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诗篇1
想为自己写诗。
寻遍脑海,
却没有自己的词。
抬头,
我看到了昏暗。
或许,
这就是我的天!
幻想着写出淋漓尽致,
最后,
导演出人生一塌糊涂。
沿着小路寻觅属于我的食物,
或许,
是我过于挑食!
回眸,
我等待人生的回眸。
转身,我却看见了陌生的面孔!
是曾经哪个我吗?
或许却是人生如梦,
只是,
有些人一直活在梦里。
自己写诗篇2
也喜欢夜月朗照的墨影。
早晨那争出的晨阳,
在万重云海间撩起的点点金浪。
那密密得林隙里隐隐的晓雾,
和藏在碧叶下晶莹的露珠。
你说你想在山野中奔跑,
伴随着渠里流淌的小溪。
拾检起喜爱的石子,
在山巅装饰山神的眼睛。
你要在云雾间呐喊,
让千里之外的人儿听到你的消息。
你说你会在金秋时回来,
去数家乡老树上残留的叶子。
还伴着调皮的狗儿,
到田野中去,
到破败的古屋寻失落的回忆。
当鸟儿偷食了你采摘的花儿,
你说你会哭泣。
你要对天诉说,
你要回去,你要回去……
你说你喜欢飞鸿带来的信笺,
还在昏灯下写你的名字。
自己写诗篇3
暖风扬碧水,绿柳出岸堤。
书声轻飞舞,笑语遍花丛。
饮 宴
无意为酒无意醉,相聚无言声声碎。
总说昨日花影美,何若今日汗如水!
思 忆
清风杨柳叶落江,孤影斜阳印山峦。
杨柳挥手沤江岸,相隔八十似八万。
身似枯竹心似碎,身与魂消终不悔。
愿得山野与君醉,牧野荒原共百岁。
闲坐
***山石听流水,哈啤一瓶微微醉。
窃得片刻闲与静,不争权势与富贵。
孤 夜
自己写诗篇4
一、“凤凰”需“涅”,困境引生机
当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遇,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课时量限制下的教学内容的考量。随着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课程课时量正不断在减少,古诗词教学更是“囫囵吞枣”,为了宝贵的课时量,语文教师往往采用“重串讲,轻吟诵”、“重传授,轻感悟”的模式去“灌溉式填鸭”。其次,教学及高考语文给予学生的负面暗示。在高考语文方面,高考作文规定作文形式为诗歌除外,高考诗歌鉴赏板块也不会出现课内诗词解读,以及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囫囵吞枣的现象,进而让学生产生了“学诗词无用论”的错误概念,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背诵古诗词上。最后,教师本身古诗词教学积极性的欠缺。教师觉得教诗词痛苦,将教学效果定位为只要大致了解大意会背会写即可,这样古诗词教学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状态。在此,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有所作为,不要被教材牵着走,要主动探索教材内容,主动思考教学困境,“凤凰”要“涅”,先得靠教师自救,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借以突破困境。一方面,要加强语文教师在诗词方面的涵养,先增加教师在吟诵、诗词仿写格律等“技术能量”。教师可以欣赏网络优秀的视频,如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的六堂《吟诵课》,东南大学开设的《诗词格律与写作》,教师可先自我进修,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需求点”,探索学生“最爱”类诗词与“最痛”类诗词,可以将诗歌类型分为思乡类、惜别送别类、咏物类、咏史怀古类、爱情闺怨类等。
根据学生的“需求点”,节选不同类型诗词精华,收集成册,亦可把课内的诗词进行重新整合排练,不用按照单元或课本顺序来上,而是按照类型来上,这样学生会对诗词建立更深的链接。然后,注重诗词的实际运用,吟诵与仿写。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反复吟诵一类诗词,形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反复吟诵,让校园充满诗声,营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吟诵与诗词仿写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抑扬顿挫的诗词吟诵节奏促使学生更爱读,读了之后更有感觉去仿写,而古诗词仿写更是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让学生想要突破自己,追求更好的自我需求。最后,给予学生展现的平台。要对学生的习作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将学生优秀作品整理成刊,让学生的习作有机会像名人的诗作一样展现在更大更广的舞台之上。古诗词仿写,好比是一剂强心针,引来古诗词教学的生机,让高中的学生亲近古典诗词,仿写古典诗词,探究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学生的诗词底蕴。仿写有方法,“三步”来探路,古诗词配乐吟诵可以激起学生读诗的热情,古诗词仿写可以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但创作古诗词也不是无章可循,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教训,认为“三步骤”可以引领古诗词仿写教学。
第一步:吟诵经典诗词,仿写个性词作。
在吟诵的基础之上按照古人的格式仿写,换几个字或几个词就可以,亦或可以进行诗词改写,把原来的词改成五言或七言绝句或律诗,吟咏出有学生自己特色的诗词。“初探式微”阶段,要先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敢于写,敢于说,对学生所有的诗词一对一进行教学。
