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类论文篇1
很多人不清楚工程类职称有哪些,虽然知道要发表相关的职称论文,但是由于工作时间较长,精力有限,往往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写,又不知道工程建筑类职称论文哪里找?这里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工程类职称都有哪些?
工程技术人员...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 技术员
地、测、野外... 地、测、野外高级工程师 地、测、野外工程师 地、测、野外助理工程师 地、测、野外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设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审计师为高级职务;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审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经济师、助理工程师、助理会计师、助理统计师、助理审计师及经济员、技术员、会计员、统计员、审计员为初级职务、工程技术职务和会计。
建筑工程列职称论文机构哪里找呢?这里推荐,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一:全天候的***服务
公司推行的是24小时的***服务,企业客服9:00-21:00 QQ***,手机24小时开机,无节假日,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上。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二:丰富的数据资源
公司拥有自己的数据库资源,不仅有大量免费的文章可供参考,也有丰富的期刊资源可供选择,不论您是否有相关资料的提供,我们都会用最专业的声音,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三:专业的写作人才
公司对录用的都是经过严格审察,对其学历背景(硕士以上),所写作的文章进行评估,合作老师都是长时间从事写作工作的,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的专业知识都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另外,我们对于出品的文章也要进行审核,检测,质量把关后再交给客户手中。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四:跟进式的售后服务
工程建筑类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教育;探索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突出,我国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高校建筑类人才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还要适应并认同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而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进行支撑,保证自身的长足发展。
一、建筑企业文化存在的必要性
1、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是市场和环境的挑战,还有与国际接轨的挑战。在国际上,许多跨国企业更加注重的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而这些跨国公司一般也拥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建筑企业在不断发展自身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形成自身鲜明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够在日益突出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能够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建筑企业最主要的生存基础是其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品牌效应在如今的企业竞争中屡见不鲜,建筑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建立自身的企业品牌,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创造一种最具优势的品牌。一种健康优秀的企业文化,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一种良好的企业形象,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形成一种无形资产,帮助建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3、能够建立一种永续性企业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建筑企业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能够奠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个建筑企业想要不断发展,想要几十年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发展出一种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一个自我约束与自我创新的永续性企业。
二、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高校对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首先,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单一,理论与实际无法完美结合,使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导致学生在进行岗位变迁时暴露出其适应性差的缺点;其次,建筑类学生的工程训练没有达标,学校更加注重的是理论学习,导致教学与工程实际产生严重脱节,实践性薄弱,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高校的建筑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学校没有将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缺乏思维表达能力。上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出了我国高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建筑企业的要求,无法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高校建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国际工程高等教育接轨,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高校如何培养实用性建筑类人才
1、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
培养建筑类人才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不断的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理论,并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高校还应不断更新现代工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时代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高校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交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2、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类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不断加强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当增加实践课,让学生多多参与实践,使学生将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建筑类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建筑行业最新动态,还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
3、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育行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选择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建筑类高校应当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到一些建筑类的科研项目,并定期安排教师参与到一些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保证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始终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建筑类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企业文化对于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高校在进行建筑类人才培养时,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外,更多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广媚,杨留位,石华.建筑学专业的个性化教育与实践——高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2]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工程建筑类论文篇3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可用“缺失”一词来形容。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大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也很少得到关于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训或指导。根据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因认识不深或偏见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忽视
“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语文都是学生的主要课程。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在对比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生存条件时曾谈到,“中小学语文课时多,跨度大。按吕叔湘先生的统计,是‘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如今12年学制,加上无止无休的补课,有人统计,语文课教学可能已达5000课时。教学时间很多。”[1]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院校主管教学的领导都想当然的以为,中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结束后已经具备了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继续语文课程的学习。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并且远远不够,高职院校尤其如此。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二)因课时紧张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放弃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与就业、与工作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均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的学生有两年时间在校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并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第三年直接在企业参加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或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学校也更重视专业课的开展,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课时。相比之下,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并且在短期内无法产生明显效益的语文课程只好让位于专业课了。
建筑业是一个以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等等。因此,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建筑技术和管理人才”。[2]培养学生高级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安排的专业课课程有: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识***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设备、建筑CAD等等,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英语听力,大学英语与英语听力,开课时间为两学期,其它基础课程为一学期。显然,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放弃了语文教育的开展。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语文教育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呈现为“缺失”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实际上,开展语文教育对于建筑教育、建筑行业及学生本身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建筑业的产品如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从深层次上讲,它们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世贸大厦等等。中国的建筑能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建筑业能否在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站稳脚跟,这不仅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与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密不可分。而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均与从业人员的语文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具体而言,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对技术的传承、进步和革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工程建设结束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本项工程建设成就和突破、失误和不足及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他们如果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就可以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交流总结,活跃思维不断深化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同时,较高的人文素养也可以使他们从更高的层次或更文明的角度来处理和解决建筑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此,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职业能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广大从事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
