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10篇

中国作家篇1

北京大学青年作家(实验班)招收2007届学员(99)

《中国作家》成立读者俱乐部(119)

《中国作家文丛》征稿启事(224)

2005-2006年度“中国作家百丽小说奖”获奖篇目(2006年12月30日评委会评选结果)(F0002)

本刊召开“2005—2006年度中国作家百丽小说奖”评委会(F0003)

天亮就走人薛舒(4)

沉积桥下薛舒(34)

鞭薛舒(64)

遇仙桥王松(82)

小说三题玄武(100)

颠倒的时光鲁敏(120)

降杨守松(136)

代代木的那间小屋哈南(140)

衣钵尤凤伟(150)

华山论剑是幽默杨少衡(4)

晏堂未末(97)

凶手何立伟(32)

金鸡岩陈应松(48)

夏毒曹多勇(52)

T字路口王芸(77)

2004:一个漫游者的返乡日记阮殿文(120)

花色牌底于卓(128)

开篇的话:四月寄语(1)

蚯蚓温亚***(4)

装在瓦罐里的声音胡学文(10)

嫉妒阳台余泽民(37)

青木川叶广芩(52)

《中国作家文丛》征稿启事(224)

五月的花朵(1)

《中国作家文丛》征稿启事(164)

北京大学青年作家(实验班)招收2007届学员(181)

长篇报告文学《为了弱者的尊严》研讨会(F0002)

长篇报告文学《为了弱者的尊严》研讨会(F0003)

姑娘李来兵(4)

保姆张秀梅谈歌(41)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叶舟(122)

葫芦头从维熙(49)

扬州慢赵川(66)

落英王十月(107)

风生水起余一鸣(137)

女人畀愚(83)

捞河汉张行健(165)

琉璃薛燕平(182)

大师的名士风度——读书随想梁琴(157)

呼唤工业题材文学作品(1)

绝响陶少鸿(4)

落叶飞翔王新***(24)

漂泊的湖邓海南(47)

宋朝小姐郭明辉(76)

白玉灯张浩文(98)

放蛊马笑泉(124)

每天都是节日丁伯刚(135)

我在深圳的好妹妹董春水(159)

凭什么让我嫁给你冯伟(181)

边塘往事之朝哥哥曾传标(197)

少雨的土地李江树(206)

昨夜爽赵金光(210)

我的父亲母亲贾秦英(212)

散文二题薛喜君(216)

多彩的生活(1)

《中国作家文丛》征稿启事(159)

敬请关注(F0002)

著名评论家研讨葛水平小说作品(F0003)

安全简报李铁(4)

米粒儿的理想阿宁(49)

厚土李旭雨 方洪莲(79)

孝子温亚***(26)

亲爱的深吴君(113)

星期一叶耳(160)

后屋吴文君(144)

北京媳妇傅爱毛(152)

玩偶游戏陈超(169)

生活在青海轩锡明(191)

八一怀想(1)

文学永远是神圣而崇高的事业!北京大地文学院隆重招收会员(133)

《中国作家》第三届“金秋之旅”有奖征文启事(224)

大师情——胡孟祥珍藏书画博览(F0002)

公民高菊蕊(4)

·女词人何大草(84)

光斑琚静斋(151)

山顶上的蓝月亮萨娜(31)

酒酿圆子庞余亮(113)

青蛙跳女真(125)

小兵下江南高深(66)

簌簌衣巾落枣花丁吉槐(181)

菩萨病赵甫华(187)

谁为生活买单刘晓珍(134)

婚变曹桂林(192)

彻骨冰寒柴然(201)

雪域人家龙仁青(4)

越来越曹寇(57)

初雪李云雷(87)

九九归原袁劲梅(184)

老五吕志青(24)

清晨郭文斌(52)

后坡是片柏树林王华(108)

请带我到平乐去颜歌(71)

我的平房生活刘宏伟(130)

雪莲王雨竹(142)

中国作家篇2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做主,***府作为委托方代替人民行使权力,同时也要及时向群众汇报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过,就现状而言,两者都是***个体,难免会发生利益冲突。***府掌有实权,是国家治理的直接执行者,有权决定信息的公布,而人民群众在此方面权利受限,往往只能根据***府公开的信息对其治理水平进行评判。如此一来,便出现了问题,即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或者隐瞒信息的情况,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非常重要。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有一个***的第三方监督部门,按照人民的意愿,代表群众的利益,对***府予以监督,确保所有事项稳健运行。而这个部门,就是国家审计部门。

可见,监督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动因。国家财***收支情况直接关乎人民利益和***府治理效率,审计部门行使自身监督权,需确保收支信息真实,对收支的用途和结果进行监督,并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人民群众。最终的审计报告,既要反映出财务使用效率,又要保证工作效率,而且要明确反映出是否存在财务资源浪费的情况,否则很可能会损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

除了经济方面,国家审计在***治方面也应发挥监督作用。我国***府内部部门众多,职责不明确,且经常出现违规舞弊行为,严重影响到国家治理效果。审计部门需要对贪污腐败之风进行严格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移送纪委、检察部门。同时,还要监督***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让每一个群众都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自身的知情权与监督权,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家治理环境。

二、评价作用

监督是国家审计的基本作用,但只有监督,没有处理,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国家审计监督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促使***府部门良性运转。现今社会复杂多变,世界一体化格局形成后,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使得国家治理更为艰难。在治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也会存在各种弊端。国家审计的作用就是在监督的基础上,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发挥自身评价作用,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审计部门提出审计意见后,***府需要反思现状,聆听群众的心声,及时采取整改对策,降低同类错误的再发生率。

所以,国家审计的意见非常重要,必须遵循客观事实,确保意见科学合理,并且可行。考虑到国家治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诸多方面,事务繁杂,经常会把审计分为全面审计和专项审计。这样划分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不同项目采取较为适宜的审计方法,安排相关专业人员,从而最大化地保证监督评价和处理效果。可见,审计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应具备综合性能力,了解经济学、***治学、金融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除了培养人才,也可以从外部聘请专业人才,负责相关事宜,并给予相应的报酬。

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追责到底,不论对方身份如何,地位高低,如此才能尽快建立起和谐***府。在经济上亦是如此,市场经济较为复杂,审计部门需要对当前的竞争环境有深刻的了解,并给出评估意见。提出国家财******策上的缺陷,提醒***府及时调整,同时还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全过程监控,提高风险预知能力。

三、鉴证作用

除了监督和评价,国家审计还发挥着鉴证作用。前面已经提及,国家审计作为***的第三方存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保证群众能够放心地信任审计部门,必须突出国家审计的***性和权威性,不能收到***府部门的干扰。否则,其监督和评价作用就无法发挥。审计信息应该遵循公开透明、完整真实、及时的原则,而且能反映真实情况,并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如此方能提高工作效率。

为充分发挥鉴证作用,国家审计需要大力宣传审计信息,在当前信息时代,则要学会利用新媒体,把相关审计信息在网络上公开。尤其是重大审计项目,需保证群众对项目有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扩大信息披露量,对工作报告进行鉴证,提高人民的信任。今后还要继续扩大审计范围,对***府所有事项进行监督管控,提高国家审计的权威性,鼓励人民群众参***议***。如此才能尽快实现民主***治,建设廉洁***府,提升我国的国家治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作家篇3

20世纪以来,几乎每隔20年左右的时间,就有一股反国家或否定国家的思潮。这股思潮认为战争混乱和萧条的罪魁祸首是国家,消除或用另一种组织取代国家,这个世界就会相安无事,永保太平。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各种各样的“终结主义” (endism)(1)思潮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对主权国家能否组织未来的国际关系表示出怀疑,“国家消逝论”再度复兴,即为“终结主义”思潮之一种,如今,在英美一些学术刊物中,诸如残馀的(residal)、空心化的(boillowing)、式微(eclipse)、虚体(virtral)、失败(failed)、消逝的(withering)、等词,成为 “国家消逝论”者修饰state的时髦词语。20世纪30年代,吉尔平曾将当时否定主权国家的思潮视为人们勾画未来国际关系的三种模式之一,即“处於困境中的主权” 模式(sovereigntyatbaymodel)(2)。这种模式今天看来,仍然不失其分析、批判的意义。

近期对於国家的批判,如芬兰学者考斯肯尼米所概括的,分为“道德的批判主义”(MoralCriticism)和“社会的批判主义”(SociologieCriticism)两种。“ 道德的批判主义”者论定,“主权国家观念强化了国家的自私倾向,正是国家的自私自利行为,导致了20世纪频繁的暴力活动”,因此,我们应该用符合全球正义的行为取代满足私利的国家行为;而“社会的批判主义”者则强调,“相互依赖的局面是今天世界不争之事实,它已使得‘主权’这个概念变为虚构的幻想,正如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指出的,“全球资本主义已使得中央***府在扮演使国民经济适应本质上是全球性的经济变化的地位上边际化了,单个国家的努力也许远远不足以解决当今世界中的诸多跨国问题”(3)。另外,托姆.基廷在《国家与国际关系》一文中也指出,国家在今天的世界中正受到来自规范和经验两种力量的夹攻,这个概括与考斯肯尼米的概括大致相同(4)。而***治学家拉瓦里在批判“国家消逝论”思潮时,乾脆认为对国家的攻击不止是规范和经验问题,“国家消逝论”是十足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该思潮把国家的发展看作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国家被假定是因为功能需要而创设的,一旦国家不能满足特定的职能要求,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就要消逝。(5)然而,在我看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几乎所有批判或否定国家的思潮,或者批判“国家消逝论”的主张,都未能接触到问题的要害。实际上,关於 “国家是否消逝”这样的争论,在问题的提法上就错了,问题不在於国家是否会消逝或被其他行为主体所取代,而在於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如何重新定位?或者是,在一个确定的国际经济社会中,国家到底可以做甚麽?不可以做甚麽,能做甚麽,不能做甚麽?国家行动的限度究竟在哪里?显然,如果把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不可以或不能做到的事看作是主权削弱甚至是国家消逝的标志,那麽我们就很容易对国家的前途产生悲观的看法,这种看法如果用来指导国际关系实践,可能会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巨大的混乱和冲突。而且,从知识学角度看,纠缠在“国家是否会消逝” 这样的问题上,根本不会於知识的积累与进步有任何意义。我们当前的主要问题,不在於国家终究是否要消逝,也不在於国家在时空上是否会永存,而在於判断国家关系中的正确位置。二、本文的分析框架

