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1
我们今天约定俗成作为“中华民族”***权通称的“中国”指称,与“历史上的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是在晚清遭遇西方时,“中国”被迫开始从“天下”逐渐演变为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国家”的进程中产生的。民族国家观念中所具有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涵,需要确立一种一体化、同质化的民族认同,***治家和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到历史中去寻找构建民族的元件,从而产生了以“炎黄子孙”为代表的“始祖”论和血统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并对应了一个国家实体:“中国”。曾几何时,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同一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成为了一个问题。“征服王朝论”即为众多质疑之一,它从北方民族的立场出发,对同一性“中国”的历史叙述方式提出挑战。
“历史上的中国”之双重民族性
就纯学理而言,征服王朝论有其产生的正当性。此前,在构建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中国近现代学者所叙述的是一部部汉族本位的“中国史”。如,傅斯年先生将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近世、现世四个阶段。其中,自南朝陈以上的上世为“第一中国”,即“纯粹汉族之中国”。自隋迄宋的中世则为“第二中国”,其划断依据是:自公元4世纪西晋为胡人所占据后,汉族遂为胡人所挟,传至隋唐,风俗***教胡汉相杂,直至宋朝才胡气渐消,因而需要将唐宋之中国与“纯粹汉族之中国”分别看待。而宋亡之后至清帝退位为近世阶段,“全为胡虏之运,虽其间明代光复故物,而为运终不长矣”。这其实在暗示民国之后的现世为“第三中国”。显然,这一分期法是“皆依汉族之变化与升降以立论”。
傅斯年先生的观点在近现代学者中颇具代表性,他们多强调中国民族发展的汉族同质性,认为其他入主中原的民族对中国没有什么贡献,往往被汉族所消融、同化了。梁启超先生就认为,虽然汉人常常遭受北方异族的武力征服,但在精神与文化上,汉人实现了对其反征服。在此类历史叙述中,北方民族被消解于汉族史中,其“中国性”也因之成为疑问。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激发国民的爱国意识,宋代的抗金将领岳飞被诠释为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
1949年,美国汉学家魏特夫在《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一书序言中正式提出征服王朝论,他把近两千年的“中国帝制史”划分为十大时期,两种类型:
一、典型中国朝代
1.秦汉(B.C.221-A.D.220)
2.分崩离析时期之汉族王朝(220—581)
4.隋唐(581—907)
5.宋(960—1279)
6.明(1368—1644)
二、征服与渗透王朝
3.拓拔魏(386—556)及在其先后之其他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
5.辽[契丹](907—1225)
6.金[女真](1115—1234)
7.元[蒙古](1206—1368)
10.清[满洲](1616—1912)
其中,秦汉隋唐代表典型的中国帝制;北魏则是渗透型王朝的代表,该类王朝侵入汉地的方式是半和平的渗透式,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忘记本民族特征甚至民族本身;而作为征服型王朝的辽、金、元、清则在很短的时间里以武力征服方式将部分或整个汉地纳入自己的版***,同时始终把“祖宗根本之地”视为本***权领土构成中的重要部分,这类王朝的统治民族对汉化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始终维持着部分本民族特征。
征服王朝论的核心在于否认所有外来民族都被汉族“同化”的观点,其所借用的理论武器是1935年以来美国人类学家Redfied等提出的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理论。所谓涵化,是指包括各种不同文化的群众在不断接触中所产生的现象,以及原有各种文化在接触中所产生的变化。同化理论所说的两种文化的完全合并只是涵化的很多历史可能性之一,而只要完全的社会融合无法办到,文化的差异将继续存在。在某种条件下,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两种相互适应文化的共生,其结果可能产生与其母文化相异形态的第三文化。魏特夫认为在征服王朝中就存在着农耕、游牧文明共生下的第三文化形态。但与此同时,他也注重从游牧社会对汉文化的吸收方面去分析征服王朝游牧、农耕二元性格的成因,认为辽、金分别代表了征服王朝形态的两大类,辽是文化抵抗型,金是文化让步型,清介于两者之间。
最终,魏特夫并没有将北方民族社会从中国***体中分离出来。相反,他认为辽、金、元、清等应属于中国帝制史的组成部分。他通过对辽代社会史的研究,率先揭示出北方民族***权所具有的二元特性,并赋予其与汉族***权对等的中国征服王朝地位,从而揭示出“历史上中国”北方民族与汉族共存的双重民族性,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反影响。此为征服王朝论之精髓所在,在学理上有极大的借鉴价值。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后经由田村实造等人有系统地介绍到日本,引起日本学界的广泛讨论,该理论遂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与特色。
征服王朝论在日本学界的演变
日本学界将是否存在二元统治特征作为衡量征服王朝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也承认当征服王朝进入汉地时即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对魏特夫理论的沿袭。他们主要批判魏特夫完全没有从征服主体的北方民族方面去分析征服王朝建立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征服王朝所具有的农耕·牧畜社会的二元性格是北亚历史自身发展的结果,其中,突厥、回鹘的兴起可视为从匈奴、柔然等纯粹的游牧帝国过渡到辽、金等征服王朝的中间环节。
经由日本学界改造,征服王朝成为***于中国农耕社会之外的北亚世界的自我孕育,这与魏特夫立足于中国农耕、游牧社会文化共生的视角有极大的不同。立论基础的不同造就了两者在征服王朝界定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日本学界内部也存在,大致有以下三类现象:
其一,村上正二主张将金、清朝排除于征服王朝之外。这是因为辽、元建立者契丹与蒙古族为游牧民族,而金、清则为狩猎、农耕民族之女真、满洲族所建立,两者在生产体系和文化性格上存在某些差异,将它们集中在同一路线上去论证北亚发展道路的一元性有一定的障碍。但田村实造、护雅夫、吉田顺一等人认为,辽、元与金、清朝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应视为北亚世界内部历史与传统的差异,且两者达到的征服目的是相当的,因而金、清与辽、元一样,都可以置于征服王朝之列。
其二,田村实造、谷川道雄等将魏特夫所界定的渗透王朝———北魏看做征服王朝的“前史”,江上波夫则在《骑马民族国家》一书中将北魏看做最早出现的征服王朝。江上波夫还将征服王朝论与骑马民族论相结合,提出古代北方民族的国家形态经历了由“骑马民族———游牧帝国———征服王朝”三个演进阶段,将征服王朝论扩张成包括日本及整个欧亚大陆游牧和其他民族在内的历史理论体系。
其三,岛田正郎在《辽代社会史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契丹族***权在社会组织、宗教、祭祀等方面具有很强烈的北亚民族意识,不当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征服王朝,而应从中国史的系列中排除,是与中国并立的“胡族国家”。
日本学者的以上认知有其自身的学术背景。至明治20年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日本学者民族自信心强化,逐渐意识到日本作为亚洲民族,代表了与西洋文明相对的东洋文明的趋势,在史学领域开创了以“东洋史”代替“中国学”的研究范式。这一方面破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把东洋史研究领域从“中国”扩大到周边包括东洋诸国、东洋诸民族的历史;另一方面破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取东洋各民族完全没有差别的平等立场。在此背景下,日本中国学研究者不再把中原王朝与边疆异族***权看成是一个同一体,宋史属于“东亚史”,辽、金则被归于“北亚史”的研究范畴,而两者都被统一在东洋史的研究视角下。葛兆光先生称这一学术取向是以“大”涵盖“小”,以东洋史、亚洲史等更大的研究论述单位,淡化了“历史上的中国”的特殊性与同一性。
而自20世纪初白鸟库吉开创北亚史研究以来,日本学界对于中国王朝中非汉族***权性质的研究已颇为留意,先后出现的理论有“南北对立论”、“异民族统治中国论”等,都强调中国南北地区差异、汉族与非汉族的对立。当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传入后,日本学者普遍认为用征服王朝或渗透王朝比用异民族王朝更能体现出北亚民族的统治性格,并接受了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这些征服王朝在进入汉地之时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在此前及撤离汉地之后则恢复了自身***发展的状态。显然,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汉人对北方民族精神与文化上的反征服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从精神到武力上,北方民族都是作为纯粹的征服者的姿态出现。此种意识若达到一定程度,将割裂“中国”的同一性。在岛田正郎那里,辽朝的“中国”身份就成了一个很大的疑问。日本学界还倾向认为,当元朝撤离中原之后,北亚世界又进入了***发展道路,今天的东北地区是满清带给中国的“礼物”。考虑到征服王朝论在日本盛行的时代***治背景,此类认识显然有为日本侵华张目的嫌疑。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2
中***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72
The Status of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of
Luoyang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LIU Chenxiao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The publicity material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tourism scenic area to the outside world show their own mirror,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will natur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Luoyang has a ric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Luoyang tourist scenic spots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gradually exposed,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the incomplete, imperfect, not careful, inappropriate, whic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s the tourist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Tourist attractions; publicity materials; Japanese translation
对于翻译的定义,日本翻译研究家别宫贞德认为是:“ある言Zで表Fされた情螭颉eの言Zの等な情螭酥盲Qえること”。(将用某种语言表现出的情报置换为用其它语言所表现出的等价情报)。由此可以看出翻译在情报的传递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翻译的标准,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矣,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矣。”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三句话对信达雅的标准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基本思维。对于翻译的功能,谭载喜的《新编奈达论翻译》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论述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语言交际功能有表达功能、认知功能、人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移情功能、交感功能、施变功能、审美功能等等。在推动旅游资源对外开放,走进国际视野的历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翻译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注重翻译对体现人文关怀、提高地区知名度的作用。
洛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这些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的日译现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只有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不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探究,洛阳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的日译情况都存在一些问题。宏观意义上的日译问题指外宣资料的有无,微观意义上的日译问题指现有外宣翻译资料中,语法、用词等细节方面存在的的漏洞和不足。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不同侧重的调研,针对每一个侧重点进行了相应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1 文化旅游资源网站日文宣传的现状及对策
文化旅游资源不能与日本游客和日本文化建立一个有效的连接点和契合点。本研究通过集体考查的方式对河南旅游门户网、龙门石窟***网以及洛阳旅游网关林庙的相关介绍进行了考察。在已知的调查资源上,我们有了以下发现:
(1)河南旅游门户网日文界面存在漏洞。该网站为河南省通向外界的窗口,外界能否通过这个窗口准确地认识和了解其中涉及的各种旅游资源,直接影响到河南旅游门户网站自身的建设是否完善。在网站主页面的右上角我们找到了日语界面的链接按钮,但是在多次点击之后,页面未能出现日语版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给日本游客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惑。
(2)龙门石窟***无白园日文介绍。龙门石窟是国家著名的5A级风景区,每年为洛阳贡献了丰厚的财***收入。在龙门石窟有我国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住所白园。对日本人而言,他们酷爱中国的诗词歌赋,对白居易自然流露着难以言喻的膜拜之情。比如在中国广为流传的《长恨歌》在日本同样享有无上的荣誉,甚至有的日本人可以做到全文背诵的程度。但是通过对龙门石窟***网站的调查,我们找到了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等相关日文介绍,但是唯独没有找到的就是关于白园的相关日文介绍,因此该网站的建设可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
