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工作计划第1篇
1水利施工中常见混凝土质量问题
混凝土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的材料,使用种类繁多,也需要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和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根据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性特点和所处工作环境的不同,常见质量问题主要有裂缝、冻胀、冲磨空蚀、碳化等。由于工程自身因素和工作条件的差异,这几类质量问题对混凝土的危害程度也互不相同。
1.1裂缝
裂缝是混凝土建筑物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是材料的不连续现象,属于物理性质量问题,是混凝土耐久性的首要影响因素。裂缝的出现,多数在施工期就存在,有的虽然在施工期以后,也多在运行初期5~10年以内产生,不是由于运行期长,工程老化,而是早期的问题。裂缝的存在直接导致混凝土抗拉性能的降低,还会引导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造成钢筋锈蚀,甚至破坏混凝土结构。
1.2冻胀
一般认为,在温度正负交替过程中,混凝土微孔中的水成为结冰或过冷的水,体积膨胀产生冻胀压力,过冷的水迁移产生渗透压力,当两者的附加作用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遭受破坏,所以冻胀破坏是一种物理性破坏。
1.3冲磨及空蚀
冲磨主要是水流中的泥沙作用,我国河流多泥沙,与高速水流一起运动时磨蚀直接接触或临近的混凝土。空蚀是泄水建筑物工作中水流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混凝土局部受到不规则的挤压变形而产生的破坏。因此,冲磨和空蚀都属于物理性质量问题。1.4碳化混凝土的碳化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透过混凝土中未完全充水的粗毛细孔,扩散到混凝土内部充水的毛细孔中,与其中的空隙液所溶解的氢氧化钙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碳酸盐或其他物质,使混凝土孔溶液的PH值小于10,钢筋的钝化膜被破坏,钢筋发生锈蚀。
2水利施工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2.1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混凝土施工中,要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计划目标作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2.2在实际工作中,每种计划的制定都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否则不仅会影响整个计划体系的运作,也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发展。例如在直接生产施工中施工作业计划如果存在不合理现象,会使施工中各工序先后次序安排不明确,工作面进度层次不清晰,造成相互影响、相互干扰。
2.3避免计划安排不合理现象的发生。首先,要有计划意识,各项工作要依据目标的实现详细制定出有关措施,并积极创造条件去实现,在保证总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对各施工部位进行工序倒挂,层层分解,制定各施工工序周计划、日计划。其次,计划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实际情况,不可为了盲目赶工期,制定的目标无法实现。再次,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突发的新情况。最后,计划一经制定,就要去贯彻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总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好控制工作,以适应情况的变化,保持计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科学的质检指标体系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实现。每种计划都是以指标来表现其具体内容和量的标准,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计划目标作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3.2加强施工技术的规范化管理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交底不彻底,质量检验不标准,技术开发不积极等问题技术交底不彻底使施工人员对施工仓号的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了解不清,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无从下手,导致施工环节重复,甚至发生重大事故。质量检验不标准,无规范可循的话,对质量就会得过且过,最终造成质量事故。技术管理中技术开发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一味因循守旧,紧抱旧技术不放,这种保守主义观念影响技术的发展难以提高技术水平。
3.3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全面质量控制中,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工程项目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质量控制不严格,使质量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大坝混凝土浇筑和相关的工程设施,从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行,质量是一项贯穿始终的要求。从质量控制的总体而言,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有技术原因,绝大多数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施工质量控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质量问题工作计划第2篇
1水利施工中常见混凝土质量问题
混凝土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的材料,使用种类繁多,也需要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和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根据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性特点和所处工作环境的不同,常见质量问题主要有裂缝、冻胀、冲磨空蚀、碳化等。由于工程自身因素和工作条件的差异,这几类质量问题对混凝土的危害程度也互不相同。
1.1裂缝
裂缝是混凝土建筑物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是材料的不连续现象,属于物理性质量问题,是混凝土耐久性的首要影响因素。裂缝的出现,多数在施工期就存在,有的虽然在施工期以后,也多在运行初期5~10年以内产生,不是由于运行期长,工程老化,而是早期的问题。裂缝的存在直接导致混凝土抗拉性能的降低,还会引导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造成钢筋锈蚀,甚至破坏混凝土结构。
