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论文第1篇
国际会计论文2600字(一):对应用型民办高校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摘要:会计专业人才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拓展,我国对“高精尖”会计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是我国民办经管类高校的一个艰巨使命。本文以武汉学院为背景,阐述武汉学院探索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体化进程日趋深入,综合国力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这一切竞争的基础和本质就是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的十八大以来,就人才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一、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考生心目中的“热门专业”之一,会计人才培养历来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武汉学院为例,每年报考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几乎占了武汉学院报考总人数的1/2。但报考火热,并未带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火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选择上。
首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办学主体的不同,民办高校在教学经费投人与公办院校相距甚远。从高校的硬件投入一项就可见一斑。2016年公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到,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公办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其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晰。高职高专定位于培养基本应用型人才,公办高校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民办高校既不能去和公办高校拼学术、教学资金投人,也不能和高职高专拼学生的会计实践与动手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最后,专业教材适用性较差。现有民办学校的教材几乎是直接照搬公办学校的教材,很少是专门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去编写的,大大割裂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之间的衔接性,与高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武汉学院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我国是会计人才大国,却不是强国,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需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高精尖缺”的结构性导向。早在2012年,武汉学院就开始探索培养国际精英会计人才的道路,通过近6年的不断摸索、改革与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人
武汉学校创办人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先生。陈一丹先生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他说“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项无比神圣的事业。”因而,他采用“办学不取回报”的方式,投资举办武汉学院,开启国内非营利性民办公益大学的先河。2010年,陈一丹先生捐赠1000万设立武汉学院“陈一丹奖”,2015年1月,捐赠2000万元用于武汉学院置办***书典籍,更是首期投资20亿元用于武汉学院新校园的建设。
(二)高起点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陈一丹先生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要找准自己的特色,错位竞争。未来武汉学院要办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武汉学院ACA实验班采用“学位教育+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顶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型、高素质、领导型会计人才。这个培养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会计本科教学的基础核心课程,还将ACA证书课程科学系统地嵌人到传统会计学本科教学计划中,为任何一个想要在财经和商务领域发展的学生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高层次人才不仅体现在专业背景,更要具备与人沟通的软素质,特别是良好的英文能力。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还添加了《会计专业英语》和《雅思》课程,目的在于从听、说、读、写全方位打造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水平和应用能力。
(三)重视加强师资队伍
“明德”的教师是一丹先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武汉学院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聘请了有经验的“一本”高校教授帮助和指导学科专业建设,为本科学生上课,提高会计本科生的理论素养。二是重视打造自己的师资队伍。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中青年副教授、海归会计人才。采取了“老带新”这种融合方法,让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们从专业知识理论、教学方法技巧、师德师风等各方面传授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帮助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三是学校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紧密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培训。通过这种高水平的培训交流会,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让教师有机会了解会计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
(四)按照国际接轨要求,高起点选择教材
会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学科,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水平低于公办高校,实践水平又低于职业院校的游离状态。在如今出版的众多会计本科教材中,很少有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办学特点而编制的教材。会计教材的改革和发展远远滞后于会计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大趋势下,大部分民办高校喜欢直接选用国内一流名校编写的会计学专业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水平和需求,导致教材不能充分满足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
武汉学院ACA实验班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是由武汉学院的教师用多年的教学心得并结合学生的特色编制的自有教材;资格证书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全部直接采用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授权的全英文国际统一教材来组织课堂教学。这两类教材***分化的选择,突出了学位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各自的课程特点和考核需要,也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武汉学院ACA实验班通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萁中不乏有腾讯、德勤、致同这样的知名企业,体现出用人单位对武汉学院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改革创新的认可和青睐。武汉学院抓住民办高等会计教育发展的新契機,大力开展服务湖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培养,为会计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国际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国际会计趋同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贸易以及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广泛,这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并产生相互依赖的特点,随着跨国商品的不断扩张,我国的经济已进入全球化发展。这给会计行业带来崭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针对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与探讨,希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会计趋同;影响;对策
[DOI]10.13939/jki.zgsc.2018.14.122
随着会计准则的提出,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向全球化发展,并逐渐向国际化市场迈进。国际化会计之所以被提出是因为会计的差异而产生,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展开以及大量的跨国公司上市,给整个金融带来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会计准则相关。所以国际会计趋同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值得注意的是,趋同所指的是进步的方向,而并不是等同于。当然,目前我国的会计趋同还需要不断努力,逐渐实现趋同的过程。
1国际会计趋同的必然性
企业竞争必然有贸易往来,而这种往来也给会计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也正是有了会计行业才使得企业间或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顺畅和谐,可以说会计在贸易往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会计是以货币为主的一种计量单位,其主要职责就是为所在企业或单位以及一些经济贸易组织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把整个贸易往来用数字形式体现出来,为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用的经济信息,供决策者思考。随着市场经济的相互发展与竞争,大多数企业或单位对会计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进行国际贸易往来时,会计从业者就要對各国之间的金融系统以及行业法规做到全面了解,要从国际角度出发,而不是针对自己国家的会计信息进行预算或使用。所以在进行跨国贸易往来时,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并且遵循与之贸易往来国家的会计准则,加强各国会计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这样才能使企业快速融入全球化资源,并且拥有全球化的消费市场。一个国家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发展,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种大环境发展下,我国更应鼓励自己国家的企业向国际化领域进***,利用经济全球化形势引入更多企业,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会计趋同,避免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因会计准则的不同而影响彼此合作。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势,国际会计趋同是大势所趋。
