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篇1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目标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做起,在不同学段开设健康教育课,让学生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完整社会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学校建立健康教育推进机制[3]。健康生活理念需要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健康中国的中流砥柱,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应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当前的学校教育重心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关注度不够。如今,校园中的小胖子随处可见。为了减少日后患肥胖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概率,学校应对此加以重视,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前预防。健康心理学理论预防疾病的思想尤其突出,以全新的角度阐释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强调“治未病”[2]。该理论认为,我们不应该等到身患疾病时才去反省日常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要时时刻刻有预防疾病的意识,保持身心健康。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健康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预防为主,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质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日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
二、以强化健康信念为关键内容
当前,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主要以宣传与普及健康知识为主,忽视了健康信念的培养。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将健康信念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健康知识以及预防疾病的一些手段,但是在理解以及运用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健康心理学知信行理论中,“知”代表“知道”,要正确认识健康知识;“信”代表正确的信念与积极的态度;“行”代表行动,改变不良行为,形成健康行为[4]。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健康教育应该以强化健康信念为关键内容,以宣传普及健康知识为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
健康心理学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身心健康问题[5]。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了解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生理发展日益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为:他们既要求***自主,同时又对父母和老师有着深深的依赖;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学习成绩、人格、情绪特征等,并且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除了传授健康知识、强化健康信念之外,教育者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信念与积极态度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开展健康知识小课堂、疾病预防我在行、火灾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动,建设有利于学生健康信念养成以及积极品质形成的绿色环境。
(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力量
知识的传授与行为养成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以健康行为养成为出发点,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学校教育主要以班集体作为组织形式,班集体的力量对学生影响巨大。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创建健康的班级文化,在班集体中多开展健康主题活动,通过群体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的健康信念,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水平。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调
在当代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各中小学除了配备卫生保健教师外,还应充分发挥生物教师、体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作用,在生物课、心理课和体育课程中渗透健康教育。坚持问题导向与健康需求相衔接的原则,围绕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合理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另外,健康教育教师应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做出表率。课堂教学是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课外实践是践行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域。学校要结合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健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的运用与良好行为的形成。
(五)发挥网络的教育力量
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媒介资源,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这一资源,通过浏览互联网网页、关注与健康相关的公众号等方式,了解科学的健康知识,逐步培养自己的健康理念。
三、家校社联合,开展健康教育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与所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认为环境有四个系统,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9]。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人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多元的健康教育团队。健康教育团队应当集合教师、家长、社区卫生工作者,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健康教育目前主要依靠学校的力量,通过学校的宣传,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协同家庭和社区,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教师与家长应经常联络,协力合作。同时,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健康教育功能。社区卫生机构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健康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导教育;净化心灵;健全人格
当今社会,繁重的课业负担,来自社会各界的学习压力等使中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排解压力,进行正确的疏导,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恰当的情绪,进而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目前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承受能力差
中学的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大大小小的考试也有很多。很多学生在考试时十分紧张焦虑,这种情绪往往影响到自己水平的发挥。一旦自己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失去学习兴趣。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然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
2、自信心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便是老师在提问问题时举手发言的同学很少,这就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竞选班委,参加文艺活动时,也有很多同学不够积极主动。很多同学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自信心,不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3、人际关系不协调
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重要“飞跃”时期,这时的好胜心、好强心正在逐渐加强,喜爱听老师和长辈的表扬,希望受到同学的关注。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于是“告状”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学生有较强的报复心理,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耿耿于怀。这种学生极易受外界的暗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暗示,更易引起内部心理冲突,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后天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成员与他人交往方式,对其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心胸狭窄,不肯吃一点亏,则其行为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的性格,在同学交往中,如果有人不拘小节,随便糟蹋别人的东西,也会从另一角度强化某些人的狭隘性格。而另一原因是由于敌对倾向而引起的。这些学生会因为同学向教师反映自己的一些错误,误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
4、早恋问题