(3)对关林庙的日文介绍无实质性内容。在日本,以中国的《三国演义》为模板和素材改编的游戏、书籍和影视作品有很多,日本人热爱三国,那些逐鹿中原的英雄符合日本民族崇拜强者的民族心理,在三国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就是关云长。通过对洛阳旅游网的调查,我们找到了关林庙的日语相关介绍,但仅仅是其价格方面,对景点更为深入的介绍则没有涉及。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这事关国家、社会、甚至个人。针对网站建设,就国家***府部门而言,应完善网站服务机制,引进先进服务器技术,鼓励网站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就社会而言,应发挥媒体监督,舆论渲染的集体力量,督促,监督网站建设。就个人而言,应建议***府相关部门或景区服务中心完善网站建设,定期进行网站维护和检查,提高网站服务质量。
2 景区内部外宣资料的现状及对策
外宣资料服务范围局限,质量水准低下,缺乏包容性。外宣资料是旅游景区和外界相架接的一个桥梁,是介绍旅游景区的一种宣传手段。它包括一个旅游景区的宣传手册、宣传标语、标识语等等。研究小组对龙门石窟、关林庙以及王城公园进行了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以下存在的问题。
(1)关林景区的宣传页和内部的交通指示牌以及内容介绍牌等均没有日译。宣传页等事关游客对景区的一个大致的把握和了解,如果缺少日文介绍,对日本游客而言,很显然不足以准确的把握景区的构成元素及内涵。再者,我们讲究***文并茂,如果只有***有景而没有文,日本游客很难理解其深层意义。除此之外,缺少日译也会降低服务的包容性,难以为日本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经研究小组实际考查拍摄的20多张照片均无日译,尤其是对“旋生柏”、“结义柏”等著名看点的介绍。(2)龙门石窟景区日译资料不完善。龙门石窟是洛阳一大招牌,作为考察的重点对象,对宣传牌、交通指示牌、警示牌等研究小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在考察的50多张照片中,有70%均无日译,剩下的30%还存在语法、用词习惯等不同程度的问题。(3)王城公园外宣资料局限性明显。作为全国第一座遗址公园和河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园。王城公园对于中外游客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研究小组实际考察共30多张照片,其中,英语和韩语几乎涵盖所有外宣资料,而日语则零覆盖。日韩同为东北亚重要国家,同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市场客源,这种外宣资料上体现的局限会直接影响对日游客的服务质量。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建议景区相关部门能够借鉴我国民航(西部航空)服务手册的宣传经验(涉及英、俄、韩、日四种外文),以开放的,多元化的思维认识外宣资料的重要性,完善景区外宣资料。
3 景区内日语导游配备现状及对策
“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导游也可以被归为外宣资料的一种。只是在性质上而言,宣传页等外宣资料属于物理性质的,即“硬”性质的,而导游则属于人文性质的,即“软”性质的。通过游客亲身直接的感受和导游间接的译解,旅游的效果会大大提升。然而经过我们小组的实地调查,得知洛阳市的多数景区内未配备日语导游。就这点来说,景区的服务质量是缺少人文关怀的。
针对这一问题,旅游景区相关部门自身应该完善导游服务体系,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在现有的服务对象基础上,扩大服务对象范围。作为游客,应积极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和***渠道强化社会诉求,监督和促进相关部门完善“软”基础设施建设。
4 现有日文宣传资料现状及对策
翻译宣传资料细节处理不当。在经调查收集的外宣资料中,日译过的外宣资料仅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在细节上而言,还存在很多漏洞,通过对日译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了以下代表性问题,以龙门石窟为例作以简要分析:
(1)语法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警示牌“请勿攀爬”被译为「登るないでください。在日语语法当中,「登る是基本形,它后面的「ない属于否定,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登る必须要实现变形,即由基本形「登る变为未然形「登ら ,然后再接「ない,这样准确的翻译就是「登らないでください。(2)用词习惯问题。以“旅游礼品商店”的翻译「Q光念のお店为例,该翻译如果从汉语字面意思去分析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该翻译不符合日本人“接地气”式的表达,即日语式的表达。换句话说,该翻译不大符合日本人所认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习惯。所以经过和小组成员的探讨和老师的交流,建议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针①提出的归化法②翻译为「お土bのお店。
针对翻译细节上的问题,作为旅游相关部门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使与日本相关的宣传资料内容更加符合日本游客的思想意识,增强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要紧跟语言发展的最前沿,提高旅游标识语等相关用语的准确度。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利用学校或者社会的专业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与日语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沟通,从词汇、语法、翻译方法等角度,对已有的错误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改正,进而给相关旅游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服务质量。
5 结束语
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共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沉淀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长河赋予了华夏文明铸就的人文旅游资源。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经过对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外宣资料日译现状还存在相当多的漏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日译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日译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相关部门的旅游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剧增。解决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的日译问题对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地区知名度,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河洛文化旅游资源的日文宣传资料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10464036)和2015年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洛阳文化旅游资源的日文宣传资料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09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劳伦斯・韦努蒂针 (Lawrence Venuti)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自2000年起,他的归化与异化翻译概念以及翻译的差异伦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甚至引起了归化与异化的大讨论。近年来,韦努蒂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包括翻译伦理、翻译的解释学模式、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等方面。
② 归化法:反对中化(原文为欧化)的表达方式,强调发挥日语(原文为汉语)表达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意译。
参考文献
[1] 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雷鸣,付黎旭,肖辉.日汉互译理论与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3
中***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61-02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观念,所以被命名为和服。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装,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其体现的日本文化。下面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从中体现的日本文化,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一、和服的发展史
提起和服,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日倭王派遣使节先后三次前往中国,把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至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才真正地引入汉服的精髓。此时期,日本***府派使节到中国带回大量唐王赠送的朝服,这些朝服就是日本和服的原形。由于中国朝服的华丽、精美,受到日本人的喜爱和欢迎,日本天皇于次年下令,全国上下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样式。平安时代是日本的“国风时代”,日本在全盘消化唐文化后,又有了自己的特色。此时的服装也逐渐地摆脱外来的影响,形成独有的精致与奢美的特色。镰仓时代,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日本人的服装回归素朴。桃山时代,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着不同的服饰,当时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宴会等时穿的“留袖装”。江户时期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现在所见的和服大多是延续了江户时期的服装特色,之后几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前都穿和服,但明治维新后,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上层社会中,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洋服”。直至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中,很多妇女因穿和服行动不便而遭致不幸或身留残伤,之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和其他服装。不过,时至今日,和服仍然深受日本人的喜爱。无论是庆祝儿童成长的“七五三”节,还是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婚礼、葬礼以及节日庆典等重大节日及场合,随处可见身穿和服的人们。另外在日本,艺妓和高级宾馆的服务员都以和服为职业装,在举行花道、茶道等文化活动以及进行传统艺术表演中也离不开和服。
二、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案特征
(一)和服的种类
和服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穿着场合的不同可分为礼服和便服。男式和服款式较少,色彩相对单调,多用深色,腰带细,穿戴比较方便。与男式和服相比,女性的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较宽,穿戴繁琐。
男式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也可作为简易礼装随意进行服装搭配。
振袖和服:有色彩斑斓的***案和纹理,是未婚女性穿着的和服。它根据袖的长短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袖长大约在39至42之间。振袖是当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饰,是未婚女性参加成人礼或亲友的婚礼时常穿的服饰。
留袖和服:留袖和服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两种。黑留袖以黑色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案。黑留袖和服通常是已婚女性参加正式的典礼、仪式或是参加亲戚的婚礼时穿的礼服。色留袖是在其他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案。已婚和未婚女性在上述场合均可穿着色留袖。
花嫁衣裳:是结婚时穿的礼服。花嫁衣裳是神前婚礼穿着的礼服(日本的婚礼形式分为传统的神前婚礼和西洋婚礼),也是和服中最为华丽的服饰,色调以红白为主。
浴衣:是一种简单的棉质材料的和服,它是流行于安土桃山时代浴后穿着的“汤帷子”。因其质地轻便凉快,比较适合室内、浴后、夏季炎热时穿着,所以很受平民的喜爱而演变成现在的“浴衣”。
(二)和服的色彩、***案特征
日本的和服在选用颜色上是很有讲究的。在1945年之前,日本在和服的颜色上曾有这样的规定: 太上皇、天皇、皇太子、和亲王的礼服用色分别为深红色、青色、桔黄色、深紫色,这些颜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是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深红色和深紫色。
直到现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非隆重仪式和服一般不选用代表神圣、纯洁的白色和象征着魔力的红色。
日本现代和服在色彩上以黑色为最上。如已婚女性以黑留袖为正式礼服出席各种喜庆场合。青色较为稳重,常作为外出服的颜色,而比较雅致的茶色等色彩也常作为外出访友的服装的颜色,年轻人则喜欢穿比较鲜艳的色彩。
日本和服的色彩和***案很明显的表现在与一年中的各个季节的关系上。春天万物复苏、草木发芽、白花盛开,因此嫩绿的草色和浅葱色成为和服的主色调,樱花和菜花则是这一季节和服的主要***案。初夏时节和服的颜色主要是棣棠色和藤色等,到了盛夏人们为了感受到凉意,一般喜欢选择蓝色或绀色等深色的单衣。这一季节和服的***案除了朝霞和百合之外,波和水流也是人们所喜爱的。秋天和服的颜色多选用金茶色、暗茶色、古代紫藤等色彩,红叶、秋草、则是最适合这个季节的***案。到了严寒的冬天,暖暖的小豆色或是绯色是最适合的颜色了,它能够给给人带来浓浓的暖意。由于冬天是一个相对缺乏色彩的季节,所以华丽的更纱和唐草***案可以为此增色,尤其是新年,以莲红色为主调的吉祥***案成为主旋律。
三、日本和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
(一)“和服”这个名称体现了日本人以和为贵的文化
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观念,所以把其传统服装命名为“和服”。日本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以和为贵的社会,集体意识很强,注重协调精神。