1.2冻胀
一般认为,在温度正负交替过程中,混凝土微孔中的水成为结冰或过冷的水,体积膨胀产生冻胀压力,过冷的水迁移产生渗透压力,当两者的附加作用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遭受破坏,所以冻胀破坏是一种物理性破坏。
1.3冲磨及空蚀
冲磨主要是水流中的泥沙作用,我国河流多泥沙,与高速水流一起运动时磨蚀直接接触或临近的混凝土。空蚀是泄水建筑物工作中水流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混凝土局部受到不规则的挤压变形而产生的破坏。因此,冲磨和空蚀都属于物理性质量问题。1.4碳化混凝土的碳化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透过混凝土中未完全充水的粗毛细孔,扩散到混凝土内部充水的毛细孔中,与其中的空隙液所溶解的氢氧化钙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碳酸盐或其他物质,使混凝土孔溶液的PH值小于10,钢筋的钝化膜被破坏,钢筋发生锈蚀。
2水利施工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2.1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混凝土施工中,要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计划目标作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2.2在实际工作中,每种计划的制定都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否则不仅会影响整个计划体系的运作,也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发展。例如在直接生产施工中施工作业计划如果存在不合理现象,会使施工中各工序先后次序安排不明确,工作面进度层次不清晰,造成相互影响、相互干扰。
2.3避免计划安排不合理现象的发生。首先,要有计划意识,各项工作要依据目标的实现详细制定出有关措施,并积极创造条件去实现,在保证总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对各施工部位进行工序倒挂,层层分解,制定各施工工序周计划、日计划。其次,计划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实际情况,不可为了盲目赶工期,制定的目标无法实现。再次,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突发的新情况。最后,计划一经制定,就要去贯彻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总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好控制工作,以适应情况的变化,保持计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科学的质检指标体系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实现。每种计划都是以指标来表现其具体内容和量的标准,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计划目标作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3.2加强施工技术的规范化管理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交底不彻底,质量检验不标准,技术开发不积极等问题技术交底不彻底使施工人员对施工仓号的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了解不清,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无从下手,导致施工环节重复,甚至发生重大事故。质量检验不标准,无规范可循的话,对质量就会得过且过,最终造成质量事故。技术管理中技术开发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一味因循守旧,紧抱旧技术不放,这种保守主义观念影响技术的发展难以提高技术水平。
3.3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全面质量控制中,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工程项目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质量控制不严格,使质量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大坝混凝土浇筑和相关的工程设施,从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行,质量是一项贯穿始终的要求。从质量控制的总体而言,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有技术原因,绝大多数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施工质量控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质量问题工作计划第3篇
1水利施工中常见混凝土质量问题
混凝土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的材料,使用种类繁多,也需要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和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根据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性特点和所处工作环境的不同,常见质量问题主要有裂缝、冻胀、冲磨空蚀、碳化等。由于工程自身因素和工作条件的差异,这几类质量问题对混凝土的危害程度也互不相同。
1.1裂缝
裂缝是混凝土建筑物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是材料的不连续现象,属于物理性质量问题,是混凝土耐久性的首要影响因素。裂缝的出现,多数在施工期就存在,有的虽然在施工期以后,也多在运行初期5~10年以内产生,不是由于运行期长,工程老化,而是早期的问题。裂缝的存在直接导致混凝土抗拉性能的降低,还会引导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造成钢筋锈蚀,甚至破坏混凝土结构。
1.2冻胀
一般认为,在温度正负交替过程中,混凝土微孔中的水成为结冰或过冷的水,体积膨胀产生冻胀压力,过冷的水迁移产生渗透压力,当两者的附加作用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遭受破坏,所以冻胀破坏是一种物理性破坏。
1.3冲磨及空蚀
冲磨主要是水流中的泥沙作用,我国河流多泥沙,与高速水流一起运动时磨蚀直接接触或临近的混凝土。空蚀是泄水建筑物工作中水流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混凝土局部受到不规则的挤压变形而产生的破坏。因此,冲磨和空蚀都属于物理性质量问题。
1.4碳化
混凝土的碳化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透过混凝土中未完全充水的粗毛细孔,扩散到混凝土内部充水的毛细孔中,与其中的空隙液所溶解的氢氧化钙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碳酸盐或其他物质,使混凝土孔溶液的PH值小于10,钢筋的钝化膜被破坏,钢筋发生锈蚀。
