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世界不一样篇1
初一(6):郭龙
乐观,使人以发现自身的价值。坚强,使人以完善自身的价值,当乐观与坚强并存时,"成功"虽不是功成名就,一夜成名,当在你眼中,却是走出心灵阴影的起始步。
乐观人眼中,没有个人得失之患,坚强人眼中,没有向困难折服一说,"乐观"如一粒种子,"坚强"便为长期供应肥料,"乐观"如为一颗大树,"坚强"便是长期修剪他的长剪······
当一个人具有乐观的心态与坚强的品质,尽管他是残疾人,但仍会在众人眼中脱颖而出;但如果一个人失与了乐观的心态,并不存在坚强的品质,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类比行尸走肉。
当一个人的实际足以让人感动,并以乐观使人震撼,他便具有了高于一般的美丽;当一个人失去劳动力时,还精通各类球技,他便有了山高的意志力和乐观的心态,
他便是力克,一个没有双臂,单有一个脑袋,一个身体,及及两种其短的脚,被上帝奇迹般的"粘合"在一起。
一个残疾人你做到的,我们有什么资格说:"我不行呢";一个残疾人所具有的,我们有什么资格说:"我没有"呢。我们比他自身条件优越,当就一定比他乐观的心态和坚强意志吗?当然,自身条件我们无法扭变,但我们就注定扭变不了其它了吗?不,我们可以比他多做许多事,同时也高过他许多,许多。
但我们没有,因此,我们不能成功,如果要收获,要成功,便要高于常人百被的乐观精神及铁一般的坚强,去坚持,去创造,去努力,去奋斗!
《我和世界不一样》观后感
初一(6): 咸妍冰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中一直有一股力量在鼓励我说不要放弃,坚持下去。
电影中的主人公力克·胡哲,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人,从小到大在别人歧视的眼光中长大的人,力克一个平凡的人,可他却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他一直鼓励自己,坚持,永不放弃。力克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奋斗的目标,可能那个目标,遥远困难,可望不可即,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挥洒汗水,一直不断的尝试,总会成功的。因为,你为了困难的目标,努力了,奋斗了。不要放弃,也要相信自己是独特的,因为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力克·胡哲,没有第二个你,没有第二个大家,永远相信自己,不沮丧,不放弃,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相信自己,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会有人认为自己是有缺点的,自己是不完美的,自己比别人少了一对双臂,但是外貌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心地,品质,品格是崇高的,是是善良的,在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可能你会怨恨,恨自己为什么不像童话里的公主,王子一样,那么完美,开始,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自己有了生命,可以看到世界上美好的一切,幸福的一切,选择感恩,不要怨恨,怨恨只能让事物的恶化,而感恩能收到更多的关心与快乐。
永不放弃,追求目标,选择感恩,不断尝试,相信自己,为目标,而努力,永远以笑容面对每个人,每件事,永不放弃。
《我和世界不一样》观后感
初一(6):赵恬恬
刚看到他的时候,我就觉得力克不平凡,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因为他的四肢一个都没有,也许"小鸡腿"就是他活过来的原因,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记得力克的第一场演讲时是微笑的。这是他给我的的一个最深的好印象。如果是我,也许只有1%的可能是微笑的,从他的心态方面看比同龄人都好,接下来是她的"表演"是我们正常人觉得这也平常不过的动作,也许对以前的力克教育高难度,但是他的坚持,努力,耐心让我们对他赞叹不已,刮目相看,也许在多年前力克从来没有想过,但是他们的目标实现了。在他故意爬那儿,有些人会想:他起不来,必须有人帮助他,而他却说:"当你遇到逆境怎么办?两种方法,选择站起来或放弃。"但是力克去毅然的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过程和时光!"永不放弃"在四个字已成力克活着的目标。最后,力克与同学们一一相拥,因为力克很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影响他人"永不放弃!"
当看完这个片子之后,又想了想现世生活中的我:当第一次加班是就不想来,因为某些因素,当力克告诉我:"当别人嘲笑你时,你一个爱自己。"当考试数学,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时,力克告诉我:"永不放弃。"当别人对你置之不理时,力克告诉我:"微笑。"
力克给我的最大的震撼是:心态,因为我们采用青春时期,如果你心态不正,最后有负面的影响的还是你自己,当你遭受打击的时候就像去"跳楼","自杀"······那你的心态是最差的,因为只要力克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够做到的,相信自己,永不放弃,因为那时独特的!
《我和世界不一样》观后感
初一(6):张晋源
前不久我观赏了一部令我终生难忘的影片,他的名字叫《我和世界不一样》,主人公力克以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卓越的成就,震撼了全世界。
《我和世界不一样》这部影片讲述了力克传奇的故事。他一出生就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没有双臂,没有双腿。但是他却顽强的活了下来,并且还快乐的活着每一天。在他25岁时,就已经游历了全世界,并用幽默的话语来激励每一个人。他还有这个"小鸡腿"踢球,那电话,打鼓,赛跑,游泳等等,完全和普通人没两样。
力克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我······
生命,仿佛是一条扯不完的绳索,一条牵在自己手中,另一条牵着命运手里。力克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假如我是力克,我有会这么样呢?可能会不断的沉沦,让阴影伴随着自己,陷入精神的黑暗的深渊。可能会······而力克却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任何挫折都都无法让他倒下,他用微笑战胜了一切,让逆境变成了顺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虽然力克没有手也没有腿,但力克的内心却是炙热的。我们会海伦比起来,简直是太幸福了。可我们有些人却不懂珍惜,没有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东西是多么美好。在遇到挫折时,我们往往会退缩,没有勇往直前的勇气。
力克!你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勇敢的面对挫折,勇往直前。我会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值得珍惜;我们才能学会感谢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的中的挫折,编织自己多彩的梦。
《我和世界不一样》观后感
初一(6):张鹏、
主人公力克没有双手双脚,但是他仍然很坚强的活着,并且他活的自由自在很快乐,我很佩服他,因为他并没有对生活感到绝望,而是很乐观的面对生活。
我很佩服他,他很坚信,永不放弃,失败了再来一次,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做什么是不要怕失败,不要怕别人说你什么,只要自己做的好,就是好样的,双臂了在来一次,不要听于别人对你的言语,做什么事都要做的最好。
我和世界不一样篇2
我渴望这样的世界,和平友爱的世界,现在的世界上到处都是战争的影子,充满了火药味,渐渐掩盖住了浓浓的人情味。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不希望自己渴望的世界是这样的残酷!当我看见新闻报道上触目惊心的数字或是血腥的画面,我不禁颤栗。当我看见那些与我同龄的孩子,由于战争,无家可归,没有亲人,没有食物,我沉默不语。我在蓝天白云下享受着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花朵般的待遇,有着温暖的家,有着爱我的家人,有着知心的朋友,有着灿烂的笑容!可为什么,那些与我同龄的孩子得到的只有无尽的伤痛,幼小的心灵遭受着这样的折磨,我不忍心去看那些画面。我痛恨那些战争的始作俑者,如果没有他们,怎么会有这些哭泣声,这些悲痛的心?那些始作俑者是否有想过,表面上战争能得到更多的领土,可实际上,拥有再多的领土又会怎样呢?真正的是,人民的哭泣,国家的哀凉,没有欢笑,没有爱,没有温暖,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好?我渴望这样的世界,和平,民主,温暖,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没有火药,没有血腥,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都有着关爱,有学校,有书读,还这些孩子们一块乐土,一片湛蓝广阔的天空!我渴望这样的世界,和平友爱的世界!
我渴望温暖,安全的世界!现在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布着恐怖分子或是犯罪分子。一些犯罪分子为了自己的利益,狠心拆散了许多家庭,原本充满着温暖的一个家瞬间变得支离破碎,伤害了许多无辜的人。那无助的眼神,深深的自卑,那晶莹的泪水难道就冲不走那些邪恶吗?许多恐怖分子总是制造一些自杀式爆炸,伤害无辜的百姓,那么多条鲜活的生命被残杀。将那些恐怖分子千刀万剐都无法偿还,是他们掠走了爱与温暖,和谐的世界变成了令人担惊受怕的冷酷的地狱。我渴望这样的世界,充满着爱与温暖的世界!
