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1
>>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究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机械基础实验改革的探索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机电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能源动力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方案探讨 CDIO理念下机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基于工程应用型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 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 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建筑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机械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4]江沛,王洪学.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5]刘则渊,陈立新.中美机械工程专业本科课程对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6]束仁龙.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特点与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7]王雷,凌雪.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
[8]王岳川.太空文明时代与文化守正创新[J].东岳论丛,2010(10).
[9]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
[10]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
[11]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
[12]赵虎.基于校本的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策略探讨[J].社科纵横,2009(9).
[13]朱克忆.机械类高新技能人才职业培训研究[D/OL].http:///Article/CDMD-10542-2006076630.htm,2013-01-01.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2
关键词:机械类课程 实验教学 改革研究 实践模式
中***分类号:TH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32-02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各行业都在迅猛发展。机械工程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行业急需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机械类工程学专业的人才。要想促进我国实现高效的发展和进步,就需要采用科教兴国战略。无论是在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在实际的实验管理中,都需要不断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模式,这样才会更好地推动我国机械类课程实现进步和发展。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差距,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现如今大多数的高校在教学中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类课程与其他类别的课程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机械类的课程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如果不能够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往往会降低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可见,在实际的教学中,融入实践性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具体阐述机械类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等内容。
一、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推动我国高校机械类课程发展的重要目标,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现如今我国一些高校对于教学改革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教学目标,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的机械专业已经制定了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系统。一些机械专业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加强实验项目的研究和开发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充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切记不要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能够在理论教学中融合实践的内容,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机械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机械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二、加强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在机械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建设中一定要注重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因为只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制度才能够为培养高素质和多元化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机械类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首先为了树立学生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实验理念,就应该定期举办一些实验公开课、观摩课,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该每年召开实验教学质量反馈会。这些都能够为提升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给予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建立健全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对于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的认知程度,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研究能力、课堂常规执行能力、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技能等众多方面。只有做到这些,才会不断推动我国机械课程实验教学实现高效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机械类课程的认知,有关教师还应该定期制定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体系,让学生对于机械类课程的学习有更多的认识,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地解决问题,这也是机械类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合理的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
合理的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是促进我国机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会分为多个教学目标,其中包括认识―理解―积累―创造,这些都是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发展而言,创新式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要想激发学生对于机械类课程的认知和了解,就应该定期地对学生采取教育实验层次的训练,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来提升自身对于机械类课程的认知。通常情况下,机械类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实践都较为复杂,这就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懂得一定的专业性理论知识,更应该懂得机械类课程的原理,只有综合能力强,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学习机械类实验。除此之外,机械类教学中还涉及很多的实验课程,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学会团结和共同探索,很多时候机械类实验单凭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也锻炼了合作能力。只有为多学科创新团队提供更好的服务,才会为本科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及创业实践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在日常的教学模式中,科学合理的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发展,需要融合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因为很多时候运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技术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为实现机械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课外开放实验及设计创新性实验
(一)课外开放实验
有关调查结果研究显示,现在很多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缺乏课外实验的学习,因为大多数的学校在课外时间实验室都是处于关闭的状态,这也为很多学生的学习和实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在课外的时间多了解一些实验,将会对研究机械课程有着很大的帮助。课外开放实验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来到实验室多接触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例如多学习一些CAM/CAD软件的使用,多了解激光雕刻、快速成型、数控加工等现代设备的操作等,这些都是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有些时候机械类课程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果学生缺乏对于实验设备的了解和认识,将会影响学生对于机械类课程的认知。可见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于实验室设备和器械的了解至关重要。加强课外开放实验及设计创新性的实验是现代化教学体系发展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而言,课外开放实验将会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课外开放实验往往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都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对设备和仪器造成损坏,教师往往不会让学生随意进行实验。如果能够在课外开放实验室,就必将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的机会,可见课外实验课的开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设计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的实验对于机械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创新性的实验对于学生往往有着很高的要求。设计创新性实验是一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实验,与传统的实验相比,创新性的实验介于科学实验与基础教学实验之间,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机械类课程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一些跨学科的内容。很多时候创新性的实验既需要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所掌握,更对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一般情况下创新性的实验对学生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想培养高校学生科学合理地掌握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就应该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些才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创新式的实验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机械类课程在建设中提出的新要求。如果实验没有创新,那么机械类行业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要想推动机械类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就应该不断地采用新的理念去创新,这样才会实现机械类课程的全方位发展。
(三)建立师生交流平台
有些时候对于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依靠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是不够的,在遇到不懂问题的时候,学生还需要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或者是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会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在现代化的21世纪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都已经融入进教学行业中,这也为机械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笔者建议有关高校应该建立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样才会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在高校中,通常教师只有在课上与学生接触,课下接触较少。为了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非常有必要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为实现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中,学生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对于实验器械不了解,对实验内容认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在实验教学中出现。所以,建立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至关重要,这样就可以为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学生给予更有利的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论述了近年来各大高校机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如今我国机械类课程教学在不断创新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而言,实验教学必将会为自身的未来发展起到促进性的作用。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才会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实验教学模式在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席平, 杨洋, 王春洁. 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07):14-18.
