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莫能助篇1
1、隔壁的小猫被夹在外边阳台上,由于没人打不开门,我们也爱莫能助。
2、爸爸妈妈吵了一个晚上,我也爱莫能助,只好乖乖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
3、爸爸上班很辛苦,我真想帮他,但却爱莫能助。
4、丁丁知道小红家庭很困难,可他家经济状况也不好,所以爱莫能助。
5、表弟打碎了妈妈最喜欢的花瓶,看来一定要挨骂了。我也爱莫能助啊。
6、我经常让妈妈帮我拿书包,可妈妈总是说:“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爱莫能助。”
7、表哥生病了,全身长满了疹子,看着他难受的样子,我却爱莫能助。
8、对于你这个问题我也只能爱莫能助了。
9、悠悠球我不仅玩得好,还是修理高手。但是今天来找我帮忙的同学的悠悠球坏得很彻底,我也爱莫能助了。
10、每当我们需要他的帮助时,他总是摆出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
11、这件事我们是爱莫能助了。
12、我爱莫能助,很抱歉此事已非我力所能及。
13、我小型空***在许多日子几乎不能活动,真是所谓爱莫能助。
14、我们实在爱莫能助,只有聊表同情之心,和他们一起流泪而已。()
15、这件事的本质,深深隐藏在表面现象下,是我所不能企及的,也是我爱莫能助的。
16、我也爱莫能助飞机承受不了重量。
17、我们试过千方百计,也爱莫能助。
18、对不起,我恐怕爱莫能助了。
爱莫能助篇2
1、隔壁的小猫被夹在外边阳台上,由于没人打不开门,我们也爱莫能助。
2、爸爸妈妈吵了一个晚上,我也爱莫能助,只好乖乖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
3、爸爸上班很辛苦,我真想帮他,但却爱莫能助。
4、丁丁知道小红家庭很困难,可他家经济状况也不好,所以爱莫能助。
5、表弟打碎了妈妈最喜欢的花瓶,看来一定要挨骂了。我也爱莫能助啊。
6、我经常让妈妈帮我拿书包,可妈妈总是说:“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爱莫能助。”
7、表哥生病了,全身长满了疹子,看着他难受的样子,我却爱莫能助。
8、对于你这个问题我也只能爱莫能助了。
9、悠悠球我不仅玩得好,还是修理高手。但是今天来找我帮忙的同学的悠悠球坏得很彻底,我也爱莫能助了。
10、每当我们需要他的帮助时,他总是摆出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
11、这件事我们是爱莫能助了。
12、我爱莫能助,很抱歉此事已非我力所能及。
13、我小型空***在许多日子几乎不能活动,真是所谓爱莫能助。
14、我们实在爱莫能助,只有聊表同情之心,和他们一起流泪而已。()
15、这件事的本质,深深隐藏在表面现象下,是我所不能企及的,也是我爱莫能助的。
16、我也爱莫能助飞机承受不了重量。
17、我们试过千方百计,也爱莫能助。
18、对不起,我恐怕爱莫能助了。
爱莫能助篇3
【莫子莹女士,世界广西商会***、黄埔***校后代亲属联谊会***、广西玉林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广西玉林市侨联港澳委员、深港莫氏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广西梧州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名誉会长。并担任香港五洲中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广西蒙山麒麟广告公司董事长、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演艺中心副总监等职务。】
父辈精神 坚定如一
莫子莹女士父亲是***前将领,毕业于黄埔***校12期,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父辈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她。走入社会后,莫子莹女士进入电视台工作。1983年,心怀创业梦的她来到深圳沙头角,开始经营冲印业务,以勤力浇灌梦想之花。据莫子莹女士介绍,她当时开办的公司是沙头角唯一一家经营冲印的企业,生意很好,业务范围广泛。冲印业务做了七八年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她开始谋求转型,于1990年与拍档合作经营酒楼,起初酒楼做得有声有色,后来因为一些问题,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经营三年后,莫子莹女士将酒楼生意转手,自己则全身心投入社会服务中。
以诚立身,这是莫子莹女士的为人准则,也是父亲留给她的精神财富。所以无论是在对待拍档与员工,她都是抱着信任的态度。当时在她经营的冲印公司内,员工享受着免费医疗,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也正是因为对拍档的信任,她将酒楼生意全权交给了其打理,虽然后来遇到了挫折,但乐观的她仍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正是莫子莹女士所秉持的,坚强豁达的她,只是将一切波折看作成长的垫脚石,执着前行,坚定如一。
关爱老兵 奉献桑梓
近十几年来,莫子莹女士全身心投入在社会服务工作中,以奉献为乐。她常常说:“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多亏了社会的多方援助,所以当我自己有能力时就要尽力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回馈社会。”
莫子莹女士祖籍广西桂林,从父辈起,举家迁往香港。她就出生在香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生活。作为一位香港人,莫女士却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且对家乡桂林阳朔怀有深厚的感情,故土难忘,家乡始终萦绕在她的脑海中。而这,皆源于父亲的教育。据莫子莹女士介绍,由于父亲是***人出身,在家教上要求非常严格。“小时候父亲就常跟我们说,家乡阳朔是一个很美的地方,那儿山水如画。不管走到哪里,我们的老家在广西,我们的根在阳朔。”所以虽然没见过面,但家乡的烙印却已深深烙下。
从青年时期起,莫子莹女士就经常追随父辈参加在港的广西同乡联谊活动,耳濡目染中,她对家乡的情感与日俱增。而作为黄埔名将的后代,她对广西老兵更是倾注了诸多关怀。担任着黄埔***校后代亲属联谊会***,莫子莹女士很早开始自掏腰包资助老兵,而她的诚心感动了许多亲朋好友,纷纷追随她投入爱心大行动。后来,莫女士还组织联谊会与志愿者合作寻找孤独无依的老兵,为他们提供援助。特别是在每年元旦辞旧迎新之际,莫子莹女士联合世界广西商会与黄埔***校后代亲属联谊会等共同主办“抗战老兵联谊会”,今年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分别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地举行,每年带备寒衣、慰问金等送给老兵,与他们一起快乐过节。“广西抗战老兵经历了桂林保卫战、南宁血战等重大战役,有些还参加过淞沪战役、昆仑山大战等著名战事,他们奋不顾身保卫国家和人民,幸存者寥寥无几,散落在穷乡僻壤,不少老兵晚年生活潦倒,令人心痛。现在老兵不少年逾九旬,有些更是百岁寿星,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关爱老兵、尊敬老兵,让他们在晚年活得开心。”莫子莹女士在联谊会上说的这些话感染着大家。也正因为她们的坚持,活动举办得越来越大,今年参加人数逾四百人,来自商界、文化界的许多朋友纷纷响应,出钱出力,为老兵“送暖”,广西、香港等地媒体都对她们的爱心行动进行了报道。
前不久,莫子莹女士作为发起人之一,组织以黄埔***校亲属为主体的“桂花合唱团”,对抗战题材爱国歌曲进行重新演绎,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让更多的人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
2001年,莫子莹女士当选香港广西同乡会理事长,她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同乡会的事务,加强与广西的联络,服务广西,特别是在捐资助学与敬老纾困等方面。在得知贺州昭平县山区学校五将镇仁德村小学因缺钱少物、教室十分破旧,急需援助的情况下,莫子莹女士亲自带领有关人员从香港赶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当看到师生们在摇摇欲坠的教室里上课时,她既难过又焦急,回港后热心奔走,多方发动,筹集善款,帮助学校筹建新教学楼。此外,她还筹款给阳朔县龙尾瑶族小学赠送电脑、打字机、收录机等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并给一百多名学生送去了文具、衣物和食品。莫子莹女士为广西做出的善举不胜枚数,其乐善好施的名声享誉家乡,老乡们提起她,都是心怀感恩、夸赞不已。
为凝聚更大的力量帮助广西发展,在莫子莹女士的倡导下,世界广西商会成立,莫女士被推选为***。商会一直秉承“热爱中华,支持广西”的宗旨,短短几年,商会会员达两百余人,经常回广西考察,举办了众多活动,为促进广西与香港的交流、推动家乡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莫子莹女士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广西的宣传员、推销员、服务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支持广西发展,她积极牵线搭桥,不辞辛苦,所以只要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大家也是第一时间想到她,足可见其影响力。而旗下香港五洲中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西蒙山麒麟广告公司也主要是帮广西公司到香港发展提供宣传平台,以方便其业务的开展。而如今看着广西日新月异的变化,莫子莹女士也觉得很欣慰,她真心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博爱仁者 宽厚豁达
年过花甲的莫子莹女士精神矍铄,这种外在的优雅源自于其内在的宽厚豁达、积极向上。在莫子莹女士的人生字典中,从来不会有放弃与颓丧,无论碰到什么困难,她都会从正面角度来考虑。在她31岁时,丈夫因为交通意外过世,那是何等重大的打击,但她坚强挺过来了,带着两个年仅四岁的孩子,尽职尽责担当起父母的重任,将两个孩子培养成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支撑,谁可以在困难中走出如此精彩的人生?
