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论文10篇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1

在历史前进过程中经验表明:文化是社会财富的发源地。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见,文化就像是一个可以判别对错的黑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无论是在我们***治生活,经济生活甚至是旅游生活背后存在的支撑点永远少不了文化的存在。尤其对于地区文化是这一地区发展的灵魂,当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的增加,文化竞争力也就随着增强,因此文化竞争力时刻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想开发地方的经济,最首先要考虑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之处。文化资源带来的无形资产存在着丰厚的经济利益,因为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只有把地区文化的特色牢记在心中,这样才有利于地区文化促进潜在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的经济现象,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源头力量。这样的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中心的好处是有多个方面的,一方面是符合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提升了地区整体的文化修养水平,为地区经济发展埋下了伏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我们不能否认人们对文化品牌的认知度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旅游文化就是利用文化品牌的号召力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就说明文化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所以我们才会发现大部分的地区都在忙于打造特有的传统文化,增加本地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用以吸引外来的投资、带动额外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发展作为地方经济新的生产力的优势

经济的不断发展即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适应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发展是决定经济是否快速前进的核心。文化不断的发展使文化竞争力不断的增强,这为地方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地方经济增长对文化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文化和经济发展已经是水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生产要素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资本劳动技术逐渐开始向着信息和知识的转变,因此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与此同时也不难发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增加了经济对文化的需求。人们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增长,意味着人类将会在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那么对于地方来说,文化的竞争力也会大大的提升。文化竞争力作为地方经济新的生产力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国家的***策扶持是文化发展作为地方经济新的生产力一个宏观的支撑,从***的十六大报告开始,就向全***提出了有关发展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扶持文化的发展和增强地区文化的竞争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文化竞争力作为文化发展的精髓,具有的优势有几个方面来表现:首先地区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地区文化的创新力更具优势,地区传统特色文化本就是历史与时间的磨合物,本身就具备了创新的因素,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其次是地区文化产业的综合度高。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把科技与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地区文化新的发展形式;最后是文化发展是培养人才的聚集地。因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文化发展作为地方新生产力的优势显而易见。

三、文化与地方经济相互作用

文化经济的发展已经是渗透在地方经济活动之中,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精神基础。在地方经济发展之中,一个物品从原始状态到成品的过程中都是当地文化为基本的支撑点,也就可以说,文化是物品创新的源泉,也就是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地方经济生活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的经济活动,而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人,所以文化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宰者,地方经济要附着于文化发展之中。文化的发展引领着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为什么说文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引路人,全国经济“百强”县——建湖县,当我们提到建湖的时候你第一个反应是淮剧杂技文化,不错,淮杂文化作为建湖地方文化的名片,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淮杂文化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的时候建湖的淮剧杂技文化就是很有渊源的,为建湖的千年文化历史提供了佐证;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为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的引进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所以我们可以相信是文化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具有引领的作用。

四、总结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2

一、地方文献资源

从经济角度来说,地方文献可待开发的资源,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记载了丰富的矿藏资源。在地方文献中,记载了大量蕴藏在各地的矿藏资源有的还标明可待开采矿藏品位和储量以及历代开采经过,是提供国家或地区发展工业的珍贵资料。例如我国的煤矿,不仅储量大,品种齐全,而且分布面广,地方文献对煤炭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可为现代地质普查和勘探参考。地方文献对石油的记载可追溯到很早时间,如《玉门县志》记载当地农民用“石脂水”(即石油)来点灯照明,四川《荣县志》、辽宁《抚顺县志》也都有关于石油的历史记载,为我们对石油的开发开采提供了依据。我国的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经探明储量的就有五十多种,如广东就有锰、铜、钨、铅、锌等有色金属,许多在地方文献中已有记述。如金矿,在《岭表录异》、《广州记》等地方文献中有多处记载,“广州(氵+含)(氵+光)县(今英德县属)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养鹅鸭,常于屎中见麸金片,遂多养,收屎淘之,日得金一两或半两,固而致富矣”。“四会有金岗,行人往往见金于岗侧”。这说明广东历史上已发现金矿多处,如能将文献加以系统整理,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将是有用的资料。1977年在山东临沐县岌山公社常林大队田间,发现了一颗天然金刚石,重158.7860克拉,是迄今我国发现的金刚石中最大的一颗,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而在《临沂县志》、《莒县志》中,都有金刚石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发现这颗特大的金刚石,并不是偶然的。

(2)记载了珍奇的动物资源。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已发现鸟类1166种,兽类414种,两栖类200种,爬行类300种,这些野生动物不仅可供人观赏,更能提供大量毛、羽、皮、肉、脂和贵重的动物药材,对科学研究和发展畜牧业有很大的价值。厦门有个渔村叫刘五店,特产早已享誉世界的稀有古老鱼类“文昌鱼”,是名贵的海味。鲁迅先生曾亲自整理过失传的《岭表录异》(唐刘询著),这本书专门记载了南国珍奇的鸟兽虫鱼和奇花异草,如岭南所产犀牛,已属稀有动物。书中还列有越王鸟、蚊母鸟、韩朋鸟、红飞鼠、跳(鱼+廷)、嘉鱼。魿鱼、两头蛇等数十种稀奇动物,有些虽已绝种,有些还有待开发研究。现不少地方根据地方文献的提示,找到了鳗鱼、双脊鲤鱼、六腿蝎子等名贵土特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生财之道。

(3)记载了繁茂的植物。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高等植物就有32000多种,我国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有2800多种。我国有不少名贵药用植物,仅李时珍《本草纲目》就著录药物1892种,如长白山的人参,的红花,宁夏的枸杞、云贵的三七等,都是珍贵的药物。山东枣庄市齐村区北庆公社过去生产一种能“咬人”的怪树,被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1981年,当地从地方文献中查出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经精心培养,现已发展到20多万株、变成了发展经济的重要财源。广东的植物资源更为丰富,在《异物志》、《南方草木状》、《岭表录异》、《岭南风物记》等地方文献中,都有一定的研究与开发价值。

(4)记载了秀丽的风光。我国山川秀丽,有无数的名胜古迹,大自然把大好山河点缀得分外壮丽。我国有五岳,自古名闻遐迩。除五岳外,我国名山还很多。如: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嵋山、山东的崂山、湖南的湘西奇峰以及广东的西樵山、罗俘山等,也是美不胜举。还有桂林,奇峰林立,山清水秀,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武昌黄鹤楼、西北的莫高窟、西安的碑林、兵马俑、广东的七星岩等。都属我国旅游胜地。近年来,各地都注意运用地方特点,去开发旅游事业。上述秀丽风光在《天下名山胜概记》、《海内奇观》、《崂山名胜记》、《虎邱山志》、《黄山纪胜》、《洛阳伽兰记》、《奉天古迹考》、《洞庭湖志》、《羊城古钞》等地方文献都有专门的记载。如何整理揭示利用这些文献,为旅游事业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近年来北京房山新发现的岩洞,广东乐昌的古佛岩等,地方文献中早有记载,过去未被人发掘重视利用,近年已开放为旅游点。。

二、地方文献的作用

地方文献的作用,可表现在社会、***治、教育等方面,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给以论述。

(一)为地方有关部门的经济决策、规划、提供有效的文献和历史借鉴。当前,各地在制定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科学研究规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十分注意和加强对本地区历史、现状、未来及实际经济腾飞而急需解决问题的研究。如广东潮州市在制定潮州的经济发展规划时,便认真查阅当地的地方文献,从中了解到潮州这个古城,矿藏资源较贫乏,不宜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但潮州有很多名特产和传统的工艺技术,而且又是历史名城。因而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这一特定情况,把重点放在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和经济作物,并重修开元寺和“湘子桥”(为纪念韩愈、韩湘子)等,发展旅游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些地方不懂得或不重视利用地方文献信息为经济建设决策的,使事业遭到了失败或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如安徽马鞍山市,在1960年在缺乏水文、地质资料情况下,兴建沿江码头,至1983年底码头塌陷,使第二期建港作业沉入江底。后来为调查这一事故才查阅了有关文献,终于在地方文献中查明这一地段乃明清时的沙洲,如果事前能及时查阅一下地方文献,这一重大经济损失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同一个省的全椒县发生的事却完全相反,该县注意运用地方文献,以原来商道为基础修建合浦公路,使全程缩短二十一公里,每年可节约客货运费一千万元左右,两年内可收回投资。这充分说明,能否正确及时利用地方文献,对发展经济建设,有多么大的关系。

(二)开拓地方资源,发挥地方优势。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方的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又有赖于地方资源以及人才、技术等因素。地方文献在过去,现在与将来,都能为开拓地方资源发挥一定作用。四川省有个什邡县,过去以产烟名闻于外,县有关部门想扩大生产,苦于无资料根据,于是有人利用地方文献及时写出“什邡晒烟的起源发展及其展望”一文。县里据此,在1982年布置全县扩大种烟十多万亩,年产量达33万担,使全县人均收入比温江地区各县高出48元。广东和平县据县志记载在历史上有种桑养蚕、发展农家经济的情况,县里领导部门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制定恢复蚕桑出产的规划,经过八年的实践,现已初见成效。江苏省常热县有一座“鳗鱼桥”,据地方文献记载长江鳗

鱼,每年按季节到桥下产卵,故名“鳗鱼桥”,县里研究决定,及时打捞培育,运销日本等国,换取了大量外汇。最近,《信息时报》以题为“开掘地方特色经济“,报导了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办起“玉器街”的消息,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新的价值,主要是发挥了这一带特有的传统和特色,挖掘了玉器加工的传统工艺和把握了市场信息,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启示。为此,我不禁想到珠江三角洲一带过去是生产沉香的重要基地,我国中原地区所需沉香,主要是从岭南生产沉香而运销北方的。古代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县地,种香树、采沉香之风特盛,有“莞香”之称,香港亦因贩运沉香并产香树而得名,甚至香山县也有“以地宜香木”而因名之说,说明珠江三角洲甚为适宜种香树,如能进一步改进发展栽培技术,使这一名贵香料和药材得以扩大生产,将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三)配合“星火计划”,做好发展经济和技术开发工作。目前,各地都已制订和实施“星火计划”,***书馆应当围绕计划项目去开发地方文献,为其服务,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一项工作,应当引起重视。以广东为例,广东从1986年实施“星火计划”以来,共有国家和省级项目141项,地、市级项目280项,合计421 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成果非常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开发成果目前已创产值4.6亿元,税利8,900万元,创汇和节汇710万美元。我们应及时整理提供新的地方文献,这对推行“星火计划”是很有意义的。

三、做好地方文献服务的几点设想

(一)全面系统地收集有关地方经济资源的文献,这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基础。有关地方经济资源,包括本地的自然面貌和自然资源,特别是富有地区的矿物、矿泉水、植物、动物、耕作技术、农作物、果蔬、水利工程、森林、园艺、畜牧、水产、陶瓷、酿酒、饮料、烹调、食品、制烟、制茶、传统工艺、中药、土特产以及工业、贸易、物价、旅游等,要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收集。特别是经济特区与沿海开发城市,更应有计划地建立起自己的地方文献专藏,如深圳特区地方文献专藏、汕头特区地方文献专藏、海南特区地方文献专藏等,建立专藏一方面可积累资料,了解“地情”,便于做好发展经济和引进、输出等决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介绍有关“地情”,吸引外商投资加工,扩大经济开发与交流。我们做好经济文献的收集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本地区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服务。

(二)编制书目资料。地方文献书目在研究开发地区自然资源、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发掘有地区特色产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建国以来,各地***书馆都十分注意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包括馆藏目录和联合目录)。如甘肃省***书馆,在建国初的十年中,就编制西北地方文献书目53种,六十年代东北三省省馆合编《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八十年代又成立了“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编辑组”,编制了大型书目《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这些综合性的地方文献书目,当然也包括自然资源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在为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馆尤其注意编制地方资源和经济领域方面的书目资料,如甘肃、辽宁、山东等省馆都曾编过农业书目、矿产书目、土特产书目等,无锡市***书馆还编了《无锡***前后(1938一1950)米价一览表》,为地方提供这一时期无锡米价升降情况资料。山东省馆有人编过《山东***前钱庄资料》为研究山东金融事业,提供了系统的信息。广东省中山***书馆编印了“广东经济作物”、“广东土特产”、“广东地质矿藏”等多种参考资料目录,有的馆还编了名胜古迹书目资料,目的是为发展旅游业和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收集的地方文献数据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由计算机进行存贮和检索,这是现代技术应用到地方文献研究与开发中的一项新工作,也是地方文献情报化的一种体现。目前,数据库的类型,大体可分题录型、参考型、综合型文献数据库以及数字、物质数据库等。广东省中山***书馆有鉴于提高地方文献的贮存率和利用率,在全国率先试验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使用:IBM5550高档微机作处理机,可进行人机对话方式的文献检索,机内标引词管理、文献标引管理、征集管理、打印输出文献通报多种书目以及发行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该数据库具有总体设计合理、软件功能比较齐全、操作方便、检查迅速等特点,因此,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在全国公共***书馆系统中推广使用。地方文献如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一个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可按大行***区、省区、市县区以及广东沿海开发区、珠江三角洲等建立各种数据库,如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湖南省地方文献数据库、深圳特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等。从经济方面,可以存贮这样一些最新的问题,如深圳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名称、资产、职工数、领导集团、创汇的数据,深圳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金融市场数据、货币对兑比值数据等等。只要有条件的***书馆,都应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这是存贮、检索、利用地方文献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服务工作准确、快捷、方便的一种手段。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奥运经济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一、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奥运经济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使原有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市场和经济能量。为了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将投巨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通讯系统建设,扩建机场、建设高速公路。北京奥运会总投资为2800亿元,三分之二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将有28个大项,300多个小项。2008年奥运会不光是满足奥运会所需的各类体育器材、设备用品等物资将接受价值约1.7亿元的供货和服务,还将在北京新增656万个就业机会,额外吸引261万外国游客,15.55亿国内游客,社会消费品总量超15000亿元,极大地刺激和拉动内需,从而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增长与体育产业化的高速发展。