[2]刘玲令, 周知进.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矿业工程研究, 2008, 30(01):146-148.
[3]徐达. 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3, 17(04):12-14.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3
关键词:金工实习;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技术;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TG659-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金工实习是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按大纲要求,完成车工、钳工、铸工和数控加工等各工种的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机械零件常用加工方法及所用主要设备结构的基本原理。***完成简单零件加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观点。现今,数控加工是机械制造中的先进技术,是一种高效率、高精度和高柔性化的自动化加工方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因而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中除了传统的热加工和冷加工外还应增设数控加工的相应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新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工程基础。本文对金工实习中数控加工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研究。
一、数控加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要求
对于车、钳、铣、刨、磨、热处理等工种,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际动手所要用到的设备或者仪器都相对数控而言比较简单一些。数控机床本身技术先进,操作相对繁琐,而学生要想实际操作并使用数控机床完成一些简单零件的加工就必须得掌握一些基本理论以及操作方法,才能动手操作机床。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不能简单的照搬普通工种的教学模式,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
二、数控加工实习要分阶段分层次教学
现在的数控教学方案基本上的阶段有数控设备基本概念的介绍,数控设备的上机操作,加工程序的讲解,手工数据输入和机床自动加工等阶段。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流程来完成熟悉机床、编制加工程序、了解自动加工。这种教学模式容易执行,便于管理。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工实习的主要对象是工科类学生以及某些与工科专业息息相关的近工科类专业,常常分为两大类:机械类学生和近机械类学生。对于机械类学生将来要从事机械制造、动力工程、汽车制造领域的工作,他们需要了解的知识更深,在学校就应该了解到这样的知识――先进制造技术是如何完成零件设计、编制工艺、编制程序、计算机仿真、数控机床加工的过程。近机械类学生的要求可能就不会有这么高,将来也可能只是从事与之相近的工作,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控设备介绍,数控机床上机操作,加工程序仿真讲解,程序人工输入,标准零件加工,因而我们要分层次教学。
(一)数控设备基本概念的介绍
在介绍基本概念的阶段要介绍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传动原理、机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等相关概念。更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比如传动原理***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数控设备的上机操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控制面板、认识机床结构、开关机以及对刀操作等。对于机械类学生要深入讲解机床的组成和特点,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对于近机械类学生以了解为主可以多讲一些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和分类以及发展方向。
(三)手工数据输入和机床自动加工
以标准零件加工为导向完成一个完整的零件加工流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积极性。对于机械类学生经过实际教学试行可以先安排学生分组,在每组中把表现比较优秀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选为组长,由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完成试切对刀、标准零件的程序输入、程序校验、试切加工、零件检验。把试切出来的产品由老师检验合格之后安排每个同学都加工一个标准零件。在整个流程当中老师要参与到每个步骤,负责讲解清楚,手把手教会学生。在标准零件加工完成之后,对于机械类学生可以安排一些自主项目:比如给一个简单零件的***形要求学生自己合理安排加工工艺,正确编制程序,然后拿给老师检验程序。在指导老师确认程序无误之后由学生上机操作完成零件加工;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零件***形,按照他们自己的零件***形编制程序,由指导老师确定程序无误后上机操作完成零件加工。
近机械类学生和机械类学生相比层次不同,对于近机械类学生以了解为主,能完成标准零件的加工,熟悉加工过程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近机械类学生在实习中要充分利用仿真软件,仿真软件可以实现对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全过程的仿真,其中包括毛坯、夹具、刀具的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加工仿真以及各种加工错误检测功能。先对学生进行仿真软件的学习,用仿真软件完成标准零件的加工流程。在仿真软件加工没问题的情况下再安排学生分组上机操作。这种先仿真再上机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近机械类学生对机床不够理解的短板。分组操作中要注重培养近机械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
三、提升指导教师本身的素质
数控加工指导教师一般都由专职教师直接担任,理论知识方面都是可以胜任指导教学工作的。但是担任数控加工指导教师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工程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指导老师动手能力差,对机床维护保养工作不过关等问题。学校鼓励指导老师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可以加强一些动手能力、培养工程素养。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到附近的一些有资质的工厂去进行数控加工方面的业务学习。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提高理论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取得数控加工方面的技术等级证书,达到双师型要求。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工实习融入数控技术教学是时代需求,通过金工实习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铭,加有维.基于研究型大学金工实习中数控教学改革的思路[J].时代教育,2014(01).
