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学习计划第1篇
关键词: 学习计划 预习 复习 课程表 灵活性
由于不善于制订科学高效的学习计划,学生学习中就出现了以下一些现象:
1.每天起得很早,晚上睡得很晚,学习时间抓得很紧,结果却总是落下一些学科没学好。
2.辛苦学习了一天,但晚上一想,却感觉并没有学多少东西。
3.到教室后想去学习,但面对桌子上的几门作业,不知是先做数学还是语文,还是外语。
要想科学制订学习计划,高效学习,就要参照以下几个原则:
一、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并详细安排到某一时刻
比如:7:30到8:15学习数学;8:30-9:15学习语文。如果能在每一天的同一时刻学习同一科目,可以形成一种很好的规律和习惯,每到那时,心理上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的准备状态,有利于这一科目的学习,且也不会再在下决心和考虑学习什么内容上浪费时间。
二、留出预习时间
1.时间安排:
头天晚上可以预习一下第二天上午四课中的一至两门,早饭后预习上午要学的另几门学科,午饭后预习下午要学的内容。
2.预习方法:
(1)通览:在先通篇阅读全章材料,以确定要探讨的一些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2)回头看重点,记难点。
带着问题重新看书,主要集中在例题和公式上,不懂的部分用特殊标记(如大问号?)标下来,以备上课听老师讲解,并简单处理课后的简单题目。
说明:有人看起来平时没怎么学,成绩却很好,往往是有效把握了课堂45分钟,而并不是常说的聪明问题(人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大多智力水平相当,有的人好像记得快,其实忘得也快,记得慢,一样忘得慢,只是整体水平无大的差别)。人的注意力20-30分钟左右,人家不懂的地方特别专注,一节课都掌握了。而你往往上课好像很认真,20分钟后,你的注意力转移了,而老师讲到你不会的地方了,一节课下来,你感觉听得较累,但还好像没听懂。
(3)预习以理科为主。
如果时间不允许全面预习,则应当先预习理科,以理科为主,因为理科学习重在理解,有没有预习效果区别比较明显;而文科学习虽也要理解,但更多的是记忆,所以是否有预习往往区别并不突出。
三、留出复习时间
复习主要的不是对学习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查漏补缺,纠正错误,而复习的原因是因为遗忘。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的记忆遗忘规律
(1)大多数遗忘出现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
(2)遗忘的速度不是固定的,而是先快后慢,最后逐渐稳定下来。
(3)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概括为:遗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以大家花了30分钟记住了20个英语单词为例)
学习结束后不到一小时,百分之五十(44.2%)的内容已经想不起来了,一天过后,大概还剩35%,而遗忘的速度逐渐慢下来,而到了第二天,能想起来的基本上剩30%(33.7%),这些就不大会忘记了。
四五天后还剩25%左右。
2.按遗忘规律复习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有时间再去“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应及时复习。
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间隔安排复习,比如刚学习过的材料第一次复习放在一两个小时后,第二次复习放在一天后,第三次复习放在三天后,依此类推,复习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
(上午学习的材料中午复习,下午学习的内容,傍晚复习,晚上用一点时间复习一天的。)
例:每一班级都有一些同学,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班级最努力的几个人,成绩却总是倒数。
说明:很多人平时没有复习习惯,每天好像很忙,实际上不科学,学的知识挺多,却忘得多,而有的人周末复习,其实简直是自学成才,有人平时不复习,到月考时复习,结果发现初一学习的内容三十去复习,发现老师讲过吗?
四、根据课程表安排时间
由于学习计划中预习与复习的要求与特点,学习计划的制订要根据当天的班级课程表,这样才能做到预习与复习的要求。星期一和星期二的学习计划都不一样。不能出现你计划星期一早饭后预习数学,结果预习完发现一天都没有数学课的现象。
五、学习计划中要考虑偏科的问题
1.什么叫偏科?