二、江西省体育产业现状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属于内陆且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体育产业起步也较晚。作为江西省体育产业重要支柱的体育,2005年体育销售16亿元,用于全省体育系统的公益金达到2.28亿元,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结合无形资产的开发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已初步形成了以体育为支柱,以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电子设备生产为先导,以体育产业无形资产的开发为潜力的产业结构基本框架。但与其他先进的兄弟省市相比较还是不容乐观的。调查表明,江西省的体育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规划不合理,经营领域较窄,主导产业实力不足。而广东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专门性体育经营企业达2000多家,上海有43.7%的市民每月的体育消费(包括健身娱乐,购买体育服装等支出)达到了100元以上,而江西省市民每月的体育消费超过100元的不足20%。

三、奥运经济对江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1.有助于推动本省经济的发展

体育产业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消费,从而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使二者很好的结合,相互影响呈螺旋上升态势发展。1988年汉城奥运会借筹备奥运会共带来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生产诱发效果和2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诱发效果,并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此案例表明,在现代商业社会里,奥运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这意味着北京甚至整个中国都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奥运商机。根据奥运会举办地的扩散效应,奥运会将通过市场途径,将中心城市的发展势头通过技术、组织管理、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等渠道向其周围地区扩散,从而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奥运经济影响,辐射的产业和市场远远超出了主办地城市经济的范围。

2.有助于本省体育产业***策的完善和规范化管理

由于体育产业在江西国是新兴产业,国家对发展体育产业的***策还处于探索阶段。江西省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相关规定不很细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建立健全我省体育产业法规体系,特别注意完善体育的发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包括体育市场管理信息反馈系统、分析系统、决策系统在内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体育行***管理部门对市场的培育和宏观调控职能,是当前该省有关行***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借助奥运带来的机遇,积极调协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和完善包括***府财***投入、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社会集资、税收、体育和基金等体育产业***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策体系,使体育产业***策更完善、更规范化与国际化。

3.有助于促进江西省体育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该省的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没有建立有效的产业统计和评估体系,区市以下体育系统中产业门类较少,产业收入中,体育收入占90%,产业发展过分依赖体育的收入。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有许多有利条件,如对各赛事和活动的冠名权及会徽、会标的印制等,通过必要的商业运作,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筹资。我国体育比赛与职业俱乐部冠名权的开发,有些项目协会取得了很大成绩。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为体育投入的越多,获得的利润就越多。我国的体育广告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青睐,而本省在这些方面的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尽管本省从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不错的经验与收效,但效果还不是太满意。奥运经济有助于促进江西省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体育产业国际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全世界普遍关注奥运会,中国将在全球主要媒体获得长时间、高频率的报道周期,这对扩大我国的“国家品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使江西省的体育产业插上奥运的翅膀,飞向全国,飞向世界。

参考文献: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4

鄂尔多斯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交融性、世界性的主要特点。由于鄂尔多斯文化历史悠久,吸取了多民族的精神食粮,传承发展了开拓创新、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文化精髓,特别是其主体文化――成吉思汗文化所具有的开放胸襟、多元融合、多项交流特点,对世界文化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其创造性、凝聚力成为世界文化潮流中的一朵奇葩。

成吉思汗文化是蒙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以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奠定了全国大统一基础,推动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世界奇迹而得名。成吉思汗文化是中国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文化,是在继承发展蒙古传统游牧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集中原文化和其他多民族优秀文化智慧形成的民族文化。成吉思汗文化是鄂尔多斯文化的经典。成吉思汗文化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统一性和传承性特点。它是蒙古民族文化与草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结晶,是鄂尔多斯文化的典型代表。

鄂尔多斯文化孕育着深厚的富有特色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无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创业进取、兼容并蓄的开放观念和团结协作的思想是鄂尔多斯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凝练升华为“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新世纪鄂尔多斯精神。

地方文化结出经济硕果

鄂尔多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丰富自身内涵,又有力促进当时的生产发展和经贸往来。改革开放以来,以成吉思汗文化为核心的鄂尔多斯文化不断传承发扬,创新思维,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鄂尔多斯模式”,实现了由“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向“鄂尔多斯模式”的嬗变和跨越。

大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大市建设成为实现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渗透,产生了“鄂尔多斯生态现象”,创造了基于“鄂尔多斯经济现象”、“鄂尔多斯文化现象”、“鄂尔多斯生态现象”基础之上的本质概括――“鄂尔多斯模式”,推动了鄂尔多斯实现新的更好的跨越。2007年,鄂尔多斯市被评为全国十大金融生态城市和投资环境百强城市,地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源于鄂尔多斯文化中的诚信理念,民间融资活跃,民间力量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与文化的结晶,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已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成吉思汗陵祭祀、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民歌、鄂尔多斯古如和漫翰调已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内蒙古准格尔旗被评为部级漫翰调艺术之乡,伊金霍洛旗等被评为自治区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蒙古剧《银碗》、《森吉德玛》、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情愫》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入选国家30台精品剧目,秦直道为核心的影视基地正在规划之中。文化旅游业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领***行业。2007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达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1亿元,创税1.4亿元。鄂尔多斯品牌价值200亿元。江源文化创业园区成为创意产业的集散地正在建设之中。

鄂尔多斯的文化建设,历经3万多年的演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已走上了一条文化自发、文化自醒直至文化自觉的经济与文化互动、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之路。

地方文化发展未来展望

韦伯和哈贝马斯认为,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为原先整合在一起的不同领域的逐渐分离的过程。如改革开放后***治经济的分化,文化从***治经济中剥离。而我认为,这种分离到一定程度又会表现为更高程度的融合,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和结晶。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这已为目前全球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所证实。全球95%的文化市场份额为50家娱乐公司(传媒)所掌控。美国电影公司中,时代华纳和哥伦比亚就占据了82%的利润。全球音乐制作业主要被美国5家大型跨国公司掌握。法国戛纳是只有9万人的小城,但通过举办电影节,以电影文化带动了商业、餐饮、旅游和会展业等系列文化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文化旅游名城,形成了巨大的文化生产力。

鄂尔多斯文化是以蒙元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特色文化。“十一五”是鄂尔多斯建设文化大市的关键阶段。按照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人均主要文化发展指标要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到15%以上,使文化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文化发展走进全国先进行列。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目前鄂尔多斯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分析,鄂尔多斯文化发展整体尚处于初级阶段。可以预测,未来10年中,鄂尔多斯文化发展将呈现一个大的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一)文化发展将出现快速发展趋势,发展势头良好。

1.这是经济文化互动发展规律性的结果。鄂尔多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呈现高速高效态势,人均GDP已实现10000美元,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短腿”。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2.二十一世纪,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战略性高度,中国亦不例外。鄂尔多斯市委***府在十七大召开后明确提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如投资45亿元打造文化创意园区,请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设计100座各具特色的建筑;投资36亿元建设七大文化标志性建筑;投资10亿元建设秦直道影视产业基地;投资500万元对恩格贝生态建设基地重新进行规划等。全市还制定了系列文化发展规划,出台了文化发展的相关***策和规定。

3.鄂尔多斯文化发展已初具成效。2007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7%左右。文化知名品牌和文化艺术作品已初显魅力。如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鄂尔多斯婚礼、蒙古三部曲等。

(二)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更为紧密,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1.地区***府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中提到,文化产业及从业人员占GDP及全部从业人员比将达到15%,文化产业占第三产业40%以上,文化产业占GDP比重8%以上。文化产业年均增长30%,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文化发展走进全国前列,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市正从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组建文化企业集团、发展文化旅游业、培育文学艺术作品等几方面来进行运作,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文化旅游业将成为文化产业的领***行业。2007年,旅游业实现28.1亿元,比上年大幅提升。黄金旅游线路,特色旅游景点、原生态的旅游文化整合将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亮点。目前,黄金旅游线路的盘点中,主要以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园和文博园为中心,呈网格辐射状,包括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沙漠自然景观、七大文化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人文景观,以及大路新区、神东工业旅游区、天然气化工园区等工业景区。特色旅游景点包括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工农业示范点20家,如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九成宫、七星湖等。原生态的旅游文化资源及整合将是未来鄂尔多斯文化发展的最具竞争力的要素。如沙漠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马文化资源、恐龙足迹化石、阿尔寨石窟、准格尔召等。文化旅游业将围绕“成吉思汗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整体旅游形象,突出“天骄圣地、蒙古风情”这一主题产品,全力打造鄂尔多斯旅游知名品牌,将鄂尔多斯建成世界知名的蒙古族文化旅游的代表性地区和游牧民族风情旅游区,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产业集群趋势

文化产业集群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具有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创新和超速发展等功能和作用。文化产业集群是全球文化生产力形成的主要载体。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硅谷的IT业、日本的动漫游戏之所以享誉全球,主要依托于产业集群的发展。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在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表现即以文化产业集群形态出现。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企业集团化方向聚集。***府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创造优良环境、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培育各类文化软实力人才等方面。而文化产业集群将各具特色。以蒙古族民俗文化和成吉思汗文博园为重点的草原文化产业集群将以蒙古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礼文化、祭祀文化及产品来体现鄂尔多斯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以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为重点的沙漠文化产业集群将以神奇的沙漠植物类产品、林沙产业产品、沙漠生态型产品等体现鄂尔多斯沙漠文化内涵;以鄂尔多斯人遗址、秦直道、阿尔寨石窟、恐龙足迹化石等为重点的历史文化产业集群将从时空角度透视鄂尔多斯35000年的演绎轨迹;以漫翰调艺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将从原生态角度展现鄂尔多斯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以标志性建筑和工业旅游区为重点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将向世人展示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的风采。

(四)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会凸显

全市八个旗区自“十五”以来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主要表现为东部四旗区与西部四旗间的差距。2007年,最高的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290.01亿元,财***收入65.12亿元,最低的鄂托克前旗只有22.88亿元和1.54亿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直接决定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未来10年,鄂尔多斯各旗区将把挖掘整合本地文化资源放到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出现高潮,旗区之间文化产业的竞争将趋于白热化,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会凸显。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5

