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周记篇1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1中秋节是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我喜欢美味的月饼,但我更喜欢那挂在天上的圆月亮。
中秋节到了,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拿着月饼,来到楼下的空地里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
我拿起水果刀,把月饼切成8小块,爸爸先拿起一块动起手来。我看着这块月饼中的蛋黄,多么像天上那一个皎洁的月亮。我抬头望着月亮,那月亮时而躲在云朵后面,时而又站在我们面前,月亮,多么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呀!
没一会儿,月亮不再淘气了。月亮,好似又变成了一位魔术师,而天空变成了一个大舞台,月亮一挥手,天上的星星全都在眨眼睛,月亮再一挥手,天上的星星便不眨眼睛了……我如痴如醉地望着月亮,我好似看到了月亮上的嫦娥姐姐正和航天员叔叔做游戏,玉兔整和天上的卫星聊天;月亮上的灯笼数不胜数,各种各样的物品也应有尽有……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虽然中秋节已我们而去,但我一到那皎洁的月亮,便会想起这美好的回忆。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220**年9月30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我和我的家人过了一个特殊的中秋节。
那天早上,我们全家人起的很晚,为了晚间的活动,而做好准备。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后,我们便提着所需的东西,一起来到我姑姑家,准备晚上的活动了。
终于到了晚上了,我和爸爸妈妈合力将茶几、零食、饮料、椅子都搬了出来。我想,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我们要干什么了吧?没错,就是赏月!很快,我们便将准备的用品都摆放整齐,然后再拉上我哥和姑姑,一起出来赏月。
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天空,散发着迷人的光辉。与白天的太阳不同,如果将白天的太阳比作一个慈祥的老爷爷,那么晚上的月亮就是一个平静的小姑娘,在晚间独有的神秘气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这时月朗星稀,往日星光闪闪的夜空现在只剩下一轮明月独自在天地间绽放着独属于她的风采。四周一片寂静,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将自己的一份天空让给了着明朗的月色。此情此景,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虽然中秋节已经过去了,每当我看向那轮明月,心中总是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来。这真是一个让我难忘的中秋节啊!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3今年的中秋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奶奶家。在奶奶家我们吃到了奶奶亲手做的又香又甜的月饼。
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从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相传当时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得统治,有志之士皆思起义抗元。刘伯温便用计三部将有瘟***的谣言,要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着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于是民众纷纷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月饼因而成为中秋节的应景食物。
在中秋还有一项习俗,就是晚上赏月,所以我也和妹妹在十五的晚上在楼前赏月,这月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清云,如烟似雾,迷蒙在月光下。有人说新月似月牙,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名谋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在这样的情境中,我想起了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在外的人们怎能不思念故乡的亲人呢?
中秋节又被称为中秋或仲秋。不约十五的月亮比起它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送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祝大家中秋快乐。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4今年的中秋节来的可真的是太是时候了——正好与十一国庆长假连在了一起。中秋节那天便可以尽情地玩了。
中秋节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洗好脸刷好牙便冲到弟弟家去把他吵醒,不然他可要睡到中午。把他叫醒后他哼哼唧唧老大的不愿意,我跟他说今天是中秋节,他便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那,今天不是到外面去吃啊?”弟弟问。“当然啊!”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弟弟便一蹦三尺高,“太好了!”
中午果然不出我们所料,我们要到大酒店去吃饭。第一样菜便是果仁,果仁上面有芝麻,而且很甜,我成了一晚便开始大口大口的吃起来;第二样菜便是鸭舌头,我看起来更像蛇舌头……后来便是最好吃的北京烤鸭,是北京烤鸭时,要先拿起一张面皮,再夹几块躲在鸭子皮下面的肉,沾一点甜酱,放在皮上,就可以吃了,一盘北京烤鸭上来就被我们一抢而空,抢的一干二净。
吃饱了,喝足了,连饭后甜点也吃了,就应该去随处逛逛了,我们去了“小马路”,由于天气太热了,我买了一个刨冰。老板娘用刨冰机刨冰时,声音可真响,就像天崩地裂一样惊天地泣鬼神。我们走着走着,突然听见吆喝声:“烤螃蟹了!”我一听就好奇,螃蟹还能烤着吃?走过去一看没只螃蟹都变成黄色得了,一只只都金灿灿的。
这个中秋节可真好玩!
中秋节四年级周记400字5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
中秋周记篇2
夜色加浓,今晚的主角月亮,像背着沉重的包袱似的,一步一步地、慢慢地爬上来,将她恬静、朦胧的脸蛋隐在树梢。此刻的月儿,似一块晶亮的冰冰凉的玻璃片儿缀在暗蓝旳天空,为这夜增加了几分情趣。不!这月分明是李白笔下那个白玉盘啊,嵌在蓝色天幕上,配上周围还有数不清的、熠熠发光的星星,此时,天空多像一块色泽亮丽的锦缎呀!
过了一会儿,乌云兴冲冲地过来凑热闹,却将月亮覆盖了。唉,没得看了。正当我准备走时,突然,月亮又将五彩的光芒散发出来,形成一个五色光环,颜色渐渐变强了,成了一个红色的圆环,还有几颗光较弱的星星在她周围散布,但都为她的美丽而害羞,渐渐消失了。光环也渐渐随时光流逝,皎洁的月亮在轻纱似的白云中一步一步吃力地往上攀着,终于到了当空!这个顽强的精灵像释开所有的重荷似的,将全身所有的光芒散发了出来,成了整个夜幕中的最亮的明灯。都说貂蝉闭月,可如今皓月羞星了,一颗流星十分羞涩地从月亮身边划过,是因为月亮的美吗?还是月宫中嫦娥的美吗?
想到这儿,我想起小时候妈妈常常讲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射下了九个太阳,许多人慕名前来拜他为师。其中,有一个人心肠极坏,他想得到后羿的长生不老药,就趁后羿出去打猎机会闯入后羿的家中,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心想:要是让他得到长生不老药的话,那肯定会祸害很多人。于是,嫦娥趁其不备,拿出长生不老药,将它全部吞进了肚子里。顿时她觉得身体轻飘飘的,一股风吹过,她向月亮飘去,永远地呆在了广寒宫......
我想得出神,现在我们一家团团圆圆,那嫦娥和后羿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呢?他们会在哪里团聚呢?嫦娥在广寒宫的日子苦吗?......
夜,渐渐送来寒意,皎洁的月亮将她清冽的光辉倾泻于大地。我想,也许就是嫦娥正在思念后羿,颗颗晶莹的泪水变成了此时缕缕的月光吧......
