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技师论文10篇

测量技师论文篇1

关键词 微视频;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发展

中***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10-07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d the class teaching skill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quasi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the paper comprehe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constructed the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moted by micro video,and carried out experimental study on single group pre-test,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SPSS.

Key words micro-vide; teaching skill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03年,***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概括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方面,在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中,专业技能是核心,包括课堂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本研究将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开展实证研究。当前,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方式主要是教师自主发展、校本培训与教研、技能培训等,这些方式各有优势,但也存在缺陷:自主发展缺少与别人交流沟通;校本培训与教研仅仅局限于本校水平;技能培训往往与实践脱节。针对这些方法的缺陷,本研究以微视频为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集中区域教师智慧开展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研究与实践,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1 课堂教学技能的内涵

什么是课堂教学技能?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出现了以莫里迅为代表的活动方式说、以澳大利亚克利夫・特尼(Clff Turng)为代表的行为说、以诺(R.F.Snow)为代表的结构说[1]。胡淑珍在《教学技能》中从归属与范畴的角度,提出教学技能是通过练习运用一定知识和经验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2]。孟宪恺、郭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伦和瑞安、英国特罗特(Trott)以及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也从要素、教学行为、技能等不同研究角度,对课堂教学技能进行了分类与诠释。

本研究的教学技能采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关于教学技能(技巧)的9种分类,即导入技能、强化技能、变化技能、提问技能、分组活动技能、教学媒体运用技能、表达沟通技能、结束技能和补救技能[3]。同时,根据教学实践需要和教师的反馈,增加了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共10项课堂教学技能。

2 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设计

活动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在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活动[4]。活动理论为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体现在它注重活动系统要素的分析;注重教师个体与教研平台交互活动的设计;注重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交互活动的设计;注重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交互规则的设计;注重教师群体交互活动分工设计;注重对活动操作流程设计等。根据活动理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发展的最佳分析单位是活动,因此,建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构建教师的活动系统,并在活动系统中设计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

理清了活动系统的要素之后,在协作知识建构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活动框架,如***1所示。模式中操作步骤之间的关联性依据协作知识建构(CKB)的过程要素(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反思)[5],该模式的操作流程阐述如***1所示。

构建教师共同体 首先,教师构建教研共同体,旨在让有共同兴趣的教师集中在某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共同的主题知识、论证观点。

课例共享 教师把自己的课堂录像按照10项教学技能切割成微视频,把微视频共享到自己的播客网络空间中,填写微视频中的教学技能应用描述,分享给共同体成员。当然,教学技能在课堂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项技能同时交叉共存,如课堂导入技能中也包含提问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

主题论证 在教研播客平台中,针对某项教学技能建立对应的话题空间,具有共同兴趣的教师或共同体成员在对应话题空间中,从不同的角度共享知识、观点、思想碰撞、形成互动。为了增加交流的实时性,提升网络归属感,研究过程引入实时交流协作工具QQ群,保证教师的发言、提问得到及时回答,保证教师交互的流畅性和深入性。

技能评价 共同体教师登录播客空间,打开评价工具“课堂教学技能评价量表”,在观看微视频的同时,对其教学技能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当有评价建议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微视频讨论区中,作为教师反思修改的参考,当共同体多位教师发表评论后,就形成系统的教学技能完善意见。

协商反思 授课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意见进行反思,提出自己在教学技能应用方面的修改意见,形成反思报告。当教师有疑问时,可与共同体成员进行交流与协作,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多个层面提升对课堂教学技能的认识。

技能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教师建构对教学技能知识、功能和操作步骤的新认识,于是重新组织课堂,开展新一轮的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当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水平提高后,重新创作微视频,并再次共享到播客空间,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技能网络研讨与评价。

3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准实验实施

利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搭建“专业技能研讨小组”微视频播客教研平台,采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共同体内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进行实践应用与效果评价。

制定研究工具“课堂教学技能评价量表” 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进行研究,需要一个针对性的评价工具,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没有给出针对10项课堂教学技能进行量化评价的有效方法,也仅是停留在定性评价的层面。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制定评价类目,形成评价标准及等级,采用统计加权的方法对10项专业技能进行赋值,再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测评,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的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

单组前测后测准实验的设计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采用单组前测后测准实验研究,但为了增加测量的准确性,在前测和后测中都采用多人评价的方法。整个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

1)准实验研究对象:3位信息技术课程任课教师。

2)实验内容: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分组合作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表达沟通技能、教师辅导技能、结束技能和补救技能等技能。

3)准实验研究的假设:基于微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能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

4)准实验研究的设计模式如表2所示。

5)准实验研究的支撑平台和工具包括“专业技能研讨小组”微视频播客教研平台(http://)、QQ群、广州市天河区信息技术教师网络教研平台等。

6)准实验研究的效果评价工具与方法:本研究的评价工具分别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评价量表”(见表1)和“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访谈提纲”。鉴于本研究的特殊性(实验对象少、课例少),采用多人评价的方法。

7)实验变量的控制: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多人参与评价,能从多个角度、多个认知水平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尽量避免干扰因素。自变量的控制是通过实验干预来实现的,实验干预之前,任课教师在常态下提升课堂教学技能水平,这时利用课堂教学技能评价量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应用水平。在实验干预过程中,教师开展基于微视频的区域性网络研讨,在实验干预较长时间后,同样利用课堂教学技能评价量表开展实验因变量的测量。

单组前测后测准实验的实施 依据如***1所示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广州市天河区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以下操作步骤进行实践应用。

1)微视频制作与共享:本研究选择3名信息技术教师的课例视频,根据教学技能进行微视频分割(但由于沟通表达技能应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因此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视频切割),把分割后的微视频按照“XX教学技能”命名,共享到各自的播客空间,如***2所示,然后教研信息。

2)主题论证与技能评价。共同体教师进入微视频教研平台,打开课堂教学技能评价量表,对教师共享的微视频进行量化评价。该量表也让教师熟悉、强化各项教学技能的操作步骤或者功能,充分理解课堂教学技能。另外,教师在微视频下方的视频评论区中,发表对微视频中教学技能应用情况的点评意见,与共同体成员共享有关的知识与观点,包括教学技能常识、运用方式、功能以及注意事项等。通过观点论证、交流、质疑、反思等活动,开展思想碰撞,并给出修改完善的建议,开展定性评价,如***3所示。

4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准实验测量

在研究中,测量主要是针对因变量的测量,对3位教师教学技能应用情况进行前测后测,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情况,由此来验证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效果。经本人同意,所有参与测试的教师用姓名拼音的简写代替。

前测 笔者抽取了同时参与前测和后测的8名教师,对他们的前测结果分别按照10项教学技能进行统计,测量结果如表3所示。

后测 在实验干预结束之后,3位教师再次录制课堂教学录像,共享微视频,共同体教师再次对3位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分别如表4所示。

前后测差异分析 通过差异分析来检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整体分析和单项分析。

1)对3位教师整体得分的平均分差异分析。对比表3和表4中3位教师的平均得分,检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对3位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整体效果。利用SPSS软件对两组平均分数进行***样本t检验,检测结果如***4所示。

从***4看出,自由度(df)=14,查t值表可知,t(df)0.05=t(14)0.05=2.145,而***4中的t值为2.773>2.145,可见3位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前测与后测之间存在差异。

