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10篇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1

Guidedbytheoriesofecology,greenculturewasadeeprev-olutioninthemindareaofhumanit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asitsfundamentalgoal.Thedailylifeofhumanhadco-nnectedwithgreencultureverycloselyfromgreenmind,greentechnologytogreenindustry''''sproduction,greenfood,greenc-onsume,greenwrapping,greenliterature.Thedevelopmentandc-ontentofgreenculturewereanalysed,andtherelationshipa-monggreencultur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yw-erediscussed.

【关键词】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学Green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y

绿色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1]从狭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从广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文学等,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是绿色文化的精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绿色文化研究的核心。

1绿色文化的发展演化

本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发展中国家仍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从60年代开始,人类掀起了一股推动粮食高产的绿色***。这股“绿色浪潮”最早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谷物产量,在1950年至1987年的30年间,世界谷物产量增加超过1.64倍。绿色***伴随的是农业的高投入,且绿色***运动是由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由于发达国家的退却,绿色***思潮在70年代被自然农业思潮所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等。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潮又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并成为当前世界热点。在1996年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会议上绿色***重被提起,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2,3]。90年代的绿色***首先强调应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其次是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如防止单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原生镜和非原生境中保持大量的基因库、发展灌溉要防止次生盐渍、发展耕作制度多样性、提倡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视土壤保护等。

在绿色***兴起的同时,绿色组织开始成立。70年代美国成立了数百个青少年环境保护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纷纷成立绿色组织,英国、德国、日本等还成立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进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绿色时代”,随之而起的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绿色文化的诞生。

2绿色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先由国际保护同盟提出,该同盟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为世人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5],呼吁人们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要求人类在生产中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可看出,可持续发展准确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的反映观[4]。这样,就把以人为主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染”上了“绿”意,并使绿色文化获得了价值尺度。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推动了绿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绿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

3绿色文化与生态学

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物种间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和谐、高效、有序的特征。生态学理论认为,有人类参与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处于复合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但是,无论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和能力有多大,都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理论,都必须而且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降到一般消费者的地位、强调“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6]。因此,人必须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相统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上,形成“文明的生态观”。

绿色文化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因此生态学理论关于人居生态系统的阐述与绿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绿色文化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为绿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绿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4绿色文化的表现

4.1绿色思想

绿色思想是建立在充分认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的思想意识。绿色思想认为,一个物种主宰世界的自然史是最不稳定的自然史。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们必须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业化道路,走一条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化道路,用“绿色”文明取代工业主义的“灰色”文明[7]。

4.2绿色科技

绿色浪潮的兴起加深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思考,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一定财富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如“六六六”、“DDT”杀虫剂的发明和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或创造的财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科技是“反生态”的、“反绿色”的,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科技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能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的科技系统,其特征是在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坏或不影响生态平衡。绿色科技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指标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不产生毒副作用以及产品设计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利用并保证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4.3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指符合“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ling)要求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环境标志标准对绿色产品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人类健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保护环境的绿色冲击波[8]。

为增强竞争优势,企业纷纷设计绿色目标,开发绿色技术和研制绿色产品,涌现出的绿色工业产品有绿色汽车、绿色计算机、绿色冰箱、绿色电视机、绿色纸张、绿色服装、绿色玩具、绿色能源、绿色水性涂料、绿色可降解塑料等。

绿色农业产品主要指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标准规定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土壤中不含重金属、灌溉用水必须无污染,强调绿色食品在其原料的生长、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应最小。

4.4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是多重的,它包括:

一、人类的消费活动无害于环境;

二、人类的消费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和综合利用;

三、人类一切消费活动应符合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不能因畸形消费而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9]。绿色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青睐。

4.5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种不产生垃圾的包装,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在生产环节中就考虑包装品使用后能够尽快回收而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与日俱增的包装废弃物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绿色包装已在全世界达成共识,成为全球包装的趋势。目前,技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塑料降解问题,并尝试一些替代方法。

4.6绿色住宅

绿色住宅是符合生态要求且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建筑学和园林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止污染措施,宅址选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荷兰、日本建筑师按上述特征设计出生态住宅,这些住宅均采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不用空调器、采用节能光源。

4.7绿色文学

狭义讲,绿色文学是以描写自然、歌颂绿色、激发与引导人们向往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文学作品,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出于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将自然品格视为人类道德品格的母体、将自然之物人格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洁优雅,无一不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广义讲,绿色文学是以反映社会环境问题、抨击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倡导生态平衡、宣扬绿色文化的文学作品,如R·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绿色文化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而围绕关注绿色文化而创作的绿色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鸿。何谓绿色文化。森林与人类,1997,(1):4

2丁树荣。绿色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孙家涛。绿色设计的现状与展望。环境科学动态,1996,(2):13~15

4余谋昌。全球变化的人的因素。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5)21~26

5严立冬。简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特征。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3):155~157

6张长元。从绿色消费到绿色技术到绿色设计。环境科学进展,1997,(3):16~19

7赵红州。生态文化应急行。森林与人类,1997,(4):4~10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2

关键词:绿色,绿色软件,绿十字,绿***

 

作为语言中最易受时代与社会感染的基本要素,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信息,古今中外,从内容到形式,从系统到个体等莫不如此,并因随时与社会语境发生谐振而成为语言中最活跃,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就分布而言,它的这些信息量无不融合,渗透进词的各个方面:声音,字形,意义,语法和语用等等,而其最集中的体现,毫无疑问,应当在各个词的文化义里。[1]23

中世纪时绿色代表邪魔(包括龙),有时又表示爱。这些象征意义现代已不明显。在西方股票市场,绿色代表股票上升;在中国股票市场则相反。(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喜欢红色又代表***所以把红色设为上涨按照规定,下跌要使用上涨的反色所以中国的下跌时绿的。但西方传统中绿色代表安全,红色代表警戒,所以是绿涨红跌)。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绿色是木的一种象征。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绿”作为绝大多数植物生命上升阶段的本色,它是大自然各种生命色彩旋律中的主调,宁静、和谐而鲜活,医学研究证明:生活在绿色环境中,人体的基本温度可以下降1---2度,随之而来的是:脉搏减缓,心脏压力减轻,呼吸趋向均匀。

于是,从绿色中,诗人歌德读出了“宁静与稳定”的意蕴,画家康定斯基进而将它描绘成了“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大概很少有人会断然拒绝“绿”所展示的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中国,朱自清写过赞美绿的散文,艾青写过颂扬绿的诗篇。在他们的笔下,“绿”是那样的魅力与可爱:[2]

