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活论文10篇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1

科学不仅是生活现象与生活规律的理论归纳或演绎,也是生活现象与生活规律的形象描述与解说。语文教材中的科技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文学形象具有科技的意义,也要让严密的科技理论演绎成实实在在的生活现象,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技能力。教学《祝福》,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白诸如“族权”“***权”的封建***权的腐朽及诸如“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诸如“祭神”“捐门槛”的“伪科学”的害人不浅;不仅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课文所蕴含的科学哲理,也要引导学生联系目前生活实际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祥林搜”的存在现象。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荔枝的外形及内部构造,也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明白现实中荔枝的生产与发展现状,以实物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教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些科学概念,同时,也应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并使之明白“尊老爱幼”“民族气节”“忠孝节义”等是“文化传统”而非“传统文化”,而我们每年正月初一“放鞭炮”“贴春联”、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等是“传统文化”而非“文化传统”。严密的科技理论与实在的现实生活结合,文本才可“鲜活”起来。

课文内容解读的生活化,不仅可使课本内容通俗化,易于让学生接受,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使语文与生活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与实用性。尽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科技内容,由于条件限制,教者无法将它生活化,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生活化了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魅力,引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语文教学而言,也无疑是一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途径。

二、生活内容书面化——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的建构,更需要现实实践。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否则,便是对生命与知识的极大浪费。学习文学作品,必要时,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结合生活实际,并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运用生活逻辑,发挥合理想象,写出符合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的文学作品。如学了《骑桶者》而写作《骑云者》《站在火星上》《跨上飞碟》等,学了《沙之书》而写作《水之书》《云之书》《风之书》等,学了《祝福》而写作《祈祷》《膜拜》《崇拜》等。学了科技作品,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写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如学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而让学生写作《黄岩蜜橘》《仙居杨梅》《玉环文旦》《临海勾青》等,学了《景泰蓝的制作》而让学生写作《椒江燃香姜汁的做法》《台州泡虾的制作》《临海麦饼的做法》《三门食饼筒的制作》等,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及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而让学生写作《中国人过圣诞节的文化思考》《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文化区别》《“乞巧节(七夕节)”的文化演变》《春节的文化内涵》等。

叶圣陶有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两条主线。语文教学的理想或者说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用教学篇目的学习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而再以其写作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更深透的阅读,这无疑是实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一条有利途径。让生活内容书面化,让所学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使得“生活与科技”的教学内容在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得到切实的落实,从而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三、语文练习“科技生活化”与“生活科技化”——创设教学共赢局面

高考关涉千万考生的人生命运与前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涉教师的教学前途,说得严重点,也可能关涉到教师自身的人生生计。语文教材中少不了科技文,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中,也有一块是科技文(也叫社科文)的阅读。科技文(社科文),内容范围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达严密。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科技间的密切关系,还可使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从实用的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训练必不可少。提高科技文(社科文)阅读的答题正确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教与学双方实现共赢的一个重要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利用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实施科技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选用的什么样的科技文阅读材料,而在于我们所选的科技文文本与现实生活有多大的联系。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他们对艰深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但倘若我们所选择的文章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所感受到的也许更为强烈,而其学习自然也就有了乐趣。选择具有生活内容的科技文(社科文)抑或选择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科技文(社科文)文章作语文阅读训练文本,并配以适当的题目,这既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科技文(社科文)的兴趣,寓教于生活,寓生活于教,学生高兴,教者自然也受益匪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选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文(社科文)作为学生的语文阅读练习,是个让学生与教师双赢的方法,也是我们实现科技教育生 活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四、丰富课外活动——奠定语文科技教育的基础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2

和普通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硕士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显得较为薄弱,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是很理想,相当数量的科技论文只注重于现象、方法和概念的表述和总结,没有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不少论文由于与实践相脱离,缺少实验数据和结果,针对性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模式不利于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

专业硕士要求毕业后能够承担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等的一线工作,与传统的纯学术上的研究生教育相比,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更着重于联合企业生产研发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因此,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就要求增多实践实习类教学。以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为例,他们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工厂或企业中度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必然会减少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时间和能力。

2.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虽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但课程主要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及内容,学生只能学到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缺乏基础载体,对于给定的研究对象,用什么方法加以研究,还是无从知晓。而且,高校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方面结合得还不够,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践成果如实验数据等归纳整理到科技论文中去。

3.学生写作能力差,主动性不强

目前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写作水平较低,面对科技论文感到压力很大,往往带着强烈的排斥情绪去完成写作,更提不上主动地开展科学问题研究。不少研究生对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甚至毕业设计都采取应付的态度,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还存在实践过程中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能很好地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等问题。

4.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进行科技论文的创作,需要大量的写作经验和素材。科技论文写作活动的开展,如开放高水平科研平台资源,开展交叉学科学术交流,定期开展课题组科研报告,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做学术交流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科研资源和综合运用科研知识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主要停留在理论课程方面,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其知识构成既要专业又要全面。加强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笔者从专业硕士的特点入手,针对这个新生的研究生群体探索和归纳了如下几点提高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举措:

1.提高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视

首先,我国现有的针对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各级领导和老师应从制度上重视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来保证论文写作质量。其次,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导师在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此,各高校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打造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增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聘请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老师授课。最后,高校应重视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注重写作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优化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

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主要在理论层面,对于专业硕士而言,可以通过结合写作理论课和写作实践课来达到优化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内容、要求和创作思路外,还应做到:(1)向学生介绍和演示常用的论文检索方法。例如对材料工程硕士而言,要使学生学会利用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ISIWebofScience、EIVillage、Springer、Elsevier和Google学术搜索等检索资源查询文献。(2)向学生介绍不同研究方向的中英文专业词汇和关键词,以利于学生检索和阅读文献。(3)教会学生使用Excel、Origin等数据处理软件,现场演示,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感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软件的实际操作。(4)举例说明写作过程,在学生心中确立参照,激发其写作的动力。(5)实时以作业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进行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以撰写综述类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考查。

3.建设科研平台、举办科研活动

科研平台和科研活动是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有力手段。为此,各高校应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如开设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成立专项创新基金用于学生科技立项及科学研究,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实验,以及通过校企结合和科研孵化搭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平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论文写作条件。学生在各种科研平台的有力推动下可以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项目内容撰写科技论文。同时,高校应注重创造有利于学生科技发展的学术研讨氛围,利用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强化研究生课外训练,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科研竞赛等,使学生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充实专业知识。此外,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可设立科研基金对研究生科技论文等科研成果给予奖励,转化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4.联合实践教学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

科研实验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旨在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把课内教学、课外科学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较快地承担起企业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的实际一线工作,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要高于传统的研究生教学。针对专业硕士的这一特点,应强化学生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地构建联合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来提高专业硕士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容和实现方法。首先,需要学校重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结合国内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利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需要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增强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用科技论文的创作思维去进行科研实践活动,也能将实践中的收获运用到科技论文的创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校目前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有十六名材料工程硕士,学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培养模式上实行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已与华益机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铝业(重庆)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永红机械公司、成量集团有限公司、都江堰光明玻璃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课程体系上,学校为突出专业硕士特色,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开设有材料成型、粉末冶金、微纳米材料与器件和薄膜材料四个研究方向。学校还实施专项基金,设立“材料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既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基于以上优势并通过研究生的写作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校专业硕士近两年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科技论文十余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3

