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研究例1
摘 要:本文根据现有的金融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解读,并且发现了症结所在,即中小企业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三个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量和贷款效率,所以,要想实现中小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针对实际的漏洞实施改革。
关键词 :中小企业;金融制度;研究
中***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094-01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周颖(1963-),女,吉林通化人,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制度性错位的原因
造成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制度性错位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最近几年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不外乎企业信用等级低、风险大这两个问题,并且,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达不到信贷银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资金需求时间紧、期限短这两个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往往同银行信贷审批权限集中的特点产生偏差;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银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参照对各个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他们普遍坦言是自身的非国有企业导致了银行信贷难、融资难的局面。但是,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投放贷款时最关心、最先考虑的因素是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在期限内将贷款如数还回,将贷款投放到中小企业会存在多大的风险。这种情况就是,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偏差,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加大信息宣传,让中小企业充分了解小额贷款、短期贷款等机制,加强同中小企业的合作。在现实中,一些中小企业并不公开自身的财务状况,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能真实完整的掌握中小企业的信息,两者出现沟通屏障,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不能顺利及时的获得投资贷款。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只能采取自筹、占用客户资金、民间借贷等方式,此种做法,虽然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不够规范,为中小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纠纷,还干扰正常的信用秩序。
二、现行金融制度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导致现行金融制度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中介手续繁、费率高、效率低;担保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现在,与中小企业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连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与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相差甚远。根据对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几乎没有可抵押物品,而且,贷款需要中小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登记,资产评估登记不但手续繁,而且费率高,同中小企业时间紧、期限短的贷款需求产生冲突,同时也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快捷高效发放贷款。导致现行金融制度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担保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根据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结果,中小企业普遍反映担保公司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责,发挥其效用。担保机构存在的最终目的便是协调中小企业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但是,随着担保机构自身的发展,往往改变了其根本职能,因此,也不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便利。
三、建议
(一)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银行间接融资的资金配置效率
要想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但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各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策,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此,便需要各个地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扮演好中小企业社区银行的角色,并且,针对本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等问题提供信贷支持,改变以往信贷手续耗时长的弊端,充分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将服务范围进行横向扩展,力求最大程度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帮助。中小企业种类繁多,融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服务范围,为不断适应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创新业务品种,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高度。
(二)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日益宽松的***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并且要有支持其发展的相关***策相伴随。首先,***府可以在严格的监管下,适当的放低中小企业的市场准人门槛。其次,***府可以适当改革国民收人分配流程,尽量增加中小企业的利润收入,适当降低财***收入,使得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可用,并促进其长远发展。
(三)作好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融资效率建立功能完备的担保体系
担保公司可以说是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媒介,所以,担保公司服务功能的增加,可以充分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资金问题。而且,为了使担保公司可以快速健康运行,当地***府应当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成功经验,协助担保公司建立健康完善的担保体系。而且,***府、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必须要逐步统一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保证。同时,***府也要帮助简化信贷手续,让中小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资金帮助。***府要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管理与监督,为银行提供高效快捷的信贷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企业制度研究例2
[中***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2-0051-05
一、制度化管理的西方历史现实
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制度化管理
在资本主义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类实践能力的限制,人类的认识被局限在相当狭窄的范围里,认识的内容充满了想像和对以往经验的肯定。那个时候的权威关系主要依靠习惯和信念以及对神灵的崇拜、信仰来维持。这种权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是较为强烈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却是脆弱的,因为其权威得以建立的基础是脆弱的。建立在感情和信念基础之上的权威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会充满不确定性从而变得不可控制。资本主义“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捍卫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1]人类的理性发挥了从来没有过的作用,展示了从未展示过的力量,这时的权威形式也就随着成为包含理性成分的权威。科学、理性的发展和运用使得人类行为前所未有的统一于某些共同的制度规范。在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从物质生产到经济和***治生活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无不深深打上了科学理性崇拜的烙印,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制度权威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旧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了,必须采用新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工厂管理必须服从技术的客观要求,从而促使制度化管理成为工厂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选择。
资本逻辑的支配是西方企业制度形成、发展、成熟的基本力量,也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基础。资本作为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通过产权形式在企业制度中体现自身,借助契约形式整合其它要素,通过财产保值增值要求支配企业全过程。资本逻辑是说资本不仅仅代表了有价值的物品,而且代表了物品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利;不仅代表了物品或财产的权利,而且代表了财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不仅意味着符合财产保值、增值的要素组合、经济活动本身,而且意味着相应的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和支配规则;不仅意味着既定的、单一的社会关系和支配规则,而且意味着变化着的、运动中的社会关系和支配规则。简单地说,资本运动的逻辑支配企业运动,强调企业建立在财产制度基础上,企业决策服从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决策权按照财产权利构成行使,企业制度由财产权利的构成和逻辑决定,企业的经营、扩张、发展、投资、兼并都以资本增值保值的要求为转移。[2]
资本逻辑支配下,资本要素在经济活动,企业运转中发挥支配作用。管理过程中应该以理性的制度权威作为各种管理方法、手段、过程的核心。与信仰、感情、经验基础之上的传统权威相比,理性的制度权威使组织摆脱了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组织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管理更符合资本逻辑支配下的作为经济体的企业的追求。
2.制度化管理随工业***出现
制度化管理作为一种理性的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它迎合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一方面,制度化管理满足了工业大生产的生产模式和管理复杂化的需要。其在精确性、快捷性、可预期性等方面是其他社会组织形式所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它以非人格化、制度化的特征而得到科学理性时代的文化认同。而这些都是对传统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任人唯亲、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官员决策的任意性与不可预测性等弊端的纠正,是时展的产物。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处于手工劳动阶段,技术水平低,交通、通讯不便,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成本高、有效性低,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规模小,结构简单。因此,那时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
