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10篇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1

供应链管理在***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1.***书馆供应链系统。***书馆拥有着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或是从出版社订购来的实物性***书,或是电子***书,从***书馆管理流程来看,它可以被看成是分销型企业。但是它们也存在不同之处,“逆向”回来的资源都是可再利用资源,也就是说,读者借阅之后的***书其价值不会减弱,仍然具有不变的使用价值,那么***书馆供应链系统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逆向物流”;从实物的角度来看,***书馆的产品环节比其他产品环节要简单得多,它们似乎只有读者和出版商两个环节;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书馆的外部环境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却不是非常清楚,较为模糊,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府、文化、读者水平等,因此,***书馆的立足点就是将读者的需求凸显出来。在***书馆的供应链中,所谓供应商就是指出版商,传统的出版商在发行***书之前,首先对读者的需求进行预测,这样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是这样的话有些***书还是达不到预期的销售量,那么就会给出版商和作者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建议将***书馆管理改为“拉动式”管理。及时获取读者的需求信息,统计需求量,再分别采购***书,提供给读者最满意的***书,使得***书馆资源不再闲置或者缺乏,从而使***书馆成为读者所需求***书的主要来源地。

2.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书馆管理模式。首先,***书馆建立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也就是建立一体化的组织结构,而“读者的需求”就是这个核心企业的立足点。***书馆管理员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来编制***书采购计划,新书的采购工作主要由采购员来负责。采购员将新书采购之后,进行***书入库,然后由采编室负责编目以及标签粘贴,***书目录生成。将新采购的***书上架,为读者的需求提供帮助。新购***书采编完成之后,将电子***书和数据库交给电子阅览室,供读者使用。这样使***书馆中的各个部门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内部组织。其次,在供应链中,读者处在下游。注册读者借书时,管理员将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从而使系统中所登记的***书数量信息得以更新。这样的采购才能真正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才能促进***书馆发展。再次,在供应链管理中,出版商处在上游。根据***书馆的实际需求,出版商要能够及时地为***书馆提供所需的***书的种类和数量,并且出版商还可以将***书馆没有主动提出需要的新的***书及时地推荐给***书馆。在供应链中,***书馆的供应链上游就是选择满意的出版商,确保***书的供应能够满足需求。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上游是为了***书馆而服务的,而***书馆是为了下游而服务的,供应链管理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从生产***书到使用***书的服务过程。

现阶段供应链管理的***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较为缺乏。由于***书馆还没有充分利用起其外部资源,一直以来,***书馆都是以利用其内部资源为主,从而导致***书馆与其他合作伙伴还没有形成战略伙伴等具有战略联盟的关系,在事业机制下,***书馆站在了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高位置,认为出版社和读者都是要以自己为核心,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以服务为宗旨进行管理,因此,需要建立或规范跨地区、跨国界的供应链系统。

2.很多***书馆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管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书馆虽然已经与出版社或者其他***书馆有合作关系,但是其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仍然以计划经济模式进行,在彼此合作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的协商决策和合作对策,从而致使市场竞争的科学意识较为缺乏。另外,***书馆并没有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利益机制充分发挥出来作为促进它们之间合作的一个媒介,进而使它们之间的合作也受到了影响。

3.***书馆与供应链节点合作关系中缺乏长期行为。就目前高校***书馆实际情况来看,***书馆与供应链节点合作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就是短期行为,短期行为是它们工作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而严重缺乏长期行为的实施。***书馆与它们之间的协商过程不够客观,相反一般都是由主观因素来决定,也就是说很强的非经济因素和个人偏好行为决定了***书馆与它们的协商过程。

4.很多供应链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较落后。就目前情况来看,基于网络的互访问供应链模式是未来物流资源发展的方向,当前大多数的物流企业都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这一有力武器,基本上每一个供应链节点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与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这些信息管理工具伴随着物流管理技术的提升而完善,比如目前有些供应节点已经拥有了完善的数据管理、挖掘分析系统,利用这些数据为自己的商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加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书馆管理的具体措施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2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管理会计; 管理控制成本

【中***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57-05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企业不得不面对以生产工艺复杂化、主体交流信息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为特点的买方市场。此时,企业继续奉行“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即采用了“横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为适应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管理会计呈现由单维管理向多维管理转变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组织模式下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大多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特定管理会计工具中的应用问题,如供应链业绩评价[ 1 ]、供应链成本管理[ 2 ]等,鲜有文献站在管理会计发展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因此,本文以Lindquist & Smith[ 3 ]提出的管理会计研究的三大领域为主线,结合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见***1)。在此基础上,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二、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控制

(一)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

在市场竞争更多的体现为供应链间竞争的环境下,链上企业休戚相关,企业需要突破单一主体的定式思维,及时、准确地评估供应链上各环节及供应链整体情况,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目标(Beamon, 1999;Shepherd,2006)。就现有文献来看,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

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思想的直接体现,是业绩评价系统的基石(陆庆平和刘志辉,200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反映供应链运行情况的绩效评价指标(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管理必然涉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缺乏企业间良好合作关系的供应链难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企业间关系指标是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不同于对财务状况的评价,企业间关系难以直观计量。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量化企业间关系的标准,如企业间知识共享程度(Jones & Towill,1997)、协同成本节约措施(Thomas,1996)、互助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Maloni & Benton,1997)。对于各要素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业绩评价,仅依靠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不能全面刻画供应链整体运行情况,为此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业绩评价模型在供应链业绩中的应用,如绩效测量矩阵模型(Keegan et al.,1989;Hoek,1998)、平衡计分卡模型(Brewer & Speh,2001;马士华,2002)、多层次评价模型(Shepherd & Gunter,2006;Li,2010)、绩效棱柱模型(Neely et al.,2000)。虽然平衡计分卡并非是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而设计,但平衡计分卡模型所具有的特点使其能很好地适用于供应链业绩评价中,也是学者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模型(Lockamy et al.,2004;Hwang et al.,2008)。

可以看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突破了单一会计主体的限制,突出了企业间关系要素的重要性。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以评价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生产和服务能力为主的对内业绩评价指标,还包括对企业合作、客户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的对外业绩评价指标,总体呈现多元、面向顾客、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重的特点。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模型以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为主,强调了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体现了评价主体由单一企业向企业联盟扩展、评价维度由简单向复杂递进、评价目标由提高经济效益向提高顾客满意程度转变的趋势。

(二)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

尽管供应链联盟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系到了一起,但各企业仍是***存在的市场主体,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合作关系不稳定等问题在供应链联盟中时有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及管理会计逻辑,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对于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正确界定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因素是构建激励机制的首要问题,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可以总结为:交易、文化及关系、制度及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内容见表2。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本质是通过激励链上企业的信息共享促进收益共享,最终实现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标,其中信息共享是前提,收益共享是保证,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是目的。因此,供应链激励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共享激励和收益共享激励。进行供应链整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共享问题(Olorunniwo & Li,2010)[ 8 ]。信息共享激励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信息,使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动。已有大量文献论证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运行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商业流程的整合(Helo & Szekely,2005)、促进合作(Hsu et al.,2009)、降低成本(Choi & Sethi,2010)。虽然信息共享有助于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不能保证单一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一定情况下企业就会有保留私有信息的动机,这时就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诱导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现有文献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定性研究探讨了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如增强团队信任、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增加沉没成本、设立利益再分配制度(杨国栋和王兆君,2005;陈国庆和黄培清,2007)。多数学者以定量研究为主,且多以契约理论为切入点来研究信息共享激励问题。学者就订货契约(Tsay,1999;谭文超,2008)、回购契约(周伟刚等,2011)、收入共享契约(Koulamas,2006)、批发价格契约(Groznik,2010)、数量折扣契约(金强,2006)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分别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科学、合理的设计这些供应链协调契约可以激励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但不同契约对信息共享的激励程度及企业应该采用哪种契约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观点(Yao et al.,2008;Cachon,2010)。虽然信息共享激励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完全共享,但现实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补充收益共享激励来调整供应链上的利润分配,达到增强链上企业信息共享和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的目标。现有文献对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探讨以单渠道环境下的研究为主。单渠道下,学者们对一对一供应链结构(Mortimer,2000;曹武***,2007)、一对多供应链结构(贾俊秀和唐奇良,2008)、三级供应链结构[ 9 ]三种供应链运行环境下的收益共享激励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在不同环境下合理的收入共享激励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及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