建筑类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建筑工地担任建筑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岗位。根据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现场从事第一线管理、技术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不仅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效益等有很大影响,并且对我国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并不能够使用人单位满意。
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李祥贵老师负责的《高职院校语文应用能力测试机制研究》课题组对2009年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只有16.5%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好或较好”,76.1%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7.4%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在书面表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多到少依次为:(1)不够简洁;(2)主题不够明确;(3)意思表达不够清晰;(4)欠条理,出现病句、错别字。对于口头表达能力,26.1%的企业“普遍好或较好”,72.7%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1.2%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3]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不满意。
这种情况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同样存在。因此,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毕业生。
(三)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每一位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或工作之初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做一个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建设领域大多从事现场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工作,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在取得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更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工作。如果他们在语言能力、总结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没有一定的功底,那么,以后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发展中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对策:开展“建筑语文+实用写作”的语文教育
既然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而且必需,那么在当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语文教育呢?笔者尝试采用“建筑语文+实用写作”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试***通过将语文与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达到既兼顾专业又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语文职业能力的目的。
具体而言,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思想上应服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属性要求,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良好语文职业能力的土木专业毕业生而服务。在课时安排上也应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以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宜,课时不必过多,50-60个课时即可。在教材选择上,选用自编教材——《高职建筑语文》。该教材也严格遵循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由“建筑语文”和“实用写作”两个部分组成。
“建筑语文”部分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所选篇目的学习或阅读,使学生了解建筑文化,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喜爱,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职业责任感、进取心和自信心。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按照学生对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原则,分为“著名建筑”、“建筑与大师”、“建筑与文化”、“建筑与革新”“建筑与古代文学”等五个主题单元。在“著名建筑”单元里,主要介绍赵州桥、万里长城、故宫、都江堰、苏州古典园林等中国建筑,使学生对中国的一些伟大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建筑与大师”单元进一步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茅以升、詹天佑的动人事迹,讲述他们与建筑之间的故事。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不同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念,建筑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在“建筑与文化”单元里,主要选取以北京、上海等地的民居及建筑为内容的文章,比如《胡同文化》、《上海的民居最风情》及上海外滩建筑群等。在“建筑与革新”单元里,主要介绍一些现代城市象征,比如上海东方明珠塔、陆家嘴金融中心、世博建筑群等等,体验建筑给上海这个城市注入的新鲜血液与活力。最后一个单元“建筑与古代文学”,选取《滕王阁序》、《登鹳雀楼》、《岳阳楼记》、《黄鹤楼》等诗词,让学生体验建筑诗情画意的另外一面,和作者一起感受亭台楼阁带给心灵的独特情思。
“实用写作”部分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紧密联系具体的土木工程岗位实践,为培养学生一定的土木工程职业能力服务。当前的应用文写作在内容编写上有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局限,因此,笔者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岗位选择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招投标书、合同、总结报告、招聘启事、论文写作五个方面。在每一部分分为情景案例、知识介绍和实训三个环节。比如引入一些由于不会写应用文或不知道规范要求而引起的工程纠纷案例、合同,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另外可与建筑现场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现场建筑施工特点,写出各项技能操作要领,或者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现代建筑,写说明文或观后感或用媒体展示。在参观实训中进行写作练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语文职业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筑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及专业发展需要,适时地开展语文教育。
注释:
[1]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
[2]王廷杰.关于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商情.2012,(41)
工程建筑类论文篇4
(1.阜阳师范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以已开办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为切入点,在分析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所具有的特征,提出要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所承接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地方院校
中***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28-02
基金项目: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2013zy049,2013sjjd75,2014jyxm231);阜阳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2ZYJH03,2014S***D01);阜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4MTYSJ06)资助
园林建筑是塑造园林空间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规划与设计、施工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园林建筑设计》是历来都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对该门课程知识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后期园林设计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1-2].该门课程是在前期《园林工程制***》、《设计初步》、《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等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专业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前期多门基础课程与建筑设计理论相结合,完成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塑造出园林建筑及其周围相应空间的设计,为后期更好的进行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打下基础[3].
随着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发展,以及园林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大,很多地方院校陆续开办园林专业,仅仅安徽省在最近十年内就由原来的三所院校扩增到八所院校,其中大部分院校属于地方院校,而地方院校所在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源较为丰富,利用好所属城市区域优势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对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摸索一条适应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异常关键,它是学好其他园林课程的重要因素.本文即以开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为出发点,分析了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地方院校可利用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提出地方院校如何利用所在城市的园林绿地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此为其它同类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1 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强调理论教学,忽视课程设计实践的创新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将园林建筑构造、工程制***、设计表现等多种课程与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的融合,在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4].然而,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地方院校多数园林专业老师较为年轻,缺乏一线的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加之与园林建设设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较少,对各类型园林建筑的设计认知与创新难以得到提升和更新,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而忽视紧跟当下园林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新要求,对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进行更新.