作为国家机构的***府,其在国内行动的限度,历来是***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之一(6)。但是,对於国家在国际层面上的行动范围,他们关注得就远远不够了,而撇开这一点,我们就不可对全球化时代国家行动的确切范围有全面的认识,也无助於我们深入评估国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本文试***从国际背景入手,说明国家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的限制。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本文的写作前提。

第一,本文所说的国家,不是指近代以前各式各样的帝国、王朝,更不是指史前意义上的“国家”,而是特指从近代西欧兴起的主权的民族国家(包括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欧式的民族国家组织形式是特殊的,初生时仅限於西欧,但是在今天,它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效仿,承认和接受,因而其具有的普遍意义又是不容置疑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的非西方世界中,没有哪个民族在其国家的初始建构过程中未叁考或效仿西欧的国家样式,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组织程序或运作规范不带有西欧国家的制度痕迹,我们下文关於国家的分析正是以近代意义上、源於西欧的国家观念为起点的。

第二,因此,我们把这种源於西欧而後又主导了世界的国家观念和实践放在历史的长时段中去考察。这样,我们会一眼看到,主权的民族国家样式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从法律上确认以来,至今只有300年的历史。自有文明的人类史以来,这段时间不能增长,可谓弹指一挥间。因而,当我们在分析过程中脑海里始终树立着这种大的时间观念时,相信就会以一种比较客观而又历史的态度,对待今日世界中的国家地位问题。

第三,既然我们需要而且必须把国家放在大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那麽在国际关系全部活动中,国家行为就不足以也不可能足以构成历史的全部内容(7)。一方面,全球性的市场构成了今天世界的一个***的、自主的领域,整个世界的市场化进程(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和经济制度)是三百多年来与民族国家增生并行的一大趋势,其自在的逻辑是民族国家所不能主导和控制的。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扩散,跨国交往的增加,超越於主权国家控制的跨国商业和民间交流活动,正在塑造着一个全球民间社会。这样,我们在描述或分析国际关系的内涵时,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国家间关系层面上,就显得远远不够。有鉴於此,本文把国家放在大历史时段中去考察,抛开传统的“国家中心论”(StatcCentricanalysis)分析取向,从国家━ 市场━社会间的关系,认识国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第四,本文立意不在於挑战国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也无意於预测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未来,对“国家是否会消逝”这样的价值判断问题,本文不作处理。另外,本文从 市场和全球民间社会角度,看待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限度,这种研究取向在行文中难免会重国家的消极被动意义而轻国家的积极主动含义,所以如此,纯粹是分析角度的需要,并不表明作者忽视国家的积极意义,也不表明作者的观点是否定国家的。三、国际关系的三个世界 1、 市场与国家

国家与市场是国际***治经济学研究的两个主题,可以说,***治生活的中心问题是国家问题,而经济生活的中心问题则是市场问题。国际***治经济学就是研究国家与市场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今天,如果我们从发生学角度追溯国际关系的起源的话,可以发现,国际领域中最初、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动力不是国家,而是市场,只有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机制的扩散、最终才使“国际的关系”(有别於近代以前东亚“朝贡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和认可(8)。

市场最为本质的特徵就是它天生具有扩张的倾向。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取向,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欧,在19世纪的北美,以及在20世纪的几乎所有非西方世界,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组织形式。正如布罗代尔所言,欧洲的发展,甚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无非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把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远近贸易纳入理性秩序,而所有这些贸易加在一起就趋向於创造一个有整体性的世界(9)。这种整体性的世界不是语言、文化、信仰上的,而是劳动分工的协调和世界资源的配置上的。因此,市场运行的两种趋势与後果是,第一,它使地区市场和民族市场向世界市场过渡,最终使“主要适应於地区或本国市场服务的生产结构逐渐地、不平衡地而又显然是不可抗拒地由主要适应於世界市场服务的生产结构所取代”(10)。第二,它逐步向全球扩散,其扩张趋向超越人为的***治边界,将越来越多的人囗和地域纳入到它的影响范围,并在全球确立由市场来组织经济生活的制度。

国家与市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决定近代世界国际关系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第一,“市场的逻辑是将经济活动集中在便於发展生产并获得高额利润的地方,而国家的逻辑则是获取并控制经济增长及资本积累的过程”(11)。市场逻辑是由劳动分工条件下的相互合作的个人行动来驱使的,是买主与卖主之间频繁的交换,以致同一产品的价格迅速地传向其他区域,而国家的逻辑则是公共权力的强制实施。第二,国家是有边界的,而⌒场则是没有边界的;国家基於领土、忠诚和排外性,它合法地垅断着暴力的使用权,是“权威的网络”,而市场基於买卖双方效能的结合、契约关系以及发展相互依存,是一个由价格和数量构成的结合,是“交换的网络”(12)。第三,市场生活中的主体是公司,而***治生活中的主体则是国家。公司的权力可以用资本、技术来进入世界市场,而国家的权力往往可以控制市场的进入。第四,市场运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存在失灵的可能(marketfailure)。但是市场的失灵并不是国家实施干预的充分理由,因为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府对 市场的干预也同样会存在“***府失灵”( government failure)的现象。

因此,国家与市场是国际关系领域两个重要的范畴。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不是国家取代市场或市场取代国家的问题。国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互动的、并存的、相互需要的。 2、全球民间社会与国家

国际关系中的民间社会(globalcivilsociety)与英国学派所强调的“国际社会是不同的”(13)。从学术根源看,全球民间社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归因於国内生活中“国家与社会”的分野,可以说它是“国家与社会”分析法在国际关系学中类比的结果(14)。

全球民间社会的发育得利於***治权力控制的弱化,但更主要的则由於市场经济生活的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後,随着通讯技术***的兴起,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贸易的扩展,以个人和团体组织为主体的跨国关系得到迅猛发展。跨国关系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国际关系的内涵,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活动领域广泛的非***府性国际团体,如商会、学会、宗教组织、妇女团体、***治***派、裁***和反战运动等等,在组织国际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行为主体角度看,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中的主要叁与者,但已不是唯一的叁与者。***府间的往来虽然仍旧是构成国际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已不是唯一有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内容( 15)。跨国关系的发展,将个人、团体逐渐地从人为的边界限制中***出来,给予了个人、团体、利益集团以更多的叁与和表现的机会,它们可以叁与全球性的事务,组织有别於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其跨国行为,运作规范、自我管理和自组织性,逐渐培育出一个很大程度上有别於国家、***於国家同时又外在於国家的非***治领域━━全球民间社会。

全球民间社会是介於市场和国家中间,且对国际关系具有***作用能力的一个自主领域。因而,一方面,全球民间社会在国际关系空间中的地位,如同格林素所言的 民社会之於国家和经济的关系,“是个闯入者,它楔入於国家和经济这两大人类生存的组织领域(16)。另一方面,尽管全球民间社会不是绝对的非***治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它受到国家权力的渗透,往往还需要国家权力的保护,但是,全球民间社会具有相对***和自主的特徵,它不是由国家权力所垅断和控制的,也是国家权力所垅断和控制不了的,相反,它们的行动范围经常是超越国家控制的。全球民间社会是经济、社会、文化实践的复合网络,其治理之道本质上是基於民间自为的、非暴力的形式,与合法垅断暴力的***府或国家的自上而下的统治方式是截然有别的,它以“高於个人、低於国家却又以跨越国家的边界范畴为互动特徵的”(17)。由此看来,国际关系的内涵不是由主权国家行为所统构的。在笔者看来,国际关系已分化为“ 市场━国家━民间社会”三大***、自由且又相互作用的领域。下文我们分析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限度,正是把国家放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考察的。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限度

到19世纪末,近代社会思想将人们对国家的期望扩大到无限的地步,认为“ 国家应该对所有人做所有的事,国家是父亲,是母亲,是经济卫士,是文化的守护者,是平等的天然调节者”(18)。但是国家不可能像黑格尔所说的是“无所不包,无所不为的全知全能国家”。实际上,诚如基佐和斯宾塞所言,相信国家权力的至上作用是一种误解,而且是一种危险的误解,因为如果人们相信国家是无所不能的,而一旦国家面对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显得无能为力时,那麽,人们就对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表示怀疑(19)。同样,如果把国家不能做到的事看作是国家的功能缺陷或者是失败,并进而因此否定国家的地位和意义,也是片面和错误的。“国家消逝论”者的错误,根源之一就在於他们抱着对国家作用无所不能的幻想,一俟国家在现实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他们也就最容易对国家存在的理由表示怀疑。 1、从权利角度看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限度