2)对3位教师各项教学技能平均分的差异分析。本次实验针对10项教学技能分别展开,但由于篇幅问题,这里各选择有差异和无差异的两项技能进行分析描述。

测量技师论文篇2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测绘工程 质量监控 课程体系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和工程专业人才跨国流动,相应地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工程教育的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如何界定和评价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各国工程教育专业可比性和等效性的专业认证,是工程专业教育界和工程技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扩展为大众教育,与精英阶段培养出的“杰出工程师”相比,目前教育质量落差较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不满;二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当欠缺,迫切需要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评估体系。本文结合专业认证,探讨如何设置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测绘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专业国际互认,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工程教育的学位互认协议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首尔协议》等4个,其中《华盛顿协议》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989年签约之初,这个协议覆盖了3大洲的6个国家,即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华盛顿协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吸引了覆盖27国的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前来谈判入盟问题。我国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作为华盛顿协议体系的观察员参加,2013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二十一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取得高速发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学科于2013年5月接受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笔者有幸参与组织、实施了本次专业认证工作。以下是笔者作为专业认证全程准备工作主要参与者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 专业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

1.1 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共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包括专业吸引优秀生源、学生指导、学生表现跟踪与评估、转专业、转学等制度;(2)培养目标,包括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修订;(3)毕业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创新和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等;(4)持续改进,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5)课程体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等课程;(6)师资队伍,包括教师人数、教师结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工程背景、教师教学时间等;(7)支持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基地、计算机和网络以及***书资料资源、教学经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等。在上述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方面的内容很模糊,只给出了工程教育专业应在哪些方面开设课程,并没具体的课程名称。

1.2 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测绘专业补充标准包括3个方面: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理论课程包括:(1)数学、物理类课程,其中数学类课程应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等基本知识。物理类课程应包括力学、振动、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知识;(2)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制***及电工与电子技术等;(3)专业基础类课,教学内容为: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等;(4)专业类课程,作为煤炭行业特色高校,除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GPS现代定位技术等核心知识需要掌握外,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还应该包括矿山开采及沉陷控制工程、矿山测量学及土地复垦工程等。实践环节包括:(1)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课程设计等;(2)现场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3)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毕业设计(论文)一项,要求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以工程设计为主,需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师资队伍。有两点要求,一是从事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必须有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历,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工程背景,即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至少要有6个月以上的厂矿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支持条件,包括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一是专业资料,要求配备各种高质量的(含最新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相关的中外文***书、期刊、工具手册、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其中包括国内外典型测绘工程案例;二是实验条件,一是要求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且实验室布置合理、安全,二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实验;三是实践基地,需拥有校内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以校外矿山企业为主的实践基地。

从上述通用标准和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可看出,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细化的基础,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可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支撑条件是课程教学的配套体系,对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最基础的是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2 课程体系建设

2.1 以培养目标为细化标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测绘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空间信息采集、表达、处理与利用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通过运用全站仪、陀螺经纬仪、计算机、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仪器手段或常规测绘方法,在城建、土地、房地产、矿山、交通、水利等部门从事各种工程的测量制***、勘测设计、资源环境信息分析处理及相关的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如城市与厂矿工程测量、测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制***。地理与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地籍测量与房地产管理、变形与沉陷观测及其控制、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等。

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空间信息采集、表达与处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即学生应掌握:(1)测绘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测绘工程的设计及实施方法;(3)基础测绘、矿山测量、土地复垦等技术;(4)先进的测绘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测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5)国家有关采测绘生产的基本方针、***策和法规;(6)测绘学科的发展动态;(7)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前述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毕业。为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可从毕业生具有上述7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开设画法几何及工程制***、测量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现代测绘新技术、测绘法律法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以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符合专业认证中测绘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要求。

2.2 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针对这要求,需要加强“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可设置各类课程设计和实习,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除理论课程体系外,还要设置实践课,如测量学基础实习、矿山认识实习、摄影测量基础实习、基础地形***测绘生产实习、测绘毕业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通风安全学课程设计,另外在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为实践课顺利进行提供实景场所。专业认证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教学,来自现场的教师把行业发展形势和需求反馈到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解决现场需要,因此,可设置一些反映行业形势的课程,如数字化测绘、现代测绘新技术、矿山测量新技术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另外,测绘专业属于工科,除开设一些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外,还需按照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并结合“测绘专业补充标准”设置数学、力学和信息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

2.3 以毕业生服务行业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体现出的基本思想、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是同一类型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专业建设质量的最低门槛。专业的特色建设是鼓励专业的个性发展,体现专业建设的差异性,强化特色,突出能力,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中国矿业大学是一所以培养煤矿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其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学生除从事常规的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等行业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煤炭行业的测绘相关工作。因此,需针对我校的行业特点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如矿山开采沉陷学、土地复垦学等。

测量技师论文篇3

一、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测绘专业各分支专业,即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含矿山测量、水利测量等)、地形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质测绘、地***制***与地***制印、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技术生产及测绘仪器设备维修、质量检查监督、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技信息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治思想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三、学历、资历条件

获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二)主持完成市(厅)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两项以上。

(三)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两项以上或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四)编制和审核大中型测绘项目综合技术设计两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四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一项以上。

(五)主持完成三项以上大中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六)编辑设计或编审大型普通地***集或专题***集,并已出版。

(七)承担完成三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并能***解决其重大技术难题。

(八)承担完成重大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安装调试工作。

(九)主要参加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技术推广,完成数字化制***或编辑入库等项目工作。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省(部)级测绘科技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市(厅)级测绘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得市(厅)级优秀成果奖、优秀***书奖一等奖以上。(以奖励证书为准)

(三)主持完成大型测绘项目,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四)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两项以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七、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译者),撰写有较高价值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2篇以上。

(三)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或交流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2篇以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八、破格条件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可破格申报:

1、获部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推广新新技、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处于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被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或中型工程二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级权威部门鉴定,填补了省内外技术领域空白。

4、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省级5篇以上,或正式出版专著1部(独著10万字以上,合著20万字以上)。

九、附则

1、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

测量技师论文篇4

关键词:测量技术实训课;教学现状;改革与实践

中***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27-02

中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人才,是职业技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和使命,而技能训练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测量技术实训课是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技能环节,没有测量,就不可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和产品。测量技术实训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训练课。《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理论的学习是测量技术实训课的基础。通过学习与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测量方法,提高测量操作的技术水平,减少测量误差。同时,使学生达到对常用、通用量具熟练操作的技术水平。总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上岗所需要的测量技术与能力。

目前,很多中高职院校没有开设测量课,抑或测量课中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测量课的效果不理想。例如,有些中高职院校没有专用的实训场地和量具供学生操作训练;对测量的基本知识缺乏,不懂得测量专业术语,不懂得测量的方法和测量原则;对齿轮和圆锥等典型零件的测量不讲或草草而过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学生实训能力的提高。所以,测量技术实训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笔者总结近几年的测量技术实训课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和亲身体验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理论联系实践,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近几年的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模式改革一直是重要的核心内容。根据测量技术实训课的特点和现有的条件,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比较符合现代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更快、更扎实地学会测量技术与技能。在一般情况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讲授理论知识、操作示范技能、练习与提高、讲评、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等五大部分循环实施。其循环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六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训练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效率意识。测量技术实训课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通过一体化教学,既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测量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测量操作的技术水平,减少测量误差,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上岗所必备的测量技术与能力。现以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为例具体说明。

讲授基本知识和操作示范技能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分为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使用、形位公差检测及综合使用三个课题进行讲授和操作练习。对于三坐标的测头校正,主要包括测头的组成、测头装配和测头校正三部分,配合幻灯片边讲解理论边演示,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技能动作、结构、操作的程序以及技能形成的因素,这是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练习和提高要求学生按照测头校正演示的内容进行训练,并要明确训练任务的具体要求,控制训练过程。测量技术训练大多数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法。把全班学生分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理论和操作基础都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配合教师负责该组学生的管理和任务分配等,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教师要在现场进行巡回指导,边看,边说,边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并及时给予纠正,这一训练过程充分体现了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讲评针对学生实训操作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对三坐标测量机基本使用出现的问题,如测量力太大、操作不规范等进行指导讲评,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

循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技能演示和理论知识讲解,教师再组织训练,循环实施,完成教学任务。