[2]姚琢.高等工科院校金工实习中教师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3).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4
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上述的未来工程师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兼具以下特质:(1)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2)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3)对历史工程文化承载现代工程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工程文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力;(4)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5)工程环境影响的感知与和谐意识的自觉;(6)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只有具备了上述15种品质特征的工程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卓越工程师。因此,形成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人才、国际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卓越工程师的核心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能力。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要求的。
但是现有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如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过去讲课的难点,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电类专业学生对此方面内容的掌握比较困难。
现有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在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能力”主线,与生产实际要求的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教师不注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忽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课程教学中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讲解,没有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和培养要求,以及在以往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借鉴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与改革措施。
3.1 确定教学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师以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各类常用机构的设计和应用。要设计和应用机构,首先必须认识各类机构,通过一些典型的机构系统了解机构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特征和它在系统中的作用,从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用系统的观点将各类机构联系起来,将系统的要求贯穿于机构的设计之中。学生不应孤立地去认识和设计机构,而应以系统为主线来掌握机构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定机构设计的要求。
例如教师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构自由度”的内容时,首先向学生说明学习机构自由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并在本章最后给出关于牛头刨床的机构设计错误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构自由度予以改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在学习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这3大类常用机构过程中,由于该3大类机构又可划分出很多种类,学生常感到各类机构缺少联系。由于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涵盖了这3大类机构,所以可通过介绍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的4个冲程运动将这3大类机构运动作为教学背景或目标,将3大类机构联系起来。
如内燃机通过平面连杆机构中的曲柄滑块机构将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的回转运动;通过凸轮机构控制进气门、排气门开合时间的长短;通过齿轮机构协调燃气推动活塞运动时,进气门、排气门有规律的启闭。以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介绍3大类机构各自的优缺点和不可替代性,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都非常有益。内燃机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需要讲授的所有主要内容,所以应该在第一章的授课中较详细地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在以后各章的教学中加以利用。
“机械设计基础”下半部分主要讲授常用连接(螺纹连接、键连接等),机械传动(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轴系零、部件(轴、轴承)等。这部分内容相互联系较少,学生感到零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开讲前布置到位,使学生带着任务听课。当教师讲到与设计题目中某些方面相关的章节时,学生就开始思索自己题目中相应点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等问题,不太懂的问题可及时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由于课程设计与专业结合,与理论课同步,学生兴趣浓,学习效果好。
3.2 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由于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十分缺乏,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更不会应用于工程实际,因此要结合工程背景来讲解各种机构的原理和应用。
例如在讲解曲柄摇杆机构时,通过对比该机构分别在游梁式抽油机和牛头刨床中的应用,来说明极位夹角的大小对急回运动的影响。这样以实际工程机械为例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特点,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在讲解四杆机构时,分别列举轮式抓钩机、装载机工作装置、鹤式起重机吊臂等实际工程机械的例子,对比讲解不同机构的工作特点,使学生对机械的机构既有一个整体认识,也有对不同机构异同点的认识,为以后进行机构选型、综合机械设计打下基础。
以凸轮机构实际设计为例,首要问题不是如何设计凸轮的轮廓线,而是如何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机构的配置和有关基本参数,使所设计的凸轮机构既能满足机械系统的工作要求,又具有良好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此外,广泛采用工程应用实例,充实“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适当增加例题和习题的工程应用背景及创造性意向说明。
3.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机械设计方面的新成果、新应用及时引入教学内容,扩大学生信息量。例如在讲解螺栓预紧方法时,介绍电测扳手、液压拉伸预紧方式等新工具和新方法;在讲解齿轮机构时,介绍双圆弧齿轮的优点,反映技术发展前沿成果,增加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以实际工程设计计算问题为目标,构建设计基础知识理论较完备,设计方法实用、多样的基础内容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需要采用其他一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程机械教育的重要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机械设计基础主要面向电类专业的学生讲授,而电类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知识接触较少,对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机构、结构难以理解,尤其是涉及到机构运动、齿轮啮合等动态问题或者螺纹联接、轴承等微变形问题,因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CAI系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等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表现与信息交互功能,构造了创新设计教学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把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视频、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多媒体集成、动画模拟仿真和丰富的***像信息扩展了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教师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讲授内容的束缚,清楚地显示某些复杂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逻辑联想力,有利于认知思维的深化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工程设计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机械设计基础”CAI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给“机械设计基础”创新教学以有力支持。