工业***后,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发展,新的经济组织――工厂制度普遍建立,组织规模扩大,内部结构复杂。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使管理难度空前增大,管理成本人为上升,大量工厂的经营不善和破产倒闭使传统的经验管理遇到了挑战,改进管理降低组织活动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以小瓦特、欧文、亚当•斯密、巴贝奇等人为代表,人们开始真正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从此生产计划、技术和劳动分下、设备的合理使用、劳资关系等成为管理者的研究专题,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较系统的研究。但在此之后,尽管工厂制度及其管理经验从英国推广到其他国家,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技术和组织创新动力,因此管理理论没有大的进展。这种情况直到美国铁路企业出现后才开始改变。
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铁路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如协调困难,发生事故,运输成本高等等,面对这些严峻挑战的是大批新型的支薪经理人员。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841年10月5日的一次铁路事故后,乔治•W•惠斯勒为西部线设计了现代化的分工仔细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使西部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以职业经理通过严密的管理系统而经营的现代企业;1846年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的本杰明•拉特岁布经过对财务会计理论和铁路管理精确性的精心研究,将财务活动从铁路作业活动中***出来,首次提出了记录铁路运营的款项并编制日报表、月报表以便考核的制度;1852年就任宾夕法尼亚铁路总经理的J.汤姆森以明确中央管理机构、区段管理机构中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为重点,形成了一套分权的、权力机构与职能部门分设的组织形式――这就是后来M型组织结构的雏形。于是分工严密、结构合理、协调控制的铁路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渐形成,而与之相适应的近代财务会计、统计制度的基本方法也在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究其根本来说,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条件,生产过程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制度规范,因为这时的生产过程中的制度规范是以经验方式获取,并以传统和惯例的方式来保留和延续的。资本主义工业***、机器化大生产在给生产方式带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工厂的制度和管理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人们考虑问题的重点已经转到厂商内部的各种问题中。如加工过程、设备排列、场地布置、生产技术、刺激制度,以及其他等等。”[3]工业***和机器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达到了空前精细和严密的程度,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规范性要求变得空前严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个人权威已经开始让位于制度权威。从19世纪末的泰罗制,到20世纪初期出现的法约尔等人创立的管理组织制度,再到二次大战以后出现的管理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制度,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制度规范的严格性及其权威性。
在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变革中,工厂里的技术对各种活动和关系的结构起了重大作用。从手工技术到机械技术,因为蒸汽动力的应用,效率更高的技术不断出现。类似大规模生产装配线的流水技术,可以以较低的单位成本生产出大量的标准化产品。由于产品的生产流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操作过程,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部门。随着部门数目的增加,就需要设立管理部门来协调各道工序的工作。结果是产生了等级组织结构,而且建立起了更高的管理层和更为详尽的程序和系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组织内的各种努力协同起来。[4]从根本上讲,技术影响了组织的结构。早期的“批量”生产方法并不那么要求正式的程式,但是,由于蒸汽动力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工厂技术――流水式生产,这种技术要求组织在设计上要具有更为正式的程式。使用蒸汽机车的铁路开始了运输***;电报和越洋电缆则引起了通讯***。这些力量的综合,创造了大型组织的成长。企业的成长产生了一种需要,就是通过制度化规范以便于协调和控制。在大规模生产中,为达到产品的低成本和标准化的每个细节,制度是必需的,制度化管理成为对大型企业成长的反应。
二、制度化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 现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
现代工商企业是从19世纪后半叶在美国开始兴起的。当时美国的食品加工、烟草、冶炼、石油、机器制造和运输设备等工业,由于大批量生产技术的采用,企业开始向前结合产品分配和销售活动,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同时,为了确保原材料等投入的稳定供应,又进行后向结合,建立自己的原料采购与生产组织。当这个过程完成后,企业制度便实现了从传统工厂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变迁。现代工商企业正是“把大规模生产过程和大规模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而形成的”。在现代工商企业产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管理制度的产生。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经济和乡村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在这几十年里,美国经历了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性的改变。一方面,随着无烟煤和蒸汽动力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大量采用,铁路的兴起以及电报和电话网的建立,为大规模生产和分配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及技术条件;另一方面,铁路庞大的规模和系统性,要求对车辆和货物进行及时调度。因而,在美国经济中率先建立了多职能的、拥有多层级经理的企业组织,并率先发展了直线参谋制的组织管理原则。
生产上,蒸汽动力在生产中的使用,使制造一件产品的几乎全部过程被集中到一家工厂之内(即所谓的内部化),少量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大量的产品。而科学管理运动在工厂管理中的推广,使技术带来的“速度经济性”得以发挥。分配上,铁路和电报所创立的新型物流和信息流通方式,改变了商业形态。***的批发商取代了实行佣金制的商,百货公司、邮购商和连锁商店等零售商蚕食了传统小商店的份额,进而又侵蚀着批发商的势力范围。新兴商业形态的优势在于所售商品的低价,而低价来自商品库存的快速周转。大规模分配由此兴起。在***的销售商无法吸收大量生产所带来的高额通过量的产业中,制造商不得不实行横向结合。例如在肉食加工企业中,领先的企业如阿穆尔和斯威夫特,由于要将西部的牛肉销往东部的城市市场,因此必须建立庞大的冷库和冷藏运输的网络。这样,就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分配的联合。当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时,现代工商企业就诞生了。
企业史学家钱德勒认为,现代工商企业的诞生是因为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更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能增加资本金的竞争能力;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了市场机制而协调着货物从原料供应,经过生产和分配,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由领薪经理所管理的企业,已取代了传统的家族小公司而成为管理生产和分配的主要工具”。[5]管理上的“看得见的手”已取代了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
现代工商企业是通过垂直和水平结合成长起来的。垂直结合的企业一般是采用连续批量作业技术的企业以及产品要求特殊分配和销售服务的企业。进行水平结合的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小、家族或个人拥有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了控制产量,抬高价格,实行合并或兼并。但这些企业很快就发现,为了使合并后的企业继续成长,必须进一步向上游和下游行业实行垂直结合。因此,垂直结合才是现代企业形成的最基本的途径。
垂直结合并不单纯是企业的一种竞争策略行为,其实是一种制度创新。现代工商企业能够将一部分由市场组织的社会分工转变为企业内部分工,克服了因采用新技术或生产新产品引起的市场失效。由于垂直结合,现代工商企业内部分工的范围已包括原料生产与采购,零部件加工生产,产品生产以及分配与销售。为了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进行长期规划。现代工商企业因此需要对企业管理的体制与方法进行改革,这就导致其层级管理的形成、发展与成熟。层级管理制度确定了现代工商企业内部决策与日常管理之间的分工,使得企业能够以更大的规模、能力和更高的效率管理和协调内部日趋复杂的分工与交易。
2. 制度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1)组织方面。工业***使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生产制度,同时带来很多家庭生产中从未遇到过的管理问题。如何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的组织问题和方法问题是许多管理实践者面临的难题。麦卡勒姆将制度化管理带入了铁路经营,他认为,良好的管理要以严格的纪律、具体和详细的职务说明、经常准确地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根据成绩确定工资和提升、明确规定上下级权力层次以及在整个组织结构中贯彻个人责任和下级对上级报告的责任等为基础的。他以正式的组织***规定了权力和责任的层次、各个业务部门的劳动分工以及报告和控制的通讯联络线。对麦卡勒姆的做法的仿效,促使美国第一流的大企业实现了制度化。追根到底,正如亨利•普尔所言,没有其他任何方法能使这样一部巨大的机器安全而成功地运转,只有通过秩序、制度和纪律才能做到。制度化管理的复兴是企业成长的需要,通过建立规章、建立标准和程序,制度化管理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创造了安德鲁•卡内基这样的钢铁巨人。[5]
(2)人事方面。工厂制度兴起之后,很多管理者注意到,生产效率低下的起因大概是怠工或者故意限制产量。规章制度可能改进工厂的经营,但必须同时提供一种激励,以取得工人的合作,刺激他们对增产的需要做出反应。建立某种根据劳动表现付酬的制度,也就是工资激励和计件工资制是制度化管理人事问题的标志。法国经济学家A•R•J•杜尔哥提出一套有关利润分红的建议,查尔斯•巴比奇也大力提倡这种做法。亨利•R•汤在此基础上,提议工资等级的工资制度方法,为每一个工作单元或部门确定成本和生产定额,根据表现返还赢利。弗雷德里克•A•哈尔西则批评了利润分红和个人计件制的缺点,提出“支付劳工奖金计划”,认为激励应当建立在过去产量记录的基础上,加上确保最低数量的工资,再加上对超额工作的奖励。弗雷德里克•温•泰罗提出了一种计件工资制度,作为部分解决劳动力问题的进一步措施。为了实现预想目标,制度化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人事问题。从那以后,制度化管理运动更加稳步地发展起来。
在工业化***中的企业生产实践中,制度化管理能够从组织、人事等方面提高效率主要是因为:
第一,制度化管理塑造组织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当公司和其它工业开始成长的时候,也面临着管理大型组织的难题。它们需要制定获取人员、材料、设备和资本的计划;需要通过劳动分工、委派权力、分配责任以及将生产活动组织成为部门,以组织这些资源;需要通过提供激励、协调人际关系、在组织内部提供通讯手段,以领导和协调人的努力;需要通过衡量表现、比较实际结果与计划、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以实现协调和控制。只有将技术、材料、人力、资本等因素和生产过程有效结合,才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制度化管理能够有效地组织这些资源,使企业的相关活动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契合了组织生产的需要,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第二,制度框架使大规模生产有可能,而且更有秩序。大规模的生产需要最有效的制度,为达到产品的低成本和标准化的每个细节,都需要这种制度。制度意味着建立规章、建立标准和程序,以掌握生产车间中增长的活动总量。制度化管理还包括建立工具的标准、工作的质量和数量、通过选择工艺和制定时间表来协调工作流程、工资的激励、成本核算、确定岗位职责,以及妥善处理诸如怠工之类的劳动力问题等等。通过规章制度,大规模生产井然有序,促使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第三,制度化管理把人事和组织有效融合。规章制度不仅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而且为了实现生产目的,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使人能够按照制度要求配合组织安排,成为组织机器上的零件。这种融合才真正发挥了制度化管理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功效,促进了大型组织的成长。
