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科技论文10篇

科技科技论文篇1

(一)表达功能型文体表达型文本注重表情达意,包括:(1)严肃的文学作品;(2)权威性言论;(3)某些文学作品,如信件。纽马克认为,对于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应该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即以源语文本为中心,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上力求接近原文。

(二)信息功能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性”,作者的语言是次要的。信息功能文本包括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学术论文和报纸杂志文章等。纽马克认为,对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应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即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传达文本语境意义,注重信息传递效果。

(三)呼唤功能型文本农业科技文本旨在向读者受众传达农业科技知识,强调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通常属于信息型功能文本,可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力求选词用字准确专业、措辞精准严谨、逻辑清晰、行文通畅。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先了解农业科技英语的特点。

二、农业科技

文本的文本特征农业科技文本是指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专业类文本,其文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1)词汇方面:农业科学词汇跨多个学科,普通词语术语化。例如culture这个词,通常指“文化”、在微生物学领域则表示“培养”,如bacterialculture指细菌培养。此外,农科术语多派生词与复合词及缩略语。(2)语法方面:农科英语广泛使用名词及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被动语态以及长句。

三、翻译策略

(一)直译对于句式简单、结构单一、词汇意思明确的句段,为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可采用直译,使得译文在形式内容上贴近原文,直观易懂。原文:Guargrainsareasourceofguargumwhichhasmanyusesinfood,pa-permanufacturing,textileprinting,andharmaceuticalindustries.译文:瓜尔豆胶源自瓜尔豆谷粒,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印染和医药行业。原文讲述的是瓜尔豆胶的作用以及最佳用途,主要运用主谓结构“Guargrainsare...”,后面是详细的说明,同时套用了“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增加信息量。译文采用直译法,简洁明了。

(二)意译当直译无法准确恰当地表达出原文意思或容易产生歧义时,可采用意译。原文: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译文:RainingalltheJunewillsurelybringabigharvest.原文传达意为六月连阴雨可滋润庄稼,确保大丰收。此处黄金指代丰收,非指实物黄金。因此译文中可用“harvest”来点出“黄金”的真正含义以传递作者的真实意***。

(三)套用对于中国特色词汇,有约定俗成的译法,为避免歧义可直接引用,使读者更易接受。譬如菜篮子工程(VegetableBasketProject)、三夏(夏收、夏种、夏管)(threesummer)(summerharvest,summerplanting,sum-mermanagement)。

(四)长句处理可采用拆分、转换、重组,旨在完整翻译出原文信息,做到准确无误。原文:Multi-spangreenhousecoversanareaofrelativelylargeareaandcanbeachieved0.5-3hectaresaccordingtotheproductionneeds,generallyequippedwithbetterheating,cooling,ventilation,shadingandir-rigationsystems,agriculturalproductioncanbecarriedoutthroughouttheyear;Solargreenhousegenerallylessthan0.13hectares,andthesupportingsystemisnotperfect译文:连跨式温室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可达0.5—3公顷,面积大小可视生产需要进行调整,通常配备了更好的供暖、制冷、通风、遮阳系统和灌溉系统,可全年生产;太阳能温室面积一般小于0.13公顷,而且配套体系也不健全。原文仅一句话,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对比介绍了Multi-spangreenhouse和Solargreenhouse,通过分号连接这两个并列部分,分句中又嵌入并列成分和非谓语结构。译文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对原文语序进行重组,将两种greenhouse分开介绍,同时再将前后两个分句分为几个简短的并列成分,用逗号和顿号隔开,使之符合汉语的表达,便于中国读者接受。

(五)转换译法对于某些名词化结构、被动句、非限定动词、排比句等的处理须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进行灵活转换,以准确传达文本语境意义,达到良好的信息传递效果。原文:Facilityagricultureisartificially,constructedthroughtheuseoffacilities,tochangeitsinternalenvi-ronmentelement,asplanting,breedingandotheragri-culturalareasofproductionandtocreatefavorablecon-ditionstoimprovethequalityofagriculturalandlive-stockproductionandincreaseagriculturalproduction.译文:设施农业指通过使用配套设施,人为创造或改变其内部环境要素如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创造有利条件以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农业。原文包含非限定动词“constructed”“tochange”,逻辑关系错综复杂,结构繁复。译文打乱原来的语序,将表示方法手段的语义成分“through...”提前,同时将被动态的“constructed”转化为汉语的主动表达“创造”,使得全文紧凑,结构清晰,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六)增减译法对于某些重复出现或省略内容的翻译处理,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交际翻译策略,以真实反映原文意思为宗旨。原文:However,itwasobservedthat(Cropwateruseefficiency)mightnotprovidemuchinformationaboutthecompetitiveoryieldadvantageofonepartic-ularspeciesoveranotherbecauseimprovedWUEmayactuallyrestrictgrowthwith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andstillWUE,asaratio,isimproved译文:然而据观察,作物水分利用率可能不会提供太多关于某一物种较另一物种的竞争优势或产量优势,因为改进后的作物水分利用率通过相对小幅增产可能实际上会限制作物生长。同时,作为一种比率,作物水分利用率仍有待改进。原文介绍作物水分利用率,用词简练,结构紧凑,语意连贯。译文将被省略成分如another所指代的“species”译出。同时,将某些成分如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译为“相对小幅增产”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便于读者理解。

四、结语

科技科技论文篇2

1.科技写作:是科技信息的书面贮存活动。科技写作的结果,是形成科技文献。

2.科技文献:是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科技信息物质的载体。

3.科技写作的特点: 1)科学性和先进性。2)写作目的,是总结科学研究成果,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功利性和及时性:科技写作必须及时、准确,方能收到应有效果。3)它的写作对象,是专业科技工作者,因此表现出对象的专门性和狭隘性。4)写作手段和工具,主要是自然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外,还广泛采用***相、照片、表格、公式以及其他各种书面符号或手段。以期有效地展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5)由于科技写作是用文字等书面符号来记载科技信息和客观规律,故必需符合其逻辑性和语言的基本要求,条分缕析、文通字顺,使本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平易可读。6)具有自身许多特殊性。

4.当今的科技写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类型繁杂:科技写作除了传统的专著、论文、报告的写作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情报文献、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府出版物、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科技应用文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写作。2)作者众多3)数量庞大4)更新加快

5)应用缩短6)体裁成熟。

5.科技写作主体的素质:素质,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先天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表现在内外感官,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方面,也称为生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个人天赋禀性经过后天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品质和在各项精神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人们通常说的素质,一般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治素质、文化素质等。

6.写作素质通常是指作者在收集素材、运思谋篇和书面表达等写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对于科技写作主体来说, 要提高自身素质, 重要的是在心理素质、***治品格、学识修养、审美理想四个方面下功夫。

7.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内容很丰富,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对科技写作活动有影响的主要是写作主体的气质、性格、兴趣和情绪

8.气质:是人类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上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过程的快慢、强弱、显隐、灵敏迟钝等。心理学界将人的气质分成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9.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独特的、带有本质属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方面的特征构成:I. 态度特征。II. 意志特征。III. 情绪特征。IV. 理智特征。性格即是上述各种特征的综合体。性格是气质的外在表现,并且有发展或遏制某些气质特征的作用。

10.兴趣: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通常具有四种品质:I. 兴趣的倾向性。II.兴趣的广度。III. 兴趣的稳定性。IV.兴趣的有效性。

11.情绪:字面含义是指一种被激起的心理状态,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情绪都含有三个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关于情绪分类、情绪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在发展之中。但是,情绪对人类所有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却是被反复证实了的。

12.思维与科技写作的关系:1)思维活动贯穿始终2)思维活动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来说,科研工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一方面,它必须遵重客观事实,对研究客体取承认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活动,它又总是和研究者持的认识论分不开的。在科学发展中, 由于科学家在认识上的差异,而造成对同一客体的研得出相反结论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3)写作是思维的手段、是思维的描述工具: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又始终与人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维是认识活动中的核心成分。

13.科技写作中的思维过程:1)选题——创造性思维的运用。2)收集与利用资料—或然判断到必然判断的过程。3)从提纲到执笔——严密的逻辑推理:从拟定提纲到执笔成文,这是写作的主体工作。4)修改与最后定稿——反馈的运用:科技写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工作,从初稿的完成到最后的定稿,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修,要对全文的观点,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调查、补充、完善,不恰当的要删除,修正。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反馈”。

14.在科技写作中的思维特点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即思维活动的复杂性和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1)科技写作中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人的思维活动一般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抽象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抽象思维又被当作逻辑思维的同义语。形象思维则以直觉、形象、想象作为自己认识世界的基础。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科技写作是以揭示、证明事物的某一规律为目的,

这就决定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思维活动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15.逻辑思维的主要方法:1)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它是从个别事实去异求同得出一般的结论。演绎,则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概念、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它通过对个别事物的研究概括出一般原理,它的终点也就是演绎的起点。演绎则是归纳的前导,帮助解决归纳的目的与方向,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其两者是互为补充、相辅为用的。2)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并个别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联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3)抽象与具体:抽象,指思维中对客观事物某方面的属性的认识。具体,则是事物矛盾内部各方面的对立统一在思维中的再现。

16.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学点形式逻辑:学习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原则和方法,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经。2)学点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科学。3)学点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数学逻辑。

17.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培养吸收和储存信息的能力。2)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3)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责任感、顽强的毅力、学习新的科学方法。

18.科技论文按其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两类:1)纯学术性论文:是指科技工作者向科技部门送交的或供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纯学术性论文反映了各学科领域内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它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2)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论文。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是这类论文更突出的作用还是为授予学位提供依据。

19.学位论文又依学位的高低分为三种: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20.学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取得学士称号的一项重要考核。篇幅一般应为1万字左右。

21.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学术水平要高于学士论文,篇幅一般应为2~5万字左右。

22.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应为5万字以上。论文应反映出该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独创性成果。因此博士论文被视为重要的科技文献。由于学位论文都要经过考核或答辩。因此无论是论述还是介绍实验方法、实验装置都要十分详尽。

