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第1篇
价值增值是指通过经营和管理活动,把低投入转化为高产出,不仅仅局限于盈利,还体现于无形资产增值、技术含量增值、社会效益增值、团队能力增值等等,一般用货币来衡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我们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因此,价值链实质上就是价值增值的总和。从价值链角度看,价值增值活动主要包括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增值活动两大部分。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如材料供应、成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企业的辅增值活动,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这里的技术和采购都是广义的,既可以包括生产性技术,也包括非生产性的开发管理,例如,决策技术、信息技术、计划技术;采购管理既包括生产原材料,也包括其他资源投入的管理,例如,聘请有关咨询公司为企业进行广告策划、市场预测、法律咨询、信息系统设计和长期战略计划等。
2价值链视角下内部审计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途径
经济学认为企业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从价值链视角下,所谓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价值链的最大化,价值链的最大化体现于对价值链上的环节优化和整体优化。企业的各项基本职能活动可以看作是价值增值活动,按照价值链理论设计企业组织,只有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部门才有存在的必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管理的控制环节,也必须适应这种要求,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
2.1内部审计对价值链上的环节优化
2.1.1监控风险管理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
企业在价值链条上的各环节都存在经营风险,企业面临的经济利益越大,所形成的经营风险就越高。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了解业务流程,熟悉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改进已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制度,帮助企业实行事前控制,从而减少或避免损失,实现某一环节的价值增值。
2.1.2改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需要对价值链流程上的各环节进行分解和分析,并对价值链上的环节进行逐一审计,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不足,并上报相关部门,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防范风险,提高经营业绩,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
2.2内部审计对价值链的整体优化
2.2.1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相关法律
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与业务范围,内部审计人员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对公司的经营业务非常熟悉,他们所做的工作一切都是从企业大局出发,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决策程序、投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并应用于企业的公司治理,帮助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实现价值链的整体增值。
2.2.2内部审计的威慑作用
内部审计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威慑作用。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但因在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中有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企业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潜在的威慑作用,使他们知道因为要不断地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检查,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加强了价值链各环节的联系,实现了价值链的整体增值。
3施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3.1施工企业价值链
根据价值链理论,价值增值活动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在施工企业价值链中,基本增值活动包括:项目承揽、施工准备、项目施工、竣工交验、保修服务,辅助增值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施工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都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了影响,只不过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各不相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找出战略环节,确定在价值链中那一环节的耗费最大、风险最高,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3.2施工企业价值链主要环节分析
3.2.1项目承揽环节
项目承揽环节主要是分析投招标企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投招标报价,要加强项目承揽环节的管理,需要组建一个专业化的团队来进行项目承揽环节的工作,需要考虑设计意***,施工现场地上地下条件,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文条件,建设单位及其人的基本情况、劳动力的情况、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的市场供应价格,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竞争对手的情况等。
3.2.2施工准备
环节施工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的具体实施制定各种方案、措施、规划和目标。包括施工技术准备、物资条件准备、施工组织准备、现场施工准备、企业施工预算。
3.2.3项目施工环节
施工环节是在施工企业价值链中过程最长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投入成本最大、参与人员最多、管理难度最高,一些关键环节主要包括进度控制及管理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材料设备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工程成本控制等。因此,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在全员参与、全面控制的管理体制,对项目严格实行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全体参建人员积极性。
3.2.4竣工交验环节
国内建筑行业普遍的问题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对项目的变更索赔、合同谈判、工程款的清算都比施工项目滞后,项目交验后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债务问题。因此,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项目款项的管理,及时清理变更索赔、工程款项等。
4内部审计对施工企业价值链的环节优化
4.1监控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4.1.1项目承揽环节存在的风险及防范
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存在很多不合理、不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例如,在招投标领域,违规招标投标现象时有发生,不合理的资金垫付、收取过多的保证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程序。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项目承揽环节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防范:①要全面地对工程项目的资金进行预算,调查清楚建设单位的以往信用。按照准确、严谨、规范的原则,编制表述,及时结合相关材料的市场价格,充分体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市场价格,确保不能出现由于对价格考虑不到而造成的财务风险。②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防范法律风险。施工合同要对细节问题做出明确清楚的说明,对于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要以书面的形式,准确表达。所有的合同条款都需要经过双方律师的确认,以减少存在的风险。③分包单位的确定,也需要特别注意。具体来说,应该按照合同规定的相应条款,向分包单位收取必要的工程项目保证金,保证金的比例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大小而定。在分包单位完工后,对于保证金的返还以及工程项目建设费用的支付,可以选择分期进行,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压力,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4.1.2项目施工环节存在的风险及防范