例【1】: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绿;

墨绿,浅绿绿十字,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在这些“绿”中,有些事客观存在,确实“绿得出奇”,像“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也有些是诗人的幻觉,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例【1】中第二小节的渲染与夸张就是很好的说明。

尽管我国文学家对“绿色”早就有了职业的亲切与敏感,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里,“绿”就属于间色,与正色相对,顺理成章,上古人很自然也把它打入了贱色的冷宫。[3]比如:

例【6】:夏朝尊黑,殷代尚白,周朝敬赤,没有它的份儿;

例【7】:与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方(东,西,南,北,中)相对应的五色(背,赤,黄,黑,白)当然更轮不上它。

足见“绿色”在当时的地位确实不高。

汉代时,绿色开始被用于冠帻服色之制,《汉书,东方朔传》中就有宫廷厨师戴绿帽以明其卑贱身份的记载。唐代以后,“绿”虽然有幸进入了官阶,那也仅仅是下层官吏六品(深绿)与七品(浅绿)的标志与象征,白居易“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忆微之》)的诗句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卑微的叹息。元,明之际,更是每况愈下,不光绿袍将而成为八九品的服色,甚至还有了“***家男子戴绿头巾”的规定,这大概便是当今民间说辞“绿帽子”的直接渊源了吧。到了清代,“绿旗”是汉营地方***的标志,其地位与正黄,正白等八旗兵有着天壤之别。

进入现代社会,这种色彩偏见与歧视本来已经趋向淡化和消隐,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中,由于对***“红色”的崇拜和迷惘,红绿灯中的“绿色”险些被颠倒为表示“不准通行”,而成为一种阻挡前进的颜色。

平心而论,在斑斓的色彩世界里,“绿色”未必一定是人们审美的首选之色。据记载:

1997 年初,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千千岩英彰曾以“你最喜欢的颜色”为题对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500名年轻人进行调查,排在前四位的是:蓝,红,黑,白。

可见,当下词汇的这种“绿色的选择”,实在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之后的一种理智的选择。[4]

其实,作为源头,在西方文化中,“green”原本还有许多超色彩的文化义项蕴涵。比如:

例【9】:年轻,幼稚,不成熟。

A green hand ( 或 green horn ) 生手

Green paper 绿皮书(提出建议或意见以备讨论的***府文件,常印在绿纸上,以区别于代表固定***策的白皮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这个词逐渐和环保联系起来,其中有绿色***(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绿色***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是指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用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与活动。绿色设计是指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复使用绿十字,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垃圾数量。

绿色投资是指用于防止环境污染与治理被污染环境的投资。[5]

绿色文化,从狭义来讲,绿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出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以广义而言,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

此论文探讨了绿色这个词从古至今的发展和词义演变,绿色不仅仅代表颜色的意思,它还可以和人的心情,喜好联系起来。古代的一些诗人也写过赞美绿的文章,在他们的笔下,绿色代表上升的意思。而相反的是,绿在古代是表示贱色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绿字有关的词语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像绿色奥运;绿色环保;绿色产品等等。通过对绿色这个词义扩展的变化和演变,可以看出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197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4]张辉,2003,《术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北京***事宜文出版社

[5]周一农,2007,《词汇的文化蕴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3

关键词:人文学;绿色;教学目的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72-02

一、引言

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学学科体系内,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目的的研究与界定往往不尽相同,但是究其根本而言却无不存在相通之处。跳出这个固有的学科体系范畴,从人文学的角度对教学目的观进行考究与分析,从而使教学目的观出现新的起点。

二、绿色教学目的观内涵

人文学从其萌芽、发展、演变至今,历史悠久。人文学渊源于古代先哲们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文教育的理念。如中国的孔子就有“仁者爱人”、“朝闻道,夕可死”等著名论述;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我自知我一无所知”等等。这些著述都蕴含着强烈的人文学理念,都渗透着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人生的内涵。这些论述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人文学意味着通过人的存在对人的全部存在的言说,并且以培养人的整全的人性为目的。这对教育是有深远影响的。绿色教学目的观是基于人文学视角提出的,是对教育基本理论、教学目的理念的反思与重组。首先是教学目的观。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无目的论”,他旨在强调“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主张的是教育过程的内有目的。他认为“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杜威对教育目的或者说是教学目的观的论述,需要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杜威明确地将儿童从成人的期望中***出来,认为教学活动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设定预期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过程为目的,排除一切终结性的、外在的目的。二是尽管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但是,他并未从教学目的层面提出明确的论述。换言之杜威将儿童从终极性的、外在的目的中***出来,承认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却没有对适合儿童的教学目的加以阐释。其次是绿色教学目的观。“绿色”是天然、自然的象征,绿色教学目的观是一种元目的观,是对教学目的自身的解读。自教学活动产生,教学目的也应运而生。历来对教学目的观的研究与分析,大都是“目的”十足,即强调突出目的,视目的为核心。那么,教学目的观的核心真的完全在“目的”上吗?笔者认为,绿色的教学目的观,它的核心并不完全在目的上,而是在于教学目的观的本身。绿色教学目的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刻意注重学生在知识及能力上“质”与“量”的把握,而是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自然地进行,学生参与的是整个教学活动,不受任何应然或实然目的影响。因此,绿色教学目的观,强调的不是终极的目的,而是因为教学活动自身的目的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的教学活动将着眼点置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情况,即预期目的和标准的程序结果。而人文学视野下的绿色教学目的观,是将关注点也就是目的回归到了教学活动本身,它的所谓的目的就是设计良好的教学内容,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熏陶,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而对于实施结果则不予关注。长期以来,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教学目的定位总是围绕着学业成绩,知识性课堂成为通用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面临的压力也促使了教学目的功利化的恶性循环,学生的思想、人性的培养也因此而搁置,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引自美国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理念真的需要引进吗?相信答案不言而喻。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不乏各种先进的人文精神,之所以去引进人文教育理念,是因为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问题忽视了我国的人文精神,才去盲目地学习与引进。教学目的观的问题是明显存在的,这也是笔者提出绿色教学目的观的重要原因。