我渴望这样的世界,清新美丽的世界!从目前来看,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收污染程度都极为严重,酸雨使土壤、湖泊、河流水质酸化,使水生生态恶化,危害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长;每天数以万计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泊或大海,据报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000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多么可观真实的数字,不知那些破坏环境的人看了会作何反应;每年几亿立方米的废气污染者湛蓝的天空,由于污染,城市上空烟雾弥漫,能见度降低,晴天减少,烟雾日增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些,全球污染日益严重,不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你们有何感想。白色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我不敢呼吸,我怕吸进任何一种废气;我不敢抬头晒太阳,生怕收到辐射,因为臭氧层被破坏得空洞残缺;我担心河水,担心和下有毒物质,一节废电池可以污染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我渴望这样的世界,清新,洁净,低碳的世界。
我和世界不一样篇3
1思想意识与世界的关系
思想意识与世界的关系,古人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的。古人认为:一方面,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动物植物等等一切现象,都是思想意识所显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没有思想意识就没有世界;另一方面,思想意识摄取世界现象成为思想意识的内容,没有世界就没有思想意识内容。古人的这一观点,与现代人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距。现代人认为思想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客观世界就没有思想意识。这一观点与古人观点相比较,现代人的观点只是古人观点的一个方面,没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古人的观点就象左和右、上和下相对存在一样,思想意识是左,是上,世界是右,是下,思想意识和世界是相对存在的。
2思想意识与世界的起源及其变化
古人从思想意识和世界相对存在这一观点,解释了思想意识和世界的起源问题。古人认为,在思想意识和世界没形成以前,是空寂的,没有你我的相对,没有左右上下的相对,没有时间空间的相对,没有一切一切的相对。当想要看,想要听,想要嗅,想要尝,想要触时,就这一个念头一动,就有了影像,就产生了相对。有了相对,就有了思想意识内容,有了内容,相对的影像就形成了世界。古人有这样的描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空寂,有就是思想意识和世界相对,有了相对,思想意识就有了内容,随着思想意识内容的积累和沉淀就显现出世界的万事万物。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和现代人不一样,现代人认为有形象活动的个体是生命,古人则认为思想意识是根本,思想意识就是生命。在思想意识和世界形成初期,因为思想意识中的内容很少,思想意识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一定形象,思想意识只是一种存在,所以世界也处于混沌状态,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不很分明。随着思想意识摄取内容的增加,思想意识有了形象,这就是现代人说的生命(但不一定是现代人的形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也变的清晰,这就是现代人说的世界。思想意识内容在变化,所以世界也在变化,思想意识和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思想意识内容变的好,世界就变的好;思想意识内容变的坏,世界就变的坏。
3思想意识的多样性与多维世界
思想意识和世界是相对存在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在无数的生命中,每个生命的思想意识都不一样,但总有相似或相近的,这些思想意识相似或者相近的生命群体,就会显现出相同的世界。因此古人就有了这样的谚语:“物以类居,人以群分”,“善一堆恶一群,什么样的人找什么样的人”等等。所有这些古人的言说,都指向了一个观点:思想意识的多样性显现出多维的世界。既然还有多维世界存在,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这就好像有多盏灯光,这盏灯的光和那盏灯的光互相交涉,有的生命生活在这个光中,有的生命生活在那个光中,生活在这个光中的,看不到那个光中的。多维世界也是这样,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互相交涉,但互相不妨碍,这个世界的生命看不到那个世界景象,那个世界的生命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景象。所以天堂不在天上,地狱不在地下,天堂地狱和我们在一起又不在一起,这话好像矛盾,但却是古人的重要观点。古人认为,思想意识所显现的世界大概有这么几类:(1)在相对世界中以贪婪的思想意识为指导而所做的行为语言,这种行为语言反过来被思想意识所摄取成为思想意识中的内容,那么其所显现的世界是饿鬼界。饿鬼世界景象是一片荒野,在饿鬼界生活的生命很难找到食物用品,感受非常痛苦。(2)在相对世界中以嗔恚的思想意识为指导而所做的行为语言,这种行为语言反过来被思想意识所摄取成为思想意识中的内容,那么其所显现的世界是地狱界。地狱世界的景象是铜墙铁壁斧钺钩叉,在地狱中的生命承受着各种刑具惩罚的痛苦。(3)在相对世界中以慈悲的思想意识为指导而所做的行为语言,这种行为语言反过来被思想意识所摄取成为思想意识中的内容,那么其所显现的世界是天堂界。天堂世界的景象是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在天堂中的生命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快乐的生活。向这样思想意识所显现的世界还有很多,古人都有很详细的描述,这些不是我们研究的中心,在此不一一赘述。
我和世界不一样篇4
对我而言,这一届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场上踢球的绝大多数球员都比我年轻。
从1998年算起,我已经观看了5届世界杯。当然,对资格更老的球迷而言,这点看球经历不值一提,但对一个生于八十年代的球迷来说,这几乎就是我的整个青春。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德国世界杯。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一年,正处于胸怀大志但又无所事事的境况。大学期间的兄弟3人一起租了房子,在烟雾、啤酒以及因过分熟悉而无话可说的氛围中,那一届世界杯就那么过去了,那一年也就那么过去了。是静水深流还是死水微澜?我不知道,因为日子平淡的让人都无法生出悔恨之心。
那一届的赛事也的确乏善可陈,印象最深刻的是黄健翔的一惊一乍。
“有必要这样喊吗?”我有些不屑一顾。后来,在各种解读中,我了解到黄健翔的惊世一吼蕴含着一个中年人对体制以及世界的不甘,但我依旧不能理解,因为那时候,我对世界的看法还是浮光掠影、左右摇摆,有着狭隘的见识、无能的激情、惊人的客气、自以为是的理性。甚至,身处庸常而不自知。
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廿载红尘梦未醒,在对待黄氏一吼的态度上,映照出了我的世界观和新闻观:半睡半醒,客客气气。因此,在不久前操作《世界杯和我们的世界》那一期的封面故事时,最初也的确雄心勃勃,拟定了一个看起来颇为高大上的题目――通往自由的足球之路。我以为,可以在梅西、《百年孤独》以及哈耶克之间发现某种联系。事实证明,这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见识的缺乏以及球迷的心态,让我们不得不回归到老路上来:做一期与南美足球文化相关的选题吧。这容易操作,也容易卖弄文采。当然,也显得“客气”和“无能”。结果可想而知,从不“客气”的老总完全了我们的想法:“没意思,没见识。你们需要跳出世界杯看世界杯。再进一步,你们更需要超出世界杯来看当今这个世界。”
得承认,当初我们根本都没能想到这个角度。
透过世界杯我们去看世界,当今这个世界与这一届的世界杯,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届的世界杯与当今这个世界,有着怎样的联系?于是,在老总的启发下,我们打开想象,想啊想,终于,有了那一期封面故事的标题《世界杯和我们的世界》。
我和世界不一样篇5
儿时,眼中的世界如童话般美好动人,如骄阳般热烈;而今,眼中的世界如大海般深邃,如草原般辽阔。而一直不变的是那份美好。以下是精心收集整理的世界高中作文700字,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世界高中作文700字1世间万物,各有各的不同,同一个物体也有不同的面。
就如同盲人摸象,有的人觉得像树干,有的人觉得像尖尖的石头,还有的人觉得像一条粗绳子。还有,在《小王子》里也有一个小故事,同样的一幅画,拿个大人们看,他们觉得那是一顶漂亮的帽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拿给小孩子们看时,他们觉得那是一条大蟒蛇整吞了一头大象,而感到恐惧。
每一件事,都是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的。世界是多角度的,我们应用不同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同一个世界。
同样,我们在做一件与别人有关联的事或决定时,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顾虑不一样,处境和价值观也不一样。你认同的事他不一定认同,你能理解接受的事他不一定就能理解接受。人类就是这样,相同而又不相同,多彩多样,这也就使人类出现了沟通以及差异性,这也是许多人推崇求同存异的观点的原因。从国家到城市,从社会到群体,都在推崇求同存异。
有一句话说“不要在不了解你的人面前诉说你的遭遇和苦衷,也不要要求或妄想他人对你感同身受”。每个人的经历和世界观不同,如今的处境也不同。即使你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同样的世界观和处境,即使他能站在你的位置出发来感受,同情你的遭遇,他也不可能对你做到感同身受。
还有一句话“这个世界很美,只是你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当一个人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他看什么都是美的、干净的、和谐的。
每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方向不同,感受也结果自然也是不相同的。你看到的事物是这样的,也许他看到的却是那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和人类社会是丑陋无比、破旧不堪的;也许,他看到的,是一个人春和日丽、美满幸福的世界。
就是因为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就是不同的。就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富含酸甜苦辣!