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制定的施工方案不够科学经济,则会对实际施工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容易导致项目施工人员经费开支增大、材料耗费增加、工期延长不能按期完工、施工质量水平不达标准等。这些综合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①在施工方案制定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实际考察研究施工项目的总体情况,对于施工的细节要分析透彻,从而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最优的施工方案。具体来说,施工方案既要满足工程项目的各项施工标准,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性。因此,要切实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规模、结构、地质情况等,综合考虑,尽量选取比较合适,可以满足较多数条件的施工方案。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实行全面成本控制,按照所选定的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实施和控制,对构成生产资料费用的材料、人工、机械施工现场管理费用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加以控制。
4.1.3竣工交验环节存在的风险及防范
施工项目竣工后,如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即可能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不能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增加项目的资金负担。同时,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增加工程保修费用,从而使项目成本增大。针对项目投标承揽环节存在的风险,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防范:①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狭窄而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费用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加速竣工工程款的收取。②在工程保修期内,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实际工程量,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并制定保修计划,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根据实际情况,项目部可委派专人或由就近施工的人员代管,尽量节约开支。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管理班子要不断地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及时找出影响施工项目财务风险因素,收集相关数据,进一步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后果的价值大小,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2改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方面
4.2.1内部审计对施工企业风险的内部控制
对风险的内部控制包括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对风险的识别就是要分析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又会引起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引起的后果会有多大;对风险的衡量,就是对风险的估计与评价,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损失发生的几率及严重性,确定各种风险因素对既定目标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对风险的控制就是根据具体情况所财务的对策,以达到减少损失,增加收益的目的。在风险控制的最后环节,还要注意不断调整方案,总结方案,及时检查评估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4.2.2内部审计对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性的控制内部审计机构是一个***部门,直接对董事会、监事会负责,遇到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法、违规案件时,内部审计机构还可以像股东大会及其董事会报告。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中,内部审计部门有着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内部审计报告能够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只有内部审计充分发挥监督制约的作用,才能保证施工企业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施工企业的经营目标。
4.2.3内部审计对施工企业欺诈、舞弊行为的控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是内部控制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通过加强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可以起到防微杜渐,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的苗头,从而达到对欺诈、舞弊行为的控制。
4.2.4内部审计对施工企业规范
会计行为的控制企业的财务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内容,因此内审是对企业会计资料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的再监督,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内部财务审计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管理当局提出建议,促使会计工作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内部审计对施工企业价值链的整体优化
5.1内部审计参与施工企业公司治理方面
5.1.1从概念方面
内部审计与施工企业公司治理有着共同的目标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施工企业的组织目标就是实现股东或者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而相互结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是对公司治理的评价和监督;二是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制度环境的重要因素,两者只有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5.1.2从作用来看
内部审计对施工企业公司治理具有评价、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内部监控的角色,公司治理的目标只有在良好的内部监督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内部审计有着它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内部审计的显性价值体现在,它可以帮助企业建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减少时,公司价值就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隐性价值体现在它可以通过自身的威慑作用遏制经营管理者的动机,维持良好的运行秩序和控制系统。
5.1.3从构成看
内部审计是施工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一系列制度安排中的一种。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强调,内部审计有两种主要的治理活动,一是监督风险和确保有效控制一线行动者,二是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耳目”。内部审计为公司管理层监督评价会计制度和其他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保证,成为施工企业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2内部审计对施工企业的威慑作用
内部审计的威慑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它对公司的隐性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否发挥,它的存在客观上会给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得他们不得不维持良好的秩序和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绩效,并且会主动针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与内部审计人员沟通,通过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的不断沟通,就会使得施工企业的业务流程不断得到优化,达到改善公司经营和管理的要求。
6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建议
6.1关注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根据二八定律,只要20%的企业流程对80%的企业目标起作用,这20%的流程就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因此,内部审计就应当把较多的审计资源重点关注这些核心业务流程。对于施工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主要集中在项目承揽环节和项目施工环节,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沿着价值链的方向并结合企业的营利能力,确定项目承揽和项目施工业务流程的最佳实务标准,并在对核心业务流程实施审计时,将实际情况与最佳实务标准相比对,发现差距,提出审计建议。
6.2再造施工企业低效核心业务流程内部审计
在对企业低效非核心的业务除了可以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之外,还可以建议将部分业务进行外包,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施工企业来讲,低效核心的业务流程主要集中在一些辅助增值活动环节,比如技术开发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等等,对于这些流程,要积极同这些部门进行交谈,研究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审计建议,使得在企业整个价值链流程中形成竞争优势,有些流程譬如技术开发流程还可以成为企业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再造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6.3进行后续审计跟踪是否进行跟踪审计