三、制度化管理与科学理性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近代文艺复兴,思想***,个性***,交通、通讯条件改善,资本冲垮旧有的社会纽带,社会关系世界性的流通和工业***等一系列历史变革后,脱离传统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一方面是资本的力量、个性***的力量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突破了传统社会管理中起支配和约束作用的以等级、身份为基础的,建立在传统的权威、魅力型权威基础上的管理秩序;另一方面,以个人私欲为动力,以建立在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契约规则、自由竞争逻辑为基本规范,以资本运动的逻辑为支配力量,又受制约于技术内在规定性约束,逐步萌生和发展出一套以形式化、制度化为特征的管理体系。
组织的理性是因为组织有着自身的价值尺度,它有着稳定的目标,这种目标又可以使组织取得最大的效能。理性不仅为组织提供目标的选择,而且也提供了目标选择的工具。组织借助于理性而建立,以理性为媒介对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从而使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目标达成认同的结果。[6]组织具体明确的目标可以为相应的行为提供明确标准,使行动具体化,规范行为,并且对设计组织结构有指导作用。结构形式化、角色形式化可以准确、清晰、系统地解释控制行为的规范,描述在该结构中处于特定位置的个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岗位标准化、规范化、形式化使行为变得更确定,成为形式化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斯•韦伯关于“科层制”的经典论述,明确指出建立在“法理的权威”基础上的科层制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方面优于历史上任何组织类型,确立了形式化、制度化管理体系的地位。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以来形成并逐步占统治地位的根深蒂固的科学信念,使得形式化、制度化管理体系成为西方管理最突出的方法特征。从泰罗的时间动作研究、计件工资制,到今天林林总总各种管理方法体系,无不强调标准、规范、程序、职能这样一些外在于个人的,形式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法和手段。这跟动不动强调积极性、情感、态度、表现、思想这样一些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更富有个性色彩的因素形成鲜明的对比。
形式化、制度化管理体系把组织锤炼成为一个实现既定目标的高度理性化的结构性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理性面,使个体的行为成为组织机器的一个部件,大幅度的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用,成为成功且有效的管理手段体系。可以说把形式化、制度化的作用,把组织理性层面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制度是让组织管理得以进步的理性工具,制度化程度的提高和制度权威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管理不断进步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规则是在追逐效率的过程中被发现以至占据支配性地位。在组织中,成文的规则往往被作为直接的管理监督的替代物而使用。这种替代具有节省管理精力、将由于区分地位而导致的功能性失调的后果最小化的优点,并且这种做法避免了涉及利益冲突的直接对抗(Gouldner,1954;Crozier,1964)。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只有让管理者对组织作有效的计划,以此为根据明确组织的发展目标,并预见到组织发展未来的方向,这样才能算是高效的管理。而要建立高效的组织,就必须理顺组织内部成员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明确组织中各成员的角色职责,并以制度和规范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
四、总 结
工业***前,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集中阐述生产的两个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后来又承认资本为投入的要素。亚当•斯密把企业家作为一个要素进行过论述。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则是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有第四个要素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管理作为资本、土地、劳动力之外的第四要素是使组织发挥最高效率的关键。
伴随工业化***的是技术和文化的***,手工技术到机械技术驱动了大型企业的成长,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制度化管理的构建是企业在追求效率、效用时解决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的组织问题和方法问题,以及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人事问题等工厂制度和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组织基础(要素)尤其是技术、人、环境等因素发生变革时,职能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化管理是组织理性的极致表现,制度化管理的实行有利于企业解决面临的组织难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从工业***前到工业***的管理,再到科学管理,现代管理,整个西方管理史以及西方的社会经济史、企业发展史表明,管理的科学化、理性化是管理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制度化管理是组织理性的表现,组织的制度化本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的管理水平。就制度化而言,制度权威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制度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化某种意义上是对理想的科层制的追求。但科层制本身纯粹是一个排除了不确定性的封闭的理性模型。这个模型将组织视为精密仪器,它对人的假设是排除爱、憎和一切纯粹个人的因素,把人当成了科层制这个大机器上的零部件,完全剥离了人性。但人有别于物的特性决定了“人的关系”不可能被置换为“物的关系”。而且个体的需要、情感、价值追求即使在理想的组织中也不可能全部获得充分满足,个人的完整人格必然兼具组织人格和个人人格。理想的制度化忽略了人的某些特性、需求,所以管理制度化必然存在限度。从组织目标来看,在追求的效率前提之下,也应当在组织发展中考虑到对人的发展的平衡,制度化的限度不仅是必然,也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
[2]王利平.中国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因素[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2 .
[3]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美]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 .孔令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
[5][美]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Zhou Yan,Ge Jianhua
企业制度研究例3
《孙子兵法》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行的。企业之间的激烈地竞争让我们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实施内部控制都不得不深入研究,并随时对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审视,了解自身所处的内部环境。由于外部环境存在企业不可控因素较多,并对企业的的发展起着影响和约束的作用,更需要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下功夫,制定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来特色,使经营管理合法化、资产管理安全化,让企业遵纪守法地开展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合理规避风险。
一、现阶段企业因内部控制缺失,而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决策过程没有监督机制,利益相关者无法行使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不能合协调公司内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不利,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不注重企业形象的树立,没有好的企业文化,无法保证信息通畅流动等组织结构方面问题,不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第二,缺少进行风险评估,不能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无法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第三,缺少合理的控制活动,使企业不能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无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第四,没有正规的信息沟通的方法和渠道,无法让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信息,影响进行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五,缺少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不能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法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就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企业能够通过建立正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正常、快速地发展到行业的前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内部控制必须在优质的内部环境下建立和实施
企业首先应该优化内部环境,具体内容包括:严格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按组织审批程序的要求,应提交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核批准的事项,一定要按程序进行,不得随意减少相关程序;对企业的机构设置和分工进行调整,不相容岗位、职务进行分离,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根据本单位人力资源的配置及管理情况,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将奖优罚劣贯彻到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的始终,同时也经建立工会等相关组织,对职工的就业和权益保护进行保护,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精神力量倡导全体员工要有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特别是企业的董事及相关管理层更要在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的建立中树立好榜样的作用。
(二)正确、及时的风险评估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企业要求有专业的的风险评估机构和风险评估人员,根据内部控制的相关目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内部环境和业务流程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使管理层能根据高速公路结果准确识别公司面临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样磁影响程度进行合理排序,在分析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基础上,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三)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的具体方式
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控制措施:一是实施预算管理,将日常业务的相关事项纳入预算控制;二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日常控制现代化,将控制与信息自动联系起来;三是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办法,对外发生的重要经济业务和涉及金额比较大的业务与对方单位签订书面合同。