世界高中作文700字2街道旁的一辆辆单车,书店里的一本本好书……共享的世界正在与我们接轨。人们的生活理念也悄然变化着。
越来越多新奇的科技跳入人们的眼球。出门时,只需要拿一款手机,就可以“扫遍天下车”殊不知此为好还是为坏。
刚扫出一辆车,骑着它听见拂过耳边的声音,心情不由得一阵愉悦。哼着小曲,便可以“骑遍天下”。到最后,只需付钱即可。这可真让人心里爽快极了。
在大街两旁的人行道上,随处可见的单车。一辆辆也堆放在那里。在马路上,抬眼即可看见一辆辆单车在眼前驶过。车驶过时扬起的风,让人感到一阵凉爽。
和朋友相约一起游玩,和同学相约一起出行,和父母一起游览,只需要手机扫一下二维码,车就可以骑走了。和朋友骑到公园,游行一周,似乎进入了美不胜收的世外桃源。看艳丽多姿的花海,闻着芬芳的花香,听着犹如银玲般优扬的声音。而自己的好友坐在车上,骑行间畅游这大千世界,感受风拂过耳边的舒心。和好友笑着嬉戏,打闹。累了就躺在花海里,看蓝天上一朵朵的白云,闭上眼,仿佛自己在仙境般畅游似的。
坐在共享书店里,拿上一本好书,坐到椅子上,悠然自得地翻着,感受书中的美好。想象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自己的情随着主人公而变化着。眼睛看得累了就放下书,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在共享的世界里畅游着。
拿上共享篮球,走到公园的体育场中,和朋友们来一场开心的篮球比赛。赛场中一句句的“进了!进了!”“加油!”“拿下一分了!”“两分了”!开心地扬着手里的篮球,听朋友们嘻戏的笑声。累了,就躺在地上,也顾不得地上有多少人踩过,有多脏,反正就静静地享受朋友给予的开心,我们的心情也因共享的世界而开心起来。
啊!共享世界带来许多乐趣,许多我开心的理由,让我得以在这共享世界中畅游!你是否也与心一样享受这共享世界吗?
世界高中作文700字3“小心,可千万别让人发现你的马脚。”“知道了母亲。”一个身影从野玫瑰花丛里闪过……
羊肠小道上,一股泥土的芳香与野玫瑰的味道迎面扑来。一个头带白色丝绸礼帽,上面插满野玫瑰的花季少女警觉的看了看四周,才叹了一口气。嘴角还留着随手从灌木丛中新采摘的野草莓果汁“真甜,真甜!”一边自言自语着一边跌跌撞撞地从一棵老树后面走出。不是跌倒,就是左脚拦住了右脚的走路。可能是少女聪明吧,不一会儿就适应了人类的两条腿走路,走起路便像正常一样了。当她猛的抬起头时,棕色的桃花眼中的喜悦与一种同龄人没有的机警加上秀气的两条浓眉,让人觉得美丽无比。本是如瀑布般的长发编成了两条辫子,脸上那精致的五官,让人联想到了她的名字—中原雪子。
一脸好奇的中原雪子沿着这条陌生的小路向前走去,不远处,有一座红屋顶的建筑,不知是什么促使着雪子,向风一样地跑向了那里。
木色的门牌上,“实验小学”几个金色的大字,格外耀眼。雪子犹豫了一下,走了进去。在如迷宫一般的教学楼里,雪子觉得晕头转向,可强烈的好奇心,却让她坚持了下来。
“吱呀—”,雪子推开了一扇老旧而光滑的木门。黑板、椅子、粉笔,在我们看来都是寻常不过的物品,在雪子眼里,都是新鲜东西。她左摸摸,右看看,不知不觉中,雪子来到了一个白鹿标本前,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雪白的皮肤,玻璃的眼珠,美丽的鹿角。它那四条强壮的腿再也不能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奔跑了。雪子扑上去,使劲地拍打着冰冷的玻璃,一遍一遍地叫着:“爸爸,爸爸!”可天真的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她和她的妈妈,已经是世界上,最后的两匹白雪了。
当她不得不转身离开时,她身后留下了白鹿标本的玻璃窗上新采摘的还残留着露水芬芳的三颗野草莓。
世界高中作文700字4我既不是诗人,也不是作家,不会用华丽的词藻来描述这个世界,我只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热闹的世界。大街上,人来人往,各类车辆川流不息。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城市交响曲。公园里,人流如潮,老年人拄着拐杖,静静地坐在长椅上,沐浴着那温暖的阳光,舒服惬意!孩子们你追我赶、互相嬉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这里有连绵不绝的山川,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有奔流不息的江河,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更有千奇百怪的动物……每天清晨,当你打开窗子,揉一揉惺忪的睡眼,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你的无限的美好。
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从新中国成立到农村家庭迈向小康,从轿车驶入普通家庭到创造出机器人,从神舟飞天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无不证明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体积庞大的电脑到随手一提就走的笔记本电脑,从原来的字典到如今的步步高、好记星……世界玩转于我们的股掌之间。
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灾害,国与国之间没有纷争,秋毫无犯,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互帮互助。5月12日,一个全世界人民都不会忘记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震降临到我国的四川,那一刻,多少房屋、桥梁在瞬间被摧毁,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在瞬间支离破碎。面对这场灾难,祖国人民上下总动员,海外华人心连心,一股股暖流汇聚成爱的海洋涌向灾区,各地人们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各国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用爱抚平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我眼中的世界多姿多彩,我眼中的世界温暖感人!