2国际会计趋同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历经了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并且形成了会计模式。而随着西方国家会计模式的创新,我国也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转移到西方会计模式学习中,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已逐步迈进全球化发展行列中,这也表明我国也真正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中。全球性、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形成可以说促进了国际会计的协调与发展,满足了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国际工商业的发展需求。众所周知,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很多企业也因此倒闭,正因有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很多国家也对会计制度引起重视,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并且安全可靠的会计制度对预防金融危机爆发意义重大。对于各国问贸易往来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全球经济架构的平稳运行,所以国际会计趋同对各国间市场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到目前为止,如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已经对国际会计准则产生认可,并且很多国家也表示会积极响应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际会计趋同准则很多国家采用完全复制的方法,就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直接应用到本国会计准则中;还有一部分国家或地区并没有完全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体趋同方向进行复制,并且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不同整改与调整。我国要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还有待加强,为了促进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会计准则体系,并做出实质性的改变,相信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也会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3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状态,可以说国际会计趋同的准则对我国而言是一种考验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很多国家对国际会计趋同的准则已先行一步,我国国际会计趋同可以在他们的趋同的经验中总结方法,减少国际会计趋同道路上遇到的障碍,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际会计趋同的步伐,同时对于在趋同过程中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是一种节约,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此外,我国在金融方面的发展还需要向其他国家借鉴与学习,面对经济缓慢发展的步伐,加之我国证券市场等金融行业整体体制不健全的现状,国际会计趋同可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我国特有的***治体制和社会环境,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目的上和报表的使用习惯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大的差异,要想在趋同中改变这些既定的习惯不仅对我国的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是一项重要挑战,而且对于完善我国会计的健全监督机制来说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4面对国际会计趋同我国应做出的对策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框架体系要广泛地涵盖各类经济业务,要坚持建设可以***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还要在体系中加强概念框架的建设,为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现有的社会体制要求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来落实相关***策,而是要不断调整会计准则,将其调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此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提高我国市场的整体规则性,不断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和控制,这也是为国际趋同奠定强大的市场基础。
除此之外,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全球地位逐渐提高,因此要积极地参加国际会计组织,并提高自身的话语权,提高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改中的地位。将传统的被动趋同逐渐转变为主动趋同,时刻了解国际会计制度发展的一些新动态、新事件,并与别国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国际会计趋同效率的目的。
再有就是,我国还要高度重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提高会计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并对已经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和在培训,将全新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会计工作中,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主动去学习会计制度,改变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保证国际趋同可以顺利实施。而对高校的财务教育工作来说,要对先关的会计教材进行完善和创新,要保证完善后的会计教材能够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最新的会计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会计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国际会计论文第2篇
国际会计论文2500字(一):针对当前国际会计问题的简要讨论论文
摘要:本文将针对当前国际会计问题进行简要讨论。正如我们所知,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两个重要标准,在指导会计***策的变化和金融工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这两项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从一些观点出发,采取更详细的考虑,使这些标准更好。
关键词:会计***策变化;金融工具
一、会计***策的变化
近年来,国际准则理事会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策》、《会计估计的变化》适以及追溯调整采用会计***策的变化,但如果公司在作出合理努力之后无法适用,可能会降低议程决定的有用性。因此,审计委员会提议进行一项范围狭窄的修正,以简化《议程》决定引起会计***策变动的适用。
会计***策的自愿变化是追溯适用的,并重述了比较信息。但是,如果追溯适用不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8条的定义,则可提供补救。拟议修正案没有改变IAS8中适用会计***策变更的做法。相反,它提出了一个替代判定,以取代评估如何适用因议程决定而引起的会计***策变化的不切实际的判定。拟议的门槛值是基于对用户预期利益和公司成本的评估。重要的是,拟议的判定标准不是未来应用的“免费通行证”;它的目的是在初步應用由议程决定引起的会计***策变化时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下面说明了不同的应用方法:
成本最低,用户预期利益最低(方法4);成本和预期利益比4稍高(方法3);成本与预期利益比3稍高(方法2);成本最高,预期利益最高(方法1)。下面将解释何时使用这四种方法,并给出明确的例子(A公司2020年年度财务报表):
方法1:回顾性申请及重述;适用于重申所提出的所有时期的预期好处超过了这样做的成本;示例:①A公司适用2019年和2020年的新***策。②在2019年1月1日进行累积追补调整,表示该日期之前追溯申请的累积效应。
方法2:累积追赶的回顾性应用;适用于在本期开始时适用新***策的预期效益----如果新***策开始时一直适用----超过了这样做的成本(成本超过了方法1的预期效益);示例:①A公司适用2020年新***策。②在2020年1月1日进行累积追补调整,表示该日期之前追溯申请的累积效应。
方法3:从上一期间开始就可能提出申请;适用于从上一期间开始,对新的交易、事项或条件适用新***策的预期效益超过这样做的成本(成本超过方法1、2的预期效益);示例:①A公司将新***策适用于2019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新交易、事件或条件(预期收益超过成本的最早日期)②在该日期之前发生的交易、事件或条件不作调整。
方法4:从本期开始可能提出的申请;适用于从本期开始,对新的交易、事项或条件适用新***策的预期效益超过这样做的成本(成本超过方法1、2和3的预期效益);示例:①新***策仅适用于2020年1月1日后发生的新交易、事件或条件。②在该日期之前发生的交易、事件或条件不作调整。
二、具有股权特征的金融工具
国际会计准则的另一个新趋势是针对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曾规定了发行金融工具的标准。然而近年来,关于发行金融工具属债务还是股权,引起了热门讨论。该准则对大多数金融工具都很有效,但对一些复杂的金融工具的认定存在质疑。此外,准则第32条并非总是明确解释分类的基本内容,这些工具的分类导致了会计实务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使投资者难以评估这些金融工具如何影响发行人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例如,某公司将其复杂的金融工具归类为股票,杠杆比率就会很好)此外,投资者一直追求更多关于股票工具的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指出,在实施准则第32条面临的挑战大多是因为它并不总是为其提供明确的理由,关于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区别它只能提供有限的相关信息。为了应对所查明的挑战,审计委员会制定了一种方法,阐明原则,明确说明将金融工具归类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理由;提高分类要求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清晰度,特别是对实践中存在会计挑战的金融工具;并通过列报和披露未单独分类的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特征来改进所提供的信息。为确立这些原则,审计委员会确定了财务报表用户认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时间原则:可要求发行人在清算前支付现金或移交另一项金融资产。
金额原则:发行人承诺向持有人提供特定回报,而不管发行人的表现和股价如何。
下面为金融工具分类的具体方法:***于发行人可用经济资源的金额的债务:在清算时以外的特定时间转移所需经济资源的义务为“负债”;只有在清算时才需要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为“负债”。没有义务的金额***于发行人的可用经济资源:在清算时以外的特定时间转移所需经济资源的义务为“负债”;在清算时才需要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为“权益”。
将金融工具正确分类后,随后是进行列报和披露。列报方式:董事会的首选方法将加强通过财务报表正文部分的列报方式提供的信息,包括:将财务状况和财务执行情况表中分别列报的不同类型金额的财务负债的“金额原则”信息,以及总收入和费用归于普通股以外的权益工具而提供的权益工具信息。披露:投资者要求提供更多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金融工具对发行人财务状况和业绩的影响及不同金融提供者的排名,讨论文件建议应要求金融工具发行人披露:
清算时每类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按优先顺序排列。
普通股的潜在稀释,即发行普通股数量的任何实际或潜在增加,原因是设置金融工具,而不管其效果是稀释或反稀释。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特定合同条款,比如,与理解金额和时间特征有关的合同条款。
三、结论
作为一名会计,应该时刻关注着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因为会计准则相当于是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处理相关事宜一切要依据准则要求,因此,熟练掌握准则要求,紧跟变化趋势,对于财务人员非常重要,此次会计准则对于8号和32号准则的起草方案代表了未来这两项准则可能的发展方向,认真研读对于财务人员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温浩然(1998-),女,山西太原市人,山西财经大学本科在读,会计专业
国际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论国际会计计量的人民币化论文
摘要: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越快的国家,其会计制度相应就会比较完善。会计的本质就是借助货币作为主要载体,来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人民币在国际上发挥出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职能愈加明显。
关键词:国际会计;货币计量;人民币化
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越快的国家,越需要会计对该国家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经营成果进行披露,这样才能让本土的其他企业或国外的企业等看到这个企业的发展态势,甚至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会计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主要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能够更好地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合规、不合法的经济行为。会计的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要求会计人不能对这种不合规、不合法的经济行为放任自流,必须采取行动予以制止,否则将会导致信息失真,甚至会引起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一、会计与货币计量的关系
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货币计量假设指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等多种职能,因而能够以定量的方式衡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事项,离开了货币,会计将有失公允,不能客观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作用。从会计与货币计量的关系来说,国际会计计量的人民币化就是指人民币能够在国际上比较完整地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职能的过程。
在没有战争,国内***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随着人民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未来石油贸易可能会由人民币进行结算;越来越多地大宗交易也将由人民币进行结算;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也将会越来越完善。人民币将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以及支付手段上发挥作用,这也意味着人民币正在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之间进行商业往来时,将使用人民币。人民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得以流通,而会计恰恰是以货币反应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事项,国际会计计量的人民化将不再是痴人说梦。