早恋问题是中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大家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很多同学受早恋问题的影响,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面对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1、转变角色
当学生来找老师倾诉心中的困惑于压力时,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此时自己更应该成为学生信任的朋友。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的对报告人的关切,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学生倾诉时,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都先让他把话说完,让他把自己的感情完整地表露出来,这时候所要做的只是积极地倾听,并不急于评判,在倾听的同时,把关注自然地表露给学生,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怒、同激动。通过有目的的关注与倾听,敏锐地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正确理解报告人的情感或动机。
2、鼓励大于教育
当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时,教师可以不要急于给学生讲大道理,而是与共同用探究的态度来查明事情的真相,分析事情的对错,然后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去分析整件事情,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件事的处理方法。而且注意在教育他们待人以宽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干脆***地去处理事情,尽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3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
在自然灾害多发、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心理危机是十分现实的威胁。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1993年就已预测:精神神经疾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从上世纪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出了无知便无畏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变得越来越“胆小”起来,越没有个性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成人化的社会里,孩子毕竟是弱小者、顺从者,他们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必须从小就得学习和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洞井小学也不例外,在2008年下学期,建立了心灵小屋。
“心灵小屋”是我校为了使同学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心境更加开朗,更活泼而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是大家接受心理咨询的场所。心理咨询室由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们解决有关心理问题,包括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我们的“心灵小屋”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完善,让同学们在玩玩乐乐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心理咨询室采取色彩柔和、富有童趣的布置。“心锁打开,阳光进来”八个大字与旁边的太阳组合,让孩子们心情豁然开朗,各式各样的向日葵激励孩子们蒸蒸日上;可爱的时钟告诉孩子们时间的宝贵;完善的制度增强了孩子对它的信任;可爱的卡通窗帘与飘飘的柳叶把孩子带入童话森林的意境中,粉红的窗帘加嫩绿的沙发,更是给孩子们一个轻松、舒适、温馨的环境。
“心灵小屋”虽小,但它将成为你们的知心朋友,在室内可以尽情地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它是放飞心情的“快乐屋”。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4
关键词:中学生 青春期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形成原因干预措施 应对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关心学生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随着中学生中自甘落、自杀、自残等心理危机事件不断涌现,青少年在刑事案件所占比率的逐年攀升以及暴力犯罪的年轻化等因素,有关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深入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查找和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解决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难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其健康成长,严重时危及生命、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调查的对象
初中生(七年级和九年级)、高中生(高二年级)和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
二、调查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依据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个体的适应性和对学习压力的承受程度;②应对心理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等的自控力;③与同学、老师的人际交往;④家庭环境;⑤家校互动;⑥社会环境;⑦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等方面。
三、调查的方法
采用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访谈、心理危机个案疏导追踪和社会调查相结合。
四、调查的形式和程序
由问卷调查、走访部分中学生的家长、走入不同层次(城市、城镇、农村)的学校,跨区域学校间联合协同、深入社会调研相结合,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和家长卷两部分。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团体施测和随机抽测相结合,以记名或不记名方式自愿填写,依次对560名初中生和665名高中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又对近500名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汇总分析,研讨论证,得出结果。
五、调查的结果
初中生参与问卷调查560人,无效问卷5份。其中男生299人,女生261人。高中生参与调查656人,无效问卷3份。其中男生345人,女生311人。学生家长参与调查500人,有效试卷468份。其中初中学生家长257人、高中学生家长211人。
现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几个重要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一)个体的适应性和对学习压力的承受程度方面
1.个体适应性方面
调查发现处于青春期12-13岁的七年级,有19%的同学不适应新学校的管理方式,其中男生适应性最差(占28%),女生适应性最强(仅占4%)。九年级同学对学校的管理方式的适应性明显降低了。这充分说明他们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男性个体的适应性明显比女性差。走访发现七年级同学,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或新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适应。中学生的适应性在稳定的环境中会逐步得到培养与提升,但是,总体上仍有16%的个体适应性始终较差。
2.学习压力承受程度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觉得学***张、压力大,处于青春期的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时学习压力最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抗压能力逐渐增强,觉得学***张、有压力的程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中学生觉得学***张、压力大。
(二)应对心理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等的自控力
走访、调查发现:有大部分中学生感觉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心里冲动;有些中学生意志力薄弱,不能自我约束,养不成良好的习惯,致使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应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等的自控力也较差。
(三)在人际交往方面
中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九年级人际交往失败的同学最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女生人际交往失败也相当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与人交往变得更加融洽,相对而言,男生恰好相反,与人产生心理矛盾的几率增大。走访、调查发现当今中学生特别是毕业年级中早恋现象相当多,且一旦失恋产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也很严重,值得引起老师和家长们高度重视。
有关中学生缺少家长、集体和教师关爱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学生家长对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的孩子关爱较多,但毕业年级同学觉得缺少集体的温暖。高二年级同学觉得缺少家长的关爱的最多(占8%)。走访、调查发现: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没有小学的时候与同学和家长相处得那么亲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乐意与父母或老师沟通了,给父母有一种疏远感,甚至有了心理烦恼时闷在心里也不愿意告诉父母。
有心理烦恼时,中学生通常采取的处理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同学憋在心里自我安慰,九年级高达42%。有10%的同学宁愿压到心底生闷气,也不愿与同学、老师或家长沟通。这是导致心理危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值得特别关注!