1.2 过度依赖课本及参考书上的优秀方案,缺乏建筑的空间尺度感
地方院校园林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以及受先前地方院校本身教学体制的影响,很多的园林教学实验设备不完善,如:与园林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类型园林建筑模型、建筑布局组合的沙盘、建筑构造与结构模型等很难在在短时间内配备,导致很多的建筑专业老师,只能依赖课本或参考书上经典的优秀方案来进行“弥补式”教学;另外,由于领导对专业的认识度较浅,多数地方院校的专业老师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到园林建筑营造比较好的城市进行实践实习,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感受到建筑的空间感、存在感,设计时空间想象力严重缺乏,课程设计实践中暴露出很多低级错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1.3 缺乏“接地气”的实践项目,学生的设计兴趣难以提高
地方院校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地域、自身能力以及在当地城市的社会认可度的限制,很难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找到能够让学生亲临真实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区域现场,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该区域将是自己马上要进行某类型的园林建筑的设计.因此,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老师往往多采用假设的方式,通过选取某些参考书上现状地形假定为拟建在某个城市的相应区域,来进行课程实践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自然更难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1.4 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教学思路单一
多数地方院校的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前期专业学习环境的影响,在进入教学工作岗位后,基本上是延续先前在各自母校老师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没有充分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进行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地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人才很难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当初应用型园林专业的初衷[5].
2 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2.1 地方院校所处城市园林绿地种类齐全,园林建筑景观类型多样
当前,在创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大背景下,各类各级城市都在建设大量为城市市民能够在闲暇之时到户外休憩、游玩的园林建筑设施,包括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等各类园林空间内部,而且在这些园林绿地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园林建筑景观,包括园林小品、亭廊架、园林大门、服务型园林建筑等,在进行园林建筑课程教学时,可以根据建筑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灵活选用不同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2.2 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地域特色鲜明
每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都有自己的特色所在,这也是每一个城市亘古以来都在为之而努力的方向,而园林建筑作为城市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即使它极其微小,但它的存在对于塑造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城市园林景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兴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也会带有这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专业教师可以在充分熟悉所在城市已建的园林建筑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照设计理论及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式教学,学生在感受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建立起设计主题创作的源泉来自于设计对象的本身,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这一正确的设计思路.
2.3 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距离近,用于课程实践教学方便
为了弥补对于一些距离远、且又有非常经典的现实园林建筑案例的造型和立面设计精髓,专业教师往往会借助于影像资料来进行教学,同时,由于教学经费和学生经济能力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的城市园林建筑景观,才会专门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学习,这样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做专项课程设计时,能够及时感受建筑及周边的空间关系.然而,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而且距离院校相当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以弥补单一的利用影像资料介绍建筑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不足.
3 充分利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路探析
3.1 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
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往往多数通过课本及参考书,通过已建成的世界著名园林建筑空间设计实例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传统风格园林建筑特色及设计理论,之后结合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忽略利用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绿地空间中分布的各种类型园林建筑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过度依赖课本和设计***片,缺乏对场地空间的尺度感,针对单项的课程设计难以提炼出符合场地精神的设计主题,设计过于形式化.因此,地方院校园林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所处城市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分布及其建筑设计特色,结合建筑课程设计的理论与设计实践,可以很好的弥补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园林建筑空间尺度感的缺失,同时能够更深层次的体会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在场地当中所体现的设计内涵,是如何通过建筑的造型和立面进行表现的.
3.2 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科也应是紧跟时代向前更替和发展壮大的.2012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写入***章,而2013年,中国东部众多城市陷入了雾霾的污染之中,人们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赋予了园林学科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园林营造,而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探讨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园林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应该紧跟环境改善的要求,协调好与园林环境的其他要素.因此,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展的主题,以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总目标,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教学工作.同时,也应该充分分析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的特色所在,进行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建筑课程设计教学,真正意义上为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而培育出大量适应区域发展的园林专业人才.
3.3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所承接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教好该门课程,专业教师除了需要熟悉和掌握其理论精髓,更应该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即园林建筑专业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于所处城市园林建设紧密联系,并结合自身所学,适当承接一些园林建筑设计工程项目进行产学研合作,这样既能够把自身专业内涵修炼好,又能够通过实践感悟出园林园林建设设计的内在特质,更好的运用的课程教学中去.同时,由于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通过众多的实践案例与课程设计进行讲解与实际操作练习,尤其对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周围真实的设计区域模拟实际设计流程进行课程设计练习,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作为地处地方城市的高等院校开办的园林专业,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专业教师在所在城市进行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实战性”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从根本上摆脱“纸上谈兵”的实践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卫红,刘保国.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94-96.
〔2〕张晋萍,潘远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4-16045,16048.
〔3〕吴万喜.《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4):260-261.