23.科技写作的意义与作用:1)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2)科技研究的手段3)科技成果的标志:所谓发表,就是把科技成果公之于世。4)科技交流的工具5)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24.科技写作的学习方法与途径:1)应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所谓写作基本功,是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行款格式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篇的训练,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写日记、板报稿、广播稿、读书笔记、书信等方法逐步提高基础写作的能力。2)勤学苦练,多读、多写,多改。科技写作的实践包括读、写、改三个方面。

25.科研课题:是指科研所围绕进行并企***得到解答的某一具体问题。

26.论文题目:通常是科研课题完成之后,在课题基础上,以整个科研成果或其中的某一部分做为论文题目。

27.主题:既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同于论文题目。在课题研究中,主题是指课题研究的结论部分。在论文中,主题是指该论文所提出的论点。所以,主题又称为基本结论或中心论点。

28.选题的基本原则:1)要有科学性。2)要有应用性:所谓应用性,即所选的课题应能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能应用于生产实践。3)要有可行性。

29.选题的具体途径:1)站在前人的肩上,选取“前沿性”的课题。2)人类对自然及自身的认识并不是一次可以完结的,永远处在一个过程之中,它需要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在人们忽略的地方深入探索。3)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有其不足之处,就是同代人也会由于站立的角度及其它因素不同而出现一些偏差与空白。选题时不要轻易放过别人忽略的地方,要能在这些地方寻到矛盾,发现问题,深入进去。被人们忽略的地方是大量存在的。4)从事科研时不应人为地设置不可逾越的禁区,在选题时要敢于从自己熟知的学科跨入到生疏的学科,敢于修订自己原来的计划。5)勇于开拓新领域,善于独辟蹊径6)不要拒绝意外的获取。

30.论文主题的确定:1)论文主题必须明确集中2)要能迅速成文。

31.科技资料的积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所需要的积累,包括思想认识、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资料素材等等方面的积累。

32.积累资料的重要意义:1)掌握了资料,学术上才有发言权:掌握资料,一要多、二要精。“多”,就是所掌握的资料要达到足够的数量。“精”,就是根据选题的需要选择精当的资料。2)资料是形成论点的基础。3)资料是撰写论文的血肉。

33.收集资料的方法:1)直接信息的收集方法:a.在实验中获取直接信息实验。b.调查或考察。C.测量:对实验现象进行定量测量。D.观察。2)选取信息要做到针对性强即针对科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

3)所取得的信息一定是事实:因为直接信息储存于事实中,调查报告必须尊重客观实际的,它得到的结论以调查事实为基础,考察或调查报告是以充分确凿的事实为依据。用事实去阐明道理、说明问题。4)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

34.收集整理资料需注意的问题:1)择其思想精华,增补自己的感受2)择其争议之处,说明自己理由3)收集资料,要广而深4)阅读资料,要详而略5)记录精全:即精当、准确地记录那些令人神思游移的精言妙语,同时尽可能把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作全面记录,不得疏忽遗漏。6)整理资料,要思而辨。

35.文章的结构也叫文章的布局:科技文章的结构就是对以科学技术为内容的文章的组织与构造,也即对要写材料的安排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

36.科技论文写作的特点:1)科技文献相对固定的程式;2)体现内在逻辑:科技文献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靠文献的结构来体现的。在执笔写作开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结构如何安排。结构是文章逻辑的展现。一方面,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它又因每个写作者思维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3)运用标题和序号: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由于电脑排版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上述程式基础上,现在的科技文献多采用如下程式:1?????(标题)1.1?????(一级小标题)1.1.1?????(二级小标题)1.1.1?????(三级小标题)等等。具体编排形式可灵活掌握和运用。

37.科技论文的结构程式:

A. 标 题:标题是文章的总题目,它仿佛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人们可以看到全文的精髓。它可以在文章写作之前拟出,也可以在文章写成之后确定,往往是后者居多。文章的标题,必须简明、确切、具体、传神:a.简明是指用字要少,但这少并不等于简而陋。它必须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少而明确才称的上简明。如果用字少而意义含混,那就宁可多用几个字,以便题目的意义明确。b.确切是指题目的用字一定要准,不能有歧义;若题目有歧义,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这是拟题的大忌。c.具体即确定题目的弊病之一是失之抽象,贪大求全。d.传神是指拟题的技巧。同一内容的文章,可以拟出若干个题目,其中必有一个是能传达文章精神的。它能概括文章的课题,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使论文发挥更大的作用。

B.作者与单位:为论文署名,并标明作者所在单位,是论文的第二大结构程式。它表示作者对论文负责,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成果)的珍爱,同时,当公开发表时也便于科学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也要负学术责任。署名要放在标题之下,独占一行正中的位置上,不应放在文后,也不应用化名和笔名, 这样做往往会给导师或读者带来许多不便。应按其作用和工作量的大小安排名字的次序,工作量相等者则按姓氏笔划的多少排序。

C. 摘要(关键词或主题词):较长的论文一般附有摘要。刊登在正文之前的亦可称为“提要”,正文之后也可叫做“摘录”。摘要不是正文的解释,而是正文的高度概括或浓缩.它是传达全文的主要信息,使读者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所有摘要中,一般不列***表、不引例证、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摘要字数以300~500字为宜,不可过长。在摘要的下方应列出与标题和内容相关的3-5个主题词或关键词。为了加强交流,论文往往附有英文摘要和主题词或关键词。

D. 引 言:引言又称前言或绪论、导语等,是论文的序论部分。其写法如同所有文章的开头一样,要简捷、明快、概括。即要以简练的语言,交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概括地介绍或提示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果。 E. 本 文:本文又称本论或正文,是科技论文的主题部分。论文的重要内容全在这里。由于科技写作的题材极其广泛,不同学科、不同方法的研究都使得论文的写作有所不同。因此,要规定一种万能的本文结构程式是困难的。但本文的写作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归纳起来,可分为理论性的阐述和实践性的阐述两方面。a.理论性的阐述:提出假说的事实的或理论的前提条件 假说的要点,适应范围,论证所据的资料,具体阐述与计算,运用的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等)。结果 理论的内容、规律等。讨论 应用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见解的评价等。b.实践性的阐述包括调查或考察的阐述;实验观察的阐述。 F. 结 论:结论是全文的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结论并不是重述本文中的研究结果,而是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科学的结论,也就是使研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要以本文的论述为基础,但较本文的表述更精炼、更集中、更典型、更有价值。结论的写法样式,要根据作者的写作习惯、风格,文章内容的规定性等不同而异。但是其写作的要求有如下几点:a.要有明显的辩论性b.要有高度的理论性c.要有内在的联系d.要有相对的***性.

G. 谢 词:谢词的文字要简短,致谢的言辞应该恳切和实事求是,而不应该失之浮夸或单纯的客套。至于“拉

大旗当虎皮”的做法,当然是不足取的。

H. 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的正文之后要列出本论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参考或引证的主要的文献资料。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a.表明论文作者言之有据 便于研究相同或相似课题的同行从文献目录中得到启示和进一步探讨。b.表现论文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c.供指导教师或审稿专家了解论文作者对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努力的程度。d.为进行论文答辩向指导教师提供信息,便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I. 目次(目录):长篇论文在标题之后多有目次,并标有页码。

J. 附 录:在论文中不便收录的研究资料、数据***表、修订或再版说明,以及译名对照表等,均可作为附录列文末,以供读者参阅。

38.列出参考文献的要求:1)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依次列出,不以文献的重要程度或名家非名家的顺序排列。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应该是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行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别人不便考证,最好不要列出。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3)列举参考文献时,要标明序号、作者姓名、著作或文章名称、页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等。

39.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1)客观性2)规范性3)科学性。

40.考察(调查)报告的写作:1)前言:基本同实验性论文;2)主体部分需要详细叙述如下问题:对哪些部门或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对被考察的现象和事实作详细说明,指出它们的意义;对上述现象和事实进行分析。3)结论:结论部分是报告的结尾,应列出考察所得的全部结论,并对结论的意义作评价。

41.综述是总结某一科技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做出综合性描述的科技情报文献。

42.综述的特点:综述的第一个特点是“综”,就是说它综合了某一个问题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发展概况,它既有纵的描写,又有横的对比。综述的第二个特点是“述”。所谓述,不仅是指对某一段时期内文献资料的综合描述,而且还是指综述的工作者在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后,对以前的工作适当的评论,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

43.综述的写作要求:破题:综述的开端就要接触到所要讲的问题,绝不能绕圈子。综述的题目是经过仔细选择后确定的,它应当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符合当前生产与科学研究需要,也应能反映全世界的最新科技成就。

44.综述的写法:1)常见的写法是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的。主要讲清下面几个问题:A.课题研究的主要方面;B.历史过程概述;C.已解决了的问题,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等。2)目前发展水平:即要指出目前各国的发展状况,综述的作者往往要概括出当前有代表性的几种型号产品,说明每一种型号的原理、特点和待解决的问题。3)发展的方向预测:通过上述纵、横对比与分析,有可能认清课题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做出较可靠的预测。4)综述中列出的参考文献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人们利用综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根据综述提供的线索去查找原始资料,以便深入研究.