中秋周记篇3
红黄枫叶白芦花,
历尽风霜映芳华。
偷得浮生一日醉,
荷锄村妇笑归家。
好诗好诗啊|中秋的诗我就不说了阿。在家乡好多人都是自己做月饼的,因为中秋也是团圆的节日,中秋团圆庆佳节。我们也是自己做的月饼,我把面和好了,再把陷弄好人后在把它们包在一起就好了。再蒸一蒸就可以吃了,亲手做的冻洗就是好吃啊|吃完月饼我们就出去玩了。我们去了山上去玩山上有好多的果子啊。我们就去爬树在果子吃我们边摘边吃,我们吃了好多的新鲜过子哩|
中秋周记篇4
关键词:《春秋》;孔子;《春秋左传注》
中***分类号:I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05-01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在司马迁的眼中,《春秋》与孔子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在这句话中,司马迁接受了传统的说法,认为是孔子作《春秋》,即写了《春秋经》。这一观点在以后的几千年文化长河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受到很多人的推重。但《春秋》到底和孔子有没有关系呢?其关系又是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孔子创作了《春秋》呢?关于这几点,自古以来就曾受过人们的质疑,但由于孔圣人的特殊身份,质疑的力量总是显得格外薄弱。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的前言中有《春秋和孔子》一章,文中详细论述了孔丘和《春秋》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春秋》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孔子用来教授弟子的教材。这一观点我认为十分正确,在这里,基于杨伯峻的结论和佐证,我再从《春秋左传》本身提供几条证据,来说明杨伯峻观点的正确性,此文实为续貂之作。
一、当时各国各有史官,《春秋》实为鲁史官记载的史实。《左传・襄公十四年传》:“师旷侍于晋侯,……对曰:‘……史为书,瞽为诗。’”又《周语》上:“邵公曰:‘故天子听***,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此两则材料证明了当时各国各有史官记录史事而作史的事实。又《左传・文公七年经》:“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秋八月,齐侯、宋公、卫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会晋赵盾盟于扈,……公后至,故不书所会。凡会诸侯,不书所会,后也。后至,不书其国,辟不敏也。”按:此《经》文中不书与会各国,按《传》文的解释,是因鲁文公后至而不知排序座次之故,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合于礼法,则只写“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从该点可知,该事件当是由跟随鲁文公至会的史官所记,因其与文公同步晚到,因而不知诸侯班次,所以于鲁史中不敢妄书,若为孔子所作,则其必已知会盟班次,即使有意不书,则左氏又何必解为“避不敏”呢?可知《春秋》为鲁史官所记而非出于孔子之手。又《文公十七年传》:“晋侯责让郑君贰于楚,郑子家使执训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书中列举了自鲁文公二年以来郑服朝晋国的事件,其中“寡君即位三年,……九月”“十一月”“十二年六月”“十四年七月”等字样多有,若无史官记录,则其年月事件何以记得如此详尽?此必依郑史官所记为之无疑。此从另一侧面证明《春秋》为鲁史官所记,为史官累积之作,非孔子编著。
二、现行《春秋》经实为当时鲁史《春秋》的节本。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按:此处明言《鲁春秋》,则其为鲁史无疑,且其言“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可知韩起所见《鲁春秋》可能叙事自周公始,不像今日所见自隐公元年始(采杨伯峻说),又韩起既是至鲁为聘的,不久又直接“如齐纳币”,可知其在鲁国的时间并不长,且又不可能一直观看鲁史,若想一看便知周公之得失,除自身心虑敏捷外,记史内容简练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简练地将大事罗列记录,韩宣子才会一目了然,于短时间内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由此可知,韩起所见之《鲁春秋》记事原则体例当与今人所见《春秋经》之记事体例大致,甚至相同,则今所传《春秋经》或许为韩起所见本之节本(其所见之后的史实当为鲁史新记),而隐公元年之前的《鲁春秋》因何不见,则或许与孔子选取以《鲁春秋》中隐公元年至哀公四年间史事为教授底本有关。
三、从孔子的经历来看,其实无作《春秋》之机会。昭公七年,“孟僖子病不能相礼,……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杨注:“孟僖子死时,孔丘年三十四。”按:此处孟僖子只是听说孔丘可能成为“达者”,且从其引臧孙纥的话来看,当时孔丘并未甚知名,孟僖子此说纯为推测之辞,又孟僖子是因为不知礼而引出孔丘,可知当时在孟僖子眼中,孔子是以知礼而闻名,而非其他。又《定公十年传》:“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杨注:“全祖望《经史答问》谓夹谷之相,正孔丘为卿之证。春秋时,所重莫如相,凡相其君而行者,非卿不出。……而是时阳虎诸人之乱,孔丘遂由庶姓俨然得充其使,其破格而用之者也。”此时孔丘为相,必当知各国史事,其可观鲁史,疑在阳虎为乱出奔之后。可知在孔子年五十二时方可看见鲁史,又《论语・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自卫反鲁的时间为鲁哀公十一年冬,其时孔子六十七岁,在其剩下的五年当中,其不仅要制乐,还要对《诗》进行修改,对于一名将近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大量的脑力劳动是不可能的,因此基于此点,孔子实不可能在晚年完成如斯多的工作,且不可能完成创作史书这样规模好大的工程,并且在孔子自己的和其弟子的言论中未提及自己“作《春秋》”之事,因此《春秋》并不是孔子自为。
四、从《春秋左传》本身的记载来看,孔子作《春秋》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昭公二十三年,晋人围郊。杨注引杜《注》:“讨子朝也。郊,周邑。围郊在叔鞅卒前,《经》书后,从赴。”按:此处杜预明言“晋人围郊”在“叔鞅卒前”,而《经》书却将其记于叔鞅去世之后,这是因为鲁史先得到叔鞅之死的消息,后得到晋人围郊的消息,是按消息到达的先后顺序,而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此为当时鲁史官记录无疑。若为孔子所作,其必然应以时间顺序来记,而此处非是,足证孔子未作《春秋》。又从《经》文中对于避讳字的使用这一点亦可证明《春秋》并非出孔子之手。《隐公元年传》:“公及邾仪父盟于蔑。”《竹书纪年・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姑蔑。”鲁史中少一“姑”字,那是为避讳鲁隐公而为,“名息姑,为鲁惠公弗皇子,伯禽七世孙”,因鲁隐公名“息姑”,而鲁史中于息字处省略加讳,作为魏史的《竹书纪年》则不加讳,则可知隐公时已经讲究避讳。又《襄公二十三年经》:“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若此为孔子所作,则其父名叔梁纥,此处“臧孙纥”为何不避其讳呢?由此可知“蔑”之称为隐公时史官所记,因而避其讳,而此处亦为襄公时史官所记,因而不避“叔梁纥”之讳。此《春秋》非孔子所为之一证。
从上几点来看,《春秋》确与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能断定其为孔子自作,《春秋》实为当时鲁史所记,是鲁国历史事实的罗列总结。至于今日所见之《春秋》,正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所说,是孔子作为推广教材而从鲁史中节选而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后世断代史的滥觞。我在此只是作了一点材料的补充,若有不当之处,以俟有识者指正。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中秋周记篇5
关健词:鲁史记 语法结构 鲁史 史记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1]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以此句开头,阐述的是春秋与鲁史记的关系。此处的“鲁史记”究竟应理解为偏正结构的鲁之史记,还是动宾结构的鲁史所记,是本文考察的重点。
一.“史记”、“鲁史”、“鲁史记”用例考
首先,本文对古籍中史记、鲁史、鲁史记的使用进行了考察。史记一词最早出现于秦朝,从周朝到民国共出现160333次;鲁史最早出现于东汉,共出现5283次;鲁史记最早出现于东汉,共出现419次。从整体使用状况来看,史记一词出现较早,且使用非常频繁,鲁史一词也使用较多,因此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都是可以解释的。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的疏中,在解释“《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时两种解释都有出现。“掌事曰司,掌书曰史。史官记事,为书立名”,“独言‘鲁史记’者,仲尼修鲁史所记,以为《春秋》”[2],这两句将“鲁史记”解释为鲁史所记,而“‘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故引此以为证且明诸侯之国各有史记,故鲁有春秋,仲尼得因而之也”此句却将“鲁史记”解释为鲁之史。
从以上可知,古人在使用“鲁史记”时对两种解释并没有严格区分,于是,不妨猜想,鲁之史记实际上包含了鲁史所记的意思,换言之,史记一词本身就由史官所记演变而来,泛指记载历史的书,而古人仍保留了其史官所记的意思。
这一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考证史记一词的由来。除专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外,史记被解释成记载历史的书的通称。溯其源流,史记一词最早出现于秦朝的《吕氏春秋》,原文为“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3]。此处的史记解释为史书,并没有史官所记的意思。
然而,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名称的由来或许可以作为一证。从三国开始,《史记》才固定成为这部书的名称,而之前一般被称为《太史公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传》。为什么要用《史记》这一名称而不用《史传》或《史书》呢?根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4],传有辗转引申之义,而“记”《说文解字》训为疋,记载之意。相比之下,史书称“记”比称“传”要恰当。而不用《史书》一名则是由于当时史书通称为史记,强调记载之意。
如果《史记》可理解为太史公所记,说明史记包含了史官所记的意思,那么鲁史记理解为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并无冲突之处,也就不存在争论。但上述猜想考据之证不足,不足以下定论。
二.语法结构形成的合理性分析
从语法结构形成的合理性角度,对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假设。如果鲁史记理解为鲁之史记,那么此处为何用鲁史记而不用鲁史,值得质疑。按照古汉语的用词惯例,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次之,多音节词少之又少。然而,在已经有鲁史一词可以表达鲁之史记的情况下,又出现了鲁史记一词,是不太符合古人的用词习惯的。根据考证,从汉代到民国,鲁史一词共出现了5289次,鲁史记出现了419次,其中可以表意为鲁之史记的不超过400次。相比于鲁史而言,鲁史记的出现次数较少,不仅没有取代鲁史一词的迹象而且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相类似地,考据周史和周史记发现,周史一词的出现次数为1859次,周史记出现213次,其中可以表意为周之史记的不超过160次。因此,从使用频率来看,鲁史记并未凝结成词。相比于鲁史所记的动宾结构,鲁之史记的偏正结构是相对比较容易凝固成词的,只要被人们经常使用,而“鲁史记”的不常用证明了将“鲁史记”解释为鲁之史记没有被广泛认可。
相反,如果将“鲁史记”理解为鲁史所记,此处的动宾结构本就是一个不太凝固的短语,动词“记”并不一定要依附于名词“鲁史”,常常会出现脱离或被替代。再回到杜预的原文,“《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大致可理解为,“《春秋》者,鲁史之名也”,之所以再加一个“记”字,是突出“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5]的记名方法。
经过一系列的假设和考证,本文认为杜预以及后世在使用“鲁史记”时并没有严格区分其所包含的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两种含义,但如今细读时,从古汉语的用词惯例以及其本身的语法结构和使用频率的相符度来看,理解为鲁史所记更为合理。
注 释
[1]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序》第1页.四部丛刊景宋本
[2]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卷第一》第4页.
