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论文10篇

非公经济论文篇1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小生产以及以小生产为特征的私有制经济问题有过基本的设想和论述。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应“一步一步地夺取”,而不是历史上的一次性行动,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度,更需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可知,个体小生产或私有经济的存在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在生产力水平还没达到消灭私有制的条件下,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十月***胜利后,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利用外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怎样利用外资,列宁根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具体情况,提出要通过借款、租让制、与外资(外商)合办企业等形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初探索者。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思想。其中,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对后人的探索乃至今天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的方***。

从这些思想中可以看到从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实际出发,思考生产关系改革的经济建设的思想轮迹。由于历史的局限,的这些经济建设的思想虽然没有付诸实施,但对今天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对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原因

非公有制经济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在内的经济类型。它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并且与公有制经济一起,共同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不具有剥削性质;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自经营的经济。

(一)个体劳动方式的存在是基本原因

诚然,个体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变化是个量的概念,生产关系的变化是个质的概念。能够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的生产力,不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变化,而是生产力量变到一定程度后,使生产关系所依存的实体形式即劳动方式发生变化,才能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所以,个体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不直接是生产力,但又离不开生产力,直接的决定作用是个体劳动方式。个体劳动方式存在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社会化生产还没有发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和方面,也就是说,不但是某些领域或行业基本上还是非社会化的生产,而且在基本上社会化生产领域或行业中,也还有落后的生产力与其并存;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使个体劳动方式不能存在的程度,个体经营的不少领域已经不完全是以手工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而是采用了不同程度的机械化与自动化,并越来越以现代化的技术为基础。由此可见,只要还存在个体劳动方式,尤其是***型的个体劳动方式,个体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存在下去。

(二)劳动方式的部分私有是根本原因

劳动方式的部分私有,是指在现阶段劳动力既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或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个人,而是具有部分公有,部分个人所有的性质,在这两种所有中,部分个人所有是主要方面。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劳动力的部分私有正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重要痕迹之一。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主要是由个人或家庭支出的。劳动力的归属问题,主要应根据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和训练费用由谁支出来决定:如果这个费用是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劳动力就应归个人所有;如果这个费用是由社会和个人共同支付的,那么劳动力就具有社会和个人双重所有的属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劳动力的自产费用和训练费用兼有国家支付和家庭支付两种形式,而且家庭支付占绝大部分。因此,劳动力的归属关(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私营经济的产生是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国私营经济的产生与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是承认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而且还呈现为落后性和不均衡性,在客观上,需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同时发展,这就为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现阶段,个体经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发展是私营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个体经营者还不愿意走合作经济的道路。个体工商户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通过个体工商户之间的联合走集体经济的道路。应该说,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农村,可以说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外在经济条件的动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的自由购买。而能否自由地购买到所需要的劳动力是私营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资本只有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私营经济的生产过程才能正常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与改革,逐步给予了农民自由选择职业和进行要素流动的自利。从而推动了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五)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补充

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私营经济的财产组织形式更符合投资者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和施展个人经营才能的要求,而这正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的内在动因。获取个人经济利益,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动因。只要客观条件还没有达到使其不能存在的时候,这一动因制约个人经济行为的作用就不会消失。特别是在现阶段,劳动还具有很强的谋生手段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个人经济利益在个人经济行为目标中仍然处于基本动因的地位。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对消费利益的追求必然转化为对财产利益的追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的改革开放***策的产物。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要放宽市场准入、创造良好环境、加以积极扶持,并且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