科技科技论文篇3

近十几年以来,现代化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化***,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与新的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行业里的渗进,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将越来越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甚至是工作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作为电视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与受益者,电视技术人员在面对各大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各种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新技术、新设备时,必须掌握主动地位,不断地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广泛地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的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将来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新的形势就为开展专业电视技术的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多要求。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网络***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现场收集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书4、工具书5、系统***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我台的科技情报站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台监委会审批之后,在原有由台资料室转交的部分技术期刊的基础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报站由技术部专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计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达400多册。2000年,又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大家的反馈意见,更改了部分的技术期刊的征订,增订了一批更加符合专业业务需求的专业技术期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共收集了500多份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128册、技术期刊19种200多册,和部分专业论文、系统***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一)关于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我台主要将其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收集工作的具体开展如下表:

(二)在管理上,我台科技情报站采取了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我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备份等检索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术人员的资料查询。

验收盖章每份资料都加盖有“都市频道科技情报站”字样,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同时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与收集前后顺序有关)。同时要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分类(编目、排架)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9个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书4、工具书5、系统***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其中设备说明书及副本、***书、工具书、系统***、技术论文、行业标准、音像资料保存在闭书库中,技术性期刊和产品宣传材料因数量较大、借阅人次多而保存在开架书库。

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唯一对应的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以及借阅情况。电子检索表设计如***一。

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由于电视技术的行业专业性较强,其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同时对新出的资料进行涵盖内容、技术领域、适阅范围等方面的鉴定,以最终确定它是否适合本科技情报站收藏。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科技情报站的建立为我台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集体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站为我台的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自我培训与自我提高、我台系统设备的升级改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以前,我台的设备说明书都由个人自由保管,时间一长资料一多就难免有丢失现象发生。科技情报站建立以后,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近20种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灯光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期刊为我台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余地。另外,科技情报站为每年技术人员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借阅出入的登记

保留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查询,资料的流动性较大,常常是一个人借出库,看完后另一个人又借走,最后却是由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来归还。这样就要求资料管理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借阅出入登记工作,由谁借出就由谁负责。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

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期刊分开管理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在日常设备维护、设备维修以及系统改造时使用到。普通的技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二者分开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重要性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往往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本,丢失后无法补订;而技术期刊是可以日后补订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点也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借出是一般是针对于某一种设备,借出量很小;技术期刊的借阅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借出时常常是几本、几十本,管理起来工作量相对较大。单独保管设备技术资料,可以确保技术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电脑网络检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资料的摘要录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几篇技术文章,在摘要中输入这些文章的题目(和著者),将为以后的专题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查询者只需在检索条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题目中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文章都会被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刊登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数与保存架位。

互联网搜索

在我台内部办公网上的科技情报站中,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有一点是应注意的,科技情报站中只有这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都是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报站的简讯终于他人共享,无形中扩大了收集范围。

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由于我台的科技情报工作由我台的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年终清点

每年元旦或春节期间,资料的借阅量比较少,可要求资料全部归库,集中一、两天的时间对所有的资料(包括备份)实物与电子检索表的纪录进行一对一的清点,确认是否有资料丢失的情况发生。

科技科技论文篇4

科技馆是公益性机构,目前可向国家财***申请的经费主要是运行经费,包括保障运行的基本费用、聘用人员经费、房屋维修改造费、展品维修费等等。运行经费需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申请,财***评估和审批时间较长,仅靠国家财***拨款也只能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行,由于经费跟不上而导致工作的滞后,势必会影响科技馆事业的发展,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科普产业发展之路。科普产业是以满足国家、社会和公众科普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科普产业呈现多样化业态特征,包括科普展教品业、科普***书出版业、科普影视业、科普动漫业、科普玩具业、科普游戏业、科普旅游业、数字科普业、科普创意业、网络科普业等,科技馆业务经过开发与拓展,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科技馆还应重点体现公益性,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益性科普服务”。当今,人们对科学技术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与舒适已深有认识。与此同时,对科普方面的选择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这就给发展科普产业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科技馆是为公众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建立科技馆事业“公益—产业”双驱动发展机制,能够为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科普产业拥有公益性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强调的是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促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发展。

2科普产业发展的基础

科普产业以科普内容和科普服务为核心产品,包括科普内容和科普产品的创造、生产、传播、服务和消费等构成要素。科普产业的核心在于以满足市场领域中的科普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市场经营为手段,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现代科技馆发展科普产业除了靠专职人员承担业务工作,还应该与***府、科学家、产业界以及传媒等形成联合阵营,按照市场的发展规律,进行论证与评估,随着大科普产业同步发展。同时,科普产业的成长,也需要***府制定科普产业发展***策、产业导向***策、市场准入***策等。开发科普产业应该着眼于让消费者获得既方便、实惠,又有效、有趣的科普产品,为此,科普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科普服务必须考虑到公众的需求,如何借助新技术以提高产品品质,在思想的表现力、服务内容的实用性上下足功夫。

2.1***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激发活力,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制定优惠***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支持营利性科普产业,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2.2发展科技馆科普产业要有经营科技馆的指导思想

2.2.1要树立以顾全大局为基础的服务观念。

科技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科普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派生物和组成部分。作为科技馆,如果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就违背了办馆宗旨。要克服短期行为,使科技馆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始终把科普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国家的科技方针、***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2.

2.2要有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开拓观念。

要让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市场不断发展扩大,在了解科技馆相关科普产业市场情况、预测市场未来、分析市场动态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了解公众的需求。以社会满意不满意、观众满意不满意来衡量科技馆的教育工作。

2.3发展科技馆科普产业应具备经营战略

制定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一切从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社会大环境的根本要求出发,尊重客观现实。经营方面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确定目标,准确定位,具有可操作性。科技馆面向的公众多种多样,如何定向、有效地吸引观众,要以科学的市场调查为基础进行严谨的市场分析,从而确立目标市场,拟定相应的营销对策。

3科普产业发展的途径

科技馆在发展自身科普产业时,要注意科普产业的价值与功能是基于丰富多样的科技元素,发掘社会和公众中的消费性科普需求,研发和提供富含科技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并利用市场平台和手段提供给社会和公众。

3.1场馆自身的发展

从兼顾社会公益性和市场化要求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抓经营、搞创收的初级阶段的市场化发展模式。①加强对外联络,积极开展除常设展览的其他门票营销工作。门票销售收入是科技馆自营收入中的重要部分。不是单纯坐等观众上门,而是积极对外联络,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辟客源。②宣传、推介科普展教活动计划。围绕科普主题,拓宽经营创收渠道。如举办各种主题性科普讲座,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的社会热点,请专家作报告或开讲座。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培训,举办夏令营、冬令营,深入基层举行科普巡展等工作。从而促进科技馆展教功能延伸,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同时也拓宽了科技馆创收的渠道。③不断调整展厅的功能,创建实验区、动手区,更新展品进行改造,增加科普表演节目,提高科普的品位,吸引更多的观众。

3.2科普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科普旅游”是以科普为内涵、旅游为载体的活动,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的形式规划与设计。可以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建立长期的共建关系,培养稳定、长期的观众群体。如:与旅行社建立协作关系以吸引外地游客,把科技建设、科学实验、知识讲座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3.3科普影视业的发展

科技馆影院的片源基本来源于从境外购买或拷贝,可以联合影视制作单位开发不同主题的影视作品、科普宣传小片等。科普动漫的发展,针对少年儿童开发科普动画片,例如国内《蓝猫淘气三千问》,就是非常成功的科普类动漫作品,涵盖丰富的科普知识,衍生品也随之蓬勃发展。

3.4科普展品衍生品的发展

科技馆中所有的展品都涉及相当多的科学原理,来科技馆参观的观众,大多喜欢购买一些有关场馆特色的纪念品,全国科技馆的礼品售卖区把展品制作成礼品的只有辉光球、古典数学玩具,少之又少,基本没有开发这类的产品。可以尝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以科普展品原理为基础,研发科普展品衍生品的制作。3.5科普会展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可以用会展的方式进行推广,把科普展会作为科技交流咨询等灵活有效地开展起来,还可以带动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

4产业化发展是根本之路

科技科技论文篇5

科技论文书写格式模板

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 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文摘—以报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写,也可由编者写。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参考文献

科技科技论文篇6

本文作者:李庆涛工作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奖励体制已经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但是奖励体系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科技奖励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科奖励体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奖励结构不合理。第一,奖项数量过多。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2006—2010年,这五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数平均每年在30项左右,国家技术发明奖为50项左右,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多至250多项。仅此三类奖励每年都要超过330项。第二,缺乏人物奖。中国目前的科技奖励体系中,绝大多数是科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的对象都是优秀科技成果,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个人,则作为项目完成者在其成果获奖时给予连带性的间接奖励,对人物的奖励程度总体较低。第三,缺乏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青年科技人员是中国科技队伍的核心力量,也是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推动者。目前,中国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中没有专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置奖项,只有少数社会力量奖项中体现了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尽管一些奖项中的主要完成人包含青年科学家,受论资排辈等各类因素的影响,青年科技人员很难脱颖而出。如何在国家层面上突出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第四,缺乏科技创新团队奖。中国以科技成果为主的奖励中,各项成果上报人数都有了规定,这样难免会忽略一些人的劳动成就。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是一个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贡献有大小之分,但是我们不能只顾及资格老、贡献大的人员,而忽略了整个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培育和成长。第五,缺乏国际性奖励。纵观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奖励体系,都包含了不限获奖人员国籍的国际性奖励。目前,中国仅有一项***府设立的国际科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且其国际权威性不强,国际声望不高,国际影响力也不大。另外,各类奖励评审中只有国内专家,没有邀请相关领域国外优秀专家参与。设立国际奖励,邀请外国专家参与中国科技奖励评审,不仅有利于中国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吸引世界著名科学家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激励国内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竞争,提高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二)社会力量设奖相对薄弱随着中国科技奖励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社会力量设奖已成为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社会力量设奖与***府奖还处于非公平地位,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力量设奖机构一直在200家左右,没有明显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府总是强调***府奖的主体地位,对社会力量设奖主要是进行规范与管理,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设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府奖励派生待遇多,社会力量奖项地位低。目前,各单位在职称评级、职务晋升、津贴等相关的规定中,对获得部级奖励、省部级奖励等***府奖项都有明确激励机制;一些科技工作者获得某项国家奖励后,即使以后不再有新的科技成就,优厚的派生待遇也能够长期维持其声望、地位及科研条件等,容易产生获奖后的“马太效应”。这一方面导致某些获奖者止步不前,另一方面也会严重挫伤那些有贡献却未获奖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削弱科技奖励的激励功能。