【关键词】 三元论;教育技术;工程能力

【中***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33―03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位及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分界面模糊不清,使教育技术研究走向两个极端,一端是泛化研究对象,如“新型教育”说,又如挤占课程与教学论的地盘,由于根深蒂固的“码头意识”,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和其他教育学科之间关系的紧张;另一端则仅仅定位于媒体技术,不仅自己于心不甘,而且还常常忍受“技不如人”的诟病。这些让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术界忧心忡忡,也让本专业的从业者感到迷茫,他们都迫切希望找准教育技术的学科与专业定位,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2,3,4,5,6,7,8,9,10,11]本文尝试运用我国著名工程哲学家李伯聪先生创导的“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探讨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科的定位,分析本专业的工程特性及其工程能力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一 工程及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提要

工程,作为一种早已存在的社会活动,经历了从***事的艺术到造福人类的艺术的历史演变,目前公认为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的定义:一种把科学和数学原理、经验、判断、和常识运用到造福人类的产品制造中的艺术,是生产某种技术产品或系统以满足特定需要的过程。然而,在科学技术的传统语境中,科学、技术构成二元关系,并没有工程的位置。长期以来,工程要么被看成技术的一个分支,要么被混为一谈。直到最近工程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活动形态与实践方式,加上国内外尤其是西方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才导致工程与工程哲学的凸显,并最终从技术与技术哲学中分离出来,从而“将工程概念研究置于规范理论框架内”。[12]2002年,李伯聪先生创导“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并提出了“我造物故我在”的工程哲学命题[13];这一提法得到了包括中科院***院长及众多院士在内的权威肯定,何祚庥院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沈珠江院士虽然认为三者并非三元并立,但也同意它们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14]。

从活动的内容与本质来看,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理解和认识,它以发现为核心,追求真理;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技巧和工具,它以发明创新为核心,追求构思与诀窍;工程是按照社会需要设计造物、运行管理,它以综合集成为核心,讲求价值,追求一定边界条件下的集成优化和综合优化,它不只是应用科学与技术的活动,也是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作用的社会性活动。工程活动的典型特征是创造一个世界上原本不曾存在的物,所以它的本质特征是超越存在和创造存在的。相对于这一点,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反映存在的,技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探寻变革存在的具体方法。[15]简单地说,科学关心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关心的是“可以怎样做”、“能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关心的是“可以做什么”、“应不应该做”和“应怎么做”的问题。

从思维方法来看,传统的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都是“理论理性”,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客观性与真理性,与此相反的是,工程思维是“实践理性”,更强调思维的整体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思考的方法可能是逻辑的,也可能是非逻辑的,即顿悟的、形象的,甚至是经验性的。值得指出的是,当前的技术思维也已开始了经验与实践的转向,也正是这一转向,催生了工程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从“没有无技术的工程”这一判断可以看出工程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但绝不可以因此就把技术与工程混为一谈。首先,工程关心的是“制定出有效的,如何达到更好目标的规则,它把这些规则连接到有争议的结构中去;它并不制造技术,但它却要求开发新技术,并指导人们如何开发新技术。[16]其次,在工程活动中不但有技术要素,而且有管理、经济、制度、社会、伦理等要素。技术要素和成分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可是其他的成分和要素――尤其是经济要素和管理要素的重要性常常绝不在技术的重要性之“下”。在许多情况下,“非技术性”的内容和成分,如***治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往往成为该项工程本质的、决定性的内容和成分。

二 教育技术的定位及其工程特性

根据“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来考察教育学科领域,那么,其科学活动主要涉及教育的基本现象、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发现,其活动主体为教育理论家;而其技术活动主要涉及实现与变革教育的方法、技能与工具的研究与发明,其活动主体如课程论、教学论专家、现代教育技术(即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专家等;而其工程活动主要涉及为实现教育活动的优化而综合运用科学原理、技术方法并结合具体的经济、文化背景,规划设计、构建开发、运行管理各种教育系统(包括资源与过程)的研究与实践,其活动主体为教育工程师。

当前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无疑具有更多的工程活动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从教育技术的定义来看,无论是AECT94定义还是AECT2005定义都具有很强的工程特性,特别是AECT2005定义以“研究”(Study)取代“理论”(Theory)和在“实践”之前加上“符合伦理道德的”修饰语,更是反映了“教育技术”哲学基础之一的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和“工程哲学”的出现对美国教育技术界的影响。这不仅不是一种“倒退”,而恰恰是一种进步。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主要表现为:一是走向经验,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二是走向跨学科的开放的技术研究;三是寻求理论与经验之间、技术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之间的更有效的互动。[17]因此,哲学开始关注工程实践、介入工程实践,并在21世纪之初,由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在大体相同的时期正式创立“工程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并开始有了初步的学术和社会影响。[18]

就国内而言,南国农教授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从85定义、98定义到04定义,都是“做什么”、“应怎么做”等工程层面的问题。以04定义为例,南教授将“电化教育”改名为“信息化教育”,定义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9]。而何克抗教授给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是:“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20]可见何教授与南教授对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理解在活动层面上是一致的,都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的关注,应用技术手段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即研究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而不是技术、手段本身,这显然属于工程层面的活动。

此外,从当前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从业者的实际工作与社会实践来看,许多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者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或根据国家与地方的需要,开展各种层次的教育工程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研究、规划与开发,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建设,或自己动手或帮助其他教师开发各种课程和教学资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多数活动也是工程层面的活动。

综上所述,当前的教育技术活动既有技术活动也有工程活动,不仅需要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的指导,也需要工程哲学的指导,不仅需要科学理论、技术方法,也需要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针对当前各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结构要么偏理论,要么偏技术,独没有“工程”的现实,有必要将课程结构向工程学方向拓展与改造,强化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能力(核心是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培养名符其实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工程师”,如规划设计型、技术开发型、实施管理型和教育咨询型等等。

三 强化教育技术学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方法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育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而教育实践的变革却步履维艰,表面原因是教育理论、技术与教育实践的貌合神离与沟通困难,其实质是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缺乏可操作的机制与方法,即缺乏工程这一桥梁与中介。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除日常教育活动事务以外,若干重大教育工程的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特别关注,更有教育信息化主题下的诸多工程如“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等,然而这些教育工程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工程”实施对象混乱和“工程”实施过程盲目等问题。[21]出现这些问题,除了***策方面的原因外,规划实施者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至部级的教育工程,小到学校课程改革,都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的“教育工程师”参与。

当然,不是每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都能成为胜任工程实践所有环节的“全能型”教育工程师,也不是每一个学校都能培养“全能型”和所有类型的“教育工程师”。因此,不同学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首先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基本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定位于教育工程活动中某一类型或几个类型人才的培养,并据此设计课程结构、规划培养方案,这无疑也是一项教育工程。