非公经济论文篇2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体现这项方针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1),便是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和迫切的任务。通过参与调查研究,考察相关的经济运营、制度变革、发展需求情况,对其作出如下分析并就其改善途径提出建议。 法制环境是非公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 近十几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已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有些省市还远高于这个比例;为一大批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增加了国家财***收入,税收贡献逐年增大;增强了市场活力,逐渐造就多元竞争的发展环境;适应了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要的能力,推进了市场繁荣。 在现实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重要力量,它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日渐宽松、日渐改善的法制环境作为必要的保障。这个法制环境有四项重要的体现:首先是宪法几经修改,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宪法原则,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依据。第二是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和权益保护,最具权威性的是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还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这些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其发展铺设了宽广的法律大道,是非公有制经济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法律总框架。第三是以宪法原则为依据,十多年来陆续制定了一批体现基本经济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促进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法律。比如,从以所有制立法转变到以责任形式、投资形式立法,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据以构建多元的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法律制度,日渐确立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法律原则;坚持推行市场的公平竞争,逐步形成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优胜劣汰的法定规则,这些法律规范的确立,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清除了许多制度性的障碍。第四是逐步形成了一批传导宪法原则和法律规范的具体制度、具体运作体制、具体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域营造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为宽松的环境,激发和保护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收到了成效。自从***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来,涉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达四十多部,行***法规、法规更是数以百计,从市场主体、市场规则、资源配置、生产要素使用、权益保护、市场秩序等多个方面,创设制度,建立秩序,排除障碍,鼓励发展,有步骤但又是积极地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关系,营造能促进这种发展的法制环境。 当然,这样的法制环境形成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融合在一起的,现实的发展推动着法制建设,法制的建设又为发展提供保障并促进进一步的发展。历史的经验证实,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在一个日渐适应发展需要的法制环境中实现的,而实践也表明,一个从基本面能起促进作用的法制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必不可少的保证条件,应当充分重视这个环境的形成和改善。 营造更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在我国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实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不但要有相应的经济、技术措施,而且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营造更有 利于其发展的法制环境。这个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指围绕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诸多制度性因素综合形成的外部条件。或者进一步地说,这里所指的法制环境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运营、发展、权益保护等有密切关系的,由一系列法律规范或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外部条件,它能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或者有直接影响。法制环境的这种特性,包括其内涵与表现形式,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外部条件的需求,对国家管理职能给予支持、保护的依靠,对其内在发展需求转化为发展现实的期待。这些都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有国家的支持、引导,而国家的***策方针则需要演进为具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2页)。也可以说,这是实施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 当前,营造更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制环境,应当树立的观念和应当遵循的原则为:一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现状出发,立足于***和发展生产力来对待所有制问题;二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所有制形式,两者不是对立的;三是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共同的规则,同样地受法律保护;五是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六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府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事业,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创造良好条件。总之,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2页),是坚持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消除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按照上述的观念和指导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2页),应当具体到包含下列主要内容: 1、建立鼓励、支持创业的机制,为多种所有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励人们创业的积极性,消除由所有制造成的创业制度方面的障碍。 2、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具有平等的地位,不以所有制的不同论高低,不因所有制的差别而受到歧视,实施差别待遇。 3、各级***府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按各自的职能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企分开,建立提高市场效率的机制。 4、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确立为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所需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体制以及有关的调整、组合制度。 5、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公正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制度,让合格的各类主体有机会进入市场竞争的领域。 6、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从制度上破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保障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各类企业在统一的大市场中参与竞争。 7、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各类市场主体按各自条件自主配置生产要素。 8、各种所有制的投资权益受法律保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形成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的环境。 9、形成鼓励、支持社会各种人才在各种所有制之间自由流动的制 度,各显其能,公正地承认他们获得的成果,不因所有制的不同从制度上给予不公正的待遇。 10、形成鼓励、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对外投资 的体制,有机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1、推进形成公正***的环境,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当事人,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域都公平对待,遵循非歧视原则,平等保护其合法权益,不以保护某一种所有制的权益而损害另一种所有制的权益为代价。 12、形成以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结合为基础的,有助于维护法律环境的观念和原则,如法制观念、共同发展观念、公平竞争原则、平等保护原则、消除差别待遇原则等。 以上十二项内容是根据已有经验和现实需要列举的,虽然还不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全部内容,但也力求反映其发展的基本需求。在营造这样的法制环境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要求为非公有制经济另立一套行为规则,另行制定若干从所有制出发的法律法规,而是应当强调一体遵从反映国家意志的共同行为规则,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对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公平对待,平等保护,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也并不是企求去违背发展和***生产力的宗旨,以一种差别待遇代替另一种差别待遇,消除一种制度性障碍的过程中又造成新的制度性障碍,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的。当然,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某些与所有制有关的特定的事项由国家立足整体利益统盘考虑,制定法律法规,这也是并行不悖的,总的目的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当前法制环境不适应的九种表现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法制环境,从而在肯定发展成就,感受一个较为有利于发展的环境的同时,又根据***的十六大的方针以及对进一步发展的期待,审视当前法制环境中不适应之处,就是一种发展的需要,并且在对这个法制环境的内涵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更有助于寻找差距,促进改善。 现实中反映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于下列九个方面: 首先,在能对法制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观念上有一些是不适应的,比如,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模糊,对非公有制经济有偏见,以所有制划线论高低,思想没有能从所有制的羁绊中***出来,观念上的滞后导致缺乏冲破制度性障碍的勇气,从而影响法制环境的营造。 其二,在一些领域、一些制度中仍然留有歧视性的规定,相同的事情、相同的行为,因为所有制不同就实行不同的待遇,比如税收、技术改造、财***支持方面都有事例。 其三,对非公有制的合法财产权益法律保护力度不够,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制度不完善,侵害非公有制企业财物的情况较多,乱收费、乱罚款,自立名目伸手索要钱财,而一般的非公有制企业处于弱势,难作拒绝。 其四,市场准入不规范、不透明,对非公有制经济限制较多,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市场准入范围不一样,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自然垄断经营等领域,对非公有制进入擅自设立禁区,增大难度。 其五,各类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缺乏具体的制度保证,甚至从制度上限制了平等使用,在生产要素的流动、配合上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比如在资金融通、土地使用等方面都还难以做到实际上的平等使用。 其六,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仍有不少障碍,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仍存有束缚公平竞争的陈规旧习,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干扰建立全国开放、统一的大市场,往往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在竞争中求发展。 其七,***不公,随意性大,一些***活动中,未能使各类企业享有平等对待、平等保护的权利,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当事人,会在***中出现不同的结果,与之相联系,还有些***人员素质不高,更易于损伤以非公有制居多的中小企业。 其八,一些***府机构行***干预过度,审批事项过多,审批行为不规范,审批环节繁杂重复,有些审批条件是针对所有制而设立的,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压抑了运营活力。还有些是该管的不管,公共 服务职能不到位,应当有作为的而不作为。 其九,有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缺乏职业道德,不讲诚信,不尽社会责任,搞不正当竞争,损害了自身的形象,招致社会的指责,降低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任程度,为营造促进其发展的法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应当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在营造这个环境的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在积累,而不适应之处会逐步显露,这是发展的轨迹,消除不适应部分,排除制度制定和实施中的弊端,将是进一步发展非公经济和推进法治进程的当务之急。 改善非公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十二条途径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前提,衡量这个法制环境的基本标准为,它是否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相适应,或者说它是否具体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根据这样的前提与要求,所要努力的是积极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4页),完善更富有活力的、更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机制,完善相关的制度。当然,在作这样的努力时,大力倡导转变作风、更新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它还不能代替法制环境的营造、制度的建设,包括制度的创新和消除制度性障碍。最佳的方式是作风、观念的倡导与扎实具体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有效地传导宪法原则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 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4页),当前应当考虑的途径是: 1、完善规范市场主体的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在现有的规范企业三种基本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法律原则和具体制度。 2、坚持实施***府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的原则,形成相应的制度,对现有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中歧视性的规定及做法尽快清理,废除陈规,创立新制,管理经济的各项举措立足于调动各类企业积极性,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3、积极营造鼓励创业的机制,特别是扶持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者创业,建立创业服务体系,提供便利,加强引导,方便设立,不在法定的条件外设置障碍、增添审批事项,从发展的起点上即改善环境。 4、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市场准入标准依法制定,公开透明,有关技术、质量、环境、安全等标准,各种所有制企业同样执行,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自然垄断行业等领域严格执行法定的准入条件,消除地方、部门以至于个人设置的壁垒。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在市场准入方面各种所有制应当有同样的待遇。 5、完善对各种所有制财产一律依法保护的法律制度,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对各种企业形式的投资,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在各种经营中取得的合法经营成果,都在法律上予以同样的保护。出于国 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征用非公有制财产的,应当建立法定的制度,依法进行,给予补偿。财产权的保护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关键部分。 6、采取法律举措,遏制侵害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行为,首先强化法律手段治理乱收费、乱罚款,禁止摊派,限制自立名目向非公有制企业伸手要钱要物。从制度设计上支持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严格防止一些机构滥用公共权力为小团体利益而侵害非公有制经济。 7、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解决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比如,完善担保制度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放大担保能力,支持解决贷款难问题,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社区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改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人才进入各种所有制领域等,这些都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法制环境应有的内容。 8、完善已有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增强可操作性。包括中小企业促进法中的扶持规定应当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一些法律中已确定的平等竞争的原则,应当有可操作的制度保障;某些有利于推进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措施,需要明确实施途径,完善操作机制。 9、营造公正***环境,加大***力度,增强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安全感、稳定感、信任感。在***活动中打击犯罪、制裁违法、定纷止争,为非公有制经济排忧解难,对各类企业和当事人平等对待,依法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正常运营,不受侵害。 10、***府依照法定职能处理与各类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维护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权益,企业有权依法选择企业形式、管理形式,有自主经营和投资决策权,***府不应违法干预甚至替代企业作出相关决策。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很不平衡与多层次,其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只要是法律所允许的,就防止过度干预,并承认其合理存在。 1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规范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质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需要改善外部条件,而且需要自身增强运用这种条件的能力,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各类企业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不应企求是非公有制经济而有例外,只应自觉地纳入法制轨道,立足于社会,参与公平竞争。 12、加强***人员培训,这是当前改善法制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护良好法制环境的重要条件。凡是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都应以两个“毫不动摇”作为行为准则,实施监督管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文明服务,文明***,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贡献。 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5页),还有若干内容会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内在发展要求的显现而提出,这个环境是应当经常受到重视的,在努力改善中会变得更好。 卞耀武

