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第1篇

关键词:杭州市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态势,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隐患和契机,同时也是撬动世界经济的杠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与出口,对消费需求的重视严重不足,这必将导致经济增长原动力的倾斜,抑制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一直是构成我国最终消费的主体,但是其发展已步入正轨,发展潜力有限。因此,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扩大消费内需的关键在于发展城镇的消费需求,刚起步的消费市场才是未来我国消费市场的重点和热点。其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庞大的市场规模,也体现于巨大的市场潜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没有离开消费的生产,消费为生产提供最终的动力”。在经济学 GDP 分析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作为总需求构成因素之一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的推动力。最终消费是由居民消费和集团消费两部分组成,居民消费又可分为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两类。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民经济基本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居民生活消费选择空间不断加大,消费对生产供给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越来越明显。

消费作为国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在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对经济的增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从需求方面看,消费对经济具有直接与间接拉动作用;从供给方面看,消费能够创造出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出社会生产力;从均衡性角度看,消费又起着“自动稳压器”的作用,防止国民经济大幅度地波动;从结构方面看,消费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因,可引导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讲,消费结构问题是消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居民的消费结构,不仅仅涉及消费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还是处于不良运转时期,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看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进行消费结构的分析研究,对了解居民自身的合理消费、社会消费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变化以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平衡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杭州市区城镇的情况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自 1995年杭州市以来,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跨越性的提高,当前正处于从初步小康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杭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水平,特别是消费结构较以往发生很大变化。细致地研究近几年来杭州市居民的结构变化状况,系统地把握消费结构变化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准确把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消费具有指导意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微观方面,可以为企业、商品生产者组织生产、合理决策提供现实参考;宏观方面,可以为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2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① 研究的目的

1)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了解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的特征,寻求影响杭州市区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因素。

2)通过恩格尔系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分析

3)根据消费变动的原因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合理化结论,为***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依据。

② 研究的内容

研究是以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为考察和分析对象,研究的时期主要是 1995 至 2008年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状况。主要研究内容:

1)概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和内涵,消费结构变化及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意义,论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运用恩格尔系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特点进行分析,找出消费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③ 技术路线

1)首先是对消费结构的综述,描述国内外的消费结构的研究,再对消费结构概念和应用的阐述。

2)然后是对杭州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统计数据和家庭消费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根据需要选取建立消费函数、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方法,对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变化和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

2)再是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方法的一个总结。

3)最后从实证论的角度,论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对策建议,给出***策制度的合理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消费结构的研究综述

西方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较早,17 世纪末,乔治金对曾对工人阶级生活消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当时消费结构被称为“预算分析”或“收支研究”。他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国家消费支出的构成情况,还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最早提出“消费结构”这一概念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爱德华迪克佩蒂阿格兹收集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资料,并首次提出家庭消费结构消费支出的分类方法。弗里德里克勒普拉尔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主要是调查每一家庭的生活收支情况,目的为了社会改革服务【1】。 研究消费结构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统计学家和工程师恩斯特恩格尔,1857 年他在研究当时欧洲大陆居民几十年的消费数据,特别是居民的食品消费与总消费以及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重就越大;反之,一个家庭收入越多,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重就越小【2】。这就是世人所熟知的著名的“恩格尔定律”。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时,把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中的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进一步区分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和生产奢侈消费资料这样两个分部类【3】;此外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把消费品区分为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和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4】。这实际上以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消费结构。恩格斯也曾把消费资料划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揭示了人们的消费结构从低向高发展的历史进程。列宁则更明确地指出过:“一定的消费状况是比例的要素之一”,他还概括了需求上升规律,即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较高,工人的工资也较高,满足的需求也就较多【5】。这些都是对消费结构的阐释。当代西方消费经济理论是在古典消费经济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消费结构理论、消费水平理论、消费品的供给和分配中的***策和技术问题等等。近现代许多西方学者对消费理论提出了各种假说,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为消费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把家庭作为消费决策的基本单位,分析消费结构。其中,希尔提出“家庭文明”分析,斯梅尔塞等提出家庭消费支出功能分析,威廉威尔斯和乔治古伯尔利用“家庭生命周期”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体现了消费结构在家庭消费中的变化趋势。在研究方法上,恩格尔定律被提出以后,它的适用性得到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学家对消费结构变化的不断研究,按照恩格尔定律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衣着消费支出类似食物消费支出的变化规律,称之为恩格尔定律的引申定律。在研究各国居民生活水平时,经济学者经常使用恩格尔系数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也是定量研究消费结构的开端。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及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线性及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是用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做解释变量,只能反映总支出和价格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一些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如地区因素、收入分配因素、预期因素等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无法显现出来。因此,一些国外学者提出用面板数据的方法研究消费结构,即用 PanelData 方法分解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晨、马蒂尔斯和塞维斯特,该方法在消费结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使消费结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1.3.2 国内消费结构的研究综述

我国对消费结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速。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在 1963发表的《关于消费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消费构成,一方面是由他们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消费基金的物质构成决定的。”这里的消费构成等同于消费结构。改革开放后,***和***府开始对此高度重视,消费结构的研究真正活跃起来,对消费结构的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开始进行,从“六五”起到“九五”国家都将消费结构方面的研究列为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983 年由尹世杰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填补了我国经济科学一个空白,开拓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在这部著作中,尹世杰教授专门分章系统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是我国进行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

八十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是我国消费结构理论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十几年里相继出版了几部专门研究消费结构的专著,包括中国社科院杨圣明教授于 1986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山东大学林白鹏教授于 1987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学》和1993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关联研究》;尹世杰教授于 1988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和于 2000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这些著作把中国消费结构学的研究推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并且基本构筑起了我国现有消费结构理论体系。杨圣明教授在《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消费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书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和对消费结构的预测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林白鹏教授《中国消费结构学》中把消费结构作为一个要素放在社会再生产这个大系统中研究,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的不同阶段是生产力一定发展水平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研究消费结构有特殊意义”。在《中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中,林白鹏教授首次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研究。他认为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经济要素,产业结构只有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