世界高中作文700字5有时候也在想,也许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会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阻碍不是自然对我们的威胁,不是我们那不值一提的寿命,更不是所谓的外星生命入侵……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定下的那些规则将人类锁在这个牢笼里。如若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那么我的肉体就得到了自由,我可以放开手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一个人的世界没有别人的嘈杂声,我可以来一趟说走就走都旅行,没有别人的束缚,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但是啊,当我回头张望之时似乎会觉得少了些什么啊,这一个人的世界确实会少一些必要的东西,人们的存在和?a href='//xuexila/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皇识际钦飧鍪澜绫匾摹R桓鋈说氖澜缫残硎俏抻俏蘼堑模颐撬サ目墒呛驼夥葑杂赏燃壑档氖挛锇 ?/p>上面是所谓“一个人的世界”,那种想法我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思考了,这种世界和世间万物一样――黑白参半。最近我又在思考“一个人的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是存在的。
《人间失格》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世上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如此拐弯抹角、闪烁其词,如此不负责任、如此微妙复杂。他们总是徒劳无功地严加防范,无时无刻不费尽心机,这让我困惑不解,最终只得随波逐流,用搞笑的办法蒙混过关,抑或默默颔首,任凭对方行事,即采取败北者的消极态度。”人与人之间是永远不可能相互理解的,变相来说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里自始至终都只有我们自己一个人,就算是我们的心房为了谁而打开了、那你能保证这个人真的可以理解和读懂我们的心吗?话说回来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这样的“一个人的世界”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我和世界不一样篇6
《苏菲的世界》把哲学趣味化、生动化,但它同时是一部成功的元小说,用元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考。以下是为您整理的2021《苏菲的世界》初中个人读书体会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初中个人读书体会1《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其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解开这些谜团,并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整本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初中个人读书体会2我们身边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有会发现的慧眼,不断去探索。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我想世界上没有明分的对与错,一切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按照整个地球的标准去做哩,如果在一个没有明分对错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在宇宙的世界里,有一个想象力被局限的星球,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
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这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变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一段惊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初中个人读书体会3有一本书,它改变了我的世界,改变了我的一生,它就叫做《苏菲的世界》。它是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写的一本哲学启蒙读物。贾德担任高中哲学老师多年,同时撰写了这本风靡全球书,并凭此奠定了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本书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苏菲的14岁女孩,在她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中只写了两句话:“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一开始她只认为这是一个恶作剧,可她的思维却不知不觉的思考这个问题,此后,苏菲不断收到这个叫艾伯特的神秘导师的来信,从信中,苏菲开始了她的哲学课,开始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作者正是通过艾伯特给苏菲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加以解释。然而随着苏菲哲学课越来越深入,她和艾伯特渐渐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一位挪威少校为他的女儿席德写的一本书中的人物。最后,苏菲和艾伯特终于脱离了少校的控制,并随着小说的结束而结束了他们的世界。
简单的构思就是作者贾德跟我们是同一层面同一世界的人,而少校和她的女儿是作者创造的人,而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又是少校为他女儿创造的人,作者用“少校与苏菲”的关系,在跟我们探究着人存在的形式究竟是什么,因为主宰着苏菲的世界的少校也只不过是作者笔下的人物,而这也恰恰是作者的反讽,或许我们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写的一本小说罢了,连我们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证明。我不禁联想到到了笛卡尔说过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也许我们只是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存在过而已。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开始慢慢形成的阶段,而这本书对自身素质境界提升有很大的好处,其实能不能做社会的强者是一回事,能做一个真人才是最重要的,刚去世的乔布斯就是苏格拉底的超级粉丝,他酷爱哲学,他曾自问自答:“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认识你自己。”所以读这本书可以让你的思想更深刻,更清楚的认识你自己甚至是认识世界。哲学可以提高人心灵层次,现在的社会尤其是当今中国社会被实用主义占领,人们天天都在为生活而忙碌,没什么人去关心心灵的问题,什么哲学还不如一份快餐,一部网络小说,一张影碟。我希望更多的人去看看《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即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能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我们应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是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有它的根源,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掘,去应用。
《苏菲的世界》初中个人读书体会4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叫《苏菲的世界》,它带我认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苏菲是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在放学回家时收到了几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成为了哲学家艾伯特的学生。然而,这个平静的世界下的真相比苏菲想象中的复杂,她跟随着老师的脚步,运用她独特的智慧,一步步逼近真相,逼近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哲学的历史与发展,从仰望星空的柏拉***,到神秘的中世纪哲学,从关注时***的苏格拉底到总结自然规律的亚里士多德。这个世界,哲学无处不在。在这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世界中,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柏拉***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人先有感性概念,和人先有感性概念这两种说法,孰对孰错。在这个有趣的问题中,我更支持后者,当然,柏拉***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不过我更相信,人没有天生的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大多是人们从无数经验中总结而出来的。哲学就是这么的奇妙,只要你言之有理,皆有可能。而我就是喜欢哲学的这一点,每人都可以各抒己见,争做真理之海中最洁白的浪涛。
如果世界从魔术师的帽子里拉出来的兔子,大多数人都是在兔毛底端的杂菌,不断往下爬。而哲学家则会迎难而上,不断向毛尖冲刺。当然,中间落下的人数不胜数,但仍有小部分人,抓紧兔毛,去把兔子看个清楚。苏菲正是那一小部分人,锲而不舍,激流猛进,在不断的探索与失败中去找寻真理的那一道光。光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这种精神让我们用在任意一个领域,那都是事半功倍的。
宇宙是片大海,我们都是其中的水花。“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答案?
《苏菲的世界》初中个人读书体会5近几个月来,不知为何,对哲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说,拜读了一下哲学大师“乔斯坦贾德”的巨作——《苏菲的世界》与《纸牌的秘密》当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还是《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位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地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她开始思索——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最终,通过导师的指引与讲解,解开了一切谜团。然而,苏菲却惊恐地发现,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象的更怪异——她,还有她的导师艾伯特,只是一个父亲为他女儿写的书中的人物罢了……
品读过《苏菲的世界》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对生命,宇宙万物都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悟。《苏菲的世界》好似一曲可以浸透心灵的华美的乐章。它使我如何去从哲学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社会。如何去打开心锁,认知事物,就如:“面包师傅可能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姜饼人吗?,为什么所有马都一模一样?”这些问题看似是十分可笑的,愚蠢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却高不可测。就拿姜饼人来说。如果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姜饼人,就用一个模子就可以了。那么一模一样的马呢?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马,就像没有一模一样的DNA一样。但是,为什么你一看到一匹马,你就能说出它是马?而不是鹿呢?因为所有马都有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构成了我们心中理想的马。也就是说,不管这匹马是被砍了几条腿,被带上个面具,你也能认出是马。再回想姜饼人,他们都一样吗?没有可能。也许有的肚子稍稍鼓起,有的会薄一些,有的有裂缝,有的没有。即使外表完全一样,你又怎能保证,它们是由相同数量的原子(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组成的吗?所以说,没有两个姜饼人会一样,为什么看起来会一样的,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姜饼人。由此可知,世界万物都是奇妙的,只有善于思考,才可得到真理。
《苏菲的世界》也不时地散发,挥洒着人性的光辉——例如苏格拉底,宁死,也要坚持自己的言论。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品质。一种良心上,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塑造了苏格拉底宁死不屈的形象品质。还有苏菲,一种对真理,去积极探索,不断思索,不断感悟的一个虚拟的人物,她表现了人类勇于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就像居里夫人。
我和世界不一样篇7
【关 键 词】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生活世界/实践论思维方式
【 正 文 】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之交文化的醒目特点是回顾与展望。这并不足以为怪,自从人类有了世界概念以来,作为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它便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而且成为人类心理的“断面”:如同个人往往把年划分为新旧自我的时限一样,人类则把世纪末视为旧时代的终结,而世纪初为新时代的开始。这其实是人的“超越天性”的反映:对现实的永恒不满,对未来或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世纪之交的哲学也为这股回顾和展望气氛所“感染”。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哲学将向何处去?21世纪的哲学将会是怎样的?现今的哲学派别何者会成为未来哲学的主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常常是与对哲学历史和现状的批判性反思相伴随的。如约瑟夫·祁雅理所言:“思想没有间断就和人类生活没有间断一样,或者说,就和作为人类生活一部分的任何特定社会没有间断一样”,如此造成一个真正天才的哲学体系,若它要对一切时代都具有真实性,它就必须“联系、继承、完成或部分地否定先于它的并成为人类心灵整体的一部分的其他哲学体系”。(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哲学正是在这种继承、完成或否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
既然哲学只能在继承或否定中才能得以发展,那么,现代或当代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它是否已出现了问题或产生了危机?现代哲学的精神在新的世纪是否还将延续?我们对现代哲学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继承、完成还是否定?