[3]秦・吕不韦.《吕氏春秋・第二十三卷》第197页.四部丛刊景明刊本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八篇上》第640页.清嘉庆二十年经韵楼刻本
中秋周记篇6
关键词:先秦;史;史官;巫史观;《史记》
中***分类号:K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6.0035
探讨先秦史学观念,首先让我们由“史”这一符号谈起,考察其内涵及发生演进。“史”,甲骨文作“”(一期,前七、三、三)从又持,以博取野兽。……实为事字之初文,后世复分化孳***为“史、吏、使”等字。值得注意的是“史”字写作“”(五四前六、五、二、四),[1]317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多了“礻”,显然与祭祀有关,恰恰反映了上古巫史一体的原始观念。
《说文》释“史”:“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2]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认为“史字从又持,义为持书之人,与尹之从又持|(象笔形)者同意矣。”[3]131也有学者不同意此看法,认为“史”字本义是职事之官。事实上“史”的产生是相当早的。杜佑追溯史官起源时说:“肇自黄帝有之,自后显著。”[4]并且早期的“史”身兼多种职务,和巫一体,共同承担沟通天人之际的使者,是很难有所定义的。《周易・巽卦》九二爻辞云:“用史巫纷若。”[5]可见史巫在上古时期是不分的。《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6]395说明夏代已有专门职事的史官。商代史官有“尹”、“多尹”、“乍册”、“卜”、“工”、“史”、“卿史”、“御史”等多种称谓。史官的职责除了占卜自然现象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履行巫的职能,沟通天人,借以为商王发号施令,来维护商王的统治。夏商两代史官皆以司天事神的身份参与国家***事,为王之肱股。正如王国维《释史》所言:“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以前,其官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3]269到了周代,史官记载就非常之多了,如西周初年的史佚、西周末年的史伯、晋太史董狐、楚左史倚相等。周王室形成了以大史为首,包括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组成的史官系统。《礼记・礼运》:“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7]128史的地位可见一斑。其中大史的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周礼・春官・宗伯》:“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志;掌法以逆官府之志;掌则以逆都府之志。”[8]职责上,史和巫开始分离,《周礼・春官・宗伯》载,在大宗伯之下,以大史为首的史官,以大司乐为首的乐官,以大祝为首的巫官共同构成了周王朝的精神文化主干。钱穆说:“在周代,官学则掌于史。章学诚《文史通义》所谓六经皆史之史字,并不指历史官,而实指官学言。古代***府掌管各衙门文件档案者皆称史,此所谓史者,实略当于后世之所谓吏。古代之六艺,即六经,皆掌于古代王室所特设之吏,故称六艺为王官学。而古代王官学中最主要者则应仍为近如后代历史之一类。故古代宗庙史官实为职掌官学之总枢,而其他一切所谓史者,则似由史官之史而引申。”[9]相对于夏商,周更重人事,倡导敬德保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10]316强调以夏商为鉴,《召诰》:“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子保,面稷天若,今时既坠厥命。……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10]206因而,更多的是以民情视天命,而非夏商之卜筮。《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10]181结果是一方面***了“史”,但另一方面却使“史”从“神”向“人”转变。
春秋之际,史家已走下神圣的舞台,开始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11]61棘成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11]126可见史家的形象够不上君子之称。《礼记・仲尼燕居》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7]662史家正是属于“恭而不中礼”者。孔子又说:“吾犹及史之缺文也。”(《论语・卫灵公》)[11]167孔子认为缺文比不负责任的乱说要好些。《吕氏春秋・士容》:“唐尚敌年为史,其故人谓唐尚愿之,以谓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为史也,羞而不为也。’”[6]679以为史而至于羞,史官为时人所不屑可见一斑。
到了战国时期,士阶层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史官成为士的直接来源。刘师培《古学出于史官论》云:“叙列九流,谓道家出于史官,吾谓九流学术皆源于史,匪仅道德一家。儒家出于司徒,然周史六|以及周制周法皆入儒家,则儒家出于史官。阴阳家出于曦和,然曦和苗裔为司马氏,作史于周,则阴阳家出于史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然考之周官之制,大史掌祭祀,小史辨昭穆,有事于庙,非史即巫,则墨家出于史官。纵横家出于行人,然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亦太史之职,则纵横家出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然德刑礼义,史之所记,则法名两家亦出于史官。杂家出于议官,而孔甲盘盂亦与其列;农家出于农稷,而孔安国书册参列其中;小说家出于稗官,而虞初周说杂伺其间,则杂家、农家、小说家亦莫不出于史官,岂道家云乎哉?”[12]总之,从上古到战国,史官的地位完成了由尊而卑的转化,其职责也愈加具体而且明确。
史官在演变的历程中,史学观念也在随之相应的变化。夏商两代,史官沟通天人,同时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相契合,逐渐形成了对于人事的变动,通常要联系自然宇宙进行考察的早期的史学观念。司马迁撰写《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此作了最为恰切的诠释。
周代史官职责明确,已经具有浓厚的历史记载意识,周代的史册典籍多出其手。西周时期整理的《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以及周人保存在《诗经》里的周族史诗,都为后世研究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沿革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悖礼之行屡见不鲜,而史官对此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如晋灵公荒***,赵盾和士季数谏,灵公怀恨,欲杀赵盾,未成。后赵盾之堂弟赵穿杀了晋灵公。杀晋灵公之前,赵盾避嫌出奔,至国境听说灵公被杀,复又回朝。董狐记其事曰:“赵盾弑其君”,并出示于朝。赵盾申辩。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评价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左传・宣公二年》)[13]663流露了对董狐秉笔直书的赞许,同时对于赵盾的行为表示了同情,孔子同时表达了对于当时史官记载史实过分夸大文辞的不满和遗憾。《礼记・聘记》:“辞无常,逊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义之至也。”[7]而孔子也未能免俗,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以周礼为标尺。《左传》成公十四年有:“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13]870《孟子・滕文公下》云:“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14]155《春秋》成了时人劝善惩恶的教科书。《国语・楚语上》强调对太子进行历史教育时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15]刘知几《史通》指出:“肇有人伦,是称家国。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亲疏既辨,等差有别。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论语》之顺也;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16]明确阐述了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论语・子路》)[11]139的史学观念。刘知几甚至认为孔子是“史讳”的始作俑者,这一观念直接形成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17]192的春秋笔法,造成了《春秋》“略外别内”的史学两重性标准,即所谓“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17]63如:僖公二十八年温之会,周襄王为晋文公所召参加大会,接受朝贺,按照周礼,晋文公的行为是僭越的。因此,《鲁春秋》写作:“天王狩于河阳。”古本《竹书纪年》记作:“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皆不提周襄王是被晋文公召来的,以维护周礼。孔子委婉地道出了事实的真相:“以臣召君,不可训,故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13]473而孔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14]155战国之际,由于孔子办私学而打破了官学垄断的局面,文化下移,百家之学勃兴,诸子都以上古三代为典范,注重印古证今,体现了浓厚的复古意识。以至于韩非感叹:“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18]司马迁撰史“成一家之言”盖于此为鉴。
综上所述,史官和史学观念历夏商周三代,迄及春秋战国,经历了沟通天人,至具体而微,成一家之言的转变。而这恰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了史料和思想上的借鉴。由此可以看出,先秦与后世史学观念一脉相承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三[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64.
[3]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69.
[6]许维y.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陈.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1985.
[8]李学勤.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92.
[9]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8.
[10]慕平.尚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477.
[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尚学锋.国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290.
[16]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96.
[17]李学勤.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8]张觉.韩非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065.
From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to
“One of the Words”: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Pre-Qin Witch
SHAN Hu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Law,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Jiangsu, China)
中秋周记篇7
残存下来的这批竹简,大致共有75篇,其中有《易经》《国语》等书。据《晋书·束晳传》记载,后来这批竹简被官府收入,并经当时学者和峤、束晳等人整理。其中有《纪年》13篇,可以说是这批出土文献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书,它按照王朝先后及君主的次序,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其中西周记到周幽王为犬戎所灭,而春秋以记晋国为主,战国则以记魏国为主,直记到魏王(书中称为“今王”)二十年为止。总体而言,西周及以前的记载比较简单,类似泛记;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较为详细且以晋、魏为主,而魏是从晋分出来的,故《晋书》认为此书乃“魏国之史书”。此书体例,与《春秋》类似,由于是按年代编次故史称《纪年》,因为在汲郡出土所以又称《汲郡纪年》,因为抄写在竹简上故又称《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甫一出土,便受到当时学者的重视,例如西晋时能文会武的杜预,在检视《竹书纪年》内容之后,便把它用在了自己《春秋左传》注中;后来郦道元注《水经》、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李贤注《后汉书》,也非常重视引用《竹书纪年》中的材料。
《竹书纪年》的价值,或者说它之所以如此被重视,在于它所记的一些历史,与流传下来的或者其他传世史书中所记的,有很不一样的地方。而最终我们发现,在这些很不一样的地方,往往《竹书纪年》的记载才是历史真实。例如,西周末期历史上著名的“共和执***”,《史记》认为是周公、召公二人共同执***,改号为“共和”,而《竹书纪年》记载却是一个叫“共伯和”的诸侯代替周王来执***。我们知道,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准确纪年的开端。《竹书纪年》对“共和”的这个说法,在《左传》《庄子》《吕氏春秋》中也能得到佐证,可以纠正《史记》的错误。又如,《孟子》中记载和孟子对话的那位著名的梁惠王(魏惠王,后迁都到大梁,又称“梁惠王”),《史记》记载其在位36年,但实际上大家读《孟子》可以发现,梁惠王在位年代应当比36年更久远一些才合理,而通过《竹书纪年》才知道,原来梁惠王(《竹书纪年》中称“梁惠成王”)36年后改元了,改元后还有16年,实际上梁惠王在位的期限是36年加上16年共52年,但司马迁不知道梁惠王改元一事而误认为后16年是另外一个王的,所以记载梁惠王的在位年代就与《孟子》不合了。
此外,商王“中宗”究竟是谁、战国田齐桓公午的在位年限,也应以《竹书纪年》里的记载为准,这也已通过甲骨文、金文的相关材料得到了证明。古史在流传中,因为各种原因有时会失真走样;而地下出土文献则往往可以纠正之。《竹书纪年》的出土,无疑纠正了秦汉魏晋以来人们对古史的一些错记误识。此书对夏、商、西周分别统治471年、496年、257年的记载,仍是我们今天对夏、商、周进行断代系年的重要依据。
但是,汲冢出土的75篇竹简,其中基本完整流传到今天的,只有讲周穆王四海征战、西游昆仑的《穆天子传》一书了,其他都已散佚了。《竹书纪年》的散佚,大概在唐代以后,唐人注书虽然也多引用,但因为此书对一些古史的记载,与儒家对古史的观点和认识相悖,可能会引起反感而并不以为其所载为确。
中秋周记篇8
2、秋是一种成熟的味道,雨是我思念的味道,幸福是围绕在你身边的味道。朋友,祝你幸福。
3、夜深人静的时候,窗外的阵阵秋雨让我进入了一个思念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你,想起我们好久不见,在此衷心希望你能过好每一天,天天都快乐!
