穿越了苏州、无锡、常州、宿州、齐宁等五个城市,于是提出了打造常州“运河五号”城市文化品牌[15]。综上所述,围绕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研究,通常都是通过梳理城市文化的演变逻辑,探讨文化资源对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资源背景下城市文化品牌的特征,从而揭示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联性,旨在塑造具有城市鲜明特色、传承历史文化、被市民所认同的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整体而言,目前有关文化资源整合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研究,重点尚停留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层面,对文化资源、***府组织、公民素质等要素对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认识尚不足,对城市文化品牌如何精准定位、***府如何主导、市场如何运作、市民如何参与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分析框架

城市文化是城市特有的一种气氛,也是城市的特征和灵魂,具体而言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16]。物质文化可分为城市景观、文化产品及文化设施等三个类别,包括城市建筑、城市面貌、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道路交通、文化馆藏、生产条件、经济水平,及特色鲜明的各类文化产品等,物质文化是有形的,但也能反映出城市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城市精神、民俗风情等,是塑造城市外在形象的客观载体;制度文化可分为文化法规、机制体制及战略规划等三个类别,包括各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约束着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是维持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特别是***府组织,其制定的制度、***策及规划等,对所在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精神文化可分为市民素质、民风民俗及城市精神等三个类别,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体现在城市的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特别是城市精神,凝聚着城市的思想精髓,是城市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引领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概括而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彼此相互关联,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物化体现,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统领,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系。文化资源整合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密切关联,文化资源整合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则是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打造出特色鲜明、公众认同、符合城市个性和未来发展的城市文化品牌,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分析框架如***一所示(见下页)。

三、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地方实践

文化资源是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要进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首先必须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整合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出符合城市个性特色的、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被受众群体广泛接受的城市文化品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城市通过整合该市的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大力推行凸显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表1所示。四、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流程与推进策略

(一)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流程

城市文化品牌塑造需要在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定位、文化品牌塑造、城市文化行销等三个方面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完整系统①。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具体流程见***二。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前提是在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把握城市定位。所谓城市定位,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的优势,据此拟定城市未来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简单的说就是给城市找一个主题,主题就是作为城市文化特色、核心价值、优势资源等集中反映的“魂”,再根据主题提炼出城市的核心价值。而城市核心价值,是指一个城市具有根本性的、不可替代性意义的价值,是一个城市差异性、城市精神的核心源泉。比如一提到成都,大家想到的就是“花重锦官城”的景象和闲情雅致的生活场面,一提到上海,则是作为国际大都市标志的繁华外滩和紧张工作节奏。城市精神作为文化资源长期积淀的产物,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因而是深邃而抽象的。要让城市精神为世人接受和广为流传,就需要发挥想象和创新,使抽象的意蕴具象化,这就离不开文化创意。所谓文化创意就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创意与文化的两种力量结合使得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和提升,将可能变异消融的传统文化转化为现实文化。文化创意具有的点石成金的力量,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譬如,西湖是杭州城市文化的经典代表,西湖上的断桥因为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在江南地区随处可见的一座普通石桥通过文化力和创意力转化为西湖文化精神的象征。文化创意使抽象的城市精神具象化,为塑造、传播、宣传城市精神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文化创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定位具有鲜明城市文化特性的城市文化品牌,使之呈现文化创意的效果。城市文化品牌就其内涵而论,一定是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的,因为唯一性就是特色,特色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就其感观而言,一定是具有强烈可识别性的,是能够在一定区域内独树一帜的②。进行城市文化品牌定位,首先要确定城市文化品牌的载体,该载体可以是自然或人文景观,或是某个名人,或是代表一个城市特性的系列形象组合,也可以是某个产品。比如,以“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而闻名天下的瓷器就是千年瓷都景德镇最有价值的名片和金字招牌,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地深度体现“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精神和陶瓷文化资源特色。再如闻名遐迩的成都“娇子”品牌灵感来源于大熊猫“娇子”,珍稀而憨憨的大熊猫将成都人休闲文化、对生活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好地诠释了天府之国成都的休闲文化。城市文化品牌确定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的文化行销,鲜活地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意蕴。比如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组成的“铁三角”联合打造《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印象•丽江》、《印象•普陀》等系列《印象》作品,巧妙地利用文化创意宣传城市文化品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代表作《印象•刘三姐》创意团队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个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机的融合,利用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把广西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让阳朔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从一个新的角度升华了桂林山水。

(二)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也需要遵循市场“无形之手”的规律调节,更需要作为建设主体的广大市民的认同和参与。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府、市场及市民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府的职能在于定规立制、谋划规划、调节控制等,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导、统领作用;市场则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市场营销,推动城市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而在受众心目中形成明晰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市民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主力***,也是重要推动者和受益者,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决定着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最终的效果。因此,只有***府、市场、市民三者协同合作,上下联动,才能真正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1.***府主导

***府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关键性作用。可以说,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品牌、怎么建设、预期效果如何,其关键点就在于***府如何作为。***府应当主动出击,结合城市文化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关文化法规,建立相关机制体制,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中,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有效引导、推动、跟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出具有城市特色与个性的城市文化品牌。目前,许多地方***府越来越意识到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城市应当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重庆把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城市经济模式设计、城市战略定位、城市主题设计融合在一起,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城市特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山水之城、激情之都”和“红色重庆”作为城市文化的两个基调,城市文化品牌围绕这两点进行规划、进行创新组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①。而千年瓷都景德镇充分利用陶瓷文化这个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启动老城核心保护和利用区、陶瓷文化科技产业园区、陶瓷文化创意新区等三大文化功能片区建设,大力宣扬“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精神等各种有效措施,形成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氛围,“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历史盛况正再一次呈现。

2.市场营销

“得品牌者得市场”,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也是与市场充分沟通、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过程。城市文化品牌一经确立,对其进行推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市场营销。市场是一个动态系统,市场运作的过程一定要以物质作为媒介。根据市场规律,充分运用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加强城市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的建设,鼓励文化产品的创新创意,以此推动城市文化品牌的物质化,增强受众对城市文化品牌的直观认知。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市场营销,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进行整合营销。根据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目的和受众群体的特点,整合各类传播媒介、公关资源与营销渠道,围绕城市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以强化对城市文化品牌的认知为目的,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销活动;二要充分运用新媒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营销不能仅停留在主流媒体和广告宣传方面,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微博、微信、游戏等新型媒介;三是打造城市文化特色鲜明的***府网站。城市的***府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对外窗口,把城市文化品牌相关的标识、口号、色彩、风格等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建成英文版的***府网站,是进行城市国际营销的最有效的渠道。如,杭州市***府***网站很有特色,融入了西湖的典型景观,以绿色为主背景色,还可直接链接到英文版网站;杭州宋城的王牌节目《宋城千古情》,将传统舞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演绎了岳飞、梁祝、白蛇传等经典故事,每天进行多场演出,让观众对杭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其视频及相关材料在网络上也大作宣传,实行网上订票等,通过多渠道的市场运作,成为了杭州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之一。

城市建设论文例2

Abstract:Forsomehistoricalreasons,theconstructionofurbancenterinZhanjianglagsbehindthedevelopmentofthecity.BasedonthehistoricalevolutionandrealisticconditionsofcityspaceandurbancenterinZhanjiang,thisarticlewillcomeupwiththeconstructionspheresandobjectivesaswellasdevelopmentstrategiesofZhanjiangCity.