对现代哲学的把握首先关涉其界定。这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不言自明的问题,而毋宁说是一个复杂的、混乱的、模糊不清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现代哲学起始时间的限定有时相差几百年,甚至同一位哲学家也会发生此种“混乱”,如麦基在其《思想家》一书中在一处断言笛卡尔是一位现代哲学家,在另一处则宣称真正的现代哲学自尼采开始。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由于“现代”本身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它在不断使自己变为“曾在”的同时,又不断把“将在”纳为自己的内容;其二则似乎起因于英文中用以表达现代的词汇——modern,在英文中,它既指现代,又表近代。在使用该词时,除非伴之特定的人物或事件,否则读者无法了解作者的确切所指。这一现象并非意味着英文词汇用法的混乱,或说明西方人的“粗枝大叶”,如同西方人用uncle一词意指叔、伯、舅、姑夫、姨夫等表明西方人不注重血缘关系,对modern一词的使用实际上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一种观念,即把现代和近代划归为一个时代,如后现代主义者就持此种观点。然而,若坚持此种划分方法,后现代主义者势必面对如下诘难:后现代哲学真的是根本不同于现代哲学的另外一种哲学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现代哲学家被后现代主义者奉为先驱?如何解释区别于笛卡尔开创的认识论哲学的“语言哲学的转向”在现代哲学时期就已开始?如此等等。
那么,应如何界定现代哲学呢?从根本处言,哲学时代的划定所依据的是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代表着哲学的一个时代。前述对现代哲学界定的差异也是源于对思维方式理解的不同。我们认为,若基于思维方式,后现代哲学家的归类模式是很成问题的。事实上,从马克思开始,西方哲学便开始了一个转折,且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这就是认识视野或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这一转折即是从近代的科学世界向现代的生活世界的回归,甚至所谓的后现代哲学也处于此种回归之途中。
由笛卡尔开始至马克思之前的哲学是近代哲学。近代哲学关注的是认识论,但近代哲学并未局限于认识论,它也有自己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此一问题的解决决定着哲学的性质,制约着对哲学的其他问题的研究所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西方近代哲学的世界观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即把世界视为外在于人的、***于人、自我封闭、预先给定的既有存在。不论唯心主义把这一世界归于精神,还是唯物主义将其本质归结为物质,它们都是从一个外在于人的东西出发,由此论证世界的统一性、客观性,然后再推进到人、人类历史和人的认识。在这里,一个外在于人、预先给定的世界的存在都是不言而喻的,唯一的差异在于外在世界的本质不同而已。这样,世界便被一分为二:自在的世界和外于世界的人。对于近代哲学而言,后者是理性主体,他是确认那个外于他的世界的东西,是居于世界之外的旁观者,他的活动“是在经验先给予的自明的世界的基础上,并追问这个世界的‘客观真理’,追问对这个世界是必然的,对于一切理性物是有效的东西。普遍地去实现这一目标,被认为就是认识的任务,理性的任务,也就是哲学的任务。由此达到最终的存有,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理性的意义”。(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8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哲学(包括后现代哲学。我们认为,与近代相较,现代与后现代隶属同一种思维方式,此点后面还要分析)是反对此种世界观的。现代哲学家们认为,那种外于人、与人无关、自在存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所谓的世界或者说现实存在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即由人说出、为人把握、为人所感触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只能是与人相关或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人内在统一的生活世界。没有了人,便无所谓世界,与人无关的东西也根本无法组成一个世界,或者说,根本不是人的现实的或实在的世界的内容。如果说有那样一个“世界”存在的话,它也只能是人的抽象物,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近代的科学世界就是这样的一种态度,一种对待认识对象的态度。这种态度、这样的世界本来也是奠基于人的世界之上,是从人或人的生活世界出发,以生活世界为意义指向,或者与人相关的,但在近代它一经产生出来,便脱离了生活世界,遗忘了其产生的原本意义,堕化为一个***自存的世界。而现代哲学正是要揭示这一“世界”的抽象性、非现实性,重新回归近代由之出发但却遗忘了的世界——生活世界(注:这里的生活世界既不等同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也不是维特根斯坦的生活方式,或者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而是一个既包含上述生活世界又超越它们的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一种不同于近代的思维趋向,即走向具体的人,走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致思趣味。)。
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以来的西方哲学或者说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也是现代哲学的基本或根本精神。可以这样说,尽管并不是每一位现代哲学家都明确提出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尽管他们的哲学存有很大分歧,有时甚至存在着施太格缪勒所言的那种“无法沟通”的“分歧”,但是,只要他(她)是一位现代哲学家(非时间意义,而是指思维情趣上的),只要他意欲表达一种时代感觉,他(她)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方式拒斥近代科学世界,向人自身,向生活世界回归。换言之,尽管现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尽管现代哲学在职能上呈现出分化趋势,尽管一个现代哲学家也许会对另一位哲学家工作的性质感到迷惑不解,但是,我们却大可不必像施太格缪勒那样悲观,“感到没有希望找到任何能把现代哲学与过去哲学的诸种方向区别开来的内容方面的共同特征”。(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因为,透过林立的派别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论题,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哲学并未改变其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性质,现代哲学家都是在现代思维方式下进行思维的,他们的哲学均是此种思维方式的某种表达。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拒斥科学世界,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摒弃从外在的、抽象的东西出发规定世界、考察人的思维,走向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走近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经验到的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并不等于说生活在现代的每一位哲学家都认可了此种走向,也不是说回归本身不再存在问题。一方面,主张回归的哲学家对人自身或生活世界的理解存在很大不同,比如,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指人的以物质生活为基础或前提的现实生活过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前反思的、非主题化的、为科学和人的其它活动提供价值和意义的、基奠性的、人们日常可以“经验到”的世界;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是人们的语言交往或游戏;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是以交往行动为基础,同时又以其作为交往行动的背景的、前逻辑性前根据性的、非确定的本体论世界;罗蒂的生活世界是以种族为中心的人群共同体;布迪厄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关系的、开放的“游戏空间”,等等。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哪一种生活世界是人的真正现实而非抽象的世界?回归又应向何种生活世界回归?另一方面,马克思身后仍然有一些哲 学坚持科学世界观。就西方而言,无有实证主义,虽拒斥形而上学,但它仍然深信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后有语言的实在论,要求语言符合客观事实,等等。就马克思哲学而言,它在经过苏联的“体系化”之后,其世界观变革的意义完全被抹杀了,重新堕入近代科学世界观:先讲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后再讲人、历史,人类历史被塞入统一的物质世界,历史观成为世界观在历史领域的运用。
二、研究视角
针对现代仍然存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立和多种生活世界观并存这些事实,我们的研究拟从三个方面或者说角度展开:
1.阐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发生、实质和意义。以往对现代哲学的把握大多是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本体论思维与非本体论思维、认识论哲学与语言哲学对置的角度来进行,这些角度无疑分别从某一侧面揭示了近现代哲学思维的特质,但这些视角总给人以尚需“接着说”(冯友兰语)之感,其中的原因在于:哲学总是一种“世界观”(当然非近代意义上的),即总是借助提供一种世界观来展示新的思维方式,因此,若非从世界观的层面来透视一种哲学或哲学的演变,自然会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总是感到所捕捉到的哲学特点虽有某种联系,但却无法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关于某种哲学的清晰的总体***景。而一旦置身于世界观的高度,则颇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这正是我们在得出近现代哲学的转换是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时的感受。
我们认为,近代哲学是一种科学主义世界观或科学世界观,称其为科学世界观是因为,它是自然科学的世界的哲学化,它既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又巩固着近代自然科学并推动着它的发展。此一世界观的本质是把人与世界二分,使人与世界彼此外在,其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本质主义、客观主义、绝对主义、理性主义、同一主义、功利主义、进步主义等。科学世界观的出现无疑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却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在实践和现实生活中遭受了一系列重大失败,如此导致了现代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哲学家从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困境入手,追溯到近代思维方式,认为它是问题产生的根源,由此他们不同程度地消解了此种思维,并向生活世界回归。此种思维路数说明,回归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为解决人自身的问题,是向人自身的回归,是一种人本主义,是人的观念的一次根本改变。
2.比较不同的生活世界观,廓清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的内容,进而从人的存在出***述人的现实生活应该涵盖哪些内容,为进一步回归生活世界、为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提供可能的方向。
既然存有不同的生活世界观,那就有必要比较各种生活世界观,说明其各自合理性程度的高低,或者说与现实生活世界距离的远近,而判断的标准只能是人的存在本身。