尹世杰教授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一书是以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为着眼点,以消费需求为始点,以经济、社会、文化等影响消费结构的诸因素为内容,以消费结构合理化为目的,并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质量为终点,建立了自己的消费结构理论体系。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居民消费结构出现的新情况给予了理论指导。他的新著《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更反映了当代消费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创了消费结构研究的新局面。在对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定量的研究和预测方面,江西财经大学的董福荣教授从中国家庭消费结构方面入手;山东大学藏旭恒教授从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关系方面研究,在他所著的《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中,研究了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消费的收入弹性以及和利率价格的关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范剑平研究员以及孙凤研究员分别从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和消费行为数量研究方面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使得我国对消费结构学的研究理论系统逐步发展和完善,为推动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3 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长期以来得到论证,居民消费是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大量文献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均有很大影响但是力度不同的观点。在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方面,国家统计局课题组通过对中国居民购买力水平的实证研究,得出“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结论;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经过实证分析,得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刘缉川在《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一文中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对人力资本具有创造作用,消费还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

常欣在《供给与需求结构双向调整》中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已由“资源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经济的增长。敖琴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中认为,占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的城镇居民消费占了全国居民消费的 70%左右,城镇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城镇居民消费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变化将直接引起市场供求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关系到城镇自身乃至全社会的发展。从消费结构与经济持续增长关系的角度,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刘树信《改善山西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策思考》一文,研究了山西省消费结构改善拉动经济增长,论述了应该如何按照消费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张泽一的《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论述了消费结构是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问题。

黄丽馨的《广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在文章的论述中提出了消费结构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在家庭消费结构方面,高荣升《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中对比考察一些典型国家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通过借鉴和参考这些国家的经验,以实现我国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余金凤《论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指出家庭消费结构是整个消费结构的基础。我国经济要持续保持适度增长和协调发展,必须始终保持国内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拉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优化家庭消费结构。由于众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消费结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成形,其主要内容包括消费结构的类型、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指标和途径、消费结构的差异、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以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等,为我国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章 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

消费结构理论是消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结构的研究将宏观经济中的消费理论与消费实际联系起来,为宏观消费问题提供了实证研究的角度、方法及应用。

2.1 消费结构的基本概念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经在上海海洋大学度过了近4年难忘日子。在本文完成之际,我要向这几年里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在这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刻,我由衷地感谢给过我指导和帮助、鼓励和欢乐的师长、朋友和家人。

在校学习期间,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宽厚豁达而正直随和的为人风范,令我敬仰,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从治学态度到治学方法,从做学问到做人,都给了我莫大的启迪,让我受益终身。

我要感谢我尊敬的老师们。四年来,老师们悉心教授了我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郑奕老师,本文从选题、构思、成文都倾注着老师的心血。在此,谨向我尊敬的导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其次,我要感谢陪伴我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同学和朋友们。他们不仅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帮助我克服了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个困难。这些珍贵的情谊我会永远珍惜。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他们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给我了极大的支持,他们的教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他们的关爱让我充满了勇气与信心。

我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老师,朋友和家人支持的结果,在这里我忠心祝愿他们生活幸福、身体健康!

感谢!

参考文献

[1] 董福荣. 中国家庭消费结构透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51-52.

[2] 林白鹏. 中国消费结构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7, 26-2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448-449 .

[4] 马克思. 《剩余价值学说史》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 4 .

[5] 《列宁全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 44 .

[6] 杨圣明. 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

[7] 尹世杰. 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8] 刘缉川. 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3.2 .

[9] 常欣. 供给与需求结构双向调整[J]. 科学决策, 2002.5.

[10] 敖琴.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J]. 农业经济, 2005.4 .

[11] 刘树信. 改善山西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策思考[J]. 经济问题, 1999.7 .

[12] 黄丽馨. 广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J]. 改革与战略, 2000.4 .

[13] 高荣升.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14] 余金凤. 论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D].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15] 尹世杰. 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111.

[16] 程岩. 信息经济的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J]. 情报资料工作, 1993.5.

[17] 尹世杰. 消费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8] 刘方域. 消费经济学概论[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 117.

[19] 厉以宁. 消费经济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57-160.

[20] R. Stone: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and Deman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ern ofBritish Demand", Economic Journal, vo1.64 , 1954.

[21] L. R. Klein and H. Rubin: "A Constant-Utility Index of Cost of Liv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18 , 1949-50.

[22] 范剑平.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J]. 宏观经济研究, 2000.6,32-35

[23] 吴风庆.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与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0.9.

[24] 叶宗裕.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新应用—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管理新说, 2003.1.

[25] 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 Eviews 应用[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10.

[26] 《杭州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7] 《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2008.

[28] 陈秋玲,曹庆瑾,阿丽. 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上海大学:2010.

[29] 藏旭恒. 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0] 金世和. 消费经济学[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

[31] 王建华. 消费者需求分析引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227-230.

[32] 万金发.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1.

[33] 尹世杰. 优化消费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1.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第2篇

关键词:特大城市;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消费支出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8.6%上升为2014的54.77%。与此同时,我国特大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根据2014年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截至2016年,我国10个特大城市分别是西安、杭州、哈尔滨、香港、佛山、武汉、成都、南京、东莞、沈阳。研究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并对比各特大城市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这是非常重要并且有意义的。基于此,本文以我国10个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特大城市消费结构的差异、影响因素及其提高的潜力,这有利于探寻特大城市新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综述从国内外两个方面阐述。国外研究综述分为消费结构的理论研究与数量研究两个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针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以及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之间对比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的学者们最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消费结构。国外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关于消费结构的理论研究。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著名的恩格尔定律。另一类是关于消费结构的数量研究。Deaton和米尔鲍尔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即Alns模型,他们研究了消费者怎样才能用最小的支出满足当前的需求水平。其次,部分国外经济学家利用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展开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消费结构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我国在实证分析方面的研究大部分以恩格尔系数分析法展开。少部分的学者采用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利用面板数据建模,得出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关结论。主要是关于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

三、理论与实践意义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消费结构研究尚属于发展阶段。本文创新性的通过对我国10个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的研究,把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作为新的突破口,从纵向角度研究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的发展变迁状况与总体特性,从横向角度研究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的差异性,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这是本文有别于其他研究的理论角度创新。同时,为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调整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指导,有的放矢的实行针对性的宏观经济***策。

四、影响特大城市消费结构的因素

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可大致分为经济因素以及非经济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结构以及产业机构是最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同时,很多非经济因素也会对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消费习惯、自然条件以及民族差别。本文针对主要的经济因素展开分析。