有的学生某科一次没有考好,就很紧张,认为自己偏科了,其实这是不恰当的。首先,如何确定自己某一科是否存在偏科现象?要根据归因理论中的一贯性原则,看自己在这一科的成绩是一贯不好还是偶尔一次不好。如果是偶然不好,就可能与这次考试题目太难或教师教学或考场发挥存在相关,还不属偏科,而如果是一贯不好或接连几次不好就说明是这一科的学习能力问题,才可判定为偏科。
2.学习的快乐
当然,偏科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不喜欢这一科目的学习内容及特点或不喜欢某一科的代课教师或因为这一科成绩不理想,等等。总之,学习过程中不能找到快乐,也体会不到成功的体验。
其实学习的快乐有两种: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的快乐体验有两种,一种是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一种是学习结果的快乐体验。所谓过程的快乐体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习的内容本身充满了兴趣,学习就是一种快乐,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过程。比如,有的同学爱好音乐,在唱歌的时候内心就能体验到一种快乐,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而结果的快乐体验则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本身不感兴趣,学习的结果却能给自己带来成功的体验,快乐的享受。比如,有的同学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厌烦,但学好了英语就能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快乐体验,于是便认真学习英语,但学习的过程并不快乐,有时甚至要忍受一定的痛苦。
针对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主要以知识的讲授与接受为主,学生的实际体验不多,且当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对当前的实用生活指导不大,大多学生主要是为考试而学,且当前学生学习科目较多,以高一学生为例,考试科目就是九科,还不包括其余音乐、美术等高一选修内容,所以,当前大多同学的情况是不可能对所有科目感兴趣,从学习快乐体验的角度来讲多属于寻求结果的快乐体验。由于对学习内容本身不感兴趣,学习时便要克服兴趣与目标两种矛盾冲突,像厌学是因以上原因导致的心理上的感觉,而偏科就是以上原因导致的结果。
但不管学生对学习多么不感兴趣,学习是要继续的,而想考得不错,偏科问题就要去解决。而解决的方法目前似乎只有一个,引用心理咨询中一句常用的术语:“恐惧是恐惧者最大的恐惧”,也就是说越不喜欢哪一科,越要去面对它,而方法是每天多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在所偏的某一科上,而这20-30分钟不要用来做题,而是看书,看最基础的东西,之所以偏科多,是因为基础的东西没有抓牢,等看了一段时间基础的东西,然后再做题目。
为何一天只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在所偏的某一科目上呢,是因为本身学生对这一科不感兴趣,如果一天花在不感兴趣的一科上太长时间,那么学生大多难以坚持。
六、学习中要文理交替,中间穿插休息
1.为何要文理交替学习呢?
(1)大脑结构
左脑更多的是逻辑思维,而右脑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如果一连几节理科课程,左脑一直在运动,累得半死,右脑就闲得难受。
(2)干扰理论
普通心理学理论关于人的记忆与遗忘特点的研究发现,从记忆的效果而言,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差异较大时,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程度最小,由于学生在学习文理科内容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思维特点差异较大,文理交替安排学习,效果比一直学习文科或理科内容效果好得多。
2.学习中间为何要插入休息?
学习中间插入休息是因为在记忆完第一种材料后立即进行第二种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与抑制作用较大;如果在先后学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就会使记忆抑制作用减小。因此,学习时应当注意:从一种记忆材料过渡到另一种记忆材料的时候,必须休息,暂时停止智力活动,以便让已记得的材料在头脑中有一个消化与巩固的机会。
七、学习计划要坚持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可以包括两层含义:
1.在计划表上预留部分空白时间,以利机动调整计划的执行。在你的计划表上,每周至少要有一至二个单位时间是空白的,这一空白时间会使你的计划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可以给你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节的机会。尤其是在初次拟定计划时,要允许自己有尝试错误的机会,一旦发现计划有不适合的地方,就应立即修正调整。
2.计划是用来帮助你有效利用时间的,而不是要你成为时间的奴隶,不要被计划束缚,变成为了完成计划而计划。当如因事耽搁,偶然未能完成计划时,也不要一直有心理负担,而是要找机会把耽搁的时间补上来。也不要出现电视中正在转播一场运动比赛,你非常想看而又怕耽搁学习计划,于是一边学习一边坐立不安地想着球赛的现象,不如干脆去看,回头把时间补上来,但不要常出现这种情况。
预科学习计划第2篇
【关键词】预习法 方案设计 实施研究 趋势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1 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于课程功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要求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纲要》对于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高中“ZF”自主预习法周计划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研究与实施的。
1.1.2 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要求。2007年,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通知对中小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控制家庭作业的数量及保证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高中“ZF”自主预习法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正是贯彻该《规范》的具体体现之一。
1.2 意义
1.2.1 理论价值。高中“ZF”自主预习法周计划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既注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既关注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1.2.2 实践意义。高中“ZF”自主预习法周计划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对于高中学校深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具有普遍的推广和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1 传统的预习存在的问题。预习是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预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预习任务缺乏针对性;②预习内容不具体;③预习任务的实施基本上是单向,缺乏师生的交流;④预习的效率和效果体现不明显等。针对传统预习中的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一些探索、实践和改革。
2.2 本课题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设计本学科“ZF”自主预习法周计划方案模板;②模板设计要求做到预习要求明确,内容具体,预习任务具有针对性;③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实现预习环节师生双向交流。
3.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改革传统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环节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2 充分发挥预习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4.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各科(语文、数学、英语、***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ZF” 自主预习法周计划方案设计。
4.2 实施过程。
4.2.1 指导思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自主预习,提高效率,改进学法,养成习惯的指导思想。
4.2.2 预习时间:周六、周日。
