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篇1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提前写课题)--齐读课题:21课《画家和牧童》
2.老师把词语放在小船上,还认识他们吗?自己练习读一读吧!谁来读一读?现在我们一起把小船带回家吧!3.看,小牧童也在夸大家那!词语掌握的不错,那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那?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95页,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5(读第一自然段)。生答(板书)
二、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这位有名的画家非常爱画牛,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画吧!2其中《斗牛***》是最著名的作品。那这幅千古流传的《斗牛***》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那?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有关的句子,并用笔画出来,开始! 3.你画了哪些句子?生读句子。4.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说: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5.这两个词是国画的绘画技巧,表示两种不同的画法。大家看这幅画,谁来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谁来指一指? 6.你真会观察!对,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画面体会它的意思!7.理解了词语,谁来试一试这句话?谁再来读一读?谁能读的更好?8.戴嵩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老师加动作范读。)
说明戴嵩的画画的怎么样?生说:很快、很好、 很熟练…9.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你们真是一名朗读小明星!这里的一会儿…一会儿表示连续的动作。你能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来说一句话吗?
自己练习说一说。谁来说一说?
(2)夸赞的句子
1.师:大家已经会用这个句子了。看来戴嵩画的是又快又好,真不愧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那人们是怎样称赞他的那?快去书中读一读吧!2.师:谁来读一读? 3.谁想读商人的话?生读:适当的评价!4..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幅绝妙之作啊!出示《斗牛***》看,画上的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带着称赞的语气,谁愿意来夸一夸?5.如果能带上动作就更好了!谁能夸得更好?我们一起带着动作来夸一夸吧!。6.谁能读好教书先生的赞扬那?用上我们刚才看一看、想一想、做动作的方法自己练习读一读,再和你的同桌演一演,看谁演的最像!谁来?(谁来跟他比一比)评价:我听出你由衷的赞赏。7.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吧!想当商人的举手,想当教书先生的举手。全体起立,老师来读旁白,看看谁夸得最好!各位教书先生和商人准备好了吗?(表演读)8.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在这里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生说:9.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这个三个词语都表示称赞的意思。看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我们祖国的语言多神奇啊!再来读一遍这三个词吧!把他们积累下来。
第三、四、五段
1.同学们,围观的还有其他人吗?如果你就在人群中,看到这幅画你会怎么称赞他?
如果能用到我们之前收集的词语就更棒了!请你自己练习夸一夸? 2.生夸戴嵩!画得太棒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3.大家你也夸,我也夸就叫做 “纷纷夸赞”!
学习课文5、6段。
1.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谁来了?他说了什么?生说:一个小牧童挤进来,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2.师:谁来读牧童的话?(生读)生读 生读(指导读出“大”和“急”的声音)不齐读3.师评价:真是炸雷一样的声音!听到小牧童的话,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为什么大家都呆住了?4.师:再看看***,听了小牧童的话人们的表情,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呢? 生:他们在想:“怎么会画错了呢?”5.师:看来周围的对小牧童的意见很大!而戴嵩却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6..戴嵩是用什么语气说的?谁能用和蔼的语气说一说?7.那戴嵩的画到底错在哪里呢?8.(指屏幕)小牧童是怎么解释的。生读。9.请你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一说画家到底错在哪里?10.(哪位聪明的小牧童来告诉戴嵩?)生说:(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11.那为什么只有小牧童知道他画错了? 生说:因为他经常放牛,平时注意观察,对斗牛的情形记得清清楚楚(细心观察)板书12.正因为他的细心,所以才勇敢的提出意见。谁能读出小牧童的自信和勇敢那? 你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牧童。13.戴嵩听了——齐读——(戴嵩听了感觉非常惭愧!你做一做惭愧的表情。)他还用了一个动作,拱手:古人在对别人表示尊敬的时候,都会两手相抱于胸前,做拱手的动作,大家做一做。那连连拱手那?14.谁能带着惭愧的心情和动作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谁再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15.这么著名的一位大画家却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还连连拱手的道谢,你觉得戴嵩是一个怎样的人? 16.教师总结:正因为小牧童敢于提出意见,戴嵩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改掉了错误,所以才画出了这幅千古流传的《斗牛***》,这幅画现在珍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馆。出示《斗牛***》,学生观察。
三、夸一夸
师:相信你对大画家和小牧童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夸夸谁呢?
(同学们说的真好,不论是大画家的虚心,还是小牧童的勇敢都很了不起(板书),都值得我们学习。)四、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带着我们的感受,老师请同学们分角色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次感受大画家和小牧童的了不起吧!