为了强化教育技术学专业工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强调工程知识情境性与整体性,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

工程知识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包括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两部分。教育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并不是狭窄的技术知识背景能够胜任的。教育工程师承担的是一种构建整体的任务,他必须具有集成的知识结构。因此,教育工程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教育工程问题的解决。

2 重视工程思维的培养和不同工程方法的学习

工程思维是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理性与非理性、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它要求把工程当作一个整体,根据理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与约束,优化选择各种技术(包括方法、工具等),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相关过程与资源,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因此,工程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综合优化、系统集成”。当前教育技术学将工程方法简单地等同于系统方法,实际上常用的工程方法除了系统方法(硬系统方法、软系统方法)外,还有许多成功有效的方法,如国内比较有名的就还有“物理-事理-人理方法(WSR)”、“人机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CWME)”等等,他们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具有各自的优势,如“WSR”特别强调人际沟通与关系协调,而“CWME”则强调以人为主,人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学习不同的工程方法将更有助于学生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的培养。

3 加强实际项目类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学科型的教育己经不能适应工程发展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提高实验与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这作为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更为灵活和多样的项目课程,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际的教育工程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实践能力。实践最好是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真实项目的研究及开发,让学生相对***地完成项目中的部分工作,主动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其专业技能得到综合的训练与提高,以发展与提高实践能力。

4 要结合教育工程实际开展人文、艺术的教育

工程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是不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但又不能为了学人文、艺术学科而学习,要按照教育技术与教育工程的要求把人文、艺术知识加以选择、进行有机组合,它需要参与的教师既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又有精湛的教育工程专业知识,而且最好由搞教育技术学的人自己来做。这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的“视觉文化”教学与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推广。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将知识和现实关联起来,将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接触诸如风险、回报、伦理、责任、环境等实际问题,给学生以从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中进行学习的机会。

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工程师的任务是创造人工系统或人造物,而教育工程师要创造的人工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生命力、富于创造性的社会系统,因此创新能力是教育工程师的生命,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力性,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对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几点看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6,(9):12-15.

[2] [20]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3-17.

[3]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6-9.

[4]张祖忻.教育技术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J].现代教育技术,2006,(2):5-10.

[5]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

[6]冯秀琪.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15-18.

[7]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1,(4):3-10.

[8]赵宏,杨开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3,(4):18-23.

[9]刘美凤.教育科学群中的教育技术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3,(7):5-9.

[10]杨开城.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发展现状的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39-44.

[11]李龙.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5-10.

[12]张铃,陈凡.西方“工程”概念的历史演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5),48-52.

[13]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6-39.

[14]沈珠江.论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6) .

[15]张光斗、王冀生主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6]孔明安.工程科学与技术哲学:从工程科学的特征看技术哲学德国哲学家H1波塞尔专访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9-13

[17]王大洲.在工程与哲学之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38-41.

[18]余道游.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发展[J].哲学动态,2005,(9):71-75.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4

【关键词】技术本科;课程建设;内容选择;组织实施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新出现的一种教育形态,是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任何教育类型的独特性都要在课程中有所体现,任何教学改革和建设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上。

一、技术应用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

(一)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建设的要求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亦可称之为“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简单来讲,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就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有两方面特征要求,一是人才培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二是必须符合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即所培养的才必须是应用型的,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从培养目标转化到课程建设的要求,是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分析来实现的。

技术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方面,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且注重理论知识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此外,这种理论知识也不同于传统的某种学科知识,它是指从各种技术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的理论知识原理、定律和经验知识所组成的系统知识体系,对此,我们称之为“技术学科”知识。

在能力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除了要具备自主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善于协作等基础能力外,还应重点突出具备以下能力:①具有将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②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③具有对基层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④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等。

而在素质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本要素,即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素养,包括合格的***治素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的基本建构

根据以上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对课程建设要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

1.通识教育课程――合格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技术教育当然也需要具备高等教育所拥有的所有特征。大学作为一个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场所,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遵守现代社会法律和规范的社会人。通识教育课具有许多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功效,即经过良好组织的文化课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同时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并通过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比如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美,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人类精神文明所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的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好的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对周围世界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更好的理解这些工作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的、以更加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完成将来的工作,使得他们具备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能力,成为工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走向管理的岗位,承担领导的角色。

2.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设置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的特点之一。这些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将来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提供科学原理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专业领域内的技术问题。随着知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推进生产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技术师对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对于技术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更加依赖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深度和水平,更加依赖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创造性的应用基本科学原理的能力。但技术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不同于工程本科和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前者在理论的深度方面明显不及后者,但并不是后者的简单压缩和改写,而分别是各自***的两种课程的组成部分。

3.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回应学生的呼声与满足行业与企业人才需求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它的主要办学理念,应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专业基础课较好的奠定了学生理解技术问题的科学原理方面的基础之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作用就在于向学生提供能够直接对技术现象和技术问题提出理论解释的专业方向课。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于技术理论的理解,通过专业方向课传授的技术理论与技术问题直接相关,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对基层一线生产、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4.专业实践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对于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与此联系最为紧密的无疑就是专业实践课了。实践课是各种课程类型中与未来的工作最为接近的一种,通过以上各种课程学习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要在此得到检验,学生也会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联系加深对于各种理论的理解(当然学生也完全有可能先接触实践,然后学习理论知识,然而经过学习之后人们还是要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其实,实践课的意义绝不只是对于已经学习的知识的简单应用,它也应当是学生真正充分理解和领会其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这里,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过程,切身感受现实工作情境,更进一步的理解其职业的内涵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内所形成的理解能力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转化成实际工作场所中的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要真正形成在工作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则必须在实践的环节中实现。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两种课程论的比较

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有以下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学生可以先打下较为宽厚的基础,为今后学生在不同方向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知识方面的支撑,也使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之前对其所从事的领域的理论有足够的认识。第二种理论是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技术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方式与科学知识不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时间获得项目来掌握完成技术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对于相应理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以第一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适用于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和应用型专业性的大学,而对以培养主要适应特定行业并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高级技术能力人才为培养方向和以培养再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的应用型技术性的大学存在许多弊端。首先,目前在我国很多职校都存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学生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也不擅长。其次,技术实践能力的养成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以第二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从技术知识本身的特性,按照特定专业范围内实际的技术活动项目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安排学与教的进程,始终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和实训课,将学生尽快带入专业技术领域;同时向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广度的技术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普通文化内容和数量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具有理解更加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选择自己在工作领域的主攻方向提供便利。

(二)按照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构建“抛锚式”课程教学模式

技术学科课程与工程学科课程相比较,它们同样是一种比技能教育更厚实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工程或技术能力;不同之处在于技术能力的形成更赖于理论与一线实际技术活动的结合,如此才能形成现场实用的技术能力。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克服传统传递知识型学科教学的弊端,必须首先从转变学习理念开始。若能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就可能发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的优势。为此我们构建了“理论基础厚实、应用实践导向、理论实践融合、学会学习思考”的“抛锚式”课程模式。

技术本科课程建设探索的一个基本点是使学生基于一个真实的技术活动项目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自主学习技术知识、培养技术能力;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指导学习以及学生探究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首先是以技术活动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基础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技术能力,为此,我们配合理论教学同步开设项目实验,将学生的系统理论学习与系列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检验、掌握和运用技术原理知识。其次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开放型、互动式课程活动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文华.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4).