应当根据所施工项目所产生问题的情况来决定,如果施工项目以及相关程序不符合相关标准,产生的负面影响危及到了公司声誉、员工安全、顾客满意度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对价值链流程产生不良影响时,需要进行后续跟踪审计。对于施工企业,后续跟踪审计应集中在整个工程的盈亏状况、债权债务情况、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情况等等,在后续跟踪审计时应重点针对审计时的薄弱环节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标准,或者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6.4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降低审计成本
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主要是在于其所付出的成本小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在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对于施工企业,可以适当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便更快更准地寻找审计线索,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6.5为其他部门提供咨询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第2篇
笔者根据其自身的工作实践及查阅相关资料,现总结出如下几点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
由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单薄,基本素质普遍低下,势必会造成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变窄,往往局限于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满足于完成每年上级下达的必审项目,而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评估、预防以及建设职能等均未涉及到。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仅仅局限于财会方面,那么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属于财务性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为企业财务部门的领导管理。
2.建筑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性及内部审计人员的意识淡薄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比较狭窄,对内部审计的作用也不够明确。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其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此外,还有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直接隶属于财务部门,这主要是由于内部审计具有的财务性质所决定的。对于很多施工企业而言,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形式化的部门,意即可有可无,其***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性则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内部审计没了***性,那么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必然会遭到质疑。
3.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就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来看,其主要基于财务软件对企业内部财务状况进行审核与检查,某些会涉及到企业账本等明细账目的查询,但是很少会进入到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第一线去进行调查、走访、分析,因此很难从深层次的角度探寻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审计的内容十分简单,主要在于弊端的预防方面,而完全忽略了效益的提高。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依然是查错纠弊,并未发展到效益审计的水平,对于提高企业的效益仍未形成高度地意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大多集中于审计业务方面,对于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缺乏高度地重视。由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缺乏科学性的认知,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从而导致了国家机关审计部门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监管力度不到位的情况发生,进而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审查工作产生较大的障碍。
4.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技术建设与时代的发展不符
近年来,虽然建筑施工企业将财务工作完全实现了电算化,但是内部审计至今还不存在一种专业化的审计软件,审计技术及方法基本上以手工为主。随着会计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输入、处理以及最后的结果大多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储于磁性介质方面。所以,应该对建筑施工企业被审计部门或者建筑工程项目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全面地评估,那么就必须对数据库文件进行审计。若要达到上述要求,就不需要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信息化改进,将信息化技术用于其中。
5.跟踪审计不到位
建筑施工企业还存在跟踪内部审计的力度不足方面的问题。某些建筑工程项目可能在最初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以及概预算阶段的内部审计工作均非常严格,但是建筑工程项目一旦实施之后,审计工作人员认为前期内部审计工作非常严格,中期内部审计的工作便可以稍稍放松一些,甚至还有人认为取消审计,中期内部审计工作尚且如此,更别说后期内部审计方面的工作了。而某些人正好钻了这些空子,在内部审计工作薄弱环节进行贪污舞弊行为,使得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出现很大的问题。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对策
基于上述关于当前时期下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与阐述,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对策:
1.合理化定位,确保内部审计的***性及权威性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首先成立专业化的审计团队,由此团队履行审查监督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及审计团队要领导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而审计业务及其相关审计协调的工作主要由审计团队所管理。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施工企业管理层或者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的基本权力。所以,在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时候,要确保地位比其他职能部门要高,那么这样就能够为***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与平台。
2.创新审计方法及手段,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适应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及管理不断发展的根本要求,不断创新内部审计的基本方法。一方面,应该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以及完善审计抽样、内控评测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此外,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完全信息化、计算机化,采用各种计算机软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3.强化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
对领导负责,对自身负责,对身边的同事负责,也是对我们施工企业的发展负责,内部审计人员对提出的审计结论应有着审慎的态度,审计意见的表达应在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确定重要性,评估审计风险。
三、结论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对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审计步骤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做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对维护企业利益,避免合同风险、融资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阴阳合同、肢解单位工程、造价一次包死的中标工程,结算时砍一刀等建设单位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着建筑市场秩序,给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建筑用钢材、水泥、铜等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工程成本,尤其是对造价一次包死的项目影响更大。一些改制后的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差距,粗放型管理的影响还较深;还有一些企业管理层次较多、管理手段较落后、施工技术层次较低。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造成建筑企业存在合同管理、投资、融资、垫资、拖欠工程款、施工等多方面的风险,而内部审计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施工企业都设置了审计机构,以更好地为管理服务。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刚起步,还不是很成熟:(1)内审工作在管理和经营领域深入不够,多数停留在差错防弊的一般水平或层面上,使审计成果利用价值不大。(2)在审计方式上,仍然以事后审计为主,并非是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审计手段单一,使内部审计监督缺乏有效性;审计程序简单,取证不到位加大了审计风险。(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欠缺,项目管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管理层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