在家庭教育上,莫子莹女士和她的父亲一样,对孩子要求严格,并且从小就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如现在嫁到美国的大女儿每年春节回来时,莫女士都会带她到老家亲戚朋友中串串门,今年她还特别带女儿到柳州少数民族地区看看,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与多姿。而母亲的一言一行,在孩子们的心中,都是学习的榜样。
爱莫能助篇4
这里,更有一个连续35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的善良人。近10年来,他先后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在家人、群众和贫困山区孩子眼中,他是一个“总是惦记着山里贫困孩子”的校长爸爸,一个被瑶山的孩子称作“莫爷爷”的好心人。
他叫莫振高,广西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教师节前夕,他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是全国获此殊荣的10人之一。为了不让贫困生失学,莫振高到处奔走,游说企业、单位、个体老板捐助。都安高中很多毕业生工作后请老校长吃饭,莫振高却说:“饭就不吃了,你资助一下学校的贫困生吧。”社会上却给莫校长起个外号叫“乞讨校长”,可他乞讨为的不是自己,而是成千上万的贫困孩子,他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的孩子。
贫困孩子家里的“常客”
都安县自然条件恶劣,莫振高挑起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的重担。都安高中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而都安县人均年收入才1600多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帮一个贫困生,就是帮一个家庭!”莫振高感同身受。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帮助贫困学生。莫振高还常组织全校师生给贫困生捐款捐物,发动学校领导、团委干部和班主任向各届校友寻求资助。
为了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莫振高走遍了每个村屯,走进每一个贫困生家里。很多学生的家里连老师都没去过,莫校长却都家访过。学生家里的困难,他一清二楚。有一位学生叫罗素娇,毕业后在广东工作,主动联络母校说要资助学弟学妹,但居然被莫校长拒绝了。莫振高对她说,你父亲残疾,母亲失明,家里还很困难,就别资助了,先把你家庭照顾好再说,你这份心意我们领了。罗素娇十分感动:五六年过去了,莫校长还记得她的家庭情况!
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余名新生中,有近三成是贫困生,很多学生报到时的行李只有一床破被子。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因为没勇气报到,就在校门口徘徊。这时,莫振高就把“校长办公室”搬到校门口,招呼为学费发愁的贫困生“先入学,其它费用慢慢想办法”。每逢开学必“摆摊”,专做贫困生的“生意”,这一幕,在都安县家喻户晓。
莫振高在“前门”为贫困生入学大开绿灯,自家的“后门”却堵得很严。每年都有一些中考分数不够的学生家长通过各种关系来说情,但都吃了闭门羹。就连亲戚朋友都不给予通融,大家都给他起个都安的“黑脸包公”美誉,但知道他的学校师生都被他的铁面无私所折服和感动,那是他为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留有一隅啊!这莫振高校长真是“爱才”不“爱财”的“黑脸包公”!
圆贫困学子大学之梦
2010年9月新生入学,蓝碧亨的爸爸带他来报到,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父子俩坐在校门口盯着这堆毛票发愁。莫校长看到后跑过来,把蓝碧亨领到教室,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拿给他爸爸,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路费回家吧。”旁边的老师提醒莫校长,你这样做可能会给有些人钻空子。莫振高不听,扭过头去,气呼呼地。其实老师们都明白,莫校长是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去读书的机会。“我从小父母双亡,那种无依无靠的滋味我很了解,真是很凄凉。”莫振高说。
其实,慷慨的莫振高并不富有,他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当时每个月50元的工资。而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贫困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近10年来,他先后筹集到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完成学业,最终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美好愿望,实现了让所有贫困生“进得来,学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的目标。
一名考上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在临行前的晚上,拿了一把苦麻菜、一把红薯苗来到莫振高家:“老师,明天我就要走了,家里没什么好东西,我就把这两把自家种的菜送给您,以感谢您3年来对我的关爱。”一把苦麻菜、一把红薯苗!这份纯朴的情意,让莫振高流泪了!家住古山乡雅村的黄春茜考上了重庆大学,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也凑不足300元,她只能无奈地放弃上大学。莫振高知道后,第一时间赶到黄春茜家了解情况,并拿出1000多元塞到她手里。大学期间,为了让黄春茜安心完成学业,莫振高每月定期给她寄去生活费。
莫振高在都安高中耕耘30多年,许多老师都是他的学生,他经常对老师们说:“这些贫困学生和你们当年一样,也是苦孩子出身,处境很难。要怎么对待他们,你们自己将心比心。”
争创全国示范性高中
上世纪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1栋宿舍楼和3栋小教学楼。每逢下大雨,房子就漏水,这时莫振高都要冒雨,亲自架着梯子,上房去检修。学校缺乏教具,莫振高自己动手绘制挂***。周末,他徒步10多公里的山路到老家,扛木板为学生修理桌椅。那时,莫振高还是普通教师,是学校为数不多的中共***员之一,别人不去做的事情,他带头做。后来,他当校长了,下决心改变这一切。
学校没有钱,他一点一点地向社会筹资。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就是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10万元“化缘”而得。对新建的教学楼,他的要求很严,因为都安县是在地震带上。他知道,教学楼不结实,出了事,没法向家长交代。为此,他蹲在施工工地上,与工人们讨论楼要怎么建……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将5层的学生饭堂、***书馆、综合教学楼和3栋学生宿舍楼建了起来。除了硬件设施,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必须跟上。接着,一栋科技楼建成了,每个教室里配了两台电视机、一台高亮度的投影仪,100台电脑也进了都安高中……从此,瑶山的孩子知道了什么是互联网。
“只有不离开教学,才是一名人民教师。”当了校长,莫振高始终没有放下教鞭,仍然坚持上高三毕业班语文。他说:“我更喜欢被称为老师,而不是校长。”每天早上6点准时来到学校,晚上11点半回家,这个“时间表”,莫振高一直坚持了35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荐到行***部门任职,被外地学校高薪聘请,但都被他拒绝了。
爱莫能助篇5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书中的女主人公艾斯米拉达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吉普赛女郎,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雨果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感受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雨果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感受1对这本书的了解是通过电影,看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全都是这本书的内容的影面,很庆幸自己先看过电影,才了解的更容易些……
《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善良无辜者在制制度下遭受迫害的悲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其中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为本书构成了一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了尖锐、让人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女主角是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于同情,敢于舍己救人,当以卖文为生的诗人甘果瓦,深夜时误入“黑话王国”,即将被杀死时,她挺身而出虽不爱他,却愿与他结婚、当卡西莫多在烈日暴晒的广场上遭到鞭挞,口渴向人们求助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而且又挟持过她的人表示同情,满足他的要求……她性格天真、且品格坚贞……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并将故事围绕她而引起,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在小说中,雨果十分自觉加以揭露的封建恶势力首先就是教会,克洛德就是教会的化身,他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如蛇蝎般毒,表面圣洁,内心却贪求女色,过着荒_奢侈的生活,对世人充满敌意,但最终恶人终有恶报。
作者也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身份卑微低下,但却拥有远远胜于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的人的崇高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舍己为人……小说中巴黎下层流浪者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示出的英勇无畏更证明了这一点。
