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1
关键词:学位论文;问题导向;定量化;评审教师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43-02
近几年,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在综合分析所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学位论文指导和评审的实践经验,依次从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内容分类与评价指标定量化以及明确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等方面,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大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水平和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水平。
一、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
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占用学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一项科研学术型实践教学环节[1]。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学生要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能取得相应的专业学位。然而,近些年来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在受到因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需求的层次化和多样化、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以及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文本格式不规范等各种问题[2,3]。
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对于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制定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目的,应从与论文质量相关的各责任主体进行统一规定和规范,实现全面论文质量教学管理目的和目标。(1)教学管理者:评价检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执行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教学管理能力水平。(2)指导教师:评价检验导师的论文教学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严格按照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进行正确、准确地教授和指导,调动和激励导师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责任心。(3)评审教师:评价检验论文评审教师在执行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的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评审教师严格依照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及其指标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打分,杜绝评审过程中的因人主观偏向性、学术能力偏差、评审流于形式等问题而在学生及其导师中带来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4)学生:评价检验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基本科研程序和方法的学术科研能力水平,这应该通过纸质版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仍普遍存在着评审目的不清、定位不明、指标分类不当、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一、指标权重分配不当、评审过于主观化和简单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不断下滑问题的根源性因素。
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在改善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更好的实践效果。在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指导评审过程中,本文总结本校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特点质量问题,并结合我国国内教育工作者已发表阐述的相关论文质量问题,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及其重要性排序,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是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共6项。
论文质量评审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该以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为导向,尤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论文答辩质量和书面论文质量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目标。其中,论文答辩质量可以通过“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和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三个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在论文研究深度、技术难度、内容理解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基本科研素质能力,而书面论文质量则可以通过“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性、文献格式规范性、答辩报告完备度”等6项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和对待论文的认真态度。因此,表1列出的12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在综合了本校学位论文教学管理目标和论文质量评审目的的基础上,采用主观赋权法而确定,其具体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运算过程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因为主观赋权法已是广泛普及的一种通用性方法。
三、论文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
评审教师是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能否得以正确和准确地进行论文评价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有时会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质疑和不认同问题,甚至还会发生学生申诉的特殊情况。究其根源,评审教师在学术水平和责任态度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种不良的论文评审行为和结果会在学校师生中造成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和不健康的教学氛围。为了彻底解决和避免此类不公正的论文评审问题,应明确制定以下有效措施:(1)论文评审组的人数原则上为5人,人数过少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论文评审教师应具有思想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良好的科研教学水平或博士学历以上等基本资格条件,但评审组长的资格应在具备基本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且近3年内在学位论文评审中无重大过错等问题的关键条件。(3)评审教师职责要求应正确、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与评价指标,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及其导师都能接受或满意的论文评审结果。一旦出现论文评审结果有争议的情况,评审组长担负相应的解答或解释工作,且对错误评审结果应该负较大的教学事故责任。
四、结语
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是有效评价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的重要技术依据。针对当前学位论文质量评审中常见的评审内容分类简单、评价指标定性化和主观化等问题,文中在结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和评审教师资格与职责,改革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体系分类内容和评价指标定量化,为指导教师和评审教师的教学评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导,并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12004214号.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2
关键词:教育质量 标准 德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然而,我们对于教育质量标准的认识并不清晰,对于质量标准与现行的其他教育标准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程序也需要进一步讨论。世界上许多国家质量标准是指导教育领域最核心的标准,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是在质量标准指导下确立的。而在我国,质量标准几乎尚未建立,目前最主要的教育标准就是课程标准。可以说,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以此来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保障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于2012年12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在国际教育下定义教育质量标准”一文的研究结论:我国教育质量标准所反映的核心应该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的期望,它既不同于规定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内容标准,也不同于根据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表现水平而制定的表现标准。教育质量标准体现的是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总体教育目标。反映的是国家宏观、抽象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把握了这一定位才能够发挥教育质量标准的应有的作用。总结世界各国(地区)教育质量标准的内容及定位,我们会发现: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质量标准可能出现以下几种不同的定位,教育质量标准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1.从课程标准出发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例如英国“国家课程”当中的“成就目标”。在这种定位下,教育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学科领域和教学内容划分,是对于课程内容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的细化。2.从学生表现标准出发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如美国各个州的“表现标准”。该种教育质量标准根据学生参加学业标准测验后划定的应该达到的表现水平而设立,尽管建立起来较为客观和容易,成本较低,但是无法体现宏观教育目标;教育质量标准完全变成了学生评价标准。3.从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出发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如欧盟的《语言共同纲领》。这样的质量标准不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而是首先从确立学习者应该且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出发,再进一步构建基于素养与能力标准的指标体系,站位高、适用范围广。4.从国家教育目标与期望出发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如美国的“共同核心州标准”。这种质量标准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能够指导教育质量的评价。我们要注意的是,这几种教育质量标准的不同定位,既与本国的教育实践有关,也与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与作用密切相关。
但必须关注的是对于教育质量标准来说,它不仅包含硬件范畴的、比较容易制定、规范的内容,也包含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不易规范的内容,后者属于“软件”范畴。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各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特长也不尽相同。可见这样的要求与教育质量这种软性目标相比,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制定教育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一定要下功夫搞清楚哪些方面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规范的,哪些内容是不能统一而要放开搞活的。