非公经济论文篇3

非公经济组织不参加失业保险,无外乎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非公经济法人或负责人参保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淡薄,更多的是关注其经营的状况,把参加失业保险当成负担,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二是非公经济组织的人员流动性相对来说比较频繁,非公经济组织的法人们会有一些私心,认为员工干几天就走,不值得为其参加失业保险,再加上非公经济组织法人认为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钱,能省则省;三是非公经济组织的员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淡薄,再加之其在现有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认为自己只是个打工的,好不容易找到份工作,能按月发了工资养家糊口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敢奢望老板为自己办理社会保险。还有就是的确有一部分员工是不知道有失业保险,也不知道参加失业保险是他自己应有的权利,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不知道该如何维权。有些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保险,是有其特殊的目的。一是某些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像某些商业机构、汽修厂等,是为了进入***府采购序列,不参加失业保险,则会被***府采购拒之门外,但是这些非公经济组织在办理参加失业保险时,也往往会漏报参加人员,瞒报缴费基数,为的只是获得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一个参保证明。而这些非公济组织大多数也没有相应的财务报表、劳资报表,所以核查起来非常不容易。二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非公经济组织,比如市某些连锁超市,参加失业保险仅是为了彰显其自身的品牌,对外好宣传,是为了树立自身的形象。但在参加时,也是选择为部分员工办理失业保险,多是中层领导或者业务骨干等,并没有做到全员参保。非公经济组织选择性参保情况也较为明显,很多的非公经济组织都参加了工伤保险、养老和医疗保险,却独独没有参加失业保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实失业保险是对非公经济组织员工最为有利的一项保险。养老保险,得到了退休后才能兑现;工伤、医疗保险则是发生伤病后才可以享受,唯有失业保险是在员工缴费满一年后即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非公经济组织人员流动频繁,更应当参加失业保险,员工的权益才能更好的得到保障。以现在的缴费基数来计算,一名员工每年缴纳失业保险费仅需238元,单位负担476元,当该员工一年后离职时,可享受三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及相关待遇,每人至少享受2790元,还可以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代缴三个月的医疗保险507元,还可以根据本人意愿参加免费的职业培训,为其重新就业提供帮助。

二、非公经济参加失业保险建议及对策

为能够更好的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笔者认为应当加强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积极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借用某些经营范围的特殊要求,与失业保险捆绑,推动失业保险的参保工作;二是联合工商行***管理部门,与工商年检结合,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失业保险;三是加大宣传,提高非公济组织的法律意识,提升员工的维权意识,动员非公经济参加失业保险;四是抓典型,走司法程序,在社会上造出声势,以法律的威严,督促非公经济参加失业保险。******2015年2月25日主持召***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失业保险费率由现行条例规定的3%统一降至2%,单位和个人缴费具体比例由各地在充分考虑提高失业保险待遇、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策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初步测算,仅这一减费措施每年将减轻企业和员工负担400多亿元。

三、结语

非公经济论文篇4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深化银企对接活动,探索建立以园区、商会为单位的融资担保机制,努力破解非公企业融资难题。一是加强对非公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便捷的信贷服务。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租赁融资、贸易融资、商标权融资等新型融资形式。二是加快金融创新步伐。鼓励各类商业银行与民间资本融合,创办专为非公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引导和激活民间资本为非公企业融资服务。三是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出台相关***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各类担保机构的管理,强化***府监管,切实发挥好各类担保机构在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破解土地制约难题。

一是非公企业用地指标要与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挂钩、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速挂钩、与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优先保障民营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建立市县二级非公企业用地联动机制,打破区域限制,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二是在存量盘活上给予地价优惠。对建设多层标准化生产性厂房的,在保证设施专用的前提下,由***门给予一定的补助。对租用标准化厂房的小型微型企业给予一定的租金优惠。对民营企业利用现有厂区改造、厂房加层、利用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三是分类保障土地需求。对于从事饮食服务等行业、分布在居民区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做好规划,合理布局,安排好经营场所;对于从事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小微企业,应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等方式予以解决。对于发展前景好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应给予重点扶持。

3.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进程。一是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石家庄。着力推进清洁空气、清洁水源、清洁土壤、美丽人居建设和生态修复保护行动,构筑“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绿色生态环境。二是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按照中央和省委、省***府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简***放权,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办事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依法行***,努力打造法治化的发展环境。发挥好各级工商联的作用,进一步畅通***府与企业联系的渠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难题。

4.引导非公企业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应该站在更高层次、以更广阔视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适应全球化、高效率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研发模式,使有限的研发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研发投入可以持续。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并充分运用国家、省级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科技计划、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增加中小微企业***府采购份额,预算编制部门应预留年度***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一定比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

5.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非公经济论文篇5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虽举世瞩目,但制度演进的时滞,即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定位远远落后于公有制经济,导致金融制度供给落后于产权制度分散化时期对融资形式的相应需求,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在我国产权制度与金融制度配比存在体制与增长两方面的问题

(1)在体制层面,中国的正规金融是否能够促进产权改革依然缺乏理论和经验上的论证,当前***策界不断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正规金融层次上的市场准入障碍(中小企业融资专题调研组2000)。虽然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是分别从规模和产权角度给出的不同定义,但两个集合存在事实上的较大“交集”。延展到***策设计上,谢平(2001)就提出了应就金融制度与企业组织与制度形式的配比问题进行重新设计,换句话说,当前融资形式以间接金融为主,在间接金融中又以国有或国家控股机构为主的市场格局是否与企业产权多样化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在经济增长层面,我国当前的研究依然集中于宏观意义上的货币***策有效性问题;对微观角度讨论金融体系的作用不足。没有分析金融结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各关键要素(如具备快速增长潜力的部门或产业)的关系,在理论上,产权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都属动态范畴。

二、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局限问题的基本面分析

就个体代表而言,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开辟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及民间借贷等多种途径,这为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融资渠道承载规模的广度和深度均非常狭窄和肤浅:(1)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在非公有制经济构成中占绝对优势,自身原始积累的资本投入,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利润生成后的再投入是其资金主要来源,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对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求量无济于事。(2)在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户的融资总额中,民间借贷的资金所占比例很大,而时下管理机构对民间借贷管制比较严格,在各种约束条件下民间借贷融资规模的拓展潜力非常有限。(3)非公有制经济直接融资的约束因素多,市场进入不充分,现代市场融资的参与机会以及主体介入者在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中可谓微乎其微。

三、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局限问题的原因

(1)非公有制经济融资不畅的根源在于制度演进时滞。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至今不足20年,整体上只能算是处于向规模化扩张的初始阶段,即规模边际效益递增的上升初期,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差距甚远。首先在资产规模上无法与国企相比拟;其次在各种分类制度上非公有制经济比国有企业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与不公正待遇,包括税收***策、财务制度、市场竞争、投资方向等。从资产负债关系理论上看,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度演进时滞是导致非公有制经济融资不畅的根源。经济主体抵抗风险及社会融资的能力由资产的规模及质量决定,而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个体规模普遍很小,因此通过举债融资的规模必然受限制。(2)对于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制度改革时机不成熟。转贴于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及其小额、快捷便利的需求特征使地方性、中小金融形式成为其最适合的融资方式,就融资环境而言,其时机并不见佳。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化,信贷制度的完善,间接融资的条件越发严厉,而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缺乏抵押质押条件、信用担保中介或信用担保体系组织。因此,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资质条件约束了其间接融资。(3)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扩大与深化受其投资约束影响。相对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领域、产业实业的后进入性使其在投资方向选择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另外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进入门槛高于公有制,不少非国家必须垄断的行业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介入。基础性、利润来源稳定的垄断或半垄断行业非公有制经济难以进入,原始积累较小的非公有制经济其创业之初仅能介入一些边缘产业并分享边界利润,因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源融资主要靠自身缓慢的利润积累来,由此其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效益受到制约,进而影响投资规模的扩大,丧失投资的机会。非公有制经济因其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而丧失社会信用影响力,难以开展以商业信用为中介的融资方式,参与商业票据市场融资的机率降低,因此非公有制经济陷于投资约束融资、融资又反约束投资的怪圈。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的主要问题:在国家计委和哈佛大学“加入WTO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演讲》.2001

