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大赛篇1
我是佛前的一株青莲。我喜欢凝望梵音池中的那泓清泉,因为那里是我的故乡。
佛说:“莲儿,你经历了千年梵音,还是忘不了那污浊的人界么?”我说:“师父,人界精灵都逼回了天界,难道人界不用守护么?”
“莲儿,不要逃避现实。”佛略微皱了皱眉头说,“你睁开双眼细细看看吧,下界没有了草木,没有了河流,精灵们实在没法呆下去了。”
“师父,我……我还是想回人界去看看。”佛痛惜地望了望我,说:“傻孩子,别人嚷着哭着要上来,你怎么偏要下去!”说完,佛从珠链上小心地取下一粒佛珠,说:“这粒佛珠变成一颗泪珠藏在你的眼里,可逢凶化吉,可你千万不能哭,不然你再也见不到师父了。”
带着佛珠,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放眼望去,我惊住了:那池如镜的水儿早已不复往日的清澈,昔日的姐妹们更是憔悴不堪,这是为什么?莲池曾经不是人们最喜欢的处所么?人们不是说这里的荷叶莲花是世上最美的么?现在……
“莲儿,放弃心中的那个梦吧。”
“师父,你怎么来了?”
“孩子,人是善变的,他们现在不喜欢绿色,爱上了沙漠与冰川,你去问问人类吧。”
“我不相信,不走遍莲儿的故乡,我是不会死心的!”
就在此时,莲儿听到了人类的声音。
“大漠风光多美啊,黄澄澄的像金子。”“这冰川晶莹剔透,经太阳一照,还有不同的光泽呢,比水美丽多了!”……就这样,我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走出无边的沙漠;又走了九九八十一天,没有走出宽阔的冰川。冥冥之中,我开始明白了佛的话语,“是啊!什么都回不去了!”我也拼命告诉自己,自己只是佛前一株青莲,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但望着故乡,眼泪依然一泻而下。
片刻之间,干枯的莲花池里,荷尖悄悄展露,嫩茎缓缓抽出,眨眼间,莲花朵朵,次第绽放。也就在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飘入池中,恢复了往日的身影。
佛捏着手中的佛珠,长长叹了一口气:“或许,我们都做错了什么!”
(本文获2004年龙洲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
创新作文大赛篇2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挑战杯”;大学生;创新教育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93-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间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挑战杯”系列竞赛是由、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联合主办,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和创业计划竞赛(小挑)两类,旨在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造就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体之一,共青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平台,实施创新教育,是服务青年学生成才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学校承办三届全区“挑战杯”竞赛活动实践
作为一项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系列竞赛承载中国千百万青年学子挑战梦想、追求卓越的青春信念,更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一面旗帜。学院团委充分秉持“创新教育”理念,始终将“挑战杯”系列竞赛作为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提升实践技能的有效平台,作为推动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建校、开放办校、创新兴校”办学理念,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实践和创业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挑战杯”系列竞赛,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展示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做出巨大贡献。学院高度重视,积极组队参加各类竞赛,并连续三年承办广西区“挑战杯”系列竞赛,即2011年6月16日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暨成果转让推介会,2012年6月19日的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以及2013年6月14日的第六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暨广西第三届“贝腾杯”网络虚拟运营大赛。近年来,学院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不断提高,参加“挑战杯”各类竞赛作品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创新成果比较突出。仅在2012年,学校在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4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2项获铜奖。据统计,全校直接或间接参与“挑战杯”各类竞赛的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实践证明,承办“挑战杯”系列竞赛,对广大青年学生大有益处:引起学校自上而下、各层面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制度、经费上支持大学生创新教育;丰富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在观摩赛事过程中激发创新创业意识;让参赛学生团队在与兄弟院校交流中看到自身差距,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提升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让志愿者团队在承担比赛的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提高自身应变素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与服务能力。
二、“挑战杯”系列竞赛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一)激发大学生创造热情,培育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
与一般理论性课程学习不同,“挑战杯”各类竞赛,更多地需要实验设计、调查研究以及动手实践。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反复尝试、求索求证过程中,创造性、发散性、逻辑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激发创造热情与创新潜能,培育创新精神;与课堂习题、实验不同,“挑战杯”各类竞赛项目,更多源自真实社会应用背景,只有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理论水平基础上,发挥创新探索能力,不断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团结协作,才能创造性提出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不断丰富创新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勇于竞争、敢于胜利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很好锻炼。
(二)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内涵,拓新教育内容与手段
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环节,“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应用最具价值的体现。它紧扣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有力推进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明确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活动设计与组织安排上,“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可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重点凸现、特点鲜明的活动体系,极大丰富以培育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的的创新教育内涵,有效弥补创新教育课内与课外衔接,并拓新创新教育内容与手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可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在参与、普及、提高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让不同学生在不同活动中找到适合自身位置,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三)引领大学生探究真理,推进校园创新文化建设
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主要是在第二课堂时间开展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专业特长,选择研究项目,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完成与科学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必然会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提高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挑战杯”系列竞赛所具有前沿性与新颖性的特点,势必会激励大学生追求科学、探究真理的决心,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挑战杯”各类竞赛活动中来,有效促进尊重知识、探索真知、崇尚创新的良好校园学术氛围形成,从而推进校园创新文化建设。
三、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平台,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我***联系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它在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中有自身独特优势:组织优势,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完备的组织体系,以思想凝聚与引领、行动影响与号召,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资源优势,即拥有丰富校内校外资源,为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助力;阵地优势,即具备丰富的活动阵地、载体,为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阵地和平台。“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是共青团组织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平台,是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载体。因此,共青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平台,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
(一)完善组织体系,设置组织机构,促成联动机制
