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作文篇1
孝,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千年的美德,它的内涵亘古不变,它也必将一如既往被我们承接与发扬。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有关孝道的心得体会600字作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中有关孝道的心得体会600字作文一
孝!自古以来流传千古的中华美德,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反复冲刷,仍能焕发耀眼夺目的光芒。然而,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黯淡无存了!
现在的青年,不专心学习,打架、逃学是屡见不鲜的了。有的,不顾父母的辛苦,回家后母亲做的菜不合心了,抓起碗就往地下摔,一跺脚,指着父母的鼻子就“开战”,什么难听的话都蹦出口了!有的还是网吧里的“大地主”,一坐就是一两天,不吃不喝,更谈不上回家了!让父母在家担心不已、坐立不安就罢了,末了还得等父母三请四请的请回家,有时磨破嘴皮,到最后还被子女大骂一通,撞了满头灰。有的,挥金如土,把这种习惯当作阔气的表现。经常不回家,父母的好言相劝全当耳边风了,左耳进右耳出。好了一两天,又不见踪影了,还三天两头的打电话要钱,久不久还惹出了事。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难道,这流传千古的中华美德就这样被青年们“征服”了吗?噢不,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不能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虽然我们没有亿万家产送给父母,但我们能送一束鲜花;虽然我们没有豪华的小轿车带父母出门旅行,但我们能牵着父母的手陪他们散散步……其实父母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只需要一点温暖。我们应该尽我们的能力,为他们尽孝!
朋友们,你们扪心自问:孝,你们做到了吗?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性的文章,观点明确,谈到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有针对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本文只是举了当今不孝顺父母的例子进行说教,缺乏严密严谨的道理举例论证,使文章苍白无力。
初中有关孝道的心得体会600字作文二
现代的都市,灯红酒绿,不断为了生存的我们,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不断接受着艰难困苦的考验,不断在“时光”洪流中挣扎,也在‘生活的淘汰赛’中不断的出局,不断地荣升,同时也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条件与精神财富。
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每当想要早起的`我们惫懒的躺在舒适的床上,不愿在朦胧中睁开睡眼惺忪的双眼时,我们的父母在做些什么?每当,我们在电视机前欢声笑语时,我们的父母又在做些什么。每当我们跟父母无理取闹时,可又曾想过父母的叹息与悔恨。
沧桑的的脸上流逝着岁月的痕迹,斑白的头发映刻着风霜的洗礼,枯黄的手“指向”的是生活的艰辛。然而身处在高度文明包围中的我们为什么总让他们操心呢?为什么?
在我中华绵延的五千年文化中,不乏有“孟母三迁”的典范,在不知不觉中父母已经替我们铺好了道路,但换来的是“青春难驻”的逝苦啊、
着名作家汪国真的诗集中曾谱有一首《蝶恋花》写到:“自古青春难驻,年少正好射虎,妙手婉风华,功就与君共驻。起舞,起舞,更有憧憬无数。”读罢此诗,是否更应珍惜少年时?是否还“纸醉金迷”,自我陶醉呢?
那么,请珍爱父母,留住时光。尽管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但请不要挥霍青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要忘记莅临在我们肩上的重担,不要有太多悔恨。努力吧!
初中有关孝道的心得体会600字作文三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天真烂漫的少年,我们一天天长大。
9年前,我3岁,读幼儿园。每天傍晚放学回到家,都会给刚下班的妈妈倒一杯柚子蜜茶,都会为妈妈唱一首儿歌:“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妈妈辛苦了!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叭叭!”当我清脆响亮占着口水的湿湿的吻贴上妈妈的面颊时,妈妈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6年前,我6岁,读小学一年级,常常趁奶奶午休时,把她的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奶奶醒了,我就赶忙把鞋放回床前,并告诉奶奶:“鞋里面有好多好多阳光呢!”奶奶说:“乖孙孙,你就是咱们家的小太阳,奶奶的心都被你照得暧烘烘的。”
3年前,我9岁了,大约是在那年的冬天吧,爷爷得了落枕,疼得晚上没法睡觉。我心疼爷爷,半夜起床给他用毛巾冷敷。爷爷怕影响我休息,就骗我说已经不疼了。我不信,赖在爷爷房间不走,说要留下来陪爷爷。结果害得爷爷整晚都在装睡,咬着牙和疼痛作斗争。直到第二天,爸妈知道了,批评了我。我才知道自己好心办了坏事。我给爷爷道歉,为他端汤倒水,细心照顾,直到爷爷康复为止。从此,我们爷孙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深了。
同学们,孝敬父母长辈就是这么简单。让我们快快行动吧!用一颗反哺之心,用点点滴滴饱含深情的爱,来报答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吧!