4.2.3 预习内容: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预习下周所学内容。分为以四个具体要求:①中心内容:即学习的主要内容,老师课堂讲授的重要知识、主要知识;②相关内容:与主要知识点相关的有关知识点,相关的概念、公式、方法等;③相联内容:与所预习内容相联系的其他知识,重在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形成知识链条;④疑惑内容:通过对以上三个内容的预习学习,找出自己的疑惑点,未理解的知识点,以备上课时有针对性的听课。
4.2.4 预习方式:分为三种方式。①整体浏览(粗读):通览预习内容,形成中心内容和相关内容的知识网络构建;②重点理解(细读):把握重点内容,理解深化,拓展提高,明确已学会的知识;③综合记忆(精读):思考难点内容,整理到疑惑内容中,以备上课重点听讲。
4.2.5 呈现方式:利用“知识树“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中心发散式预习学习方法。范例:
4.2.6 检查落实。学生使用统一的预习本,每周日晚由课代表收齐,班主任检查后,第二天上午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充分了解学情,做到有针对性的上课,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5.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取得的成效
5.1 主要成果:高中各科(语文、数学、英语、***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ZF” 自主预习法周计划方案模板及范例。
5.2 取得的成效:①由于学生的自主预习及预习中师生双向交流的实现,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更具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②由于学生的自学和探究,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成绩和效率的提高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1 学生的预习与老师的授课之间如何衔接好的问题。老师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在预习中已生成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这一资源,创设平台,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巩固已有的知识。
6. 2 如何针对学生出现疑惑的问题,老师进行点拨提升,从而真正使学生当好演员,老师当好导演,提高课堂效益。
附:“ZF”自主预习法周计划方案模板
科ZF自主预习周计划模板
设计人: 审核人: 时间:
【预习目标】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生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潜力,提升能力。
【预习内容】
简要列出下周所学内容。
【预习时间】
周六、周日预习完成,周一上午课代表收齐预习本交各科老师。
【预习过程与方法】
1.整体浏览(粗读)。
各科根据本科特点设计有助于整体把握本周所学内容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形成中心内容和相关内容的知识网络构建。
2.重点理解(精读)。
各科根据本科特点设计重难点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把握重难点内容,理解深化,拓展提高,让学生明确已学会的知识和存在的疑难问题。
【疑难问题】
让学生列出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困惑,以备老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根据存在问题进行备课,上课重点讲解,学生上课重点探究、重点听讲。
预科学习计划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注册制;招生;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高等教育在多样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办学主体多样化。由原来的国家单一办学模式发展到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教育、私人办教育、企业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第二,办学形式多样化。有全日制、非全日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形式。第三,培养目标多样化。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层次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分别培养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第四,培养方式多样化。有学徒式、研究讨论式、授受式等。第五,高校的招生制度改变了过去大一统的做法。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以及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有不同的招生办法。安徽省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形势下,自2002年以来,对高职院校进行了注册制招生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开始进行注册制预科班的招生,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但由于注册制是一种新型的高职院校招生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很多不足,对注册制学生的管理与培养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对其加以改进。
注册制招生与培养
注册制模式注册制学生简称注册生,所谓注册是指向有关部门登记备案,取得某种资格,因此注册生是指未达到某种教育的入学条件,向有关***门登记备案后获得该种受教育资格的学生。注册制招生是高校招生工作的一项新探索,是“宽进严出”的一种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形式,自2002年开始,在安徽省试点招收学生。注册制招生的对象为参加秋季高考,文化课成绩在230分以上未被录取的考生(2002年)。2003年,其招生对象为参加全国普通高考且成绩低于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投档分数线40分的考生。采用单独编班、教考分离的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由安徽省教育厅制定教学计划,前两年,学生每学期结束后参加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考试(即后文提到的省统考),考试合格者准予毕业。一般每学期的考试科目三到四门。后一年由各校自行制定教学和实习计划,省***门不做具体要求。
注册制预科班模式注册制预科班模式简称预科班模式,是在注册制招生的基础上实施的,2004年,安徽省在6所高职院校试办了注册制预科班,到2005年,进行注册制预科班招生的学校陆续增加到8所。据介绍,预科班学生在预科期内实行单独编班组织教学,既要补习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也要学习部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由省教育厅制定。学生学习一年后,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自第二年起转入高职阶段学习,考试不合格者则被淘汰。预科班的招生对象为参加过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学生,总分在200分(2004年)、220分(2005年)以上者可免试进入预科班学习。注册制预科班实行一年预科、两年高职的学制,招生对象是已与企业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且有安徽省户籍的应届与历届高中、中专、中职、技校的毕业生。
注册制与注册制预科班
两种模式的利弊分析
注册制模式注册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招生与培养模式,对于扩大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使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行教考分离、全省统考的方式,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注册制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为时两年的统考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的获得,也不利于各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因为高职教育本身修业年限不长,一般都是三年,而大多数院校为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半年多为安排学生到具体单位实习时间,有些学校学生的实习时间甚至达一年,因此,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前两年。前两年的省统考主要侧重于基础课程,尽管也涉及专业课目,但对于培养具有某个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来说,这几门课程还远远不够、形成不了体系。另外,由于统考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教育厅每年将各校的考试结果公布,并据此决定各校下一年的招生数量),学校、教师和学生不得不一心向考,因此在省统考科目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学生自然就无心向学。另外,各校为提高统考通过率,对自己校内开设的课程要求不高,有些学校甚至不做要求,这便造成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不足,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的局面,所有实施该招生模式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区别不明显,学校的特色难以体现。