完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建议

中国科技奖励体制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新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一)调整科技奖励结构第一,奖励对象要以人为主。改变目前国家科技奖励主要将给优秀科研项目的现状,重点要突出对优秀科技工作者个人的奖励,强化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这样做既有利于在科技领域树立榜样,也能够避免一些“搭便车”行为,有利于净化科研环境,提升科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现象,让科研业绩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增加针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奖励有助于增强其信心,使其获得优厚的科技资源,为其进一步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青年科技人员奖励,在给予奖金和荣誉的同时,要为其提供三至五年的科研经费支持,改善其工作环境,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为中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设立科技创新团队奖。在重视对科技人才个人奖励时,还应注重对科研团队(课题组)的奖励,使那些长期配合默契、科技成就突出的科研集体得到应有的认可。这样不仅有助于团队内部科研人员的快速成长,也将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加入科技创新团队,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第四,增设国际性奖励。当今科技奖励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科技奖励开始积极与国际接轨,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性科技奖励的经验和做法来完善自己。在已有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基础上,增设新的国际科技奖,并使之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权威大奖。这一奖项应该首先在中国参与的区域合作共同体(如金砖国家、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等)中开展,逐步扩大这类奖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其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形成互补作用。(二)积极发展社会力量设奖,合理减少派生待遇随着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奖励在中国科技奖励中的数量和地位应该明显提升,不仅有利于科技奖励体制的完善,也会为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第一,减少***府奖励数量。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国***府奖励每年评定的项目数量在330项以上,从下页表2我们也能看到每年获奖人数多达2300人以上,这样奖励项目多、获奖人数多的***府科技奖励体制,受获奖项目、上报人数的限制,很难做到该奖则奖。这样不仅浪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影响了各类奖励的公平性、合理性、权威性。而且***府奖励派生待遇多,奖励人数、项目的有限性与获奖后的“马太效应”形成巨大反差,极易影响科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既然奖励不能保证全面性,就奖励最突出的科技人员。为此,在调整科技奖励结构的同时,要减少***府奖励设置规模。***府奖励就是要少而精,这样才能保证***府奖励的权威性。***府奖的减少,有利于人们积极关注和重视社会力量设奖,促进社会力量设奖的发展,提高其影响力。第二,科学引导社会力量设奖。***府奖励减少了,要鼓励学术团体、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设置科技奖,发挥社会力量设奖对国家奖励的有效补充作用,激励各学科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多出成果。一方面,***府部门应对社会力量设奖进行依法监督,适度管理。对于遵守法律和规章的社会力量奖项,***府应尽量不干预,使其按照登记的内容规范运作,增强它们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府部门要对社会力量设奖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针对一些非盈利的研究机构。同时,***府应出台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力量设奖(如为捐资的企业减税),保证社会力量设奖资金来源的持续性、稳定性。第三,合理减少派生待遇。科技工作人员在获得科技奖励时,已经获得了物质和精神奖励,如果派生待遇过多容易造成“马太效应”,为此,要逐步调整派生待遇***策。首先,规定科技奖励获得者享受各类派生待遇的年限,最多不能超过五年,五年之后的待遇恢复正常水平;也可采取一次性奖励,而不增加派生待遇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励已获奖者持续努力、不断创新,又能保证未获奖者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提高对社会力量设奖的认可度。在各类派生待遇***策规定中,***府奖励、社会力量奖励应一视同仁,不应有差别或不承认社会力量设奖,这样可以增加科技将工作者获得认可的渠道和方式,也促进了各类社会力量设奖的发展。总之,减少***府奖励数量,促进社会力量设奖,合理减少派生待遇,对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构建中国合理、健全的科技奖励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四、结语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中国科技***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面对目前中国科技奖励体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热情,努力实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再一次飞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科技论文篇7

科技文化是一种生成于科学技术实践的文化,也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也随之兴起,并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样式。所谓生态科技文化,一般有两种理解:“生态科技的文化”和“生态的科技文化”。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态科技文化,指的是基于生态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归依的科技文化。一定意义上说,生态科技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源于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为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于是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这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所谓科学技术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和生态学思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科学价值观的变革、科学世界观的变革、科学观的变革”[5]。走出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呼唤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首先基于人类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生态危机实际上是文化的危机,是不合理的文化观念指导下的恶果。正如有学者所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曾经错误地把它当成了一座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人类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索取,随着家园不断地被自己破坏,人类已经感到生存危机的彻骨之痛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人类砍倒天然林中第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便宣告结束了。”

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既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观念上的转变必然引领科技文化的转向———从传统科技文化走向生态科技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立足于系统整体观的科技文化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思维方式、主张保护自然和环境的科技价值观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代表了未来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要求人们用生态价值观来评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应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科学技术可以改一切的传统科技文化转向主张利用科学技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7]。当今时代,生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从传统科技文化走向生态科技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而科技文化的生态化发展必将影响甚至决定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未来。作为科技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生态科技文化必将成为科技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其一,科学技术在不断演化,生成于科学技术活动的科技文化也在不断演化,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走向生态化,而科学技术生态化必将催生科技文化的生态化;其二,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展开,建设生态科技文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的;其三,科学发展观既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合理性的重要尺度,也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为科技文化的生态化转向指明了方向。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加强生态科技文化研究,在全社会弘扬生态科技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的指导。西方学术界关于科技文化的思想层出不穷,理论派别也是蔚为大观。在这众多的科技文化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文化观以其独到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备受关注,对当今时代生态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弘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科技文化观,它也是科技文化生态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加强生态科技文化研究,在全社会弘扬生态科技文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的指导。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这就要求21世纪的人类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必须以更加负责和慎重的态度全面估价科学技术的环境后果,更加正确地开发和利用科学技术,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绿色化,切实把握生态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总之,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的明智选择,生态科技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必将有力促进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推动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科技文化研究,也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科技文化社会功能研究的新视野:科技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央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尤其是针对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理念。***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深刻总结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思想。***的十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方针和目标要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所谓“文化软实力”,即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是指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以人为主体的蕴涵,并通过人们的活动整合而显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力,其核心是人的素质和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能量。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软实力当然包含科技文化的力量,科技文化软实力是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笔者曾经撰文指出:“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逻辑地包含着科技文化的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打造科技文化软实力,就要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科技文化何以成为一种软实力、科技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特质及构成以及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等。客观地说,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却展现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孙波撰文指出:科技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作为智力支持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和作为精神动力的科技文化软实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文化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笔者认为,科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功能集中表现在:推动科学技术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既定目标发展的导向功能,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功能,引导科学技术资源合理分配、提高科学技术运行效率的增效功能,以及激励全社会特别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为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凝聚功能等。科技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软实力的特质及构成。首先,科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自身的发展中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质,包括普适性、基础性和整体性等静态特质,也包括发展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动态特质。其次,从科技文化特殊样式考察,其软实力构成主要表现在:科技文化价值观念的吸引力、科技文化***策法规的保障力、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的亲和力、科技文化创新氛围的聚合力以及科技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影响力等。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考察科技文化软实力构成,如物质层面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软实力以及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等。科技文化软实力在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注入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科技文化体系,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不断增强全社会对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感,着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三、面向现实的科技文化研究新课题:科技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十坚定地回答了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前进的时代主题,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鲜明标志和集中体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全***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来推进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文化建设逻辑地蕴涵着科技文化建设的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也呼唤着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文化的根基,切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然也离不开科技文化的支撑。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进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建制化社会活动,科学文化也广泛渗透进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之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1]。科技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的基频,科技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代表着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对科技文化的支持程度以及有效需求不同,发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科技文化,因而对科技文化的支持程度越高。由此可以说,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就无所谓小康社会。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科技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也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呼唤科技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弘扬。***的十非常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规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文化与文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现象,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文明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就创造不出高级的文明。今天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深刻的文化反思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没有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也就无所谓生态文明建设。概言之,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崛起的前提条件。

科技科技论文篇8

一、作为科学—技术观的“技术化科学”

在现代科技叙事中,充斥着大量基于科学的技术和技术导向的科学,面对生命技术(biotechnologies)和新材料科学(newmaterialsscience)之类的称谓,人们往往为难以明晰区分科学与技术而倍感困惑。这种困惑的根源在于,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看来,科学主要涉及抽象纯粹的理论知识,技术是纯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这就是源于启蒙理性主义并为逻辑经验主义所强化的基础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一方面,科学是追求自然永恒真理的活动,科学理论知识是对自然实在的镜像式的反映或表征(representation,又译“表象”,两种译法各有其意味,本文中采用“表征”,但在若干引文中为尊重原译也采用“表象”),技术被界定为应用科学;另一方面,虽然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的保障,但经验的获得要么被简化为被动的观察,要么被视为理所当然,工具和实验等技术性因素在经验获取中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在科技通史或科技通论中早就以“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论及科学与技术渗透互动的事实,但这些大而化之的叙事的前提依然是基础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就科学哲学和科学与技术研究而言,对这一科学-技术观的超越经历了一个迂回而趋同的过程。

在科学哲学中,经过后实证主义与新经验主义两次转向,实现了从理论偏向的基础主义到理论偏向的相对主义再到注重科学的技术性向度的科学-技术观的转变。汉森等人阐发的观察渗透理论的论点对中性观察语言的解构以及杜恒-奎因论点对知识整体论的倡导,从内部削弱了逻辑经验主义主张的基础主义预设,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则导致了后实证主义转向。在后经验(即后实证)主义看来,科学共同体将自己的理论表征与其他理论表征相比较,而不是与被观察的、未经解释的世界相对照(劳斯,2004,第4页)。但不论是历史主义或后实证主义,依旧是理论知识偏向的,在科学-技术观上依然重科学理论而忽视工具与实验等技术性论题。后起的新经验主义则既不愿意回归逻辑经验主义坚持的基础主义,又不满足于历史主义和后经验主义的相对主义立场。赫斯(MaryHesse)、卡特赖特(NancyCartright)、哈金(IanHacking)等新经验主义者意识到:技术已经内化于现代科学之中,对自然过程进行技术控制不再是理论发现的副产品;科学或许无法通过实验室环境下产生的理论推演出统一的理论架构,但人们依然可以在发现现象、建构唯象理论、操控自然与获得经验的能力上不断进步。(同上,第9-11页)哈金看到,“值得惊喜的是从17世纪以来,我们居然积累了如此之多的经验知识。”(哈金,载皮克林编著,2006,第32页)他认为这表明实验室仪器能够稳定地捕获和累积物质现象,而导致这种稳定性的原因在于,当实验科学在整体上是可行的时候,它倾向于产生一种维持自身稳定的自我辩护结构。这自然会令人联想到杜恒-奎因论点,但哈金却明确指出,基于心智论的杜恒-奎因论点拘泥于理论论题,而未看到:我们在调整理论与观察的不一致时所改变的不仅是思想,还有我们的世界;如果从物质论(materialism)出发,将论题扩展至思想、事实和制造过程的关联性,杜恒-奎因论点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我们的世界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何以具有如此显著的确定性,而不再止于暗示经验证据对理论知识的不充分决定性。(同上,第32-33页)由此,新经验主义最终超越了基础主义的理论优位的科学-技术观,形成了凸显科学的技术性与物质性向度的科学-技术观。