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效益评价、决策服务、间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当前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最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经济效益审计,。
一、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阶段,许多大型民营和国有施工企业通常采用的是“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组织管理模式,从低到高依次为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分公司,总承包公司。集团公司为利润中心,工程公司为成本费用中心,项目经理部为责任成本中心,机制上按责权利效统一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其基本考核模式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实行集体风险抵押承包,即“包实基数,确保上交、超额奖励、亏损受罚”。经理部实行“项目总承包合同书”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分公司按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工期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项目经理和分公司经理作为承包代表人、重奖重罚。其奖罚标准同整体承包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
为了使责任制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实行效益审计、成本跟踪核实、项目解体终审、责任制自评、互评和纵向、横向交错考核等办法,力求承包合理、成果真实、考核严明、奖罚兑现。
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就是施工企业内部通过制定适应项目管理目标审计方案,对其所属工程项目实施的、以促进工程项目部完善内部管理,帮助项目负责人更好地履行经营受托责任,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防范经营分险为目的的一种全面的效益审计形式。它是施工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监督,是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目标随着项目不同阶段而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效益性;合同执行中的变更管理,审计项目单位是否掌握和运用索赔技术。
2.评价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审计项目单位在施工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动态控制、核算和分析是否真实、完整和有效。
3.评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的有效性。
4.评价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审计和评价项目单位预算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系统的信息使用效果。
二、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内部效益审计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投标(事前)、施工中(事中)和竣工后(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
1.项目投标决策内部效益审计。主要包括:参与标前评审,评价承接项目的可行性;参与预算分割制定,评价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审查标底编制的合规性和标书制作的完整性,规避投标风险。在实务中,审计部门对其单***项审计情形并不多见。
2.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核实建设项目的成本造价。重点关注内容为:(1)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即包括实体工程量和实际消耗量的大小,主要是验证其提供资料的真实程度。(2)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即施工单位是否真实采用所列材料的规格和数量等情况。(3)对影响造价的材料价格签证等有无按施工合同要求办理。(4)审计工程质量,即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5)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现象。(6)通过审计,提出合理索赔的可能性,根据同期施工日志,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索赔证据。(7)在建设项目结算阶段,重点检查影响项目成本的事项,如材料市场信息价格的变化、补充合同、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竣工后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竣工后内部效益审计通常是在中介机构出具《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后,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对项目整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体审核和综合评价。在这个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侧重点是影响最终绩效激励兑现的量化指标的审核,如项目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确认;项目外债情况及真实性确认,同时对项目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项目后评价。
在各个阶段,对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特别是对利润等绩效需考核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据效绩考核办法,出具内部效益审计定量指标评价报告;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材料、安全、现场管理等进行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出具内部控制评审意见;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进行产值分析、利润分析、风险分析,出具项目中期控制预警报告,以达到过程控制,目标管理。
三、内部效益审计的具体审计步骤
内部效益审计实施过程就是实现项目审计目的的过程,其实施主体是总公司层级的内部审计部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项目审计的一部分,而对影响工程成本的施工组织方案、材料物资供应、施工机械的配置与调度、分包工程成本等重要因素的审计,需要工程技术、经营计划、物资及审计部门本身等多部门参与。内部效益审计过程一般为:下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交换审计意见等。
工程项目审计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目的对方案的要求,在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要按照《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和《内部审计制度》,制定符合具体审计目标的适当的审计程序。
以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为例,其主要审计程序的设计是在确定成本费用为重要效益指标审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查证分析表单,引导内部效益审计方向,并使现场审计取证表单成为内部效益审计报告的主要组成内容。
1.总体审计方案中量化绩效指标的审计。以系列查证分析表单为线索,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以成本费用为重要审计内容,在工程结算收入较为确定的情况下,主要以分析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为重点,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人、财、物的供应,机具的配置等等进行分析。
2.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表单举例。以《分包工程成本控制表》为例,审计表格的设计是为了最终反映审计成果,通过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审计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确认。在大量存在分包工程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对分包工程的审计监督,对人工、材料、机械等结算价格的审查,是内部效益审计重点关注内容和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通过选择或制定审计所需管理表单,在审计相关数据基础上,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分包工程成本。一是抽查分包工程款拨付单,检查拨付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分包工程拨款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是否正确及时入账。二是抽查分包工程材料发出及领用的原始凭证,检查领料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材料发出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正确及时入账。再以《消耗主要材料差价分析表》为例,材料费一般占整个工程造价的70%以上,因此对主要材料的审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工程预算与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双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分别由价格和数量引起的偏差幅度。在价格审查上,可以通过查证材料购买合同及发票,询问对方单位及对比市场信息价等具体的审计程序,来发现材料价格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数量分析上,主要审核材料进出库的内部控制、材料使用有无浪费、材料采购数量有无超预算、材料采购计划合理性。