(四)信息和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同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正常渠道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相关机制。建立能及时收集整理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上传下达,各层级之间,企业与外部有关方面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反馈;同时也要建立相关的反舞弊机制,对相关的举报人和投诉人进行保护,将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让举报、投诉成为公司有效的反馈重要信息的渠道。
(五)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改进的重要保证
企业制度研究例4
(一)小企业界定。《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根据有关部、委的解释,各行业小型企业凡满足以下三项标准之一的即为小型企业,具体划分标准如下表:
(二)《制度》执行中的备选性。根据分析,2005年几类小企业,具有执行中的备选性。
1、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由于业益特殊性,决定其既无法适用《制度》,又无法适用《企业会计制度》。这类企业的会计规范,目前***门已起草具有专门针对性的会计核算办法。
2、集团公司内部的小企业。集团公司内部的小企业应遵循集团母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3、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制度规定,允许并鼓励有条件的小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就不可选择执行《制度》。
4、募资规模变化。小企业如需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应转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因经营规模变化导致连续三年不符合小企业标准,应转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后,不能再转回。
5、外商投资及其他特殊小企业。《制度》以后成立的外商投资小企业适用该制度,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中介机构等不适用。
二、《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区别
(一)制度总框架设计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总框架涵盖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十四章、160条,并单独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予以说明。《制度》在总框架设计上十分简练,分为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报表编制说明五大部分。
(二)会计科目区别。《企业会计制度》共设置85个一级会计科目。《制度》中共设置60个一级会计科目。其对小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原则上与大中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尽可能的保持一致,同时根据业务需要适当简化或取消。
(三)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反映上不同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同。《制度》中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及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2、可供选择的部分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如:
――存货核算不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存货收发核算方法主要有实际成本法、计划成本法、零售价法等,《制度》在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上,除要求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可按零售价法核算外,均按实际成本法。
――所得税核算不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所得税核算方法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制度》要求小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使会计核算与现行税法一致,尽可能避免繁琐的纳税调整,简化小企业的会计处理。
3、长期投资的核算不同。《制度》规定小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按照简化的权益法核算。即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损益情况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不考虑投资成本与占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差额,不考虑股权持有期间对被投资单位除实现的净损益以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如资本公积等项目)的变动。
4、借款费用的核算不同。《制度》要求小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的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必与资产支出数相挂钩。即只要满足资本化条件时,小企业可将与购建固定资产相关的借款利息费全部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5、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同。《制度》对于融资租赁条件的固定资产,以合同或协议约定支付租赁款及使用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确定其入账价值,不要求折现,不考虑最低租赁付款额与租赁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即不确认“未确认融资费用”。
6、会计报表及附注内容不同。考虑小企业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制度》仅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可视企业需要编制。会计报表附注中仅要求披露主要会计***策和会计估计、当期主要交易等事项。
三、小企业主要会计核算规定
鉴于绝大多数小企业执行是原《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等行业会计制度,理解小企业会计核算,可从《制度》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比角度阐述。
1、其他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的明细核算中增加了“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两个明细账户,取消了原“在途货币资金”明细账户。“信用卡存款”主要核算企业为取得信用卡按照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和用信用卡消费支付的款项。“存出投资款”主要核算企业已存入证券公司但尚未进行短期投资的资金。
2、短期投资。短期投资的入账价值与行业会计制度相同。在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不再确认投资收益,而是直接冲减短期投资的投资成本。在会计期末,企业应以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按短期投资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企业会计制度》中为单项、分类、总体三种方法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转让处置时按所获得的价款减去短期投资账面价值以及未收到的已计入应收项目(应收股息)的股利、利息后的余额计入当期损益。因采用总体法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处置某项投资时不需考虑结转相应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待期末一并进行调整。企业会计期末以短期投资总市价低于总成本的差额计提跌价准备,借:“投资收益”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如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市价以后又恢复,应在已计提跌价准备范围内按实际恢复金额冲回,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核算类似与坏账准备的核算。
3、应收票据。应收票据的核算中与行业会计制度相比,增加带息应收票据应计利息的核算,计提利息时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及“应收票据”账户余额反映的是未到期的应收票据的面值和计提的利息。企业将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贴现,若贴现协议约定票据到期无法收回企业具有全额付款责任时,企业应将贴现款项视同借款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即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
4、应收股息。与行业会计制度相比,将原计入“其他应收款”的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项目单列“应收股息”账户核算,此账户既包括初始投资成本中包括的股息,也包括持有投资期间应收取的股息。
5、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核算增加了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的账务处理。企业以应收账款等债权质押借款;或将应收账款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权向企业追偿(即附有追索权的债权出售),因企业这两项业务的应收债权风险、报酬未完全转移,均视同借款处理。若企业将应收账款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权向企业追偿(即未附有追索权的债权出售),企业已将此项应收债权风险、报酬转移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则作为销售处理。
6、坏账核算。《制度》对应收款项坏账采用备抵法核算。小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清查,预计发生坏账,并设置“坏账准备”账户核算。值得注意,与行业会计制度不同的是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和预计坏账比例由小企业自行选择。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不仅有“应收账款”,还包括“其他应收款”账户。若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再计提相应坏账准备。
7、存货。小企业一般按实际成本法核算增加的存货。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可按零售价法核算。小企业应在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进行存货期末计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于数量较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按存货类别计量。会计期末,小企业计算出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借:“管理费用”贷:“存货跌价准备”;如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恢复,应在已计提跌价准备范围内按实际恢复金额冲回,借:“存货跌价准备”贷:“管理费用”。《制度》对存货核算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将原《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原材料”、“包装物”和“自制半成品”科目合并为“材料”。
8、待摊费用。待摊费用核算内容与行业会计制度相比进一步减少,仅包括低值易耗品摊销和预付保险费、预付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等,不再包括待摊销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9、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按成本法和简化权益法核算,应负担的亏损额以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简化权益法是针对《企业会计制度》权益法而言。
10、固定资产。《制度》相对行业会计制度:一是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范围扩大,对房屋、建筑物以外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二是固定资产大修理费不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采用待摊、预提方法核算,而是在发生时一次性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11、工程物资。《制度》增设了“工程物资”科目,将原行业会计制度“在建工程”中核算的、企业为工程准备而购入的物资提升为一级账户核算。
12、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中对企业出售无形资产取得的净损益计入营业外收支项目,不再通过其他业务收支项目核算。
13、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核算中对企业确实无法支付的及被其他单位承担的应付款项计入“资本公积”账户,不再通过“营业外收入”核算。