就高等教育而言,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做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部署,对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对自己的使命、责任有更加强烈的意。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要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对我们深化高教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的十强调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这就是上述的国家宏观、抽象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把握了这一定位才能够发挥德育教育质量标准的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把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必须把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对于高校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浸润既是全方位的,也是全过程的,既体现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建设、校园文化、师德师风等方面,也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道德修养等全过程。这种浸润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既要让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内化于心,更要让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情感认同、实践认同,践行于外。
余文森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2期撰文指出,任何教学改革和实践都需要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导向,有效教学改革和实践也不例外。有效教学有着深刻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的理论基础:第一,从学习论的角度讲,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育心理学里,有效学习即有意义学习,因此,有意义学习理论是有效教学的一大理论基础。第二,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即发展性教学)。学生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宗旨、目的和归宿,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最高标准,因此,发展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是有效教学的一大理论基础。第三,从知识论的角度讲,知识论是教学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论,有效教学论以有效知识论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目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础教育使得学生长于读写算,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却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制定并实施国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发展水平,必须要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和课程改革理念,起到正确的引导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正处在国际教育质量标准改革的浪潮之中,契合了由过去仅有“教育过程”的标准转变为“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并重的教育理念。用课程标准规范教师教学过程,用教育质量标准来规范教学目标、评价教育结果,通过“教育过程管理”和“教育目标管理”这两种方式来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并可以对学生学业测评进行指导。教师通过质量标准,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两个标准相辅相成,成为巩固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加快”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快步伐、提高效益和速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新理念,从服务“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出发,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使其成为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战略性、全局性工作。
1.教学中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十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养都得到显著提高,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2.教学中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内容。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职业院校必须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治任务,按照中央的最新部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讲透彻,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讲清楚,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讲充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3.教学中应始终突出公民道德素质这一教育重点。十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之普通学校的德育,职业院校要更加强调职业道德培养。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3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质量管理的理论不断涌现,日益丰富。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发生着质的转变。高校***书馆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内外环境中,衡量其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规根到底要看是否便于师生教学方面的利用,是否发挥了***书资料应起的作用,要看服务于教学的质量优劣,以及产生的各种效益如何。因此如何运用兴起于工商管理领域的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精华,实现与***书馆的有效结合,成为高校***书馆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与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
20世纪50年代,***书馆现代管理方式的研究兴起,***书馆管理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和框架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下简称tqm)这时起源于制造业,其基本的工作方法是pdca循环,即由计划(pl本文由收集整理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所构成的质量环。从某种角度而言,tqm首先是一种管理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关键就是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而iso9000系列标准正是这样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它将质量过程分解成为无数个具体的连续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的质量要求标准化,进而文件化,其评价标准由外部完成并能通用,所以iso9000是一种刚性的,强化的、易于检验的质量体系。/
二、两大理论体系共性之处
1、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亲自抓质量
2、二者都认为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应当满足顾客当前或者潜在的需求。
3、注重过程的质量改进
4、在质量控制上都强调预防为主
5、全员参与,重视培训
6、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重视客观证据以及定量和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tqm与iso9000族标准有很大的互补性。推行iso9000族国际质量标准,可以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升华和标准化。
三、与时俱进的研究并制定高校***书馆管理的科学标准
(一)非科学管理体系下***书馆管理的滞后分析
在社会变迁推动***书馆发展的今天,高校***书馆作为教学辅助机构对高校有很强的依附性,缺乏外部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服务的质与量未进行系统的测定和度量,业务管理长期沿袭传统的做法,经验管理。工作人员片面追求提供服务的量,而忽略了利用服务的质。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需求,新的管理模式将应用而生,取而代之。
(二)强化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与iso9000族模式的基本思路
1、建立***书馆质量管理体系
***书馆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按用户需求建立起来的部门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职责和权限;有效保障***书馆信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的设计、完善和改进;保证***书馆质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实现、确保上述两个方面得以实施并起控制、跟踪、监督、审核作用的文件体系。//sixianghuibao/
2、用标准化指标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高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以质量控制的对象为框架,以***书馆工作的内容为目标来构建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1) 藏书质量评价体系:***书馆藏书质量主要是指内容质量、构成质量和使用质量,藏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就应该参照这三条标准而形成。内容质量的评价立足于学校本身的性质上,不同的学校在采购不同层次的***书时比例不同;所谓藏书的构成质量是指藏书体系的整体质量,包括藏书的系统性、广度、深度等方面。藏书使用质量的评价最为合理的指标是藏书利用率。***书馆在***书整理过程中对 *** 书 使 用 情 况 的 掌 握 和 读 者 对 *** 书 利 用 满意度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形成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2) 分编过程的质量评价体系:***书馆的分编工作由分类、编目、典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分编过程的评价体系也主要是对具体分类工作的质量评价,分类工作的质量评价是分编工作质量评价的基础和重点,它决定着***书馆的书目数据库的质量及书目数据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进行。
(3)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书馆的服务质量是整个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管理的特色部分。但由于服务工作大部分是无形的,涉及的因素也很复杂,服务效果又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明显的也有潜在的,而从评价标准而言就应该是多种的,定性和定量结合。目前很多高校***书馆采取的方式都是以读者满意度,吸引读者率、文献流通率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指标。//html/zongjie/
3、***书馆质量体系审核
审核是检查***书馆的实际运作是否符合质量目标和计划安排的一项活动,通过审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书馆质量审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书馆内部评估;二是用户对***书馆的评价;三是第三方审核,即由认可的审核机构评定***书馆是否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qm)和iso9000族标准来执行自己的质量体系的。对一个质量体系的审核,仅仅靠其内部程序或自身标准来实行,认可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如果在自身审核之外,外部力量参与,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身的不足,发现缺陷,加以改进。
四、任何一种质量管理理论下的质量体系都不是万能的,存在争议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争议有助于大家辨析出优势与不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在其施行过程中存在需要引起注意的方面,比如:人力资源和资金的缺乏不足以支撑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员工和***书馆内外部门之间的阻力,也会因为各自立场限制,难以达成共识。总之,成功地引入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书馆就需要满足一定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经费投入、管理文化的要求,否则就会遇到很多障碍。//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4
关键词 林业;特点;标准化;内涵;原理
中***分类号 S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23-02
1 林业的特点
林业是以“人―地”系统为管理对象,因此林业除了具有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以及一般系统的整体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和复杂系统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外,还有其特有的公益性、文化性、经济低效性、广域性等特点[1-13]。
2 林业标准化的基本内涵
借鉴“标准化”的ISO/IEC定义,林业标准化可以定义为:林业标准化是对林业活动中实际与潜在的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供共同和重复使用,以获得最佳的林业活动秩序,提高林业活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并维护生态健康,不断提高森林产品的质量。这里的森林产品,包括生态服务、森林文化产品等公共性产品和一般林产品。