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除了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外,还应深入到影响项目业绩及经营风险的每一个环节。在查证被审项目的收支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数据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项目部改善经营管理。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中有关安全、项目质量、项目进度等管理控制重点的审计,主要通过实施过程控制测试实现。重点是关键控制程序和关键控制目标的测试,其中审计表单的设计应与各项管理目标一致。
特别需要提出,目前企业在垫资及甲方拖欠工程款方面风险最大,因此将建设过程中的索赔事项作为内部效益审计的关注内容,并制定具体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取证工作,是内部效益审计出现的一个新的内容。
四、内部效益审计报告
内部效益审计报告及结果,有赖于上述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审计结果可分为:项目效益评价结果报告和项目效益风险分析提示报告。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第4篇
(一)工程收入确认审计存在的问题
工程收入确认审计工作会对施工企业自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当前依靠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工程完工程度可靠性相对较低,在实践中出现与业主批复验工计价金额差距较大等问题,例如,某些施工企业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承包目标以及享受税收等一系列优惠***策,在工程收入确认中可能会出现多计收入的现象。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达到“以丰补歉、留有余地”的收益计划,一般都会在收入确认中少计入一部分收入,而这一部分收入则会在工程决算审计中补足。再者,建筑工程项目业主为了拖欠工程款而迟迟不作工程决算审计,该种情况在建筑行业中较为普遍,部分建设单位将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挂于“在建工程”账户上,这些问题都给施工企业准确确认收入产生极大不良影响。最后,工程收入确认工作中容易出现重复确认收入的行为,这是因为一些施工企业会下设多个子公司,若这些子公司在共同承建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时,则其在确认收入审计阶段便会出现重复确认收入的情况。
(二)工程收入确认审计的方法
审计人员必须依靠自身丰富的专业经验及所掌握的信息来选择正确的审计方法,以确保审计效率及审计质量可以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收入确认审计的要求,可以利用检查项目累计结转收入与累计结转成本是否相匹配的方法,这也是及时发现工程收入确认审计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的有效途经,以便于企业可以对尚未结算的工程项目收入进行调整。审计人员通过获取以往二、三年以内的已竣工决算工程收入确认资料,与会计帐面上确认的收入与竣工决算应确认的收入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便可以将计算出的第一个收入确认误差率作为资产负债表日收入确认工作的参考。最后,审计人员在工程收入确认审计方法选择中,必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例如,根据建筑工程规模、施工难度等来合理选择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以及个别审核法等,而审计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对重点检查收入的计算进行进一步确认,并要通过深入分析确定其是否存在随意确认收入或虚减本期收入等不良问题,以及其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偿应收工程款的确认和计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等。
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的内部审计
(一)工程项目成本审计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内部审计工作中,其主要内容涵盖了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设备使用费用、其他直接费用(含临时建筑设施费)及间接费用等,其中关于材料费,工程项目在采用甲供料时,由于合同双方很少会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进行成本对账,这便导致其容易出现漏记甲方供料成本现象;另因建筑施工企业日常核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在建筑原材料入库、出库环节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存在新购进材料未经入库手续便进入施工现场的现象,材料出库统进统出,存在未按实际消耗出库的现象,这便容易导致其出现材料管理和核算漏洞等事件。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材料采购过程中没有按照定额采购原则,一般都会按照施工实际情况进行材料购进,这便会影响到工程竣工后核算施工***材料用量与实际消耗数量不符。部分企业通过增加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偷逃税款等,还有一部分企业利用发放奖金、补贴等名义来处理违规支出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工程项目成本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二)工程成本审计方法
工程成本审计工作在针对一些跨年度建筑工程项目中,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按照年累计分成本项目进行结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定工程项目的收入与成本是否匹配,这也是帮助审计人员有效发现成本核算工作中异常工程项目的有效方法。再者,在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费用成本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首先要确认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否健全,然后要对企业施工材料出入库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少进多出或挪作他用等异常、期末材料盘点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认为加大工程成本等问题进行严格检查。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来确认人力资源费用成本方面是否存在异常项目,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工资核算是否以签名工资结算为依据,是否与相应完成的工程量用工相匹配,并要抽查工资结算凭证来确认工资、奖金等的计算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上述多种审计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审计工作成果。建筑施工企业应检查费用的计量是否合规,例如临时建筑设施费用应按照建设合同施工期分期摊销,预计水电费用时应该有甲乙双方认可的原始凭证为依据。
三、结束语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第5篇
施工企业要想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开展风险的识别工作,即判断、归类并鉴定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也就是对各种风险进行定性研究。在施工企业中,它的风险识别主要有两个步骤:收集资料和以资料为基础分析企业当前存在的各种风险。首先是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是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是否完整、真实、及时都会极大地影响项目风险的损失程度。一般来说,对识别风险有具体帮助的主要有二个方面:第一,项目合同文件。在签订项目合同文件后,不确定性仍然是其中很多内容最大的特点,施工企业在该项目中所遇到的风险就是由这些不确定性的内容来决定的,譬如施工项目中明确规定了对技术、设备、施工时长以及所学的各种原材料等的条件要求。因此,从合同内容中的不确定性入手可以很好的识别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大量的相关信息都会在合同书的内容中有所体现,能够有效地识别项目风险;第二,项目中的前提条件、受限条件以及假设条件。在项目正式开工前,都会对其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和调查,包括该项目的施工可行性、施工建议以及一些施工设计等,但是它们都是在一些假设、预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那在实际的施工中这些假设条件可能可行,也可能不可行,由此,项目的假设条件和前提条件中有着潜在风险。然后是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企业当前所存在的风险。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合同管理风险。经济主体之间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起草的协议可视为合同,但是很多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方面并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运作模式,从而导致出现合同管理风险;第二,财务资金风险。资金风险和税收风险是这类风险的主要内容,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普遍会遇到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会导致施工企业的资金垫付量加大;第三,工程款拖欠风险。合同约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被建设方面按时履行,导致大金额的工程款被拖欠,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