1.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收入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收入水平提高会使消费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有所改变。具体来说,收入水平的改变会引起消费等级和消费内容的变化,从而对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当收入仅能购买基本的生活所需资料时,人们会减少购买其他的生活资料。而随着收入水平的改善,消费者会在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之外,扩大对其他非必需品的消费,提高需求层次,增加购买发展资料与精神资料。这种购买倾向的改变使得消费支出比例发生较大变化,最终会引起消费结构的改变。

2.产业结构影响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对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也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结构,不同的产业生产出不同的消费产品,例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部门主要生产基本生活所需的消费资料,而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为较高层次的消费资料。产业结构下,不同的产业部门比例变化对消费结构与消费层次具有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式各样的新兴产业部门层出不穷,不断产生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品,促使消费者形成新的消费习惯,这一现象在特大城市中非常明显。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根据我国10个特大城市近15年统计年鉴数据,基于描述性分析研究,从横向以及纵向对比各大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相同点以及差异性,并重点研究了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基本消费支出和需求收入弹性差异,得出主要结论有:

1.特大城市的总体经济水平影响消费结构

按照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高低,本研究将10个特大城市分为不同的类别,发现不同类别下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性。可以大致得出结论:特大城市总体经济水平差异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差异,这也与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相吻合。造成较大差异的经济传导机制在于,特大城市不同的经济水平会影响居民就业率以及可支配收入等,产生不同的消费倾向以及消费层次,形成了消费结构的差异性。

2.部分特大城市消费观念较保守

虽然特大城市的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整体来看,特大城市的居民消费观念较为保守,仍将较大部分资金用于储蓄或者房地产投资,消费支出较低。在这样的现状下,***府仍需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促使特大城市形成更加合理的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第3篇

关键词: 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 生产、消费结构 特点

网络文学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发展,文学的创作阵地得以由现实世界转移到数字虚拟的“赛博空间”。赛博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时空距离的消失,使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具有同一性。赛博空间的这个特性使得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结构具有新的特点,下面通过对传统文学生产、消费结构与网络文学生产、消费结构的比较来初步了解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

一、单线型、循环型结构构建

将文学作品看成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是马克思在“艺术生产理论”中首次提出的,他将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下的文学作为一种商品,将文学生产的主体看作“劳动者”。马克思在《***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文学作品作为商品在“分配”、“交换”的环节,我将它合并成“文学传播”这个环节。因为文学作品的“分配”、“交换”,就是消费者的审美评判在对于商品在观念上的取舍,这与传播的作用具有一致性。同时在文学消费之后,我加上了“读者反响”这一环节。马克思在《***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指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可见,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生产的对象,而马克思所说的“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就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反响。以大机器印刷业为代表的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为标志,文学作品作为商品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接受理论开始影响文学生产。文学生产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可以形成单线型结构。

互联网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它没有改变文学生产、消费的共性。但由于赛博空间中时间、空间的同一性,文学生产、文学消费、读者反响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即时空法则失效。当文学生产完成后,读者马上可以通过各个终端观看作品,并及时向作者反映。由此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平台,文学生产主体与文学消费主体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循环、双向的结构。

现实世界中的单线性结构和赛博空间中的循环型结构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及不同点。对于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平台、文学生产、读者反响、文学传播等方面入手。但必须清楚单线型结构的时空差异性和循环型结构的时空同一性是造成文学生产、消费结构差别的根本原因。

二、T1―T3周期的缩短

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在这两种结构中一定意义上具有不可逆性。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可见,文学生产是先于文学消费发生。再者,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得以完成,必然是通过文学传播来实现,所以文学传播是连接两者的媒介。但在现实世界中,时间、空间的距离造成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即T1、T2、T3三个环节之间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即滞后性。譬如,一个作者完成作品后,要先投稿,被出版社采用后,进行排版印刷,然后出版进入市场。最后,经消费者之手实现作品的价值。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前提更是那个作者的书能够得到出版社的认可。在赛博空间中,文学生产者在电脑上完成写作,即可通过终端传至网站或BBS等平台,读者可以几乎同时完成阅读。T1―T3的实现,在赛博空间中周期大大缩短。

三、两种结构异同比较

T1―T3环节周期的缩短,使得“读者反响”(T4)这个环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单线型结构中,T4作用于文学生产Ⅱ(T5),即新一轮的文学生产。这是由于上文讲到的不可逆性,文学生产Ⅰ(T1)完成后,才进入消费领域。这使得读者反映不能对T1的生产过程产生影响。各种文学概论书籍都会提道:“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但这里提及的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影响,是指文学消费对于T5的影响。当然,T3对于T1也会影响,这体现在制约了T1完成作品的发行量。但这归根结底还是对T5产生影响,即生产读者爱阅读的文学作品。也许还有人会提及连载文学的问题。传统媒介作用下的连载文学常刊载于报纸、书刊,这属于大众传播范畴,而大众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单向性”。受时空距离局限,读者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得不到实现。即使有读者不辞辛劳向出版社寄来了关于作品的观点和建议,待到作者手中时,也往往过了许久。况且这样认真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如此,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可以用“施事―受事”来描述。在单线型结构中,作者保持了高度的主体性,按照自己的意***完成作品。读者也是单纯地作为接受者,孤独地完成阅读过程,而不参与写作。

在循环型结构中,由于时空距离的消失,上文中提到扔T1―T2―T3周期可以缩短到极短的时间,甚至可以忽略。T1―T3具有同一性,而T3是通过T4影响T1,所以T4对T1的影响较单线型结构增强。在循环型结构中,T4对于T1的影响,不同于在单线型结构中T4对T1或是T2的影响。在循环结构中,T4对T1的影响是对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进行影响,而在单向型中,T4是对已经完或是未进行生产的作品的影响。这直接影响了文学生产者主体性及文学可塑性。就主体性而言,在循环结构中,主体性逐步丧失,向主体间性转变。这是因为T4的即时作用,形成了“散点辐射与焦点互动并存”的生成模式。欧阳友权在《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中提道:“互联网的活动主体分散在不同的联网计算机终端节点的,但又可以通过***的交互沟通与对话形成信息聚焦,从而把原子时代‘施动受动’的主体模式,延伸为电子数码时代‘施动施动’(或‘受动受动’)的间性主体关系,让那张覆盖地球的网络成为‘人性化地球的神经’和‘全球***像空间’的结构。”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在循环结构中,读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他可以直接参与到文学的生产之中,具有“施事者”的性质。同时,文学生产者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这造成了作者的意***受外在影响加大,可能使最终产品偏离甚至背离了自己的创作意***。不过,这也增加了文学的可塑性。更多活动主体参与文学创作中,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譬如一个句子A由五个词关于网络文学本质的论断很多,这里不做收录。文学形式不能以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划分类别。网络只是一个载体,不是以.txt形式存在的文本就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也可以是现实的纸质形式。关于网络文学本质问题,从文学流通结构角度探究或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6,(4).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第4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国际贸易;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中***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45-02

