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分析论文10篇

商业分析论文篇1

1不良资产比例过高。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比率首次达到8.6%,但是不良贷款分类中的损失类贷款却为4806.8亿元,比2005年第三季度大幅增长了1064亿元。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承担大量的***策性贷款,大多贷给了经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最终难以收回;另一方面则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关,银行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信贷制度还有很大缺陷,导致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方面不能严格按照审批制度进行,关系贷款严重。

2金融创新落后,利润来源单一。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由于受国家控制而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其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以存款、贷款、结汇等传统的业务收入为主,金融产品品种非常少,利润来源单一,使其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

3资本充足率低。200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7.3%,2005年中国银行业行业研究报告),这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最低标准相差甚远。

二、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前后的均衡分析

1金融开放前商业银行的均衡需求量(或产量)以及利润。金融市场开放前,可以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看作是一家超级国有银行,该银行已经完全符合垄断市场的条件,并可以运用垄断市场的模型进行分析。假设该超级国有银行的需求函数取如下线性形式:P=a-Q(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该曲线的斜率为1),且具有不变单位成本C,利用垄断市场下的均衡分析可知,其在垄断金融市场的最优产量和均衡利润为:maxπ=Q(a-Q-C),求关于Q一阶倒数,可以得到该银行的最优需求量为,均衡价格为P=a-1/2(a-c)=1/2(a+c),均衡利润为这个利润就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垄断条件下获得的均衡利润。由以上推导可以看出,在a>c的情况下,国有银行的利润总是为正的。在这种金融垄断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是不用担心融资方面问题的,因为每年单居民储蓄存款就达好几万亿。

2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的均衡需求量以及利润。在金融市场刚刚开放阶段,虽然外资金融机构有资金或是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但毕竟刚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在地缘方面、与***府关系方面或是客户关系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劣势,尤其是国有银行虽然市场地位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有所增强,但***府的隐含担保支持以及一些优惠***策,或对一些外资银行制定限制性措施,使得国有银行在开放之初的金融市场仍占主导地位。我们利用博弈论中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进行分析。

在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所以其会首先选择市场份额q1>0&,外资银行观测到q1以后才对自己的市场份额q2>0作出选择。因此,这是一种信息动态博弈过程。

三、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融资环境分析

由以上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前后的均衡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有主导地位,但必须是在具备“先动优势”的前提下才获得与垄断时候一样的需求量,而利润会要比金融市场开放前的利润低。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商业银行有必要拓宽其融资渠道以占有应有的市场份额。而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面临的融资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传统的融资市场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融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融资市场主要是由存款市场、同业间借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组成。但是这三种融资市场现在的运行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存款市场虽然仍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融资方式,但是其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程度,尤其是随着我国股改的顺利完成以及在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下,很多机构甚至中小储户都把原先的银行储蓄投到了证券市场,这说明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居民存款,商业银行现在面临变化着而不再稳定的资金来源;同业拆借市场于1993年1月3日开始运行以后,确实解决了商业银行间短期融资的一些需要,但由于融资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偏高,并且无法满足银行长期发展的需要,所以商业银行也不能经常在此市场上进行融资;债券市场虽有所发展,但可交易的尤其面向供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品种较少,导致债券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失衡,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融资需要。在这种格局A反映在微观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A就表现为银行负债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偏窄,无法分散其经营风险,一旦出现经营流动性问题,很容易引起市场恐慌甚至发生挤兑风潮。

2外资银行的进入,直接在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的竞争,融资环境相对恶化。外资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的扩张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就明显加速,在上海,截至2005年3月末,外资银行的各项外汇贷款余额首次超过中资银行,如果以总资产而论,则外资银行的资产已占上海银行业的12%,在深圳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说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尤其是在2006年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外资银行会利用在外汇业务、中间业务、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与商业银行在资金上进行竞争。同时外资银行信誉好、资金充足、服务和管理相对完善等因素,也使得商业银行在一开始就可能在资金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加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如果在金融市场资金的竞争上劣于外资银行,那么商业银行很可能面临经营上的困境,严重者还会出现流动性危机。

3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是一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等于拆除了能抵御国际投机的“防火墙”,使我国的金融体系暴露在国际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投机分子的借机炒作。如果我国银行没有多方面的融资渠道,没有很好的抵御外来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可能会重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覆辙。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利率由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在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尤其是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谁拥有资金上的优势,谁就可能主导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谁就能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处于优势地位。但资金的来源不能单靠***府提供,因为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拓展其融资渠道,增加融资手段。

四、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及策略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要想在融资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处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拓宽其融资渠道,保持资金上的优势,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地域优势,以适应开放后的激烈竞争。

1国家***策性注资。虽然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但四大商业银行在性质上仍归国家所有,所以国家是有责任帮助其进行坏账剥离或资产重组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融资安排,2005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由2004年底的13.2%降到8.8%,主要原因是国家为其核销了大约7000亿的不良贷款。可是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其市场地位正逐步加强,单纯靠国家注资的行为也将越来越少。所以国家***策性注资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但商业银行还必须积极寻求其他的融资途径,以摆脱融资渠道太过单一的窘境。

2商业银行要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进行上市融资。这是增强商业银行***市场地位的最好方法,也是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很重要的方式。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代号为“0939”)于2005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决定实施国有独资银行改革以后,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备受海内外投资人士的关注。建行上市招股面向全球发售264.86亿股H股,发行比例为12%国际配售244.99亿股,发行总金额约为622亿港元。建行的成功上市融资为其他国有银行的上市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6年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也都分别成功地在香港和内地上市。随后还有一些国有银行将陆续排队上市融资,这说明我国***府和商业银行已注意到上市融资的好处,并开始主动采取股份制改革的方法来积极应对新的发展需要,同时享受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上市融资的机会和好处。

3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国外战略投资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优化国内银行业机构的股权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还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还能提升国内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增加国内银行海外上市与融资的能力,提升国有银行本身的价值。建行上市之初,首先完成了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股份首次交割,交割完成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建设银行9.0%和5.1%的股份;工商银行上市之初,于2005年的9月份与美国高盛集团牵头的投资团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协议投资团将斥资35亿至40亿收购工商银行10%的股份;而在中行上市之初,2005年8月18日,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签署了战略性的投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苏格兰皇家银行将支付16亿美元认购中国银行5.16%的股份,而投资银行美林和香港富豪李嘉诚将共同出资15亿美元认购该行4.84%的股份,同时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将投资31亿美元收购其另外10%的股份。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引进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国际有名的投资者,对拓宽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都很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要实行“引进来”的战略,还要积极利用加入WTO的机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的金融市场上去进行融资。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资银行海外资产总额已达到1638.55亿美元。但中资境外金融机构大多设在香港和澳门地区,真正走向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的实际并不多,而且没有形成跨国经营的网络,业务品种也比较单一,严重制约了中资金融机构向纵深方向发展。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海外市场和业务的拓展,增加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的融资力度。在国内市场要加大金融债券的创新,发展适合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债券品种。中国银行于2004年7月7日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100亿美元的10年期固定利率发行人可赎回债券,这是我国金融市场一项很重要的金融创新,中国银行的此举以及随后发行的数百亿的次级债券为补充附属资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也为中行上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行国际债券从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西方很多投资机构对我国经济长期看好,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能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发行国际债券如欧洲债券或是以人民币标价的债券,那么其融资量将是不容忽视的,且其稳定性要远远高于国内的资金市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2年在日本发行了第一笔外国债券,从此我国的金融机构便先后在伦敦、香港、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了以日元、美元、马克为币种的金融债券,但总体融资规模比较小,融资的品种也不多,国际债券市场融资方式还有待完善。如果能很好地完善和发展国际融资市场,那么对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以及对我国利率的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的全面开放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5国有商业银行还可以适时吸引民营资本。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营经济的发展直接带来了民营资本的壮大,而且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值得国有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的。吸纳民营企业入股,一方面,银行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把经营规模做大。另一方面,四大商业银行现有股东以国有背景居多,股权结构不利于其灵活运作,而引入民间资本,可以借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可以利用民营企业家的优势识别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信贷,一方面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6推出资产证券化品种,变暂时不流动的资产为流动资产,可以满足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需要。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项目是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它是以人民币标价、以长期贷款资产组合为支持的债权资产证券产品,贷款资产合计42亿人民币。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品种的推出在我国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本机构的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设计经验,将那些具有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打包,以证券的形式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发售。这一方面增加银行的融资渠道,促进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银行的信贷期限结构,分散信用风险,适应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徐以升.损失类贷款去年四季度环比飙升1064亿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6-02-06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韩瑾.资本约束下的我国商业银行融资市场运行状况评析[J]金融与经济,2005(8)

[4]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全球发行264.86亿股[N]人民日报,2005-10-28

[6]付平.联合资信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项目评估报告[J]金融时报,2005-12-15

商业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电视传播商业化贵族化同质化本土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商业文化大潮对严肃文化、精英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诉诸官能的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无主流、无深度、一次性、平面化的消费文化呈现泛滥的趋势。这些东西反映在电视传播领域中,集中地表现为电视剧的文化品位低俗和游戏娱乐类节目的大量“克隆”的倾向。脱离生活、远离现实、题材雷同、内容重复、情节虚假、人物模式化的所谓文化快餐,不仅倒了观众的胃口,而且严重干扰了主旋律的弘扬。因此,电视界内外对高品位、高水平的电视精品的呼唤和生产,不仅充实着电视这种现代传媒的思想文化力量,而且也是实现电视“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正确途径。

电视娱乐节目是电视文化的四大功能之一,通过收看电视娱乐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这是人民群众非常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此这样,电视艺术才成为今天最有群众性的一种艺术。电视给人们带来娱乐的这种广泛性,决定了电视文艺节目必须从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出发,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以电视剧和文艺晚会为主要方式的电视娱乐节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具佳的精品之作还显得太少,大量平庸的电视剧冲淡甚至淹没了电视佳作。在“电视剧就是通俗艺术”、“电视剧的商品化趋势不可阻挡”等所谓“理论”的误导下,有些电视剧出现了偏离文化的倾向,表现出一种拒绝其文明教化作用而纯粹供人消遣的所谓“潇洒”。于是,在电视屏幕上,种种有悖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生活的“活法”,冲击着电视剧这种现代艺术本来就必不可少的底层感和平民情结,动摇着电视剧对民族生存状态的当下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殷切关怀。在影视界,有人声称“要气死历史学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戏说一个皇帝,演绎一个宰相,编造一个皇后之类的东西在屏幕上大行其道,深刻和理性受到嘲弄与冷落,媚俗和浅薄博得了认同与喝彩,而这些竟然被冠之为“老百姓喜欢看”、“电视剧就是游戏”。有人公然声称拍电视剧是“玩电视”、“过把瘾”,只要能拉来赞助,从剧本的品味到演员的质量都是次要的,于是,什么虚假的本子都敢拍。所有这一切都在警示我们:中国每年多达几千部集的电视剧的产量当然是惊人的。但是,数字诞生不了美,艺术繁荣的标志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一部艺术精品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几十部乃至上百部平庸之作都不可比拟的。平庸之作再多,屏幕也不能繁荣。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已有的成就和种种的不尽人意告诉我们: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出电视精品,这不仅是完成中国电视任务的根本措施,而且也是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方向。