总而言之,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强调了以往管理会计研究中所忽视的跨企业组织能力及企业间协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相对于传统激励机制而言,激励对象由员工发展为企业,激励目标由员工承诺最大化上升为企业协同化。目前对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多借助数学模型展开,通常以节点企业的完全理性为前提假设,这一约束性很强的假设在现实中往往不能成立;此外,目前对于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研究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单渠道研究,但现实中许多企业开展的是多渠道经营,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探讨还有待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

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所关注的如何生产的问题,谁来生产、为谁生产、和谁生产等传统成本管理所忽略的诸多问题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现有研究对于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较多。

尽管作业成本法产生于单一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环境下,但其却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要求(孙清华,2008)。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内容来分,可分为理论框架研究、整体成本管理和部分成本管理三类。本文梳理了一条供应链作业成本法框架研究的发展路径,介绍如下:第一阶段,Lalonde & Pohlen[ 10 ]较早提出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概念,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下作业成本法的六个流程;第二阶段,在前一阶段提出的流程之上,Seuring(2002)以流程和成本动因为核心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三步骤;第三阶段,Bache(2004)对前一阶段的三步骤提出了质疑,认为不是每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会把敏感信息进行共享,因此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三阶段模型。除了探讨理论框架外,现有文献还从供应链整体成本管理和供应链部分成本管理两方面研究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见***2)。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套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有效工具,但其割裂了成本与市场的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之一即为面向市场,因此直接立足于最终顾客需求的目标成本法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外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文献可以划分为供应商视角、供应链视角、供应链及其外部环境视角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见表3),这三个层次的研究,范围由窄逐渐向宽过渡,考虑因素由少逐渐向多发展。国内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从多角度(蒋卫东等,2003;韩庆兰,2004)、分阶段(张建斌,2010;张云玲,2010)、跨行业[ 12 ]进行了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

总体看来,供应链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管理和控制内容的进一步扩展。供应链成本管理直接面向市场,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管理,还强调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对企业竞争起重要作用的交易成本管理,不但要夯实物质资源的管理还需要积极拓展非物质资源的管理。目前文献对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和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框架体系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核算流程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现有研究多为理论层次的探讨,且对于成本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等成本核算环节的研究较少;同时,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多,对服务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少,从而使得现有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指导企业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

四、基于供应链的其他管理

转移定价可以协调供应链中的利益冲突,保障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行(Boyac & Gallego,2002)。供应链上的转移定价是一种介于市场定价和内部定价之间的定价方式,兼具市场价和成本价二重性,这决定了供应链上转移定价的复杂性。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根据转移定价决策权的归属不同,可分为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和销售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

早期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反映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主导者而销售商为价格追随者这一历史事实,是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下的研究。Lee & Rosenblatt (1986)以制造商批发定价为切入点,认为制造商采用数量折扣的定价方法将增加自身的利益;Padmanabhan & Png(1995)以回购契约为切入点,考虑到销售商打折销售积压商品将给制造商带来不利影响,制造商可以在定价时考虑回购价格以避免可能的品牌损失。Eppen & Iyer(1997)认为供应商可以与销售商签订补偿协议,规定销售商超预定数量提货时,需要向供应商支付一定的补偿金。近年来,为顺应时展,涌现了许多销售商主导供应链转移定价权的研究文献,其主要研究成果见表4。总体看来,采用转移价格对企业间交易进行核算,强化了管理会计的跨组织协调职能,促进了供应链环境下分工协作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对管理会计功能的一大突破。现有研究文献多借助博弈论和数学模型研究供应链转移定价,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用情况的方法,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供应链转移定价策略。

五、总结及展望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关注和反映的内容应该体现企业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在供应链竞争的形势下如何应对实务需要对于管理会计提出挑战,谋求管理会计在新环境下的创新与繁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大主题。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相对松散且各研究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套内在紧密联系的体系;以博弈论和数学模型为方法的研究,设立了较多的前提假设,但供应链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很多研究只是理论层次的探讨。对于这一处于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一)重视企业间关系

供应链是由多企业相互合作组成的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加强供应链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共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管理会计研究对于企业间关系这一主题的探讨相对较少,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

(二)贯彻供应链整体思想

目前许多文献虽然探讨了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但其立足点最终可归集为供应链上的某一主体而非供应链整体,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相违背,以后的研究还需要将研究立足点进一步扩展至供应链整体。

(三)构建供应链管理会计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中的四大会计假设及基于单一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虽然有学者对供应链管理会计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也仅局限于对供应链管理会计的特点、原则进行阐述,对于供应链管理会计的构建研究尚少。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利,代杨子.供应链激励机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1):13-19.

[2] 张云玲.供应链目标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0(4):86-88.

[3] LINDQUIST T M, ***ITH G. Journal of ,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content and citation analysis of the first 20 year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1(1):249-292.

[4] BHAGWAT R, SHARMA M K.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2007, 18(8):666-680.

[5] SRINIVASAN M, MUKHERJEE D, GAUR A S. Buyer-supplier partnership quality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oderating role of risks,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1,29(4):260-271.

[6] 高艳慧,万迪P,郭海星.基于监管、学习和声誉的联盟稳定性:实验研究[J].管理学报,2012,9(8):1154-1161.

[7] 陈耀,生步兵.供应链联盟关系稳定性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178-179.

[8] OLORUNNIWO FO, LI X.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practices in reverse logistic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0,15(6):454-462.

[9] GIANNOCCARO I, PONTRANDOLFO P.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9(2):131-139.

[10] LALONDE B J, POHLEN T L. Issues in supply chain cos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6,7(1):1-12.

[11] DEKKER H C, GOOR A R V.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a case study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2000,3(1):41-52.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关资料表明,采用质量链管理可以取得数倍的投资回报。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

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质量链联盟内各成员都是***运作的,质量链是基于联盟内部各个成员将各种所投入的资源要素(人力、物料、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等)变换为产出(服务产品)的过程,也就是说,“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并利用信息网络组织在一起的,因此,质量链在组建之初应明确成员在联盟中的地位及承担的相应的质量责任,并识别质量链的关键节点,确定关键质量特性、质量瓶颈等对产品质量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质量链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联盟组建之初进行,以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从而保证成员之间的各项质量工作建立在统一的质量体系之上,保证成员之间的质量接口,是质量链管理工作得以高效运行。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如质量信息、各种实体资源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信息已经成为质量链管理的重点对象,各种实体资源的实际流动也是基于与之相关的质量信息的运作而运动的。在联盟组建之初,应对可预见到的各种质量信息及其过程进行详尽分析,加以统一和标准化,建立模型,确定它们在质量信息系统中的存储格式,建立它们的流转机制,开发出一个强大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质量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个部分是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基于供应链进行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2.1质量链管理研究

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指出在这种模式下,缺乏开发性与信息共享,企业间缺乏或无法展开质量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协调,进而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质量策划与优化、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打破这种质量黑箱,需要实行质量链管理模式,作者其后提出了一种协同质量链管理实施框架。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如采购、生产、运输等等,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6]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7]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通过专题[8]“供应链质量管理(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从不同的方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和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相比,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要更广,除在供应链环境下研究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控制外,对供应链本身也进行研究(如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性等)。

2.3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

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目前关于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研究。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

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装备研制过程中对供应商管理的研究应着重于建立更为完善的供应商评价选择体系;除对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评估外,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产品制造质量的控制;研究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逐步引入供应商共同参与等。

3.2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

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装备结构复杂,质量信息量大,进行质量信息共享与交换的部门、单位数目众多,因此研究重点应在于质量信息的选择、筛选、分析,质量信息特别是涉密信息在系统中的传输、分配等。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 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3 肖媛,服务企业质量链管理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金国强,刘恒江,质量链管理理论研究综述,质量管理,2006.

5 Chu-Hua Kuei, Christian N. Madu, Chinho Lin, Wing S Chow, Develop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upply chain quality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2.