通过林业标准化,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森林质量的提高和森林数量的增加,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缓解资源危机;为人类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消除生态危机;为人类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产品,缓解人类社会危机[1,14-22]。
3 林业标准化原理
林业与农业有很高的相似性,在农业标准化原理研究方面,李 鑫等于2003年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初探》中提出了“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时滞原理、补偿原理、过程多路原理、质量多层原理、互作原理”8项农业标准化基本原理和“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优化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以及“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随后,李 鑫等于2005年又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再探索》中将其修正为“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时滞效应原理、平衡限制因子原理、过程多路原理、系统补偿原理”。接下来,我国一些农业标准化学者又将上述原理归并为“农业标准化一般原理”(基本原理),并提出“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基本原则)和“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
林业标准化原理,是建立在标准化原理的基础之上的,是林业标准化理论研究与指导林业标准化的基础性理论。因此,在林业标准化过程中,应在更大范围内,遵循标准化基本原理和农业标准化原理,结合林业的特点,运用林业标准化原理,开展林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林业标准化水平,促进林业标准化理论包括林业标准化原理本身的不断发展。
与农业相比,林业虽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林业具有许多农业不具有的突出特点,最为突出的差别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并非人造系统,而且具有多功能性,时滞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其标准化活动遵循的原理在相似的基础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林业标准化活动除了要遵循标准化一般原理(和谐原理、法治原理、系统原理)[2,19,22]和农业标准化原理外,还要遵循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经济低效原理[1,19]。
3.1 生态优先原理
运用生态学原理,就是综合、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优先保障生态安全,按照生态理论科学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维护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确保在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科学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
林业标准化的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通过林业标准化,改变目前人类与自然界的寄生关系,转变为互惠的共生关系。
3.2 功能多样性原理
现代林业建设要求在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挥生态防护功能基础上,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品质高、数量丰富的林产品、繁荣多彩的生态文化和景色优美的森林景观,以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需要。
3.3 生物性原理
林业的经营管理对象是生物,其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并且存在明显的生长周期,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林业标准化就要在诸多影响林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中,区分可操控因子和不可操控因子、稳定因子和不稳定性因子、安全性因子和不安全性因子,在可适用性范围内,因地因时制宜,选择安全、稳定、可操控的因子对其实施科学控制,及时消除威胁森林健康的有害因子,使其顺应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有序演替,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及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健康水平的提高。
3.4 生态补偿原理
由于林业的广域性和经济低效性,使得森林经营管理风险大。此外,森林为社会提供了生态、文化等公益性多功能服务,借鉴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和科斯(Coase theorem)手段,社会就必须付出足够量的劳动专门用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社会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劳动量最低标准是要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补偿量、补偿范围等的确定,可以运用生态容量的理论和方法,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制定补偿管理办法[4,6]。就目前而言,要加大公共财***对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尽快缓解、消除生态危机,修复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伤害,促进森林生态健康。
4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11-10)[2011-02-20].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14776.
[2] 张国庆.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
[3]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及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28-30.
[4]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11-11-10)[2008-01-11].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5] 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2011-11-10)[1999-01-18].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005;http://省略/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116&Froum_ID=13.
[6]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7]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EB/OL].(2011-11-10)[2007-12-15].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2723.
[8]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01).
[9]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研究[EB/OL].(2011-11-10)[2010-10-23].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4.
[10] 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首届林业学术大会第7分会场论文集[C].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11]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2]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二十一世纪,2005(2):23-28.
[13]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4]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15] 张国庆.全民参与,按需育林,和谐发展中国现代林业[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3.
[16] 张国庆.生态原则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1(1):31.
[17]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18] 张国庆.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森林文化体系建设[J].前沿学刊,2006,4(11):
[19] 张国庆.林业的特点与林业标准化研究[EB/OL].(2011-11-10)[2010-10-23].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2.
[20]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EB/OL].(2011-11-10)[2010-10-16].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878.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5
[关键词]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中***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b)-126-02
教学质量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质量是生命,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没有质量,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开展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规范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教学包括了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备课、课堂讲授、教学总结)、课堂讨论、辅导答疑、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环节。
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一样。围绕科学的质量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确定质量标准的实现需要的措施和监控手段,是构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1.1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组织实施的各种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组成的有机整体。而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目标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依据培养目标,在制定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同时,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各个要素合理的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领导、教师、管理、技术和教学辅助人员任务明确、职责清晰,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监察、监督,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效益,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环节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2是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规模、水平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加快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既要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跃升,也要有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实现高校扩招后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协调发展,建设更加开放化、现代化、高水平的、富于创新的、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效益更好、教育质量更高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有力保证。通过建立全面系统、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从而创新机制、更新观念,办出特色,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2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方法
2.1收集资料、调研规划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术交流、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到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进行相关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相关信息,并撰写部分调研报告;组织专家、教授就“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研讨,开展“国内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内容的专题讨论。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行业内外的基本信息,建立和完善我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服务。
2.2反复酝酿、修订标准