只有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强力支持,大学生创新教育才得以长足发展。共青团组织应争取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大力支持,确立“挑战杯”系列竞赛贯穿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各环节并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组织领导体系,设立“挑战杯”赛事组织机构;依托二级学院团委、基层团支部,建立由校团委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二级学院团委动员、各班团支部参与的竞赛活动组织体系;以学校团委为主导力量,整合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财务处等多个教学、科研单位资源,促成整体联动机制,为“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师资、***策、经费等保障,保证大学生创新教育效果。
(二)加强激励机制,纳“挑战杯”系列竞赛入教学环节
联合教务处及学生管理部门,力争将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内容的创新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将竞赛成果与奖学金评定、毕业学分挂钩,根据成绩不同予以适当学分奖励或免修部分课程;实行本科生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给予相应资助和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学习、科研活动。主动吸纳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加强对“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的指导。同时,将竞赛指导工作与教师教学业绩挂钩,无论是作品的指导教师还是参与评审工作的教师,按照指导作品的数量和作品成绩计算教学工作业绩,激励教师普遍关注竞赛,引导专业教师投身竞赛指导工作,为竞赛提供师资保障。
(三)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抓手,强化实践训练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产学研”优势,共青团组织要主动与企业联姻,依托大学创业园,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训练基地,增加硬件投入,改善软件环境,并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为“挑战杯”系列竞赛的实战演习提供人财物保障;以校企互联共建方式,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岗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服务中获得真知、在总结经验中学会创新;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有效创新创业技能培训、训练活动,为开展“挑战杯”系列竞赛提供实践平台;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基地,为“挑战杯”系列竞赛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四)利用团学活动,强化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主导的创新文化氛围
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弘扬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中,唱响主旋律,营造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主导的创新文化氛围: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利用校园网、广播、刊物、展示会等手段,提高“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的开放性和可参与性,并全方位宣传学校“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典型案例,在校园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依托二级学院团委“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将“挑战杯”系列竞赛引入项目,大力倡导创新文化;依托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各级团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社团文化节、校园活动策划大赛,举行创新创业节、学术沙龙或论坛等各种类型、层次活动,促进形成浓厚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依托基层团支部建设,以创新创业教育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主题讨论、交流座谈、参观调研、组建团队、项目策划等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校园创新文化的普及与受益面。
参考文献:
[1]李双贵.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99-101.
[2]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58-159.
创新作文大赛篇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工作要点,以进一步健全完善“333”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题,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专业与通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规矩,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完善建章立制树规矩。一方面协助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创新创业方面文件。另一方面内部修订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协助市教育局起草相关文件,提升工作影响力。起草《三明市关于深化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高校版)。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出台管理文件。修订印发三明学院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文件,从***策方面加强引导。
二、明方向,创新创业调研开展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迎进来”开学初我们从内到外开展了扎实调研,做到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大创、学科竞赛、互联网+、激励措施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市级主管部门开展了调研。同时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研,把需求和问题一一梳理反馈,做好全校双创工作的管理及服务。接待了区雁塔区科创中心、教育厅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来访,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围绕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科竞赛管理方法,激励措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是互联网+大赛辅导机制,辅导机构,支持方式,激励措施等调研主题,我们选取了中国创新创业TOP100的北京和江浙一带同类型高校,赴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三、突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计划,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立项111 项,省级立项85 项,部级立项27 项,均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较上年增长10%。2018年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175项。2019年度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225项(2018、2019年数据统计不含团委第二课堂部分)。比2018年增长28.6%,每百名学生有 项高层次成果,超额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2014-2018年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本科)榜单中平均排名553位,2018年在榜单中排名407位,在整体榜单(1118所)中属于中游位置,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名。我校竞赛贡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在我校学科竞赛A类目录中的竞赛。
互联网+大赛。我校共有280项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加校赛,参与人次达到1298人次。学校推荐7个项目参加省赛,最终《钢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梦之园儿童剧》《三明曲艺》获得省赛铜奖。
四、抓课程,专创融合成效初现
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94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年初每个学院专业都报了各自的试点课程。目前94门试点课程都完成了教学大纲。
启动专创融合试点教程编写工作。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分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等八个专业集群研发创新实训教程。同时编写创新创业实训教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X”。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三递进、三融合、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办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展示学校形象,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开发出系列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我校文化发展底蕴、表达文理情愫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学校名片,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举办了西安文理学院首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围绕大赛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文创的破逼思维》《无创意,不生活,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享受创意》《短视频创新趋势及大学生原创视频市场潜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沙龙和圆桌探讨活动,不仅有大咖的专题讲堂,还有校友讲堂,以文理学院校友亲身的创业的经历,进校园分享给在校的有创业想法的学弟学妹们。
开发校园纪念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生产销售全由我校在校学生和校友完成。目前已开发出茶具礼盒、抱枕T恤系列,融入了校园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相继投入校园市场,备受学院及全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主办了2019 全国高校行暨青年电竞论坛活动的第四站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六、谈合作,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拓展