6 麻书城,唐晓青,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4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碳交易;碳资产质押;模式设计

中***分类号:F832.4;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1-0098-04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Carbon Asset Pledging Model Based on Carbon Trading

GAO Zhenjuan, ZHAO Daozh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nancial application of the carbon asset to solve the financing problems in supply chain with emission reduction pressure. First, the article defined the carbon asset based on the property of carbon emission permit and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carbon asset pledging. Then, it analyze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upply chain financing gradual progress on the view of supply chain resourc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a new financing model for supply chain, carbon asset pledging, and designes the specific business process of the model in the allowances market.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ing; carbon trading; carbon asset pledging; model design

一、引言

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奠定了碳排放权交易模式的基础,标志着低碳经济的到来。我国***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十报告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些***策信号开启了我国碳排放总量控制时代。企业和供应链有了***府的减排压力,而减排必将带来成本和投资的增加[1],寻找有效的低碳融资支持成为关键。

学者们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集中于业务模式分析、信贷合约设计、质押物的管理控制和融资风险管理四个方面。Wei Sun[2]提出了基于质押贷款的供应链系中小企业融资模式。Buzacott[3]定量研究了融资过程中的利率和贷款额度的确定以及业务风险。Brueckner JK[4]设计了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下的质押贷款信贷合约。Ding[5]等从风险管理角度考虑了运营决策和资金决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国内学者李毅学[6]等给出了订单融资的实现过程。赵道致、白马鹏[7]提出定期应收票据结算的方式并给出结算次数的定量决策分析。陈祥峰等[8]分析了资金约束下,由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的金融和运营决策。晏妮娜、孙宝文[9]考虑信用额度给出了仓单质押模式的最优策略。温源、叶青[10]研究了自偿性贸易融资中银行和企业的博弈均衡。低碳经济因具有碳排放权交易这种新市场活动,对供应链融资创新产生了新的促进力。合理利用供应链中新型资源,探究碳交易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途径,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低碳化过程中的融资困境,又能促进低碳环境下金融的创新,意义重大。曾刚和万志宏[11]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制度和运行特征。张中祥[12]的研究发现了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在国家之间的差异。Liao 和nal[13]等发现了排放交易市场中的影子价格与均衡价格之间的关系。对碳排放权的应用研究是从会计计量[14,15]和定价理论[16]开始,又有对其金融属性[17]和作为标的物的碳金融理论[18]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为碳排放权的融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碳交易框架下的融资研究多集中于金融领域,在企业融资角度主要有对CDM项目中CERs收益权质押融资[19]和排放许可下的生产优化问题[20]的研究。文献中对碳交易的宏观研究较多,而对供应链层面的融资研究较少。因此,利用碳排放权的金融价值为供应链提供新型融资模式成为低碳化供应链建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碳资产质押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碳资产是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中所体现或潜藏的在低碳经济领域里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本文仅研究供应链层面的碳资产:从来源角度,可分为总量限制下的***府分配的碳配额和减排项目中产生的额外减排额;从时间角度,碳资产不仅包括现有碳排放配额,也包括未来可实现的额外减排量。

碳资产的可质押性可从准物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分析。第一,碳排放权是以权利人对环境容量的使用和收益为权利内容,因与一般物权存在明显不同而被定性为准物权,在法律上视为物权而准用民法有关规定。第二,根据《民法》,碳排放权是企业支付给***府相应费用而获得的财产利益,归属于无形财产。我国《担保法》规定出质人依法享有的动产或权利可以作为质押进行担保,并规定了质押物的范围。出质人必须依法享有对质押物的所有权或处分权,并向银行书面承诺为借款人提供质押担保。

排污权也是在总额限制下由***府行***分配获得,并且具有财产权性质,因此,排污权质押贷款是碳资产融资实践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排污权概念,我国最早在1980年代末开始排污交易实践,随后,排污权质押贷款出现[21]。浙江省嘉兴市开展了国内首批排污权质押贷款的尝试。企业在环保部门获得排放权证,可利用权证以质押担保方式申请贷款。之后,绍兴、潍坊等市也陆续开展此类贷款业务[22]。与排污权不同的是碳排放权更具全球性,在全球范围内均可认证为碳资产从而充分具备可质押性。因此,碳资产作为企业的新型财产具有融资应用价值,排污权质押贷款的实践可以推广到碳资产的融资实践。

三、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演进分析

(一)供应链资源拓展引导融资模式演进

低碳经济中供应链的资源发生拓展,从而推进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演进,引导了未来融资的新趋势。在低碳环境中,企业面对***府的减排压力,可以通过碳交易或直接投资减排获得相应的碳排放权来支持生产,也可将自身的额外减排量通过交易获得营业外收益。于是,碳排放权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参与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过程。传统的供应链资源流可分为MICKE五大类:物质(Material)、信息(Information)、资金(Capital)、知识(Knowledge)和碳排放权(Emission)[23]。

碳交易框架下的碳排放权可以在供应链上下游流动,实现配置,也可以利用其金融资产属性发挥融资的作用。若碳交易价格高于供应链企业的减排成本,企业会选择投资减排,此时就产生了筹集减排投资的融资需求。因此,利用自身现有的或未来的碳资产,企业就可以作为担保在资本市场中融资,从而促生了碳资产质押贷款的融资新模式。从供应链整体来看,因为上下游企业配置碳排放权资源的能力不同,减排的边际成本不同,因此供应链存在合作可能:利用整体的碳资产进行融资,从而将资金用在最需要支持的减排环节,以提高供应链企业各自低碳化程度。至此,供应链上碳排放权资源的出现已成功引导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演进。

(二)供应链结构变化推进融资模式演进

从低碳经济的长远角度分析,消费者价值中也会增加对商品和服务低碳化的维度,这就使得经济系统中出现创造低碳价值的新服务主体,如碳排放权交易所、能源管理公司、碳资产管理公司等。这些经济主体改变了供应链的物理结构和交易结构,其中物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新经济主体与传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纵向服务关系,表现为嵌入供应链增加环节的衍生企业,如能源管理公司、清洁能源科技供应商等。二是新经济主体与供应链企业进行***于原本供应链结构的横向服务关系,表现为外嵌到供应链网络节点的衍生企业,例如碳排放权交易所、碳资产管理公司等。交易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前者是指传统的采购原材料、销售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后者指增加了碳排放权的买入和卖出交易。

供应链结构的变化推进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演进。首先,供应链低碳生产的资金需求促使企业直接或间接向低碳服务商寻求融资方案。第二,银行在面对参与“三维”交易的企业的融资需求时,会将企业碳资产列入授信影响因素范围而开发具体的融资业务,以便能够在低碳金融服务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最后,供应链低碳服务企业提供低碳融资服务作为主要业务而获得收益。此时,以碳资产为标的物的质押贷款就成了三方经济主体共赢的模式,是供应链融资的必然趋势。

(三)银企实践力促供应链融资模式演进

实践中,银行授信时开始关注企业的碳资产,将其列入资信评估范围,并不断扩大授信比重。2009年浦发银行牵头为东海海上风电提供了一笔结合传统固定资产质押的碳收益质押贷款。标的物不单是CDM项目的未来碳收益,还包括厂房等固定资产。2011年4月兴业银行为福州兴源水力的CDM项目提供了国内首笔单纯以未来碳资产作为质押担保的授信。为了控制单纯碳资产授信的高风险,银行结合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碳资产贷款。2012年5月,浦发银行为联合国EB注册的单体碳减排量最大的水电项目提供国际碳保理融资,完善了碳资产质押贷款模式。

目前银行的低碳金融实践主要在项目市场中开展。而根据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配额交易占较大比重,这种交易现状与融资实践的反差使基于配额交易的碳资产质押贷款成为趋势。因此,不仅是CDM项目中可实现的碳资产,配额交易下企业的初期碳配额和减排产生的额外碳配额都可以作为标的进行质押。因此,广义上的碳资产质押贷款融资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碳资产质押融资的模式与设计

供应链融资在低碳环境下的演进过程表明了基于碳资产的融资模式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本文提出低碳背景下供应链企业融资的新模式——碳资产质押贷款(Carbon-asset Pledging)。碳资产质押贷款是指企业或供应链以自身现有或未来可获得的碳资产作为标的物进行质押贷款的融资模式,是碳排放权作为企业权利的具体化表现。该质押贷款模式中的碳资产是广义的,包括基于项目产生的和基于配额交易获得的碳资产。

目前,我国基于项目的碳资产融资案例较多,而基于配额交易下的碳资产还处在探索阶段。实际上,配额交易下的碳资产属于企业现有资产,在质押过程中易监管,变现风险小。同时,由于这种质押模式受众广,不局限在CDM项目企业而普遍适用于生产制造企业而具有独特优势。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配额碳资产质押的优势,推进其未来的普遍应用,本文对配额交易下的碳资产质押进行模式设计。

(一)单个企业碳资产质押融资模式设计

单个企业的碳资产质押贷款可操作性强,目前所开展的贷款实践较多。本文设计配额交易下的单个企业碳资产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流程,利用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进行贷款,以解决生产型企业在低碳生产过程中的融资困难。