强调本课程动手动脑能力,实施课题式教学

测量实训课虽然属于技能操作课,但主要还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以,在上课期间,学生每天的课题任务都要在测量实训教室内完成,考虑到学生和测量实训课的特点,在每个课题教学上,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及学生跟进的方式,完成实训课期间教师布置的课题任务。每个课题尽量只介绍一种类型量具的使用,主要由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如何读数、示范操作及使用注意事项等部分组成。学生在掌握了课题内容后再完成该课题的实训报告,实际用量具测量零件,先练习基本动作,再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体现动脑动手的学习。比如,千分尺课题,先要掌握外径千分尺的结构,再掌握外径千分尺分度值0.01mm的刻线原理,练习读数方法,教师示范操作后,再讲解外径千分尺的使用注意事项,通过练习测量,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根据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拓展内测千分尺、内径千分尺,深度千分尺、杠杆千分尺、窄头千分尺、深弓架千分尺等千分尺练习,加大了量具的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再如,正弦规课题如果不手脑并用,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弦规,怎样去计算和处理数据,也就无法完成课题任务。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动手动脑,才能使学生获得创新的理念。

循序渐进与严格训练相结合的教学

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递进规律,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从简到难、从单一到全面、严而有序地掌握技能。“严”主要指严格训练,在学生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保证其学习质量,把“序”和“严”结合起来,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而有序。

教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要有条不紊,测量技术实训课的讲课过程如表1,按照六步完成,循序渐进,在实施过程中把握节奏,让学生在有序的计划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踏实认真地进行测量训练,让学生的测量技能从生硬的模仿,到熟练自如地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在严格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保证技能形成的循序渐进。内径百分表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有学会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的使用后,才能学习使用内径百分表,内径百分表的使用分为四步,这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但是每一步都要严格要求,特别是用外径千分尺对内径百分表调零更要严格,不能超过0.01mm的误差,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度。

测量技术实训课教学要与时俱进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进步,测量技术实训课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教师要勤学习,勤实践,勤钻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重视测量技术实训课,就要不断更新量具和设备,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三坐标测量机、电子量具已经广泛在生产一线应用,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接触到这些设备,那就说明教学内容不能适合目前生产一线的需求。

现场作业与现场点评以及考试的合理运用

技能实训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进行充分的操作示范和演示后进行现场实际操作和模仿,掌握技能。态度认真的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实训报告和测量任务,利用多余的时间帮助其他学生并和他们交流,形成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的现场点评,能使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及时纠正问题和错误,更重要的是防止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发生。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会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多年来沿用的考试方式已不适于测量技术实训课教学。所以,要重新设计考题,巩固测量训练成果。因此,要探索一种新的考核方式,使考试真正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考试重点应放在能力考核上,考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便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可采用课题、实训、报告三部分结合来评价。其中,平时测量实训纪律占20%、课题实训报告占30%、现场操作考试占50%,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效果较好。同时,教师要根据测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使所测量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更趋于完善。

测量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即使在现代制造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设计、制造、测量这三大环节中,测量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规范、熟练地掌握测量技术,并且对零件进行正确而准确的测量,是当今机械行业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必备的能力。因此,只要重视测量技术实训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云清.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韩美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探讨[J].职业时空,2008,(6).

[3]张泰昌.常用机械式量具量仪使用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测量技师论文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外文文献研读;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

0、引言

软件测试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专业的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的关键活动之一,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工作量通常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50%以上,而对于某些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软件系统,如航天、银行等领域的软件系统,软件测试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比例甚至达到60%~80%。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并及时修正这些软件错误,以减少软件在后出现错误,提高软件产品质量。软件测试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它包含许多理论和实践。如果缺少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测试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够,测试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从而导致软件质量达不到要求,影响软件的可信性。

由于国内软件产业的现状所致,很多的软件公司属于软件外包型公司,这些公司以软件开发为主。这样,软件工程专业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通常从事软件开发或者程序员工作,这也影响着学校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设置。因此,当前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软件开发课程的设置上,如各种语言的学习、软件开发方法的学习等。但是,软件工程不仅包括软件开发,还包括软件测试以及软件维护。大部分国外大型软件公司,如微软、IBM等公司,这些公司对软件测试非常重视。在这些公司内部,软件测试人员数量并不比软件开发人员少,因为一个优秀的软件产品最终是通过不断的软件测试进行验证和评价的。随着软件工程课程的不断完善,当前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重视,很多高校已将软件测试课程作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软件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连接软件开发和软件的纽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软件测试及其管理的重要性,掌握软件测试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研究设计测试用例和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基本方法和实践能力,能将测试驱动的理念融入软件开发、维护的研究与应用中,从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大型软件的测试技术和能力。

尽管软件测试课程已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该课程的调查反馈发现,教师觉得该课程不好教,教学效果不好;而学生感觉该课程较空洞,没有发现其在实际软件开发中有多大的应用。这主要因为在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听教师授课,听教师讲授各种软件测试概念和方法,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这些理念,并没有对这些方法进行应用。所以这种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方法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将软件测试课程作为一门双语研究性课程进行试点改革,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与学。本文将以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为例,探讨学生自主学习的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方法。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授课人实施了本文的软件测试教学方法,其目的是研究如何促进学生进行双语研究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软件测试新技术,从而让学生学到软件测试课程中的一些测试理念,让他们了解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1、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

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教学、研究、实践。这三者在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中的关系是:以教学为本学习,以研究为重点突破,以实践为辅助训练。下面分别介绍这三方面的内容:

1)教学方面。

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和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一样,根据软件测试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软件测试基本方法、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研究,所以教学是以基本的测试理论和技术为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课程属于双语课程,所以教学过程中采用英文PPT,中文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另外,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讨论,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研究方面,所以这里对教学不做详细讨论。

2)研究方面。

本课程采用的是研究性教学,因此研究是本课程的重点和特色。本课程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阅读文献的方式。由于本课程是双语教学,研究过程中所提供的文献材料全部是英文论文,这些材料都是从当年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中选取的有关软件测试方面的最新技术和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及软件测试发展的方向。这一部分的实施方法将在第3节进行详细介绍。

3)实践方面。

软件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样,软件测试也是如此。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将测试理念贯穿到软件工程项目中。本课程软件测试实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验证性实践,熟悉已有测试工具,学会使用这些工具,并利用已有测试工具生成测试用例;二是自己开发软件测试工具,主要根据研读的论文进行工具的设计和开发;三是软件测试工具的验证和评估,主要是对自己开发的工具进行验证和评估。一方面利用已有测试工具来验证当前软件测试工具,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软件测试知识评估测试工具在故障识别方面的效率,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地掌握软件测试技术,了解什么样的测试技术是好的测试技术或者方法,是有效的测试工具。这一部分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不详细展开讨论。

2、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特色

本课程作为扬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试点课程,采用双语研究性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的授课和学习。对于双语性教学,主要采用英文材料,中文授课;而对于研究性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研读相关的英文论文,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开发实现这些技术。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5个特性。

(1)自主性:让学生从给定的英文材料中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组建团队,自主与英文材料作者联系、沟通、交流和讨论。

(2)协作性:学生必须要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数量由2~4人构成,团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

(3)互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与论文作者沟通和交流,真正把握论文作者的真正意***,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论文作者进行讨论。

(4)实践性:要能够实现论文材料中的软件测试方法,在工具开发过程中,鼓励学生采取测试驱动的开发方法,并利用所掌握的软件测试技术去测试自己的工具。

(5)研究性:在研读论文过程中,要对论文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对作者的思想以及未来工作、论文中的不足进行研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3、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实施

笔者主要针对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过程的实施进行讨论。在本课程中,研究主要是采用学生阅读文献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针对当前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研究性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如***1所示。