初中有关孝道的心得体会600字作文四
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父母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父母从孩子的生命诞生起,就期盼着他一生的精彩,为他忙碌,为他操劳。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自觉,那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谁能感受到,胎儿躁动时父亲幸福的抚摸?有谁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时母亲忍受的痛苦?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是满怀激动的欢笑;当襁褓中的婴儿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现最多的是耐心;当我们咿呀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回赠我们的是无数的亲吻;当我们受到挫折或充满委屈时,父母的宽慰会及时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赋予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可以说,父母的关怀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
“百善孝为先。”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希***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愿和行动。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整理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孝为德之本。”由孝敬父母衍生开去,就是博爱,就是学会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爱人类。每个人出生在家乡故土,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成长,他都应该饮水思源、知恩***报,都应具有桑梓之情、赤子之心,长大后要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和人民。由孝道推衍开去,一个正直的人,还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扶贫济困,除恶扬善,让世界充满爱,让社会充满真诚、善良和美好,让人们都生活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之中。这就是大忠大孝,这就是孝行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
初中有关孝道的心得体会600字作文五
孝道是我国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有一个阿姨叫张嫂,她因为没去大城市的医院看病,只在村上的医护站看,那里又贫穷又没有好的医疗器材,医生的技术又差,张嫂只是得了一点感冒,而医生却说她失去了生育能力。张嫂回家伤心的哭了一夜,于是她去福利园领养了一个小女骇,并把她起名叫楠楠。一开始她十分疼爱楠楠,后来她发现自己怀上了孩子,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她去县医院把孩子生了下来,母子平安还生了3个,两男一女。于是她开始对楠楠不好了,一次,她把大儿子和小女儿支去河边捞鱼了,让二儿子去很远很远的外婆家送东西。楠楠刚到家,张嫂假借把楠楠洗澡,把她的手脚绑起来,用烧红的的铁往她生上戳,痛的她直叫唤,弄完后还把她洗了一个热水澡,同学们想一想这该有痛啊?隔壁的李嫂知到后,就把楠楠收养了。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楠楠已经是一个天津理工大学的学生了,她成功的读完了大学后决定回家看看,听她妈妈说张嫂患上了严重的脑瘫,大儿子,二儿子,三女儿都弃她而去,楠楠听说张嫂4天没吃饭了,立即煮了些饺子送过去,张嫂三嘴两嘴把饺子全吃了,吃完后还对着楠楠说:“你是我妈妈!”楠楠一直抚养着张嫂。有一天,来了一个老头,他正是楠楠的亲生父亲,对楠楠说:“我要死了,还有两千万等你继承。”
好人终究有好报,有人说这是命运,我承认我相信命运,但我更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孝道作文篇2
那是一个下雨的日子,当时也是正值春节团年期间,归乡的游子们犹如离弦之箭射向家的靶心,我也与父亲同坐一车去乡下团年。但车子驶到乡间小路路口时,这时一个中年男子脚踏泥泞,推着一辆独轮车快速地向路口驶来,车上还放着一把撑开的雨伞,男子的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什么,在驶到路口时他停住了。这时,我不经意地向伞下望去,惊奇地发现了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此刻,那个男子随口向路人打了一个招呼说:“我送母亲会家过年。”他的干枯的脸颊上露出了浅浅的微笑,那是是如此的窘迫,又是如此的温暖。豆大的汗珠悄然间滚下了额头,他随意地擦拭了一下,抬起车继续驶向前方,时不时他还为母亲移动一下车上的伞。此刻的我似乎被什么所触动,双眼紧紧地凝望着远方的那个男子,直到雨雾迷茫了他的身影。在转身的那一刹那,我怦然心动,泪珠不经意间流下了双颊,心中是如此的沉重,又是如此的温暖。为了回家,他甘愿在寒冷的冬日为母亲遮风挡雨,为了回家,他不畏艰险坚持将母亲平安地送到目的地。这是情,是儿子对于一位母亲的深情,这更是爱,是儿子回馈母亲生育之恩,养育之恩的爱,这更是孝,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男人应尽的孝,只是这一切都被他用更加委婉,更加温暖,更加美丽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伟人才会令我们内心触动。平凡的行动加上真挚的情感常使平凡的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也许孝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嘴上,用行动常常是其具体化,生动化。有人说表达自己对长辈的孝一定要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这并不完全正确,孝,实际上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那一瞬间就是孝的体现。此外,孝,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