日本自古以来是个农耕民族,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生活在比较封闭狭小的环境中,这种环境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通过集体合作、相互配合来完成农作物的生产过程。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日本人之间就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文化。圣德太子颁布的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宪法17条》中的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可见其在日本文化中的久远历史和重要地位。
日常生活中,“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之间善于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不用直白、开门见山的说话方式。同时还常见于日本人之间的寒暄以及寒暄时的点头、鞠躬等肢体语言。“和”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人们之间彬彬有礼、和睦相处。
(二)和服的发展史体现了日本人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具有本国特色
唐朝时期中国的唐装传入日本之后,天皇命令全国上下模仿中国这一时期的服饰样式。引进唐装之后,日本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一步对唐装进行改造、加工,后来日本人逐渐把本国的气候特点、本国人的形体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和服改良成了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服装。
日本文化是混杂的文化,也是不同系列文化并存的文化。日本是个善于吸收、改造并消化别国文化的国家。日本从弥生时代起就开始大量地吸收中国文化,后来又吸收了欧洲及美国文化并使这些文化逐步日本化。例如在日本文字方面,日本根据中国汉字的草书创造了平假名,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创造了片假名,根据英语、法语、荷兰语等创造了外来语。
(三)和服的色彩和***案体现了日本人热爱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
日本姑娘穿着的和服的绚丽多彩常常是西方著书者们称赞的对象。日本姑娘们将美丽的自然景色绣染在和服上,利用大自然之美来装饰自己。从和服到与之搭配的腰带、木屐等都装饰着自然界的花草等***案。即便是颜色的名字也都和大自然有关,例如樱色、桃色、棣棠色和、藤色、葡萄色、木兰色等等。日本和服的色彩和***案根据季节选择与此季节息息相关的色彩和***案,把大自然的色彩和***案融入到日常生活必须的服饰当中,体现着人们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之间的亲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日本人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不仅仅体现在和服上,还体现在食品、居住环境、艺术等方面。如日式最有名气的点心牡丹饼、御楸以植物为名,日本的名酒“樱正宗”“菊正宗”“山川”等也取名于大自然。在日式庭院中的路径、盆栽等无不使人感到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日本的山水盆景、插花等别具一格,尽量追求自然的真实性,保持大自然之美。
(四)和服的设计之美和穿戴繁琐体现了日本的包装文化
和服在日本的根深蒂固与流行,和日本人的爱好和习惯是分不开的。有人说,“日本文化是包装文化”。确实,日本是非常喜爱和重视包装的民族,他们认为包装包含着自己对对方的“体贴”和“款待”的心情。在商场购物时,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商家也会在包装上大下功夫,他们耐心仔细地对商品进行一层层的包装,甚至连一块小小的糖果也不放过。
对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女性来说,和服也是一种精美绝伦的独具日本特色的人体包装。日本和服种类繁多、设计精美而且穿戴繁琐,即使貌不出众的女性,穿上一层又一层且设计精美的和服也能变得光彩照人,让人眼前一亮。
以上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了从和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希望本文能够对对和服和日本文化感兴趣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佐岛・群巳.日本文化社会风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4
一、引言
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外国吸收而来的语言。日语的外来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日语当中的汉语词汇也属于外来语。狭义上讲,日语外来语主要指来自于欧美语言,并且由片假名来书写的词。所以,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日语学习者当中,提到外来语,首先想到的就是片假名形式的外来语,而忽略了汉字外来语。前者当然是现代日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外来语,但后者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将主要从汉字外来语,欧美语系外来语两方面分析日本对汉文化及欧美文化的吸收。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展示日本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兼容性。金田一京助曾说:“每一个词语都是民族文化的种子。一个个的外来语就是吸收外国文化的种子,外来语是研究如何吸收外国文化的重要资料。”[1]让我们看看洒落于日本各个领域的种子是如何一点点一步步地把各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囊括到本国文化中的。
二、日本文化中的唐风汉韵
(一)日语中的汉字
公元四世纪人文历史论文,大和朝廷建立统一的国家,与邻国朝鲜,中国等的交流也频繁起来。在频繁的交流中大陆文化源源不断的传入到日本,汉字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扶桑之邦的。自此,日本从无文字时代进入了文字时代龙源期刊。到了平安时期,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慢慢有了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都是由汉字这个“真名”假借而来的,所以称作假名。平假名是借汉字的草书字体而成的。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日本的文人墨客推崇晋朝文化,于是临摹草书而来的。而片假名则主要借汉字楷书的偏旁而形成的。据说是汉唐佛教文化传入日本时,僧侣们抄***文创制而成的。 [3]日本人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终于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组成的文字体系。日本民族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无文字时代到了拥有表音,表意文字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让人感叹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之包容。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已然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漂洋过海,抵达扶桑之国,并发展,繁衍开来。可以说汉字为日本民族送去了文明开化之灯人文历史论文,照亮了其漫长的文化发展之路。
(二)日本对汉文化的吸收
日本最早吸收的外国文化应该就是汉文化。主要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无论从***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日本民族又是一个擅于吸收学习先进国文化的民族。而事实上先进的汉文化确实对当时相对落后的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正如一位日本汉学家所说:日本文化与汉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汉文化就像碱水,日本文化一与汉文化融合就成了豆腐。道出了汉文化在日本文化当中所扮演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隋唐时期,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吸收达到了鼎盛。彼时的先进汉文化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治体制方面,仿照中国实行年号制。根据遣唐归来的高向玄理等改新国博士制定的新***策,设置了二官,八省的中央官制和国,郡,里三级的地方行***体系。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焕然一新的***体制可以说几乎是把隋唐封建集权制的核心移植到了日本。
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也仿照唐朝,设置了大学僚,以中国儒家经典《孝经》《论语》《礼记》《左传》等为教材。文学方面,可以说唐诗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当时从天皇到贵族几乎人人都会作唐诗,奈良时代到平安初期编纂而成的有名的汉诗集《怀风藻》《凌云集》等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是当时日本人最喜欢吟诵,模仿的了。比如,成书于十一世纪,日本文学中伟大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该书之中就引用了大量的白居易的诗。[4]文化艺术方面,我们所熟知的日本的茶道,也是由唐朝传入的。作为宗主国的我们对其不甚重视,而日本人却把这种文化发扬到了极致。再次,书法,唐朝时候书法艺术可谓百花齐放人文历史论文,登峰造极,日本人最推崇的是王羲之父子的作品龙源期刊。以至于现在日本还有几百家专门的书道学院。最后,日本的绘画也深受唐朝影响,具有明显的唐风。以至于学者称这个时代的日本文化为唐风文化。可见,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远,之广泛。[5]
行文至此,不得不感叹于日本对汉文化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已经随着汉字这个文化之种扎根于邻国日本,并与异邦本土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汉文化的影子,上至***经制度,下至文娱生活无不充盈着汉文化的映象。
三、日本文化中西方色彩
(一)日语中的欧美外来语
在现代日本,使用片假名表示的外来语俨然成为了一种时髦,时尚的行为。有时候明明有些日语固有词完全可以表达,却非要用一些蹩脚的外来语。而对于听者,就算对说话人讲的有些外来语的意思不明所以,也不好意思直说,以免让人笑话。由此可见,外来语在日本社会的应用已然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外来语的输入与日本的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吸收某国外来语的多寡,则反映出当时日本与该国交往,交流的深浅与长短。让我们随着日本历史进程的长河,看一下日本民族是如何一步步一点点地编织起这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西洋文字体系的。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与英美两国交往的频繁,输入日语的英美词语大量增加。经过大正,昭和到近现代的继承人文历史论文,发展,现在英语已经占日语现代外来语的百分之八十,成为欧美语系中最大的外来语。当然,大规模的美式英语输入日本是在二战之后。当时,日本在***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美国的“一边倒”,加上作为占领***的美***在日本驻扎多年,使得美语对日语和日本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日本锁国***策的结束,除了英美外,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的文化匮乏与社会落后局面,使得整个日本民族对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欧美文化很快覆盖了整个日本社会。相应的日语中的各国外来语也猛增起来。代表这些国家特点或某方面文化优势的语言随着国家间的交流进入日本。来自法语的主要是服装,文艺,料理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バレエ(芭蕾)、ルージュ(口红);来自德语的主要是医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ウイルス(病毒)、イデオルギー(意识形态)、ザイン(存在);来自俄语的主要是***治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ソビエト(苏维埃)。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近现代文化是借助于吸收人文历史论文,融合发达的西方文明才得以取得迅速发展的。日本***府借助这些发达的西方文明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
(二)日本文化中的欧美风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实行欧化***策,全面吸收西洋文化。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所以首要的就是把西方发达的近代教育制度移植到日本,使得全民教育急速发展,二十世纪初日本成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发达的国家,为日本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即使是在二战失败后,也以“国破教育在”的精神重建教育龙源期刊。福泽谕吉等把天赋人权论等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带到了日本。又大批聘请外国教师前来讲授和派遣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策。跟当时学习汉文化一样,主要表现在衣食住。服装从天皇皇后的礼服到学生的校服全部采用西服的样式。吃的方面,以吃素为主的日本人为了学习西方增强国民体质天皇带头喝牛奶,吃牛肉,甚至僧侣也可以吃肉食,并娶妻生子。ワイン、ビール、ウイスキー等也开始进入日本社会。建筑方面,西式建筑多了起来,著名的国际社交场—鹿鸣馆就是由英国人设计的。
二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吸收美国文化。这时,除了***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受占领***的控制进行了各项改革外,美国的生活方式也在战后通过报纸,电影等展示在了日本人的眼前,对日本人的衣食住带去了巨大的影响。衣着方面,战前日本女性穿和服的居多人文历史论文,战后基本上都穿西服,到了现代,和服也只是在特别的日子才穿;吃的方面,战前,早饭是传统的米饭和味增汤,而战后面包,奶酪,咖啡,牛奶等西式早餐普及开来;住的方面,被称作“老鼠小屋”狭小的日本人的房屋在战后开始引入美式的住宅建筑方式,布局使用2dk,3dk这样的西式结构。在榻榻米上吃饭的传统的吃住一体的生活方式渐渐淡出了日本人的生活。可以说生活方式的美国化是战后日本人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如果说日本的古代文明是传承于中国,那么日本的现代文明就归功于西方,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中西融合的产物。正是因为日本文化的这种混杂性,兼并性,日本文化也被称作混血文化,杂种文化等。也正是因为日本文化对外国文化的这种兼容性才使得日本文化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总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王曰和.外来语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8.