在教学中,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主动、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授螺栓预紧力控制时,强调重要的螺纹连接必须控制预紧力,强调螺栓脱落产生的严重后果。可以列举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37飞机在日本冲绳那霸机场降落时因螺栓脱落刺穿油箱引发大火的例子,使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在讲授螺栓强度计算前,举出某工厂在吊装床身时,吊环螺栓断裂,致人死亡的例子,借以强调螺栓强度计算的重要性,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同时牢记相关概念、掌握相关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结束语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思想***治教育
0引言
2010年6月,***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的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机械工程专业属于工科范畴。传统的机械工程在向现代化机械工程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机械工程类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急需大批量的高素质的卓越型机械类的工程师。而我国传统的机械类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论是人才的培养模式或方式,还是成长环境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和需求。这也迫使各大高校在国家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化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创新,以培养出卓越的工程类人才。
1人才培养现状南京林业大学是江苏省
“卓越计划”高校之一,学校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结合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了全面的教育培养计划方案,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自1958年招收的首届机械类本科生以来,至今已经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多年来为国家农林机械类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林业机械工程等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农业机械化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现在已进入到改革深水区,高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这将会对传统办学的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需求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依旧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院近5年的本科生就业去向统计分析,机械工程专业每年基本招生8个班左右的学生,就业率居学校各专业的前列,但是有近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并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工作。进入机械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的毕业生,企业虽认可机械工程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其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及吃苦耐劳精神不足等问题,更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卓越人才计划”是一个系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具有独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施内容,也在组织实施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明确规定。国内工程教育界人士经过大量研究,提出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照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本次就以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相应工作中的思路和做法进行分析。
2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培养卓越人才的途径与探索
2.1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
2014年11月至今,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通过走访校友,多渠道调研与宣传等方式对有意报名参加校企合作意向的企业单位进行面试与筛选,确定出镇江中福马机械有限公司、苏州苏福马机械有限公司、泰州林海集团、南京乐鹰商用厨房设备有限公司共4家公司签订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合作协议,作为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基地。这批实践基地将作为学院今后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开展汲取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为今后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验班而培育。2014年11月与2015年11月,经学院大四年级学生的申请报名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老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试的双向选拔,即确定了一名学生由企业与校内两位导师共同指导的培养模式,共选出16名大四年级的毕业班学生分作为首批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队伍,赶赴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经过近一年的校企合作中的摸索与探索,在双方指导老师的培养与学生自身努力下,这16名毕业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且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明显要高于在校学生完成的质量,缘由归于这些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能直接接触到企业生产设计的一线,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的规范与流程及企业文化,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取得了优异成绩。
2.2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促进校企合作双赢
在确立作为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都需从各自最关心的问题角度出发,共同商议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因为产学研相结合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工程教育的一个本质要求。学校从学生教育的角度及办学理念出发,在校大学生的培养显然缺乏实际工程案例,企业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就必然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为此,要实现工程教育的要求必然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从引进人才的角度来看,通过企业对学生培训,致使其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和考量,但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才可以使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专业培训对接起来,这对学校与企业来说是双赢的结果。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与上述提到的4家企业,在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就各自关切的问题均体现和表达出来,如学校通过企业对学生的培养的达标要求,企业需要学生完成的指标任务等进行详细商讨后在签订合作协议。
2.3强化卓越人才计划学生的思想***治教育
在本次选拔出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这批学生中,学校不仅仅关心关注他们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的表现,更加注重和关心他们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通过校企双方的相应指导老师对其加强思想教育,让其感受到校企双方的关心和关爱。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与企业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过程中也明确了这点,学院这边配备相应学生的***治辅导员老师作为这批学生的思想***治教育的牵头人,企业也专门配备一名指导老师作为学生的思想***治教育老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校企双方老师的定期沟通与交流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可能存在的些许问题及时加以引导与开导并加以教育,本批次的16名学生均很好地完成和遵守学校与企业为其制定的培养指标和***治要求,校企双方的思想***治教育老师的配备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保驾护航。
3结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满足国家战略需要,服务企业需求、创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脱节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即卓越人才教育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为今后学院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开展积累经验,从而也为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立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吉林,翟华敏,彭斌.卓越林业工程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5):1-4.