三、绿色教学目的观重构

通过对以往教学目的观的梳理来看,教学目的在教学论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虽然对教学目的观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总体来讲这些著述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弥补对教学目的观理解的偏差,以及利用它正确地指导教学活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绿色教学目的观加以把握:首先,从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重视转变为对教学过程的侧重。绿色教学目的观认为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的结果不是预设的,我们应该充分地把握教学过程本身。而传统的教学目的观往往更加注重教学活动的结果,从而忽视或说淡化了对教学过程本身的侧重,这种注重“果”忽视“因”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是本末倒置的。实现这样的转变也就是重视了“因”,那么学生自然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从对知识传授的注重转变为对学生人性发展的侧重。长期以来,传统的知识性课堂将学生“学”定位在知识的掌握,这导致的问题也越发凸显。绿色教学目的观从学生的天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对学生思想的熏陶以及健全人性的培养。从我们自身的学***历来讲,知识不是单单靠一堂课的学习就能一蹴而就的,知识的积累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因此,教学活动要以人文理念为指引,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再次,从知识的引进转变为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挖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知识引进的现象越发普遍。西方文化有其先进之处,但是它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简单地复制移植西方文化,是有失偏颇的。引进西方文化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文化必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绿色教学目的观注重精神层面上的培养,这些养分就蕴含在我国优秀文化当中,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文化热不是偶然的,深入挖掘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舍近求远的纠正。

总之,绿色教学目的观的实现还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给予关注,人才的培养必须将“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从人文学的视野来审视教学目的观是对教学目的观的新探索,作为教育研究者,笔者认为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教育理论进行全新的解读,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4

在本届峰会开幕式上,十一届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院士发表题为“绿色化是人与自然协调、人类文明持续繁荣的要求”的主旨演讲。***指出:“绿色化”作为生态环境源头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发展理念与方式,是人类文明进化和持续繁荣的必然要求。“绿色化”将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改变世界发展的方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整体走向,提倡自觉选择科学理性、简朴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要实现‘绿色化’,需要设计先行。因为设计是人们对有目的实践活动进行的预先设想和策划,是具有创意的系统集成创新创造。”***表示,绿色设计将决定产品、工艺、装备、服务的生态环境友好性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绿色化水平。他坦言,“希望继续以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世界绿色设计组织等为平台和依托,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开放合作,创新完善‘绿色设计’交流合作机制,着力促进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装备、健康医药、生态农业等绿色技术与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推动扬州乃至中国的‘绿色化’生态文明建设,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促进绿色合作共赢。”

世界绿色设计博览会展馆也于同日开馆,计有来自德国、意大利、美国、阿根廷等国家及国内超过400家知名企业的绿色设计成果亮相。据组委会介绍,博览会首次采用充气膜结构展馆,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展馆面积为7200平方米,高度有2层楼高。充气膜场馆使用的材料,是高科技时代的宇航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老化、阻燃等特点,可在严寒及酷热的天气下安全运行几十年。同时为了确保安全,充气膜场馆设计了多个大小出入门。

展馆共分为“创新设计”、“智能装备”、“绿色家电与通讯”、“扬州展区”等多个区域,包括ABB、海尔智能家居、长虹电器、小米科技、台湾威强电、硬蛋智能硬件、华中数控、3D动力等来自国内外的最新产品参与展出,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动滑板车、空气净化器、3D打印机设备等上千件绿色设计创意产品一一展出。

世界绿色设计论坛是由十一届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院士倡导,由光华设计基金会联合国际设计联合会、瑞士QSC基金会、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共同发起,中国***参事石定寰担任组织***。

在世界各国绿色设计领域专业人才、行业精英的关注支持下,世界绿色设计论坛自2011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5年,是目前绿色设计领域最大的国际专业盛会。论坛旨在搭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国际对话平台,促进中欧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是双方各界就科技、人文、设计等多方面合作的桥梁。

在本届峰会开幕式上颁发了2015绿色设计国际大奖。通过层层选拔和全球评委的慎重评选,中国华为P8手机、中国海尔天铂空调、中国阳光动力绿能宝、英国巴斯生物汽车、德国造梦者2.0恒氧净化机、美国碳纳米管电脑、中国5公里出行最佳智能代步机器人、中国MYRB码垛机器人、瑞士NEEMIC有机服装、德国柏林“负能耗”房屋、德国绿色健康城等28个产品、项目获得绿色设计国际大奖。开幕式上,绿色设计国际大奖特设奖项“乡村设计”奖、2015首届“绿色化微电影大赛”也正式启动,奖项将于今年10月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正式颁布。论坛上,世界绿色设计组织还对“中国绿色创业家奖”进行了表彰,同时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瑞士Top10节能环保中心和国美电器合作的首家“WGDO/Top10绿色设计产品示范店”正式揭牌落户扬州。

绿色设计国际大奖是世界绿色设计论坛设立的国际性、公益性奖项,表彰一批以绿色设计为理念,积极应用绿色技术、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装备、绿色生产方式,努力实现循环、可持续、无害化,有助于保护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产品。授奖范围涵盖全世界,美国特斯拉Model S新能源跑车、德国宝马BMW i8以及设计制造瑞士阳光动力公司设计制造的“阳光动力2号”都曾获得绿色设计国际大奖。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5

关键字:绿色经济;环保;节能减排

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现代文明,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竞争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这种经济的内涵是人类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既要保持代际平衡,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而把污染留给下一代去处理,又要保持代内人的平衡,不能影响和牺牲他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而获利。因此,绿色经济既是知识经济,也是生态经济和道德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绿色经济

从18世纪中叶亚当・斯密提出《国富论》,论述的劳动分工协作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富的关系,大卫・李嘉***的《***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到19世纪末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马・韦伯提出的行***组织理论;从20世纪的“行为科学”理论到当今的现代管理理论,这些资产阶级的学者理论家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像亚当・斯密等人的经济学说和泰罗、法约尔等人的管理理论至今仍对后人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产生巨大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物质财富比它以前的所有社会创造的都要多得多。这的确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比之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更具有先进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经济管理的思想理论和学说不断推陈出新。

二、建立完善绿色经济的发展机制

绿色经济已经起步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发展绿色经济未必会一帆风顺。人们尽管已逐步认识环境问题对于制约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危害性,也逐步认清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提高社会的发达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传统的思想、思维方式毕竟一下子难以挥之即去,仍然需要我们付出不懈努力。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经济发展中不断探索、体会绿色经济真谛的同时,有必要建立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