1 引 言

消费理论与实证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研究的侧重点和结论各不相同。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有研究分析国际贸易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从总量关系上看,林永生、张生玲(2006)认为,增加进口会对国内消费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并利用我国1991―2005年度数据实证得出,我国消费品进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提高国内消费水平0.699个百分点。徐璐(2010)结合1990―2006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利用OLS估计法作回归,由于1979―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数据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进出口量数据之间单整的阶数不同,可知各变量的时间序列非平稳,出现伪回归的可能性较大。

在消费结构方面,相关研究并不多。胡延平(2009)通过广东1979―2006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进出口变动是居民消费变动的原因,进口的作用要大一些。农业居民消费对出口的影响要大于非农业居民消费,而非农业居民消费对进口的影响要大于农业居民消费。

国际贸易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是否有显著影响?如果有影响又是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这些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对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国际贸易关系作初步分析。

2 理论与计量模型框架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消费在总消费额中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本文中,我们用恩格尔系数来反映居民消费结构(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影响居民消费最直接的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其他条件不变,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同样会对消费结构有影响,具体表现为高收入家庭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低。

进出口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较复杂,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首先,进口受一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消费结构。例如,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外国进口品,特别是对高档品或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会增加。有时,这种消费的“示范效应”会很明显,并逐渐引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其次,考虑到中国的出口部门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出口的增加带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消费结构的改变。另外,出口部门生产销售的优质产品亦会产生“外溢效应”,从而间接地影响居民消费结构。

因此,我们可以构建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计量方程。

2.1 模型假设

ECT表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ECR表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DIT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亿元,DIR表示农村居民收入,单位亿元;IM表示进口额,单位亿元,EX表示出口额,单位亿元;C为常数项。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计量分析软件采用Eviews5.0。由于197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统计缺失,本文以1978年代之。

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使用OLS回归分析前,为保证回归的有效性,要求数据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的ADF检验,由于各变量时间序列均有明显的变动趋势,所以检验时同时考虑截距项和线性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的检验t值均大于临界值,我们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变量表现为非平稳。而进行过一阶差分处理的各变量均通过了检验。

2.3 协整关系检验

对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可知,虽然ECT、ECR、InDIT、InDIR、InIM、InEX各自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则可视为平稳序列,即I(1),再进行协整检验:

(1)ECT和lnDIT、lnDIR、lnIM、lnEX的协整检验

将上式的残差序列单独表示出来,检验方程为Δφt=αφt-1+ηt,再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利用ADF的单位根进行检验,检验类型不带截距项和常数项。检验的零假设是存在单位根,即残差系数为零。检验结果表明:1%显著水平下的t值-2.6471大于ADF统计值-2.9754,我们拒绝原假设,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经过一阶差分的ECT与lnDIT、lnIM、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城镇居民收入、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ECR和lnDIR、lnIM、lnEX的协整检验

由于各变量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我们可以认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lnDIR、lnIM、lnEX之间影响不显著。

2.4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确定ECT、lnDIT、lnIM、lnEX之间的协整关系后,我们再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滞后期选3。检验结果如表3:

3 结 论

1979―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可支配收入、进出口之间存在显著影响。第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有促进作用,lnDIT每增加一个百分点,ECT降低0.1627个百分点。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第二,进口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影响,但两者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lnIM增加一个百分点,ECT降低0.0716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有一部分是由进口结构的变化引起,即非食品占总进口的比例不断增大,我们可以结合进口结构数据推出可以验证的假说。第三,出口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lnEX增加一个百分点,ECT增加0.1582个百分点,且在10%显著性水平下,lnEX变化是引起ECT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由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特点,出口对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出口的增加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改善消费结构,这是“收入”效应;二是出口(国外消费需求)对国内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从估计方程来看,总效应表现为出口不利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由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估计方程各系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认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农村居民收入、进出口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即进出口贸易不能显著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这可能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关。

参考文献:

[1]廖成林,青雪梅.基于协整理论的中国宏观消费函数分析[J].经济科学,2005(1)

[2]林永生,张生玲.论我国进口贸易对消费与投资的促进作用[J].国际贸易,2006(5)

[3]胡建平.居民消费、国际贸易与广东经济增长[J].国际经贸探索,2009(5)

[4]徐璐.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和进出口贸易相关性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7)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第5篇

内容摘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本文通过构建三次产业消费支出模型,并运用中国1996-2007年消费支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应从消费层面刺激第三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 经济增长 三次产业 产业结构

宏观经济整体由三次产业构成,经济增长表现为三次产业部门的增长。威廉•配第认为,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归因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从支出法计算GDP的方法来看,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依照配第的理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应分别体现在对各次产业的影响上。居民消费结构的演进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对居民消费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实证研究,将三次产业与GDP的关系以及三次产业和居民消费方式进行影响对比,探究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

文献综述

杨治(1985)把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归结为八个因素,消费结构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尹世杰(1988)提出产业结构必须与消费结构相适应的论断,该论断隐含着“不是消费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而是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思想;傅家荣(2005)从消费结构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认为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动因;刘易斯(1989)则提出消费模式转变带动劳动力迁移,而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学者的观点都表明了消费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并且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变革。

针对消费与产业调整的相关文献不多,主要以国内学者的研究为主。王晖(2004)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的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消费结构的变动以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文启湘、冉净斐(2005)提出消费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观点,并以河南省为例,建立了两者的和谐矩阵,测算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王俊(2007)使用VAR模型,通过检验我国1980-2004年的数据发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第二产业有正向显著影响,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得出第三产业反而下降的悖论,但并没有对这一悖论进行解释。针对此,杜金岷等(2009)借助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析范式分析产业演进和消费的关系,区分了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并依此证明了第三产业和城市居民消费的正相关。