(四)在家庭环境方面
1.一些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差,家庭心理气氛不好
不利的家庭环境影响是诱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7%的同学觉得缺少家长的关爱,甚至是受到歧视。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民工常年进城或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有很多中学生留守在农村,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更谈不上心理上的呵护。有的父母经常吵架或在家聚众打麻将等,父母的离婚率也在逐年攀升。这样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缺少关爱,甚至受到家长的歧视,使得发生心理危机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九年级家长的期望值最高,占49%,说明家长对初中生的期望值过高,来自家长的压力会更大一些。按性别来分,刚进入青春期的七年级的父母对其期望值最高,占61%,家长对男生期望值均高于女生,也许是受“望子成龙”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男孩寄予厚望所致。
(五)在社会环境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的危机感逐渐增强,就业压力也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社会环境不好,舆论导向有偏差。
(六)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方面
从走访中学生家长和家长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比学生问卷反馈的结果更真实、更客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家长们普遍认为当孩子进入中学后,没有童年时那么听话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沟通上的障碍,有些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negative mind)。有的学生这种情况甚至很严重。部分家长觉得与孩子之间有了很明显的“代沟”(gengration gap)。
六、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主要形成原因
(一)青春期个体适应性较差,家长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大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同学觉得学习压力大,激烈的竞争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很难适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控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样,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也会逐渐变弱的,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劲有力了。要想提升这些能力需要有张有弛、科学培养。再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想让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于是利用假期和周末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辅导班,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身心都没有时间得到休息和调整,自控力减弱,适应性也随之变差,各方面压力过大,多种因素叠加就容易诱发心理危机。
(二)个人社会关系微环境不好,人际交往失败
调查结果显示:人际交往失败会对中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进入中学后心理烦恼因素增多,矛盾激化,一些关系破裂,如失恋、与人交往失败等。心理烦恼无法排解时,就可能会产生心理危机、绝望甚至是轻生的念头。如心理疏导不及时,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与人沟通不畅,人际交往失败是导致心理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环境不好,家校互动少,形不成教育合力
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父母的个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心理气氛等。家长的人格和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很多家长不懂得心理学知识,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家长不主动配合学校的调查,在家校互动方面多数处于被动地位
(四)社会不良现象误导,社会舆论导向有偏差
13-18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想广交朋友、多认识社会,来者不拒、无原则地接纳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他们无力甄别是与非,极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诱惑或误导。特别是当今网络极为发达,一些黄、赌、毒充斥着社会的角角落落,稍有不慎,中学生就会误入歧途。大众媒体、社会舆论有些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或引导有偏差,譬如一些电影、电视、卡通片浮夸的故事情节很易被青少年效仿,对中学生在心理教育起了反作用。
七、干预措施和应对策略
(一)增强自身适应性,管控好各种压力
心理学家丁瓒说:“人类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发的。”所以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升学生适应性的重要一环。要想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到中学后,尽快融洽与同学、老师、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适应性。在中学生转换学段时,有序对新科目进行学法指导、新教师介绍、新学校认知等方面进行科学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二)学生、老师和家长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作为学生,主动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人与人通过沟通,相互间增进了友谊,增加了信任,即使以后发生了一点小矛盾,也会通过理智的交流化干戈为玉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从心理关系上与人增进亲密感、融合性和协调度,就能相互接纳,相互启迪,相互激励,促进个人成长。
2.作为家长和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
沟通是教育的基础,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才能接纳你的思想和启迪。遇到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时,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学生感觉得到交流带来的快乐和体验,就会慢慢接纳你,逐步打开心扉。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将压抑在心中不平的、不满的、苦闷的、愤恨的不良情绪全部倾泻出来,也就基本解决了心理问题,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优化家庭环境,加强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创办家长心理教育辅导学校,聘请心理专家及时讲解相关知识和技能,既能弥补家长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欠缺,又能让家长认识到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家校互动,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充分挖掘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发挥的潜能。双方相互协作,摸清学生的心理动向,做到学校与家庭心理教育相吻合、时空全覆盖,形成教育合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抓好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强化教师队伍