(一)建立相应的绿色***策体系

建立绿色***策体系,首先要体现在***治原则上。绿色反映了世界的潮流,绿色体现了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趋向,一是要根据绿色经济要求和全球资源与环境的客观条件,调整现有的产业***策、产业规划与生产力布局。要立足于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于生产力结合环境特点的合理布局;二是要重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把不可更新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长、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以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三是要调整信贷***策。利用金融杠杆,对绿色产业给予更多的支持,从利率的高低,贷款期限的长短对绿色产业和传统的污染耗能型产业加以区分,引导绿色产业的发展;四是财******策要充分体现***府意志,在财***贴息、财***拨款上对有利于绿色经济增长的项目和产业以必要的支持。

(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

绿色发展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在中国这样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必然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同时又必须具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就是要破除现阶段存在于社会各层次的“先荇染、后治理”思想和“发展了再说”的短期行为,克服等待、观望、畏难等情绪。坚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坚持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三)积极发展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最重要的支柱,关系到绿色经济能否走出传统经济的老路,成败系于一身。因此,绿色科技的核心首先是人们的科学活动和技术开发都必须坚持辩证法和整体性的观点,既要考虑成果的正效应,也应得出预防和解决负效应的办法和措施。其次,加强废物资源化的研究与开发,任何废弃物都是另一种物质(资源)的异化形式,都具有再次利用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废弃物资源化和开发利用的研究,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加强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提高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有效性,是支撑绿色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物质保障。

(四)大力推行绿色文明

推行绿色文明的关键首先是普及绿色文化。文化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文化的普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在绿色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地树立一种绿色文明观,只有一个地球,善待自然、善待环境才能深入人心。要建立与绿色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上,更多地利用再生物质,可更新能源和可循环使用的消费品与用具,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生活习惯上,更多地适应绿色文明的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单位做起,减少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排废物等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绿色文明风尚。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6

我校2002年6月,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领》的要求和国家环保总局《绿色学校指南》,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将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纳入了学校工作目标,启动了学校创建省绿色学校工作。三年多来,学校在市环保局、教育局具体指导下,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工作,制定并严格实施了创建工作方案。学校的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根据《江苏省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我校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得分为97分。现将学校的创建工作和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的创建工作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设定

1、指导思想

我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主动参与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学校工作大局,以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和努力打造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扩张学校品牌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强化环保教育,开发隐蔽课程,浓郁育人氛围,增强教育效果”为主题,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和绿色教育的典范。

2、工作目标

(1)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

以绿色教育为抓手,全面实施人文管理,实现和谐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文化高雅、质量优秀、素质全面的省级实验小学,高标准地通过省级绿色学校评估验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创建工作的分期目标

到2002年6月,编制完成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意见,分解学校创建工作职责。

到2002年底,完成校园环境和文化整改,为创建省级绿色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02年8月,完成学校厕所改造。

到2003年8月,完成学校食堂改造工程。

作好省级评估验收的所有准备工作,力争高标准通过省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创建工作思路与行动规划

1、基本思路

创建绿色学校的总体思路是:负重自强,抓住机遇,创新思维,创新体制,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做精做强,持续发展。

2、行动规划

(1)统一全校认识,形成集体意志

通过全校大会、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讨论,提高对创建绿色学校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创建绿色学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明智选择;是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以改革、创新和发展为动力,促成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反思办学实践,总结经验的有效途径;绿色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绿色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的标志是人文化。要将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作为近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入人心,成为集体的意志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2)落实德育首位,改善人际关系

以德育系统科研为先导,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拓展学生成才途径,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和运行机制,统合学校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加强和学生家庭及社区的联系,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分解学校德育目标,构建德育目标体系;提高“三自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凸现德育工作特色;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物投入,着力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夯实特色基础,增强学校个性

围绕“一主两翼”的办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一流的数字化校园,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全员提高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总结科技教育的成功经验,创造科技教育教育的新业绩。进一步开发科技教育和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4)推进课程建设,提升办学档次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新课程推进的一把手责任制;进一步充实学校课程改革研究力量,加强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走校本培训之路,开展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按照部颁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主动参与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种资源在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完成“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教育---做中学”课题研究,构建绿色教育研究体系,将人文教育和环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凸现。

(5)挖掘社区资源,建设人文校园

我校低处国家优质种子基地、风景秀丽的省属练户农场,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环境资源、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我校开展环境教育,构建校园绿色文化,提供宝贵资源。学校积极参与农场绿色生态建设,以“爱我农场、美化家乡”为主题,参加农场生态林、观光林、经济林建设,并实施保护。通过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初步感受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和稻鸭共养技术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人文校园建设,学校既重视制度建设,更侧重人文关怀,既追求教育质量,更注重精神文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陶冶心情的花园、增长知识的乐园、事业发展的家园。

二、学校自查情况

(一)自查得分和结论

根据《江苏省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比照我校创建工作实际,自评最后得分为97分。

自评结论为基本达到了市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标准。

(二)自评要点

1、学校加强对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中对环境教育都有明确的表述或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以创建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等作为校园建设及学校其他工作的目标。学校制定并严格实施了《练湖中心小学绿色教育工作意见》,配套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学年初有计划,学年末有总结。加强对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绿色教育的专题培训,他们先后参加了2002年—2004年由省环保局组织的环境教育专题培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就环境教育学科渗透、学生环保社团活动开展等进行学习研讨和教学研究。学校有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少先队每学年配合环保纪念日等至少安排两期环境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在宽敞、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学校干道旁、大楼上均布置有绿色环保警示语和教育用语。学校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以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手抄小报、环保征文等形式开展了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学校环境教育的资料较为齐全。学校购置有开展环境教育的报刊、***书若干册和一批音像资料。

2、大力加强课内教育

学校2002年制定和实施的《绿色教育工作意见》对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各学科做到每学年有1—2次环境教育研究课,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贴切、自然,教育效果好,普遍受到学生喜欢,学科考试试题有环境保护的内容。少先队、学校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中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充分。每学年各班至少有环境教育主题班会。环境教研组及其教师的教学计划、讲义或教案详实。

3、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有“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等学生环保组织,均配有指导教师。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常年有计划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学校近三年来坚持实施“学生全员管理校园”办法,校园内辟有班级绿化区和卫生包干区,全校师生参与了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活动。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参与社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多次参加市、区和学校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学生通过环保手抄小报、环境征文、环保黑板报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普及率98%以上。学校环境教育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各级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组织全校性环保活动,有全校性师生郊游性活动,有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有环保主题班会等,均有活动方案,活动效果良好。