2水利施工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2.1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混凝土施工中,要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计划目标作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2.2在实际工作中,每种计划的制定都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否则不仅会影响整个计划体系的运作,也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发展。例如在直接生产施工中施工作业计划如果存在不合理现象,会使施工中各工序先后次序安排不明确,工作面进度层次不清晰,造成相互影响、相互干扰。
2.3避免计划安排不合理现象的发生。首先,要有计划意识,各项工作要依据目标的实现详细制定出有关措施,并积极创造条件去实现,在保证总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对各施工部位进行工序倒挂,层层分解,制定各施工工序周计划、日计划。其次,计划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实际情况,不可为了盲目赶工期,制定的目标无法实现。再次,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突发的新情况。最后,计划一经制定,就要去贯彻与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总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好控制工作,以适应情况的变化,保持计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科学的质检指标体系
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编制各类计划,以便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安排,各类计划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计划体系。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实现。每种计划都是以指标来表现其具体内容和量的标准,指标是一种预期的目标和水平,计划指标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组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加强计划管理就是对计划目标作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
3.2加强施工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交底不彻底,质量检验不标准,技术开发不积极等问题技术交底不彻底使施工人员对施工仓号的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了解不清,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无从下手,导致施工环节重复,甚至发生重大事故。质量检验不标准,无规范可循的话,对质量就会得过且过,最终造成质量事故。技术管理中技术开发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一味因循守旧,紧抱旧技术不放,这种保守主义观念影响技术的发展难以提高技术水平。
3.3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问题工作计划第4篇
研究所在机电伺服产品项目组的岗位设置、质量/检验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产品不合格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和措施。
1.岗位设置新特点项目组为了实现保交付、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岗位的设置体现了集成化特点,具体包括管理服务、技术支持和生产操作3类岗位。这样的设置可以基本保证产品批生产工作能够在项目组内部闭合完成,而具体岗位及人数则可根据生产任务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项目组具有计划调度、质量/检验、库房管理等人员,且实现了功能集成和充分授权,项目组长对批生产交付任务等各项工作负责,项目组成员对项目组长负责。
2.质量/检验管理新办法研究所将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授权给项目组,并以手续简化、过程追踪为原则,制定了批生产产品质量保证大纲。产品质量/检验管理新办法包括以下几点:质量处负责编制《中小功率机电伺服产品质量保证大纲指南》,检测中心负责编制《中小功率机电伺服产品检验要求》,项目组根据这2个文件制定产品质量/检验管理的具体措施;项目组负责对产品的质量/检验信息加以记录,并形成分析报告,每月向质量处和检测中心汇报;项目组对产品出厂前发生的质量问题、出厂后发生的非批次性质量问题有处理权限;产品出厂后发生的批次性质量问题需要上报质量处,由项目组和质量处共同处理;检测中心可对产品进行抽检验证,并根据生产情况决定抽检验证是否与过程检验合并在一起进行。为保证批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对于生产过程中每个技术、质量问题的处理,必须遵循“处理到位、举一反三”的工作思路,杜绝重复性问题的发生。
3.动态生产计划新模式中小功率机电伺服产品存在型号多、工种多、小批量交叉生产的特点,借鉴离散型生产、流水线型生产和混合型生产的计划模式,研究所提出了一种适合产品上述特点的动态生产计划新模式,如***1所示。计划/调度人员根据计划生产部下发的指令编制项目生产计划、周作业计划,并根据项目生产计划、周作业计划向库房管理人员出具产品配套明细表;计划/调度人员将正式的周作业计划下发给装配和调试人员执行,库房管理人员配合操作者执行生产计划。在有临时任务加入时,计划/调度人员需要对周作业计划进行适时调整,编制临时计划下发操作者执行;操作者及时反馈生产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计划/调度人员根据反映的问题对生产计划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实现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与此同时,在进行动态生产计划调整过程中应根据工种间工时平衡原则实现车间的动态调度,确保生产线进行滚动生产。
4.不合格品管理新措施在不合格品管理实践中,研究所建立了以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为核心的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种类及处理方法为以下几点:当出现系统产品不满足顾客任务书或技术协议规定的要求时,由质量/检验人员填写不合格品审理单,技术人员填写质疑单、超差单、技术通知单等,并按照现行流程进行办理;当出现单机或元件产品不满足技术规范或任务书规定的要求时,可由操作者、质量/检验人员等填写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技术人员根据该处理单编制技术通知单或外协产品真迹电报,签署完整后下发执行,并按照简化流程进行处理。按照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来解决不合格产品问题的具体流程为:操作者负责填写问题描述并上报质量/检验人员,由其负责通知技术人员处理故障产品或不合格品,技术人员再填写问题名称、问题定位、处理措施并举一反三,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批问题处理措施及相关单据填写的正确性,计划/调度人员负责落实产品问题的处理及填写处理结果,并将填写完整的处理单交给质量/检验人员归档,从而实现对故障产品或不合格品的闭环控制。项目组安排质量/检验人员每季度对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进行统计分类,组织技术人员和操作者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进而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