[2]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

[3]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4]李占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逻辑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科技文化;自动化专业;人才自律性开发

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将是科技战线上的生力***,科技文化素质的欠缺会使未来科技实践活动中非良性社会互动占主导因素,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使得成功周期延长,职业生涯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人才的自律性开发,为成功科技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科技文化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是源于科学技术而生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为根据,并对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进行认识与反思的观念结晶。科技文化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技教育传播、科技体制、科技法规及科技道德。科技文化是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武器,是科技工作者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科学方法、融入科学共同体、从事科技实践的灯塔。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在以科技为内容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将处于表层互动阶段上的被动互动状态,这种非良性互动局面的长期存在,将使科技工作者逐渐丧失优势,在竞争中被淘汰。研究生是科技人才从他律性开发向自律性开发转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开始介入科技实践活动、开始体验科技规范、开始孕育科技素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本文以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为例,提供几点思路。

一、自动化专业研究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的思考

自动化专业人士的工作围绕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两个方面。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新的被控对象和新的控制目标寻求新的控制方法,而控制工程则把控制理论物化为自动化系统,并在自动化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控制理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涉及稳定性、变分法、动态规划、随机系统、模糊集合论等问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控制工程依赖机械、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应用领域囊括航空、航天、化工、动力、能源、纺织等科技密集型产业,所以自动化专业人士对科技文化有着很高的诉求。

科技文化分为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三个层面,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培养自动化专业研究生的科技文化素质。

1.器物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

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主要指由科技进步而创造的物化形态的科学知识。对于自动化领域来说,这些物质形态包括***书资料、工具软件、仪器设备、知名学者个人主页及各类专业网站等。***书资料主要有专业书籍、学术期刊、技术杂志、设计手册等,工具软件包括仿真计算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s,组态软件如Labview、组态王,数据库开发软件如SQL,以及各种专业开发软件如DSP仿真软件。仪器设备有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嵌入式计算机、PLC、工控机及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

对器物所承载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属于专业技术培养问题,而器物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对这些知识载体的宏观把握能力,包括对载体形态类别分布情况的了解、获取不同载体知识的能力和跟踪进展的能力。对这类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命题综述的方法,即由导师指定题目,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相关问题的各个层面进行综述。题目的指定可以点面结合,综述任务可以单人承担,也可以多人分组承担。综述完成情况的考察可以采用汇报答辩的方式,通过听众与报告人之间的提问与讨论,可以达到交流分享、改进与完善综述工作的目的。

2.制度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

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特指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及科技活动的操作程序、方法、规则、要求等规范体系的总和,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在科技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包括伦理规范、法律规范、***策规范和组织规范等几个方面。对于自动化专业的人士来说,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作为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所必需了解与接触的基本规范与制度,另一个层面是自动化专业所特有的规范与制度。自动化专业研究生需要关心的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从法律规范角度来讲,包括:国内外的行业标准、专利法规、软件著作权法规、学位条例、职称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等规定;从***策规范角度来讲,包括:863、973、攀登计划、五年计划、自然基金等基金制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等人才计划,开放课题、学者互访等科技扶持规划,国际与国家范围内的科技奖励制度,如自动化领域的国际著名奖项IEEE Control Systems Award、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Award、The Giorgio Quazza Medal、国内著名奖项关肇直奖等;从组织规范角度来讲,包括各种学会、行业协会及国际会议组织的相关规范,如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IFAC)、IEEE自动控制学会(IEEE Control System Society,IEEECSS)及中国自动化学会等。

制度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对科学共同体的正确认知,能从科技互动的被动互动局面进步到主动互动状态。培养的方式,可以通过鼓励、支持学生加入各种学会、进行访问交流、承担学术会议组织工作、申请基金项目等活动,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规定与流程,学会通过组织与***策规定促进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在学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使学生能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见识与素质的提高上。制度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也可以采用讨论与交流的方法进行,在学生参与某项活动获得感性认识之后,若干个学生集中在一起,围绕着相关的话题,就组织、程序、方式、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认识,开拓思路,获得深度的认知与理解。

3.精神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

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气质或品格,反映科学共同体处理各种关系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也就是常说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核心与精髓。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内容,不象器物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那样,有属于具体学科的内容,但是对于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科学精神却可以从自动化科学史的角度培养,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能与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相得益彰的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

首先可以通过了解某一自动化理论或技术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培养。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史总是充满精彩的思想与伟大的变革,学生可以清晰看到,相关的理论或者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趋于成熟与完善,理性精神、实证精神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如何在每一步的发展与革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科技发展史实质上也是科学精神的表演史,通过某一理论,比如说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精神的现实表现,对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空洞的概念形成具体的、可类比的理解与思维方法。其次可以通过介绍自动化科学家的个人历史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自动化领域的科学家之所以成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他们精神品格不无关系,而他们精神品格中关键的要素就是科学精神。介绍成功的科学家如李雅普诺夫、波波夫的经历与工作,通过介绍可以退去科学家头上的神秘光环,同时如实地呈现他们曾经的思想和付出的劳动,使学生觉得科学家离自己并不遥远,他们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一样可以做到,只要具备他们的某些品格和精神即可。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素养。与介绍已故科学家的经历相对应,另一个方法是鼓励学生与当今在世的自动化科学家进行交往。通过参加会议和通信等方式,让学生与科学家进行交往与讨论、逐步建立起交流甚至合作关系。已故的科学家毕竟成为过去,我们只能了解他们的历史、阅读他们的著作,无法与他们进行双向的沟通、也无法就现在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更无法通过思想碰撞感受他们的科学精神,但是当前在世的科学家、尤其是活跃在学术一线的科学家却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鼓励、指点或者提供机会给学生,使学生与当代的科学家进行接触,能使他们在科学家的言传与身教之中,培养起优良的科学素养与卓越的精神品格。越是伟大的科学家,拥有的科学家朋友也就越多。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6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明;科学主义

中***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34-02

“科学”一词的英文是science,它起源于拉丁文“知识、学问”。日本人把science译为科学,即分类的知识、学问。十九世纪末,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技术”一词的英文为technology,其词根techne来源于希腊语。在希腊语中技术的本义是对纯艺术和实用技巧的论述, 是利用一切自然和人的力量来满足人类需要的理智的技巧。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强调“学”这一概念的,技术强调“术”这一概念 。朱维铮先生概括“学”与“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学贵探索,术重实用”。科学注重的是求得真知,既要得到真理,又强调追求真理的探索过程。技术侧重实用性,它的目的是使用一些技巧来满足人的需要。

虽然科学与技术的侧重不同,但是它们从产生开始,就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使人类寻求能改善生活的技术,人类思考总结这些技术产生了科学知识,同时这些科学知识又成为提高技术的理论基础。现代社会中技术是科学的后继产物,技术成为科学的一部分,本文中将科学、技术这两个概念合称为“科学”,以便于论述。