我们认为,尽管马克思哲学之外的各种生活世界理论存有很大不同,但是它们却不同程度地把人的生活归结为日常生活或日常语言交往,而将物质生活、人的对象化活动排除于生活世界之外。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则突出强调物质生活、实在的对象化活动之于生活世界的基础性。与传统上对马克思的理解不同,我们认为,马克思从未在物质生活与生活世界之间划等号,也未把生活世界归于非日常生活。马克思也承认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存在,与物质生活相比,马克思甚至把精神生活视为更“高尚”或更远离动物、更符合人性,因而也更难以实现的一种生活形式。可以说,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从人作为对象性与意识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存在物来看,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才是人的真正的现实生活世界,是我们应该回到的世界。这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伦理的应当。马克思之外的精神生活世界理论的困境也旁证了这一点。
3.基于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观来考察传统哲学的三大领域:自然、历史和认识。生活世界观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哲学观念,那么,回归生活世界之后,传统哲学的三大领域将会发生何种变化呢?这是生活世界观的具体化,是认识视野转换的具体展示,同时也是对于回归意义的进一步阐述。
从生活世界观出发,所谓的自然不是人之外的、等待人去开发的荒原,而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物,是人的本质和力量的确证,是人自己的“他在”。这样的自然当然不外在于人、先于人,也不是本质既定,而是与人内在统一的,是生活世界的有机部分。生活世界观视域内的人类历史也不再是客观的、宏大的“世界观”或自然史的部分,而直接就是“世界史”,或者说,在人类自己的历史或人的生活史之外,再无其他的历史存在。换言之,自然史或世界史、人类史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它们只存在描述角度的差异,它们的分离只存在于人的抽象中,现实生活中二者是无法分开的。因此,只有一门历史科学;当然也可以说,只有一门“自然科学”。因为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自然史与生活史是同一的。以生活世界观为基奠的认识论也“面目全非”了;人的认 识并非远离生活、在生活之外的、可以摆脱主观性的、追求客观的绝对真理的过程,而是人的一种生活形式。它不仅是一种相对***存在的生活形式,而且是人的最基本生活形式,是一种贯穿于其他一切生活形式的形式。此种嵌入一种生活形式的认识自然不再追求什么客观真理,而是对生活世界的认识,是人的自我认识。它不仅不能归结为反映,而且具有存在论意义。一旦对认识有了此种视野,传统认识论的诸问题便获得了新的解决。如马克思所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立。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从上述研究视角可以看出,我们的研究虽然是从“思潮”开始,但也只是由此开始,它实际揭示的是两类世界观、两种思维方式、两个认识视野的差异。当我们在“叙说”已有的哲学家的思想时,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经由对现代哲学基本精神的探究,寻找考察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或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因此,回归不是描述,而是对新的思维方式的论证、批判和呼唤:首先论证生活世界观产生的合理性,其次是探究生活世界的内容和结构,再次是对生活世界观的具体展开。不难看出,我们试***“遵循”的正是胡塞尔式的“历史研究模式”。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胡塞尔这样写道:“我们必须进行的这种研究(它已经规定了我们所准备的建议的样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历史的研究。我们的任务是去理解哲学的、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历史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认清我们自己:我们是这种目的的承担者,我们通过我们自己个人的努力,参与实现这种目的。我们试***识别和理解贯穿于这一切既互相反对又互相合作的变化不定的历史的努力中的统一性。我们在不断进行批判的时候,总是把整个历史的复合体视为一种个人的复合体,并从中最终看出我们自己所需承担的历史任务。我们不是从外部、从事实(仿佛我们本身所经历的这一时间的变迁只是一种外在的因果系列)来识别这种目的,而是从内部来识别它。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我们不仅仅是精神遗产的继承者;而是本身完全是历史精神的产物)才能发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任务。”(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83页。)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想客观地书写一部近现代哲学史,而是意欲在对近现代哲学的把握中,发现真正属于我们的任务——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三、意义的追问
在当今世界,交往是最流行的语言,对话成为最时髦的词汇。这决非出于偶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愈益一体化,世界市场逐渐生成,个人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性个人。所有这些驱迫着任何意欲富强、自立的国家不得不洞***门,使得不同民族、地区和个人间的经济交往不得不遵循市场规则:平等交换。
与经济领域的此种平等性和开放性要求相对应,文化交流在文化变迁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如果说一种文化在其发展之初主要由其得以产生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所决定,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出现后,文化交流遂成为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因。当然在这里,对文化变迁动因的此种分析只是“事实性描绘”,而非对文化自身性质的判定,并不是说时至市场经济的出现,文化变迁才提出了交流的要求,事实上,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历来是理论深化、文化繁荣的必需条件。只是随着文化交流在文化的整体变迁中作用的凸显,交流和对话才成为当今文化和理论发展的重要现实手段。
在体认了对话和交流之于文化、理论发展的必要性和客观可能性的前提下,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便是对理论本身进行康德式的追问:对话如何才有可能?在分析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时,施太格缪勒曾涉及对话的可能性问题。他认为,只有当不同理论“所选择的出发点或所承认的思想方法”具有某种相同之处时,真正的对话才能发生。否则,就“再也不能进行任何对话”,“对立见解的任何代表充其量也只能坦率地承认,论证和反证双方并不交锋,他们的不同见解再也找不到一个共同点”。(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第29页。)施氏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对话要成为可能或真正达到交流进而融合的目的,就必须从某种确定的东西出发,以某种确定性为前提:或者是论题的一致,或者是思维方法的一致,或者是论题和方法均一致(这里的“一致”指相同)。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对话双方才不致于对对方所从事的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工作感到迷惑不解,才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对话才能进行下去。不然,所谓的“对话”不过是两个言论者的“独白”,对话就演变成了颐指气使、武断专横的说教、训斥和批判。这样的“对话”除了引起双方的厌恶,造成双方的疲劳外,别无助益。
以往国内视马克思哲学为唯物辩证的世界观:论题为世界的最一般规律,方法是既唯物又辩证;而把现代西方哲学归于唯心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论题为科学、人、语言,方法为唯 心的。在西方,要么把马克思哲学看作是只关注自己的时代的现实哲学(如罗素),要么视为人学的空场(如萨特),要么归入近代哲学的行列(如罗蒂)。这样,在以往哲学的视野内,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指马克思之外的现代哲学)便成为论题和方法根本不同的两种性质的学说,它们之间除了相互指责和批判外,丧失了任何平等对话的机会和可能。而一旦对马克思以来的西方哲学作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解,一旦把现代哲学的世界观读解为生活世界观,我们就不仅为现代的多元化哲学找到统一的论题和方法,而且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现代特质,如此一来,为现代哲学的“两大阵营”的对话提供了可能,为现代西方哲学摆脱困境创造了条件,也为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此种平等对话本身既显示出马克思哲学并非超越时代的绝对真理,而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一种合理形式,又说明现代西方哲学并非主观臆想的胡言乱语,而为由马克思开始的回归历史中的有意义阶段。
这样,回归便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回归是要沿着由马克思开辟的回归之路继续走下去,另一方面,“走下去”的前提是“走上”回归之路,或者说,从叉路回到回归之路。这是两条重合之路:无第二种意义上的回归,前一种回归无法起步。而第二种回归也已有先行者,实践唯物主义已为我们开辟出这样一条回归之路。
80年代以来,一个呼声一直在中国学界激荡、增强,那就是要变革旧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重新读解马克思,而重新读解的结果即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说法的出现。实践唯物主义并非一个有统一观点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唯物主义的旗帜下实际存有不同的观点。大致而言,实践唯物主义可以分为实践净化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等。实践净化论是自封的实践唯物主义,它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从人们的物质活动出发来说明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学说”,该学说为给社会意识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实践进行了净化,清除其中的主观性内容,把实践只理解为纯粹物质性活动。此种实践观意在突出实践的应用,但实际上把实践等同于物质。实践本体论不满意于传统上把实践局限于认识论领域,提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观点,因此,它认为实践不只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应也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首要观点,所以,马克思哲学不是物质本体论,而是实践本体论。实践超越论(这里的“实践超越论”的含义较为宽泛,它包括了实践净化论和实践本体论之外的所有实践唯物主义学说)则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实践超越论者指出,实践净化说仍然是物质本体论,它并未提高实践的地位,而实践本体论虽然使实践上升为本体,但仍未真正超越传统体系,并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质。实践超越论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即用实践论思维方式取代了本体论思维方式,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原则,是理解一切哲学问题、解决各种哲学纷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不再从脱离人的自然,也不再从脱离自然的人出发,而是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在现实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去考察、理解现实世界。
就上述三者的命运而言,实践净化说试***在传统体系的框架内解决传统体系的矛盾,其对实践或马克思哲学的理解甚至未达到传统教科书的水平,因而在学界并未激起什么反响。实践本体论以其鲜明的实践观冲击传统体系,但由于其仍囿于本体论思维,因而只是一种口号或主观设定,缺乏(也不可能有)严密的逻辑论证,所以在学界也只是昙花一现。实践唯物主义的主流应当说是实践超越论,此理论立足于思维方式的高度来看待马克思的实践观,视马克思哲学为非本体论的实践论思维,应当说此种理解更为接近马克思,也更符合现代哲学的精神。
