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篇1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1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性,埋下***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治、经济、***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强干弱枝。②行***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2一、希腊的***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自主
雅典民主***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3一、英国***
背景:根本原因:斯***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亚特王朝***。1688年光荣***,标志英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美国诞生。***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共和***轮流执***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府没有监督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4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侵华
1900年八国联***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其***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失败的标志
辛亥***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李大钊开展早期***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合作;1924年***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变。
大***失败的原因:①***右派叛变***;②中外***势力联合绞杀;③***犯***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统治的第一***,标志着中国******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队和武装夺取***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错误领导
1927年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红***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队主动出击日***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战争
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队、***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的序幕
与***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府覆灭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5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的***治斗争,登上***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府两个***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推翻临时***府,全部***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的国家。
高中历史知识点篇2
如果说创新是成功的常青树,那么知识就是滋养的长流水;如果说潜能是创造力的根基,那么知识就是潜能的主要内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重点和常错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重点和常错知识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府在***治、经济、***事等方面没有***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事、分割宰相的行***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机房”、“***处”。***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机处在权力上是执***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高中历史重点和常错知识2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
《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
《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
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内合作,而不是***外合作,也不是两***合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纲领;
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合作,没有提出***对民主***的领导权问题;***“一大”讨论的是***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是由国共两***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单独领导的。
大***基本上推翻了北洋***阀的***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运动却失败了。
11.***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国***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1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
高中历史重点和常错知识3现代中国的***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事业
1.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1949年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标志着***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同民主***派长期合作的思想;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同各民主***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5.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7.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8.******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策。
1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高中历史重点和常错知识4古代希腊罗马的***治文明和近代欧美的代议制
1.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但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3.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的,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5.《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6.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的。
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7.古希腊民主***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8.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不是近代民主的体现。
9.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权,可以领导***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
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0.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
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11.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
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12.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13.美国总统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产生的途径及与议会的关系不同:法国的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并且对议会负责;
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不对议会负责。
14.近代的民主制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但古希腊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而近代民主的形式则是代议制,即间接民主制。
15.19世纪中期,德国和法国代议制的确立、英国和美国代议制的发展,根本原因都是工业***的推动。
16.“驴象之争”在表面上看是美国民主***和共和***在竞选中的激烈角逐,实质上是美国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
高中历史重点和常错知识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工业***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的***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宣言》发表后,并不是立刻成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是经过几代人的丰富和发展,才成为欧亚美非诸洲工人阶级和人类***的阳光雨露
4.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5.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高中历史知识点篇3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策(休养生息***策)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
①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边境问题 匈奴为患)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 巩固统治
(3)主要措施
①***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②***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策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③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④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3)贡献(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3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
(1)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兴起的社会条件: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主要原因
1、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有所发展,但受到重农抑商***策和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根因)
2、***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3、思想上:宋明理学僵化,束缚思想、扼杀个性;
4、阶级关系上: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发展商品经济,反对封建束缚;
二、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离经叛道”
李贽自称“异端”,代表作——《焚书》《藏书》
1、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即:李贽“离经叛道”的表现)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不应脱离基本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
③反对男尊女卑和封建礼教,主张个性***
2、对李贽思想的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②他的思想,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促进人们的思想***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③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三、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三人共同的生活背景
(1)三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动荡年代
(2)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3)都隐居著书立说
2、三人各自的代表作
(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3)王夫之——《读通鉴论》
3、三人主要思想观点
(1)黄宗羲
①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a/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 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d/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②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
黄宗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顾炎武①顾炎武的主要思想观点
a/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进步思想
b/ 提倡“经世致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评价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①王夫之的主要思想观点