其他一些学者针对性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杨明媚(2009)运用VAR模型对湖北省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不适用于各个地区。龙波(2007)则提出了农村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众多学者肯定了消费和产业调整之间的关系,但从消费视角来分析三次产业产品本身消费还尚未有学者尝试,文章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剖析。

三次产业消费支出模型构建

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将逐渐从倒三角形转变成正三角形,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达到最大,而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小。本文主要涉及的变量为GDP、居民消费以及三次产业的产值和消费值,分别用GDP、CONS、IN1、IN2、IN3和CIN1、CIN2、CIN3表示。本文选用各变量的增长率作为指标。为简单起见,取各数值的对数lnX,其一阶差分lnX可近似等于该序列的增长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方法,消费主要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8大类,则:C=C1+C2+C3+C4+C5+C6+C7+C8 (1)

C1-C8可以根据其产品的特征,分为第一产业产品消费、第二产业产品消费、第三产业产品(服务)消费,进而将(1)式改写为:C=CIN1+CIN2+CIN3 (2)

通过数学变形,可得:

(3)

(4)

(3)式代表消费的短期平衡关系,(4)式则是一个长期的平均平衡关系,γ1、γ2、γ3分别是三次产业产品的消费和总消费的长期影响系数。长期的γi值必须和短期的相结合进行比较分析。γi越大,则说明i产业的消费增长越有利于带动经济的增长,短期表现为超过长期平均水平,则说明该产业消费正处在上升状态,大力发展有利于刺激未来经济;若相反,即使γi很大,但短期表现为持续的低于平均水平,则证明该产业对于经济拉动的后劲不强。为便于计算,(3)式和(4)式又可以分别表达为:

(5)

(6)

并将此定义为三次产业消费支出模型。

实证检验

由《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可以获得中国1996-2007年8大类消费的数据(见表1)。“食品”中消费品主要为第一产业产品,约10%(食品加工等)属于第二产业;“衣着”中每年除约有5%的衣着加工服务费等可以归为第三产业外,其余基本为第二产业;“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主要是第二产业,约8%(家庭服务等)可以归结为第三产业;“医疗保健”中医疗器材属于第二产业,但比重不足1%,予以忽略,“医疗保健”归为第三产业;“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全部归为第三产业;居住隶属于第二产业,但租住、维修服务费等约20%归为第三产业。

由以上分类并计算,得到三次产业消费数据表(见表2)。对表2中的数据根据lnC=γ1lnCIN1+γ2lnCIN2+γ3lnCIN3进行回归。在EViews 5.1环境下,运行结果表明,lnC、lnCIN1、lnCIN2、lnCIN3均为2阶单整,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协整结果显著,残差项满足零阶单整。

(16.37354)(8.827537)(18.79659)

R2=0.98D-W=0.732511

协整关系表明了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引入误差修正项调整其为短期均衡。将残差项滞后一期作为误差修正项ecm进行OLS回归,得到短期均衡关系:

(lnC)t=0.390604(lnCIN1)t+

0.300498(lnCIN2)t+0.329591(lnCIN3)t-0.460987ecmt-1,其残差项为一阶单整,则模型无误。

三次产业的短期平衡系数如表3所示。

结论

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看来,第一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能力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对GDP的贡献不断上升。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到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长期看来,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对于农产品的消费一直是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最主要部分,而工业产品和第三产业产品服务则相当。这和中国的国情相一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长期处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食品(其90%量作为第一产业消费支出量)消费是居民生活消费的最重要部分,这也和中国长期0.4左右的恩格尔系数相一致。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前为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的消费方式才开始转变,经济变化进入了最剧烈时期,居民收入的增加才整体上从第一产业产品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产品和服务。第二产业消费支出和第三产业消费支出的系数相当,第二产业工业产品的消费品弹性相对于第三产业产品服务而言要小得多,说明长期看来第二产业产品的消费量已经下降,对于第二产业的下一阶段需求将相对减少。

表3的数据表明,第一产业产品的消费系数从1998年开始低于0.41的长期均衡水平,并逐渐走低,至2007年已经降到了0.327,而对比第三产业,虽然其长期平均系数为0.31,但短期影响系数从1996年的0.25快速上升到2007年的0.40,增幅为58.67%,说明第三产业消费支出正处于上升状态,不仅从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看需要增大第三产业投入,居民消费也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对医疗、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等的需求也会直线上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消费增长角度有利于刺激未来经济。第二产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居民消费对工业品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刚性,从第二产业和居民消费角度看,居民消费在第二产业产品的消费支出上比较平稳,随着经济增长逐渐小幅下降。

结论与建议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三次产业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指出消费结构,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程度越高,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决定力量越大。

中国处在发展中阶段,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消费结构正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悄然发生变化,各种第三产业服务需求大量快速上升,其消费规模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增长相对较缓,但总量的上升使得其占比例小幅下滑。在市场的调节下,为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二、三次产业商品服务的需求增长,要素流动就会倾向于二、三次产业,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更多的要素向二、三次产业转移。

各级***府部门对工业产业一直以来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中国各地工业化也大步向前,工业产品对市场需求有很强的反应能力。而医疗、交通、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缓,基本上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自我优胜劣汰,除了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一线城市外,大部分地区都无法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面对三次产业不断壮大的客观经济趋势,***府有必要争取相关财******策,鼓励、刺激其更快发展。

另外,虽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已经逐渐降低,但农业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产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储备,在加大第二、第三产业投入以保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保持农业稳定的比例依旧重要。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付家荣.消费需求结构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2(9)

4.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J. K. Whitaker. Neoclassic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Vol. 22, No. 3 (Nov., 1970), pp. 311-337

6.S. Pollard. Investment, Consump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11, No. 2 (1958), pp. 215-226

7.刘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8.杨明媚.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4)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第6篇

内容摘要:本文在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商业地理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包括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其次,对消费空间的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逐一进行总结;最后提出消费空间未来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消费空间 理论方法 动力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财富日益增加,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一直以来,对于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而地理学者的介入把消费与空间联系起来,赋予了消费研究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如何合理规划城市消费空间,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者和***府有关部门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演变也正是城市空间演变的折射。因此,通过对城市消费空间的研究进行整理,对消费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总结梳理,对未来的城市消费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消费空间理论及方法

西方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的关注人类生态学模式、社会物理学派模式和中心地理论模式到现代的结构主义方法和消费者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方法,例如中心地理论、普通相互作理论(重力模型)、地租理论、行为理论、零售制度变化的理论、 熵最大值模型、购物行为随机模型、动态选择模型、赫夫的消费者决策概念模式、卡托那循环模型和霍华特循环模型等。