二、国际会计计量人民币化的必然性
就目前而言,对准国际货币的美元来说,除早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时,其他国家购买美元作为外汇储备时,美元可发挥其储藏手段的职能,然而由于美国为了保持大量的贸易逆差,又希望其他国家大量储存美元,使美元陷入了特里芬难题,因此,美元与黄金脱钩后,不再代表财富本身,只是实现市场交换的媒介。所以,现阶段衡量某种货币是否达到国际化,主要是指该种货币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发挥作用。接下来,将从这三个角度阐述国际会计计量的人民币化在当前阶段已经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1.价值尺度方面
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为了维持美元的地位,当时的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提出了著名的“石油战略”,依靠强大的***事实力,使得国际石油市场以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这样迫使别的国家由对美元的信赖,转变成不得不用,美元找到了霸权主义的道路。在“石油美元”的体系下,98%的石油只能由美元进行结算,因此,石油成为美国制裁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手段。
今年,美国将矛头指向伊朗,于5月8日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因该协议而豁免的对伊制裁,同时要求全球各国在11月4号之前停止向伊朗进口石油,以期将伊朗的石油出口降至零。然而,美国霸权主义早已使得人心向背,尽管有不少国家在美国的压力下表态,将停止进口伊朗石油,但欧盟等国并未表示支持,甚至还发出过反对的声音;中国、俄罗斯两国表示,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坚决反对,将继续和伊朗保持合作。在如此背景下,伊朗迫切需要摆脱美国的制裁,在石油交易中,将会寻求新的币种作为石油结算单位,人民币呼之欲出。中国在购买伊朗和俄罗斯的石油时,双方都接受直接使用人民币付款,这无疑冲击了石油美元的地位,美元不再是石油交易必须选择的货币。由于美元为了降低自身金融风险,时常利用货币***治将风险转嫁给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理性国家不再愿意间接为美国买单,因而这些国家开始寻求新币种购买石油,如“石油欧元”“石油日元”接连推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为了规避美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推出人民币作为石油结算的计价货币将我国大大减少外汇储备的压力和损失,亦使得人民币发挥了衡量石油价格的价值尺度职能成为现实。
早在2015年,中俄在双方能源交易中已采用人民幣作为结算货币;伊朗央行宣布停止使用美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且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拥抱了人民币;尼日利亚也宣布在同中国的石油贸易中部分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今年,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委内瑞拉的新制裁法案后,委内瑞拉***府宣布不再使用美元结算,改用人民币、卢布等一揽子货币中的其他货币。同时,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宣布直接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2018年2月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今年3月26日,原油期货将在上海能源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挂牌交易。同年五月份,一家石油公司已经签署了用人民币原油期货结算中东石油的首单协议,并计划签署更多此类合约。原油期货的推出,使得国内企业能够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避开美元汇率波动风险。这些都表明石油用人民币结算不再是纸上谈兵,同时也是人民币迈入国际化进程的一大进步。
石油人民币的诞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石油将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交易,同时通过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所获得的原油收入反过来流入中国市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我们知道会计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以人民币作为石油的计价货币在部分地区和国家得以实行,推动了这些产油国或其他石油购买国的企业等使用人民币进行计量所发生的石油交易数额。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地区或国家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进行石油的交易,大大增加了国际会计计量的人民币化的可能性。
2.流通手段方面
2013年下半年,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了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希望同周边国家建立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东起于中国,共涉及60多个国家,总人口数约44亿,占全世界人口总量的63%,总经济量约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据世界银行预测,亚洲每年基础性设施资金需求将达8000亿美元,然而实际投资额远远小于这个数字,资金缺口巨大,因此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意义重大,它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为新时期战略格局变化提供长期可信赖的融资工具。
为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提出的“一带一路”理念,必须加强“五个通”,即***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首先,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促使各个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对接***策能够有利于本土企业的良性发展,推动途中发展中国家进行结构性改革。其次,在各国***策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铁路、公路等基础性设施,打通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渠道。目前,我国已在新亚欧大陆桥、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基础性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再次,这些基础性设施建设使得沿线国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还解决国内部分产能过剩的情形,拉动国内就业、投资需求,打造合作共赢的新型局面。最后,中央***府在上海设立了上海自贸区,将其作为货币自由流通的排头兵,打通上交所与香港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等世界各国证券交易所的联系,推动上海的资本市场与世界各国资本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不仅打通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流通,而且通过对基础性设施建设的投资使得人民币更好地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化。同时,通过基础性设施建设所获得投资收益反过来拉动了我国国内上游产业的多余产能需求,推动了我国国内经济的繁荣增长,也带动了沿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情况,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结构性改革,形成投资拉动需求的良性循环。贸易畅通意味着货币流通,“一带一路”基础性设施建设必然伴随着货币流通。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将会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双边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使得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得到广泛流通,真正发挥出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担任媒介的流通手段职能。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推动不少国家在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实现本币的兑换与结算,大大减少贸易流通成本,避开美元汇率浮动带来的金融风险,也使得同中国进行双边交易的其他国家的外资企业使用人民币作为会计计量的货币。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人民币并将人民币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未来国际会计计量的人民币化将遥遥可期。
3.支付手段方面
在现有的由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简称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简称BEPS)组成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人民币跨境清算量的大背景下,2012年4月12日,央行决定组织开发***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简称CIPS),连接境内外参与者,处理人民币贸易与投资等跨境支付业务,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的需要。2015年10月8日上午正式启动。2018年5月,CIPS二期全面投产。
随着CIPS成功投入运行,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认可了人民币。与去年相比,2017年的全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呈现下降趋势,而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却呈现增长态势,即同比增长11.1%。截止至2017年年末,已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同人民币实现直接交易的有五个国家的货币,即俄罗斯卢布、泰国铢、马来西亚林吉特、新加坡元、韩元。人民币对蒙古***格里克、哈萨克斯坦坚戈等已在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目前,我国与塔吉克斯坦等13个周边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满足了市场货币流动性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汇率的恶性波动。通过货币互换支持需要接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利于稳定中国周边环境,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发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成功运行满足了越来越多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跨境服务与货物结算贸易、跨境投融资和跨境个人汇款等业务,避开了现行的银行支付与结算系统,使人民币拥有了自己的、***的跨境支付系统,提高了中国金融资产安全,发挥了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外贸企业不必再采用带有汇率风险的美元开展进出口业务,人民币国际地位得到上升。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运营机构登陆上海,能够促使上海成为人民币结算与清算的中心,推动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时拉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惠及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CIPS的成功运行使得用人民币结算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成为现实,减少国家的外汇储备,规避了部分由于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增强了金融资产躲避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作为美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每年仍以3000至400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推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接使用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降低了资金流通成本,减少了美元为缓解自身金融危机增发美元带来的外汇储备压力和损失。同时,CIPS的成功运行也使得人民币更深层次地发挥了人民币支付手段的职能,即进出口企业在进行货物交易时,可使用人民币实行跨境收付业务,即银行能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以人民币为跨境结算货币的国与国之间结算业务。在人民币币值与汇率稳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会信任人民币并选择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将为此提供技术保证,国际会计计量的人民币化将指日可待。
三、结语
国际会计论文第3篇