非公经济论文篇6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织;***治核心

中***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210-02

把***组织地位定准,是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的战略性问题,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落脚点,关系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全局。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的其他许多重要问题,如***组织的工作方向、任务、作用、发挥作用的形式和途径等,就不能解决好。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是全体从业人员的***治核心。***治核心的意义,就是在一定组织或群众中,***组织能够对其实施主导性的***治控制力,使之按既定目标有序地活动。也就是具有“***治领导地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是全体从业人员的***治核心,其基本内涵就是***组织能够对企业全体从业人员实施主导性的***治控制力,具体地讲,就是***组织要贯彻***的方针***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思想,把思想统一到这一认识上来,准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的地位问题。

1 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地位问题的理论前提不断演进

2000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试行通知》”),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定位为“职工中的***治核心”。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但是应当看到,这一规定具有探索性,是在实践发展中做出的一个阶段性结论。

随着社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的理论探索必须应时之需,适时之变,不断深化。从***的执***实践看,“在执***的条件下,***肩负着推动整个社会***治经济发展的责任。这就要求动员全阶层、群体的力量,共同奋斗。就是说,作为国家唯一的执******,除了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外,***还要起社会整合的作用。这和作为非执******领导民主***时期单纯强调代表一两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不同的;弄不清这之间的区别,就很难避免***的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就很难摆脱‘在野***思维’的困扰”。***的基层组织是***执***的组织基础。根据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具体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的执******性质决定,***组织要发挥对企业所有从业人员的***治整合作用。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新社会阶层人员的性质看,这些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2000年5月指出:“现在的私营企业主,是在我们***的改革***策和带头致富号召下发展起来的,许多人本来就是劳动者。”2001年,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上明确地将这些人科学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的执***理论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为进一步准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地位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提。如果***组织只限于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治核心作用,那就限制了***组织的***治领导范围,排除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社会阶层人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不仅要表达职工利益,把职工群众团结起来,还应该能够表达企业主的合理要求,将企业主团结起来,实现对企业主的***治领导,扩大***执***的群众基础。

2 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职责的确定体现了***组织应有的地位

在2000年5月明确指出,对私营企业主,“***组织要按照***策积极做好团结、教育、引导他们的工作,把他们团结在***组织周围,使他们支持在企业中建立***组织,拥护***的各项***策,依法经营企业,关心和保障职工权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一重要论述非常明确地将***组织的***治领导作用覆盖面扩展到了企业主。虽然《试行通知》将***组织定位为“企业职工中的***治核心”,但是这一文件对***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八项具体职责的规定,内容涉及的是***组织在企业全体从业人员中应有的职责,也就是说文件的规定实质上是对***组织在企业全体从业人员中发挥作用的要求。这一点在***的十六大报告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建设,企业***组织要贯彻***的方针***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工作,扩大***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总结新鲜实践经验,吸收和深化了这一重要思想,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是***的文件对***的基层组织“***治核心”具体内涵的新的一般阐释,适用于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基层组织在内的各类***的基层组织。这一“***治核心”意义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涵盖全体从业人员。如果***组织按照这一***策要求履行了基本职责,在实践中就能够实现对企业全体从业人员的***治领导。简单地讲,在现阶段,***的文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职责的规定是影响企业全体从业人员的。

而且这里“涵盖”,并非简单的“涉及”、“接触”或“与之相关”的意思,而是深刻的“***治影响、动员、组织”的意思,是“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意思,体现的是***治领导力。

3 历史地分析在***时代经典作家对***组织在社会基层组织中地位的论述

在***时代,经典作家关于基层***组织地位的科学论述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经典作家指出,***应当在工人群众聚集的企业中建立自己的基层组织,并在工人群众中发挥***治核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本阶级的领导,把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目标奋斗。经典作家强调企业中***的基层组织是工人群众中的***治核心,这是非常明确的,在当时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应当认识到,他们做出这样的论断是有着具体历史条件的,那就是***在领导***夺权(十月***胜利后,列宁对工厂中“老板”的剥削阶级性质的定性与***前有所区别,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在***斗争中,剥削阶级是我们***的敌对阶级,剥削者是***斗争的对象,因此,***组织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工人群众中的***治核心”,***组织的***治核心意义不仅不涵盖作为剥

削者的资本家,而且***组织必须领导工人对资本家展开斗争或改造他们,以从***治上,进而从经济上消灭剥削阶级。今天,***的执***方位已经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新社会阶层成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执***的群众基础重要组成,本质上不是改革事业的敌对面。***组织的***治核心意义应该而且必须涵盖他们。

4 确立和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地位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没有***理论就没有***运动”。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看,理论目标只有定位准确,***建工作实践才会有正确的方向,通过适当方法才会取得最大的成效,才会实现目标。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和失误,***组织应有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应有的地位就不会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织是全体从业人员的***治核心。这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实践工作的正确指导。怀疑和否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的***治核心地位,就是忽视和放弃***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领导权;忽视和放弃***的领导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就会严重偏离正确方向。当前,一些***组织和***员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存有迷惑,有的不重视、有的有畏难情绪、有的顾虑重重。难以做到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富有成效。这与没有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个地位问题有着很大关系。如果***组织的***治核心意义涵盖不到企业主,那么这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工作中的又一种“空白点”。

非公经济论文篇7

关键词 信息非对称理论;公共信息;经济人;公共人

完全竞争市场有四大假设:第一,有众多的买主和卖主,没有任何市场参与者能决定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第二,买卖双方自由进出市场;第三,产品是同质的;第四,买卖双方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并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在现实中,垄断市场、寡头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已证明前三条假设并不成立,而经济学家关于信息非对称研究则突破了信息完全的假设,极大推进了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和解释现实的能力,揭示了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市场规制,克服信息非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进行了理论探讨。在得到学术认可的同时,信息非对称理论被应用于产品、劳动力、保险与信贷等市场的研究,而近年来关于信息非对称理论的应用研究已扩展到非市场领域,其中就包括公共管理领域。

一、信息非对称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后发国家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特征是发达国家凭借其***治、经济、文化的先进性对后发国家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而在西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与得到广泛应用研究的信息非对称理论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研究中,其中就包括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者们一方面根据经济学的逻辑与分析方法,结合中国国情,论述信息对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信息非对称在相关领域存在的客观性与负面效应,进而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另一方面也遵循***府研究的基本逻辑——“角色是什么?它能或不能做什么?以及它如何做得更好?”由此确定研究的三个层次:首先,***府与其环境(对象)的关系再分析,确定***府职能;其次,在明确***府职能后其作用于环境的方式;最后,根据既定的运行方式改善行为主体,即***府自我管理。这样,信息非对称理论在公共管理的应用研究可作以下归纳:

1、***府与公众关系。***府环境可以理解为一切影响***府生存发展的诸要素的总和,***府的生存、运行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环境的构成可以概括为自然、社会、公民、国家、******、市场等,研究主要集中在***府与公民关系上。

(1)公共***策分析。作为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公共***策是***府处理与公众关系,实现公共管理目的最重要方式。分析***策信息的特点,理论上***策信息是大量存在的,有用的,但是需要成本的,公共***策要有效,就要根据需要和经济原则投资于信息;***策实践信息具有不完善性、不均衡性和不对称性三大特征,应尽可能运用各种制度安排来减少***策的三性;运用信息非对称理论分析公共***策中的信息不完备、信息非对称、信息失真等问题,以提高***府公共***策制定的效率。

(2)***府在缺乏信息对称性的市场中的作用。公共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而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府理应担任提供者的角色,强调***府在缺乏信息对称性的市场中发挥作用。如从信息的非对称性论电子***务的发展,电子***务作为新的***务模式,将加强信息的共享,提高***府办公效率,提高服务公众的水平。或鉴于公用事业通常处于法定垄断地位并受到***府特殊管制以及与管制机构和消费者之间信息非对称的事实,提出通过采用听证制度来保障公众得到及时信息,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

(3)研究民主***治中的委托—关系。有学者认为,与经济活动中的委托一模型一样,在民主***治中客观存在着***府与公众的委托一关系,由于激励不相容、信息非对称和权责不对等,人可能采取追求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产生权力变异、腐败滋生、效率低下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研究从信息(非对称)的角度,对***治人利用其信息优势谋取私利的行为进行理论透视;也用于分析指导实践,如基层乡村建设中村长与村民关系等。

2、***府自我管理。信息非对称不仅影响到***府与公众关系的处理,也是影响***府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务信息在行***管理过程中常以不对称状态分布,带来诸多管理问题,运用信息非对称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治理***务信息非对称问题措施。如论述***府组织中信息非对称的原因,认为公共管理组织中的社会分工是产生信息非对称的根本原因;有限理性是造成信息非对称的主观原因;委托是信息非对称的制度原因;监督成本是信息非对称赖以存在的客观原因。

同时,非对称理论也被应用于分析***府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典型的是中央与地方***府的关系,运用信息非对称理论对行***行为异化经济分析来解释区域经济中地方***府行为异质性和地方***府职能的转变等等。

二、对信息非对称理论在公共管理应用中的反思

信息非对称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共管理在中国国情下的复杂性,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在非市场领域的成功尝试以及信息非对称的理论成果,使得研究者们相信,信息非对称理论用于分析公共管理领域既是必要也是可行的。信息非对称理论应用代表着转型时期人们寻求***府善治的一种努力,反映了社会以及公众对***府的合理期待,理论与方法也是极具启发性的。但从反思批判的观点来看,这种应用也存在许多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人假设在公共管理中的适应性问题。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便是关于人性及其行为的假设——经济人假说。“经济人”即驱使从事经济活动个人的主要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假定,以“利己性”为根本属性。那么,依据经济人假说得出的非对称信息理论能否适用于公共管理领域?首先就要回答“经济人”能否成为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府人”是否也是“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府改革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部分学者坚信经济人假设完全可以适用于公共管理。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三个行为主体中,由于***府本身利益以及各个不同***府的存在,***府的“经济人”特性是存在的。经济人假说为解释***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动机,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亦有学者认为,***府只能是“公共人”,“通过对***治领域中的人性分析,认为自利和理性并非人的永恒本性,***治活动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人的***治行为难以全部理性化,经济人假设在***治领域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第三种意见则认为应辩证分析。“现实中的***府或行***机关从应然的和组织的角度来说不是经济人,而是公利人;从国际***治的角度来说,各国***府肯定是经济人;从实然的角度来说,作为公务员或行***人员的个人则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人;作为组织的行***机关则并不总是公利人,而是经济人与公利人的性质兼而有之。”强调“经济人”或“公共人”是事实与价值关系。

上述争论可以归纳为:利己的“经济人”与追求公益的“公共人”能否同一领域的分析。虽然公共管理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并不意味着每个行***人员必定服务于公共利益。事实上,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行***人员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但并不能因此把经济人假设作为终极解释。经济人假设从公共行***的基本要素人手来否定和怀疑公共行***的公共性质,把行***人员说成是私人领域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行***人员的行为也属于经济人的行为。在公共领域活动也是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否定了公共行***的运行方式。这种假设将最终影响公共行***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否定了***府应体现的公平、正义和至高的善。因此,经济人假设在公共领域中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2、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信息非对称理论简而言之,市场经济中活动的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不利的地位。市场信息可以理解为服务于个人利益的私人信息,那么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信息又如何理解,与私人信息有哪些区别呢?这是应用信息非对称理论分析公共管理问题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公共管理领域中信息有公共信息或***务信息之说。“一般说来,公共信息是由***府部门生产、编辑和维护的信息,是属于公众的信息,为公众所信赖的***府所拥有,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公众所使用的信息。”“***务信息是指反映行***管理过程中各项活动实际与特征的各种信息、文件、指令、预测、情报、数据资料和建议等的总称。”这两种说法都说明了公共领域中的信息是在公共管理过程之中产生,***府负责处理,形式多样并服务于公众的信息。并且作为一种重要公共物品,个人或企业不愿或无力提供,而***府提供则是最权威、最便捷、最便宜和最有效的。

与私人信息的区别决定了公共信息(***务)非对称原因的不同。可以作出以下归纳:现代公共权力委托关系本身就存在着***务信息非对称的可能性;***府及其官员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而有意造成***务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官僚型的***治组织结构导致***务信息非对称分布;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落后造成***务信息的不对称分布;传统的***治文化观念的影响导致***务信息不对称分布。而市场分析中信息非对称的原因一般为: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搜寻信息要花费成本造成的障碍、交易者的知识有限性、交易者对信息优势的垄断等,这种分析以利己的个体为分析单位。两者比较可以得出公共信息非对称的原因更加复杂,除了人的利己性之外,也包括***策、法律、制度甚至文化层次的原因。所以,私人信息不能适用于公共管理。

3、公共信息非对称治理。信息非对称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所以分析信息非对称是为了治理。简要回顾西方经济学家们的结论:(1)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2)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3)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4)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非对称的问题;(5)信息非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非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府就应该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其中已包含了治理非对称信息的策略一***府与市场。

非公经济论文篇8

[关键词]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地区差异;实证分析

一、引言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06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1.087万亿元,在世界经济中排名第四。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趋势。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如2004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561元/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为55307元/人,而最低的贵州仅为4215元/人,相差高达12倍多。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迫切需要我们多角度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文献回顾

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国际、国内地域分工的深化,针对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埃德加·m·胡佛认为,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杜贝(v. dubey)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我国学者大多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如李京文(1999)认为,从本质上看,区域经济学就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一派是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以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模式和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模式为代表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另一派是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包括以赫希曼的区际非均衡增长理论模式、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模式、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模式、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模式、约翰·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式、点轴开发理论模式、梯度转移与反梯度转移理论模式和经济跳跃发展模式等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区域经济学的整个理论框架并不成熟,所以从微观领域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公司金融视角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是有一定理论价值的。