[2]***.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25.
[3]唐磊.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4]李光泽,卜庆霞.日本文学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0-25.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5
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家博会)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重点培育的三大会展之一,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宁波市人民***府主办,目前已是世界第五大、中国第一大的家居产业旗舰展。是集家居产业展、贸、销、评、会、赛、演多元形式于一体,是中央、行业和地方联合打造的部级国际性会展品牌,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本届家博会在总结往届家博会经验的基础上,定位科学,全面展示了家居产业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主要活动内容分为贸易展览、论坛活动、评选推荐和综合人文四个板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务实,重点更加突出,各项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六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6月8―12日)
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经***批准,由国家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府共同主办,是中国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第六届消博会分家纺服装、电子家电、办公文体家具、日用品、装饰礼品、食品和游艇等七大展区及境外/贸易服务区。展会汇集了国内外的名企、名品、新品参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带来众多日用消费品贸易商机。作为消博会的网络延伸,“网上消博会”常年***,为日用消费品领域的采购商和供应商提供专业、优质的贸易服务。
第九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6月8―12日)
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浙洽会)由浙江省人民***府主办,是浙江省一次综合性对外经济贸易交流活动,本届洽谈会精心安排了双向投资对接洽谈、浙江开放论坛和人才科技交流三大板块的内容。双向投资对接洽谈安排产业对接洽谈专场、国家(地区)投资环境推介会、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浙江开放论坛围绕浙江特色优势和特定参会对象,安排若干场互动性强、实效性好的专题论坛;人才科技合作交流会同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引进国(境)外人才智力和科技成果交流洽谈。
第七届宁波国际汽车博览会(8月27―9月2日)
宁波汽车博览会是“中国百佳优秀品牌展会”、“宁波十佳展览会”、宁波市***府重点培育展览。本次展会共启动了1、2、4、6四个展馆,展览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了2000平方米,达到了30,000万平方米,吸引了90余家单位参展,近500款车型亮相,厂方的布展率达87%,立足宁波,覆盖慈溪、奉化、余姚、宁海、象山、北仑、舟山等地;辐射台州、绍兴、上虞;影响湖州、杭州、金华、丽水、温州,并在当地媒体的支持下,吸引了5.2万人次参观车博会,共成交2036辆汽车,累计成交额达3.2亿。
第四届中国国际机电工业博览会(9月7―10日)
中国国际机电工业博览会是由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同志和宁波市领导的共同倡议,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机床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宁波市人民***府共同组织。本届展会以“产业、贸易、科技”为主题,旨在打造中国境内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交活跃的品牌展会。
第三届中国(宁波)国际电子产品暨家用电器展览会(9月15―17日)
中国(宁波)国际电子产品暨家用电器展览会定位为“出口主导型国际性专业展会”,以雄厚的家电电子产业基础为依托,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培育,已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家电类专业展会,荣获“中国百佳展会”和“宁波市十佳展会”称号。本届家电展共设国际标准展位1700个,展示面积4万平方米。展品分为家用电器、家电零配件及信息技术产品三大类。本届报名参展的市外企业比上届大大增加,同时有1万名潜在外商、3750家经过精心挑选的欧美家电电子类进出口公司接受组委会邀请参会。
2007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9月21―25日)
举办人才科技周是宁波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创新人才开发的重要抓手。今年宁波人才科技周,首次把人才科技教育整体纳入,突出以高层次领***和拔尖人才引进、高科技创新创业创意成果转化和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为重点,展会期间,还同时举办了人才高洽会、科技高交会、教育高峰会、创新设计展览会、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海外人才创业行、国际人才论坛、人才科技宣传周八项主题活动,近50项分体活动。人才科技周期间还举办了院士企业行、科技专家企业行、留学人才企业行等专项对接洽谈会。共有10名以上高校校长和科研院所院长,300名以上科技专家、教育专家、设计专家和理论专家参会。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10月22―25日)
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是宁波市人民***府会同中国贸促会、中国服装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合打造的经典会展品牌,集服装产业展、评、会、赛、演多元形式于一体,是中央、行业和地方联合打造的国际性会展品牌,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本届服交会总展览面积4.5万平方米,设展位2200个,共举行了创业投资、科技成果、服装交易等15项活动,参观观众近7万人次,国内外专业采购商2万余名,其中境外采购商6150名。通过服交会实施品牌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战略,把城市、产业、文化及展会相结合,加强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和集散地的合作,力求服装行业上、中、下产业链的升级。
第九届中国塑料博览会(11月6―9日)
中国塑料博览会现已成为全国塑料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经贸盛会和合作交流平台,余姚也逐步成为饮誉海内外的“塑料王国”和“模具之乡”。据统计,前八届中国塑料博览会,累计共有3937家中外企业参展,参展中外客商88.25万人次,成交总额186.8亿元。展会上还累计签订了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项目276个,外资总投资20.95亿美元,协议外资9.73亿美元。第九届中国塑料博览会以“机遇、交流、合作、共赢”为主题,以打造国内“塑料行业第一展”品牌为目标,着力构建国内外“互利共赢、竞争开放”的长期互动平台,推动区域、行业信息共享和协作沟通,促进国内外塑料及相关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本届塑博会设贸易展览、招商引资洽谈、科技研讨交流等三大主要板块,展馆总面积4.2万平方米、展位1800只、参展企业554家。与往届相比,本届塑博会更加注重国际化、市场化、组织化、科技化,在办展形式和内容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展会规模和科技含量上有了新的提高。
2007中国食品博览会(11月9―12日)
有着“中国食品第一展”的中国食品博览会现已连续三年选择在甬举办。本届食博会由商务部与浙江省人民***府主办,宁波市人民***府等承办,宁波市贸易局执行承办,以“食品安全与行业和谐发展”为主题,是历史上组团省市、海内外大型采购商参加级别最高、团体最多的一届。本届食博会围绕十大
目标,在规模档次、招商组团、参展人数、食品安全、品牌推介、经贸洽谈、成交金额、载体创新、高峰论坛、形象宣传等各个方面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彰显了宁波市的办展实力,牢牢一确立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展的地位。在食博会期间,共安排了21项采购洽谈、供需对接、产品推介等活动,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搭建了有效的合作桥梁和交易平台,加大了国际大型采购商和国内客商的合作力度。
2007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11月16―17日)
本次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是继05、06年两次成功举办全国性展会后宁波再次成为主办地。2007旅洽会由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人民***府共同主办,宁波市人民***府、浙江省旅游局为承办单位,由宁波市旅游局具体执行承办。本届旅洽会继续以“为美丽寻找资本,让智慧创造财富,给要素搭建平台”为宗旨,重点突出展、洽两大内容。在共推出的1000余个展位中分五个主题区,分别为序厅、招商项目馆、智慧馆、新业态馆、旅游装备(商品)馆,其中新业态馆是今年旅洽会推出的一个全新展区,主要展示以休闲度假类产品为主的旅游新业态,如航空旅游、海洋旅游、温泉、滑雪、高尔夫、自驾车等。本届旅洽会在积淀了前两届的成功经验后,比往年更显成熟,它已不再简单满足为投资商和旅游项目“牵线搭桥”,而开始日益发挥出其导向功能,引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潮流。
第二十三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11月25―27日)
第二十三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由农业部批准,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由浙江省农业厅承办,浙江省植物保护检***局、宁波市农业局及厦门凤凰创意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承办。参会人数达8万人以上,参展的企业近千家,落实特展展位125个,标准展位1 275个,展位面积1 7700平方米,正式组团注册代表3000多人。大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新植保、和谐发展”的主题,突出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宗旨,突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广泛交流植保新技术、新经验、新信息,充分展示农药新产品、新制剂及药械新机型,为国内外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及农药械企业和广大的经销商提供一个合作、交流、联谊、创新的平台,从而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和谐发展,为控制病虫危害、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技术、产品支撑和服务。
重要节庆
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4月28―5月20日)
自2002年举办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以来,徐霞客开游节已成为促进宁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舞台”,成为宁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精美名片”。第五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活动丰富多彩,规模盛况空前。包括中华游圣开游大典、“百团万人”宁海氧吧之旅启动仪式、“和谐新宁海”城乡演出活动、第二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评选、中国首届“徐霞客旅游带”旅游合作峰会、2007宁海国际投资洽谈会、“吃在宁海”生态食品特色小吃展示、《欢乐中国行一魅力宁海》大型演唱会、“十大名校名所专家宁海行”、大型音乐激光焰火晚会在内的十大活动吸引到了数万名客商和游客光临宁海,并引起了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第十届中国(象山)开渔节(9月5―16日)
2007年第十届中国(象山)开渔节将定于9月5日―16日举行。本届开渔节以休闲象山建设为目标,以感恩海洋为主题,以渔文化为主线,突出群众性、特色性、国际性,努力办成全国知名的渔民节庆、渔文化节庆、滨海旅游节庆。整个开渔节活动由主体、配套两大系列12个项目组成。其中,由浙、沪、苏三省市体育局主办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7年长三角体育圈“大目湾新城杯”海洋体育大展示,将有六省一市的数百名选手参加。主体活动板块还包括开渔节开幕式暨祭海仪式、青年志愿者护海,海洋论坛、大型演唱会、妈祖巡安暨烟火大会、开船仪式等开渔节的保留节目。
第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10月19―21日)
第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今年10月19日至21日将在宁波市梁祝文化公园举行。为扩大宁波作为“梁祝”爱情故事发源地的影响,在第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上,还将同时举行朱丽叶铜像揭幕仪式、“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和“中国梁祝博物馆”授牌仪式、68对新人“百合婚典”、第四届梁祝万人相亲会暨祈福游园灯会、宁波婚嫁产业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万里行启动仪式、《梁祝文库》首发式等活动,届时,“梁祝故里”宁波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意大利维罗纳市作为东西方两大爱情圣地,将互递国家的爱情名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邮票,互赠本国的爱神雕塑――“梁祝化蝶”汉白玉雕塑和朱丽叶铜像,共同唱响东西方经典爱情之歌。
第十一届宁波国际服装节(10月22日―25日)
由宁波市人民***府主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是该市综合性大型文化经贸活动。依托宁波市这一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集聚基地,通过举办系列的服装文化、服装经贸和艺术交流等活动,扩大对外影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至今,宁波国际服装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并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之一,在全国各类服装节中唯一获得这一殊荣。本届服装节以“大众时尚 国际色彩”为主题凸现人民节日。行业盛会、贸易平台、友谊桥梁的办节理念。期间举办了系列服装服饰经贸和文化活动,通过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2007中国服装论坛、2008中国春夏流行趋势和品牌、品牌评选、德国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来推动宁波市服装产业的成功转型和升级,同时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时尚之都。
重要论坛
APEC港口服务网络研讨会(6月7日)
APEC港口服务网络研讨会是今年浙江投资洽谈会的主论坛。此国际研讨会源自2006年11月举行的第十四届APEC领导人会议,会上,各国(地区)领导人签署了由***提出的成立APEC港口服务网络倡议,以推动APEC地区港口业及相关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一个完全国际化的研讨会。论坛由国家***为主办单位:中国外交部和宁波市***府作为协办单位,并得到了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彰显承办层次和规格的突破和提高。论坛围绕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拟以“加强跨行业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特邀APEC地区国家有关官员,港口、物流、航运、贸易等港口相关领域的业内人士,围绕APEC地区港口行业发展和跨行业合作、运输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议题和APEC港口服务网络的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城市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6月9日)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6
尊敬的***组织:
在三个月前我还是个对***不是很了解的一个人,但是,入***成为入***积极分子之后,我对***知道的越来越多,对***和一些优秀的老***员更加崇拜,为人民服务的心更加坚入***申请书范文定了。为祖国以后的繁荣富强伟大复兴更加有信心了!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我认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时态不是一种过去时,而永远是一种现在进行时。它不是一项突击一阵子就可以完成的短期任务,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不断地在建设中的一种社会状态,需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
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
频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克服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
对于***府来说,要狠抓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要打牢民生之基:就学问题。要解决民生之急:就医问题。要筑造民生之盾: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公民来说,要时时体谅***府的困难,不要总是跟发达地区攀比,所提出来的要求不能超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太多,否则是空谈。再就是要依法办事,遇事要冷静,不能超越法律的界线。其次要将创建和谐社会与各项社会生活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一种习惯。
千万不要搞成形式主义的活动比赛,必须是全民皆兵,众志成城,而且是持久战。比如说xx对和谐社会所作的概述中讲到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社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按照去做,才能让社会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有和谐这个整体观念,不能为了部入***申请书范文门利益或地方局部的利益而伤害全国的整体利益,不能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戏。要在和谐这个总观念的指挥下,奏响一部和美的交响乐。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二)
尊敬的***组织:
任何******都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治组织,每一个组织在它成立的时候都会有其宗旨,即目的和意***,都会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的宗旨是***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是***组织每一个成员一切言论和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中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由***的根本性质和***的最终奋斗目标所决定的,是***的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与***的全部活动之中,是***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厚根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个入***积极分子都应该自觉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必须吃得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树立服务理念。树立这个理念,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认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弄清楚这些知识后,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处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处处想着人民的利益,用实际行动去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其次,我们要践行服务职责。不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而不去行动,那样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来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服务的职责,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提升自己的人身价值。
再次,我们应该提升服务能力。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出现在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就必须拥有各个方面的能力。不然,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什么都不会,而只有一颗想为他们服务的心,那是完全没有用的,只是会更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最后,我们要规范服务行为。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规则行事。要时刻维护好中国共产的优秀形象,不能做出有损***的形象的事情。当然,在为人民服务时,我们还得制定高效快捷的工作程序,而不要拖拖拉拉,耽误人民群众的时间。
虽然,要做到以上的这些方面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有难度的。但是,作为入***积极分子,这些困难是不能击退我的。我一定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处处为人民服务。用最严格的要求来使自己能够践行***的宗旨,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三)
敬爱的***组织: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员的帮助,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向***员同志看齐,对***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将本人近期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章规定的***员义务的第一条。***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治上成熟的基础,***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有些同志在重大问题上***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个***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章中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员的一项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当即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到保持***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员要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总之,***员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和又红又专的模范,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工作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懂得干好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努力向***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员同志的差距,争取早日加入***组织。
此致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7
专业课测试科目及分值
学制与科类
收费标准
(元/年)
美术学
素描(100)、色彩(100)
学制四年
文理兼收
9000
绘画
9000
视觉传达设计
9000
环境设计
9000
产品设计
90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9000
书法学
临帖(100)、创作(100)
9000
音乐学
声乐、钢琴或其它乐器(60);视唱练耳(20);基础乐理(20笔试)
9000
舞蹈学
软开度(10)、基训课(30)、即兴模仿(20)、技巧(10)、成品舞(30)
11000
舞蹈表演
11000
注:专业收费标准及各省招生计划最终以***及各省招办2015年最新公布为准;未校考省份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招生直接使用考生所在省份的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
2015年校考省份考点及报名考试安排
省 份
考点名称
拟招生专业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
1月26日—27日
1月28日
山东
潍坊招办
美术类、书法学
2月2日—27日
3月2日
山西
太原师范学院
美术类、书法学
1月16日-17日
1月19日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
2月28日-3月1日
3月2日
江苏
江苏师范大学
美术类、书法学
1月23日—24日
1月25日
甘肃
兰州艺术学校
美术类
1月20日-21日
1月23日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
美术类
1月29日-30日
2月1日
注:具体分专业计划以各省招办2015年最终公布为准,另外山东省2015年为网上报名。
2015年艺术类招生专业章程
一、办学属性及层次:咸阳师范学院是陕西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二、办学地址:陕西省咸阳市
三、招生计划:学校在相关省区的艺术类分专业招生计划以***审核批准和各省区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为准。
四、艺术类专业课校考
1、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举行艺术类专业校考的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见我校招生简章及所在省招办指定考点公告。
2、报考考生符合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校考要求。
3、合格证发放比例为1:4。
4、录取过程中使用校考成绩。
5、未组织艺术类校考的省份使用统考成绩。
五、录取原则
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办法:文化课成绩符合考生户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类专业录取要求,按照专业课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专业课成绩相同的考生,按照文化课成绩及位次择优录取。
六、我校严格按照国家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学杂费,并将收费标准向学生进行公示。
七、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助等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八、学校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 邮***编码:712000
学校***: xysfxy
招办邮箱:zsb@xync.edu
咨询电话:029-33720888
校考专业简介
美术学院
美术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中学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工作者。
主要课程:艺术美学、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当代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当代美术作品创作与批评、美术教学论、构***与创作、基础素描、基础色彩、中国画学习与创作、油画学习与创作、版画学习与创作、书法与篆刻等。
书法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志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系统掌握书法学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养较高,能够胜任中小学校书法教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书法史、中国古代书论选读、古文字学基础、书法美学、篆刻基础、中国画基础、书法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于右任草书研究及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学习与创作等。
绘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文化部门、艺术馆、绘画研究院、画廊、画院、新农村文化建设、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企事业工会及文化产业公司等从事绘画创作、教学、研究、宣传和其他美术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培养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绘画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当代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当代美术作品创作与批评、构***与创作、基础素描、基础色彩、中国画学习与创作、油画学习与创作、版画学习与创作、壁画学习与创作等。
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大众传播学、广告学、艺术美学、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装饰与***案、***形创意、文字与版式、平面(印刷)设计与印刷制作、展示与陈设、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策划等。
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科研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史、建筑设计方法学、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设计效果***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数字化环境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美学、公共关系学、装饰色彩、设计素描、构成基础、立体构成、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形***像软件应用、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等。
产品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效果***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报告书制作、数字化产品设计、***形***像基础及应用、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装饰色彩、设计素描、立体构成等。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和动手、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市场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案、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画技法、面料纹样设计、面料塑性、服装工艺与制作、立体剪裁、中西方服装史、服装纸样设计、服装材料学、服饰配件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品牌策划、服装表演编导与组织、服装流行趋势分析与预测、服装制作实验、服装CAD等。
音乐学院
音乐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学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级学校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和能够适应地方社会文化建设需要的文艺工作者。
主要课程: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声乐、钢琴、乐器演奏、音乐名作赏析、键盘即兴伴奏等。
舞蹈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学校舞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舞蹈教育的教师和社会文化工作者。
主要课程:芭蕾基训、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西方芭蕾史、中国舞蹈史、舞蹈形态学、中国舞蹈意象论、舞蹈艺术概论等。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8
最近,中国知识分子总是拿“文化差异”来安慰我。他们总是高度评价中日文化“自古以来”交往的源远流长,而对于敏感的领土争端、历史认识、国民感情等,却总是不谈及问题的核心,避免与我争论。他们总是说:“我们之间文化不同,思维认知方式不同,慢慢来吧。”讨论总是在此戛然而止,无法得出有建设性的结论。
这样的次数多了,逼迫我开始思考,症结点到底在哪里?