首先,从由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看,国家的权利决不是毫无限制的。诚然,国家因为享有主权,其拥有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裁判权,但是,国家享有主权,并不意味着国家的行动可以为所欲为,不受限制。法律上讲,任何权利都是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绝对的权利,也没有绝对的义务。在让.波丹的主权观念中,主权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虽然他理解的限制出自上帝、财产权(20)。当代国际关系中,例如在环境问题上,国家对治理范围内的资源拥有绝对的主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可以不负责任,由此而引起的跨国环境污染可以不受国际约束。1972年联合国的《人类环境宣言》,就对国家的环境***策与其全球责任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至於国际法对国家战争权的限制,则充分表明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不是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由此看来,主权在法律上( dejure)不是绝对的,“国家不应当在一个时候可以无约束地寻求主权所提供的保护,而在另一个时候却又无视它所受到的限度(21)”

因此,从法理上讲,国家因为主权而享有的自由行动权利,在逻辑上并不意味着这种自由行动权利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不负任何责任。国家对主权的坚持和强调是必要的,但是主权行使过程中的责任问题在今天可能更为归繁迫和重要。

另一方面,从主权的实践看,绝对而又排他的主权,在事实上(defasto)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在许多全球性问题领域(诸如环境保护、货币***策、全球贸易谈判等),国家越来越不得不接受“集体行使主权”(22)的措施。因此,国家作为从相互依赖关系中得到好处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渐渐失去了其古典意义上的自律性和绝对的自主性。 2、从行动范围看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限度

不仅国家的权利不是绝对的,而且,国家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的行动能力也不是万能的。一方面,我们承认,自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以来,国家内部的能力呈现扩张和增强的趋势,例如,国家拥有常备***、有近乎无限的税收权和财***权。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内部的扩张能力相对於外部挑战要求它提供的综合解决能力而言,却是下降的,无论在经济还是***事意义上,国家再也不能够满足公民和社会提出的所有要求(23)。

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行动的最主要限制来自市场,在全球性生产和金融结构中,跨国公司和私人流动资本越来越***於***府的控制之外。例如,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每天20至40倍於商品交易量,金融市场全球化的重要结果是在经济、***治的结构和过程中产生“结构性的霸权”或“国际金融市场的专制”(24)现象,国家不能或者很难***地执行货币***策,即使像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也不得不考虑巨额的国际流动资本对其国家货币***策贯彻的影响。1992年欧洲私人资本市场的变动,曾强烈震撼了欧共体的汇率机制,而近期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更是对国家在全球化经济时代行动能力的巨大考验。因此,在全球的相互依赖经济而非国民的相互分割的经济时代,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国家毫无疑义拥有干预国内市场运行的权利,但它却无法拥有左右全球市场运作的能力。“全球性经济造成了国家的***治机构及国家的经济控制***策与必须控制的国际经济力量之间的根本性分离,她创造了一个不再是由国家***策主导经济力量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超越国家的地域缘经济力量主导国家经济***策的世界”(25)。

全球民间社会的成长与扩大,是限制国家行动能力的第二个因素,而且,它还在国家不能或不愿涉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全球民间社会的显现,虽然并不说明它已经或者将要必然取代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但是它的显现,无疑反映了国际的领域发生分化的事实。全群民间社会的形成,构成了一种国际的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类似於哈贝玛斯所谓的民主***治生活中的“公共领域”( publicsphere),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不隶属於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且无明确的责任去服从它们”(26)。其次,全球民间社会在不从属於强制力量的前提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人作为某个群体来行动,而不是必然代表着国家来行动的。因此一定意义上,全球民间社会的壮大,反映公民对民族国家忠诚感的削弱(27)。最後,全球民间社会的主体----民间团体,正在承担着愈来愈多的国际事务的治理功能。尽管***府仍然是治理的主要职能机构,但是***府已不能承担全部的全球治理责任,在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的时代,全球治理任务不再主要被视为是***府之间的问题,它还涉及到非***府组织,跨国环境管理,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公司以及全球性资本市场等。实际上,今天国际领域中的许多公共事务管理,是由非***府性的主体来担当的,它们处理着国家不能胜任的事务,或者是国家曾经承担而现在却不愿承担的事务,它们培育新的观念;提倡、抗议和动员公共支持;进行法律、科学、艺术和***策分析;提供服务:设计、执行、监管和加强国家和国际承诺;改变制度和规范;确立公共***策议程;提供知识、技术、工作热情和非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弥补***机构力量不足,它们还可以充当非***的沟通渠道,弥合***治分歧(28)。总之,民间团体在***府和市场力量不及的许多领域,已经作出并将作出更大的贡献。它们令人瞩目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其作为跨国利益集团对***府***策制定过程中的压力作用上,更主要的是反映在其构成自主的全球民间社会过程中的作用上。五、结论

100年前,经济学家马歇尔曾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时间问题比空间问题更重要。所谓时间问题,是历时性的,连续性的、演化性的、而空间问题则是共时性的,静态性的、结构性的,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然而在今天,国际社会中空间问题的重要性丝毫不逊於时间问题,国家问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自近代伊始西欧民族国家的创立一直到本世纪70年代告一段落的第三世界民族***运动,国家的增生就是突出的时间问题,随着国家建设任务的完成,国家与其他非国家行为体、国家与市场和日渐凸现的全球民间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研究面临的最重要的空间问题,本文讨论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限度,针对的主要是国家在空间中的地位或限度问题,而不是国家在时间上是否会永存的问题。

从全球视角观之,“国际的领域”逐渐分化为“市场━国家━(民间)社会” 三大***的、相互关联的、不可相互取代的部分(当然,准确地确定国家━市场━ 民间社会的边界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确定国家行动的空间范围,就变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如果我们置此事实於不顾,仍然从“国家中心论”出发,孤立地考察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那麽我们对国家作用范围的理解就不可能是充分的,对国际关系演变的认识也不可能是全面的。今天,如何客观、准确地厘清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范围,而不是主观上要麽片面地夸大国家无所不能,要麽极端地认定国家已是穷途末路日薄西山,是认识国际关系中国家问题的一个关键。 注释:

(1)譬如历史终结论、国际关系学结论,科学终结论,以及较早提出而现在度抬头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等。

(2)Robert Gilpin, Three Models of the Future, in C. Fred Bergsten and L.B. Krause, eds., World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The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5. pp. 39-42.吉尔平指出的未来世界的另外两种模式是“依附模式”和“重商主义的模式”。

(3) Marti Koskenniemi, The Future of Statehood in Harvard InternationalLaw Review Sping 1991. pp.401-402

(4)可叁考Tom Keating, The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Reiations, in David G.Haglund and Michael K. Hawes. eds., World Polities: Power,Interdependence and Dependence, Toront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91. pp.18-21.

(5)见Corncha Navan. On the Withering Away of the State, in CornchaNavari, eds., The Condition of State: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Theory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p.145

(6)“***府"同意指执行机构,是国家意志的合法者。在实际生活中,它与“国家”一词常可互相替用。为了分析的方便,下文在提到“***府”或“国家”的作用、行动、能力时,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另外,国家在国内生活中的限度,从***府与 市场的关系看,几百年来一直有“自由放任主义”和“***府干预学派”之间的争论,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学术界历来也有“公共权力”与“ 民社会的分野的看法。

(7)实际上,自从戴维.伊斯顿等学者在***治学分析中也 J“***治体系” 这个概念 以後,“国家”(至少在伊斯顿眼中)已不被视为***治学研究的中心概念,可叁考Timothy Mitchell. The Limits of the State: Begond Statist Approach andTheir Critics,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1pp.78-82。另外,在其他学科内部或跨学科之间,人们也对国家中心模式提出挑战?叁考沃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87- 91页。

(8)本文取广义上的“ 市场”概念,它既指超越自给自足的所有交换形式,也指作为一种制度的市场经济体系。

(9)费尔南.布罗代尔:《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顾良等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27页。

(10)苏姗.斯特兰奇:《国际***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杨宇光等译,经济科 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11)罗伯特.《国际关系***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12)贝吉尔平,同上书,第16页;也可见查尔斯. 林德布罗姆《***治与市场--世界的***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至71页。

(13)“civilsocicly”在***治哲学中通译为 “ 民社会”。而在国际关系学中,我认为把“globalcivilsocirty”译为“全球民间社会”要比译成“全球 民社会”更贴切和直观些,便於同***府间活动领域的区分。关於全球民间社会的论述,可见Richard Falh, Explorations at the Edge of Time, Temple UniversityPress,1992; Ronnie Lipschultz, Restructuring Word Politics: TheEmergenc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in Mtllennium: Journal ofIniernational Reations, Vol. 21,1992

(14)Paul Wapner, Polities Beyond theState: Environmental Activism and World Civil Politics, in WoridPolitics, April 1995. p.313

(15)关於国际***治中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可叁考苏长和:《非国家行为体与当代国际***治》载《欧洲》(北京)1998年第1期。

(16)约翰.格林:《经济、国家与 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1994年夏季号,第158页。

(17)Paul Wapner: 338-339页?