二、实践效果
质量问题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IT企业;项目质量管理;PDCA循环;应用
一、引言
近年来,IT行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人们对IT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使IT产品的质量满足人们的需求,IT企业在项目管理中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PDCA循环理论的引入与应用对于IT企业项目质量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质量管理理论已经在制造业的产品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而对于产品结构更加复杂的IT产品,PDCA循环理论同样适用。因此,们要对PDCA在IT企业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具体的应用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PDCA循环理论简介
PDCA循环理论是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其中P代表Plan,是计划的意思;D代表Do,是实施的意思;C代表Check,是检查的意思;A代表Action,是处理的意思。因此我们将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工作循环称之为PDCA循环,并将其运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在应用PDCA循环理论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在经历了一次PDCA循环后,产品中的大部分质量问题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保证产品质量。而对于一些未能解决或者新发现的质量问题,需要在进行一次PDCA循环来解决。所以,在应用PDCA循环理论时,每一次的PDCA循环都是产品质量的一次进步,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循环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IT产品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
在IT行业中,大多数的产品都属于无形的产品。与普通的制造工业产品一致,同样可以应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产品质量控制,以提高IT产品的质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IT产品的研发与实现过程建立产品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模型,将IT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划分为“P、D、C、A”4个阶段,分别代表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的PDCA循环。
1.第一阶段:计划阶段(P)
PDCA循环中的第一阶段为计划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制定PDCA循环想要完成的任务,并编制针对性的计划,本阶段的工作内容有以下4个步骤:(1)发现质量问题在对IT产品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分析解决质量问题的前提是发现质量问题,只有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才能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因此,我们必须对IT产品的状态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与探讨,从产品中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所以,这一步骤的主要任务是对实施PDCA循环前的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从中发现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于IT企业来讲,IT产品的质量问题大部分会存在于产品的研发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实现过程等环节。对于IT产品的质量检查,可以深入到用户处去做详尽的满意度调查,通过用户的反馈来发现产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2)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在完成发现质量问题步骤后,我们需要听取所有人对质量问题的看法,集思广益,对质量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出导致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进行这一步骤的工作时,必须保证分析工作的全面性,确保通过全面的分析发现所有质量问题的原因。一般情况下,能够导致IT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有组织管理、人员素质、过程管理、进度控制以及成本控制等。(3)主要原因的确定在完成分析质量问题原因步骤后,需要从发现的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因素,这个步骤需要我们对所有因素能够对产品产生的影响作出准确的判断,对所有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全面的评价,确定这些原在质量问题中的重要程度,通过对比找出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大的就是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确定的主要原因的准确性。(4)整改计划的制定在完成主要原因的确定后,要针对确定后的每一个主要原因制定详尽的整改计划,然后对所有整改计划进行探讨与选择,最后选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实施后整改成功率较高的计划,这些计划将在PDCA循环的第二个阶段实施。对于IT产品而言,为了提高整改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我们通常会使用“5W1H”的分析方法来确定质量问题整改计划。所谓“5W1H”分析方法,就是指在为质量问题制定整改计划时,首先需要确定5个因素,也就是5W,分别为:为什么制定整改计划(Why),向要实现的目的(What),执行计划的位置(Where),执行计划的人员(Who),计划完成的时间(When)。然后确定1H,也就是执行的方法(How)。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D)