在笔者所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作品出现“断层”现象,主要出现两类作品,第一类学生的作品:缺乏意象、意境,只有情感。如练涵彬同学的《思归》:“月满人未归,千里隔家人。不知母如何?只想早日归。”史添欢同学的《长相守》:“山一座,水一迢,身向东海那畔行,靠海浪声声。风一季,雨一场,梦往家乡身不行,不得闻千浪。”这些诗词虽然或缺乏意象或缺乏意境,但至少让学生知道原来古诗词创作也不难,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虽然这几首诗词都有不足之处,但至少学生在创作诗歌的时候知道了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即使像第二首只是几个意象的叠加,但至少让学生明白这几个意象都能用来形容悲伤之境,也是一种收获,有利于诗词中对意象的把握。第二类学生的作品就好一些,有意象与意境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如赖芳芳同学的《念乡》:“洞箫声已去,千里寄思寥。又至苍月晚,夜夜何时了。”俞先***同学的《离人泪》:“独上西楼莫观云,秋风一起便黄昏。梧桐叶落人不存,从此天涯是孤魂。”通过吟诵不同类型诗词,学生仿照古诗结构写诗词,无论这个诗词有无做到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在学生作品中,教师会发现惊喜,如像第二类诗词的小诗人,他们不仅有创作的激情,而且很有才华,他们的才华可能在语文高考卷中无法呈现,但稍加点拨,或许可以在诗词创作上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语文老师在做第一步时,无需畏首畏尾,要从学生的作品中去寻求答案。
第二步:吟诵同学习作,寻找情感源头。
第二步吟诵同学的作品,互相品评,去寻找触发自己创作的真正“源头”。在诗词创作之初,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会为写诗而写,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个人真正的所思所想,也不结合现在的生活实际,还停留在古代的生活场景之中。因此,这会造成两种现象,第一种是造成刻意模仿,甚至有的牵强附会,缺少意境;第二种无病,不能结合自己在当今的处境所思所想随意编造。
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可以设置相关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前期的作品印成诗刊,在同学中传阅,让学生吟诵同学的作品,寻找能体现真实情感的意象,把同学的作品改成一个故事,这就是意境的创设。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吟诵,看学生诗作是否符合中国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当然对平仄的要求可以放宽,只要不一平到底即可,阅读《声律启蒙》,让以前的经典来指引我们注意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如赵青航的原作《无题》:“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不如意,想想家乡山河丽。成绩不好,仍需努力。”都是根据学生本人求学场景所写,但第三句和第五句“不如意”重复,学生互相品评修改后得:“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烦心溢,想想家乡山河丽。想要一切皆人意,而今壮士需努力。”但要注意的是,寻找情感源头时,要注意个别意向,有些意向是在改变的,如送别诗词中送别地点从“南浦”到现在的各种车站,从古人的“折柳送别”到现在的各种通讯工具的送别,从以前的“兰舟催发”的声音到现在的“各种车票”时刻表的方式变化等等,在学生寻找情感源头之时要注意现代人与古代人在意象、意境上选择的差异。
第三步:结合生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
第三步是为了让学生的诗作有进一步的变化,不再拘泥于古人的意境,老师还可以让古典诗词加入现代元素,让学生在仿写中寻求新的突破,勇于创新。如在创作咏史怀古诗时,学生很难将自己所创作的诗词去联系古代历史,教师可以用视频、情节剧等营造出相关场景,用时事***治之景来铺陈意境,让学生深入其境去创作诗词。在创作羁旅思乡时,可以加入求学的辛酸,亦或歌咏家乡的美好,在创情诗时,可以换红叶、红豆、鸿雁等为短信、微信、邮件等。总之,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悟生活实际,摆脱原来诗词意境结构的束缚,根据现实来进行创作。
当实践研究到了后期,学生的诗词创作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心中的故乡,去书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去抒发对时事***治的感悟。如黄欢欢同学表现校园生活的《思归》:
“暮色沉,铃声紧,踢踢踏踏为何来?校园行路声。
高中勤,大学梦,殷殷切切怎生系?学子莘莘情。
书香里,相作伴,寒窗为友三春秋,欢笑淡忧愁。
天海边,各零落,试问何日再重逢?记忆涌心头。”
***丹同学因马航失联事件而引发的《失》:“泰坦沉没人皆失,马航失联无从知。柔人岸上痛心扉,故人而今又何在?”郑励爽同学因韩国游轮侧翻而引发的《难》:“韩方游轮遇险难,船长弃客受法办。彻夜救援无疲惫,民众游行祈平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包括自我反思和相互反思。自我反思就是指学生把自己前后诗作的诗集进行情感思路、创作手法等反思与总结。相互反思就是对同学之间的习作再进行互相品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这之后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诗作与古人的诗作进行比较,进行再一步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扩大视野,浸润古典文化的目的。
二、高度与深度,两者皆可得