Keywords:urbancenter;Zhanjiang;urbanspace;developmentstrategies

1城市中心区的相关内容

1.1城市中心区的概念

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治、文化功能复合的核心区域。城市中心区集中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和城市风貌,并在空间特征上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

现代城市理论不断丰富,城市中心区衍伸出多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如城市闹市区,中央行***中心、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动区。这些不同概念的中心具有不同的功能内涵,在空间上有分有合。城市中心区往往是承载多种功能的区域,比如商业中心和行***中心叠加。因此,城市中心区的开发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1]

1.2城市中心区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1.2.1品牌效应。城市中心区往往集聚着城市最重要的商业、办公、公共文化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和场所反映了城市风貌、承载着城市文化,保存了城市信息,是展现城市特色的名片。

1.2.2集聚和辐射效应。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地。资源聚集所带来的乘数效应扩散到周边区域,对周边区域的发展起到幅射带动作用。同时,城市中心是城市发展中的极核,对周边区域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

1.2.3服务效应。城市中心区是行***办公、咨询服务和商业、文化设施集中的区域,承担着对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服务功能。有些中心区也是城市交通枢纽或交通换乘中心。

1.3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发展模式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发展有三种基本模式

1.3.1在原有旧城中心区基础上继续发展

城市用地由原有城市中心区向外拓张,城市中心位置没有太多变化,旧城中心区以改造更新为主,以适应新的形式。

1.3.2新建区域与旧城中心区形成复合型中心

城市原有中心区由于空间局限或者出于城市保护的需要,难以作出改变。为适应中心区继续发展的需要,在旧中心周边新建一些设施,形成复合型中心。

1.3.3新建城市中心区,代替旧城中心区

由于旧城改造困难或城市发展***策等原因,对旧城中心区停止建设,着力发展新城中心。这种情况下一般有两种结果:一是中心区转移后,旧城中心区环境改善,原有中心可以得到新的发展;二是旧城中心区随城市中心区转移,中心地位被取代,逐渐衰落。[2]

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规模较小,以单中心为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功能复杂,单一城市中心无法满足城市各种功能的需要,所以形成以主、副中心相互渗透的多中心模式。

2湛江市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中心区的历史演进

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我国大陆最南端,居粤、桂、琼三省交汇处。其三面环海,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是海南岛通往大陆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大西南主要出海通道。[3]

湛江现在的城市格局的是历史形成的,也与历次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直接相关。

近代城市形成:

湛江市城市形成较晚,主要城区赤坎原为小商埠。1899年,法帝国主义入侵,建立租界“广州湾”。在殖民时期,湛江形成了外国人聚居为主,以霞山为中心的商埠和中国人聚居,以赤坎为中心的老城区。

城市扩展:

***后,湛江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城市建设区确定为有港口的霞山,形成了***大道和人民道两条城市中轴线,初步形成了霞山赤坎南北双城的基本格局。1973年,湛江港大规模扩建、南海石油西部公司基地、湛江远洋渔业基地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设,城市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除原霞山组团外,增加了赤坎组团和调顺岛组团。

城市基本成形:

1983年湛江地、市合并,1984年湛江市被列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设立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南油基地为主体的坡头组团,确立了以霞山区、赤坎区、经济开发区、坡头区、调顺岛等五片区为组团。随着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湛江市初步形成了环海式组团式空间格局。

从湛江城市空间发展轨迹来看,湛江没有形成相对较集中的中心区域,这种空间格局延续至今,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

(1)霞山区和赤坎区基本上是两座***的小城市,各有自己的区域中心;市级行***办公地点分散,市委、市***府处于赤坎,***协和人大位于霞山;坡头区主要集中布置了南油公司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与主城区隔海相望,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城市缺少以核心向四周辐射的统一功能体系。

(2)由于旧城区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密集,目前城市建设,很大部份都是集中在霞、赤两地旧城区中进行。在旧城区见缝插针式的建设,造成了旧城区越来越拥挤,环境不断恶化,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被破坏殆尽,旧城改造成本不断增大。

(3)新城区在原有旧城区基础上向四周摊大饼式的建设,使新城区整体景观缺乏应有形象。一方面,彼此分散的公共设施没有形成整合的态势,造成没有“统领”城市公共空间的集中中心。另一方面,城市缺少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和场所,使城市形像缺乏特色。

(4)旧有的城市中心如霞山,赤坎偏于城市一隅,两区的中心相隔近20km,目前主要通过棋川大道,人民大道,海滨大道相联系,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把整体的城市内部的高频率、短距离人员、物资流动分化为两个以上***的市区之间的流动。其结果是限制了整个城市内部的流动,并造成城市内部运输能力的相对利用率降低。

(5)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霞山、赤坎之间,在空间上是湛江市的中心位置。但由于开发区规划管理是由开发区***府***行使,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亦由于其性质而与总体规划相悖。管理体制的脱节和土地使用性质与城市发展方向的矛盾,令开发区的城市建设缓慢。[4]

3湛江市城市中心区区位和建设目标

3.1对上层次规划的引导分析

《湛江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提出:城市总体发展确定为环海湾拓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形成海湾型的“片区+组团”的结构形态。

该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经济开发区发展为中心城区,增加中心城区幅射能力,缓解老城区拥挤状况,拉动城市整体发展,改变城市面貌。这对于湛江中心区的选址提供了指导作用。

3.2中心区区位和范围

城市中心区范围确定为北至龙潮东路,南至乐金路,东至海边,西至开发区边界;中心区以人民路为南北轴,乐山路为东西轴,形成以乐山路三帆雕塑为中心的“金十字”。区域面积约为4km2。

城市中心区具体区位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策优势:开发区作为部级开发区,享受一系列优惠***策,有利于招商引资,可以促进本区开发建设。

(2)区位优势:本区位于湛江市城区中心位置,南北与霞山、赤坎为邻,东面经跨海大桥与坡头区相连。

(3)交通优势:本区距离机场、火车站、港口均在5km范围内,交通优势明显。东西向的乐山大道、海湾大桥横跨本区,南北向的人民大道、海滨大道贯穿本区,这些道路方便了本区与市内外的交通联系。

(4)用地条件:该区域土地储备充足且地势平坦,未开发建设用地主要为荒地、坡地,有利于城市建设。

(5)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该区域道路、电信、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善。

3.3中心区建设目标

希若·波米耶在《成功的市中心设计》一书中,认为一个成功的市中心应该是“健康而有活力的市中心”,“充满着生活,情调,变化和机会”。

湛江市中心区未来是以行***、商业、商务中心为内核,以文化、展示中心和居住社区为外缘,形成“一核、两轴、多区”的空间结构,构建多元化、复合的城市空间,以塑造充满活力的中心区。

(1)未来的中心是城市多中心体系中的一极;其建设目标之一是形成城市多中心空间格局。

(2)营造城市活力之都,鼓励多样性和功能复合,激发“经济活力,文化活力和社会活力”。[5]

(3)保存和延续城市文化脉络;构建具有人性尺度的公共空间和场所,创造宜人的工作、居住和休闲空间。

4湛江市城市中心开发策略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应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以塑造有活力、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区为开发重点。

4.1***府主导,建设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区

***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中心区用地控制,对未征用土地应控制其转让,严内私人建房,对已转让土地,限期开发;二是高水准编制中心规划,对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采用国际招标方式、扩大中心区影响;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

4.2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中心

湛江在中国的城市群中是极具特色的北热带海滨城市、港口城市;既是一座具有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城市,又传承了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法国风情的殖民文化也在城市肌里上留下了烙印。城市中心区应以城市设计为手段、在轴线营造、标志性建筑、空间营造、重要街区和主要的节点等方面体现这些独有的文化特色,建设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城市中心区。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

4.3处理好中心区开发与老城区建设的关系,明确城市各组团功能,形成有机统一,有序竞争的主、副中心格局。城市中心区作为湛江市的行***、金融、商业、文化娱乐和信息中心,霞山、赤坎、麻章、坡头和东海岛各组团分别形成各自的区级中心,形成有机统一的多中心空间格局。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有利于避免城市空间的过度密集,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中心从本质而言是资源聚集的反映,有必要引导全市的主要商务办公集中于中心区范围内,促成中心区开发的集约和聚集效应。

4.4调整开发区用地结构、充分利用土地价格杠杆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中心建设以办公设施、酒店及零售等服务设施、展示会议中心,以及居住设施为主,因此中心区建设用地以公共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而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共设施用地占19.61%,住宅用地占25.5%、用地比例较低,需要作出调整。运用地价杠杆调节上以形成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具体操作上可采取经济和行***手段,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商业、办公、金融等服务业态调整。

4.5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整治和改造位于中心区域的“城中村”。

湛江市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用地目前有一大部分为霞海村、龙潮村等村集体用地,区域内农民自建住房较多、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城市形象,不利于中心区开发建设。根据“城中村”现实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可实施性***策,采取拆、改、迁、留并举的改造策略,以就地环境整治,合理利用保护,局部拆除改造和基本拆除新建等不同形式,消除城市基础设施差距、改善环境、转换土地所属关系,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为市中心区的开发提供土地储备。

4.6梯次开发,采用中心开发,后周边开发,先公建,后商业开发的建设秩序。

中心区开发采取梯次分级开发。由人民路、乐山路向两侧开发,由赤坎、霞山老城区向新片区开发是比较好的开发路线,这样也有利于配套建设实施与延伸。开发项目上,以公共建筑、公用设施为拉动项目,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商业开发价值,实现滚动发展。

4.7开发模式选择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涉及公共利益较大的公共设施,文化体育设施采用以***府为主导的市场开发模式;商业、房地产及一些基础设施可以采取公共和私人联合开发的模式。中心区的开发应引进战略投资商、采用联合开发的形式、以提高开发品质。

综上,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区块的发展是非均衡的,湛江中心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新的极点,其后发优势十分明显。国家大型钢铁、石化项目相继落户湛江,以及湛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劲的经济支持。明确中心区的发展目标和采取适当的开发策略,以及***府的引导调控力度将成为中心区建设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明.从“DOWNTOWN”到“CBD”—美国城市中心区的演变[J].城市规划汇刊,1999(1):58-63.