一、东亚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相关性的现有理论述评

东亚经济现代化的西方学者对于东亚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相关性大体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东亚经济的是原西方化和原市场化的结果,东亚经济发展没有模式价值,只有***策价值,即没有现代化的多种模式和多元现代性(新古典派及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只有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现代化是单线发展的。基于主义的逻辑,所有走上工业化之路的,无论起点如何不同,最后必然出现、经济、文化全套性的越来越相似。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到塔尔科特帕森斯(T. Parsons)再到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西方学者一般肯定西方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具有***治、经济、文化的一整套关联性和不可分割性,因而现代化和现代性实质上即西方化和西方性,而且具有普世价值,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必须也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命定地西方化”。经典现代化理论或现代化理论的“去文化论”就持这种观点,T. Parsons( System of Modern Societies ,Englewood Cliff, N.J.:Prentice-Hall,1971)的社会变迁理论和Clark Kerrt(Industialism and Industrial 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的现代化的“汇流论”(theory of convergence)是为代表。发展理论中的经典发展学派,如增长和发展经济学派,解释东亚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派,如新古典学派(Patrick and Rosovsky, Balassa, Wolf, Chen, Bhagwati etc.),***府(修正)学派(Johnson, Pack and Westphal, Amsden, White, Wade etc.),新古典综合派和亲市场学派(如世界银行关于东亚奇迹的发展报告),东亚整体增长机制论(如雁形模式论或产业周期理论,喷泉模式论或多发经济增长源理论,齿轮模式论或经济整体咬合联动理论,环形模式论或美国主导环太发展论,航母模式论或主导环太发展论等)等基本上持这种非文化因素的东亚经济发展论。第一种观点在西方学者中往往有一种这样的学术系谱,在西方中心论的大系谱下,依次为亚洲千年停滞论(亚洲早熟论)——亚洲命定殖民地论——亚洲发展幻象论(亚洲崩溃论)——亚洲模式不存在或终结论——终结论(全盘西方论)。这种学术系谱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承继着东方学的传统,对亚洲的发展不是积极地鼓励和引导,而是有着某种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对自身则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和命定感。这种系谱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为有益的警示和鞭策,也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和普世意义的经济理论与经济对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研究东亚经济增长的动因除了对经济自变量考察,也不应忽视对东亚地区特殊的文化因素的考察。东亚经济与东亚文化之间有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他们追问“为什么恰恰是东亚继西方而起,并且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东亚文化对东亚经济发展有一种精神动力的巨大支持。东亚的社会、经济、市场、制度、甚至***策,都弥漫和渗透着东亚文化的无孔不入的。尤其是作为东亚经济或市场的行为体的东亚人,在市场的游戏规则和运行环境方面,主要体现为制度规范性和文化规范性两方面,深刻地受到东亚地区文化因素的制约。作为传统的文化已经成为东亚人民深层的精神构造(李泽厚认为儒学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深层精神构造),自发和无意地或有意而自觉地对经济增长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不同的文化与经济或市场的亲和力是明显不同的,任何经济或市场都有其内在的人文气象。发展伦之所以追问“什么是真正发展”,就缘于对文化因素的考量。文化因素论并非文化决定论,也非因果链条的单因素论,他们并不否认经济因素自身的作用,但认为也不应该否认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的生产关系就与文化传统有关联,经济学家的目光应该看得更远。现代化理论中的修正学派或新现代化学派或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论”或现代性的多元论者,发展理论中的新发展理论(又称真正发展理论或全面发展理论)学派,如发展和发展伦理学派,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文化学派、历史学派、伦理学派和心理学派等,经济学中的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学派,西方所谓的现代化的“怀疑论者”和“反现代化论者”,经济哲学中的新发展哲学,历史学中的现代化学派、社会学中新发展社会学派和未来学派等,在不同的程度上持有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有《德川宗教》(1957)的作者美国社会学家Robert Bellah,《亚洲大趋势》(1996)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John Naisbitt,《日本资本主义精神》(1980)的作者山本七平,被誉为“把日本经济学提高到国际水平的最大贡献者”、《透视日本》(1982/1999)一书的作者森岛通夫,《新加坡的挑战》(1989)和《现代精神和儒家传统》(1996)的作者杜维明,提出亚洲资本主义理论的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John Gray,《亚洲的崛起》(Asia Rising ,1995)一书的作者Jim Rohwer,《东亚之锋》(The Eastasia Edge Roy ,1982)的作者 Hofheinz ,Jr. and Kent E. Calder,《东亚发展模式》的作者Peter Berger,以及塞缪尔亨廷顿、艾森斯塔德、赫尔曼卡恩、麦克法夸尔、克利福德纪尔兹、哈罗德卡恩、哥尔德夏米德、罗纳德多尔、拉尔夫林顿、丹尼斯古莱特、本迪克斯、麦克莱兰、哈根、摩尔、英克尔斯、巴洛齐齐、金日坤等。第二种观点在西方学者中也有一种学术系谱,即在西方危机论(虚构的亚洲中心论)的大系谱下,依次为黄祸论——亚洲崛起论——亚洲挑战论——亚洲威胁论——西方危机论(西方衰弱论)。这种系谱缘于西方对自身的反省和批判,尤其是对自身衰弱的忧虑,对亚洲崛起的害怕和恐慌,是西方学者居安思危的危机感的集中体现,当然在不同的程度和层次上也回应和反映了亚洲的发展和实际,热情地鼓励和乐观地前瞻了亚洲的未来发展,但对亚洲的高度恐惧心理溢于言表。“文明冲突论”也好,“历史终结论”也好,最担心的就是亚洲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在经济高速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下的自我申张。“和平崛起”和“负责任的大国”战略是中国***府对这种深刻忧虑的积极回应。

当代中国学者包括港台学者大多在一定程度上体认和支持后一种观点,这与我们身处东亚,对东亚文化有切身体会,以及我国***府倡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有关。中国学者如经济学的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2003)、林毅夫(《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见《战略与管理》2003.1)、陈峰君(《当代亚太***治与经济析论》1999和《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2002)、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2000、《探求变化中的世界》2002)、陈岩(《东亚再崛起》1999)等,历史学的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993和《现代化新论续篇》1997)、盛邦和(《中日文化论》1988、《东亚:走向近代的精神历程》1995、《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2003)、章开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试析》1988、《国情、民性与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198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1994)、孙福生(《20世纪东南亚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含义与影响》,见《北大亚太研究》1998.4)等,社会学的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1966和《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1985)、萧新煌(《东亚的发展模式:经验性的探讨》1988)、陆晓光(《中国特殊论》,见《战略与管理》2003.4)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认同文化因素对东亚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知识分子》季刊1984年推出的“儒家思想与经济发展”专号,香港中文大学1985年编辑的《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1989年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了杜念中等主编的《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1994年在国家教委支持下由北大历史系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东亚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由罗荣渠、董正华编的1997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以上学术文集或研讨会专门就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讨。

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因素在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并作了重新估价,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下:

第一,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论证,即人文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尚不足以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亟需解决。

第二,经济增长的文化变量还没有进行严格和科学的分梳,需要进行专门。

第三,只关注儒家伦理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对其他宗教伦理和非宗教伦理的文化要素漠不关心。

第四,鉴于东亚经济的特殊表现和我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以东亚为个案对文化变量和经济增长进行系统的研究亟需进行,以便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战略指导和保驾护航。

二、进行东亚文化与经济化相关性理论研究的可能和意义

我所指的东亚概念不是纯粹地理意义的,而是以地理概念为基础的、经济和文化相关联的一种结构概念,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深厚的和精神气象的文化结构概念,而且这种概念本身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随经济、***治和文化的关联性变迁而变迁。因此,东亚概念不仅包括东北亚的儒佛道三教文化区,也包括东南亚的儒佛文化区,甚至包括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印度教文化区,当然整个东亚在文化传统上最大的共同点是一个儒佛文化区,这也是为什么研究东亚不应该忽视印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未来澳洲可能随着经济和***治上的东亚化而在文化变迁上进一步向东亚接近,这殊难意料。但我认为东亚概念在经济、***治和文化结构的意义和***策意义上讲是动态的。

研究东亚区域内传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要解决的基本是东亚区域内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究竟有无关联?倘若有关联,则是何种意义上和何种程度上的关联以及如何关联?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即文化——经济间的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这种机制有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在多大的程度上可操作?影响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变量该如何进行类型学的?影响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变量除了要考虑儒家文化因素外,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以及价值观因素对经济发展有无影响?尤其是弥漫东亚的佛教文化对东亚经济发展究竟有无影响和有多大的影响?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还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是怎样发生作用的?文化因素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如何?文化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及发生作用的关系如何?这些关系又是如何发生的和如何发生作用的?在文化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可否建立某种指标或指标体系以考量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障碍?柯德尔——霍夫亨兹难题(东亚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有其特殊的***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的深层次结构因素在发挥作用,以至其他国家简直无法模仿)该如何解决?福山悖论(力主“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类历史将终结于满足了人们最美好心愿的“自由民主制度”,为何最后又担心“自由民主制度”导致出现“最后的人”和“东亚的挑战”?)说明了什么?东亚的战后的经济增长是在殖民主义结束、国家***和***治稳定的大环境下获得的,这与东亚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化更新有没有关联以及有多大的关联?文化变迁是否与制度变迁一样对经济增长发生影响?是否可以假定经济自变量对经济发展起短期作用,制度变量对经济发展起中期作用,而文化变量将对经济发展起长期作用呢?东亚未来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未来的经济发展能否从东亚和中国五千年来的文明发展中吸取智慧、灵感和从中受益?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延绵不绝是否隐含着某种深刻的发展智慧?东亚文化对于经济发展是否与西方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同样有效的普适价值?是否东亚经济发展有助于两种文化在东亚的阴阳和合,而这种和合产生更快的经济发展或更有价值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完美发展、的和谐发展和一个美好社会的出现,在此,东亚文化对经济发展将作什么贡献?鉴于此,东亚文化究竟该如何更新?东亚发展模式该如何估价?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格,物质文化是其果实,精神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和等是文明发展的杠杆、精致品和活的灵魂,是建立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又会能动地反作用于(促进或阻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或阻挡)经济发展的因素。文化具有对经济进行反馈和反思的功能。经济历史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就解释***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而言,关键的***变项是文化,亦即流行于社会上居支配地位的一些集团的主观态度、信仰和价值观。有用的发展模式似乎并不来自知识分子规范性的理论阐述,而是来自各社会的历史经验。需要再次强调地指出现代化与西化的区别,现代化和西化的搭档关系已经被打破,第一,西方殖民统治业已变成历史的陈迹;第二,精英分子越来越多地产生于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产生于巴黎、伦敦或纽约;第三,非西方社会从来不曾与西方文化有多少接触的人民大众在***治上的作用日益重大;第四,主要西方国家的全球性影响继续相对减弱。因此,本土文化对于决定非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更为重要了,也可以进一步说明文化对解释不同发展模式的重大关系。

我认为非西方的现代化包括西方化和非西方化两面,是西方的普适性与非西方的本土性的融合。传统的区域研究专家抱着极其偏狭的观念,完全无视比较文化研究,发展研究正在引导人们重新将焦点对准文化以及主要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别和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别,其中发展伦正在追问什么是“真正发展”,对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式发展正在进行价值重估。主张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战略的文化品位。亨廷顿认为,如果东亚、拉美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现在与将来的发展目标上及目标达成上的差别可以从东亚人、拉美人和非洲人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中找到,那么,自然应当把文化的比较分析放在首位。文化对发展的影响要求发展学者进行系统的、经验的横向比较的以及历史纵向的研究。

我认为,从东亚经济发展和创造奇迹的历史经验来看,外层次的***策因素(如产业***策、投资***策、财******策、货币***策、出口导向***策等)和经济自变量,中层次的制度因素(***治经济制度等)和结构变量,深层次的精神因素(价值观、宗教伦理、社会心理、习俗等)和文化变量,都会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而且三层次之间也发生关联和反馈作用。

进行东亚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相关性理论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下:

第一,正如******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作的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著名演讲中所言: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在新的世纪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必须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精神制动,包括精神支持或精神障碍。我们必须寻找驾驭和创造这种精神制动的方法。

第二,对人文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的建设具有基础性和理论性的学科建设意义。

第三,借鉴离我们国门最近、而文化传统又最相似的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和文化建设经验。

第四,以东亚地区为个案,对经济发展与文化动因、经济发展与精神支持、经济发展与精神动员、经济发展与文化更新(或者说文化变迁)进行研究,将大大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和协调发展以及更快的发展速度。

第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的紧密关联性,该研究将对此提供智力支持。

第六,对发展经济学和发展哲学,推动他们不仅仅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可持续发展,也进一步关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应该具有以上三重含义,方为完美。

进行该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文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的建设,以及对发展经济学和发展哲学的发展上,另外就是对影响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类型学和结构上(机制上)的分析。

实际价值体现在:一是借鉴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刻了解东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结构性力量,以及这种结构性力量中文化在其中的地位,从而自觉地利用这种力量去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二是体现在***府的发展战略制定上,要考虑文化因素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相连带的社会稳定和人的生存价值的不可小视的力量,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含义,不仅是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而且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都要得到协调发展,即要考虑经济发展的人文代价,而不是不顾一切地追求经济增长。

【】

[1]Compton, Robert W., Jr. 2000. East Asian Democratization: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Culture and Economy.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Evans, Grant, Christopher Hutton and Khun Eng Kuah, eds. 2000. Where China Meets Southeast Asia: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he Border Region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3]Mulder, Niels. 2001. Inside Southeast Asia: Religion, Everyday Life, Cultural Chang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4][英]约翰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张敦敏译,出版社,2002。

[5][澳]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思想史》,唐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澳]加文麦考马克:《虚幻的乐园——战后日本综合》,郭南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德]赖特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日]竹内宏:《活的经济学——走遍世界谈经济》,熊辉,张丽曼译,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9][日]山本七平:《日本资本主义精神》,莽景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10][日]稻盛和夫,梅原猛:《回归——探索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卞立强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1][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天津编译中心译,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0。

[12][日]长谷川启之:《亚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类型》,郑树清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

[13][美]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二卷),武汉出版社,2002。

[14][美]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美]小R.霍夫亨兹、K.E.柯德尔:《东亚之锋》,黎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16][美]德尼古莱:《发展伦》,高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7]罗荣渠:《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民国;经济思想史;人物经济思想研究;期刊论文;专题研究;理论框架;学科体系

中***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3-0089-06

一、引言

民国经济思想史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经济发展***动、思想文化大转型的时期,因而经济问题和矛盾相当突出与尖锐,由此引发的经济思想也相当活跃与丰富。但在改革开放前以至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大致说来,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成果问世;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也只发表了少量涉及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相关成果;真正开始系统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成果出现于20世纪之初;此后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呈现出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热潮。

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首先是从通史型研究开始的,然后在专题型研究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在通史型学术成果中,胡寄窗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对民国经济思想的论述打开了当代学者研究民国经济思想的大门;此后,马伯煌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下册)》也阐述了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部分内容。专题型学术成果相对略多一些,如郑学益的《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钟祥财的《法币***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曹均伟的《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叶世昌和施正康的《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程霖的《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1859―1949》等。此外,一些研究人物或群体经济思想的学术成果也涉及到了许多民国时期的内容,比如胡显中的《孙中山经济思想》、钟祥财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孙大权的《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和李翠莲的《留美生与中国经济学》。

专门对民国经济思想史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严清华和邹进文的论文《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构想》提出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中专题型研究民国经济思想的基本思路[1],此后相关成果不断涌现。这方面已出版的著作如孙智君的《民国产业经济思想研究》、邹进文的《民国财***思想史研究》、李蓉丽的《民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宋丽智的《民国会计思想研究》和张霞的《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等。