首先,教师从当年软件工程顶级国际会议中选取软件测试相关的研究技术论文放入文献库中。这样的文献库主要用于学生对当前软件测试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地去研读这些最新技术还有一些难度,而且时间上也紧张。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采取团队方式一起研究,这样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并且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该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进展。

有了文献库以及学生分组后,就进入自由选题阶段,即各个小组从文献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在各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论文后,进行论文的研读。在论文研读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每周至少讨论一次,讨论各小组的分工任务完成情况,对原文的理解情况,以及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项目小组要及时记录这些讨论记录,每周发送给任课教师。另外,在研读论文过程中,每个小组要用英文与论文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作者没有回复,可以选择与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并将交流过程中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依据。

在论文研读后,需专门安排几节课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主要用于检查各小组对原文的理解情况。专题讨论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对论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需要提出对论文的见解和观点,挖掘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对论文中的未来工作部分提出见解;三是本小组研读论文的体会分享。在专题报告中,我们还邀请了学院的一些其他教师参与进来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一方面,教师对各个论文本身进行点评;另一方面,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另外,在专题报告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就是大家要多提问,多讨论。

专题讨论后,各小组要对原文中软件测试技术进行实现。其中,在软件测试技术实现过程中,鼓励采用测试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另外,需使用已有的软件测试技术和工具进行测试。在完成开发软件测试工具后,需要选择一些例子进行软件测试技术的验证。最后,各个小组需要提交一份总结报告,主要是关于技术实现进行总结,包括这几方面内容:对论文原文的理解或技术改进,采用的测试技术和工具,技术改进效果的验证和评估。

4、实施效果

该课程已在2012-2013年秋学期的扬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个班按照本文教学方式进行实践。该班学生40人,我们从2012年ICS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FSE(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SSTA(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CST(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Sottware Testing,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I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aintenance)等国际顶级会议上选取了44篇软件测试相关的论文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库。然后让学生自由组队,每组2~4人一起研读论文。最后组队15组,选择了15篇论文进行学习和讨论。在研读论文过程中,建议学生自己与论文作者用英文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论文中不能理解的内容;在研读完论文后,我们组织了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论文主要内容;二是学生对论文的看法以及学生自己的想法;最后就是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会。另外,我们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报告(其中一组采用英文进行报告)。专题报告过程中我们还邀请软件工程系相关教师一起进行点评。

通过这样的学习,大部分小组完成得较好,基本能理解论文内容,也提出一些想法和改进措施。在研读论文后,学生对论文内容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实现相关技术并进行实验验证。几个月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比较认可。我们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主要包括对课程教学方式的认可,对自己收获的认可等。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有效调查结果28份。该调查问卷由11个问题组成。前10个是选择题,如表1所示,是对当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同意或支持程度,由1~5这5个选项构成,其中1表示非常支持(同意),2表示支持,3表示无所谓,4表示不支持,5表示严重不支持。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最后一个调查问题是关于这门课程的建议。从表1中可见,学生还是比较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比较认可这种学习方式;另外,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也比较认可。最后,无论从考试效果,还是学生的反响来看,这门课所采用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比较成功的。该教学方式也得到学院的认可,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得到科技日报、新华报业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测量技师论文篇6

[关键词]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PACK; 教师教育技术

[中***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徐鹏(1981—),男,吉林长春人。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技术研究。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概述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信息技术时代对教师知识结构的一次全新界定,对于未来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五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以及境脉因素(Context)。[1]TPACK各个要素既彼此***,又相互联系,松散耦合构成一个整体,整个框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TPACK国外的相关研究始于2005年,早期的研究主要以TPACK理论建构为主,属于定性研究。近年来,TPACK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TPACK水平测量、教师TPACK培养策略和基于TPACK框架的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等方面。本综述研究选取的研究领域是教师TPACK水平测量,该领域研究在整个TPACK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教师TPACK水平的测量,既能完善和修正TPACK现有的理论框架,又能用于指导教师TPACK水平培养策略和方法的制定。

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测量方法国外研究现状

本研究首先以“TPCK”、“TPACK”和“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为检索关键字,对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ERIC)、SCOPUS、Wiley、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等五大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年限限定在2005年到2013年。另外,本研究文献检索的来源还包括由TPACK创立者创办的“TPACK Newsletters”***文档,该***文档创立于2009年1月,到2013年5月为止已经了16期。通过文献检索和整理,共计得到TPACK相关文献142篇;通过二次文献检索,共计得到“TPACK测量”相关研究文献19篇,文献按照出版时间分布如***1所示。从***1中可以看出,2009年是TPACK测量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出现了如施密特(Schmidt)设计开发的经典TPACK测试量表,该测试量表是一个包含47个题目的五点式里克特量表,该量表也成为后续诸多TPACK测量工具设计和开发的重要参考依据。

***1 国外TPACK测量研究文献按年份分布***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近年来研究者所采用的TPACK测量方法主要有五种。

1. 量表测试法

量表测试法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TPACK测量和评价方法,通过内容分析我们共计得到13篇研究文献应用了量表测试法,具体情况见表 1。所有采用量表测试法进行TPACK测量和评价的研究均采用五点式或七点式的里克特量表,从测试对象来看,62%的研究以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38%的研究以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另外,在测试量表的信度检验方面,85%的研究均对研究使用的测试量表作了信度检验。下面我们就对几个较为典型的基于量表的TPACK测量和评价研究作简要介绍。

施密特在2009年研究设计了一个包含七个维度和47个测试题目的五点式里克特量表TPACK测量工具,对美国爱荷华州和密歇根州的124名职前教师进行了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在对测量工具的信度检验中显示,该测量工具七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分布于 .75至 .92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2]该测量工具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PACK测量工具,许多后续研究的TPACK测量工具都是基于该工具设计和开发的。

表 1 量表测试法研究文献分布情况

阿查波特(Archambault)在2009年设计开发了一个包含24个测试题目的五点式里克特量表,用于测试参与K-12学校***教师培训课程的教师的TPACK水平,该工具测试内容包含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是技术无关知识维度(CK、PK和PCK)、技术相关知识维度(TPK、TCK和TPACK)和技术知识维度(TK)。研究者利用该工具对来自美国25个州的596名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了测试,依据测试数据对该工具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三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分布于.699 至 .888之间,因此该工具具有良好的效度。[3]

以上两个经典的基于量表的TPACK测量工具是TPACK研究早期较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二者均采用了五点式里克特量表,并均对测量工具进行了信度检验。但它们都缺乏对测量工具的结构效度检验,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加强了对基于量表的TPACK测量工具的结构效度检验。

例如,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学者苏梅(KohHwee Ling Joyce)在2010年设计开发了一个包含29个测试题目的七点式里克特量表的TPACK测量工具,测试对象为来自新加坡的1185名职前教师。该项研究着重加强了对该测量工具的结构效度检验,主要检验方法采用的是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检验结果显示,七因素最终被聚合为五因素,它们分别是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KTT)、教学法知识(PK)和进行关键性反思的知识(KCR)。另外在信度检验方面,以上提到的五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分布于.83 到 .96,证明该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4]

来自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学者蔡清生(Chai, Ching Sing)在2012年开展了一次研究。研究之初,研究者依据施密特和蔡清生设计的测试量表,设计开发了一个包括46个题目的七点式里克特量表,对新加坡的参与一门Web2.0相关教师培训课程的1296名职前教师进行了测试。通过对课前测试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课后测试结果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将测试量表的测试题目精简为34个,通过萃取和聚类,形成了六大因素,它们分别是Web 2.0相关的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和网络健康知识(Cyberwellness Knowledge)。在信度检验方面,以上六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均在 .90以上,说明该测试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5]

通过以上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基于量表的TPACK测试工具由最初的五点式里克特量表发展为现在的七点式里克特量表,使得每个题目的测试结果更加精确。另外,在量表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的同时,也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完善量表的结构效度。