资本结构理论已有的研究表明,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对资本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资本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如我国的上市公司在2000年的资产负债率为45%,g-7国家在1991年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4.4%,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十个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1%。由此可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资本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明我国的金融系统还不够发达,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目前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时期,理论界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区域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还不多见,仅有郑长德(2004)以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资本结构的地区差异,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上市公司有较高资产负债率的可能性较高,而且各地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企业规模正相关。因其未控制行业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故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①在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而欠发达省份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则普遍较高。如2004年北京和上海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1.61%和50.25%,而江西和贵州分别为65.2%和66.07%。本文主要考察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部分地区,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之间是否同该地区的企业资本结构之间一样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1.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股票市场和会计研究数据库(csmar),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试***考察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某些区域特征。为反映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选取了北京、上海和广东三个发达地区、湖北、湖南、山西、吉林四个中等发达地区和云南、江西、青海三个欠发达地区为研究对象;同时为避免行业差异的影响并保证样本数量,选取了上市公司最为集中的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本文还选取了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十个地区的数据进行横截面回归分析,以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区域特征是否与一般企业的区域特征一致,并对比国外实证研究的结果,检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对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2.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在资本结构理论中,对于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的研究和争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公司规模(size)、有形资产(tangibility)、税收(tax)、非债务税盾(non-debt tax shields)、公司成长性(growth op-portunities)、经营风险(volatility)、股权结构与管理层持股(ownership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shareholdings)这些因素展开。

资本结构的实证文献大多是对横截面(cross-sec-tional)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②本文横截面回归的基本模型是:

γi=α+xiβ+εi (1)

其中,γ就是本文研究的企业资产负债率(tr),脚标i表示是第i个企业,α是截距项,β是5维的向量(β1,β2,β3,β4,β5,即模型的斜率。xi是模型的解释变量,也是一个5维的向量(roa,size,tang,tax,ntds),如果解释变量取得样本值,就得到样本矩阵x。εi是模型的扰动项。

基于各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实际影响,本文将检验企业的盈利、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有形资产、企业的所得税、企业的非债务税盾这5个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作用,并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主流的实证结论做出实证检验。

3.中国上市公司区域资本结构的描述性统计

对我国十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制造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经济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也较多,如上海和广东分别为66家和72家;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也较少,如云南和青海分别只有6家和5家。

第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程度并不直接相关,如上海和广东地区的上市公司,其总账面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账面资产负债率的均值是分别最高的,上海的上市公司总账面资产负债率为76.17%,是十地区中最高的,而广东的上市公司短期账面资产负债率为85.05%,是十地区中最高的。这与各地一般企业的情况不太一致,可能是因为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各地企业都要达到上市要求,所以上市公司中的地区差别并不大。

第三,在盈利能力方面,上市公司与一般企业之间也不尽相同。上海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是最低的,为-3.88%;青海的上市公司却是最高的,为5.97%。这也说明用上市公司来衡量整个地区的资本结构可能并不很好,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上海的上市公司上市时间较长有关,众所周知,上市公司的效益是“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另外,上市公司之间的业绩也是参差不齐的。最高的也是上海的上市公司,为21.75%;最差的是湖北的上市公司,为-68.02%。

第四,在企业规模方面,各地区的上市公司之间并无太大区别。只有青海的上市公司规模较小。

第五,在有形资产方面,各地上市公司的差异表现较大。最高的是广东的上市公司,为84.7%;最低的是上海,为28.9%。结果与上海是制造基地而广东是加工基地的普遍看法有所不同,说明广东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密集程度非常高,上海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衰败,应该是与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定位有关。

第六,在税收方面,各地上市公司之间的差别很大。十地区平均的所得税率为1785%,最高的是山西,为31.04%,最低的是云南,为9.9%。说明各地对上市公司的税收***策有很大的差别,应该统一企业的税收负担,消除地区间税收的不平等。

第七,在非债务税盾方面,各地上市公司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上市公司利用非债务税盾的水平也越高。如最高的上海,其上市公司的非债务税盾达到了20.08%,最低的青海只有8.94%。这说明经济越发达,信用环境也越好,上市公司能利用的融资工具也越丰富。因此,加强企业外部的信用环境建设对企业改善资本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4.中国上市公司区域资本结构的实证结果分析

对我国上市公司区域资本结构进行横截面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2。由于山西、吉林、云南和青海四地的上市公司数量太小,所以只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河南和江西六地进行了回归分析(见表2)。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盈利能力对各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完全一致,都呈负相关的关系。只有上海和江西较显著,其余四地在统计上不显著。

第二,企业规模和有形资产对各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不尽相同。北京、上海和河南三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规模、有形资产之间是正相关,而广东、湖北和江西三地却是负相关。

第三,税收对各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也不太一样。北京和上海是正相关且较显著,其余四地则是负相关,其中只有河南较显著。

第四,非债务税盾对各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也不太一样。北京和河南是负相关且较显著,其余四地则是正相关,但只有广东显著。

四、结论与启示

中国上市公司区域资本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说明了我国的区域发展***策必须注重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策倾斜力度,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环境建设,促进欠发达地区企业利用融资来提高竞争力的能力,逐步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并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对上市公司区域资本结构进一步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除了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存在地区差异以外,企业规模、有形资产、税收和非债务税盾对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地区的影响还有待继续研究。

注:

①因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2004年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高达70.33%,而最低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仅为34.5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②titman and wessels(1988)采用的方法例外,他们采用的是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而不是回归。

③文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本文的面板数据回归是使用stata8.0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非公经济论文篇9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0年5月13日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针对民间投资发展、管理和调控方面的综合性***策文件,也是***的私营经济***策的继承和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的演进历程,研究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刻理解这一***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私营经济***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利用”、“限制”阶段,“改造”、“消灭”阶段、“补充论”阶段,“组成部分论”阶段和“平等论”阶段。

(一)“利用”、“限制”阶段(1949--1952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0年6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正是在这一***策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采取了加工订货、定购包销、扩大贷款、减轻税赋、调整劳资关系等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同时,对私人资本主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进行了限制。在“利用”、“限制”***策的指导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改造”、“消灭”阶段(1953--1976年)

1953年12月,在《***的转变和***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指出:“***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过程中,再次强调,“彻底地消灭一切资本主义的痕迹”,“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到1957年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大陆基本上被消灭了。

1957年前后,等人对***的私营经济***策又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经济***策”,指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但这些思想只是昙花一现。不久,***的***策又转到“消灭”上来。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加强对残存的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对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指出,“在***治上彻底把资本主义搞臭”,“对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原则上不允许继续存在”。特别是1958年5月,中共二次会议改变了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在这种判断下,更是把资本主义视为洪水猛兽,并开始了不断升级的尖锐批判。以这一错误分析为基础,***的私营经济***策朝着“左”的方向越走越远。不仅不允许存在私营经济,而且急于消灭个体经济,急于“割资本主义尾巴”,取消农民的自留地,取消自由市场。到1976年底,私营经济在我国已经绝迹,个体经济也微乎其微,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只剩下19万人,仅为1966年“”爆发时的12.2%,锐减了87.8%。