(18)见Cornelia Navari: 前引书,第153页。

(19)见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维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版,第129页。

(20)见乔治.萨拜因:《***治学术史》下卷,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北京版,第465页。

(21)见卡尔松和兰法尔:《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赵仲强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67页。

(22)同上书,第67-68页?(23)这种观点可见Richard Roseerance, 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 BasicBooks,1986, p. 239

(24)见Philip Cerny,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Logic of CollectiveAction,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Winter 1995. p.617。

(25)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周晓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沂谐。一个值得注意但却常让人忽视的问题是,人们一般认为,国家的主要 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如建立有效的 市场框架,保护产权,进行公共投资,提供国防等。不过,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可能很难有效地供应这类公共物品,例如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公认的难题,关於这个问题的精辟论述,可叁考PhillipCerny:同上书,第608- 612页。

(26)尤根.哈贝玛斯:《公共领域》,汪晖译,《天涯》(海囗)1997年第3期,39页。

(27)当然,对民族国家的忠诚仍然是公民内心情的主导走向,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组织文化或观念可以像国家这样,对其成员具有如此大的吸纳能力,如果“人的本性中深埋着一种渴望被社会吸收的神秘感情”(茨威格语)的话,那麽,这个“社会”目前来说肯定还是国家。

中国作家篇4

[关键词]中国 能源安全 俄罗斯及中亚 能源合作

中***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75-06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近30年来,中国以市场为导向和以出口为导向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汽车化、国际化进程,从而对能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从1998年开始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出现缺口,近10年来,这个缺口每年都在扩大。尽管中国是世界工业化国家中石油消费比例较低的国家,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石油消费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2006年中国日消费原油750万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1995―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7.8%,这一速度是世界同期石油消费增长率的4.8倍。与此同时,中国石油生产年均增长1.89%,大大低于消费增长速度。2006年日产原油367万桶,占国内消费的48.93%。1993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石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加。2001―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分别是6026万吨、6941万吨、9113万吨、12282万吨、12708万吨。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为3.4亿吨,国内产量达到1.8亿吨,缺口为1.6亿吨,依赖进口程度为47%;到2020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为4.5亿吨,国内产量达到1.8亿吨,缺口为2.7亿吨,依赖进口程度为60%(见表1)。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也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为1000亿立方米,国内产量为800亿立方米,缺口为200亿立方米;到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为2 000亿立方米,国内产量为1200亿立方米,缺口为800亿立方米(见表2)。中国必须通过输气管或以液化气的形式从周边国家进口天然气以确保需求。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0%,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1%,天然气占1%,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1.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4.3%。我国不但油气资源贫乏,而且人均煤炭资源也不丰富。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仅占世界11.6%,采储比为69年,人均煤炭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55.4%。世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采储比为192年,美国高达258年,印度也有230年。此外,我国能源分布不均,勘探难度大,能源质量低,优质能源缺乏,能源储量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使中国长期处于能源缺乏的状态。无疑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十分严峻,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体系,在现有能源进口来源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开拓俄罗斯及中亚能源市场,开展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增加从周边这些国家的能源进口量,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供应。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

能源合作的重要意义

1 从中国未来能源需求出发,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展开能源合作,为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开拓更为稳定的来源地

与我国接壤的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能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油气资源。俄罗斯是油气资源大国,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天然气蕴藏量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居世界之首。根据美国《油气杂志》提供的数据,俄罗斯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82.2亿吨,占世界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4.6%;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47.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7.2%。除此之外,据美国USGS52000数据,俄罗斯未探明石油资源量为106亿吨、未探明天然气资源量为33.1万亿立方米。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据不完全估计,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储量约3.2万亿立方米,石油储量约230亿吨,单里海地区远景储量就达130亿吨;土库曼斯坦石油储量约120亿吨,已探明储量约11亿吨,天然气储量约22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储量约53亿吨、天然气约5万多亿立方米。中亚地区因此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要实现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除了应继续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外,还必须尽可能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能源资源方面具有很强的提供能力,又与中国接壤,无论是从扩大中国的海外油气进口来源来说,还有从中国进口能源的多元化战略来说,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未来能源需求最重要而又最现实的供应方。

2 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角度出发,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是中国突破能源运输瓶颈的最佳选择之一

近几年,中国原油进口地主要来自中东、非洲、欧洲和亚太地区。虽然中国原油进口来源趋于多元化,但是中国原油进口量的70%以上还是依赖于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2006年,中国进口的石油44%来自中东,36%自来非洲。而整个石油运输体系中,90%的石油依赖于海上运输,中国船队虽然总吨位居全球第四位,但是船型结构不合理,油轮普遍存在吨位小、船龄长的严重问题,不适合规模运输的进口原油运输,海洋运输能力受限,目前我国85%左右的进口原油是依靠国外船队运输进来的。另一方面,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美国在新加坡设有樟宜基地,在印度洋上建有迪戈加西亚基地,其航母战斗群可以威慑几乎整个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区,中国目前海***实力有限,无法有效控制马六甲海峡,中国的石油安全随时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相比较途经马六甲海峡进口的非洲、西亚油气,俄罗斯及中亚油气更具备油源的稳定性和运输的安全性优势。以中哈石油管线为例,从里海沿岸城市阿特劳到***的独山子,整个输油管道都在中哈两国国境之内,安全系数高,大大降低了运输过程中外部势力的威胁。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合作的现状

(1)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由于俄方原因,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俄罗斯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国有企业为由,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

庆的输油管道,也因俄方原因取消。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2005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石油1000万吨,2006年达到1500万吨,俄罗斯计划到2010年达到3000万吨。目前,中俄两国已签署了建设和使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的协定,即专门修建一条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管道。这项合作不仅带动了两国石油贸易,也带动了石油加工上下游合作。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俄罗斯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的规划。目前,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以及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2)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西起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镇、东至中国***阿拉山口的中哈原油管道工程二期工程已于2005年底建成,2007年已向中国独山子供油接近500万吨。2008年6月27日,中国一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正式开工建设。3天后中国一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也动工。7月9日,中国至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管道开始修建。这三条管道最终将连接起来。随着这三条天然气管道项目的破土动工,一条西起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在中国***的霍尔果斯入境,通向中国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雏形已现。中亚天然气管道预计2009年底实现单线通气,2010年实现双线通气。土库曼斯坦作为中亚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2008年8月再次与中国签署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土库曼斯坦每年将向中国出售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多于此前约定的300亿立方米,几乎是西气东输目前年输气量的两倍。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中国在未来30年内的天然气供应将进一步获得保障。

目前,由俄罗斯倡导的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建立能源俱乐部的提议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上海合作组织的多数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普遍对建立能源俱乐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希望以不同的参与身份在地区能源供需关系的整合中获利。中国独有的地理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参与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能源合作

面临的主要障碍

中国在与俄罗斯及中亚的能源合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正如历史经验表明的,能源作为特殊商品,生产与销售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关系,它始终会受到各种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因素的影响,其中尤以大国关系的影响最为重要。目前,影响国际能源合作的的因素很多,但就中俄及中亚能源合作来讲,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是来自美国、日本及其他大国的竞争。在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几个主要大国的博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对外***策,从而会影响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1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及进口国,其消费的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为了减轻对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依赖,另外面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势头,使美国选择了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策略,并希望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石油能够成为中东石油的战略性替代品。在俄罗斯转轨期间所实行积极引资的条件下,美国的公司不断挺进俄参加大型能源项目的角逐。2004年9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购买了俄卢克石油公司的一部分股权,进而实现俄美两国在能源方面的战略联盟。目前,俄石油业在积极吸引美国公司参加大型能源项目的同时,也开始向美国能源行业投资。同时,在对中亚里海地区石油资源的争夺上,美国许多大公司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抢占了中亚许多油气田的开采权,如在参与里海油气资源开发的跨国石油巨头中,以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美国雪佛龙-德士古等老牌石油跨国集团最为活跃。目前美国各大公司掌控了中亚地区75%的新开发和待开发的油气区块,美国已成为该地区能源领域最大投资者,共投资30亿美元。其中在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外资中占30%~40%。因此,中国在与俄罗斯及中亚能源合作中,面临着美国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无疑成为中俄及中亚能源合作的一大障碍。

2 欧盟

欧盟作为一个大的石油消费地区,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较高,约有一半的能源需要进口(欧盟石油进口中的45%来自欧佩克国家)。近年来,欧盟的***治和商业部门一直担心北海石油和天然储备会逐渐枯竭,欧盟的能源***策也明显向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倾斜,欧盟与俄罗斯及中亚在能源领域商定了一系列大型项目。2002年下半年,德、法、意和俄共投资20亿美元,修建经白俄罗斯、波兰和斯洛伐克直达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同年9月,壳牌及其合作伙伴批准了俄萨哈林-2号项目的预算,计划在2014年前投资85亿美元,以增加俄远东地区的油气产量。据欧盟估计,到2010年,里海地区石油产量有望达到每天400万桶,天然气产量有望达到每年1700亿立方米,是欧盟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关键,未来欧盟天然气进口增量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寄希望于中亚和里海地区,这就促使欧盟加强与环里海地区的能源合作。2004年11月13日,欧盟邀请环黑海、里海及周边国家的能源部长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会议,决定发起能源对话,称“巴库倡议”。商讨加强欧盟与有关各国的能源合作,促进黑海及里海地区能源市场与欧盟统一能源大市场的逐步融合,加强有关各方在能源贸易、过境运输以及环保标准等方面的相互协调。2006年欧盟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深化能源合作的谅解备记录。2007年欧盟还出台了新中亚战略。欧盟还与阿塞拜疆在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开展了能源对话,并提供了有关能源领域的技术援助。欧盟鼓励欧洲能源企业对里海地区进行投资,以便在能源争夺战中抢占先机。欧洲还着手修建从里海经土耳其、伊朗等地通往欧洲的油气管线,以便将当地的油气资源运往欧洲市场。欧盟投资170万欧元,用于进行跨里海能源管线可行性研究,加快纳布科管道的建设。这都表明了欧盟与俄罗斯及中亚的能源合作领域正在积极扩展,也意味着中俄及中亚能源合作面临着欧盟的强烈竞争。