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调研、互访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初步完成了《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考试环节质量标准及各本科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等六个部分。并将初稿下发到各二级学院,由其组织教职工进行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后确定初稿。
2.3实践探索、不断完善
按照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修订、完善、规范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加强与院校间的互访和沟通交流,丰富《标准》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从而有效地指导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全过程,有力的保障和监控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
3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体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是基础,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极大地保障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施,不仅直接深化了我院的教学改革,为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化、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切实提高了我院教学水平,为我院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形成的《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对高等中医院校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且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邦奇.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M].北京:出版社,2005.132-145.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人才;质量定位;质量管理;动态目标
作者简介:常美玲(1969-),女,陕西榆林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楼世洲(1957-),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 金华 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YGL201239)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11-02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国内众多研究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有不同理解。[1]《教育大辞典》中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2]可见,高等教育质量具体表现在高校人才质量方面,是教育一般质量要求和具体质量要求的共同体现,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发展,高校应树立动态目标来进行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
一、高校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研究现状
1.人才质量定位
从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角度看,哈维和格林(Harvey & Green)总结出五大教育质量观:卓越、完美、“适于目的”、“经济价值”和突破性。[3]安心归纳为不可知观、产品质量观、测量观或达成度观、替代观、实用观或重实效观(适应社会的外适性质量观)、绩效观、内适性(或学术、学校本位质量观)、准备观等。[4]韩映雄概括为阶段论、需要论、适应论、目标论、全面质量和产品质量观。[5]杨德广提出了发展的、合适目标的、需求的、多元的、特色的质量观。[6]戚业国认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存在着学术质量观(研究型大学)、社会需要质量观(一般本科院校)、个人导向质量观(普通专科教育)、市场导向质量观(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不同的高等学校在不同的质量观中应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应该有各自的主导质量观。[7]
从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角度看,潘懋元认为由于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两者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8]北京林业大学陈晓阳等认为,进入21世纪,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专门人才,需要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新的素质质量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笛梅认为,21世纪如何把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是一个研究得很不够而且在实践中有很大差距的问题。[9]
2.人才质量管理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工作程序、基本思想,也是ISO9000族标准的管理理念。在国外,ISO9000质量标准已被应用到教育培训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有一些高等学校通过了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形成可操作的质量保障体系,对高等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0]
国内相关应用研究表明,PDCA作为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思想已普遍被认可适合于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日本新教育课程前景下的“课程经营”》解释了从PDCA到CAPD模式转变的必要性[11],袁剑波等提出了主动监控模式,即在PDCA原理上进行PCDA探索[12],这些研究对创新高校人才质量管理具有启发意义。
以上研究表明,高校人才一般质量要求可以在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中有所选择与侧重,人才具体质量要求则是在高校主导质量观指导下形成的人才质量目标。人才质量目标须要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来实现,而对具体教学的管理首选PDCA循环,这在国际教育界和质量界均已得到肯定。笔者认为由于高校的类型、历史、现状等不同而承担的培养人才层次、科学研究范畴、服务社会形式也不同,需要从国家建设、社会市场、学校发展以及受培养对象个体发展等角度来明确高校人才质量的定位与管理,在总体追求目标上呈现出动态性特征。
二、高校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的动态性
1.质量目标定位的动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校不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培养学术大师[13],更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市场化特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办学特色,提高人才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律,重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调整和修正高校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满足消费者(学生、家长及雇主)的需要[14],适时更新人才质量目标,培养社会合格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类型基本划分为三大类: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及二者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包括工农医师等本科与硕士生层次)。高等教育层次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教育。[15]具体而言,高校培养理论型、技能型、研究型、应用型等横向层面人才,以及培养博士、硕士、学士、专科等纵向层次的人才[16],所有高校类型,无论培养横向层面人才还是纵向层次人才,人才质量标准结合教育工作均应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1),且随着时展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基本素质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包括思想***治、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等。人才首先是人,应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包括身心健康,具有科学知识、基本逻辑与形象思维,了解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宽容豁达,知荣知耻。即“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
专业素质体现在具体理论教学中包括本专业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知识等。作为专业人才应该懂得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沿,不仅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做到对本专业学科知识技能的心领神会。
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专业人才通过自身拥有的专业技能,在“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前提下,创新专业、创新技术,为社会做出贡献,造福人类,成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
2.质量目标管理的动态性
结合国际质量界认可的PDCA循环和高校人才质量定位(***1),形成高校人才质量目标的动态管理(***2)。
首先高校要根据国家***策、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受培养对象及自身条件进行人才质量定位(P)。其次进行质量目标的具体落实,加强通识、理论和实践教学管理,形成具有高校自身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D)。再次,要进行及时的人才质量检查,包括受培养对象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检查,进而适时调整通识、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以更好达到专业人才质量目标(C)。最后,对每一届毕业生的社会就业与发展状况进行追踪调查,及时反馈受培养对象的质量声誉,为进一步明确人才质量目标、完善人才质量定位提供情报(A)。如此循环往复,实现高校人才质量目标的动态管理。
三、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高校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的哲学理念之一体现为动态目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高校人才质量定位是高校在主导质量观指导下形成的人才质量目标,包括基本、专业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并随着时展不断更新目标体系。主导质量观是高校在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形成与不断更新的本校人才质量基本目标。
高校人才质量目标须要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来实现,具体教学应该遵循PDCA管理思想。
高校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均处于不断调整与更新之中,是在不断循环往复中实现和完善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目标的。
参考文献:
[1]韩映雄,李华萍.从大众到普及过程中高等教育话语权的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9,(5):1-5.
[2]《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98.
[3]Harvey,L,and Green,D.Defining quality[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3,18(1):9-34.
[4]安心.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初探[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
(2):9-11.
[5]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杨德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N].中国教育报,2007-01-29.
[7]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39-44.
[8]渊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9]高妍.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强教育质量控制――“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4,(9):33-52.
[10]程光旭,等.基于3P模式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9):65-68.
[11]田中统治,野泽有希.日本新教育课程背景下的“课程经营”[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3-14.
[12]袁剑波,杨伟***,郑健龙.教学质量主动监控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18-122.
[13]刘尧.大学精神与大学科学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3-110.
[14]吕关心.成人院校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选择与超越[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7-100.