雨果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感受2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波希米亚少女爱斯美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_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而加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美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美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
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不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巴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美腊达,证实克洛德的罪行,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惊赞卡席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雨果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感受3巴黎圣母院,一座闻名世界的古教堂,她所为我展示的,是一种叫做命运的实景,和一种叫***的幻象。
看看哪!命运是多么奇妙的东西,它让一个少女美,她美得恍若天仙,它让一个汉子丑,他便丑得怪无人样。
爱斯美拉达,卡席莫多,两个外表有着天壤之别的人,仿佛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然而,他们却有着同样一颗善良的心。她,给抢过她的他送水,他,给心灰意冷,生意破灭的她以抚慰,他为她轻过命,她为他流过泪,因为命运的戏弄,他们都各自经受着活着的煎熬,因为命运的无知,爱斯美拉达,卡席莫多,拥有两种人生的他们走到了一起。
命运不见得是悲惨的,但它一定是折磨人的。
爱,它有近万种诠释,《巴黎圣母院》中所释放出的爱的光线可完全移于爱斯美拉达,一读即知,爱斯美拉达所受着五个人的五种不同的爱。
罗朗塔楼隐修女,她的爱叫做恨,她越是恨被认为是吉卜塞人的爱斯美拉达,就越表明她有多爱她,只是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日日看守的红鞋的主人,就是她最爱的女儿,她最恨的吉卜塞女郎—爱斯美拉达。
诗人格兰古瓦的爱叫尊重,作为她名义上的丈夫,他有着诗人都具的那颗单纯的心;弗比斯的爱叫游戏,他是一个她所钟爱的人,然而却是把爱情当作一场电影的不正派者;卡席莫多的爱叫做远离,他明白自己的丑陋,不接近她,给她的帮助、爱护,给了爱斯美拉达感动的借口;我所要强调的,是这个人,克洛德·弗罗洛,圣母院副主教,他的爱叫恐怖,占有,撕杀,罪恶。为了得到爱,他宁愿让爱死去,他的心是可怕的,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他只懂得自己拥有,或别人失去。
爱,和命运,他们永恒地存在于同一个地方,他们不是矛盾的,不是相对的,命运总在爱中幻化成一种语言,爱总因命运而变得很美。命运是进入眼睛里的一粒尘埃,等待一滴泪水的洗涤,而当那泪珠儿落下,里面闪动着的,就叫***。
雨果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感受4《巴黎圣母院》首先是探索人心。我们也许会认为克洛德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这判断大致不错。但作者没有将恶人脸谱化,而是表现了人物的变化过程,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养卡西莫多表现出克洛德的善良,因为博学多才,品德高尚,20岁就当上神甫。在遇到爱斯美拉达之前,克洛德总体上是一个好人。后来色迷心窍,心智被欲念所控制,而他尽管博学,却对恋爱这门学问一窍不通,——做神甫的人不允许恋爱、结婚,这才有了接二连三的偷袭。一旦霸王硬上弓不能达到目的,求婚又不被许可,克洛德便恼羞成怒,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在爱斯美拉达第一次受刑被卡西莫多救下之后,克洛德独自来到郊外,反省自己的行为,他感到_力量的强大,认识到终生侍奉上帝的许愿多么荒唐,悲悯美女的香消玉殒,向往美好的爱情,这些都是十分正当、健康的思想,但_的思想终究占了上风。这使他在_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说,克洛德这个人物形象是立体的、丰满的,也是真实可信的。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地表现了宗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戕害,颇有警示作用。
其次是追溯历史。在第三卷,作者用了两个节次分别介绍了巴黎圣母院和巴黎城的沿革,谈了自己美学观,表现了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艺术修养,展示了一种恢弘的文化视野。又如在第五卷第二节《这个要扼杀那个》中,作者高度评价古登堡印刷术在文明发挥的***性的影响,天才地指出,“印刷机将扼杀教会”,“印刷术要扼杀建筑艺术”,“以印刷形式表达的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磨灭”。热情地讴歌了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在第六卷的第二节《老鼠洞》中,作者给我们饶有兴味地介绍了老鼠洞的来历和隐修的传统,让我们对爱斯美拉达的母亲的苦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比如,在第十卷《坏事的朋友》一节,作者描写丐帮攻打巴黎圣母院,便结合历史知识,对这一行动的合理性作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使读者在了解情节的同时,也能畅饮知识的琼浆。当然,这种论文式的写法,可能会撵走不少的读者,削弱作品的可读性,应把握好分寸,控制好篇幅和节奏,并辅之以形象性、趣味性和抒情性,以避免枯燥。
第三是描绘风俗。在作品开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狂人节那天,巴黎市民在司法宫观看圣迹剧和推举丑大王的热闹场面。接下来还描绘了奇迹宫廷中乞丐王国的景观,审讯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的场面,卡西莫多在河滩广场受刑的场面,攻打圣母院的惊险场面,爱斯美拉达两次受绞刑的场面,国王路易十一审核账目、接受***、对_人众作出_决策的场面等等,异常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十五世纪末期法国巴黎社会全方位的***景,表达了鲜明的反封建、反_、反迷信的主题。
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上至国王、红衣主教,下至乞丐、隐修女,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文学品位。作品的语言异常华丽,极富个性色彩,这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如乞丐王克洛班·特鲁一傅向圣母院主教叫板宣战的一段话,义正词严,不卑不亢,铿锵有力,较好地反映了乞丐_强果断、威武不屈的个性。又如格兰古瓦向路易十一求饶的陈词,巧用比喻,引经据典,对比说理,恭维对方,剖白忠心,语气卑微而言词华丽,充分地申辩了自己的无罪,也让对方不忍降罪,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既表现了格兰古瓦的贪生怕死,软弱无骨,又表现了格兰古瓦的能言善辩,灵活变通。
雨果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感受5《巴黎圣母院》讲述四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这四个男人分别是作家格兰古瓦、羽林***骑卫队长孚比斯·德·夏多佩、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及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这个女人是吉普赛舞女爱斯美拉达。这四个男人都爱上了爱斯美拉达,但是爱的的路径和方式各不相同:
格兰古瓦痴迷并跟踪爱斯美拉达,误入奇迹宫的乞丐王国,乞丐王克洛班·特鲁一傅要绞死他,爱斯美拉达要格兰古瓦做丈夫,救了他一命,然而爱斯美拉达并不爱他,她心中爱的是能保护自己的孚比斯,格兰古瓦只是她名誉上的丈夫。所以说,格兰古瓦的爱只是一厢情愿的爱。
孚比斯在爱斯美拉达被偷袭时救下她,并将偷袭者拿下,姑娘对相貌英俊、风流倜傥的孚比斯顿生好感。但孚比斯已有婚约,并即将和百合花小姐结婚。孚比斯风流成性,什么时候也不忘猎艳的爱好。他见色起心,想和爱斯美拉达幽会,却被副主教克洛德坏了好事,孚比斯被刺伤,爱斯美拉达受惊吓昏死过去。但爱斯美拉达的心早已被美男子所俘虏。所以说,孚比斯的爱只是贪***_的欢娱,与纯真的爱情无关,尽管爱斯美拉达对孚比斯的爱一往情深。
克洛德沉迷在宗教和科学的王国,活到35岁还不曾迷恋_,爱斯美拉达的出现扰乱了他的心智,他从此迷上了这个活泼美丽的尤物,欲罢不能。他曾两次偷袭爱斯美拉达,试***强行占有她,但都没有得逞。不能拥有便要毁灭。克洛德又两次陷害她。一次和法庭合谋将她判处绞刑,第二次将她送给刽子手。克洛德追爱的方式匪夷所思,既粗暴野蛮又卑劣无耻。所以说,克洛德的爱是一种扭曲的畸形的爱。
卡西莫多和主人克洛德一起参与了对爱斯美拉达的第一次偷袭,姑娘美没捞着,卡西莫多被送上河滩广场的耻辱柱受刑,炎炎烈日下,卡西莫多焦渴难忍,连声喊渴,却受到看客的戏弄,独有爱斯美拉达同情他,给他水喝,卡西莫多感激涕零,并爱上爱斯美拉达。后来,爱斯美拉达被判处绞刑,卡西莫多滑下教堂,击倒刽子手,托起爱斯美拉达,跳进圣母院。爱斯美拉达被妥善安置在圣母院的密室中,卡西莫多为她送来食物、饮用水和铺盖,又送给她一个口哨,需要时可以呼叫。爱斯美拉达惧怕丑陋的卡西莫多,见他没有恶意,开始能够接受他。但爱斯美拉达的全部爱意都倾注在俊美的情郎孚比斯身上,不可能爱上卡西莫多。当卡西莫多送给姑娘一个水晶瓶、一个陶土瓶时,姑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水晶瓶中一枝枯萎的花。克洛德向姑娘偷袭,卡西莫多救下了姑娘。后来,姑娘被格兰古瓦和克洛德带走,卡西莫多不见姑娘踪影,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爱斯美拉达被处死,卡西莫多和姑娘死在一起。卡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感天动地,但这种爱只是单方面的奉献,缺少互爱,没有互动,仍然不是真正的爱情。
爱莫能助篇6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70)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也是美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非凡作家之一。姐妹情谊一直是托尼·莫里森钟爱并持续探索的主题,她一直尝试在其小说中构建各种各样的姐妹情谊模式。在《最蓝的眼睛》中,姐妹情谊仅仅能够让非裔女性相互倾诉她们无法言说的苦难经历;在《天堂》中,姐妹情谊能够让非裔女性相互帮助彼此度过困难;在《秀拉》中,莫里森反思在男性插足时,非裔女性之间姐妹情谊的脆弱性。莫里森坚信姐妹情谊是非裔女性走出困境的道路,并不遗余力地构建各种类型的姐妹情谊模式,以探索解决之道。