工程建筑类论文篇5
关键词:翻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名称
作者简介:刘建峰(1978-),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周玉庭(1972-),女,四川高县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4-02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内涵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定义[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在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下,研究以建筑物为载体时对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利用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的专业。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不断吸收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发展成就。作为土木类新增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填补了土木类专业中缺少“电”(或“电气”)的空缺,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合,是典型的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阶段,“智能建筑”的出现使其内涵延伸到“电气+信息”;另外,随着节能、环保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逐步形成了“建筑+电气+信息+节能”的内涵,与传统的建筑电气专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电工、电子、控制、信息、建筑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对建筑相关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主要面向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包括对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近专业的英文名称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新近批准的专业,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英文名称,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相对而言,国内外土木建筑类有一些专业建立时间较长,其专业名称一般有固定的英文名称。
1.建筑学:Architecture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通常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2]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3]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原建筑给排水: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它是以城市水的输送、净化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4]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取水工程、防洪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由原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合并而成。[5,6]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是能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二是对建筑中环境系统和供能设施的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三是能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建筑设备工程技术: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建筑设备技术是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建筑设备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建筑设备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设备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备建筑水、电、通风与空调、楼宇智能化等设备工程的设计、预决算、安装施工、运行与维护、质量检验及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为建筑物装备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智能建筑相关技术和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内容涵盖安全与健康、风险管理、能量消耗监控、室内空气质量、设施管理等内容,属于典型的最新尖端技术与管理策略的交叉融合专业。
7.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香港大学开设了“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简称BSE)专业。该专业主要学习各种工程装备设施与建筑环境的相关规范、设计、安装与管理。
8.其他相关院校的专业
国内外其他相关院校类似专业还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大学园开设的建筑技术专业(Building Technology);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设的能源、环境与建筑物专业(Energy,Environment and Buildings);马来西亚淡马锡理工学院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专业(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香港理工大学开设的建筑电气设备与系统专业(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and Systems in Buildings)。
三、对相关英文翻译的分析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主题词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三个,下文分别予以讨论。
1.对“建筑”的翻译[7,8]
从上述相关专业名称可知,当研究建筑设计本身时,一般用Architecture居多;当研究建筑内部设施时,一般用Building居多。在与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讨论时,留学生也指出:在国外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时,建筑一词一般用Building,而不用Architecture。Construction一词多指建筑物本身或建造、施工的过程与技术,也可以表示建筑物内部的设施与设备的设计、建造过程,其涵盖范围比Building更广。但在习惯上,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一般用Building的居多。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的“建筑”一词,用Building较为合适。
2.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7,8]
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相对容易确定。“电气”一词在专业名称或相关规范中,一般用Electrical或Electricity;“智能化”一般采用Intelligent、Intelligentization或Intelligence。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指对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即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是名词,而非形容词,故用Electricity与Intelligence为好,而不用Electrical与Intelligent。
3.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的区别
根据英文翻译,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都有智能化的含义。在具体应用上,“Intelligence”偏向于智能、智慧之意;当用在建筑物时,可以引申为建筑物经各种设备支持,具有“人工智能”或“能进行高度智能的自我管理”之意,成为具有一定“智慧”的建筑物。“Intelligentization”用作建筑物时,偏向于建筑物经过各种设备的支持,具有了“可控制、可遥控”的功能。相比较而言,面对未来的智能建筑发展,Intelligence比Intelligentization更能体现智能建筑的本质。
四、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名称
根据建筑电气的定义、培养目标、相关专业的英文名称以及传统习惯等,认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英文名称,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为好。在南京工业大学最新的专业与课程英文名称汇总中,即采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的名称。当然,由于各高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对专业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专业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英文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希望通过讨论,能尽早确定一种比较权威的统一名称,以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Z].2010.
[2]本书编委会.建筑大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3]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本书编委.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设备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Z].2012.
[6]***.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Z].2012.