随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回顾其研究状况的综述型论文也相继出现,其中有一些成果包含了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状况的内容。比如郑剑顺的《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2]、刘甲朋和魏悦的《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综述》[3]、程霖的《20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学术著作为主的考察》[4]、付志宇和缪德刚的《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总结与展望》[5]、张亚光的《近3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回顾和展望――对象、方法与学科建设》[6]、朱鸿翔和孙的《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7]、苏全有的《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8]。

近些年来,学术界形成了一股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热潮,因此有必要专门对当代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丰硕成果进行全面总结。而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重要的展示平台,其刊载的论文能够充分展现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状况。鉴于此,本文以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期刊论文为考察对象,探讨当代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特征,展望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地以目前已有的成果为基础,也有利于推进和深化民国经济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为促进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服务。

二、当代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特征

本文选取的考察对象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由于中国知网并没有对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进行单独的分类,因此本文选取期刊论文的方法是首先在中国知网页面精确搜索全文中既包含“民国”也包含“经济思想”这两个重要词汇的期刊论文,的时间跨度为1979年至2011年①,满足上述条件的论文总共有2 530篇;然后根据这2 530篇论文的内容,筛选出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总共589篇。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有学者发表过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比如赵靖先生在1962年发表了《康有为的经济思想》,但是论文数量极少,民国经济思想史的大规模研究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之初发表的期刊论文绝大多数是对之前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延续,集中探讨“五四”之前的经济思想,研究对象和内容还没有出现广泛的扩展。因此,本文未将1979年以前发表的期刊论文纳入考察范围不会对整体性统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另外,通过文章所含词汇搜索论文的方法难以搜集到本领域所有的论文,在考察对象的全面性上肯定存在一定不足。但是,对“民国”和“经济思想”两个词汇的搜索应该能够囊括大部分兼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期刊论文。为了尽可能消除589篇论文的样本误差,本文只将经过考察得到的显著统计结果作为期刊论文研究的整体特征进行阐述。

(一)人物经济思想是期刊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在本文考察的589篇论文中,427篇论文对人物经济思想进行了研究。1979―2011年,每年发表的以人物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占当年所有发表期刊论文的比例,除了2004年和2008年为40%~50%,其余每年均超过50%,详见***1。因此,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期刊论文以人物经济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427篇以人物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中,179篇对孙中山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探讨,占据41.9%的比例。赵靖的《孙中山关于在经济发展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中国近代振兴实业思想的总结――论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先驱――论孙中山的开放主义》,陈可清的《试论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王功安的《论孙中山经济思想》,赵靖、陈为民和郑学益的《中国近代经济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珍品――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叶世昌的《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曹旭华的《孙中山货币理论述评》,吴景平的《孙中山建立近代银行的思想主张与实践》,严清华和李蓉丽的《论孙中山“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钱津的《论孙中山建国大纲的经济思想》,《论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中国特色》和《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辨析》,周建波的《孙中山的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思想评议》,孙智君和严清华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钟祥财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的价值层面》,赵泉民的《孙中山的合作经济思想论》,孙智君和朱凯的《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研究》,张亚光的《现代化视野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孙中山〈实业计划〉释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经济学说是中国百年来经济理论创新的三大里程碑之一[9],以此为基石的孙中山经济思想涉及广泛的经济领域,并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对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而言,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深远的研究价值。

(二)专题研究期刊论文的增多

经济思想史通史型著作基本以人物或者学派的思想为线索进行编撰,因此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初期,为了配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通史的编撰,几乎所有的期刊论文以人物经济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虽然专题研究“将一定历史阶段及其整个发展过程的思想全貌割裂开来,不符合史学著作的基本要求”,但是专题研究也“能给读者对每一专题有一个系统的理解”[10]。随着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专题研究,以此更加系统地把握同一个专题内百花齐放的经济思想及其演变轨迹。

在本文考察的589篇期刊论文中,专题研究的论文总计143篇。由于当年发表的专题研究论文在当年所有中的数量占比可能在某些年份出现大幅波动,这会对趋势判断产生干扰,因此本文通过计算累计占比使统计结果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平滑,以此清晰地显示趋势的变动。累计占比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每年截至当年发表的专题研究论文累计篇数除以截至当年发表的所有论文累计篇数。1979―2011年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累计占比结果详见***2。***2清晰地显示,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累计占比呈现出上升趋势,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增多。

对民国经济思想史进行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涉及到了广泛的经济专题。刘方健的《民国时期的经济研究》在对民国时期的经济期刊和经济研究机构进行阐述之后,通过专题的形式对民国时期经济研究最多的七个领域进行了简要论述。在研究民国时期金融思想的论文中,程霖的《西方银行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和《近代中国中央银行制度思想演进》、朱华雄和李俊的《民国时期金融思想发展中的三大流派和三大主题》,都是研究用力深厚的作品。张秋雷的《中国农村土地经济思想研究概要(1924~1949)》、邹进文和王芸的《国民***府时期乡村经济建设思潮研究》、程霖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造模式与发展路径――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的探索》、彭立峰的《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思想述评》、程霖和毕艳峰的《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的探索――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都对民国时期复兴农村、振兴农业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索。“统制经济”思潮曾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引起过广泛争论,因此当代学者对此的研究也相当丰富。黄岭峻的《2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及其与杨宁一起撰写的《“统制经济”思潮述论》、郑会欣的《战前“统制经济”学说的讨论及其实践》、钟祥财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是其中的代表作。民国时期的“立国之争”也是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专题之一,钟祥财的《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立国之争及其理论影响》和《对20世纪上半期“以农立国”思想的再审视》、张霞的《现代化浪潮的经济思想回响――近代中国的三种立国思潮》,都是受到学术界肯定的成果。另外,一些学者在其他的专题领域也出产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比如赵晓雷的《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工业化思想发展评析》、王同勋的《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赵泉民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论析》、聂志红的《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保护思想》和《民国时期的工业区位思想》、黄岭峻的《中国现代“自由经济“思想钩沉》、宋丽智的《国民***府时期超然主计思想变迁研究》、孙智君的《民国时期产业结构思想的变迁》、阎书钦的《抗战时期经济思潮的演进――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兴盛到对自由经济的回归》、徐敦楷的《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邹进文和李彩云的《中国近代地方***府间财***分权思想研究》。

(三)***界人士经济思想的研究较多

由于人物经济思想研究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期刊论文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对哪些人物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哪些人物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样的结构分析相当必要。民国经济思想的主体绝大部分来自于***界人士、知识界人士和商界人士,于是本文将期刊论文研究的具体人物按照上述三个群体进行分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其思想形成的来源之一,但是当前从事的主要工作将会对其当前的思想立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群体分类模糊的人物,本文以其在民国时期主要从事的工作作为群体划分的依据。比如张謇,他既有知识分子的背景,也有过显耀的仕途经历,但是在民国时期,其主要工作是经营大生纱厂,因此本文将其划归到商界人士之中。

在本文考察的427篇研究人物经济思想的期刊论文中,288篇论文研究***界人士经济思想,77篇论文研究知识界人士经济思想,68篇论文研究商界人士经济思想。②每年发表的所有以人物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分别以***界人士、知识界人士及商界人士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占比情况详见***3。③从中可以看出,每年发表的研究***界人士经济思想的论文占比始终不少于另外二者的占比。

由此可见,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人物主要集中在***界。除了孙中山,一些研究学者对其他***界人士的经济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学民和汤可可的《朱执信的财***金融思想》、姚家华的《略论朱执信的经济思想》、《廖仲恺经济思想述评》和《廖仲恺的中国贫富论》、吴传清的《论宋教仁的经济发展思想》、严清华和杜长征的《孔祥熙经济思想初探》、叶世昌和丁孝智的《孔祥熙的经济思想》、张霞的《阎锡山的“三农”思想研究》,都是对人物经济思想进行探析的优秀成果。

(四)对知识界和商界人士经济思想研究的增多

在分析知识界和商界人士论文占比的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趋势变化,本文采取与分析专题研究论文占比同样的统计方法,分别计算每年截至当年发表的研究知识界或者商界人物经济思想论文的累计篇数除以截至当年发表的所有研究人物经济思想论文的累计篇数的结果。***4显示了1979―2011年发表的研究知识界和商界人物经济思想期刊论文累计占比情况,***中的曲线说明知识界和商界人物经济思想研究的期刊论文累计占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对于知识界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1997年以来,其期刊论文累计占比始终处于上升之中。虽然***3说明民国时期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以***界人士为主,但是***4展示的趋势表明,随着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当代学者增加了对民国时期知识界和商界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

在研究民国时期知识界人士经济思想的期刊论文中,李文珊的《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叶世昌和苗欣宇的《陈翰笙民主***时期的经济思想》、孙智君的《刘大钧的产业经济思想述评》和《民国经济学家方显廷的农业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吴传清的《论任美锷的中国工业区划方案》和《陈振汉的工业区位经济思想研究》、蔡志新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经济思想论析》和《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经济思想评析》、张霞的《“三农”视野下的〈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三农”经济思想研究》和《民国农业问题研究的“技术派”:卜凯视野下的中国农村与农业》,都是非常优秀的成果。学术界对民国时期商界人士经济思想也进行了深入探讨,钟祥财的《穆藕初农业思想略探》和《穆藕初后期的经济思想》、姚家华的《略评张謇的实业救国论》、吴传清的《穆藕初的经济发展思想述评》、赵泉民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时期的经济乌托邦主义――薛仙舟的合作经济思想刍议》、赵波的《穆藕初科学管理思想及其实践论略》,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上述论文中所探讨的商界人士,普遍在知识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是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商业经营。张謇是清末状元,国学功底非常深厚;穆藕初与董东苏翻译了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的原理》,对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传入中国贡献很大;薛仙舟曾经任教于复旦大学,对国外的合作运动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们各自知识的积累为他们的商业经营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同时知识和实践的互动也丰富了他们的经济思想。另外,近些年来,除了单个人物之外,群体研究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涌现出不少佳作。孙大权的《中国经济学社的兴衰及其影响》、颜敏的《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农村派”研究综述》、吴敏超的《“中国经济派”考》、周建波和颜敏的《“中国农村派”的土地所有权思想探微》及阎书钦的《外资外贸与中国工业化――抗战后期国统区知识界关于战后建设问题的讨论》分别对某个知识界群体的经济思想或者整个知识界对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三、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近代化转型时期,各种经济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留下了许多值得当代学者仔细探究、深入挖掘的经济思想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学术风气的逐渐开明为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本文所考察的589篇期刊时间的分布来看,2000年以来,每年发表的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不少于20篇,而且2004―2011年发表的期刊论文篇数之和接近总篇数的一半。随着近些年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其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通过考察所选取的期刊论文,总结和归纳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趋势,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进一步深入对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由于古代中国未能出现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西方经济学在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国,因此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薄弱。并且面对社会大变革和国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民国经济思想以***策化的经济主张为主。于是,在当代学者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以***策化经济主张为表现的***治人物经济思想占据较大比重。而且民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大多有过仕途的经历,比如马寅初担任过南京国民***府财经委员会委员长,刘大钧担任过南京国民***府立法院统计处处长,何廉担任过南京国民***府经济部常务次长、资源委员会主任等行***职务。因此他们的经济思想中依然有着不少***策化经济主张的内容,这些内容受到了当代学者更多的关注。然而,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思想重要的组成部份之一,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得以创立,当时的经济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方***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因此,民国经济学理论具有相当的研究内涵和理论价值,值得当代学者深入挖掘。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当代学者开始重视对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唐任伍的《“五四”前后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叶世昌的《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建国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赵晓阳的《西方经济学的传入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李源涛的《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郑娟和梁捷的《中国经济调查与中国经济学的兴起:1927―1937》、钟祥财的《试析20世纪30年代有关中国古代经济方***的歧见》、王的《经济学方***与经济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20世纪20~40年代对经济学方***的引进和讨论》、邹进文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孙大权的《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学与经济思想》,都对民国时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或者经济研究的方***进行了探讨。此外,杨永华的《20世纪中国经济学回顾》、林毅夫和胡书东的《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也有相当篇幅对民国经济学发展进行了追溯。

(二)考察视野的不断扩展

随着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考察视野也不断扩展,主要体现在视角和内容两个方面。在考察视角的扩展方面,民国经济思想史考察的视角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人物著作和人物讲话为主,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成果从新的视角去解读民国经济思想,挖掘出了更多的思想内涵。王欣瑞的《从〈东方杂志〉解读民国乡村建设思想》从民国时期期刊的视角来分析民国的乡村建设思想;吴传清的《民国时期工业区位、区划思想史料钩沉》对民国时期工业区位、区划思想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挖掘,从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视角丰富了经济思想史料的搜集;张亚光的《民国金融思想的发展轨迹――对1910―1949年金融出版物的统计分析》和《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考探》分别以民国时期的金融出版物、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为视角研究民国金融思想的演进。另外在考察的内容方面,虽然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民国时期讨论最多的农业、土地、工业化道路、国际贸易、金融、财***和战时经济为主,但是考察的内容还是呈现出一定的扩展。杨兵杰的《南京国民***府时期公务员工资制度思想评析(1927―1937)》、毕艳峰的《20世纪20~4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评析》、周建波和马亦欣的《投资人力资本,重建乡村经济――晏阳初乡建理论的经济学分析》,分别对工资制度思想、农村剩余劳动力思想和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剖析,这些内容在2000年以前很少被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重视经济思想史研究与经济史研究的融合