4、携一缕朝阳,愿你灿烂如意;抓一阵清风,愿你舒心惬意;拾一片秋叶,记忆从此甜蜜;摘一份果实,秋日丰收如意。
5、每个周末到来的时候,温馨短信,老是从我的指间发送;每个周末到来的时候,快乐短信,老是从我的指间发送;每个周末到来的时候,祝福短信,老是从我的指间发送:你好!周末快乐!
6、秋季,芋头是一宝,容易消化,富含淀粉,营养丰富,脾胃虚弱、肠道不适的人适合食用,也是老年人和婴幼儿的食用佳品。
7、一叶落而知秋,一信至而知朋友思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周不见如隔三纪。有闲的时候养养身,有空的时候叙话旧,没闲没空,也要加强联系。周末快乐!
8、岁月流走,暮然回首,又是一年初秋;友谊如酒,浓浓问候,心中惦念不曾修。入秋时节,多添衣裳,加强营养,保重健康。
9、啊!最近天气有点变了,生活也有点变了,睡眠好了,吃也吃得爽了,怎么回事?哦哦,原来秋天已经到了。朋友,秋天到了,恭喜发财哈!
10、七六五四三二一,当归茯苓炖母鸡。一二三四五六七,红豆南瓜土豆泥。秋季养生很重要,养生不单只是凑热闹,锻炼休息不可少。小小短信提醒你:自己的身体,自己要关照!
11、雨水飘,送来秋的气息;短信传,送你我的关怀,愿你:与烦恼总是擦肩而过,与忧伤总是无缘相见,与快乐总是缠缠绵绵,与健康总是形影不离,幸福快乐之余,记得保持联系。
12、时光流转已到秋分,殷殷思念把你等待,烦恼忧愁统统驱散,悲哀无奈一律无缘,生活无忧日子不坏,心中记挂朋友惦念,短信祝福愿你秋分愉快。
13、我的老朋友,最近你可好?呵呵,双休静静来,短信轻轻送:祝福你每个周末的日子,都有好心情。
14、秋天必吃七种菜:莲藕增强免***力,菠菜预防口角炎,补脾健胃胡萝卜,消除疲劳食豆芽,芹菜促消增食欲,益心强肾小白菜,莴笋平喘润燥多。愿你健康!
15、摘几株花儿,采几束秋光,一同装入思念的礼包,祝愿我的朋友,天天快乐。
16、将真诚化成祝福的秋风,将友谊化成问候的秋雨,飘洒在充满收获的秋天里;愿你感受着朋友的真诚,去收获成功的甜蜜;愿你感受着朋友的友谊,去收获幸福的喜悦;祝你入秋快乐,幸福甜蜜!
17、火红的枫叶,是思念的颜色;满树金黄,是祝福的色彩。一条短信问候语,传我祝福意;几句寒暄,寄我关怀情。
18、一阵秋风,送去我对你的思念,一丝秋雨,饱含我对你的真心,一片秋实,充满了我对你的祝福!祝你入秋快乐,事业顺利成功,家庭美满幸福!
中秋周记篇9
1、天苍苍野茫茫,立秋微风抚清凉,云淡淡麦悠悠,秋雨如丝散忧愁,花渐香叶渐黄,一道相思刻心上,远方的朋友,记得保重健康。
2、没有春天的播种,就没有夏天的生长,秋天的收割和冬天的品尝。
3、霜降福降,好运同降,深秋降福,福在双降!降的是“寒”情默默,降的是“寒”苞预放,爱在深秋,收获希望!霜降来临,小心着凉,收获幸福,祝你安康!
4、落叶知秋,情谊如酒,风渐凉时无喜更无忧。岁月流走,蓦然回首,一声问候醇绵依旧。友情相守,不离左右,含笑送出这份问候:季节交替,注意身体。
5、炎炎的夏日终于要过去了~当夏季的闷热还积聚心头,当悲泣的思念登上山巅,当愁绪的云海缠绕身边,是秋天来了吗?秋天真的要来了~一阵阵凉爽的秋风吹过来~!
6、秋天稻见黄,日子渐渐忙,秋风吹桂香,慢慢诉家常,秋月照亮堂,甲流记得防,秋云飘舒爽,惦记在心房,秋天丰收长,祝福到身旁,祝秋天快乐。
7、秋风送爽,爽心爽意爽一生,秋风送福,福气福份福来到,秋风送梦,美梦佳梦与好梦,秋风送喜,喜上眉梢又一季。祝君立秋快乐,幸福相随!
8、我点击整个秋天看到了你的笑颜;我复制你的笑脸粘贴在我的心间;我***我的思念把它另存为永远;我打开手机给你最美好的祝愿:秋天快乐!
9、秋季深沉低调的如期而至了,秋季,有我最深的思念。托秋风捎去满心的祝福,愿你身体健康平安快乐幸福永相伴,愿你天天都开心!
10、秋天在哪里?我替你寻觅。它在蓝天白云里,雁字排成一;它在清风细雨里,凉爽兑惬意;它在红豆秋菊里,芬芳加甜蜜;它在我的祝福里,愿你秋来皆如意!
11、秋意微凉,秋空幻想,秋思寄心上;秋叶转黄,秋风飘荡,秋日莫感伤;秋夜渐长,秋月明亮,秋梦现芬芳。愿我清爽的祝福能为您带来立秋的舒畅!
12、打开心灵,剥去春的羞涩;舞步飞旋,踏过夏的火热;凉风簌簌,迎来秋的萧瑟。在这金色的秋天,真诚的祝愿带给远方的你,愿你事事顺心、快乐相随。
13、如清风拂过水面,白云留影山峰,只要有一颗真诚友好的心,温暖就会荡漾,在任何时候。
14、如果秋天走了,我会在雪地里等你;如果世界走了,我会在天堂里爱你;如果我走了,会让她来照顾你。真的,她的养猪技术不赖!
15、一枚落叶在你眼前飘扬,带着秋日的微黄,带着山野的馨香,带着云天的寄托,带着盛夏的梦想,带着归途的舒畅,轻轻捎你一份安祥:霜降过了,记得加衣裳!
16、清晨醒,梦犹在,凉被不胜寒,小路边,衰草黄,杨柳绿依依,上班忙,下班乱,平湖秋月伴,晚霞美,情谊深,绵绵祝福长!
17、秋天到了,送一件外套给你,口袋叫温暖,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外套伴你度过四季每一分每一秒,祝你开心到永远!
18、现在天凉快列,晚上冷冽,多盖被子,小心感冒喽。多参加锻炼,小心身子不行喽。多休息,好好儿把身体养好楼,要不我该担心列
19、秋季进补正当季,最宜吃鱼营养高,鲫鱼熬汤益气健脾,带鱼香煎滋润皮肤,青鱼红烧祛风解烦,鲤鱼干烧消肿利尿,草鱼清蒸平肝补脑,愿天天有鱼身体好!
20、秋天到,为你办张充值卡:存入一朵秋菊,收获一片馨香;存入一轮秋月,收获一片明媚;存入一缕秋思,收获一片真情;存入一声祝福,收获一秋幸福。
21、我的短信紧跟着秋天,跨越了海洋山涧,历经了沧海桑田,目睹了世事变迁,饱尝了彻骨思念。只为当秋天经过你身边,轻声告诉你,天凉了,注意身体!
22、当凉风与秋雨结伴,当黄叶与晨霜相信,当蔚蓝与金色接壤,当大雁也打点南归 温馨的季节,飘然而至,秋天来了,天凉了,季节交替,注意身体
23、轻轻的问候最贴心,淡淡的感情最迷人,在关爱中让友情更深; 在牵挂中让温情更暖,在老实中让心底更静,在简朴中让糊口更美,在问候中让祝福更好,祝福朋友们周末快乐!幸福永远!
24、酒越久越醇,朋友越交越真,水越流越清,人间沧桑越来越淡。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明月冬有飘雪,心中若无烦恼事,此生便有好时光!愿你平安幸福快乐!