工程建筑类论文篇6
后工业时代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的要求
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人性的尊重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自己的欲望,创造生产、生活空间的时候不断地向大自然摄取资源;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转化的能力,同时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的能力。建筑的营造与建筑相关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在人类总资源消耗中一直占极高的比例,在中国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万亿m2,只有不到1%的建筑为节能型建筑,建筑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27%。由于能耗的不断上升,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城市出现热岛效应,部分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受沙尘暴的袭击,酸雨范围扩大[5]。由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高层和超高层勘察设计和施工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出现地基严重沉降,影响周边建筑物和居民的安全。建筑材料中有毒物质的超标,致使建筑空间成为致命的杀手。建筑设计中没有按相关规范设计,出现严重的地震灾害和火灾。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努力来解决,而建筑师承担的责任也进一步增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物质交换的便捷,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的普及,亲人、邻里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减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为人类创造舒适人居生存空间的建筑师,除了解决建筑的物理环境问题外,还要积极投身到解决人居环境的心理问题,通过对空间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需要;关注老建筑和老社区保护的意义,开发温馨舒适的公共交流空间。这一切都将成为建筑空间设计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和未来的建筑师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学习和设计实践中始终将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关于建筑是如何将不同的可用来建造使用空间的材料连接在一起的论述,说明了构筑的本质就是将不同的建筑材料通过技术手段连接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突破都会引来造物活动的创新。工业时代建筑的主要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由于这些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建筑的样式造型和施工工艺。后工业时代表现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主的个性化加工技术得到较大发展,新型的人造材料将不断被创造出来,为建筑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在了解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如何学习和认识新材料,并将这些新型材料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将成为一大课题。后工业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除了能使用新型材料,还要能将自动化控制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应用于建筑中,使其与建筑融为一体,实现对建筑的遮光、恒温控制,防盗报警系统及建筑设备故障自动检测和修复等功能。工程技术与审美多样性并重在工业时代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继续得到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人对经济效益和物质享受的理性追求,在此文化基础上建立的生存空间使人产生陌生、无趣、冰冷的感觉。当这一种感觉阻碍了人类所追求幸福的目标,对建筑的审美与文脉追求将成为人类久违了的目标,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文化艺术氛围将成为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共同需求。对建筑师的要求也就产生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新的工程技术,还要对审美和用户、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研究和学习,这也将是建筑设计在工业时代对工程技术要求较高之后,对人文艺术的一个理性回归。后工业时代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时不只是考虑技术、材料、设备等物质技术和物理性能,还要着重考虑社会文化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国际视野与地域观念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了全球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世界各地随处可看到使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方方正正的盒子式建筑,建筑艺术提前实现了全球化。建筑艺术的公共造型艺术特征使其具备了跨国界的通用视觉元素,使得造型简洁、开放、挺拔的现代主义建筑充分展示了高效、节约、使用方便的优势。其开放的建筑理念使得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建筑设计和营造中。在“国际主义风格”在全球推广的同时,人们也对其不考虑区域环境特征、历史文脉、人们的审美习惯等问题作出反思,提出了地域建筑观在解决生存和生活空间给人们情感带来冷漠和断裂方面的作用;同时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关注人们物质享受的同时重视人的精神感受,主流和多元共存的需求将成为时展的趋势。建筑师要在关注世界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动态的同时关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建筑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思考与创新能力整个建筑历史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一部创造史,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建筑的变革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后工业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建筑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的角色必须转型,不管建筑设计人员是被动还是主动选择,都要在人类创造的丰富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中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的思考,不能像前工业时代缺乏知识、主要依靠技术经验。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和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中,有选择地学习和利用建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材料、设备等,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将成为建筑师的困惑。新的科学技术要求建筑师要能利用并进行创新,不然建筑将会落后于时展的要求,由此对建筑师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出高要求。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解决创新意识,这是创新的原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后才能不断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是创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具备要求设计人员具有思辨能力,能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高校建筑设计人才培养重点
工程建筑类论文篇7
关键词:应用型;建筑学;实践教学;市场需求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57-02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以及新的设计理念大量出现,建筑师的社会工作者属性越来越突显,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具有超前性特征的建筑学教育在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以应用型和服务与社会需求为主导思想,研究和探索现在信息化时代下建筑学本科教育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一直是建筑学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研究的重点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建筑学教育方法,让建筑教育者站在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本科建筑学教育和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实际民生问题统一起来,突显应用型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我国本科建筑学教育的分类和特点
由于各自办学基础条件、师资储备情况的不同,以及办学地点的地域性差别,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也应该不一样,从目前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科研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以科研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学一般都是办学时间长、教学资源充足、拥有较强师资和科研条件,在建筑工程的某些领域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注重建筑工程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尖端的建筑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学校擅长的工程领域有深入的认知和研究,但拥有这些办学条件的本科高校在全国建筑学院校中只能占到很小比例。除此之外,其他大多数建筑院校的本科教育都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学校的学生能根据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掌握各种设计规范,并熟练运用民用建筑设计方法,熟知现今大量民用建筑工程的流程和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工程过程中的定位,毕业后能迅速熟悉工作环境,迅速上手实际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设计院和企业创造实际价值的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和现今时代的市场需求结合比较紧密,能最大限度节约设计院和企业的工作成本和资源,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可以肯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将会是我国建筑学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学思路。
二、以应用型为目标的本科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实践体系教学的重点