五、欣赏名画,拓展延伸
师:在我国古代还有许许多多的大画家,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的画吧!(名画并配乐)学生欣赏作品。相信此时同学们一定对这些画家佩服的不得了!可你们知道吗?他们之所以能画出这样的画,是因为平时能够走进现实生活,用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六、写字指导
1.如果大家也想做大画家,那我们就一起用心来学习写字吧!2.我们写字有一套秘诀,叫五环习字法,它的步骤是?生说:看、描、临、比、改。3.下面来看3个字(抹、挤、拱),请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4.你发现了什么?生说:(部首、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5.写“抹”字时应该注意哪一笔?指名说。右边是周末的末,右边的末竖写在书中线上。(再指导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将一个字最重点,最容易错的地方说出来才行。)
范写的字要大一些,才能让孩子更好的看清(并将范写的字一定要练习的非常好!板书还要多加练习。)6.请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师板书范写,请你用心的描一个,写一个。7.写完之后认真和例子对比,再把自己的字进行修改。8.相信你利用五环习字法就能将剩下的两个字写的正确又美观。先认真观察,再来写。
画家和牧童篇2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歌写一个牧童悠闲地骑牛漫步,还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声在林中传响。忽然,他停住了歌唱,静悄悄地立在那里。啊,原来他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诗歌朴实凝练,只用了二十个字,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传神至极,牧童在那一刹那间的神态被描绘得极为逼真自然。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歌前两句绘景,天气将晚,太阳就要落山,长满青草的池塘波光粼粼。后两句写人,放牛归来的牧童横在牛背上,随意吹着不成曲的小调。“横”和“信口”两词用得极妙,写出了牧童调皮任性、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
唐代诗人吕岩写过一首牧童睡卧的诗《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放了一天牛,回来后饱餐一顿,累得顾不上脱去蓑衣就在月光下酣然入睡,多么无忧无虑,多么天真无邪!真是“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明还向牛边卧”。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这首诗中的春风、细雨、青草和牧童、短笛、老牛和谐地融为一体,景色自然怡人,牧童悠然自得。最后两句抒发心态,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的后两句同样是抒情,用追名逐利的官场黑暗反衬乡村生活的自然美好。
画家和牧童篇3
北斗星(dǒu dòu) 捉迷藏(cán zàn) 没有(méi mò)
战斗(dǒu dòu) 宝藏(cán zàn) 沉没(méi mò)
2.词语模仿秀。(6分)
绿油油 大大小小 又白又胖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量词对对碰。(3分)
一( )便条 一( )汽车 一( )老爷爷
一( )信封 一( )饼干 一( )《斗牛***》
五、我会改。(9分)
例:我们脱掉棉袄。 我们冲出家门。
我们脱掉棉袄,冲出家门。
1.妈妈拎着一篮鸡蛋。妈妈走进家门。
2.同学们背着书包。同学们走进校门。
3.孩子跑过来。孩子接过水桶。
( ) 牛妈妈、羊妈妈和猫妈妈知道了,来给小狗喂奶。
( ) 小狗饿得直哭,狗妈妈怎么也哄不好,急得直掉眼泪。
( ) 狗妈妈生下小狗后,没有一滴奶水。
( ) 小狗长大了,常给牛妈妈、羊妈妈和猫妈妈看门。
( ) 小狗吃得饱饱的,长得胖胖的。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驱赶牛蝇的样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1.按要求写词语。(4分)
近义词: 和蔼――( ) 反义词: 批评――( )
2.听了牧童的话,想一想围观的人会说些什么呢?(4分)
那位商人瞪大了眼睛,说:“ ”
那位教书先生皱起眉头,说:“ ”
3.读了这段话,我体会到小牧童 ,大画家也 。(6分)
画家和牧童篇4
关键词:传统;水墨;题材;美术
中***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45-01
根据制作手法的不同,中国传统动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中国水墨动画
(一)水墨动画概述
中国动画的一大独创就是水墨动画,它将传统的国画引入到动画中,在虚实相间,水墨淋漓的画面中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同时也使用传统古典音乐元素,使观者在视听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韵味。
(二)水墨动画的发展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是《小蝌蚪找妈妈》,画面中的小蝌蚪,虾等造型来自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创作。之后又有《牧笛》、《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现在,随着计算机的不断进步,可运用三维软件来制作出水墨动画的效果,如《荷花》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对水墨动画的继承与发展。这也是民族艺术风格的动画片在现代历史时期的新发现。
(三)影片《牧笛》与传统审美的结合
1.题材的选择和立意。论到题材的选择,我们可知《牧童》所展示的是一个我们熟悉的,仿佛似曾相识的简单故事,讲述的是牧童平凡的一天所发生的故事。与生活和自然非常贴近。
2.主题。
(1)自然的美丽。影片全部使用的都是水墨风景画,观看影片时,观者也从这些水墨画中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影片把传统美学的教化功能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将水墨绘画风格发挥到极致。
(2)责任与智慧。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深刻影响是使我们体会到了责任。牧童在树枝上睡着了,但他仍在牵挂着自己所喂养的牛,梦里他的牛丢失了,他就去找,寻到后,牛不肯回家,他想到了以笛声引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牧童的责任和智慧,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3)平凡生活的美好。该片没有选择奇异的故事,反而选择了一个农家牧童放牛平凡生活的一天,体现了平凡生活的美好。
3.角色塑造。在进行角色塑造时,体现了自然之美,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画面效果,还是角色的性格,动作设定上,无不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
4.音乐。该片中只有背景音乐,没有人物的说话声,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表现方法,主要是用笛子,古琴来进行配乐,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意境。
水墨动画这一风格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国画技法,是在中国国画艺术的环境下所独有的,也是对中国人特有的观念的展示,与西方动画创作截然相反。在动画片中运用这种风格,是对传统绘画风格的继承和普及。
二、神话题材动画
(一)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的运用
《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就选取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封神演义》。
(二)传统壁画风格的画面设计
在画面风格的处理上,《哪吒闹海》借鉴了传统壁画的绘画元素。而我们也知道壁画是中国古老的绘画形式。
(三)配音及传统配乐的应用