4、不断加强校园建设

学校可绿化地段均得到了绿化,绿色生态校园初步建成,学校有植物一百余种,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开发出切合学校课程理念的校本教材。学校校园绿化率达45%以上,校园的净化、美化不断加强,教学楼窗明几净,学生食堂一级食堂,厕所干净,无异味。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符合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了生活垃圾和教学垃圾等的分类处理,全面实施了袋装垃圾处置办法,对垃圾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校园和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

5、环境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教师有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教师的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长年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知识教全面,环保意识强,环保行动坚决,学生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师生环保意识强,行为习惯好,学校是无烟学校,公共场所无吸烟现象,校园整洁,学生无乱丢、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师生消费观念科学合理,学校对食堂的食品、用具、用品均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严格的门岗制度,严禁师生将严重污染环境、不易降解和能耗高的商品带入学校。学校师生环保参与意识强,通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家长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家庭改善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有近几年参加环保小论文、环保手抄小报、教学论文、绘画等均有获奖。近三年,教师论文、教案、经验总结等受到各级表彰、奖励。

(三)存在问题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7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绿色化学;渗透途径

一、绿色化学的产生背景

20多年前,传统的化学化工作为生产主力,秉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发展了多年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传统的化学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已无法承受沉重的环保费用,这需要国家大力研发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的工具。因此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人类创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手段。绿色化学作为环境友好化学,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这种大背景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对于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和绿色化学理念的形成,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具体特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使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者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按照绿色生产的原则,具有的特点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反应物;(2)操作反应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反应物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3)提高原料利用率,使所有原料在反应中都被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对环境有保护作用、对社区安全的和对人体健康的产品。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途径

绿色化学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绿色化学的特点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哪些途径?在化学课程中绿色化学理念怎样得到渗透?针对现阶段我国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在本文中,将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化学实验课程的布置安排及课下习题等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渗透绿色化学理念、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何种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结合课本内容,开展绿色化学教学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化学也是,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精确把握,在课堂上将绿色化学理念穿插到每个知识点中。课上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现在大气、土壤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灌输绿色化学的理念,让他们对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问题有更生活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观察的能力,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环保问题,并将社会问题与日常知识点集合起来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二)以“课上常提问,课下勤思考”的方式开展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的认识,课上对学生提出化学相关的、生活化的问题,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解决,无论是通过查阅资料还是求助亲友的方式,目的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课上出题,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购买无磷洗衣粉?为什么农业部禁止使用敌敌畏,BBT等仿效优越的农药?日常生活中的废电池该如何让处理?第二节课再公布答案。这些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基本可以解决,这样一方面可以学习到许多前言东西,熟练掌握查阅技术;另一方面,又可以从生活琐事中获得化学知识,了解使用无毒无害制剂,平常注意节约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用所学知识来为保护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三)在实验课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日常实验课程必不可少,实验的重要性包括(1)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印象深刻,培养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扎实掌握化学知识。(2)反应物是实验必需品,教导学生选择过程中必须注意无毒无污染,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3)反应过程可能会产生废气或者废料,进而造成的较严重的污染,这时候可对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进行更为环保的实验设计,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甚至是并未环境改造做出努力(4)实验尽量避免大型实验,一方面可节约实验药品,另一方面又可减少污染。

四、总结

环境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绿色化学的蓬勃发展作为最有效的方法,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才能够取得持久进步。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及课外时间中将绿色化学的观念慢慢渗透,可以通过组织绿色化学知识点答题赛、绿色化学主题征文或者传统工业利与弊的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走在时代前沿为祖国的花朵引导方向,掌握更多的绿色化学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为我国环境改善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田淑珍.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2002,15(4):36-38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8

关键词:绿色 城镇化 发展 趋势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十”报告指出,新型“四化”发展要与生态化发展相协调;绿色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的新型城镇发展道路。

一、绿色城镇化发展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绿色城镇化是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在城镇化发展中贯穿绿色,集中体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李明泽(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将绿色与城镇发展相统一,在基于生态平衡下协调资源环境经济,以科技创新力为支撑,走清洁、绿色、环保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1]。邱江(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发展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城镇经济发展与资源供应与生态环境协调,具有生态的可持续性、人的文明性、发展健康性等特征的发展模式与路径[2]。

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特征表现在生态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健康方面。生态发展特征是以生态文明为理念趋向,利用多样化手段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促进城镇化中各方面协调,最终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黄安胜(2013)认为在城镇化发展中经济发展是主要任务,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人口适度增加,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经济,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3]。汪成(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必须以生态为本,做到绿色化、生态化,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发展生态优先为原则的绿色经济建设为中心[4]。以人为本特征是绿色城镇化的最基本内容,即让城镇化惠及所有人,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高红贵(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人的城镇化,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提高个人素质与生活质量,全面共享城镇化的成果[5]。和谐健康特征是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并为人们提供和谐、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5]。沈清基、顾贤荣(2013)认为健康性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谐性是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结果,绿色城镇化发展要为城市及周边地区、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人与其他生物等创造共生共存的和谐环境和机制[6]。

二、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侧重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生态城镇化等方面。绿色城镇化是新的城镇发展趋向,与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方向一致,是必需的发展道路,因此,围绕绿色城镇化发展基本特征进一步研究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生态发展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围绕生态发展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表现是:发展生态生产力和产业绿色化发展,绿色城镇化要实现发展就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发展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黄安胜(2013)认为要实现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生态生产力为带动,重点发展现代工业、服务业、农业、绿色建筑业等关键性产业,利用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循环转型,发展新型产业,促进产业和经济向城镇集聚,带动人口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吸引优质劳动者向城镇聚集,提高土地利用率[3]。沈清基(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应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使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兼顾宏观与微观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循环可再生发展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质量,通过节约来减少环境污染,维护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补偿,不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6]。张百霞、康爱荣等(2015)指出要在城镇化发展中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以生态文明思维指导城镇化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打造双赢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7]。孙久文、闫吴生(2015)通过对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研究指出城镇化发展是产业推动的结果,绿色城镇化要以绿色产业化为基础,要注重在城镇化发展中产业体系、城镇体系、产业结构和产业创新的发展,依据城镇的实际要素禀赋与优势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体系,以新兴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8]。蔡梦晗、李江涛(2015)认为在绿色城镇化中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族群,实现产业集中化、大型化与基地化,带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污染排放[9]。