14、应缴税金。应缴税金核算中对于因多计等原因(先征后返)的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实际收到时,冲减收到当期的费用科目,对于收到的增值税返还款,应计入“营业外收入”账户,不再通过“补贴收入”核算。
15、待转资产价值。与行业会计制度相比,《制度》中新增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用于核算小企业年度中间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小企业取得捐赠资产,借计相关资产账户,贷计“待转资产价值”账户;期末计算出应交纳的所得税以后,在扣除所得税以后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账户。
16、待处理财产损益。《制度》中取消了“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对财产清查中的溢余、毁损直接按各财产处理规定计入相关账户,不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
四、执行《制度》的衔接处理
企业制度研究例5
中***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就需要明确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开展相应的研究行为。具体来说,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加强国家的宏观控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血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为了使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对其进行宏观控制,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以对企业进行更好地控制。而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不但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还能更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控制,将企业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这样对于国家***策的制定、调控手段的选择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发展并且完善,这不但使得企业的职能分工更加明确,在分工、考核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合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很好地保障。此外,通过会计内部制度的完善,使得企业的目标得以很好地执行、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提升。
3.保障物资的完整。以往在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的时候比较粗犷,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损耗和损失,也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的财产物资得到很好地保管和控制,这样就避免了贪腐、挪用等状态的放生,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物资的完整度得到了提高。
4.完善会计资源管理。企业的会计数据并不仅仅为了对过去的情况进行了解,而是为了以当前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对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控制,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必要的决策,而会计内部控制在这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完善企业业务处理的程序,使企业的职责分工更加完善,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
在分析了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之后,就需要对当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地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具体的措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更好地提升。具体来说,当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会计环境存在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现在网络化是当前会计软件的一个趋势,不论是远程报表、远程审计,还是网上采购、网上银行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当前ERP理念与系统逐渐得到了很好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不再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唯一的要素,企业的资金、物流等也都逐渐纳入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范围之内,企业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其控制的范围还将逐渐扩大,并且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特征。计算机是以往会计系统工作所必需的工具,相应应用程序的完善固然对会计系统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若是应用呈现出现错误且计算机不能进行识别的话,就会产生新的会计内部控制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保证会计环境的安全性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为此不但需要对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还需要加强密码登录保护等相关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高效。
2.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为企业提供决策,若是其存在失真情况的话,企业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决策,这样就难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信息数据,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应该对会计信息的掌握渠道给予保证,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资金流、物流等相关的运转情况。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是我国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其往往不愿对准确的信息进行公布,或是处于个人的目标,制定信息孤岛现象,这样使得相应的财务信息不能及时被企业的高层掌握,使企业的决策存在着很大差误。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信息的截留,企业的各部门都有可能存在这种状况,还有的部门制定虚假信息,这也使得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这将直接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不能被相关的***府部门、社会、企业等全面地了解。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上,我国的***曾经做过相应的调查,结果现实,存在信息失真情况的企业的比例占到了80%,财务信息的失真,将直接对企业的决策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将对社会监督、***府调控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3.会计监督不到位。纵观现在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事后控制仍旧是其主要的方式,这就使得控制的效果不系统、不理想,难以降低损失、规避风险,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会计内部控制具有全过程性,在控制的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都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监管效果,更好地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更好地保证。然而,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关的监督者缺乏必要的了解途径和手段,这使其很难得到很好地发展。且现在很多企业都将精力敬重在时候控制上,这就使得监督工作的开展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将其解决,使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损失,这样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个情况就是,对于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很多企业管理者也并不能说清道明,而了解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的认识又不是很清晰,这样就使得财务管理存在着很大的疏失,会计核算对于财务管理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监督上的疏漏,使得企业的资金流等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预防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措施
在分析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之后,就需要找到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种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效果,使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来采取措施:
1.完善计算机系统。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应该从计算机软硬件入手,使系统的授权修改程度能够得以规范,并在系统中增设接触控制程度,使得会计人员只能进入自己职权内的分系统,系统的源程序、技术资料等保密信息不能被其介入,这样系统的安全性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此外,企业还应配置专门人员对相应的电子信息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备份以及保存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系统的安全。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计算机病毒也对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企业的计算机管理员应该及时对系统进行杀毒,并设置防火墙,做好定期的检查,这样才能使会计网络得到更好地保障。只有采用如上的措施,才能更好地防范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安全危险。
2.完善会计信息管理。为决策提供数据和参考是会计内部控制重要的作用,然而信息的失真以及传递的不及时是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存在的典型的问题,这就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业绩评价、安全性保证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安全威胁。为此,企业应该完善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不仅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还应该在信息的及时性、保密性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信息分析、决策、共享的效用,使其跟好的转化为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有利的资源,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更好地从中分析出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在信息系统的分析、评价上面,企业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测,使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从而更好地保证企业管理的要求。在进行信息管理的时候,应该采用信息授权制度,且需要以保密协议的方式来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信息的安全。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需要及时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等涉及企业信息数据的资源进行分析,并找出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风险,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在企业风险环节的治理上,若是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疏失的话,则其很难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其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份额都会逐渐下降。至于企业主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规避的措施,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并积极进行风险评估。