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何等的悲哀。孔子有有云:“入则孝,出则弟。”孝是一个人的本能,在何等情况下都不可丢弃。古人有卧冰求鲤,拔竹求笋之说,黄庭坚也有嫡亲溺教的孝。连动物都有乌鸦反哺,狐死首丘,作为人,尽孝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来只求一份安宁,在我们成长的途中他们给予了我们太多,足以我们以一生来回报。等到他们老了,我们就应让他们安享晚年。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陈斌强也用自己的行动再次阐明了孝的定义。孝是中华名族传承了千年的美德,它的内涵亘古不变,它也必将一如既往被我们承接与发扬。关注生活中的片段,用细小的行为尽孝,安抚父母,感动他人,也温暖世界。
重庆合川区重庆合川中学初三:行无敌(柳源)
孝道作文篇3
现代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解决父母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 "养"只是为人子女者对于父母最底限的机械劳动而已了。现代人的脑海中虽然种植着孝顺的种子,终究没有真正的发芽、开花。那种子只是一种潜意识中强加给自己的责任------父母就得我养活。
活是活着呢,活得咋样?你给父母拿来山珍海味,但是就随手往桌上一礅,然后冷淡无比的来一声:“吃吧。”看见老娘在洗衣服,很不耐烦地来句:“我来。”这就是孝?孝敬本应使父母快乐,你就那么多不耐烦,他们能乐得起来吗?父母只需要物质上的“养”,就不需要精神上的“敬”?不但需要,而且老人需要的比我们更多。缺少了“敬”的“养”,一定是态度出现了问题,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不是根于诚笃。
孝道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孝道被当作封建糟粕遭到否定。的确,传统孝道不免糟粕。孝经有云:“毛发色肤取之于父母,稍有损耗是为不孝”,这有些苛刻;丁兰“刻木求亲”稍有做作与夸张;郭巨“埋儿奉母”之举也未免迂腐。“顺者为孝”也有些不人性;至于“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就更让我们难以接收了。我们这么想不为过。我们不需要那么做,更不必要那么做,可是孝道本身所具备的美德特质我们没有资格否定。
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绝对应该发扬光大,而且誓在必行。从风俗角度上说,这更是极为重要的。元代张养浩说:“盖自上而下者谓之风,因上而成者谓之俗,故风俗,国家之元气,风俗厚则元气盛……风俗薄则元气衰……”元代御史上奏时也说过:“国家以风俗为本,……而风俗厚为治之至要也。”对于当今社会的风俗如何,笔者不敢妄下言论。简单说来我们起码得有个全国上下都一致的观点吧!
一个民族的强大是因为整个民族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有相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就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说到此处似乎与孝道甚远了,也过于理想化,然而离我们最近的、最实际的、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统一民风不正是孝道吗?一个人还不能爱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又如何去爱别人的家,乃至于国家这个大家庭呢?连最容易的“风”也形成不了,那只能眼看着“疯”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扬光大了孝道,再谈其他的也就不远了。
孝道作文篇4
年轻的朋友,去尝试着感谢一下你的父母吧!因为他们对我们付出的爱太多太多了。当你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请你不要责怪父母对你的批评和责问,他们只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你,来鼓励你,来关心你。
我的朋友,去尝试着关心一下父母吧!因为他们已经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了。每天,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看到门口整齐的放着你的拖鞋时,看到桌上摆满了可口的饭菜时,看到父母手中捧着你最喜欢的奶茶时,看到他们眼中闪动着温柔而殷切地目光时,你的心底是否会有那么一丝丝的感动呢?
亲爱的朋友,去孝敬你的父母吧!漫漫求学路,不知还要累他们多少!你偶乐也会发现,妈妈原本光滑细嫩的手上,现在是否布满了皱纹了呢?爸爸原本黑亮的头发中,现在是否隐约夹杂了几根银丝了呢?时光飞逝,尽管你人生的路还很长,但你的父母早已青春不再。时不我待,赶紧去孝敬你的父母吧!去安慰父母那颗被你无意中伤害了的心,也让自己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少留下一些遗憾,多留下一份温暖与感动。
朋友,赶快!去感谢他们,去关心他们,去孝敬他们吧!