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表达和交流”,古诗词学习方法也有很多种,无外乎用创设情境、反复吟诵、把握意向等手段来达到明晰诗词情感、手法、技巧等目的。而古诗词仿写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走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自我情感的视角去通古代诗词人的情感体悟,自己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去对应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用“反弹琵琶”的形式去反向助力诗词教学,学生可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如此一来,教师就不用费时费事去特意营造意境,学生自动自觉会代入“自我”去感知诗境,当然要让学生所作的诗词有“用武之地”,笔者是采用出诗刊及印诗词总集的形式纷发给本校各个学生,并把诗刊诗词寄到该县的诗社协会及教科研单位,进行互动沟通,让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通过写诗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自己写诗篇5
关键词:古代诗歌;对写法;情感抒发
“对写法”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抒情方法,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往往不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而是通过想象,写对方思念自己之情,通过虚设对方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怀想。诗人“反弹琵琶”,将抒情主体——作者和抒情客体——怀想对象移位,让对方成为主角,反照自己内心的情思。这样写,一方面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另一方面,使抒情更加婉曲蕴藉,呈现含蓄美。这种手法在古代思乡念亲诗中运用得较为普遍,下面就具体的表现手法择例类析。
一、想象怀忆的充分结合
《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曾被誉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羁旅诗这种独特的抒情模式——“对写法”。诗歌抒写了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它的独创性在于能创设幻境,不从正面直写己思亲之情,而从对面设想亲人的念己之心,做到想象和怀忆的充分融合。抒情主人公想象家中父母和兄长正在想念他,心疼他行役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早日平安归来的情形。这并非是诗人的主观造作,而是多年情感的积累,情到深处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至亲之间心心相连的骨肉深情。
千百年来,漂泊异乡的游子,读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固然来自诗人质朴、深厚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诗歌想象和怀忆充分结合的“对写法”。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诗的一二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抒胸臆,以朴实无华、凝练精警的诗句,道出了普天下所有游子思家念亲的共同心声。三四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家乡亲人,而是想象重阳日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本该嬉笑欢乐,却因兄弟两分,天各一方而黯然神伤,把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耐人回味。
二、画面之间的交相融合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诗的前四句构成了一幅画面:妻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草,准备送给自己的丈夫。但是想到自己苦苦思恋着的丈夫还身在遥远的外地至今未归,不禁悲从中来,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悲叹。诗的第二幅画面,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妻子,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正当妻子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远在天涯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和思念,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不见故乡的山水,望不见江对岸涉江采莲的妻子,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漫漫长路和浩浩烟云!整首诗恰似两组既分隔又同时显现的画面,一边是女子置身兰草丛中采花,一边是丈夫漫漫长路中回首望乡,两幅画面重叠显现,意境深远而富有立体感。
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两诗极为相似,都逢佳节,都在馆驿,又都画面感极强,很好地延续了这种画面交融的“对写法”。高诗的一二两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和白诗的一二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让我们都能读到这样一幅画面,诗人身在旅途,寓居客舍,远离家人,彻夜难眠,那一片浓厚的佳节气氛包围着他们在寒灯寒舍之中的孤独,一股独在异乡的孤寂凄然之情便油然而生。高诗白诗的三四两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和“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都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思念家人之苦,而是从家人思己落笔构筑画面。高诗写到,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除夕,而且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亲人的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把真挚的思念情感抒写得更为婉曲含蓄。而诗人白居易想象出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的形象在对方的思念中呼之欲出,仿佛他们就在自己眼前,由此可见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两位诗人都巧妙地运用画面交融的“对写法”,通过诗人和家人两组画面,把亲人对诗人的思念集中抒写出来,而这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三、落笔他处的婉曲抒怀