四、总结
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只有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不但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还能更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控制,其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保障物资的完整、完善会计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够促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钱旭峰.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以奥克斯集团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0).
[2]王波,卞志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3]苏桐.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2).
企业制度研究例6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然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无不暴漏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势在必行。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产物,对于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现状来说,至关重要。
一、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
早在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就提出了社会责任的概念,但此时这一概念并未受到社会及学术界的认识, 1953年,霍华德·鲍恩在他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概念,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策靠拢,做出相应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和义务。”从此,社会责任进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领域。H·Gordon(1976)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解决企业由于社会责任所引发的全部或部分社会问题之真实的企***。Griffin(1999)将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针对其位于其中运作的社会,为了保护和强化该社区所必须善尽的一套义务。卡罗尔(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现在大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董事作为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企业在社会中应有的角色。
(二)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由最初的内部牵制,到后来的内部控制结构,到现在最具权威的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COSO 内部控制综合框架(1992)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二、构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因
(一)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避社会责任风险
社会责任风险就是由于企业可能存在不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低,且向公众披露的相关信息比较少或是不披露,对社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小于社会责任收益,从而不断积累的经营过程中的社会风险;第二类为企业没有或未能正确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损害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的外部风险,这些社会责任风险通过声誉信息网络作用于企业,从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像,更有甚者,会威胁企业的生存。而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规范企业行为,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的规范,其本质上是一种内部控制机制,它在总体上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目标。 所以,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社会责任风险。
(二)“社会责任经济后果观”的必然选择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体现了它的经济后果。Lantons(200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伦理道德型,第二种是利他型,第三种是策略型,简而言之,企业以投身慈善捐助事业来达到提高企业形象的目的,从而让企业获得经济上的收益。Van Marrewik(2003)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五层次模型,包括依赖、利益、爱心、互动和整体五个层次,其中第二层次为利益,意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投资,在未来可以带给企业利润。因此可以知道, 社会责任的实施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后果,比如社会责任成本能否得到经济补偿?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和履约是否具有价值效应?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如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如何创造价值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对社会责任活动的决策。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性使得企业必须严谨的对待社会责任,从而使得社会责任的履行给企业带来有利的经济后果。在这样的条件约束下,企业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来规范和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
由于综合素质限制,许多企业并不愿意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针对性的制约机制来推进其履行,而内部控制就是一种规范企业行为的制度,能够控制和引导企业守约履行社会责任。因此,要使企业社会责任得到恰当履行,就必须要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制度是环境的产物,控制制度和相应的程序的优劣主要看制度和程序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为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障的程度,失去环境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企业要想社会责任得到有效履行,就必须要加强整个社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2、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第三方***审计。“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活动都必须要有相应的准则约束,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第三方的***审计,检验其执行状况,并及时督促相应机关切实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推动社会责任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飞媛、李娇娇.中国企业社会风险认识和控制研究[J].商业文化2011
企业制度研究例7
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2008年6月28日由***、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并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尤其在我国现阶段,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因此,目前有必要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都不尽人意,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对公司治理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责、权、利的划分形同虚设。董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监事会不是一个***的机构,只是由董事会控制的一个议事机构而已,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形同虚设。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目标相背离,各自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经营者所追求的高报酬、低风险,所有者的追求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1.2 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 目前大部分企业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最终使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而有的部分企业根本就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造成无章可循的现象;还有些企业,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也较为健全,但由于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致使其执行仅仅停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实处,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企业的领导不能以身作则遵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甚至有的企业领导超越内部控制制度行使职权,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于落实。
1.3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目前有很多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审计进行监督评审工作,但内部审计却得不到企业的重视,有些企业没有***的内部审计机构,其只是财务部门的一个分支机构,与财务部同属于一人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在行使审计职权的过程中就缺乏应有的***性,导致其审计结果缺乏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另外,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4 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 现代社会,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处处存在,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但目前,有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充分对市场风险的认识,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经济决策只依靠主观经验,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致使决策结果没有考虑风险的因素,最终造成决策的失败。