从其主流看,实践唯物主义拒斥传统教科书体系,凸显实践在马克思哲学的地位和作用,把实践作为考察问题的出发点。由是观之,实践唯物主义并非对传统教科书的枝节问题不满,而是根本不同意这个体系,不同意对马克思的世界观作此种理解。传统教科书主张物质本体论,这实际是近代科学世界观的一种表现。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对教科书体系的拒斥是对科学世界观的反叛,而实践唯物主义者在把世界视为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相统一的现实世界,视为人参与其生成和创造的人的世界时,其实是在向马克思的生活世界回归。实践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回归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的一种努力,此点从实践唯物主义者及当代中国学界对于交往问题、日常生活问题、哲学的应用等问题的关注便可以得到说明。
然而,一方面,仍然有人坚持科学世界观,传统教科书体系依然通行便可充分证明这点;另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并未完全回到马克思,原因在于实践唯物主义者不同程度地将实践绝对化了。对马克思而言,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实践只是其中的一种基础性的生活样式,它无法包容也不能取代其他生活样式。而实践唯物主义者虽然不再把实践看作工具、手 段,不再把实践归于生产,而是视为人的存在方式或生活,但却或者把其他生活形式归于实践,或者认为其他生活形式是非现实的或虚幻的。如此理解的生活世界便被单一化、片面化,因而也抽象化了,实践因之成为生活世界的主体,实践论思维方式由此堕入本体论思维方式。也正是由于将实践理解为唯一现实的生活样式,实践唯物主义当然也就不可能正确把握生活世界的真实内容和结构,就无法具体展开生活世界观的内容。看来,所谓的“返本”工作并未结束,回归仍需继续前行,而我们今天所要做的正是沿着实践唯物主义开辟出来的回归之路接着走下去。
四、几点说明
在一个具体化时代,在一个具体问题、哲学的应用或应用哲学成为晨髦的今天,在一个拒斥抽象、反对体系、拒绝宏大叙述或堂皇叙事的当代,选择这样一个宏大的题目,既不合时宜,又容易落入空泛。之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源于这样一种认识: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起于这样一种冲动:人总是试***对未来说点什么,虽然说出的东西并非绝对真理,但只要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说出的东西肯定不是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当前学界似乎有一种倾向,即对西方哲学盲目认同,而失去了批判的向度。这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对西方哲学的介绍多于有创见的评价,有些学者直接以某种学说的信奉者自居,更多的人则是不加分析地引用现代哲学家的语句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二,“模仿”分析哲学的思维取向,只关注“具体问题”,而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弃之不顾。此种倾向不能不令人担忧。我们当然不赞同利奥塔德所批判的“元叙事”,也不支持把哲学置于罗蒂所反对的“大写的哲学”的位置,即像启蒙哲学家那样用哲学来填补神学所留下的空白(其实,近代真正的“神学”是自然科学,哲学只是傀儡)。但是,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平等地位决然不应、也不能以牺牲哲学之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特质及其批判性为代价。一方面,时代的思维方式肯定集中体现于哲学中,要经由哲学家之口理性地表达出来,现代哲学虽然拒斥“第一哲学”,但它只是舍弃科学世界观,它也有自己的世界观,即生活世界观,现代哲学家正是经由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显示其信奉的世界不再是外于人的本原世界,而是与人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中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哲学家永远是那些“审视生活”、“不断检验信仰的假定条件”之人,“哲学家们试***深入挖掘那些支配我们思想的先决条件,研究、阐发、揭示那些潜藏于我们的基本用语之中、影响着我们对这些用语的使用,并进而渗透到我们的结论里、渗透到我们的信仰和行动里的假定条件”。(麦基:《思想家》,25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正是哲学家“极力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促使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持之以恒。(同上书,第4页。)现代西方哲学家也是在不断审视现实,批判、消解他们之前和同时代的哲学中前行的。可以说,没有批判,便没有哲学的发展,无批判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哲学家。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我们才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清理,才对哲学的发展说了点什么,而不是无批判地全盘接受现代哲学。
既然我们力求把握的是时代的基本精神或思维的大致取向,这就意味着此种把握并不一定适用于同一时代的每一位哲学家。对于任一时代;我们总能举出一些与时代精神不合拍的哲学家。布洛赫对此曾有分析:“不是所有的人都存在于同样的现在,他们凭借他们在今天可以被看到这一事实而仅仅外在地存在于现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别人正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霍埃对此的论述更为具体:“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科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还可以是后现代的。”(转引自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因此,在审视近现代哲学、思考哲学视野的未来走向时,我们不求面面俱到,而只关注哲学主题的更替和思维方式、哲学视野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 麦基.思想家[M].北京:三联书店,1987.
我和世界不一样篇8
关键词: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关系;精神意识内容
通常我们认为我们生活在我们所能真真切切感觉到的这个客观世界中,其实不然,人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有高级发达的大脑的处在食物链顶端的这样一种高级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那么内部世界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世界,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由什么组成,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个外部世界有什么关系呢?
一、 人的内部世界
1、内部世界的界定。我们可以给内部世界下个定义:人的内部世界通常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和意识到的全部有关主体和客体的内容[1]。我们身处于外部世界,当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时,我们必须先通过人自身所具有的五种感觉器官去感知这个外部事物,然后外部事物经过人类这五种感觉器官的过滤,内化进入人的大脑,经过大脑的加工,进入内部世界,并存储在大脑之中。经过人类的五种感觉器官内化而形成的内部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意识内容,也就是说人类的内部世界是以精神意识的状态存在的,而每个***的个人由于自身的特点,他内部的精神意识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也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
2、内部世界的组成。从人的精神世界所包含的内容出发, 人的内部世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除了内部世界固有的内容( 包括人类生来固有的信息内容以及后天人类对于自身自察自省所产生的意识内容)之外, 其他的所有内容都是人类将外部世界内化后, 外部世界“移入”内部世界的信息内容[2]。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细分,可以把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意识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原始的精神意识内容,即在人形成之初就已经具有的精神意识内容,从人开始形成到出生后睁开眼为止。这一部分精神意识内容虽然存储在人的大脑中,但人却意识不到。
第二:人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内化外部世界而得到。这一部分精神意识内容从人睁开眼开始一直到去世为止。在人类的内部世界中这部分精神意识内容是最丰富多彩的,因为人面对的外部世界是丰富多样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处所有人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外部世界。
第三:人脑对以上两部分精神意识内容重新加工组合而成。第一部分精神意识内容在人脑中是以一种模糊状态存在,第二部分是以清晰状态存在,而这第三部分是对前两种精神意识内容的加工和组合,是对前两部分的创新。这部分精神意识内容在不同人的大脑中是不同的,相对与普通人而言,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这部分精神意识内容所占的比重要多一些。
3、内部世界的特点和意识焦点。内部世界是以精神意识的状态存在,这些精神意识内容的特点有:
第一:镜像性。外部世界经过人的五种感觉器官感知,进入大脑,在人的内部世界中形成一个镜像。这个镜像和外部世界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而这个相似性的程度的大小则取决于不同人的感知。
第二:折叠性。外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展开的,但外部世界经过人的感知内化后,却不是以展开的状态存在的,是以折叠的状态存在的第三:拼合性。外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延续体,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只是截取了几个片段,形成我们所认识的对象。这种看拼合可以是对同一对象的拼合,即同质拼合,也可以是对不同对象的拼合,即异质拼合。
第四:自足性。上面我们曾说过内部世界的精神意识内容具有折叠性,不可能同时被我们意识到,那么我们是怎么意识到这些精神意识内容呢?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 ――意识焦点。意识焦点是人的内部世界运动的一种主要方式。人脑就像一个黑箱装置,而意识焦点就像一个手电筒,手电筒照到哪里,哪里就变亮,即意识焦点“照射”到哪一部分精神意识内容,哪一部分精神意识内容就会被我们意识到,正如世人所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识焦点在人的内部世界所起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起的作用。意识焦点作为内部世界的一种主要的运动方式,它的运动是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的:
第一:被外部世界所牵引。此时的人会处在走神的状态,比如上课时教室门口出现一个人或者教室外面有特殊的声音,我们的意识就会被这些内容所牵引,从当前的关注点转移到这些出现的事件或事物上去。
第二:由所思考的事件或者内容所牵引。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意识焦点到什么地方,我们的意识就会到哪里。在这种情况下,人经常会处于入迷的状态。
第三:漫意识状态,此时,意识焦点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它的运动是物理学上所说的布朗运动。人在无聊时经常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意识焦点的这三种运动方式对人而言各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当人经常处于第一种状态时,那么他将是一个运动型的人,但会很难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但他可能更适合做一个运动员;经常处于第二种状态的人,通常会是哲学界和思想家,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思考,他们喜静而不喜动,但如果过度则容易发展成为一种病态;处于第三种状态的人,既不受外部世界的牵引,也能集中思考问题,除了人在无聊时容易有这种状态外,人处于昏迷状态时也会是这样一个状态。