(三)“补充论”阶段(1978--1991年)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雇工大户”形式出现的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大地上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针对这些“雇工大户”,中国***最初采取了“默许”***策。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策。1984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得很明确:“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放了这么两年”,随着***对私营经济认识的逐步加深,在1987年提出了“补充论”。1987年1月,中共中央在《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有些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雇工人数超过这个限度的私人企业,也应当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的方针。”这是新时期中国***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肯定私营经济,虽然它的名字还叫“私人企业”。在此基础上,1987年10月,***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私营经济,并采取了鼓励发展的***策。这在***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补充论”的提出标志着全***对私营经济的认识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组成部分论”阶段(1992—2002年)

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提出,淡化了“补充”的配角意味,向“自家人”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此基础上,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部分论”的提出,意味着私营经济由作为“补充”的配角变成了“自家人”,由“体制外”进入了“体制内”,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的私营经济理论实现了第二次重大飞跃。2002年,***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

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标志着***对私营经济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五)“平等论”阶段(2002年以后)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意味着“经济上平等竞争”。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就意味着“法律上平等保护”。2005年,《***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策协调等七个方面提出了给予私营经济平等待遇的36条意见。“非公经济36条”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清除体制的第一声”。2007年,***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平等论”即法律上平等保护和经济上平等竞争。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和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待遇,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私营经济理论实现了新的飞跃。为了贯彻执行“平等论”,***和国家又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策,如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私营经济***策大致经历了以上五个阶段,呈现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曲折演进历程。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演进历程,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演进的理论环境

***的私营经济***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会促进***的私营经济***策的发展,是其形成和演进的理论环境。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利用”、“限制”***策的理论环境

新中国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锤炼的思想已经成熟。正是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利用”、“限制”***策提供了理论环境。

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则是一种与近代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正如所讲的:“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当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利用的同时,也要对其采取限制***策,使其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策的理论环境

195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到来,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当时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曾取得过巨大成绩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某些论断进行简单化、教条式的理解,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了曲折。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认为,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所有制上,追求单一的公有制,不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内许多人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经济成分组成,非公有制经济不论其比例大小,都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经济成分。在这样的理论环境下,私营经济被改造、被消灭就成了迟早的事情。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补充论”的理论环境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逐步形成。在新的理论环境支持下,“补充论”提出了。

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1987年***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1997年***的十五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特征就是不发达,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南逐步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各阶层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的社会阶层,说到底它总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比如,旧式农民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者,资产阶级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工业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是现代社会化生产力的代表者。一定的社会阶层之所以代表一定的生产力,是由于从这种生产力的维持和发展中可以获取他们本阶层的利益。在社会进步中,为了既不破坏旧的生产力,又能充分发展新的生产力,就必须相对维持旧生产力代表阶层的积极性。我国面临一个生产力结构多元化的现实,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积极性和适当稳定旧有的生产力不被人为地破坏,就应当保持一种多元化的生产关系结构,保障社会发展积极性的最大化。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必然决定了我国的私营经济将被允许存在和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组成部分论”的理论环境

1992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逐步形成和完善。在新的理论环境支持下,“组成部分论”形成了。 1992年***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了***的十五大,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允许私营经济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为交换关系总和的市场,本质上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所有权的让渡和转移。具有自主功能的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而私营经济是行为***、具有自主功能的产权主体,它的出现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内部构筑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这就为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国家是国有企业唯一的产权主体。集体所有制企业尽管与国有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但在国家统一经营的模式下,集体所有制企业失去其经济自,从而弱化了***产权主体的功能。它同国有企业的产品交换关系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因此,如果没有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允许私营经济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形成为“组成部分论”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环境支持。

(五)科学发展观:“平等论”的理论环境

***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突破,科学发展观逐步形成和完善。在新的理论环境支持下,“平等论”逐渐形成了。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的执***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的执***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7年***的十七大首先从理论层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释:“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然后指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而赋予私营经济平等的地位就是其要求之一。因为只有赋予私营经济平等的地位,法律上平等保护、经济上平等竞争,才能有助于私营经济破除体制障碍、冲破融资困境,实现上规模、上档次、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由经济发展“输血型”向“内生型”的转变,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完善为“平等论”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环境支持。

由上述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的演进和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的私营经济***策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环境支持。也可以说,***的私营经济***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在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理论中孕育产生,也是这一系列重大理论的一部分,同其它理论一起共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私营经济***策的理论环境不断成熟和完善。正是在理论环境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的私营经济***策经历了“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曲折演进历程,不断向前发展。有了不断发展的***的私营经济***策的正确指导,私营经济获得了大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八册),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89至590页。

②③《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1、31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1)》,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⑥⑦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92、36页。

⑧(20)***《***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373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7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12)(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2、18页。

(13)(17)(15)(22)《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3、396、82页。

(16)从我们的研究视角出发,如果说私营经济理论属于研究的“核心”或“中心”的话,那么,在它的周围必定有一个提供足够“生态”支持的理论所形成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环境被我们称为理论环境(此处借鉴了私营经济研究专家潘石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非公经济论文篇10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建工作;现状;对策建议

在非公有制经济中进行***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战略地位的工作。多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开拓和发展***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的创新成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工程。本文在回顾非公有制经济多年来***建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在新形势下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进一步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加强***建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非公有制经济***建工作的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建设工作,从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建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蓬勃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建理论到实践创新的伟大跨越。[1]主要的发展阶段包括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加强时期三个阶段。

1、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到1999年

这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本身在探索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济开始崭露头角;十二大基本明确了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不久在宪法中对这一地位进行了阐述;[2]十三大给予了私营企业合法的地位并对其发展进行支持;十四大以及同年***的南方谈话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几乎同等的地位。[3]这一时期在非公有制经济中进行***建工作存在太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私营企业中的***员太少;***建理论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各界尚未达成共识;中央的规定主要是概念上和***策性的,没有明确的具体指导方针。

2、发展时期:上世纪末到十七大之前

十五大以后,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进入了发展期,与此相适应的***建工作也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1999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基层***组织的建立率仅为1.5%,且工作重心不明确。同年中共中央指出要建立健全***的基层组织,明确指出针对的对象是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这就对非公有制经济***建工作提供了积极的指导方针。2000年后,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员活动,基层***建工作蓬勃发展。截止2002年,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员和***组织数比5年前增加了3倍,标志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建工作稳步发展。

3、加强时期:十七大以后全面展开

十六届三中全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也为全面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建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从此基层***建工作全面得以加强[4]。主要体现在:第一,法制化的制度建设。规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的组织,贯彻落实***的各项方针***策。2006年实施的《公司法》也规定在公司中设立***组织,开展***组织活动。第二,持续性的工作模式。十七大及十以后各基层***以科学发展观、“三严三实”等中央指导思想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建工作,在推进实践创新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建工作模式。[5-6]第三,以人才为核心的***员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员管理与教育模式,激发***员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人才为核心的共识。

二、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非公有制经济体的本质对***建工作有不利影响

市场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体的本质具有很大的利己性,这与***组织建设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中,***员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国内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容易涣散,崇拜金钱、贪***享乐的思想滋生,不仅仅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对***员自身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此外,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大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不够重视***建工作,基层***建工作得不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组织活动也难以持续展开。