[15]渊懋元,吴玟.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质量观 技术 生态 社会
一、国际贸易全质量观的相关综述
国内学者王忠敏(2012)认为标准的历史演化可分为朦胧、古典、传统、现代四个发展阶段,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服务标准相继出现,如社会责任、公共安全、社会管理标准。
关于生态标准是否要纳入质量标准,Baumol、Oates(1971)认为生态标准除了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可保护第三方免受那些在生产和消费商品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府通过实施标准,来限定那些造成负外部性的最大生产量或排放量,或者通过设定特定要求的产品标准,以减少产品使用或消费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Baumol、Oates(1988)指出环境规制将促进环保技术的提高,从而减少污染和使生产成本降低,因此质量标准中应融入生态标准。
关于社会标准是否要加入质量标准,Robert J Flanagan(2002)提出劳工标准可以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纳入贸易中进行研究。Robert M.Stern and Katherine Terrell(2003)也有相同的看法。吕忠梅(2008),赵国栋(2010)认为我国现行的生态标准没有以人体健康作为核心地位,存在灵魂的缺失,即重技术标准轻价值标准。陈佳贵(2009)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李明涓(2006)从贸易壁垒角度,王晓莉(2008)从番茄的技术标准演化出发,舒辉(2002)从国际规则出发,一致认为标准的社会性应当加强。伍世安(2012)从技术制度角度出发,认为当代国际关于技术制度的质量要求,已从技术标准向环保和社会标准延展,从商品的基本功能向附加功能甚至废弃回收功能延伸。
目前尚未发现直接与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演化相关的文献,而以绿色、蓝色贸易壁垒为研究对象的资料则较多。通过对质量标准的相关概念及分类的综述,质量标准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质量标准在传统的技术标准下加入生态、社会标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相关经济理论与演化动因关系综述,得出比较优势较为适合解释国际质量标准演化之动因,这是由于比较优势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基础,并体现了相对价格对贸易的影响,并在制度变迁理论中相对价格对制度变迁也起到较大作用,故笔者对其综合之,得出比较优势(相对价格)为质量标准演化之动因,并产生规模经济。通过对质量标准演化趋势的综述,目前学界还未有在质量标准中加入生态、社会标准这一提法,但根据标准的发展情况,国际贸易质量标准已具备这一趋势,并将在商品的质量标准中得以体现。通过综述,还有以下不足或并未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为什么质量标准中要加入生态、社会要素,以及怎样科学制订质量标准的问题,以上问题都有待探讨。
本文以标准作为国际贸易质量研究的切入点,深入探讨和论证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的演化机理,把其表现形式概括为“三个维度、两个主体、一个动力”。演化路径具体有两条,第一条是质量标准的形成最初表现为以市场为主体的质量技术标准演化,产品将从中获得比较成本优势,第二条是质量标准的形成辅之以***府为主体的质量生态、质量社会标准演化,产品将从中获得比较竞争优势,两条路径协同演化。课题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该章系统阐述了本论题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通过对质量标准概念的综述,关于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及分类。通过对演化动因及趋势的综述,同样未发现直接关于国际货物质量标准演化动因的分析,但发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制度变迁中均有提及相对价格是经济演化的动因,而相对价格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为比较优势。关于演化主体,文献都指向市场和***府两个方面。从演化趋势上看,质量标准的演化具有从质量技术标准演化为质量生态、社会标准的趋势。第二章为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概述。通过对质量标准的涵义、分类、作用的辨析,提出本文质量标准的分类方法,即商品的质量标准不仅包括质量技术标准,还包括质量生产过程标准,即质量生态标准、质量社会标准。质量技术标准、质量生态标准、质量社会标准共同构成商品质量标准体系,其中质量技术标准解决商品技术层面的问题,质量生态标准解决商品负外部性如何治理的问题,质量社会标准解决社会福利内部化的问题。第三章为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演化的回顾。通过历史、逻辑、实例描述,分别回顾了质量技术、质量生态、质量社会标准的演化过程,认为质量技术标准的演化具有“阶梯”形态,质量生态标准的演化具有“壳层”形态,质量社会标准的形成具有“塔状”形态。
二、质量观的定义
质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广泛地运用于商贸领域。科学质量观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商品的质量,从而促进商贸的发展。ISO(世界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给出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这一定义是从 “特性”和 “要求”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描述质量的内容,即某种事物的“特性”满足某个群体“要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就可以说这种事物的品质越高或是越好,反之则认为该事物的品质低或差。
依据质量的定义,本文认为品质应包含供需两重含义。从供给面看,主要体现为商品品质标准;从需求面看,具体体现为品质要满足市场消费者对质量技术性、生态性、社会性的需求;通过供需双方共同决定商品的质量。
三、质量观的演进回顾
(一)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技术标准的演进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品质技术标准则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规范的刻画,成为商品交换的必备要件之一。可见,商品的技术标准,自商品交换就已有之,《茶经》、《相马经》对之已有阐述。品质及技术标准的制定,能辅助企业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格,并使消费者充分了解商品成分含量信息。
1.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技术标准演进的特点
遵循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演进路径,技术标准从企业标准到国际标准即完成一个周期。其中企业标准是技术标准的诞生期,行业标准是技术标准的成长期,国家标准是技术标准的成熟期,国际标准是技术标准的消退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品质技术标准都严格按照上述路径演进,这需要考虑技术标准演进的路径依赖程度。一旦某一技术标准被广泛模仿,被锁定。由于被消费者长期性的使用,即使出现了操作性更好的产品,也难以打破原有使用惯性。
2.技术标准检测项目日趋增多
以茶叶的技术标准为例。茶叶的品质标准最初是从对茶叶品质优次、真伪的鉴别到借鉴样品进行判别,随着人们对商品认识的提高,对卫生安全要求增强,使检测盒限制的项目增多,如放射性物质、金属元素和微生物等,目前已经列入进口货出口标准内。2000年7月,欧盟对产业的农残检验标准又有了更严格的规定,2006年9月欧洲茶叶委员会新颁布茶叶农残检验标准与之前的检验标准进行对照,涉及37个项目的修改,其中新增的农残检测项目有26个。以至于我国出口茶叶质量安全规范必须在原有茶叶生产标准的基础上,更多考虑国外茶叶相关农残和重金属检验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我国茶叶商家的成本。
(二)国际贸易货物技术标准演进的规律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技术标准从企业标准向国家标准的演进,隐藏其背后的主要推手是市场,主要动力是比较成本优势。假设某国某企业作为率先制定品质技术标准定的企业,其有两条道路的选择,一种是标准得到市场的认可,被同行业效仿,从而进一步演进为行业技术标准。第二种,标准没有跟随者,得不到市场的承认,该标准废止。
在第一种情况下,该企业所在行业技术标准的指导下,形成规模化效应,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进而形成国家标准。假设该行业为外贸型行业,由于国际标准时进行贸易的商品品质的重要参考,国家标准进一步形成国际标准。假设另一国某企业向某国家出口同类产品,则B国进入A国家的条件为达到或者超过始于某国的国际技术标准。
可见,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努力争取标准的话语权和制定权,在于这是其追求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反应,是其具有标准要素比较优势的体现。一个技术标准从企业标准成长为国际标准,一方面以为这该技术标准能更好地传播,其他企业随着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渐渐学习到了技术,但另一方面也以为这该企业的比较优势淡化,租值消散。
总之,技术标准从企业标准到行业、国家、国际标准,即完成了一个技术标准的生命周期,企业要想再次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技术标准的竞赛如跷跷板一样,此消彼长,从而推动技术标准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质量标准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尤为明显。英国工业***时期,由于进行了蒸汽机***,生产技术标准得到了提高,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形成了较大的比较优势,雄踞世界霸主,德国美国在英国的高技术标准下,主动采取了超越战略,发动了第二次工业***即店里技术***,使后来者居上,形成了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了贸易格局。
( 三)国际贸易货物品质生态标准的演进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府在制定环境***策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把生态要素纳入生产和消费的决策过程,这一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谈论。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生态标准的演进,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演进路径,与技术标准的形成路径不同,生态标准的形成具体表现为以***府或组织为主体的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演化过程,产品将从品质生态标准中获得比较优势。
由于生态要素具有公共物品和较强外部性的特征,故***府组织在生态标准形成过程中,扮演着规制者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繁荣,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生态要素的稀缺性,国际组织作为规制者相继出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生物安全多边框架规则等国际标准给予应对。国际生态标准形成后,具有较高生态环保技术的区域合作组织处于提升产品比较竞争优势的目的,积极响应国际生态标准,制定区域生态标准,如欧洲共同体颁布的1-5个环境行动计划等。区域内部生态技术更为成熟的成员国依据自身的技术情况,推出国家生态标准以适应区域生态标准要求,如德国和法国的生态标准,如德国禁止进口海豹产品的法案,法国服装产品生产废物再循环法案。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品质生态标准都能沿着上述路径演进。品质生态标准的形成机制表面上是贯彻国际生态环保,其实质为各组织和国家通过优势生态技术,谋求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但在生态换准上具有比较竞争劣势的国家或组织,则会选择拒不履行生态标准,并采用敷衍的态度。加之国际生态标准通常为推荐使用,即使违反相关标准也得不到相关制裁。并使比较利益双方在生态技术标准上形成马太效应。