(二)围绕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绿色城镇化必须坚持民本原则,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发展民生导向性的新型绿色城镇化发展,体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城人融合”,围绕以人为本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绿色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方面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城市垃圾污染、城市建筑、公共教育方面绿色化发展。岳文海(2013)认为要走民生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农民工创业就业,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城乡社保制度障碍,推进城乡社保制度的整合与衔接,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国统筹发展;加强供水、供热、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道路体系,推行绿色公共交通的发展,完善垃圾收集收运体系,共享绿色城镇化发展成果[10]。罗勇(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应该回馈于民生领域,全方位发展社会功能,增加绿色发展底气,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的均等化,鼓励与支持绿色就业[11]。叶连松(2012)认为应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升城镇建筑绿色化,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品质,铸造城市文化品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和城市文明程度,还要注重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参与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交通出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使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共享绿色化发展成果[12]。田文富(2015)认为人的城镇化是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想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就要科学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推进农转市进程,通过城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使发展成果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水平,充分考虑城镇居民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追求,彰显城镇的人文关怀,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城镇,满足人们精神的高级需求[13]。

(三)围绕和谐健康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围绕和谐健康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和谐性,绿色城镇化既要实现城镇的绿色发展又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还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田文富(2015)认为要实现和谐健康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要创新规划理念,把尊重自然与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规划中,科学定位,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构建空间结构,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镇统筹的结合点,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14]。蔡梦晗、李江涛(2015)认为强化规划管控,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推进绿色城镇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生态智慧规划,选择与城镇要素禀赋相适宜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构建发展体系,促进各区域可持续发展[10]。张波(2015)指出绿色城镇化要实现城镇体系与自然生态和谐,两者同相适应,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实现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和谐,绿色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互为依托、不可分离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保持和提升农村发展;实现城镇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城镇化建设要融入自然环境[14]。曹方超(2015)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要实现绿色与城镇开发相协调,以绿色空间为核心进行建设,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5]。饶毅(2015)通过绿色城镇化发展研究指出要实现和谐健康的绿色城市化建设就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融合,注重和谐发展,在总体规划基础上挖掘中小城镇发展潜力,优化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16]。

三、结束语

绿色城镇化发展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绿色城镇化发展应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建设生态、低碳、智能、和谐的特色绿色城镇化为目标,充分发挥绿色城镇化生态发展、以人为本和和谐健康的特征,并围绕其发展特征下呈现出多方面绿色化发展,具体表现在生态生产力、绿色产业、创业就业绿色化、社会保障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空间布局和谐性等方面,实现绿色城镇化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前中国整体经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泽.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研究――以中证绿色城镇化指数为视角[J].社科纵横,2014,(11):49-51.

[2] 邱江.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探讨[J].商界论坛,2013(13):260.

[3] 黄安胜.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 高红贵,汪成.生态文明绿色村庄进程中的困境及对策[J].统计与角色,2014(24):64-66.

[5] 高红贵,汪成.略论生态文明的绿色城镇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2-15.

[6] 沈清基,顾贤荣.绿色城镇化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思考[J].建设科技,2013.

[7] 张百霞等.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新型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5(3):11-14.

[8] 孙久文,闫吴生.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5(6):24-26.

[9] 蔡梦晗等.“十三五”推进绿色城镇化亟待完善五大支撑点[N].2015(5):1-2.

[10] 岳文海.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1] 罗勇.城镇化的绿色路径与生态指向[J].辽宁大学学报,2014(6):84-89.

[12] 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t望,2012(1):3-13.

[13] 田文富.马克思城市观视野下“多维融合”绿色人本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5(3):288-297.

[14] 张波.绿色――坚守城镇化的命脉[J].城乡建设,2015.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9

【论文摘 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本文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从本质上看,实施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首先得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一、构建绿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以促进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相结合为基点,以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为内涵,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课程的安排上,应考虑如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针对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面越来越窄的特点,拓宽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注重专业交叉,广泛开设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扩展,加强文理渗透,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直达知识边缘,还有利于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延展,使学生放大视野、拓宽思路、促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第二,在公共文化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处理好文理平衡关系。尤其是针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因文、理分科而致的偏科现象,有侧重地进行文科或理科文化课程的增补,使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此外,绿色教育强调引导学生对人类价值进行深层和全面的思考,培养一种不仅尊重人,而且尊重自然的道德责任,而这种价值观正是学生环境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拓展文化课程设置的范围,安排介绍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课程,如《环境理论》,《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拓宽课程的覆盖面,如包括时事类、科普类、文学艺术类、道德修养类等,并以各种形式开设系列精品知识讲座。在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第四,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安排上,应考虑在学生中成立各种社团组织,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安排各种考察活动,如组织学生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提出合理化解决对策;成立各种绿色行动组织,如成立“绿色科技”小组,开展绿色科技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建设绿色的育人者队伍

绿色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育人者队伍范围应该包括在大学校园内工作的一切职工以及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办事人员。具体划分成4类:专职师资队伍、学校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人员队伍、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在绿色教育中,由于各部分人员育人的角度、育人的功能不同,因此,建设的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绿色教育能否得到广泛和深入开展,教师是关键。绿色教育既有知识综合性、前沿性的一面,又有教育途径及方式多样性、灵活性的一面,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综合渗透能力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首先,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与绿色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本学科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时展脉搏,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乐观、豁达人生态度,以为人师表。其次,学校要加大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力度。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积极开办各种师资培训班、研讨班等等,以不断提高教师对绿色教育的认识水平及业务实践能力。最后,优化教学管理,建立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实现绿色教学。随着绿色教育师资培训的不断增强并逐步走向规范化,还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

2.加强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建设

机关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教育中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对绿色教育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绿色教育中,他们也应和专业教师一样,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树立绿色教育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以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率先垂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管理与服务成为学生“主课堂”的延伸。因此,无论是学校管理者队伍(即机关)还是后勤服务者队伍,都应以实施绿色教育为出发点和宗旨,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3.加强对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等人员的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总要与校内各种服务业如商店、餐饮等的服务人员打交道,其工作态度、言行等学生耳濡目染,对实施绿色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尽管这部分人员不属于校内职工,但还是要对他们制定统一的校园文明服务规范,建章立制加以约束。由于校内临时工勤人员如楼道清洁工、绿化保洁员等,尽管在工作上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毕竟在学生的视野之内,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忽视,也需制定相应的工作文明规范来对他们的言行加以规范。总之,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工勤人员,只要是在校园内,都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对那些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员,坚决不允许在校内从业。此外,对在校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可以通过“校园内文明规范”,对他们在校内停留期间的言行加以要求和约束。 转贴于