表达深切夫妻之思的典型诗作当属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俘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他的妻子儿女寄居在千里之外的鄜州羌村。诗人身处异乡,安危难测,借月抒写离情,抒写自己对家中妻儿的思念和担忧,其妙处就在于通篇不直接抒写自己的思念,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直接落笔千里之外的妻子,反写对方对“我”的思念,将夫妻间真挚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妻子“独看”鄜州之月“忆长安”,表达对远在异地的丈夫的担心和思念,而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忆鄜州妻儿,也尽包含其中了。
苏轼的《少年游》一诗,和杜甫的《月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宋神宗熙宁七年,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驻润州,思恋家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假托妻子王闰之在杭州思念自己,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去年在“大雪似杨花”的凄寒气氛下,妻子恋恋不舍地冒雪相送,今年“杨花似飞雪”,春天已尽,却不见词人归来。词人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了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却未归的情形,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妻子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远方的丈夫,忧愁的意绪,纷乱的情思,正如那似雪的杨花。妻子盼归未归,思念与寂寞混合,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对酒卷帘邀明月”,可此时,偏偏明月却怜爱双双栖息在梁上的燕子,把它那光辉分明地、斜斜地洒在画梁上的燕巢上,让妻子越发的触景伤情。妻子的所思所念,是远行在外的词人所设想的,词人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于世。
又如南宋末年诗人郑会旅途中题于所住客店房间墙壁上的《题邸间壁》一诗:“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题壁是古代骚人墨客抒怀的一种常见方式,但这首诗全从对面落笔,只字不言自己,却将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情态表达得委婉深挚。春寒料峭、万籁无声,妻子因丈夫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清冷,因苦苦思念丈夫而难以入睡。在深深的思恋中,在幽暗的烛光下,妻子屈指计算丈夫的行程和归家的日期,一直坐到红烛燃尽,玉钗敲断。整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换位移情,境界新奇。
四、移情于物的特殊表达
还有些运用“对写法”的诗,跳出了惯常“移情于人”的“对写法”,巧妙地“移情于物”。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到另外的人、事、物上,借助自然之物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有时会收到情感倍增的效果。
如唐代诗人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写诗人搬家之时,对故居的一草一木依恋难舍。诗人不说自己对亭子周围草木花鸟的依依不舍,却说“柳条藤蔓满怀离情,不忍分别;黄莺频频啼叫,痴情挽留”,全诗的景和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诗人视花鸟为挚友,巧妙而又饶有趣味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故居的留恋之情。
又如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情感。诗人初次离开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不舍呢?但诗人不直抒离乡的惜别之情,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不辞劳苦地从遥远的故乡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对写法”始见于《诗经》,习见于唐诗宋词。掌握“对写法”,是阅读诗歌的又一突破点,便于更快捷、准确地捕捉诗人情感。所以,这一独特的抒情方式,已被作为诗歌的考查内容重视起来,经常出现在诗歌鉴赏的试题之中。诗歌的知识复杂繁多,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分条梳理,分类总结,以便学生掌握记忆。
[参 考 文 献]
[1]刘志远.谈古典思乡怀人诗词中的“对写法”[J].学语文,2013,(1).