我觉得,不能不孝敬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孝道作文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孝”文化;作用
一、我国古代“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大致经历了“孝”行、“孝”德、“孝”道、“孝”治等几个阶段,最终走向成熟,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理念。
“孝”的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朴素的自然情感。在虞、夏、殷商时代,“孝”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更没有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处于散在的、自发的“孝”行状态,是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初期。进入西周以后,“孝”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行为,而是人人必须都具备的美德。推行“孝”行,是周人施行德***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进入“孝”德的发展阶段。到了东周,“孝”发展到了“孝”道阶段,春秋乱世,礼坏乐崩,但在这乱象四起的时代,人们对“孝”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反复论述,研讨的基础上将“孝”提升到理论层面,成为“道”。这一时期的关键认为是孔子,“孝”道形成的标志性成果是《孝经》的出现。《孝经》是古代世界唯一的一部系统论述“孝”道的文献,深受执***者的青睐。汉魏及以后历朝,则为“孝”治阶段。“孝”治,即将“孝”道转化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孝”治始于汉初,强化于魏晋,成熟于唐宋,贯穿至明清。
二、“孝”文化世代传承的原因
(一)“孝”文化适用于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社会在***治上大多主张实行大一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君主强调“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儒家“孝”文化中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思想主张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提供了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合法化的基础。因此封建君主大多主张“以“孝”治国”。正是因为儒家“孝”文化的主张迎合了封建君主统治的需要,才使得“孝”的思想上升到国家意识的高度,并促使这一思想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得以迅速推广。总之,“孝”文化的***化,***治化和正统化使“孝”的观念深入人心,保证了“孝”文化世代相传和经久不衰。
(二)“孝”文化适应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决定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催生和促进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观念,这些观念的核心就是“孝”。同样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观念反过来又强调和突出家庭的作用,进而决定了封建社会适于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这些观念又进一步强调和巩固了“孝”的思想。因此“孝”文化与封建经济的相互适应保证“孝”文化延绵不断,得以传承。
(三)“孝”文化确定并巩固封建宗法等级观念,有利于封建文化建设
《管子》认为“孝”论主要包括三大系统,“血缘”、“师承”和“君臣”。这三大系统涵盖广泛的人物群体,凡是自然人,不可能脱离这些人物群体而***存在。这三大系统以“血缘”为基础。“师承”和“君臣”是“血缘”的延伸。按照血统的远近和亲属,封建国家形成了封建宗族制。封建宗族制,不仅有利于小宗即家庭宗亲的延续与稳定,还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同时,在封建宗族制的基础上,“孝”文化形成了严密的封建等级观念,这一观念,更加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与宣扬。有利于封建社会的文化建设。
三、“孝”文化的作用
(一)古代“孝”文化的积极作用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可以完善个体的道德。倡导“孝”道,可以很好的培育下一代,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促进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具有凝聚家庭的作用;对社会而言,“孝”道思想规范社会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具有凝聚社会,促进天下一统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即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这其中蕴藏着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积极思想;对文化而言,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同化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孝”的思想始终统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古代“孝”文化的消极作用
不可否认,“孝”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封建性、愚民性和不平等性,这些时代局限性具有消极色彩。首先,儒家思想本质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制处于上升阶段,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的封建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其次,“三纲五常”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策。孔子曾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实行封建愚民***策,为其封建统治服务;再次,儒家“孝”道思想及封建等级观念使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合法化。不平等的关系中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强调下对上,卑对尊的单项的绝对服从,增强和加剧了社会奴性。家庭生活、***治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充斥着不平等的价值观念。总之,对于古代“孝”文化的社会作用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既看到其积极的作用,也不能忽略了消极作用。
四、弘扬“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的现实意义
(一)“孝”文化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的一剂良药
“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孝”表现为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友弟恭。一个和谐的家庭必然是一个有“孝”道、有爱心、有亲情的家庭。“孝”道,则是处理家庭关系的核心内容。两代人成长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观念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代际之间存在隔阂。因此,家庭要和睦,就必须协调好代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要传承弘扬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孝”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不仅能够调节和谐人际关系,更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相信,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比想成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孝道作文篇6
【关键词】青少年 孝道教育 理念 开展活动 社会实践
【中***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0-01
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嘉祥地处鲁西南平原,是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地,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子、冉子的故乡,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蜚声中华大地。以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治、经济、哲学、伦理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时至今日,我们倡导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儒文化中“孝道”的发展和完善。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凭借嘉祥独有的人文地理优势,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以孝心为主线、以孝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创设了班级特色文化,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因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德育的功能就是育人,要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方向,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形式主义、重说教、抽象等,缺乏实效性。因此,我校把德育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上。