[2]王桂荣,刘元林,刘春生,等.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电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教学研究,2014(1):89-91.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6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
作者简介:唐峰(1969-),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讲师;朱瑞林(1962-),男,江西丰城人,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师范大学多媒体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047)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1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目前全球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科技的推动下,工业时代正逐步向信息化时代过渡。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开始向社会服务扩展,制造业就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一个对象。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尚未完全满足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单一型的人才正在逐渐被社会舍弃,发展的主流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机械类创新性人才。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应该掌握扎实的机械专业知识,注重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特别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机械类人才而服务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型的机械类人才已是机械教育行业的共识,而如何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各高等学校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机械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理论培养上,而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取得的效果非常有限,而且学生的其他素养也因被忽视而相当缺乏。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公司企业之初实际工作能力较为薄弱,相关领域认知面窄,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差,甚至有少数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严重阻碍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由机械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合理导致。部分高校的机械类专业过度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综合素养,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陈旧繁冗,其他人文素养相关课程开设较少,学生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既没有锻炼其他综合能力又影响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二、以产学研为平台,制定了完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现状中出现的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围绕创新培养模式,从创新思维的培植、教学体系改革、产学研平台三方面进行改革和研究,制定了一套有鲜明特色的培养方案。
1.注重素质教育创新,培养思想觉悟高和心理素质好的机械专业类人才
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关系到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发展。在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存在着不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心理素质不高,承受能力较弱。针对上述问题,下面提出两点解决方法。
(1)加强思想***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利用湖南师范大学在文史哲等学科的师资力量,发挥思想***治理论教学优势,旗帜鲜明地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思想***治教育的核心,深入开展“三观”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还适当创新教育方法,在增强课程自身时效性和生动性的同时,多结合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红色讲座、***史知识有奖竞答等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强学生的思想***治觉悟。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当今国际、国内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环境里,需要依靠的不仅仅是拥有强健体魄、渊博知识、精湛技术的国民,更需要的是那些兼具开拓进取、执著追求、勇于创新、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2]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肩负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使命,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湖南师范大学在心理学教学与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丰厚,将其充分利用在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一方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基础知识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周等大型活动,让学生敢于面对自身问题、善于解决自身问题。另外,根据专业设置的朋辈心理员及时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几年来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效果。
2.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实现教育体系改革,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机械类人才
现代制造业迫切需要的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其来源于高等教育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培养,因此整个教学体系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起关键作用。教学体系创新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满足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1)与国际接轨,创新教育理念,为教育体系改革打下基础。创新教育理念是现代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湖南师范大学引进了欧美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且将机械专业学生的综合特点与具体的教学环境相结合,展开了以CDIO为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缩写。[3]CDIO工程教育的设计灵感源于工程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4]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由基础到综合,由理论知识到教学实践,培养专业知识;公共课程培养综合素养,侧重前者而不轻视后者。机械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弹性素养限选课任选课。公共必修课在学生入学前四个学期修满学分,课程有思想修养、语文、体育健康教育等,涵盖面较广,内容全面,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和心理讲座创设了心理教育方面的特色。专业课则在毕业前一个学期修满学分,课程内容从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如机械制***、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到综合知识的消化(如机械制造、塑料模具、机械系统优化等),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数控机床实践、机电传动实践等),步步提高,层层深入。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自身资源,从学生出发,综合企业用人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实际项目的带头、设计和研发能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1所示。
3.在教学实践和实际岗位中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环节是培养创新型机械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学院在课程体系建立上加大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如***1。
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题讲座、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车间见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内容涵盖了基本理论、机械设计制造、高新技术和团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这样构思的目的是引导从一个综合角度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工艺、具体操作能力。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础技能。例如工程制***和测绘、互换性与公差实验、金工实习等,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机械专业素养。二是专业知识。通过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传感器综合实验等全面把握,学生具备初步的实践技能。三是工程实践。通过CNC技术、CAD/CAM/CAE、先进制造等工程实训使学生具有较深刻的先进制造概念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四是理念方面。通过专家讲座、科技展览、机械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五是职业教育方面。根据国家紧缺人才需求现状,紧扣职教师资基地,开展数控编程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强化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同时也为全国各地的职高、大专院校储备师资力量。
三、以产学研为平台,让机械类人才到企业接受培训
在教学、管理与科研三个部门协作管理的前提下,相关学科交叉得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如机械类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和装潢设计专业在部分研究领域交叉。我们也注重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培训交流和合作,让机械类人才去企业接受培训。学校先后与江南机械厂、长沙长海数码公司、湖南新亚胜科技有限公司、国航空工业起落架制造公司等国内企业签订了机械、电子合作培训的校企合作协议,与德国西门子科莱特公司等国外企业签订了合作培训与专业实习的协议。机械类专业人才在实际岗位中综合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我们先后在兰江职业中专、湖南电子工业职业学校、澧县职业中专、汨罗职业中专、株洲县职业中专等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为机械类专业综合人才的培养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制造业向前发展的必备条件,而综合性的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机械类人才的要求。高校应该统筹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建设一支综合性的教师队伍,切实履行好相关***策,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加强机械类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相互渗透,培养综合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我们提倡全面提高学生以***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实践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并且把完善学生的自身素质结构视为教育工作者自己根本的任务,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又具有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真正实现机械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
四、结束语
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种不同的条件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平台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其他资源的投入,这其中平台的建设尤为重要,同时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与培养目标确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从而确保创新机制能切实可行地运转。
参考文献:
[1]姬小明,赵华新,邵惠芳,等.浅议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决策与探索,2010,(10).