一、科学与文明进程

科学的历史的久远程度与人类的历史大概相同。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开始取得一些技术进步,到旧石器晚期各种技术的改进加快,这对文明的形成有重大作用。最初的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所有文明最初形成时都必然要定居,而这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

一两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弓箭,捕获动物的技术得到提高,猎物被圈养、驯化,人类由狩猎时代进入畜牧时代。钻木取火的发明让人类不再依赖天然火种,人类结束茹毛饮血的时代,更多的熟食使原始人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对火的运用又催生了其它技术,例如,制陶技术、冶炼技术。这些技术结束人类一万多年迁徙不定的生活,人类进入五千年的文明史。

文明就是人在自然界把自己加以界定的一种概念和行为,并且要区分自己与自然界的不同。文明发生时必然有大量改造自然的科学活动。最初的科学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相关,这摆脱不了服务自身生活的目的。文明形成之初人类要耕种、定居需具备农业、畜牧业、城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迄今最重要的发明,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建立有着莫大的功劳。

科学一直跟随文明的进程而发展,同时科学***改变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有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没有人能否认它们对文明的影响。火药解决了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威胁。宋代有专门生产火药和火器的工厂,火器是当时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进攻中原的有效武器。北宋的“霹雳炮”、“震天雷”就在抗金战争中大显威力。指南针把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指南针传入欧洲,使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文明逐渐紧密联系起来。纸和印刷术使知识得以普遍传播,从而改变教育的面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脚步。

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再次在航海方面而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名人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发展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培根这段话说明科学***使得文明发生了变异。随着17、18世纪科学***的加速,西方逐渐进入现代文明时期。

二、科学主义与现代文明

从18到20世纪,科学主义范式出现。尤根・哈马贝斯认为“‘科学主义’或‘唯科学论’,就是科学对自己的信任,即坚信,我们不再把科学理解成为一种可能认识的形式,而是把它与知识等同起来。”现代科学的文化效应使得科学家们成为人类唯一的公认立法者,任何学说、观点、立场如果和科学及其方***不一致就会被宣判为迷信。科学决定论占据了人的思想领域,成为一些现代人的信仰。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不同。科学精神强调实事求是,科学主义中的则将科学意识形态化,它与科学的社会应用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能解决一起问题,是一种科学万能论。而将科学绝对化、信仰化会对人类文明造成莫大危害。

首先是滥用科学会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损失惨重。

人类滥用科学致使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以石油污染为例,近四十年来因为各种原因流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至少有1000万吨,石油在海面上形成的油膜导致海水缺氧、海内生物畸形、死亡,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又如因科学发展研制出的化肥、油漆、洗涤剂、杀虫剂等会对土地、水源、空气造成污染,这会加速人类文明的灭绝。有专家认为,可能在今后20一30年中,地球上有四分之一生物将处于严重的灭绝危险之中。现在乎均每年有一个物种消失,有许多物种甚至在被人记录之前就己消失。这与使用科学强行改造自然有莫大的干系。

科学支持下的战争也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一战中大量飞机、***支、***舰的运用使这场战争横扫世界,造成大约一千万人死亡,两千万人受伤。二战中原子弹在日本长崎、广岛的投放使十五万人化为灰烬,成千上万人遭受核辐射。

主观上预设科学的绝对真理性,使得人毫无保留地去滥用科学去改造自然,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破坏。破坏之后又坚信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盲目乐观并不会有利于问题解决。

其次,科学进步与人的价值缺失有一定关系。

科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便捷的生活的同时,也使人的价值属性越来越模糊。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的力量使人的属性对像化、异化,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人被机器隔离开来,个人越来越孤立,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凭借它的方法和概念,已经设计并促成了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对自然的统治和对人的统治仍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对这整个领域来说超于成为命定的。”马尔库塞认为人们关注科学而不注重人的价值,科学站在人的对立面统治着人。

人的自然存在的属性也受到威胁。人类基因***纸正在测绘中,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修复基因缺陷而达到***很多疑难杂症的效果。根据这一理论,人类可以活得更长甚至长生不老。但基因工程在造福人类同时也挑战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它有可能改变人的物种,人类的基因如果一代又一代修改下去,人类将改变自己的生物特征,将来的“人”或许是与现在的人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

同样,人类的克隆技术也挑战人自身的社会属性。1997年一项关于克隆人的调查中,被调查者中有23%的人表示愿意被克隆。克隆人到底算人还是物掀起一场激烈争论。有的认为克隆人是物,可以用于提供医疗器官,但这会有失残忍;有的认为克隆人是人,他具有人的生理特征,但克隆人从法律、伦理、道德方面上又没有清晰的界定。克隆技术使得以及人的定义被物化,人或许会定义成一个一个DNA构成的系统。

科学的发展还会使一部分人控制另一部分人,人的自由性减弱。比如转基因的农作物虽然产量很高,但转基因作物不能收获种子用来再种植,种子只能在相应的种子公司购买。科学成果掌握在一部分人手里,需要的人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这些成果的使用权。一部分人被另一部分人所控制,人的自由性丧失,科技陷入原教旨主义。

三、科学与人文

科学起源于公元前的古希腊社会。科学从产生起就与哲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希腊人看来当时的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部分,“哲学”本身也是一种“科学”,它的题材是自然,是推究事物是怎么构造的和进行变化的。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科学理论曾长期统治西方世界一直到中世纪末期,其作用和影响并不比他的哲学在历史上的影响小。

启蒙运动早期很多科学家都相信他们的工作属于“哲学”范畴,比如牛顿的物理学名著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中世纪“科学”与“哲学”并肩打败了神学。伴随着胜利,现代科学开始崛起,它在知识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取得巨大成功。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随着牛顿力学的广泛接受,科学逐渐取代宗教的权威地位。19世纪以后,科学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后科学的崇高地位奠定。

科学被认为是客观的、精确的,完全排除了主观不确定性,而在人类认识自然体系中具有绝对真理性。这种绝对真理性也对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马克思用机械论来表达他的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当然将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人文学科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文学科知识的准确度和可操作性。但是科学技术的扩张使得人文学科的领地越来越小,科技与人文学科的***使得文理科发展不对称,造成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疏远。

这种疏远使得科学和人文对立,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科学的统治地位使人文发展不良,导致人文学科异化,使人文屈服与科学。

现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就是盲目推崇科学、贬低人文的产物,它将科学置于最高的地位,却不知“技术的***力量――物的工具化――变成自由的枷锁:人的工具化。”科学和人文像是文明的左右脚,用科学至上的眼光来对待文明,将会使人文萎缩,最终会导致文明的残缺。

四、结语

从洪荒时代到网络时代科学技术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从最初的制造弓箭到如今的核技术、航天技术,科学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推动了文明的进程。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崛起,科学给文明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造成环境破坏、人的属性受到挑战等等弊端。科学主义诞生,科学这一新信仰束缚了人的自由,冲击了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使科学与人文疏远,如果任其发展或许将来某天会导致文明的缺失。正视科学的地位,将科学与人文融合,文明的脚步才能健康稳健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7

关键词:科学技术 实践创新 可持续发展 和谐 生态文明

一、科学技术理论

科学是什么?技术又是什么?根据《辞海》的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科学(认识自然)、技术(改造自然)是实践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作为实践体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物与人尺度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科学是人类探求客观规律的活动。这个定义除蕴涵了规律的客观性之外,同时说明,科学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尤其是像科学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一旦不再是自发的行为,就和技术一样也体现着人的目的,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客观规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比如现在银行利用高科技设备如计算机帮助工作,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又方便了顾客。但是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又带来另类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破坏计算机网络、盗窃银行机密文件, 侵犯储户利益,获取非法利益。尤其让人不安的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所谓的高科技犯罪越来越多 ,让人产生一种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觉。

面对这些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质疑科学技术是否应该被应用,它的出现到底为人类带来了什么?