与千里马伯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千里马创投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相关***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几年,三方将从空间打造、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孵化、创业学院、***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打造校园文创科教空间。目前三方正在协商正式协议的签订。
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由学校主办,通道教育(新安新区) 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举办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专创融合金课建设
师资培训。
邀请董国华教授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培训,我校100名师生参与了培训,为2020年互联网+大赛打下了基础。
七、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开展了项目遴选,共有39个团队进行了项目路演,通过5位校内外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评审,10个项目团队成功入孵。并且均已注册成立公司,法人均是我校在校学生。
创新作文大赛篇4
关键词: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创新实践能力
中***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63-03
一、引言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事变革条件下***队院校教育的重点之一。为了多渠道、多手段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就必须寻求能够推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形式。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间经历了启动、正规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中国科协、***、高校联合,分别在1989年创办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在1999年创办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为宗旨,成为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整合的一个平台,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一面旗帜。对于***队院校而言,如何从思想观念、组织管理、制度措施上对“挑战杯”竞赛进行有效推动,是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院校可以围绕“挑战杯”各级竞赛举办校级科技竞赛,为全体学员提供锻炼课外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校教员可以从创新团队组建、课题选择、分工协作、成果提炼、宣传包装上对参赛学员进行细致深入的指导。***校学员可以通过参加“挑战杯”竞赛激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团结协作、迎接挑战的精神,锻炼科学实验、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各方面技能,培养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成长为一名***队信息化的建设者和高技术战争的指挥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宣传“挑战杯”竞赛
钱学森在论述创新教育时,对创建于1891年的加州理工学院赞誉有加。其网站主页上醒目的标明自己的办学宗旨:“通过研究与教育达到扩展人类知识,造福社会的目的。学院鼓励在多学科的特殊环境下,研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些最具挑战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并把杰出的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创造性人才”。加州理工学院迄今为止培养的22433余名学生,其中有31名获得过诺贝尔奖,还有大批人材获得过美国***府颁发的各种科学技术奖项,被誉为世界一流的理工类学院,这与其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是分不开的。CIT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队院校在注重和加强课堂教学、***事训练的基础上,必须积极探索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从组织形式上看,“挑战杯”竞赛体系为校级、省级、部级,其中校级竞赛由各个院校自行组织、每年一届或两年一届;省级竞赛由各省共青团、科协和教育厅举办,每两年一届;部级竞赛由联合中国科协、***举办,全国各地的知名高校申请承办,两年一届。从内容上看,“挑战杯”竞赛分为课外科技发明制作类、学术论文、创业计划、专项竞赛(如2009年上海世博会专项国家、省级竞赛)等多种方式。因此,“挑战杯”竞赛具有层次高、规模大、范围广、创新性强等特点,可以作为***队院校的学生创新平台来建设,同时也可以作为面向地方、面向全国的一个交流展示窗口。为了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在思想上重视、观念上肯定的基础上,要调动学校的广播、电视台、校报、张贴栏等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兴趣小组、科技文化节、专题征文、学术研讨会、第二课堂讲座、学员科技成果展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和释放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让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例如国防科技大学每年都举办“银河”计算机文化节、航天科技文化节、电子科技苑、机器人文化节以及“保利―创新杯”学员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创新环境。
三、建立“挑战杯”竞赛评价奖励制度
为什么“挑战杯”竞赛在很多大学尤其是***队院校往往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科技创新活动由于“课外”的身份而不能获得正确的评价和认定。很多院校都建立了一套对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业绩考核制度,从事课外竞赛指导的教师常常遭遇“不务正业”的非议和不公正评价,挫伤了指导学员参赛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建立“挑战杯”竞赛的评价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大学师生的积极性。设立专门的学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办公室,制订预算时划拨专项经费,配置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进行统筹安排和常态管理。要建立竞赛工作评价奖励制度,根据指导人数、获奖类型、成果等级等指标确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成绩,在津贴补助、评功评奖、晋级提升等方面制订标准并落实到位。此外,学员干部在学员日常管理上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对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成绩突出的学员干部也应当进行奖励。在学生层面,要把“挑战杯”竞赛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同等对待,获得各级奖励的同学可以在奖学金申请、立功受奖、考研保研、推荐出国、毕业分配等方面优先考虑。
四、“挑战杯”竞赛成功的主要因素
1.科学选题是前提条件。无论是科技制作、学术论文还是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不同于其他学科竞赛的鲜明特色就是作品内容可以完全自由选择,没有预先设定范围。就像自由命题作文往往比命题作文更难下笔一样,如何从林林总总的候选材料中科学选题――“慧眼识珠”成为作品参赛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以科技制作类作品为例,选题要注意突出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同时注意多学科交叉融合,避免热点题材扎堆撞车。对于***队学员而言,选题还要体现***事特色和时代特征,选题需要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反复论证、不断优化,不能搞从一而终、将错就错。
2.人员队伍是重要基础。“挑战杯”竞赛早已迈过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成为大学、教师和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竞争的团队至上主义时代,每个参赛作品都凝聚着一大群人的心血。指导教师需要对作品涉及的科学理论、技术体系、实验手段等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能够在学员遇到困难时及时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负责对总体方案、解决途径和关键技术攻关进行强力指导。学生团队规模要适中,学科背景要按照作品选题特点科学筛选,团队成立后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例如仿生机器人作品需要进行机构设计、控制系统研制、软件程序编写工作,可以组建分属机械、控制、计算机学科的三人团队。在参赛团队选择人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挑战杯”竞赛毕竟不是大学生的普及活动,不能把兴趣不浓、科技素质差、团队协作精神欠缺、投机取巧的学生吸纳进团队。
3.成果整理是有效手段。“挑战杯”竞赛要实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这个主要目的,如何对参赛作品及其相关成果进行整理、包装、宣传十分重要。在信息闭塞、科技发展缓慢、自由竞争薄弱的时代,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自大意识也许还有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催生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细微变化都可以在一瞬间传遍世界各国。在创作“挑战杯”竞赛作品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及时整理、分类存档,对核心算法、创新装置、工艺流程要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软件程序要申请软件著作权,对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关键技术要撰写学术论文投寄期刊会议进行同行交流和宣传。如果是应用前景广阔的作品要尽量选取典型应用背景进行试用,出具试用单位的应用证明。通过对参赛作品成果的全面收集整理,在填报作品申报书、评审答辩、现场质询时,就会有一大摞***纸、专利、论文、证明等辅助材料进行有力支撑,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五、小结
“挑战杯”竞赛是***队院校推动自身科技创新教育,实现与地方高校进行公平竞争、学术交流、***民融合的重要平台,只要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进行落实,制订激励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在校学员科技创新积极性的评价奖励制度,就可以将“挑战杯”竞赛办得有声有色,从而培养***校学员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团结协作、迎接挑战的精神,为未来国防建设和***队现代化打造一支***治思想合格、科技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的***官队伍,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1-7.