2. 开放式问卷调查法

基于开放式问卷调查法的TPACK测量往往都伴随着其它测量方法而出现,相关研究的研究方法都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开放式问卷都是为了定性研究而设计。

例如,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学者苏孝菁(So Hyo-Jeong)在2009年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参与整合技术的基于问题解决课程设计培训课程的职前教师,研究者设计和开发的测量工具是为了测试参与培训的职前教师的TPACK水平,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TPACK知识有哪些认知困难。测试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开放式问卷,另一个是课程设计作品。其中开放式问卷的问题主要包括: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是什么,你认为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教学是如何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整合技术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该项研究共有来自新加坡的97名职前教师参与,开放式问卷的数据统计是基于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开展的。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在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问

题选择困难、辅助技术选择困难以及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三大认知困难。另外,研究还发现参与测试的教师TPACK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但在基于问题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TPACK知识的能力较低。[6]

美国杨百翰大学在2008年开展了一项名为“SciencePlus”的教师发展培训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科学教师,整个培训包括面授学习、实地探究学习和实践教学等三个阶段。格雷汉姆(Graham)等人在该项培训过程中制定了一个包含两个开放式问题和31个李克特量表测试题目的测试问卷,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对15名参与培训的在职教师进行测试,以考察培训前后教师TPACK水平和使用技术辅助日常教学的自信心变化情况。两个开放式问题包括:你现在如何使用数字技术去辅助日常教学;如果你能够获取和使用任何数字技术,你打算选择哪种数字技术以及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该技术去辅助教学。通过对比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发现,参与培训的教师的TPACK水平及使用技术辅助日常教学方面的自信心都得到了明显提升。[7]

3. 访谈法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尼斯(Niess)在2011年开展了一个为期四周的数学在职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前后对教师TPACK水平的测量,以判断培训是否对教师的TPACK水平有影响。该研究将教师TPACK水平分为了解、接受、适应、使用和熟悉等五个阶段,通过访谈法这种定性研究方法,以确定教师TPACK水平处于哪个阶段。[8]

4. 观察法

观察法作为教师TPACK水平测量中一种辅助的定性研究方法也被研究者所采用,该方法的测量结果较为客观。例如,尼斯在2011年开展的数学教师培训项目中,为了了解教师在培训前后的TPACK水平,采用了观察法这种定性研究方法。该研究使用的观察检核表是基于舒尔曼的PCK观察检核表构建的,研究中观察教师在培训中的表现,使用观察检核表记录教师行为,最后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以确定教师所处的TPACK水平。[9]

三、国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测量方法研究启示

通过对国外近年来“TPACK测量”相关研究脉络的梳理,我们发现国外相关研究呈现两大趋势。

一是重视测量工具结构效度的检验。2010年之前的“TPACK测量”研究,研究者往往只通过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来检验测量工具的信度,缺乏效度检验;从2011年开始,研究者除了对测量工具作信度检验外,还通过探索式因素分析法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法对测量工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测,目前,这已经成为“TPACK测量”研究的常规研究步骤。

二是由单一测量方法转向多种测量方法相结合的混合式测量方法。早期的“TPACK测量”研究往往只使用单一的量表测试法对教师的TPACK水平进行测量,测量结构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验证。近年来,研究者的研究多采用主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式测量方法,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多林(Doering)构建了一个名叫“GeoThentic”的地理***教学环境,内设地理教学模块和教师评价模块,其中教师评价模块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观和定性)和***教学行为观察法(客观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的TPACK水平进行测量。[10]

未来TPACK测量相关研究,有两个方向值得业内学者展开研究。

一是学科化的TPACK测量研究。目前TPACK测量的相关研究只关注其一般性,而忽视了其特殊性研究,相关TPACK测量工具未与具体学科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在未来的研究中,针对具体学科特点的教师TPACK测量研究将会成为研究热点,也将成为TPACK测量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口,这部分研究主要包括学科TPACK测量工具设计、开发及相关实证研究。

二是TPACK混合式测量方法研究。从TPACK测量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趋势可以看出,整合量表测量法、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间接测量法等方法的,主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式TPACK测量方法必将成为未来业内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这部分研究主要包括TPACK混合式测量模式、方法和实证研究。

四、结 语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信息技术时代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全新界定,国内外同行一致认为TPACK相关研究将是未来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突破口。早期的TPACK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属于“定性研究”,而近些年来,TPACK相关研究逐渐由“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师TPACK测量、教师的TPACK培养等方面。“TPACK测量”相关研究在整个TPACK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关系到TPACK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也关系到教师TPACK水平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的制定,因此,值得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着重展开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AACTE. Handbook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 for Educators[M]. New York: Routledge,2008:9.

[2] Schmidt, D. A.,Baran, E., Thompson, A. D., Mishra, P., Koehler, M. J., Shin, T. 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Preservice Teacher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9,42(2):123~149.

[3] Archambault, L., Crippen, K.. Examining TPACK among K-12 Online Distance Edu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CITE Journal),2009,9(1):71~88.

[4] Koh, J. H. L., Chai, C. S., Tsai, C. C..Examining the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Singapore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 a Large-Scale Survey[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0,26(6):563~573.

[5] Chai, C. S., Koh, J. H. L., Ho, H. N. J., Tsai, C. C.. Examining Preserviceteachers’Perceived Knowledge of TPACK and Cyberwellness throug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28(6):1000~1019.

[6] So, H. J., Kim, B.. Learning about Problem Based Learning: Student Teachers Integrating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Content Knowledge[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25(1):101~116.

[7] Graham,C. R., Burgoyne, N.. TPACK Development in Science Teaching: Measuring the TPACK Confidence of In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J]. TechTrends, 2009, 53(5):70~79.

测量技师论文篇7

关键词:数据处理技术;教师教学工作量;理工科学院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其中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测算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思考教学工作量精准的测算方式,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是高校教学管理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Y校理工科学院数据处理技术测算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应用实践,探讨其对各高校的借鉴价值。

1数据处理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缘起

自上世纪90年代,数据技术萌芽以来,数据处理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在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1]。自规划颁布以来,各级教育行***部门和各级各类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高度重视,认识到了我们工作的计算机、媒介资源等已经不仅仅是完成简单文字操作的工具,教师和学生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会越来越多,传统的管理方式、学习方式和数据分析方法将不能快速精准地解决教学问题了,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应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创新的教学管理。各高校逐步建立了各级各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管理库,完善了教务管理系统、招生录入系统和项目申报系统等,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尽可能地挖掘数据处理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也积极考虑将数据处理技术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

2教学工作量数据处理测算的必要性

自2011年起,按发展、激励、惠及全体的原则,江苏省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根据省文件精神要求,Y高校实施了绩效工资管理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通过实施办法,体现不同教学科研岗位的绩效要素,合理确定分配等次和级差,在完善分配机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在绩效工资的审议分配中,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是基础环节,工作量核算的精准将有利于客观合理的评价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增强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1.高校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形式多样需要数据处理测算

教师教学工作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习(社会调查)、教学研究工作等类别,教学环节种类多样;针对理论教学环节,又有统考课、开新课、重复课等考核指标;针对实验教学,理工科类学院教学形式更多样化,需要考虑普通实验、大型仪器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实验操作考试等;实践教学环节分类更多,包括教育实习、工厂见习、工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博硕士论文等;教学研究工作包括发表教学论文、出版教材等。同时,教师从事的教学岗位不同,有专任教师、教学辅助人员以及聘请的校外兼职老师;还要考虑教师的职称,比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实验师等类别。教学工作形式多样使得教学工作量测算头绪繁多,需要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