整部片子的配音非常戏剧化,同时也加入了许多生活化的语言,使整部影片非常生活化。这些语言的使用使整部影片非常具有生活化气息。背景音乐具有中国民族的特色,在打架的场面中,背景音乐使用了京剧配乐中的锣,鼓,顿时把这个神话故事中的战斗场面演绎的非常生动。
三、寓言题材动画
寓言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宝贵创造,在进行动画创作时,将寓言故事引入动画片中,也充满了中国传统动画特色。
影片《三个和尚》将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一俗语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寓言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给他赋予了一个协力合作,共同美好生活的新结局。
四、剪纸题材动画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将剪纸运用到动画影片的创作中,使之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服务,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动画的创作方式。
《除夕的故事》这一动画影片改编自我国一则有关“过年”的民间故事。使用了剪纸的艺术创作方式,是中国所独有的。吸收了中国皮影和剪纸窗花的创作方法,形成了极具传统特色的动画影片创作方式。
五、小结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都具有对中国传统美术,传统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进行再探索的特点,除了创作人员中本身就是国画家,工艺美术师等原因外,追求中国传统美术风格是确立“中国学派”的灵魂和核心。从这些影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在今后的动画影片创作中,无论从题材还是形式上都应扎根于名族的土壤,这样才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风格。
画家和牧童篇5
著名国画家李延声笔下“鹿”的形象已经蜚声遐迩,成为具有独特代表意义的艺术符号,备受世人喜爱。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李延声就因擅长人物画而闻名中国画坛,但只因与鹿儿一个偶然亲近的缘分,他与鹿儿四目相对的瞬间,清澈而又通灵性的鹿眼,一下子感动了画家。于是一群群活泼可爱的鹿们,款款步入了他笔下的画面,与他情定终生。李延声画鹿爱鹿,尤其是对麋鹿情有独钟,他不仅在宣纸上画鹿,还在瓷器上画鹿,他创作的《六鹿同春》、《鹿跃囤》等被专家誉为“20世纪末瓷艺画的代表作”。
《稚童灵鹿***》是李延声2D06年夏季创作的一幅纸本佳作,欣赏这幅鹿画,你的耳畔仿佛有阵阵仙乐掠过,不知不觉问,那番清新脱俗的悠然景致引领你进入一片充满生机的净土,宁静致远,让你犹如入了梦乡。画面中,鹿儿们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正天真无瑕地凝视着你,站在鹿儿们身旁的小牧童正肩挎小背篓。从篓中露出的青草和牧童手中似乎刚采到的带花的鲜嫩小草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牧童围着红肚兜,小嘴微微翘起,脸上一副恬静、纯洁的模样,我们可以想象,他正在一边放鹿一边为小鹿采摘着青青嫩草。那圆圆的小脸蛋充满着丰足与美满,似乎是跟鹿儿们在一起的欢快,又似对沉静在大自然中尽享鲜花烂漫、水草丰足的喜悦。看到这里你或许想能穿越时空,到这阳光明媚的夏日里,来到牧童和鹿儿们的身旁,近距离地欣赏微风中摩挲着的茸茸鹿角……
《稚童灵鹿***》中充满唐诗古韵的乡间小调,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男男女女,不亚于一首首只在梦中萦绕的天籁之音,似乎令我们在陌生中欣喜,同时又是那么地向往。按照“通感”理论,我更愿意把欣赏李延声的鹿画作品,比作是欣赏一场使人浮想联翩的民族音乐会,或是度过一段叫人心旷神怡的乡间郊游。
李延声画鹿,还与以画驴名满天下的其恩师黄胄先生不无关系,黄胄曾提出“一门精”的绘画学术主张,李延声画鹿正是本着这种“一门精”的学术思路进行的艺术实践。为了画鹿,李先生背起行囊走天下,到过国内不少鹿场,还曾远涉印度去佛教圣地鹿野苑观鹿。他还较多地去北京郊区的南海子麋鹿园。这里曾经是麋鹿绝迹的地方。自然对他也具有某种神奇的吸引力,一见麋鹿,他就流连忘返。
(本文为节选)
画家和牧童篇6
哇!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绿草如茵,一望无垠,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但有宛如无边的绿毯。
啊!太阳又露出半面脸来了,牧童拿着自己的短笛,上山去放羊了。我靠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哼小曲。老牛和我十分惬意,悠闲,无据无束,没有任何烦恼。
这事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但是听见了牧童悦耳的笛声,笛声逗弄晚风悠扬响亮,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这随风飘扬的笛声,让我们可以听出来牧童欢快的心情。仔细的听,牧童的笛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陪老牛在草地上玩了一下午,该回家吃饭了。
牧童回家吃了饭,肚子饱饱的,但已是黄昏过后了。
牧童向草地走去,他悠闲自在的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那皎洁的明月,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神仙老人给他了一次上学的机会!上学,是牧童最大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能够上学,会识字。对了这个小牧童还会背《三字经》呢!他想:我要是把《三字经》背给先生听,或许先生还会收下我呢!那多自豪呀!
牧童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亮下休息了,那是因为他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
画家和牧童篇7
一、朗读
我在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求小学生多朗读,而小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我都会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读准”。即要求小学生用普通话读课文,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进行这个环节,先让自己试读。要求小学生边看拼音,边读汉字,读准每个字,一句一句慢慢地读。然后,同桌对读;再老师抽样检查;对读错的和难读的字词,进行纠正和指导;最后,学生再读,达到读准的要求。②“读熟”。是在“读准”的基础上,要求小学生朗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进行这个环节,我先示范朗读,读时注意速度和节奏感,便于学生模仿。然后,学生听录音划出节奏自读,读时要求小学生只看汉字,不看拼音,并注意一定的速度。最后,同桌对读检查。③“读懂”。就是要求学生再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读,逐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二、自学
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古诗,边阅读,边划出不懂得字词,再查阅字典、词典,或者翻阅有关的参考资料,并结合上下文自己理解,还有不懂的,可以和同学讨论或者记下来,在质疑环节时,向老师、同学提出来。在自己学习钻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写在课文的恰当处。比如“歌声振林樾”。学生通过查字典,就把字义抄在书上。“樾――树荫”。通过自学,弄清诗中词句的意思。
三、试说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积极地表现自己;要求他们把古诗里会解释的字词和每一行诗的意思用自己地语言说出来。概括起来有三个步骤:先自己试说。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看老师提供的“牧童行歌***”、“牧童捕蝉***”、“山高楼高***”(课件出示);前两幅***让学生判别哪幅***写“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山高楼高”的课件出示时从山脚慢慢地往上看,借高耸入云的山体现“危楼高白尺”的气势。让学生自己试说;再同桌互说、讨论;最后,指名试说。其余的学生认真听,并及时作出评价;老师对说的好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难点重点给予指导。