***府机构的规划、人事社保、教育等有关部门相互协同谋划,科学合理布局学校。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划区域、跨学校统一调配优质教师资源,优化完善教师结构。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心理教育水平。
(五)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舆论导向的监督
***府有关部门要多树立榜样,大力弘扬正气、凝聚正能量,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大监督和治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管控信息和网络环境;严打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的黄、赌、毒;文化界多创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充满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大众媒体、社会舆论多做正面的报道、宣传和引导;为中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
调查结果表明,问题已经存在,而且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要加以解决。当然途径很多,但就我们的研究而言,我们认椋让这些具有青春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同学参与到学校开设的“英语社团”里来,不失为一种新方法和好办法。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杨治良,郝兴昌主编.心理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3]林昆辉.快乐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4]陈少华,邢强主编.心理学基础.暨南大学,2016.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5
关键词:中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模式
中***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4-02
中学体育自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也开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身心健康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科学地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人际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和乐观积极学习生活态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区西安市6所重点中学8、9、10三个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每校抽取180名学生,总样本量1080人,回收有效问卷874份,有效回收率82.12%,其中男生480人,女生394人。
2.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设计了“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调查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r=0.741,t=1.923,P>0.05,无显著差异。效度检验采用“专家咨询评价法”,经检验表明问卷一致性程度很高。心理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量表892份,有效回收率84.9%。运用SPSS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和现状。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师生角色、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措施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便于教师施教,利于学生学习和相互促进,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展示独特的体育个性。调查显示,有87.4%的中学体育教师把新的理念运用的教学实践之中,83.5%的教师有教学心得和体会,73.6%的教师撰写过教学论文。说明体育教师对《标准》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热情。《标准》扩展了中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调动了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到和谐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调查的6所中学在贯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体育教师培训和学习上全部达标。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男生选择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的人数高于女生,女生选择心理健康的人数略高于男生。总体上,中学男、女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比较全面,只是男、女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和自我兴趣取向不同。
2.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需求。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健康的心理不但是保证学生不断追求运动技能与体能的内在驱动力,而且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融入竞技体育之中的心理因素培养无疑是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方法。
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SCL-90自评量表各因子分≥2.5分表示“可疑有症状”,因子分≥3.0分表示“肯定有症状”。因此,学生不适症状均分3.0分作为评判学生健康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SCL-90测试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发现,测试中学生焦虑因子均分1.68±0.43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组1.55±0.52,t=3.18;偏执因子均分1.85±0.32高于常模组1.73±0.59,t=3.34,P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比较全面,希望借此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SCL-90量表各因子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除了焦虑和偏执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组外,差异显著。其他因子均分与全国常模组无显著差异,女中学生的忧郁均分高于男生,差异显著。其他因子均分男、女学生均无显著性差异;体育与健康课程适应了新时期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促进了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有效互动的新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也为新课程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体育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2001:123-127.
[2]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10-79.
