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5年11月8日,记者节,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新闻战线上的172名成绩突出的新闻工作者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新华社记者张严平获此称号并作为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言。本刊特刊出此文,旨在与读者共同聆听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心里话。
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之中。那些我曾经采访过的、并给我以深刻影响的一个个活着的和死去的人们,他们就是我――
我是1982年进入新华社做记者的,从走上这条路,再也没停下。有朋友曾问我:记者这个职业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我想,每个记者肯定都有自己的燃烧点,而对于我,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之中。正是这样一颗颗心灵,让我领悟着生命的意义,感受着民族的灵魂。我写出他们,不仅让更多的人因为他们而感动和受到激励,同时,我的生命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得到丰厚的滋养。
常常在静下来的时刻,脑子里便会浮现出一张张面孔――那些我曾经采访过的、并给我以深刻影响的一个个活着的和死去的人们。他们不是我的亲人,却与我有着亲人一般的情愫。回想自己生命成长的许多时刻,都与他们息息相连。我知道,无论岁月的潮水如何冲刷,他们在我心中永远不会褪去。只要我的生命还在,他们就是我一生的思念。
我忘不了郭秀明――原陕西铜川市惠家沟村***支部书记。受命去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一年多,是村里老老少少对他痛彻心骨的怀念,引我走进了他的世界。那些日子,我常常在老百姓为他建造的墓碑前长久地徘徊,思考,渴望着与他有灵魂的对话。他不仅让我感动,更让我昂扬,他让我在这个贫穷的小山村里看到了***人的光芒。当这位优秀的农村***支部书记随着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山沟沟里的***人》终于走向全国的时候,他也在我心中筑起了一片精神的高地。
我忘不了湖――原吉林省水利厅厅长。采访时,这个性格刚硬的人在谈到老百姓的养育之恩,谈到老百姓的艰难时无法控制的泪水,让我感到了心灵的震颤。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这才是有着鲜红底色的***人。我们通讯的题目就是《***人湖》。
我忘不了陆幼青――一个写下《死亡日记》的小人物。记得当我接受任务赶到上海时,他的生命已临近终点,谢绝一切采访。但身为国家重要媒体的新华社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让他感动,他破例了。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里,他那种在死亡面前发自内心的平静、从容、睿智与微笑,留给我一生不能磨灭的记忆。当我读他的日记时知道,他最喜爱的植物是向日葵,那一刻,便有了对他生命的彻悟:他不就是一棵“笑脸为形,真金如色,且懂得寻找阳光的向日葵”吗?弥留之际,陆幼青是从妻子的口中从头至尾听完了新华社播发的稿件,他笑了。按照他的遗愿,几天后他的追悼会上,挂出的横幅就是我们稿件的题目――“永远的向日葵”。
我忘不了张云泉――江苏省泰州市局长。一见到他,我最想弄明白的就是,几十年在这个岗位上,每天都做不尽的是烦事和难事,他靠什么保持了对事业对老百姓始终不渝的真情?当我从一位又一位曾经上访过的人的口中听到他们流着泪说出的“***好”四个字时,我终于懂得了张云泉,这是一个为理想为信仰而战斗的人。通讯《爱因信仰而璀璨》,让无数的人感受到了共同的信念。
我忘不了王顺友――四川凉山州木里马班邮路乡邮员。到达木里,第一眼见到他时,竟怔住了。这个长年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走过来的人几乎没有什么语言,半天憋出一句,绝超不过5个字。我意识到,面对着这样一个人,走进他心灵的唯一途径就是走进他的邮路。深山里邮路的艰难超出我的想象,所谓路不过是被来往的骡马在悬崖峭壁之间踩出的一行行脚窝窝,徒步行走,没有一步能平稳的放下一只脚,骑在马上,感觉就像是悬于崖壁之间的一种生死未卜的冒险,“可能会死”的念头几次在我脑子里闪过。当走出那段最难的路时,我默默地流泪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王顺友。在这样一条生死路上,他整整走了20年,他的内心该有着一种何等炽热的忠诚?!