弘扬主旋律,在现阶段就是努力反映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是时代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时代总是具有自己的时代精神,一个发展着的社会总是具有时代的思想主流,主旋律就是这样的精神和主流,它代表了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全面反映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中的波澜壮阔的现实,热情颂扬催人奋进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都是中国电视弘扬主旋律的应有之义。

提倡多样化,就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健康有益的前提下,鼓励电视节目在风格、样式、观念、题材、体裁等方面的多样性,以适应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观众的各个方面的需要,丰富电视屏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电视节目要努力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手法,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历史与现实,雄伟与细腻,严肃与诙谐,抒情与哲理,喜剧与悲剧,只要是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受到欢迎。”[1]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中国电视传播的指导方针之一,是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总的指导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的具体体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电视传播中既要有英雄曲,也要有小夜曲。因而,只讲主旋律不讲多样化,屏幕就会太单调;只讲多样化而放弃主旋律,屏幕就缺少了灵魂和支柱。当然,强调弘扬主旋律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些干巴巴的***治口号,不是生硬地为某项***策作模式化的***解。电视精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产物,是教育、认识、娱乐和审美的综合体现。电视节目反映主旋律的精神产品不仅思想内容应健康向上,艺术表现也应精益求精。这样的作品才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能在整个文化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中国电视精品不仅要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内涵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要有饱满的激情来表现时代主流和时代精神,表现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艰辛和创造。从本质上看,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是人民群众对电视节目的迫切要求,是繁荣电视节目的关键所在。努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并能经受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应当成为我们创作精品的标准。把握时代脉搏,描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反映当代生活的风云变幻,揭示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曲折和阵痛,这是从更高的层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是中国电视文化产品创作和创新的“重头戏”,也应当是众多现实题材作品中的主旋律。

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媒介,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所谓“快餐文化”和游戏娱乐去充斥观众的休闲时间,电视传播应当承担一种文化使命,这就是要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去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真正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还必须看到,电视节目在面向大众、雅俗共赏的同时,还承担着用高雅文化引导观众和影响观众的使命。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完全根据接受者的数量来判断电视作品的优劣。在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主要载体之一的现时代,应该鼓励和扶持那些具有思维个性和艺术个性的电视节目,并以此去有意识地、逐步地引导广大电视观众,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目的就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满足观众的需要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复,更不是有意迎合、故意媚俗。中华民族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需要电视去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需要电视去提高,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和人民不屈的奋斗需要电视去正视,中华民族当代的伟大复兴需要电视去表现。因此,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不仅是完成中国电视任务的根本措施之一,而且也是中国电视的历史使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事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电视大国。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文化不断增长的需要同电视节目数量少、质量差、格调低的矛盾日益明显。近年来,在中国电视的产业化、集团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电视的商业化、同质化、庸俗化、贵族化倾向也愈演愈烈。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些收视率高的电视剧受到许多电视台的追捧,出现了数十家省级电视台同播一部电视剧的“电视奇观”,而这些电视剧的思想性和艺术质量又是比较低劣的;二是游戏娱乐类节目被大量地“克隆”,尤其是在节假日的黄金时间里,屏幕上大呼小叫,争相搞笑。至于屏幕上的“豪华风”、“滥情风”、“戏说风”、“聊天风”、“猜奖风”、“破案风”,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那些华丽的信号究竟给社会心理输送了多少健康生长的维生素和营养?尤其是高踞信号榜首的中国电视剧,又到底给本来就漂移不定的大众心理灌输了多少人生的定向、审美的规指、心灵的依靠、信仰的关怀?”[2]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电视传播多样化中的某些“另类”予以深入的辨析。

提倡多样化,必须警惕和反对电视文化的商业化

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不仅原有的文化形态找到了自己在电视传播中的落脚点,而且借助广播电视的表现方式扩大了各自的领地和影响。至少,电视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电影等文化形态方面的普及和传播中功不可没。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说,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性变革,电视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今其它任何文化形态,成为改造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力量。然而,电视对文化的影响并非只有积极作用。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收视率、销售量等市场营销术语引入“电视文化生产”,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异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消费文化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巨大冲击,“物质丰裕,精神痛苦”这种“病态社会”中人们被异化了的生活也通过电视表现出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瑟罗深刻地指出:“人类的文化和人类的价值观有史以来第一次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电子媒介所左右。人类社会几乎彻底地让商业市场来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和模仿的榜样,这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从深度(看电视花去的时间)还是广度(看电视的人口比例)上说,电视创造的文化渗透力也是前所未有的。”[3]

电视这种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其运转过程与现代大工业生产极为相似,电视事业发展的成果之一就是使文化工业迅速成熟,使文化市场日趋丰富。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看,包括电视在内的文化艺术向商业化靠拢,实际上表明整个中国社会纳入市场体制运行轨道的深刻变革。我们之所以说电视文化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怪现象不可避免,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还有许多无序甚至混乱的现象,非理性的东西还有相当大的市场。从社会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交换形式,其本质是一种理性化的经济行为。电视产品的生产过程有强烈的经济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中国电视文化的完善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也不难理解,但如果总是跟着感觉走,以耻言理想、躲避崇高、消解价值、游戏人生为“潇洒”和“乐事”,以对艺术的冷落为代价,那么感性化、平面化、媚俗化、游戏化将永远是中国电视文化无法逾越的严重障碍。

发展才是硬道理,但不等于说“赚钱就是硬道理”,更不等于以牺牲电视的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去发展也是硬道理。中国电视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那种认为只要彻底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只要完全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制实现“接轨”,一切问题自会迎刃而解的看法,未免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电视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并不是体现在它的融资和挣钱能力上,电视台永远不具有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性质。电视事业的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它的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功能。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去不断满足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这才是电视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增长是为人的生存服务而不是人的生存为增长服务。因此,坚持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针,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对包括中国加入WTO等等在内的新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中国电视肯定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种代价不能是以消解意义、躲避崇高、无序竞争、拼命媚俗为前提,甚至以牺牲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为代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日益凸现出来,某些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商品性,要讲求经济效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电视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就更应强调电视节目的社会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国电视的发展告诉我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可以统一的,真正社会效益好的电视节目,经济效益也是不错的。中国电视的产业化和集团化,决不等于电视的商业化。

在这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中国电视商业化倾向的体制根源,认识中国电视商业化倾向在制度安排上的弊端,从而从制度创新的高度纠正电视商业化的不良倾向。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电视大国,中国的电视台、电视从业人员、电视受众堪称世界之最。然而,电视大国不等于电视强国,数量大不等于质量高。一些电视台为维持生计,乱播滥放,格调低下,这不仅对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而且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在媒体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电视台的强大生存压力和强烈发展欲望。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发展电视事业的方针,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它对于弥补国家财***投入的不足,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迅速扩大电视的人口覆盖率产生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没有“四级办电视”的方针***策,就没有中国电视的今天。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四级办电视”为中国电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不失为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性变革。

但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中大量的重复建设、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导致了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由于各级电视台之间的无序竞争,相互瓜分观众群,致使覆盖效益降低,“散”、“乱”成为现阶段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电视的无序竞争必然是以电视资源的浪费和电视节目的品位低下为代价的。现在常能目睹这样的电视播出现象: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在播放中,常常插入广告而使电视剧的完整性受损;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画面在不少地方的转播中被打上本地的滚动小广告;电视节目中的在场观众明显的企业色彩和广告效应,等等。人民群众对电视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与电视节目数量少、质量差、格调低的矛盾,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存在。中国电视业现存的规模数量型和粗放型特点,决定了距优质高效和集约型的有序发展目标还相距甚远,决定了电视文化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决定了电视对大众文化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中国的电视资源养不起也养不好现有的这几千家电视台。因此,要从制度上筑起警惕和反对电视文化商业化的堤坝,就必须切实减少中国电视台的数量,把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小电视台坚决清除出电视序列。

就中国电视走向国际市场而言,那种认为电视的商业化程度愈高愈是与国际接轨的看法是片面和有害的。中国电视界的新派人物杨澜的这样一番话颇给人以启发:“到底是不是做文化就一定得在商业上失败?为做文化就非要献身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后来多走了几个国家我却意外发现,事情并不都像我在国内讲的那么悲观,国外恰恰就有很多既做高品味电视文化,又在商业运作上非常成功的例子。比如美国电视的历史频道,它所获得的商业利润甚至远远超过了很多综合频道。所以我就不相信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真的一点没有这种节目(指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市场和观众需求,而事情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或是我们没有找对路径。”[4]我们深信,优秀电视文化产品本身所蕴涵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意义的探求,对电视应有的文化意义的挖掘和追求,以及电视表现手段上极具精英色彩的人文关怀,等等,不仅处于21世纪中国电视的主流地位,而且肯定有既叫好也叫座的光明未来。

提倡多样化,必须警惕和反对电视文化的贵族化。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安邦治国的角度看,一方面,要以科学、积极和务实的态度对待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要着重考虑并满足广大工人、农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引导,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应当看到,对社会结构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以及这种新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电视在传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从总体上看,在电视传播中,工人、农民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数量少、质量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电视节目还太少,而且,电视传播中对下岗职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窘迫的展现,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出工人阶级的价值和尊严。有些反映工人、农民生活的电视剧,又把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创业过程塑造成了“暴发户”的生活轨迹,给人一种“多亏下了岗,才成大老板”的感觉。这种“落难公子中状元”式的电视作品,不可能真正反映工人、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粉饰太平实际上也是一种误导。另一方面,对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的屏幕形象,也存在不少扭曲。例如私营企业主的一掷千金和纸醉金迷,他们与女秘书的情感纠葛,甚至包括成为黑道头子后“看上去很美”的善解人意和极尽孝道,都可以找到对社会新阶层的了解和把握浅尝辄止的创作弊病,更暴露出在电视传播中,缺乏站在时代的、历史的、发展的、民族振兴的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国家的主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他们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蓝领”或“白领”有着本质的区别。工人阶级在社会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下岗职工的存在以及再就业,就是这种牺牲的客观反映。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所付出的成本,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所以,违背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通百姓的生活实际,去勾画一幅幅虚假的“清明上河***”,是与中国电视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文化战略背道而驰的。