[2]赵晓哲,李建平.对***事指挥型生长***官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几点思考[J].海***院校教育,2004,(1):19-21.
[3]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1):96-105.
[4]王海斌,林志华,何海斌.理工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过程中综合能力的锻炼――以“挑战杯”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0,(4):248.
[5]高涛,彭***超,何银花.“挑战杯”竞赛研究状况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220.
[6]郑绍春.浅谈如何发挥指导老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作用[J].船海工程,2008,37(4):172-174.
[7]陆丹红,丁娜妮,傅红兴,黄可新.对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的指导和运行机制研究――以温州医学院为例[J].科技与生活,2010,(7):182-183.
[8]赵金华,宋之帅.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2010,(10):129-130.
[9]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大学要有创新精神[J].创新科技,2009,(11):14-15.
[10]李敏,周朝成.精英教育:加州理工学院的文化性格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97-100.
[11]单耀***,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2):140-143.
[12]陈丽君.选题指导: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挑战杯”获奖大学生选题过程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136-138.
[13]蔡恺君.团队知识共享与“挑战杯”大学生团队建设[J].中国商界,2010,(5):343-344.
[14]朱冠华.从“挑战杯”论大学生科研选题[J].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36-42.
创新作文大赛篇5
关键词:学科竞赛 财经管理 创新型人才
中***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87-02
目前使用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进入高校的日常教学当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作用,使其可以成为理论课堂的延伸的同时,促进实践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财经类专业教学当中,虽然理论教学比较完善,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实现。而技能竞赛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将日常教学内容和技能竞赛内容进行结合,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 财经类专业技能竞赛的类型
1.1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
这一类竞赛可以分为国家、省、市级的竞赛。部级竞赛多由***、等机构进行联合举办,名称为“挑战杯”。而省级竞赛则由省级教育厅举办,其目的在于培养培养财会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市级竞赛则是由当地的教育局进行举办,其竞赛的对象多为在校的大专生、本科生,比如“某市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等,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2 各类学会等机构组织的学科竞赛
这种类型的竞赛都是财经相关的学会发起,并且由企业进行承办,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专业竞赛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比如由财经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财经能力竞赛”,可以通过现场显示自身的财经操作能力,以获得更多的成绩。
1.3 企业举办的学科竞赛
这种竞赛活动主要是由企业自行组织,其目的在于考验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其提供进行创业和就业的机会[1]。例如工商银行举办的“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不仅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也可以有效地为自身的发展选取优秀的人才,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种企业组织的竞赛当中,学生可以亲身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选择人才的标准,对学生毕业之后选择职业,获得理想的岗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财经类专业技能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2.1 促进学生的视野拓宽,提高专业能力
现在社会和学校举办的财经专业有关的竞赛,经常是使用比较开放的方式进行比赛。即在比赛的时候,参赛人员可以自行进行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制定符合参赛要求的方案,或者根据企业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比如在某市的“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当中,要求参赛队伍亲身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客户的需求,制定完善的理财计划。通过此种竞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扩大自身的视野。总的来说,在参赛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地查阅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主动进行分析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问题方案,这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提供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有较强开发性的技能竞赛,不仅可以有效地表现出大学生的参赛能力,也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3]。例如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当中,要求参赛队伍针对某个新产品或者某种服务概念进行探索,了解其获得风险投资的几率,制作一份包含企业简介、发展风险、投资回报、管理方法等内容的创业计划书,然后通过W生的讲解效果和书面计划的完整性选出优胜者。通过这种具有发挥空间的竞赛可以使参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制作完善的创业计划。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树立团队精神,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2.3 有利于推动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学风能可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而通过竞赛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最终使财经类专业当中可以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4]。对目前时常开展的财经类竞赛进行统计,竞赛活动的内容多和专业能力紧紧相联,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竞赛的作用发现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总而言之,参赛学生可以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应用与技能竞赛当中。
3 财经类技能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对策
3.1 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作用,提高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当中,不仅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将财经类技能竞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首先需要改善目前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方法进行培养创新型人才[5]。比如可以选择某个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问题进行准确分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次在财经类专业课教学当中,可以结合竞赛的内容,使用推广案例教学法等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对学习的需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后需要将竞赛和常规性教学进行融合,常规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制定财经类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同时需要合理修改目前的课程内容,使其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和技能竞赛进行结合,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可以拥有实践创新精神,获得更多的发展。
3.2 建设学生创新的平台,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供给,也需要大量创新实践活动的辅助,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逐渐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几率。高校需要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关的制度,并且准备充足的专项基金,为学生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平台。
3.3 制定健全的激励制度,提高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健全的竞赛激励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竞赛激励制度。首先可以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将“综合创新实践”当成学生必修的课程,并且为参与的学生提供若干创新学分。学生要想获得创新学分,需要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其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经过大量研究证明,技能竞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对技能竞赛的重视度。该文选择财经类专业的技能竞赛为实例,通过传授专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艺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等方面进行研究,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促进财经类大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萌萌,肖顺根,神会存.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析[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52-153.