自己写诗篇6
为了养家姐妹仨争着辍学
牟爱文只有小学文化,但从小爱学习。她出生没几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体弱的母亲成了顶梁柱,含辛茹苦抚养她和两个姐姐。
牟爱文小学毕业考上玉林一中,大姐和二姐同时考上了广西师院和玉林高中,当时家里一贫如洗,如果姐妹三个都去上学了,谁来照顾妈妈呢?大姐哭着说:“我是老大,我不读书了,我留在家里干活供你们上学,养活妈妈。”二姐也说自己不想读书了,牟爱文说:“你们就不要争了,我年纪小,身体壮实,我留下来干活养家最合适。等你们读书出来后,我再去读。”
含泪送两个姐姐去读书后,牟爱文在家务农、养家、照顾妈妈。劳作之余,她悄悄拿出课本自学。
“我结婚也是嫁给本村人,方便继续照顾母亲。晚上等家里人睡着后,自己又偷偷爬起来看书读报。”回忆起那段岁月,牟爱文说,买不起本子,她就用针线装订别人用过的纸张,自己在上面练字。
圆梦:60多岁的她提笔写诗
转眼几十年过去,满头青丝变成了银发,牟爱文一直没能迈进校园再捧起课本。她为此遗憾了几十年。对两个大学毕业的姐姐,她打心眼里羡慕。
2008年,得知玉州区老年大学招生,牟爱文立即去报名,她想:“老年大学也是大学,这回我可以圆大学梦了。”因文化程度低,不知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她有些迷茫,老师建议她先到诗词班听听课。
从来没接触过诗的牟爱文听了两节课,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牟爱文写了一首《圆梦》:“勤耘几十载,青丝熬成霜。今日入学府,圆我大学梦。”老师点评说,这首诗很稚嫩,也不符合平仄,但第一次写诗,就能写得这么有诗的味道,将来一定能成大诗人。
老师的鼓励,让牟爱文格外兴奋,她觉得好好跟着老师学,就算做不了诗人,也要用诗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及赞美生活。
“农民诗人”爱干活爱写诗
从此,牟爱上了老年大学,爱上了写诗和写作。她白天在自己的油坊里榨油、卖油,到田地里干农活,晚上读书看报写诗写日记。遇到老年大学有课,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坚持上课。她还加入了玉州区诗词学会,在老师的点评、帮助下,不少诗作发表在杂志报纸上。有村民称她为“农民诗人”,但牟爱文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爱写诗的老农民,“大家之所以称我为诗人,是在鼓励我多写身边的事物呢。”
自己写诗篇7
蒋新东一直有个梦想:渴望自己会写诗词。小时候,听私塾学生念“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他对诗词便产生了好奇心理。上小学、读中学时,他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唐诗、宋词,总被诗词或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所陶醉和感染。参***入伍和转业从***后的几十年中,有时遇到一些人或事产生了感慨,他每每欲借助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总是无法达成心愿。诗词,成了蒋新东梦寐以求的奢望。
2003年,蒋新东离岗退休。自此,他可以静下心,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钻研诗词。他先是拜了县里两位有名的诗词前辈为师,向他们借了些有关诗词理论方面的书籍研读。同时,蒋新东不断练习写诗作词,将自己的习作送交两位老师指教。在自己的勤学苦练和老师的悉心帮助下,蒋新东渐渐掌握了一些诗词写作的要领。写作水平有了起色。
2006年,吉安县老年大学诗词班开学了,这给蒋新东学习诗词又提供了一个平台。他很快报名入学,并担任了该班班长。在长达5年的老年大学学习生涯里。蒋新东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绝句、律诗、词曲、古风、楹联……几乎涉及传统诗词的各种体裁。他还以神州风采、建设成就、家乡变化、亲情友情、诗友唱和为题材,练习写作了大量诗词作品。这是蒋新东学习和写作诗词最为勤奋,也是进步最明显的阶段。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全县诗词文化,2005年下半年。蒋新东和一些老同志倡导成立了吉安县敦厚镇文山社区文山艺社。艺社还创办了诗词刊物《文山艺苑》。蒋新东担任了文山艺社社长兼《文山艺苑》编委。《文山艺苑》自创刊以来,每年出两期专刊,每期选登诗词400余首。书画10多幅。这些作品均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多数为老年朋友所作。蒋新东不仅自己参与诗词写作,而且还肩负着刊物的编辑和审稿任务。虽然工作比较繁忙,但能和全国各地的朋友交流切磋诗词的写作技巧,从他人的诗作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蒋新东觉得对于办好《文山艺苑》这本刊物和提高自己的诗词写作水平来说,都是互利互赢的。
人们常常用好梦成真来形容美好愿望得以实现。蒋新东自退休之后,通过拜师学艺,上老年大学,成立文山艺社和办《文山艺苑》刊物等途径,在学习和写作诗词的道路上孜孜追求,不懈努力,终于从一个不懂诗词的门外汉成为一个能诗善词的诗仆,他先后写作千余首诗词,经过认真筛选,最后结集出版个人诗集《山庄闲咏》,终于圆了诗词梦。
自己写诗篇8
《作家作品》
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田园居》。
《饮酒》是五言诗,田园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的心志。
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四句。强调“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第二层: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乐趣。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的心情。