一、创设氛围,凝成理念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德育教育的原则,依据孝德教育内容,我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班级孝德教育氛围,把硬道理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动素材。为了营造班级氛围,悬挂行孝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定期举办孝道专题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内容有孝德系列教育、学生典型事例等,为了陶冶学生孝德情操,精心制作了二十四孝***,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上的孝道名人,同时又制作了新二十四孝***,选择的是现代孝德名人,有感动全国的十大人物,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有本县、本镇乃至本校、本班的孝德模范,多角度,多层次加深理解孝德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新孝德观,摒弃愚孝,展现出一代新人励志成才、感恩社会、回报祖国的新风尚。
二、开展活动,激扬真情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内化道德情感的主渠道,为此,我利用孝道主题班会,让学生讲孝道、议孝道、评孝道、比孝道,形成“以孝为先、以孝为荣”为特色的班风,把“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定为班级的“孝敬日”,组织学生开展孝父母、敬长辈、怀先烈、祭孝贤系列活动,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让他们从小就磨练意志,学会感恩,知道回报,励志成才。定期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书法、美术、音乐、写作等比赛活动和优秀作品展,,把孝德教育同其它学习领域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渗透融合,相得益彰。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观看《世上只有妈妈好》、《天下父母》、《九香》等亲情片,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千人朗诵《孟姑集镇孝亲敬老歌》,选取丰富的孝素材,编印《孝德文化教育读本》,撞击心灵,激感,把学生的孝德理念升华成道德情感,转化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开展孝道教育的关键点是:“抓住学生的心”,把握他们思想深处已经存在的有可能主导其行为的东西,加以诱导,使之强化,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内省、感悟,所谓“攻心为上”。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开展故事会,座谈会,演讲会,搜集古今中外孝道名言制成名言卡,种种活动均围绕一个“孝”字展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实现换位移情,进而审视自己,找出差距。
三、社会实践,彰显德行
学校是一方净土,但它不是孤立的,学生孝道的稳定性、持久性,要通过复杂多彩的社会实践来检验。选择曾庙、冉祠、***曹志尚陵墓、岳氏家祠、镇敬老院作为孝道文化教育基地定期举行活动,参观了解岳氏历史及抗金英雄岳飞的事迹,开展给孤寡老人“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本源,感受到”孝与亲情”“孝与社会”、“孝与责任”、“孝与学风”、“孝与成才”中“孝”为先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学会助人为乐、择善而从、处事文明,报效祖国,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树立了教育良好的形象。
四、评价引导,激励成长
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行为,班级制定了《班规生约》、《孝星标准》、《家校孝德教育公约》,让学生循序而进,全面发展,共同提高。把学生评价纳入素质教育评估,把教师评价形成抓学生品德教育的龙头,把家长评价作为夯实德育效果的重要标志,班级每学期评一次“孝星”,家长、教师、学生都参与打分,邻居佐证,张贴“孝星榜”,有照片,有事迹,成为学生身边的新榜样,激励了全班学生的共同成长。
总之,重视孝道教育,传承了中华文明,拨动了学生心弦,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孝道在学校,校风就文明,孝道在家庭,家庭就快乐,孝道在社会,社会就和谐,孝道在孩子,孩子定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栋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始点。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如何应对青少年的孝道缺失现象、采取何种措施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翡.道德教育从家庭开始[J].青年思想家.2002(03)
[2]樊建武.新加坡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 2007(05)
[3]王敬华.朱熹的道德修养论及其德育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7)
[4]唐春.论儒家道德教育中自律与他律的思想及其对当前德育的启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3)
孝道作文篇7
论文摘要:“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
一、中国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一)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即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4】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二)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社会伦理、***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例如,除西汉***皇帝刘邦和东汉***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治追求。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
魏晋至隋唐五代七百余年,孝道观念虽然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但各朝统治者都坚持汉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致为后世所承袭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其间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领域的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三)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后来的"割股疗亲"就是愚孝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四)近代:孝道的变革与社会适应
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明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涵。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在此引导下人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人冲破家庭的牢笼和羁绊,站在时代前列,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3月12日,国防最高委员会颁布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中指出:"唯忠与孝,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五千年来先民所遗留于后代子孙之宝,当今国家危机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1939年4月26日,中国***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这里,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5】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在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但是,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辩其真伪,学会扬弃。
二、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不论时代如何进步和改变,作为根源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中国历代人们的思想,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的德行的标准,虽然它的内容、实现形式及作用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但作为道德准则却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我们认为,对于作为社会伦理的孝道,应加以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否定,"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的界限"【6】必须看到,如果我们把孝道和封建主义的扭曲影响加以区分和剥离,作为社会伦理观的孝道,在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孝"的观念和行为中的合理成分,还需要继承和发扬。