[3]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3.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6
【关键词】数学;培养;学习方式;健康心理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当代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嫉妒、焦虑、任性、孤僻、社交困难、神经衰弱、情绪反常、逆反心理、学习不良等等。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结合数学学科教材的特点,立足于数学课堂主阵地,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耐挫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还给学生一片绿荫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情感和理性认知上的动态双边教育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认知活动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敢于思考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用学生精神充分放松,有利用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人格的吸引力,从而乐于学习教师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尊重,学习的自信心自然而生发,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教师只有真诚地、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才能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心与心的相应与沟通,让学生敞开心扉,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失败的挫折。
2.合理设计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组织小组合作讨论,要让学生“动”起来,去主动寻求、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样才会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合作”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系统化地了解数学知识。教学过程强调互动,在互动的双边活动中,由教师主导,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施加影响,达到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垂线》这一课时,教师提出要求,并进行演示后,由学生自已画,学生在画时出现困难,教师相机点拔,学生的心灵上的成功与满足感油然而生,满足了他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加激发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热情。这时的学生很乐于帮助其他的有困难的同学,形成良好的心态与互相帮助的精神。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特别是教材上安排的一些研究性材料,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上,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问题的探究、实验,然后每组将他们的意见综合进行汇报,老师进行评价、总结,指出每个小组的成功与失败,并适当进行表扬,但切忌讽刺、挖苦学生,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竞争、激励的过程,也会成为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教学过程中,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同时,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得以融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康的心理。
3.构建科学高效课堂,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都极强的学科,学习数学是一个积极而又快乐的探索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又是一个艰苦、紧张激烈的思维过程。教师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教育学生不畏困难,追求真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不少学生在小学时数学成绩优异,而到了初中,成绩直线下降,特别是有些女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畏难心理,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数学课堂一般都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在数学教学中,总是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非凡的意志努力,要经历成功与失败的多次较量,在经历这些挫折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向上的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年陈景润的老师沈元就讲过:“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自此陈景润就立下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以摘取明珠的理想。此类事例的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4.积极合理恰当评价,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好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积极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7
依据整群抽样原则,选取某师8个团场及师直属中学为项目点,再从每个项目点抽取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各1所,共调查学校1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团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分析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法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性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质量控制调查员调查前由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意义,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时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无署名自填问卷,并保证调查现场无老师。
2结果
2.1某师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根据量表计分标准,以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2.00为存在心理问题,则某师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率为41.85%,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8.15%。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为33.98%,中度心理问题者为14.28%,偏重度心理问题者为5.50%,严重心理问题者为4.39%(偏重和严重合为重度)。评分总均分1.97<2.00,总体心理状况良好。10种心理问题中,“学习压力感”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综合评分上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四种心理问题。10个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见表1。
2.2男女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某师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在强迫症(χ2=17.62)、偏执(χ2=11.14)、敌对(χ2=12.83)、人际关系紧张(χ2=10.30)、抑郁(χ2=30.24)、焦虑(χ2=28.76)、学习压力感(χ2=18.53)、适应不良(χ2=12.86)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情绪不稳定(χ2=8.68)、心理不平衡(χ2=6.92)男女中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表中的评分有强迫症、焦虑、情绪不稳定女生大于男生,学习压力感男生大于女生,见表2。
2.3各学段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高中、职业技术高中学生的心理症状在强迫症(χ2=13.29)、偏执(χ2=40.10)、敌对(χ2=24.71)、人际关系紧张(χ2=58.02)、抑郁(χ2=50.40)、焦虑(χ2=71.48)、学习压力感(χ2=74.94)、适应不良(χ2=103.76)、情绪不稳定(χ2=56.90)、心理不平衡(χ2=27.19)3个不同学段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覆盖了10个分量表因子的全部内容。综合评分中大于2.00分量表因子的排序,初中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职业技术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适应不良、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症、偏执。3个群体都是学习压力感评分最高,见表3。
2.4初中生各学段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上3个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9,P>0.05);而在偏执(χ2=17.71)、敌对(χ2=19.42)、人际关系紧张(χ2=28.06)、抑郁(χ2=29.84)、焦虑(χ2=58.88)、学习压力感(χ2=56.30)、适应不良(χ2=41.06)、情绪不稳定(χ2=43.19)、心理不平衡(χ2=15.35)3个年级学生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中3个年级10个项目的综合评分上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见表4。
2.5汉族、***族和哈萨克族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汉族、***族、哈萨克族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χ2=29.35)、偏执(χ2=54.45)、敌对(χ2=31.04)、人际关系紧张(χ2=12.69)、心理不平衡(χ2=34.91)3个民族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抑郁(χ2=5.48)、焦虑(χ2=8.05)、学习压力感(χ2=9.51)、适应不良(χ2=8.16)、情绪不稳定(χ2=9.66)3个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讨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中学生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体育锻炼的各种形式来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1.心理健康的涵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含义至少包含4个维度:认知维度、情绪维度、人格维度和社会适应维度。