(四)国际贸易货物品质生态标准的演进
社会标准的概念源于国际公约中关于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社会保障等规定。1993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上,德国人金克尔提出应把环境保护、劳动条件、人权融入国际贸易准则规定,对不执行者要进行相关的贸易制裁,从而达到改善劳动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权利的目的。这种观点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制定社会福利相关标准的热潮。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社会标准的演进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演进路径,品质社会标准即要在产品当中,纳入社会标准的相关内容。目前不仅出现了国际性的OHSA8001标准,还出现了SA8000美国劳动标准甚至出现了玩具、化工、纺织等产品的社会标准认证。我国温州的一些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如报喜鸟、庄吉等纺织品生产厂在国际贸易中都接受了严格的社会责任审核具体包括员工福利待遇工资、寝室条件、劳动时间以及食堂等细节。虽然这些认证从表面上看,是契合国际推行社会标注的需要,但还是行者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其所要达目的并非制定标准的初衷。
总之,国际贸易的质量观不仅仅是单纯的谈技术质量,还谈及生态质量和社会质量共三方面的内容,不管是从生态环保,社会人文关怀来看,还是从破除贸易壁垒来看,实行国际贸易新质量观,即全质量观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巴里菲尔德、玛莎菲尔德.《环境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82
[3]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版
[4]李春田.《标准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克努特.布林德.《标准经济学:理论、证据与***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8
全面质量管理(TQM)原为企业管理中的专用概念。美国学者菲根鲍姆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客户充分满意的情况,进行市场研究工作、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质量开发、质量维持和质量提高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TQM概念是美国***1989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的观点:TQM是一个组织的战略武器。另外,香港著名的质量管理顾问谢家驹博士给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它在高层管理的领导及参与下,通过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以具竞争力的成本,提供高质量且不断改进的产品及服务,在客户中建立优质及物有所值的良好声誉。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真谛是全面优质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优质的,二是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包含生产、设计、采购、维修、人事、会计、行***等)是优质的。
二、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相信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可以成功地移植到教育中来。
将教学和全面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就会产生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笔者以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运用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期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问题提升到成高教学发展战略层面上,以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为中心,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
三、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TQM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监控、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因此,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质量体系策划、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形成质量文件三个阶段。
(一)质量体系策划
1.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三者相互衔接、逐步提高。
(1)近期目标,可定位在建立、健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保证质量,确保其质量能顺利通过***授权的相关质量认证。
(2)中期目标,可定位在保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认证标准,为实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针和目标作可靠保障。
(3)远期目标,可定位在参与创建我国成高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估体系,主持或参与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及其相应的质量技术领域中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并能在质量评审、认证工作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在成人高教体系中的地位。
2.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的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质量保障活动的各要素和要素关系。
(2)目标性原则:指在建立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围绕质量控制过程,合理选择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3)规范性原则:指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质量保障活动的进行要有依据,克服随意性,使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4)持续性原则:指要从持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持续地管理和不断地改进,从体系的组织制度上确保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结构要素的确定与分析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精髓,笔者从教学的过程及多年工作经验来尝试构建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始于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策划并做教学输入,进而开展全员性的教学过程,期间不断地进行教学质量的测量与控制,并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和提出改进的措施,最后输出教学结果,让学生得到满意,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其中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彼此相连,相互作用,共同运动,从而构成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运动体系,使其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保障和持续改进。
1.学生。学生连接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首末两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质量管理策略,并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作用于教学全过程。教学部门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全过程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效果。
2.战略与领导。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战略主要包括学校需完成的任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战略对策四个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从视野宽到视野窄,从操作性低到操作性强,它们之间形成递进关系。领导主要指方针目标的制定者,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对各层次的教学质量活动起着指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同时担负着教学资源的提供和保障作用。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两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即教学全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决策基础上,这种决策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对成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的周密设计、监控和调适,以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4.持续改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成人教学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所以每个人、每个层次、每个部门都有改进的职责。它具有前瞻性,计划性。
5.全员参与。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追求全员参与的意***在于承认并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这里的全员包括教职工,也包括学生。具体地说,全员参与一般是通过授权和决策让教职工和学生为质量管理做贡献。
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
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一部分,又称其为“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项工作从头至尾有效进行的保证,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适用性,它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即代表着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是按照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结构和要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其运行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管理程序,不断循环,不断修正质量目标和完善质量管理的环节,也就是遵循PDCA循环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P阶段(教学质量体系策划)