曾几何时,屏幕上星级宾馆富丽堂皇,大款小密情深缘浅,大酒店、美容院、住别墅的女人、中国模特、洋行里的中国小姐,如此众多的情节离奇的肥皂剧和爱得寻死觅活的言情剧,让无数中国的普通百姓不由自主地发出抱怨自身命运的悲凉感叹。问题在于:别墅、美容院、大酒店……,与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而且,不论是***府的目标,还是百姓的希望,都不会将这些场所作为自己理想的园地。那里发生的一切在引起观众最初的一种新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巨大的隔膜感,这种隔膜感,如果能以冷静思维告诫自己不可攀比,那还算幸运;不幸和威胁恰恰在于,当富丽堂皇同现实中的穷乡僻壤形成巨大反差时,它所引起的副作用便原形毕露:观众只好抱怨命运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挥之不去,特别是当中国的下岗职工日渐增多时,看到屏幕上那一掷千金的场面,实在反差太大,下岗职工那能不反感、不气愤?所以,这种“富丽堂皇”的宣传实际上就成了社会不安定的一种诱因。

星级宾馆、腰缠万贯、极尽奢华,在其中出现一些死去活来的故事,这当然也是多样化中的“一样”,在中外电视剧中,这种题材并不少,这种场面就更多。从提倡多样化的角度看,这也无可非议。弘扬主旋律,也并不是一味展现农舍院落的破败、下岗职工的艰辛之类的画面就让人肃然起敬。但正像描述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是透视着电视的心灵关怀一样,对高消费一隅中发生的一切,电视应当表露出一种批判的眼光和倾向。那种半是欣赏,半是自愧佛如的屏幕信息,对我们的民族、对广大的民众,没有丝毫终极关怀的意味,而只能是终极伤害。

仍然是那位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缺陷进行了猛烈抨击的瑟罗指出:“如今,最经常被邀请来你家的邻居并不是你真正的邻居。电视上的家庭比真实的一般美国家庭大约要富裕4倍,这就误导了许多真实的美国家庭,给他们留下一个夸大了的概念,好像一般美国家庭真有多富裕。把自己的家庭和这种虚构的家庭相比,结果大家都有一种丧气的感觉。”[5]在美国,“4倍”这一数字就使人获得一种简单的清醒,而4倍放在中国应是几倍呢?相信一切智力正常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国的这种国情,对中国电视传播具有巨大的警示作用,中国的电视传播必须对宏观的社会大背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对当代中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聚焦和观照。在中国这样一个刚刚起步走向富裕的国度里,目标尚在远方,贫穷就在身后,中国的电视传播决不能对这一基本国情视而不见。确立人民群众在电视传播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荧屏聚焦和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这是中国电视的基本属性之一。以民为本,这是中国电视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中国电视只有从中国人民的需要出发,首先赢得中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

中国电视的发展,同样存在一个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从世纪之交中国电视的总体态势来看,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中国电视的传播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社会承受程度的大小,最根本的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电视准确地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民生活的水平,就能对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引导作用。当“一掷千金”被诱导为“潇洒”、“挥金如土”被隐喻为有“派头”时;当“赢得观众”演变为“媚俗和迎合”时;当“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被认为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时,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就被动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就被歪曲了,中国电视的基本定位就严重地错位了。

提倡多样化,必须警惕和反对电视文化的同质化

所谓电视文化的同质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的电视节目出现的某种程度的“互文本”现象。形象地说,就是所谓“克隆”,通俗地说,就是“扒过来”。从表面上看,电视文化的同质化是十分迅速的,甚至像瘟***般流行,其突出的表现是,受境外电视文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游戏娱乐类节目等节目形态在屏幕上颇为流行。例如,节假日黄金时段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节目,不过是台湾的《雅嘉非常男女》在此岸市场的翻版;而收视率颇高的《开心辞典》、《幸运52》、《超级大赢家》则是国外的《百万富翁》的“克隆”。于是,“媒介文化同质化”的论点也随之而起,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依照这种观点,“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发展出纯粹的本土媒体文化去抵抗西方的媒体文化,也不可能以本土的肥皂剧来冲销《达拉斯》这类肥皂剧的影响,因为一进入媒体文化的大环境,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就会加剧,也就是我们只能以比《达拉斯》更《达拉斯》的电视剧来取代前者,而不可能依照民族原有文化特点来制作所谓的‘中国特色的肥皂剧’,因为真正中国特色鲜明的可能是京剧或各种地方戏剧。”[6]

“电视文化同质化”的观点是全球化语境中的一种反映。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它会影响和辐射到其他各个领域。经济全球化已使每个国家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大循环中去。很明显,经济全球化不仅对一个国家的提出了挑战,而且会导致文化文明、思想观念、人权标准、道德准则的尖锐冲突。我们应当承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力量处于弱势的情况下,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本国的民族文化将面临着被同化甚至被异化的可能。因此,文化全球化和电视全球化已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中国电视面临的实实在在的一种压力和威胁。全球化背景下的电视文化,其输出者都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进攻性,所谓“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侵略”,无一不是借助于经济实力的强势文化使弱势文化向其趋同,而电视文化的嬗变无疑又在其中扮演了首当其冲的角色。

所以,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大气候中,我们的电视传媒是否需要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又如何通过电视节目加以体现?这就不仅是一个电视传播多样化的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中国电视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多元化的基本立场。从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点出发,对于外来文化的引进必须在比较、选择和批判的氛围中进行;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点,对不符合本国价值体系的外来文化必须进行抵制和禁止。而且,在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会毫无限制地让其他国家在本土建立电视台或其他媒体。

实际上,作为电视传播的另一极的电视观众,在本质上最终不会失去自我,尽管他们可能在外来文化及其具体的电视传播形态和样式面前会表现出短暂的接受热情。但是,“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中国电视观众的情感体验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的文化情结,他们对电视盲目追随和模仿外来文化的举措不可能产生终极的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意念、文化自尊、文化价值取向是无法彻底替换的。美国的电视文化虽然强大,但它也不可能完全将欧洲文化“美国化”;同样,中国电视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美国化”。

与电视文化的同质化相反,我们赞同和呼唤电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本土化。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电视文化生产的本土化受到我国特定的电视组织类型的制约,为我国特定的文化场域结构所限定,是全球化语境中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7]“中国的电视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地上和吸收着世界上优秀电视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不但有效地整合了世界电视文化的成果,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电视文化,‘去其糟粕,吸取精华’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文化形态的最佳总结。”[8]我们应当时刻铭记:中国的电视文化拥有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有着遍布全球的十多亿华语电视观众,这是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的巨大财富。在我国加入WTO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视文化要实施本土化战略,与时俱进,面向国际,不断创新,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视文化产品,去拓展民族文化的海外市场。

加入WTO是一个双向市场开放的过程。在我国对外国产品和企业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为中国产品和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带来了商业机会。中国电视也是这样。今天,中国电视的“上天”问题已基本解决,而“落地”却还存在诸多障碍。特别是中国电视进入西方主流传媒,仍然任重道远。既然WTO具有双向性,信奉平等交流的对等原则,那么,中国电视便可充分利用这一游戏规则,为自己争得世界电视市场。

应当看到,目前中国电视产品在海外的市场,主要局限在东南亚的华人圈子里,产品的类型以电视剧和文艺类节目为主,这与中国电视走向世界的目标相去甚远。事实上,进入西方主流传媒的中国电视产品只能是中国的优秀电视作品,只能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电视作品。因此,这就给中国电视的节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的节目、“克隆”类的节目是不可能有国际市场的。中国电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历史关头如何本土化的问题,必须警惕殖民化的威胁。中国电视绝不能成为外国电视的录放机和传声筒。我们必须明白,世界电视行业的“龙头老大”们,是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电视的。男儿当自强,看好我们自己的家园,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这才是明智之举。

当我们讨论电视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时,不能不提到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中,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手段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电视不仅是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媒体,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信息产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电视产业领域加速发展的咄咄逼人之势,不仅使人们看到了东西方电视文化的差异,而且强烈地感受到了东西方电视产业的差距。我们应当认清,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中国主动并逐渐深入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也是中西方文化不断冲撞的过程。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虽然包含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互补,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民族文化的泯灭,更不会产生某种普世文化。

我们深知敞开文明大门是强国之本。中国文化与文明同样具有吸收和采纳他方文化和文明的特点。在中国电视文化面临被同质化的危险时,躲避、龟缩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御敌于国门之外”也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要认清“文化帝国主义”一心想着要克服、战胜、吃掉、消灭他方的文化和文明的霸权主义实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大胆交流、迎接挑战的既定方针,通过电视的传播,让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人民日报》1997年5月26日第1版;

[2]张宏森:转引自《新华文摘》1995年第10期,第117页;

[3]《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4]《大众电视》2000年第17期,第4页;

[5]《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6]见《文汇报》2002年6月22日第8版,蒋原伦文;

商业分析论文篇3

有不少学者很早就开始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值得后人借鉴的成果。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霍奇曼(Hodgeman,1960,1961)从银行与客户存款关系的角度来开展研究的。他认为,银行存款关系的价值将随着银行间的竞争而产生,竞争压力使得银行必须紧紧依靠资金供给者——存款人才能获得贷款收益。由于存款利率一般被严格限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低成本贷款对忠实的存款人进行补偿,因此,银行与客户间良好的存款关系将使客户能够享受到比非存款人更优惠的贷款条件。

凯恩和麦基尔(KaneandMalkiel,1965)认为,较强的存款关系能够减少银行信贷资金的变动性,并提高银行贷款组合的单位风险回报率。更重要的是,银行通过观察存款人收支活动的私人信息,可以较其竞争对手获得某种“信息优势”,这可使银行能够为其有极稳定储蓄存款来源的最佳存款人提供低成本的银行贷款。这种策略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阻止其他银行的贷款竞争,因为竞争银行处于“信息逆势”,无法对相同的存款人提供同样的贷款利率。

七十年代以后,大量文献把有关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引入金融中介论,认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在借款人与存款人之间能够降低交易双方的不对称信息,从而使其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尽管企业必须承担附加成本,但它们仍然愿意从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贷款能够提升银企之间的合同灵活性,减少成本,便于加强控制、建立声誉和保持信任。布特和萨克尔(BootandThakor,1994)指出,通过获取私人信息,银行可以开发广泛的关系,提高事前贷款合同的灵活性。他们建立了一个研究框架,公司可以选择与一家银行签订无限期借款合约,而不是向资本市场融资。在均衡状态下,银行提供的合同最初要求公司承担一个较高的贷款抵押率,并支付高成本的利息,但是合同同时也规定,一旦银行私下观察到公司项目成功实施之后,其对项目的利息费用及抵押要求便会大大降低。