首先,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还不够完善。这一切就决定了我国社会还需要家庭养老的传统,最为子女必然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同时,在物质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境况下老人也需要儿女对他们的精神的赡养。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基本的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明确的提出弘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解决当前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推动社会文明、实现社会的安定祥和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传统孝道是一种扩展性和开放性的伦理规范,它体现出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伸展向社会、始于私德而扩展为公德的特点。孝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是人自幼就有的一种朴素感情。作为人们调整家庭关系的重要规范,有利于建立民主和睦家庭生活,如果孝由小到大,由爱家推而广之去爱社会,爱天下,爱世界万物,则孝文化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整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战乱、冲突和纷争,而多了团结、和谐与温情。
社会在进步,人的意识也在进步,要发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应使传统的东西与时具进,做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社会化,使孝文化永远散发灿烂的光辉,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32页。
[2]《论语学而》【M】.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
[3]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6页。
[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 第167页,第173页。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1页。
孝道作文篇8
论文摘要:我国孝文化内涵丰富,经历了不断变化,对今天思想***治教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本文指出对待孝文化应抛弃糟粕,吸取精华,进而丰富当代思想***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青少年中,发扬孝文化,宏扬传统美德,促进现代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孝文化,丰富思想***治教育的内容,也可以促进思想***治教育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一、我国孝文化的来源及涵义
(一)孝文化的涵义
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形成发展过程复杂,内容不断变化。据记载,孝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点》,“克谐以孝。”《尚书》以后的文献中对孝的记载很多,最早对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可解释为奉养和服从父母。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善事父母一经产生便成为了孝的基本涵义。狭义的孝即孝的基本含义,是指子代对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这里的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广义的孝既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治伦理的孝孝的基本含义是对父母的赡养和顺从,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规范。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却远远超出家庭伦理的范围,它有一个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孝文化是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的总和。“中国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当代孝文化是对传统孝文化批判性的继承。
(二)孝及孝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
“孝”应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展。西周时期,“孝”扩张为伦理***治范畴,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周代的“孝’,字从“考”、从“子”,强调父子相承,表现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独尊地位。在周代孝的发展步入了成熟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春秋战国之际,“孝”的含义有一个重大转变,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转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接过了“孝’,把它作为自己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孝”之所以能得到儒家的看重,是因为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就是原始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儒家经典论及“孝”时,几乎都以“善事父母”为核心。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并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孝观念渗透到汉代社会***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孝道发挥着对家庭和对社会的双重功能,以及协调两方面关系的功能。可以说,汉代的孝道思想,通过对前代孝道思想的继承、改造,完成了由奴隶制型向封建制型伦理观念的转变。如果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看作是由传统家庭人伦思想向社会***治思想在理论上的完成的话,那么以“孝治天下”成为汉朝统治者实现这种转变在实践上的完成。《孝经》的推广、传播,成为实现这种转变在教育上的完成。
魏蜀吴晋等王朝仍“以孝治天下”相标榜,孝治为各朝治国之本。统治者以封建法统对忠君孝亲加以维护,法律规定“存留养亲”、“冒哀求仕”以强制力量鼓励、约束人们尽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伴随***治上的统一和稳定,封建宗法专制的加强,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高度的发展,统治者继续用***治手段强化孝道。隋场帝继续实施“举孝廉”的制度。唐代还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化孝道。
宋明时期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北宋中期,张载、“二程”大力阐发孔孟孝道观。张载对孝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人都是天地的子女,百姓万民都应看作兄弟,万物应看作朋友。君主是天地的长子,大臣是长子的管家人。孝的原则被说成宇宙的最高原则。一切违反孝的行为都是不忠的。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与家长为核心的小农经济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君权神权合一,宗教与***治合一,从而完成封建社会宗教神学体系。理学强化维护忠孝之封建纲常给社会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人们的忠孝意识和民族气节,宋元时期确实得到发扬。另一方面理学给孝道加入了很多***人格、窒息人性的观念,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父子、君臣、夫妻关系由最初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提,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最后被演绎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愚忠思想。这说明随着封建专制的强化,孝的内涵被严重异化。
辽宋夏金元时期儒家“忠信孝梯”道德观念逐渐深入各民族中。辽太祖建孔庙,金章宗命臣下学《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并以孝义作为任用官吏的标准。元代重视孝道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在孝道的宣传上有所成就。在民间影响巨大、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始成于元代。《二十四孝》流传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但也扭曲了人们“孝”的观念,从而导致了“愚忠”愚孝”现象的发生。自元代之后,由于“二十四孝”的广泛宣扬和提倡,不近人情的愚孝行为,在民间社会也时有发生。
五四时期对孝道的基本态度是批判,批判主要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对于反封建和思想***,发挥它的历史启蒙作。批判的同时,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对建立现代新型父子关系提出了关于父子平等、***子辈、变恩为爱、变权为责等建设性意见,这些关于新型代际和父子关系的新的伦理观,奠定了现代代和亲子关系的思想基础。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性***,男女长幼平等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后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改革开放后,***和国家系统地清理了“***”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实行拨乱反正,继承和发展了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孔子学说的正确认识。进入了真正科学认识与评价儒学的新时代,对重建新型孝道开始了探索。
二、当前孝文化的缺失