预科班模式预科班模式作为注册制模式的后继产物,克服了注册制模式的一些弊端,即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各校的培养特色,但一年后的淘汰则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一年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采取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将部分学生淘汰后投向社会,不仅给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安排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新培养方案及其相应要求
基于对上述两种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美国社区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给予咨询和指导,选择适合的课程计划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笔者提议,建立一新的注册制学生培养方案,该方案应通过建立一套注册生课程培养体系,结合学生咨询指导机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出不同出路的人才。整个课程体系可由四个课程计划构成,即预科课程计划、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及学位证书课程计划,这也是在美国职业教育中受到青睐的几种方式(具体流程见下***)。转贴于
预科课程计划是后三个课程计划实施的前提,提供低于学院水平为时一年的补偿教育,即通过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补偿高中阶段教育的不足,这有利于后三个课程计划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高职人才比较全面的发展。在预科课程实施期间,咨询与指导应同时有效地进行,这对于学生选择后三个课程计划及自我定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及学位证书课程计划在预科课程计划实施完成之后进行。立志毕业后马上工作的学生可选择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已与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如上文提到的注册制预科班的学生)适合于选择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而希望继续到更高学院进行深造的学生则应选择学位证书课程计划,尽管这类学生所占比重不大,但高职院校提供这类教育服务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弥补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的不足,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术理论型优秀人才的埋没,也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的职能,扩大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运用该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既可以克服注册制为时两年的全省统考所造成的学生专业性不强、学校培养特色不突出的弊端,也可以避免预科班一年后的残酷淘汰,对于预科课程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在后两年除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外,要求必须加修或补修一些相应或相关的课程,直至拿到学分。当然,这种做法对***门和学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门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和支持,还要加强对学校教育过程的监督;各校要严格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除要做好各课程计划的安排和选择外,还要做好学生的咨询指导及教师的选聘使用工作。
具体的实施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与课程的选择上,学校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安排。注册生课程培养体系由四个课程计划构成,每一课程计划中课程的安排及选择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思考。第一年预科课程计划不仅要为高职人才较全面的发展提供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的补偿教育,而且还应提供有利于后三个课程计划开展的通识课程,如社会学、伦理学等。第二、第三年开展的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及学位证书课程计划,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与要求、使用不同的方法选择课程,如参考同类院校课程的设置、征求专家及专业领域教师的意见等。
其次,在教师的选聘和使用上,学校要根据不同课程计划的目的做出多样的选择。要有担任预科课程与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担任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和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课程计划教学的专业(职业)教师,也要有从公司和用人单位聘请的担任实践技能课教学的教师,还要有从大学聘请的担任学位证书课程教学的教师。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聘上一般要求有学位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而且往往对后者的要求(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更高,从大学聘请教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满足有志于继续深造求学学生的需求。
再次,在学生咨询与指导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中肯的意见和正确的引导,要尊重学生,不要强制性地否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尽管有些学生进入学校后对自己的定位偏高,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也不应该打击学生,瞧不起学生,而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选择适合的课程计划,进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最后,培养方式的变化对***门和各校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门要采取重视的态度,相应的职能部门应认真对待,做好各自的工作,严守各自的职责,在对教育结果考核的同时,结合其他管理途径对各校进行教育过程的监督。学校不仅要根据自身特色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做出合理选择与安排,还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针对注册制“宽进严出”的原则,严把质量关,严格实行学年学分制的管理,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结果的检查与监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国家将投入100个亿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院校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机遇期。因此,对高职院校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显得很有必要,注册制模式将会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逐渐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5-191.