[2]宋全红.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07,(12).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科研项目;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90-02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所以毕业生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和单位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将各类科研项目引入课程体系,加深对课程理论的应用和理解,尽快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参与项目的具体研究和实施,通过自身的深度参与,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现代机械设计类课程是与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将来对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其中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优化设计与理论、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既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价值,又可以***解决很多的工程问题,这些课程最适合采用教学与科研项目集合教学方式。
一、在理论教学中灌输科研项目研究的前瞻性
对于机械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所有机械设计类课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纯粹按照严谨的理论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一无所用。所以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教学内容的理论意义、价值与应用,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将教师的课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机械专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无论是纵向或横向课题,在其所用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必定都存在与机械设计类课程非常贴切的内容,需要应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例如在解决某型号转塔冲床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就要了解机床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工作原理,需要涉及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内容;要对机床的振动与噪声进行实际测量,需要掌握机械振动、机械测试与分析等课程有关的知识;为了对机床进行减振降噪,可以在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等课程中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总体而言,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尤其是横向课题,都有很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与学生分析与探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在研究方案制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
目前针对工科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而言,以“项目和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非常贴切现行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讲课内容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工程主题与教学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在进行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与讨论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课题的来源、背景、研究需求和研究目标,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去查资料,阅读查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然后,将学生带到企业,进入生产现场和使用现场,获得对所研究课题的感性认识,掌握和了解课题实际存在的问题,形成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的课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工程技术人员的介绍以及教师的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便于制定更为具体和合理的研究计划。例如在对某型号的路灯灯杆进行强度与可靠性研究时,可以运用力学知识进行理论计算,再进行实际测量,最后进行优化设计,这一过程几乎会涉及到机械设计类的所有课程。
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学生可以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还需要2~5年时间的重新学习与培训,才能具备较好的工程素养,也才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造成企业人力与财力的浪费,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文凭和学习成绩,而是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近几年本科教学大纲经历了至少两次修订,修订过程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行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在工程应用、生产实际中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与企业合作的课题中来,在项目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就可以实现新大纲修订的宗旨,满足新大纲的要求。横向课题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来的技术难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课题的研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提升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首先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调研与查阅资料,包括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产品质量的评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画***、识***、查阅文献的能力。确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过程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在此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大量的研究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系统知识应用于理论计算,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了解理论研究的价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还可以从事实验分析和实际测试,不但可以在实验室对试样进行试验,进一步熟悉实验室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到车间进行实际测量,掌握现代测试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并在试验和测试完成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学习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有限元计算软件等进行结构的改进设计研究工作,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及时了解优化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让学生深度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对机械专业学生而言,可以对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和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的产品、要求、技术、研发甚至市场都有比较全面的接触。这样对毕业生就业而言,所提供的参与这些企业课题研发的经历,对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学生一旦进入相关行业,马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独当一面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问题。
四、在项目成果的总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改进与研发过程,可以应用到所学的很多知识,也可以掌握很多新的思想、理念、方法和研究手段,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通过对项目的总结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项目研究过程还包括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尤其是需要对照预期的研究指标进行分析与汇总,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可以提供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学术论文与专利的机会。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目前对这种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甚至不作要求,一般总是认为本科生没有能力***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但实际上对很多学生来说,只要阅读过一定数量的科技文献,再经过一定的指导和锻炼,加上教师的认真修改,本科生完全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甚至是质量较高的国际论文。相对于较为专业的学术论文而言,撰写专利,尤其是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再加上一定的指导,应该可以完成专利的授权,这一点对将来学生在企业工作非常有利。