3 日本

日本是一个工业发达而油气资源极端匮乏的经济大国,所需原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进口依存度达到99.7%。目前日本的石油供应90%集中在中东地区,易受中东局势的影响。为使进口来源多元化,日本于2006年3月出台了《新国家能源战略》大纲,指出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它通过

投资能源项目、开展经济合作、提供***府援助等手段,努力加强与中东、俄罗斯、中亚、非洲及拉美等地能源供给国的关系。从2003年开始,日本大力介入俄罗斯远东的输油管道的建设项目,以争夺俄罗斯远东油气资源,而俄罗斯的资金缺乏也使日本找到了与俄合作的主攻方向。2004年,日本***府不顾美国的压力,投资20亿美元购得对伊朗阿扎德甘特大油田的开采权。同年日本启动“中亚一日本”外长会谈机制,以此“先促进中亚地区区域合作及民主化进程”,然后构建稳定的能源通道获取能源,最终排挤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因此,日本与中国围绕俄罗斯及中亚能源合作也面临着诸多的竞争。

4 印度

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急剧扩大。由于印度是一个贫油国,为了确保能源安全,缓解巨大的能源需求,印度已经在国内采取保护性开采措施并制定了一个全面拓展海外能源来源的计划。印度除了与中东寻求合作外,也在积极寻求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2005年底峻工的萨哈林-1号方案就是由美国、日本及印度公司共同开发的。目前印度正与俄罗斯、伊朗合作计划建“南北走廊”,把印度的孟买、伊朗的阿巴斯港、俄罗斯的里海港口联系起来,再把“南北走廊”与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公路连为一体,建成最长的陆上能源走廊。同时,印度、伊朗正在将伊朗的昌巴哈尔港建成中亚能源输出港。中印两个能源进口大国有着共同的能源需求,因而在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积极开展能源合作的过程中必将产生竞争与冲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国在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油气资源的竞争中,各种力量汇集,矛盾交织,目的只有一个――获得这里的能源。这场竞争既是有关国家经济利益之争,也是控制与反控制之争。毋庸置疑,这场世界性的竞争不仅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将影响该地区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国际性力量关系,同时对欧亚大陆的地缘***治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对中国开展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带来更复杂的局面。中国必须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保证我国能源的安全。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

能源合作的对策

(1)加强中俄及中亚***府间的沟通与协商,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合作战略。我国应充分利用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和***的会晤机制、各委员会会议机制,协调解决与俄罗斯及中亚能源开发合作中的各种难点问题,寻找进行资源开发合作的项目。建议在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设立***府常驻商务办事处,作为国内企业的立足点和联络点。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能源合作的扩大,必然要求形成双边双赢的局面,这就要求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府相互协商,共同制定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长期战略,从而使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另外,这也要求我国加强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投资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跟踪监测,包括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整体战略调整、具体经济***策法规以及国际因素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战略走向的影响等情况都应全面详尽地了解,从而为制定长期的合作战略提供依据。

(2)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基础,推动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国可以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进一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为中国能源安全取得可靠的保障。同时,在上合组织既有框架内,积极支持筹建组织框架内的能源俱乐部,打造新的“亚洲能源战略”,平衡各国能源利益,落实***会议确定的“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目标。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油气资源开发的合作,共同维护地区能源安全,保证可靠的能源供应,充分利用哈萨克斯坦国内的能源管网与我国***已经完善的电力、炼油与西气东输工程,贯穿起我国东部高能耗产业密集带和中亚油气基地,使得我国东部与西部、我国与中亚诸国贯通起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以经济能源合作为契机,使上合组织在俄罗斯及中亚经济社会事务中起到主导作用,最终实现维护我国在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能源和经济利益目标。

中国作家篇5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认可它的判断。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人类是出现了困境。如果说战争***、猜忌威胁都是因经济衰退、环境污染、能源匮乏、价值观混乱造成的,而究其根本,文化的认同和对抗仍是主因。人类困境的突围,到了了解、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必经之路。这是***治家们、知识精英的事,同样也是文艺的事。文化越需要认同,文艺越需要表现自己文化的独特,而它正是表现了自己文化的特性,混乱的价值观才有明晰走向,逐步共存或统一。

中国社会进入大的转型期,我们从未感受到如此富裕,也从未有过如此焦虑。一方面是人产生着巨大创造力,一方面人性的恶也集中爆发。所以社会有了诸多矛盾,如贫富差距,分配不公,腐败泛滥,诚信丧失,这是社会的问题,信仰的问题,法治的问题,更是文化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所发生的诸多国情世情民情,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中国正是在走向人类进步的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些矛盾,而完成着中国的经验。

中国的文艺家,从来都有它传统的文人精神,即天下意识、担当意识。古人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如今,关注社会现实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中国疆域广,人口多,既有东南之繁荣,又有西北之落后。我们常听到由衷的盛世之说,也常看到惊心的危机之相。我们在获得很多东西之时,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我们在兴奋欢呼,也在悲痛哭泣。文艺家生存于这个时代,便决定了自身的品种和命运,即去记录表达这个时代。我虽能关注身处的这个社会,但我不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难以成为英雄,我仅能尽力以史的笔法去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自然地使他们在庸常烦恼的生活中生出梦想的翅膀。

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魏晋,洋溢着智慧,充满着哲学思辨和美学思维,其文学、书画、音乐在精神层次上张扬着生命意识。但魏晋却是一个***治高压的社会,一个处于内乱外患、王朝更替频繁的社会。那个时代给今人的启示,就在于如何把持自己的风度。前不久,有人给我写了一个书法条幅:“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胸中。”我觉得非常好,在这个社会,为人得有大忧患大悲悯,一方面,为文为艺得有大精神大风度。风号大树中天立,昂首向天鱼亦龙。文艺应乎天而时行,但不是应声虫,它如燃起的柴火升腾光焰,而不仅冒黑烟,它文明而刚健,茁壮生长,使社会与自身皆元亨。中国在人类进步过程中提供了一份中国的经验,中国文艺也应会提供一份中国文学的经验。

中国作家篇6

国家审计是国家善治的有效和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将其置于国家治理的系统中,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重新认识国家审计的意义。首先,将国家审计置于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的深度得到了拓展。在各级审计机关建立之初,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审计的规模很小职能也很有限,仅限于财***审计,国家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的审计上,此后《审计法》的推出,财***审计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审计又拓展到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和驻外机构审计等等,然而,应当看到,国家审计没有涉及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即管理体制与制度层面的问题,这也就是当时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局限性所在。将国家审计置于国家治理的体系中使得国家审计从单纯审查财务、财***收支到关注体制与制度的改革,拓展了国家审计的深度,有利于改进了国家治理的效果。其次,将国家审计置于国家治理中,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从最初的对于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到现在的对厅局级、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使国家审计成为制衡官员个人权力的有力工具。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中,最敏感和最突出的就是官员腐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攻坚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将在解决官员腐败问题上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和作用

国家审计的功能会随着国家治理水平和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和变化,国家审计的内涵同时也会逐步地得到丰富和拓展,目前而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防御将是我国国家审计的主要功能。国家审计基于以上功能发挥各项职能有效作用于国家治理,在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家审计是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权力的监督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在我国可以来自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监督等各个方面。在众多监督方式中,国家审计监督是国家以宪法或者法律形式明确的权力制度安排。它具有***性、且国家审计监督范围覆盖所有公共资金。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要环节如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国有资源开采和国有资产的转让、处置等环节,能够有效发现存在问题,防止权力腐败。作为国家治理内生的“免***系统”,监督和制约权力、防范和揭露腐败是国家审计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国家审计是发现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改革的重要途径。改革是国家治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制。只有通过改革,更合理地配置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应发挥国家审计广泛的接触面,***性很强,熟悉每一个审计对象等优势,通过对各个审计对象的情况和各项审计活动的调查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和弥补漏洞的建议,总结和提炼国家治理体制、机制方面的改进策略,从而促进和提高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和绩效,保障国家各领域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既是国家审计被法律赋予的责任,也是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国家审计是揭露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当代国家安全应当包括领土、***治、***事、经济、文化、信息等各领域的安全,国家安全一直是国家治理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内生机制,国家审计通过对国家安全问题如能源和战略资源、中央和地方***府债务、财***和金融操作、民生和社会安全等重大问题的审计,能够及时监测国家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问题,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为国家治理活动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四)国家审计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维护民生权益的有效保证。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民生的保障和落实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问题既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治方向,也衡量了国家治理的水平。国家审计通过加大对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纠正了***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大力推进了国家民生***策的有效执行,改善了民生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民生领域***策改革和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国家审计职能作用的实现路径

(一)改革和完善国家审计体制,确保审计的***性。首先,在行***设置上,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受各级人大***会直接领导,并受其委托,对本级***府财***预算及其他财***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的***性,应在各级人大专门设立审计委员会,各级审计机关受其直接领导,对本级******直属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财***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和监督。其次,为保证审计机关更好地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应将审计的财权***。具体来讲,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可以参照其他国家通行的有效做法,将各级审计机关的经费单独列入国家预算。先由审计机关根据目前自身具体情况如职责、任务和年度审计计划等编制审计机关的预算草案,报经本级人大***会批准后,单独列入年度预算,不需通过***府审批。

(二)提升审计人员胜任能力。随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不断增强,国家治理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已成为国家审计适应新要求的必做功课。一方面,要培养和引进财会、金融投资、信息技术、土木、资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和教育,从制度上,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不同学科有关知识。同时,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胜任能力。