① 企业向排碳排放权管理机构有偿申购获得初始碳排放权配额。管理机构向企业开具碳排放权凭证,并与企业签订碳排放权受让合同和委托书,即企业到时若不还贷,排放权管理机构按照预先签订的受让合同和委托书出售该企业的部分排放权,收益所得替企业还贷。

②企业将碳资产凭证质押给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③质押贷款到期,企业正常还款后收回质押的碳资产。

④质押贷款到期若企业未能偿还贷款,碳排放权管理机构出售企业的碳资产为企业偿还贷款。

⑤碳排放权管理机构按照委托合同出售碳排放权,获得收入偿还银行贷款。

⑥若企业逾期未偿还贷款,商业银行将企业的碳资产在碳交易市场拍卖,所得收入优先偿还自身损失。

以上贷款模式在传统的质押贷款模式中引入碳交易机构、碳排放权管理机构两个新主体,其中,碳排放权管理机构依法享有对企业碳排放权的所有权或处分权,并向银行书面承诺为企业提供质押担保。银行的贷款有质押物的保障,信贷资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其中碳资产变现能力主要受市场供求影响,碳市场是银行主要的风险来源。

(二)供应链碳资产质押融资模式设计

低碳供应链的管理是企业碳管理到供应链碳管理的最终演进结果。随着单个企业碳资产质押的成熟,该融资模式可拓展到整条供应链。从传统供应链结构中衍生出来的低碳服务企业将成为供应链碳资产质押贷款运作中的中间服务商和重要参与主体,因此,可以设计***2的融资模式。

***中所示的模式在单个企业碳资产质押模式基础上引入了供应链服务企业为整个融资过程提供解决方案。有融资需求的供应链将整体的供应链碳资产进行质押,贷款用于支持供应链特定环节企业的减排,着力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该模式要求供应链企业联盟形成一个集中决策主体(***2中虚线框所示),以供应链整体利益为决策依据。在融资之前,核心企业向碳排放权管理机构申请获得供应链碳资产凭证,之后代表供应链同银行进行融资博弈,最后,将质押贷款在整条供应链减排环节分配,还款责任由供应链内部共担,融资模式的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①核心企业向碳排放权管理机构申请初期整条供应链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并与其签订碳资产受让合同和委托书。

②核心企业与低碳融资服务企业签订委托合同,接受其提供的碳资产质押融资服务,并缴纳融资业务服务费。

③供应链服务企业凭借委托合同向碳排放权管理机构申请获得供应链碳资产凭证。

④供应链服务企业将碳资产凭证质押给银行,并与银行拟定贷款合同。

⑤银行与核心企业签订贷款合同,银行向供应链授信,贷款经核心企业分配于供应链的减排环节。

⑥贷款期末,供应链清偿贷款,赎回碳排放权。

⑦质押贷款到期时若未能偿还贷款,碳排放权管理机构按照委托书出售供应链的排放权为供应链还贷。

⑧碳排放权管理机构获得的供应链碳排放权收入清偿银行贷款。

⑨若供应链逾期未偿还贷款,商业银行将所有碳资产在碳交易市场拍卖,所得收入优先偿还自身损失。

由于碳资产属于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最关键的就是风险控制。以上碳资产质押贷款风险主要来源于违约风险和碳交易风险。在应对违约风险方面,模式要求企业清偿贷款后才可赎回碳排放权,以便通过期末***府低碳管理部门的减排核查。***府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对无法实现配额约束的企业设置高额惩罚而降低违约。碳交易风险是由于碳市场不完善所影响碳资产变现能力的风险,属于外生风险。预防此类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和供应链服务企业对碳交易市场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制定合理的质押贷款合同,保证质押物基本变现能力。对于其他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银行和企业也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进行合理转嫁。

五、结语

企业和供应链层面的合理有效减排是建设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解决减排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则为低碳经济建设寻得有力的金融支撑。企业碳资产的出现和供应链的融资模式演进使得碳资产质押融资模式成为可能。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推演,提出了使企业、银行和供应链三方互赢的碳资产质押贷款模式。模式中引入***府碳排放权管理机构作为出质人、引入供应链服务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的受托人,并针对配额交易下的质押贷款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完成了碳资产的融资模式设计。本文不仅为碳排放权融资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供应链融资创新,从而推进供应链低碳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唐德才,李长顺,华兴夏.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驱动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9):86-91.

[2]Wei Sun,et al.Business Models and Solution Architectures for ***B Financing in a Supply Chain Ecosystem [C].E-Commerce Technology for Dynamic E-Busines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4.15.

[3]Buzacott J A,Zhang R Q.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9):1274-1292.

[4]Jan K Brueckner.Mortgage Default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0,20 (3):251-274.

[5]Qing D,Lingxiu D, Kouvelis P.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Financial Hedging Decisions in Global Markets [J]. Operations Research,2007,55(3):470-489.

[6]李毅学,徐渝,冯耕中.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07(10):55-62.

[7]赵道致,白马鹏.NRF-LC物流金融模式设计与优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10):84-89.

[8]陈祥峰,朱道立,应雯珺.资金约束与供应链中的融资和运营综合决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3):70-77.

[9]晏妮娜,孙宝文.考虑信用额度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最优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9):1675-1679.

[10]温源,叶青.基于自偿性贸易融资的银行-企业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0):54-61.

[11]曾刚,万志宏.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J].金融评论,2010(4):55-67.

[12]张中祥.排放权贸易市场的经济影响-基于12个国家和地区边际减排成本全球模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9):95-99.

[13]Liao C,H nal, M H Chen.Average Shadow Price and Equilibrium Price:Case Study of 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 Marke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96(3): 1207-1213.

[14]张鹏.碳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研究,2011(05):40-42.

[15]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55-60.

[16]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105-108.

[17]乔海曙,刘小丽.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J].理论探索,2011(03):61-64.

[18]Lewis J I.The Evolving Role of Carbon Finance in Promoting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0,38(6):2875-2886.

[19]张国兴,刘鹏.CERs收益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率模型[J].管理评论,2012,24(2):59-70.

[20]杜少甫,董骏峰,梁樑,等.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生产优化[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81-86.

[21]陈德湖,蒋馥.我国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J].软科学,2004,18(2):12-16.

[22]曹艳.创新金融产品,推进排污权交易—嘉兴市排污权抵押贷款制度透视[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206-207.

[23]赵道致,张靓.基于MICK-4FI资源运营模式的供应链成熟度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8(4):13-18.

收稿日期:2012-12-04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5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企业品牌 创建策略 研究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与企业品牌创建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纵向一体化以及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有着根本区别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将企业竞争力的支点建立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包括上下游供应商客户在内的所有供应链成员和相关主体上,依靠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原则来取得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组合。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欧美生产制造企业2005-2010年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中平均每年有27.8%的比例来自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和实施。

品牌建设是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核心内容之一,供应链管理使得传统模式下的品牌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提供了重大机遇,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对于品牌建设的贡献率在2006-2010年期间平均以7.4%的幅度增加。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品牌创建策略要求将品牌建设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品牌的创建和确认流程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科学配置和分工,打造统一的品牌文化认同以及利用电子商务对于分散在各个供应链环节上的品牌价值流程进行有效整合。

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策略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数据显示2005-2009年期间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投入每年实现了11.3%的增长,其投入产出比也实现了年均8.3%的增长速率,品牌创建在制造企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也实现了年均7.5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和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的理解起步相对较晚,再加上其他原因,综合归纳来看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能将品牌创建策略上升到供应链发展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去关注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尚未能将品牌创建策略上升到供应链发展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去关注,由于缺乏战略的确认使得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供应链范围内的相关环节和流程的协调和匹配程度相对较低,造成了实施过程困难和实施效果不佳的局面。据对2005-2010年期间357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战略管理一部分的企业数目仅为总数的32%,即使在这些企业当中它们在品牌创建业务上每年的投入增加幅度也不足5.8%,这和欧美企业的该项指标的11.5%的平均值相距甚远,另外,只有37.5%的企业围绕品牌创建战略进行了相关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调整,而其覆盖的范围还不到企业整个业务范围内容的43.5%,企业在品牌创建上的投入产出比仅为欧美国家该期平均值的八分之一。种种迹象和数据表明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二)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于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的细分和识别