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唯一步骤就是实施质量整改计划,以此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改善产品质量。在这一步骤中,制定好的质量改善计划必须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以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在对IT产品实施这一阶段时,还必须全面监控整改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并详细记录下IT产品质量在计划实施后出现的变化。做好这一阶段的重点就是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产品质量的整改工作,不要随便更改这些质量整改计划。
3.第三阶段:检查阶段(C)
在这一阶段,我们同样仅需要完成一个步骤,那就是检查。在完成这一步骤的过程中,我们要对第二阶段中实施的质量整改计划取得的结果进行检查,发挥出此阶段在整个循环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整改计划的完成效果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并发现还未彻底改善的质量问题,为PDCA循环中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指明方向。4.第四阶段:处理阶段(A)这一阶段是整个PDCA循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本阶段分为两个步骤,主要完成的任务是处理检查阶段遗留的问题,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第一,总结并强化成功经验,这一步骤需要对检查阶段获得的成功经验进行妥善的处理,首要任务是将所有获得的成功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将其升华而形成与其相应的业务标准,方便这些成功的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确定检查中遗留的问题并防止质量问题重复出现。这一步骤是PDCA循环中的最后一个步骤,在这个步骤中,我们必须对第三阶段产生失败的教训进行处理。首先,必须寻找到失败产生的原因,同时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失败的重复发生。其次,分析所有失败行为中的教训,在其中去除因偶然原因引发的失败。与此同时,还要鉴别这一PDCA循环中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发现此次循环中产生的新问题。最后,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移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
四、IT产品质量管理应用PDCA循环的注意事项
1.计划阶段的注意事项
在计划阶段中,要对IT产品的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确定产品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明确这些问题对IT产品的影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其中的主要原因,再根据主要原因制定整改计划。需要注意的是,IT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是由开发人员的操作导致的,因此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
2.实施阶段的注意事项
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应注意质量改善计划实施的有效性,严格按照计划的执行方案实施,明确每项整改措施应用在项目中的哪个环节,确定将所有整改措施在相应的环节执行,保证计划可以对IT产品的质量问题产生应有的效果。
3.检查阶段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这一阶段的工作时,要检查计划实施后对质量问题的结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排除其他因素对问题改善效果的影响,避免出现在无效改善措施的影响下,真正有效的改善措施的改善效果被忽略的情况。在排除干扰后,确定计划中的所有整改措施对于质量问题的改善效果,对于无效的改善措施必须及时发现。4.处理阶段的注意事项这一阶段需要注意,对于所有质量整改计划实施产生的结果,要准确的判断其成功过失败,将成功的经验作为宝贵的财富,将失败的教训作为以后工作中的主意事项。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本阶段完成后遗留的问题一定要移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避免因移交不利产生问题无法解决的现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IT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中,能够针对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整改计划,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改善这些问题,在经过一个或多个循环后,可以全面的解决这些质量问题,提高IT产品质量。
作者:武艳晴 单位: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关明.浅谈PDCA循环管理在企业研发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104.
质量问题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森林抚育;施工管理;PDCA循环
中***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22202
1 引言
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森林群落资源的质量[1]。森林抚育是幼林郁闭后到主伐利用前围绕培育目标所采取的营林措施的总称,目的是通过调整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木材质量和工艺价值,以发挥森林多种功能[2]。2009年底启动实施的中央财***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以下简称“森林抚育”)是国家公共财***支持生态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林业多功能需求的又一重大举措[3],其目的就是通过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森林碳汇、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由于森林类型、立地条件、施工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抚育方式、抚育技术、抚育目标和考核指标的多样化,导致了森林抚育施工质量管理的复杂性。如何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提高森林抚育作业质量,确保抚育任务的完成和抚育目标的实现,是当前基层林业项目实施单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PDCA循环是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4],将其应用于森林抚育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抚育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工效和施工质量,确保森林抚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2 PDCA循环综述