一、会计国际化的涵义探讨会计国际化的涵义,首先应考察和明确“国际化”的涵义。参考目前的文献资料,对“国际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找寻各国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更好地促进国际交往。
1这是会计国际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缪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75年出版的《30个国家的会计职业》中所阐述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大家认可的一致内容。
2这种观点也就是国际协调化,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达到国际间处理有关事务的可比性和同质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982年乔伊和巴维希的研究,此种观点在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
3,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这种观点在目前占有较主导的地位,特别是国际性的有关组织更是支持这种观点和以此作为目标。从以上三种观点看出,它们不仅代表国际化的三种观点,而且还表现出国际化产生的历史先后顺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国际化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沟通是基础,没有沟通,国家之间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自然产生协调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协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产生了规范与统一的呼声。
综合上述观点,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具体而言,会计国际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1)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易言之会计国际化其实就是会计惯例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结果则形成国际会计惯例,这也是我国会计理实界经常提到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真实涵义;(2)一国的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沟通阶段,即通过参予交流各国会计惯例,比较异同,促进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学习与了解;二是协调阶段,即寻求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和统一阶段,即实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同的标准化会计,使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3)会计国际化体现的是一种要求、目标和活动过程,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的一种结果。
2.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策惯例国际化,亦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因为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核心,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促进所供会计信息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等的需要;(6)积极引进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7)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8)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
1.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决定我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的因素主要有:
(1)这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予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满足国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我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2)这是我国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策特别是会计***策;其次母公司为了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这都要求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此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3)这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2.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早在建国之初吸收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就初现端倪,并为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发展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国际化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通过“三步曲”使在制定会计***策及其规范内容上与国际惯例接轨。1985年颁发了“两外会计制度”,吸收许多诸如“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平衡式,在存货、应收帐款和固定资产计价中偿试运用稳健原则等国际会计惯例;1988年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开始着手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和制订我国的会计准则;1992年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接受了西方国家通用的会计惯例,逐渐把国际会计惯例推广入我国一般企业。其次,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建立了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分行业会计制度为补充的会计规范体系,此后又逐步颁发了若干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7年5月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实现了在会计实践中普遍以会计准则和以之作为依据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来操作会计实务,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惯例趋同国际会计惯例,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和可比,基本能满足我国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第三,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也加快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以前的会计分科是按行业分为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而现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式,即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这不仅与国际会计教育惯例接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会计专业上的“通才”。此外,国外会计专业组织和大学,也不断进入我国会计教育界,如英国ACCA,将会员资格考试成功的引入我国,在上海财大等院校举办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等。第四,建立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注册会计师体系,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考试逐渐接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考生,会计师事务及事务所的国际合作也不断加强。第五,逐步树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思想,如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明确会计是旨在向有关利益集团提供可供决策的信息系统,会计是企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是不可协调的矛盾等观念。
3.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在我国的会计惯例中,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1)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尚未健全。如尚未颁布《证券法》,而《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等的会计规定与会计准则尚不协调等;(2)未建立与企业会计体系及其准则相配套、相协调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和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仍起主导操作规范作用等;(3)加入和参予诸如IASC、ICA等权威性国际会计组织及其活动不够,阻碍我国与国际会计界的交流及其会计国际化的发展;(4)许多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别,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坏帐备抵法和所有者权益类目的划分等都与国际惯例有差别;(5)会计管理体制尚存在差异:一是会计事务的行***管理过强,二是会计人员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转变等;(6)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在实务中推广使用;(7)会计理论发展滞后,研究方法单一,会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惯例尚有差别等等。
三、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思想,敢于借鉴,走出认识误区。我国会计作为世界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这一方面要抛开传统的会计阶级性思想和姓“资”姓“社”的论争,只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与我国客观的经济、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适应的,就应该大胆借鉴;另一方面要走出认为国际会计惯例就是美国或英国或其他某一国会计惯例和把之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误区,同时也要走出国际化就是全球统一化、标准化的误区。
2.处理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才能更好的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使本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3.把握好国际化的方法方式国际化是通过不断借鉴国际惯例而实现的,因此把握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标准和方法方式则是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断哪些是国际会计惯例,笔者认为应把握两个标准:(1)该项惯例是否在大多数经济和会计发达国家通用?即是否具有国际公认性;(2)是否具有有效性,即运用这一惯例是否能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同时化费较小的成本。在借鉴的方法方式上,一要通过立法确认,即对那些于我有用的国际惯例,应把之纳入法律规定,以加快推广实施;二是加大民间会计交往力度,加快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沟通、协调和统一。
国际会计论文第4篇
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变迁规模是庞大的,涉及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要想实现这一改变绝不可以走“一刀切”的道路。因此,我国大部分实行的是从一个细小的、特定的制度开始突破的,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再从与它关联性强的地方开始扩散,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局部进行实现全局改变。这些都源于局部的探索,,这也很好的诠释了国际化变革就是一个局部带动整体的过程。
二、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大致现状
1.会计制度国际化进程的单方靠拢
我国会计制度的演变都是学习国际上的做法,积极的向西方看齐,而这也造成我国在这方面过于单向趋同,而不是与国际的双向互动。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基本上都是由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制定的,这其中很少考虑到我国的特殊经济形势。虽然我国在会计制度的具体实践还不及国外发达国家,向其也学习可以让我国少走弯路,但是我国在经济文化背景上与西方尚且存在较大差异,像会计制度这样具有指导性的规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水平。
2.国内企业对会计制度的接受性不高