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针对以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坚实基础。要想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理顺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职权,《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是公司的经营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要强化董事会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同时赋予监事会***行使监督的权力。再次,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和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2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加强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只有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自己遵守财经法纪的自觉性,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其次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只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自觉遵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再次,加强考核与监督机制。只有严格的考核与监督机制,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有效的作用。
2.3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首先要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并由专门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同时要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充分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性,保障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其次,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充分有效地贯彻执行,就必须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制定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2001年)中认定:“内部审计是一项***、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为重要。最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和问题,然后据此进行鲜明的奖励与惩罚,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4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具有风险管理的能力。那么企业如何来进行风险管理呢。首先要企业树立风险意识,只有企业意识到风险无处不在,才会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其次是针对不同的风险,建立不同的防范风险的应急措施,把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低,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最后是设置专门管理风险的机构,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增强,经营风险降低,最终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3 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同时也是使管理层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而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控制意识和行为,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问题,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严格约束各企业内部人员,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1]王灵蕙.刍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研究,2006(9).
[2]翟利艳.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会计之友,2006(4).
[3]戴彦,汪艳.内部控制本原的经济思考[J].财会通讯,2005(12).
企业制度研究例8
企业经营失败、会计资讯失真及不守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资讯产业已经发达的当今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的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下面本人就从几个方面分析我们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存在性与有效性。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营者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蒙骗所有者,甚至有的企业领导者不顾法规法纪,弄虚作假,粉饰***绩。其次,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责权利不明确,缺乏相互制衡、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董事会没有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最后,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意识还不能满足管理之需要,尤其是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有的企业领导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水平上,这就大大限制了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的有效性。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得不到有效执行。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是保证企业良好运作的关键,但设计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两个方面,内部控制的失败要么是制度设计不合理,要么是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造成的。有些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符合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要求或陈旧过时不适应变化了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些企业甚至就没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成了有章不循,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成了一张空文。
3.缺乏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对风险的分析评估构成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一般来说,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按公司规定的经营战略,选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我国许多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也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
4.信息沟通不畅。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府有关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做出投资决策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保证有关各方及时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管理和控制。有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沟通受阻,甚至存在虚假的信息。
5.缺乏全过程监督。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如果缺乏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难以得到保证。目前在有的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公司管理层对资金运动各环节,普遍存在监控不力的现象,甚至擅自挪用转移资金、贪污、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缺乏对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全过程监督。
三、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途径
1.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是指重大影响因素。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企业内部控制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企业***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企业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这些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中,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目前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措施,但从长远看,还是要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所有权(责、权)和经营权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控制度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2.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方面。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寻找关键控制点。严谨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回圈。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乱用,造成经济损失。
3.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面临企业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如何辨别、分析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按公司既定的经营战略,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最后,要善于转嫁风险,如购买保险等。总之,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4.建立统一的管理资讯系统
管理资讯系统,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它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提供资讯的系统。通过管理资讯系统,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讯。一个良好的资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讲,应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和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企业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资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资讯,并将这些资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包括向下的、向上的和横向的沟通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5.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资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在监控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为组织成功的达到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服务。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呼唤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需要理直气壮地在微观经济中加强管理和控制。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整章建制,有效地建立起各项考核制度、激励制度,明确职责,严肃纪律,把内部控制的水平提起来,让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企业化解风险,创造效益的武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高级财务会计》[M].2004.
[2]吴晓求.《证券投资学》[M].2006.