2.1 PDCA循环的原理
PDCA循环也叫戴明循环[5],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6]。PDCA循环理论最早运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7],其实质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质量和管理效益所进行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工作的循环过程[8],工作原理为产品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运转,且下一个循环基于上个循环的基础,从而使得产品质量得到逐步提高[7]。
2.2 PDCA循环的具体过程
(1)制定工作计划(P),即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考核指标;(2)执行计划(D),即项目参与人员和部门按计划要求开展工作;(3)检查(C),即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包括是否按计划实施,是否达到考核指标,计划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等;(4)处置(A),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置,包括提出处理措施,对计划进行调整等。PDCA循环就是基于此4个过程的不断循环,每一次循环都解决了上一循环中发现的问题,使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得到持续的提高。
3 PDCA循环在森林抚育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3.1 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PDCA循环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针对森林抚育项目的不同参与者制定计划、制度、考核指标和具体工作措施,以实现对森林抚育项目施工质量的控制。森林抚育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应以小班为管理单元,对照作业设计,根据每个小班的森林类型、立地条件、施工条件、抚育方式制定施工计划,明确业主和施工方的职责,提出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基层林业站、林场还要明确各小班的质量负责人、质量跟踪检查方案和检查内容、检查指标,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建质量检查组,制定抽查方案、检查办法、检查内容、检查指标。
3.2 执行阶段
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林业站、林场和县级质量检查组的人员进行培训,林业站对业主、施工人员和质量跟踪检查人员进行培训,林场对施工人员和质量跟踪检查人员进行培训,未经培训不得施工,培训完成后,业主和施工人员签订施工合同,明确双方责任,施工人员按施工计划进行施工。施工过程必须有记录文档。
3.3 检查阶段
开始施工后,质量跟踪检查人员应及时进行检查,对照施工计划和考核指标,检查业主和施工人员是否按计划施工,抚育方式是否符合作业设计要求,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施工计划要求,施工过程是否有文档记录等。检查阶段不仅要检查对照施工人员是否按照施工计划施工,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对施工计划进行评估,发现施工计划本身的问题。县级检查组要不定期抽查施工情况和质量跟踪检查人员的履职情况。检查过程必须有记录文档。
3.4 处置阶段
处置阶段主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施工问题进行处置,确保施工人员按计划施工;二是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将改进推行到下一个循环,使施工计划更符合提高管理效率和抚育质量的需要。对问题进行处理的方法、过程等必须有记录文档。
4 PDCA在森林抚育施工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原则
4.1 持续性原则
PDCA循环的关键在于持续性,只有一个循环接一个循环的持续进行,并把上一个循环的改进落实到下一个循环中,才能达到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由于林分状况十分复杂,导致抚育施工比较复杂,开始制定计划的时候不可能预见所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检查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通过PDCA循环来提升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
4.2 及时性原则
PDCA循环一经启动,每个循环之间不必有明显的分界,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施工的问题应在检查时现场解决,施工计划的问题一旦发现,立即改进,并将改进推行到下一个循环。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班检查完成就应该及时处理问题和改进该小班的计划,使该小班尽快进入下一个循环。
4.3 可控制性原则
制定计划和提出考核指标要详细分析小班的客观条件,计划的流程要有可控制性,考核指标要可度量或可明确描述。
5 结语
PDCA循环的4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循环和改进来获得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升。把PDCA循环应用于森林抚育项目施工管理,可以不断提升基层单位的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抚育任务的完成和抚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德平. 顶级群落恢复是中央财***补贴森林抚育的终极目标:以浙江省为例[J]. 防护林科技,2015(6): 98~100.
[2]肖卫平,胡浩然,刘晓勇,等. 江西省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成效及对策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 2014, 42(5): 45~49, 53.
[3]李宇昊. 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世界林业研究, 2013, 26(6): 59~63.
[4]吴书艺. PDCA循环中问题分析的误区及对策[J]. 铁路技术创新,2013(1): 61~62.
[5]姜 腾. 浅谈PDCA循环在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J]. 江西建材, 2016(2): 193~194.
[6]魏 勇,吴春波,李 斌. 基于PDCA循环的建筑制***课程教学质量改进[J]. 装备制造与教育, 2014(3): 94~96.