25、天高气爽,工作繁忙,忙碌一天又一天;压力消消,忧愁跑跑,周末来临无烦恼;朋友聚聚,短信聊聊,心情愉快似仙人。周末来到,愿君快乐到永远。
26、在这秋风吹起的季节,总是那样的想你。一篮满满的落叶,是我无限的祝福。但愿这淡淡的秋风,会把我所有的祝福都带给你。
27、我的祝福经受了冬霜的考验,沐浴了春风的清爽,穿过了夏日的炙烤,终于在立秋传递到你的手上,它发自真心满载温馨一定会带给你顺心,请收下。
28、当你手机响时,那是我的问候;当你收到信息时,那里是我的心声;当你翻阅信息时,那里是我的牵挂;当你准备关机时,记得我深深的祝福!天天开心。
29、我不在乎山盟海誓,不在乎香车玉楼;我也不在乎朝朝暮暮,不在乎天长地久。在这个渐冷的秋季,我只在乎你对我的一点呵护和一声问候,朋友,天冷,要添衣。
30、每个周末到来的时候,温馨短信,老是从我的指间发送;每个周末到来的时候,快乐短信,老是从我的指间发送;每个周末到来的时候,祝福短信,老是从我的指间发送:你好!周末快乐!
31、立秋际,雁将去,楼高无语花含泣。昨夜风,今日雨,桂花飘香有记忆。尽相思,无限意,明月楼高休独依。短信至,问候时,秋雨寒露要添衣。
32、一片落叶,两个人欣赏,三分秋色,四只眼期盼,五谷丰登,六月里繁忙,七彩秋光,八方友人爽,九九快乐,十分乐意过立秋!
33、秋风未起,秋叶未落,秋高气爽,秋色宜人。休息七天,正可调解身心。衷心祝福阖家欢乐,吉祥如意。
34、一片片火红的枫叶,是我为你跳动的心,乘风飞舞在你身边;吹过你身边的秋风,是我思念你的呼唤,时常围绕在你身边。愿秋天的这一切,让你感受到我的祝福。
35、秋天必吃七种菜:莲藕增强免***力,菠菜预防口角炎,补脾健胃胡萝卜,消除疲劳食豆芽,芹菜促消增食欲,益心强肾小白菜,莴笋平喘润燥多。愿你健康!
36、今天是立秋,听人说:若在这天收到一个祝福,心情会秋高气爽,事业如春华秋实,所以立刻送上最凉爽的祝福,快乐健康!
37、秋风未起,秋叶未落,秋季祝福随心漂泊;秋高气爽,秋色宜人,清爽心情切莫错过;春花秋月,望尽秋色,调解身心收获欢乐;祝幸福开遍生活中每个角落。
38、送你一座海岛,在你失意时停靠;送你一个港弯,在你疲倦时躲浪;送你一对翅膀,在你安逸时飞翔;送你一份快乐,在你伤怀时一笑;送你清风明月天天快乐。
39、生命只有一种开始的方式,却有无数种结束的可能,而我们却无法预知,上帝带走的是肉体和灵魂,人间留下的是无尽的爱与责任,朋友,请珍惜请保重!
40、春天,我把自己埋在村口的土地里,秋天就收获了好多帅哥,然后我把村名改成“帅哥村”,我也如愿当上了村长。
41、秋天来了,带来了凉爽和美丽,也带来了揫问候,我的思念,犹如风中的叶子 随风飘落,愿片片秋叶,为你捎去一份祝福,社您健康快乐
42、夏日去的真快,立秋悄悄袭来,对你甚是想念,短信捎来关怀:虽然立秋现在,在外仍要防晒,小心酷暑难耐,把好秋之命脉,秋天将是精彩!
43、秋天秋意浓,一场秋雨一场凉,凉风习习扫暑气,天凉莫忘添衣裳。白昼渐短夜渐长,早睡早起精神爽。秋雨绵绵湿气重,多多运动保健康。
44、秋季气转凉,保健有妙方:早睡和早起,保暖理应当;谨防紫外线,葡萄能抵挡;饮食当节制,适量喝点汤;合理来进补,祝你永健康。
45、秋来送走热气,短信送来福气。多吃萝卜补气,锻炼助长元气,时常开窗通气,注意天气更替。有空咱俩常联系,愿你一秋好运气。
46、秋天是这样来的,雁南飞,叶飘零,雨绵绵,情切切;信息是这样到的,或震动,或铃声,有祝福,有思念。愿我亲爱的朋友,秋天幸福平安快乐!
47、我对神许愿:愿你永远快乐。神说不行,只能四天,我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神愣了:两天。我笑:黑天白天;神惊:一天!我笑:生命中的每一天!
48、金秋十月,情满京城,在这个意兴盎然的季节,让思念插上翅膀,让关怀化作音符,让祝福化作诗句,让快乐变成精灵,带给你愉快心情,乐赏人生美景!
49、快乐是秋天的泉碧波荡漾;快乐是秋天的雨潇洒倘徉;快乐是秋天的果满园飘香;快乐是秋天的风轻舞飞扬,我送你的秋风秋雨秋果秋泉会伴你度过金秋每一天!
50、圣旨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秋天来到,气爽天高,特赐发短信一条,预祝爱卿在丹桂飘香的日子里身体康健,烦恼全消,每天保持乐陶陶!钦此!
5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抓住时机莫耽搁:携手喜欢的人,收获爱情;开创一片天地,收获事业;注意营养多锻炼,收获健康;接到我的秋季祝福,收获快乐。
52、若在这天收到一个祝福,心情会秋高气爽、常有人暗送秋波、事业如春华秋实,所以送上最凉爽的祝福:健康快乐!
53、秋天是很好的季节,春天的花为何开放?夏天的叶为谁遮阳?在这收获季节,别忘记收获果实啊!但最大的果实是空灵的心,记得拾取哦!
54、清晨醒,梦犹在,凉被不胜寒,小路边,衰草黄,杨柳绿依依,上班忙,下班乱,平湖秋月伴,晚霞美,情谊深,绵绵祝福长
55、一叶落而知秋,一信至而知朋友思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周不见如隔三纪。有闲的时候养养身,有空的时候叙话旧,没闲没空,也要加强联系。周末快乐!
56、花香四溢传递着温馨的情调,秋风习习传送着快乐的符号,愿天高气爽的好天色带给你每天好心情,更带给你快乐幸福,平安健康!
57、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天高气爽是秋天,明月风清袖两边,平日繁忙不常见,小小信儿来问问:立秋了,天气多变,养身养颜是关键!
58、秋天到了,一份美丽让你欢笑,送一份祝福让你骄傲,送一份开心让你不老,送一分梦想让你逍遥,送一份真情不要回报,再送你平安才算可靠…
59、秋天到了,一切都变的好有人情味,带着了炎炎的夏日,留下了清凉的秋季。
60、季节交替,岁月轮回,酷暑渐渐已远去,金秋缓缓又来临,风渐凉时,无喜更无忧,小小一短信,情比万言长,立秋了,愿朋友珍惜,珍重!
61、秋天吃蟹季,寒凉伤脾胃,生姜性温可化寒,烹制螃蟹放姜片,同蒸同炒味道鲜,吃完螃蟹喝姜水,嚼些姜片也驱寒,合理食蟹又暖胃,安享美食身体健!