关键词 :黑人女性:姐妹情谊:托尼·莫里森
中***分类号:1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 0187- 03
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莫里森从上个世纪七十代起开始发表小说。在其小说中,莫里森深切关注美国黑人的生活困境,尤其关注处于多重压迫之下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状况。她的每一部小说都尝试为美国黑人所面对的困境找到潜在的解决之道。尤其对姐妹情谊这一主题的不断探索,莫里森试***为美国非裔女性构建一种和谐互助的关系以帮助彼此成长和渡过人生困境。
姐妹情谊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其含义,需要对黑人女性主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源于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强调美国黑人女性承受着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阶级偏见等多重压迫。在文学批评上,黑人女性主义者推翻并纠正读者脑海中对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她们指出黑人女性模式化的形象是种族主义者和男性根据其需求创造出来的。而在文学创作上,一些非裔美国女作家将文学写作视作一种手段,以此来创建她们的主体存在。黑人女性过去一直处在失语”状态中,这使得她们失去了主体性,而成为被描述的客体。她们的创作实践表现有一下几个特点。
首先,黑人女性主义者认为黑人女性的苦难同时来自阶级压迫、性别歧视以及种族歧视。因此,黑人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揭露其生存环境中的父权对黑人女性的压迫以及种族歧视如何侵蚀黑人男性的灵魂并使其成为性别歧视的共犯。其次,通过回顾黑人的传统与文化,黑人女性主义者尝试重新挖掘黑人文学的根源和宣扬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以在白人社会追求黑人民族及个人的身份认同。最后,黑人女性主义者宣称黑人女性是黑人文化与传统不可缺少的传承者。在与贫穷、种族及性别歧视的斗争中,黑人女性往往从其他黑人女性中得到力量和帮助。因此,对黑人女性作家来说,姐妹情谊成了一种宝贵的经历及可识别的文学传统。
姐妹情谊是一个由学者提出并宣扬的概念,与单纯的女性友谊不同,姐妹情谊是女性有意识地建立起来以抵抗父权压迫的***治联盟。尽管这个概念一开始是由白人女性提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美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看出非裔女性作家们从白人女性那里传承了这一理念,并将之运用在创作中。通过创作黑人女性文学,在非裔美国女性中宣扬姐妹情谊,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希望现实中的非裔女性可以明白她们共同的遭遇与命运,能联合起来帮助并支持彼此以抵抗她们所承受的三重压迫、
对姐妹情谊”的讨论是非裔美国女性文学的显著特征。王晓英在其专著《走向完整生存的追寻——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文学创作研究》中写到:“分享自我价值是黑人女性文化传统中姐妹情谊”的一部分。与白人女性对自由和***的个体诉求不同,黑人女性的传统强调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都是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她们都致力于构建并在黑人女性之中宣扬不同形式的姐妹情谊。莫里森从未停止过在她的作品里宣扬黑人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并视之为黑人女性走出生存困境的一种出路。
从莫里森的第一部小《最蓝的眼睛》起,她就开始构建姐妹情谊。主人公佩科拉被自己的亲生父亲***,但在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之下,佩科拉却以为一切是自己的错,她内心深处痛恨自己,竟然期望通过获得一双蓝色的眼睛来改变其命运。在整部小说中,佩科拉从未言及自身悲惨的遭遇,这象征着黑人小女孩这一最弱势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失语”状态。克劳蒂亚作为佩科拉的朋友及小说的叙述者,不仅给了她姐妹情谊之爱,还大声说出了佩科拉所经历的一切以反击所有人的沉默与麻木。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通过创造克劳蒂亚这一形象来帮助她失语”的姐妹”在一个白人父权主导的社会发声说出其痛苦的经历,构建了一种最基本的姐妹情谊。
在《秀拉》中,莫里森构建了两个非裔女孩之间的姐妹情谊。在黑人社区,小女孩一直都是最脆弱的群体。她是这样描写苏拉和奈尔之间姐妹情谊的开始的:“当她们起初在巧克力色的门厅中相遇时,……马上感受到了老友重逢般的惬意和舒畅。因为她们多年以前就已发现自己既不是白人也不是男人,从而她们不可能获得任何自由与成功,她们便将自己创造成另一种存在。她们的相遇是幸运的,这让她们得以依靠彼此成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拉和奈尔在彼此相识之前就已经意识到并承受着强加在非裔女性身上的压迫。然而作为个体的小女孩,秀拉和奈尔对其处境都无能为力。相识之后,她们除了可以亲密相处,得到快乐,还能够把自己创造成另一种存在”并依靠彼此成长”。此外,苏拉和奈尔之间缔结的姐妹情谊给了她们勇气和力量来反抗压迫并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在为彼此营造出的安全港中,她们对别人的做法不屑一顾,专心与她们自己感受到的事物……互相憧憬的奈尔和秀拉把度过的每一天都看作供她们消遣的一场电影。”这部作品中所构建的姐妹情谊比《最蓝的眼睛》仅具有言说功能的姐妹情谊更有力量,它让黑人小女孩从彼此身上汲取养分以成长,并能使她们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存在。奈尔和秀拉的姐妹之情一直持续到成年,遵循传统的奈尔选择了婚姻,回归男性价值主导的黑人社区:而秀拉则选择了离开黑人社会外出游历,用自己的人生去试验与创造、十年后,秀拉回到原来的黑人社区,行为乖张叛逆,几乎不见容于所有人,甚至与奈尔丈夫裘德有染,这导致了她们感情的决裂。秀拉一直都在试***寻找自我,建立黑人女性***的意志与存在,但笼罩在父权制之下的整个社会并没有给她这个生存空间,以致于她不自知地陷入模仿男性的行为模式——不顾及他人感受地任由自我意志行事。她对传统的叛逆背离,对男性行为的模仿最终伤害到了奈尔,从而令她们之间的姐妹之情完全破裂。莫里森所构建的黑人小女孩之间的姐妹情谊是黑人女性走向自我的希望之火,可惜它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对抗男性价值观主导的社会环境。一个放弃自我,依附男性价值主导的传统文化:一个追求自我,离经叛道,却不幸陷入模仿其极力反抗的压迫一方,这是姐妹情谊缺乏生存空间的悲剧。
在其第六部小《爵士乐》中,莫里森进一步构建姐妹情谊模式。在《托尼·莫里森不断彰显的阶级意识》中,mbalia详细分析了《爵士》里的姐妹情谊。她指出《爵士乐》中描述美国黑人联合这一点并不新鲜,而对女性团结起来以抵抗性别压迫这一主题的强调则是前所未有的”。Mbalia认为非裔女性拥有共同的纽带——她们都经历着三重压迫。因此,非裔女性必须团结起来以谋求生存和发展。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的关注点在姐妹情谊的疗伤功能上。小说中的三位非裔女性维奥莱特,菲利斯和艾丽丝·曼弗雷德因一桩谋杀而联系在一起,她们通过分享各自痛苦的经历和一起做家务得到安慰和支持以度过人生最困难的时期并用爱重建她们的生活。贝尔·胡克斯说过:当我们说出生活的真相时,内心的伤痛便会得到治愈”。因此,在《爵士》中,莫里森宣扬这样一种姐妹情谊——它强调有着共同痛苦经历的非裔女性应该联合起来:她认为分享经历并诉说非裔女性生活的真相能够帮助她们度过人生的困难时期并重建对爱和生活的信心。 在《天堂》中,莫里森前所未有地将绝望且无家可归的非裔女性从黑人社区中分离出来,将她们置身于一所女修道院以期为非裔女性建造一个完全属于她们的天堂。在这部小说里,莫里森创造了一个没有白人、男人的天堂”,在此非裔女性可以分享她们过去痛苦难以言说的经历,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生活,其创伤从而得以治愈。在修道院里形成的姐妹情谊没有男性的入侵,十分理想化,然而由于它***在黑人社区之外,不受男性的控制,这引起了附近鲁比小镇的黑人男性的敌意。鲁比是曾经经历过白人压迫的黑人男性一手创建起来的小镇,他们远离白人建立起由黑人男性统治的王国。而修道院的现象是这些黑人男性无法容忍的,他们认为那些住在修道院没有男性伴侣的黑人女性是不可控制的,异端的,所以无法容忍其存在,并将小镇一些不良的变化归咎于女修道院的女人。因此,象征着绝望的非裔女性之天堂的修道院最终被鲁比镇的黑人男性摧毁了。
在其分析1780-1835年新英格兰女性身份和地位的专著《The Bonds of Womanhood》中,南希.F·科特指出:“那个时期的女性教育理念使她们倾向于将彼此的命运看作是共同的,为其相似的情感照看彼此并相互提供精神支持。通过提供便利的环境和正当的思想理念,学者们在女性中宣扬姐妹情谊”。姆巴利亚认为非裔女性是世界上最受压迫、剥削、***的人类,唯有她们之间的友情能减轻压迫,解救她们”。然而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莫里森的小说中,非裔美国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在有男性介入的情况下显得极其脆弱,很容易破裂。姆巴利亚并没有注意到黑人女性之间自发的友谊十分脆弱,以此她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令人信服。不过她的研究促使笔者进一步探宄莫里森作品里姐妹情谊这一主题的创作演变及其对黑人女性命运的影响。
爱莫能助篇7
涉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当那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天使”被绞死在台上香消玉损时,我的心碎了。埃斯梅拉达,一位美丽纯真的女孩。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1早晨,静静地。我独自一人站在窗边。迎着瑟瑟秋风,看着一片片槐树叶,看着弯弯小路,我沉痛地苦闷地默默地站着。手中那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书中的情节好像浮现在我眼前,那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天使——爱斯美拉达,一位美丽纯真的女孩。在绞死台上香销玉殒时,我的心都好像碎了一样。
你能想象一只美艳绝伦的蝴蝶飘落于喧嚣的城市中吗?