在完成风险识别之后,就可以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了。风险评估是指以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为主、以各种科学技术为辅,寻找并分析、评价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影响程度,以此来估计风险最终的破坏力度和影响程度。定量方法,是指用有实际意义的数字来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的一种风险评估方法。如用具体的金额数字表示风险的影响程度,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同时注意,在具体的风险评估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发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最合适的定量评估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定性方法,是指用文字来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另一种风险评估方法,它会用定性方法中的专业术语来分析、评估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如“高”、“极高”、“低”、“极低”、等。它的具体工作过程是先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在施工企业中的建立情况,再了解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审计单位中的执行情况,并把调查、了解的情况记录在册且用文字描述,以此来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情况,同时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
三、风险应对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第6篇
Abstract: Modern construction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make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ust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from the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nstruction auditing works is the key of affecting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modern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overall cost control. In this paper,internal audit focu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s briefly discussed.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施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ternal audit; implementation
中***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073-01
1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仅有较为大型的集团化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才刚刚开始。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其内部审计的理解与管理上不够深入。这一情况导致了其内部审计工作仅停留在财务收支的审计内容上。而且,其内审工作还是沿用传统的事后审计方式进行内审工作,这一审计方式造成了企业审计手段单一、缺乏组织的监督有效性。以上存在的不足使得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漏洞,为职务侵占、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施重点
2.1 以全过程跟踪审计理论指导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为了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风险,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以现代工程建设跟踪审计理论,指导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事前预防、施工控制和事后监督审计方式实现跟踪审计目的、提高项目投资资金的使用。施工企业应在审计工作上进行强化,结合现代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进行审计理念的更新,完善企业的审计体系与制度。以此实现企业审计力量的强化、实现审计管理的强化。
2.2 强化审计计划管理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与自身审计力量、资源状况的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计划。并将审计计划与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结合,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实施。
2.3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对审计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内审工作质量的提高。在企业进行内审工作时,以项目安排、方案制定为基础,通过科学的人员配置、资料审核以及报告编写等环节工作的细化提高企业审计制度的执行力,促进企业施工过程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企业还应加强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督导。以相关岗位的设置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促进企业及时发现审计风险、调整审计方案。而且,审计督导还能够通过对审计人员的指导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2.4 加快企业审计方式与方法的改进,以现代化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全过程内部审计实施中对审计技术手段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审计技术方式方法对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积极借助网络优势实现企业内部计划、施工、采购以及财务等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以此实现企业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结合,促进企业审计信息渠道的建设,为企业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2.5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内部审计的主要过程 施工企业应根据这样的流程与过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内审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施工企业还应根据各过程的重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实现企业审计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2.6 竣工结算的审计工作重点 竣工结算可以归为事后审计,但是在竣工前的自审过程也属于事后审计范畴。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内审人员应在工程竣工后、结算前对工程实际施工中的各项费用、技术文件等进行系统的审计,再次核算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为竣工结算提供准确数据。在工程竣工后,审计人员还要对工期、质量以及投资情况等进行再次审查,确认工程目标的实现。以工程完成情况、施工***纸比较分析、人工材料的使用情况符合等有效审计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对工程量的统计为结算工作提供准确数据。
3 强化全员审计意识、强化审计工作培训,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
在传统的内审工作开展中,由于企业人员对内审工作的不理解、不了解以及对企业相关管理制度、体系的不清楚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企业人员内审意识的低下,造成成本控制、造价管理等工作开展的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注重企业全员审计意识的培养、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体系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培训,使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都能够认识到内审工作的意义以及自身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促进内审工作的开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实施是保障工程施工资金使用、成本控制以及造价管理的重要工作,是保障企业经济利益的关键。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快企业内审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人才的引入与培训,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章伟,林丽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J].建筑科技,2010,6.