由教务部门制定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策划方案,规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制订一系列管理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订详细的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是进行检查评估的依据,是指导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标准和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制定、完善教学文件。
2.建立监管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3.动员布置。
4.确定毕业实习地点和指导教师。
5.落实选题和毕业实习工作计划。
(二)D阶段(教学质量管理运行)
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二部分。
1.毕业实习。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毕业实习计划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调研、测试、分析汇总等工作,同时,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日志、毕业实习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和读书笔记等。
2.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对于大部分成人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可能是第一次,在学生眼里是不可及的东西。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程序,为以后开展相关工作打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和体会。在撰写阶段,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撰写能力。指导教师从论文构思、拟定撰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到打印成册等环节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保证按工作计划进行,是完成任务的前提。符合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方能参加评审和答辩。因此该阶段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三)C阶段(教学质量评审)
包括两项工作:一是由成立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评审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将检查结果与原“计划”比较,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是什么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形成阶段性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四)A阶段(总结与持续改进)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9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只有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1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现状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型,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经过长期知识积累、理论总结和实验研究后的科研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督及管理水平。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我国通过三级(部级-省级-校级)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博士研究生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1](简称“全国百篇”,该评选自1999年开始,至2013年以后不再开展),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每个省每年都进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在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主导”的影响下,各高校也高度重视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和遴选。本文重点探讨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培育。
采取评选优秀学位论文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评优也逐渐成为各高校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平台。[2]不过,这一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方面,现行优秀学位论文评选遵照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往往主要来自***条款,与具体学科和专业领域结合不够密切。另外,这些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中会受到评审专家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移,这些主观因素可能包括对评价标准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执行尺度上的误差,还可能包括一些情感因素等。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以相对更客观、公正地评选出优秀学位论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原则性建议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保证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使之评价指标内涵明确、测量标准尽量统一,兼顾不同学科专业和学位类型的差异性,最大可能消除名校名师“光环效应”和评审专家“主观片面”带来的误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 指导性原则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综合体现,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引导高等学校在各自层次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是这样规定的,[3]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着重点是在打基础和进行能力训练,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如优秀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思维,提出新见解、新观点,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中对创新性的培养。
2.2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统一性是指根据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学位论文共同要求的评价标准。多样性是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学位类型的差异性而设计的不同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兼顾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兼顾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精心设计各模块指标,使之既能够反映不同评估对象的实质,又可以相互兼容,从而保证评价标准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2.3 实事求是原则
评价指标应该符合实际、客观可信,才能较确切地反映出评估对象的真实水平。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从评估目标出发,切忌从主观臆想出发,脱离具体实际。评价标准应忠实于评估目标,每个指标都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本质,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是相互***,不重复、不矛盾。由此简化了指标,保证了评估的科学性,防止因评价指标过细,看似会提高评价精度,却给专家带来过多的麻烦,引起人为的偏差,反而会降低评价的准确性。
2.4 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评价标准必须简单易行才具有实际意义,离开了可操作性,无论怎样科学合理,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要把抽象的、复杂的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位论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要素,在“质”的规定上, 应确定关键指标, 剔除无关或相关度不大的指标, 形成简易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要素。如学术性学位论文选题意义应突出理论创新、发展学科知识,而专业学位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选题应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2.5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尽量建立在可测量的基础上,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逐项量化,力求简约,在权重确定时要用数学等逻辑方式来验证,做到客观、公正、合理。而对于论文的创新性、写作能力与学风等指标不能完全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除了给出一个综合评分,还应加上一个综合评语,最后综合多位专家意见,使意见趋于一致。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即防止因过度量化而割裂评价的本质,又防止因主观权力过大导致不公平。
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而应该与时俱进,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3 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建议
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如何培育优秀学位论文进行深刻分析和认识的过程,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工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展开:
3.1 把好选题关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确定好的选题是高质量学位论文产出的关键前提。确定选题之前应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对所选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导师和研究生应就论文选题是否为学科前沿,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研究方向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论证。开题报告还应经过导师组严格论证,对于不适当的选题,一定要坚决给予否定,开题报告必须经过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才可以开始论文写作。由于论文写作周期比较长,经常会出现前松后紧现象,因此还须重视中期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后期的研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3.2 实施培育工程