预科学习计划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注册制;招生;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高等教育在多样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办学主体多样化。由原来的国家单一办学模式发展到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教育、私人办教育、企业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第二,办学形式多样化。有全日制、非全日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形式。第三,培养目标多样化。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层次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分别培养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第四,培养方式多样化。有学徒式、研究讨论式、授受式等。第五,高校的招生制度改变了过去大一统的做法。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以及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有不同的招生办法。安徽省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形势下,自2002年以来,对高职院校进行了注册制招生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开始进行注册制预科班的招生,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但由于注册制是一种新型的高职院校招生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很多不足,对注册制学生的管理与培养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对其加以改进。
注册制招生与培养
注册制模式注册制学生简称注册生,所谓注册是指向有关部门登记备案,取得某种资格,因此注册生是指未达到某种教育的入学条件,向有关***门登记备案后获得该种受教育资格的学生。注册制招生是高校招生工作的一项新探索,是“宽进严出”的一种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形式,自2002年开始,在安徽省试点招收学生。注册制招生的对象为参加秋季高考,文化课成绩在230分以上未被录取的考生(2002年)。2003年,其招生对象为参加全国普通高考且成绩低于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投档分数线40分的考生。采用单独编班、教考分离的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由安徽省教育厅制定教学计划,前两年,学生每学期结束后参加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考试(即后文提到的省统考),考试合格者准予毕业。一般每学期的考试科目三到四门。后一年由各校自行制定教学和实习计划,省***门不做具体要求。
注册制预科班模式注册制预科班模式简称预科班模式,是在注册制招生的基础上实施的,2004年,安徽省在6所高职院校试办了注册制预科班,到2005年,进行注册制预科班招生的学校陆续增加到8所。据介绍,预科班学生在预科期内实行单独编班组织教学,既要补习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也要学习部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由省教育厅制定。学生学习一年后,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自第二年起转入高职阶段学习,考试不合格者则被淘汰。预科班的招生对象为参加过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学生,总分在200分(2004年)、220分(2005年)以上者可免试进入预科班学习。注册制预科班实行一年预科、两年高职的学制,招生对象是已与企业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且有安徽省户籍的应届与历届高中、中专、中职、技校的毕业生。
注册制与注册制预科班
两种模式的利弊分析
注册制模式注册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招生与培养模式,对于扩大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使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行教考分离、全省统考的方式,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注册制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为时两年的统考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的获得,也不利于各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因为高职教育本身修业年限不长,一般都是三年,而大多数院校为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半年多为安排学生到具体单位实习时间,有些学校学生的实习时间甚至达一年,因此,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前两年。前两年的省统考主要侧重于基础课程,尽管也涉及专业课目,但对于培养具有某个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来说,这几门课程还远远不够、形成不了体系。另外,由于统考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教育厅每年将各校的考试结果公布,并据此决定各校下一年的招生数量),学校、教师和学生不得不一心向考,因此在省统考科目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学生自然就无心向学。另外,各校为提高统考通过率,对自己校内开设的课程要求不高,有些学校甚至不做要求,这便造成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不足,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的局面,所有实施该招生模式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区别不明显,学校的特色难以体现。
预科班模式预科班模式作为注册制模式的后继产物,克服了注册制模式的一些弊端,即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各校的培养特色,但一年后的淘汰则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一年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采取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将部分学生淘汰后投向社会,不仅给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安排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新培养方案及其相应要求