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于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的细分和识别,供应链范围内品牌价值创造的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供应链相关业务环节的品牌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不高。一份对2009年中国和欧美国家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细分和识别问题的对比研究表明,欧美国家上游供应商、中间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在品牌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权数之比为3∶4∶3,而我国国企的该项指标数值为1∶7∶2。这说明在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的流程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所占的贡献率过小,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供应链模式下的基于劳动效率和整体最优的协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除了相对比值上的差异,在绝对值的比较上,该期我国企业和欧美企业上游下游及核心企业的价值创造绝对额比值分别为1∶7.8、1∶14.2和1∶5.2。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活动中的品牌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活动中的品牌文化认同程度不高,供应链成员之间在品牌价值、品牌所代表的理念、审美观念以及个性修养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理解和解读方式不同,共同的品牌文化根基薄弱。共同的品牌文化认同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进行品牌创建策略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文化认同程度不高的表现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上下游企业缺乏充分的信任机制,核心企业往往将其品牌文化的内涵及其实施视为商业机密的一部分而不愿意在供应链成员间进行推广;二是相关利益风险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数据显示目前品牌文化打造上75%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由核心企业负担;三是供应链成员对于品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中仅有17.8%的企业认识到品牌文化是品牌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各成员之间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各成员之间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在实现品牌价值流程链接和整合中的应用和效果还有待提高。据2009年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协会的一份数据表明,我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价值形成和确认环节的耦合系数为0.21,呈现出比较松散的弱关联状态,而该期日本企业的该项指标数值为0.63。此外,电子商务对于各品牌价值形成和创造环节的覆盖率仅为45%,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品牌价值创造环节处于游离状态或相对孤立状态,对于新兴出现的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比例较少,2010年9月份的数据表明覆盖范围和比例不足10%。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品牌创建策略

根据供应链管理基本内涵及其对于企业品牌创建意义和要求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策略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创建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文章就我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企业应该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加强战略的执行力度,对于相关业务环节和流程进行重新优化调整以提高其匹配程度。品牌创建策略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提升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价值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数据表明未来10年内品牌创建所形成的价值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驱动力量,其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将有望达到35%以上,为此就必须从战略上确立品牌创建策略的地位,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相关业务和流程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重组,供应链各相关主体都应该保持必要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匹配来确保品牌创建策略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规范和指导供应链各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动机模式。

第二,企业应该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的相关环节和流程细节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和研究其相关数学模型和价值判断曲线,根据供应链成员的资源禀赋和效率优势进行相关业务和环节的最优化配置和分工,实现整体协作的效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机制和确认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品牌价值形成过程,价值的形成和确认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范畴,更多的上下游企业主体和职能环节被纳入了进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品牌价值的增值,同时也给品牌价值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为此就应该对供应链模式下品牌价值的形成确认过程进行具体的研究,搞清楚各环节的数学关系和模型,找出他们的相关系数和曲线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按照资源禀赋和效率优势进行合理配置和分工来实现品牌价值增值最大化。

第三,企业应该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文化认同和品牌文化标准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普及和推行,通过这种对品牌文化的一致认识和解读来营造品牌创建的文化氛围和塑造供应链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供应链范围的统一的品牌文化认同是品牌创建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供应链成员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相关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守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企业品牌创建策略实施中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短期利益博弈行为和机会主义倾向的有效手段。为此,要在供应链范围内就品牌价值和核心利益以及相关的品牌标识、包装、物流、仓储及销售等环节进行统一的部署和规划,以使内在的品牌文化外在化和形象化,便于内部和社会公众及目标客户群的解读和认识深化,从而塑造它们对于企业品牌文化认同的心里素质和价值观念。

第四,企业应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将相对分散在供应链各成员或各职能部分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其业务协同程度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效率。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给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问题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运作的便利,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空间相对分散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环节都使得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应用实践中显得非常重要。为此需要调查研究传统供应链管理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过程如何向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中价值创造模式的转移和嫁接,以品牌价值增值和品牌价值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具体可执行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下品牌创建的模式和策略。

结论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的角逐向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囊括上下游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整体竞争转变,品牌创建成为提升和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阐述,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即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供应链品牌价值创造和确认流程的具体细分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科学的配置和优化,营造和建立品牌创建所必须的供应链范围内的统一的品牌文化及其解读模式,以及利用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的整合力度。希望能够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欢,黄立平,詹锦川,朱轶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平台[J].安徽农业科学,2005(6)

2.沈吉仁,肖孝德.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初探[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 (5)

3.李涛,冯允成,陈翔.供应链和ERP在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肖剑,吴瑞新,姚奕.企业品牌价值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6(17)

5.刘春梅.论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品牌运作[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S1)

6.崔健.品牌文化的价值和构建途径[J].现代企业,2006(5)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供应链 合作模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概述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呈现迅猛增长。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相对应,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发展过程依赖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资源供应,日常生产经营过程都离不开企业外部资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承担着资源转换的功能,即输入资源并输出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对于企业来讲其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输入的资源的质量优劣,正是基于此有必要对企业自身所不能够控制的外部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不少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在所有方面都管理到位,只需要将关键环节――价值增值核心部分管理到位即可,只要在关键的价值增值环节具备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这些观念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应用背景。尽管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但是就我国企业来讲实践过程相对滞后,其对于科学化管理的提升作用仍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子商务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外延,扩展了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同时也对供应链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电子商务信息的整合运用,提升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成为研究的新课题。在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成员应当密切协作,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益。通过合作管理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同步化,促进企业供应资金及物流的合理高效流动。与此同时,网上零售渠道的扩展等相关发展问题也对新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机遇和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需求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应链管理涉及了供应链的四个环节,即计划、采购、生产以及产品配送等,包含了供应商、客户等一系列主体,也包含了产品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供应、产品配送等环节。这些既表明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同时也表明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涉及了多个企业、跨多个部门环节的综合管理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就是企业在电子商务、信息化背景下,有效集成、整合整个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企业服务和产品质量,跨部门、跨企业的整体优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企业的采购活动、生产活动以及销售活动等都不再是相互孤立的环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管理者也应当突破相关的界限束缚,有效地将企业的生产、销售、供应等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关联,并将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通过协调、整合各个主体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等,将各个组织有效整合、集成。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企业以及组织就能够结合成为供应链的有机整体,实现良好衔接、渗透、依存以及互动,形成供应链网络,整个网络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实现共赢。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合作共赢,这一双赢的关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网络中各个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发展的基础上的,能够将消费者的需求最终转化为整个链条群体的整体活动。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和丰富,正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而且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供应链管理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在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供应链概念,这其中就包含了企业资源的内部集成与企业资源的外部集成思想,并且在企业中初步实践,这都说明在初级阶段供应链管理模式基本成型。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供应链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成员尽管跨域部门,但是相互协调已经成为共识。不过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传递不顺畅、信息失真或者是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利用供应链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效率。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新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供应链管理处于全面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新的供应链管理技术不断出现,同时伴随着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原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流动方式和流动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例如协同预测补给策略、供应商库存管理、协同计划预测补给等相关技术。上述创新管理技术能够起到促进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企业相互衔接、有效配合,积极适应市场变动,提升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联合管理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作为商业贸易领域的新兴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对贸易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是一种动态的商务模式,它将传统的经营理念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将市场的时间形态、空间形态以及虚拟形态等有效整合、能够把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汇集在一起,将市场作为连接纽带,以期发挥最佳效用、收获最大效益。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都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因此企业应当将优化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合理流动,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同步性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有效结合电子商务的营销方式,研究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的需求预测。明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涉及多个方面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持续有效运转提供支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供应商选择与原材料采购、信息共享、分销管理、生产定制以及决策技术的开发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以及企业原材料的采购等相关问题是由电子商务拍卖市场所引发的研究课题。其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可以接受的风险条件下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在这一环境下,供应商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形成供应商联盟,这能够有效降低供应企业之间的交流成本,继而强化供应商的市场地位。

信息共享则是供应链环节中各个企业有效沟通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如果缺乏信息沟通或者信息沟通不真实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发生目标冲突。如果是处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组织属于同一家企业,则会导致企业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在未来的需求预测上发生信息冲突,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加大了生产管理成本。

供应链各环节的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电子商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活动包含了消费者行为、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三部分内容,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可以实现网上购物,并把自身的特定需求和个性化要求及时发送给供应商,同时各个供应商之间也可以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资源共享和互换,实现协作共赢。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获得更多、更具有个性户的消费需求,但是也不能够摆脱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依旧需要缓冲库存来降低自身风险水平。另外,在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要积极引进电子商务平台,强化自身行业地位。