在信贷市场中,借款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信贷质量,而放款人并不清楚,加布里埃尔(Gabriel,2006)以西班牙1984年至2002年的银行贷款为样本,通过研究发现,在银行贷款中使用抵押品可以作为信号装置,显示借款人的信贷质量高低,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并且,通过借款人与放款人之间反复的借贷活动,有助于在两者之间建立信誉,从而减少道德风险。同时,他还发现,银行贷款中抵押品的使用还会受到信贷市场的竞争程度、借款人的类型以及商业周期的影响。

此外,有关研究发现,在新兴市场,***治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约翰逊和米顿(Johnsonandmitton,2003)、弗雷德(Fraser,2006)、卡瓦基亚(Kwahja,2005)、查路米尼德(Charumilind,2006)、克拉伊森斯(Claessens,2007)分别对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泰国和巴西的研究发现,有***治关系的企业更易于获得银行贷款。这些研究尽管分析了***治关系的贷款效应,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治关系的贷款效应是否有显著差异。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评述

国内关于贷款定价的研究较多的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总的来看,基本上是以引进、介绍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主流,其中也有自己的创新思想,但基本上没有超越源自西方的框架。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商业贷款市场的拱形越来越,东西方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引进和借鉴的方向并没有错,我们的学者要做的是如何在这方面走得更远,研究的更深入、更具操作性。

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从***治关系入手,采用我国1993年-2005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以这些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是否是现任或前任***府官员、人大代表或者***协委员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治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有***治关系的企业比无***治关系的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而且,在金融发展越落后、法治水平越低和***府侵害产权越严重的地区,***治关系的这种贷款效应越显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金融发展落后、法治水平较低和产权保护不强的制度条件下,***治关系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非正式机制,缓解落后的制度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阻碍作用,帮助民营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促进企业的发展。

李晓艳(2006)通过对权威机构公布的我国贷款定价现状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特征,并深入分析此特征的成因;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常用的贷款定价模式的优缺点,在充分考虑非利息费用的成本及借款个体信用风险差异,运用数学方法,确立了我国本外币贷款定价的因素分析模型。

陈丽霞(2002)等在分析现有贷款定价模式基础上提出“动态风险定价法”,该方法将影响贷款价格的多个因素放在同一模型中加以确认和计量。简志宏、李楚霖(2001)分析了在考虑违约风险的情形下,到期一次还款付息的信贷资产定价问题,其基本假设是借款公司违约概率由公司信用等级的转移概率矩阵和风险生水外生决定,分析表明违约风险的信贷资产价格等于零息票债券的价格乘以信贷资产的期望支付。李炳权(2002)讨论了“综合贷款定价模型”,即根据历史财务数据计算出银行信贷资金加权平均成本率(WACC),再加上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率构成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在此基础上加上平均风险补偿和平均贷款费用构成平均贷款利率,作为贷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应该围绕贷款基准利率决定贷款的实际执行利率。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已逐步从“金融分业”向“金融混业”类型开始转变,当前商业银行国际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加强,银行业务的范围和种类日益多样,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更新中。近十几年来,国外学术界在银行关系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一方面是把一些最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引入到银行关系的研究之中;另一方面,借助于统计数据和模型对银企之间的交易行为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总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必将吸引愈来愈多的学者们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贷款定价方式与策略不仅会影响银行的赢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及银行的资产质量与客户结构,更会直接影响着货币***策传导。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商业分析论文篇4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变为相关组织组成的团队之间的竞争。科学选择和评价合作伙伴是建立战略联盟的关键,而信用是企业选择合作供应商并进而建立战略联盟的重要条件之一[1]。目前研究企业信用主要集中在借贷关系方面,而战略联盟强调企业间保持长期稳定关系,评价其信用就不能仅局限于狭义信用方面,对供应商企业的广义信用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相关研究表明,建立“双赢”SCM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敏捷的、有竞争力的和相容的供应商[2][3],而对供应商信用等级进行正确评价又是实现优化选择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关键,同时也对提升整个SC的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构建供应商的信用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主要思路是将分散在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到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上,所得的综合指标是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以便于利用主成分描述数据集内部结构。它是通过降维方法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即用研究0维的1空间代替2维的3空间,而且低维的1空间代替高维3空间时所损失的信息很少,即代替后的数据仍然高度具备原数据的特性。

主成分分析法是多属性决策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这种方法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消除指标样本之间的相关关系,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量的前提下,提取少量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在分析过程中得到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用主成分作为决策分析的综合性指标[4]。

设有p个指标x1,x2,…,xp反映观察对象的各个特性,每个指标对应一个样本值,这p个指标构成了一个p维的向量,若观察了n个对象,就有n个p维向量,用矩阵X表示为:

X[DD(][]n×p[DD)]=x11[]x12[]…[]x1p

x21[]x22[]…[]x2p

[][][]

xn1[]xn2[]…[]xnp

构建这个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能反映这p个指标的线性函数∑[DD(]p[]i=1[DD)]aixi,它能把p个变量在n个样本上的差异综合表示出来,如果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线性函数,它就是这个变量的主要成份(principlecomponent),找出这个主要成份的方法就成为主成分分析方法。

把这p个指标x1,x2,…,xp看成随机变量,他们的期望值与协方差矩阵为:

Ex=Ex1x2xp=Ex1Ex2Exp=μ1μ2μp

V=(vij)=(cov(xi,xj))=v11[]v12[]…[]v1p

v21[]v22[]…[]v2p

[][][]

vp1[]vp2[]…[]vpp

vii就是第i个变量的方差,因此这p个变量总的变化情况就可以用∑[DD(]p[]i=1[DD)]vii来反映,记为y,于是y的方差Var(y)=Var∑[DD(]p[]i=1[DD)]aixi)=∑[DD(]p[]i=1[DD)]∑[DD(]p[]j=1[DD)]aiajvij=aTVa,a=[a1,a2,…,ap]T,Var(y)就最能反映xi的变化。可以看出,要对a做一下限制,否则Var(y)可以无限增大就没有意义,限制aTa=∑[DD(]p[]i=1[DD)]a2i=1,此问题的数学问题就是已知协方差矩阵V,求满足约束条件aTa=1的a,使aTVa达到最大。这是一个求条件极值的问题。所以寻找主成分的方法是:第一,先求出样本的协方差矩阵V;第二,求得V最大特征根λ和相应的特征向量a=[a1,a2,…,ap]T,于是a1x1+a2x2+…+apxp就是所要求的主成分分量。这样求出的主成分分量其反映原来p个变量变化的状况的多少用其贡献率来表示,贡献率=λ/∑[DD(]p[]i=1[DD)]vii,贡献率越大表示这个主成分分量的“综合”能力越强。

然而,如果主成分分量的贡献率达不到80%,那么其反映变量变化情况的能力是很差的,这时就要考虑其他主成分分量,具体做法是把矩阵的特征根λ从大到小排列,依次计算前几个特征根所占的比重即主成分分量的贡献率,当前t个特征根的比重超过80%时,就分别选取这t个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主成分分量,分别称为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t主成分,计算出这些主成分的值分别与他们的贡献率相乘,然后相加就是综合的评价值。

总第388期

李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供应商信用评价

••

••商业研究

2009/08

二、供应商信用等级评价指标选取

构建供应商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2,4],经过反复筛选,从上述22个指标中选取14个适合分析的技术经济指标。x1顾客服务水平=缺货次数/订货次数,衡量在承诺期内供应商准时或提前交付订购量的能力;x2流动资金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反映流动资金周转速度;x3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运用效率;x4资产负债率=负债平均总额/资产平均总额,反映企业总资产来源于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x5短期偿债能力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负债+应收票据+一年内应收账款)/流动负债,反映企业可用在一年内快速变现的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x6购货款支付率=(期初应付货款+本期购货款-期末应付货款)/(期初应付货款+本期购货款),反映企业购货款支付能力;x7生产增长率=(本年生产总值-上年生产总值)/上年生产总值,反映企业生产能力增幅程度;x8一级品率=一级品商品价值/全部商品价值,反映企业生产质量水平;x9合同执行率=(应履行销售合同个数-未履行销售合同个数)/应履行销售合同个数,反映企业合同完成水平;x10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存货运转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x11总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反映企业总资产能够获得利润的能力,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x12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收入,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x13净利润增长率=(本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程度。x14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比率本产品市场份额,反映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x2、x3、x6、x7、x8、x9、x10、x11、x12、x13、x14为效益型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x1和x4为成本型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越好;x5为固定型指标,即指标值为一数值时比较好,可选取本年度行业平均值。

三、应用实例

选取8家供应商相关指标值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求解[5]。将原始指标数据标准化,标准化矩阵的协方差矩阵就是相关矩阵,经计算,得到相关矩阵,其最大的4个特征根λ1=6.420,λ2=2.708,λ3=2.217,λ4=1.228,累计贡献率达到89.805%,选用这4个特征值综合这些指标的信息,设这4个因子为y1,y2,y3,y4,同时可知y1基本反映x2、x3、x5、x6、x7、x8、x10、x11各指标的综合信息,表示资金能力;y2反映x4、x9、x12、x14各指标信息,表示销售能力;y3反映x1、x13各指标信息,表示服务能力;而y4则更集中反映了x9的信息,表示执行能力。

四、结论

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8家供应商的信用进行评价,其结果与企业自身对供应商信用评价的经验值基本保持一致,证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供应商的信用进行评价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此文在指标量化过程中,只选取了一部分可以直接获取的财务数据,一些定性指标没有很好的反映在评价结果里,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采用一些方法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

参考文献:

[1]云虹,应若平.战略联盟中的信用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2005,23(11):57-62.

[2]MasellaC,RangoneA.Acontingentapproachtothedesignofvendorselectionsystemfordifferenttypesofco-operativecustomersupplier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ProductionManagement,2000,20(1):70-80.

[3]李建平,徐伟宣,石勇.基于主成分线性加权综合评价的信用评分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2004,22(8):64-68.