四、质疑
在试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疑难问题,提出不懂得问题,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教师要注意学生提出的疑难之处,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对学生实在不了解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点。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起来,对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五、想象
老师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闭目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艺术境界,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叶圣陶先生说过,古诗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教学时,《所见》和《夜宿山寺》这两课时充分发挥“牧童行歌***”、“牧童捕蝉***”、“山高楼高***”(课件出示)的作用。前两幅要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指导学生怀着快乐、激动地心情,进入诗的意境,仿佛听到牧童在引吭高歌,亲眼见到牧童沉浸在寻找、捕捉鸣蝉的愉悦之中;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句中的“空白”;想象牧童的表情、动作和内心活动。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有一个牧童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后一幅要让学生把“楼”与“天”联系起来;想象“手可摘星辰”和“恐惊天上人”不同寻常的情境,这样就借山的气势,愈显楼高。学生也显得很激动。边想边用手比划。
六、表演(画画)
让学生根据诗意即兴表演,或乘兴画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如《所见》在上一个环节“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边说诗境边把牧童行歌、捕蝉的形态、动作表演出来;再同桌互相表演,再指名到讲台表演;最后,分组表演,看哪个组表演得最好。这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加深对诗句内涵的体会。而《夜宿山寺》的“山高楼高”则适合用“画画”(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画出来,然后在实物投影仪放出来时,自己出来解说,大家来评价。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七、背诵
画家和牧童篇8
一、其人其作
老志诚1910年出生于广东顺德。他从小熟读古诗词,热爱民族音乐,常听民间艺人的演奏(唱),学胡、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后与刘天华、蒋风之深交,进一步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修养。老志诚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其受教育的环境不无相关,其祖父老廉公精于书画,其父老炎若则为我国早期的摄影师、机械师②。同时以极大的热情学习西方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为借鉴西方作曲技法打下基础。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是之后探索创作民族钢琴曲的基石。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20年代末,立志于钢琴音乐创作,是中国现代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老志诚成长于“五四”时期,传奇性的天份加上刻苦的进取精神,使他青少年时便成名于外,被誉为“钢琴作曲双绝的自学才人”③。1932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及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兼教授。同年创作钢琴曲《牧童之乐》和《秋兴》。1934年,《牧童之乐》在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中获二等奖。他曾为刘天华、聂耳等人的小提琴独奏配钢琴伴奏,并与之切磋琴艺,这种音乐交流进一步提高他的民族音乐素养。
《牧童之乐》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首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用西方乐器开拓了“中国意境”。作品基于他在香山度假时,对牧童放牧和秋日田园风情的感受而写。在没有学过作曲的情况下,凭潜意识中对民间音乐和西方钢琴作品的演奏,在琴上试音响,让内心听觉的形象导向旋律、和声、节奏、织体,创造出一种中国北方风格的钢琴音响。他用即兴演奏的方式,在结构上将西方常用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按中国音乐散性思维的衍展手法进行重构。乐曲分为音乐元素不同的两个***部分,增大了音乐发展空间,各部分按单三部曲式陈述内容,将展衍的音乐控制在相对逻辑顺序中。曲子一开始,四、五度和弦及附加二度音色彩和弦的运用,给人以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随后短小音型的不断模进,像是牧童的嬉戏;中间是在F宫调上的一段无拘无束的悠然歌唱;然后是前段的再现。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风俗性钢琴曲,借鉴中国戏曲和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中国北方民间情趣与高雅意境的音响造型,为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注入了民族音乐的精神活力。
二、美学意蕴
中国传统音乐,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创造与积累下来的民族音乐样式,它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音乐文化特征、审美情趣和思维规律;它又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喜怒哀乐、抒情达意的载体。它产生并发展于“单纯的中国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下的全部古典及民间的中国音乐。”④借助钢琴这一西方艺术表现形式,老志诚向世界推介了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在老志诚之前,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普遍以西方古典功能和声,结合中国五声调式进行创作的。老志诚的钢琴曲《牧童之乐》则是超越这一创作模式的典型之作。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多元音乐和对西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音乐文化汲取创作营养而厚积薄发,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若从作品的创作时间上比,老志诚的《牧童之乐》还早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1934)⑤。他以中国传统器乐的素材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为钢琴创作打开新的思路。强调钢琴音乐风格的改革与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西方的传统各乐派的各种创作方式,应与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从而走出一片广阔的创作新天地。在当今世界,人们都已经认识到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传承的紧迫性,“拯救民族传统音乐、挖掘民族传统艺术、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国音乐艺术,都在自己的民族里产生、发展并互相渗透⑥,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是钢琴音乐创作的源泉。