基于对上述两种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美国社区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给予咨询和指导,选择适合的课程计划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笔者提议,建立一新的注册制学生培养方案,该方案应通过建立一套注册生课程培养体系,结合学生咨询指导机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出不同出路的人才。整个课程体系可由四个课程计划构成,即预科课程计划、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及学位证书课程计划,这也是在美国职业教育中受到青睐的几种方式(具体流程见下***)。
预科课程计划是后三个课程计划实施的前提,提供低于学院水平为时一年的补偿教育,即通过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补偿高中阶段教育的不足,这有利于后三个课程计划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高职人才比较全面的发展。在预科课程实施期间,咨询与指导应同时有效地进行,这对于学生选择后三个课程计划及自我定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及学位证书课程计划在预科课程计划实施完成之后进行。立志毕业后马上工作的学生可选择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已与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如上文提到的注册制预科班的学生)适合于选择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而希望继续到更高学院进行深造的学生则应选择学位证书课程计划,尽管这类学生所占比重不大,但高职院校提供这类教育服务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弥补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的不足,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术理论型优秀人才的埋没,也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的职能,扩大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运用该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既可以克服注册制为时两年的全省统考所造成的学生专业性不强、学校培养特色不突出的弊端,也可以避免预科班一年后的残酷淘汰,对于预科课程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在后两年除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外,要求必须加修或补修一些相应或相关的课程,直至拿到学分。当然,这种做法对***门和学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门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和支持,还要加强对学校教育过程的监督;各校要严格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除要做好各课程计划的安排和选择外,还要做好学生的咨询指导及教师的选聘使用工作。
具体的实施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与课程的选择上,学校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安排。注册生课程培养体系由四个课程计划构成,每一课程计划中课程的安排及选择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思考。第一年预科课程计划不仅要为高职人才较全面的发展提供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的补偿教育,而且还应提供有利于后三个课程计划开展的通识课程,如社会学、伦理学等。第二、第三年开展的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的课程计划及学位证书课程计划,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与要求、使用不同的方法选择课程,如参考同类院校课程的设置、征求专家及专业领域教师的意见等。
其次,在教师的选聘和使用上,学校要根据不同课程计划的目的做出多样的选择。要有担任预科课程与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担任基于工作的课程计划和基于合同与用户培训课程计划教学的专业(职业)教师,也要有从公司和用人单位聘请的担任实践技能课教学的教师,还要有从大学聘请的担任学位证书课程教学的教师。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聘上一般要求有学位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而且往往对后者的要求(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更高,从大学聘请教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满足有志于继续深造求学学生的需求。
再次,在学生咨询与指导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中肯的意见和正确的引导,要尊重学生,不要强制性地否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尽管有些学生进入学校后对自己的定位偏高,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也不应该打击学生,瞧不起学生,而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选择适合的课程计划,进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最后,培养方式的变化对***门和各校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门要采取重视的态度,相应的职能部门应认真对待,做好各自的工作,严守各自的职责,在对教育结果考核的同时,结合其他管理途径对各校进行教育过程的监督。学校不仅要根据自身特色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做出合理选择与安排,还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针对注册制“宽进严出”的原则,严把质量关,严格实行学年学分制的管理,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结果的检查与监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国家将投入100个亿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院校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机遇期。因此,对高职院校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显得很有必要,注册制模式将会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逐渐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5-19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1-334.