2.高校计算教学工作量考虑因素多样需要数据处理测算

在教学工作量的核算中,不是将各教学环节的工作量按计划课时数进行简单的累加,各高校均会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规定计算折算系数。比如在Y高校理工科学院,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计算公式可谓天壤之别,所以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如果采用传统的计算方式,不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针对后期要修改的数据比较多时,用传统的计算方式比如EXCEL等很容易产生计算错误;同时传统的计算方式也只是一个数据统计的过程,并不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不能为学院分配绩效提供精准的数据和分析报告。

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需要数据处理测算

Y校是江苏省一所省属高校,Y校中理工科类学院占了33.3%,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承担了各自学院教学管理的大量工作,因近几年教学管理人员到龄退休以及教学管理岗位工作的艰苦与琐粹,部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明显不足。在年终工作中,有安排下学期的课务工作、量化指标的考核、教学工作量的测算等许多密集型的工作。如果教学工作量的测算能采用更加有效且便利的计算方式,这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教学管理工作上的减负,也是他们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依托大数据发展技术,对教学工作量做数据处理测算是十分必要的,这将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也能为教学工作量的分析、应用提供基本依据。

3数据处理技术在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测算中的应用探索

1.应用思路

Y校理工科学院数据处理测算采用了通过在数据库中编写计算程序来完成具体核算的方法。首先,研读各学院制定的《***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仔细理解学院的工作量计算精神,了解关键计算要素、核算系数和要考虑的教学环节等。其次,对数据库程序编写工作熟悉,熟练运用程序计算函数和SQL语句等,好的计算方法和好的数据处理流程能更加准确和高效地解决复杂和量大的数据处理。第三阶段的工作是将教师所承担的所有教学工作转换成可表述的数据输入建立的数据库工作表。最后运行数据处理中已经设置的程序,生成所需要的工作量表或其他的报表、数据分析报告等。

2.应用优势

Y校理工科学院采用的数据处理方式,借鉴了传统的处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了一种更便利、更精准、适合理工科学院可推广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测算模式。首先,虽然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学习熟悉数据处理中的程序编写知识,并能会实际灵活应用,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但各高校目前在职的教学管理一线人员大多数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或虽有资历较老的教学管理人员,但一般也会配备年轻的教学辅助人员,所以在接受数据处理技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度方面都是没有太多的困难和顾虑的;而且程序一旦编写定后,如果临时有一些***策和计算要求上的调整,也仅仅是修改程序中相应的统计项目和系数而已,教学工作量核算的劳动量可以极大的减少。其次,传统的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方式工作量大,头绪繁多,很多教学管理人员一到了年终核算工作量的时候,就精神压力巨大,工作量核算内容巨大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问题是传统的计算方式解决考核指标和系数多样的工作量测算,非常容易出错,而工作量测算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本文所应用的数据处理方式只要将前面几个阶段的工作做好,实际应用效果除了运算速度快外,计算结果也非常的直观准确。比如以某学院为例,100多名教师的工作量统计输入时间仅需2-3小时,核算结果仅需几分钟,而传统的计算方式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最后,Y校的工作量数据处理核算模式是方便应用推广的。对不同的理工科学院而言,也只需要根据各自的工作量测算办法,修改一些教学环节的计算参量即可。对于不同的学院和所有的教学环节而言,Y校理工科学院的数据处理技术是可以借鉴使用的。

3.应用展望

教师教学工作量测算在各高校是一个必做的工作任务,应用Y校理工科学院教师工作量数据处理测算模式可以顺利、精准地解决教学工作量测算问题。同时该测算模式使得工作量核算工作变得更有意义。一是可以使数据测算更加科学、精确。传统的计算模式只是将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结果,有的教学管理人员为了统计方便,比如会将一些测算指标的折算系数只保留一位小数,如0.9、1.1、1.3等,而用Y校的数据处理模式,可以将系数保留几位小数都能很快地统计运算结果,并且根据各学院往年的测算结果,结合学院教学管理方向的变化和考核指标的侧重,可以方便地调整系数值的大小,经过分析、比较,可以确定最适合学院绩效分配的工作量测算系数,能实现在教师所授课程的重要性、教师从事教学环节的不同等方面所体现的区分度,使教师能体会到教学工作量核算的公平性,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责任感。二是可以使数据测算更加具有借鉴意义。传统的测算模式大多是为了统计而统计,统计出的结果对各学院的教学工作借鉴价值不大。而Y校的数据处理测算模式可以引导学院的教学工作更加合理,促进学院各方面的发展。根据探索的这种数据处理测算模式,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学总工作量,在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根据不同教研室老师工作量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师的进修或出国访问时间;也可以了解分班授课和合班授课的工作量差异,为更合理的确定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提供依据;甚至通过数据处理测算结果,可以恰当的安排不同教师的工作任务,使教师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加有序发展。最后,工作量数据测算模式可以在教师教学工作量测算中引入一些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指标。比如,针对任教同一门课程班级人数相同的教师,如果只考核一般的量化指标,从工作量计算结果上看,工作量是完全相等的,无法引入教师教学的竞争机制。而应用Y校的工作量数据测算模式,可以在工作量测算中添加“教师教学质量系数”,这个系数可以由督导听课、同行评价、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检查后的结果来确定,加入到工作量测算办法和测算程序中,能客观地将教师的教学成效体现在教师最后的教学工作量结果上。综上所议,Y校理工科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数据处理测算模式实施方法有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精准地反映教师的教学工作,并能为学院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测量技师论文篇8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工学一体 教学改革

传统高职教学中,公差配合课程枯燥无味,课程多以理论和抽象为主线,学生难于理解,而对这门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形成,逐步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配置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联系设计课程和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也是从事机械加工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检测、装配与维修等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根据高职教育“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的教育理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在企业和校内做了大量的调研,对本门课程重新进行了优化设计,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设计基本原则,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而向的是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高中毕业生,水平参差小齐,而且他们没有生产实践经验,而且缺乏机械制造和使用机械设各的感性认识,学生们普遍感到教材内容生疏、枯燥无味,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针对学生这些具体情况,教师首先应从学生在中学所掌握的有关检测的基础知识入手,明确课程教学的日的和要求,合理分析,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正反辩论、模拟现场等多种形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开放型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组织选用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增加学生们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片面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全以抽象的理论为主,学生不能适应,教师课堂上也不能做到通俗易懂,直接导致这门基础课难学甚至学不会,与此同时,教材内容也不能适应工科机械类院校的背景要求和与时俱进的趋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得不到必要的技能训练。

具体的讲,《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上,教师的理论性较强,授课时多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所授内容比较抽象、乏味,并且该课程知识点多而杂,常常出现课堂枯燥无味、缺乏互动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引起学生的兴趣,改进教学手段,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三、《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工科背景下,提供学生的行业职业道德感尤为重要,笔者在实践教育中,认为学生职业岗位职业素养的培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理论与实训课程中直接或间接的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学生建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提供支持,促进学生建立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等优秀职业品质。

(二)培养学生心理素养和学习兴趣

公差配合与技术课程教学是学校在高职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本课程需要有效地通过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明白要生产一个合格产品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进入角色,一起体验要生产出一个合格产品的艰辛,从中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与此同时,教师要跳出抽象教学,要生动、直观地促进学生理解,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比较容易又比较深刻地掌握每个理论和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实践。

(三)培养实际能力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检测能力,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观察到,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去体验,提高操作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各层次的实践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总之,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结合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把理论和实验合起来。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形象化,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利用动画模拟进行课件制作,有效地进行演示教学,将静态的理论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文并茂、有声有色,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四、 结束语

公差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技术测量能力提高,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拓展,同时通过师生的互动,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教师要在特定工科院校背景下,从教学上把握行业环境氛围,制作生动、有趣、行业性、实践性强调课件,吸引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更有效结合。最重要地,高职院校也要注重教师队伍的训练,教师要具备一线生产或实践的经验,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在工学交替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把握学生,面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给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课业。由此,教师有必要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中,进行深入地教学地改革化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乔元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l.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罗杜宇李哲林.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118-121.