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很多都是得自然之动景,感宇宙之情韵的佳作,它们或委婉、或深沉、或豪迈、或悲壮,意境深远、气韵悠长、构思奇特、生动感人。《牧童之乐》亦是如此。如:第一部分融合了中西文化的艺术思维,创造性地将中国琵琶、二胡定弦的4、5、2度音程与西方和声交替叠置;将西方的机械节拍融汇到中国音乐弹性思维的空间中,其所有对中西文化继承、借鉴、整合、创新的技术手段,都与表达中国北方风情有关,成功地将音与乐汇成一幅风情音画。第二部分采用西方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在“快”、“慢”、“快”加“尾声”的对比中,以“快速”表达民间情趣,以“慢速”加简练的音符,表现清、淡、悠、雅的高雅意境。为表现情趣和意境,老志诚除借鉴西方钢琴音乐不同表现手法外,更多地借鉴和模拟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表现手法。如乐段中的舞蹈节奏,采用了扬琴两手轮流敲奏的手法。加花的快速音串,将重音倒置到弱拍的高音,则模拟民间吹管乐唢呐从高到低吹奏的滑音,表现牧童的“乐”与“欢”,而右手的长时值音符则借鉴二胡一弓一音的长线条乐句,表现音乐的韵味。“万物融为一体,人就在自然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中国钢琴曲所包含的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
中国音乐讲究一种气韵与风骨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客观事物的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使艺术鉴赏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从美学的角度讲,就是说在审美观照中,由物我互感所达到的一种景、物、情、意与境交融的审美境界,或者该是自我“外化”于物,又返照于心,在心灵中所产生的一种意与情的写照。意境的形成有赖于艺术家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二者之间的交融,所以,艺术家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意”和“情随境生”的方式。基于此对意境也应从意与情两个方面去探索和体味。艺术家常把抽象的情绪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即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意象”。这“意象”就是意境之范本,确切地说就是,窥测自然之神秘,倾听自然的音调,风声、水声、松涛声、草木精神、水月颜色、万物灵动……借以窥人性纯真表现,感悟万籁的真蕴和神韵,积微知著、顺乎于胸,在精神作用的观照之下,臻于完善,直达意境之微妙世界。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就像中国的山水画,古诗和民歌一样,点到为止,绝不滥觞于耳。钢琴最传神之处还在于旋律的线性美以及音色变化的丰富多样,气息与神韵的表现则独特神秘,荆浩的《笔法记》说到“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而《牧童之乐》正是蕴含了这样一种“心随音运、乐隐于形”的美学色彩。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处理更表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空、离、散、虚、含的特色,亦真亦幻,若即若离,体现出中国人对神、气、冥想的一种感悟,对清雅、高妙之意境的一种追求。
白居易在《复乐古器古曲》曰:“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⑦,任何一首作品都应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才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规律。音乐的两个更为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声”,即音响;另一个是“情”,即“情感”,两者缺一不可。成书于汉代的《毛诗》序中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⑧可见,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总之,老志诚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观,即“天、地、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音由心出”、“乐由心生”为创作内驱力的先河。这种内驱力具有快捷地整合多种音乐素材与技法,创造符合心中意象的即兴能力。从美学特征上,他用钢琴音乐开拓了中国北方民间情趣、地域风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雅意境、诗情画意,也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新生活渴求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形成与发展》[M],华乐出版社,1996年
[2]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魏廷格《从中国钢琴曲看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J],《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
[4]于苏贤编《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3月
[5]吴晓娜《中国风钢琴语境的拓荒者、先驱者――论老志诚20世纪30年代初的钢琴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王小强、雨竹、玮韧《南北牧童都可爱──老志诚及其《牧童之乐》今昔》[J],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
[7]李淑琴《钢琴曲〈牧童之乐〉及其作者老志诚》[J],钢琴艺术,1996年第3期
[8]姚思源《老志诚先生和他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2年第2期
[9]白左莲《一首不可忽视的钢琴精品〈牧童之乐〉》[J],《黄河之声》,2006年第7期
[10]王大庆《中国钢琴之境――一次钢琴与文化意境的碰撞》[J],《音乐生活》,2005年第11期
①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344页
②莽克荣《老志诚传》[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9月,第1页
③张肖虎先生为老先生80寿辰所作贺联
④魏廷格《从中国钢琴曲看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J],《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第79页
⑤是我国专家们肯定的第一首成熟的中国风格钢琴曲。
⑥于苏贤编《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3月
⑦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第171页
画家和牧童篇9
关键词:水墨动画;诗意;韵味
“吾国唐宋以后之绘画,是综合文章、诗词、书法、印章而成者。其丰富多彩。非西洋画所能比拟……故吾曰:‘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章是也’。”[1]水墨动画中的水墨画面渗透出文学中诗的韵味。“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2]诗画自古就是不分家的,并且自古便属于一系,画家在画后总会题上一两句诗句为画面画龙点睛,而水墨画的绝妙之处也在于此。水墨动画中利用了温晕的水墨画,画面慢悠悠地诉说着故事,保留了水墨画的质感;同时还运用了电影语言形式,通过技术手段延续诗的韵味,将动画中如诗般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够联想到一幅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水墨画面,进而沉浸在如诗一般的画面里,飘荡在如诗一般含蓄的情感中。
1 富有诗意的文学性画面――画中有诗