(一)区位论及其相关方法

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决定零售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一是区位,第二是区位,第三还是区位(Dawson,Johm A,1980)。

国内对城市商业区位与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城市商业空间等级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设施规模的等级空间网络分布,并形成了一整套研究体系,对克里斯泰勒中地论的实证、补充和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商业网络规划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安成谋,1990)。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传统商业地理学研究较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的城市商业网点规模等级结构的研究成果,如对北京(杨吾扬,1994;张文忠,2000)、上海(宁越敏、黄胜利,2005)、广州(许学强、周素红、林耿,2002)、兰州(安成谋,1990)等城市的实证研究与演绎。研究方法主要是借鉴西方成果,但国内也有所涉及,如赖志斌、潘懋、Yonghui Song(1969)结合GIS,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设置的零售商业网点选址评价模型,并阐述了模型的应用流程。

(二)消费行为角度理论与方法

重视从消费者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Berry(1967)首次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理论架构,重建了中心地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国外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消费者对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赫夫概率模型的出现(Huff DL.A,1963);Rushton(1969)提出的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愈加受到重视,Potter(1982)提出信息场和利用场的楔状扇面结构,指出其以消费者居住地为中心并收敛于中心商业区。Berry,Parry(1988)进一步指出,服务地区人口的属性、消费者行为形态与社会经济环境对于零售区位理论的重要性。Golledge(1997)提出说明活动空间形成的规律性的“锚点理论”。

在国内关于零售业区位与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张文忠等(张文忠、周彦***,1992)对哈尔滨市消费行为与商业中心地系统的分析,认为消费者购物空间的选择主要与商业中心的规模、交通方便、距离最短原则有关;仵宗卿和柴彦威(2001)根据周边调查法研究了天津市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并按照中心地理论构建了购物出行空间结构等级模型;李桂君(2002)推导出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模型以及网点间边界确定的模型,并给出该模型的数学反问题及反问题求解的方法;张文忠、李业锦(2006)通过两个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居民属性特征和商业环境评价对于城市居民消费区位选择的影响。

消费空间特征及其演变

多等级与两极化。徐放(1984)在对北京主要商业中心研究中,将北京市商业服务中心划分为五个级别、五种类型;阎小培等(1993)对广州市城区商业中心分为三个级别;张文忠、李业锦(2005)认为北京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基本形成了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等覆盖全市的商业网络体系;宁越敏、黄胜利(2005)把上海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初步分类为六类。大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两极化”趋势初见端倪,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商业向心聚集形式和“金字塔”式的商业空间网络结构(林耿等,2008)。

郊区化与社区化。居住重心外溢带动商业空间随之向城市扩展,相伴出现商业郊区化的趋势(管驰明、崔功豪,2003)。李昌霞、柴彦威的研究表明,上海市市级商业中心的“多极化”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私人汽车的增加,导致居民消费空间的广域化、多元化和郊区化。随着旧城改造和郊区化的发展,大量居住人口向郊区集中,打破了市级商业中心的垄断格局,职住分离现象的加剧和传统市中心购物距离过远使居民的购物活动开始依赖区域购物中心(冯健等,2007)。城市郊区化后,在新区“职住分离”的现象更为明显,工作日的娱乐、购物活动基本上是在自家附近小区内进行。

零售业业态多样化、大型化、经营连锁化。购物中心、巨型市场与ShoppingMall等业态的兴起与区位布局,客观上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式城市商业空间格局。城市分区商业中心的兴起与郊区商业中心的崛起,使城市商业布局向多极分散格局发展,特别是各种业态的商店连锁经营的发展,更加剧了城市商业的综合性与横向性发展趋势(张水清,2002)。零售业总店的减少和零售业的连锁化、大型化经营是零售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美国较大的工业行业都已经连锁化,零售总额的50%都是由连锁业贡献,同时很多新的零售模式也被尝试(管驰明,崔功豪,2003)。

消费空间多功能化。在城市CBD分布着大量中高档的现代购物中心和仓储式百货商店,在传统型中心中呈现出最小和非综合型的零售业特征以及高档次与中档次的功能,它们广泛分布于除了中心商业区以外的老建筑区(Neda K,1997)。深圳城市发展迅速,大量的工业区用地迅速转化为商业用地,受市场力量促发出现了主题商业综合体(管驰明、崔功豪,2003)。

地下消费空间不断扩展。方向阳、暖(2005)把地铁站口的地下商业集聚类型按其区位分为三大类,即是站厅商铺、通道商铺以及与站口直接相连的地下商业街。黄莹莹、暖、陈渠(2006)以广州市与地铁站出口相连的天浚和流行前线地下商业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二者的特征、消费者属性进行比较,并对地下商业街与消费者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消费空间虚拟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突破了传统的商业生产、批发与零售的流转程序与营销模式,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将对城市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多极分散的城市商业格局向三维的空间市场结构演进(张水清,2002)。

消费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化。目前,上海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40.38%,同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从生存型消费逐步发展为享受型和服务型消费(李昌霞,柴彦威,2005)。深圳的居民消费结构中,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在变小而享受、发展资料的消费比重在增大,呈现出不断高层次化的特点;深圳居民已转变为以满足家庭和个人发展及享受为主的消费倾向,消费层次已经由温饱型转入小康型,并开始向富裕型发展(尚嫣然,柴彦威,2004)。这些都是消费空间演变强有力的因素。

交通的发展。商业与交通有着天然的地域共生关系,完善的交通设施(如主干道、重要节点)容易形成商业功能区(林耿,阎小培,2003)。李文翎、阎小培(2002)的研究表明地铁沿线就容易形成新的商业走廊;蔡国田、暖(2004)认为,轨道交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通达性,改变吸引范围的区位条件,把大量的商业、居住区、办公活动吸引到快速轨道交通沿线,带来巨大的人流,从而影响零售商业的布局与发展;林耿、周素红(2008)指出随着地铁的建成通车,深圳市消费空间格局逐渐走向多元化。

消费者行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及其空间扩展形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成熟度,对规划建设城市商业物质环境以及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昌霞,柴彦威,2005)。张文忠、李业锦(2006)的研究表明,随着用户第一主义(Consumerism)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消费与生产的重要性,消费者的态度及其购买行为等消费者行为已成为影响零售企业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