商业分析论文篇5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与《电子商务》合作,发表主题为“部分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连载文章,同时选取中小企业、电力行业、网络广告、电信业、银行业、证券业、网络游戏等领域,进行电子商务的应用分析研究,根据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行业提出电子商务应用的对策与建议,起到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作用。

继2002年我国电力行业启动市场化改革之后,作为电力行业主导者的国家电力公司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电力信息化,推进电力企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拉开了电力信息化的帷幕,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渐显端倪。

我国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电子商务是指市场主体运用现代电子手段和互联网络等从事的商务活动。破解电力垄断格局之后形成的分权体系下,电力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涉及到五类主体:电力原料及设备供应伙伴、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据此,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电力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应用。最明显的表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作为***的电力企业,要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迟早都要走上信息化之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ERP、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主,小到企业邮件服务器的配置,大到企业财务、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实现基于企业基本数据库的生产流程控制、办公自动化、科学高效管理和企业自身资源的协调运作。发电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生产管理系统(MIS)、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在电力企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从1994年开始,国内电力企业就开始尝试ERP.国华电力前总经理顾峻源参观香港中华电力时,震惊于香港中华电力管理系统的一只“哭泣的小猫”,于是在2003年春组织了包括承担管理咨询及系统实施的毕博公司、担任项目监理的德勤公司、专注财务软件实施的大唐兴竹软件公司,以及专注进行电力软件开发集成的博奇公司在内的强势力量,开始上马ERP项目,使得集团层面能够对资金进行统一调度,通过对财务、人力资源信息的实时掌握,对企业的资金运作、人力资源变化的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企业每年降低发电成本5%.

2.电力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应用。发、输、配、供形成了电力产业链条,而各自又是***的市场主体,因此链条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发电企业通过竞价实现电力上网,需要有网络竞争价系统的支持;输、配、供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电力调度、远程监控读表、故障定位等,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有用武之地。江西县级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选用浪潮英信NC1000硬件平台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管理复杂的网络,能实时有效地捕捉到各地的用电信息,然后自动地通过发电机组和继电器调控系统,实现电能在各个子网的均衡。北京供电公司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实现了电能计量的实时遥测,实现了2500位大客户的远程电量采集,并实现了35千伏以上的电力客户、10千伏或630千伏安以上容量电力客户的自动计算电费,提高了工作效率,把大批抄表劳务人员***了出来。

3.面向外部伙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力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相应的供应伙伴,发电、输电、配电设备采购需要供应商,尤其是发电企业需要电煤等原料供应,这些都可以利用电子采购来实现。浏览各大电力企业的网站,不难发现项目招标信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各***企业之间资金结算离不开金融机构,需要利用电子转账系统。

4.面向用电客户的电子商务应用。虽然电力行业长期垄断、电力供不应求使得电力拥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优势,但市场化改革分拆了电力产业,电力也以商品的身份走进了市场,这使得电力营销成为关系到电力企业命运的工作,电力客户服务也日渐提上日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用电客户需要通过市场购买电力商品,获取信息、竞价购买、电费缴纳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实现。近期伴随着电力危机的频繁出现而不断升温的需求侧管理,更加突显了电力资讯网、电力市场(EM)、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已经起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零打碎敲,缺乏全面规划。电子商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有全面长远的战略规划作前提,否则将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打算应用电子商务时,要么对高额固定投入的要求望而止步,要么病急乱投医匆匆上马,这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收效甚微甚至全面告败,人们开始怀疑电子商务的先进性和必要性。电力企业也有如此经历,在国家***策导向和国家电力公司的要求下,纷纷触网,不管结果如何,先上一点再说,一方面赶上了信息化的潮流,另一方面能算得上在位者的一大***绩。安装一个财务软件,建成一个公司网站,就叫应用电子商务了。这样零打碎敲,没有战略规划,遇到问题再修修补补,无法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而更多的就表现为外界所看到的“烧钱”。

2.各自上阵,不能整体协调。电力行业长期的高度垂直一体化和垄断造成了企业机制不灵活、电价偏高等弊病,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以全新的电力运作模式面对市场竞争。业界纷纷擎起分权大旗,***行事,各行其是,尽量减少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惟恐有“垄断复兴”之嫌。然而电子商务强调战略协同,单兵作战是无法体现“团队生产”优势和发挥“网络效应”的。

3.偏重硬件,观念不够深入。电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也需要基本的硬件、软件的投入。但单靠这样的硬投入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信息化建设只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物质准备,电子商务则更强调“商务”,强调“理念”。众多电力企业着手开展电子商务,基本上完全依赖技术部门,而在经济规律的把握、投入产出分析、市场交易与竞争、客户需求导向意识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信息化的外壳完备起来了,但电子商务理念不能深入,依然无法体现优势。电力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的电力行业,而是全面的、彻底的、深入的电力企业革新,从管理体制、管理层级到电力交易、客户服务,都要渗透全新的电子商务理念。

4.注重技术,轻视商务环节。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中,明显偏重于技术,从各类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就能看出,而竞争意识、营销观念、市场交易、客户需求等往往被长期处于国有体制、多为技术出身的电力企业领导所忽视,因此当前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应用的要求。

5.偏爱实践,理论指导不足。电子商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目前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而电力产业运行规律、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理论和应用模式探讨研究严重滞后,跟不上实践的需要,使得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缺乏理论指导,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依托电子商务缔造电力航母

通过对电力行业运营的考察、对电子商务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对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力行业拥有明晰的产业链条,比一般的传统产业更适合于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信息化建设只是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需要全面规划,整体协同,利用先进理念深入彻底地改造电力运行机制,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我们要加强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理论研究,探寻电力行业电子商务运行规律,发现、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为此,我们要依托电子商务,充分整合资源,缔造电力航母,促进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良性、高效发展。首先,深刻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含义,把握电子商务行业应用的规律。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先进生产力,贯穿于企业运营全过程。正如IBM倡导“随需应变”(OnDemand)电子商务一样,要对客户和市场一切的变动更敏感和更灵活地做出有效响应;采用可变的成本结构来提高投资效率和财务结果的可预测性;让战略合作伙伴承担周边次要任务,而自身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个灵活而可靠的信息运作环境,企业既能对新的问题和变化进行调整,还能提供高度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行业电子商务应用需要将电子商务理念融入各个操作环节,整合全行业资源,形成整体优势,提升产业链条核心竞争力。

商业分析论文篇6

1.服务业利用FDI的总量变动分析

从总量变动看,2001年~2008年,上海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呈逐年上升之势,2001年为17.24亿美元,2008年为68.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8.79%(见表1)。

2.服务业FDI占FDI总量的比重变化与贡献分析

2001年~2008年,上海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占FDI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39.25%上升到2008年的67.78%(见表2),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利用外资的比例总体上为55.67%。进入2003年以来,这一比例大幅提升,尤其是2007和2008年,比重达到了60%以上,这与全球性的FDI流向服务业的趋势相符。

为了分析服务业FDI对FDI总量的贡献,应该计算FDI总量增长速度,服务业FDI贡献度和服务业FDI贡献率。

FDI总量增长率=当年FDI总量的增量/上年FDI总量(1)

服务业FDI贡献度=服务业FDI增量/上年FDI总量=(服务业FDI增量/上年服务业FDI总量)x(上年服务业FDI总量/上年FDI总量)(2)

由(2)式可见,服务业FDI对FDI总量增长的贡献度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服务业FDI的增长速度,二是服务业FDI在FDI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由(1)式和(2)式可推导出服务业FDI对FDI总量增长的贡献率。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服务业FDI的贡献率=当年服务业FDI增量/FDI总量的增量(3)

根据(2)式和(3)式可以计算上海服务业FDI对FDI总量增长的贡献度和贡献率(见表3)。

从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FDI总量增长率14.53%当中有3.73%来自于服务业,相应的增长率为25.71%,而到了2004年贡献率则跌至了-60.64%,2006贡献率年又上升到了357.20%,2008贡献率又降到了70.24%,可见上海服务业FDI对FDI总量的贡献比较的不稳定。

3.上海三次产业利用外资的增长分析。这里主要上海2001年以来三次产业各自利用FDI总额、占FDI总量的比例、年度平均额、年均增长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见表4)。

从结构比重来看,服务业FDI占FDI总量比重占绝对优势,高达55.66%,远远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总和。八年来,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均额为37.41亿美元,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总和。从增长速度看,2001年~2008年上海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率为18.79%,高于第二产业FDI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FDI总量平均增长速度。

4.服务业利用FDI的业绩分析

服务业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服务业FDI的流入量占FDI流入总量的比重除以服务业GDP占GDP总量的比重。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服务业FDI业绩指数=服务业FDI占FDI总量比重/服务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4)

根据(4)式可以计算2001年~2008年上海服务业利用FDI的业绩指数(见表5)。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001年~2008年上海市服务业FDI业绩指数基本保持在1左右,服务业FDI流入量与其GDP规模基本相当。2008年上海FDI总量业绩指数为2.4(上海FDI总量业绩指数=上海FDI总量占全国FDI总量比重/上海市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比重),服务业FDI业绩指数为1.26,低于同期的FDI总量业绩指数1.14个百分点,表明与利用FDI总量的业绩相比,服务业引资规模还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5.上海服务业利用FDI的特征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对2001年以来上海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特征总结如下:从总量变动情况看,上海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N”型变化特征,2005年以来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上升速度加快。

2001年~2008年服务业FDI占FDI总量的比重,超过55.67%。服务业FDI占FDI总量比重的变化与世界FDI的流向相一致;服务业FDI对FDI总量的贡献率极不稳定,2008年服务业FDI对总量FDI的贡献率达到70.24%,远超过第一、第二产业FDI对总量FDI的贡献,上海市服务业FDI对第一、第二产业FDI存在挤出效应。同时,从服务业利用FDI的业绩和FDI总量的业绩比较来看,上海服务业引资规模还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上海服务业利用FDI的实证检验

为了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上海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本文考察了1989年~2008年的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以服务业FDI为解释变量,服务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其中衡量服务业FDI的指标采用历年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占上海利用FDI的总额的比重来表示(以下简称F),衡量服务业增加值的指标采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以下简称S).在检验过程中,分别对F、S取对数(LNF,LNS),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

1.ADF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不平稳的,若直接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因此应先进行平稳性检验。

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检验结果表明,LNS,LNF均为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变量。三者的原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无法通过平稳性检验,一阶差分后在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说明三个变量都为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

注:*表示变量在10%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表示变量在1%显著水平通过检验。

2.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是非平稳的单整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意义在于:两个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他们是协整的,则他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在ADF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LNF与LNS进行协整关系检验。通过估算可以得出,两个回归函数的可决系数分别达到了0.464894和0.931553,这说明拟合程度较好。当确定5%的显著水平时,rk(A)=0时,迹统计值为20.46137大于临界值15.41,所以拒绝零假设rk(A)=0;接下来进一步检验,因为2.013747小于临界值3.76,所以接受零假设rk(A)≤1,从而说明LNF和LN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法检验LNF与LNS之间,LNF与LNI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如表7所示。