答案是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在一个具体科学活动中往往是一致的。因为造福自己与危害他人往往是同一个过程,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双刃剑功能从客观意义上说是必然的,科学技术活动就只能尽量规避和抑制其负作用,而不可能彻底消除它。

三、科技理论创新――可持续发展

人类面对这些科技带来的苦果,并不甘心把它吃下去,而是进行科技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列宁曾经说过“没有***的理论就没有***的运动”。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所以说理论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旧理论体系的禁锢和束缚中,就谈不上其它方面的创新。当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发现了方便背后的危害,那时人们必须探求到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威害。我们必须用我们所掌控的知识来应对危机。随着科技理论创新“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

为了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突出矛盾,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世界各国也相继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在这颗人类共命运的灿烂星球上共同追求一个目标那就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四、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发展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遗余力的处理两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既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人类社会要想继续蓬勃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始终让其保持和谐的状态,只有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改变才有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从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来看,人与自然之间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和谐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对自然缺乏科学的认识,人只能受制于自然,面对自然灾害和对各种疾病也没有任何防治能力,人口的增长非常缓慢。在这之后,在人与自然的一次次对抗中逐渐掌握了自然规律,并把这些规律系统化,就有了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加快了。

(二)对人与人关系的哲学反思。生态危机迫在眉睫,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综合协调不仅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整合与协调,后者直接影响到前者。《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满足人类需求和愿望无疑是生产活动的目的,所以务必要在可持续发展概念中再强调它的中心作用。贫穷往往就是人们不能满足其生存和福利的需求,即使资源和服务是存在的,同时,那些没有陷于贫穷的人们的需求却可能带来重大的环境后果。”

五、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

(二)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六、结论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虽然人类有了科学技术这个认识世界的积极成果后,对控制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类把科学技术投入到生产中,盲目的使用引发了很多问题。这时人们意识到科学是把“双刃剑”,“可持续发展”从实践中诞生。即在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要保证生态稳定。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要不断认识自然、理论创新,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这才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8

关键词 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20-03

An Investigation of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Liu Guofu1, Li Hui2, Xiong Yan1

Abstract It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to study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by us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and properties of postgraduates, the important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ree ways, i.e. graduation thesis, activ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has been analyzed.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higher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1 College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可持续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对各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提出挑战,从不同角度研究、实践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其中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促进本科生教育及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极具探索潜力的一个方面。国内外一些高等学校近年来纷纷开展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和巴黎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大学近年来为顺应社会和教育的变化,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各自利用其庞大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项目资源,建立一种新的本科教育模式,以提供新的本科教育体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1]。国内一些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针对不同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积极成立本科生院,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硕连读试点等,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2]。从这些举措来看,不同程度地开展研究生教育拓展本科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举措的实施和在其他高等学校的逐步推行,使得目前高等教育在大规模扩大招生后,生源质量相对降低情况下,仍能保证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已成为一种共同趋势,利用研究生教育以及科研资源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认识。尽管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生培养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实践正处于不断深入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全成熟并广泛推行的运行模式,但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在高等教育扩招的今天,有效利用研究生这一重要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本科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完成高校的核心职能[3]。针对研究生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优势和特点,笔者拟从毕业论文、大学生科技活动和本科导师制3个环节分析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优势和特点

在本科教育中,研究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相促进,这将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与本科生双向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有助于形成两者相互支持发展的良好态势。

1.1 研究生是本科学生的良师益友

研究生刚通过严格的考试,一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通常刚经历过本科生活,对大学的学习、生活都非常地熟悉和了解,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在,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便于他们沟通交流,可以对本专业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较全面的关心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相对于教师来说,研究生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其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向任课教师反映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以及向学生传达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愿望要求。这样在教与学两方面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不但可以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压力,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教学相长。这一切正是成为良师益友的有利条件[4]。

1.2 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以理工科学生为例,研究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对本领域的科研以及实验操作比较熟悉,可以对本科生实施具体的实验指导。研究生的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手把手地教,通过带领本科生实验,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当中,既提高了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水平,也锻炼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1.3 有利于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解决本科生的实际困难,研究生自己也得到锻炼,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通过指导本科生实验操作,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样,研究生毕业之后不光是在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也都有所进步,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研究生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对其将来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大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相差无几,具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沟通;而且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对科研领域接触较多,思维相对活跃。根据上述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拥有的优势和特点,笔者认为研究生作为导师的主要助手参与导师的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主要有协助指导毕业论文、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对本科生的多重指导、参与并辅助指导本科生的科技活动等3个方面。

2.1 协助指导毕业论文[5]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它是本科4年学习成果的一个反映。对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专业技能、基本的科研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毕业论文环节也存在两个问题:导师数量不足或者精力投入不足;在连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聘,造成论文实践环节的不连贯性,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针对毕业论文阶段的问题,可以选拔聘任部分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的研究生,让其担任本科生毕业论文阶段助理导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的本科生指导队伍。指导教师可以在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方面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总体把关,而文献检索、实验指导、数据分析等具体指导工作则可以由研究生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通过研究生协助指导,能够保障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接受更多的实时指导,避免因指导教师忙于各项工作对本科生指导不足的现象,有利于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切实体会到科研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2 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对本科生的多重指导[6]

本科生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本科生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学分制、选课制普及的基础上,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由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一般都承担了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本科生人数众多,在此情况下,要实现给每一名本科生都配备一名导师,显然是不现实的。根据国外的教育经验,一般采用“金字塔”式教育辅导方式,即“导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直接辅导本科生,利用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反哺本科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本科生在与研究生进行合作研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定期讨论自己的学习研究计划,学习如何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基本技能,可以使本科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科研素养,从而使他们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2.3 参与并辅助指导本科生的科技活动[7]

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既有普及性的科技制作和实践训练活动,也有学生自主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设想,自主设计进行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工程实践研究素质训练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培养学生一定范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和科技活动纳入到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逐步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活动并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然而,大学生科技活动涉及科技气氛营造、科技活动开展、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课题咨询指导专家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科技活动实验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评审与激励等诸方面的工作,当科技活动成为本科生“必修课”的时候,就需要足够的指导者。为保证本科生科技活动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发动与鼓励研究生加盟到本科生科技活动与创新实践中,鼓励具有科研经历、掌握研究方法的高年级研究生或博士生担任本科生科技活动的辅助指导教师,这样不仅化解了本科生科技活动短缺教师矛盾,也将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生活跃的思维、广博的知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具体的项目指导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本科学生。

3 总结

研究生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作用。通过协助导师做好本科生的教育工作,既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奉献精神,又在本科生与导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融洽了本科生与教师的关系,带动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团队中来,接受更多的知识教育与团队合作意识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相信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必将在本科实践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张金凤,廖中武.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6):66-71.