为了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取得突破,许多高校设立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4]同样,我们也可以设立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应制定培育计划,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从已经开题的研二学生中选拔优秀学位论文的种子选手,重点资助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进行开展科学研究的初级训练。培育基金立项前,研究生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书进行严格的形式把关,导师组对项目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的新颖性、前沿性、可行性及对学科发展的意义等材料进行认真严格审查和答辩论证。培育基金立项后,加强过程管理,中期对项目进展随时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帮助研究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科研计划。并进行严格的项目结题验收,对结题报告、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综合打分,评出优、良、中、差,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院,与再申请直接挂钩, 建立奖罚***策。
3.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是评学生,也是评导师。研究生论文是否优秀与导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治学态度甚至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对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影响深远。创新型的人才须由具有创新意识的导师来培养,优秀的导师能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指引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少走弯路,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真正将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治学严谨的教师选拔成为导师。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指导研究生写出优秀学位论文的关键。其次,加强考核,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导师竞争上岗制度和流动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比如三年或五年内没有新的研究成果,不再担任导师,或者保留导师资格,但不分配研究生。最后,学校应定期召开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交流培养经验、共同探索、相互借鉴、以老带新,促进导师队伍建设。
3.4 加强科研条件建设
研究生培养单位优越的科研条件是优秀学位论文产出的重要保障因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丰富的***书资料、完善的硬件设施、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良好的学术环境等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科研条件,此外,学科建设也是科研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科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不仅是一种条件,更是一种环境。”[5]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走向学术前沿,有助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做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
加强科研条件建设,首先,导师要多为研究生搭建科研平台,让研究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6]加强科研实践训练,培养科研能力,为研究生做好学位论文夯实基本功。其次,加强***书馆和网络建设,及时更新学术资源,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资源保障。努力完善实验室设施、设备,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物质条件。再次,科研经费的投入及其合理的配置是基本的科研条件,学校通过设立优秀学位论文专项培育基金,对每位入选者及其导师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各学院提供配套经费支持。最后,注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科前沿的报告,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思维,助推研究生做出真正有创新思想的优秀学位论文。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篇10
1)全面把握质量目标,做到“不偏颇”
“顾客满意率≥95%”、“全面实施G***9001B,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同属于测量船中长期质量目标。这就要求在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改进等各个环节,将质量管理体系与试验任务同步规划、融合实施,要防止单纯强调试验任务的“唯任务论”,也要防止质量管理体系“另起炉灶”。比如,测量船在试验任务过程中,每周组织一次质量员队伍培训,战前将质量知识纳入针对性训练考核范畴,在人员能力培训环节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与试验任务要求的同步与协调。
2)预测发展规划标准,做到“不短视”
随着试验任务的发展,装备保障策略、人才成长规律、人机训练途径的特点难点都在变化;随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质量理论的发展,质量认知水平、管理理念发生变化,比如顾客的概念由外部顾客延伸到内部顾客,质量管理由“物质的”向“精神的”、“环境的”范畴拓展。这就要求无论是试验任务的工作规程,还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规定,均要立足发展预留接口,紧跟发展动态优化。
3)据实编制体系文件,做到“不脱节”
体系文件拟制环节,需要将“写我做的”作为编制规范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任务干什么、文件写什么,任务怎么干、文件怎么写。把“指导实践”作为标准规范的生命线紧抓不放,杜绝“你写你的、我的”的错误思想,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写毫无价值的工序,不列纷繁复杂的质量记录,把编制文件作为理性思考、优化流程的增值过程,确保作业文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4)持续改进作业文件,做到“不僵化”
作业文件管理中要打破“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思想。宣贯、执行作业文件过程中,把发现、整改不适宜、不充分、不协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始终,从指导实践的高度认清优化作业文件的重要性,以“以我为主、服务大局”的站位强化优化作业文件的能动性,用实践检验的方法考核优化作业文件的成效,将定期优化与随机改进相结合。另外,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方面文件的持续改进,防止“重任务、轻体系”。
2“做我写的”———执行标准,务实创新
1)注重整合结合,防止“两张皮”
质量管理体系是试验任务的质保机制,试验任务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服务重点。试验任务中,需要自觉遵循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等质量管理原则,完成任务策划、实施、测量分析与改进等,做到目标明确、流程规范、闭环运行。体系运行中,要始终以规范试验任务及相关服务的质量管理为目标,在提升“持续成功”能力方面发挥机制作用,跟进试验进程、围绕任务工作,服从任务、服务任务。特别在试验任务、质量管理体系岗位职责细化的情况下,要防止分工又分家。
2)科学落实标准,防止“教条化”
标准得不到落实,比没有标准危害还要大,因为还另外衍生出了践踏标准、漠视组织的情绪。结合试验任务各阶段性工作,事前、事中、事后均需加强标准的宣贯、执行,防止撇开标准随意发挥,出现经验主义、自由主义。另外要防止简单机械落实标准,比如不重视成果引用借用,打着质量管理体系的旗号,随意增加质量记录,看似严格落实标准,实则形式大于内容,形式化、教条化必然导致资源浪费、人员积极性受挫。
3)创新方式方法,防止“一刀切”丰富多样、简单灵活的方式方法对于质量目标达成意义重大。比如体系运行初期,基地用“写我做的、做我写的、记我做的”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高度凝练,从策划、执行、记录3方面促进了体系运行具体化、流程化,此方法对基层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再比如,测量船适时开展文书纠错、状态识别等系列质量实践活动,对于试验任务和体系运行均发挥了有效作用。要积极学习、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等质量管理理念,运用5S/6S、目视管理、防错、标准作业、作业检查单等精益改善工具,为质量体系与试验任务融合实施打开新局面。
4)注重文化引领,防止“表面化”
文化包括思想文化、行为文化等,对于启发行为自觉、挖掘内在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测量船领导层狠抓质量的决心意***,测量船机房舱室关于质量知识、行为规范的文化长廊布置,测量船质量先进典型的培塑和宣扬,测量船日常工作中不良行为的坚决纠治等等,同属质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持续用力。
3“记我做的”———反馈信息,客观公正
1)及时准确记录,忌“事后伪造”
“做事凭依据、工作留实据、评价靠证据”是体系运行的基本要求,实时填写质量记录是确保记录真实可信的有效措施。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事后补记录现象的纠治,看似记录时机稍有滞后,但这不仅会导致忘填、漏填、错填,而且会使岗位人员产生负担重、无意义的错误感受。另外,需要浓厚的“人人有责、尽职履责、铁面问责、敢于担责”氛围,谁签名、谁负责,杜绝漏签、代签名的现象。
2)把准证据要义,忌“文不对题”
工作纪实、问题追溯、经验传承是质量记录的价值所在。具体工作中,有些人员发现问题只字不提或填写“正常”,被问起来却振振有词,说“发现问题是正常现象,解决了就行”;有的质量记录只有“开机正常”和“关机正常”,没有工作内容、方法和情况,毫无信息量;有的只有一堆数据,没有名称、没有单位、没有结论,让人看不明白。要加强对记录的检查抽查,重点纠治报喜藏忧、信息缺失、模棱两可等问题。
3)深入交流沟通,忌“信息隔断”
质量记录是信息交流的纽带。在质量记录策划、填写、应用等各个环节,应加强机关与基层、系统与系统、岗位与岗位间各层面的交流沟通,一方面便于将问题解决在第一时间,另一方面便于学习借鉴。某测量船定期组织质量记录流动展评,引导船员变换角色查问题、互动交流学标准,在问题整改、体系宣贯、规律摸索方面收到良好效果,增进了质量管理体系与试验任务的有机融合。
4)加强规律分析,忌“断章取义”
事后应用是质量记录的增值环节。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重现场记录、轻事后应用”,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可运用抽样调查、数据统计、曲线拟合等方法,横向比不足、纵向看进步,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可分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操作两类区别对待,并分别制定改进措施,为持续改进打下基础。另外,在规律分析中,要注意抽样的数量与方法,防止以偏概全。
4结束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