文化是最难以解读的分野,比***治、经济、贸易、工业、能源、金融、***事、科技等能够以数据量化的科学领域复杂很多。
比如,很多日本人觉得中国的***治体制难以理解,而很多中国人则无法接受日本的首相频繁更换。中国***府主张问题是“问题”,而西方人却更多从宗教和人权的角度看待。这里面的问题,是很难仅仅用一句“文化不同”来解释的。
而从国际关系研究者的立场看,仅以文化为问题根源,往往是不科学的,甚至非理性的。因为一旦拿出文化,研究的思维只好遭到停止,以日文来表述的话就是陷入“思考停止”。原因在于,文化是很难“论证”的,而无***证的东西必须是难以说服他人的——你能拿出什么样的有形证据让别人信任你嘴巴里说着的内容?
与此同时,所谓“文化不同”变成了一句口号,被我们频频提出甚至放大,却又不能真正回答我们心中的问题。
具体到中日关系,我最怕谈文化。理由显然是因为,它无法被我的思维和逻辑来量化和论证。
试想一下,如果手中有具体的经贸来往、***费增长、人际来往、直接投资额和收购案等数据,我们说起话来自然感到底气足、靠谱。“中日总贸易额已经超过26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有2万家以上日本企业,雇用着1000万以上的中国员工”,“中国GDP今年可能超过日本”。拿这些根据提倡“中日两国应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当然很有说服力。
但文化呢?它说不清道不明,却重要到无法回避。
我曾听企业界的朋友说,在华的日企,在企业管理上多半采用日本特色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的待遇,而中国员工却并不喜欢。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频繁跳槽的、由能力和工作量决定待遇的西式企业文化。日籍老板明明知道中国员工有情绪,却不愿改变。据说,一位日本老板曾私下这样说:“我不需要那么优秀的个性化人才,比如北大的;我更需要听话的一张白纸,那些服从上司的中级人才,比如北外的。”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9
[中***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初期的旗袍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女性旗袍的雏形。作为与旗袍在东方服装史上拥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日本和服,经过长久年月的演变,其色彩所蕴含着的丰富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颜色运用。笔者提取与民国旗袍对应的日本明治时期和服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其原因一在于明治时期日本和服基本成型;二在于该时期年代相对不甚久远,相关的实物资料保存尚完整,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作为中华国粹文化的旗袍,目前并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果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旗袍在世界之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足,关于其理论研究体系有待完善。因此,本文试***总结出20世纪前后旗袍与和服的色彩运用的历史,从而得出旗袍与和服使用色彩的史实与偏好,深层次探究旗袍与和服在申报世界“非遗”过程中的差异与可鉴之处。
一、20世纪前两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概述
(一)中国旗袍色彩体系概述
1.旗袍入关前的自然色彩机制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蒙男女所穿之袍。因满族人多为“旗人”,所穿之袍即由此被称为旗袍。[1]12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被誉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作。清王朝建立之前的女真男、女满服,在保护色彩、服饰选料和染色之处上,选用的织物颜色多与所在生活环境色彩相接近,以起到适应游牧狩猎生活的环境、不被猎物发现、保护自身的隐蔽作用。旗袍穿戴之初,依靠自然,融入自然,它似乎可以说是现代迷彩服的鼻祖。清朝建立之后,旗袍形制基本形成,世代相传。
2.旗袍入关后满汉融合的色彩体系
入关前,满族妇女生活简朴,所穿旗袍素朴简洁,色调素雅。入关后,满族妇女效仿汉族妇女装束,所穿旗袍装饰逐渐繁复,色彩逐渐华美多样,自皇室到民间贵族妇人多以宝蓝等深色调为底,边饰粉红、嫩黄等明亮花边,华丽典雅之风逐渐盛行。在皇室,旗袍色彩分级体制逐渐稳固。[1]50《大清会典》对朝褂服饰色彩也有明确规定,贵妃、福晋、夫人等均以石青色为底,镶边纹饰有所区别。皇后龙袍为黄色,贵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且棉、夹、袍色彩根据季节变换颜色。随着社会服饰色彩等级制度的建立,石青色、明黄色作为社会权利的象征逐渐稳固下来,直至清朝覆灭(***1、***2)。
20世纪前的清朝,妇女旗袍装饰在满汉文化相互的吸引和效仿的过程中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这为之后现代旗袍的出现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
(二)日本和服色彩体系概述
1.和服的起源与色彩分级制度的出现
日本大和时代,中国东吴的纺织技术、晕染技术和服装风格传入日本,“吴服”一词由此而来,最早的和服诞生并开始出现色彩的社会分级。[2]9圣德太子制定十二阶,将官位分为了十二个等级,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官位所佩戴的冠以及服饰的颜色。十二个等级都规定了与其阶位相当的色彩,称为当色,根据阶级使用不同的当色来制作服装:由上级至下级为紫、青、赤、黄、白、黑。
2.和服色彩历史上的贵族时代与庶民时代
奈良时代织物种类逐渐丰富,服饰与布的染色技术提高,可以制作出带颜色的各种花纹。较流行的染色主要有红、黄、黑、茶、紫和蓝色。手工刺绣也得到发展,金、银的丝线亦开始用于织物生产,和服开始走向华丽、色彩明艳的趋势。
平安时代社会风气腐化,且和服消化了唐朝的影响,出现“十二单”这一奢华风格的极致代表。[2]10社会贵族追求极致的裁剪工艺,穿着方式繁琐复杂,色彩多以绯、紫色为贵,色彩艳丽,金碧异常,颜色为逐渐渐变(***3)。
由于平安时代穷奢极欲,后期武家之风盛行,这一时期色彩制度逐渐松动,民间开始流行如蓝、白、黑、茶色等较为接近自然的颜色,各种深蓝、浅蓝、淡蓝、青蓝等逐渐变成最为普遍使用的颜色(***4)。
从幕府末期到明治时代,和服用色越来越华丽。友禅染的出现令手绘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各种华丽色彩囊括其中。至此,为明治时代的和服定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二、20世纪早期两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同一性
(一)两国强调性别差异的女性服饰色彩同一性构成
1.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在强调性别差异上的色彩体系
清末的旗袍袍体宽大且多镶滚,有遮掩人体曲线和自然美的缺陷,堆叠的装饰是封建服饰美学观的体现。[1]23 19世纪中期我国上海等沿海地区社会风气有所开放,以上海为首的城市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性***,这些平等与***的诉求延伸到了服饰领域。旗袍的版型与色彩从欧美汲取养分,引入了浪漫、热情的西洋文化,传统文化在西潮冲击下亦产生变化,性别色彩也使得女性的生理性别得到了强化,旗袍开始大胆地彰显女性柔美的身体特征。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沿海开放的地方,旗袍的流行色五彩缤纷,瞬息万变,旗袍面料色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以体现女性柔美特质的暖色系居多,如粉、 藕荷、 淡黄、 月牙白、赭、驼、亚麻等色彩。从西洋服装色彩学的角度来看,服装色彩往往通过与人体肤色的和谐搭配来展现人体的色彩美感。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洋色彩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白、肉、粉、黄等色彩接近肤色,用于服饰之中会产生一种之美,展现人体美,在客观上慰藉了人们因遭受战争而低落的心境。
在同一时期的日本社会,由于日本男权思想的历史积淀,日本女性为了取悦男性、满足男性的视觉审美,在和服版型与色彩的设计上煞费苦心。在版型上,为了掩盖因肥胖突出的小腹进而突显女性的蛮腰,和服用腰带一层一层地缠绕于上身。在色彩上,日本女性竭尽全力地展现自己白皙的肤色,从日本艺妓用白粉粉饰自身脸部与颈部的夸张的苍白妆容便可得知日本女性对“白”的极致追求。在和服色彩上,为了凸显肌肤的白皙与身体的柔美,常选用暖色系的褐、米黄等色彩与男性冷、暗色调的服饰所区分,这一时期较年轻的未婚女性喜选择嫩粉、嫩黄等清新之色的和服。
2.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在强调性别差异的色彩体系中的同中之异
由此可以看出,两国的女性传统服饰在色彩选择上均偏好柔美且接近肤色的色彩面料,均是为了强调与男性服饰色彩的选择差异进而凸显女性柔美的身段与娇好的肤色。但倒思其源,其目的却是天壤之别,民国女性从传统中脱离出来,思想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城市女性开始敢于通过旗袍的形与色向社会展露自己的身体之美。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由于社会男权思想的稳固,大部分女性婚后随夫持家,放弃社会职业,完全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其审美也必然依附于男性,取悦于男权社会。
(二)两国崇尚自然的服饰色彩同一性构成
1.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崇尚自然元素的服饰色彩体系
民国初的十余年间与明治大改革期间,由于两国文化开放的影响,其服饰设计均与当时崇尚自然新生活的社会风气相关联,西方思潮的渗入,欧洲的写生技法和光影处理手段对传统题材影响很大,西方纹样的玫瑰、野花等亦逐渐融入两国服饰中。旗袍与和服的样式趋于简化,色调力求素雅,不再以装饰体现身份和地位,而更加追求自然的效果,富有生活情趣的纹样与色彩开始流行,如民国以独枝花卉缠绵于领袖的“一枝花”纹样;日本以友禅印花法印染的竹枝和服开始流行。
2.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追求自然季节变化的色彩体系
此外,自明治时期近现代和服雏形形成开始,和服的色彩与季节的自然变换关联日益密切。[3]154春季和服以鲜嫩的草色与浅葱色为主调,樱花与菜花为主导纹样;夏季和服新绿中映出点点藤色,且欣赏蓝色或绀色的深色薄衣;秋季和服上飘落的红叶与金茶色、暗茶色以及绛紫色融为一体;冬季和服以暖暖的小豆色与绯色为主打色,特别是到了新年,莲红色吉祥纹又开始流行起来。
民国时期人们对服装流行色彩的接纳性较强,旗袍也受到源自日本和服顺应季节变化的潮流影响,其色彩的季节性特点逐渐凸显出来。
三、20世纪前后两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相异性