目前所有大学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工科学校来说这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从参与的课题中提炼新的内容,作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也可以将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参加各项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通过竞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
总之,让学生参加教师的项目与课题,提供他们走进企业的机会,参加工程项目的测试、分析与优化等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与意识,提高与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8
机械***样可以说是工程类专业的通用语言,读好工程***是机械等工科学生就业工作的首要基础。机械制***作为基础性专业学科,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识***能力。
1.机械制***教学现状
机械制***主要是为工程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工程设计、结构设计等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制***基础,在工程类学科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支承作用,贯穿学生的高校专业学习始末。机械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制***基础、画法几何、机械制***与计算机绘***等。在一般的教学计划中,通常会按照投影理论、基本体、组合体、构筑物、计算机绘***等顺序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的主要目的便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相关制***标准,掌握基本的绘***手法及标准构件的画法等,具备基础绘***能力,同时让学生具备一定 的识***能力,能够读懂中难度工程***。
以近几年的工程类专业学生及用人企业的反馈信息而言,机械制***并没有达到拥有的教学效果。
(1)学生角度。学生在实际的实训及实习中,发现并不能很好的读懂所分配的工程***样,***纸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有些标注不太了解,并不能够想象出构件或工程零件形状。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甚至完全读不懂***样,需要重新进行学习才能够看懂工程***。
(2)用人单位角度。很多的用人单位在于学校进行交流时,时常会提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对学生机械制***课程的重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识***、读***、绘***能力。部分用人单位提出,毕业学生的整体识***能力较差,无法看懂工程***样,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看懂相关的工程***纸,学生的识***能力继续提高。
2.机械制***教学的现存问题成因
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原因如下:
(1)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训练。目前,高校的机械制***课程大多以教材为主,过于强调专业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只注重理论传达而忽略了学生识***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画法几何等课程学习难度较大,而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只是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且大多集中在特殊情况,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与想象,学习吃力。
(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有效的能力培养途径。虽然老师在课堂中开始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但教学思维并没有很大的转变,还是采用传统的涂鸦式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述理论,学生课后练习,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欠佳。
3.机械制***教学的改进措施
3.1 转变教学方式,"以识为主,以画为辅"。在传统的机械制***教学中,老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主要以画***为主,课下的画***任务较多,而识***任务较少。可以在教学任务及课后作业中,增加识***任务,以"识***"为主进行课程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识***能力。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增加零构件等的识***任务,以工程识***作为课程考核的主体标准,从源头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弊端,提高学生的识***、读***能力。
3.2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工程类学生的基础 水平参差,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对于画法几何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因而,教师在进行机械制***教学时,需要从最简单的零件识***开始,由易到难,逐渐增加难度,以便学生跟上步伐。以机械专业为例,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几何体、圆柱等开始,依照实际的立体模型或立体***教学生识读三视***,而后进行组合体训练,慢慢过渡到基础的轴类零件***,最后进行零部件的识***教学。
3.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想象思维。学生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在三视***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想象能力来联想实际的三维立体形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立体模型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各种几何体来组合零构件,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三视***与立体形体间的联系。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零部件,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现场制作构件的三视***,利用多媒体对制***过程进行播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两者间的关系。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9
关键词 机械CAD 就业形势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近年来,高职高专类院校响应国家***策,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飙增,就业形势就显得非常棘手,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就业的一大途径。明年我院的应届毕业生将多出近1300人,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经跃居全省之最,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高专院校更要办出他们的特色。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都要具有相应的必要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院教师要积极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机械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我院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一门传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其应用广泛,比起机械手工绘***,效率高,准确性高,劳动强度低,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本课程的实用性变得越来越强。该课程涉及了工程数学处理、画法几何、机械制***、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等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二维及三维造型出***仿真及模拟加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生使用CAD进行二次开发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现代化生产必不可缺的技能。
中国制造2025中还强调,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机械CAD技术的飞速发展,引领了高职高专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力争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的高压就业形势下,机械CAD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加入一些创新创意元素,如多学科的渗入融合和课程之外的锻炼环节及大赛锻炼,以下就浅谈一下机械CAD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新的教学思路探讨。
1传统模式的“机械CAD”课程
(1)课时不够。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机械CAD课时仅32学时,而要讲述机械CAD系统组成和原理、命令技能、三维造型、工程中的应用等;有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要求用机械CAD绘***,毕业后甚至能用到二次开发以扩展软件功能,显然32课时不能与本课程的重要性相匹配,也正因为课时原因,少数学院还停留在二维造型阶段。多数院校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实训,任务内容大同小异,甚至一直沿用很多年,在设计前,指导教师又作了详细讲解,学生不需要搜集资料,不需要设计思路和方案,更不能体现实际项目工程的设计理念,仅仅是照葫芦画瓢,创新性不足,创意性不够,挑战性不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教材选择不够成熟。机械CAD教材中,二维例子较多比较成熟,但说明性文字较少,不适合在校大学生学习。三维绘***和二次开发我国起步又较晚,多数教材讲述不够,显然跟不上技术主流的发展,有必要运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优化教材内容,剔除过时的,补进新技术,跟上时代新步伐。