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样交融碰撞之际,不少人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些青少年缺乏孝敬父母的观念意识,有些青少年缺乏感恩的心,有些青少年缺少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道德失范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障碍。所谓道德失范,主要是指在社会过渡或转型时期所出现旧有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日趋崩溃,而社会所需的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社会的道德真空状态。照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看来,养老的问题必然落在子女的身上。然而正是在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目前社会中存在种种不孝的劣行,如不奉养父母,老人孤苦伶仃,无家可归;剥夺父母,不仅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现象,在全国各地仍不时发生。近几年来“遗弃双亲”、“***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数千年来始终以孝文化著称的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竟出现了这种儿女随意遗弃年老父母的与孝文化大相径庭的现象,确实让人吃惊。
三、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为现代家庭美德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
赡养父母是现代家庭美的要求,然而在一些家庭中,有的成年子女以反对封建孝道为借口,***父母,遗弃父母,这是极端错误的。封建社会曾把赡养父母涂上一些神秘色彩,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剥去“孝”字上的虚伪的外衣,发扬亲子间真诚的爱。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尊亲敬亲是现代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随着当前我国现代家庭格局的核心化、小型化发展趋势,养老敬老问题更加突出。敬亲,并非顺亲。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亦不例外。我们今天讲尊亲敬亲是以平等为前提的,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做为晚辈,不是绝对的服从长辈意志,而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感情。为人子者不仅要在物质上自愿地赡养父母,而且基于多数老人有自己的物质保证,更应注意精神上的赡养,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和敬重,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在现代家庭中,做子女的应该使父母得到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慰藉,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精神赡养”是“孝”的较高层次的内容。敬爱父母应该是子女发自内心的一种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老人最需要的是子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因此,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子辈对老年人最大的人文关怀。即使将来生产力发展了,敬老孝亲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家庭美德。
(二)丰富了思想***治教育的内容
丰富了公民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提高公民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为构建与培育当代孝文化良好氛围提供载体。儒家孝道强调孝是道德之本,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和关键,认为个人道德的提升除了外在的教化外,还应在实践中通过自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首先,公民通过“内省”提高自我修养。有助于推动现代家庭美德建设,以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要求以儒家孝道来规范家庭成员,让家庭中每个人特别是子女知道自己对家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父母不溺爱子女,不要把所有的事情包下来,要让子女做他们该做的事情,让他们知道自己对家庭同样负有责任和义务。,当孩子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与他人合作,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敬老尊老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
(三)发展孝文化完善思想***治教育的发展
孝道作文篇9
关键词 孝 孝的文化 地位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均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强大了国人的信心,增加了国人的自豪感。同样,在文化领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也已成为我国在文化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种始基性的核心文化观念,更是一种实践道德。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所没有的,这为孝文化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所以,当传统文化重新热起来的时候,无论人的文化层次高低,知识水平如何,他对于孝的感知都具有共通性。近年来,在社会上兴起的“践行孝道”便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些地方中小学要求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演艺界评选“孝星”;公务员选拔是否应该以孝顺作为参照标准等,这些无不印证着“孝”在中国的地位。
一、“孝”和“文化”
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孝文化发展的进程。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中,孝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多种文化结合的特征。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到家、墨家等各家学派之间均对“孝”提出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千百年来,孝文化一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依旧不容小觑。
二、“孝”和“社会”
家庭作为孝文化体现最为明显的地方,对孝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然而,每一个家庭中的人,都需要成为社会的人,在社会中进行活动。所以,孝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孝文化必须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中,提倡孝文化,主张“以孝治***”的也并不罕见,这并完全因为社会上整体的孝可以为每一个作为个体的家庭带去幸福和快了,更重要的是因为,“孝”符合了社会的总体利益,有利于社会治理及发展。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社会中提倡“孝”的观念也会存在不同之处。在西方社会,孝并没有被强调其重要性,因为西方社会的重心往往偏重于教会、法庭等家庭以外的因素。而在我国社会,由于家庭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将家庭的“孝”与社会相联系,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
三、“孝”和“个人”
孝与个人的关系,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孝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仲尼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所阐述的孝,就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所在。道德修养,作为个人品德品行形成和提高的内在因素,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智力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学历能力;德育能力,则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发展能力。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只有成为“仁者”,才能从心里去关爱他人、把奉献之情从心底流出。而成为“仁者”的基础条件就是“孝”,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双亲孝顺,才能对他人心存善意,充满关爱。如果不能对父母尽孝,对他人的奉献也就无从谈起了。对个人来讲,古有“父母在,不远行”,今有“常回家看看”,这些无不透露出“孝”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孝”和“当代价值”
孝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社会是彻始彻终,为孝这一概念所支配的社会。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要重视“孝”的作用。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孝”应当成为当代社会每一个人心中最普通、最受用、最具教育意义的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充分发挥道德意识的当代作用,使“孝”深入人心,为市场经济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
从古至今,孝的文化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发挥孝的作用,成为各理论界关心的问题。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思想根源必然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孝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孝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1-3.