[2]宋云峰.中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湛江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Z].2003.

[4]万向东.CBD与湛江城市建设[J].

城市建设论文例3

园林城市建设是***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园林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当务之急。园林城市建设是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增多的要求和需要。“园林城市”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提出来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国家建设部《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中指出,园林城市就是要:“保护城市依托的自然山川地貌,搞好大环境的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形成城市独有的风貌特色。”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本文立足德令哈实际,从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现状、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为使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现状

2000年以来,德令哈市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龙头,以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内在动力为保证,多方投入,逐步推进,相继建成22条城市主(次)干道。中心广场、体育广场、垃圾处理场及公园等一批市***公用设施项目,加快了城市亮化、绿化等工程建设步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以乌兰路、柴达木路、格尔木路、天峻路、都兰路、纬四路、战前路(七横)为横线,以环城东路、环城西路、黄河路、长江路、祁连路、昆仑路(六纵)为纵线的“七横六纵”的道路框架。截至目前,完成详细规划编制面积约443.99公顷,市区详细规划编制覆盖率达37%。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建成道路总长62.48公里,建成道路面积131.4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30.9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平方米;供水管网达到143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95%;排水管网达到42.81公里,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2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19.08%;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24.3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20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19.1%;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73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

按照建设“西部园林城市”的要求,以“一街一树种、一街一特色”为目标,以城市道路、广场、庭院绿化为重点,扎实推进园林绿化和林业五大工程,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春秋两季共投入资金2340万元,完成了黄河北路、站前路等15条新建道路绿化和梨园路、格尔木东路等17条道路补栽任务,组织实施了东山三角花园、河东派出所南绿地2处新建街头和庆华广场、中心广场等6处公共绿地绿化工程以及83个机关单位庭院绿化工作,绿化总面积1033亩,新增绿地265亩,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85%以上,是历年来绿化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完成了退耕还林(草)任务0.4万亩,荒山造林种草8万亩,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950亩,经济林4420亩,国家重点公益林补植补栽1.2万亩,高效林营造800亩,低效林改造700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造林2200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9.59万亩。

二、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新的成效,但也面对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势必会严重制约德令哈园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一)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十五”期间,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策的支持,德令哈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但随着国债资金的淡出和国债项目的减少,“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投资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受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储备的制约,吸纳社会投资、民间投资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能否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已成为制约“十一五”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德令哈市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草场退化,沙化问题突出,水资源紧缺,资源存量不足,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已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约束力不强。从源头上控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洁净、舒适、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探索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和示范园区建设;搞好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承载功能不强的问题。通过“十五”以来的发展,德令哈城市面貌较过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初具规模。但总体上看,城市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的起步阶段,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市***公用事业经营机制不活、基础设施商业开发和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顺、社会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不健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滞后、城市园林绿化的技术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成活率偏低较严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园林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品位较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距离西部园林城市——“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德令哈地区属典型的高原荒漠半荒漠干旱气候,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年均气温4℃,水资源短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约176.1毫米,而多年平均年蒸发量高达1200毫米以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气候恶劣、风沙侵蚀较为严重,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已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水平,草原退化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乱砍滥伐、开发、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过度放牧,是造成森林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从德令哈市特点来说,冬季漫长,无叶期长达6个月之久,园林绿化时应该突出个性和特色,要在生态学基础上体现应有的景观效应。然而,德令哈市园林绿化植物却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园林绿化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非生态的建设模式,绿化树种较单一,生物多样性贫乏。还有巴音河道的污水排放,影响着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德令哈园林城市的建设。

(四)园林绿地存在的功能性问题。城市的绿色主体是园林绿地系统,这些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大类型,每一类绿地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功能不尽相同,规划设计手法与建设也必然应有所差异。城市中优良的园林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害气体;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吸滞烟尘和粉尘;减菌和杀菌;减弱噪生;美化环境等。然而,德令哈园林城市的绿化建设中,绿地的实际位置、周边环境与绿地的实际功能相混淆的情况也有发生。例如,市区和工业园区相距太近,大量的粉尘、烟雾、有害气体肆无忌惮地向城市上空弥漫,致使人们在欣赏、感受***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营造的这座戈壁滩上的绿洲时,围着环城公路鲜花丛绿化带旁驾车、骑车、长跑、郊游时却吸入了质量差的空气。园区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绿地指标与实际存在差距。绿地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园林绿地水平的重要标准。按目前的统计数字,德令哈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9.08%,绿地率19.1%,分别比国家园林城市标准35%和30%差15.92和10.9个百分点。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而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超过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8平方米。根据《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不同地区人均建设用地不得突破下列指标:其中海西州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315平方米/人,考虑到海西州是工矿区,建设用地占用相对较多,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调整到260平方米/人左右;城镇园林绿化建成区绿化率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认为城市绿化面积每人平均为60平方米为最佳居住环境。而德令哈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只有5.73平方米,相比之下,德令哈城市绿化水平与这个标准相差确实较大。这说明,当前德令哈市的绿地率偏低和发展不平衡问题。

(六)城市园林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差。园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城市的经济基础、建筑布局、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等密不可分。因此,城市园林又作为一门艺术,能够展示城市所特有的魅力。德令哈市园林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还较低,一些园林工程设计显得不尽合理或缺乏科学性。由于城市土壤、水源、气温等都不能很好地为园林植物提供最佳的生存条件,某些园林植物在栽植不久就会出现不适症状,严重的导致所栽树木很快死亡,给园林部门造成巨大损失。不仅如此,对于园林绿化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了解或研究的更少,在工矿区及其周边栽植抗性强或滞尘量高的树种等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园林机械老化、人员少、资金缺、林灌设施不配套,林、农争水矛盾突出,有些林带终年浇不上一次水。三、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据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现状、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推进生态现代化。从德令哈市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状况较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倾斜力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从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德令哈市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

(二)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确保园林绿地植物配置多样化和本土化,突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林城市自然生态景观

建设富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多样化和乡土化十分重要。因为城市中即使是30%甚至50%的城市绿地率,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本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当地的自然植被与生态是植物适应地质演变、生物进化的产物,它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变化,体现城市生态园林本土特色。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对营造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城市生态园林时,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地带性植物区系分布,通过引种、驯化和培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园林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会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抗干扰能力增强。在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和建设中,遵循城市肌理,加强对自然遗产、文物古迹等的保护。在强调生态景观及其生物多样性同时,保护好具有传统风貌地带的名木古树。围绕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特质做文章,体现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城市生态园林文化品位,创造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有个性的城市生态园林体系。资源保护管理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都应相互协调,以营造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

(三)整体合理布局,长期规划发展,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生态型产业结构调整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构建应参与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宏观控制城市绿色脉络。把城市绿化工作作为城市发展先导性行业加以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关系,编制好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德令哈西部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建设用地布局、环境污染的防治、道路交通建设、园林景观设计等众多环节。根据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作用,对城市生态机理的研究,主要从城市污染机制到城市排污机制的内在运作秩序进行研究。加强生态型产业结构调整,在主要支柱产业工业园区中合理规划生态工业园区,这部分产业要逐步向生态型、高科技型企业转变,运用各种高新技术,发展绿色产业。对于城市长远规划来看,选择一种或几种能够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生态型产业替换传统污染工业,并以生态产业增量逐步“消化”污染工业存量。同时,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划定城市建设的各类绿地范围和保护控制线,强化城市绿化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力度。随着德令哈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居民生存环境出现极大的矛盾,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不可逾越的矛盾。***府职能部门在城市建设中能做到整体布局、长期规划、放眼未来,才能实现德令哈园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园林队伍素质,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水平