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LNS与LNF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LNSLNF的单向因果关系表明表明上海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是引起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原因。

三、结语

通过对上海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上海的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是近年来外商投资的重中之重,其服务业FDI占FDI总量比重的变化与世界FDI的流向相一致,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我们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上海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是引起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资***策,并设计有效的制度体系;优化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逐步向服务价值链的高端提升,进一步提升上海服务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丽娟陈翠兰:FDI对广州服务业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3)

[2]戴枫: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3]王小平: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9)

商业分析论文篇7

1.活期存款首度列为加息项目。活期存款利率至2002年2月达到历史性的底部,几次加息均未调整活期利率,结果每提高一次利率,因为银行差不多50%以上存款都是活期存款,存贷利差就会有一次相应的增加。随着通胀走高,社会对储蓄收益为负和几次加息银行利差扩大的舆论增多,所以活期存款利率在2007年7月20日微调0.09个百分点,由0.72%提高到0.81%。

2.存贷款加息表现出非对称性。从2006年4月28日以来七次加息的存贷款利率增加幅度来看,其中四次属于对称加息,两次属于非对称加息(2007年5月19日和8月22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一次属于单边加息(2006年4月28日单边上调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

3.利率调整频率进一步加快。2006年加息间隔期在半年,2007年前三次加息间隔保持在两个月,第四次加息间隔一个月,第五次加息仅相隔24天。所以,连续加息,体现了央行保持币值稳定,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决心,体现了货币***策稳中适度从紧取向。

4.利税联动成为宏观调控亮点。为减少因物价指数上涨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的影响,***在7月21日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作出了减征利息税的决定,储蓄存款利息税自2007年8月15日起由20%下调至5%,相当于调增个人储蓄存款利率0.50个百分点。

二、加息周期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挑战

1.储蓄存款继续分流,资金来源结构发生变化。2007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8.2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7个百分点,4月、5月环比分别减少1813亿元和2921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股市的繁荣以及基金的大规模发行,而且储蓄存款大幅分流的趋势还将继续。

2.加息模式变化,促使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集聚。存款资金成本大幅度提高,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从2006年4月的2.25%提高到3.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而由于存贷款的非对称加息,贷款利率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存贷款利差空间趋于缩小。

3.金融脱媒态势日益凸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加息周期中企业负债成本的增加促使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比重。2007年上半年,全国146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达2810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仅3.68%。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导致商业银行优质客户基础受到动摇,银行客户群体的整体质量趋于下降。而且,由于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直接导致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三、加息周期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1.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抵御利率风险。加息预期中,对于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的商业银行相对有利,商业银行应当主动研究适合当前经济形势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动态管理模式。一是强化主动负债意识,通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特别应注意对公客户存款期限结构的调整,使付息成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二是在一定的贷款期限结构下动态调整贷款利率期限结构,如在与客户签订合同中,有意识地提高按季、按半年等短时间重定价贷款的比重。

2.正视金融脱媒的经营挑战,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寻找业务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要在金融脱媒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效益的稳步提升,就必须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寻找和把握业务发展的契机。首先,应把握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发展契机。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次,应把握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创新机遇,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主动调控贷款投向,谨防信贷风险的增长。在当前的加息周期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策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应把握三个重点:首先,应研究与投资密切相关、融资需求过于旺盛行业的信贷***策。加息的目的之一是抑制投资过热,因此对与投资密切相关、融资需求过于旺盛的房地产、建筑建材、电力类行业的影响更大。其次,应高度关注资金密集型行业的负债率和利润率状况。连续加息增加了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特别是将增加资金密集型高负债行业的资金成本,对其盈利预期将形成压力。

4.加快业务战略转型,推进中间业务发展。大力推动中间业务发展,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是未来盈利模式调整的必然选择。当前,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应树立"三个观念":首先,应树立收费观念。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品种繁多,但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激活中间业务增长。其次,应树立联动营销观念。在中间业务发展初期,其业务营销必须与资产负债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动营销、"捆绑"营销,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实效。

5.全面推行客户价值管理,扩大客户基础和调整客户结构。客户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源泉。一方面应重点做好存量客户的深度开发。针对当前市场上高端客户资源稀缺性及高客户流失率问题,各商业银行市场拓展中不应忽视对存量客户的维护及深度挖掘工作。而应创立一种基于特定客户定制的融智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应建立对大型客户的综合经营服务。对大型客户的金融服务,应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增值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为他们进行全面的理财规划,满足其投资、交易、风险管理的需求,帮助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与他们建立"关系客户"和"关系银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晓琳.论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管理的策略选择[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37-41.

[2]李长安.金融资产结构调整是股市繁荣的长期动力[N].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25日.

[3]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J].金融论坛,2004年第12期.34-38.

[4]姚希.加息周期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5年第17期.5.

商业分析论文篇8

商业欺诈是指经济领域中某些经营主体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效益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采取的种种欺骗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欺诈行为。目前,国内各种商业欺诈投诉案件连年上升,众多消费者和企业深受其害,商业欺诈已成为扰乱我国正常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商业欺诈并非我国独有,而是一个普遍的国际现象。世界知名的反商业欺诈机构卡罗尔(KROLL)推出的《2007-2008全球反商业欺诈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全球每5家企业就有4家成为商业欺诈的受害者。收入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因商业欺诈蒙受的平均损失超过2000万美元,其中10%的企业损失逾1亿美元[1]。可见,商业欺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防治商业欺诈是各国***府和经济组织的共同目标。多年的实践表明,要有效治理商业欺诈,必须挖掘出其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才能找到综合治理的具体良策。

一、商业欺诈成因的经济学剖析

商业欺诈行为的泛滥一方面反映了经营主体的道德沦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有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当有道德缺失的经济主体发现利用信息蒙蔽进行商业欺诈有利可***,并得不到现有制度的有效惩罚,就会铤而走险,并因示范效应而引发更多的类似行为,最终导致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推动商业道德进一步滑坡[2]。因此,对于商业欺诈形成的原因,我们不仅要从道德层面上加以溯源,还应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等诸多角度加以深入探究。

(一)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是商业欺诈产生的首要条件

信息经济学对商业欺诈产生的基本条件做了深刻的分析。信息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商品交换绝大多数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发生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主体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量有差异,即部分经济主体拥有更多更良好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则仅拥有较少的、不完全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交易双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生产经营企业对于产品质量和成本的信息拥有量相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不对称的,消费者有关商品效用状况的信息经常是直观的、肤浅的、零碎的、似是而非的,消费者在交易活动中由于信息方面的缺陷而构成了消费盲区,这一消费盲区的广泛存在为商业欺诈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得商家极有可能利用信息缺失甚至有意制造虚假信息来进行欺诈牟利,从而使交易行为产生了一定的道德风险[3]。

一般来说,若市场主体在确立某种经济关系或签约之前后,相互对应的参与人之间出现信息分布不对称状态,当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在确立某种经济关系之前,通过提供虚假资料与掩盖真实情况——即隐蔽信息,而获得对自身有利的合约;或者在确立某种经济关系之后,通过隐蔽行动而转嫁风险或直接侵占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经济“机会主义”行为。与诚信背道而驰的经济“机会主义”行为在一方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不仅直接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而且最终大大降低了市场运作的效率。HalVarian(1992)的研究得出,一个低质量的企业往往通过广告、做宣传和做活动等方式来发出信号,提高产品知名度进而形成与高质量产品相似的市场影响,这个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通过价格和信息公开度模仿寻求一种混同效应[3]。劣质产品在其“一锤子”买卖中,只要其广告能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使其销售利润高于公司对该产品的广告支出,劣质产品企业就会通过较高的广告投入,混淆信号给消费者高质量的印象,从中牟取暴利。这样,劣质产品企业传递的信息就制造了噪音,使消费者无从区分不同品质的产品,形成优质和劣质产品的混同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可能出现“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问题,扰乱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

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存在,要解决市场中有关信息模糊不清的问题,需要进行信息甄别。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信息甄别理论,正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如何调整交易合同以筛选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从而确立起诚信原则。这种信息甄别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优势方说真话的基础之上的,即通过提供不同的交易合同,让信息优势方自我选择,只要信息优势方是理性人,他就无法隐瞒也不愿隐瞒自己。但如果信息优势方不愿说真话或故意说假话,则信息甄别理论本身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柠檬市场”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加入一种外力,促使信息传递渠道通畅,信息披露完全,并努力消除各种信息噪音。

(二)短期化一次易行为为商业欺诈提供了大量生存土壤

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欺诈产生的原因,还可以从搏弈论中寻找解释。首先从构建一个简单的搏弈模型,参与博弈的双方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博弈双方所有可选策略只有两种:诚信与欺诈;(2)博弈双方都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当企业发现欺诈可以获利时,企业就会选择欺诈策略。构建的这一搏弈模型非常类似“囚徒困境”,有四种不同的效益组合:双方都讲诚信,即双方都得5个单位的效益;乙诚信,甲不诚信,则甲得到的10个单位的效益,乙则损失5个单位的效益;甲诚信,乙不诚信,则乙得到10个单位的效益,而甲损失5个单位的效益;若甲和乙都不诚信,则双方各得0个单位的效用。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出,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甲、乙双方都希望对方讲诚信,而自己选择欺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是因为在单次博弈过程弈双方均发现在不知道对方是否信守承诺(即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果对方欺诈,而自己诚信,诚信则有可能吃亏;如果对方诚信,而自己欺诈,欺诈反而可以得利。因此,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欺诈自然是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但是,如果上述博弈是重复进行的,即交易双方的一次性博弈能演变成为以一次博弈为原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则双方都不会为了占一次便宜而牺牲掉继续合作、长期获利的机会。如果某方企业在上一次博弈中因采取欺诈策略获利,则在下一次博弈中另一方企业将会选择欺诈策略来报复对方,最终两败俱伤。在重复博弈里,参与者每次行为都会关系到他们名声的形成,任何失信,都会造成合作的中断、利益的受损。因此,以彼此间诚信为基础进行的重复博弈所形成的合作才会维持下去。

当然,如果每次欺诈行为发现概率很大且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则经济主体会重新评估欺诈和诚信行为的代价和收益,此时,依赖欺诈行为获利的动机将减弱,当事者为了合作的长远效益,愿意抵挡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短期效益的诱惑。因此,在一次性博弈中,交易中任何一方都没有信守道德承诺的动力,骗一次就跑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多次博弈中,诚信道德才显示出应有的价值[4]。而经济社会中一些小企业本着“捞一把是一把”的心理,根本不打算进行多次重复博弈,于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选择了商业欺诈行为。即使是一些大企业由于过分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商誉所带来的长期经济效应,对于一些欺骗消费者和交易伙伴损害商誉的做法不予警惕,反而沾沾自喜于一点蝇头小利,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经营方式边缘化、经营手段灰色化越来越普遍。