你能想象一张白晢无瑕的绸子掉进在乌黑的泥坑里吗?
风温柔地撩拨着希望的火花,落叶起舞,搭建成一座承载着神话的楼梯。那来自内心的呐喊,是对美和善良的逝去的同情与遗憾,更是对未来美和善良的向往与呼唤……叹息依然叹息。我悄悄地走出家门,走过这蜿蜒的山路。光,开始闪烁了,照在了我那纯真的脸上。晴朗的天空像一匹柔美光滑的蓝色绸缎。我的脚步,循着光的痕迹,走过去,走过去……
顿时,心,豁然开朗。
在树林的尽头,那蜿蜒于树旁的小溪,用他那无形的手戏弄着鱼儿、水草和那光滑的鹅卵石。水清的,可已看清水底的沙石,水浅的,才刚没过我的脚。挪动脚尖,溪底那柔软的沙石抚摸着我的小脚,轻轻荡起了几圈淡淡的涟漪。心中,无故涌起了一阵感慨。同样的清丽、秀美。爱斯美拉达,眼睛泉水般的明亮,气质玫瑰般优雅。她是大自然中杰出的作品。可是,这朵花,却凋零了。
逝去的已逝去了,我们又可否化悲愤为行动呢?记得吗?在那阳春三月,种子吮吸着春天赐予的甘露,在微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路边不知名的小花,不娇艳,却有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绿叶上几颗圆圆的、硕大的露珠,闪着晶莹的光。满塘的荷叶好似翡翠盆子,美而别致。秋云遮蔽着夏日时,可爱的松鼠像生了这天气的气,忽然摇动树顶,树林里就响起了沙沙声…… 可,现在呢?
在那远处,交通繁华如初,在它们的背后,却并不是所谓的馥郁芬芳。昔日娇艳的花朵黯然失色,原因则是那一股股让人呕吐的废气。柳树的婀娜已失,微风轻拂,片片枯叶飘落,叶上的水珠,掉落于树下的电锯上。便响起了一阵电锯声……我不敢再想下去了。我们这么做,与书中陷害爱斯美拉达的人又有何分别呢?大自然又有什么错呢?面前的这流淌的小溪、这欢快的鱼儿、这圆滑的鹅卵石、这高大的树木,好象就要转瞬即逝了。
我带着说不出的心情,走回了家。悄悄地,把那《巴黎圣母院》放在我的床边,躺在床上。想:我相信,在那遥远的一方,爱斯美拉达将会获得重生,继续地为你、为我、为所有的人,不断地舞蹈,不断地唱这那永恒的神话……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2“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是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创造的。
看过《巴黎圣母院》的每一个人都被卡西莫多深深征服了!因为,他就是美与丑的集合体,他就是幸与不幸的统一体!
不用质疑,加西莫多是丑的:他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生来就畸形: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驼背、跛足。因为卡西莫多丑到极点的相貌,吉卜赛人偷偷遗弃了他。长大后,又被圣母院的钟声震聋。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卡西莫多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对他来说克洛德是他的“再生父母”,他对他惟命是从。副主教得不到爱斯梅拉达就要将她置于死地,而卡西莫多却誓死保护着她。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虽然这是一种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求回报的爱。可是,他誓死保护爱斯梅拉达却又是道貌岸然的克洛德的帮凶,他刚在钟楼上目睹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嫁给了“绞架”,却又不得不再将自己的“再生父母”摔成碎片,最后找到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死去。
他丑陋,所以卡西莫多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戴上了“丑人王”的花环!
他爱“她”,却没有能力救她!流浪人得知爱斯梅拉达被无理判处死刑,都非常愤怒,他们各自武装起来,一路冲向法院,一路包围巴黎圣母院。但热爱吉卜西女郎的加西莫多,因为是聋子,误以为他们是来追捕她的敌人,在教堂顶上抛下用来修理房屋的各种建筑材料,造成流浪人的大量伤亡。因为他的无知错失了救援的最好时机,“无知无能”到这样的地步!岂不痛心疾首!可他到死都不明白!
他爱“他”,副主教是卡西莫多心中的神,可是他的“神”却是恶魔的化身!他那么多年的死心塌地原来只是一种“愚昧”!他在爱上了爱斯梅拉达的同时,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多年的信仰!他真正成了一个孤单的“怪兽”!
可是,“丑陋”的他,拥有怎样“生辉”的心灵呀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3暑假,我沐浴在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书籍海洋之中,受到了很多关于书籍的熏陶。或许这就是知识的诱惑,将人沉醉于其中。无论是小说、童话、散文都让人感叹不已。一场神圣的爱情,一个黑暗的社会,一位与黑暗斗争到底的青年,文章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那些远古年代的信仰、习俗、艺术和法律,以及人类的情绪和热情。让我们走进雨果的那个年代吧!
《巴黎圣母院》是由雨果创作的。雨果不是一位创建学说的思想家,而人类命运的思考者。雨果以浪漫主义诗人的才情和文学创新者的胸怀,偏爱宏伟和壮丽。巴黎圣母院在城心岛亭亭玉立,仪态万方。通过作者笔下所描写的巴黎圣母院,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圣母院楼顶平台的夜景。
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一身白衣裙,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钟人卡西魔多则远远地欣赏这美妙的一对,另外还有一副目光有追随着姑娘,那是从密修室小窗***出来的,***荡而凶狠,密修室里幽灵似的主教弗罗洛正窥视;教堂前的广场上跑过一匹高头大马,那骑卫队长浮比斯不理睬吉卜赛姑娘的呼唤,向站在阳台上的一位贵族小姐至敬……
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夜晚,却出现一幕幕惊心动魄、变幻莫测的场面。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锁住了人们的命运。从而酿成了大大小小的悲剧。人见人爱的纯真美丽姑娘爱丝美拉达,残疾丑陋而心地善良的卡西魔多他们那纯洁的爱情,以死为前提的爱情。不曾因卡西魔多的长相而嫌弃的爱丝美拉达,当她走上绞刑架时,卡西魔多仍然没有死心,主动到鹰山地窟中与爱丝美拉达共同长眠。
我想,当时社会洽洽需要这样的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他人,帮助他人,世界将会充满更多的爱,而不是更多的阴险狠毒。以前如此,现在依旧如此。温暖的爱能让人触化冰川。读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爱的魔力,也懂得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4翻开《巴黎圣母院》,总能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这本书将人性的虚伪,卑鄙,阴暗表现地淋漓尽致。但黑暗中总有一丝光明——人性的善良和奉献,虽然很微弱,但也能指引人们前进。正是如此,才让人有读下去的信心。
作者雨果将善恶两者写到了极端,形成天壤之别的对比。这个方式让人明白了善恶美丑不在乎表面。印象深刻的是那富丽堂皇的教堂,它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掩盖了人性的丑恶,假借宗教来表现。宗教像是茫茫大雾,笼罩了人性美丽的一面。
在封建王朝中,官吏勾心斗角,针对人民,与人民为敌,艾斯梅拉达因为这刀山火海般的冤狱而被迫害。在“奇迹王朝”中,看似衣衫褴褛的贫民,流浪者,却互相帮助,舍己为人。为救出艾斯梅达拉而攻占圣母院。看似和善亲切的克洛德,实际内心充满嫉妒,阴狠,自私。而莫加西多更是如此,看似驼背,独眼,但能舍己救人,从绞刑台上救下艾斯梅达拉。克洛德和加莫西多都同样爱慕艾斯梅达拉,但都遭到拒绝,走向毁灭,但克洛德是毁灭他人成全自己,加莫西多是毁灭自己成全他人。这是多么大的区别啊!