***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正式执行的同时,非上市企业则是根据自身的企业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新准则,因此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依然有较大差别的。有的企业会计核算本身就不够健全,这样势必造成企业对适时而变的会计制度的接受性不高,也不利于企业间会计数据的可比性。3.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兼容性差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导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而这也与国际会计制度制定的环境截然不同,从而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兼容性问题也就日益突显。我国目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监管制度规定尚不健全,在跟随IFRS的步伐的基础上制定的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与我国目前的贸易形势相契合。
三、对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展望
1.加强制度理论探索,为国际化建设创造条件
随着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大环境的多样化,这就要求理论的探索方面需要不断创新,同时所处理的会计业务也不断创新。王***曾说过建设会计准则具有影响社会面广,牵涉的相关者对,业务技术较难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会计研究工程,这也决定了它是企业要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会计研究者们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充分利用学科间的联系,做好会计理论建设的基础工作。
2.明确会计制度国际化是长期的,不可一蹴而就
我们知道,国际会计准则是以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制定的,我国的经济水平与其仍有巨大的差距,我国还需加强与国际接轨的力度。大部分国家都明白会计法规要向国际标准靠拢,但是,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具体国情不同,也决定制度的差异是不免存在的。所以我国在这个国际化的进程中,除了我国本身经济所处的阶段水平来说,还得依赖国际各方的变动,不可操之过急。我们得明确这种变动是长期的,需在稳进中实现国际化。
四、结论
国际会计论文第5篇
一、动力
什么是国际会计?崔和默勒(ChoiandMueller,1992)认为,可有四种定义:(1)国际比较会计;(2)跨国公司及跨国交易的会计;(3)国际金融市场的会计需求和(4)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如果将国际金融市场的会计需求也并入跨国公司和跨国交易会计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种定义。有人认为,国际会计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个世界会计(WorldAccounting),特别是制定出一套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为何要进行国际会计的协调,并制定出一套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呢?一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建立国际通行会计准则的势头为何这么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跨国上市
最近几年,公司跨国上市、跨国发行债券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特殊形式。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欧洲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另一些国家则直接到国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其结果,全球证券投资快速增长,如在1994年,全球证券投资增长746亿美元,1995年则猛增1486亿美元。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增长势头减缓。与此同时,全球直接投资也发展迅速,从1994年以来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以中国为例,在大力发展本土证券市场的同时,也挑选了一些企业到香港、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地上市,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路子,与国际证券市场的交流也增加了。这必将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必将增加证券监管国际合作,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压力。
(二)跨国并购
从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案件急剧增加。1998年全球并购金额达24,∞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50%,比1996年增长了2倍。其中美国占16,o∞亿美元,金融业占40%。近年来,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交易时有报道,比较著名的有奔驰汽车与克莱斯勒汽车合并、英国石油与美国阿莫科石油合并、法国雷诺汽车与日本日产汽车合并等。最大的一个购并案是德意志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合并,以8,200亿美元总资产创世界第一大银行(霍学文、刘洁,1999)。并购活动的国际化也推动了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进程。
(三)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合作。这方面最主要的进展就是欧共体的发展。从1999年1月1日起,欧盟15国中的11个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先是作为帐面货币使用,3年后用于现金交易。要注意两点:第一,欧盟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欧盟的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1%,超过美国(占27%);欧盟的外贸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20%,也超过美国(18%)。第二,统一货币的国际地位将提高。各国的外汇储备***策、进出口***策等预计都将会作出相应调整。这种发展必然加速欧盟内各国的会计协调,以及欧盟与其他地区的会计协调。
(四)金融危机
人类在莺歌燕舞的情况下,很难引起什么大的思维。一是有危机,二是有案件,整个发展才有声有色。会计史也是这样。否则,会计和审计不可能达到现在的状态。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确确实实对于建立一套国际通行的规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人的因素。队32的声势与其领导人的水平很有关系。新任秘书长卡斯伯格(Carsberg)教授曾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技术委员会成员,也曾是牛津等全球一流大学的著名教授。上任后,他顺应历史潮流,又凭借本人在各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尤其是与IOSCO的合作,工作开展得非常出色。
二、动向
根据刘威(1999)的观点,自1973年成立以来,IASC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3至1989年的制定主体准则阶段;1989至1995年的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阶段;1995年起的制定核心准则阶段。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后,有四个动向值得关注。
动向之一:IASAC与IOSCO的协议1995年7月,IASC与IOSCO订立协议,其内容是:如果IASC能在1995年(后改为1998年)底前完成制定一套核心会计准则的任务,并得到I。王D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这套准则由五大类,四十个项目组成(刘威,199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后,列入核心准则的项目已经基本完成。IOSCO已经向IASC承诺,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完成后,IOSCO将尽快进入对该核心准则的审核程序(见章程,1999)。
除核心准则外,IASC还于1997年成立常设的准则解释委员会,以准确地解释和应用已颁布之国际会计准则,在缺乏权威性指南的情况下,该委员会根据队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及时地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可能产生歧义的方面进行解释。至1999年1月,该委员会已颁布16号准则解释。
IASC的努力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可(刘宝慧,1999)。
1.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英国、荷兰、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马来西亚、香港等)的证券交易所允许外国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其中巴黎证券交易所还允许国内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
2.在1998年10月3日的华盛顿会议上,西方七国财长及央行行长表明支持IASC的努力,并呼吁IASC在1999年初完成制定一套国际认可的会计准则的任务。
3.英国《金融时报》1998年10月19日报道:世界银行要求5大会计师事务所坚持亚洲公司必须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否则拒绝在报表上签字。还指出,“世行的行动可能会加速形成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全球财务报告规则以及由国际会计师公会所制定的更严格的审计规则。这也会给当地的管理机构,特别是银行带来压力”。
动向之二:美国的立场
IASC与IOSCO的协议一出台,不谐合之音就响起。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来自美国的反对声。早在199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列维特就曾发表一份声明,强调国际会计准则要能获得普遍认可(实际上主要是得到美国的认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核心准则;(2)必须高质量,即能导致可比、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于投资人有利;(3)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kvitt,1997)。此后,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等分别就什么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发表了意见(见葛家洒,1999),美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刊物《会计天地》1998年第1期还设专栏,发表了六篇讨论文章。
1998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举办国际会计准则研讨会,美国FASB成员、著名国际会计学家默勒教授在发言中明确提出,美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上花的钱比全球各国所花的钱都多,而且美国制定的准则比其他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详细、先进,因此,“不希望让他人搭便车(FmRide)”。
对于美国的立场,队伍现任***恩尼沃尔森认为:美国有关机构建议跨国上市公司按美国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美国会计准则是根据美国证券市场的特定情况制定的,不能要求各国企业都按美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国际会计准则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经过严格的程序和充分的咨询制定的,更适合各国跨国上市公司的需要。世界各国的企业都按美国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这是很难想象的。这是一个***治问题(见陈毓圭,1998,第44页)。他还希望,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内的国际组织各成员在审核国际会计准则时,能够本着公允、公正的精神,多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着眼,使国际会计准则真正成为国际上通行的、权威的会计标准(见章程,1999)。
动向之三:四加一小集团(G4+1)
IASC的正式成员是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但是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已不受注册会计师协会一家控制,而是***治过程的产物。核心准则要能成为国际认可的准则,没有这些准则制定机构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IASC在忙于其核心准则项目的同时,又与对其影响最大的四大英语国家(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四加一小集团(G4+1)。自1997年以来,(G4+1)寻求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且已经了6个讨论稿,为制定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作准备(博伊默,1999)。由于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受这四个英美法系国家的制约,所以,G4+1表面上是IASC与这四个准则制定机构之间达成谅解的渠道,实质上是这些国家希望首先将所谓的国际通行的准则限制在这四大国认可的范围内。
动向之四:队伍的改组
从美国不买IA曰:的帐,到四加一小集团的形成,种种迹象表明,能否建立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已发展成为一场***治较量,如这种准则的制定机制应是怎样的?如何分配各方面在这一机制中的权利?据此,队伍于1998年12月提出了一份报告:《塑造IASC的未来》(ShapingIASCfortheFuture,以下简称“IASC报告”),建议对IASC作彻底的改革。其要点是:
1.将IASC的目标定为制定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而不是将国际会计准则仅仅作为国际协调的工具,以提供高质量、透明、可比、于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
2.通过成立准则制定委员会(StandardsDevelopmentCommittee),为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提供一个合作的条件,使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维护本国的同时,能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中发挥重要作用。
3.扩大IASC理事会(IASCBoard)中专业团体及地区的代表性。
4.成立一个有效和***的基金会(BoardofTrustees),其职责是任命称职、诚实、客观和信守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的人士,组成IA缸理事会和准则制定委员会。
5..建立一个更详尽、公开的准则制定程序,包括公开讨论技术问题和制定中的准则、实地试验、就IASC的计划公开质询、延长IASC文件征求意见的时间、公开IASC结论及反对意见的根据等。
以上报告的征求意见稿一发出,各国及国际组织即开始提出各种意见。其中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FinancialAccountingFoundation,FAF)及FASB于1999年初提出了题目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发展之见》(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etting:AVisionfortheFuture)的报告(以下简称“FAF/FASB报告”)。这两个组织的***还在1999年3月10日致信IASC秘书长(Jenkins,Johnsion,1999,以下简称“FAF/FASB信”),对“IASC报告“提出了详尽的意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克特莱(kirtley)和总裁迈兰根(Melancon,1999)也于今年4月21日回信IASC秘书长,对“IASC报告”提出了详尽的意见。美方与IASC争论的主要问题,将在本文下半部分论述。概言之,根据IASC建议和美方的修改意见,未来的IASC无疑是美、英、澳、加等国准则制定机制的翻版。但是,这种产生于各国范围内的准则制定机制能否在跨国组织中行得通?人们将拭目以待。
三、争议
(一)有无必要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没有必要制定全球适用的国际会计准则既是一个理论之争,又是一个权利之争。理论之争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长”。支持者的意见已在以上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迫切性部分述及。反对者认为,因为各国***治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所以,统一会计准则是以削弱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代价的,就象买衣服,“一种尺码不合众人身”(OneSizeNotFitAll)。权利之争指谁将主导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二)由谁来制订国际会计准则前一段的发展已经表明,新国际会计准则能否顺利出台已演化成一场***治较量,即除非改变IASC的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新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出台的,或者说,即使出台了,其权威性也将大打折扣。以一个新的准则制定机制取而代之已成必然趋势。与美英等国早期准则制定组织相类似,目前IASC是由注册会计师主导的。改革趋势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将成为一个广泛参与的***治过程,即其机制将更趋向于美、英等国目前已形成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
1973年成立的IASC,总部一直设在英国伦敦,所以,二十多年来一直是英国人主导的。对于新的IASC,英国的如意算盘十分简单:“这一剧本是我写的,因此,戏应由我来导,由我来主演。”美国人认为,本世纪世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几乎就是美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尤其是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是最先进的,美国在准则上花的钱最多,制定的准则也最先进、最详尽,所以不愿放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美国人不取得主导地位,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是不可能脱胎而出的。除美、英两国外,另一个是欧共体,他们也提出要成立一个会计准则委员会,这必然与英国发生争议。对此,英国方面呼吁欧共体不要另起炉灶了(就现在信息,欧共体已表态,不再另行制定。-编者注)
(三)IASC新的组织结构应是怎样的既然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将趋向于或初始于美国的机制,则其组织结构也必然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相类似。“IASC报告“提出的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基金会(TheBoardofTrustees),它主要是一个筹资机构;第二层次是理事会(TheIASCBoard),它是批准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力机构;第三层次是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TheStandardsDevelopmentCommittee),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组成,它负责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并批准准则解释委员会的解释。
在以上组织中,争论较大的是如何分配理事会和准则制定委员会的权利。根据“IASC报告”,理事会将有权通过或否定准则制定委员会提出的准则,而且也有权调整准则制定计划。“FAF/FASB信”则认为,应授予准则制定委员会在制定准则方面的充分自,相反理事会应成为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该信认为,准则制定委员会应由熟悉技术问题的专家组成,能深入讨论各种技术问题,并根据讨论结果投票决定是否颁布某项准则。授予理事会否决准则制定委员会已批准之准则的权利,以及调整准则制定计划的权利,有可能降低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因为理事会成员不可能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一样,参与准则制定的全过程,也不一定熟悉某一准则的所有细节。给理事会这种权利可能演化成根据所代表国家或团体意志而非按技术上合理性投票的机制。“FAF/FASB信”认为,“IASC报告”,实质上是将未来的准则制定委员会视为现在的准则筹划委员会,不同之点可能是未来的准则制定委员会是常设的,而现在的准则筹划委员会是根据需要筹组的。此外,“FAF/FASB信”认为,给准则制定委员会充分的***自还将提高准则制定的效率,提高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积极性。
显而易见,如果按美国人的想法做的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的组织结构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几乎完全相同,即IASC基金会等于(美国)FAF,IASC理事会等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IASC准则制定委员会等于(美国)FASB。
(四)如何分配IASC主要机构的席位新IAS二三个主要机构:基金会、理事会、准则制定委员会的席位应如何分配呢?“队S二报告”,提出了选择上述委员会成员的标准,包括:(1)技术上称职;(2)出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代表局部利益;(3)信守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4)地区的代表性;(5)专业团体的代表性,(6)资本市场的代表性(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
“FAF/FASB信”原则同意以上标准,并认为,为达到这些标准,可采取两种措施,即(1)授予准则制定委员会以在不受商业利益趋使下批准准则的充分***自;(2)任免理事会成员的机制应避免各方面代表性的左右。然而,在大唱这些高调的同时,“FAF/FASB信”又提出,以上三个机构的席位一部分应当是轮流的,另一部分应当是固定的。而且具体地提出,资本市场规模大、在技术人员方面贡献大、而且比较信守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的国家应当有固定的席位。甚至提出,不给美国这样资本市场规模如此大的国家以新IASC基金会、理事会及准则制定委员会的固定席位几乎是不现实和不合理的。
(五)国际会计准则怎样获得各国法律支持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在相当程度上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对于国家来说,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将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是强制性的,新的国际会计准则能否兼顾各国***治、法律、经济制度等的特殊性?通过什么途径变成各国准则?如果是非强制性的,新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有多大?国际会计准则核心准则协议是与IOSCO签定的,那么,核心准则即便已获IOSCO批准,这些准则是否还需各国证券监管机构或相关法律批准,才可转化为这些国家的法定要求呢?果真如此的话,在准则制定权不属证券监管机构的国家,又如何将核心准则转化为本国法定要求呢?
(六)与证券市场披露制度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具体可分为两个问题:一是涉及IASC制定的准则如何转化为各国法定要求问题,这已在上面述及;二是各国证券监管机构还能不能在准则规定之外,提出其他披露要求。有不少专家估计,全球通行会计准则是不可能制定出来的。即便能制定出,也不过是一个不很具体的妥协的产物,很难兼顾各国特殊性,结果,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及相关的法律可能依然会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大量的披露要求。这种披露要求如果非常具体而且是刚性的,则必然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样,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会否因此而降低?改组队32和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初衷会否因此而不能实现呢?
(七)成本由谁来承担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显然需要大量经费。这些成本应如何来分摊?“IASC报告”提出,筹资工作将主要靠理事会及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FAF/FASB信”,则提出,筹资任务不应与理事会及准则制定委员会的组成挂钩,而应由I-AS己基金会来承担,而且应尽可能拓宽财源,包括各国证券交易所、各种基金会、国际组织等。
四、对策
(一)密切关注改组IASC的动向
笔者觉得,这个问题不仅是学术之争,也是一场***治较量。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确确实实有可能冒出一个所谓的新秩序。一旦产生一个好象是各国都普遍接受的会计准则,然后要各国接受,即便这些准则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但如果我们不执行,取得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商业信贷可能变得更加困难,或成本将更高,我国企业去境外上市也可能举步维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IASC改组放在一定的***治高度来认识。笔者甚至觉得,就象当初成立联合国那样(当时,我们争取到了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如果IASC真的将改组的话,中国应该积极地去争取一定的位置。
(二)积极参与IASC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这几年,***在参加ME和其他相关组织的活动方面已采取了许多积极步骤,而且已取得丰硕成果。我国已加入IASC,并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其理事会的工作。还参加了好几个IASC准则筹划小组的工作。最近又派原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汤云为教授去伦敦,参加IASC的工作。笔者觉得,我们应派更多的人去参加IASC各准则筹划小组的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笔者也认为,在我国会计学术、实务和***府主管部门已产生一批专业和外语水平都很高的人才,应当将他们作为我国会计界的代表,参加国际会计组织的具体工作,以扩大我国会计界的影响。对其重要性,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尽管我们现在钱不多,但说说道理还是可以的。因为世界舞台总有两面性:一是谁有钱谁说话算数,实际上就是“金元***治”二是,谁有道理谁说话有影响。
(三)加快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这个问题,IASC和美国FASB等机构正在做大量的研究。我们也应当加快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当前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税收法规、资产评估准则等的关系?如何分配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如何制订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如何调动会计学术、实务和***府主管部门的优秀人才,参加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建立怎样的机制确保所制定会计准则的质量?如何使会计准则在财会人员乃至广大经济管理人员心目中扎下根,并认真执行?