消费环境(消费设施)及购物环境。宏观消费环境决定了商业的兴旺与否,宏观消费环境取决于消费者需求的空间模式,而消费需求的空间模式又与居民收入和人口分布等等因素密切相关。从地理位置、人口组成、土地使用方式、商业管理以及居民的消费方式等方面切入的消费环境研究得到强调(管驰明、崔功豪,2003)。交通道路和房地产等先锋产业的介入,往往伴随着商业的配套发展,但通达性的提高和人口的聚集并不意味着零售空间的必然成熟(林耿、许学强,2004),只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业配套环境,才能对商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结论

消费空间形态及组合研究。国内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比较成熟而消费空间形态的系统研究尚少,只有少数学者有所涉及。从空间形态的角度来解读空间内涵,从表面形态来探索深层机理,以及消费空间形态与消费空间结构变迁的关系,有利于探索更适合未来城市的消费空间组合和空间结构。

体验消费空间研究。体验经济背景下,如何更多的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合理设计、建设体验消费空间,并通过技术支撑来实现各种体验情景,进一步实现体验的价值,有待于有关学者和城市规划者继续探索。

虚拟商场和虚拟商圈研究。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造成虚拟消费空间对实体空间影响的扩大。网上购物也不再是稀罕的小概率事件,因此虚拟空间的结构与特点、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关系研究、其特定消费者――网民的行为规律、空间分布等等方面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Dawson,Johm A,Retail Geography.London:CroomHelm,1980

2.周春山,罗彦,尚嫣然.中国商业地理学的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4

3.张文忠.经济区位论.科学出版社,2000

4.安成谋.兰州市商业中心区位格局及优势度分析[J].地理研究,1990(1)

5.林耿,张小英,马扬艳.广州市地铁开发对沿线商业业态空间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8

6.管驰明,崔功豪.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3(6)

7.李昌霞,柴彦威.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民消费方式的变化及其空间扩展[J].经济地理,2005

8.冯健,陈秀欣,兰宗敏.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7

9.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2

10.Neda K.Recent Trends on the Retail Location in the Urban Retailing System:a Case Study of Kushiro,Hokkaido[J].Geography Review in Japan,1997

11.管驰明,崔功豪.1990年以来国外商业地理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3

12.尚嫣然,柴彦威.深圳居民服务性消费行为的偏好与空间特征[J].人文地理,2004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第7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历史变迁;城镇居民;重庆市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3PYYJ06);2013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SKH10);2012年重庆工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编号:1255017)资助

中***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9日

一、引言

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内生动力,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速趋于放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显著下降,消费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对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至关重要。城镇居民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优化程度及变化方向,不仅关系到消费本身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经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但后续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对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深入把握,对于调整重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并对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策溢出效应。

二、相关文献回顾

消费作为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以及消费本身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体现,长期以来吸引了大批学者对消费的相关内容展开了广泛考察。

关于消费结构的理论内涵,林松(2006)指出,消费结构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类似的,周金环(2006)、李娅玲(2007)等研究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需要消费各种各样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数量或者价值的比例就是消费结构,譬如在家庭总消费中,食物、住房、衣服、水电、教育、文化等支出所占的比例。

关于消费结构的重要意义,袁志刚等(2009)指出,居民消费结构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结构是否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陈海波(2012)指出,消费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事实上向市场发出需求信号,这必将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使技术升级,形成消费结构优化和产业优化的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苏筠等(2002)研究了消费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生态环境也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石瑶(2007)认为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较大。蒋云飞(2008)研究了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情况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发现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偏低,虽然消费倾向高但总体消费能力偏低,东部的消费能力强但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这与我国阶梯式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常静娟(2006)对广东省的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科技进步和居民消费偏好。

在如何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方面,李静(2012)认为当前重点需要做好的工作是全面提高收入,合理控制收入差距,调整产业结构,满足发展型消费需求,扩展享受型消费需求,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促进即期消费和完善信贷市场。龙志和(2001)认为完善消费结构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郑浩杰(2008)建议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信贷步伐和稳定房价等四个方面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结构。

三、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历史演进

居民消费是一项多维度多层次的行为,包含多种消费选择。根据理论与实际工作的一般性界定,消费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8个方面;消费结构就是上述8个方面各自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

为了实证考察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变迁,本文借助各年《重庆统计年鉴》,收集并整理得到各年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表1)为了直观考察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变迁,根据表1,做出堆栈面积***以反映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如***1所示。(***1)由表1和***1可知,从1997年直辖以后,特别是2012年以来,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变化特征。

1、食品支出占比即恩格尔系数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直辖之初,恩格尔系数为45%左右,其后大数年份在40%以下,2013年、2014年下降到35%左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这表明,重庆城镇居民整体上已处于富裕阶段,生活质量水平较高。

2、2012年以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占比较小(10%以下)且基本稳定;2013年、2014年这一指标迅速提高,达到20%左右,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发展态势。说明居民对于家庭用品及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

3、文教娱乐支出方面,综合看在2005年文教娱乐支出占比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6.1%,此后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2013年、2014年仅为9.4%。文教娱乐是居民消费的较高层次内容,其数值大小反映了居民消费层次的高低。综合看,重庆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偏小,消费层次相对较低。

4、住房支出方面,自2004年达到峰值之后,此后逐渐趋于下降。2013年、2014年其数据值在6.5%左右。这可能得益于重庆推广实施公租房制度、大大降低了居住成本。

5、其他各项消费支出,其占比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例如交通通讯,在总消费支出中占比基本上在10%左右,自2000年以来,未见有大的波动变化。

四、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策建议

消费作为生产之目的,直接决定了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同时,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消费水平的高低与消费结构优化的程度,对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既是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更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

1、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力。消费结构的优化,需要在消费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完善与升级,首先需要充分奠定促进消费结构优化的宏观基础,最根本的在于努力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特别是提升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扩大中产阶级规模,有效培育和扩大中产阶级消费;通过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居民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有效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大力增强消费意愿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即期消费,不断提升居民消费力。

2、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消费结构优化。不断深化与居民消费意愿具有密切关系的各项改革,重点是推进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各项改革,使各项支出趋于合理。特别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住房价格,倡导理性住房消费理念,重构住宅市场价值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市场结构,实现住房消费多元化的新格局。同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保障人们的各项生活需要,切实实现消费结构优化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步发展。

3、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合理消费。注重舆论导向作用,倡导文明的消费行为、科学的消费方式、适度的消费水平和合理的消费结构。一方面需要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由于传统上崇尚节俭,使得多数居民习惯于省吃俭用,不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消费需求长期偏低,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正向的舆论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既反对铺张浪费奢侈享乐型消费主义,也改变传统的过度节俭的消费模式,引导居民适当合理的消费需求。

4、加强重点领域的消费激励。从前述实证研究中,发现重庆近年来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出现持续下降的态势。而教育竞争力正是区域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和源泉,教育竞争力的下降可能成为重庆未来的发展瓶颈,因此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均教育文化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积极鼓励居民合理而科学地进行精神文化消费。另外,还应促进居民在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提升居民的消费档次,促进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蒋云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及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8.3.