艾斯梅达拉在这个阴暗的时代,是最耀眼的光芒,拥有迷人的外表的她,内心也是清澈纯洁。他对待山羊,救下落魄的诗人,想给劫持自己的加莫西多送水,对负心的弗里斯至死都保持爱情中,不难看出,她是个至善至美的人,正因为她的特立,才被这个世界所排斥,被辱为“女巫”“杀人犯”,被送上了绞刑架。
那段时间的法国,乌烟瘴气,让人窒息,人民希望有曙光照耀这里,但不可能,这意味着要打败“真善美”的上帝,矛盾体现了残酷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悲哀。
掩卷,我依旧唏嘘不已,钟声还似乎在我脑海中激荡……我要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燃烧自己,发出炽热的光芒!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5今年寒假,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的《巴黎圣母院》。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巴黎,这是一个有着离奇色彩的悲剧故事。
爱莫能助篇8
精诚无间,逆境入住寓所
1918年5月,孙中山受西南***阀排挤,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先取道台北赴日本,并给发电报,让其从各方面查明是否能居住在上海。此时,***因守护病重的父亲已经在上海,她得知消息后,为孙中山来沪事宜积极奔走,并与法国领事交涉。6月23日,孙中山收到***的电报:“已与法国领事交涉好,上海可以居住。”于是孙中山在神户乘“近江丸”归国,26日抵达上海。当时,欢迎者群集于码头,孙中山登岸后即乘汽车抵达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寓所。
在寓所居住的日子里,孙中山和***的生活得以暂时安定下来。***在生活上给予了孙中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生活很有规律,常常清晨起床后在寓所的花园里一同锻炼身体。因为长期在海内外奔走,孙中山曾患有严重的胃病,在***体贴入微的照顾下,孙中山的身体也日益健康,胃病得以痊愈。
孙中山和***生活非常俭朴。根据孙中山身边的侍卫马湘回忆,当时孙中山一家人包括卫侍等,一日菜金仅两元。***在给黎照寰的信中也写到:“我们每个月的开销从来不会超过300元,这其中包括衣食开销。”
孙中山在1918年10月17日致康德黎夫人的信中这样描绘他和***的婚后生活:“我现在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一种真正的家庭生活,一位伴侣兼助手。”
莫利爱路寓所也是孙中山进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他经常邀请朱执信、廖仲恺和陈少白等人到寓所一起研究***理论,或与商谈国内形势、粤***及讨伐桂系战事等问题。当孙中山在寓所会见重要客人时,***总是在一旁娴静地倾听他们的讲话,并认真打字记录谈话内容。当时客人们对***的印象是“稳重谦虚”。孙中山对***极为信任,委托她处理机要文件、来往函电和对外联络工作。***在孙中山所有重大活动中都追随其左右,成为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和得力助手。
著书立说,总结***经验
孙中山在入住莫利爱路寓所初期,由于“护法”运动的失败,情绪较为低落,对时局采取消极态度。在1918年7月4日致子孙科的信中,他写道:“对于现在之时局,拟暂不过问。”面对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孙中山开始从哲理上认真总结多年来从事***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要从著述方面启发国民,于是他发愤读书,闭门著述。
孙中山十分爱好读书,在他的上海故居里,至今仍收藏有他当时购买的大量中外书籍,这些书籍大部分为早期版本,有的已成孤本。孙中山精通英文和日文,他的外文藏书除少量日文书外,绝大多数是英文原版书,其中***治类书籍特别多,还有医学、科技、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中文藏书大多是线装本,为中国经典之作,如《二十四史》、《汉魏六朝名家集》、《王安石全集》等。孙中山曾对日本友人说:“余一生嗜好,除***外惟读书而已。余一日不读书即不能生活。”
在寓所居住期间,***陪伴在孙中山的身边读书、写作,无间寒暑。有时,***还会为孙中山读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著名科学家如汉道科・埃利斯、危普顿・辛克莱等人写的书。他们经常一起读书到深夜,还把地***铺在地板上进行研究。***曾回忆道:“我的丈夫有很多书,他的室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地***。每晚,他最喜爱的事,是铺开巨幅中国山水、运河***,弯腰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等。”孙中山常常从早上8点工作到夜里11点,连午睡的时间也没有,一直专心于工作、写作、会见员,或者埋首于阅读和绘制地***。
从1918年6月起,孙中山就开始着手撰写《孙文学说》,在此书中,孙中山强调了“行易知难”的哲理,对辛亥***以来的教训,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1919年6月5日,上海华强书局出版了《孙文学说》初版。上海《民国日报》以《破天荒之学说,救国之良药》为题,对该书出版作了报道。与此同时,孙中山开始将他酝酿多年的全面振兴中国经济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最后撰成《实业计划》一书。《实业计划》是用英文撰写的,原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共分六大计划,是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总计划,一幅振兴中国实业的宏伟蓝***。《实业计划》中文稿由朱执信、廖仲恺、马君武等人翻译,1919年开始在《建设》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连载。
后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与孙中山1917年写成的《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共计20多万字,合编为《建国方略》一书出版。***担当了该书的资料搜集、书稿抄写和译述等工作。
患难与共,促使国共合作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悍然发动叛乱,炮轰当时孙中山和***所在的广州观音山粤秀楼总统府,***为孙中山安全着想,坚持让他先行离开,并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经***再三恳求,孙中山才同意离开总统府,并嘱托卫士队卫士保护***。在***等人的掩护下,孙中山先行脱险,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率领卫队在总统府坚守了1昼夜后,弹尽粮绝,在卫士的掩护下离开总统府,3天后也辗转登上永丰舰与孙中山会合。在此期间,***不幸流产,这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妊娠。
此后,***和孙中山先后回到了上海寓所。在经历了生死离别后,孙中山在寓所为***写下了“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的联句。这对联句一直被***珍藏,见证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真挚爱情。
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遭受很大的打击。1922年9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致海外同志书》,叙述陈炯明叛变经过,自认“任用非人”,以致“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同时,他开始对中国***的道路进行新的探索。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有条件地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的意见,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8月23日,莫利爱路寓所二楼书房内谈笑声不断,原来是前来与孙中山会晤,两人长谈数小时,讨论“振兴以振兴中国之问题”,***在一旁陪同。不久,就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正式加入中国。当说明自己是第三国际的***员时,孙先生回答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员,一面加入本***帮助我。”***后来回忆说,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认为是真正的***同志,因而总是欢迎他到家里来。
在的引荐下,8月25日,孙中山在莫利爱路寓所与马林会晤,马林向孙中山通报了西湖会议的有关决定,他们就改组、国共合作、同苏俄结盟等事项进行了广泛的交谈。会谈时,、林伯渠、***等均在座。
9月4日,旨在改进的第一次会议在上海莫利爱路寓所的草坪上召开,***人***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各省在沪同志共53人出席了会议。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上海分别发表《中国宣言》和《中国***纲》,宣布建国主张及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
