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劳动力”是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字眼,一方面被工商人士奉为圭臬,赞美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另一方面又不断遭受社会各界的诟病和指责,挞伐之声不绝于耳。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前瞻中国GDP总量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之震撼,不能不说“廉价劳动力”作为我国重要经济优势之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因拥有全球最多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受到世界资本的追捧,因各种“廉价资源”和“优惠***策”的推波助澜,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片热土。然而,骄人的业绩掩饰不住繁荣背后的杂音,当国企倒闭、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拉大等种种危机日益逼近的时候,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所支撑的低技术、低附加值和粗放式低水平的经济增长,到底能走多远?
迷失的增长
“廉价劳动力”为中国经济奇迹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在亚洲面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表现不俗,以近10%的增幅,成为与美国一起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但遗憾的是,GDP的持续增长并未带来居民个体收益和公共福利的增加,相反却出现严重滞后。由于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严重缺失,劳动者收入、安全生产条件、劳动时间等基本权利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使劳动者福利蒙受了巨大牺牲。如果说,我国日益凸显的经济活力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繁荣了世界市场,使全球物价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那么,这种旺盛的经济活力则主要来自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我国产业大***的主力,是他们以优秀而低廉的劳动力,撑起了中国经济的繁荣,而他们自己,除微薄的工薪所得,再无其他,有时连起码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他们长年累月高负荷地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失业保险,没有住房公积金,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但是,由于社会改革的迟滞和不配套,农民工的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显而易见,这样的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其实是用劳动者的血汗来换取市场的繁荣,是以透支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换取就业岗位的增加,归根结底,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严重侵害和无情剥夺。
应该说,一个公正的、健康的社会,其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维护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为全体国民提供高水平的生活条件。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如果一种经济增长非但不能眷顾大多数国民利益,从而有效增进全体民众福利,还要以大多数人的福利牺牲为代价,制造更加悬殊的贫富差距,那么,这样一个只是由少数人受益的社会就必定是一个病态的、畸形化的社会,其发展方向毫无前途可言。
廉价劳动力:靠不住的优势就是忧患
“廉价劳动力”被一些人引以自豪地作为经济优势而津津乐道,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落后和耻辱,至少不能成为国家赖以持久发展的依托所在。放眼世界,像德国、瑞士、瑞典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劳动力长期不足,工人薪金很高,但经济依然保持繁荣,他们是用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生产来取代人工,提高效率,从而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持久发展。当然,近年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2003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这并不是投资者行为的普遍规则,否则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人工成本很高的美国,却始终成为世界投资者的圣地,而劳动力便宜得惊人的柬埔寨却少有企业家光顾和问津。其实揭开这一谜底并不困难,按照世界500强一些企业负责人的解释,在跨国公司眼里,好的投资环境依次为“配套能力、市场、***府服务、劳动力价格”。美国企业与雇员间的生产成本虽然很高,但与之打交道的***府与服务企业的交易费用却相对低廉,就连电信、邮***、金融、保险、自来水等这样一些传统垄断部门,都能打破垄断经营,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美国的投资环境当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策,在行***管制大量存在、企业行***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不能或不愿意把这方面的成本降下来,最后就只能转嫁到工人或者消费者头上。这是一种廉价而又短暂的优势,今天以“廉价劳动力”看好的国家,明天就会被新的“廉价劳动力”国家取而代之,有一天廉价的午餐突然难以寻觅,企业将无立足之地。进入中国的资本,可以从世界各地转移过来,也可以从中国转移出去。抽走资金、技术、市场等基本要素,给中国留下的将是产业荒漠――废弃的厂房、过时的设备和失业的员工。
提升国家竞争能力,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最有效的做法应该是提高***府和企业效率,改善与企业经营及投资环境有关的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沾沾自喜于“廉价劳动力”优势或任由这一“优势”无限发展而无所作为,是没有出路的。国际经验表明,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和一定阶段的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借助“廉价劳动力”,依靠低端技术,粗放式地利用资源,制造初级产品,在经济发展初期,可能会造就巨大的商业积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劳动成本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结构就要及时作出调整和升级,否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我国正处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跨越千元点大关,需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劳动成本逐步丧失竞争优势之时,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反倾销:廉价的代价并不廉价
“廉价劳动力”吸引大量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低工资、低价格导致广大农民工的生活水平长时期得不到改善,不仅严重抑制国内需求,而且频繁引发贸易争端。发达国家在分享“中国制造”严重透支本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利益补贴之后,不但不对中国巨额的经济牺牲表示些许认同,相反却发起更多仇视和抵触,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抱怨低廉的“中国制造”抢走了他们的饭碗,进而对“中国制造”实施制裁。国外各类行业商会、工会及***府表现出一致的恐惧和敌意,***的贸易保护和民间壁垒不断增加,来自欧美本土中小企业的排斥和文化抵触日益增多。
在国外各种***的贸易保护中,“杀伤力”最大的做法当属反倾销。反倾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涉案产品由于巨额的反倾销税而使得该产品出口急剧下降,甚至退出该国市场。1988年欧共体曾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调查,在此后的15年时间里,反倾销税逐年上升,最高达44.6%,1998年12月,在飞利浦的申诉下,欧盟再度决定,反倾销的彩电种类由小彩电扩展到所有彩电,致使欧盟1000万台的彩电市场对中国企业彻底关上了大门,中国彩电从此在欧盟市场销声匿迹。而反倾销更大的危害,在于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由于对反倾销条款不甚明了或害怕承担巨额的诉讼费用,中方企业往往自动放弃应诉抗辩的权利,这使进口国其他生产商认为中国企业软弱可欺,也纷纷加入对我出口企业的反倾销投诉。其他国家也因担心这种产品大量转销其国内市场,从而相应地采取预防措施,甚至随即也就该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另外,由于频繁遭遇反倾销调查,进口商为了规避贸易风险、选择稳定和长期的贸易伙伴,逐渐减少了从我国市场进口,致使我国外贸环境雪上加霜。
贸易条件急剧恶化,让中国经济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越走越远。“中国制造”可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以惊人的低价抢占国际市场,却无法帮助“中国制造”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所得利润十分微薄。我国是DVD生产大国,全球产量的80%以上由中国企业制造。但是,由于国内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核心的硬件、软件都从国外进口,因此,中国每生产一台DVD或影碟机,要向有关企业缴纳一笔数额不菲的专利使用费。据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介绍,经协会统一谈判,专利费可以降至15美元左右,但是,目前中国出口DVD每台的平均价格在32美元左右,这样,专利费其实就已经占到产品价格的一半左右,大量利润流失海外。
“中国制造”量增价跌不赚钱,形成了“中国制造”遍天下,而中国穷人却越来越多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幻更迭以及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移转,昭示人们,人海战术换不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大量“廉价劳动力”存在的国家,同时必然是大量穷人存在的国家,怎样让“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而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提高,不是少数经济精英可以在黑板上加以解读的课题,而是中国经济能否以和谐、平稳的发展,在21世纪初期向国际人类社会做出回馈的“中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