a/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b/ 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都是可以认识的(王夫之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c/ 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意义。
4、对三人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人进步思想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②三人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三大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2)人的地位的提高
(3)民主***治的发展
2、“智者学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
(3)智者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2)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
二、“美德即知识”——人文主义的升华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及柏拉***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意义
(1)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崇尚真、善、美。鼓舞人们追求整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三、柏拉***和亚里斯多德
1、柏拉***
(1)生平介绍
柏拉***(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代表作:《理想国》
(3)思想主张
①理念论:其主要特点是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万物,认为在世界万物之外有一个“理念”世界,理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类的目标就是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理念。
②理性主义:柏拉***把苏格拉底对真、善、美的认识,发展为对真、善、美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这是他描述头等好的完善无缺的国家之作,是他用以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这个“理想国”有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家,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节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每个人应该安于自己的职位,恪尽职守,别不它鹜。“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才能做得最好”。在这个体系中,权利是存在的,但他不属于个人,而是天生存在于个人所履行的劳务或职责中,它体现了“给每个人以公平对待”的原则;它也存在着不平等,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依据人的素质的不平等。
2、亚里士多德
(1)生平介绍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2)思想主张
①“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篇4
知识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你只是你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像对待任务似的应付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经过和影响。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贵金属和商品;《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传统的东西方商路被控制;欧洲君主国的支持
(2)客观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上的进步,中国罗盘针的传入。
(3)目的: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
(4)经过
(5)影响
①欧洲:西欧开始崛起,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大量财富被掠夺。
③非洲:成为欧洲猎获黑奴的场所。
④亚洲: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⑤世界:在各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分散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荷兰殖民扩张的背景、特点、影响。
(1)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时间: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3)特点:贸易范围广;殖民手段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
(4)影响:取代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英殖民帝国崛起的过程、特点、影响。
(1)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西班牙船只进行海盗式的劫掠;17世纪,凭借实力,与荷兰、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2)特点:***府鼓励海盗式劫掠;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
(3)影响: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提供了市场条件。
早期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
(1)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大洋洲都卷入了世界市场,欧洲内地和亚洲内地更多地为世界市场生产商品。
(2)世界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不仅把世界商业活动联系起来,而且促进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工业***的时间、条件、主要成就、完成标志、影响。
(1)时间:1765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19世纪中期)。
(2)条件:海内外市场的扩大(必要性);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光荣***”以后,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工场手工业十分兴旺发达;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和普及。
(3)含义: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实现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4)成就: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珍妮机)标志着工业***开始;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是工业***的标志性发明;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轮。
(5)完成: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的完成。
(6)影响
①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铁路时代。
②新兴工业部门涌现: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③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④生产组织形式:工业***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厂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⑤社会关系的变化:使社会日益***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⑥世界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世界经济霸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简述第二次工业***的时间、条件、特点、主要成就和影响。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2)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场、资金等);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电磁感应理论)。
(3)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4)成就:电力的发明和广泛运用(标志性成就);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研制出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新兴的化学工业取得显著的发展;技术革新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
(5)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方式、特点,形成的影响。
(1)过程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③19世纪中期:工业***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方式: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
(3)特点:以欧美国工业国为主导。
(4)影响
①积极方面: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促进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是建立在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基础之上的,给落后国家和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具有不公正性和不平等性。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2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英国制度的创新历程。
(1)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体。
(2)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3)19世纪中期:自由***和保守***形成,两***制发展。
(4)1832年: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在英国成立的条件、时间和标志、意义。
(1)含义: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制约。
(2)背景
①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
②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
③1688年的“光荣***”赶走了詹姆士二世。
(3)时间和标志: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意义
①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②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责任内阁制的含义、形成过程、内阁的运行原则、内阁首相与大臣的产生方式。
(1)含义:内阁(即***府)向议会负责的制度。
(2)形成
①“光荣***”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内阁承担实际行***职责。
②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原则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治上共进退。
②如果议会通过了对***府的不信任案,内阁要么下台,要么提请国王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4)内阁首相与大臣的产生方式:19世纪中期,在大选中获胜的多数***领袖成为首相,负责组阁。
简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英王是国家***,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角色。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首相实际上是国家最高行***首长。首相拥有行***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简述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背景:随着工业***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内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3)影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地位和意义。
(1)背景
①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3年,***战争结束。
②***战争结束后,松散的邦联难以维系各州。
③美国***治领袖们意识到需要强有力的中央***府来稳定统治。
④“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
(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3)内容
①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联邦***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并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在宪法中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②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属于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③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4)作用
①地位:1787年宪法是关于美国***治体制的根本大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直接:据此,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③长远:保证了美国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联邦***府的权力结构。
(1)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属于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2)总统与国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所提法令。