创新作文大赛篇6
为了营造科技创新型建设氛围,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加快科普示范城区建设步伐,推动我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通知“为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精神,2015年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题为《节约、创新、发展》的要求”,为了把此项活动办成我区的特色和精品项目,经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区教育局、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研究,拟在2014年11月份,举办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庐阳区人民***府
承办单位: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及相关学校。
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黄|
副***:姜鸿杰刘芳王翠英
执行***:殷硕景董召奎谷云岳彩莲
大赛执行:闫如成邹磊
大赛组织协调:王碧波尹亮鲍妮娜
“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协商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庐阳区青少年科普协会(区电化教育馆408室)。
二、大赛宗旨: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
三、大赛主题:《节约、创新、发展》,科幻画不单设主题。
四、大赛参加范围:庐阳区范围内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在校学生和民办机构辅导的学生。
五、活动内容: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优秀论文评比和科学幻想画比赛等。
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向所有中、小学生。
2)参加发明创造比赛的作品应是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评选委员会依据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项目。
3)科学论文要求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参加科学讨论会的论文可以是中小学生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选委员会依据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论文。
4)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5)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6)竞赛类作品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2013年7月1日后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5、评审标准。作品按照自主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具体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章程》。
6、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六、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领导,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要围绕主题,以立足普及、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创新实践为原则,广泛开展活动。
七、参赛要求
1、严格规范竞赛工作。坚持“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三自原则”,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三性原则”。
2、注重能力培养。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鼓励和发掘青少年质朴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青少年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3、作者人数规定。同一项目(竞赛项目)的作者不得超过两名,否则不予申报,两名作者的项目视为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按10%的比例参评。一个项目的辅导老师不得超过两名。获奖项目只表彰第一辅导员。
4、科幻画作品要求
1)作者要求:5—14周岁的少年儿童。
2)作品要求:
①、参评作品要求符合主题,充分体现科学幻想;
②、参评作品一律在规格为38M×54M纸或其它材料上绘制,不需装裱;
③、作品形式可以是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画种,作品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但不包括非画类的美术品、工艺品;
④、参评作品仅限个人作品,即由作者本人***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
⑤、参评作品要注意构想的独特性、新颖性。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被取消参评资格。
3)评审标准: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统一要求。
5、科技辅导员竞赛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5)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八、申报材料:
1、科幻画:科幻画原件、申报表一式2份,一张张贴于作品背面,一张用回形针附在作品上。
2014年9月15日前,科幻画申报材料、汇总登记表(同时报送电子版),逾期不接受申报。作品资料请自行留存,作品不退。
2、学生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3、教师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4、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作品1份、附件1份(电子版同时报送)。
九、专家评委:为了提高我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本届大赛由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将邀请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肥科研院所专家和市科协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比赛进行评审。
评委会顾问:黄|(庐阳区区委***、常务副区长)
姜鸿杰(庐阳区区委***、科协***)
刘芳(庐阳区区委***、副区长)
王翠英(庐阳区***府副区长)
评委会***:董召奎(庐阳区科协常务副***、科技局局长)
殷硕景(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评委会副***:岳彩莲(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谷云(庐阳区科协委员、科技局副局长)
评审组组长:徐楠桔(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组织成员之一)
郑***(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二室主任兼、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负责人)
评审组评委:韩德民(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
孙怡宁(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合肥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评委)
王刚(合肥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
十、作品评审方式:采取专家评委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一、作品征集对象:庐阳区区域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
十二、表彰奖励:区级竞赛根据不同项目设置作品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社会实践奖,另设优秀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
十三、奖项设置:
1、科技创新特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00名
2、科技创新一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50名
3、科技创新二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颁发获奖证书
4、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6名
5、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小学10名
十四、活动依据:依据庐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考评标准》的要求开展本次活动。我们将庐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的参与率作为对学校科普工作考评重要条件之一。
十五、工作日程安排:
1、筹备:2014年6月15日至11月30日;
2、2014年10月15日成立第六届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3、2014年11月18日上报作品;
4、2014年11月22日专家评审组对作品评分;
创新作文大赛篇7
HAN Rui-ping, YE De-cheng, CHEN Li-yong,YANGYi-long ,ZHOU Hai-long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the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 example, put forward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which its topic is carrying on the Da Yu’s style of work and seeking dream like function y=f(x1,x2,x3,…,xn) beside of teaching plan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and creative abilities. Its result is very good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l in the same kind school.