六句貌似平淡,却创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寻味的意境。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像,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2、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本诗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3、“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从***行》(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王昌龄盛唐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擅写七言绝句。基本风格是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从***行》是乐府旧题,七言绝句。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广袤无垠,关山雄伟的大西北为背景,描写了边塞的壮阔与戍边将士的艰辛,衬托出戍边将士不辞艰苦,戍守边疆的壮志,歌颂了他们卫国热忱和英雄气概。
二、课文串讲
前两句描写景物,边地的景色,衬托戍边将士不辞艰苦,守卫疆土的壮志;
后两句叙事抒情,概括将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也有他们鏗锵的誓言。
三、词语解释
青海长云暗雪山。暗:使雪山暗。
《学习要点》
前两句写景的作用。
前两句描写大西北特有的广袤荒凉的景色,戍边将士遥望关内,思念亲人。壮阔之景衬托出将士们博大的胸襟和不畏艰苦,守卫疆土的英雄气概。
后两句抒情的作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与“不破楼兰终不还”,构成了对比。条件如此艰难,环境如此恶劣,却丝毫没有削残将士们抗敌保国的雄心壮志,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衬托,才使得“不破楼兰终不还”显得更加悲壮。
本诗的中心句是。
不破楼兰终不还。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山居秋暝》(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王维盛唐诗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
其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集是《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描绘了山中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乐于归隐,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二、课文串讲
1——2句:交代时间,地点,并创造一个雨后清新,宁静的总体氛围;
3——4句:描写天上明月,地上清泉,一高一低,一静一动;
5——6句:描写人的声音,看到渔舟晚归,一听一看。
7——8句:借春写秋,表达作者归隐的意愿。
《学习要点》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层,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
掌握“空”字的含义。
“空”字表现雨后山间的清新,静谧,自然的变化带给人的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掌握“秋”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点出了时令,呼应了诗题,点染了意境。
重点掌握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全诗有泉声,笑声,有月光,水光,有松,竹,石,莲,有月照,泉流,人归,舟诗中描写空山雨霁,明月照松,浣女夜归,渔舟唱晚的美丽***景。所表现的是诗人心旷神怡的心境。“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竹喧归浣女”写听,“莲动下渔舟”写视。全诗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了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三、写景用白描手法。
全诗这一切描写色彩不浓艳,声音不喧嚣,采用白描手法。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行路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第二层(5——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8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
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
第五层(10——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大展。
三、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学习要点》
1、分析本诗以作者感情变化安排结构层次的特点。
本诗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结构层次的。第一层是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五六句是第二层。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七八句为第三层,借吕尙,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九十两句为第四层,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激愤。最后两句为第五层,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2、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诗人的心情。
这里诗人连用四个动词,以两个连续动作,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3、分析比兴句的作用。
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