预科学习计划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 课前预习 四大好处 培养方法
学习习惯对高中生说来很重要,学习习惯既决定着学生学习能否成功,也影响着他们品格的养成。所谓预习,也就是在上课之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
一、课前预习的好处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他们努力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为新授课的教学过程做一个铺垫。
1.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和记笔记的效率
有目的的听课比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好,因为有目的的听课带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每一节新课之前能够做到充分预习,在上新课时,就有较好的心理准备。如果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知识点,就会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有目的地听讲,学生做课堂笔记也应该是有针对性记录本课的重点、难点,还可以记得有条理。没有充分预习的学生,无法一边听讲、一边记录笔记,更谈不上有条理地记录。
2.课前预习能够及时扫除学习的障碍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本课的学习还存在哪些难点,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课。通过预习也可以带动旧知识点的复习,新知识点都在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加深难度。如果学生灵活地掌握了旧知识点,学习新知识点也就不困难了。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难点,就会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听讲,如果还是不懂,就会及时问老师,从而顺利解决难题。及时扫除学习障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3.能够培养自学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预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预习时,学生要做到***地阅读、***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接受新知识,这些都是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人的学习应贯穿于生命始终,在高中阶段养成自学能力,对今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非凡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应该怎样做
预习不是提前学习,主要为听课做好准备。在预习过程中,如果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预习上,就是本末倒置了。预习是要求学生对新知识有个了解、有个心理准备。在新授课上,能引起该生的注意,使其认真听讲,从本质上理解新内容。
1.制订学习计划
制订学习计划也是一门艺术,它有一种和谐美,正确处理好学习与休息、娱乐、体育的关系,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反之,学习时间就会不够用。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高中阶段最终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所以高中的学习要系统地掌握知识,以迎接高考。有了计划才能做好学习工作。
高中长期计划的目标要合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量力而行,目标过高,难以达到,会挫伤自己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容易达到,就不能起到促进作用。高中的短期学习计划是指一周的安排,一日的安排及休息的时间表、高考前复习阶段的时间表。但是周计划与日计划安排要以学校的规定的时间表为参照。每周每日要有反思,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问题。其实,制订学习计划不是逼每个学生多用时间在学习上,而是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节奏,有规律地学习,这样不至于身心疲惫。
2.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要求对学生实行减负后,家庭作业就相对而言变少了,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多了。学生要充分利用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聪明人利用时间,愚蠢的人等待时间。家庭作业完成后,进行课前预习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每门学科家庭作业完成后,顺便就进行预习;其二是所的学科的家庭作业完成后,按学科的重要性进行分门别类的课前预习。当然,要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如果时间紧迫,就在上课前几分钟把要讲的内容快速地浏览一下。
3.边预习边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预习的过程中要做好笔记,这笔记反映了自己的预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预习笔记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在书上做笔记,其二是在本子上做笔记。
如果在书上做笔记,就要在教材上圈点勾画为主。勾划应该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以及不懂的部分,还可以在教材的空白处作眉批,写上心得体会,还可以写上没有明白的问题。许多名人都很注意在书上做标记符号。如同志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
如果在笔记本上做预习笔记,可以边预习边做笔记,也可在预习教材完成后,着手整理笔记。整理的内容有心得体会、重点、难点及精彩段落。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问老师问他人等,总之要解决这些在预习过程中的疑点问题。另外,预习笔记形式和内容要详略适当。
4.不同学科要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预习策略,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再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学科的重要性不同,对学科预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语、数、外三门是重点学科,要做好这三门学科的预习工作。语文:看教材,搞懂生字、生词,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及写作风格、手法,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古文、课文,自己先背。数学:要把重点放在概念、原理的掌握上。在理解一些概念、原理后,试着做一些题目。外语:可以利用网络来预习英语的单词、句子。关键还是要背诵和记忆单词及句型。对***治、历史要看教材,迅速浏览,哪些看得懂,哪些看不懂,留下这些问题,等待课堂上与老师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要先浏览第一遍,弄清楚哪些内容是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读第二遍。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不必花大量时间,留着这些问题,到课堂上解决。
参与文献:
预科学习计划第6篇
探究性教学是建构广义观的产物,科学探究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是学习科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认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因此,课前预习将给探究性教学带来以下几大弊端.
一、课前预习将不利于探究式教
学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探性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十分重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先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促使学生能运用其中的环境,即这种根据教学目标优化的环境与学生情感发生共鸣.具体地讲,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和未知问题的气氛中,让学生置于研究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存在.如果学生课前预习了,学生将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探究“固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播放了两幅画面,一幅是两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另一幅是鸟类标本,啄木鸟的嘴巴和鸽子等鸟不同,啄木鸟的嘴尖细而坚硬.接着教师针对两幅画展面提出问题.如果学生预习了,他们已经知道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会不屑一顾,甚至有学生会认为老师在无病,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课前预习将阻碍学生猜想能
力的培养
中学物理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而“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因此,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对中学理科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发现,“猜想”可以从猜想实验器材,猜想实验结果,猜想自然学科的规律或原理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果学生课前预习了新课内容,将无所谓猜想了.
三、课前预习将不利于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学以致用”,所以解决问题是我们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也是自然学科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探究性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
首先,课前预习不利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与实验能力的培养.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
例如,在设计“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时,既可以看电磁铁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还可以看它有吸起多少铁屑铁屑(且天平称),也可以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被电磁铁吸引的铁块拉伸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多大.如果学生课前预习了,他们的思维无形地受到教材的束缚,很难或者不愿意设计出新的方案,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教材上的实验搬出来.这样,培养不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课前预习不利实验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中的实验就是对自己制定的实验进行具体操作.如果学生预习了,已经知道实验结果,那么探究式实验就变成了验证性实验.