[2]刘雨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造价[J].建筑科学技术,2009,10.
[3]王哲.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探析[J].项目管理与企业经营,2009,3.
[4]艾影,常丽红.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建筑工业,2009,11.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第7篇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director and strategic audit procedure based on theories of Organizing Theory and Strategic Audit Theory,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corpor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 组织论;战略审计;流程
Key words: Organizing Theory;Strategic Audit Theory;procedure
中***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141-03
0 引言
战略管理审计是一个新兴的审计学科,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自从其概念提出起,由于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得到了各国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重视和推崇。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上世纪初国外学者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确保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比较为各界所认同的观点是,公司治理属于一种制度安排,即以之确立公司的长远战略目标和规划,并保证公司的整个组织机构体系能够协调一致地予以实施和完成。
根据安索夫的划分,经营管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三大类,其中战略决策的地位最为重要。企业在战略决策方面若发生失误,将导致难以挽回和弥补的后果,会造成企业的严重衰退甚至倒闭,这方面国内外的实例和教训枚不胜举,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巨人集团,本来在汉卡领域有极强的优势地位,但在多元化经营、盲目性扩张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失误下,一个很好的科技型企业很快就倒闭。
为此,美国的艾贝·肖克曼教授首先提出了战略管理审计这一概念,以推动对企业战略计划和实施的诊断和完善机制。但战略审计的具体组织形式、实施机制等,由于和企业内部组织架构、文化等密切相关,其实施也必须有赖于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在实际中,战略审计的实施也遇到诸多问题,不同企业之间的实施绩效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组织体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从组织论,对企业的战略审计活动进行初步分析。
1 战略审计与组织论概述
1.1 战略审计的内涵 根据艾贝·肖克曼的定义,企业战略管理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的和定期的核查,确定问题所在和各种机会,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企业战略管理的活动(管亚梅,2008)。实施战略审计,能够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韩晓梅,2002;余玉苗等,2004)。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由于其对企业战略管理和规划制定中相关风险控制考虑和设计较为系统,很快为各界所接受,并已经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应用。
战略审计属于管理审计的范围(Hunger,2001),也可归类于绩效审计(廖洪,2003)。廖洪(2005)将关于战略审计的各方面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后,认为重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目的的研究,二是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的研究,即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管理观(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和治理观(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两种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假设,因此在战略管理审计的目标、主体、职能、内容与范围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如表1所示。宫靖(2009)等则从能力观角度构建提出了一个企业战略审计体系,如***1所示。
目前,较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使用“战略审计”这一概念:①战略审计是计划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公司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实施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过去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估等(Martin Shubik,1983);②战略审计是公司战略控制与评估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于评估公司的管理绩效;③战略审计是一种咨询服务,是公司战略绩效的一种诊断工具;④战略审计是一种具有公司整体观的管理审计,可以提供对于公司战略态势的综合评价(David,1987);⑤战略审计是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一种正式机制,是正式的战略考察过程,它同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约束;战略审计应主要由公司的***董事来负责执行,是***董事参与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方式(何卫东,1999)。项文卫(2008)对包括知识资产在内的企业无形资产战略审计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包括战略方案和选择的审计、制订方法的审计、战略实施效果的审计等在内的大致内容框架。
由战略审计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战略审计可以在企业战略绩效管理方面起到较好的自我诊断、修复和完善作用。由于审计本身是对既有目标的遵循性检查,而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虽然明确,但还不具体,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企业战略审计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统一的准则和规范体系(石友蓉,2006),这也导致战略审计在战略绩效评价时的应用受限。但是,在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阶段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过程、战略实施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咨询、监督和评价时,战略审计还是一个不错的工具。
1.2 组织论 组织是一个很传统和历史较为悠久的概念,对于组织论的研究,从早期的农业、***事、国家等各方面,都有相当长的实践和论述。但组织理论真正得到较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在上世纪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各方面的学者提出包括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组织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系统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权变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等理论体系或概念后,迅速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组织论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它是与管理学相关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其中,组织结构模式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个子系统之间或个元素(各工作部门或各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的指令关系,分为职能组织结构、线性组织结构和矩阵组织结构等;组织分工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各元素的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主要分为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等方面,工作流程组织则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可分为管理工作流程组织、信息处理工作流程组织和物质流程组织等。