4、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借吕尙,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5、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
是以诗人感情变化发展来安排的。
6、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处细节描写。
自己写诗篇9
师:观察比较课文中的这两个小节,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这两个小节都是歌颂祖国奇迹的。一个是长城,一个是运河。
生:两个小节第一、二行和七、八行内容完全一样。
生:它们不同的只是中间3~6行内容不同。
生:3~6行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第三行都是比喻句,第一小节把长城比成巨龙,第二小节把运河比成绸带。用了比喻句,把长城和运河写得很生动形象。
生:第四行都是写这奇迹是什么样子的,而且两个词都是四个字。第五行写了它们的起止地点。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出了两个小节的不同,也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相似之处。
师: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创造了许多像长城、运河一样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你也想用诗来赞颂它们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诗人,只要你用心去看、去想,你也能写出非常棒的诗歌。明天,我们举行赛诗会,以“祖国颂”为主题。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一二行和七八行。
学生的回答,从诗的内容、句式、结构特点各方面进行了细致思考、比较,有了这样的感受与体会,为他们自己写诗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当学生听说要自己写诗,顿时议论四起,有惊诧,有不解,更有兴奋与跃跃欲试。但,完成一首小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并非易事。因此,我把写诗留作课后完成,给他们以搜集资料、思考加工的时间,同时,以赛诗会的形式来激励学生的创作。第二天的赛诗会,学生们写到东方明珠、乐山大佛、赵州桥等建筑,小诗写得非常出色。
【思 考】
一、小诗人,大创作
三年级的学生,从课本及课外读物中,接触过一些古诗或是儿童诗,但进行诗歌创作,却是很少的事。在这次小诗创作中,学生写出了许多优美而动人的诗篇,虽然大多数学生仿照了课文的内容,第一二行和七八行与课文内容相同,自己的创作或许只有三四句话,但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却并非易事,内容的选择,语言的锤炼,都是学生反复的思索与加工。虽然只是一首小诗,也许读起来感觉很幼稚,但却是“诗人们”的一个大大的创作。
二、小创作,大收获
学生的诗歌创作,或许短小,或许写得不是很精美,但,对于这些小诗人来说,却是一个大大的收获。
(1)美好的感受
诗歌语言凝练,音律和谐,句式工整,读来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学生在对课文的反复诵读、比较中对它的内容、句式和结构特点有了直观的感受。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将这种感受内化为自己的表达,对诗歌的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2)真挚的热爱
赛诗会主题为“祖国颂”。学生诗作中的乐山大佛、南浦大桥、敦煌壁画、赵州桥、兵马俑等等都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他们搜集资料思考加工的过程、赛诗的过程,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了解到祖国有这么多人间奇迹,了解到劳动人民有这样伟大的创作,每个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然而发,爱国主义热情无比高涨。
(3)广阔的探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能仅限于课本,而应拓展到书本以外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搜集中华民族创造的人间奇迹时,方法多样,有的是从课外读物上,有的是请教家长,有的是从电视节目中,有的是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有的是自己上网搜索获取资料……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4)创新的写作
写诗前,我提示学生可仿照课文,第一、二行和七、八行可与书中相同。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大部分是仿照了课文中结构相同的部分。但不少同学却跳出了课文,有了自己的再创造。顾宾茹所写的沭宿公路是家乡的一条公路,若在飞机上未必能看到。所以她在写作时,根据自己常常乘车经验,将诗改成“我乘着汽车飞驰在沭宿公路上。”结尾也相应改成“是谁建筑了这美丽公路?是我们勤劳的宿迁人”。敦煌的壁画在飞机上也是看不到的,唐蕾在诗中将它改为“我跟随着导游漫步在敦煌的石窟”。再如,课文中对于长城运河具体描写的句子只有四行,而陈煜诗中写的赵州桥和兵马俑多达6行,描写更加生动而形象。他们在大胆的改革中,勇于创新,走出了一片新的天空。
(5)认可的喜悦
每个人都期待着他人的肯定,希望着拥有成功的喜悦。孩子们这样的心理更强烈吧。在赛诗会上,老师的微笑赞赏,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让他们的自信心大增。他们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写诗,也可以写得很优秀。有的同学课后还找到我,请我帮他投稿,想发表呢。看到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由衷地为他们而高兴!