(四)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各种棘手的会计问题参加国际会计组织,我们就需要研究许多复杂的问题。同样,对国内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各种棘手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笔者有些感叹的是,多年来,我国会计界重复性的无价值研究太多。以现金流量表为例,1987年美国颁布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以来,在我国各类杂志、报纸上,关于现金流量表的文章有无以计数,其中,有几篇有新思想的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减少无效的劳动,多做一些有益的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以下即为几例:
1.企业会计选择权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并不稳健,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束缚。新制度和准则赋予公司更多选择权。执行结果如何呢?从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情况看,执行结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公司会计选择仍不很稳健;个别公司则利用选择权,将亏损集中在一年,“大亏一把”(Bigbath),以在第二年给人以“扭亏为盈”的错觉;还有不少公司则借新准则和制度的集中出台之际,以追溯调整会计***策变更的影响为名,集中处理多年积累下来的潜亏数。显然,如若允许诸如此类的情况继续存在下去,选择权将成为歪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手段,这是有悖于制定会计准则并给企业以选择权的初衷的。如何改变滥用选择权的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2.公允价值问题。应否及能否以公允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是90年代国际会计界争论的热点之一。原因包括(1)受知识经济的影响,在高新技术为主的生产企业、金融服务业、广播电信业、娱乐业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已远超过有形资产;(2)资产重组、企业兼并和收购等业务在不断增加,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企业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企业整体公允价值的评价是否正确;(3)各类金融工具纷呈,使对各种金融资产和企业的价值起伏不定,转瞬即逝,今人难以置信。
我国很多会计准则在制定时,也无法将公允价值排斥在外。问题在于,不少企业在改组上市、重组等的过程中,将资产评估作为操纵财务数据的工具,使人们对不少公司报表的真实性丧失信心。如何将公允价值的观念正确地运用到我国的特定环境,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
3.非法行为和非规范交易行为的会计与披露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速度是相当快的,结果,法律法规的建设难以眼上形势发展;即便已建立了法律法规,其具体完备的程度也远远不够。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非法或非规范的交易行为,如企业间的相互借贷、委托资产管理、企业租赁或委托经营等。对于这些行为,应该如何规范?如何核算?如何报告披露?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4.制度造成的会计信息扭曲问题。我国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扭曲有些是由制度所造成的。长期以来,坏帐准备计提范围过窄、比例过低,使企业应收款项可实现价值严重高估便是明证。目前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严重扭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工成本严重低估。其具体表现形式是纳入人工成本的费用很少,而由制度规定实际要付给职工的大量费用却未正式进入人工成本,如企业在职工住房、退休养老、医疗、交通、津贴、奖励等方面的支出有相当部分未正式进入人工成本。此外,还有大量没被明确记录反映的职工灰色收人。诸如此类制度造成的会计信息的扭曲值得我们认真深入研究。
(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判断水平我国现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大的选择权,同时新业务不断涌现,会计技术和准则已变得相当复杂。注册会计师判断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如果注册会计师稍不小心,将面临相当大的风险。这几年,注册会计师的压力很大,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案件也在增加。这客观上要求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性、执业水准和判断能力。如何增强他们的***性和判断能力,这需要认真深人地研究。
国际会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儒家文化;会计文化
中***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1-0075-05 收稿日期:2010-07-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会计模式实现了突破性转变,会计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会计审计国际趋同主张得到广泛认可,我国与欧盟会计趋同等效谈判取得重大成果,为实施做大做强战略、促进我国会计行业“走出去”初步消除了技术障碍。然而,笔者认为,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施加影响,除了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要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软实力的作用,因为会计规章制度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和商业观念在内的文化观念。文化问题,往往带有本质性、凝聚性,是会计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周易・贲卦》中说:“圣人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化是国家、民族、社会最深层的精神内涵和外在风貌,是国家形象的展示、民族精神的象征、社会制度的根基(王***,2008)。过去30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作为中国的软实力目前正成为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话题。随着中国持续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2006年11月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007年10月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会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和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探讨我国会计文化建设,对我们继续深化会计改革、顺利实现发展目标具有独特深远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早在1988年,英国的Gray(1988)就率先将文化理论应用于会计亚文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四维的会计亚文化观,即职业化/法律管制、统一性,灵活性、稳健主义/乐观主义、保密,透明。之后,西方不少学者应用Hofstede的文化理论和Gray的会计亚文化观剖析了各国的会计准则和惯例,认为文化差异是导致各国会计准则和实务差异的原因之一(Chow等,1995;Askary,2006)。国内对会计文化的研究极少。郭桂杭(2007,2008)通过问卷调查,以实证数据验证了传统文化对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以及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产生的影响。在对我国会计发展史的研究过程中,郭桂杭(2010)阐述了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但对儒家文化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会计国际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文化没有做出研究。
从会计发展史来看,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曾创造了我国灿烂的会计亚文化。例如,我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强调阴阳平衡,相生相息,这种哲学思想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我国记账方法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过渡。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龙门账”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这种簿记方法与产生于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天地合账”分别使用道家风水文化中的“龙门”和“天地”作为簿记方法的名称,折射出我国簿记方法中所含的文化烙印。在“天地合账”中,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即阳),下格记付,称为“地”(即阴),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而“龙门账”的“会龙门”也体现了阴阳相合的原理,至今仍然被认为是科学的会计原理之一。据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我国古代灿烂的道家哲学思想曾被应用于发展当时的复式簿记方法,孕育了当时先进的会计方法。
法家思想文化主张“以法治国”,对我国古代会计立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日趋严密,当时颁布的法律有许多关于会计的条款。如“云梦秦简”中的《秦律杂抄》、《法律问答》以及《封诊式》就有涉及到相关的经济法规,其中的会计法规已相当具体。《管子》一书再三强调会计必须“明法审数”。“明法”就是要按照君主颁布的规章制度和法令条文办事,“审数”就是对于各项开支方面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张云,2009)。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建立了会计法规,确立了法制观念。虽然当时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但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如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这种锐意改革进取的优良文化,不但有利于推动当时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会计改革与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传承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及其它思想流派都有可能影响我国会计的发展。鉴于儒家文化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着重于探讨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文化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构建特色鲜明的会计文化之建议。
三、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对我国会计文化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儒家文化的思想观念,即等级观念,家族观念,仁义观念和教育观念。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礼教,即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被儒家无限拨高,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准则,即以伦理纲常的形式固定下来。具体来讲,就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及“仁、义、礼、智、信”五伦。儒家“三纲五常”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忠孝”二字,臣民爱君王为“忠”,子女爱父母为“孝”。忠孝是一切伦理准则的基础和核心,忠教观念也成为小国人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许云龙等,2002)。这种等级观念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高权力距离的特征,权距反映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就是凸显法律管制特性的会计亚文化。
家族观念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文化是孔子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在“立国”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德治主义管理思想。而在德治思想中,儒家崇尚以家庭为
本位,注重个人的“修身”。把“治同、平天下”构建在家庭本位上,又通过“仁爱”和“贵和”原则,把个人(“修身”)、家庭(“齐家”)和社会(“治国”)j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也就是儒家通常讲的“修齐治平”。儒家的家庭主义具体体现在《大学》所讲的“齐家”之中,“齐家”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这二三个方面的关系能处理好,既能使家业兴旺发达,又能把这种方式推广到整个礼会,促进整个社会关系的改善,即通过“齐家”而“治国”(张震,2001)。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是一个集体单位,个人要抑制个性,以维护团体的和谐。这种家庭主义观念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文化观念,作为群体的一部分,个人必须依赖群体中的其他人,才能实现自我,个人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组成部分,在与其他人的相互关联中存在,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个人以维护集体的利益。我国儒家文化的家庭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体现在会计发展史上就是凸显统一性和保密性特征的会计亚文化观。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与仁义。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还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中庸思想是贯穿孔子思想的一条主线,被孔子誉为“吾道一而贯之”。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其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过犹不及”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按照这种思想,“过分”和“赶不上”都同样不好。孔子认为,变化是永恒的,因此,人们要时刻准备着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调整,以维持和谐与平衡。中庸思想在处理不确定性时,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间道路,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特征,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是我国会计亚文化呈现出稳健主义特性。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又一大内容。孔孟之后的第一大儒朱熹将中庸思想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其实,将“庸”解释为不易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从我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言君子应如天一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儒家关于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儒家创始人孑孔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本讷近仁”(《论语》)所谓“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即是刚毅的生动表现。在他看来,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即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孔子本人积极提倡并努力实践刚颁有为、努力进取的奋斗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混世态度。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诸如“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谚语,都反映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许云龙等,2002)。