质量问题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原因;措施
1引言
公路工程不仅代表着城乡形象,更关乎国家未来的交通经济发展,而且由于其施工具有危险性,一旦管理工作出现疏忽,不但会使企业面临经济损失,更会使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只有加强重视,提升施工管理工作质量,才能确保公路工程的施工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2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管理部虽然制定了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质量管理工作中,由于该体系过于烦琐,个别施工队没有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流程进行质量检测,特别是其中的质量认证体系。如果工程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质量检测,就会增加质量检测时间,从而影响施工进度。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施工过程中采用简易的质量检测程序,使质量保障体系形同虚设,质检人员在进行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时,由于施工队伍自检验收合格后,缺少必要的质量保护措施,工程在等待验收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导致公路施工质量不合格。
2.2施工进度控制存在的问题
施工进度控制存在以下问题:(1)施工进度控制意识薄弱[1]。工程管理部门制定了科学的工程进度计划,各参建部门和施工队也制定了相应的分项施工计划,但公路工程部各处的分项计划虽然基本能按计划完成,但是各施工队的计划却没有完成。导致工期延迟的主要原因是施工队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施工,甚至是凭着“感觉”在施工,因此,使施工计划完全变成“纸上谈兵”,流于形式。(2)公路施工质量不合格引起的返工。在检查中发现,部分施工队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临时增加了施工人员,并要求工人三班轮作24h施工,部分工人因为没有受过培训,对一些施工要求不熟悉,导致部分完工的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需要返工,因此,不仅没有达到追赶施工进度的目的,反而增加了施工量和施工成本。
2.3施工成本存控制在的问题
施工成本存控制存在以下问题:(1)公路施工成本预算滞后。由于预算员做预算时,大多会以前两期的公路结算成本作为参考,没有精确的评估,因此,会导致预算中的材料和人工费用等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甚至与市场价格脱节,影响预算的准确度。(2)公路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人工费用超支,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施工组织设计与不合理人员设备24h运转,也是导致部分施工区段人员窝工、设备闲置问题的原因。
2.4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安全管理存在以下问题:(1)公路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不按规定穿戴安全保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服等;在施工过程中抽烟行为普遍,给施工带来了火灾安全隐患;不按照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导致施工事故频发;超时加班,为了追赶工期,很多施工队都进行夜间加班,由于他们在长时间的劳动下体力透支严重,容易造成人员安全事故。(2)公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安全标识损毁严重,一些工地虽然设置了安全提示标识,但标识磨损、破坏严重,导致标识不够清晰,起不到警示作用。安全保障设施不到位,很多工地都没有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公路施工场所也没有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
3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1)简化公路施工质量验收程序。如果根据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的程序,对公路施工进行质量验收,会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不利于公路工程的建设。因此,工程管理部应邀请施工队、技术科、试验科、测量科、质检科的同志,围绕公路施工质量验收程序进行研讨,成立公路施工现场检验科负责施工检验,并将公路施工的质量验收程序进行简化[2]。(2)强化公路施工监理的质量监督。作为公路施工监理,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中,要强化自身质量监督管理责任,如果在监督过程中发现施工存在质量问题,需要及时指出并要求施工人员立即整改,对于不按要求整改的施工人员应停止施工。
3.2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1)强化公路施工工期意识。要求公路工程必须有施工月计划,每个施工队必须有周计划,每个施工班组必须有施工日计划,并在执行工程进度计划时,用日计划确保周计划,用完周计划确保月计划,用完月计划确保年计划的方式,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进度的顺利完成。(2)科学组织公路施工。首先要提前做好施工计划,施工计划的内容应包括:施工顺序;机械设备的种类、数量以及运输方式和入场顺序;物资的种类、数量以及运输方式和储存方式;施工人员的数量、工种以及食宿解决办法,以及预计施工时间。其次,根据公路施工计划,组织人员进行施工,并做好物资消耗和施工量的统计工作。最后认真总结,并制定公路工程下一阶段的施工计划。
3.3加强工程成本管理
做公路施工成本预算时,不仅要以前期公路施工的决算为参考,还要充分做好市场行情的调研,必要时要对主要成本支出项做出价格趋势预判,以此提高公路成本预算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公路工程财务处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财务处需要经常与各部门联系,实时掌握各类物资的需求、消耗、库存、价格等情况的变化,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对工程投入资金进行预估,以为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另外,提高公路施工成本预算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大各施工队预算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尽快熟悉公路施工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做好日消耗统计表、公路施工量统计表等报表的填报工作,以提高公路施工成本预算精确度。
3.4加强工程安全管理
要加强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要对工程管理部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重点检查安全目标责任是否落实,要求每个参与施工建设的人员必须清楚自己该负责什么,同时要清楚与自己安全相关的事件负责人是谁。同时,定期对公路施工安全设施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与应急装备是否齐全,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抽查,抽查内容以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操作手册和其岗位安全操作规范为主,且要求每个施工人员必须知道自己岗位的风险点和应急处置方式。
4结语
总之,在具体的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果管理工作的完善得不到重视,必然会导致公路工程施工过程意外的发生。因此,只有真正地重视施工管理工作,培养公路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建设更加合理的施工管理体系,以及保证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才能确保施工质量,促使公路工程发展进程的稳定推进。
【参考文献】
【1】马昔贵.浅谈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5):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