科学研究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加强绿化队伍建设是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水平的保证。从设计、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增强绿化队伍素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德令哈市园林水平较低,生态环境恶劣,可栽植的园林植物种类匾乏,工业所产生的废水、废气、烟尘都对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发挥及其健康生长造成极大的危胁。这些客观现实使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矛盾日趋激化。这一矛盾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通过对植物抗逆性、植物对有毒有害气体吸收以及植物对粉尘吸滞等等的研究,来解决工业区及其周边区园林绿化植物选择问题;通过对园林植物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来合理地配置植物,更好地展示其景观效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通过对植物引种、驯化、育种方面的研究来增加德令哈市绿化植物种类,达到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总而言之,只有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才能保证德令哈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五)切实解决城市绿化用水问题,建立完善的苗木保障体系

德令哈市雨水少,蒸发量大。园林城市绿化工作中切实解决水的问题至关重要。要坚持节约用水原则,优先发展用水量少、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植被。多培育和种植一些耐干旱的节水型植物,普及推广先进节水的滴灌技术,同时,积极推行污水回用和雨、洪水的拦蓄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化养护的水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德令哈市育苗、植树、造林因缺水而成活率低的问题。引导城市生态系统朝着更加稳定、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苗木保障体系,应包括树种规划、生产绿地规划等,为城市苗木培育提供引导方向,丰富城市园林树种,促进树种规划的不断更新。虽然近年来德令哈绿化规模较大,用苗大量增加,仍需加大苗圃生产能力,满足所需苗木自身供给,建立适应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园林苗圃育苗基地势在必行。同时,做好本土植物品种选优工作,积极引进适合德令哈市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新型优质植物材料,丰富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效果。

(六)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和功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加快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加快德令哈建设青海西部园林城市步伐,重点做好城市绿化及周边防风林带、市区巴音河两岸园林景观建设和河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坚持以乔、灌、花为主的“造园”原则,塑造高原特色的园林风貌。注重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功能,体现“高原绿洲城市”和“盆地***治、经济、文化及海西东部经济中心”这一内涵,努力塑造“城市形象、单位形象、产品形象和市民形象”。进一步完善德令哈市的综合功能,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集中有限资金,重点搞好道路、给水、排水、环卫、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采取有偿使用、拍卖、出租、租赁、抵押、转让和合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形成以市场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城市市***公用事业市场运行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以地生财、以地养城建城的路子。强化城市管理工作,确保道路、园林绿化等建设的实施。防止园林绿地被挪做它用或是人为降低园林绿化标准。按照《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公共绿地、庭院绿化等保护和监督,对各项小区和工程建设,按照城市园林标准确定各类绿化用地,严格小区和单位绿化方案的审批,要求绿化与土建工程同规划、同设计、同施工、同时验收。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新华时评: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Z].新华网,2007-10-19.

[2].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Z].中国***新闻网,2008-01-30.

[3]德令哈市***府工作报告[R].2008-01-23.

[4]孔祥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3):63-64.

[5]冯国禄,吴铁明.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林论坛,2007,(11):19-20.

[6]张晓婧.试论太原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存在问题与对策[J].园林绿化,2007,(2):28-29.

城市建设论文例4

关键词:城市文化;品牌;意义;途径

一、城市文化概念

虽然关于城市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其都可以划归为广义或狭义的一种。关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理解,普遍认为广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几乎涵盖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狭义的城市文化仅指指导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精神意识形态, 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风格与个性、城市形象与实力的统一,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以及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城市要提高竞争力,必须重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

(一)增强城市居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个好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本城市的居民具有鼓舞作用,使他们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义乌有句谚语“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其实就表达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因为城市的一切都是由城市居民共同创造的, 因而人们对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文化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并进而营造出人人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气氛,推动城市的发展进步。正是这样,义乌人凭着“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合作、不断开拓进取创造了有“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美称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城。城市文化的构建在提升城市居民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生活素质的同时,还大大有助于强化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塑造城市文明风气,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城市凝聚力,义乌人民齐心协力,为全面推进“二区六城”建设而努力。

(二)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现代城市文化对城市周围的地域,对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作用,其文化的内容和风格可以辐射、感染、影响其周围群落,乃至整个区域的文化,促进整个文化的发展繁荣。城市文化的辐射性有利于城市品牌的传播。城市是文化的集散地,城市的形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条件, 人员的流动带动了跨地区文化的传播, 使城市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向四周辐射,这是城市品牌作用于外部的扩散力。好的城市品牌必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城市品牌的文化内涵越丰富,认同性越大,其辐射力也就越强,相应的其吸引力也就越大。

文化虽然属于无形资产和无形资源,但在当今时代,它对于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竞争力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改善城市的文化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魅力,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才;有利于增加城市的无形资本,吸引投资;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发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义乌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吸引了全国、世界各地的人们,从义乌的商业伦理文化来看,义乌在接受事功哲学思想熏陶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崇尚忠孝节义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轻权势、重义气、好坚持、重承诺的精神特质。义乌人在生活中普遍具备谦让、互利的意识,比如“出六归四”的回馈之道,比如“客人是条龙不来就受穷”的共赢理念。正是这种文化的影响,义乌建立了自己的诚信包容的金字招牌,同时由于义乌人的这种谦让、重共赢的合作精神,义乌人牵上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现与10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与全球有10多个国际小商品集散市场接轨;义乌国际物流中心每天出口集装箱达到了1000多只标准箱,义乌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都市。

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一)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注重准确的把握城市文化建设的定位

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品牌的定位,丰富了城市品牌的内涵 。许多城市的管理只是注重城市的外观建筑设计,形成“千城一面”的怪象,但是真正给人无穷回味的是城市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特点,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或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城市品牌来展现出来。在建设城市文化品牌时需要深入的研究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就是要依据城市的地理、历史传统、资源条件,确定城市的文化品牌基调,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准确定位城市文化品牌载体,才能明确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最终形成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文化品牌。

(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注重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与提升。厚重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必须着力培育和提升。现代化城市建设,不能光靠有形的硬件去支撑。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人的内在素养的提炼和升华,是人站在理性的高度审视自然和社会的思维之光和智慧之果。有了它的培育和弘扬,人们既可以改造社会和自然,又和谐于社会和自然,把谋求自身的利益与谋求群体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 义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拨浪鼓”文化,为义乌的创业和义乌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和肥沃的文化土壤。要弘扬这种区域人文精神,培育具有时代内涵、义乌特点和现代市场经济特质的商贸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创业无止境、创新求发展的浓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弘扬“义乌精神”的过程,就是丰富、提升城市精神,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的过程,更是凝聚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在全社会铸造崇高的精神支柱,形成共同价值追求的过程,赋予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新的内涵和动力,在建设国际综合贸易改革试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注重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设置。

要创建城市文化品牌,公共文化设施是必须要有的,。要在规划、设计上给博物馆、美术馆、***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位置并且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如义乌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标中就提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建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文化设施规范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适应加快建设国际商贸名城要求的全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功能齐全的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如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集科技、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金沙国际”正在建设中。有了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还得培养一流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义乌注重切实加强***府对全市户外广告、楼宇电视、车身广告等社会宣传资源的管理,在绣湖广场、国际商贸城等重点场所,建设大型多媒体文化宣传阵地。只有这样,公共文化设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塑造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

(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注重保持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