三、构建绿色的“生态校园”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学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的子系统,构成受教育主体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出教育主体的精神氛围。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实施绿色教育,不仅要有绿色的课程,绿色的育人者,还要同时构建符合良好生态要求的大学校园,即绿色“生态校园”,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1.校园的物质生态

所谓物质生态,是指校园内一切可见的人工环境有机存在的状态。它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与环境发生关系的产物,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空间上划分,物质生态还可以分为:内自然生态,主要是指学校教学、办公的条件,如仪器、设备、设施等配备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先进的要求等;学生学习及生活空间的具体条件,既包括如空间大小、采光情况、空气洁净度、噪音等级等各项指标;楼道、大厅等处设置的橱窗、宣传板等设施的完善程度;上述各要素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外自然生态,主要包括布局结构,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状况;校内公用设施配备状况;校园环保技术的应用情况;校园自然环境管理的手段;自然景观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趋势。只有这些因素有机综合,并呈良性状态,才能构成绿色的校园物质生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无论是内自然环境,还是外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2.校园的人文生态

人文生态是建立在物质生态基础之上的,通过物质的与精神的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精神状态等。校园的人文生态可以具体分为:(1)管理生态,即以“绿色教育”为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信仰,以“科学的组织、合理的制度”为载体,以“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为工具,以“恰当的人文关怀”为语言,全面实现影响管理生态的各大因素的有机融合,并使之处于良性状态。良好的管理生态,既能满足人的要求,又能与自然规律相和谐一致,既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也有规范的秩序,并使人人都能够全身心地去工作、去学习,个个都能主动关心学校发展,自觉参与学校管理。(2)社会生态,即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充满民主与和谐、充满爱与关怀、彼此尊重与友好、彼此理解与信任的。营造绿色的社会生态,要求领导层首先要以身作则,树正自己的形象,处理好与师生的关系。全面加强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驱恶扬善、辨别真伪,教育他们学会选择、利用信息资源,学习社会中积极的一面,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群体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文化生态,构成校园文化生态的要素很多,如在校园物质生态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学术生态中的学术氛围、文化娱乐活动情况、精神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等等。培养人的健康品格、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增强人的文化底蕴,是绿色的校园文化生态的价值所在,也是绿色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4)学术生态,由学术的权威性及地位、学术自由与民主状况、学术资源配置、科研力量及规模、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及形式、学术创新的程度、学术评价及激励机制等诸多因素有机综合而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精神乐园,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动力所在。(5)信息生态,包含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和校园内部联系的信息生态两部分。简言之,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反映的是大学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利用网络资源与外界相通、互动的状况。它不仅具有空间的开放性,而且具有时间的同步性,既能广纳外界的教育资源,也能远播本校的精神文化。校园内部的信息生态,主要是指学校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师生之间、职工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的畅通程度、交流信息的内容健康与否以及价值等。它反映的是学校管理上的主民与规范以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庆年.21世纪的大学校园生态[J].江苏高教,2000,(5):23-26.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篇10

【论文摘 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本文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从本质上看,实施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首先得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一、构建绿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以促进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相结合为基点,以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为内涵,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课程的安排上,应考虑如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针对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面越来越窄的特点,拓宽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注重专业交叉,广泛开设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扩展,加强文理渗透,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直达知识边缘,还有利于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延展,使学生放大视野、拓宽思路、促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第二,在公共文化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处理好文理平衡关系。尤其是针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因文、理分科而致的偏科现象,有侧重地进行文科或理科文化课程的增补,使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此外,绿色教育强调引导学生对人类价值进行深层和全面的思考,培养一种不仅尊重人,而且尊重自然的道德责任,而这种价值观正是学生环境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拓展文化课程设置的范围,安排介绍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课程,如《环境理论》,《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拓宽课程的覆盖面,如包括时事类、科普类、文学艺术类、道德修养类等,并以各种形式开设系列精品知识讲座。在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第四,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安排上,应考虑在学生中成立各种社团组织,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安排各种考察活动,如组织学生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提出合理化解决对策;成立各种绿色行动组织,如成立“绿色科技”小组,开展绿色科技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建设绿色的育人者队伍

绿色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育人者队伍范围应该包括在大学校园内工作的一切职工以及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办事人员。具体划分成4类:专职师资队伍、学校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人员队伍、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在绿色教育中,由于各部分人员育人的角度、育人的功能不同,因此,建设的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绿色教育能否得到广泛和深入开展,教师是关键。绿色教育既有知识综合性、前沿性的一面,又有教育途径及方式多样性、灵活性的一面,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综合渗透能力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首先,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与绿色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本学科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时展脉搏,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乐观、豁达人生态度,以为人师表。其次,学校要加大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力度。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积极开办各种师资培训班、研讨班等等,以不断提高教师对绿色教育的认识水平及业务实践能力。最后,优化教学管理,建立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实现绿色教学。随着绿色教育师资培训的不断增强并逐步走向规范化,还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

2.加强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建设

机关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教育中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对绿色教育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绿色教育中,他们也应和专业教师一样,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树立绿色教育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以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率先垂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管理与服务成为学生“主课堂”的延伸。因此,无论是学校管理者队伍(即机关)还是后勤服务者队伍,都应以实施绿色教育为出发点和宗旨,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3.加强对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等人员的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总要与校内各种服务业如商店、餐饮等的服务人员打交道,其工作态度、言行等学生耳濡目染,对实施绿色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尽管这部分人员不属于校内职工,但还是要对他们制定统一的校园文明服务规范,建章立制加以约束。由于校内临时工勤人员如楼道清洁工、绿化保洁员等,尽管在工作上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毕竟在学生的视野之内,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忽视,也需制定相应的工作文明规范来对他们的言行加以规范。总之,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工勤人员,只要是在校园内,都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对那些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员,坚决不允许在校内从业。此外,对在校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可以通过“校园内文明规范”,对他们在校内停留期间的言行加以要求和约束。