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由于人无法在本来意义上实在地把握外部世界[3],所以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不等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内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无限接近于外部世界,但不可能等同于外部世界。
1、 内部世界是存在于人脑之中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主观的,人所处的那个外部世界在本质上是客观的。我们可以说内部世界是在外部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或者说内部世界是外部是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类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在观察和感知外部世界所形成的的内部世界具有镜像性,也就是说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具有相似性,至于相似度大小,就看你用的是什么镜子,在个人这里就表现为不同个体对外部世界进行加工和重构时所用的不同方式。
2、 外部世界的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其存在内容也具有丰富性,而人去感知这个丰富多样的外部世界时却只有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这五种感觉器官,并且这五种感觉器官各自都有自己可以触及的领域,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就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感知器官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内部世界也就只局限于人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并经过大脑重新加工过的那一部分外部世界的映像。
3、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空间里,而外部世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比如,从时间上来说,人类存在以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了很久,在我们人类之后世界还是有可能继续存在发展的;就空间上来说,地球以外还存在着宇宙那样大的空间,分子那么小的物质中却还存在着远在,原子还有更小的粒子组成。当人类第一次知道这些的时候是多么惊讶。但如果仅仅只是通过人的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这五种感觉器官,我们是不可能把我们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范围延伸到宇宙这么大的空间和粒子这么小的物质。同时我们也可以很好地理解视频《超视觉世界》中的一句台词“当我们一个人时,我们不会感觉自己太孤独”,因为我们每个个体身上都有那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陪着我们。正是由于时间的推移,人这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地创造出人类这五种感觉器官的辅工具,才得以使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无限接近,但也只是无限接近,却永远不可能穷尽,外部世界是到达不了的“彼岸”。
4、 外部世界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面我们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在科技的帮助下人的内部世界是会不断接近外部世界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内部世界赖以产生的基础外部世界也是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这也导致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不等价。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只可能无限接近,却不可能完全等同。(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我和世界不一样篇9
所以,天理、自由、意义和悟性是我们唯一的一条出路,如果我们超出了这些范围之内,就意味着我们都是一个错误的人生。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本身拥有的东西,就像我们本身需要吃饭,需要喝水。如果我们忘记了吃饭,就会被饿死,如果我们忘记了喝水,就会被渴死。同样,如果我们忘记了天理、自由、意义、和悟性我们也一样会死。只是这两种死法的概念不一样而已。
所以,天理、自由、意义和悟性是我们唯一的一条出路。
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吗?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了解这个世界存在的本身是些什么东西。我们都以为存在的是金钱、是财富、是名利。所以,我们永远改变不了世界。因为这些只会让我们相互残杀,相互抢夺,相互毁掉我们的世界。所以,我们总是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只有当我们都懂了,都明白了这个世界原来存在的不是金钱、财富和名利,而是天理、自由、意义和悟性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原来我们真的改变了世界。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来生更加美丽。因为我们要先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所以我们才会去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我们都不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的话,那我们怎么又会得到美好呢?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做的不一样,我们得到的就会不一样。关键的原因不是去讨论我们要去到哪里的问题,而是要问问我们自己都做了些什么,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都错了,我们要知道错在哪里。如果我们都对了,我们要知道对在哪里。因为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我们总不能把它都颠倒了。如果可以的话,那我们把整个世界上的一切都颠倒了试试,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现在世界上很多东西不都是因为我们把它颠倒了才会出现很多灾难吗?
所以,如果我们错了,就得改,同样,世界如果错了,也得改。因为我们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因为我们要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过得幸福,因为我们要让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因为我们都想去到一个美好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们所讲的悟性,主要有两个原因:
1、我们要悟性才能回归我们《无》的本性。
2、我们需要悟性才能让我们的来生更加 美丽。
但是这两点也存在一个选择问题,有的人会选择回到我们《无》的本性,但是有的人会选择让我们的来生更加美丽。
放下一切——
前面我们讲了人类一条正确的路,就是天理、自由、意义和悟性。人类只有依靠这条路才能找到正确的人生。但是这些仅仅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东西而已。就像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一些常识一样。所以,我们还是得面对生活,还是得面对眼前的一切。所以,我们再来谈谈我们的生活。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还要放下很多东西。因为很多东西只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带来负担。所以,我们要放下一切。
但是我们所说的放下一切又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做。而是我们要放下的是我们应该放下的一切,而不是所有的一切。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都应该放下哪些东西。
一、放下自私
我和世界不一样篇10
在我遭受软禁期间,我感觉自己似乎不再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我所住的房子就是我的整个世界,但他人的世界同样并不自由,他们所共同生活的世界就像是一个更大的监狱。在此之外,则是一个更大的自由的世界。这些不同的世界,似乎每个都是这个冷漠宇宙的不同星球,运转在各自彼此不相连的轨道上。而诺贝尔和平奖所带来的,是再一次将我与软域之外的世界的人们连接起来,从而使我重获一种现实感。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即刻发生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关于这次授奖决定的反应的新闻报道,透过电波纷至沓来,那时我才开始理解和平奖的重大意义。它使我再次变得真实;它将我再次拉回到更为广大的人类共同体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诺贝尔和平奖把全世界的目光引向缅甸民主和人权斗争的事业。我们不会被世界遗忘。
法谚有云,分别意味着我们的一部分死亡了。被遗忘同样意味着我们的一部分死亡了。它意味着失去与周遭人类世界的联系。在我最近访问泰国的时候,许多在当地务工和避难的缅甸人对我大声呼喊:“不要忘记我们!”他们实际是在说:“不要忘记我们的苦难!不要忘记尽你所能帮助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同样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诺委会授予我和平奖的时候,实际上他们是在向这个世界表明,那些遭受压迫和孤立的缅甸人民同样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同样是在向这个世界宣称,我们拥有普世的人性。因此对我个人来说,获此殊荣意味着我对民主和人权的关注超越了国界。诺贝尔和平奖在我的内心打开了一扇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令人恐惧的对青春和才智的浪费,对我们这个世界的积极力量的残忍毁灭。那个时代的诗歌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些诗歌的时候,我与那些面临含苞待放却即刻就要枯萎的人生前景的青年们处于相仿的年纪。一位参与法国外籍兵团作战的美国士兵,在1916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之前,他这样写道,他即将面对自己的死亡,“在某个争斗的要塞”,“在某个斑痕累累的激战的山坡上”,或是“在大火纷飞的小镇的午夜时分”。青春、爱和生命,为了夺取无名的、不会被人铭记的地方而作无谓的战斗,永远地凋谢、毁灭。这样的牺牲意义何在?一个世纪以来,我们依然需要为此找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
《世界人权宣言》的序言说,鉴于对人权的无视和污蔑已发展为野蛮暴行,这些暴行玷污了人类的良心,而一个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的来临,已被宣布为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鉴于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治的保护……如果有人问我为何投身于缅甸的人权事业,这就是我的回答。如果有人问我为何投身缅甸的民主事业,那是因为我相信民主制度及其实践是人权的基本保障。
在过去的一年中,种种迹象显示那些笃信民主和人权的人们的努力开始在缅甸开花结果。情况正向积极方向扭转;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民主化举措。如果说我的乐观态度是审慎的话,那不是因为我对未来没有信心,而是因为我不想鼓励盲信。没有对未来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民主价值和基本人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我们的社会中是完全可能实现的,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在过去的这些艰苦岁月里得以保持至今。
……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和世界不一样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