个性是城市形象塑造的生命,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无论哪类城市,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区分开,就在于它自身的特点。义乌的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就做了统筹规划,建好博物馆、档案馆、国际商贸城陈列馆等宣传文化展示中心。建设义乌历史名人纪念馆,在名人出生地建设一批先贤纪念处,广泛设立乡贤纪念点;编印义乌名人通俗读物,成立名人文化研究会,组织举办历史名人研讨纪念活动,打好名人文化牌。加快古镇、古街、古建筑的开发建设,尤其加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佛堂古镇的保护开发力度,提升古镇的文化韵味,强化宣传推介,努力在省内外打造较高的知名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抢救和保护,对婺剧、道情、花鼓、踩高跷、叠罗汉、农民画等特色文化项目,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相应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措施。做好义乌红糖、丹溪酒、义乌大枣等地方特产开发文章。

(五)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注重形成传统特色的文化节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除了硬环境建设,还必须要有软文化空间。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构成的城市文化空间,属于静态的外观文化空间结构。这种静态的文化空间还要有活动于其中的动态文化空间相配合,除了城市人民的工作学习、休闲活动以外,应有属于本城市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这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精神、风情的动态体现和象征。义乌文化建设就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组织开展传统节日纪念、庆祝活动。努力办好农村、社区、校园、企业四大文化节以及义博会、文博会、全民健身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精心策划“一镇(街)一节、一节一品”文化活动,扩大特色农产品节庆影响,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鼓励支持文化行业协会、文化企业组织开展休闲文化、假日文化、饮食文化、汽车文化等新兴行业文化建设。只有同时有群众基础的、有历史传统的、民族、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会有感人的文化节庆气氛。

(六)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注重有出色的产品和产业来烘托和支持,培育知名的文化产品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因此,需要积极扶持城市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来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名牌产品带动城市品牌形成,品牌产品与城市品牌相互提升、相得益彰。以文化精神为依托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以直接的物质享受,同时也给人们提供精神的营养,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独特的城市精神、地域文化。在义乌基本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特色明显,与国际接轨的义乌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努力形成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推进我市文化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文化对外开放优势进一步增强,义乌市场成为我国精神文化产品重要出口基地。

文博会作为城市文化产业重中之重来抓,坚持市场化模式、明确专业化方向、突出国际化特色,加强交易功能,加大对高端、新兴文化产品及数字、传媒、影视、网络等强势文化产业的招商招展力度,举办高层次的文化经济论坛,努力把文博会办成部级文化品牌展会。

(七)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注重形成新的地方特色

城市文化建设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需不断创新,挖掘更多的内容,不断给城市补充新鲜的血液和养分,让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在区域竞争中显示自己的优势。义乌市在创建地方文化品牌上独具特色。这里也例举几处:

(1)建设商业文明品牌。打造“义商”金名片。义乌商业文化、商业文明品牌的构建既是创义乌特色文化品牌、扩大义乌文化影响、宣传义乌市场和义乌城市形象的需要,更是维持提升义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2)发展提升“义乌指数”文化品牌。不断提高“义乌指数”采集、编制水平;推进义乌市场“信用指数”体系建设,创建义乌市场“质量指数”。

(3)培育多元文化区品牌。坚持本土特色文化走出去,世界优秀文化请进来,高端活动办起来的文化大对接。重点打响中外各民族、各宗教文化在义乌友好交流,世界各国、各民族客商在义乌和谐相处这一“国际文化牌”,精心规划,建设好异国风情区块。

参考文献:

[1]吴成祥,李婷.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文化品牌[J].艺术教育,2009

[2]苏萱,李锦华.城市文化品牌概念模型及分析[J].城市问题,2010

[3]彭立勋.文化立市与国际化城市的建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付晓东.经营城市与城市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城市建设论文例5

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会存在一定的痕迹,人们可以从城市建设中感受城市的魅力,城市立体真实的还原了所属文化,标志性建筑能够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及其当时的城市理念,经过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理念汇总,成为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建过程中会形成城市档案,其真实的记载了城市建设中的不同文化,人们对城市文化的了解,并非简单的了解城市外貌,更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城建档案则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这些城市文化。

1 城市文化内涵及其与城建档案管理的关系

1.1内涵

城市,就如同一本打开的立体的书,其风貌能够表现出城市文化的本质。城市精神风貌,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是由包含物质环境与人文素质体现的精神面貌等在内的城市整体综合素质工程。其中,(1)、硬件因素,主要是城市体现出的物质的、人为的、直观性强的风险,是物质文明时间与空间的有机整合,也是人日常生活的舞台,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其主要包含城市建设群、道路铺设、交通体系、工艺雕塑、活动场所、植被绿化、环境建造、通讯设备的完善、文化体育硬件设备的建造、公益环境设施、城市空间规划及群众日常娱乐活动场所。(2)、软件因素,主要是内涵,包含精神层面的,可以通过感官体会到的熏陶与陶冶情操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又可细分为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积淀、民情风俗传播与感染、城市文化理念的认识、道德展现、文娱活动的丰富性、全民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水平与等级、价值观、社会风气与舆论导向、群众间的和谐相处、城建的合理规划、综合治理水平、设备的智能化与先进化,信息流通与获得的及时性、文化感染力程度。

1.2城建档案管理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建档案,主要是对城市建立与完善中各项工作包含的文化要素的记录,其自身涵盖了丰富法内容,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建档案,是对城市***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与时代差异的表现,一个城市的城建档案,体现了这个城市的丰富文化资源与底蕴,也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有计划、组织及规范化的城建档案管理,有条不紊的记录城建各个环节,并保存好,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科学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城市文化建设中,城建档案管理发挥的作用

随着城建档案资源的不断丰富、形式多样、保存与传播的电子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建档案管理的潜在文化建设功能日益明显。通过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城建档案管理作用。“以史为鉴、存史育人”,城建档案管理,可以引导人们更好的认识城市进步与发展,向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层面。在城建档案资源开发中,发掘与城市文化建设相匹配的内容,并加强宣传与利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便于社会各界更好的认识城建档案,从而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工作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对城市发源建造及其溯源进行研究,利用宣传教育、文物展览、直观的音视频文件或宣传片的支座,加深人们对所在城市文化知识的印象,更加热爱城市,这些宣教活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 通过城建档案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加强档案编制与研究

对于城建档案编研,要严格依照相应的专题,合理挑选、分析、研究、综合、编排及评价等手段分析城建档案相关内容,编辑资料,进行城建服务的研究工作。将原本分散、专业性强的城建档案信息集中起来,使之系统与通俗化,将生硬的文化与***片转换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同时,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拓宽群众城建档案的使用渠道,充分发挥其文化效益。

3.2加强交流与宣传教育

在新时期,文化理念推陈出新,通过价值表现其魅力,文化竞争应运而生,文化冲突也不断出现。而文化冲突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整体文化的协调。整体文化是对文化,只有认同城市,才能更好的与文化相融。城建档案通过文字或***片记录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很多城市不熟悉本城市原有面貌,城市档案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的。在档案记录中,群众可以明白的了解建筑意义,或城市过去的样子,产生心理共鸣,以此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城建档案馆的责任主要是引导群众了解城市的旧貌,在为群众展示城市文化过程中,可以借助展览或放映技术,宣传城市文化,还可选择市民喜欢的方式,合理利用档案馆中的丰富资源,为城市居民耐心的宣传城市文化。

3.3对声像档案资料加强收集

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声像档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记录了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的重大活动与事件,记录了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构筑、名胜古迹及市容市貌,记录了城市的地理封锚特征,城乡建设前后风貌、景观、城市变迁与社会风情等。对于历史古建筑,或可能消失的城市风貌,甚至居民生活习俗,城建档案馆可主动向民间征集,或利用声像技术将其固定并保存好,做好城市文化变迁的记录。相较之气体形式的城建档案,声像档案更加直观,完善的记录了城市风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建档案是对城市建设变迁轨迹的一种记录,是重要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与原始记载。在城市建设与保护中,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要坚持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重视城建档案资料的建立,确保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在城市发展中长久的流传下去。

城市建设论文例6

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重要分支,1967年第九次国际林业大会上首次公布了城市林业这一概念。当前,城市林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涉及多领域的综合学科,并且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承认和接受。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开始了对城市林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如长春的“森林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规划与实施、长沙启动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等,都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发展城市林业建设的意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森林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野生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容,发展城市林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推动林业的整体发展,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林业建设,其同山区的林业建设息息相关,且各自的发展相互促进又带动整个林业的进步。此外,城市林业建设对林业的重要功能即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引导林业的全面发展。