(三)市场经济中的制度缺陷是商业欺诈得以盛行的重要原因

制度经济学对商业欺诈盛行的根本原因做了最好的注解。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5]。这种有限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复杂性,人们面对复杂的环境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二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有限,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的变化。因此,这就必须通过设立制度或进行制度创新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协调不完全契约引起的利益冲突。此外,由于经济人天生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用诸如说谎、欺诈或毁约等不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府要通过设立各种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便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

一系列的约束人们相互行为的规则之所以能影响经济人的选择行为,是因为随着行为的约束规则的变化,当事人的收益预期也会随之改变,从而会使追求自身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发生变化。因此,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人行为[6]。路径依赖原理也告诉我们,一旦某制度被选定,该制度所带来的收益就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当收益递增普遍发生时,制度变迁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使得人们不受约束地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用来从事收入最大化的活动,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重要因素,从而出现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当收益递增不能普遍发生而是有利于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需要时,制度变迁就沿着非绩效的路径发展,并且愈陷愈深,最终陷入“锁定”的轨迹中[7]。

商业欺诈的出现也是如此,当社会制度不完善使诚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而欺诈行为却能获取暴利时,商业欺诈会越来越盛行,诚信危机会越来越严重,越陷越深。如果市场机制完备,***府监管有力,商业欺诈行为发现概率较高,则意味着其所付出的代价较大,这种高昂的成本将迫使经济主体遵循道德规则。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约束机制和外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为欺诈者提供了可乘之机[8]。一是市场自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源自市场自身通过道德工具来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形成,有德者并未获得相应回报,无德者也未获得相应惩罚;二是法律制度尚未健全,还存在许多法律漏洞,且***力度不够,我国经济实行市场化以来屡禁不止的造假现象在某些地区是公开进行的,甚至被作为利税来源加以保护,这无疑是我们法律制度缺陷所造成的。上述问题带来一个怪圈: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完备,还不能真正让市场机制褒奖有德者,淘汰背弃无德者;另一方面由于***府缺乏监管经验和存在法律及规章制度上的漏洞,欺诈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且惩罚过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力。在违规经商可以逃避制裁而能获得丰厚利益回报的制度环境下,不讲商业道德的奸商就会多起来,这正是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商业欺诈行为扩大蔓延的主要原因。

二、治理商业欺诈的对策思路

毫无疑问,商业欺诈行为不仅将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也将严重破坏一个社会赖以形成的诚信基础。由于商业欺诈的产生既有经济人内在的伦理根源,又有市场经济外在的制度根源,治理商业欺诈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外在的制度保证,也要有内在的道德保证,亦即不但要构筑制度的堤防,更要构筑道德的堤防,这就需要企业、***府和行业协会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来源于/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由于经济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消费者的信息甄别能力,诚实守信的企业必须加大自己的信息披露,努力提高自己的信誉,塑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将产品的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形象等信号传递给相关的消费群体,使之区别于一般企业产品。其次,企业内部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大力倡导企业诚信价值观和诚信文化。基于伦理道德的企业价值观管理要在企业中扎根,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观念在企业内部的培育、维护和扩展,从企业内部培育出一种内在的、自发的、不需第三方力量强制的诚信道德观念,只有如此,才能从企业内部治理企业经营中的欺诈问题。企业诚信道德不仅仅是约束防范性的,还具有进取性的功能,这是人们从长久以来对诚信道德发展的历史及其本身职能的探索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为经济活动的实践所证明的。许多企业在一些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面前,宁愿自己亏本,也要信守合同,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换来很高的美誉度,使公司绝处逢生,创造出丰厚的收益。因此,企业必须把诚信当作资本来经营,牢固树立诚信道德理念,要在企业中形成讲信用、重信誉的企业文化,尤其要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公共关系等环节严把信用关,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只有每个企业牢固树立了自己的诚信文化,全行业的诚信伦理建设才有望形成并得以长久。

从***府的角度来看,要加快建立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加大信息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普遍存在的商业环境中,进行买卖交易所需要的“准确信息”不可能全是企业的诚实守信所能保障给予的,会出现一些不良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当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制作者和提供者有意造假,并把承诺当作谎言和戏言时,获取准确信息就会成为很大问题。因此,建立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建设企业征信的专门信用制度,包括对信用记录的征集、调查、评估、保证等信用业务活动的组织及信用机构的设置等加以规范,以确保信用活动的正常进行。要尽快规范税务、工商、海关、司法、银行等与公共信用记录有关的***府部门与企业的行为,必须要求这些部门依法向社会信用机构和公众提供信用信息,并制定可操作的信用服务规则和信息传递披露机制,增强经济主体道德状况的透明度,使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

***府要继续完善各项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大对商业欺诈的制裁力度。任何一种法律制度,只有在实际运用中能基本杜绝它要禁止的那些不当行为发生,才能算是有效的,反之只能是低效或无效的。必须根据这个标准去逐一衡量和修订既有的法规制度,使其变得合理有效。一旦消费者或企业受到商业欺诈的侵害,可以依法追索超额补偿。其次要加大对商业欺诈的制裁力度,让商业欺诈行为在经济上得不偿失。要在法律制度安排上要鼓励诚信行为,让讲信用的人通过依据其道德资产获得利益的可持续增长,让企业通过靠道德资本作为扩大规模的必要条件。同时,在“***必严,违法必究”的层面上,一定要讲法律信用,起到惩罚欺诈行为、警示企***败德者和保护有德者的效果。让欺诈行为及时曝光并受到应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让进行商业欺诈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找到交易伙伴,让“有德者”能够“有所得”和“无德者”倾家荡产。只有这样,经营者就会视商业欺诈为畏途,商业欺诈就会失去自我繁育功能而呈现萎缩和消亡趋势。来源于/

商业分析论文篇9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品种十分单调,近年来,虽然开辟了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服务渠道,也围绕存款帐户增设了缴费、银证通、银基通等项目,侧重开展了以为主的中间业务,但整体来讲,仍处于存款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

从存款要素构成来看,仅为利率和期限。在人民银行控制利率的背景下,存款产品也惟一取决于期限,客户对期限选择的确定,也就决定了利率。这种模糊型的定价方式,缺乏对优良客户的优惠条件,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以美国为例,美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步伐远远快于我国,其围绕存款的流动性、收益性开发的新型存款帐户,使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界线更加模糊,为客户提供了最有效、最便捷、最低成本的存款服务。

1.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创新规避法律和联储监管,尽快适应经济环境变化

美国曾经严格管制银行吸储利率。从上世纪60年代起,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通货膨胀迅速加剧,银行普遍面临着流动性困难和信贷资金缺乏的局面,迫切需要设计新型的存款产品。可转让大额存单(CD)、可转让提款通知书(NOW)、欧洲美元存款、银行关联机构票据买卖、回购协议等产品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为银行带来了丰厚的资金和利润。可以看到,美国银行从市场实际状况出发,进行存款设计,使产品能在联储与法律制定的规则框架下,绕过规则的不利约束,带动了监管的创新。

2.建立与投资渠道的直接联系,引入风险因素

1982年美国银行设立了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不仅可签发支票,享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还把存款与包含国库券、存款定单、商业票据在内的货币市场相联系,使存款者能获得较高利息收入;将风险收益挂钩引入存款产品,开发出投资型存款帐户,比较成功的有股价指数连动型存款,外币定期存单等。这些存款帐户一产生就让有冒险意识的富人产生很大兴趣,使他们的风险偏好能在存款中得以体现,也就吸收了他们手中的大量资金。

3.与服务一体化经营

存款与银行服务是一体的,美国银行会围绕存款帐户,提供多种复合服务,推销相关金融产品。针对个人存款帐户而言,将存款帐户与航空、客运、旅游、商贸、饮食等行业捆绑经营,根据客户行为目标设置专门性的存款帐户,进行中间业务拓展。就公司客户而言,比较流行的是现金管理服务。银行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向客户进行财务报告与分析,提出现金流的管理建议,并为客户开设专门帐户汇总网点资金,将短期闲置资金投资于短期财***证券、商业票据和存单,增加客户收益。

4.差别式的定价模式

客户提供给银行的资金和消费的金融服务量不同,贡献也就不同,因而要向优良客户提供全方面的优惠与服务,培养优良客户的忠诚度,对不给银行带来收益的客户,通过差别化利率、手续费率等至少使银行不提供亏损的服务。因此,美国存款产品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期限、最低余额要求、日均余额/联合余额、优惠(减免账户管理费,免费签发若干次支票、利率等)、结算限制、惩罚(降低利率)等,正是经过对以上项目的组合实验,确定最优选择,使银行运营成本降低,获取最大利润同时又可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5.考虑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很高,频繁的利率变动给银行经营带来很大风险。银行会运用各种利率风险模型进行模拟、应力测试,选择最合适的存款发展类型,调节银行承受的利率风险水平。在存款的设计上就会考虑调整利率高低,持续期长短,结算限制以及选择是否浮动的利率等存款要素,重点发展符合银行利益的存款品种,降低银行利率风险。

此外,进行存款产品设计都会结合银行的品牌营销策略,塑造自己鲜明的形象和特色,尽可能符合目标市场群众的各种品味。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策略

由于人民银行一直实行存款利率管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内在活力不足,金融市场规模较小,发育不完善。鉴于这种状况,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应考虑以下方面:

(一)从宏观角度来看

1.人民银行对利率管理***策进行适当调整

当前,可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对特定数额之上的存款赋予商行一定范围浮动利率的权限,有助于体现利率的真实水平,推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2.深化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1)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内控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使用配置金融资源的,在这个前提下,各级银行才能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成本收益对比分析,科学地设计存款产品,理性吸收存款。

(2)使用差别式的定价机制。科学测算银行提供服务成本,结合客户贡献度、银行服务种类和服务量确定合理收费标准,弥补亏本服务的费用,增加非利息收入,同时用优惠的定价吸引住大客户群体,尽量使存款保持高余额,低进出。

(3)掌握客户存款动机、行为目标,适时开展咨询、、信托等中间业务,提高与客户关系的密切度。

(4)推进银行电子网络、自助终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渠道,便利存款的存、取、转、用,还可结合定价策略,诱导客户使用成本低的服务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科技设备利用效率。