[2]李静.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学术论坛,2012.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

学习

有缘无分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有缘无分10篇,内容包括有缘无分随笔短篇,有缘无分的短文。4、我知道我想牢牢拴住你已是不可能了,我的爱没有那么的卑微,我也有自尊,我也有我的傲气,有缘无分,就只能各自安好。5、你从一个陌生人变成了一个我最舍不得离开的人。明

学习

那时花开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那时花开10篇,内容包括那时花开原唱,那时花开散文完整版。处处花香,萦绕着一段段美丽的事,世间最沉重的锁终究没能铐住虚掩着花香的铁门。哦花香呦!轻轻飘荡,肆意张扬,就这样升腾在我的少年时光,让干渴的季节常常无端落下雨露和清

学习

寄宿学校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寄宿学校10篇,内容包括寄宿学校美篇范文,寄宿学校感受100字。管理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更为重要,因此,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工作的管理工作,可以有利于为寄宿制学校创

学习

什么是青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什么是青春10篇,内容包括2022中考必背十篇范文青春,何为青春100字。青春是什么?是冬日里的一朵寒梅,带来了青春的气息;是细雨中的一只白鸽,飞翔着生命的故事;是荒漠中的一棵小草,谱写着自然的音乐,给荒漠增添新的活力。青春是什么?

学习

江南烟雨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江南烟雨10篇,内容包括江南烟雨散文摘抄,江南烟雨高清。摇一叶轻舟,借十里荷风。欸乃一声,歌随桨飞,顺流而下。只为访遍江南水乡,寻觅烟雨旧梦。行至船头,负手而立,白衣胜雪。自得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览阅两岸,风光四时不

学习

农家小院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农家小院10篇,内容包括农家小院物语大全,农家小院设计。秋天,金黄一片。春天播种的农作物已经成熟,我们急忙采摘,错过农时,农作物的味道就会有极大的反差。菜园中间的一棵辣椒树上的辣椒已经成熟,挂满枝头。硕大的南瓜被我们拔了

学习

极速蜗牛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极速蜗牛10篇,内容包括极速蜗牛电影,极速蜗牛音乐。事实上,这部影片的众多场景和人物设置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基础,影片中众多蜗牛生活的菜园宛如一个室外田园,蜗牛们过着悠哉的生活,品尝着美味的西红柿和玉米豌豆就是他们

学习

我的一天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一天10篇,内容包括我的一天时间美篇,我的一天简短感想。午饭过后,我们决定来一次大扫除,来把家清理一下,。我负责打扫卧室,于是我拿起一把扫把,把床底下,书桌下、地面,和一些边边角角都扫的干干净净,这下可把我给累坏了,我爬到窗

学习

开展活动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开展活动10篇,内容包括开展系列活动的标题,开展活动的稿子。——不断丰富学习活动形式。在学习中,各社区***总支普遍实行***员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采取上辅导课、观看电教片、开交流会和送学上门等方式,不断丰

学习

中秋习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习俗10篇,内容包括中秋风俗习惯与简要介绍,中秋习俗大盘点20字。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被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包含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按照这个道理,那时的秋季是七、八、九三个月,分别被称为“

学习

预知未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预知未来10篇,内容包括预测未来类故事,预知未来是个好能力全文。小链接《麦克白》(Macbeth)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且被认为是其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这部作品以一个反面人物做主角,写的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征服叛乱后班

学习

爱情语录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语录10篇,内容包括爱情语录100句,爱情的情感句子15篇。3、爱的雪花,染白了头发;情的四季,揉皱了面颊。与你一起互依互靠,为彼此的一切操心操劳劳。4、我的世界里我谁都不服,我也不扶墙,要服扶自己,所谓墙有边,人无际,自己好,好过

学习

强身健体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强身健体10篇,内容包括强身健体知识问答,强身健体的一百种方法。铁档功的练功方法很多,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是在每日早晨起床前和晚上临睡前自己锻练。具体方法是:第1步,两手搓热,一手兜阴囊,将握于手内,另一手小指侧置于耻骨联合

学习

灰姑娘的故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灰姑娘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灰姑娘的故事全篇,灰姑娘的儿童故事。

学习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发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文题目。市***工程建设分支较多,施工规模较大,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物资支持,而这些材料物资的质量也会对施工现场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各类原材料、

学习

国画艺术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国画艺术论文,内容包括国画论文课题大全,国画艺术论文。关键词:齐白石;艺术成就;创作特色;艺术解读1论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两方面。齐白石一生砚耕不辍作品达三

学习

水利工程造价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工程造价论文,内容包括水利工程造价毕业论文题目,水利工程造价论文摘抄。在施工阶段,统筹安排好设计前、中、后的造价管理工作。同时结合工地实际情况,可适当安排相应设计人员到施工现场去勘测,结合本工地的工程特点与施工

学习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功能对等理论论文,内容包括功能对等理论怎么写论文,功能对等理论能写的论文。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不同,由于其应用的场合多为国际贸易交流中,因此对其翻译要求较为严格。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体现在词汇专业性强,句式简洁、公式化

学习

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六年级语文教学科研论文。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

学习

汽车企业管理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企业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汽车企业管理技术论文题目,汽车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二)教师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分析案例时,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由浅

学习

能源化学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能源化学论文,内容包括能源化学论文1000字,能源化学论文题目。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应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根据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多年来教学中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增

学习

小学班主任德育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班主任德育论文,内容包括小学班主任德育论文题目大全,班主任德育论文权威期刊。二、对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多表扬少批评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