1.2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林业立法的发展,各地方在发展城市林业的探索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对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出台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也可以为立法所参考,增加立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1.3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城市问题。城市林业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林业不仅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还能利用其生态功能解决许多城市问题,美化城市,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2.城市林业建设中的误区

尽管发展城市林业对于林业和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制度、管理、思路上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林业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2.1将城市林业建设和经济建设割裂开来。

城市林业建设和城市经济建设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的一个子系统,同时还是城市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影响城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在:⑴生态功能,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噪降噪等功能,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保障人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建设,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⑵美化功能,森林自身的美与城市建筑融合在一起构筑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为居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也是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基础之一;⑶经济功能,森林不仅可以直接向人类提供多种林产品,还能带来经济利益。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希望生活在健康美好的环境之中,于是环境消费成为热点,房地产开发商都把小区的绿化作为一大卖点。此外森林的美观和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功能还能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自1992年以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行业,每年向各国***府上缴的利税在6650亿美元以上,我国的环境“十佳”城市无一不是旅游的热点。⑷保健和医疗功能,森林能够有效的吸收和固定现代化工业生产中释放出来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还能减轻噪声和电磁波的污染,维护人类的身体健康,此外许多林产品都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对于医学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建设的有序和稳定;反之,若城市林业不太发达,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成本则会增加,从而阻碍城市经济的顺利开展。

2.2把“绿化”和城市林业建设相混淆

人们一般把城市绿化误以为就是城市林业建设,这和我国的立法现状有关。1994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包括绿地系统,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一些城市,根据《森林法》和《城市规划法》相继制定了适用于本地区的城市园林绿化条例而非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规定,将绿化尤其是园林绿化当作城市林业建设来进行规范。

城市林业如前所述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园林绿化被包含在其中,城市林业不仅要在园林中实现绿化,更为重要的是和城市建设相统一,将林业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道路、建筑物两旁无法建设园林的地方,却可以实现林业建设;园林绿化多为种植草坪、灌木,而城市林业注重乔木的培育种植;园林绿化建立的是一个人工系统,需要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管理成本较高,而城市林业建立的是一个自然系统,管理成本较低。国际上一直认可的城市林业建设是森林化,是生态层面的城市建设,而绿化的层次较低,不能与国际接轨

2.3城市绿地系统单调

目前,不管大中小城市都热衷于建设人工绿地,这和***府对城市林业建设的误解有关。由于盲目强调大面积的草坪、广场,城市不断引进国外的植物及其新品种,导致城市绿地系统单调,缺乏自然特性,且生态效益低下,根本无法和城市林业的功能相提并论。此外,我们学习的应该是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不是非要把国外的植物品种移植到中国来,这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市情、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成本回报等问题,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广东的中山市每年园林绿化养护费高达3000万元,而3万多公顷的林地财***一年的投入费用不过300多万元。经济利益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2.4没有将城市林业和山区林业相区别

城市林业虽然属于林业,要适用《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但其和山区林业建设存在着许多差异,这是由于二者的功能、目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山区林业重在用益,发挥其经济功能,而城市林业重在发挥其生态功能,兼及经济功能;山区林业多是成片林,且林种较多,而城市林业中成片林较少,林种也较少;山区森林生长环境要优于城市森林,而城市的环境污染造成林木成活不易。因此,对于城市林业应该有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如在采伐的许可、流转条件上要严格限制,且应更加注重树木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2.5植物的选择上没有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在发展城市林业时必须考虑到这一问题,同时由于城市环境恶劣,土壤透水性差,应该选择那些生命力比较顽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植物来种植,不能只注重美观或是盲目的抄袭其他地方的做法。北京一到春天就漫天的杨絮,简直和下雪一样,使得大气能见度降低,给人们行走、行车和城市清洁工作都带来困难,说明这一树种就不适合在城市种植。此外,植物的选择还应该符合本地区、民族的特色,树立起一个城市的绿色形象。最重要的一点是植物是依水存活的,离开了水,植物难以自行生长。有人作过一项调查,每年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太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水,人们只管种不管养,一是因为没有法律上规定的义务,再就是因为离水源远,管理成本高,因此城市林业的发展应该和城市给水系统相贯通。

2.6***府对城市林业的重视不够,资金、科研投入不够

一些地方***府一心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认为林业建设无所谓甚至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如前所述,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林业建设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用于城市林业建设的资金和科研投入都不到位,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也很紧缺,导致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缓慢。

3.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出路

鉴于目前城市林业建设存在着种种误区,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必须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林业规划

根据国家的***策法规,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城市的市情以及发展趋势,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确定了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按照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战略要求和“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建设以林木为主体,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城区、近郊、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城区公园及园林绿地、河流、道路宽带林网、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使全国70%的城市林木覆盖率在2050年达到45%以上,使城市的人居环境有显著的改进,使城乡绿地实现一体化。

按照这一战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建设的规模、性质、布局、气候特征等规划出城市林业建设的布局、规模和数量,要按照现代城市的要求,编制城市林业规划,在城市林业规划中应该包括林种的选择、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范围内的绿地、道路旁的绿化等内容,建设完整、结构合理的城市林业体系。

3.2依照规划进行城市林业建设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必须依照城市林业建设规划,建成以花草林木构筑的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为特征,以林木为主体,森林与其他植被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城区、近郊、远郊及自然保护区的林业之间协调配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还要将林业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中的各个项目从投资到验收,绿化不达标的不能批,也不能验收,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城市建设。

3.3行***部门之间需要协调配合

城市林业建设虽然主要由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但是需要很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搞好,并且只有实行行***领导目标责任制,才能将林业建设顺利的开展下去。如******主要领导应承担第一责任,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门负责资金的协调和安排到位;林业绿化部门负责公益林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和市场建设部门分别负责园林外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设施建设,不因人设岗,***策具有连续性,并且对各个部门在推进城市林业建设中的活动进行严格考核,作为判定城市***府是否履行环境综合整治职责的标准。

3.4大力开展公众参与

城市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而环境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人们享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可以依法参与环境管理、监督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林业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举动,只有全体市民共同参与,抵制毁占林地、绿地的行为,支持绿化建设,城市林业建设才能长足发展下去。

***府还也可以把公众组织起来,成立民间的护林组织,或是支持市民自发形成的保护森林的团体,开展林业发展的学术交流、科技成果推广、监督***府的依法行***,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涉及林业建设的重大调整,可能对市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开工,应当召集市民参加听证会,并且听证会的笔录必须在最后决定中有所反映,以免流于形式并在将来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3.5林网化与水网化结合

这是上海在发展城市林业建设中首次提出来的,其内容是: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范围内建立起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环境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以期在发挥森林净化水体作用的同时,较好地利用城市水体改善森林生长环境。这一经验很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3.6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林业科研投入

城市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府投入,但这是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经济功能来筹集资金。如上海规定凡是在《上海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从事大型成林建设,且经过规划批准的,可适度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体育、休闲和生态观光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建设。还可以利用林地发展经济林、苗圃、花草基地等林业产业。城市林业中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一般也大多来自财***拨款,还有企业和个人捐款,可以考虑采用发行环境的方式筹集资金。基金重点用于扶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大型生态林、环城林等生态公益建设及公路两侧林带、河道防护林、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护。

另外,为了保持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相关技术的开发必须也同步进行,例如开发新的植物健康监测及信息交流方法以促进植物健康综合管理,了解树木生物学特征及预先采用维护植株健康的方法可降低植株栽培成本,以及研究生态恢复技术,预测在各种资源管理状态下,植物群落将来的生长及发育。林业科技不仅能够促进城市林业的进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7强调法制要求

城市林业的有序发展需要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城市林业的发展已经对立法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急待立法的完善,加快城市林业立法的步伐,规范城市林业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此外强化法律责任可以让人们增强保护森林的意识,同时还需要有严格的***队伍,将法律贯彻实施下去。

4.结语

一直以来,人们对城市林业的作用认识不足,多侧重于采用污水治理、废气控制等方法解决城市问题,导致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偏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问题越来越多,城市林业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接受,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城市都是建设在森林之中,城中有林,林中是城。中国在加入WTO后,全球化的进程加剧,城市环境优势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将环境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才是未来发展的优势,在新世纪中,城市林业建设必将蓬勃发展,我国应该大力建设新世纪的生态化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资料:

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载于《林业科学》,1995,(5)

蒋有绪《新世纪的城市林业方向世纪之约: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文集》魏小琴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

城市建设论文例7

齐齐哈尔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春季较为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暂短霜早,冬季干冷漫长。年均降水量约为41.5cm,年均温度为3.2℃,年平均无霜期为136天左右。年均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10至120千卡,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似,生长期(五至九月)的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65至67千卡。每年光照时间在2600至2900小时,在生长期(五至九月)的光照时数在1300小时左右。齐齐哈尔市有利的自然资源是有充裕的太阳辐射,雨热同期,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春耕时期出现干旱、夏季多雨而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秋季早霜,冬季严寒干冷,常年刮风等,它们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齐齐哈尔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1.2自然水资源

齐齐哈尔市主要的江河有嫩江、诺敏河、雅鲁河等170余条,有湖泡800余个。因此,齐齐哈尔市的入境水量十分充沛。此外,齐齐哈尔市有15个地下水含水层。这些地下含水层分布在平原潜水分布区,它们调蓄能力强,补给量充沛,地下水埋藏浅,便于开发利用。齐齐哈尔市江河天然水质好,地下水可满足饮用水要求。

1.3自然土地资源

1998年底,齐齐哈尔市拥有耕地面积大约为2602万公顷,草原面积约为1145万公顷,林地面积约为560万公顷,水域、苇塘面积约为275万公顷,荒地约为195万公顷。齐齐哈尔市土壤主要有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砂土,且齐齐哈尔市大部分土壤热量高、透性好、质地轻、地势平的优点。

1.4自然森林资源

齐齐哈尔市林业用地面积约为68.5万亩,可用林地面积约为41.5万亩,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共41.1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约为16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大约为11.7%。

2齐齐哈尔市生态现状

目前,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虽然在有些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有一定优势,但是与过去的二十年相比,该市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草地面积逐渐减少,鼠害也日益严重。草地面积减少了近33.47万平方千米,减少幅度达38.8%;可利用草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达2.27万平方米;草地的实际载畜量超过了理论载畜量。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齐齐哈尔市天然湿地减少了5.8万公顷,对湿地动物的生存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对鹤类的生存与繁衍构成威胁。此外,齐齐哈尔市这几年来也开始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现象,水土流失严重,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3齐齐哈尔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

3.1解决齐齐哈尔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

建设生态城,可以逐渐提高城市发展的环境意识,减少对生态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基于生态城的理念,在城市工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加快产业机构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生产的节能降耗。

3.2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城市绿色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齐齐哈尔市步入先进的世界绿色科技领域,提升该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作者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果一个城市能拥有好的生态环境,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例如,该市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明月岛”等就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促进了该市的旅游业发展。因此,绿色规划与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重要内容之一。

3.3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齐齐哈尔的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相对于传统的数量型、物质型、户内型的城市生活来说,现在的城市居民更青睐于质量型、精神型、户外型的生活。生态生活休闲方式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4齐齐哈尔市生态城市发展目标

4.1注重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

齐齐哈尔市的城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周边乡村的绿化状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绿色植物是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支柱,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障人体健康的作用,此外,绿色植物还有降温、增湿、除尘、隔噪、杀菌和调节气候的功效,这种自然生态功能是任何人工环保工程所不能代替的。

4.2强调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

比如,旅游景区的旅游收入,餐饮服务界、经济林木的产品收入和园林设计、施工,道路绿化工程等直接经济收入。因此要加强对“扎龙自然保护区”、“沙龙动植物园”、“明月岛”、“龙沙公园”、“哈拉海湿地”等绿色生态的保护。借助这些自然景观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此外,自2001年以来,齐齐哈尔市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绿博会”,共有来自国内29个省(区、市)以及24个国家(地区)的上万家企业的6万多名中外客商前来参会参展,累计成交总额超2亿元。齐齐哈尔市因而赢得了“绿色食品之都”的美誉,目前,该市绿色(有机)食品年种植面积1280万亩,年产绿色农产品140亿斤,拥有绿色有机产品标识1500多个。因此要充分利用该市现有资源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同时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4.3体现生态环境的社会效益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体现了我市服以人为本、执***为民的宗旨。“绿色”孕育着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是城市经济实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城市精神风貌好坏的标志。

5齐齐哈尔市生态城市的发展原则

5.1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规律性原则

自然规律是一个庞大而又精密的规律体系,人们很难对它有透彻的理解。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可狂妄自大、为所欲为。生态城市建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顺其自然。

5.2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的建设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市民对生活、工作、休闲的需要,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5.3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绿色生态是生产力的原则

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城市的水环境、城市市容卫生、城市垃圾等污染物的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治理。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6建立和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决策管理机制

6.1健全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齐齐哈尔市“城乡清洁”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或地区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形成市、县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

6.2完善齐齐哈尔市资源管理体系

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自然资源产业***策;从该市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个符合我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资源管理体制;提高该市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竞争性开发和资产化管理,依法征收资源使用费用、补偿费,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控制人们对资源的滥用。

6.3建立完善的公众参机制

全市推广和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此外,相关单位组织和领导人应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开展垃圾分类推放、节约用水、资源回收利用等环保活动,同时成立群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奖举报”机制,建立环境诚信制度,公开环保***务信息、扩大群众对我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城市建设论文例8

二、建设、施工、监理三方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相互衔接,优势互补,推进三方治理机制和工程治理行为标准化

从表面上看,三方治理行为的融合,是相互重叠却又周而复始重复性治理行为,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治理的三方阵容里,有些人习惯了以往施工过程和施工监督过程治理,对此不以为然。正因为如此,一些项目工程才会有各种事故和本不应发生的问题频繁发生。建设三方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标准化,就是要通过制定和贯彻覆盖各个运行层面的不同工艺、工法和流程,以及治理考核量化指标,规范管理过程,从资源配置到日常起居,从项目文化到职业操守,从技术交底到旁站监督,从施工动态到验工计价,从竣工验收到创优落地,从考核奖罚到经验交流,从关注施工到受益关切,都要做到标准化,使施工治理过程各个环节和各要素做到有机结合,合理配置,高效运作,构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和控制标准化的治理常态,让纷繁复杂和重复雷同的施工治理过程更透明直观、简洁方便、科学易懂、放心高效,利于三方治理行为有效施行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三、突破三方治理的信息化“孤岛”,推进三方治理信息化融合

近年来,信息化和大数据管理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便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管理方式***,实现资源和信息有机整合,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延长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治理链条。以信息化和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实现三方治理能力融合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是信息和治理统一规划,统一接口,统一监管,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自成体系,杜绝互不往来。二是把原本依靠人工力量和单一组织的力量“难做到”、“做不好”、“管不好”、“管不了”和“监控不理想”的生产要素、队伍监控、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态环保、计量支付、资金使用和合同履约等问题,通过信息化平台,智能化管理,阳光化运作,适时进行远程监控,杜绝人为操作、人为干预带来的管理缺失、管理漏洞、管理真空和权力寻租滋生腐败现象的发生。三是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研究,及时决策,及时解决,及时关注后续发展和变化动向,做到发现问题不过夜,研究问题不推诿,解决问题要追踪,不吸取教训不放过。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指导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治理与加强对科技创新研发、科技创新成果运用结合起来,积极总结、推广、借鉴、普及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经验,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包容发展和跨越发展。

四、“开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减少和杜绝勘察设计缺陷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在众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掀起开来,勘察设计任务也急剧增加。勘察设计院所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也非常突出,加之绝大多数工程位于城市地下,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已经建设和正在兴建的项目工程看,勘察设计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地勘深度不够,精度不准,工程量不实,设计***纸与施工和线路沿线的百姓诉求发生冲突比较突出。要提高勘察设计质量,首先要超前筹划,给勘察设计单位和建立互动机制的各方以充足的时间,确保它们有时间精力思考、调研、分析、评估和制定解决问题办法。其次要提早与互动各方建立联系,及时通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意***,认真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和治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和科学依据。再次要加强与互动各方动态协作,发现问题及时征询意见,及时纠偏,及时整改,适时防范因为勘察设计缺陷引发的施工安全风险、质量隐患、变更纠纷、概算不足等因素影响施工正常行进等问题。第四要遵循勘察设计规律,既要防止片面压减勘察设计投资和挤压勘察设计单位必要的获利空间,又要防止勘察设计单位为追求利润而压缩勘察设计工作量。第五要建立勘察设计***纸评估打分制度。督促勘察设计企业根据设计意***和勘察情况,灵活掌握和运用技术指标和设计规范,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校审、反复论证,确保勘察设计产品经得起时间、自然规律和历史的检验。