在科学与技术研究中,经过社会建构论与异质性实践分析两个阶段,实现了从基础主义到建构论的相对主义再到基于异质性技术化科学实践的科学-技术观的转变。早期的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因受到基础主义的影响而鲜有针对科学认知过程和技术实践过程的探讨。在历史主义学派和后实证主义的影响下,科学知识社会学和新技术社会学(如SCOT)分别打开了科学知识的与技术实践的“黑箱”,试***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行动者的力量)还原概念网络与人工物的不确定性的形成、拓展和终结。而这种社会建构论难以克服的悖论是,它一方面导致了相对主义并主张多元主义,另一方面却建立在本质主义的预设之上——将社会利益视为隐藏在科学概念和技术人工物背后的更本质的因素。使建构论得以摆脱本质主义的是拉***尔(BrunoLatour)等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它将科学理解为一种实践过程,从实践要素的异质性出发,关注实验室、仪器等技术性情境,用异质性要素的互动整合描述知识与人工物的建构过程。由此,科学、技术、知识、人工物、文化、社会等要素不再拘泥于逻辑与概念上的分殊,而在实践层面互动整合。正是基于此视角,拉***尔进一步引入了“technoscience”(鉴于这一概念较基础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更为重视物质性与技术的作用,本文将其试译为“技术化科学”)这一实践性概念。以此诠释具有内在关联的科学与技术实践的复杂性与多向性,便带来了基于异质性的技术化科学实践的科学-技术观:一方面强调技术与科学在知识与人工物的建构中整合为同一过程;另一方面坚持物质论立场——“科学与技术通过物质性的行动与力量的相互转换而运作起来,科学表征是物质性操控的结果。”(Sismondo,p66)

技术化科学这一新的科学-技术观的提出,超越了基础主义和建构论的相对主义,使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整合为科学与技术研究。但从哲学或科学哲学的层面来看,其内涵显然远不止于此。在进一步探讨这一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于当代科学哲学的意义之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技术化科学所蕴含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观吗?

二、技术化科学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观吗?

纵观两千年来的科学技术史或者“真理的历程”,从阿基米德的杠杆到波义耳的空气泵,从高能加速器到多莉羊,这些技术与科学的相互交织与结合,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技术对于科学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很多现代思想家并没有无视这些事实。意味深长的是,在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技术研究之前,海德格尔和杜威两位思想大师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阐发过与技术化科学十分投契的科学-技术观,对这些思想资源的回顾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技术化科学这一观念的源流与谱系。

在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与科学的存在论反思中,所持的是一种超验化(transcendentalize)的本质主义立场,其基本理路是:(1)现代的命运取决于现代技术与科学共同具有的“技术之本质”——“座架”(Gestell)——兼具限定(stellen)与促逼(herausfordern)的去蔽(revealing)方式,使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沦为技术对象和持存物(Bestand)(Heidegger,P252-264);(2)然而,其所揭示出的并非存在而只是存在者,现代性的危机源于这种方式遮蔽了其他的去蔽方式,令真理无法彰显,并使存在本身无处安身;(3)由此,即便这个世界有其超验的本质,也跟现代技术与科学无关,从而在根本上颠覆了“科学探究真理,技术应用科学”这一基础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与科学的批判,实质上是从反思的角度论述了他的科学-技术观,其基本论点有二。其一,现代技术与科学统一于现代技术之本质。而在这种超验视角下,科学与技术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他指出:“科学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按地位而论,同样重要的现象是机械技术。但我们不能把机械技术曲解为现代数学自然科学的纯粹的实践应用。机械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的实践变换,唯有这种变换才要求应用数学自然科学。机械技术始终是现代技术之本质的迄今为止的最为显眼的后代余孽,而现代技术之本质是与现代形而上学之本质相同一的。”(海德格尔,1996,p885)在《现代自然科学与技术》一文中,他更明确地指出,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与其说科学是技术的基础,不如说现代自然科学拥有技术化思维的基本形式。(参见Glazebrook,p252)正是在共享“技术之本质”的意义上,“技术将存在揭示为持存物”与“科学将存在表象为对象”互为基础,科学与技术成为相互交织的统一体。

其二,现代技术与科学是一种操控性和制造性的实践。根据《世界***象的时代》的论述,科学研究即“认识把自身建立为某个存在者领域(自然或历史)中的程式(Vorgehen)”,在本质上具有可操控性;而“唯有在自然知识已经转换为研究的地方,实验才是可能的”,因为实验意味着“表象出一种条件,据此条件,在其过程之必然性中的某种运动关系才能成为可追踪的,亦即通过计算事先可控制的。”因而,内在于现代技术与科学的“技术之本质”,导致了世界成为***象和人成为主体这两大相互交叉、决定了现代之本质的进程,此进程就是作为***象的世界被征服的过程,其中“***象”(Bild)的内涵是“表象着的制造之构***”。(海德格尔,1996年,P887-904)

与海德格尔相反,早在1929年,杜威就在《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中从正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首先,他将科学视为一种借助行动来进行认知的知行合一的探究活动。他认为,科学认知过程事实上已经废弃了对知行界线的划分:“知识必须有观察而观察是深入自然界所知对象之中的”(杜威,2005,P165);“实验的程序已经把动作置于认知的核心地位”(同上,P26)。其次,他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控制,知识的价值取决于操作结果。他指出:“思想的任务不是去符合或再现对象已有的特征,而是去判定这些对象通过有指导的操作以后可能达到的后果”(同上,P104);“知识的准绳在于用来获得后果的方法而不在于对实在的性质具有形而上学的概念”(同上,P170-171)。

在杜威的思想中,渗透着两种基本的哲学立场。其一为反本质主义。他将那种认为科学的发现揭示了最后实在和一般存在的固有特性的见解视为旧形而上学的残余,并对哥白尼***做出了反本质主义的诠释:“我们并不需要把知识当作是唯一能够把握实在的东西。”(同上,P227)也就是说,基于知觉和经验的知识观念,不应该被视为被知觉和被经验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形而上学本质,不可以上升为形而上学的独断。其二为实用主义的实在论。他认为,认知活动意味着一种存在与另一种存在的交互作用。认知者在世界之内,其所经验的世界就是一个实在的世界(realworld),但其原始状态并非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所经验的对象唯有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才可能被赋予以形式和关系,实在因此得到重构并可能被纳入受控制的变化进程。他认为,真正可与哥白尼***相媲美的哲学变革在于:放弃本质主义并诉诸经验实在,不再试***通过把握本质而获得绝对的确定性,转而运用主动控制调节的方法寻求高概率的安全性,即把判断的标准从依据前件转变为依据后果,从无生气地依赖过去转变为有意识地创造未来。(同上,223-224)

三、非表征主义的技术化科学意象

杜威的反本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实在论观点发表多年之后,在科学哲学和科学与技术研究中,才开始反思杜威拒斥过的知识的表征主义模式。所谓知识的表征主义模式是基础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在认识论层面的表现,可上溯至西方哲学的源头,其大意是:我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表征,但世界又***于我们对它的表征,因此知识所关注的是如何才能抵达那些被设想能与表征相符合的事物(劳斯,2004,p2-3)。在这种对于知识的镜像式的理解模式中,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悖论:一方面,为了保证表征的无误,认知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并反映认知对象或所与(given);另一方面,在表征的过程中,认知主体又必然有其自身的视角并受到工具(即便这种工具拥有超越的透视功能)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受到这种观念影响的传统科学哲学虽然曾经在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中收获颇丰,但在其内部的知识整体论和历史主义学派的冲击下,作为其预设的经验论的基础主义和超历史的真理观不得面对相对主义的挑战。

在这一挑战下,科学理论不再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具有真理性的、与世界相符合的表征,也不再拥有绝对优先的地位。这迫使科学哲学领域内外的一些学者或者视技术为科学的内在要素,或将技术与科学整合进异质性的实践网络,或将技术与科学统一于人的知觉层面的现象,开始从新经验主义、科学与技术研究(如后SSK)和现象学等不同的视角关注“作为技术的科学”(scienceastechnology),不再将技术视为低科学一等的“科学的应用”,而从技术与科学相互交织(interwoven)的角度统观二者,形成了一组不同于基础主义的科学与技术意象的非表征主义的技术化科学意象。

1、从实验实体到现象创造

面对基于后实证主义和建构论的相对主义的挑战,新经验主义的基本策略是诉诸实验以拯救实在论,强调实验实体与现象创造,这使狭义的技术化科学的意象——作为实验科学的意象得以凸显。