中国作家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东南亚经济;经济一体化;东盟;发展趋势

1.中国与东盟深度合作是世界的新机遇

近年来,东盟与亚太国家经贸合作和互联互通取得显著进步,其中中国与东盟合作分外引人瞩目。自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给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提供了不断增强经贸联系的绝佳机会,扩大贸易与投资合作,同时拓展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关系,由最初的单一货物贸易形式,到服务贸易、相互投资,再扩展到信息通讯、湄公河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2003年至2009年,东盟对中国投资额从29.3亿美元增长到46.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投资从2.3亿美元增长到30亿美元,增长超过13倍。①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11年的3628.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5年,贸易额预计将达到5000亿美元。可以预见,在未来的2-3年内,双边贸易还将迎来一波比较迅猛的发展,其中包括货物贸易、投资贸易和人员交流等。列在欧盟和美国之后,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超过日本,于2012年1月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保持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③中国—东盟自贸区惠及了中国、东盟10国的经济稳定和增长,促进了东盟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内部凝聚力的增强,中国与东盟“10+1>11”的合作共赢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区域合作的典范。

2.中国进一步参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加速发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12年7月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 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增速领先于东亚,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四个属于东盟的经济体——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资金流入量出现了大幅上升。东南亚的直接外资流出量达6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而中国的流出量下降了5%。④中国在此番浪潮下选择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既是应对经济全球化、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选择,又是抵抗金融危机冲击、扩大贸易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

2.1 加强双边***治互信和沟通,完善合作机制

目前,尽管南海问题不断挑动着各国敏感神经,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维护友好合作大局是大家共同的战略选择。中国与东盟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源远流长,应继续本着相互尊重与互利合作的精神,排除干扰,增进互信,将注意力从争端问题转移到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上,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化干戈、以合作促和谐,强调以对话化解分歧、解决争端,以互利互惠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游戏”。⑤

2.2 增强产业竞争力,与东盟构建产业协作体系

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经济面临着“一进一出”的现状,一方面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使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转移过来,或把科研中心移至中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已经或者准备将生产基地转向东南亚等相对劳动成本低的国家。

从全局而言,整个东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区内较先进国家的资本输出、技术输出能力都明显不足。今后较长时间内都需要依靠外部力量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可以选择“以东盟为中心,逐步拓展”的战略,一方面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通过与外资合作的形式,积极地连续不断地引进、学习、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并通过自己努力在局部领域进行创新,形成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加快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动态结构调整,实施“请进来”的产业战略;另一方面可向中国-东盟自贸区内部有计划地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出口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实施“走出去”的产业战略。

2.3 积极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并行发展,又相互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是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方式。为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带来的挑战,中国应认真借鉴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可在博鳌亚洲论坛、“ 10+3”( 东盟与中、日、韩)框架等基础上建立更为紧密的对话磋商机制,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投资、文化、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双方在高科技如生物技术、电子信息、遥感技术运用、地震学、海洋科学和热带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合作,更加积极参与到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实践中去,主动地倡议和提出各种富有战略型、前瞻性的议题,增大在重要合作议题上的声音和分量,利用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和约束力的多边贸易规则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并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制订不同的***策,以充分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逐步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3.结语

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东南亚各国经济既经历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遭受到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巨大冲击。东南亚经济的开放经验表明,全球化使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对各国的生产流程、产业升级、对外贸易乃至经济***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东亚和东盟地区正呈现一个鲜明特征:即扩大开放和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十报告在重申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同时,明确表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⑥。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的对接,不仅有利于东盟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策的体现,同时它也有利于中国与邻国在资源、市场、资金各个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作者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建设管理中心)

注解:

①樊莹:《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国际经济领域的前言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②:在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0月30日。

③:携手推进深度合作 共同实现持续发展——在第九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暨2012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12年09月21日。

中国作家篇8

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中国作协***铁凝,中国作协***组书记、副***金炳华和张健、陈建功、高洪波、张胜友、陈崎嵘、杨承志等***组、书记处同志,带着鲜花和真诚的问候,先后拜访了在京的一百多位老作家、老同志及部分著名作家遗属,祝他们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受访老作家、老同志对中国作协长期以来对老作家、老同志给予的关心表示感谢。大家认为,文学界目前的形势很好,呈现出队伍大团结、创作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大好局面。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作协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认真组织学习贯彻***的十七大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开展文学评奖和作品研讨,扶持重点作品创作,加强青年作家队伍建设,召开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举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拓展对外文学交流,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二期工程和鲁迅文学院新址工程,关心服务作家,为作家办实事好事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令人振奋,体现了***组、书记处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此,我们感到很满意很高兴。

铁凝、金炳华等在走访中恭祝老作家、老同志健康、吉祥、幸福,对他们为文学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表达真诚的敬意,对他们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下仍然关心文学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作协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作协***组、书记处的同志还向老作家老同志征求了对繁荣文学创作、加强作协工作的意见,同时向大家介绍、通报了2008年中国作协的工作思路和打算。要深入学习贯彻***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努力以科学理论引导作家,以真诚态度关心作家,以多种方式联系作家,以办好实事服务作家。积极组织作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和人民生活最前沿体验生活,努力创作出一批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面貌的巨大变化、反映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作协机关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与作家广交深交朋友,真诚为广大作家服务,积极做好维护作家合法权益工作,不断增强作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把中国作协建设成为团结和谐的作家之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希望老作家老同志们继续关心和支持文学事业和中国作协的工作。

中国作家篇9

关键词:中印;文化;崛起;西方世界不同反应;合作;发展

中***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76-05

摩根斯坦利曾表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如今就是中国和印度的时代。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目前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将近世界人口总量的40%,中印两国对世界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飞速前进,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大国。印度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印度在吸引世界服务业转移方面的进展和软件产业的迅速复兴。

两个大国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两个大国的崛起将对全球资源需求、经济重心,以及实力均衡产生巨大影响。中印的崛起将对全球构成最大的挑战,同时,或许也是最大的机遇。

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文化⑴即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而从狭义上讲,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二、文化因素在两国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中我们主要从宗教、民族性和意识形态这三个方面,重点解析中印文化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

(一)中印崛起中的宗教因素分析

1、中国儒家文化辐射

(1)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及传承

讲到中印两国不同文化在国家崛起中产生的不同作用,宗教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宗教给中印两国带来的影响与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儒教⑵是中国传统的国家宗教,以孔子为先师的。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儒家文化则是儒教的灵魂,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张中庸之道、仁、礼儒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推崇,儒家文化通过自身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使得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2)中庸之道、仁、礼决定中国和平崛起之路

孔子,他提出“仁”,主张“礼”,“仁”⑶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的关系,他告诉人们要仁义要仁爱。因此,从那时起中国人就被灌输了“仁”这个思想。所以说,这也为我们现在选择和平崛起的道路提供依据。而“礼”⑷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是礼仪,是礼貌。“礼”有四个重要原则,分别是“尊重”、“适度”、“自律”、“遵守”。“尊重”是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而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⑸则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而这一思想也被延续下来。中庸之道成为我国***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我国的不称霸原则,追求自身发展的思想也是中庸的表现。可以说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对我国确定和平崛起之路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另外,儒教的儒家思想是具有包容性、兼容性、与趋时性的。所以才能一直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正是由于统治阶级的青睐,才可能完善的保留了儒教的经典,也使其得到了更好、更广的传播与发展,从而也为我国的发展思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印度教的渊源

(1)印度教信徒的广泛性与虔诚性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与印度社会,***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印度教⑹是印度最大的宗教,信徒人数接近9亿,占人口的80.5%。印度教大致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几乎与印度的历史一样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信徒像印度这样人数众多、态度虔诚、狂热。在印度印度教的信仰人口和信仰程度是相当可观的。

(2)泛神论、业报说、非暴力说等在印度现代化起到的吸纳性、和平性、促进发展的作用

印度教的影响远远超过印度教本身,它整个影响了印度的***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印度的各个领域无不打上印度宗教的烙印。离开了印度教的背景,印度的很多问题我们说不清楚。只有从宗教层面着手,好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包括在国际关系中。可以说,了解印度教是我们了解印度社会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从印度教为切入点,来探讨印度教对于印度崛起的影响。第一是泛神论。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一切都是神。自然界的山、水、树木呀,动物界的象、蛇、牛呀,无不是神,这是与其他宗教很不相同的。这可以看出印度是一个具有包容性与多样性的国家。这一点来说,就有利于其***治经济的发展,使其***治经济更具吸纳性,从而是印度经济的发展更具活力与生机。印度教的第二个特点是业报说,又叫做因果说或者轮回说。所谓业报,业就是因,报就是果,业报就是因果。印度教徒认为,人生有三世:前世、现世和来世。这三世是不断轮回的,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所追求的乃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个人与永恒的“梵”合而为一的境界。只有“梵我合一”,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一种不变状态下的安息。印度教徒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是:追求人的精神最高境界,注重灵魂的修炼,从这一点来说,印度追求的是一种积德、慈悲、宽容的境界,这种特点对于其和平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使得印度走向和平崛起的道路。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印度教的第三个特点是非暴力说。非暴力在印度教中的意思,顾名思义,是处理问题用和平的方式、对人要爱、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虽然有矛盾但是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敌我之间的矛盾,印度人愿意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印度是一个爱好和平,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国家。非暴力说使得印度人在处理问题上善用和平的思维。这对于一个崛起的国家是有极大益处的。宗教在印度民族性格的形成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在印度和平崛起中,印度教将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中印崛起中的民族性分析