本文总结供应链不同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以期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有效降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成本,不仅能够有效强化企业信息搜集和决策能力,同时也会使得企业决策更加可靠。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效益及运营效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式就是实现了网上销售,可以采取网上零售及网上直销方式,扩展传统的供应渠道,实现网络营销商品价格的最优定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营销渠道的运营成本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企业在获取精准市场消息时成本更低,这提供了决策技术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决策技术的实用性。决策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供应链管理者及时发现需求及供应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总的来讲,生产定制、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手段的使用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能够有效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及研究,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演臣.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孙德建.HT公司基于ERP的电子商务整合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王庆礼.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娄葱飞.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物流采购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廖艳华.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这标志着全球的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理念的透彻了解,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了。笔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颇受学生欢迎。现对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结合现有高职高专类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应是使学生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学习,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并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不但强调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应该是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规定要达到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包含所要掌握的技巧,把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总目标相对接。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联系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与现代物流学、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等课程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通常已对上述学科的知识有一定掌握。在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供应链管理课程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对已学的理论与知识回顾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供应链管理课程。

2、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动态等前沿知识补充学习

由于教科书的时滞性,及供应链理念在我国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间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更新较快等原因,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动态及前沿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吸收最新理念与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做到持续学习,时时把握新的理论动态,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新知识的补充;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相关前沿知识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其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求。

3、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分析学习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普遍存在以理论、概念为主,对分析及实务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搬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相关理论及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学习。如全球十大供应链管理实例――沃尔玛供应链管理、DELL供应链管理、福特供应链管理等,以及我国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典型例子如宝供物流供应链、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宏基流程重组实例等。通过应用实例的学习,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法学课程的教学不应采取理论课常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灵活的启发式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多,通常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高职高专类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口才,实用性强,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是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适时提出精选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个案进行学习讨论,启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实现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直接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从而使理论知识具有生动性和形象化的特征,摆脱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关注供应链实务,收集典型案例,在众多的案例当中精选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同时教师要对案例的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使案例的整个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选了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应用、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以及DELL供应链管理等实例,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及分析,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甚为明显。

2、观看影像资料

除了案例学习之外,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影像资料学习的机会。在我国现有管理学者中,有不少对管理理论既是优秀的传播者,同时还是成功的实践者,如余世维、林伟贤等。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表达方式活泼,语言风趣生动,案例真实可信。如余世维的核心竞争力影像资料,林伟贤的资源整合系列资料等,都是值得借鉴的经典教材。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更大的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拟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握理论的实质,在供应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供应链中各环节协作过程,通过模拟更好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协作的重要性,信任的必要性,供应链协作中牛鞭效应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效的消弱措施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供应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供应链在发展中的问题,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供应链设计、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流程重组等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诊断,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为保证模拟实验收到如期的良好效果,模拟实验前教师应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优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供应链管理的考核,传统上我国各大专院校多习惯于采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这种考核对于校方和教师来说没有难度容易操作,但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多,***分析归纳的少,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对供应管理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提倡理论与应用并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应用解析等题型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考核形式上实现多样化,考核不再只是单纯的一张试卷,可以把考试和论文相结合,把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相结合,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例如为了考查学生对于重点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把握,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允许学生考试时带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所写内容不限,但是复印无效,必须是自己手写。这样学生在考前不只是单纯地背概念,而是更注重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归纳与把握。

五、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下。为了适应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就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比如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物流活动,为企业策划物流管理方案,提高实践能力;制定相关***策,通过报销学费等方式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博士生;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向一专多能型方向发展等。另外对青年教师可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拥有广博、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精,不但熟悉自己所教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还要弄清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使自己不仅具有纵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横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由封闭的学科型向开放的能力型转变。

教师应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创新意识越强烈,追求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一旦产生,就会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改变现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照本宣科,不搞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总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如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无疑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 杨丽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 朱金生、 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8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绩效评价;研究趋势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绿色化”运动普遍展开,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环境管理标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无法达到环保的真正目的。为此,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个供应链环境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众多国内外大型公司与企业或多或少地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

由于涉及领域广泛及研究的复杂性,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个环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节点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视了其相关行为对环境引起的危害。

进入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实际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及各国公共部门的关注,提高“绿色”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改善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资源投入的减少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美国两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已于去年宣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它们所有的供应商和协作商于2003年7月(大众)和2002年12月(福特)获得ISO14001认证。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术语,它的发展起源于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较有意识的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国内外还没有公认、权威的概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基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定义。Steve V. Walton 等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环境战略中,其核心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M. H. Nagel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并强调供应链内战略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Sean Gilber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重视长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采取管理策略、行动,将环境管理战略纳入各个环节(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中。Zsidisin和Siferd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设计、采购、制造、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个环节中注重实施环境友好实践,而采取的行动及合作关系等。Jeremy Hall的观点更进一步完善,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友好设计,建立战略联盟,树立供应链成员环保意识,为整条链营造一种绿色氛围,最终实现协调优化。但斌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环境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王能民、汪应洛等人着重从分析、比较前人研究成果和绿色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的区别入手给与定义,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目标是资源的最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指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强调了知识流的重要性。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是多维的,这些不同的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包括:(1)产品生命周期(PL),包括产品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能够充分显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水平。(2)运作生命周期或价值链(OL),主要有采购过程、生产工序、配送及传输运作网络、逆向物流、包装等五个环节。(3)企业环保实践(EN),通常被称为“4R+D”原则:减量化(reduce)是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延长生命周期、控制废弃物的发生,实现建立循环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再利用(reuse)是指促使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remanufacture)则需围绕一个中心来分解和取代一部分组件;循环再生(recycle)是指促使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通过处理实施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disposal)系统对企业具有长远意义,若不彻底治理废料会经常困扰企业。(4)企业绩效标准(PE),包括成本(C)、质量(Q)、时间(T)、柔性(F)四个方面。这些动态绩效因素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运行的有力支持,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改进供应链环境管理标准,改善整体环境管理质量。

2、外部因素。从各国环境保护的状况来看,与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直接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府、制度、社会准则、市场、信息和技术。(1)***府在保持自身命令――控制体系主导地位的同时直接提供或经营环境“服务”,更加注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和公众的绿色生产和消费行为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策体系给与支持。已有研究表明,***府通过运用规章制度、经济激励等手段在产品设计绿色化、消费者需求转变、产品链关闭三方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发挥推动作用。(2)风险管理是为了规避因制度规则等因素所导致的供应链管理中断的奉献、市场优胜劣汰的风险、环境风险等。(3)社会准则,即通过社会准则的建立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典型的社会准则理论的代表者为斯蒂格利茨的黄金律及黄有光的良心效应。(4)市场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行的重要的激励因素。消费者逐渐显示对环境友好公司的偏好以及核心企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充分表明市场的环境压力。(5)环境信息传达不畅通直接导致企业与顾客沟通的冲突,同时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技术创新与商业机密存在曝光的危险。保障绿色化技术创新和知识的更新,加强供应链组织的绿色文化,达到增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柔性。另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高效率运作,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核心企业的示范作用更加关键。Richard指出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以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绿色供应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Steve Lippman说明了有效实施绿色化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Ken Green认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运营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因素;Jeremy Hall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HAW同样指出合作研发等供应商之间环境方面的合作方式是激励绿色供应量管理有效实施的因素。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决策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中的决策问题是一个典型复杂的新问题,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王能民、汪应洛等对此曾给出相关研究: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00)在基于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成本降低和环境质量提高的探讨中,提出了四个步骤的决策框架(成本识别,机会确定,计算收益,决策、执行和监管);Joseph Sarkis(2002)发展了ANP(网络层次分析法),基于ANP技术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框架模型;Anna Nagumey(2003)的研究侧重了绿色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决策行为,在参考博弈论基础上,运用网络模型建立多目标决策模型。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涉及面广,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其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标准以及评价工具。Noci给出的定量评价标准:绿色能力、环境管理效率、声誉、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将层次分析法作为供应商选择的评价工具。Walton基于对美国制造商的调研,分析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标准。朱庆华等比较了中美不同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Anna Nagurne研究了制造商、一级分销商、顾客三个层次中主体的决策行为。Sarkis J.发展了决策技术层次网络分析,并指出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在价值链所处活动、环境意识活动、组织绩效要求、可选择的系统/方案等。王能民等提出了绿色制造模式下平价供应商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决策的方法给出了评价模型。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技术工具