针对由相对主义激发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哈金(IanHacking)提出了实体实在论。他指出,关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探讨大多拘泥于理论、解释和预言等层面,在这些层面上的争论必然是没有结论的。只有在实验等技术实践层面,才可能为科学实在论辩护,并且这种实在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关于理论和真理的实在论,而是关于实体(entities)的实在论。哈金认为,尽管两种实在论看似孪生关系,但事实上大多数实验物理学家都是实体实在论者而非理论实在论者。在实验物理学家看来,电子不是理论实体,而是实验实体;当他们承认电子和夸克真实存在时,是因为对这些原则上无法直接观察的实体的有规则的操控,能产生出新的现象,并引向对自然的新探究。在他看来,干预与制造都是形成实在的素材(stuff)。他从培根的思想中看到,实验者之所以相信实体的实在性,是因为他们能把握实体具有的因果属性(casualproperties)并将其用于干预自然。一些实体在发现之初,不过是假设的实体,而一旦掌握了它们所具有的因果力量(casualpower),就可以用它们建造一些实验设施并产生新的效应,实体因此变得真实。(Hacking,1983a,p71-87)在实体实在论的基础上,哈金又提出了现象创造的论点,强调实验现象是由科学家创造的。他拒斥了“实验科学家发现世界中的现象”这一刻板意象,并指出“实验就是通过创造和制造获得精致而稳定的现象”,而现象是“公开的、规则的、可能是规律般的,但也可能有例外的”(Hacking,1983b,,p222,230)。他认为,有史以来在实验室中首次产生的现象就是制造出来的,如霍尔效应就是由霍尔在实验室中创造出来的。当然他也注意到现象创造不等于物理实体的创造。

对此,哈雷(RomHarre)也主张,论及真实世界的行动与实体时必须研究实验,科学之所以有所发现是因为它能制造人工物,研究者训练有素的行动是实验现象与自然的因果属性的中介;并且实验现象不能纯化为仪器探测的语用(pragmatics)关联,实验室技能不可通过归纳论证模式加以还原。他强调,在当代科学中,科学发现所与(given)实在而技术仅以造物为旨归的二分已经消弭,真实世界的因果属性是某些实体在一定条件下可探测到的能力(capacities,此概念在卡特赖特处得到发挥),只有透过恰当的仪器才能揭示实验现象的因果机制进而驱使自然释放其能量。(DanielRothbart,GeneralIntroductionin:Harre,ppⅷ-ⅸ)显然,正是实验实体的功能性的呈现和发挥使其得以证明自身的真实性:一方面支撑起理论实体对世界的结构性描述,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可以揭示的现象的范围及其深度。实验科学中涉及的实体和现象的内在的功能性和技术性是使其成其为科学的前提,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实验科学是技术化科学。

2、从实验室科学到实践的冲撞

拉***尓等人倡导的实验室研究和渗透于技术化科学概念中的异质性实践分析方法激发了后SSK研究,形成了整合性的科学与技术研究进路,也带来了广义的技术化科学意象——“实验室科学”或作为实践和文化的技术化科学。

拉***尓在《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1987)一书中提出了技术化科学这一概念,旨在描述“正在形成的科学”(scienceinmaking),并冀***以此涵盖所有与科学或技术实践相关的异质性要素。他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在符号学的意味下考察了各种人和非人的作用要素的相互作用,从文本到实验室再到自然,将其诠释为一种以技术为中介并负载权力的创造和解决争端的社会建制。显然,他所说的技术是一般的操作和制造意义上的。一方面,作为中介的实验室是产生记录的地方,但我们并不是通过仪器直接把握自然,而是对仪器所显示的可视的内容进行解释。为了减少不同解释间的冲突,实验室会引入新仪器,直到就解释达成某种共识。因此,人们所说的自然或科学事实并不像传统科学观所声称的那样——被发现、***于科学解释而存在并作为科学争论的裁判,而是恰恰相反——科学事实是在实验室中建构的,是实验室与权力关系相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科学并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一种大规模的知识生产机制;当人们使用“科学和技术”这一虚构的概念来谈论科学活动时,会形成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少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担负着生产事实的全部责任。(拉***尔,2005,第289页)

技术化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不仅仅指涉内在于当代实验科学的技术性,而意在进一步揭示当代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异质性的社会文化实践。在拉***尔等人的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实验哲学家哈金从对科学实验的关注转向对“实验室科学”的讨论,并与皮克林(AndrewPickering)等人共同开启了后SSK研究。在哈金看来,“‘实验室’(laboratory)是一个远比‘实验/试验’(experiment)严格得多的概念”,“实验室科学在孤立状态下使用仪器去干预所研究对象的自然进程,其结果是对这类现象的知识、理解、控制和概括的增强。”(哈金,《实验室科学的自我辩护》,载皮克林编著,第36页)而引入这一概念辨析的根本原因是,实验室科学能够较实验科学承载更多的实践与文化意蕴,以此为要津,可以透过实验室之中和实验室之外所有可见的异质性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将科学理解为一种实践的过程。(皮克林编著,中文版序言第2-3页)正是在此意义上,实验室科学呈现出广义的技术化科学意象——作为实践和文化的技术化科学。

沿着后SSK的脉络,其代表人物皮克林运用“实践冲撞”的概念,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作为实践和文化的技术化科学的意象。大抵受到德勒兹的影响,皮克林一反西方对隐藏于世界背后的永恒秩序的追求,转而主张一种基于人与物的力量(agency)的实践冲撞(mangleofpractice)所带来的开放式的世界场景。他指出,我们不应该认为世界是由隐藏的规律控制的,不应只关注表征,因为那样只会导致人和事物以自身影子的方式显示自身,即便是科学家也只能在观察和事实框定的领域中制造知识。而真实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力量,始终处在制造事物(doingthings)之中,各种事物不是作为人的观察陈述而依赖于我们,而是我们要依赖于物质性力量,人类一直处在与物质性力量的较量之中(皮克林,2004,第6页)。因此,应该超越仅仅作为表征知识的科学,运用操作性语言(performativeidiom),把物质的、社会的、时间的维度纳入其中,将“科学(自然包括技术)视为一种与物质力量较量的持续与扩展。更进一步,我们应该视各种仪器与设备为科学家如何与物质力量较量的核心。作为人类的力量,科学家在物质力量的领域内周旋……构造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捕获、引诱、***、吸收、登记,要么使那种力量物化,要么驯服那种力量,让它为人类服务”(同上,第7页)。在他的论述中,有一种德勒兹式的后人类主义存在论,即主张以人和物的非二元论组合来取代人类在历史行动中的中心地位。在作者看来,这不仅仅凸显了技术化科学的文化实践意象,更昭示着技术化历史这一后人类情境。3、从知觉拓展到工具实在

现象学作为一种欧陆的思想资源更倾向于将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整体现象加以考察,也就是说在相关的语境中,提及科学往往也包含了技术,谈到技术并不排斥其科学内涵。因而,在现象学乃至解释学层面更易于呈现技术化科学意象。

在科学哲学中,克里斯(RobertP.Crease)曾用现象学的方法探讨过实验(Crease,1993)。他将实验类比作表演(performance),认为其所上演的是自然之剧(playofnature)。他从胡塞尔的知觉现象的双重视域(内与外)出发,结合杜威的科学探究观,将科学实体视为可以运用可读技术加以把握和探究的现象。在后SSK谱系中,论及实验室作为解释科学成功机制和过程的场所时,诺尔-塞蒂娜(KarinKnorrCetina)放弃了理性或合理性等视角,转而诉诸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自我-他者-事物”(self-other-things)系统和科学所制造的现象域(phenomenalfield)在形式上的重组。她认为,“对于梅洛-庞蒂来说,‘自我-他者-事物’系统并不是***于人类行动者,***于主观印象,或***于内在世界,而是一个被经历的世界(world-experienced-by),或与力量者相关的世界(world-related-to-agents)。实验室研究所暗示的实验室是一种改变与力量者相关世界的手段……它改进了与社会秩序相联系的自然秩序。”(诺尔-塞蒂娜,《睡椅、大教堂与实验室》,载皮克林编著,第122页)这种改进依赖于自然对象的可塑性:实验室很少研究那些仿佛是在自然中显现的现象,而大多研究对象是想象或视觉的、听觉的或电的等的踪迹,并进而研究它们的构成、提取物和纯化了的样本;以天文学为例,随着观测仪器和信息处理手段的提升,天文学正在从观测科学转变为处理影像的实验室科学。(同上,第133页)

伊德(DonIhde)的现象学意味的工具实在论所彰显的也是技术与科学相互会同的意象。他认为,假如人们可以借助仪器拓展知觉,即便是一些涉及高深抽象理论的科学研究也是与知觉高度相关的,甚至可以在知觉层面使人的身体获得拓展,而涉身(embodiment)于最前沿的科技现象之中。(ValDusek,pp22-23)他运用“知觉解释学”的方法将身体对世界的知觉与解释结合起来,由情境主义的方法揭示了作为经验中介的科学工具如何创造出新的知觉,并获得了工具实在论的立场:科学是一种解释学实践,依赖工具对事物的科学分析,真实的世界只有当其为科学工具所构建时,才成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他十分重视可视性,进而主张科学的视觉主义(scientificvisualism)。他指出,X射线、CT、MRI、声纳等***像技术使得事物变得可视,甚至像文本一样可读。在较弱的意义上,这种视觉主义的工具实在论认为,已经有越来越多实在被工具转换为***像。在较强的意义上,则意味着工具可以使得其他不可视的实在变得可视。这些科学透视装置不仅意味愈来愈多的科学的对象得到显示,还可能塑造和改变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伊德也谈到了技术建构(technoconstruction)。(Ihde,1999,pp158-177)伊德的研究再次表明,在现象学层面科学与技术可以在现象域整合为技术化科学。

四、面向技术化科学的科学哲学观

在对作为科学-技术观的技术化科学和非表征主义的技术化科学意象的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技术化科学这一观念能否给我们带来一套新的科学哲学观念?