1、中国之民族性及其传统文化分析

(1)勤劳勇敢――中国崛起之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关于中华民族的形容词莫过于勤劳勇敢。勤劳勇敢⑺意指不怕劳累而辛勤劳动、不怕艰苦而努力工作,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精神。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优良传统品质。而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这一特点也在不自知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几千年来,一向以吃苦耐劳闻名全世界的中国人,不辞劳苦、默默无闻的耕耘着。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屡次在航天、科技、经济上取得突破,在人们艰苦的拼搏下,中国的服装、小商品及其他产品纷纷进入了世界各地,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中国人勤劳勇敢的品质创造了社会财富、造就了个人事业,发展了中国经济、壮大了国家实力,成为中国崛起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2)知足常乐――中国崛起之源泉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宣称自己是和平崛起,绝不称霸世界。从某些角度上看,是和中国人民知足常乐的性格有关系的。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颗平和而良好的心态。很多时候,崛起与否或许并不仅仅在于经济因素,更多的是良好的心态。中国人讲求修身养性,而这里所说的“修”,即是修行,修行的即是我们的心态。知足就是幸福,这跟财富多少和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中国,不称霸――正因保持着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信念,才有了和平崛起的提法。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从未听过,一个国家的最高发展目标,就是稳定。中国奉行***自主的外交***策,是第三世界的代表,是土地和人口的大国。我们向来是一个***治大国,但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全面崛起就是要从实力上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但我们不谋求做第一。

(3)自尊自强――中国崛起之动力

民族自尊心作为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和平崛起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提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凝结,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则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正因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一颗不甘落后之心,一份民族自强之感,才更对祖国的崛起充满了信心与创造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嫦娥、天宫的陆续发射成功,无一不昭示着我们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自强的奇迹!

(4)传统文化――中国崛起之灵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于世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色彩浓烈的伦理特征,重视人生,热爱人,贵生恶死,强调人的本性,中国社会一向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宗法制度的影响极大。这种影响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形成家国同构的格局。忠孝相通,卫国保家就是这种结构的反映,敬祖尊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正是这种伦理标准,视崇尚气节,忠君忠国孝顺父母为美德。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入世”文化,“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而后是光宗耀祖,而后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这推动中国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会生生不息,奋斗不止,追求物质财富。⑻因此,重视物质文明的“崛起”文化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入世”基因暗合,崛起在中国因而成为一种全民运动。13亿人“入世”的力量就构成了中国“崛起”的宏伟合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特点是凝聚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它的向心力和整体性,中国人热爱家庭,热爱故土。重视乡土之情,虽远千里也不忘落叶归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玄妙之处还不仅如此,有一个高于君权的力量就是“道”。开明的是有道明君,昏庸的则是无道昏君,君权至上,但君权也要受“道”的制约,文学讲究“文以载道”艺术追求“道”法自然,这个所谓道实际上是人道,天理。孟子认为道源于人的本性,老子则认为道产生于天地万物,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摆脱了有神论,中国古代讲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冥冥世界,以天为大。⑼在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同时也就贯穿正统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提倡宽容仁爱,主张中庸之道,做事不走极端,凡事三思而后行,这种包容性和中庸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有致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延续。

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史是一部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心酸史。***府对文明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十五世纪之后的中国走向封闭,走向衰弱,二十世纪的晨钟敲响,从远古走来的中华民族,正以其对历史的冷静,沉思,对现实的宽怀,迎接着新世纪,正是这一个古老民族,面对未来所有的历史选择和理性自觉,传统正成为中国崛起与发展的源动力,是中国崛起之灵魂。

2、印度之民族性及其传统文化分析

像中国崛起一样,印度崛起也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一些西方名人,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甚至宣称印度比中国更有发展潜力,更有后劲。而若谈到传统文化对印度崛起的影响,或许不得不说,它在不同程度上,对印度之崛起,可促可滞,可前可后。

印度传统文化的主体印度教是一种“出世”文化,重在精神修炼,不甚重视物质文化。崛起概念只是一部分印度精英的理念,在印度很难真正成为全民理念。印度要实现崛起,其关键是来一场更新全民观念的“文化***”,剔除传统文化中妨碍崛起的“出世”基因,多一点“力争上游”的精神。

然而,尽管如此,印度的发展却贯彻了一条值得全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加以重视的原则,这就是注重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印度民族强烈的社会正义感以及追求自然和谐统一的民族特性有关。

首先,印度人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印度,快速发展并未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印度人不提倡高层建筑、不大量使用塑料、不追求高能耗产业,其发展理念是:任何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其次,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印度人乐天知命,人与人的关系中复杂、紧张因素较少,社会稳定程度相对较高。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印度人特别注重教育的公平原则。印度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基本上做到了免费或低费,穷人的孩子也一样有机会上大学。印度的英语、软件人才多,这使印度在某些重要领域保持着竞争优势。

再次,印度为保障可持续发展,追求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追求共赢,越来越具有大国气质。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印度在自己受灾的情况下,仍然向其他受灾国提供了慷慨援助。巴基斯坦大地震发生后,印不计旧怨,在第一时间致电慰问,并提供了大量援助。对中国修建青藏铁路及帮助巴基斯坦修建瓜达尔港,印度主流舆论也正确地认为印度相关地区可从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1991年以来的10多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1%,2004年达6.9%。一些国际权威机构甚至预测今后若干年,印度经济将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率,在一代人时间内,印度将崛起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印度***府自我设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高达8%―10%。

(三)中印崛起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

在中印崛起的过程中,西方舆论一致看好印度,唱衰中国⑽。归结原因不得不提二者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1、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西方对于中国崛起的态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易被西方接受。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让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难以接受中国的崛起。因此中国难以融入西方社会,中国的崛起不是像印度那样受到西方的欢迎的。从***治上讲,中国是中国***为执******多***合作。这种方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郑重表明我们不搞多***轮流执***,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种***治体制不符合西方的内部相互制衡的习惯。在***治意识形态斗争方面,中国在50年代与苏联结盟,以社会主义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国际活动中,这无疑使西方在面对中国崛起时联想到中国是下一个苏联。所以,西方世界担忧社会主义中国崛起之后会成为下一个苏联与西方再一次展开冷战。在语言方面,中国人说汉语,而印度的普通语言是英语。因此在民间交流上中国希望与西方交流达到更好的互相理解与印度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从文化上讲,西方世界一直强调个人,人权之上的价值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更加重视集体而非个人。所以,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中国崛起后向世界输出与西方文化相反的价值观必然是抱有一种不欢迎的态度。

2、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西方对于印度崛起的态度

(1)英国殖民后留下的资本主义自由化的意识形态促进了印度的崛起

早在19世纪,英国便开始在印度进行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印度才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走上***发展的道路。但是尽管如此,印度受殖民地国的影响仍旧很大,所以其依然沿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印度进行了经济改革。这无疑使得印度的经济在这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加快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和稳健性,放松私营部门和外资对金融业参与程度的限制;逐步实行银行信贷利率市场化,放松对直接信贷的行***干预和控制;进一步对外开放,扩大经济全球化广度与深度;鼓励企业出口,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⑾经济改革以后,印度***府对其经济活动的干预越来越少,这不仅为印度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越来越自由以及良好的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印度的崛起。

(2)意识形态高度西方化使西方易于接受

由于曾经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印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基本都与西方国家一脉相承,因而也使印度更加容易融入西方社会,为印度的崛起赢得和平、有力的国际环境。印度高度的西方化主要体现在***治方面和文化方面。从***治上说,当代印度的多***联合***府中的各***派势力持续互动,这符合了西方所习惯的内部互相制衡的原则。同时,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⑿它的民主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也在日益完善,而这些,都与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治制度有相似之处。从文化上来说,印度的殖民经历使其文化日益“西化”。举个例子来说,由于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英语便成为其***语言。在语言如此多样的国家里,英语在印度反而作为其通用语,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印度中央***府近90%的***文件以及印度人引以为自豪的宪法都是以英文为载体。不仅如此,印度有3.5亿人能讲英语,精通英语的人数至少在1亿。这种“英化印度”的文化状态还是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多契机的。印度从殖民时代开始就有了一批脑子里充满西方文化、英文水平不亚于英美知识精英的中产阶级,现在他们回转头来致力于祖国的发展,使得印度发展如虎添翼。不得不说,这些都使得印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三、理性看待两国崛起,积极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一)印度文化对于中国的借鉴

1、坚定的民族信仰

一个大国的崛起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文化之中,文明的薪火为其提供了持续而又强劲的动力,正如印度快速发展下呈献给我们的全新一面。印度文明同样绵延五千年,而它的宗教文明更是灿烂不息,强烈的宗教氛围下的印度形成了它坚定的民族信仰,对于大国的崛起起到了根本作用。尤其是民族在宗教熏陶下形成鄙视物质,崇尚精神的观念,辅之以为了神明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便可在国家发展中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其中的更高层次的民族共同目标而前进,加上宗教教义上“达摩”⒀的处世法则,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义务,只要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自己的达摩行事,社会就可以达到和谐和统一。这些优质的文化,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乃至社会的浮躁的、拜金的风气是一帖良药。

2、对于西方异质文化的包容性

印度发展中对于西方异质文化的强烈认可度值得我们深思,印度各个历史时期的外族入侵,以及后来十七世纪随着东印度公司而来的英国殖民者,促进了这个国家的激烈文化碰撞,它们丰富了印度文化,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这种优势尤其体现在语言的应用和理念的更新上。