虽然,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可以抛开经济史的背景,对经济思想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利用现代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上的经济思想,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但是也不能否认,任何一种经济思想的产生都会受到当时特定经济环境的影响。学者不应该仅仅以理性重构的方法探寻经济理论中的绝对真理,还应该充分考虑特定的经济环境和人物的立场,以历史重构的方法探究经济思想在当时产生的相对合理性[11],这就需要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融入经济史的背景。

经典的经济思想都产生于某种特定的经济环境。《国富论》问世于工业***的初期;新古典主义在经济学界发展和辉煌的年代正好是欧洲处于第二次工业***的时期;如果没有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理论界主流学派的时间或许会推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会影响经济问题的产生和经济思考的广度、深度,而且经济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策制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状况。因此,经济史不但是研究经济思想史的重要背景,而且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之间存在着互动。鉴于此,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也需要将经济史研究融入其中。徐建生的《民国北京、南京***府经济***策的思想基础》、程霖和韩丽娟的《论国民***府时期关于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四种模式》、王的《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张忠民的《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南京国民***府国有经济***策的影响》、王和熊金武的《从“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税制度――兼论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的关系》、宋丽智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东方回应》都是将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经济史研究相融合的优秀论文。

(四)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需要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经世致用的价值

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过去的经济思想能够借鉴人类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以此有助于为今天所面对的经济现状找到正确的解读,为今天面对的经济问题找到合理的对策。世界在发展,但是没有人否认历史存在重演的可能性。当现在和未来呈现出与过去某种相似的客观条件时,过去的经济思想也许可以给当前的经济研究者提供思维上的启发。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就给凯恩斯带来过这样的作用[12]。

虽然绝大多数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当代期刊论文都在为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或者经济***策提供借鉴,但这些论文的主要着力点是论述思想。因此,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体现了更大的理论价值,而对实际经济的指导作用并不突出。如果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能够对今天中国经济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更多有益的启发或者合适的建议,那么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必然会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这将有利于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民国时期不但是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在民国中期,中国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已基本确立。由于经济发展主线决定经济思想的发展主线,因此民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主线应该是市场经济理论的演进,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具有历史借鉴意义[13]。当然,与民国时期相比,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和社会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民国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之间的区别。研究者们只有扎实掌握民国经济思想史的内容,深刻思考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准确把握当前与民国客观历史条件的区别,才能够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给予当代中国经济有价值的借鉴。比如马涛的《孙中山的货币***论及现代启示》阐述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一个货币锚问题,即纸币发行需要以商品货物作为保证,以此对我国当前货币无锚滥发的现状提出借鉴;熊金武和王的《“涨价归公”正义――对今日中国土地征收制度和房产税制度的反思》通过对孙中山先生“涨价归公”思想的探讨,给予了当今中国扭转土地财***困局一定的借鉴。

四、结语

民国经济思想史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部分,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受到学术界太多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学术成果。从本文以当代期刊论文为考察对象的统计结果来看,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人物经济思想研究为主、专题研究为辅进行展开,不过学者们进行专题研究越来越常见;研究的人物对象虽然以***界人士为最多,但是对知识界人士和商界人士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从近些年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学术界会进一步地深入探讨民国经济学理论,这将丰富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内涵;另外,研究视野会在视角和内容两个方面不断扩展,这将有利于学者们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提出新思路和新观点;同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会重视与经济史研究的融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待经济思想,有助于提升民国经济思想生命力的持久性;最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会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经世致用的价值,这将增强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从本文考察的当代期刊论文来看,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不足,理论框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特征也不够明显。不仅是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学科体系方面”同样“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14]。由于经济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经济思想史研究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兼容。但是作为学者,应该在保持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特色和继承老一辈学者肯坐“冷板凳”、刻苦钻研经济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去借鉴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丰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手段,“实现理论要素的提炼、理论演进的累积和理论线索的勾勒,揭示出随时间运动而演化的经济思想‘过程’的节奏和脉络”[15],以此更加符合现代经济学的科学品质。并且,民国时期作为距离当代最近的历史时期,其经济思想中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因素并不少见。因此,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学者们可以尝试合理、合适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这不但有利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也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注释:

①本文对于期刊论文的搜集工作截止于2012年2月23日。由于中国知网的论文收录时间较发表时间存在滞后,因此本文未能包括所有2011年发表的论文。

②有些论文对属于两个不同群体的人物进行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因而在此存在重复统计的情况。

③为了在占比计算中不影响作为分母的论文总篇数,因此对属于两个不同群体的人物进行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的期刊论文,在此统计为这两个群体各计0.5篇。

参考文献:

[1][13]严清华,邹进文.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构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郑剑顺.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02,(5).

[3]刘甲朋,魏悦.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综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5).

[4]程霖.20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学术著作为主的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4).

[5]付志宇,缪德刚.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总结与展望[J].上海经济研究,2008,(10).

[6]张亚光.近3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回顾和展望――对象、方法与学科建设[A].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会议论文[C],2008.

[7]朱鸿翔,孙.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4).

[8]苏全有.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学术探索,2010,(3).

[9]严清华.中国百年经济理论创新的三大里程碑[J].经济评论,1998,(3).

[10]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方***歧见[J].学术月刊,1986,(3).

[11][12]赖建诚.经济思想史的趣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32.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传媒经济 理论结构 广播电视 文化产业

【中***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城市广播电视传媒现在的结构模式基本上是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形成的。具体来说,1983年,国家广播电视部根据***的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的要求,召开了中国第十一届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多种经营”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现在,我国的城市广播电视传媒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可见,第十一届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既是我国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广播电视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一盏指路明灯。正因为这样,第十一届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以后,一方面是广播电视广告业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率先起步促进了广电人把广播电视经济研究提到了议事日程,并于1984年开始了“广播电视经济”的研究。到199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经济理论体系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但是真正科学的、完整的中国广播电视经济理论体系以及结构模式是在2000年以后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

一、广播电视经济理论结构模式

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经济理论结构模式与我国的宏观传媒经济理论结构模式一样,它们是一个共同的整体,所谓广播电视经济理论结构模式也就是我国的传媒经济理论结构模式。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在我国传媒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1+2+1”的传媒经济理论结构模式已基本形成。其中的第一个“1”是指传媒经济中枢理论,“2”是指传媒经济造血理论与传媒经济输血理论,第二个“1”是指传媒经济纳新理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依据“1+2+1”的传媒经济理论结构模式的要求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我国的整体传媒文化产业。

传媒经济理论系统涵盖的十大基础性理论是引领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核心理论、路标性理论。这十大基础性理论主要是:传媒二重性理论、传媒生产力理论、传媒结构理论、传媒产业资源理论、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模式理论、传媒产业集团化理论、传媒资本运营理论、传媒多种经营理论、传媒市场营销理论、网络经济的本质理论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1+2+1”的传媒经济理论结构模式。

传媒经济理论基础体系中的传媒二重性理论、传媒生产力理论、传媒结构理论、传媒产业资源理论等四大理论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传媒经济中枢理论。传媒经济中枢理论是一种引导性理论、灵魂性理论、宏观性理论、聚集性理论、共享性理论、中心性理论、主导性理论,它一方面告知传媒人应该如何科学认识传播媒介和科学开展传媒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的相关活动,另一方面又告知传媒人应该如何科学感悟传媒现象和自己的传媒行为。传媒经济中枢理论是阐述传媒的性质、功能、走势等传媒的重大理论问题,不是阐述传媒运作的具体技巧,但是它可以引导传媒人通过自身对传媒经济中枢理论的感悟而创造出具体的、具有特色的传媒经济的运营技巧。

传媒经济理论基础体系中的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模式理论、传媒产业集团化理论、传媒资本运营理论、传媒多种经营理论等四大理论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传媒经济造血理论。血对于人体是何等的重要,同样,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它的生存和发展同样需要“血”。传媒产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血”是从哪里来的呢?简单地说是从传媒产业经营活动中来的,若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它是由传媒人在传媒经济造血理论的引导下创造出来的,是以传媒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传媒经济输血理论――传媒经济理论基础体系中的传媒市场营销理论。传媒经济输血理论与传媒经济造血理论是传媒经济生命理论链条上的两个环节,传媒经济造血理论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传媒产业如何创造价值(造血),传媒经济的输血理论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传媒产业如何实现价值(输血)。传媒经济输血理论是从医学中的“输血”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理论。输血理论是当代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括采供血理论和输血理论两个部分。传媒经济输血理论的实质就是借鉴医学领域中输血理论提升传媒市场营销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它的任务主要是:(1)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传售各类传媒产品;(2)监督和检查传媒产品的质量;(3)实现传媒产品的价值,保证传媒产业功能和传媒事业功能的实现。

传媒经济纳新理论――传媒经济理论基础体系中的网络经济的本质理论。传媒经济纳新理论是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常态现象以及传播媒介生存、发展、壮大的实践要求形成的一种理论。我国有一个成语,即吐故纳新,其原意是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后来,人们常常把扬弃旧的、吸收新的行为称为吐故纳新。一个组织要永葆青春,就应该不断地吐故纳新。同样,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实体也必须吐故纳新,只有这样传播媒介才能永葆青春,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充分地、更好地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但是,传播媒介的吐故纳新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吐故纳新,又是具有传播媒介特点的吐故纳新。所谓具有传播媒介特点的吐故纳新,主要是指传播媒介实体应根据传媒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那些不适应传媒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媒生产关系,绝不是取消某些传媒实体。比如我国的报刊、广电等传统传媒可以借用网络技术和网络传媒的孵化器作用,推动传统传媒实施吐故纳新,一方面提高了传统传媒的网络技术含量,实现了传统传媒的吐故纳新,另一方面借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整体传媒文化的融合,为推动我国整体传媒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全方位地发挥整体传媒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做好了传媒体制上的准备。

二、广电经济理论结构模式形成过程

(一)广播电视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始于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到现在可区分为两个阶段:1.广播传媒单一事业功能发挥作用阶段。1940~1980年的40年间,我国广播传媒和1958年5月1日开播的电视传媒(1958~1978年称为北京电视台,1978年后改称中央电视台)只执行单一的事业功能,否认广播电视传媒的产业功能。2.广播传媒事业功能与产业功能共同发挥作用阶段。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率先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传媒在功能上开始由单一的事业型功能转变成为两种功能――事业功能和产业功能。可见,我国广电人对于广电传媒二重性的认知是从认知广电传媒的事业功能和产业功能开始的。广电传媒的事业功能和产业功能是一种传媒现象,广电传媒二重性是传媒本质的体现。根据认识论的本质要求,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从其现象开始的。可见。广电人对广电传媒二重性的认知过程,是认识规律的一种体现。

随着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功能作用的发挥,在广播电视传媒领域内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广电经济学理论开始萌芽。1979年初,当我国的电视传媒广告经营问世以后,电视传媒产品经营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为了保护具有中国特色的广电经济的萌芽,1979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明确肯定了传媒恢复广告的做法,并作了具体规定。1979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了《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信息。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均先后开办或恢复播出广告节目。

在此情况下,人们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能否创收(即经营收入)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传统观念开始动摇。正当广电人困惑和徘徊的时候,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于1983年3月13日~4月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第十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经验,讨论和确定了广播电视传媒改革的基本方针,会议指出:要“自己走路”,要“以宣传为中心”,要“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要“四级办节目、四级混合覆盖”,要“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财源”,开创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1985~1991年的六年间是我国整体传媒经济元素发现最多的六年,也是广电传媒经济发展最快的六年。在这六年间,就传媒经济元素问题学术界进行了认真讨论,进而科学地确定了哪些是传媒经济元素,哪些不是传媒经济元素。比如新闻就不是传媒经济元素,它是新闻学的核心元素,但是,也是发展传媒经济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六年间,在广电传媒经济理论上确定了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理论、传媒二重性理论等传媒经济理论元素;在广电传媒实践上,于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经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广东省委的批准成立,其办台方针是:“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呼号为:“珠江,珠江,珠江通四海,经济第一台!”从此时起,中国大陆第一个直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用全新的广播方式开始了播音。1990~1993年,我国相继成立经济广播电台14家、经济电视台10家、有线电视台12家。

1992~1995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广电传媒开始进入了市场。

1996~2002年,中国传媒经济理论博弈进入高潮。1996年5月29日,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事业集团宣告正式成立,并宣布从即日起中国传媒业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在传媒理论界也开始了中国传媒集团应该是产业性还是事业性的博弈。1999年6月9日,中国第一家城市广电集团――无锡广播电视事业集团宣告成立,此后,中国传媒集团性质的博弈进入高潮。2000年12月27日,中国第一家省级广电传媒集团――湖南广播影视事业集团宣告成立;2001年12月6日,中国最大的传媒事业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挂牌,标志着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管理体制和事业性运行机制“重大改革”的全面展开,广播影视事业集团化运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以后,一方面广播影视事业集团的弊端日渐暴露,另一方面广播影视产业的优势在“夹缝”中有了一定的发挥。为了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提出“产业化年”的口号。2005年1月,广电总局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不再组建广播电视事业集团,对已组建的广播电视事业集团改为“总台”,同时对“总台”进行“产业化”改革,并恢复了建立“制播分离”制度的***策。2005年以后,广电总局没有审批一家广播电视事业集团,但是有相当多的省市成立了与“总台”并行的“广播电视台”。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安徽、黑龙江、湖北等省成立了网络广播电视台。现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正朝着传媒融合化、一体化以及整体文化的方向稳步健康地发展。