再次,课前预习不利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出实验结论.这一环节关系到探究过程能否进行下去,因此,这是很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课前预习了,学生很容易把教材上的结论当成自己的结论,这样一方面培养不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养成了学生不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课前预习不利于探究教学的
评估
预科学习计划第7篇
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制定计划。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重要的一点差异就是有无计划性。优秀学生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算到哪,或老师指到哪就学到哪,甚至是指到哪里也学不到哪里。二十多年来,我坚持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引导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我把计划分为两大类:一按时间分,有长期计划、中期计划、近期计划和日计划(包括休息日计划);二按学科分,有各科计划、单科计划,章节计划。当然这两大类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互相交叉的。
我要求学生一旦制定好了计划,一般情况下要严格执行计划,非常特殊的情况除外。执行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懒惰行为,激发人的斗志,开发人的潜能。
2、认真预习。预习,即课前自学。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一般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2)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这三种预习,一个比一个要粗略。
预习的最大益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具体说来有有以下几点好处:(1)预习可以提前扫除知识障碍。预习时,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不懂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可以发现知识上的漏洞,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拦路虎”。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2)预习可以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一般说来,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透,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方向明确,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透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很清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4)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由于预习时已通览了内容,经过了***思考,有了初步的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更深刻了,理解了的知识是容易记住的。并且预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有助于记忆。
3、专心课堂。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高中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各科知识的获取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上课这一环节完成。 凡是学习得法、成绩好的学生都十分重视上课这一环。凡是未学好、成绩差的同学,最主要就差在没有专心上课上。
(1)重视听讲。充分认识到老师在上课时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上课时表现得最充分,时而指引方向,时而启发诱导,时而鼓劲加油,时而扶持帮助,教者始终处在学生的前列,为学生引路导航、指点迷津。老师的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的辅导详细得多,更是同学们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式。千方百计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走的是一条学习的捷径。
(2)“小先生”学习法。即利用各学科的学习尖子生。如果教师讲解后仍有困难,可以到学科的学习“尖子生”那里进行及时而具体的帮助。这不仅可以应对“大班额”制约下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还可以大大提高集体对个人的积极影响,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班集体之间、小组之间、个体之间,个体与小集体之间多种形式相互影响的学习形式。不过,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压缩讲授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当堂合作。
(4)自主学习法。教师坚守新课程教学理念,不讲授具体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布置弹性的学习任务,提出建议的学习方法,给出具体的学习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难度不大的章节,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 。
(5)定位学习法。将课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阶段;二是学生当堂考试阶段。学生在指定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就可以得到当场的检测与评价。
(6)例习学习法。教师在课堂设计时为书本上或为自己想用的例题,寻找或设计一道相类似的题目――例习题,学生当堂动笔完成例习题。这种方法虽有模仿之嫌,但立竿见影,不失为一种切实有效的课堂学习法。
(7)问题学习法。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适合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课前预习、课内讨论,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能够针对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还要提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这种方法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8)感悟学习法。上完一堂课,完成一道习题,做完一套试卷,学生就要进行感悟性的总结,分析得失之处。这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好方法。
4、及时总结。上完一节课,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总结,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要回味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掌握了,哪些还比较模糊。这样,记忆得到了强化,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想办法补救。
夸美纽斯曾形象的比喻,不进行总结就犹如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心理学上有一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人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以后遗忘得较少。科学家们指出,在学习记忆9小时内,趁大脑中还有记忆痕迹时,重复练习,虽然只花10分钟的时间,却比5天以后用1小时复习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在学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时间安排,即要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二、努力提升学习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作为学生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过去我们一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 “刻苦、刻苦、再刻苦”。学习好像是一门苦差事,这样低层次的学习境界,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
从好学到会学,这是学习的行为境界。下面谈一谈学习的品质境界。
1、不唯“师”。很多同学上课时认真听讲,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地抄录下来,课后进行消化吸收,但却很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讲什么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知识容器”。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所以,我们主张学生要多与老师交流,当对老师讲的内容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老师质疑,甚至与老师争论,在争论中我们失去的只是错误,而得到的除了正确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还有勇气和信心的提高,最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必然。
2、不唯“一”。对于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于一道题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去分析解决。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学习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这种不唯“一”的意识和品质,尽可能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