水墨画与中国文化是分不开的,“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有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也。……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2]这句话足以显示画与诗的关系。它们同是用来表现情感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画一般会给人以直观的形象视觉感受,而形态被赋予的情感则更加深刻。1962年,文学家茅盾在欣赏了《小蝌蚪找妈妈》之后即兴赋了一首诗,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3]法国《世界报》也在评论《小蝌蚪找妈妈》时说:“中国水墨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还有小蝌蚪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虽然这部动画剧情简单且有些幼稚,但是它优雅的画面、水墨画诗意的氛围却使人眼前一亮。静谧的荷塘、欢快地甩着尾巴的小蝌蚪以及满荧幕代表着水的留白面,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尤其是金鱼游动的那段画面(如***1),金鱼游动的优雅姿态如同羞答答的少女,轻摇着如裙摆般的鱼尾,如轻纱飘渺,如梦如幻地缓缓地进入画面中。以至于当年唐澄带着片子去捷克参加电影节时,关于金鱼的这一小段还无故失踪了,也许是外国人也喜欢这段水墨金鱼画面的缘故吧。
《牧笛》的水墨画面描绘了一幅幅牧童放牛的画面。***2中,在被夕阳晕染的傍晚,牧童斜坐在牛背上,悠然地吹起短笛,缓缓踱步的水牛载着牧童渐渐地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消失在田埂深处。牧童与牛的形象倒映在水田中,与景物融为一体。这幅牧童与牛的画面将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韵味表达得恰到好处,并且完美再现了这句诗所折射出的影像。画中牧童吹笛、溪中戏水、摇曳的竹枝等始终传递着细腻、含蓄的感情,一派中国情调,使原来需要通过读诗而联想出来的画面,现在用水墨画面就能直接表现了。有意思的是,最终牧童悠扬的笛声较之湍急的瀑布的流水声,更能吸引水牛而将其召回的情节刻画,生动地表现了艺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主题。
《鹿铃》作为这四部作品中唯一一部由女性导演的水墨动画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并建立深厚感情的故事。这与冯骥才写的文章《珍珠鸟》如出一辙。“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鹿铃》。小女孩刚把小鹿带回家的时候,小鹿与她的关系还很生疏。在小女孩不断地付出爱心之下,小鹿也渐渐地对小女孩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以至于小女孩受伤后,小鹿甘愿替她分担事务,如去集市买东西。故事中角色的情感与表情的变化非常丰富,而这些丰富的表情动作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水墨画面,赋予了动画文学性的色彩,使这部动画诗意盎然、生动形象。(***3)
《山水情》中,老琴师传授了少年琴艺,并在将古琴赠予少年后默默离开。少年弹琴送别师傅时(***4),画面切换到了满山云海的画面,画面中,一艘小帆徐徐地从左下角斜驶入画面,消失在右上方的水的尽头,仿佛老琴师乘帆而去,令人产生无限落寞和惆怅之感,颇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离别韵味。
此外,《山水情》的场景中还运用了许多小元素,缓缓而行的小船、立于水边的茅草屋、蝴蝶般飞舞的枫叶、屋后茂密的竹林、竹林之上的圆月、夏日的荷花塘、鼓着腮帮的青蛙、悠闲的小鱼、自由翱翔的老鹰等,这些元素的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水墨画面,为影片增添了色彩,烘托了诗意气氛。老琴师随身携带的古琴就是他身份的象征,体现了他高风亮节的气度。而老琴师带着渔家少年领略高山、瀑布、树林、鸟儿等大自然的造物之美,让渔家少年感受到了广阔的天地,领略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真谛,从而顿悟,弹奏出了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古琴曲。最后,老琴师离开并走向茫茫前途时,画面中出现了大泼墨的重峦叠嶂,以及响彻耳际的呼啸着的风声,渲染了浓烈的师徒离别之情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心。
2 富有韵味的画中题跋――写意书法
题款一般指的是写在书法或是画作上的文字。书画作品中的题款一般是用来交代作者、作品名称、作品创作时间或是题诗。水墨动画中不仅有水墨画的画面,在序幕和演职员表中还应用到了书法这一水墨元素。水墨氤氲的画面配合书法字体,给水墨动画的画面更增添了几分魅力。
书法式的题款在《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这四部水墨动画中,呈现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四部水墨动画中,书法题款出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它以逐渐完善的发展方式,最终与水墨画面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在水墨动画发展的初期作品《小蝌蚪找妈妈》中,书法还没有以题跋的形式出现在水墨动画的画面中。《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一个画面是由一本放在桌上的书开始的,书的封面写着“小蝌蚪找妈妈”(如***5)。书的第一页是书法字体的演职员表,并且是以翻书的形式来介绍制作班底的。演职员表占据了整个屏幕,每一页都附有工作者的工作职称和姓名。我国美术电影动画很多是用一幅静止的画面为背景,并在画面上展示演职员表,作为动画电影的开场(如***6)。而这类动画的字幕一般用的是一些造型奇特的美术字。当然,像《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类似的开场动画也是有的,如1959年的动画片《一幅僮锦》,其序幕是从一个名为“一幅僮锦”的盒子中的一轴卷轴里拉开的,卷轴上就出现了演职员表(如***7、***8)。这与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片头形式有些类似,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字幕用的是书法字体。由此可见,在当时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整部动画的整体风格要统一的问题了。
而在《牧笛》中,序幕的出场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开始与水墨画面相结合,比《小蝌蚪找妈妈》的序幕精致且秀气了不少。在出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字样之后,片名“牧笛”两个字十分醒目地出现在一片绿荫环绕的乡间小道中(如***9)。
当画面淡出之后,就出现了一幅绿树成荫的水墨长卷,而演职员表就穿插在氤氲的水墨间;采用动画移镜头的表现方式,将水墨长卷向左移动,演职员表彷佛是写在水墨长卷上的字,随着画卷的移动,画上的题字便逐一显现了(如***10)。这种方式不仅让观众能够边欣赏水墨画,边了解整个动画制作的团队,同时随着背景音乐的渐入,镜头推近至树林的局部,观众仿佛被带进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树林,并慢慢地进入了动画中的世界,进入了水墨的氛围中。
《鹿铃》的序幕显然更加成熟了,在水墨动画《鹿铃》的开头中,书法也与动画结合得很和谐。在该动画中,第一个画面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字样,而背景画面则是册页的封面。第二个画面是用苍劲有利的毛笔在洒金纸上书写动画片名“鹿铃”两字(见***11)。第三个画面是出演职员表(见***12)。笔者认为,《鹿铃》中的书法与水墨画面的表现方式是最好的。它巧妙地将介绍工作人员的名单以题跋的形式融合在画面中,并配以完整的静态水墨山水画,使观者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幅水墨小品画。并且,每幅小品中的书写采用了很俏皮的字体形式,大头大脑的,很具有趣味性。这样既保持了水墨动画风格的统一,又使画面精致了不少。