62、秋风又起,你是否穿得单薄,寒霜又至,你是否盖得温暖,我的友情,你是否能闻见芬芳的思念,
63、秋天止住了暑气,止不住你的运气;时间更替了天气,更替不了你的福气;愿友谊为你带来喜气,问候为你带来财气,祝福为你加大力气,祝你美丽更加夺人。
中秋周记篇10
一.春秋时期的农牧业
商周时期,虽然人口较少,很多土地没有得到开发,可作为牧场来饲养草食家畜,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超过种植业。西周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辟,种植业的发展超过了畜牧业。这一格局至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定型。由于铁器和牛耕开始在农业中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城郊附近的土地得到广泛开发,促使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各国的赋税改革都是根据农田生产力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秦国的“初租禾”等。这些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个体农户的发展,导致小农经济的确立。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导而兼营牧副业,所以家畜家禽的饲养是从属于种植业的。典型的就是《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一)粮食作物
商周时期的文献以“Y”(谷)来泛称粮食作物,先有“百恪敝称,后来才有“九恪薄“八恪薄“六恪敝称,最后概括为“五恪薄!拔妣恪币淮适技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悴环郑孰为夫子?”“五恪敝皇羌钢种饕粮食作物的代名词。随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各种粮食在人们口粮中的地位和比重也不同。如王逸在注《楚辞》时根据南方的情况将“稻”摆在“五谷”第一位,而郑玄在注《周礼・职方氏》时,根据北方的情况就将“稻”放在末位。不过,当时的***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因此五谷中必然是旱作谷物占主导地位。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可知春秋时期的谷物主要有黍、稷、粟、麦、稻、菽、麻等,而以粟菽为重点。
黍、稷生育期短,约50~90天,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合西北地区种植,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也出现40多次,《诗经》中提得最多的谷物也是黍稷。如“黍稷方华”、“黍稷茂止”、“黍稷稻梁,农夫之庆”等等。也是春秋时期的主要谷物。
粟历来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至西周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春秋时期已上升到五谷之首。如晋国闹饥荒就向秦国借粮,秦国就拨粟接济。鲁昭公一次拨调粮食赠人就多达粟米五千庾(一庾为16斗,《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到了战国,文献上更是“粟菽”并称,而不是“黍稷”连称来代表粮食。
麦在商周已有种植,卜辞中常有“来麦”、“受麦”、“告麦”、“田麦”、“登麦”、“食麦”等内容。《诗经》中也经常提到麦子,如“我行其夜,ww其麦”(《卫风・戴驰》)。到了春秋,小麦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如《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左传・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可见麦、禾(粟)已成为主粮。正如董仲舒所说的:“《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汉书・食货志》)不过,在石磨发明之前,人们只是将麦粒煮成麦饭,不易消化,只有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石磨的发明和普及,小麦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其种植也才能够大面积推广。
菽即大豆,大约在商周时期从东北传入中原地区。《管子・戎》说:“(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诗经》中多次提到菽。当时是将豆子煮成豆饭,将豆苗叶子煮成菜羹而已,如《战国策》所说的“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只有石磨推广以后,才能将它磨成豆粉和豆浆便于食用,所以战国之后就得到很快发展。山西侯马就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大豆,是极为难得的实物标本(《植物杂志》1977年4期)。
稻原产于长江流域,但在史前就传入黄淮流域,《诗经》中也常提到稻,如“黍稷稻梁”、“有稻有禾巨”、“十月获稻”等等,《小雅・白华》还提到“氵彪池北流,浸彼稻田”,说明陕西一代也早有水稻种植。《周礼・职方氏》除了记载扬州、荆州“其谷宜稻”外,还提到青州、幽州、兖州、豫州、徐州等地亦兼宜稻。可见春秋时期的水稻种植在黄河流域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北方缺水,种稻的面积不可能很大,因此直到战国时期,“食乎稻,衣乎锦”仍然是王公贵族们的生活写照。
大麻为雌雄异株植物,雄株纤维细柔,可作为纺织原料。雌株称为苴,籽实可以食用,古代也被列入五谷之中。如郑玄在注《周礼》“五谷”是就说是“麻黍稷麦豆”,王逸注《楚辞》“五谷”时也说“稻稷麦豆麻”。《诗经》中虽然有7处提到麻,但大多是指作为纤维作物的雄麻。因此,麻籽在春秋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很大。
总的来看,春秋时期的粮食结构是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黄河流域以黍稷和粟为主,麦、菽其次。从全局来说,当时***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人口也最多,因此粮食结构是以旱作谷物为主,水稻为次。旱谷中又以粟、麦为主。
(二)经济作物
春秋时期的经济作物主要有麻、苎、葛、棉等纤维作物和蓼蓝等染料作物。
麻江西贵溪崖墓中出土几块大麻布,最大的一块残长110厘米,宽12-26厘米,时代为春秋战国。联系到《诗经》中有“丘中有麻”、“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等诗句,可知当时确实是种植大麻作为纺织原料的。
苎苎为雌雄同株的草本作物,一年可收获二三次,各地多有实物出土,如陕西扶风杨家堡发现西周时期的苎麻布,安徽舒城凤凰咀春秋中期墓中出土了苎麻布残迹(分粘在铜器表面)。湖南长沙浏城桥1号墓发现苎麻鞋底残片,江西贵溪崖墓也出土不同颜色的苎麻布。江苏六合和仁东周墓也发现苎麻纤维。《诗经・东门之池》也有“可以沤纟宁”的诗句,纟宁即是苎麻,可见是当时很重要的纤维作物。
葛葛本是野生豆科纤维作物,早在史前就被人们利用。《诗经》中也多次提到葛,如“葛屦五两”、“纠纠葛屦”、“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说明在春秋时期也被人们栽培了。
棉棉花古代叫吉贝、白叠。福建武夷山船棺中曾发现一片棉布,时代距今3000年前后。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块棉布。估计到春秋时期,南方的一些地区也会继续种植棉花的。
蓼蓝蓝是古代种植最多的染料作物,其叶可制作蓝色染料,即靛青,叶子形似蓼,故又称蓼蓝。《诗经》有“终朝采蓝,不盈一衤詹。”《礼记・月令》也记载“仲夏令民勿刈蓝以染。”因为蓝蓼的成熟期在七至九月,五六月(仲夏)间割取明显太早,故制止百姓割取。《周礼・司徒》中就有“掌染草”一职,“掌春秋敛染草之物。”虽未明言何物,但既以“染草”总称之,其草当不止一种,蓼蓝之外,应还有多种颜色的染草(如今之茜草、紫草之类),可见当时染草作物的种植也颇为发达。
此外,经济作物中还应该包括桑树栽培,因为当时的丝织业相当发达,养蚕业兴盛,自然需要大量的桑叶来喂养。《诗经》中涉及蚕桑的地方有秦、豳、魏、唐、郑、卫、曹、鲁等地,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诗经・豳风・七月》中的诗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则是直接描写妇女们在春天的桑园中采桑的情形。所以,桑树也是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
(三)家畜家禽
春秋时期,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马牛羊鸡犬猪等六畜在这一时期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六畜开始都是作为食用的(其次才是利用其羽、毛、皮、革、齿、牙、骨、角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不过从商代开始,马、牛等大牲畜已开始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使用,所谓王亥作服牛、相土作乘马的传说可作为旁证。殷墟也出土很多车马坑,除很少数为一车四马外,大多数都为一车二马,大部分为乘车,小部分为战车。表明马已开始成为六畜之首了。
马《诗经》中有很多描写牧马、养马的诗句,反映西周春秋时期养马业的兴盛。《周礼・夏官・司马》中有“校人”一职,“掌王马之***”,“辨六马之属”,对养马业非常重视。特别是春秋以后,盛行车战和骑兵,马已成为***事上的动力,它在六畜中的地位就更显突出了。各地的春秋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中也时常有马的遗骸出土,如山西省侯马市呈王路、太原市金胜村、陕西省凤翔县西沟道和大辛村、宁夏固原县彭堡、山东省淄博市齐故城、甘肃省永昌县蛤蟆墩等都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马骨架,有的数量还很大,如淄博市齐故城一次就出土了83匹马骨架,反映了春秋时期养马业的兴盛。
牛《诗经・小雅・无羊》描写西周时期的养牛情况:“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牛享。”《周礼・地官・司徒》中有“牛人”一职,“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令。”其中记载了牛的各种用途,有“享牛”、“求牛”、“积膳之牛”、“膳羞之牛”、“犒牛”、“奠牛”以及“兵车之牛”,也反映社会对牛的需要量很大,春秋时期,牛开始用来拉犁耕田,《国语・晋语九》记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牛耕的推广,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了牛在六畜中的地位,养牛业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繁荣局面。山西侯马,陕西凤翔八旗屯和大辛村、雍城,内蒙古宁城南山根等春秋墓葬遗址中都出土过牛骨。特别是山西浑源出土春秋铜牛尊,其牛鼻上穿有一环,这与《庄子・秋水》中“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的记载相印证,说明春秋时期发明了穿牛鼻子技术,这是驾驭耕牛技术的一大进步,牛耕在春秋时期推广开来不是偶然的。