[2]郭明,廖中武,赵坤.研究生课程体系拓展本科生培养方式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714-717.

[3]郑兴华,卢洪,汤德平.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J].高教视窗,2008(10):216-217.

[4]周小红,郑兴华.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高教视窗,2008(10):216-217.

[5]何江涛.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利弊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2):42-44.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9

[关键词] 科技馆;经济发展;科学精神;科普

[中***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61-3

Disussion on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Construc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en Dongzhi

(Put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of Fujian, Putian Fujian 3511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and it has been the vital factor of economy development. Theke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especially of science spirit, empirical philosophyand science common sense, but it is decided by the qualit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his is the social du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How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to do mo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topic nowada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in China are facing the problems which had ever trapped foreign counterparts, this paper will do some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how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raise some detailed views.

Key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economy development;science spirit;science popularization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社会的全面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技进步有关的事业,已然成为社会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馆的建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1 科技馆的定位

科技馆是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技思想、培养科技精神的重要场所,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处于基础地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科技素质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依赖于科技人才,而科技馆则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土壤。在发达国家中,科技馆的建设已被纳入长远发展的重要范畴,并作为科普的重要载体,形成全面覆盖、内容丰富、运作科学的体系,面向青少年开展趣味性、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社会氛围。发达国家科技馆的运作理念如出一辙,通过科学知识普及,培养青少年实证、求真、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馆已经超越科普的范畴,成为精神培养、素质培训的教育载体。

2 科技馆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馆并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而是通过科普的方式,将科学的精神和理念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中,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让大众了解科技、崇尚科技,提高大众的科技素质,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融合发展,以意识形态的提升促进物质形态的进步。而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满足社会大众对科普传播载体的需求,成为科技馆建设的内生动力,经济发达地区对科技馆都相当重视,不仅在设施建设上将其纳入民生工程给予倾斜支持,在运作经费上也给予足额保证,不仅在馆内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览,还走进校园、社区、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技馆的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质量成正比,一方面,科技馆的促进作用为地方经济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支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反哺科技馆,为其建设提供财力上的支撑。同时,地方***府在配套完善、设施采购等方面,也会给予大力支持,从整体上提升科技馆的整体水平,这既是地区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从国内范围来看,经济发达的地区,科技馆的建设运营水平也较高,体系也相对完善,不仅在省、市一级,县、区一级也都配备了科技馆,而且科技馆质量被纳入文明城市创建的考核范畴,因此,各级******都高度重视,在***策、资金、人员等方面都全力支持,通过科技馆的建设,建立了强大的科普阵地,为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形成了科学精神培育和市民素质提升的基地,既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又是社会风气的有效动力。

分析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大多都有强大的文化底蕴,而博物馆、***书馆等文化设施,特别是科技馆的建设,为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科技知识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意识形态上形成更为强大的动力,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构建了更大的软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就科技馆的建设与经济发展而言,可以总结出一个逻辑,即,科技馆的建设及运营水平,其本质已经超出了文化配套设施的范畴,可以认为是塑造城市精神的基础环节,意识形态的提升则将区域文化的特性纳入时代进步的轨道,对产业发展、项目落实、城市建设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因此,科技馆的建设运营水平,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已经融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3 科技馆建设存在的不足

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科技馆建设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成正比,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馆的重要性也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其建设及运营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3.1 ***府部门重视科技馆的建设,但不注重科技馆与博物馆等设施的功能区分,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建成后却功能重叠,客观上造成了重复建设的浪费,没有实现建设的初衷,对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

3.2 不论是省、市、县一级的科技馆,其运营往往是***的,其交流往往是上下级之间,而县一级科技馆之间则疏于交流,由于科技馆的经费有限,展览品的更新及展示活动的举办受到很大的限制,这里最大的弊端在于省一级的交流平台效用不够明显,没有统一调度的机制,县一级的科技馆之间在经验交流、展品交流等方面没有渠道,束缚了科技馆作用的发展。

3.3 科技馆的建设要立足于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地抄袭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在这方面,个性化是科技馆生存的重要基础,而目前存在的一种趋势,科技馆的建设,特别是在县一级,存在按部就班,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不求达到运营实效,片面追求表面现象,不论是展品还是活动,都停留在模仿的层次,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3.4 科技馆的建设和运营是一项综合的过程,由于其公益事业的定性,其运营的费用基本上都是财***划拨,而没有生存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科技馆在竞争力的构建上就缺乏足够的动力,对于其激发内部活力,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形成客观上的阻碍。

4 提升科技馆服务经济发展职能的建议

发挥科技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提升其建设运作水平。目前,国内科技馆的建设及运作面临的问题只是阶段性的,发达国家的科技馆建设也曾经存在相似的情况,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国内科技馆提升对经济发展服务质量的过程。对于发挥科技馆服务经济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4.1 ***府层面在规划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时,要结合服务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立足于科技馆的功能定位和科普特性,与其他文体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突出科技馆的特殊地位,与博物馆等其他场馆的建设区分开来,实行科学规划、集约建设,将科技馆与其他场馆集中到一个区域内,既可以实现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共享,又可以实现科技馆的科普功能。

4.2 单体的科技馆并不能达到全面推广科普的成效,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以省域为范畴,整合市、县一级的科技馆,形成省域范围内统筹的科技馆网络体系,在活动组织上,采用由省科技馆进行统筹,市级科技馆负责协调,县级科技馆轮流举办的模式,避免出现“一窝蜂”的现象,使定期举办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成为全省县域科技馆的常态化机制。省一级的科技馆负有平台建设的责任,可以考虑将科技馆年会作为一项常设机制,定期举办主题交流会,密切各科技馆之间的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信息互通,同时,通过构建信息交流机制,使各科技馆在策划活动时,能够掌握兄弟馆的馆藏情况,并实行相互协调,提高馆藏展品的利用率,节约经营成本。

4.3 科技馆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而必须依靠长期的苦心经营,其最大的优势并不在于资金支持,而在于文化底蕴,亦可理解为个性化色彩。科技馆的发展方向,要突出“个性化”特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选择适合所在地区群众喜爱的科普项目,并以此为方向,将资金、场地集中到重点项目中,并通过馆内定期更新、深入基层办展等方式,逐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自身的品牌,为县域的精神特质注入科技精神的内涵,形成引领效应。

4.4 科技馆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财***拨款远不能满足,实行多元化经营是必然趋势。在争取财***资金支持的同时,应该开辟向社会筹资的渠道,特别是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企业、华侨都是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体,但由于宣传不到位、争取不积极,科技馆收到的社会捐款数量往往不多,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应该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市场化的背景下,科技馆也可以通过盘活资源来增加收入,比如,在不影响科普成效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场地,与企业、社会团体合作举办活动,或通过馆际交流,将展品租借与其他馆展览,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密切馆际联系。

参考文献:

[1] 田雪.浅谈科技馆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397.