水墨动画《山水情》是水墨动画中的绝唱,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赞美与认同。《山水情》中的片名是以题字的形式出现的,而动画的制作班底是以题跋的形式出现在动画结尾的。***13是《山水情》的片名,用行草的书法字体错落地进行表现,很有书法的韵味。随着画面向右移动,字体也逐渐淡出画面,老琴师就在这写意的大墨块中若隐若现地登场了。***14是动画片末出现的演职员表。画面左边,少年抱着古琴站在大石块上,仿佛是目送着老琴师离去,延续了故事情节,夸、变形的小楷字体逐一淡入淡出。《山水情》中的书法元素体现在片头出现的“山水情”以及在片尾出现的演职员表上。“山水情”这三个字的墨法有浓有淡,笔画有粗有细。三个字错落地出现在画面的中心,而不在一条直线上,有大有小。“山”字虽小,但笔墨浓重;“水”在中间,笔画较细,质感轻逸;“情”字字号最大,笔画蜿蜒婉转,动情流畅。题目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开始,随着“山水情”三字的淡出,老者作为主角便登场了。
王伯敏曾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中国画题款的发展,与书法的发展极为密切。中国书法具有它的形式美,乃是‘无色而具有***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一幅好画,加上好款,便是锦上添花,所以题款佳者,向有‘一字抵千花’之誉。”[4]画中题跋不见得用笔、章法、结字、墨法处处到位,就称得上是好的题跋。要想“一字抵千花”,就必须将书法题跋与水墨画面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未题跋的用笔、章法、结字、墨法都应当符合水墨画面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中并没有将书法融入动画中,笔者在此便不讨论了。在《牧笛》的第二幅画面中,“牧笛”二字以一幅农家乡间的水墨画面为背景(见***9)出现。画面的上半部分是浓密的树林,下半部分是一大半留白的乡间小路。“牧笛”二字较大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平衡了画面的“上重下轻”。“牧笛”二字似行楷的笔意,而“笛”字有连笔的意向。笔画的粗细变化分明,竖画细挺、横画方圆,有强烈的毛笔字的顿挫感。笔画起始处笔锋显露,勾、捺之处尖锐挺拔,有几笔收笔处笔锋稍转,笔画呈现水滴的尖圆之势。二字呈现的线面结合形式匀称稳当,呈现出潇洒的气势。当题目淡出后,演职员表的字幕出现(见***10),该字幕的毛笔字体秀气,撇、捺笔画体势较长,非常秀气且符合青山绿水的背景效果。职位名称用的是红色字体,不仅层次分明,并且颜色搭配也仿佛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给画面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鹿铃》中,第二个画面册页上的“鹿铃”二字笔墨有润有枯、有粗有细、有疏有密,苍劲有力的笔法背后仿佛隐藏着深刻的故事。并且,《鹿铃》中的书法风格与程十发的书法风格较为相似。程十发的书法造型十分独特,从造型上看不出出自哪个流派。他曾经风趣地说道:“谁不学二王,我就投他一票。”[5]程十发的书法不盲目模仿、套用套路,而是讲究推陈出新,推崇更广的创作思路,他的书法作品尤其注重笔画线条的趣味性。如***15中,程十发的书法作品将楷书、行书、草书几种字体相互组合,同时还加入了隶书“蚕头燕尾”的笔意,呈现出多种字体杂糅的独特的书法风格。这样既强化了“蚕头燕尾”的隶书效果,又增添了古朴稚趣,并且两者的字形都较扁,有隶书的笔法和强烈的装饰性。
3 结语
水墨动画中的每一种水墨画元素都为动画画面增添了水墨效果。动画中,水墨画画面的意境含蓄内敛,富有诗意,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并且,水墨氤氲的画面有时不需要用剧情来表现,仅仅用这种独特的水墨形式就能表现出一种心境,体现出诗意和韵味。书法虽然不是水墨动画中的主角,但它作为水墨画的一部分、动画中的小细节,映衬出了动画中的水墨画的画面氛围。有了书法元素的加入,水墨动画的意蕴就显得更加浓厚了,文人画的诗意情怀也因此在动画这门新艺术中得到了呈现。
参考文献:
[1] 潘天寿.听天阁画笔随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上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04,108.
[3] 张松林,贡建英.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7.
画家和牧童篇10
[关键词]水墨动画电影;艺术特征;分析总结
中国水墨动画影片的含义和发展
所谓中国水墨动画电影,是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为影片的角色和场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整部动画影片是一幅动态的中国画。水墨动画影片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也是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品。时至今天,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动画艺术先驱万氏兄弟的作品中,就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画的***形,如传统的线描等。1960年,当时的副***参观完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后提出:“如果你们能够把齐白石先生的画动起来那就更好了。”这是一个期望,也是一种启发,于是艺术家尝试着把中国传统水墨画搬上舞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齐白石的中国画进行了认真和细致的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攻克了水墨动态影像的技术难题,1961年集体创作出了经典水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在这部影片的成功的带动下,70年代又陆续出现了多部水墨动画精品。上海美影厂又推出了《牧童》,这是一部描写牧童快乐生活的影片,其基本素材都是来源于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整个作品中充满了诗情画意。1988年出现的《山水情》,影片的人物设计者是著名的国画家吴山明先生,该片中运用了多项全新的技术,使画面的流畅性和层次感大大增强,将中国水墨动画推向了最高峰。此外还有《鹬蚌相争》《熊猫百货商店》《鹿铃》《蚂蚁和大象》等作品,都直接或间接运用了水墨元素,充分继承了有着千年历史的水墨画的精髓,将笔墨技巧、气韵生动、意境悠远这些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格。动画电影,这种从西方引入的艺术门类,只有将之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达到血脉相通、水融的共生,才能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精品。
中国水墨动画影片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简单,情节精致
中国水墨动画相对于其他动画片来说,因为形式上的特点,在题材选择和情节设置上都比较简单,其素材多取自于一些传统的故事和传说,一方面具有耳熟能详的特点,另一方面这类题材在中国画中经常出现,能够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而且水墨动画的制作技术有限,制作过程也十分复杂,很难制作出“鸿篇巨制”,一般都是以半小时的长度为主,尽量淡化影片的叙事性因素,呈现出一种短小精悍的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其原始素材是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然后对其进行了加工,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比较简单,甚至有意淡化,而是意在表现一种诗画的境界。《山水情》和《牧笛》中,全片没有一句对白,这在其他形式的动画片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创作者将故事情节全都融入到画面中去,观众们在欣赏一幅幅优美山水画的同时,自然而然接受了关于故事情节的信息,而如果把一些叙事因素强加于作品中,无疑会使这种意境的营造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从取材的角度来看,之所以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因为影片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情节的要素,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视觉效果的营造上,可谓是以小见大,以方寸见整体,体现出写意、浓缩、概括的特点,与其说是动画影片,倒不如说是类型化动画小品。
(二)托物言志,文以载道