【启 示】
1.抓住契机,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课文中的诗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从课内走向课外,用古今中外优秀诗人的故事、优秀诗文的范例引导学生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
2.积累底蕴,厚积薄发。学生对诗歌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甚至是一无所知,从很多学生创作的作品看,缺少内涵,不讲技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赏析、品悟、背诵传统古诗精华,吸取营养,积累底蕴,学习诗歌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逐步理解和内化诗歌的语言。
自己写诗篇10
关键词:古典文化;诗词教学;格律
我不算是诗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诗词爱好者。尽管学诗也有多年了,但主要阵地还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在网络中,喜欢在诗词论坛里欣赏诗词,和大家交流写诗心得,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倒也其乐融融。现实中却很低调,喜欢安静的生活,也不喜欢抛头露面,因此,知者泛泛。随着国家对古典文化的重视,诗词这门逐渐快被遗忘的板块重新焕发了青春。以诗词为主导的古典文化再一次受到了国人的重视。下面我给学生朋友们谈谈如何学写诗词。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对于想学习诗词的学生朋友最适合不过。先找个诗词学会或相似的组织加入,开始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朋友抱着玩玩的态度,从不愿潜心学习,也不愿去买任何诗词资料来学习,即使有任务也是生凑几句糊弄差事,或请别人。抱着这种态度的朋友上再多的课也是没有任何长进的。
这就涉及诗词创作的另一个目的:为了快乐,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能在诗词创作中感到创作的快乐且能感觉到自己水平进步的学生才是最适合的学诗人选。同时,作为学生,想学习诗词,对于自己的文化素养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起码,对祖国传统文化、传统经典要有所了解,对汉字语言的一些句式技巧等都要有一定的涉猎,对古代经典诗词都要有喜欢的态度。
而后才能谈到诗词创作的质量。应该说,一开始学写诗词的朋友,数量是很多的,这反映了他们的学***头。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诗稿质量很不令人满意,这也是很正常的。诗不像诗,文不像文,松散、拖沓、大白话、没有诗味、没有韵味,缺乏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味假大空的套话空话。
所以,对于想学习诗词的学生朋友们,我的建议如下:
(1)学习诗词创作,要有快乐自己,提升自己的目标。
(2)多找资料,多相互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以能者为师。
(3)现今写诗词的人不算少,对于初学者,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的,是唱的。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就如唱歌跑调。
有些诗龄较短的朋友,不懂得格律,粗浅地掌握了写诗的游戏规则,就认为会写诗了。其实不尽然,会写和写好是两码事。所以,我们要知道,懂得格律韵律等只是掌握了形式,真正的写诗应该“功夫在诗外”。
(4)在题材上我认为诗词创作中应尽量要避免写或少写歌颂类诗词,因为这样极容易走进死胡同。那应该如何操作呢?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要真挚,作品要寄予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真意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记得网上有一诗是写逝去长者的:“晴天霹雳似钢锥,驾鹤西游换不回。叮嘱谆谆犹在脑,蒹笳声起尽含悲。”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再者,题材要尽量广泛。可以写景、咏物、怀古、赠别、讽世、歌时、遣怀等。其实,我个人觉得:多发现一些社会阴暗面以及不和谐之处,从这些角度去写的作品往往比歌功颂德式的诗的力量要大得多,针砭的思想性要强,要深刻得多。
希望每个有志于学习诗词的青年学生朋友在诗词这个王国,能在享受到古典文化快乐的同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