近年新成立的建筑学本科院校都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好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转变。很多学校的教学和学生都热衷于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建筑画表现和对建筑潮流及派别的过度讨论上,而对和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建造技术、结构、材料、规范却漠不关心,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产生了阻碍作用,幸运的是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呼吁国内本科建筑学教育要实事求是、要注重社会适用型。清华大学刘彤昊博士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建造研究批判》中提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建造,而不在于附加其上的一切,建筑是基于技术的,要有效利用能源、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尽快地应用于实践,建筑所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建造方式、新形式、新感觉,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可能性来表达人类之新的精神。这种观点正是强调了建筑学的社会适用性,充分反映出新时代特征下建筑学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我国大多数建筑学教育的重点,这其中构建合理务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些教育家并不是杞人忧天,近年来,我们跟踪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统计结果显示,很多设计院和企业都反映出一个实际情况:有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建筑学毕业生往往以建筑师自居,经常将建筑设计视为艺术创作,对现代社会中的民用建筑设计重点还停留在建筑外在造型上和个性表达上,而对实际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建筑技术、各种行业规范却完全不重视,不能在实际工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不能深入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作,不能起到建筑学龙头作用,不愿意进行务实的建筑设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现在建筑学本科教育中过于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忽视建筑作为工程的技术本质有关。这说明在新的市场要求和新的社会需求下,我们秉承多年的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实际需求了,因此,我们开展优化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应该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学改革探索。
2.本科建筑学教育实践体系的内容
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美学基础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几个部分,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建筑学专业不同年级开设的理论课程体系之间联系紧密,对建筑学的人才培养结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实践环节教学的优化和改革,更好地让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及早了解工程的社会实际需求,熟悉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需求要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应用型落到建筑学教育的实处。笔者认为,现在社会的发展今非昔比,传统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要点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建筑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求,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必要调整和优化。
3.美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比例应该逐渐减少
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和构成,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为素描实习和色彩实习,以前的教学组织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院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低年级,该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很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而建筑效果表现***更多的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了,如现今大多数效果***公司的技术人员都是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现在的社会分工和需求条件下,美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为目的,不必再组织长时间的外出写生,教学重点应为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建筑是艺术的思想,将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进一步能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4.专业课实践环节应该强调课堂理论和工程现场的结合
专业课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工地认识实习和古建测绘实习,这两个实践环节的安排分别对应建筑学低中年级开设的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课程。建筑学本科专业低年级学生往往还不能很好理解建筑技术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经常重艺术而轻视技术、重形式而轻视功能,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能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建筑中基本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思维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环节的内容设置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为实习平台,以实际工程现场为主要教学场地,理解不同构件在不同种类建筑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知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5.综合实践环节应该突显应用型特点
综合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建筑学高年级开设的外埠综合认识实习和建筑师业务实践。外埠综合认识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在实习过程中将建筑设计原理、规划设计原理、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内容融会贯通到具体建筑实例分析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一步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务实的技术学科这个概念,通过这个环节的实习,学生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程学科体系,理解建筑是多种技术学科共同支撑起来的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建筑师业务实践环节中,学生要在设计院中掌握实际工程的操作流程、熟悉规范、法规,把握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工程中的定位,直观的感受建筑学作为工程类学科的特点,在这个过程,学生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真正理解建筑学专业中建筑形式与建筑技术之间辩证的关系。按要求完成建筑师业务实践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较好地把握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际工程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毕业设计应该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在整个毕设的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主导,进一步查缺补漏,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工程类学科的理念,通过这样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会以务实性的态度对待实际工程。
从以上对不同实践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应用型建筑学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应该关注建造本身,是基于技术的学科,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的建造方式,并充分利用信息来表达人类新的精神,而刚刚接触建筑学的学生由于在一年级接触了大量的美学课,加之传统意识的影响,往往会将建筑学归到艺术学范畴,建筑学专业各个年纪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建筑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工程建筑类论文篇8
关键词:建筑学;学科建设;学科交叉;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胡振宇(196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41-02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建筑学学科建设包含了三个必要条件:构成建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在建筑学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从事建筑学研究工作的师资队伍和开展研究工作所需的硬件设施。信息技术的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存储等,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和网络两个载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特征。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论述了依托信息技术学科、加强建筑学学科建设管理、完善学科建设以促进建筑学学科发展的方法。
一、建筑学学科建设现状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科建设的宗旨是:以建筑类学科建设为核心,注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全力促进学科的发展实力和水平。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类学科,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合到建筑学学科建设中了。
1.建筑学专业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特点是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表明,在注册建筑师职业制度背景下,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职业建筑师,[1]而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需掌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科技文献检索、数字建筑概论等课程。这类信息技术课程有助于培养本科生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建筑模型、建筑构造等)和专业课程(如: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等)的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准备和计算机及网络的辅助。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点下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防火与安全技术”、“转型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和“现代室内设计与理论”五个重点方向。这五个重点方向的研究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学科的支撑。在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学科方向中,数字化技术被用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历史名镇、名村、街区的保护更新等研究中;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理论学科方向中,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被用来进行绿色、生态、智能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在建筑防火与安全技术学科方向中采用计算机建模方式来训练筛选高层建筑和大空间建筑的防火评价指标;转型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科方向中更多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和数字技术来模拟、分析和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建筑形象;现代室内设计与理论学科方向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形处理技术将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到设计中。(见***1)