企业制度研究例9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对于其自身的健康运营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中小企业从自身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财务管理的流程、环节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完善。但是,从具体的制度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现状,对其今后的创新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于促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1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与概念,在学术领域还没有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体系中,所制定地相关制度、体系的统称。中小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效果性以及系统性,所采取的诸多制度的统称。从宏观上来看,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制度的规范性。任何制度需要建立在必要的、科学的原则基础上,否则,不仅达不到预定的目标,还会对企业的其它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制度的科学性方面需要借助必要的原则性来进行必要的强化。其次,制度的可操作性。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对企业的综合管理系统进行必要的强化与补充,在这一背景下,任何一项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都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有建立在一定的执行基础上,内部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所具有的价值才会得到逐步的发挥。最后,制度的发展性。随着整个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企业自身,尤其是,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需要在企业管理,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只有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会更好的助力企业的健康成长。总之,在企业践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来进行补充与完善。只有建立在科学性、发展性以及规范性基础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才会在助力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大的效应价值。
2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现状
面对不断上升的市场发展压力,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认识到管理所具有的价值与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地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具体如下:首先,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中小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的财务管理的实现效果。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诸多中小企业在相关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够健全的问题,需要在之后的运营与实践过程当中进行必要的强化。其次,制度的执行效果有待提出。制度的制定是提升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但是,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的完整,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当中却存在着各类的折扣现象,制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就不复存在。所以,积极的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的提升应该是今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后,企业文化的作用有待发挥。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与作用的发挥还处在一个缓慢的起步阶段。企业文化对财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没人得到积极并且富有创新的发挥。所以,对于今后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积极强化企业自身的文化发展,价值巨大。总之,当下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相关的人效果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也是中小企业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3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上文中,主要对当下一些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梳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尝试从主观、客观等两个维度来进行原因的梳理。一方面,从主观的角度上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很对中小企业都将大部分的发展重心放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营运业绩的提升。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财务管理的具体制度,尤其是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升过程当中,需要在主观方面进行必要的强化,尤其是转变发展的观念,将运营与发展的重心逐步的向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强化。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企业自身在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当中,面临着缺乏必要的理论以及经验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应对周遭市场发展的意识里,很多的中小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力不从心的问题。所以,外部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企业自身应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经验不足问题都极大的了其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效果的实现。总之,当前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当中,无论是主观层面的原因,还是客观层面的原因,都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这些主客观层面的原因也是今后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向。
4创新发展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企业制度研究例10
一、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供电企业具有投资大、设施分散、资金密集的特点。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电力设施建设,如果供电企业管理松弛,内部控制差,则不仅浪费资金、达不到投资效果,也极易滋生违法犯罪现象。因此,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和后勤等环节都急需加快内部控制建设,其必要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供电企业内控建设现状要求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供电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仍然不理想。以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为例,2011年5月20日,国家审计署了南方电网200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结果显示,南方电网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工薪酬管理、部分重大决策制定、企业内部管理、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由此可见,企业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还应当加强执行力度,让内部控制体系能落到实处,杜绝制度与实际执行“两层皮”的现象。
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府部门应当起积极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会有力地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而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反过来也能推动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我国供电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3、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因此,任何类型的企业都必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企业应以建立内控制度为契机,对原有的规章和办法进行梳理、整合、完善和提升。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该对所有潜在风险有效地进行控制和预防,通过有效评估企业的风险,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中风险薄弱环节的有效控制,将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消化在萌芽当中。所以说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
4、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性竞争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因。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已有很多国外的大财团、跨国公司进驻到我国市场,国内企业已经面临全球性竞争压力。虽然国内供电企业目前受到的冲击还相对较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到来,供电企业同样要感觉到压力,须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国际竞争。
二、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体系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体系主要由一项基本规范、系列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成,如***1所示。
1、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即2008年6月28日,***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它是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对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起到指导作用。基本规范描述了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必须建立的框架结构,规定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要素等,是制订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依据。
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首先,内部控制是一个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它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管理过程,不只是单一的制度、机械的规定,企业不仅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制度得到严格和有效地执行。其次,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是包括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公司经理层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事项。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个目标定义超越了传统内部控制主要为会计审计服务的目标,把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作为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是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是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是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由《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共18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内部控制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由三大类组成:内部环境类指引,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等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包括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所称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审计指引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工作、评价控制缺陷、出具审计报告。
三、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既要遵循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体系的要求,同时也应当能够体现供电企业的特殊要求。
1、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
企业应当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该机构必须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领导小组,二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领导机构,组长必须由供电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如供电局局长,其成员有负责设计的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负责人及企业财务部、审计部、人事部(人力资源部)和办公室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其主要职责为:为本企业内控制度的正常运作提供总体指导,定期召开协调会,负责内控制度设计的管理、监督并控制进度,解决有关具体设计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工程项目、资源采购、电力营销等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进程以及产出进行复核与确认。
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内控制度设计的具体工作,其成员应当由咨询顾问与供电企业指派的成员共同组成。主要职责是完成具体内控对象的实施工作,包括现场访谈、调研,收集、分析、研究相关资料,填写控制矩阵,绘制流程***,进行问题整改,完善控制矩阵,编制内部控制手册等。工作小组成员必须熟悉供电企业的业务情况、流程情况与财务管理情况,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及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够胜任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工作。一般以财务部或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控制项目。
2、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一般分为项目调研与范围确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估、制订内部控制手册、培训、试运行和修改完善、评审验收。
(1)项目调研与范围确定。主要是根据供电企业的需求,制定内部控制设计方案。在制定过程中要了解、搜集企业的基础资料,如企业的基本概况、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业务活动、经营状况、现行制度等。另外,要确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业务范围。供电企业应按《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规定来确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业务范围。在这一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本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设计范围和重点。
(2)企业内部控制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评估阶段也可以称为诊断阶段,主要是对供电企业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评估业务流程主要风险、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并辨析与每一关键控制点相关的控制措施,发现控制缺陷。主要目的是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漏洞,明确本单位各项工作的主要风险及关键控制点。首先,要对企业现有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对照我国现行相关法规和制度,逐条地进行分析。其次,要对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执行效果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穿行测试法、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抽样法等。
(3)制定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设计工作小组根据调研与诊断的结果,设计出本单位新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提出本单位内部控制整改方案,结合整改方案制定内部控制手册。供电企业内部控制手册是有关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性文件,为供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运行和维护提供指引,是建立、执行、评价内部控制的依据。
(4)培训。内部控制设计工作小组应根据本企业的需求,结合本企业内部控制整改方案,分工作内容和层次对本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培训,让内部控制制度深入人心,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顺利运行起来。
(5)试运行和修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成以后,要试运行一段时间,设计工作小组应根据本企业试点单位运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反馈结果,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并在本企业全面实施。
(6)评审验收。试运行结束后,应聘请相关专家、试点单位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与结项。
四、结束语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供电企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实施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供电企业应当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体系的指导下,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做到切实可行,不流于形式,为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19号]: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EB/OL]..2011-05-20.
[2] 刘永泽、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操作指南[M].大连出版社,2011.
[3] ***、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EB/OL].省略/Column/Information_regulations/Other/200807/t20080723_13991.htm,2008-
07-23.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18号)[EB/OL].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