(二)广播电视经济开始走向成熟

我国广电传媒经济同我国整体传媒经济一样,是逐步走向成熟的。

1.广电产业经营已市场化。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我国广电传媒产业从“无”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再到产业化经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在它的变化过程中,我国广电传媒人创造了许多广电产业经营市场化的经验,其中有两种广电传媒产业经营的经验是一定要写入传媒经济发展史的,因为它体现了广电产业发展的一种规律。这两种广电产业经营的经验是:一是由央视传媒人创造的黄金传媒资源广告招标式的广电广告产业经营模式;二是由湖南广电传媒人创造的用广电经济活动塑造企业形象的传媒产品经营模式。

2.广电传媒经济***策已逐步走向完善化、科学化。从整体传媒经济来看,比较完善的、科学的传媒经济***策体系已基本形成,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实施这些***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间,如果把我国制定的传媒经济***策细分一下,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辅助类***策,即新中国建立初期,为解决报纸所需资金短缺问题所采用的***策;其二,事业类***策,即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2年间制定的关于传播媒介的宏观***策和微观***策;其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类***策,即1978年国家***批准的《人民日报》等八家在京新闻单位可试行的一种办报模式;其四,产业类***策,即在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类***策的博弈中以渐进式态势逐渐走向完善化、科学化的传媒产业***策。这类传媒产业***策体系的形成大致可区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83年中央37号文件确定的“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二是1992年***的十四大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三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十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之路的论述。十年来,我们在认识上的一大突破就是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手抓,两加强等,并在***的重要文献中,全面阐述了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策。

3.广电经济理论已体系化。基于整体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广电经济理论也已体系化。所谓理论体系一般是指基于某一公理的演绎。传媒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就是基于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营规律而形成的一种被社会认可并能指导传媒组织或机构实体依据传媒运营规律持续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就是传媒经济理论基于的一种“公理”。对于传媒来说,这一“公理”就是传媒二重性理论,它是实现传媒经济平衡发展的支点理论。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只要发展,就必须保持平衡。因此,保持传媒活动各要素的平衡、有效开发传媒资源是传媒人追求的基本的价值目标。但是传媒活动各要素的平衡是相对的,是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传媒人为了促进传媒业的发展,必然追求新的传媒平衡并努力保持这种平衡,因为平衡可以表明传媒业已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统一、和谐、一致,标志着传媒业已在原有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平衡与不平衡的博弈进入了一个高水平的平衡。传播媒介同其他事物一样,就是不停地从不平衡进入平衡,循环往复,进而促进传媒业的发展。可见,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化必须具有三组基本的传媒经济理论系统,即传媒二重性理论系统、传媒资源理论系统、传媒平衡管理系统。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内的这三组基本理论系统的科学结合度是决定传媒产业发达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检验传媒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4.广电经济活动制度化。长期以来,我国的传媒制度是单一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特别是广电传媒更加强调公有制。后来,随着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发展,除在传统传媒领域仍然坚持公有制外,在新兴传媒领域采取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

就传媒经济活动制度来说,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传媒经济活动的主体已经多样化,既有公有制性质的实体,又有集体性质的实体和个人。但是大部分传媒经济活动是由传播媒介主办和发动的。

就传媒管理体制来说,当前的传播媒介基本上是以事业性管理为主,产业性管理所占的比重还不大。但是,从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来看,传媒文化产业在整体文化产业中的主体地位决定其产业化管理所占的比重将会增大。具体来说:(1)报业传媒将实施“三分开”的管理体制,即产事分开、产***分开、管办分开。通过“三分开”的管理体制的实施,一是改变报业的高度垄断状况,二是纠正“千报一面”的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开始实施“三分开”管理体制以来,虽然推广较慢,但是效益还比较理想,因为“三分开”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报业尽快转企改制,有利于更充分地调动报人办报的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报业资源,有利于改变过去“千报一面”现象,是报业传媒体制改革的最佳途径。(2)广电传媒应实施“制播分离”制度,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业界率先提出来的改革设想。经过18年的反复实践,证明这是广电传媒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的最佳选择。(3)我国的网络传媒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实施传媒产业化经营,充分调动各类网络传媒的积极性。

总之,根据我国传媒产业制度的特点,要解决当前我国传媒产业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经营好公有制传媒产业的同时,支持和扶植民营传媒产业公司的发展,以便更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促进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

5.广电传媒经济教育规范化。传媒经济理论作为一门专业课走进大学课堂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其中作为一门知识课较早走进大学课堂的应该是《广播电视经济学》。所谓广电传媒经济教育规范化就是说《广播电视经济学》作为一门新专业不仅已经走进大学课堂,而且从1995年起,我国的一些高校已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开始招收传媒经济学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还招收了我国第一位传媒经济学博士后。从此,传媒经济学就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门常设课程,既有规范化的《传媒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又有相应的《传媒经济学》教材建设,传媒经济教育已被纳入到了我国规范化教育的行列。

三、未来中国城市广电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我国已形成的广播电视经济理论结构模式和我国广播电视经济开始走向成熟的传媒环境,未来我国城市广电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应该是:建立整体文化框架下的中国城市广电经济发展模式,即树立科学的整体文化观,深化城市广电传媒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转企改制,促进广电传媒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城市广电传媒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是我国未来城市广电传媒发展的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只有从整体文化的角度和整体传媒文化的视野去改革城市广电传媒、去发展城市广电传媒,我国的城市广播电视传媒才能够快速发展,才能够大发展,否则,企***把城市广电传媒做强做大是不现实的。现在,根据我们***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深化整体传媒文化体制改革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策环境、理论环境都已具备。对于我国城市广电传媒来说,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抓住机遇,既要在宏观上弄清楚我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大好形势,又能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地实施转企改制,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样,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中国整体文化特色的新的城市广电传媒将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思想,它一方面科学地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对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文化法制建设、文化市场培育等都作了全面部署;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并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的执***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次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进行了讨论;***的十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了快车道,有关“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日渐明确,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策日渐完善。这种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策环境已为深化我国传媒文化体制改革、***传媒生产力做好了准备。

从文化和文化产业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不仅在思想上认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在理论上弄清楚了文化也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弄清楚了要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就必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就必须大力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传媒文化产业。

任何一种传媒产业都是传媒文化产业,都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支柱性文化产业,其发展受着两种力量的支配,即受传媒发展规律的支配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支配,特别是受传媒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支配。传媒经济活动是所有传媒活动基础,因此,传媒经济的发展同样受传媒发展规律的支配和社会生产力以及传媒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支配。作为传媒发展规律对于传媒经济的支配力量是永恒的,但是传媒发展规律对于传媒经济活动的支配力度是同传媒人对于传媒发展规律的认知度和驾驭度相联系的。那就是说,传媒人对于传媒发展规律的认知度越深、驾驭度越娴熟,传媒经济发展就快些,反之,传媒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慢些。但是,还应该明白:从总体上来看,不管传媒人对于传媒发展规律的认知度如何,传媒发展规律对于传媒经济的支配作用是不会改变的,这是真理,是不可怀疑的。作为社会生产力对传媒经济的支配力度通常是指社会生产力对传媒经济的影响力,其核心是传媒自身的力量,即传媒文化生产力或传媒技术的作用力。比如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产生了许多新传媒,而且也促使传统传媒焕发了“青春”,衍生了新的生命力。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在传媒发展规律和社会生产力的支配下,不仅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而且它正在促使我国的分散性的传媒文化、“***”性的“传媒小文化”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传媒大文化的方向发展。分散性的传媒文化造成了我国传媒文化机构“林立”和在传媒资源利用上的浪费;“***”性的“传媒小文化”造成了传媒实体的“小而全”“大而全”和“重复建设”,严重影响了整体传媒文化功能的发挥。造成我国传媒文化的分散性和“***”性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的传媒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渐进性,二是由于观念更新的滞后性。传媒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渐进性造成了我国长期的单一纸传媒文化独占鳌头的传媒文化模式,不会与新传媒合作,更不会与新传媒分享传媒资源,于是,当一种新传媒产生以后不得不另立炉灶,实施分散化***运营。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新传媒越来越多,形成了我国目前多传媒并存的局面,或者说是多传媒割据的传媒结构。观念更新的滞后性造成了我国传媒文化组织职能发挥的局限性和组织职能的相互制约性,使本来就具有局限性的我国传媒文化组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内耗,既影响着传媒文化组织职能的发挥,又影响着我国传媒文化的发展。根据我国传媒文化体制改革实践提供的经验,要改变目前我国传媒文化现状,必须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基本精神,不断提高传媒融合的品位,在实现传媒高层业务融合的同时,积极推进传媒文化机构之间的融合和传媒文化机构与相关宏观文化机构的融合,逐步改变我国分散性传媒文化和“***”性“传媒小文化”的现状,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文化”,即整体文化。

实现分散性传媒文化和“***”性“传媒小文化”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大文化”的转变,是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聚合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也是未来我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过去,对于传媒文化经济与我国宏观文化产业经济的关系问题研究的较少,只是在传媒经济学体系的研究中、在传媒经济整体理论体系的研究中以及传媒经济发展走势的研究中,对于整体传媒文化经济的发展及其在我国宏观文化产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其目的是为了给未来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从现在起,特别是***的十以后,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是:在已创立的传媒经济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整体传媒经济理论和文化产业经济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大文化”观统率传媒经济理论研究、指导传媒文化经济理论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去解决传媒文化经济活动中的一切问题。这既是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重心,也是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重心。

城市广电传媒是我国广电传媒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它具有数量多、差异大、资源丰富等特点,它既是我国城市文化事业的主力***,又是我国城市文化产业主体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我国整体文化实力和竞争力过程中,城市广电传媒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建立整体文化框架下的中国城市广电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是对于整体广电传媒文化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体传媒文化的发展以及整体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要建立整体文化框架下的中国城市广电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其一,在思想认识上,一定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把握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我国已形成的广播电视经济理论结构模式和我国广播电视经济开始走向成熟的传媒环境对于建立整体文化框架下的中国城市广电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把握传媒生产力就是传媒文化生产力,它是我国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在理论上,一定要明确城市广电传媒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是实现城市传媒资源整合的一种主导性力量。

其三,在资本运作上,一定要面向资本市场,充分利用传媒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盈利点多、资源广泛等优势,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促进城市广电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率,满足社会投资者的需求。

其四,在广电传媒产品的经营上,一定要提高传媒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广电传媒产品经营者可以借助于传媒产品品牌的力量占领市场、获得盈利,促进广电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提高传媒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必须强化品牌策划,必须打造那些具有本地特征的传媒产品品牌,打造那些贴近本地受众文化心理和审美诉求的传媒产品品牌,用这些品牌产品提高城市广电传媒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五,在城市广电传媒资源开发策略上,一定要注意其层次性,既要重视对重点资源的开发,又要避免对资源的浪费;一定要注意提升城市广电传媒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这是实现城市广电传媒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关键。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8

    1956年福建师范学院设立直属师院***领导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改为***治课教研室)下设哲学、***治经济学、中共***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四个教研组,承担全校11个系的四门***治理论课教学任务。1960年为了培养全省中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师、***治工作干部和***治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需要,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福建师范学院创办***治教育系,将原师院***治课教研室转为***教系。当年10月招收第一届二年制专科生;第二年改招四年制本科生。1966年“***”后停招,1969年福建师范学院停办,1972年复办,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教系也于同年首批复办。1975年为了加强全校公共***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学生思想工作,从***教系抽调20名教师单独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教系40多位教师继续承担本系教学任务,***教系先后设立***治教育(1977)和思想***治教育(非师、1987)本科专业、中共***史硕士点(1991)、***治经济学硕士点(1979)和博士点(1993)等。1994年为了顺应学科发展的变化,***教系更名为经济法律学院,下设经济系、法律系和***治系。2003年6月学校在整合了原经济法律学院、管理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经济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学院。学院现下设经济系、工商管理系和财金系,以及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福建师大经济学学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成长和壮大的。1979年我校开始招收***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该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省属高校以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第一个***治经济学博士点;1994年开始获准招收***治经济学专业单招研究生;1998年经***批准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这是我国高师院校唯一的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我校建立了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不仅是我国省属高校的第一批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是当时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唯一的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增设产业经济学硕士点;2000年增设西方经济学硕士点;2003年增设经济思想史博士点和硕士点;2006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校成为全国省属高校第3家、全国高师院校第2家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的单位。在28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中,我校经济学学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已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以***治经济学为龙头、理论经济学为主体、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协调发展、多层次办学的学科群,成为我省乃至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科研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经济学学科发展离不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共同努力。在老一辈主要学术带头人陈征教授和新一代主要学术带头人李建平教授的培养和带领下,经济学学科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讲师28人,其士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分别为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2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福建省优秀专家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劳动模范2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等等。

二、学术研究的源流与特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特色是学科发展的生命,也是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作为东南沿海的省属师范院校,我们始终立足实际找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学科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和发展学科优势,形成了一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