2.信息技术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影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筑学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既不是单纯技术性的学科, 也不是单纯艺术性的学科,[2]因此,学院在师资力量的培养上既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学院的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来看(见***2),40岁以下的教师约占80%,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约占60%。通常,这部分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并且很乐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为BIM(Bu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汉***先生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一文中曾这样说:“从建筑技术上说,当代的建筑师要用计算机思考,用计算机来设计,用计算机处理***样。”[3]作为未来建筑师的导师,建筑学专业教师应当首当其冲地走在时代前列。
美国的大学教育强调的是通才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历届的毕业生流向来看(见***3),大部分学生进入到设计规划部门从事技术工作。学生的工作能力具体到运用CAD进行设计、出效果***和做造型等上面。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训练。
二、国外高等院校建筑学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工程建筑类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 土建类 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成要素 培养途径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61-03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导致个人职业生涯后续发展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探讨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
一、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通过对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学历方面先天不足。不考虑博士、硕士等研究生阶段教育,同为普通高中考入,学制4年的本科毕业生和学制3年的高职毕业生,由于高职毕业生持有的是大专学历,要想获得工程师等职称就需要更多年限,要想考取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也需要更多年限。
例如,在获得助理工程师方面,本科学历毕业后,1年见习期满后,考核合格,认定助理职称资格;大专学历毕业后,2年工作经验,考核合格,认定助理级职称资格。获得工程师方面,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综上分析,如果同一年高中毕业分别进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正常流程下,本科毕业生会比高职毕业生早一年获得工程师职称。
再如,在一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方面,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3年可以报考。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4年可以报考。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6年可以报考。综上分析,如果同一年高中毕业分别进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正常流程下,本科毕业生会比高职毕业生早一年获得一级建造师报考资格。
获得工程师、建造师等时间的延迟,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担任项目经理等职位的延迟,放缓了其职业发展的步伐。
(二)基础知识薄弱。高职的任务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社会对高职的认知还停留在“高职是大专”的认识,绝大多数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读书不是本人或家长认同高职教育,而是因为高中没学好基础知识,高考成绩达不到本科线,进职业院校读书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而不是主动的选择,这种情形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作为建筑类工科生,甚至不熟悉三角函数、对数指数等,严重影响大学期间课程的学习。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有所欠缺。很多高院校认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任务,一味地通过课程改革减少基础理论课程,以达到培养专业技能的目标,如压缩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与学生专业技能无直接关系的课程。由于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课时较少,课时大多安排在专业类课程,致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综合素质较差而后劲不足。
学习内容方面,学生功利性强,重视实践技能,看重专业实践。反映在学习目标方面,公共基础课及格就行,专业理论课也不太受重视,最重视的是专业实践课。即使在专业课方面,也是删掉了许多基本的计算,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计算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形成简单直观的思维方式,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缺乏从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从外因到内因的分析能力。理论知识学习不足,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难以有创造性的表现,比如针对一些小的工程变更也无法设计计算。
(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大多在高中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由于在学校养成考试前几周突击学习的不良习惯,进入工作岗位后平时很少看书学习。如遇到岗位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平时不学习,靠突击学习。某些资格类考试缺考的考生中,高职毕业生占很大部分。
(五)缺乏可靠的再教育途径。抽样调查显示,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都渴望再学习。但是,除少数大型企业有内部培训外,绝大多数企业职工再学习目前只是停留在短期或利用周末培训的层面,专项能力训练主要通过师傅徒弟的口碑相传或者自学摸索完成,缺乏可靠的再教育途径。
二、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
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内容复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高职土建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大多是在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更加需要健康的身体条件。建筑行业牵扯面广,需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府监督部门合作协调,建筑行业也要应对工程条件变化、天气变化、业主变更等临时的变化,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毕业生在职场履行合同的品质。既包括在工作中遵纪守法、服从行业规定、尊重合同、维护公司利益、尊重客户等,也包括在离职后维护前公司的合法权益,还包括离职过程的合法合规。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甚至违背合同,丧失信誉,给其后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三)较强的专业能力。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要有建筑识***的能力,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各建筑材料的识别和检测能力,同时能利用一些材料检测设备检测材料的性能来把握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具备建筑测量能力,如建筑施工放线、建筑轴线的引测、各楼层标高的控制、抄平、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竣工测量等;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能合理把握工期、正确调动人力物力,使得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利润最大化;具备基本的力学与结构知识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能力等。
(四)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必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熟悉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材料、测量放样、读结构***施工***等。必要的理论基础是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有创造性的成果。
(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毕业后根据需要自学的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日益发达的建筑科技对个人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的要求。
(六)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毕业前后是人生身份的重大转折,周围环境也截然不同。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和状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使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快速地进入新工作岗位的角色,也会惠及毕业生以后的职业生涯。
(七)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建筑领域不断提供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随着建筑工人数量的逐年减少,建筑设备的推陈出新,施工工艺、施工组织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建筑材料也相应地变化。对于这些变化,高职土建类毕业生不但要适应,而且要根据形势,敢于率先创新。
三、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力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达到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补强高中没学好的基础知识。针对某些高职生在高中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知识过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大一开设选修课,或者在前两周集中开展培训的方式,补强所必需的函数计算等问题,以便大学期间学生顺利学习“建筑力学”“工程测量”等课程。
(二)均衡配置基础课。现在高职很多专业出于让更多学时给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考虑,删掉了“高等数学”课程,严重阻碍了高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例如,职业资格考试会考到“高等数学”,结构设计计算也涉及“高等数学”,因此“高等数学”课程必须予以配置。另外考虑到土建类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会写很多的公文、通知、报告等,可以开设类似“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三)适当增加专业理论计算类课时。目前比如毕业设计,由于高职生专业理论计算能力的缺失,一般安排的是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写和建筑***、结构***的绘制,而不安排结构计算内容。导致毕业生在施工中遇到小的变更也无法自行设计,削弱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要的结构设计计算,也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成人教育、自考等打通学历发展的途径。学历低会直接影响工程师的评定、职业资格考试,延缓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学历的提升会开阔高职学生视野,提高专业知识。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成人***门,应通过宣传,鼓励广大高职学生提高学历。
(五)保持专业实践技能的相对优势。高职毕业生的相对优势体现在专业技能较高,丧失这个优势就很难有竞争力。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探讨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保持专业技能方面的相对优势。
(六)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对比各院校在学生培养中的差异,寻找不足,找到改进方向。专业技能大赛也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方向,跟踪并参与专业技能大赛,可以把行业的最新工艺技术反映在教学中。