忘不了在原始森林里那个露宿的夜晚,喝了几口酒的王顺友在篝火旁尽情的跳着,唱着,如醉如痴,突然他停住脚步,用手捂住脸哭了,竟泣不成声。他说,他太高兴了,今晚就像做梦,20年里,在邮路上从没见过这么多人;他说,如果天天有这么多人和他在一起,他愿走到老死;他还说,一个人在路上太孤独了,可是他还要走下去,因为大山里的乡亲们少不得他……那一晚,躺在帐篷里,我一夜无眠,泪水一次次淌落下来。在这个高原的夜晚,我终于触摸到了我一路寻找的那一颗心!这是一颗如阳光般灿烂的心,他就像一个殉道者,默默承受着邮路上的重重艰辛与孤独,他的心头很苦,但是他却把这杯苦酒在“为人民做事了不起”的信念中化做了一泓甘泉,洒在了大山之中。
邮路上的万千感念最终凝结为一万多字的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收到了许许多多的读者打来的电话,发来的短信,更有成千上万的网民们留下的读后感言。他们诚挚的感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知道,我内心的收获还有更多……
我忘不了杨业功――二炮某导弹基地的司令员,一位逝去的将***。这是我记者生涯中第一次采访一位***人,刚接受任务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想不出在和平时期一个***人,一个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遥远而陌生的导弹部队的***人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感动?
2005年夏天,当我来到将***的部队,走进一位位将领和战士中间,我就像掉进一个巨大的熔炉,每天都被一种炽热的情感、豪迈的胸怀和昂扬的战斗精神所包围着,他们给我讲述的每一件将***的事情都在我心头投下一团团火花。我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第一次开始领悟到和平时期将***生命的价值,***人的价值。我明白了:在和平的阳光下,***人从未享受和平,他们只有枕戈待旦的战位!我理解了:和平便意味着***人的奉献,在共和国和平的大厦下,挺立着千千万万以牺牲奉献为荣的中国***人!我懂得了:和平是对***人的最高奖赏!最终,我和***分社的同志一道写出了长篇通讯《将***已经出发》、新华时评《从牛玉儒到杨业功》《将***没有远行》等多篇报道,被全国600多家媒体采用,创下了新华社典型报道覆盖率之最。
这之后,作为一个采访过杨业功将***的记者,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央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总***治部等组织的杨业功先进事迹报告团。2005年8月12日,及中央***的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与大家一一握手。当同志走到我的面前,得知我是新华社记者,他高兴地说:“你们的报道非常好。谢谢你们!”接下来,及中央***的领导同志听取了报告团的首场报告。报告会在深情、激昂、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中进行着。永远记得那一刻,当报告会结束,等***领导同志再一次会见了报告团成员,***走到我的面前时,握着我的手说:“你讲得很好。谢谢你!”我长久地感动。我深知,这份巨大的鼓励不仅是对我一个人的,更是对我们整个新闻工作者的。它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我!
我忘不了的人还有很多……
曾在长篇通讯《黄土丹心》中写的那位西安工学院已退休的讲师焦五一,他穷其一生历尽磨难,矢志为中国黄土地区的建筑设计闯出一条质量高费用低的新路,读着他至今依旧常常不断地给我发来的研究成果,深为他对国家和科学的一片痴情所感动,心里更有不能释怀的牵挂……
已去世的秦皇岛公安局防暴大队长田川,这是我未曾谋面的铁血警察,曾经写下的令许多人为之动容的通讯《写给英雄母亲的信》,是我内心对他永远的祭奠……
以93岁高龄谢幕人世的天津白芳礼老人,是我采访的人物中年龄最长者。永远忘不了他弥留之际那双清亮的眼神,写满了对这个世界的爱!他靠蹬三轮所得资助贫困学生的义举,让我深深感受了植于社会底层的崇高。通讯《一位老人与300名贫困学生》播发后,使无数的读者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心底从此也镌刻下一道生命的壮景――他像流星一样划过,但却给世界留下了最后的光芒……
秋风今又是,尤念远行人。在我的思念中,有一位我特别怀念的人,他就是中国新闻界的旗帜、我们的老社长穆青。受新华社***组委托,2003年6月,我开始写作《穆青传》,到2005年1月《穆青传》出版,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这位新闻老前辈为***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激情燃烧的一生中,得到了作为一个记者的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我深深地感恩新华社记者这一份工作。它让我领悟了太多人生的意义;它让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朝向前进的方向;它让我有了一生的美好的思念……
我深知,一个有理想信念的记者才是一个有灵魂的记者;一个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记者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记者。我将继续努力,感悟和写出更多高尚的心灵和丰富的人生,将是我不懈地追求!
作者简介:
张严平,新华社高级记者,女,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从事新闻采访。她以人物报道见长,既写过很多普通的小人物,也多次参与重大人物典型报道,近年,受新华社***组委托,写作并出版《穆青传》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