1923年1月18日,越飞到莫利爱路寓所拜访孙中山,孙中山和***在家中设宴招待。1月20日、22日越飞等人再次至莫利爱路寓所拜谒先生并共同商讨中国***问题。1月26日,孙中山与越飞在上海联名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双方认为,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国家的统一与***,苏俄将援助中国***。《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策的确定。
国共合作是在内部进行激烈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直坚定的支持孙中山的决定。她回忆说:“一听到宣布他决定实现这种统一战线,有些人就来找我,以为我会帮助他们反对这一行动。当我拒绝这样做,支持孙中山坚决做下去的时候,这些人就退***,并且公开攻击他。可是孙中山是吓不倒的。”
孙中山在莫利爱路寓所完成了其思想上的重大转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策,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莫利爱路寓所也成为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莫利爱路,永久的纪念地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共商国是。11月17日,孙中山和***抵达上海,上海各界人士齐集码头欢迎孙中山。中午,他们回到上海莫利爱路寓所。当日在寓所接见群众代表及各界人士,上海大陆、孔雀两影片公司还派人专门拍摄了纪录片。11月19日下午3时,孙中山在上海莫利爱路寓所举行招待上海各新闻、报刊记者茶话会。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主张召***民会议,解决中国祸乱,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各记者踊跃发言,赞成先生的时局主张,并请先生早日北上,造福民众。1924年11月22日上午6时45分,孙中山偕夫人及副官离开莫利爱路寓所,乘船北上。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溘然长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临终前在家事遗嘱中,将他一生仅有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妻子***以为纪念。
***十分珍爱孙中山和她共同居住过的这座寓所,这里充满了她和孙中山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孙中山逝世后,莫利爱路29号寓所内设置灵堂,供各界民众吊奠。3月16日,时在北京的***特意致电上海孙中山寓所内的工作人员,嘱托他们“勿移动孙先生在世时书案、坐椅等原位”,保持孙中山在世之原状。
1925年4月11日,***料理孙中山丧事后从北平回到上海,仍居住在莫利爱路寓所。
在***续住莫利爱路寓所的日子里,她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为中国的***事业做贡献。她利用其特殊地位和关系营救了陈赓、廖承志等中共***员,还保护和营救了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和***志士,先后发起了营救邓演达、牛兰夫妇和“救国会七君子”等行动。1933年2月17日,***在莫利爱路寓所宴请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陪同出席的有蔡元培、杨杏佛、鲁迅、林语堂、伊罗生、史沫特莱等。1936年1月,***在寓所约见中共地下工作者董健吾,托他将一份要求同***谈判的重要信件转交给陕北瓦窑堡的中共领导人和。接报后,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同谈判的五项原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抗日救国做了大量工作。12月23日,***接受中共中央要求她撤退到香港的建议,离开了她生活、战斗了19年的上海莫利爱路寓所。在离开上海前,***细心地把家具、贵重物品等分别托付给亲戚、朋友妥善保管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把分散的物品重新集中起来,按照原样布置。1945年底,***将莫利爱路29号寓所移赠当时的国民***府,以作为永久性纪念地。
爱莫能助篇9
[关键词]中年危机 《只争朝夕》
[中***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55-02
贝娄是战后美国文坛上最成功的作家之一。芭芭拉・基特恩斯特恩如此评论贝娄:“贝娄是美国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言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最有力声音,描述现代人困境最高超的喜剧家”。[1](P45)贝娄共出版了十多部小说,其中《只争朝夕》讲述了汤米・威尔赫姆由于一系列的错误决定导致各种矛盾在中年期顿发,最终绝处逢生的故事。
目前,学界已有多位评论者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研究。埃伦・皮弗强调隐藏在汤米懒散表面和笨拙行为背后的“高贵”。[2](P81)张晓君从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探讨汤米对他的精神父亲,即特莫金医生的寻找。[3](P86-89)但目前尚未有将《只争朝夕》中的主人公汤米置于中年危机视角下的研究。本文以汤米所经历的中年危机为切入点,探讨其成因、外在表现及解决办法,以期为《只争朝夕》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中年危机的原因与表现
《只争朝夕》的主人公汤米・威尔赫姆几乎将他的全部青春时光都用在按照父亲的标准去追寻成功上面。他设法表现得很有礼貌,就像父亲教导的那样。但是父亲强加给他的人格面具与他的真实个性完全不符,他也从未获得父亲所期待的世俗的成功。如今42岁的汤米正陷入一场巨大的危机之中。他觉得自己完全“不是自己”了。他花了大半辈子发展自己的销售事业,到了中年自己却申请辞职了。这是他自我阴影的莫名骚动与别人对他的期待形成冲突而造成的。
失业,与妻子分居,不能跟情人结婚,和他成功的父亲不和,可以说汤米是个十足的“倒霉蛋”。[4](P93-94)他常常感到自己背负着莫名奇妙的重担。“当他疲劳不堪而再不能挣扎的时候,或略有安宁的时候,就更加容易感受到这种神秘莫测的重压了,这是他毕生必须完成的不可名状的种种事情的增长或积累”。[5](P50)汤米感到的这种重担实质是他意识中的阴影部分试***浮出水面,说明他正经历着中年危机。汤米思考死亡,他在死亡面前表现得相当坚定。他对父亲这样讲,“人们在阳间距离死亡的远近是完全相等的”。[5](P58)在他看来,生活正是为死亡做准备,生活的意义与死亡的事实是紧密相连的。汤米对死亡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也是中年危机的征兆之一,因为人到了中年才意识到自己所剩的时间越来越少了。[6](P48-49)
二、走出中年危机的途径
贝娄《只争朝夕》中为汤米克服中年危机提供的途径之一是精神领路人特莫金。特莫金劝说汤米做投机生意:“天上地下,到处都是钱……当人人都在抓钱的时候,你可不能做钱到了手边都不伸手的傻瓜。”[5](P19)汤米听了这番劝说,加之当时生活极其窘迫,便将仅有的七百美元委托给特莫金去投资,结果特莫金帮他买的猪油和黑麦都急剧下跌,特莫金也失踪了。说到这儿,人们可能会想特莫金是一个十足的江湖骗子,但事实上他正是汤米的精神领路人。[7](P152)
特莫金给汤米推荐书,为他提建议,教他精神训练的方法。起初,汤米对特莫金半信半疑。但当汤米看到特莫金极为关切人类痛苦时,便转而相信了他。特莫金宣称:“只有目前才是真实的――此时此刻,只争朝夕”。[5](P80)汤米认为这揭示了人类追求的真正内涵。特莫金还向他推荐如何进行“此时此刻”精神训练法:
大自然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此时此刻。此时此刻,此时此刻,永恒的此时此刻,像一个大的、特大的、巨人般的波涛――庞大、明亮、绮丽多彩,充满着生机与死亡,徐徐地升上蓝天,矗立在大海之中。你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此时此地出发,从荣耀出发。[5](P104)
特莫金意在使汤米完全沉浸于当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小细节上,以赶走意识中的焦虑。
特莫金的话常可引发汤米内心深处的共鸣,比如特莫金讲述的孤独的人在深夜来临时像狼一样在窗口嚎叫。尤其是特莫金对人的两个主要灵魂的分析使汤米找到了解决他自身问题的密钥:“在这儿,人的胸膛里,我的,你的,每一个人的胸膛里――不只是一颗灵魂。有许许多多的灵魂。但是,主要的有两颗,一颗真正的和一颗伪装的”。[5](P84)特莫金还说我们人类实际上无足轻重。当然我们对此不能忍受,想成为大人物,于是便努力奋斗。奋斗的方向五花八门,比如为慈善事业捐款。但特莫金强调这种捐赠行为并非出于爱,而是十足的自私自利,是对伪装灵魂爱的表现。它只是出于虚荣和社会控制,因为伪装灵魂的利益同社会生活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样,人类并不能真正获得自由。我们的背叛者就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并将我们出卖。我们不得不像奴隶一样服从他。他却让我们像马一样劳作。听到这些,汤米深有同感,在特莫金的理论中找到了过去种种行动的依据:去好莱坞发展,改名字,没同自己最中意的人结婚,以及草率的投机生意。现在汤米突然意识到他之前一直在为自己的伪装灵魂服务。
如前所述,汤米和他妻子的关系很紧张。他便向特莫金抱怨妻子同他疏远,***他,特莫金讲到:
你怎么让她这般折磨你呢?你抛弃了她,就会使她原来的目的落空。不要叫她赚便宜。喂,威尔赫姆,我很想帮助你做点好事。我告诉你,不要与痛苦结婚。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做了痛苦的丈夫,跟痛苦一块睡觉,一块吃饭,就跟夫妻一模一样。假若他们寻欢作乐,他们就认为是犯了通奸罪。[5](P114-115)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汤米,他推测自己就是特莫金描述的强迫受害者。汤米又想到他正为了能够活下去而拼命努力,可这种努力有悖于初衷。于是他下定决心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特莫金除了给汤米提供这些建议和精神训练法,还有另外一个无意中实施的但却极为重要的方法:他不仅设法剥夺了汤米仅有的七百美元,还剥夺了他仅存的幻想。特莫金失踪后,汤米再不能打着“追寻生活真谛”的幌子寻求逃避,他必须追求“尘世的要务”。汤米正是在慌乱地找寻特莫金的过程中踉踉跄跄地加入了长长的送葬队伍,最终达成了心灵终极需求的至高境界。
爱和宽容是汤米走出中年危机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汤米被骗得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只有爱和宽容才能使他不至于完全绝望,也才能从貌似不可能的现实中看到一丝希望。
爱和宽容的品质使汤米最终得到了解脱。[2](P97)小说结尾处一个生动的例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汤米情感的深度以及对人对事的接受能力。汤米要特莫金陪他去经纪人事务所卖掉他们一起买进的货物。在事务所门口,两人碰到了老拉帕波特,他几近失明,不敢独自穿过繁忙的街道。当两人同时走到老拉帕波特身旁时,他似乎认出了汤米――好像这个盲人能够通过某种内在的探测方式察觉到汤米细腻的感情和人道的同情。因此,拉帕波特摸索着将手伸向汤米求助。特莫金正急于摆脱汤米,便催促他去帮拉帕波特的忙。汤米尽管有些不情愿,亦没有拒绝帮忙――尽管这个富有的老头拥有商品市场的丰富信息,却拒绝给汤米哪怕是一点点的提示或建议。汤米带着这个盲老头去了商店,送到了之后老头连一声谢字都没说――甚至连他帮老头买的雪茄也没给一根。
尽管拉帕波特把汤米给耽搁了,他难免有点生拉帕波特的气,可他却被这个老头讲的与特迪・罗斯福相遇的故事给逗乐了。尤其是拉帕波特突如其来的情感流露使他深受震动。“真是个男子汉大丈夫!我爱那个特迪・罗斯福,”他说,“我爱他!”[5](P119)汤米被拉帕波特这种爱的暖流所触动,暗自思忖,“啊,人是什么东西!这位老先生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已经为数不多了,他的一生即将结束了,而且他还被特迪・罗斯福呵斥过一次,所以他爱特迪・罗斯福。据我看,呵斥也是一种爱”。[5](P119)这种细腻的情感使汤米从现实事务中转移出来。帮助拉帕波特的时候,他暂时忘了烦恼,忘了他买的货品和特莫金欠他的钱。等汤米回到经纪人事务所时,货品价格早已一落千丈。他失去了抛售的好机会,特莫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表面看来,特莫金是在利用汤米的同情心,可实际上,正因为被人利用才打碎了汤米仅存的幻想,也才能使他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尘世要务”。
下面的例子最能体现汤米的博爱。走在泰晤士广场地下走廊的人流中,他觉得自己怀揣着对全世界的爱,内心无比轻松:
一种并非十全十美、甚至令人可怖的普遍的爱,在威尔赫姆的心坎里突然出人意料地涌现了出来。他热爱他们。他热烈地爱着他们所有的人。他们是他的兄弟姐妹。他也并非十全十美,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不堪;但是,如果他以这种热烈的爱把自己和大家联为一体,那又会形成怎样的差别呢?他一边走一边说:“哦,我的兄弟――我的兄弟和姐妹”。 [5](P99)
根据荣格的理论,这种“与外部世界的团结一致”标志着许多心理疾病患者***的转机,[8](P80)表明汤米发现了一种精神支撑――爱和宽恕的辐射源。
总而言之,通过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爱和精神领路人,汤米最终走出了中年危机。他走出危机后,重拾生机,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幸福境界。
三、走出中年危机后的变化与成长
特莫金失踪后,汤米在找寻特莫金的过程中被人流从街道上夹带到正在举行葬礼的教堂里,教堂“幽暗、凉爽”,“彩色玻璃上的白光犹如珍珠母”。[5](P134)不多一会儿,他也加入到送葬的队伍之中。死者苦思冥索的面孔使他深受感动,“肝肠寸断”,压抑了许久的泪水悄无声息地淌下来。“他起初仅仅是出于伤感而泣涕涟涟;但不久,他便感情大动,泪如雨下。他嚎啕大哭,嘴歪眼斜,凄切动人,直哭得泪水使他的皮肤感到阵阵刺痛”。[5](P135)他的身体剧烈震动,一切使自己镇定下来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后来,汤米干脆完全由它去了,尽情地放声痛哭。这样无拘无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他认清了人性的本质。
汤米是为他所犯的错误而哭,为他所经历的虽生犹死的困局而哭。他哭那个刚刚才褪掉的虚伪的灵魂,它错位的价值使自己处处与痛苦结缘。他哭自己浪费的光阴,哭自己是个失败者。然而,他也为全人类,为成千上万像他一样必须遭受痛苦、终归难免一死的人们而哭。汤米超越了个人的忧伤,他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9](P70)虚伪的灵魂终被摧毁,真正的灵魂即将到来。这个灵魂不会让他为一个不值得的父亲而自我折磨,也不会劝他不明智地结婚或者听信骗子快速发财的鬼话。因此,哀悼是汤米治愈心灵的良药。这个不知名的死者实际上代表了潜藏在汤米人格面具之下的自我,至此,汤米才找到了他的真我。
【参考文献】
[1]Gitenstein,Barbara R.Saul Bellow:Overview[A]//Kamp,Jim.(ed.)Reference Guide to American Literature.Detroit:Saint James Press,1994.
[2]Pifer,Ellen.Saul Bellow Against the Grain[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0.
[3]张晓君.解读《只争朝夕》中的泰姆金医生[J].外国文学研究,2002(2).
[4]Cohen,Sarah.Saul Bellow’s Enigmatic Laughter[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4.
[5](美)贝娄(著),王誉公(译).索尔・贝娄全集(第十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O’Connor,Peter.Understanding the Midlife Crisis[M].New York:Paulist Press,1981.
[7]Morahg,Gilead.The Art of Dr.Tamkin[A]//Bloom,Harold.(ed.)Saul Bellow(Modern critical views).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
爱莫能助篇10
在莫斯利17岁那年,一个周五的下午,他因酒后驾车,在街头撞死了一名漂亮的初中生爱丽丝。
悲痛欲绝的爱丽丝父母随即将他告上法庭,按照加拿大的法律规定,莫斯利有可能受到终身监禁的处罚。但当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爱丽丝父母绝对会同意这一处罚的时候,他们却作出了让所有人惊讶的举动,他们要求法官和陪审员支持他们以下的诉求:判处莫斯利在每个周五的下午到邮局给他们汇10美元的赔偿金,一直持续10年。而且,每次都要在汇款单附言栏上写上一段话:“是我的鲁莽造成了花季女生爱丽丝的死亡,对此我深表愧疚!”如果莫斯利不按时汇款或忘写了附言,他们将有权随时要求法院重新审理此案。
结果,这个意外的诉求得到了法官和陪审团的同意,莫斯利本人也欣喜若狂,因为这样的处罚太轻了,处罚金也太少了,10年总共加起来还不到5000美元,对他们家来说,就如同九牛一毛!
从被告席上下来的莫斯利,开始时每周都能准时给爱丽丝的父母汇款和写上附言,但他似乎并没从这件事中获得教训,依旧和往常一样,甚至变得更加大胆嚣张。
周围的人都埋怨起了爱丽丝的父母,觉得他们被莫斯利的家族势力吓破了胆,没有让这个恶棍受到应有的惩罚,但爱丽丝的父母对此既不解释也不反击。
一年多后,情况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莫斯利变得越来越消沉和越来越无活力,坏事也做得少多了。
等到了第三年,莫斯利终于受不了了,他跑到爱丽丝父母面前,请求他们宽恕自己。他痛哭流涕地说道:“每当我在附言栏里写到爱丽丝这几个字时,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她惨死的情形,这让我感到非常的痛苦,愧疚自责无法形容,夜难眠饭不思。”
最后,莫斯利真诚地说:“我以后一定会痛改前非,不再胡作非为为害他人了!”
“好吧,从今以后,你不必再给我们汇赔偿金了。”直到此时,爱丽丝的父母才站出来向所有曾误解过他们的人解释。
原来,爱丽丝的父母觉得,对于女儿的死,如果向莫斯利索要高额的赔偿金,即便是再高的价,对方也能拿得出来,而且,莫斯利很可能不会为此感到不安和愧疚,难以从中吸取教训,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赔钱了;如果让他锒铛入狱,终身监禁,他或许会得到保释或者提前减刑出来,同样难以让他痛改前非。更何况,女儿已经死了,自己要钱或者把对方告进监狱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倒不如通过另一种方式拯救一下他,毕竟他还年轻,浪子回头金不换呀!
最终,他们想到了这样一个奇妙方法,让莫斯利良心发现。可喜的是,他们最终成功了,因为在此之后,莫斯利真的吸收了教训,变成一位热心公益事业和爱帮助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