(七)结合R悼展“创业实训”课程,提高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发展状态,归根结底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结合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潮流,结合高等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训”课程可以结合专业,巧妙设计创业项目,锻炼高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八)探索高职毕业生的再教育问题。考虑到很多企业再教育制度不完善,可以探讨由母校组织的再教育问题。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适当设置相应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讲授,形成有效可靠的再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建奎.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12)
[2]学林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3]喻永均,张光春,王莉.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4]栗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2(9)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研究”(桂教职成[2015]22号4)
工程建筑类论文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建筑工程法规 改革 实践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62
Vocational Colleg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Regulations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TANG Yanqian
(Guangxi Polytechnic of Construc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n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ake a higher college in Guangxi Civil Engineering and relate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Regulations" course for the study, construction and the course can be docked close, distinctive, dynamic adjust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 By designing course modules, teaching space, teaching assessment, analysis of its impact on civil engineer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relate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Regulations; reform; practice
1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述评
根据2014年上半年***等6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要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依托现实中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发现要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1)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研究只处于理论阶段。经调查研究发现,以前学者在研究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时候往往只是站在理论教学的角度,片面地对理论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忽视了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从查阅的资料中,即使有少部分学者对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但是,他们大都处于将案例教学法的引入理论教学或是仅仅在理论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没有进一步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
(2)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空间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建筑工程法规是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获取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国家权力机关、建设行***管理部门等***策以及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公民在建设活动中沟通、协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工程法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尤为重要。
但是,从前期研究中发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教学活动往往都局限于课堂,没有很好地通过真实案例、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3)对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估研究还有待提高。目前,从我们查阅的材料中,尚未发现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包括: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等多方面的评估研究。没有有效的评估体系,就难以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研究现状的述评,基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视角,以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与该课程能够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教学空间、教学评估等方面展的研究,分析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最终为提出并完善我国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1)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主要采取纯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建筑工程法规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不适应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实证分析对象执行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经有四年,学生毕业后可到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监理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材料员等多个岗位就业,每个岗位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建筑工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侧重点均有不同。
因此,在实证分析对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背景下,针对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分方向能力模块的设置与课程组成、分方向能力课程模块,拟制定新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调整和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建立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对接的紧密关系。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其学习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提高建筑工程法规实际应用能力的主要方式。最终实现学生将建筑工程法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各类职业/执业资格考试以及未来就业工作中。
(2)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空间。更进一步的,在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后,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使课程的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一致,安排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工程项目报建、招投标、合同管理、索赔等工作流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
(3)形成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完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约束力,往往会导致教学改革的中止。所以,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是否能得到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的认可,或将其结果运用到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评估体系。
因此,通过设计针对建筑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建筑工程法规授课教师的不同问卷,进行“四方”问卷调查研究,探索职业能力取向的、校企合作相关的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模式并进行评估。
3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改革的效果
(1)形成“课课对接、课证衔接”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为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要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在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中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入相应的“工程招投标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大专业统一与分方向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建筑工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侧重点均有不同的背景下,其教学模块最终与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其他课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监理概论、建设工程监理资料管理、房屋建筑工程强制性条文等紧密对接。为实现学生将建筑工程法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各类职业/执业资格考试以及未来就业工作,实现课证衔接提供基础。
(2)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案例―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是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本课程加强工学结合,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在新的教学空间中,模拟报建、招投标、索赔等真实情景,通过班上成员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改革,各班级分成若干各小组,各小组扮演土建类及相关专业所涉及工作中的各岗位,使学生全面获得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中,通过采用现场示范教学法,边讲边做,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作用,发现学生操作不正确时,及时通过示范进行纠正。
(3)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初步改革开展问卷调查,探索职业能力取向的、校企合作相关的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模式并进行评估,以课内、外项目活动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化教学。只有在一个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才能形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实现课程动态调整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工程建筑类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