3、印度人的教育观:精英体系

在这样优质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质下,这个国度形成了一种鲜明有效的精英教育体系。它的教育模式对与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不仅因为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创造科技成果的双重任务,是***门中十分重要而又直接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可以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创意动力十足,也促进了它现在IT产业的强势崛起以及电影业中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的大众化教育,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某些领域更是空白,正需要更多的专业化,集中化。这样一个强大的邻居,无论是作为对手还是朋友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中国文化对于印度的借鉴

1、科学发展观

虽然崛起中的印度有着自己的很多有点与优势,但是发展中仍存在许多的阻碍因素,有些方面中国的发展经验是很好的借鉴。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更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在其指导下大力开展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推动社会的和谐化发展,在强国之路上提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反观印度,由于历史种信制度的毒害,导致社会基础建设滞后,贫民化严重,在繁华的大城市依然衍生着大量平民窟。在这方面,印度确实得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放缓一下它的脚步。

2、重归东方

在中国的发展动力中,根植于自己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取舍,不断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在现在的发展中焕发了新的活力。但印度由于本民族的历史长期受外族入侵以及长久四分五裂的状态,许多丰富而又优秀的文化淹没,如何将其将其发掘并在改造后促进时下的发展,值得印度探索,这也定将为其崛起注入新动力。

(三)未来发展: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立足不结盟***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框架下积极开展合作。

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各自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因素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两国文化碰撞交流下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印度一贯的大国情愫在新世纪的国际环境下更加突出,寻求联合国入常,渴望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但同时次大陆各方利益交织,美国的干预、俄罗斯的支持,使中印关系蒙上一层冷霜。反观中国的拓南的外交战略,对与南海、乃至印度洋的物质需求也日益增强,相应中国***力的增强给印度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双方应当秉承不结盟***策,***、自主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双边互信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框架下,重新审视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双边互动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相互借鉴,和谐互补,在一个和睦平等的环境下,共同推动两国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杜维明.儒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沙尔玛.印度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尚金鹏.印度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季羡林.季羡林文化沉思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6]郁龙余,蔡枫,董有忱等.印度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7]M•S•戈瓦尔卡.思想集成[M].印度班加罗尔,49―51,1966.

[8]大家论坛.从儒家文化的和平思想看中国“和平崛起”[EB/OL].,2010-05-01.

[9]道客巴巴.宗教与印度的民族性格[EB/OL].,2011-05-02.

[10]崔远淼.“印度模式”演进路径、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A].,2007

[11]王银泉.印度英语将征服世界?[DB/OL].省略/language_tips/columnist/2008-03/13/content_6533956.htm,2008-03-13.

中国作家篇10

[关键词] 中国科协; 国家学科建设; 职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59

[中***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104- 02

1 前 言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学科建设是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它凝聚着长远的发展目标、正确的研究方向、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坚实的学科平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崇高使命。

国家学科建设是指国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国家整体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国家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学科建设体现了在国家层面上某一学科的整体建设情况。它涵盖了参与这一学科建设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所有机构,反映了我国关于这一学科所有建设主体的建设活动,代表了全国关于这一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也寄托了国家对这一学科发展的诉求和期望。

于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协,是继工会、共青团、妇联之后,又一个全国性的“***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和***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2]50多年来,中国科协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拥有近200个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1 250万名学会会员,荟集了各学科众多专家学者,成为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和部级科技思想库。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协注重利用自身在国家学科建设中的优势,努力发挥其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中国科协具有特殊的优势,因而在国家学科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具有天然的组织优势,是国家学科建设的组织者

中国科协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和地方科协组成,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其中,地方科协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协及基层组织构成。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以学科凝聚专家,按学科组建学会。很显然,科协下属的每一个学会实际上已成为该学科的大本营和总人才库。学会中的科技人员均来自学科理论研究和学科实践的第一线,来自产、学、研的各个方面,来自***、地、民等各条战线。在学会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打破原来的教育、科研、部队、企业等行业的界限,大家都来自共同的学科,拥有共同的学术语言,讨论共同的学术问题,共同关注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按学科组建的学会,冲破了行业、单位的局限,最集中地反映了本学科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意见,往往最能掌控学科的话语权,把握学科研究的动态,反映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决策学科发展的方向,规划学科的未来。因此,科协和学会的这种组织优势,决定了推动国家学科建设与发展应是中国科协责无旁贷的职责,而这一职责是其他任何组织和机构都无法替代的。

事实上,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已经成为国家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代表者。如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现共有单位会员200多个,其中大专院校45个,科研院所近60个,厂矿企业100多个,***事部门20多个,几乎囊括了全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的科技人员和相关单位,已成为我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代表者。

3 具有充分的信息优势,是国家学科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各学会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经常组织各学会会员围绕本学科发展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相关专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举办小型高端前沿专题论坛,深入研讨交流,提出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难点问题,对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潜在突破口作出判断,提出建议,有力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会还“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学科发展中的经费规模、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等重大***策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学科调整、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3]在实践中,中国科协积极利用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充分的信息优势,认真地履行着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者的职责。

4 具有整体的综合优势,是国家学科建设的权威指导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作家10篇

学习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药学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大专药学毕业论文完整模板,药学专业论文完整范文免费。1.2英国的药学教育英国的医学与药学之间有着相对的***性,其招生、教育、就业都各不相同。医师负责诊断、开处方,药剂师负责审核,并确认患者是否

学习

钉子精神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钉子精神10篇,内容包括钉子精神雷锋,钉子精神10个字。事情发生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在电影院里,电影还没有放映,一位小学生发现,前排有位******叔叔正在聚精会神的看书,感到十分不解,心想:电影就要放映了,他怎么还在看书?小学生探头

学习

中年女人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年女人10篇,内容包括中年女人的大实话长篇,中年女人情感类文章。中年女人已经不去抱怨红颜易老青春不再了,而是将生活看成人生的盛宴,懂得怎样去调配佳肴配置灯光营造气氛,懂得怎样将物质消费变成一种精神享受,懂得怎样将

学习

来龙去脉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来龙去脉10篇,内容包括来龙去脉深度讲解,来龙去脉文章解析。我知道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一种信念吧。可是他们的信念还没有等到有人来继承传,接下来就开始灰飞烟灭,化为灰烬。那些所有的故事都显得如此卑微,而且你又不在这里看得

学习

爱情小说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小说10篇,内容包括爱情小说长篇文字版,爱情小说精选45篇。一个小男孩对小女孩说:“我是你的BF。”女孩问:“什么是BF?”男孩说是BestFriend(最好的朋友)的意思。再后来他们结婚生子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老公公对老婆婆说:“我

学习

鲁迅的名言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鲁迅名言老实人,鲁迅说过的名言。3、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

学习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景观设计论文,内容包括景观环境设计论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

学习

汲取教训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汲取教训10篇,内容包括深刻反思汲取教训范文,汲取身边教训心得体会。从1809年到1842年,清朝逐渐走向衰落。深层次原因自然是中国在制度竞争中失败,表象为***府腐败、愚昧;直接原因则是大规模的鸦片流入损害了中国的生产力,

学习

经典书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书籍10篇,内容包括经典书籍要读十多遍,经典书籍排行榜。拜读完汪中求先生所著《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后,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书中说的好:强者不是靠别人赐予的,而是靠自己成功的细节造就的。抓住一个成功的细节,就能

学习

青苗法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青苗法10篇,内容包括青苗法题目大全,青苗法的内容简述。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青苗法法令的原篇。关于青苗法法令,在《宋会要辑稿》中有较为明确和完整的记载,其它史籍中亦有可补充之的记载。这里取用漆侠先生《宋会要辑稿·食货》

学习

映日荷花别样红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映日荷花别样红10篇,内容包括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映日荷花别样红文案句子。想到这儿,我又不禁进入了遐想,一阵微风习来,拂向荷花,荷花随风摇曳,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学习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模板,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实施细则全文,甘肃省实施社会保险法细则。关注点三:农民工保险正式并轨城镇保险!(请以前按农民工两险参保的单位注意!农民工保险调整,用工成本将有所上升!)关注点四:退休死亡增加抚恤

学习

宁静致远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宁静致远10篇,内容包括宁静致远原唱,关于宁静致远的文案。宁静在哪?只要你的心平静下来,你就会找到它,张扬,吵闹,并不受人们的欢迎,因为这会使你的注意力下降,做什么都会不专心,有的人甚至讨厌它,刻意的避讳它,但宁静就没人讨厌它,因为

学习

荆轲刺秦王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荆轲刺秦王10篇,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详细内容,荆轲刺秦王逐字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想起白日送别时壮烈的场景,兀自吟唱起这两句慷慨之词。但此时毕竟是夜晚,万籁俱寂,这一声长叹不仅使人浑身颤栗。秦武阳

学习

海飞:中国作家为什么没有“青春”?

阅读(37)

孤独与喧嚣:一个好作家的24小时和24年“你下午跟我联系,我上午一般在睡觉。”预约采访之前海飞提前告诉了记者自己的“作家病”,如同大多数作者一样,海飞的清晨从正午开始。然后,起床,散步一小时,觅食,下午开始工作,夜里三四点入睡,在房间内睡衣蔽

学习

透析“中国作家富豪榜”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透析“中国作家富豪榜”,内容包括历年作家富豪榜,透析的作家。近来《财经时报》通过统计作家版税数据,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在社会各界激起了强烈反响。作家这个称号曾经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而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推出,激起了

学习

中国作家首富张贤亮

阅读(94)

因为在大西北数十年充满坎坷的神奇经历,使他成为享有盛誉的知名作家;因为创办中国西部惟一的一座影视城,又使他被冠以“文化资本家”的名号。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在广阔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学养的‘摊位’”,显然,他已经找到了。名起大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