(一)两国传统服饰色彩在社会形态变更中的“撵弃”与“保留”之别
两国在同一时间瓦解根基深厚的封建制度为同,纷纷效仿西方服饰为同,其同中之异在于前者选择了对旗袍封建色彩的彻底撵弃,并将其与洋服结合;后者选择了一条相背之路,将和服与洋服从定义到形式完全分离,其形式与色彩被完全保留下来,成为大和民族***的民族服饰。
1.民国社会形态变更导致其对旗袍封建色彩的“撵弃”
1921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的《服制条例》规定女子礼服分为两种,一种是短褂、长裙,一种是旗袍,旗袍被正式确立为中国现代女性的“国服”。这标志着在法律制度上对象征“差别等级”的封建服饰的彻底否定,服饰色彩也开始摆脱传统的尊卑等差。[4]16首先,民国社会几乎完全抛弃了清朝以来以明黄色为皇贵、以石青色为官贵的袍服色彩体系,传统色彩的禁忌被取消,没有了“禁用色”与“限用色”之分,封建等级色彩制度被彻底打破。
2.日本社会形态变更导致其对和服封建色彩的“保留”
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江户末期封建制度已走向衰退,1853年美国用大炮叩响了日本的海禁大门,从此大量的西方社会文化、思想、技术等流入了日本,日本天皇在国内推动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并推行资本主义体制,洋服开始流行。同一时期的日本,并未如同民国一般大刀阔斧地撵弃封建体制中体现等级的服饰色彩,而是有所节制地保留着封建社会中的传统用色。例如黑色在日本的封建时代一直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与显赫的社会地位,明治维新后,黑色仍然作为历代中女子传统礼服的最上等的颜色被保留了下来。
(二)两国传统服饰在西学东渐变中的饱和吸收与节制吸收之别
1.民国旗袍对西方色彩饱和吸收的态度
现代旗袍应属略仿旗装,与真正满人旗袍之色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尚在于此。[4]16在中国传统的色彩理论中,色彩分为“正色”和“杂色”两类。所谓“正色”即纯色,分别是青、赤、黄、 白、黑;而“杂色”也称“间色”,如绿、红、碧、紫、黄等等。由此来看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是以色相为标准划分,而西方是按色相、纯度、明度来划分色彩体系。此时的民国时期,中国开始效仿西方来划分色彩体系,沿海地区不少艺术教育学校将西方系统化的色彩理论体系引进并实施教学。饱和吸收色彩的三要素等概念使海派旗袍面料色彩搭配更自由也更专业。
2.明治和服对西方色彩节制吸收的态度
明治维新时期,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之下和服的纹样与颜色变得更加丰富,但在对西方色彩的接纳上,日本并不全然吸收,而是有节制地吸收着先进的染料和染色技术,并未从整体配色上动摇了传统色彩的根基。黑色、茶色、青色、杏色与白色仍然是从其历史的脉络中沉淀下来的经典之色。明治时期的和服对于西方色彩的吸收大多用在了与和服搭配的腰带等细部之中,开始流行西方纹样并运用西方的配色体系加以染之,色彩西化后的腰带、背衬搭配仍为传统用色的和服本体。
3.饱和吸收与节制吸收之别的成因
两国都有推动纺织业的现代化,开始使用机器织布、布料产量大增的时期;加上学习西方技术,引进新布料、新工业,推动染色技术大幅提高,传统服饰均向多元化发展。而两国服饰色彩的演变方式却大相径庭,其原因有二:
一是旗袍之“整”与和服之“搭”的结构根源之别。旗袍的量词为“件”,和服的量词为“套”,对两者的不同称谓说明了两者截然不同的结构属性。旗袍的“整”来自于它在起源之初便是整合而一的服饰,一件连体的裙装包裹了女性的上下全身,除了鞋与细琐配饰之外更多地是讲究与女性体型本身的融洽相处,结构的整体性导致旗袍色彩选择从上到下的整体性。和服的“搭”来自于和服文化本是服饰搭配的文化。[5]32一套和服之中部件的分离导致和服搭配的趣味在于和服与腰带、背衬之间色彩的变化所散发出的令人愉悦的张力之感,因此和服的搭配之道包括如何进行和服与腰带、背衬之间的色彩搭配。和服在选择色彩改变时不像旗袍注定一改则动全身,它可选择局部性而非整体性的色彩更新――腰带、背衬的色彩更新。这样既能融入西方新色, 亦可保留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用色(***6)。
二则是两国的民族自信力之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面对列强侵略满目疮痍,国家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1919年后,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和艺术流派纷纷涌入国内,在民众中起到了启蒙和教化作用,导致国人对西方先进文化如沐春风般地渴望、尽可能地吸收,因而近现代旗袍成为了中西结合的产物。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正如迪克特用“菊”与“刀”揭示的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明治时期的日本人沿袭了从古到今保守而尚新、自负而谦卑的特性,他们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过分自信,而开化的社会风气又促使他们不断革新,这一矛盾导致了此时期的和服色彩既保留了民族传统特征,又接纳了西方先进色彩观念。
四、以20世纪初期传统婚嫁服饰为例对比两国传统服饰典型用色
(一)20世纪初期两国传统婚嫁服饰典型用色现象
1.民国时期婚嫁旗袍色彩
民国时期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城市的中国”,一个是“乡村的中国”。在“乡村的中国”,人们始终单纯地坚守对传统服饰的忠诚,婚礼服饰依然选用以大红色为色调的传统色彩。而在“城市的中国”,中华民国***府《婚礼草案》后,草案规定新娘着装为“白软缎礼服长裙,头戴珠冠花环,披有四米罩纱,带白手套;执手花,伴之以长青草垂地。脚穿皮鞋或白软缎皮底绣花鞋”[7]16,此后西化过的白色婚礼旗袍成为城市新娘的婚礼标配(***7)。因此,20世纪初期中国的婚礼旗袍色彩主要由乡村之“红”与城市之“白”构成。
2.明治时期婚嫁和服色彩
在明治时期和服定型之后,日本传统婚礼女方所穿的礼服被分为三类:白无垢、打挂和振袖。振袖通常为大振袖,色调以白或者红为主。白无垢则是日本传统婚礼服的代表(***8)。白无垢以白色为基本色调,既是纯洁的象征,也是新生活开始的象征;新娘礼服为全白色,或是绣以白色、金色纹样的白色布料,整体端庄柔美,很好地衬托出了日本女性含蓄、内敛、矜持的特征。
脱掉白无垢后,新娘会换上颜色较深的振袖,振袖是未婚少女穿的和服,这也是新娘最后一次穿振袖了,象征着纯真少女时代的完结。而打挂一般穿于披露宴上(即结婚仪式完成后招待客人的婚宴),用色多为喜庆的红色、金色等(***9)。
(二)20世纪初期两国传统婚嫁服饰典型用色异同分析
从现象可见,同一时期中日两国婚礼服饰都见白、红二色。白色在婚姻中象征纯洁的爱情与崭新的生活,而红色则有红红火火、如意吉祥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两国对婚礼都有强烈的神圣无上且如意吉祥的美好向往。但在日本的婚礼服饰中,出现了以黑为色的振袖,黑色在历代中国的婚礼服饰中都未曾出现,且大量存在于丧葬活动中,可看出两国对黑色的寓意大相径庭:在中国黑色代表着死亡、晦气,而在日本黑色拥有尊贵、上等之意。
五、中国旗袍在民族文化形象推广中的新型探究
(一)当代中国旗袍文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中国民族服饰推广建设中文化支撑的薄弱性
中国素来以“衣冠之国”著称,但我国近年来逐渐成为世界服装的加工厂,代工贴牌为他人做嫁衣,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6]6中国民众宁愿身穿着本国制造的外国品牌服饰,也不愿选择本国品牌的传统服饰。本土的服装文化创新薄弱导致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遭遇巨大瓶颈,这必然导致我国大部分本土服饰品牌相对竞争力弱,难以走向国际。
2.国民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知亟待提高
近30年来,中国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包括传统服饰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通过基础教育得以大范围地正确灌输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此外,现在大量历史影视剧及媒体对历史的曲解也让传统服饰文化扭曲传播。
(二)向日本和服取经的民族文化形象推广之路
而在今日的日本的大街上依然不难看见着和服的女人,可见和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日本在流行时尚迅猛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住了传统的服饰文化,这显然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中国旗袍在民族文化形象推广的进程中应从***府、企业与民众三方面取经和服的推广之道。
1.***府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策与教育普及制度
由于日本国民对和服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日本***府特此制定许多保护和服文化的特殊***策。如在日本的京都,身穿和服出门的女性,购物都可以享受九折、可以免费进入任何公园、可以享受九折乘坐的士的优惠。
此外,日本重视传统服装的教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所专门的和服学校,如大阪的日本和服学院、名古屋后藤和裁学院等。每所学校围绕和服设立系统课程与专业制作室。日本很多的文化女子大学都设有博物馆,存有大量的传统民族服装与历史资料供学生参观。 如京都的西阵织绘馆,它是传播和服文化的代表机构,在这里展示着最原始的织布机、染色技术和工艺,并且有穿着和服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
2.企业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品牌化推广作用
在对和服文化的推广方面,日本企业与大众消费者形成联动的合力,将和服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适当地进行跨领域结合。如日本的著名化妆品牌资生堂旗下的一个发妆品牌丝蓓绮,在2009年春季广告中,邀请了多位日本著名的女演员出镜,拍摄了一个纯和服的广告。在30秒的广告中,没有一句旁白,女演员们穿着和服展现最自然的笑容、最自信的姿态。这种形象很符合日本人的传统审美,这个广告深深打动了消费者,形成了很好的品牌联动效应。
六、结语
本文主要对比了同一时期中国旗袍与日本和服在色彩上的同异性以及两国在保留传统服饰上的差异做法,在此基础上,论及中国的传统服饰在民族文化形象推广中的发展之路。当然,本文对中日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尚存在很多的不足,如:从中国传统服饰的角度,仅对旗袍色彩的阶段性特点等进行了介绍,对中国其他的传统服饰涉及不多;从民族文化形象推广的角度,由于资料收集数量的局限,论述的深度也有待提高。对中日服饰文化的研究,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谢振敏.流金岁月―百年旗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2]时安.日本和服色彩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