Key words: 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abilities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62-02
引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通过模式创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此,我院构建了科学的工科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根据学生的能力结构,专业特点进行具体安排,形成了学科综合化、知识结构化、培养程序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教学计划外开展以“承藉禹风,函数圆梦” y=f(x1,x2,x3,…,xn)为主题的专业技能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地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
一、“承藉禹风,函数圆梦”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内涵
我院为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知识所开展的“学知识、长才干”测量技能大赛、“水利杯”创新设计大赛、“腾飞桥梁”结构设计大赛,“安腾杯”建筑艺术作品竞赛等活动,用学院精神和专业思想可总结为“承藉禹风,函数圆梦”主题活动,其内涵可直译为y=f(x1,x2,x3,x4)。
“承藉禹风”意味水利学子秉承大禹治水精神,为水而学,择水为业。“函数圆梦”y=f(x1,x2,x3,x4) 中的“x”代表学生参与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某种专业活动,“y”代表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应想实现的梦想,那么整个函数y=f(x)代表学院开展的节次化、覆盖广、有影响系列活动并通过学生参与和自身努力发展实现梦想的过程。例如:x1代表学生参与的测量技能大赛,那么通过其自身努力将有可能实现他测绘工程师的梦想y1,而学院恰好为他搭建这一圆梦舞台,即圆梦函数。函数y=f(x1学生参与测量技能大赛,x2水利创新大赛,x3桥梁模型大赛,x4建筑艺术作品竞赛) =实现(测绘工程师,水利设计师,桥梁设计师,建筑师)的梦想。
随着一些新的竞赛活动的开展,梦想也不断涌现,本文构建的圆梦函数仍然成立。于是得到以下一般圆梦函数的形式
式中:表示开展的第类竞赛活动;为梦想集;为抽象函数(映射)。
二、 阶段性成效和意义
近年来,“学知识、长才干”测量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我院连续三次参加自治区高校测量技能大赛均荣获了全部单项一等奖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奖人数达400多人次;在2012年由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中,我院选派的代表团荣获团体总成绩三等奖和四等水准测量三等奖。在2009年和2011年连续两届“水利创新”设计比赛中,我院选送的7支参赛团队参加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了五个二等奖、两个优秀奖的优异成绩,创下了全国农林院校的最好成绩,我院也获得了“全国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腾飞桥梁“结构设计大赛中,我院参赛队在全校开设《结构力学》课程的各专业中基本包揽了最佳结构承载奖、最佳结构分析奖、最佳结构设计奖、最佳默契团队奖、最佳造型设计奖、最佳结构创新奖的全部奖项。在三届的“安腾杯”建筑艺术节上,我院学生的作品个个完美地再现着技术与艺术的美,给所有学子留下视觉的美感和精神的启发。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暨知识产权教育活动总决赛中我院的学生参赛团队荣获团体一等奖,同时我校也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
通过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人文修养,为优秀水利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专业技能活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包括四个环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2]。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精神是手段,创新能力是关键,创业素质是根本目的。
创新意识来源于科学研究,“水利杯”创新设计大赛,可选题材非常广泛,题目的来源也具有多样化,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于是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在科学研究中获取的创新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之中,用科技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将自身的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
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教学,“学知识、长才干”测量技能大赛和“腾飞桥梁”结构设计大赛,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赛,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一件作品,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也分享交流了各自的学习成果。
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安腾杯”建筑艺术作品竞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准备材料和工具,通过***操作、***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创业素质来源于各类竞赛活动。各类竞赛活动中培养的刻苦专研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思考精神和面对挫折和失败表现出的不气馁精神都是在未来创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
创新作文大赛篇8
关键词:电子设计大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稳国(1977-),男,湖南新邵人,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崔治(1982-),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湖南益阳4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城院发[2011]46号1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305)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15-02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系统的知识,另一个更为深远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能适应今后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阅读自学能力、探索发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开拓能力。[1-5]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倡导并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1994年的首届试点到2010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9届。[2-3]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高校高层次学科竞赛之一,它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每年参赛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比赛当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高校当中日益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3-6]
本文以本校往届电子设计大赛和研究性创新性项目的实际数据和情况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组织培训和对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项目指导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大学生设计大赛这种新的思路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组织与策略
依托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系统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进行系统的组织。
首先,成立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制作兴趣小组。成立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制作兴趣小组有三个最主要的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兴趣;二是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基础的平台;三是为将来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其次是选拔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参与人员。选拔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参与人员可以在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制作兴趣小组基础上,以校级或是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所在的院系为单位,举办比较基础的电子设计与制作大赛,从中选出成绩优异或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人员。在选拔过程中,可以采取动态的方式:一方面,对成功入选者中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予以保留,不理想的劝其退出团队;另一方面,从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制作兴趣小组中选出冒尖的学生重新入选电子设计大赛团队。然后是为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参与人员提供足够的软硬件平台,为其提供系统的全面培训。
其后,引导与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与研究性项目的设计与研究。这里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积极支持与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二是以社会实践需求为依托,开展创新性产品的开发和专利的申报。
二、电子设计竞赛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促进作用
从前几届电子设计竞赛的试题来看,可以归纳成5类,即电源类、信号源类、无线电类、简易无线电遥控系统仪器类、数据采集与控制类。所涉及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有:低频电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单片机、FPGA和嵌入式等。[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也应反映这些特点,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电子设计竞赛的水平。为此,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
1.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依托,进行机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将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电子科学与技术教研室、通信工程以及电子信息实验室等合并,成立电子教学基地。基地开出的课程有:电子技术、低频、高频、脉冲数字电路、微机原理、单片机、嵌入式原理等。
2.建立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为基本电子器件的应用性实验。电路由学生自行安装与测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基础实验的兴趣。
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为低频、高频、数字电路中各单元电路的设计及小系统设计。采用积木式、模块化结构,将设计的单元电路组合成小系统电路,完成应用电路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低频、高频、数字电路中各种电子电路设计、装调与测试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书写设计性实验报告的能力。
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包括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信号检测、控制、传输与处理等应用性较强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低频、高频和数字电路综合设计、装调与测试的能力,强调各种设计方案的实现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鼓励创新与突破。要求书写综合性实验报告。
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与电子信息学科相关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拟的课题(向学校申请的创新设计基金课题);要求学生自拟设计方案并自行设计电路,应用新技术、新器件;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与新技术、新器件应用的能力;要求学生发表研究论文。[2]
三、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及成功案例
1.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提高了学生元器件的识别、电子焊接这些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对电子产品的设计软硬件使用能力。这些实践经验和技能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7]
2.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电子设计大赛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设计竞赛,也不仅仅是实验竞赛,而是一个需要参赛选手综合几方面的能力来设计、制作完成、有特定功能的电路竞赛。它既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系统实现。它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设计大赛的竞赛题目一般都是模拟现实社会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应用性。
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任何一个个人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知识、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3]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作、调试,这要求学生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一个从事硬件的设计,一个从事软件的设计,一个要制作PCB版与文档的整理。这样学生的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自然得以提高,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成功案例
湖南城市学院2008级学生参与2011年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制作兴趣小组的人数为85人,从中动态选拔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训练的人数为30人,最终定下21人组成7个队伍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最终7支队伍有2支队伍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大赛全国二等奖,1支队伍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大赛湖南赛区三等奖,4支队伍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大赛湖南赛区优胜奖。
除此之外,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培训的学生参加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科技发明制作B类三等奖1项,主持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校级项目3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省级项目1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省级项目做出了具体的产品并顺利结题,达到了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撰写的论文被科技核心刊物录用,该项目成功结题为省级优秀。[8]
从2008级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提前签约的学生达45%,且签约单位好。这说明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也表明经过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锻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改进与思考
1.建立现代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给优秀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的环境,展现新思维、新设计的舞台,我们建立了现代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下学期可以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的设备先进,配置比较齐全:提供各种单片机开发系统、嵌入式和FPGA开发版、万用表、数字存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以及电源。创新设计实验室面向提高班学生、兴趣小组、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学生等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
2.因材施教,鼓励创新
在电子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对有创新设计思想、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可以免做普通实验的内容,安排难度较大的实验课题或学生自定课题,要求他们自拟设计方案,实验室提供所需的特殊器件。对实验课题完成较好的学生可以免考,并给予较好的成绩。
3.以省级和校级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湖南城市学院的领导十分重视和鼓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了校创新项目,提供一些必要的资金资助。省级或校级项目能够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参与到项目中来,这些既能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的结题还给学生必要的压力与动力,从而既快又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对推动湖南城市学院的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广泛吸引学生参加、发现优秀人才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将有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并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当然,获奖不是最终目的,深入持久地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才是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荣华,喻成涛.浅谈电子设计大赛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7,28(3):60-62.