2、新的经济现象对***建工作有不利影响

当前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高新科技的出现与蓬勃发展,使得传统经济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极大影响到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新媒体如“互联网+”、微博、微信的出现以及对信息传播的重要影响也对***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7-8]快速传播、热点聚焦等现象极易影响到***员的思想,影响到***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十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改进网络建设。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基层***组织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体中的***组织更要构建良好的网络传播秩序,清除虚假和反对信息,推动网络信息健康和谐发展。

3、***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国***执***的权威性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有淡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基层***组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所下降。有的公司领导者片面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对公司的各项改革只是从实际所能获得的效益出发,忽视员工的思想***治教育,轻视***组织的各项有益工作。

其次,***组织机构不健全、***员思想觉悟低也使得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建工作难以全面展开。有的公司很多年不发展***员,不进行***组织活动,公司负责人轻视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组织机构本身不够合理,成员不够优秀,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最后,***建文化与企业文化不适应也造成***建工作困难重重。中国***大力宣传的***建思想与非公有制公司和企业的生产目标以及企业管理方式并无太多的关联,也没有办法实现同步更新与时俱进,这就导致***建工作无法发挥对企业的***治思想指导作用,最终使公司与***组织难以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无法相互督促前进。

三、做好非公有制经济***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1、以人为本,加强***建工作

在非公有制公司当中普遍存在着领导班子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促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建设领导班子同时需要配套搭建合理的专职***建队伍和人才,淘汰思想陈旧的人员,及时补充新生力量,那些对当前经济***治形势具有敏锐把握的人才是领导班子的核心人选。

加强优秀***员的培养工作。优秀的***员不仅是指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更是能够时刻牢记自己是随时需要发挥带头作用的先进***员的优秀人才。对于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应该作为公司***组织部门的工作重点,要及时向优秀***员宣传新***策新文件,不断增强***员自身修养和***治思想觉悟。

2、企业***建与公司治理相融合

公司制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机构之间有着合理的权利制衡。这一切与***组织的组织原则是相悖的,因为***组织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即***员需要服从***组织,少数需要服从多数,下级需要服从上级。这两种不同的组织制度并存于企业与企业***组织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需要实现企业***建与公司治理相融合的组织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可以通过***会和董事会的联席会议实现组织机构层面的融合;通过领导人交叉任职的模式可以实现领导机构层面的融合。目前关于这些融合模式的探索已经有很多公有制经济体中的例子,如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的“三先”原则:企业的重大决策需要领导先统一思想;企业的重要问题需要***内先知道;企业的重要工作需要***员先行动。[9]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有效实现企业***建与公司治理的融合,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板。

3、充分利用新媒体促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指出,目前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利用新媒体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的***建工作势在必行。简单地说有以下几点:其一,***建工作者首先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认知和学习,必须熟练掌握这一重要武器,为***建工作所用;其二,各级***组织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正面引导和管理,加强对各大门户网站的正面宣传,加大对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的舆情监测力度,以便针对不良言论动向及时做出回应;其三,利用新媒体加大企业自身的正面宣传,将***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宣传有机融为一体,为***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与长远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关于其***组织建设的工作仍然面临着大量的问题。我们认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建工作需要与企业发展进一步融合,共同为增强企业社会影响力提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铂.自主创新是非公有制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C].2010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2010.

[2] 高伯文.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突破与***策演变[J].福建理论学习,1999(4)22-24.

[3] 杜受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 邵建光.非公企业***组织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J].中共南京市委***校学报,2006(S1)89-9.

[5] 张宝顺.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奋力推进“四个全面”―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5(6)11-13.

[6] 邵建光.改革开放以来非公企业***建的发展历程和创新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08(6)36-40.

[7] 苗婧萱.新媒体背景下企业***建工作创新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8] 单姝.新时期国有企业***建工作的创新思路探讨[J].金卡工程,2010.14(4).

[9] 蒋铁柱,沈桂龙.企业***建与公司治理的融合[J].社会科学,2006(1)144-153.

非公经济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非公经济论文10篇

学习

高中计划书模板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计划书模板,内容包括高中计划书1000字范文大全,去美国申请高中的计划书怎么写。3、比赛时间:乒乓球:第四周;乒乓球:四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4、比赛项目:以年级为单位,分设六个组别,一个年级为一个组别。5、比赛方式:(1)形式

学习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改革论文题目大全集,基础教育改革论文1000字。2.1英语教育偏离素质教育轨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当成为文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英语教育受到了一定程

学习

环境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论文范文,环境经济论文。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按照新古典经济

学习

经济师的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师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经济师论文发表题目。大规模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发展的必经阶段。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这项制度实施的效

学习

英语课文论文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课文论文,内容包括英语课文阅读80篇,英语论文完整版。一、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回溯英语教学和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尤其是20世纪之前,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

学习

经济建设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建设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建设的论文范文,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论文。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支持和谐社会的物质力量,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和谐经济论》中指出“社会世界普遍法则是和

学习

规模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规模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规模经济论文怎么写的,规模经济案例分析论文。

学习

经济结业论文10篇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10000字范文,经济学大一结业论文。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

学习

康复科医生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康复科医生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康复科组长的工作计划怎么写,康复科医生的年度总结与计划。1.2准备阶段1.2.1人员的准备我科由科主任带头,医、护、技骨干力量组成健康教育团队。1.2.2健康教育资料的准备以运动医学、康复医

学习

国际关系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关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关系论文推荐,国际关系论文1000字。一本体论的哲学含义本体论(ontology)是指在观察和研究对象事物时,对其所做的根本性假定,也是对所认识事物的终极假定。没有这种假定,我们就难以认识外在的

学习

经济硕士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经济硕士论文。近年来,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量稳步递增,货运量从2002年的3.5亿吨增长到2008年的6.7亿吨,年均年增长为8.65%,其中铁路货运量平均年增长7.62%,公

学习

教育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与经济论文范文,教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范文。因此,经济伦理教育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时代课题。高校作为培养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重要阵地,在经济伦理教育中理应发挥先锋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

学习

粉丝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粉丝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粉丝经济论文选题意义,粉丝经济论文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粉丝经济”中所蕴含的“粉丝文化”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叠加,更是一种复杂、多层次的文化耦合。在文化产业领域,粉丝市场独占一隅。忠

学习

课改心得体会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课改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课改心得体会300字,读课改文章心得体会。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改变了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新型,使课堂充满

学习

环境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论文范文,环境经济论文。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按照新古典经济

学习

规模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规模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规模经济论文怎么写的,规模经济案例分析论文。

学习

宏观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宏观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1000字论文,大学生宏观经济论文题目。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

学习

管理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论文大全,管理经济方面的论文题目。希腊时代的的家***(即经济)也有管理的意味,城邦中家庭由奴隶、主人组成,家庭活动也需要管理。***治是城邦的管理,经济是家庭的管理。古代希腊在城邦层次基本

学习

发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发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经济类论文日志100篇通用版。

学习

本科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毕业论文10000字,本科经济论文。[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经济管理专业0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成效常常不尽如人意。近

学习

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认识论文范文,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

学习

经济论文发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论文发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经济论文100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