(3)总统与最高法院。总统任命联邦法院法官,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4)国会与最高法院。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什么是联邦制度?为维护联邦统一,美国进行了怎样的斗争?有何影响?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林肯总统提出“为联邦的统一而战”的口号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4)影响:联邦制度维持的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治前提。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相同点: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体,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产物;都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
(2)不同点
简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1)背景:1789年以来的法国大***,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2)颁布: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3)内容
①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产生(妇女、***人无投票权)。
②行***权: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队最高统帅。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4)巩固:确定法国国歌和国庆日,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之路。
(5)影响: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3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运动的性质、主要思潮及其含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运动的主要意义。
(1)原因
①经济: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阶级: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
③文化:借助古希腊、古罗马丰富的文化遗产。
④诱因:14世纪,黑死病在意大利的蔓延,促使人们反省。
(2)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3)主要思潮及其含义
①主要思潮:人文主义。
②含义: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4)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薄伽丘与《十日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和《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莎士比亚的戏剧。
(5)意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活动、主张,运动的影响。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思想***潮流推动人文主义思想活跃;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严格控制人们的生活;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点燃导火线。
(2)马丁·路德
①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②强调因信称义,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4)影响
①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②意义: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促进了西欧社会的思想***和人类不断认识自己。
启蒙运动的背景、含义、主要代表人物、影响。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
(2)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3)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著作、影响
(4)启蒙运动的意义
①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②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治制度的新高度。
③不仅为资产阶级***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宣言》发表的背景、时间、内容,地位、意义。
(1)背景
①经济:19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矛盾逐渐暴露。
②***治:工人运动失败表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对科学理论的迫切要求。
③理论: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法古典***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三大优秀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
④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实践。
(2)发表:1848年初发表,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3)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
(4)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时间、性质、意义。
(1)背景
①民族矛盾: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②阶级矛盾:新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府实行******策。
(2)建立:1871年。
(3)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
(4)性质:新型的工人***权。
高中历史知识点篇5
1利用历史教课书目录,加强记忆
历史教课书目录是对历史教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学生回顾已学历史知识,拓展联想思维的阵地。对高三学生来说,首先阅读教材的目录,以此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通过对于教材目录的分析,同学们就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弄清目录之间的关系,对课本内容就有了初线条的认识,有了总体框架,就能克服记忆的畏难情绪。
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利于记忆
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分析历史现象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并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巩固记忆知识。例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本章共六节内容,如何了解各节问的关系,形成本章的历史阶段特征呢,这就要抓住一核心内容一工业***。工业***是世界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在工业***推动下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即自由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在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经济***策盛行,以英国为代表;一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要求进―步铲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以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的矛盾,以此引发了1848年欧洲***和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和改革。俄国、日本、德国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确立。工业***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加紧对内剥削,导致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这一时期典型的事件有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将许多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也导致资本主义殖民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激化,于是被压迫民族开展了反抗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民族***运动兴起,典型的事例如亚洲***风暴。通过这样分析,同学们就对本章内容,阶段特征就把握了,这样就不难记忆了。
3运用归纳分类法记忆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点篇6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权
3、***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XX年建立
2、主要***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治制度的特点(***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治制度:分封制(***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司和侍卫马***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
②枢密院——负责***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国大事,由议***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外交、制定******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务,但由于***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高中历史知识点篇7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四、结语
高中历史知识点篇8
今年又是一个高三年,为了进行有效的复习,取得较好成果,下面我浅谈对高三历史复习三阶段教学中的体会与认识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所倡导的突显学生认知的主体性、规律性、层次性的要求,以及高三教学阶段的特征和实践经验,高考复习以三轮复习的效果最佳,即第一轮要重视基础知识,第二轮专题复习是明确重点、难点,第三轮冲刺阶段复习和综合复习。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6个月,进行基础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这样理清重点、难点,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第二阶段3个月左右,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第三阶段近1个月,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1.第一轮的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是最重要、最常用、最有学科特点的知识,它是学生高考致胜的关健,是二轮升华的前提。因此,学生必须"系统全面、扎实、准确"的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们坚持"全、准、深、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课标》中规定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微处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l )中国古代***治***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 )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人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2.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一方面要联系时***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第三轮复习
进人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在常规教学上坚持两个回归,即回归教材和回归本质。
3.1回归教材由目前的考情决定,也和学情相一致。高考命题的走势主要表现为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即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测量,"不追求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完整性,不考虑学科内容覆盖率的大小",考查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的学科内容"。高考命题的依托是大纲所列举的考试范围之内的课本知识点,并对知识作一定的再生、延伸和集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强调和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知识要点来思考和回答问题,高度重视并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结构、结论、史实甚至表述方式,澄清以往感觉模糊的知识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得分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和失分。
高中历史知识点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 记忆方法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68
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仍以历史事件的记忆为主,此外,初中生本身知识系统不完整,其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仍以间接知识的学习为主,对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除了记忆和教师的有趣的课堂教学外,再没有比较好的办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除了在平日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特点,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还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点的能力。那么,基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历史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呢?