2.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青春适应期。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学生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3.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思想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也就是说既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自暴自弃。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
3.2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
4.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1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选择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从项目中获得乐趣与享受。但是同一种活动与锻炼方法,对有些人的情绪可能起积极作用,对另些人起到消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锻炼,使锻炼能对心理有积极的影响。
4.2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
许多研究表明有氧练习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肌肉耐力促进肌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运动,还可以降低焦虑、降低抑郁、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心里稳定性。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必要性的。如健美操和慢跑等运动对改善中学生生活与学习所产生的焦虑和抑郁,对自我观念的增强,对精神压力的耐受力增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4.3尽量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的方式选择回避人际竞争的活动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情绪。这种锻炼方式之所以能加强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理由之一就是,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不会使参与者因失败产生消极情绪,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的中学生,失败过多会减损很多有益的情绪,如兴奋、自我效能、自豪感、成就感、胜任感和控制感等。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让学生能通过体育锻炼感受到成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
5.锻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体育锻炼兴趣的保持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锻炼时兴趣的保持,不要因为长期的从事某种锻炼而抹杀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退出锻炼。
5.2选择中等负荷强度和适宜的锻炼时间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9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各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有时把握不准,把心理行为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混淆在一起,在处理态度和方法上会出现偏差,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他们凭以往的经验往往认为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就意味着自己又有“问题”了,因而经常采用掩饰或者回避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有的学校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由于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之间接触机会较少,且咨询室每周只能定点开放,加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因而很难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是不可能接受教育,也不能用心去学习。他们只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短时间约束自己,三天过后他们就会“显形”,各种心理问题就会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来,所以适时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起分管校长负责,德育工作教师为主体,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校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对全体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教师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如在高一年级开设《高中生心理学》课程教学,高二年级开设《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公关礼仪》等课程;高三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课程;同时立足职校,以学生成长发展课题为主线,编写或完善一套符合职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年级、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业余***校,定期对学生进行***的基础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开办“法律学校”(学员为受处分或严重违纪的学生),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特别是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视参加教育的情况及现实表现最终决定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意见;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的大***方针、国情教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职业理想与青春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打击校园暴力活动,校园优良传统教育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
(二)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以与学生平等、亲密的态度来了解与协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耐心细致、诚挚深入的具体辅导之中,辅助学生自主地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班主任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班主任平时与学生相处中建立起来的。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活动和实践,而组织班队活动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通过德育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治思想素质。如在学生如何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上,可以通过造作一个短片再现一个家长的心路历程,从中使孩子知道父母的心声和不易,再通过专家的点评,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并掌握双方有效沟通的技巧。
(三)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建立心理咨询室,该室的设计基本符合专业心理咨询室的要求,且配合适合需要多媒体设备,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BBS等为学生的心理咨询构建可匿名互动的交流平台。时间上有切实保证,每天中午和放学后设有专人值班。同时设立校园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每次课外心理辅导做到有档存、有资料、有记录,对咨询学生有反馈,使学生每次都能吃到一顿令人酣畅淋漓的心灵鸡汤。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进行咨询与辅导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不要摆出说教、说理的姿态,要引导学生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使他们安定情绪,减轻紧张程度。第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学生、理解其苦恼之处,进行共感性的心理辅导。第三,把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思想***治教育区分开来,不要一味指责学生的行为,甚至贴标签、扣帽子。要做到认真地倾听,全面地接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第四,不要单方面中止咨询,要有计划、有阶段地进行,以情感疏导为中心,使学生达到情绪上的***,让其体验心理辅导后的愉悦。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有些问题只能感受不能提出,如果被动地遵循心理咨询的自愿求助原则,许多学生就会永远徘徊在心理咨询室外,失去许多成长的契机。心理教师必须带着职业的敏感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主动接近学生,及时地给学生们以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得到适宜的心理援助。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认真学习中央文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关系到全民族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品学兼优”的优秀生,学校考核的也是所谓的“升学率”“优秀率”,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多数针对那些行为不良的学生。而那些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也就是“学困生”,常常成为学校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不高,但是也没有特殊的异常行为,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边缘人物,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被所谓的“优秀生”和“中等生”所轻视。长此以往,“学困生”由于长期的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面临学习成绩和群体的各种压力,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的落后,影响他们的正常、健康的成长。他们不能进行自我矫正,特别需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耐心地疏导和帮助。所以,分析“学困生”行为的表现特点和心理因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有助于“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白城市第一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
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由此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失落感、畏惧感、焦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其过程简示如下:
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
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学生心理健康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