[2] 柴继山.论科技馆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1(9):260-261.

[3] 毛彦芳.科技馆建设的创新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4):24-25.

[4] 张倩.浅谈科技馆展品更新改造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5(3):42.

[5] 安雪松.浅谈地方数字科技馆网络科普平台的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80.

[6] 王琴.对科技馆未来特点和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科技纵横,2014(5):284.

[7] 周珊.即墨海洋科技馆与青岛蓝色硅谷建设的协同作用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4).

[8] 许彩峰.数字科技馆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5(11).

[9] 梁皑莹,萧文斌.智慧科技馆: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新模式[J].广东科技,2015(4).

[10] 叶洋滨.浙江省科技馆科普展览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2.

[11] 张杰.新时期我国科技馆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西科技馆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0.

[12] 刘妤.公共***策下科技馆资金运行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8.

[13] 何雯.现代科技馆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14]周京文.东莞市网上科技馆网站信息互动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云南大学,2012.

[15] 梁蕊.陕西科技馆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案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6] 张娜.关于西部地区科技馆发展问题的探讨:场馆发展策略和科技辅导员培养[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14.

[17] 侯冬梅.科技馆营销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

[18] 杨铭铎,陈可.从科技馆的科普旅游价值看其发展策略[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

科技与生活论文篇10

关键词: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概念

【中***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79-01

思想***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技术(05定义)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思想***治教育还是教育技术,两者都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值得探讨的是,目前国内对这两项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一个系统的概括,这就更加谈不上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了。本文通过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的概念的研究,对教育技术学、思想***治教育学这两大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建构,希望对教育技术学或思想***治教育学有一个小小的帮助。本文得出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的概念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学是以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要求及其规律,利用技术与科学、教学系统设计与科学决策方法,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的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依据,并且依据各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使它们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教育技术学在自己的实际研究领域中,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出发,总结出、建构出、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并将该理论有效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而思想***治教育学和***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人才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联系。具体来讲,思想***治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下一个的二级学科,它与该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而且它们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思想***治教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依靠***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撑,从中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发展本学科的内容。

依据上述,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活动。自从教育这一活动一产生,人类的思想活动、***治活动、教育活动以及技术活动就会产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技术。

二 从教育技术、思想***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

教育技术05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

通过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技术的研究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学习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思想***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在这里笔者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通过学习思想***治教育学原理,关于思想***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笔者认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治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个体行为。

上述关于两者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而言,从一出生就开始接收教育,而实现教育活动的过程和资源就是教育技术,另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治教育。因此,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实践活动。

三 从教育技术学、思想***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

教育技术学从本质上说是运用了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如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社会科学属性。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既不是传统的理科,也不是传统的文科,而是融合两者于一体的具有方***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是具有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想***治教育活动的性质,内容的变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评价都真正体现了该学科的性质。其实该学科的学科性质一直都蕴藏于、表现于而且作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那么,不管是教育技术学还是思想***治教育学,这两个学科的性质都具有很强应用性、综合性以及方***。因此,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实际上就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活动、技术活动以及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治教育技术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在现代思想***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它是依据现代思想***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运用教学系统设计,通过对各种思想***治教育具体方法、现代教育媒体等进行系统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科技与生活论文10篇

学习

前沿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前沿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前沿技术论文范文怎么写,前沿技术论文范文。1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发电装置(DistributedGeneration)是指功率为数千瓦至50MW小型模块式的、与环境兼容的***电源。这些电源由电力部门、电力用户或第3方所

学习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科学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范例,科技小论文专业研究课题。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

学习

能源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能源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能源技术论文100篇,现代能源技术论文例文。物联网,简单的理解就是物与物之间相连的网络。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时展的产物。物联网技术主要由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而成,能

学习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科学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题目大全,电子技术基础小论文。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0732-2112国内刊号:11-2087/TN邮发代号:2-891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

学习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数字媒体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字媒体艺术论文大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大全。未来的媒体传播将要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网速的提高,网络访问速度的提高更是决定于三网融合的拟合度和兼容

学习

创新项目申请书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创新项目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创新项目申请书模板范文,创新实用型专利申请书。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我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增长较快,为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我镇拟建设农村劳

学习

转基因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转基因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分析论文,转基因技术论文。一、福音与忧虑:转基因技术及其特点基因一词是英语“gene”的音译,它源于印欧语系,是“开始”、“生育”的意思。很久以来,人们并不明白遗传的奥秘。19

学习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影像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医学影像技术论文1000字,医学影像学论文统计方法。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

学习

科学技术专业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技术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论文,专业科学论文大全。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社会性。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和发现(包括科学中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提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几乎

学习

项目申请书格式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申请书格式10篇,内容包括投诉申请书格式范文,项目资金申请书格式。第三条省建设厅为本省二级建造师的注册机关,负责二级建造师注册审批工作,核发由建设部统一样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建造师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并在核

学习

冶金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冶金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冶金论文课题,冶金技术论文。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然而土法炼铁技术是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并未导致工业社会的诞生。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相对于

学习

光纤技术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光纤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光纤技术发展特点论文,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论文题目。近几十年来,通信技术发展迅速,随着通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光纤通信具有带宽高、出错率小、传输快速等特点,使其逐渐走进人们视野,成为应用最广泛的

学习

项目申请建议书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申请建议书10篇,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模板范文,精选项目建议书集锦十篇。2.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标准化公益类研究项目。4.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5.“新网工程”项目。6.其他项目,包括国家“863

学习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科技论文10篇范文,大学生科技论文课题。3.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

学习

前沿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前沿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前沿技术论文范文怎么写,前沿技术论文范文。1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发电装置(DistributedGeneration)是指功率为数千瓦至50MW小型模块式的、与环境兼容的***电源。这些电源由电力部门、电力用户或第3方所

学习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科学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范例,科技小论文专业研究课题。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

学习

能源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能源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能源技术论文100篇,现代能源技术论文例文。物联网,简单的理解就是物与物之间相连的网络。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时展的产物。物联网技术主要由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而成,能

学习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科学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题目大全,电子技术基础小论文。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0732-2112国内刊号:11-2087/TN邮发代号:2-891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

学习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数字媒体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字媒体艺术论文大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大全。未来的媒体传播将要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网速的提高,网络访问速度的提高更是决定于三网融合的拟合度和兼容

学习

转基因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转基因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分析论文,转基因技术论文。一、福音与忧虑:转基因技术及其特点基因一词是英语“gene”的音译,它源于印欧语系,是“开始”、“生育”的意思。很久以来,人们并不明白遗传的奥秘。19

学习

个性化服务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个性化服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个性化医疗论文,个性化教学方面论文。1.1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指为了方便用户利用其各种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智能化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

学习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技术创新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产品创新论文大纲怎么写,技术创新方***文。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主要不再是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相对“既有理念”而言)类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