[3]顾申.和服KIMONO[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4]刘t.民国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10
1、日本民俗文化的内容展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既有其特定的精英文化,也有其历代相承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一个国家或民俗的文化标识。日本的民俗文化充分体现了该国的历史积淀,不仅反映了该国的民间生活状况,还反映了该国的一种民族精神面貌,其真实的记录着该国的发展变化。为此,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现有的经典民俗文化内容。(1)日本的民俗宗教在日本的民俗活动中,经常会举行一些与神职人员毫不关系的民俗宗教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与自然的宗教渊源很深,并脱离了正规宗教中的神职人员的指挥而大量的存留民间,慢慢形成了一种民间信仰,也就是所谓的民俗宗教。在日本,自然宗教是神道教,只是一种以祭祀为中心的宗教仪式体系,而祭祀是日本民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礼仪,是日本民族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传播,对日本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的传承,开始与日本的神道教慢慢融合,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道教的传入还是佛教的融合,更多地丰富了日本的民俗宗教内容,使其能长远发展,左右着日本民众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民间,语言、数字、饮食、人生礼仪、行为举止、家具摆放和婚丧嫁娶等都有很多民俗观念及禁忌,例如“正月扫地,福神出门”,意思是正月家里会有很多福神来光临,扫地会将他们扫出去,所以正月禁止扫地;再如有关死亡的言语,“坟场不得种花”、“怀孕不能送葬”等,这些都是日本人在生活中自然遵循的习惯。(2)日本的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人们的生活基本,日本的衣食住行则独具特色。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其以独特的款式和高度的艺术性闻名于世。随时经济的发展,当代人的观念也开始不断变化,现在日本人的服装一般主要分为传统服饰即和服和现代服饰两类。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一般除了从事茶道、花道的教师等特殊身份人员穿着和服外,绝大多数日本人都着现代服饰,而传统和服一般只在节日或者特殊仪式时才穿起。日本多数属于大和民族,所以将传统服饰命名为和服,又叫“着物”,除了保暖、护体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服一般包括“襦袢”(内衣)、“羽织”(短大衣外套)、裙裤、腰带等,其中女式和服颜色艳丽,腰带更宽,腰部打结的地方会有个小包袱。女式和服花色繁多,高档的礼服都用丝绸做原料,饰以刺绣或者手绘***样,价格不菲。而男式和服的色彩则比较庄重,单调,多在背后饰有家徽。在饮食方面,众多周知,日本生鱼片最为著名。从古语得知,日本人“多食生冷,喜食鱼,聂而切之,便下箸也,火熟之物亦喜寒食。寻常饭菜,萝卜竹笋而外,无长物也”。日本为岛国,水稻居多,以米食为主,在副食中,多以鱼虾和海藻类植物为主。日本料理多以口味清淡、讲究色形、重视自然风味为主,其最具特色的日本料理便是生鱼片、天麸罗(软炸鱼、虾、蔬菜、蘑菇等)、鸡素烧(日本式牛肉火锅)、寿司(夹有生鱼片或蔬菜、炒鸡蛋等物的大米饭卷)、酱汤等。在居住方面,现如今日本民居主要分为传统住宅,即以木头为主要建筑原料的“一户建”型住宅,独门独院;一种是“共同住宅”,即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公寓式住宅;另一种是“长屋建”型住宅,是一种旧式公寓式住宅,多为木造一层或二层建筑。无论传统住宅,还是现代住宅,大部分人都喜欢进屋拖鞋,席地而睡,特色独具。在出行方面,日本最具民俗文化特色的出行工具便是木屐或者草屐。认为赤足行走是一种自然美,古时在外出行,穿上木屐或者草屐,在内行走则直接白足,别有一番趣味。(3)以相扑为主的体育活动相扑是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秦汉时期叫角抵,南北朝时到宋时期叫相扑,在南北朝时期日本引进汉字时,将日式的摔跤称之为“相扑”。大约在唐朝时期日式摔跤引入了一些唐朝摔跤方式,形成日本相扑,现如今属于日本比较流行的一种摔跤运动。相扑被称为日本的“国技”,是日本独有的体育竞技方式。两个相扑手着装简单,只是在腰间系上一条“兜裆布”以遮住下身。相扑手按比赛成绩,分为十个等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大关、横纲。横纲是相扑手的最高段,十两以上的相扑手称为力士,成为职业相扑手,有不菲的工资收入。因为相扑没有体重限制,身体越重越对自己有利,为此,大部分相扑手都在300斤以上,为了增加体重,他们一般采用以饮食和睡眠为主的催肥法,但是这种肥胖并非健康肥胖,力士们往往因为暴饮暴食、过度肥胖而容易患上心脏病、脑血栓和肝功能衰退等疾病,寿命普遍偏短。(4)日本的其他民俗文化日本的民俗文化各个独具特色,堪称国之精粹。除了以上的民俗文化外,日本的茶道,花道和艺伎和武士道也是别具一格。日本人饮茶历史已有近千年,其最早的茶种来自中国,饮茶的习惯也是受中国影响,但其现如今所引用的茶叶却与中国不同,主要分为煎茶、抹茶和麴茶等3种,基本相当于中国的绿茶。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主要是因为其在繁乱的人世中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宁静祥和的精神享受。日本的花道最早源自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伴随天时、地利和国情,使之逐渐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形成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花道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思想完美的贯穿于仁义、礼仪、言语以及插花技艺的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艺伎是美丽与哀愁的化身,是日本古代强权与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为娱乐男人所衍生出来的产物。时至今日,日本的艺伎仍然裹着神秘的糖衣,称为一种引人热议的代表,同时也是维系日本古京都风韵的象征。武士道源于日本,以为主君不畏惧死亡,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风险的精神。武士们多以剖腹作为死亡方式,主要是古代许多民族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之中,为此,武士们为了彰显灵魂,便以剖腹方式自尽。日本人用樱花比喻武士,为此,樱花也是日本的一种象征。
2、当下日本民俗文化的现状
日本的民俗文化彰显了日本的精神风貌,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展示。通过对日本民俗文化内容的介绍,归结出日本民俗文化呈现了以下几点特色。(2)变异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伴随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民俗文化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人们为了方便或者时尚,在服饰上更多的选择了现代服饰,而作为传统服饰的和服则很少在被穿及;古时的木屐或者草屐也因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真正成为了一种文化,现代人很少再穿;尤其是居住上,更多人选择了现代式的公寓住宅,旧时的木屋也只是作为消遣时的去处。可见民俗文化的变异正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3)变质性民俗文化并不都是美好的,其亦有是非美丑之面。旧时日本民俗文化中更多展示的是日本民间的自然美,无论是民俗宗教,还是自然风光,在历时历代的笔者中都极力去追求的便是其中的自然美。而如今诸多民俗文化已经被金钱或者欲望所迷惑,使得一些民俗活动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或者满足人们望的奴隶,这种变化发人深省,值得深思。
二、对日本民俗文化的保护***策
日本的民俗文化,孕育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世代相传,对日本来讲,甚至是对世界来讲,都是极为宝贵的。对于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来讲,如何保护好民俗文化,做好其发展前景的规划,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民俗文化保护对策迫在眉睫。在早期,日本为了保留文化遗产,针对传统艺能和其他民俗文化进行了保护对策的建立。对艺能表演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家们进行认定,认定方式有三种:即个别认定、综合认定和保护团体认定。其中,国家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里有一项是将具有高度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遗产的人定为人间国宝。人间国宝是属于个别认定的范畴之内的,国家每年给这样的艺术家和团体提供一定的资助。而且还特别注重培养能乐、木偶净琉璃戏、宫廷音乐等方面的后继者,并由国家提供一定的资金赞助。当然,这种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除了国家的资助以外,日本艺术文化振兴协会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定程度的赞助。国家建立了民俗博物馆。主要是针对部级重点文物——有形文化遗产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也在文物的修复和保存上做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除此之外,日本对民俗文化进行了***府干预同时,还特别注重提高国民的保护意识,积极倡导各地区各团体的参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毕竟***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民众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推动民俗文化保护***策的实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