城市建设论文例9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部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书馆、智慧***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投入***策、土地保障***策、人才***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城市建设论文例10

第一,在区域资本结构上,城市边界的提出意味着对乡村社会资本权利的确认,遏制城市对乡村资本的无限吞占,以此使城市与乡村在资本对等基础上实现良性流动。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策的落实中,资本的城市边界问题主要就是农村土地资本流转的问题;在资本城市的扩张模式中,城市占地成为其资本增殖的重要来源,而新型城镇化决策明显强调土地资本的权利归属,这将为乡土社会拥有与城市资本相抗衡的资本权利提供保障。

第二,在区域社会建设上,城市边界的提出意味着在区域范围内为“城市人”与“乡下人”共在的社会实现了正名。在资本城市的扩张模式中,城乡结合部往往被视为城市的“边缘”地带而多遭诟病,治安混乱、身份模糊、功能错位是城市管理主体对之常有的指责,但诸般指责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对乡民群体而言,城乡结合部恰是其融入城市的自我调适带,这种自我调适带的缺乏将使城市化进程在根本上无法进行。城乡结合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社会边界。扬•盖尔指出,人们总是喜欢在边界区域逗留,这主要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③。因此,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的社会边界,“城市人”与“乡下人”的身份可自由转变,身份既已明确的“城市人”与“乡下人”可和谐相处、积极交流,呈现为一种可贵的社会共在形态。这种共在形态是几乎所有文明中城市化进程的实然存在,城市边界的提出,使原先被隐没、污名化的社会存在得以正名。

第三,在区域空间结构上,城市边界的提出使区域范围的“廊道空间”呈现出来。空间是城市的首要要素。在资本城市的扩张模式中,城乡间空间仅是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通道,其社会属性、人文传统与地方认同统统被抹平,城乡冲突也正是隐藏在这种城乡间空间的去意义化上。然而,城乡间空间在根本上是无法完全被抹除意义的。城乡间空间是人群流动的空间,城乡间的迁徙不管对“乡下人”还是对“城里人”来说都是典型的社会“脱序”④行为。城乡间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存在的事实,也是人们在城市往还的社会“脱序”行为中所营造出来的人文空间。这种人文空间因其流动性成为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廊道”⑤;在资本城市的扩张版***中,城乡往还所形成的“廊道空间”是纯然物质性的,只有将其置于城市边界框架中审视时,城乡间人群流动所产生的空间生产意义才得以呈现出来。

进而言之,城市边界所引动的城乡间交流还仅只是其表层效应,城乡间交流的活跃化最终引致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本土回归。城乡间活跃的沟通将使城市发展落地生根,“城市”成为人们在城乡间的活跃交流中汇聚其地方性认同的特殊“地方”。所谓“地方”即是承载人们普遍认同感的处所。在人类广泛定居的时代,“地方”认同的前提与结果是人们自我封闭的生活状态。进入现代社会,资本的流通本性破坏了人们的“栖居”之地,也同时将人们对“地方”认同的需求空前激发起来。越是在动荡失居的中心,这种“地方”认同意识越强,这使得现代社会中“地方”认同发生最强烈的处所既不是在乡土社会,也不是在社会归属相对稳定的城市中心。“城市作为地方”源于城乡间的活跃交流。这种交流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与村落间的资本交换,以此形成了城乡间相对恒定的空间廊道;在此空间廊道中,人群、资本与其他要素的流动产生了本区域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并由此产生了群体的信仰认同。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文化城市”正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城市建设论文模板

学习

班级文化建设标语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文化建设标语模板,内容包括班级文化大字标语设计,高三班级文化励志标语。5、敬业修德强能健体。6、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7、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8、校园环境的美丽,正是你

学习

派出所消防工作计划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派出所消防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公安派出所消防工作计划,消防年度工作计划每月明细。二、工作任务(一)加强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建设。1、明确***府责任。按照省、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将消防经费投入、城乡消防计划编制

学习

营业员实习工作计划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营业员实习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营业员的实习报告范文9篇,超市营业员实习计划。营销学习情境是根据企业真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营销事件而进行的情景化学习项目设计,它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营销情境中,使其按照真实的营销

学习

音标学习计划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音标学习计划,内容包括音标教学计划,音标学习8天计划。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

学习

英文专业毕业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英文专业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全英文毕业论文范文,如何写好英文毕业论文。ATentativeStudyoftheDissertationInnovationofEnglishUndergraduatePANQinfen(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Zhejiang

学习

历史教师履职总结模板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教师履职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初中历史教师个人履职总结,历史教师履职总结。一、技术进入课堂面临的新问题刚刚过去的十年,是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笔者参与了多种不同的培训项目,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

学习

物流企业工作计划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企业工作计划书,内容包括有关物流工作计划合集7篇,物流企业计划书范文完整版。一、***书发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是指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使企

学习

绿色农业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农业论文,内容包括绿色农业种植论文题目,农业资源与环境论文。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

学习

心理研究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研究论文,内容包括心理最新研究论文,心理论文题目推荐大全。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显然要涉及到人的心理行为所处的环境。然而,不仅怎样对待环境的影响对心理学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怎样理解环境的含义对心理学家

学习

公司审计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论文发表期刊,公司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由上述可以看出:由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未严格执行审计专业标准,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审计结论出现偏差,审计报告严重失实

学习

专病门诊工作计划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专病门诊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专病门诊规划和计划,专科门诊工作计划。1分析问题领域首先确定业务需求和系统目标。本系统是门诊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完成门诊病案管理、门诊挂号、门诊划价收费工作。

学习

会计监督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监督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试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论文5000字,关于会计监督学术论文。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使国有林场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且没有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导致国有林场的经济领域制度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所以分

学习

教育学位论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学位论文,内容包括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教育优秀硕士论文。2.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

学习

银行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银行风险审计论文题目,银行内部审计论文摘要怎么写。2.取证不当风险,即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是不恰当而形成的风险。这是在现场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一般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原因

学习

班级文化建设标语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文化建设标语模板,内容包括班级文化大字标语设计,高三班级文化励志标语。5、敬业修德强能健体。6、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7、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8、校园环境的美丽,正是你

学习

英文专业毕业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英文专业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全英文毕业论文范文,如何写好英文毕业论文。ATentativeStudyoftheDissertationInnovationofEnglishUndergraduatePANQinfen(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Zhejiang

学习

历史教师履职总结模板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教师履职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初中历史教师个人履职总结,历史教师履职总结。一、技术进入课堂面临的新问题刚刚过去的十年,是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笔者参与了多种不同的培训项目,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

学习

班主任家长会发言模板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班主任家长会发言模板,内容包括一年级期末家长会班主任发言,二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有:能把自己东西整理好的孩子有: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有:字写得好的孩子有:绘画好的孩子有:热爱劳动的孩子有:喜欢唱

学习

安全监督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监督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下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计划,安全监督工作计划ppt。(一)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

学习

汪国真散文模板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汪国真散文模板,内容包括汪国真散文集摘抄,汪国真散文集锦。汪曾祺的散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很贴近。他笔下流淌着对生活默默的温情,这是特别打动人的地方。书中专门谈吃的就有七篇,其他篇中也时有涉及。从狮子头、东坡肉到家乡高

学习

绿色化学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化学论文,内容包括关于绿色化学的论文免费完整版,绿色化学论文原文。(一)贯彻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随着人类生存环境逐年遭到破坏,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以后生活的重要性,这也是发展绿色化学的重要目的。如何更

学习

投资顾问实习报告模板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投资顾问实习报告模板,内容包括最新理财顾问实习报告模板,投资顾问实***历范文。本^文内容中国教育资源=网‵二、实习的具体工作在公司实习的期间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公司根据我的特点和性格,给我的定位是做销售方面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