(一)关于《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早在1972年***教系复办后,我校经济学学科梯队就十分重视《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当时国内学者虽然出版过解释《资本论》的专著,但大都只解释了《资本论》第一卷,或者是复述《资本论》的部分内容,尚未有系统解释《资本论)全三卷的著作问世。1978—1983年期间陈征先后出版了长达144万字的《<资本it解说)(五卷本),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解说《资本论》三卷的专著,至今修订三版,重印4次,印数达14余万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许多高校、***校、***事院校采用为教材,影响深远;该书于1988年获部级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和省“六五”重点项目优秀成果奖,1991年获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1982—1986年期间陈征带领学科梯队成员进一步对《资本论》开展多维度的研究,陈征、严正、郭铁民、林述舜等合作编著了《资本论》研究的两套丛书,出版《评介国外部分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论的看法》(上、下)等15部著作。另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梯队成员还编著20余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主要有:陈征、林健合作主编《***治经济学学习指南》(1986)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治经济学》

2.1和42人在学科梯队成员中获得全国劳动模(1989)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合作主编的全国高师通用教材《〈资本论〉选读》(1990、1998)和《***治经济学》(1984、1992、2003)、***“十五”规划教材《〈资本论〉选读》(2003)和我校国家经济学基地系列教材等,其中全国高师通用教材《***治经济学》被誉为“名教材”,广被米用。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李建平就对《资本论》方***进行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他于1986年出版的专著《〈资本论〉辩证法探索》在该领域独树一帜,他将《资本论》看成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开放性的方***体系,并力求探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应用的每一种辩证方法的既成形态,并进而寻究其历史的来龙去脉;该书出版后,《光明日报》等媒体迅速做了报道,陈征教授等知名学者评价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称赞它是一朵学术界“初春的红萼”。1987年该书荣获省社科规划”六五”重点项目优秀成果奖,2006年该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再版,获得广泛好评。此外,他还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991年他所撰写的论文《关于马克思1844年巴黎手稿文本的研究》是我国最早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的论述之一,1994年该文获得了第二届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我校经济学学科不仅重视《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也重视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特别是对***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使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如围绕劳动价值论、资本理论、地租理论、分配理论等专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了“《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这一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陈征选集〉(1996)和《〈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陈征选集续篇》(2005)是我校经济学学科在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经济学学科在对《资本论》基本原理和方***研究的基础上,着济问题,取得丰硕成果。主要著作有:陈征、林健的合著《***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问题新解》(198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1988)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治经济学》(1989);严正的专著《评介国外部分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该书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9);林健、李思的合著《国情与选播(1990);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的合著《〈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该书获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的合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2000),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著作。主要论文有:陈征的《〈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一文,原刊于《福建论坛》1987年第3期,被美国《国际社会经济杂志》(use)译成英文,转载于1991年第9、10期;林健的论文《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研究》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9);骆焉名的论文《怎样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的作用》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9);吴维崇的论文《试论生产资料流通经济效益》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9);李建平以《资本i论〉原理研究国有企业改革而撰写的论文《关于资本营运的几个问题》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1997);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的合著论文《十五大报告对***经济理论的运用与发展》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并居于获奖论文的榜首(1999);李建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改革的系列论文获得第五届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陈征和李建平两位教授的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学习十五大关于分配方式新论述的思考》,双双获福建省***理论研究基地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杨强的专著《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研究》(2007)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等等。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李建平教授将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共10辑100本著作),带领学科成员进一步深化对《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

2、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研究。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资本论》力运用《资本论》原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诞生100多年来人们围绕劳动价值论的激烈争论就从未休止,其原因既有来自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也有来自于对《资本论》理解的偏差,更由于《资本论》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当代社会经济状况相去甚远,如今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征教授主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对新的情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特别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知识价值论”等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商榷,澄清了理论是彳非捍卫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他的专著《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和发展》(2005),根据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提出了现代科学劳动的新理论,作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本质性的核心理论内容,这是对当代劳动价值理论的最新发展。该书中有关文章已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省第五届和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李建平教授以独特的视角,提出要划分和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两种形态即抽象的和具体的劳动价值论该系列论文获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张华荣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研究了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的问题,其专著《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论》获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陈征和李建平还针对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思潮,撰写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系列论文,予以反驳,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和广泛认同。经济学界的泰斗、中国人民大学宋涛教授赞誉我校经济学学科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南方阵地”。

3、关于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研究。学科梯队成员以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地租、地价和房租、房价理论,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和房地产价格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填补了理论空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租和地价理论;同时着眼于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土地产权关系、城市土地市场结构、批租地价的形成和住房贷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取得丰硕成果。如陈征的专著《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是我国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主义城市中的应用和发展,该书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和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李建建的系列论文“土地资本试探”和专著《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分别获得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和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等等。另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发表一系列高级别论文,如陈征在《中国社会科学》(1997、1998)连续发表“论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和“论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两篇论文;李建建在《经济研究》(1991).《当代经济研究》(2001、2003、2004)等刊物发表《有关城市土地使用费的几个问题》、《论城市绝对地租》等系列论文,在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

(二)关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郭铁民、林卿、廖福霖等围绕“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开展持续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

1、关于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学科梯队成员借鉴国内外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系统性、跟踪性研究,突出农村土地配置市场化与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现代化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高级别课题有:郭铁民的***“十五”人文社科规划《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林善浪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及其相关***策研究》(2004);李建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村土地征用与农民权益保护研究》(2005);林卿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流失与保护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2007)和国际合作课题《中匈土地制度比较研究〉(2006);廖福霖的省社科重点规划课题《海峡两岸生态生产力发展研究〉(2006);等等。主要著作有:林善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1999),该书获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学术专著,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在社会恤一等奖(2000).省第—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和省***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林卿的《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地利用问题研究》,这两部著作分别获得省第四届、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2005)林卿主编的《土地***策学》,该教材被***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推荐教材。另外学科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几十篇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其中廖福霖的论文《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获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等等。

2、关于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该方向学术梯队成员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割体制双重制约条件下的我国城乡经济关系、工农业关系的演变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全面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中心的城乡经济关系理论,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著作有:蔡秀玲的《论小城镇建设一要素聚集与制度创茅新>,该书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张国的《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该书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陈少晖的《国有企业劳动就业体制研究》和《从计划就业到市场就业》,这两部著作分别获得省第四届、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2005)王知桂的《中国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2007);等等。学科成员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几十篇相关论文,如吴维嵩的《对福建省农村过剩人口转移问题的探讨》(1987)、李建建的《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运行机制》(1990)等等。

3、关于流域区际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李建建、张国、黎元生等以闽江流域为例,对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补偿原则,补偿计价办法,补偿资金的筹集、营运与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索性研究。李建建主持省环保局横向课题《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补偿激励机制研究〉(2005)和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课题《闽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与对策研究》(2005)黎元生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闽江流域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006)、《完善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思考》(2007)等4项省级以上课题,并在《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经济》、《福建日报》(求是版)等刊发了“闽江流促进区际协调发展”10余篇系列学术论文。其中有关完善闽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的***策建议,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同和实践部门的采纳。

(三)关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1、关于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我校经济学学科梯队在努力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术领域在产业组织、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新兴的网络产业和企业虚拟化经营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高级别课题主要有:李建平的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福建和其它省、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2006)和《福建和其它省域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2007)李闽榕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2007);王知桂的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课题《福建产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2005),等等。主要著作有:由李建平、李闽榕、李建建、张华荣、黄茂兴等主编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230万字)蓝皮书,该书于2007年3月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各级***府、学术界和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中央和地方媒体共200多家单位全方位报道了该书出版的情况及相关研究内容,在国内夕卜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大大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郭铁民、王永龙和俞姗合著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和全国第五届外经贸研究成果优秀作品奖(2005);林善浪和吴肇光的《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获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此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出版了多部著作,主要有陈朝阳的《中国企业并购论》(1998)、黄瑾的《市场占有论》(2000)、何荣天的《产业技术进步论》(2000)、林玉妹的《中国现代企业制度》(2002);张国和林善浪的《中国核心竞争力研究》(2002)等等。另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在国内权威刊物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其中陈明森的《试论社会主义信息经济学》(《经济研究》1986年第1期)是国内较早阐述经济信息功能、作用和效益的开创性学术作品;林子华的系列论文《虚拟空间与虚拟企业问题研究〉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个视角一浅谈我国推进企业虚拟化运营》,分别获得省第五、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2005)集群研究”和“全球价值链与集群外部空间延展规律研究”,分别获省第五、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和优秀成果佳作奖(2005);等等。

2、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也是本学科开展持续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梯队围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农业增长与发展、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高级别课题有:郭铁民的***人文社科“八五”重点规划课题《股份合作经济研究》(1991)、***人文社科“九五”规划课题《股份合作制与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1996)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股份合作制经济问题研究》(1998)以及省社科规划课题10余项。主要著作有:郭铁民和林善浪的合著《股份合作经济研究)获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郭铁民和林善浪的合著《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上、下册),这是当时国内第一部研究股份合作经济史的力作,该成果获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郭铁民和林善浪的合著《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9)。林善浪、张国的合著《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和《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分别获得省第五届、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黎元生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获得福州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另外,学科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刊物百余篇相关论文,其中郭铁民的系列论文《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要有新视野)以及他和黎元生合著的系列论文《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分别获得省第五届、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2005)。

3、关于金融产业发展研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有根、祝健和黄向臻等对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结构演进、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持续、深化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富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吴有根教授是我省较早进行证券投资理论和实务研究的资深学者,近年来在《宏观经济管理〉》、《福建论坛》等刊物上发表(2001)、《规范,从***府做起》(2002)、《股市困境的理论溯源》(2004)等论文,出版《股票投资诀窍》(1990)、《谁将扛起中国主流资本的大旗一论中国现代民族资本的崛起》(2003)、《营销与金融运营中的互动》(2006),其中《谁将扛起中国主流资本的大旗一论中国现代民族资本的崛起)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成长和崛起的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的私营经济,就是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资本,提出现代民族资本是21世纪中国的主流资本的观点,该书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祝健在《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刊物发表《试论银行与证券市场的良性互动》(2001)、《私营企业信贷困局及破解》(2005)等论文,已出版专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2005),即将出版《论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等专著。黄向臻在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发表《关于中国股市晴雨表功能的思考》(2004)、《中国股市价值投资与投机的思考》(2006)《上市公司净值提升的市场分析》(2007)等论文。另外,经济学学科梯队成员还承担10余项高级别的课题,如徐龙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资本市场的***策效应研究》(2002),等等。

(四)关于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999年我校成立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下设闽台经济研究所、闽台文化研究所和闽台***治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经济学学科部分梯队成员在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任兼职研究员,带动了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向的成长和壮大。该方向学科梯队成员立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宏观背景,多层次、多角度考察和描述台湾产业的演进轨迹,探讨台商大陆投资的结构演变、区域分布、本地化经营等方面的特征和趋势,以及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整合闽台资源要素、创新闽台区域优势的模式、机制与***策创新思路等等,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高级别课题有:林卿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世贸组织框架下闽台农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2002)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研究”(2007);郑胜利的国家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台湾产业集群演进中国际代工问题研究”《迈向新世纪我国与国际资本竞争的发展趋势》麵;蔡秀玲的省社科规划课题“加入謂与闽台两岸产业结构调整研究”(2001)、黎元生的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产业链整合: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现实路径”(2006),等等;主要著作有:严正、蔡秀玲等主编的《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该书获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蔡秀玲、陈萍的合著《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与区域产业整合研究》,该书获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蔡秀玲的著作《闽台经贸合作研究》(2000)和《面向新世纪的两岸经济合作》(2002),林卿、郑胜利和黎元生的合著《两岸三通与闽台经贸合作研究》(2005)等等。学科梯队成员还在《台湾研究》等全国性刊物以上发表5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三、经济学学术研究服务“海西”建设

经济理论创新源于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丰富实践,而理论创新的成果对经济改革与发展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基于此,我校经济学学科不仅重视经济理论的研究,而且十分重视实践应用,特别是加大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力度,为福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承担了几十项有关福建省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重大研究课题。经济学学科梯队成员围绕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承担了一系列应用性强的重大课题,主要有:陈征的“福建省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改革研究”(1997)和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在新的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2001);李建平的“福建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与对策研究”(1998年)、“国有资产管理与重组研究”(1999年)、“加强交通建设促进福建经济发展”(2003);李建建的“福建省社会发展'十五’规划超前研究”(2000年)、“闽江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补偿激励机制”(2006年)郭铁民的“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2004年)、“构建福建省公共卫生突发危机应急机制”(2003年)、张华荣的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福建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2004)以及厦门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005);等等。上述课题中许多思想、观点均被相关文件吸收和采纳。

2、积极参加省委、省***府、省直有关部门

策论证、咨询。本学科有不少教授、博士被聘为省***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顾问、咨询专家、特约研究员。如李建平教授兼任福建省***府顾问、福建省“十五”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福建省委***策研究室、省***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

郭铁民教授兼任福建省“十五”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省***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等职务;李建建教授兼任福建省住房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学科梯队成员参与了“福建省山海协作”、“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课题调研、论证,积极参与省***协、财***厅、经贸委、科委组织的重大调研课题,参加省社科季谈会分别就“倾心构建福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福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福建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制度改革”等作专题发言,直接为省委、省***府决策服务;另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参与石狮市、南安市、连江县、厦门思明区、罗源县等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论证、积极参与福建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为企业改革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李建平教授为福耀玻璃集团、三木集团发展献计献策;郭铁民担任上市公司利嘉股份的***董事,并曾为香港万城集团等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吴有根教授兼任兴业银行顾问,承担了福耀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论证咨询工作等一系列有关我省企业发展的重大研究项目,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服务。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策;区域经济***策理论