Steve V. Walton(1998)指出从选择与环境相容材料、改进产品设计过程、改善供应商过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改善制造商内部的供应链五个方面来改进供应链运营;Guide V.(2000)在研究基于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中,指出信息系统、新产品计划和控制技术资源和产品的回收具有可控性;EPA(2000)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四步骤模型、产品评价矩阵等;Stefan A.(2001)重点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运营成本管理问题;Jens Brobech Legarh(2001)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基于信息技术进行环境意识采购的框架;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是其运营的一个关键问题。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了绿色供应链构建问题,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分为遵循战略、过程战略和市场战略三类。利用LCA设计了供应链结构,指出不同绿色供应链战略类型需要相应的LCA、信息与数据。同时,利用LCA对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联盟复杂程度与成员间联系紧密程度两个维度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结构分为圆桌会议结构、分散结构、多中心简单结构及多中心网络结构;Sarkis J.(2003)指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使用环境管理、有效的逆向库存管理系统以及建立专家信息系统、使用仿真系统的重要性。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特定产业运营现状

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实践在几个特定产业中的运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例如房地产业、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王能民等通过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案例研究,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障碍分析及运营环境。2000年,瑞典、荷兰、美国分别由针对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研究项目;Remko I.(2001)从技术与运营两个角度研究了汽车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Giannis T.Tsoulfas(2002)研究了废旧电池回收问题;U.Sonesson(2003)分析了牛奶供应链,认为在牛奶供应链中对环境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产品的包装材料、运输及废弃物的管理方法。Qinghua Zhu(2004)研究了中国一家制糖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绩效评价问题。通过真实、准确、全面的绩效评价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绿色供应链及节点企业的运行轨迹和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也有助于***府制定相应的管理***策。

Jacquelin(1995)在原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问题,同时提出评价时需要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Fiksel,Joseph(1995)支出供应商可以通过一些公认的标准(如ISO14000体系的认证)来表现其环境管理水平与绩效;Benita M.Beamon(1999)提出了一个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方法。申成霖等人(2004)利用标杆管理的思想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王能民等(2005)给出基于经济、顾客和环境三维目标的绿色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有关学者、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提出至今,内涵不断被扩大,涉及领域广,其不确定性因素多,研究的复杂性较明显。已有研究成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待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来支撑,很多领域等待开发。

(一)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融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前沿理论,需要包括现代化手段与方法、环境管理技术等成果,特别是针对其产业特征的工程技术知识应引起重视。

2、科学问题的提炼。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探究,由操作层面向提炼科学问题前进。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在基础性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性研究加强力度。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或方向

1、集成管理的运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集成。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与目标多元化及其手段方法、理论、技术的综合应用,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集成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2、协调机制与控制系统。鉴于以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对绿色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机制与控制系统应给与相应的进一步研究。

3、市场机制与制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运营必须得到市场机制与***府制度的保证。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及绿色产品的市场地位,需要对市场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六、小结

环境问题的突显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迅速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申亮,王玉燕.绿色供应链研究述评[J].山东经济,2007(2).

3、王能民,汪应洛,杨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

4、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9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SCM沙盘;管理教学研究;沙盘应用

[中***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33-02

1引言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对于抽象性的管理理论,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无法获得切身的实践体会。SCM沙盘(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简称,即供应链管理沙盘)的诞生,使上课学生切身感受了系统管理过程,体验了实际岗位的角色和职能,有效地掌握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实践运用和科学管理理念,实现了实践中求得真知的目的。

2SCM(供应链管理)沙盘简介

SCM理论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加剧和虚拟企业的出现,传统管理理论已经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于是研究全过程系统化的SCM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SCM是研究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是管理理念的***。SCM沙盘通过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将整条供应链整体战略、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物流、库存、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置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协作等一系列活动中,认识到渠道上下游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掌握横向一体化、核心竞争力、虚拟企业、服务外包、供应商管理库存等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升学生供应链管理能力。

3SCM沙盘教学主要内容

3.1SCM沙盘组织设计

该沙盘主要介绍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加强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介绍供应链状况;组建团队并分配角色。使学员了解供应链,并完成团队组建。

3.2SCM沙盘模拟企业运营规则

明确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掌握企业初始状态;熟悉竞争的筹资策略、投资规划、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相关规则。

3.3SCM沙盘世界盘面初始化

恢复供应链的初始状态,让学员在恢复供应链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更加熟悉沙盘的运营规则。

3.4SCM沙盘企业引导季度经营

在讲师的引导下,完成供应链引导季度的经营过程。通过引导季度的练习,使学员更加熟悉沙盘的运营流程、经营规则。

3.5SCM经营年度学习要点

(1)第一年经营与知识点评(感性认知阶段)。介绍沙盘企业中整体供应链的流程理论、各供应链环节企业的职能、供应链的动态系统、提升业绩应关注的点以及市场预测的重要性、规划的重要性。目的是使学员充分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流程,明确各节点企业的职能,掌握提升业绩的途径,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市场预测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性。

(2)SCM沙盘第二年经营与知识点评(理性认识阶段)。主要介绍供应链失调的原因及危害、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协调与管理、如何进行供应链规划。目的是使学员具有从供应链最优的角度做决策,经营企业的意识,掌握供应链协调的基本方法。

(3)SCM沙盘第三年经营与知识点评(科学管理阶段)。主要介绍市场开拓战略、产品组合策略、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库存管理与控制方法。目的是使学员充分掌握企业市场开拓战略方法,学会运用波士顿矩阵工具进行产品组合决策;了解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掌握安全库存、经济订货批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库存管理与控制,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

(4)SCM沙盘第四年经营与知识点评(信息管理阶段)。主要介绍常见的信息技术、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目的是使学员了解供应链中常见的信息技术,熟识常用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了解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践。

4SCM沙盘教学优势

4.1实施弹性教育,简化业务流程

SCM沙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育的弹性、灵活性和多元化,注重对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和客观环境变化应对能力培养。沙盘引入实际流通模型,简化操作流程,只要求对管理过程进行全局规律性把握,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以就业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更好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4.2运用游戏寓教于乐,改变知识传授方法

SCM沙盘教学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任务分工明确,操作生动形象,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重点的单向知识填鸭模式。沙盘模拟以竞赛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展开双向互动,扮演不同角色。不同团队间争锋博弈研究制胜方案,团队内部紧密团结,激烈讨论,寻求最优方案。在竞争中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专业知识,在游戏中将繁杂的表单数据体现在沙盘这一实体中,将资金和资源的流向直观地反映在沙盘上;完整生动的视觉感受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3实施团队合作,体验实战过程

SCM沙盘模拟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想获得好的模拟效果,必须提高团队意识,实施团队合作;通过沙盘盘面、币子、卡片反映工程进展情况,在动手操作中化抽象为具体,体验供应链管理实战全过程。

5SCM沙盘模拟教学的改进

5.1SCM沙盘模拟存在的不足

通过总结部分高校供应链管理沙盘教学的情况,高校供应链沙盘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1)沙盘模拟的可变环境因素较少。SCM沙盘模拟虽然接近现实过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生动性,但不可能完全模拟现实情况。沙盘模拟忽略了部分风险因素和突变因素,因此学员在模拟学习的基础上,应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不断充实自己。

(2)学生容易违反游戏规则,模拟结果失真。SCM沙盘模拟拥有特定的一套游戏规则,但一旦进入操作过程,学生会遇到一些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不利,难免会出现违反周期和违反约束关系的情况,导致模拟结果失真。因此学员应秉承诚实守信原则,遵守沙盘规则,发展自我基本素质,做到诚信经营。

(3)成绩评定标准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沙盘教学时,只靠模拟结果评定成绩,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由于沙盘教学是团队配合完成的教学项目,最终权益是团队总成绩,无法反映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混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通过一次实验就决定学生成绩,有悖于管理才能评定的客观性。

5.2SCM沙盘模拟教学的改进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是保障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要想顺利实施SCM沙盘教学,就必须有一支高水平、专业性强的队伍,各校应建立SCM沙盘课题组。从相关专业抽调教师,负责讲授SCM沙盘相应模块的课程。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参加SCM沙盘模拟对抗竞赛;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和调研;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文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探索教学体系改革,建设规范化课程体系。SCM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应广泛开设,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应逐步将SCM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将SCM沙盘模拟开设开放性试验。建立基于自主学习的专业网站,构建 SCM原理与实践课程网络信息平台,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实时更新的信息和知识;使得经过授权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该系统,实现远程学习。

(3)成绩考核。SCM 沙盘模拟课程的考核不同于工科实验考核。由于其带有对抗性,受参加模拟对手水平的影响,考核成绩的不确定性较高。对学生最终能力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评价,避免由于学生偶然性决策及操作失误,造成成绩评定以偏概全现象产生。考核成绩一般由 3 部分构成,包括:实训日志和报告,即经营者工作过程与总结,占40%;团队的经营权益和经营结果,占 40%;历史实训成绩累计,占 20%。通过对 3 个部分适当分配权重,最后得出学生的最终能力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玲玲.供应链管理体验式教学探析——浅谈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5):72-73.