首先值得思考的是,技术化科学这一视角对物质性与技术性的强调有何存在论意味?在当代相关研究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杜威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诺尔-塞蒂娜(KarinKnorrCetina)在《知识的制造》中声称,实验室科学是关于可以制造什么的科学而非什么***存在的科学。哈金在《实验室科学的自我辩护》中强调,他的主题是物质论的,其中只有一点与被称之为“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相冲突,即“实在论者通常设定科学的终极目的或终极理想是‘获得一个关于宇宙的真理’”(哈金,载皮克林编著,2006,第34页)。他认为,“理论不能在与我们所期望它们对应着的一个被动世界中得到检验,我们不能形式化一些猜想,然后去考察他们是否为真的”,“我们的理论至多对于那些从仪器抽象出来的现象来说是真的,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就是为了更好地契合理论”(同上,第59页)。哈金和卡特赖特都曾表示,高能物理之类的理论只能在实验室中严格成立。这些观点表明,至少在实验科学或实验室科学中,科学知识是关于那些可以用于制作的自然物的知识,其目标不是(或不必要)由理论知识上升到真理性认识。人们很容易由此联想到实用主义,但根据艾慕士(S.Morris.Eams)的观点,实用自然主义(pragmaticnaturalism)能够更确切地涵盖通常被称为实用主义的美国哲学运动(艾慕士,序论第1页)。其中对自然主义的强调在于凸显人对自然的适应(adjustment)——顺应(accommodation)与改造(adaptation)(同上,第33页),透过这一立场,可以从人在世生存的视角反思技术化科学。

实用自然主义较一般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更关注人的在世生存,并与海德格尔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简称“在世”)的思想具有类似的存在论(ontology)视角。在此视角下,人(此在)首先要应对(dealing)最为切近的周遭世界。在这种应对中,我们并非被动的观察者,而是现实世界的主动参与者。人(此在)周围的事物首先不是作为感知和认知的客体出现,而很自然地成为与日常实践相适切的工具性对象——最切近的应对方式并非一味地进行知觉的认知,而是操控事物并加以使用之类的操劳,这种操劳有其自身的“知识”(海德格尔,2006年,第79页)。基于人的在世生存的存在论是局域性的(regional),从这种存在论出发,认知对象乃至知识观念都不必纯化和提升为形而上学层面的实在(reality),人们只需在现象层面视其为局部实在(localreality)或情境性(contextual)的“现实”(actuality)。人们不再孤立地追问,认知对象是否***于我们而存在?知识能否用于表征某种真正的实在?探求知识的直接目的转向以知识对象为手段带来行动上的差异或产出更多可以作为手段的知识和知识对象,即认知服务于行动并与行动整合为一体。

技术化科学所蕴含的科学-技术观与基于行动导向的知行整合观是契合的,这种契合或许与传统的科学哲学对科学的理论化、知识化解读大异其趣,但却更接近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或实验室科学的真实情境。在实用自然主义的影响下,包括新经验主义在内的很多科学哲学研究事实上都是以技术化科学为背景而展开的,我们不妨称之为面向技术化科学的科学哲学。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它们在科学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方***层面带来了哪些新的研究纲领?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尝试性回答,并以此作为本文的开放性结论。

(1)在形而上学层面,反对基础主义(fundamentalism),支持局部实在论(localrealism)。启蒙运动以来的基础主义的理性科学观将科学视为一种揭示所有自然现象背后的宇宙真理的独特的理性活动。但卡特赖特和吉尔(RonaloN.Giere)等人认为,这种科学观并未真实地反映科学家的探究实践。如果认真研究科学家在某些特定领域中建立抽象程度不同的模型和理论时真正做了些什么,就不难发现,科学所面对的不是基础论预设的理性化的世界——一个受系统的或齐一的规律(law)支配的统一的世界,而是一个斑杂的世界(adappledworld),科学家们只能获得适用范围有限的经验定律和模型,通过定律拼凑(patchworkoflaws)建立起非金字塔式的定律系统(卡特赖特,第25-36页)。值得指出的是,基于自然主义的立场,他们虽然不赞成形而上学的实在论(metaphysicalrealism)并质疑一切先验的宣称,但并未因为反对基础论的科学观而否定科学的实在性,或走向建构论的相对主义(constructivistrelativism)。他们所认同的实在论是局部实在论,其基本辩护模式是:我们通过局部科学活动可以进行预测、计划、操控等一系列活动,如果这些活动的对象不是某种实在,所有的活动会是不可能或难以想象的。(同上,第25页)

(2)在认识论层面,强调认知与操控的同一,主张透视主义的操控性认识论。杜威曾经预言:如果将认识中的“所与”(given)称为“被采取的”(taken),整个认识论可能会完全不同(杜威,2005,第136页)。古德曼(NelsonGoodman)也曾经指出:“规律的发现涉及草拟,模式(Patterns)的识别与构想和强加(imposing)高度相关,理解与创造同行。”(Goodman,p22)如果强调认知与操控的同一,就意味着操控不仅是认知的手段也可能与认知的目的发生关联。正是由于认知与主体的行动及目的相关,任何表征与干预的过程不必是绝对或唯一的,其认识论是操控性的和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乃至多元主义)的:某人S为了对A施行某种操控M而以B表征A,其中,A可以是自然实体,也可以是人工实体等各种实体及其混杂(hybrid),B所揭示出的命题或模型能够使S把握B的某些因果属性,以便实现操控M。科学中最常用分析方法(analyticmethod)也基于这种操控性的认识论:“要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我们把事物拆分成更基础的部分;要控制一个情境,我们把这些部分组合起来,并重新安排这些部分,它们一起作用时使事情如我们所愿地发生。”(卡特赖特,第97页)但这些都只是原则上的宣称,如果仅仅将科学观的重心从表征的一方移到操控一方,最多只能重申罗蒂的断言:所谓知识的“力量就是存在在那里有待人们去认识的一切——断言‘知道X’等于断言‘能够用X做些什么或对X做些什么?”(罗蒂,2003,p30)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我们何以找到那些因果属性,进而“能够用X做什么或对X做什么”?而这是方***层面所必须回应的。

(3)在方***层面,注重操控性(manipulability)因果观和溯因法(abduction)。恰如杜威所言:“科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动力因(efficientcause),而不是目的因(finalcause),在于寻求事物的外在关系,而不是寻求固有的形式。”(杜威,第78页)这里的外在关系应是科学方***的着力点所在,即在操控之前或操控过程中,要对操控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所了解。这就涉及所谓因果属性或因果力——只有把握实验实体的因果属性,才可能以它们为工具展开深入的探究。对此,有关因果性与操控相关联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值得关注的思想资源包括冯.赖特(VonWright)等人对因果性与主体作用(causationandagency)的讨论,以及伍德沃德(JimWoodward)最近提出的操控性的因果观。

冯.赖特很早就提出,可以用主体(agents)的作用来界定因果性:“P是一个与q相关的原因,q是一个与P相关的结果,当且仅当通过做p,我们能导致q,或者通过抑制P,我们能消除q或阻止其发生。”(转引SosaandTooley,p16)尽管其中的操控性的概念在科学家思考因果解释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一直不为科学哲学与哲学界所重视。伍德沃德在2003年出版的《使事情发生》中指出,造成这一漠视的原因在于哲学家依旧持纯科学与应用科学(技术)截然二分的观点,而未看到科学中的因果解释往往与对自然的操控和改变相关(Woodward,2003a,pp9-11)。

伍德沃德认为,在表征主义的实在论那里,因果往往诉诸于形而上学层面,故容易受到工具主义的攻击,作为其对手的工具主义者则只谈关系,而回避因果性。但作为一名工具实在论者,他坚持任何科学理论如果要证明自己是真实的,都不可避免地要提出因果主张(casualclaims):如果某个反事实条件改变了,可能会发生什么。(Woodward,2003b,p115.)在背后支撑这种主张的,就是某种相对稳定不变的因果关系,而且并不定需要诉诸规律、跟踪时空过程或把握整个系统也可能获得这种因果关系,即可以从模态或反事实条件出发,依据对条件的操控(manipulation)以及结果的获得来寻找原因:

声称X导致Y意味着,至少对于某些个体而言,在适当的条件下(可能包括的操控是使其他变量取某个值而保持不变,以与X区分),他们有可能操控X所拥有的某些值,以改变Y的值或者Y的可能分布。(Woodward,2003a,p40)

这种与主体作用(agency)相关的操控性因果观中所内涵的就是寻找因果属性、建构因果力的方法。正是由于物质性的操控力量的介入,使人们得以超越纯粹的逻辑与认知层面,而不断构建出操控性的因果关系,甚至形成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果链。这令人回想到杜威意义上的哥白尼***:“在知识中,原因变成了手段,而效果变成了后果,因而事物有了意义。所认知的对象是经过有意的重新安排和重新处理过的事前的对象,也是以它所产生的改造的效果来验证其价值的事后的对象”(杜威,第228页)

在操控性的因果关系的构建中,探究新的原因(或需要揭示的因果属性)的对于技术化科学的运行尤为重要;而新的原因的寻求,又是一个由(新的或重新组合的)物质性操控力量所引入的试探性行动与有助于形成假说的推理方法相结合的过程。关于后者,值得关注的是在最佳说明推理等领域得到应用的溯因法(abduction,又译假设推理、诱设法、外展推理等)。这个方法是皮尔斯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相关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推理形式是:

令人惊讶的事实C被观察到了,

而如果A为真,C当然会发生。

因此,有理由猜测A为真。(转引Clarke,p11)

在皮尔斯看来,现代科学是实验性的,“溯因法”是一个形成“假设”的关键过程,是唯一能够导出新概念的“逻辑运作”(logicaloperation);“演绎法”证明出某些东西“必然是”(mustbe),“归纳法”表明某些东西实际上运作着;“溯因法”仅仅提议说某些东西“可能是”(maybe)。(转引自古添洪,第41页)。值得注意的是,皮尔斯是在讨论认知与视觉判断的关系时提出溯因法的,可能正是由于这一渊源,它在基于模型的推理、可视化、仿真的哲学研究中倍受青睐。

如果将溯因法与操控性因果构建相结合,就有可能建立起基于现象外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关系的因果链。显然,这类因果链首先是相对于实验实体而不是理论实体而言的,是技术化科学得以重构世界和操控环境的基础,它们恰似莫比乌斯带,能够使原因与条件、规律与规则相互转化,将技术与科学内在地整合为不可分割的技术化科学。这种面向技术化科学的科学哲学观不仅有助于把握当代科技的真实过程,还使我们能够通过对可错的操控性因果链的追问,审视技术化科学中所渗透的内在风险和价值负载。

参考文献:

艾幕士:《实用自然主义导论》,2000,朱建民译,台北,时英出版社。

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古添洪:《普尔斯》,台北,东大***书公司,2001。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孙周兴译,199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陈嘉映,王庆节译,2006。

南希.卡特赖特:《斑杂的世界:科学边界的研究》,王巍,王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布鲁诺.拉***尓:《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刘文旋,郑开译,东方出版社,2005。

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治哲学》,盛晓明,邱慧,孟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治和法律哲学》,黄勇编,张国清译,上海译文,2003。

安德鲁.皮克林编著:《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邢冬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Clarke,S,2002,RecentThemesinthePhilosophy:ScientificRealismandCommonsense,Kluwer.