[2]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孝兴中国文化[M].青年***出版社,1946:2.
[3]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J].理性与***―当代新儒学文萃1994:522-523.
[4]关连芳,吴宏.中国孝文化的现代思考[J].理论观察,2011(6).
[5]张树骅,宋焕新主编.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M].齐鲁书社,2007.
[6]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中华书局,2008.
孝道作文篇10
关键词:《论语 》;“孝”;现代意义
《论语 》是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南怀瑾说到:“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解释,就能认识到其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1]《论语》著作中的“孝”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道德行为的生长点,在调整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2]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孝”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全面、科学、辩证和分析的态度,对“孝”在中国社会长期发展中的复杂情况,加以提炼、筛选、消化和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一、传统“孝”的内涵
自西周始,“孝”就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孝”的这种地位虽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中受到冲击,有过动摇,但随着封建家长制―― 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家庭成为社会结构的基础,“孝”这一传统的道德规范获得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基础,因而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突出起来。
什么是“孝”?按照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理解,“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以善意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自己的父母,使他们生前能够过幸福的生活,在他们死后给予很好的安葬。作子女的为什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从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来看,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三个方面的“恩情”,作子女的长大成人以后, 应当进行报答。[3]应当说,“孝”的根据是 “报恩”,这是重视血缘关系和宗族纽带的中国社会所形成的道德要求,是带有东方文化和东方道德传统特点的。父母对子女都有哪三方面的“恩情”呢?一是生育之情, 二是养育之恩,三是教育之泽,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中强调“孝” 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
二、《论语》 中“孝”的内涵
(一)孝的本质是“仁”
《论语・学而篇 》 中讲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讲到:孔子说:“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从这里可出看出,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论语・为***篇 》 中讲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4]这就是说,人的表情是内心情感的表露,人们难做的事情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发自内心、由内而外地表达出敬爱之情。可见,孝的根本精神是发自内心的 “爱”。而 《论语 》 之“仁”,其实质无不可以用“爱人” 即关爱他人来概括。[5]孝的根本含义就是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人,而父母和家人只是“仁爱他人”中的最基本的范畴,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无法给予爱,那么何谈实施“仁”呢?
(二)孝的核心是“礼”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在这里孔子将礼和孝联系在了一起。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以及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纽带。孔子说,人们对自己的父母要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但孔子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而是必须受礼的约束,依礼而行才是孝。
(三)孝的表现是“诚”
《论语・***篇 》中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没有诚心诚意地去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孔子的思想中,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想,在人所形成的社会中具有文化,因为有思想、有文化,所以犬马的饲养和人的赡养肯定有着本质的不同,就是是否有“心”,是否有“诚意”。
(四)“孝”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时刻心系着自己的孩子,所以做子女的也应该想着自己的父母有事外出也应该要告之父母。孔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处处以身作则,把敬老爱老的美德付诸于实践之中。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社会,“孝”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交友、选对象还是招贤都会把孝作为首要的参考要素。“孝”已经成为中国人身上一种特色文化,深深影响着后代人的养老和敬老行为。
三、崇尚孝文化的现代意义
(一)以“孝悌”为先的和谐家庭有利于推进创建和谐社会进程。
和谐社会是全民建设的共同目标。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谐家庭的顺利开展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应建立在以“孝”为先的理念之上,以“孝悌”为先倡导和谐家庭的建立,能够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和谐家庭的创建对于顺利实现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有很大的意义。
(二)推广孝文化,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危机,更好地开展老年社会工作。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也是世界之冠。在完善老年社会工作的同时要强化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扬“孝悌”文化美德,倡导“孝”道的道德风尚,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养老工作做好,让老年人在和谐社会中真正体会到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四、结论
中国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论语》的“孝”不仅是一德,而且是众德之本,是百行先,万事纲,我们并不期望仅靠孝来解决一切社会文化问题,但至少,弘扬以孝为起点和核心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建设当代社会文明 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所以我们要弘扬孝文化,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现代孝缺失的种种现象。
参考文献
[1] 阿真,姚迪雷. 听大师讲《论语》[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罗国杰. “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 道德与文明,2003(3): 79-80.
[3] 肖群忠. 孝与友爱:中西亲子关系之差异 [J]. 道德与文明,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