一、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科知识,提高记忆兴趣
不可否认,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并且是与学生生活相距很远的事情,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感觉枯燥,甚至觉得记住历史知识是毫无用处的。面对这种教学情况,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科知识,只有正确看待学科知识,学生才能激发自身学习动力,才能主动去背诵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所有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是初中教师进一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则恰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建立和培养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用特定的历史知识进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历史事件中去感受中国历史的丰富内蕴,而这一切都是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历史知识为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和看法的引导,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愿意主动去识记历史知识。
二、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锻炼记忆能力
人的记忆内容会随着时间而不断遗忘,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不断增强其记忆能力。历史知识点比较多且比较杂,因此,学生在短时记忆之后如何不经常回忆或重复记忆,那么记忆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初中生由于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都比较有限,因此,其对自己学习计划安排不是特别科学,因此,历史教师在结合学科特点中应该主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除了要采取提问或是默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知识的记忆外,还需要适当地通过练习题间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习题的过程中应该对与教学重点内容有关的习题进行重点选择,一方面是通过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和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习题的多次训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其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知识的背诵和学习。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每一门学科有每一门学科的记忆方法,历史学科由于其记忆内容大多涉及时间、事件和原因和影响,因此,针对历史知识点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恰当的记忆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在知识点的背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怎样的记忆方法呢?
一方面,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研究表明,让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参与记忆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学习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比如说,有些学生喜欢大声朗读,在大声朗读中背诵课文。有些学生则喜欢默背,喜欢在大脑中进行朗读,从而有效记忆知识。自然也有一些学生一边读一边写,简单的知识采取默背的方式,只有遇到关键字比较多,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才采取部分内容大声朗读的记忆方法。总之,不论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记忆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记忆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并借鉴别人的记忆方法,在对比中找到最为科学的记忆方法。此外,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对提高记忆能力的重要作用。心理实验证明,反复阅读和试***回忆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这样的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薄弱环节,从而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难以记住的知识点上,因此,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此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背诵时间。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黄金背诵时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高效的时间里进行知识的背诵。研究表明,学生的记忆受前面学习材料和后面学习材料的影响,因此,学生应该将重要的或是记忆难度比较大的知识点安排在适当的时间点上加以识记,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高中历史知识点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文字史料 应用 解读
中***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98-01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
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2 秉持适当原则,合理选用史料
文字史料的科学选用,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依凭。然而,长期以来,文字史料的运用深陷误区之中,如过分堆砌、选用的史料偏、怪、难,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等等,这样文字史料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甚至导致学生苦于海量的史料阅读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对此,在文字史料的选用方面,教师应秉持适当的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结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实际、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目标,如对高一学生可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的文字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高三学生可选取难度较大的文字史料,从而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要有多样性。文字史料可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解读史料的兴趣;三是要有典型性。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控制史料数量,务求少而精,尤其是古代史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科学筛选,使得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具有典型性的文字史料。
3 解读文字史料,深化知识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
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4 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是学习与考查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史料解读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史料学习的结束,对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来说,组织答案,最终落实到笔端。此前,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总之,文字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文字史料的运用,能够筛选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并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字史料,建构具有深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生更高效的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2015(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中历史知识点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