RobertP.Crease,1993,ThePlayofNature:ExperimentationasPerformance,IndianaUniversityPress.

ValDusek,2006,PhilosophyofTechnology:anIntroduction,Blackwell.

TrishGlazebrook,2000,Heidegger’sPhilosophyofScience,FordhamUniversityPress,NewYork.

NelsonGoodman,1978,WaysofWorldmaking,HackettPublishingCompany.

RomHarre(2004),Modeling:GatewaytotheUnknown,Elsevier.ppⅷ-ⅸ.

MartinHeideggr,TheQuestionConcerningTechnology,inRobertC.ScharffandValDusek(ed.),2003,PhilosophyofTechnology:TheTechnologicalCondition:AnAnthology.

IanHacking,1983a,ExperimentationandScientificRealism,PhilosophicalTopics,vol.13,no.1,pp71-87.

IanHacking,1983b,RepresentingandIntervening:IntroductionTopicsinthePhilosophyofNaturalScie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DonIhdeandEvanSelinger(ed.),2003,ChasingTechnoscience:MatrixforMateriality,IndianaUniversityPress.

DonIhde,1999,ExpandingHermeneutic:VisualisminScience,NorthwesternUniversityPress.

SergioSismondo,2004,AnIntroductionto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Blackwell.

ErnestSosaandMichalTooley(ed.),2002,Causation.OUP.

科技科技论文篇9

论文摘要:科技翻译是把国内外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本文针对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专业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等

新经济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及持续化。2l世纪,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高达60—8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即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一场科技的竞争。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对以科技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更广阔和更深层面的交流合作及信息共享。科技翻译是把国内外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科技翻译作为各国科技工作者之间学习探讨包容吸收他人先进技术的一座桥梁,在促进国际信息交流乃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翻译也将融入国际市场。科技翻译应如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科技翻译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从新经济时代下对科技翻译工作者新挑战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科技情报翻译的大环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素质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经济时代对科技翻译工作的挑战

科技翻译就是把国内外高新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地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加广泛,科技翻译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大。科技翻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水平。科技创新需要高水平的科技翻译,机械工业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将***纸技术资料的翻译、转换作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关键环节,将翻译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日本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二战后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大量翻译转换、消化吸收,提高了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所以认真研究科技翻译工作,提升科技翻译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经济时代的需要。

因此,科技翻译要向信息嘏务业延伸,科技翻译人员必须树立为科技服务的意识,将有应用前景的科技资料翻译整理出来,供科技人员参考和领导决策。这就要求加强科技翻译队伍的组织领导,打破效率低、分散和个体操作的小作坊翻译方式。加强横向联系,逐步形成翻译网络和群体优势。与此同时,要加快提高科技翻译人员的素质,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提高翻译效率。科技翻译作为科技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全球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对科技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须有一支熟悉翻译资料的背景知识和专门术语、具备广博的科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科技翻译队伍,才能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在新经济时代,人们对翻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目前在我国翻译队伍中,人数最多的是科技翻译工作者,与目前市场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也是科技翻译工作者。然而,当前科技译文的质量仍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新经济时代,对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科技专业知识更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

1.科学素养

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人员应有科学意识,知识渊博,涉猎多门学科,了解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知识、概念、术语不断涌现,同一单词在不同领域里表达不同的意思,专业不同,意思迥异。如:leader,(机械)导杆,(电力)引线,(电影)片头。因此,如果没有广泛的科技知识,不掌握较多的科技词汇和专业知识,从事科技翻译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科技翻译的多学科性质决定的。如果不熟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就不可能翻译好有关该学科的资料。要译好有关学科的文献(如论文、技术资料、招投标文件、技术规范、产品说明书等)将是困难的。如commonlaw应译为普通法,而不懂法律的译者会译为共同法。把“胃舒冲剂”译成StomachComfortableLotion”,则大错特错,贻笑大方。造成这种误译的原因就是译者对专业术语不熟悉,对专门术语信手乱译、乱造词,使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再如水利水电行业涉及水文学、气象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测量学、水力学、岩土力学、电工学和土木建筑等基础科学,及与水法、水利规划、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水利机械、机电与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高压输电、电信、计算机、大坝监测等几十门专业。要做好水利水电方面的科技翻译,译员应熟知上述专业知识,译文读起来才有专业味道;否则,不能充分体现技术文献中的“科技语言”,影响译文的表达和质量。

2.专业能力

科技科技论文篇10

很多人听到要写毕业论文这个事情就感觉头皮发麻,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实习的同时做这样一项有些困难的事情。而且毕业前夕很多同学还有其他工作,并且完成实习报告。一边工作一边进行论文写作,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今天笔者就先和大家聊一聊科技论文首创性特征的内容,以求对大家论文写作有些帮助。 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和有效性,这也就构成了科技论文的基本特征。 首创性——这是科技论文的灵魂,是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特征所在。它要求文章所揭示的事物现象、属性、特点及事物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见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必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对前人工作的复述、模仿或解释。 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本身就不知道论文是做什么的,也没有写过论文,现在还要在工作的空余时间完成这项挑战更让大家觉得难上加难。其实论文虽然很困难,但并非不可克服的。不管是毕业论文还是学术论文,它都是有写作技巧的,只要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技巧、注意事项、论文结构等内容,完成论文写作,不是不可实现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科技科技论文10篇

学习

服装统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服装统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服装出入库自动统计表,服装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大类所含专业学制招生计划招生省份美术学(师范)/四年61浙江、江苏、安徽设计学类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展示设计、鞋靴设计)四年157

学习

村组织整改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村组织整改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村组织设置存在问题整改措施,村级组织整改实施情况怎么写。二、基本原则(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区农业发展规划,系统规划我区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改造方案,做到村庄改造与区域整体规划相结

学习

技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技术论文范文大全,技术资料方面论文的题目。WiMAX全称为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中接口标准。WiMAX是IEEE802.16

学习

学校校长暑假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校长暑假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培训班校长暑假工作计划,学校暑假假期工作计划。大同市教育局关于2021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暑假时间的通知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根据省教育厅相关精神,结合我市教学进度,现将

学习

科技实践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实践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技实践小论文,科学实践类论文范文。“精细农业”研究的***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

学习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能耗统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能耗数据管理工作总结,今年能耗汇报材料及明年工作安排。1.1常数类型常数类型是指预测量与产量、工序/子工序的生产状态、检修计划等相关参数没有关联,预测值为同一常量的模型。一般来说,所有日

学习

科技制作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制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技发明制作类论文范文,科技小论文和科技制作方法。二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制作要求科技论文的标题是其基本思想的浓缩与概括。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

学习

艺术培训校长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培训校长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艺术培训校长职业规划,艺术培训校长年度计划表。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植物的种苗、园艺产品的生产、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的采收与采后处

学习

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和教育论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的体现!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安排思路应遵循:小学要培养

学习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寄宿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寄宿制高中校长工作计划。二、补助对象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家庭贫困且边远的农牧民子女寄宿制学生。我县实行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寄宿

学习

科技论文总结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论文总结10篇,内容包括科技的论文范文4篇怎么写,科技论文发表期刊。为了研究国内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计量指标的关联性,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骨科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

学习

学业导师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学业导师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高中生导师工作计划,导师工作计划书范文。-学年上学期教师培训计划一、培养目标1.培养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式的优秀教师。2.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3.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

学习

科学科技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科技论文10篇,内容包括100篇科技论文,科技论文与科学论文区别。

学习

煤矿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煤矿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煤矿论文发表期刊,煤矿专业技术论文范文。国家制定了许多关于煤矿矿井的机械电气设备管理制度,以保证煤矿企业安全地运行,但很多煤矿企业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并不按相应的规范进行监督管理。有的企业制

学习

技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技术论文范文大全,技术资料方面论文的题目。WiMAX全称为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中接口标准。WiMAX是IEEE802.16

学习

科技实践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实践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技实践小论文,科学实践类论文范文。“精细农业”研究的***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

学习

科技制作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制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技发明制作类论文范文,科技小论文和科技制作方法。二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制作要求科技论文的标题是其基本思想的浓缩与概括。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

学习

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模板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毕业论文,生产运营管理小论文题目。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汽车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

学习

世界科技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科技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技发展史论文1篇,中国科技论文大全。在国外,评价一名学者的学术成果,通常评价者会阅读论文本身,评价学者的学术贡献,关注其研究的原创价值;可在我国,则只是看在哪个刊物上。有研究者对过去20年的诺贝

学习

科技统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统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科技工作总结和下步计划,科技统计工作创新思路。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己同自己相比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但同全省总体发展水平及其它地(市)相比,我们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我

学习

大学成果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成果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课程论文范文100篇,本科学生论文10篇。比金属强度更高、更耐腐蚀金属玻璃做的手机外壳永葆光亮容颜,它做的高尔夫球杆,能把球送到更远的地方,它还能被轻易地塑造成造型精巧的微小器件!金属玻璃的

学习

产品品质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品质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产品品质论文怎么写,品质论文。产品质量责任,产品质量责任是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其他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的人违反产品质量法律规范,不履行产品质量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产品质量责任是一种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