[2]陈勇.《供应链管理》桌面实训实例分析——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实训新方式[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57-58.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篇10

关键词 企业供应链 电子商务 应用

中***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临着严峻激烈的竞争形势。加强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电子商务将信息网络技术完全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赋予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新的内涵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

1 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在传统一体化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既解决了企业一体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又保留了传统管理理论的优势,融合了新时代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的优点,顺应了时展要求。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传统纵向一体化”向“现代横向一体化”理论发展的重要实践,是指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的多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利用供应链结构完整性、系统一致性、功能关联性及价值增值性的特点,通过信息共享、跨企业或部门协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伙伴关系等方式,实现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尽管供应链管理是有机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集成化战略管理模式,对企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过分强调“横向一体化”过程中成本价值优势,忽略了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其次,供应链管理畸形化企业间的竞争机制,损害了供应链内外的企业友好合作关系;最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中缺乏有效的市场经济信息流通渠道,没有统一、规范的电子信息服务交易平台。

2 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如市场调研、资源配置、内部管理协作、客户联系沟通等自动化和电子化,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管理经营手段。电子商务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二次变革,由链式供应向网式供应转变,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积极影响。首先,电子商务构建了高效的共享集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传递、交流的效率及准确率;其次,电子商务利用电子网络服务交易平台最大限度的开辟了调研市场消费需求的新通道,有利于及时、有效的获得全球范围内相关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增强了全球化资源配置及管理能力;最后,电子商务促进形成了企业间的核心价值链,开发了多元化营销渠道,增强了企业科学决策能力。

3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电子信息网络化。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电子商务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为核心的经济运营网络集成系统。在这个电子化、数字化的系统中,企业通过对电子商务手段的运用,整合企业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客户信息库这三大主要信息渠道,利用计算机专业化管理软件,分析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物流能力及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实现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在内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高效管理与科学规划。电子化采购(E-procurement)是指企业在确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及维持自身运转的物资清单后,利用电子网络,浏览适宜的供应商供应目录,筛选最佳供应商并签发订单,通过与供应商的网络信息交换与意向交流,高效、科学的协商合同条款,最终订立采购合同的一种现代化购买手段。在电子化采购过程中,如果企业是供应商,则供应企业在接到订单后需利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络分析本企业库存情况、生产计划等,以相关信息来决策是否接受订单并继续洽谈。电子化设计(E-Design)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内部网络及时更新的数据库,计划企业生产销售活动;在企业外部,企业利用企业间的互联网网络协调与批发、零售商之间的买卖活动,规划一定时期企业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设计开发部门可以通过最大可能性的消息渠道获得广大客户的回馈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合理规划打下坚实基础。电子化履行作业(E-Fulfillment)是指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的企业通过互联网网络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及时传递有效履行信息,以保证交易时间的缩短、交易成本的降低,最具代表性的是物流与销售商之间的电子商务协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的具体运用也越发多元化,电子商务以网络为中介,借助网络虚拟资源组织、协调、监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建立起了动态、协作化的企业供应链模式。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巨大变革,是增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降低了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提升了企业经营运作灵活性,加快了企业供需反应时间,提升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的研究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健,宋丽.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10篇

学习

情景式营销方案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情景式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实用型营销方案,情景化的营销方案。2.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营销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组织教学,而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的主导参与,通过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教

学习

情绪控制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情绪控制10篇,内容包括情绪控制十妙招书籍,情绪控制方法第一章感悟。有一些事情不能改变就是不能改变,与其挣扎,还不如顺其自然,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充满希望充满期盼的开开心心的去面对,你要做一个乐观的人,要乐观的生活。一定要乐

学习

小组总结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小组总结10篇,内容包括小组总结收获和体验,小组总结范文结尾。各项工作具体表现总结1,教学工作在这次实习中,我们组每个同学对待教学工作都是有计划地积极展开.在与各自的指导老师协商好之后,大家到校的第二天就开始随堂听

学习

资料分析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资料分析10篇,内容包括高照资料分析,资料分析100例。所谓“1-3-10-10”法指的是在公务员考试行***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资料分析部分实现快速、准确答题务必把握与熟练应用的“一组统计术语”、“三条阅读方法”、“十大核心

学习

工程量清单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量清单10篇,内容包括工程量清单100例,工程量清单最新版。工程造价管理由“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向“量价分离”的市场模式转变,逐步建立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把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参与市场的各方,并最终通过市场来配

学习

炼化工程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炼化工程论文,内容包括我国炼油能力论文参考文献,炼油厂科技论文参考范文。在EPC模式下,投资方通常通过业主或委派业主代表(PMC)管理项目。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一般都要对承包商进行两级资格预审后才进行正式招标竞争,以选定最优的

学习

供职报告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供职报告模板,内容包括供职报告模板,个人供职报告材料范文。三、廉洁自律,做勤***廉***表率。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严守纪律和规矩,带头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关于***风廉***建设的各项规定,带头反对“四风”,坚

学习

企业管理咨询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咨询10篇,内容包括最新企业管理咨询案例,企业管理咨询案例范文。成本管理咨询工作,就是要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差距和问题,然后对成本的形成过程和成本管理现状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

学习

审计师职称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师职称论文,内容包括审计师职称论文,高级审计师职称评审论文要求。一、申报程序1、拟申报人应自行对照《**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基本符合规定要求的,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

学习

听课总结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听课总结10篇,内容包括听课总结范文10篇,听课反思总结。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阅读,以阅读促理解。通过抓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理解内容。如张亮的

学习

市场营销方案书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营销方案书10篇,内容包括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精选10篇,市场营销策划方案集合7篇。二、活动时间:新产品导入期三、活动目的:1、零距离与目标顾客群接触,快速传播产品概念、产品利益点。(两个月不变)2、让目标消费群认识、了解、

学习

外汇期货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外汇期货10篇,内容包括外汇期货时间表,外汇期货知识大全。面对“避险难、避险贵”的难题,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对冲汇率波动风险的需求更显迫切。8月13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吹风会

学习

会员制营销方案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会员制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会员制营销方案文字内容有哪些,会员制营销方案范文。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对从事药品销售的人员实施了认证管理,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门槛.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学习

企业营销方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企业微信营销方案,企业定制酒的营销方案。中小企业;营销策划;方法一、企业营销策划原则1.全局性。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是营销策划的重要前提。企业应该树立大局意识,根据各自的总体战略规划有目的性的制

学习

炼化工程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炼化工程论文,内容包括我国炼油能力论文参考文献,炼油厂科技论文参考范文。在EPC模式下,投资方通常通过业主或委派业主代表(PMC)管理项目。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一般都要对承包商进行两级资格预审后才进行正式招标竞争,以选定最优的

学习

平面构成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平面构成论文,内容包括关于平面构成论文题目,平面构成论文范文。“***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

学习

经济与金融论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与金融论文,内容包括经济与金融论文,经济与金融论文如何结合。

学习

多媒体论文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多媒体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多媒体设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多媒体技术论文范文。总的来说,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打造与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

学习

培训教学论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培训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培训论文框架,教学论文培训。二、因地制宜增强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增强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使校本培训模式真正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得以落实并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因地制宜。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校本培训

学习

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论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压力容器异种钢焊接工艺答辩稿,压力容器焊接工艺的设计研究方法。压力容器的结构是设计***样的重要内容,它必须满足如下要求:1.要方便制造,制作过程要简单易行;2.要方便无损检查;3.要尽量减少

学习

焊接工艺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焊接工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焊接工艺设计论文范文,焊接技师论文范文大全。2.1船体焊接工艺知识要素分析在船体生产制造中,焊接工艺必须根据相应的标准或规范进行严格的焊接工艺评定(WPQ),形成焊接工艺评定报告(PQR),其后,生成焊接工艺

学习

维护与保养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维护与保养论文,内容包括维护与保养论文,汽车维护与保养论文。1.1以培养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在日常教学中,不要只以学生的试卷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要以学生在学习任务中掌握汽车保养和维护能力的多少,作为评判学生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