组织结构是帮助管理者实现其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而目标体现在组织的总战略中,因此战略与组织结构应当紧密配合。特别是组织结构应当服从战略,如果组织的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就需要修改结构以适应和支持这一调整变革。尽管组织是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组织同时对企业战略管理也有重要的反作用,组织模式如果设计不好,有可能造成管理失效或战略失效。
2 战略审计的主体分析
从战略审计的涵义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可知,战略审计是企业治理中决策过程的一项支持活动,但又涉及到对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评估和审计,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对主导企业战略审计的主体,国内外学者研究提出了多个选项,其中主要有四种建议模式:即管理层主导模式,董事会主导模式,外部审计师主导模式和内部审计师主导模式,各有其理,也各有短长。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效益,企业战略和组织设计也要支持和服务于这一目标。从组织论的角度来说,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应该基于可以支撑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管理层主导模式下,经常会出现的趋势是,一旦出现对管理层不利的经营形势或存在一定的经营性风险的可能,战略审计和评价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或评价过程有可能会受管理层的故意影响,有时甚至是恶意的隐瞒、造假等,而此时董事会无法得到真实的信息,进而做出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决策。
在董事会主导模式中,由于董事会确定战略审计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后期的战略决策过程,但董事会决策与管理层的经营活动有时候存在一定的冲突或主观期望值的差异,因此,董事会经常遇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用于开展战略审计活动所需要的数据被管理层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处理或过滤,也容易出现前述的评价失真的情况。
在外部审计师模式下,一方面企业战略是核心商业秘密之一,公司战略所需的数据信息,以及其数据设计、收集和保存,一旦泄漏,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有较大影响,因此,由企业管理体系的内部成员完成更有利于企业核心秘密的保护;另一方面,外部审计师及其服务机构的诚信状况,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实际中,经常出现相关有损于其自身诚信的事件出现。因此,外部审计师主导的模式,要求业主对其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严格的法律风险管控措施。
因此,作者倾向于采取由内部审计师作为战略审计主体的模式,同时辅以一定的风险控制机制。在组织架构上,这种内部审计师主导的战略审计模式,既有利于管理层受托责任机制的完善,又有利于深入地开展以基础性业务为支撑的战略管理审计,并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阶段或过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另外,由于内部人员之间相对较容易协调和沟通,只要相互之间明确权责界面,对战略审计结果的反馈、落实和整改更易于实现,从而有助于达到完善组织治理的目标。
3 基于组织论的战略审计流程设计
从目前的研究看,对战略审计的工作流程少有涉及,基本上是以战略审计主体在开展战略审计时,与董事会或受相关管理层面委托,明确其职责和协调关系开展的。但考虑到战略审计涉及需协调的管理层级较多,有必要对战略审计的流程进行梳理。
组织论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与分工、工作流程组织。战略审计工作是由企业相关部门、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分工,采用相关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相互协同配合的有组织的活动。基于组织论的视角,战略审计需要考虑审计工作的环节分析、权责分配和反馈与改进机制。由此,以前述的内部审计师组织战略审计为基础,本文设计了基于组织论视角的战略审计,由审计主体、职责分工和评价流程等构成,如***2所示。
由***2所知,企业战略审计的审计主体包括战略审计领导层、执行层、专家组和职能部门等组成。审计领导层负责审定审计方案,对战略审计结果进行审核,审计结果通过的,可以组织战略实施,由职能部门负责落实执行,且将战略控制措施与执行措施予以存档;审计结果未通过时,通过讨论复核,进行改进或予以重新审计。审计执行层是开展战略审计的具体实施组织人员,以审计领导层审核的审计方案为指导,准备相关战略审计材料和方案等,组建战略审计工作小组,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通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协助提供战略审计实施工作所需的材料。审计专家组对战略制定、战略实施过程等方案进行具体战略审计,将战略审计结果提交领导层审核。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组织论和战略审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提出战略审计的主体宜由内部审计师来担任,并以其为基础探讨设计了战略审计的工作流程。事实证明,组织论对企业战略审计的流程、定位、将来的实施绩效都有较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无论战略审计的工作如何开展,都要充分考虑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与流程设计。
参考文献:
[1]管亚梅.战略管理审计模式构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4):96-99.
[2]韩晓梅.西方内部审计十大发展趋势[J].中国审计,2002,(1): 66-68.
[3]余玉苗等.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3):37-38.
[4]Wheelen, Thomas L.& Hunger, J. David.Using the Strategic Audit[J]. S. A. 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Winter,1987,52(1).
[5]Hunger, JD & Wheelen. TL. Essenti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M].Prentice Hall, 2nd Edition, 2001.
[6]廖洪.绩效审计——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J].中国内部审计,2003,(11):8-9.
[7]廖洪,陈波.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个综述[J]. 审计研究,2005,(2):20-25.
[8]宫靖等.基于能力观的企业战略审计体系之构建[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28(5):86-88.
[9]Martin Shubik. The Strategic Audit: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 to Corporate Competitive Strategy[J]. Reprinted from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83, (3):578.
[10]J.David. Using the Strategic Audit[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1987, (Winter):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