(3)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学习,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即便操作课本例题习题比较熟练,当遇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时,缺乏软件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专业体系不完善,就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更有些高职院校因为经费原因,计算机都不能提供给学生,学生无法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
(4)考核方式更是以教材习题为主,并且考试成绩占七成,造成了学生不注意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氛围不浓厚,积极性不高,学生不假思索的命令套用、格式照搬导致创新性不够。
2“机械CAD”课程教学改革新的思路
2.1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
计算机在飞速发展,21世纪的机械师是需要在屏幕上展现、评估甚至交流自己的设计思想创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满足行业需求,我们应该将机械CAD、CAM、Pro/E、UG、MastCam、SolidWork等课程与实训融合,教学内容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与本课程的联系,使学生脉络清晰、主次明确,并对机械专业形成课程体系,达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切忌出现将机械CAD课程与其他机械类专业课孤立起来,更忌出现非机械类专业教师讲授机械CAD课程的情况,因为这样会导致课程各自为***,相关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交叉与渗透不够。有条件的院校,将机械CAD课程课时适当增加,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提前分配好设计任务,理论课教师每次授课后,学生可以边做练习,边思索设计题目,以达到促使学生提出设计思路、设计方案、设计步骤等的目的,指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重点看任务量、专业相关性和创新性。
2.2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
教学方法在不断发展,机械模式在不断进步,新的就业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思想、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注重技能习惯的培养。机械CAD课程教学目的正是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强调三视***、三维和二次开发章节,要去掉不实用,引导学生使用先进的、快速的绘***方式,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好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好能将课堂教学、实训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选择项目案例时,要考虑实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前提下,多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的CAI课件,并多播放***纸资料和绘***过程视频,教师布置作业时,不能局限于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最好能结合机械专业将理论知识融入进去,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新视野。教师更不要照本宣科,要多利用实物、模型演示,多给学生讲解***册,读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可以多组织机械CAD理论和上机操作大赛、金工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以提高理论课程的趣味,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
多展出本届和往届学生优秀作品,多激励和鼓励同学,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典型错误重点讲解,对于专业知识不懂的,教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注重教学互动,耐心辅导,教学中要兼顾板书、挂***、多媒体教学。多于高职高专类机械专业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要精讲多练,充分利用市院系级精品课资源,突出加强实训教学,在掌握基本功能后,突出技巧,强调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和加工工艺性,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成绩的考核上,注重过程教育
理论教学过程中分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锻炼学生的通力合作、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深刻体会成功的喜悦。把小组排名和小组成员的互相打分加入到每个学生的成绩评定中去,让学生管理学生,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实训时,主要让学生自查、互查,主动思考,锻炼学生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小组长负责沟通好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的问题和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
2.4教学改革新思路下的师资培养
任何一个产品的研发,都需要市场调研、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因此,在机械CAD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路和决断能力。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懂实际操作生产的高级技师型“双师型”人才,既懂机,又懂电,既有过硬的文化知识、科研能力,又有良好的素质修养责任心。要以德服人,多下工厂,掌握一手素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经常参加工程锻炼和技能训练,多跟企业合作搞科学研究,真正参与工厂的产品开发、工装设计、一线操作组装、维护保养才能提高业务水平。学院领导要切实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多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丰富教师专业技能知识。
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丰富自己的课件,因材施教,改善课程视频、动画等,多翻阅书籍,拓广知识面,并将工程内容和科研内容融入到理论教学环节中去,将多学科的内容融合到实训教学过程中去,多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机械CAD教师要懂机械设计基础、制造工艺、数控加工等课程,可以加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最后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中国制造2025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用人模式已经在向设计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发展。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挫折教育的锻炼,以职业素质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成绩考核注重过程教育。总之,机械CAD课程教学改革针对以前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课时不够、教材落后、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培养等问题,改革中加入多学科的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师资,打造过硬的骨干团队。同时,课程教学改革的路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同行们积极努力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玉山,韩柳,戚厚***.简论机械CAD/CAM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2] 高葛.《机械CAD/CAM》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03).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2l世纪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书本知识学的多,较系统。但是,接触工程实际少,学生不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零散,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印象。从培养者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亟待提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大幅度膨胀,年轻教师学历高,但往往实践经验少;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联系少,真正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也少。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培养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的生产实习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产实习更为重要,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更为看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态度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消极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生产和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设计、计算制***、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管理工作,教务处设有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督导组;学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检查,责任有分工,上下齐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