[2]谢自美,严国萍,柳键.从电子设计竞赛谈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C].全国大学 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委员会,2003:85-88.
[3]王艳,冯小萍.由“电子设计大赛”浅谈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20-23.
[4]花海安.从电子设计竞赛谈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86-88.
[5]丁幼春.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1-153.
创新作文大赛篇9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Yang Yiyun
(安康学院,安康 725000)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是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对竞赛工作加以总结,把“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活动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加强专业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Abstract: "Altera Asian Innovation Design Com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should work sum up the "Altera Asian Innovation Design Competition",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n campus.
关键词: 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 应用型本科 创新教育
Key words: Altera Innovation Design Competition;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innovative education
中***分类号:G4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97-02
0引言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要求高等教育既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科技活动,在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应用型本科院校担负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
从2004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八年的“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设计大赛”),是机电、信息等理工专业学生能力挑战的竞技场。安康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今年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首次参赛,提交的3个参赛创新设计作品全部成功入围进入决赛,并在8月下旬提交最终的设计产品,和来自北大、清华、哈工大、电子科大等院校的120个复赛队同台竞技进行决赛。美国Altera公司希望参赛学生利用多方设计资源,提高学生可编程逻辑嵌入式设计的兴趣与设计技巧,并使其创新与创造力得以发挥和实现。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将目光投向此项赛事。如何以竞赛为契机,突出应用型本科特色,激发创新潜力,是我院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关注的问题[2]。
1从“设计大赛”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大赛”激发了大学生“勤奋学习,锐意进取,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这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3]。但从“设计大赛”竞赛活动中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
1.1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需要 “设计大赛”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利用多方设计资源,提高学生对可编程逻辑嵌入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技巧,并使其创新与创造力得以发挥和实现。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统一性教学,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少[4]。以安康学院为例,在课程实训方面,往往强调对某项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没有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没有在课堂主阵地上落实,使学生在竞赛场上处于劣势。
1.2 缺乏鼓励创新的有效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身为可编程逻辑技术的领导厂商,Altera公司提供了创新学习和良性竞争的比赛机会,就是希望所有勇于梦想、敢于挑战的亚洲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体验团队精神。团队间和团队内部的学术和思想交流可以快速、有效、直接扩大学生视野,并让所有的想象力充分展。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设计大赛”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让“设计大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团队,培养团队精神,形成良好氛围。
2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把“设计大赛”与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设计大赛”活动为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开围墙办大学,更多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更多地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为发展区域经济作贡献,以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市场中找出路。
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主要还是按照学科理论来设置的,这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设置的道路。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应用型本科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说,一个定理、定律摆出来,把它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适可而止。应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具体实施中应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展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分布于各地市,是当地科技和文化的“动力站”。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推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使活动有形化。走工学研道路,拓宽教育空间,可将学生经常带进科研项目和实验室,让学生经常进入企业和工厂。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技巧,并使其创新与创造力得以发挥和实现,引导学生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以“设计大赛”推动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3把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兴趣,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科技活动能展示科学知识,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质疑、求真的创新精神,而且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科技竞赛。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生活在里面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熏陶的作用。加大***书馆建设,突出数字***书馆知识。加大投资,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善校园网,建设多功能的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要经常对学生开放,多给学生应用和实践的机会。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造性人才培养,必须营造一种奖励成功与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需要丰沃的土壤,在这种土壤的滋养下,人的智慧才能源源不断地迸发,一个焕发勃勃生机的人文环境自然就孕育了无限的可能和希望。
总之,面对新形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挖掘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管理水平,把“设计大赛”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分雄,叶敦范.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活动[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9-31.
[2]何平,黄卓烈等.迎接“挑战杯”,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导刊,2009,5:156.
[3]陈树根,林仰暖,齐立辉.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6):131-135.
[4]陈向贵,杨永峰.云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与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2):48-51.