中国的艺术创作历来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即通过艺术创作,体现出一定的精神性因素,其实现的手段多是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体现出主体的情思。这在中国山水画和动画结合的水墨动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因为对叙事情节的淡化,所以能够着力展现一些自然风情和诗情画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如中庸、含蓄、内敛等,往往都是凭借这些山水风情表现出来的。比如《牧笛》,就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的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崇尚田园劳作,重视农林牧渔,追求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个人的情怀寄托于天地。《牧童》中,有着大量写意的山水和田园风光的描写,几乎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再现,所有的故事都在这种环境下展开,给人带来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山水情》中,更是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一次宏大展示,充分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山流水和大音希声,将这种古典文人情怀推向了最高峰。此外还有《鹬蚌相争》中使用的大写意水墨渲染,《鹿铃》中局部细致的刻画等,都是这种山水相依、融情于景的体现。同时,水墨动画对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特点也有体现。《牧笛》中描绘了牧童和水牛之间的深厚情感,其深意在于表达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山水情》中,将师父和徒弟之间心有灵犀展现得十分细腻,其实也是对中国传统师道的宣扬,虽然具有明显的教化意味,但是创作者将这些教化蕴藏在了山水田园之间,从而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悟。
(三)离形得似,虚实相生
中国绘画中抽象性的特点有着悠久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神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所谓离形得似,就是指绘画不以物象的外形相似为目的,而是脱离外形,创作出一种能够激发人们遐想的意蕴。离形,并不是信马由缰的涂鸦,而是一种高度的综合、概括和提炼,是一种特定的形象加工和创造,应用到水墨动画中也是如此,《山水情》中,那位雅士的形象,只是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来,可是说是概括和简洁到了极点,但是其给人的印象却是完整的,丝毫没有引起认知上的偏差,反而认为这种手法充分体现出了雅士仙风道骨的特点。不像是西方动画那样,善于将事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而是深谙艺术和生活相同的道理,寓繁于简。同时,中国水墨动画还有着虚实相生的特点。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时间、空间、地点和形状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而是随着主观意念随意支配,让画面向四周无限延展。比如《牧笛》中,画面中经常会有空白的出现,这空白的含义就是十分丰富的,可以是天空,可以是水面,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不但给了观众以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且造成了一种咫尺千里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现实情境,哪个是艺术情境,从而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四)气韵生动,意境悠远
气韵生动是谢赫提出的“六法”之首,可见其在中国水墨画中的地位。所谓“气”,是指刚毅和英朗;“韵”,则是指柔美和清远。具体到中国水墨画中,“气”就代表着作品的骨感美,“韵”则代表对墨的把握能力。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较高层次的审美追求。而中国水墨动画电影中,对此有着恰如其分的处理。比如《山水情》中,整个画面的色彩和画面中事物,如山、水、树木等,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了一个淡雅和空灵的氛围。而且在远端云和水的处理中,通过墨和水的晕染,呈现出了一种云水相依的境界。同时,创作者还十分注重对墨的把握,浓淡分明。比如在树木和山石的表现上,就使用了浓墨。这无疑是对“气”的表现,气韵之间既紧密结合,又体现出了一种对比,可谓是相辅相成。还是这部作品中,小渔童送别雅士的一段中,出现了袅袅的画外音,画面采用了淡墨的笔法,小渔童抱着古琴,在云雾缭绕中缓缓地移动,气韵生动就在这种若隐若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是意境悠远。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最高追求,在中国画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对意境最好的描述。中国水墨动画对意境的表现进行了充分的继承。比如在动画场景角色的绘制中,没有十分明显的边缘化倾向,而是遵从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原理,伴随着水墨的随意交融,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就用水墨的笔法将各种小动物描绘得惟妙惟肖,让原本处于静止的水墨一下子有了生命感。以李可染作品为蓝本《牧童》,画面中小溪潺潺,柳树成荫,展现出了一幅钟灵毓秀的江南美景。牧童丢失青牛之后一路找去,所过之处是雄浑壮丽的泼墨山水和留白处理的千尺瀑布,还有那细致刻画的一草一木,都让人觉得空旷辽远。还有《山水情》,整部影片都处于一种虚无缥缈的环境之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水墨表现形式,在这样一种气氛下,将渔童和雅士之间的相遇、相知和分离,刻画得唯美和飘逸,充分体现出了一种悠远的意境追求。
综上所述,20世纪六十七年代,中国动画电影曾经一度辉煌,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尤其是水墨动画电影,一度成为中国动画片的代言人,充分体现出了水墨动画在世界动画中的地位。但是今天看来,在商业动画发展这个大形势下,水墨动画的发展遭遇了严重的危机,甚至陷入了停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思考。诚然,其中的原因是多个方面共同造成的,而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是有一个观点和信念是需要明确的,即中国水墨动画曾经能够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那么在今天同样能够获得世界的认可,而且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精神最好的代言人,只是我们在创作的形式和手段上还有所欠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艺术本性上说,只有具备***个性的精粹艺术,才能经得起时间和人心的磨砺。水墨动画片对情感的表现深入、细腻、动人,它完全有这样的潜力,在动画界大放异彩。本文对一些经典水墨动画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意在从中汲取丰富的借鉴,启发思路,为中国水墨动画电影的再一次崛起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小玲.论“中国动画学派”的探索与创新[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蔡文林.中国动画造型设计的风格特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董冠妮.文化的传承与撞击——开放三十年来银屏经典动画人物的造型变迁[J].电影文学,2009(08).
[4]张若男.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动画创作[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