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俗称“喇叭”。是在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发音高亢,嘹亮,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地方戏曲伴奏中应用,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族乐器。
唢呐演奏艺术与演奏技巧,包罗万象,纷繁复杂,难点也很多。但是,唢呐演奏的关键问题首先要把握好,现结合笔者个人唢呐演奏的实践和体会,指出若干唢呐演奏的要点,以和同行们切磋讨论。
一、民族化
作为民族乐器之一的唢呐,演奏的首要问题就是民族化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演奏曲目的选择确定上,而且也体现在演奏风格的形成与呈现上。总而言之,要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所谓“民族化”,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文艺作品要达到民族化,作者必须熟悉本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爱好,继承本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和创造性地吸取其他民族文艺创作的优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辞海》缩印本第217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这段话,把民族化的内涵、意义、要求、途径等重要问题,论述得相当透彻。
唢呐演奏的曲目,音乐艺术中的器乐作品,也属于“文艺作品”范畴,因此上述这些重要原则,也适用于唢呐演奏。对于唢呐而言,其演奏的民族化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唢呐不仅是一般的民族乐器,而且又具有自身鲜明的民族民间性特点。千百年来,唢呐演奏艺术一直在民间代代相传,其传承方式也主要靠唢呐艺人的口传心授。直到***以后,少数艺术院校的器乐系或器乐专业,才开设了唢呐演奏课,唢呐演奏才正式进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的课堂中。
这种民间性,就是唢呐演奏民族化的土壤。
二、情感化
作为民族器乐曲的唢呐乐曲,同所有的音乐艺术一样,均以抒情性为其本体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过:“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24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我国古代的《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先编》上册第130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的“咏歌之”,不仅包括歌唱性的声乐,而且也包含着演奏性的器乐曲在内,“咏歌”乃是广义的概念,器乐曲也是一种乐器的“歌唱”,正如人声演唱是人体“乐器”(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在“演奏”一样。
所以,唢呐演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演奏者要对所演奏的曲目时行“情感体验”,在演奏时要倾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准确、充沛、饱满、真挚地演奏出乐曲的情感。演奏欢快的唢呐曲《句句双》、《大姑娘美》时,要使听者闻曲心动,闻曲起舞;演奏悲伤的唢呐曲《江河水》(唢呐乐曲原名《取江水儿》,二胡同名独奏曲系根据唢呐曲而改编)时,就要使人撕心裂肺、悲痛欲绝。所谓“演奏”,就是带情感表情的吹奏。
三、个性化
演奏是艺术创造,贵在富有艺术个性。艺术家与“匠人”的本质区别,在许多时候与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是否具有艺术创造的个性。唢呐演奏亦如此,个性化是唢呐演奏家与“喇叭(唢呐的俗称)匠”的主要区别之一。
个性化来源于艺术积累、艺术探索、艺术创造,也来源于艺术灵感、艺术悟性、艺术体验。要使自己的唢呐演奏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就要勤学苦练,广收博采,不断钻研,锐意创新。
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基础,也是艺术成熟的一大标志。唢呐演奏进入个性化高度之日,便是其演奏艺术达到完美程度之时。我们要为实现个性化的理想目标而不懈地努力。
综上所述,可见唢呐演奏的要点就是把握民族风格与民族神髓,离开民族性,唢呐也就失去了其本性审美属性,不成其为“民族乐器”,而是另类的或不伦不类的玩意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