羊《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一次牧羊有三百只,反映当时牧羊业的规模不小。《周礼・夏官・司马》中有“羊人”一职,专“掌羊牲”,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饲养羊群。陕西凤翔雍城、大辛村,甘肃永昌蛤蟆墩,宁夏固原彭堡等地春秋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有许多羊骨。
猪猪是杂食动物,它和羊都是主要的肉食对象。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因此猪在春秋时期被人们普遍饲养。在考古发现中,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宁城南山根、凉县窑子,陕西凤翔大辛庄和八旗屯,吉林西团山等地都出土猪骨或幼猪骨架。
狗《礼记・少仪》记载狗在当时有三种用途:“一曰守犬,守御田宅舍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用也。”《周礼・秋官・司寇》专设“犬人”一职,专门掌犬牲供祭祀,并主相犬和牵犬。社会上也出现专业屠狗的行业,如春秋时期的朱亥就是历史上以屠狗卖肉出身的历史名人。春秋战国时期经常“犬彘”、“狗彘”或“鸡豚狗彘”并提,都表明狗也是当时的重要肉食对象之一。陕西凤翔西道沟、八旗屯,山西侯马呈王路,河南郑韩故城,北京延庆***都山等地都出土过春秋时期的狗骨。
鸡、鸭、鹅《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的诗句。《周礼・春官・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专门负责掌管祭祀和报晓。鸡是唯一能够身列“六畜”之中的家禽,可见其在饲养业中的重要地位。
甲骨文中没有鸭、鹅等字,但河南省辉县琉璃阁殷墓中已有铜鸭出土,安阳市小屯商墓中出土过玉鸭和石鸭,可见商代确已饲养家鸭。西周青铜器中也常有鸭形尊出土,反映当时鸭的饲养已较普遍。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中也出现3件玉鹅。山东省济阳县刘台子出土过西周玉鹅。说明鹅鸭在商代已经驯养成功。鸭是从野鸭驯化来的,鹅是从野雁驯化来的。在先秦古籍中,鸭称作骛、家凫或舒凫(见《尔雅・释鸟》、《左传》等),鹅称作舒雁。《尔雅・释鸟》:“野曰雁,家曰鹅。”鹅字首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公子与华氏战于赭丘,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吴地志》载:“吴王筑城以养鸭,周围数十里。”反映春秋时期江南水乡养鸭业已有很大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铁农具和牛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铁农具春秋时期在金属农具方面的突出成就是铁制农具的发明和使用。中国的冶铁业至迟可以上溯到西周末期,虽然开始时其质量还不能与青铜媲美,无法制作精良的兵器,但人们已经尝试用铁来制造工具和农具。《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钅且、夷、斤、属斤,试诸壤土。”许多学者认为“恶金”指的就是铁,《管子・海王》亦记载管仲的话:“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可见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考古材料也证明春秋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甘肃省永昌县三角城出土铁锸1件,陕西省凤翔县雍城秦国贵族墓出土铁贫嗉,凤翔县纸坊乡马家庄出土铁锸1件,山西省侯马市北西庄出土残铁犁铧1件,河南省扶沟县西南隅古城出土铁辏奔,湖南省长沙市识字岭出土铁锸1件,湖南省长沙市一期楚墓出土铁铲1件,长沙市丝茅冲出土铁口锄1件,湖北省大冶县铜绿山铜矿出土铁锄1件。此外,河南省洛阳市水泥厂出土过1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疲湖北省宜昌市白庙子出土过1件东周时期的铁锸。湖北省宜城县郭家岗出土春秋铁锸4件,湖北省宜昌市上磨齿也出土春秋铁锸多件。以此推测,铁农具的历史可能上溯至西周晚期,到春秋已有所发展。虽然铁农具要到战国以后才得到广泛使用,但从西周晚期至春秋却是铁农具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关键时期,其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牛耕春秋时期在农具方面另一个突出成就是牛耕的出现。牛耕起源于何时,历来意见不一,主要有起源于商周、春秋、战国、西汉四种不同看法。后二者显然太晚,前者又缺乏确凿的证据,尽管有零星的商周石犁或铜犁出土,但均未能说明一定是使用牛来牵引。《周礼・牛人》记载了牛的各种用途,有“享牛”、“求牛”、“积膳之牛”、“膳羞之牛”、“犒牛”、“奠牛”以及“兵车之牛”,唯独没有谈到耕地之牛,这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在国家和大奴隶主的田地里是不用牛耕田的。出土的一些犁铧宽度只有13-15厘米(战国的铁犁宽度一般都在20厘米以上),估计是用人力牵引,无须用牛作动力。当时的牛主要用来拉车和充当“宗庙之牺”。在牛马的价格远远超过奴隶的情况下,奴隶主是宁可使用奴隶拉犁而不会用牛来代替奴隶。大约到了西周晚期和春秋之际,随着奴隶制的衰败,井田制的崩溃,私田的大量开垦,社会上迫切需要一种效率更高的耕地工具,这时候牛耕才应运而生。春秋时期的文献已有初步的反映,如《国语・晋语・昭公》:“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马辛且角,随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犁牛”学者多解释为耕犁之牛。此外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的弟子中有“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取名和字都将耕和牛联系在一起,说明当时用牛来耕田已是较为普遍的事情,因而也反证牛耕的发明很有可能要早到春秋之前。和铁农具一样,牛耕的普及是在战国中期以后,但牛耕的发明和推广却是我国农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首次将牲畜动力引进农业生产领域,克服了人类自身体力的局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向前发展。可以说,牛耕和铁农具为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物质基础,成为封建生产关系诞生的催化剂,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农具配套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原始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因而农具也有所改进,种类增加,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晚期还出现了铁农具)。整地农具有耒、耜、堋⒉、锸、锄、辍⒗绲龋中耕农具有钱、频龋收获农具有钅至、艾、镰等,加工农具为磨盘、杵臼等。《管子・轻重乙》:“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钅至,然后成为农。”我国传统农业大田生产中所使用的农具种类已基本齐备,可以满足当时生产技术的要求。
耒耜是当时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显然,耒耜是两种***使用的整地农具。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踏脚,入土容易。再后木耒由单尖变为双尖,成为双齿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在山东省海阳县嘴子前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木耒、湖北大冶铜录山发现木锹(也就是木耜)实物。《诗经》中经常提到的农具就是耒耜,如“以我覃耜,亻叔载南亩。”“有略其耜,亻叔载南亩。”“dd良耜,亻叔载南亩。”等等。
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别。各地出土的商周石铲、骨铲和铜铲,都是考古学家们根据其形状类似现代的铁铲而套用的,实际上其中一些较大型的铲都应该是耜。现在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形的称为铲,而将器身较狭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由于这类器物出土较多,且多以铲的名字出现在各种考古发掘报告中,因此单独将它列为专项。安徽省贵池县、舒城县九里墩、湖南省湘乡县、祁东县小米山、江苏省六合县等地都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铜铲。陕西省凤翔县西村和河北省邯郸市赵王陵及河北省江陵县纪南城还出土了几件铁铲,这是目前所知的几件最早的铁农具。
苁且恢炙橥恋墓ぞ撸《说文》:“埽摩田器也。”实际上就是敲碎土块的木榔头,用耒耜翻耕农田之后,需用芙田中的土块敲碎,才便于播种。春秋的文献经常提到埽骸苞芏不辍。”(《论语・微子》)“及耕,深耕而疾苤。”(《国语・齐语》)“深耕均种疾堋!保ā豆茏印ば】铩罚茉谡饫锒甲魑动词,其所使用的工具也叫堋!痘茨献印ゃ崧垩怠纷:“埽木豕块椎也。”可知茉诠糯也叫做椎。说明椎(埽┮殉晌农夫的必备的农具之一。芪木质农具,很难保存下来,至今尚未见有商周春秋时期的木艹鐾粒不明其具体形状。但是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的壁画“播种***”中已有持木芩橥恋某∶妫其形状即与木榔头相似。推测商周时期木艿木咛逍巫从τ氪讼嗳ゲ辉丁
锸是直插式挖土工具。最早的锸是木锸,与木耜差不多。在木耜的刃端加上金属套刃可减少磨损和增强挖土功能。锸在古作h,东汉的《释名》解释:“h,插也,插地起土也。”《韩非子・五蠹》说夏禹“身执耒h,以为民先。”耒h即耒耜。夏禹用它挖掘沟洫,可见它是重要的挖土工具。目前出土的商周铜锸都是金属套刃部分,主要有长方形和凹字形两种。江苏省丹徒县丁岗和苏州葑门等地出土的春秋铜锸,其形状则为尖弧形和半圆形。湖北省宜城县郭家岗和宜昌县上磨齿还发现几件春秋铁锸,是目前所见的时代较早的铁农具之一。
锄与甓际呛犴绞酵谕凉ぞ撸其装柄方法与铲、锸明显不同,柄向与刃向垂直,使用时都是向下掘地向后翻土。大型的锄可用于掘土,小型的锄则是用于中耕除草。锄的挖土部件较宽,甑耐谕敛考则狭长,上端都有銎,可安装横柄。晔巧罹蛲恋氐牡昧工具,多用于开垦荒地或深挖沟洫。《国语・齐语》:“恶金以铸钅且、夷、斤、属斤,试诸壤土。”钅且即锄,属斤即辍!端滴慕庾帧罚骸包辏大锄也。”目前各地出土的青铜杲隙啵其形制有直銎式和横銎式两种。前者的装柄方法是在甑亩ゲ况瓶诓迦氤し叫文究椋在木块上横凿一孔以装木柄,或直接安装树叉形的弯曲木柄。后者则是銎口横穿晏宓纳戏剑直接横装木柄,加塞木楔,更加紧固牢靠,使用时不易脱落,其晖凉πЦ高。不过各地出土的一些铜曛校有相当部分是用于建筑工程开挖土方,并非都是在农田中使用的农具。