测量技师论文篇9

论文摘要:从信息化测绘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指出测量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全合理,反映测绘新技术的内容相对较少;与课程配套的仪器设备滞后于测绘科技发展;体现测绘新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的内容相对较少;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对测量学课程重视不够等。基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结合林业类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实验实习环节的建设、考核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测量学教学改革。

信息化测绘体系涵盖了地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表达、更新、应用和服务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为: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成果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及测绘产品社会化。信息化测绘技术是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础,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在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等支撑下的有关地理空间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的所有技术的集合。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农科为主,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测量学是开设面广、实践性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林业类专业如林学、生态学和森林工程等专业都开设测量学课程,测量学课程的授课计划学时依不同专业分别为48学时或64学时,包括课堂授课、课堂实验,外加开课学期末1周或2周的集中实习。

1测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全合理

测量学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仪器获取地理信息的内容多,获得的成果也以纸质***为主,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不便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没能充分体现信息化测绘体系下的测绘成果如何方便快捷地为林业服务,测绘新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等交叉融合教学内容比较薄弱。

1.2与课程配套的仪器设备滞后于测绘科技发展

仪器设备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滞后于生产实践。测绘生产单位早已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绘生产,可是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有的购不齐这些仪器,有的虽然仪器种类齐全,但数量太少,学生仅能进行参观性实习,根本不能用于生产性实习。

1.3体现测绘新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的内容相对较少

开设测量学课程的专业众多,但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不同专业在掌握测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量学在不同的专业中的应用应该各有特色。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强化专业领域特色,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测量学知识在林业中的应用。对于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应突出测量学中的中小比例尺的地形***或遥感影像***在林业资源调查和生态规划等中的应用,发挥大比例尺地形***在精细林业中的作用等。

1.4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由于测量学不是林业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他们认为不过是专业基础课,不太重要,学生普遍对这门课不够重视,加之实验实习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致使很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有关测量的问题不能轻松解决。

实验实习教学环节正是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虽然测量学实践教学占有本课程总学时一半的比重,但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实验实习班级逐渐增多,而实验实习场地并没有相应扩大,实验实习考核较为弹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做验证性实验,没能结合林业类专业做些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对实验实习环节不是很感兴趣,不能充分达到实验实习教学的目的。

2基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测量学教学改革

基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结合林业科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实验实习环节的建设、考核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测量学教学改革。

2.1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个重要环节。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前瞻测绘科技发展,面向社会,拓宽测绘领域,组织教师,协同相关高校的教师编写了《测量学》作为林业类专业的测量学教材。正确处理了传统测绘知识与现代测绘理论之间的关系,教材中既有先进的测绘仪器和技术,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技术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学在林业科学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2教学内容

顾及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林业类专业测量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将测量学教学内容划分为三部分:基础测绘、专业测绘和现代测绘,基础测绘部分包括:概论、高程测量、距离测量、角度测量、测量误差理论及地形***测绘等;专业测绘部分包括:生物多样性测量、林业资源调查及地形***在林业中的应用等;现代测绘部分包括:数字化测***、GNSS、数字摄影测量、遥感技术及GIS等技术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其中,基础测绘部分是学习专业测绘的基础;专业测绘部分突出体现测量学与林业科学的结合;现代测绘部分主要介绍测绘新技术、新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授课内容体系按照“基础一应用一提高”的基本思路,循序渐进,既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较好的处理了传统测量技术与现代测绘技术内容之间的关系。

2.3加强实验实习环节的建设

(1)加大投入,更新实验设备。

测量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应有基本的设备保障。测绘新科技的发展及新仪器的实用化,对教学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加大对测量学教学硬件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测量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必须进行更新换代,除有传统的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新仪器和新设备,如全站仪、GPS接收机、数字成***软件、GIS软件以及遥感软件等。只有不断引进测绘新仪器和设备,并使之充分发挥效率,学生才能接触前沿知识,与时代同步发展。

(2)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集中实习中,实习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校园内,科学地建设能够基本满足实验实习要求的场地,学生可在基地上进行测绘基本技能的实训。同时,在下属林场建立地形***识读实习基地,此基地地形起伏大、典型地貌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可直接将大中小比例尺地形***应用在林业中。若条件允许,也可考虑将测量学集中实习与林业类专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3)规范实验室管理。

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管理,全天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验室做实验;建立实验设备共享体系,使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仪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仪器借还制度和设备损坏赔偿制度等。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验和维修,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正确处理工程生产用仪器与学生实验实习用仪器的关系;加强与兄弟院校或生产单位的交流,到有先进仪器设备的单位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2.4考核制度改革

(1)试卷库建设。

为深化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的改革,推进考教评分离,使考试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及科学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了测量学课程试卷库。每份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和实践操作题等不同类型试题,保证了试卷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较为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智能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测量,理解记忆、实践操作、综合分析、灵活运用及求异创新等能力应成为测试的重点。

(2)改革课堂教学考核办法。

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统一进行,阅卷采用流水作业,同一老师评阅同一道试题,评分标准统一了,考试成绩更具可靠性。同时,总评成绩由卷面成绩、到课情况、课堂互动、实验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随机回答提问等方面组成。成绩评定方式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端正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认真地对待平时的作业,以更好地掌握测量学课程要求掌握的内容。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由于实践教学自身特点,仅凭上交成果或主观印象来确定学生成绩并不科学,为此必须要量化考核标准,科学合理地安排考核内容和形式。实习成绩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仪器操作技能、成果质量、实习小结和实习日记来综合评定,更为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实践成绩。

2.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创新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观念上,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忽视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创新意识弱以及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方法应提倡将学生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吸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形式,将“讲课、自学、讨论、实验、答疑”有机结合起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逐步形成学生参与和师生双向交流的机制,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形式中找到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作和开发面向教学、面向学生并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将复杂、抽象、隐含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直观表达,让学生身临其境,充满好奇和主动参与教学。进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测量学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都系统地掌握了测绘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多数教师也从事过实际测量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经验。但还要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教林业类专业的教师就应懂林学概论、树木学等相关知识,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把测量学与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教师综合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测量技师论文篇10

关键词:电子测量技术;教学改革;教材

作者简介:夏哲雷(1957-),男,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许华(1960-),女,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计量学院2011重点教改项目“具有电子测量特色的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HEXZ2011001)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47-01

“电子测量技术”是中国计量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电子测量技术在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通信、医疗、环保等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生活中电子测量技术也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例如电子称、电子表、电子体温计等等。“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用电参量的测量原理与测试方法,掌握典型电子仪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选取适当的测量仪器组成测试系统,准确测量电测量及正确处理测量数据,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同时要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方面的最新发展进程。笔者结合科研背景,尝试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

一、教材建设

教材的编写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立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概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注重作为教材的可读性和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入浅出,系统而全面。我们根据“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材变化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编写并公开出版了《电子测量技术》的新教材。[1]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

1.科学性

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应该阐述测量科学的丰富内涵。本教材对测量和计量的基本概念给予准确科学的描述,介绍了经典误差理论和测量不确定的概念和评定方法,并将误差分析和测量数据处理贯穿于全书。

2.先进性

相比同类教材,内容较新、实用性强。例如示波器部分,许多教材介绍数字存储示波器原理时是在模拟示波器的基础上额外加一个数字化存储电路,经过数字存储之后的信号仍然需要转换为模拟信号送给静电偏转CRT进行显示。事实上在新型的数字示波器中,被测信号通过数字化存储以后不再转换为模拟信号,而是经过计算机处理,直接以像素的方式显示出被测波形。

3.适用性

“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本教材的编写充分注重测试技术、实验方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介绍基本测量原理的同时充实应用实例。例如示波器的应用部分,介绍了示波器的基本测量方法、选择示波器应考虑的主要技术指标及使用示波器检测电子电路、AM/FM无线电测试和用数字示波器检测故障信号等。通过实例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并贯穿始终。