引言

产业***之后,发生的几次经济危机,使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府开始对市场经济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好的经济***策成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加速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今天,合理有效的经济***策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加突出。所以在区域经济研究这一领域,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下面文章将从五个层面阐述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

一、包括宏观的区域经济***策研究和微观的区域经济***策研究

从区域经济***策的共性与个性的层面看,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宏观的区域经济***策研究和微观的区域经济***策研究。

(一)宏观的区域经济***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不平等的现象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特别是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由于气候地形的差异,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不同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不平等。为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快速的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正对自己国家区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经济***策。学界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几个国家的区域经济***策的进行研究。刘建芳(2002)分析了二战后美国为缩小区域差距而实施的一系列区域经济***策;李亚琴(2011)分析了苏联时期、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三个不同时期俄罗斯对远东地区的区域经济***策;衣保中、任莉(2003)阐述了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的一系列区域经济***策,主要包括地区振兴与开发***策、区域产业布局***笨、缩小地区差距***策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策,日本在实施区域经济***策中,中央和地方***府高度重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给予财***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和法律法规保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区域经济***策;[1]李晓辉(2013)分析了统一后的德国为减小东德和西德之间的经济差距所实施的区域经济***策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而我国更是典型的区域经济平等的国家,改革开放后更是进行了一系列推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策,东部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策,众多的学者从各方面对这些***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二)微观的区域经济研究

在对各国区域经济***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之外,还有大量学者致力于区域经济***策的微观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各种区域经济***策发挥的具体作用,例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策的体系构建、实施细则、取得的成绩等;二、研究区域经济***策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区域经济***策与金融业、环境、民生以及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的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研究区域经济***策的相关内容,例如区域经济***策法研究(绍跃,2008),区域经济***策评价研究(楼海鹏,2007),区域经济***策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王文慧,2014)等。

二、系统的区域经济***策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策

从理论层面看,当前研究区域经济***策的论文主要包括两种情形:系统的阐述区域经济***策产生和合理存在的基础理论与运用具体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策的效应,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博弈论上。

(一)系统的区域经济***策的基础理论研究

当前关于区域经济***策的研究成果不仅涉及对现存的各种区域经济***策进行分析和评价,还对区域经济***策这一事物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支持,挖掘区域经济***策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周毅(2003)在《区域经济***策理论及其误区超越》一文中阐述了区域经济***策的三大支柱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孔舒、李伟红(2007)从区域经济***策在区域经济中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中的作用出发,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存在的必然性。[2]金铸(2013)阐述了区域经济演化的理论基础。

(二)具体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策

现有的区域经济***策的研究成果除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策的产生和演变外,一些学者还用个别理论深入的阐述区域经济***策。罗辰宇(2012)运用增长及理论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策的变迁。马丽、庞效民(2001)针对传统区域***策只基于目标区域利益考虑的缺陷,应用博弈分析的原理,分析区域分工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策对区域竞争和分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3]葛新蓉(2009)运用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倒U模型分析俄罗斯区域经济***策的制定。

三、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和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策

从区域的大小的层面看,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第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主要是国际合作组织,现在世界上最成熟的国际合作组织是欧盟;第三、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策,当前的研究集中在省一级。

(一)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各国加强了彼此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现今世界,成立了多个跨国经济组织。规模最大、发展成熟的是欧盟(EU)、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TTA),其中欧盟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跨国经济合作组织,学术界关于欧盟区域经济***策的理论研究,从多个角度展开,例如现行制度框架中欧盟基金的分配机制问题(RiccardoCrescenzi,2009;Sascha0.Becker,2012);欧盟多层系统内部***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财***负担问题(Arthur Benz,2011);欧盟经济结构调整中结构***策和结构基金的设计与完善问题(周淑景,2002;马颖,2000);欧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布局与空间规划问题(刘慧,2008)。[4]

(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

关于国家层面区域经济***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国家层面区域经济***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讨。例如,关于中央***府在区域发展***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Delphine Anicien,2005);区域就业保障***策的效应评估(BarryMoore,1973);国家区域***策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沈建法,1996);国家区域***策发展历史的回顾及其发展趋势的判断(魏后凯,2010;汤学兵等,2013);国家区域社会经济***策绩效的评价(淦未宇等,201l;贾彦利,2006);国家区域***策对生产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刘可文等,2012);国家区域***策执行过程中的“逆向软预算约束”现象及其原因等(杨爱平,2007)。[4]

(三)地方层面的区域经济***策

相比于学界对国家层面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对地方层面的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存相对不足。但是随着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省级层面的区域经济***策的论文成果。促进京西南区域发展的地方性区域经济***策趋向研究(梁延杰,2008);地方区域经湫的存在雠与形成原因――来自苏北的经验证据(徐龙字、黎欢,2013);湖南省粮食主产县的区域经济***策调整研究(江红梅,2009);试论东南亚因素与中国发展战略作用下广西区域经济***策的演变(1950――2006)(吴永威,2008)。

四、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

从研究的方法层面看,当前区域经济***策的研究主要是个案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

(一)个案研究

就研究区域经济***策的内容而言,学者的研究更偏向于具体个案的实证分析。大量的论文都是阐述各国家、各地区的某个或某些区域经济***策。例如,中国的区域经济***策(王怀新,2006);南太平洋区域经济***策、体制和渔业开发(李令华,2003);战后日本区域经济***策的演变分析(张洁中,2013);试论治理环京津贫困带区域经济***策(孟元新,2007);论区域经济***策中的***府干预―― 以江苏省苏北区域为案例(魏晓锋,2005)等等。

(二)比较研究

相比个案研究,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而且集中在国外与国内的区域经济***策的比较上。例如中外区域经济***策的比较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颉雅君,龚勤林,2002);中外区域经济对比(吕允英、刘慧,2006)从欧债危机救助机制看中欧区域经济***策的差异(时雨田,2011)。

五、借鉴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和针对国内区域经济***策的反思研究

从研究的对象的目的层面来看,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以研究成功区域经济***策案例对国内区域经济***策给予借鉴的启示研究和深入研究国内现有的区域经济***策发现其功能和不足的反思研究。

(一)借鉴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

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凡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区域问题,如区域分工与合作不协调所产生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间竞争过度、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5]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区域经济不平等制定了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学界很多学者也致力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策成功范例的研究,为国内区域经济***策的制定给予启示。例如,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策的路径建构与思考(李福柱、丁四保,2005);欧盟区域经济***策学习与借鉴(张志强,2005);国外区域经济***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张秉福,2006);美、日区域经济***策及其启示(陈涛,2008);美国区域经济***策的演变机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张力、夏露林,2010)等。

(二)对国内区域经济***策的反思研究

对国外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是为我国制定更完善的区域经济***策给予借鉴,而学界对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更倾向于对国内区域经济***策的反思研究。例如,完善区域经济***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机制(沈培科,2008);我国区域 经济*** 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李光德,2009);我国区域经济***策解读(戴绍波,2010);中国区域经济***策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分析(姚敏,2011);我国区域经济***策的效应与展望(刘名远,2014)。

结语

研究有关区域经济***策的文献,梳理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研究的内容、方向和方法,能够清楚看到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高度关注,也能够深刻认识到好的区域经济***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使之后的研究者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区域经济***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衣保中、任莉.论日本的区域经济***策及其特色[J].现代日本经济2003 (5):18.

[2] 孔舒、李伟红.区域经济***策的理论基础[J].现代商业2007(23):144.

[3] 马丽、庞效民.区域经济***策的博弈解析[J].地理研究2001(4):1.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篇10

关键词: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经济科学;生产活动文明

中***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一、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应将生态、社会、经济等几方面有机结合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为基础,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整体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是建立在整体自然资源有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基础,因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实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系统的整体良性循环以及物质能源等生态资源的稳定、持久的供给。这样才能为健康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基础。只有积极地保护这种基础,使其能够长久的,稳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在现展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规律。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谓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产物不仅可以保证人们目前的生产生活,还可以长久的保证以后所需,至少不削弱这种发展能力。这种发展本身即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治经济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达到整体社会的全面进步以根本目的的。由此可见,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途径和手段。经济科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能够以牺牲或是伤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误解,可能有人会认为可持续发展只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并不考虑现代人的现实利益。但是在事实上,我们不但要对后代的发展负责,同时也要面临着当代人民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未来人们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当前的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后代长远利益的问题,同时也要把当前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现实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只有对未来利益和当前利益进行有效地平衡,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在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使经济发展成为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与符合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的整体理论体系的要求。

二、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一)立足中国国情,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中国为“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生态弱国”。这种国情使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变得很脆弱,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制约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和谐等问题。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生态思想与生态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解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治,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三、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重视生产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要正确的把握市场机制,并且掌握先进技术推动市场发展,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其支持市场运作。而当代主流经济学的问题是不能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就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就是只顾当前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进而给生产生活造成更大影响。时至今日,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该问题,正在逐渐改善和解决。所以,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必须以尊重生态自然为前提。尤其要用生态原则矫正市场原则和技术原则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从过去传统的经济学发展到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最为关键的原则就是生态原则、技术原则以及市场原则,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机制进行准确把握,将生态支撑、技术进步推动、市场机制运行这三者进行成功协调、有机统一以及紧密结合,将这三大基本原则所具有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原则。当代主流经济学中存在的缺陷是不能够对这一种客观要求进行适应的,所以,直到今天,国内和国外主流的经济学仍然仅仅对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一切的问题进行强调,过分相信技术原则以及市场原则,对生态原则自身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行否认,这已经成为了传统经济学中的重要原则。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这二者的确是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工具,但是,因为技术力量以及市场力量这二者都是讲无限追求经济效益看作是唯一的目标,将生态方面的要求忽视,这一种在生态方面存在的巨大缺陷不仅仅不能够将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实现,不能够实现其和可持续性之间的有机统一,而且还能够成为当今时代中,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以及经济根源。因此,需要人们明确的是,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虽然能够将资源环境中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但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都不能够克服地球资源自身所具有的有限性,所以,在当今环境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这样相互融合大趋势之下,对于某一种生态恢复以及环境修复方面,技术以及市场都仅仅是配角,技术和市场都需要依靠自身和生态原则协同作用以及紧密结合,才能够将当今不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进行终止。

参考文献:

[1]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10篇

学习

经济学英文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英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论文范文英文参考文献,西方经济学期末论文。Keywords:researcharticleabstracts;cross-cultural;genreanalysis;economics中***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

学习

生活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10000字,生活经济学论文2000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

学习

职称竞聘演讲稿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职称竞聘演讲稿模板,内容包括副高职称竞聘演讲稿,职称竞聘演讲稿一般几分钟。八二年中专毕业,我被分配到市抗菌素厂担任技术员。参与了四环素年间的电气设计、安装、维护。84年调入科委,先后在科技管理科、技术市场办、成果管

学习

电子商务英语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商务英语论文,内容包括电子商务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电子商务与英语的论文题目。(二)普遍重英语轻商务,实践教学缺乏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从英语教学转向而来。而商务类的专业教师则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

学习

经济问题的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问题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热点问题论文,经济问题的小论文。

学习

经管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经管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经管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凸显出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

学习

大学生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经济学论文范文1000字,大学生经济学论文。1.介绍科学家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评价。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像17世纪微积分学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马克思说:一门

学习

经济法案例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法案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法案例分析小论文题目,经济法案例论文模板。第二,经管类专业在开设经济法之前并没有其他专门的法律课程,只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较少的法律章节,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在开设经济

学习

经济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经济系毕业论文选题,17年经济系毕业论文题目。l、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高职院校来说,

学习

教师书法培训方案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书法培训方案模板,内容包括书法培训方案,书法老师的培训方案。“一个会”是培训报到后、正式培训前的班委会。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为了加强管理,搞好后续的校本训练工作,我们推荐成立了班委会。第一

学习

硕士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硕士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经济学有关的硕士论文。[摘要]:在当今新媒体发展的探索中,由于缺失产业经济学的审视,对新媒体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和错位。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对新

学习

经济学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专业论文步骤,经济学论文选题推荐。(二)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

学习

经济法基础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法基础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法基础原理论文,经济法基础的最新论文。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学界已经形成了多种流派学说,从最初的“纵横说”、“学科经济法说”、“密切联系说”、“经济管理关系说”、“综合经济法说”、“经

学习

经济学本科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本科论文方法,经济学本科论文10000字。二、从人才培养目标之争看经济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经济法学的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建设直接由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目

学习

经济学英文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英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论文范文英文参考文献,西方经济学期末论文。Keywords:researcharticleabstracts;cross-cultural;genreanalysis;economics中***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

学习

生活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10000字,生活经济学论文2000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

学习

电子商务英语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商务英语论文,内容包括电子商务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电子商务与英语的论文题目。(二)普遍重英语轻商务,实践教学缺乏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从英语教学转向而来。而商务类的专业教师则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

学习

经济问题的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问题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热点问题论文,经济问题的小论文。

学习

经管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经管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经管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凸显出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

学习

大学生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经济学论文范文1000字,大学生经济学论文。1.介绍科学家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评价。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像17世纪微积分学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马克思说:一门

学习

经济学研究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研究论文,经济学论文10篇范文。(一)金融理论研究方面关于金融理论研究方面,按照王江教授的说法,目前金融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块。这三方面也和各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的要求密切相关。它们分

学习

社会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社会经济学的论文题目,社会经济学论文。(二)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金融人员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金融市场非有效性问题,修正有效市场理论的理性假设。在行为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