犁是用动力牵引的耕地工具,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农具。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在中原和江南都已出现一种原始的石犁,是用石板打制成三角形的犁铧,上面凿钻圆孔,可装在木柄上使用,用人力牵引。商周以至春秋时期都还在使用石犁,南北各地都有实物出土。如江苏吴县消夏湾就出土过春秋石犁。大约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青铜犁铧。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了2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犁铧,证实了商代确已出现犁耕。只是因犁铧较小,不像是用牛做动力,可能还是用人力牵引。即使如此,铜犁的形制与扁平的石犁完全不同,是个突变,具有创新意义,它的出现为以后铁犁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在我国农耕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钱是中耕农具。《诗经・周颂・臣工》:“命我众人,拍饲疲奄观钅至艾。”《诗经・周颂・良耜》:“其扑拐裕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萍仁寝冻野草荼蓼的中耕农具,钱与仆类,亦当是中耕农具无疑。《庄子・杂篇・外物》:“春雨时日,草木怒生,铫钅辱於是乎始修。”可知铫钅辱为锄草工具。《说文解字》:“钱,铫也,古农器。”钱既与铫同,当然也是锄草农具。《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君将戴笠衣褐,执铫钅辱以蹲行畎亩之中。”既然是“蹲行畎亩之中”锄草的工具,其形制必然短小轻巧,和站立用双手执握翻土的耜、铲、锸等整地农具应该有所不同,应是单手执柄贴地平铲。因此各地出土的一些刃宽在五六厘米以内的小铲就是中耕锄草的钱。这种小铲至今在西北地区的农村中还在使用,当地的农民就是手执小铲蹲行在麦田里锄草松土。
《诗经》既然钱撇⑻幔票赜肭有所区别。《释名》:“疲迫也,迫地去草也。”“埔喑类。”《广雅》也说:“疲锄也。”说明剖呛统相类似的锄草农具。埔簿褪窍惹匚南字芯常提到的“耨”。汉代的《释名・释用器》就指出:“耨似锄,妪薅禾也。”耨既作动词,也作名词,是种锄草工具,因是金属制成,故也写作钅辱。上述《晏子春秋》提到“执铫钅辱以蹲行畎亩之中。”铫既然是钱,钅辱也就是啤!豆茏印そ藏》:“推引铫钅辱,以当剑戟。”说明使用铫的方法是推,使用钅辱的方法是引,一个向外推,一个向内拉,证明钅辱的使用方法与锄相同。据《吕氏春秋・任地》记载:“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耨柄只有一尺长,可见也是单手执柄在田间锄草的小型工具。正适合“妪薅禾”的要求。又据《淮南子・汜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注云:蜃,大蛤。远古人们是用大蚌壳来锄草,后来的耨(钅辱)凭褪欠抡瞻隹堑男巫蠢粗圃斓模宽度与“其耨六寸”的记载相符,与锄的形状也相同。
《诗经》:提到“奄观钅至艾。”钅至就是考古发掘报告中的石刀、陶刀、蚌刀。艾就是镰刀。都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收获农具。钅至是古代割取谷穗的收获农具。《小尔雅・广物》:“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钅至。”《说文解字》:“钅至,获禾短镰也。”《释名・释用器》:“钅至,获禾铁也。钅至钅至,断禾穗声也。”钅至是从原始农业收获工具石刀、蚌刀发展而来的,因此早期的钅至就保留石刀、蚌刀的形态。钅至是春秋以后才开始在江南流行,安徽省贵池县和江苏省苏州市、句容县等地都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铜钅至。贵池和句容出土的铜钅至呈腰子形蚌壳状,刃部铸有斜纹锯齿,更为锋利,可明显看出是按蚌刀仿制的,也是蚌刀向镰刀演变过程中的过渡形态,对镰刀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参考价值。
艾是收获农具,也可作为动词使用:“一年不艾而百姓饥。”(《谷梁传・庄公廿八年》)。艾与刈通,《国语・齐语》:“挟其***、刈、耨、啤!蔽ふ炎:“刈,镰也。”《方言》:“刈钩,……自关而西或谓之钩,或谓之镰。”《急救篇》:“钩即镰也,形曲如钩,因以名云,亦谓之锲。”《说文解字》:“锲,镰也。”“镰,锲也。”由此可知艾就是镰刀。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出土一些春秋铜镰,经常是一面铸有篦齿纹,至刃部成为镰齿(故亦有称之为锯镰),可省去磨砺之工,比起商周的铜镰是个进步。在一些商周遗址中,经常是既出石刀、蚌刀,又出石镰、蚌镰。既然后者比前者先进,为何不将之淘汰掉呢?这一现象在新石器时代也同样存在,如裴李岗、磁山文化的石镰已制作得相当精致,但又出土很多石刀和蚌刀,以致有人认为这些石镰可能不是收获农具。依笔者之见,这可能和它们的各自功能不同有关。商周之际,收获庄稼往往是只摘取谷穗(即所谓“截颖”、“断禾穗”也),而将禾秸留在田间,等需要利用禾秸时再去割取,过去海南岛黎族在收割稻穗时还是如此。前者使用的工具就是钅至(刀),后者使用使用的工具就是艾(镰),所以两者并行不悖。因此上引《管子・轻重乙》在指出“一农之事”所必须具备的农具中既提到镰,又提到钅至,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江南地区还使用一种形制奇特的青铜农具,有呈V字形,有呈菱形,有不带銎,有带銎的,两侧一面铸有类似锯镰的篦齿纹,至两侧刃部成为锯齿。主要出土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吴越地区,因不见于文献记载,亦无其它考古材料可资比较,暂按其功能与锯镰相近,推测其使用方法,姑且称之为“推镰”。有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文章将这种农具称为“V形铧”,认为是整地农具。或者称为“铜耨”,划归中耕农具。称铧显系错误,现已很少有人赞同。但认为是耨者还大有人在。其实耨是北方旱田的中耕农具,但北方至今没出过一件这种器物,目前出土者都是在长江下游的安徽南部和江苏南部以及浙江等地,显然是在水田生产中使用的农具,而不是北方旱田中使用的耨。《释名》曾说:“耨,似锄,妪薅禾也。”历代农书都认为耨似锄。王祯《农书》和徐光启的《农***全书》所绘的耨***都与锄相似。而“推镰”的形状却与锄毫无相同之处,显然不是耨。《吕氏春秋》说耨的尺寸是“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当时的一尺合今23厘米。六寸则只有13.8厘米。而出土的“推镰”的宽度多数在15厘米以上,有的甚至宽达20厘米,远远大于当时的六寸。这样大的器物如果要装柄的话,其柄也绝非只有一尺长(23厘米)。可见“推镰”并不是《吕氏春秋》所说的耨。《汉书・食货志》:“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阝贵其土以附苗根。”说明耨是用来在陇间锄草的,这是当时北方旱田采用垄作法,实行条播,人们才能在陇间进行锄草、松土等中耕技术。《吕氏春秋・任地》就是在谈到“上田弃亩,下田弃田川,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之后才指出“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但是南方水田种稻是到了汉代才发明育秧移栽技术,春秋时期的江南地区种稻不是实行垄作制,而是采用撒播方法,田间根本没有株行距,人是无法下田耘禾的。既然如此,就不可能有耨这种工具的存在。可见将“推镰”解释为耨是没有根据的。根据对实物的观察,大多数的“推镰”的一面都铸有篦齿纹直至刃边形成锯齿,既有锯齿,其功能主要是割取,其工作对象必然要具有一定硬度才能进行割取。可是用耨锄陇间小草(《汉书》说的是“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此时的陇草与苗俱生,当是小草无疑),根本无须使用带锯齿的工具,柔软的小草是无法割取的,只能锄之。因此当时的耨必是没有锯齿的小锄,而非“推镰”之类带有锯齿的工具。此外,江南出土的一些“V字形推镰”中,带篦齿纹两翼形成非常尖锐的夹角,这种锐角也不适合用来锄草松土,所以它不是中耕农具的耨,而是属于收割农具一类。由于有些“推镰”中部带有长条形的銎,可以推论其装柄的方法是将木柄直接差入銎中,使用时双手握柄向前推割,犹如后代的推镰,故暂取此名。那么,“推镰”作何用处呢?我们认为,春秋时期收获稻谷是用石钅至、蚌钅至或铜钅至割取稻穗,而将稻秆留在田里,等需要时再来割取。此时一般是用镰刀。但因撒播的稻田中秸秆杂乱无章,用镰刀割取相当费力,如果使用这种“推镰”,人可站着双手持“推镰”奋力向前推割,那锋利的锐角窜入秸秆下部,两翼的锯齿就可将两旁的稻秆切割下来,比起低头弯腰持镰收割当要轻快得多。可以说,这是当时劳动人民在收割农具方面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创造。汉代以后,由于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稻田中已有株行距,加上铁镰的广泛使用,水稻可以连秆收割,“推镰”也就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推镰”只在春秋战国期间使用,未见有汉代以后的“推镰”出土。
春秋时期的脱粒、加工农具主要是连枷和杵臼。
最原始的脱粒方法是用手捋取禾穗上的谷粒,或者用手搓磨谷穗使之脱粒,也有可能是用手抓握禾穗摔打,使之掉粒。稍后,人们使用木棍、竹棍敲打谷穗使之脱粒。这种木棍和竹棍就是最早的脱粒农具。这种打谷棍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了连枷。早期的连枷是在长木棍的一端系上一根短木棍,利用短木棍的回转连续扑打谷穗使之脱粒。因连枷系竹木所制,难以保留到后代,故未见有实物出土,夏商西周有否使用连枷尚难以确定,但至迟到春秋时期,连枷已见于文献。《国语・齐语》:“今农夫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耒加芟,及寒,击藁除田,以待时耕。”韦昭注:“耒加,木弗也,所以击禾也。”《说文解字》:“木弗,击禾连枷也。”《释名・释用器》:“耒加,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可见连枷在春秋时期已经广泛使用,推测很可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发明,只是未见于文献而已。
原始农业中的加工农具主要是石磨盘和杵臼。但是至今在中原地区极少发现商周的石磨盘,可能当时已不大使用。商周时期主要是使用杵臼来加工谷物,因而各地出土的石臼、陶臼不少,如山西、辽宁、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等地都发现夏商西周时期的石杵或石臼。同时还可能继续在使用目前很难发现的木杵和地臼(如《周易・系辞下》所说的“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甲骨文和金文的“午”字作都是木杵的象形。甲骨文和金文的“舂”字都是双手执杵在臼中舂谷之状,甲骨文和金文的“秦”字也是作双手执杵舂禾谷之状。台湾少数民族曾“以大木为臼,直木为杵,带穗舂,令脱粟。”(清・居鲁:《番社采风***考》)看来商周之际既然收获时只割取禾穗,在加工时也应该是“带穗舂”的。
总之,春秋时期的农业已经摆脱了原始农业那种刀耕火种的粗放状态,建立起较均衡的农牧业生产结构,田间生产技术有较明显的进步,突出表现在一整套农业工具的齐备,能够满足大田作业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更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重大成就。它为战国时期我国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真正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