二、理论教学

我们对“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进行了统一规划,重点加强学生实际测试测量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电子测量技术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教学中突出实用性、前瞻性和趣味性。

1.课程网站

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教学平台建立了“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网站。在此平台上设有网络课程,展示整个教学板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部分进行学习。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可以通过Blackboard 教学平台进行讨论、交流。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建有丰富的资源,设有网络课堂、教学课件、***测试、视频资料、实践教学、知识拓展、讨论与答疑等板块。通过“讨论区”、“交流”等工具,可以实现教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很好地解决了师生课外交流少的问题;答疑板块及时为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提供解答和帮助。通过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学习难点和共性问题,以便在课堂讲授中进行更清晰的讲解。

如今高等院校都具备良好的网络设施,这为多媒体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在我们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有各种多媒体资源,如美国安捷伦公司、泰克公司、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的视频资料。多媒体资源能使枯燥且缺乏吸引力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文并茂、动静分明,对教学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尤其适用于“电子测量技术”这类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专业视频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行业的最新进展、电子测量仪器的正确操作和广泛用途。通常学生知道示波器可以测量电压、频率、相位,实际上在汽车修理中示波器也是很常用的仪器。

2.教学内容及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以主动方式获取知识。现代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一方面需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另一方面更应传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电子测量技术”的教学中,课堂上主要是介绍电参量的测量原理及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我们使用动画、视频、LabVIEW软件进行辅助教学,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例如,电子示波器的扫描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书本上则只能给出静态的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动画,可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化、趣味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适合个性化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介绍一些当前新技术,比如教师有针对性地介绍自己的科研心得和成果,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前沿动态。

3.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应当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效果和质量来展开。遵循知识向能力转化、理论向应用转化的原则,建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考试模式,形成考知识与考理解相结合,考理论与考应用相结合,考能力与考创新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采取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写读书报告三合一的考核方式。理论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环节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设计一个电子仪器(如数字示波器、任意波形发生器),通过教学平台提交;写读书报告,针对电子测量领域的新测试技术、新测量仪器发表见解。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在“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在制订课程体系中,课程组就培养创新人才达成了共识: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习乃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为根本。通过调研和论证,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选取一些具有创新设计价值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进行开发设计。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建立由浅入深的多层次体系,以验证型实验为基础、设计型实验为主体、综合型实验为提升的实验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电子测量技术”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利用常用的电子仪器(如各种电压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进行信号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因此开设一些仪器操作的验证性实验,同时,结合当前技术特点,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如Labview软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和仪器技术相结合,产生了一类新型测试仪器――虚拟仪器(VI)。虚拟仪器是一种由用户在计算机等通用设备组件的基础上自行定义设计的仪器。实际上,它是以通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系统,配合一定的标准电子测量功能组件,利用专门编制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实现信号的采集和后期数据处理等工作,并以一个如普通仪器面板一样的操作界面呈现出来。由于虚拟仪器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软件技术,配上数据采集卡,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出符合需要的各种电子仪器,如数字存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任意波形发生器等。

四、结语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教改工程。近年来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正在逐年稳步提高。学生是课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建设也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们参与教材建设、实验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并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中,在课程建设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哲雷,许华.电子测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测量技师论文10篇

学习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测量测绘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测量论文范文,测绘职称论文发表期刊。人常说,学一行,爱一行。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就要喜欢这门课程,对于测量平差这门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更是如此。在首次上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对要学习

学习

痕迹检验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痕迹检验论文10篇,内容包括痕迹检验实训心得,痕迹检验论文。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发现手印痕迹或者将手印痕迹显现出来之后,首先要对手印痕迹进行固定,然后在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把手印痕迹完整地从犯罪现场提取出来,才能对其进

学习

测量实训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测量实训论文10篇,内容包括测量实训报告范文模板10篇精选,热工测量论文。Keywords:guidingideology,functionorientationandcomprehensivepracticeroom,theconstructionofsystem中***分类号:TD2文献标识码:A

学习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服务员毕业设计总结,大学生服务员毕业实习报告。一、跟进学生,了解学生的信息需要高校***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信息需求特点及文献信息素质现状,这样在平时

学习

食品卫生检验论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卫生检验论文10篇,内容包括食品检验论文范文100篇,食品卫生检验管理论文范文。1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和意义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发展到怎样的水平,要看对卫生理化检验提出什么要求,并由分析化学为卫生理化检验提供什么样的理论

学习

地形测量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地形测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地形测量实验报告心得,地形测量技术1000字论文。传统的水下地形测量采用一般多以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及标尺、标杆为主要工具,用断面法或极坐标法及交会法定位,用测深杆和测深锤来采集水深数据,这种

学习

理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理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理科英国毕业论文模板,理科毕业论文答辩模板。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

学习

文书档案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文书档案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文书档案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文书档案学有关的论文。二、秦汉简牍官文书档案立法1.秦汉官文书档案的副本制度。秦汉时期为了防止官文书档案被篡改,设置了专门的文书档案副本制度,并制定定期核对的制度

学习

检验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检验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检验专业论文怎么发表,检验高级职称的论文。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认为

学习

医学检验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03)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检验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医学检验技术论文范文大全,医学检验论文大全100篇。1.2放射性测量仪器讲解气体电离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时,可应用动画显示这一过程:射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受激电离,产生出正负离子对,在电场的作用

学习

客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客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客服行业毕业论文题目,客服论文范本。绍兴市自来水公司主要承担绍兴市区的供水任务,供水区域360平方公里,供水用户24余万户,管网总长1700多公里。公司的管网漏损率、水费回收率、管网水质及压力综合

学习

专业检测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检测论文10篇,内容包括检测类技术论文怎么写,专业的论文检测。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教学设备也随之更新换代,各种先进设备也开始进入教学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实践技能,学校应该积极引

学习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检验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医学检验优秀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医学检验的毕业论文范文。1.1研究对象重庆医科大学2008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共69篇毕业论文。1.2基础工作在校期间开设专业英语、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文献综

学习

检验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检验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检验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模板。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中***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1研究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

学习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测量测绘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测量论文范文,测绘职称论文发表期刊。人常说,学一行,爱一行。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就要喜欢这门课程,对于测量平差这门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更是如此。在首次上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对要学习

学习

痕迹检验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痕迹检验论文10篇,内容包括痕迹检验实训心得,痕迹检验论文。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发现手印痕迹或者将手印痕迹显现出来之后,首先要对手印痕迹进行固定,然后在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把手印痕迹完整地从犯罪现场提取出来,才能对其进

学习

测量实训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测量实训论文10篇,内容包括测量实训报告范文模板10篇精选,热工测量论文。Keywords:guidingideology,functionorientationandcomprehensivepracticeroom,theconstructionofsystem中***分类号:TD2文献标识码:A

学习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服务员毕业设计总结,大学生服务员毕业实习报告。一、跟进学生,了解学生的信息需要高校***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信息需求特点及文献信息素质现状,这样在平时

学习

食品卫生检验论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卫生检验论文10篇,内容包括食品检验论文范文100篇,食品卫生检验管理论文范文。1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和意义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发展到怎样的水平,要看对卫生理化检验提出什么要求,并由分析化学为卫生理化检验提供什么样的理论

学习

地形测量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地形测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地形测量实验报告心得,地形测量技术1000字论文。传统的水下地形测量采用一般多以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及标尺、标杆为主要工具,用断面法或极坐标法及交会法定位,用测深杆和测深锤来采集水深数据,这种

学习

理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理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理科英国毕业论文模板,理科毕业论文答辩模板。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

学习

检测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检测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检测毕业论文格式网站,搞检测的毕业论文怎么写。1.2020年11月04日前,完成选题与开题工作,选题可参见附件2《工商管理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2.应教务处要求,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