三、构建绿色的“生态校园”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学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的子系统,构成受教育主体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出教育主体的精神氛围。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实施绿色教育,不仅要有绿色的课程,绿色的育人者,还要同时构建符合良好生态要求的大学校园,即绿色“生态校园”,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1.校园的物质生态

所谓物质生态,是指校园内一切可见的人工环境有机存在的状态。它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与环境发生关系的产物,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空间上划分,物质生态还可以分为:内自然生态,主要是指学校教学、办公的条件,如仪器、设备、设施等配备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先进的要求等;学生学习及生活空间的具体条件,既包括如空间大小、采光情况、空气洁净度、噪音等级等各项指标;楼道、大厅等处设置的橱窗、宣传板等设施的完善程度;上述各要素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外自然生态,主要包括布局结构,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状况;校内公用设施配备状况;校园环保技术的应用情况;校园自然环境管理的手段;自然景观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趋势。只有这些因素有机综合,并呈良性状态,才能构成绿色的校园物质生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无论是内自然环境,还是外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2.校园的人文生态

人文生态是建立在物质生态基础之上的,通过物质的与精神的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精神状态等。校园的人文生态可以具体分为:(1)管理生态,即以“绿色教育”为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信仰,以“科学的组织、合理的制度”为载体,以“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为工具,以“恰当的人文关怀”为语言,全面实现影响管理生态的各大因素的有机融合,并使之处于良性状态。良好的管理生态,既能满足人的要求,又能与自然规律相和谐一致,既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也有规范的秩序,并使人人都能够全身心地去工作、去学习,个个都能主动关心学校发展,自觉参与学校管理。(2)社会生态,即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充满民主与和谐、充满爱与关怀、彼此尊重与友好、彼此理解与信任的。营造绿色的社会生态,要求领导层首先要以身作则,树正自己的形象,处理好与师生的关系。全面加强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驱恶扬善、辨别真伪,教育他们学会选择、利用信息资源,学习社会中积极的一面,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群体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文化生态,构成校园文化生态的要素很多,如在校园物质生态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学术生态中的学术氛围、文化娱乐活动情况、精神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等等。培养人的健康品格、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增强人的文化底蕴,是绿色的校园文化生态的价值所在,也是绿色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4)学术生态,由学术的权威性及地位、学术自由与民主状况、学术资源配置、科研力量及规模、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及形式、学术创新的程度、学术评价及激励机制等诸多因素有机综合而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精神乐园,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动力所在。(5)信息生态,包含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和校园内部联系的信息生态两部分。简言之,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反映的是大学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利用网络资源与外界相通、互动的状况。它不仅具有空间的开放性,而且具有时间的同步性,既能广纳外界的教育资源,也能远播本校的精神文化。校园内部的信息生态,主要是指学校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师生之间、职工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的畅通程度、交流信息的内容健康与否以及价值等。它反映的是学校管理上的主民与规范以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庆年.21世纪的大学校园生态[j].江苏高教,2000,(5):23-26.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10篇

学习

会计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毕业论文选题技巧,会计专科毕业论文。一、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毕业季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到人才招聘市场,为谋求一个良好的工作而日夜奔走,但同时电视求职类节目中各招聘者大呼千里

学习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设计方面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设计论文范文5000字左右,建筑设计论文查重率。1.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1.1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

学习

工程建筑类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建筑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类建筑论文,建筑类初级职称论文。地、测、野外...地、测、野外高级工程师地、测、野外工程师地、测、野外助理工程师地、测、野外技术员工程技术职务:设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

学习

财务与会计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与会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财务与会计毕业论文范文,财务与会计管理论文一般怎么写。在企业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两个不同的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管

学习

毕业论文系统设计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论文系统设计10篇,内容包括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十篇,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大全。永城职业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食品化工系、建筑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文化艺术系、矿业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基础部和培训

学习

化学与医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医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学与医学论文怎么写,化学与医学关系论文。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

学习

会计毕业论文设计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毕业论文设计10篇,内容包括电大会计毕业论文设计,会计毕业论文选题技巧。一、目的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的选题,一是促使本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本人的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在

学习

工程机械类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机械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机械类论文发表网站,机械类论文怎么写。1构建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机械工程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师,其培养的主体是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培养一名合格的

学习

单位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司论文全篇范文,毕业十篇论文。(一)企业文化难以推广施工单位是以承接工程施工项目为目的,以这种方式实现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需要物资、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这为施工单位建设企业文化带

学习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生活中的化学1000字论文。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仿照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进行的一个半定量原理性实验。***2-3展示

学习

化学与药物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药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学与药物毕业论文3000字,天然药物化学论文1000字。strategyforethnomedicinesLIZhiyong1*,CHAIXingyun2,YUANTao3,DINGGuangzhi4,TONGHaiying2(1.ChinaMinorityTrad

学习

会计与财务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与财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论文完整版,会计与财务论文。在企业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两个不同的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内部决

学习

土木工程类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土木工程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土木工程论文答辩,土木工程类论文附录。[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3]王清标,等.

学习

网站规划与设计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网站规划与设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网站项目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网站的规划设计如何写论文。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网上聊天、网上教学、远程医疗、远程控制等等

学习

会计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毕业论文选题技巧,会计专科毕业论文。一、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毕业季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到人才招聘市场,为谋求一个良好的工作而日夜奔走,但同时电视求职类节目中各招聘者大呼千里

学习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设计方面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设计论文范文5000字左右,建筑设计论文查重率。1.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1.1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

学习

工程建筑类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建筑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类建筑论文,建筑类初级职称论文。地、测、野外...地、测、野外高级工程师地、测、野外工程师地、测、野外助理工程师地、测、野外技术员工程技术职务:设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

学习

财务与会计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与会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财务与会计毕业论文范文,财务与会计管理论文一般怎么写。在企业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两个不同的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管

学习

毕业论文系统设计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论文系统设计10篇,内容包括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十篇,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大全。永城职业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食品化工系、建筑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文化艺术系、矿业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基础部和培训

学习

化学与医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医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学与医学论文怎么写,化学与医学关系论文。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

学习

会计毕业论文设计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毕业论文设计10篇,内容包括电大会计毕业论文设计,会计毕业论文选题技巧。一、目的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的选题,一是促使本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本人的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在

学习

土木工程方面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土木工程方面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土木工程领域有关论文,电大土木工程论文选题。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有着飞快的进步,房地产产业和住宅的大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迅猛兴起,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城市建设中的基坑开挖不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