――――――――――――
创新作文大赛篇10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人才;科技竞赛网络体系;创新学分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Chen Meijuan, Gao Guohua, Zhang Hongguang, Zhu Hong, Song Guangqing, Tai Fe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 Competi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ructures of three-dimensional technology race network system, and related supporting conditions and safeguard mechanisms described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mpetition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s and outcom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mpressive.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novative tal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network system; creative credit
科技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相关学科与行业紧密融合、促进相关专业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措施。北京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从科学系统观的角度构建了学校、省部市、国家、国际4级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出台、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实施、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本科生导师制、校园文化建设等举措保障了学生科技竞赛的规范化和长效性,充分发挥了科技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有效性,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科技成果成绩斐然。
1 科学引导,系统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
为了构建一个科学的科技竞赛体系,加强对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引导,我校近几年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了《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科技竞赛项目认定名单》,学校组织认定的竞赛项目由2006年的20多项增至2011年的125项,扩大了竞赛类型及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各种机会。该体系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点面兼顾”,设有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竞赛;同时竞赛项目又分国际、国家、省部市、校级4个级别不同层次,既有适合精英学生的顶尖国际赛事,也有适合大众学生的各类校级竞赛,力争使每名学生都有参与科技竞赛的机会和经历。
2 加强制度建设与硬件平台建设,完善竞赛条件保障机制
2.1 科学规划,统筹构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把科技竞赛与实践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把学生科技竞赛以创新学分的形式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实现理论、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实现计划内刚性规定与个性化自主选择的相互统一,使科技竞赛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且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2.2 设立创新学分,为竞赛提供***策保障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而自主的多样化自主创新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07年修订本科教学计划时,同时出台《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工大教发 [2007] 005号),对本科生创新学分获取要求及获取途径进行了规定。创新学分成为本科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理工类专业学生应修不少于4学分的创新学分,其他专业学生应修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学分[2]。根据我校创新学分的相关规定,科技竞赛是获得创新学分的重要途径。
2.3 健全保障机制,激发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技竞赛不是常规的教学,而是一项由学院、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活动,涉及面很广,为了保证科技竞赛的有序开展和可持续性地不断完善发展,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统一的管理机构,配有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科技竞赛管理条例》《北京工业大学奖励办法》的出台,形成了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明确了竞赛保障经费、考核奖励办法、以及竞赛组织中学院及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实现了对竞赛的统筹管理。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科技竞赛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2.4 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为竞赛提供条件保障
为了给学生开展科技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学校实施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室开放,尤其注重开放的内涵。一是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根据科研或竞赛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和自我发展,将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相配合,使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为科技竞赛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与场地支持[3,4]。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形成了以开放实验室促进大学生科技竞赛,以科技竞赛推动实验室开放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
2.5 加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竞赛提供基础支撑保障
为给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和示范中心,建立了多个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并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电子设计竞赛的获奖者也是受益者—RIGOL公司的3位创始人当年就是在电子设计竞赛基地设计制作参赛作品并不断完善,终于在他们毕业后的第2年成功在市面上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示波器产品。如今该公司已多次赞助我校的电子设计竞赛,并于2010年10月与我校共建创新实验室。
与此同时我校也积极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单位,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5-8],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进行科技竞赛提供支持,同时也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内容与学校共同主办或承办科技竞赛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其中嵌入式系统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是我校联合美国赛灵思公司共同建立的,并共同承办OpenHW开放源码硬件与嵌入式大赛,2011年在该基地的支持下,学生创新作品“智能购物车”获第八届Digilent杯全球FPGA电子设计大赛总决赛 “最受欢迎项目奖”,并在随后的第五届中国专利周展和第40届日内瓦发明展上分别荣获“校园发明与创新金奖”和“国家特别奖和组委会银奖”。
2.6 引导探索,丰富校园文化,为竞赛注入自主活力
在全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尽早引导和辅导,学生可以尽早了解学科领域、增强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并在团队的科技活动项目中逐渐成长。2011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种新型的外骨骼式主从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就诞生于这样的团队,该作品还参加了第六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11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创新与发展”主题展、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为了促进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提倡学生根据兴趣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将感兴趣的竞赛题目转变为科研题目进行研究。通过兴趣小组锻炼,学生获取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参赛热情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同时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更是点燃了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激情。
2.7 搭建竞赛成果展示平台, 增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
本着增强认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赛事介绍、赛前培训、成果展示、启迪智慧、增强交流、培育创业、营造氛围的目的,选择优秀科技竞赛获奖成果在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展室进行展出,并全年向校内外开放。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又扩大了对外宣传与交流,促进了校校、校研、校企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推进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深入广泛的开展。
3 成果
为充分发挥本科生科技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不断探索结合科技竞赛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科技竞赛网络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策保障机制,投入和建设了多个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逐步搭建起科学、合理的科技竞赛平台,使科技竞赛真正成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两年学生基于科技竞赛发表学术论文142篇、申请专利49项,在国内外作学术报告5次,年参与竞赛人次达8 000人次,近五年共获得国际级奖12项、部级奖412项、省部级奖453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同时学校也以科技竞赛为契机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改革,以教改为科技竞赛提供更强的支持,教学改革与科技竞赛互动双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电子设计竞赛在我校电子类相关课程的设置、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改革和自制实验设备、教学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开设了电子设计分类与实现创新实践课程[12],出版了北京市精品课程《电子工程设计》教材,开展了题为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电子信息类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并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这些举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调动了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校将继续以学生科技竞赛为切入点,加强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融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雨竹,袁亚丽,张红光,朱红,陈美娟.“两模块,四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5):103-105.
[2] 唐铁***,王平祥,王春潮.课内外结合,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19-22.
[3] 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朱红.以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209-211.
[4] 顾留华,夏海兰,***传升.建立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57-159.
[5] 薛素铎,张红光,安琳,赵一夫,兰劲华,朱红.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培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中国大学教学,2007,(6):28-30
[6] 朱红,张红光,周竞学,李雨竹,袁亚丽.以教学基地建设搭建实践教学改革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