(5)整合人力资源,补充产品设计营销人员,成立专门机构,综合分析存款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文化背景、法律法规、技术条件及银行经营状况,创新存款品种,优化银行存款结构,提高经营效益。

(二)从微观角度来看

1.产品包装策略

国内商业银行各种金融产品是由各个专业部门提出需求而开发的,只能满足客户某一种核心需求,且金融产品的营销常常是单独进行,所以对商业银行现有产品的更新改造主要是对现有产品的“包装”销售。

国外商业银行对产品包装的运用相当成熟。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如原大通银行香港分行按产品功能包装的“十存十美”、“月月出息”、“梦想成真”等储蓄产品,按销售对象包装的“卓越理财”、“运筹理财”“、大学生理财”等个人产品。在国内商业银行中,运用包装进行产品促销也日渐广泛,但使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银行产品包装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对产品功能特色的包装;第二种是按营销服务对象的包装;第三种是对银行个别优质品牌的包装。特定的产品使用特定的包装,锁定产品特色有助于加强金融产品营销效果。

2.产品差别策略,即市场细分化策略

商业银行实施市场细分化策略时,在产品设计上要采用不同于其它金融机构的方法,采用新技术,使金融产品具有新功能并提供新服务,要对复杂的金融产品组合中增加的成本与开发这些产品所得收益之间进行平衡,依据客户的个性需要和动机推出相应的存款商品。

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存款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针对客户某种特殊目的而设计的特种储蓄存款,品种繁多。商业银行应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推出一些具有新意、符合客户口味和心理,同时有利于其自身经营的储蓄品种。现阶段负债业务的创新可以从储蓄存款种类,提供实惠以及便利条件等方面出发来进行。如:开设联立定期储蓄存款、礼仪储蓄、住房储蓄,开办养老金、医疗保险型帐户,开设支票存款帐户,继续发展、完善已有的预购债券储蓄、子女入学储蓄、生产基金储蓄、青年结婚储蓄等新型储蓄品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伟,李一***.“零售银行偏好研究”.《金融与保险》,2006(10)

[2]王静亭“.WTO带来的挑战”.《金融研究》,2005(3)

[3]杨一谨“.中资银行发展趋势”.《中华工商时报》,2006(2)

[4]王国征.“营销扁平化策略.《中国金融》,2005(12)

商业分析论文篇10

1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系

随着环境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工具与应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信息系统不但广泛地应用了信息技术,还深入地融入了现代管理思想、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信息系统的内容与作用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它不仅对管理还对组织的各方面产生影响,并且承担着组织结构与组织运作方式的设计任务,甚至还被认为隐含着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近十年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还与相关的科学技术相结合陆续发展出了许多应用于企业某一管理领域的新型系统或信息处理技术,其中就包括电子商务的主体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本身。EDI是随着网络技术及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系统日趋成熟而产生的用于商务管理的新技术。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产物,它实质是借助网络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延伸,是以网络为主的多种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集成应用。由于计算机网络特有的时空优点,电子商务能使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获得增值,同时也给客户带来很大的便利和实惠。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共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互融合的产物。当前,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采用了Web技术。Web正在改变和重塑那些主要是企业与客户信息交换类型的行业,例如广告、市场营销、零售等。Web应用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传输,可以加快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协调内部的经营活动,通过***的事务处理简化复杂的运作管理,通过***分析处理辅助管理决策。

2构建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建议

面对电子商务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迈向电子商务时代,如何将电子商务与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推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构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对策。

2.1创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良好环境

2.1.1***府应正确引导和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冲突,在我国推行电子商务最大障碍不是技术而是观念。目前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信息化意识薄弱,有的企业宁可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发放奖金甚至用于请客吃饭上,也不愿将资金投资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上。没有基础信息化建设,搞电子商务就是一句空话。推行电子商务比较成功的国家的共同经验表明: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

2.1.2应制定相关法律保证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有效。实现电子商务不仅需要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法律保护。因为电子商务涉及到国内企业间或国际企业间的经济纠纷与国际仲裁,是各国***府不得不面对而又不能套用传统法律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包括各国相关法律在内的国际法律体系。

2.2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

2.2.1应用国际领先技术。在软件中,力求应用国际领先技术,如基于WEB平台、B/S结构、纯JAVA、大型数据库等先进技术,满足我国大型、集团型企业分布式和体系化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多元化制造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在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同时,又保证了电子商务和国际互联网环境下国内外企业间的商务活动的核算和管理。

2.2.2支持业务协同的工作方式。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一直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运用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之前,由于财务人员无权或无条件管理业务问题,而财务人员又要承担确保业务数据在财务上正确反映的责任,结果造成业务与财务管理脱节。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促进财务和业务的协同。

2.2.3使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不仅提供在网上做生意的功能,而且还提供网上销售、订购、采购、付款、会计处理以及交易资料的记录、传递、认证、汇总与管理作业,实现了企业与厂商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产销的整合,从而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经营形式。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涵盖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它为各种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活动提供了技术基础,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论文态创造了条件。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与业务部门的工作协同进行,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告,并及时传递到网络中的每一个投资者、债权人、***府主管人员的站点上。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下的会计核算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和管理,极大地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基于动态会计信息,企业管理层将能够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通过各种经营和财务指令实现***管理,部署经营活动,作出财务安排。

2.2.4支持远程处理。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支持远程处理工作,能够保证顺利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和远程审计。因此,为正在兴起的集团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财务还应该支持网上会计核算业务的***咨询、财务制度的咨询、财务软件使用的咨询、软件维护的咨询等。

2.2.5支持网上理财服务。网上理财服务是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具备的一项重要功能。用户要进行财务处理不一定购买软件而是直接从网上获得授权和账号。使用者对应用软件的更新、升级、数据管理及设备管理由ASP(应用程序服务供应商)提供,按服务项目和服务工作量来付费等。

2.3制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2.3.1调查企业对Internet的需求,并制定全面规划。由于电子商务的范围相当广泛,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时,应先调查哪些应用对于企业的收益较大,然后进行全面规划,即规划信息化基本平台、后台企业内部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前台电子商务,并分步实施。

2.3.2建立企业后台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商务活动,信息流不畅通,必然导致资金流和物流的堵塞。如果把电子商务称之为前台,那么企业内部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则称之为后台。没有后台系统的支持,前台电子商务只是一句空话。因此,要真正开展电子商务必须先建立后台财务及管理系统。

2.3.3建立前台电子商务。a.基本应用。主要包括:动态\WEB站点和企业主页———建立企业面向大众和客户的窗口,用于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企业新闻等;广告服务———企业产品广告和相关广告;电子邮件———企业员工之间、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上下级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信息等等。b.商务应用。将财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成电子商务模式财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网上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开展网上销售和客户管理;开展网上付款和结算管理;开展网上纳税和提交财务报告工作。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商业分析论文10篇

学习

国际商务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商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商务论文2000字,国际商务论文。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学习

电子产品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产品论文10篇,内容包括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论文,关于电子产品论文怎么写。1.2能耗、有害物质相关法规要求环境立法的引入或许是让各大公司启动生态设计最直接的驱动因素,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的部分环境立法情况。与

学习

检修挂职总结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检修挂职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电力挂职锻炼自我小结,挂职工作月度小结。(1)按问题等级分:A类问题29件,占7%;B类问题285件,占67%;C类问题113件,占26%。(2)按问题性质分:施工防护问题(包括防护员的岗位标准)109件,占劳动安全问题的25%;劳防用品

学习

跨国经营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跨国经营论文10篇,内容包括跨国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跨国经营论文10000字。1.宏观上(1)缺乏总体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主要表现在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未建立统一、权威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制定系统、稳定的海外

学习

中美贸易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美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美贸易论文5000字,中美贸易大学生2000字论文。1、二战以前美国的贸易***策和立法美国贸易***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贸易***策的法制化和程序化,这体现在美国国内众多的贸易立法及其发展演变

学习

高级英语论文10篇

阅读(38)

基于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笔者认为在高级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读音和解释词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词汇通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甚至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并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

学习

商务外语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外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写什么,国际商务论文。

学习

商业英语论文10篇

阅读(76)

本文为您介绍商业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业论文大全,商业英语论文。2.教学整体兼容并蓄高等职业院校商务英语的翻译教学不仅有直接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而综合的教学内容,还有兼容并蓄的教学整体。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整体的兼容并蓄

学习

国际贸易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内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选题。

学习

数字化传播论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数字化传播论文,内容包括数字传媒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数字化传播论文通用六篇。文化即人化,同时也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的结果。广义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联系十分密切。物质

学习

安全工程职称论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工程职称论文,内容包括安全工程职称论文发表,安全保卫技师论文100篇。1系统需求分析高校科研管理所设计的事务非常繁杂,涉及到校科研处、各个系的科研管理以及个人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统计等。所设计的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

学习

商务统计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统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行业商务数据分析报告论文1000字,商务统计论文。二、网络风险和风险管理网络风险如同自然灾害一样不可预见。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就是要分析和衡量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后果,引起风

学习

品牌经营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品牌经营论文10篇,内容包括品牌营销论文题目大全最新,品牌营销2000字论文有案例。目录中文摘要Abstarct.目录.第一章绪论1.1问题的提出1.2研究的意义1.3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章品牌战略经营概述2.1品牌的内涵2.2品牌战

学习

跨国公司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跨国公司论文10篇,内容包括跨国公司发展论文参考题目,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的题目。一是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

学习

国际商务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商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商务论文2000字,国际商务论文。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学习

电子产品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产品论文10篇,内容包括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论文,关于电子产品论文怎么写。1.2能耗、有害物质相关法规要求环境立法的引入或许是让各大公司启动生态设计最直接的驱动因素,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的部分环境立法情况。与

学习

跨国经营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跨国经营论文10篇,内容包括跨国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跨国经营论文10000字。1.宏观上(1)缺乏总体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主要表现在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未建立统一、权威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制定系统、稳定的海外

学习

中美贸易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美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美贸易论文5000字,中美贸易大学生2000字论文。1、二战以前美国的贸易***策和立法美国贸易***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贸易***策的法制化和程序化,这体现在美国国内众多的贸易立法及其发展演变

学习

高级英语论文10篇

阅读(38)

基于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笔者认为在高级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读音和解释词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词汇通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甚至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并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

学习

商务外语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外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写什么,国际商务论文。

学习

移动商务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移动商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移动电子商务论文10篇,移动商务论文2000字。移动商务的发展情况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在近十几年里得到迅速的发展,而移动商务就是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来手

学习

电算化审计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电算化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算化审计论文,电算化审计实训心得体会。我国电算化审计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