从上述讨论中不难看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缓慢渐变的会计发展史确实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积极的一面而言,儒家主张的“有为”论在推动我国会计文化向前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有为的观点是儒家“有为”论最早、最经典的表达。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积极人世、救世,并说“吾道一以贯之”,甚至“明知不可而为之”,并积极用他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治哲学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终其一生。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理论,宋儒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均曾经激励着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中国文化和会计亚文化。而儒家所崇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诚信,一方面形成了我国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会计诚信建设奠定了较强的伦理道德基础。
当然,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虽然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安定方面起到了稳定性作用,但中庸精神主张做事不偏不倚,正如《中庸》中所提及的“过犹不及”,这对我国会计史上的根本变革又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此外,“重义理,轻艺事”的儒家文化氛围以及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论语・述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会计职业化程度,一味追求“尊圣”、“法古”,忽视了对个性的培养,束缚了创造性的发挥,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四、会计国际化背景下,对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建议
我国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创造了灿烂的会计文化,自然也会给我国的会计准则制订、会计监管和实务烙上一定的独特性。2006版新会计准则虽然已经非常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文字表述上的接轨不一定能马上带来实际操作中事实上的趋同,因为要完全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是非常困难的。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会计文化的基础上,要勇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变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建设具有传承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的会计文化。鉴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设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创新会计文化
如上所述,儒家文化中的“尊圣”、“法古”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会计的革新与发展。
但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鼓励奋发向上、积极革新的价值观念。《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又云:“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享。”而《周易大传》的“辅相天地之宜”的学说,则要求天人相互协调,这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金元浦等,1999)。这种传统观念鼓励“有为”,并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其实,儒家文化也崇尚力行意识和实践品格。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即通过修身或自我改造以达其“内圣”目标;社会***治实践即通过事功或社会改造以达其“外王”目标。“内圣”有赖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赖于“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治人格。所以《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紧接着便讲“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易经》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在会计国际化日趋明显的当今,中国会计不但要立足国内,还要放眼国外,弘扬我国辉煌的会计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亚文化时,我们要秉承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会计亚文化。在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与做法,做到国家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
(二)建设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会计诚信文化
针对本世纪国内外发生的财务舞弊事件和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协调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孔子提出“为***以德”的思想。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同时也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又有发展,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从天道诚信来进一步说明人必须诚信的道理。儒家思想中的德与诚信观念都是我们在会计工作中应该继承的优秀文化,然而,过度强调“仁治”和伦理道德,又容易造成“人治”。经过几次***性变革,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会计管理环境体现出了法制化的亚文化特征,然而,有些会计行为并非靠法律规制的强制实施就能得以规范,在管理中还要注重道德培养。同志在2000年曾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因此,在建设我国的会计诚信文化时,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中“德”的柔性优势,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克服德治中的刚性不足,做到刚柔并进。
(三)建设和谐发展的会计文化
虽然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对我同会计根本性的变革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中庸精神在历史上起到了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这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将“和”的思想异化为凡事讲求“一团和气”,为达到中和目的的中庸手段也被异化为折中调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赏罚不明,这不仅误解了中庸的意思,也违背了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本意。中庸在儒家学说中,包含有很深刻的哲理,汉代的郑玄在解释《中庸》篇的标题时说:“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这里把中字解释为中和,也就是中正和谐,指万事万物按一定规律运行,生生不息,和谐相处。庸就是中和的作用。按这种解释,也就可以把中庸理解为事物按正确的规律发展所导致的良好的结果,这就是“中和之为用”。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中庸”的解释比较明白易懂,他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又引程子(程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很清楚,“正道”就是正确之道,正确就是不偏不倚,没有偏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致中和”也就是要顺应、适应天地万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不是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在继承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精神时,我们要正确诠释其在当今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含义。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和加强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进程中,要重视与传统文化的协调。在尊重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同时,也要顺应科学的发展规律,吸纳国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我国会计的科学发展,建立集传承性、开放性与先进性于一体的和谐发展的会计亚文化。
在建设和谐发展的会计文化时,我们要注意解决权距带来的问题。权力距离较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会计从业人员容易形成畏权心理,对领导言听计从,不敢向违规人问责。张云(2009)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仍有7.91%的会计人员在面对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时认为应该服从领导的指示。另一方面,权距大容易造成“人治”代替“法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以行***命令代替规章制度,强调直接控制,忽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这些都有悖传统文化中的“中和”观念中的真正含义,不利于创造中正、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和谐会计文化。因此,在提高一般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高管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革除传统文化中高权距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设尊重科学、崇尚专业的会计文化
在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我国的伦理道德文化显然比西方优越。但儒家思想中的“重义理,轻艺事”的偏见使得我国古代会计职业长期不受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易经》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乐记》中提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点。这些片面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理论的追求和获取,对我国会计文化的影响是会计职业不受重
视,从业人员地位低微。《孟子・万章》篇中有一句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说明当时会计人员的职责仅仅是保证算账计数的准确性,而现在社会上仍有一些人认为会计工作是一项简单的算账、记账和报账工作,技术含量低,这种观念使得会计行业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洋务运动和新民主主义***虽然推动了我国会计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会计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在参照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学科体系,但“”使我国会计领域遭受了一场巨大的浩劫,基本上不存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诚信文化受到冲击,会计人员的素养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会计行业要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从业人员。这就要求我们改革“重义理,轻艺事”的传统思想,吸纳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与知识,将会计职业提高到一个会影响到一国的经济运行与管理的战略层面;同时改革相应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做到会计从业人员的责、权、利的统一,从而推动会计人员积极学习文化与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我国会计亚文化由职业化程度低向职业化程度高的转变。
五、结语
作为“集体心智模式”的文化,其带有的本质性和凝聚性,体现了一国的形象与民族精神。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曾经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古代会计文化,在会计国际趋同日盛的今天,我们不单要吸纳国外优秀会计文化,革除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影响因素,推动会计改革,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特质,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会计文化,充分发挥会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只有这样,我国会计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走出国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进而在会计国际趋同中施加影响。
参考文献:
郭桂杭2007,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文化制约因素[J]财会月刊(8):5-7
郭桂杭,2008从文化视角看中国会计改革进程[J],财会通讯(3):18-21
郭桂杭,2010,从会计发展史看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财会通讯(2):9-11
金元浦等1999,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2008,***思想再铸辉煌[S],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北京
许云龙,刘卫国,2002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谈2008年北京的“人文奥运”[J]l山东体育科技(4):58-59
张震2001,儒家家族主义与日本家族企业[J]凇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41-45
国际会计论文第7篇
论文名称:浅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
学生姓名: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一、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概述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分析基于***表
1.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常见模式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优劣分析
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基于案例和数据分析
1.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2.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3.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xx.9.10选题
2、20xx.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xx.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xx.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xx.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xx.3.30论文定稿
7、20xx.5.15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15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5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5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00年第9期。
[10]CharlesT.Horngren,GaryL.Sundem.WilliamO.Stratton.IntroductiontoManagementAccounting,PrenticeHall,12thEdition
六、指导教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