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之前我们感受了庐山的雨雾,钱塘江的潮水等等,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
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2、诗题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读诗句,悟诗情
表达了作者喜爱洞庭美景,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2
摘 要: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众多与岳阳楼有关诗文中的佼佼之作,写于杜甫晚年时期,凄苦的晚景,多难的帝国,让杜甫的诗篇中充裕着浓浓的悲情。诗篇中写景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历来为人所称道,状写洞庭气象之盛大,雄跨古今,颈联感怀个人身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得甚为孤苦,这盛大的气象与孤苦的个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杜甫的情感并不只于个人孤苦之情,又转而写到“戎马关山北”的国事之伤,一位处境困窘的老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凭轩涕泗流”的悲痛,流露的不仅仅是个人身世之悲,更有博大而深层的爱国爱民之情,而这正是杜甫不同于其他诗人的伟大之处。
关键词:雄浑壮阔;晚景凄苦;忧国伤时
杜甫的《登岳阳楼》被选入新课标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之部”的第二单元,属于“自主赏析”篇目。这首诗写景意境开阔,境界雄浑,是描写洞庭湖的名篇,也是杜甫五律之中的优秀篇目。“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这里的“五言绝唱”,指的就是杜甫的《登岳阳楼》,此诗写于唐朝大历三年,即诗人逝世前一年,当时诗人五十七岁,已由蜀中一路漂泊到了湖南一带,与家人寄身于一叶孤舟之上,晚景凄凉,登上岳阳楼,有感于雄浑壮阔的洞庭美景,将深藏于新的悲痛倾注于笔端,诉诸文字,字字蕴藏着诗人心中之悲,句句由血泪写成,也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的伟大。
杜甫早年就有游览名山大川之愿,二十岁开始先东游吴越,五年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后漫游齐赵,途中先后与李白、高适相遇,三人同游梁、宋。对当时的千古名胜――岳阳楼,杜甫也是神往已久。岳阳楼,下临洞庭湖,为观赏洞庭湖水的最佳之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昔闻”说的是早年向往;“今上”,如今登上岳阳楼,此时诗人已五十七岁,人生暮年,今昔对比,写出了诗人多年夙愿得以实现,终于登上岳阳楼的喜悦之情,然愿望实现时间过于长久,却将这份喜悦冲淡了许多,更添了一份沉郁。彼时虽不至于“万方多难此登临”,但身处唐朝后期,国势衰微,战争仍时有发生,各地动荡不安。诗人到此之前已在异地辗转漂泊多年,本在成都草堂定居,后因蜀中***,从四川顺流而东,本欲绕道还乡,却又逢吐蕃叛乱,只能改道湖南,抵达岳阳时只有一叶孤舟容身;半生奔波,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仕途上亦一事无成,这样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让诗人登临的喜悦之情中更蕴藏着无法诉说的悲情。在此种情形之下,登上早年向往多年的岳阳楼,不过是半生苦难中一点点让诗人暂时忘却烦忧的快乐之事罢了,这短暂的快乐也便平添了几许沉重。这两句平平无奇的叙述中蕴藏的情感非常丰富,似喜实悲。
在湖南岳阳楼,俯瞰洞庭湖,可谓漫无边际,碧波万顷,水雾弥漫,气象万千。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状洞庭之景,吴、楚在这里被分割成两地,天地日月都似在水中漂浮。“吴楚”,春秋时期的古国名,其地理位置大约以洞庭湖为界,吴国在东,楚国在西。“吴楚东南坼”,承首联“今上岳阳楼”而来,描写岳阳楼上所观洞庭湖的壮阔之景,“坼”,裂开之意,洞庭湖犹如一把巨斧,以开天辟地之势将吴、楚两地分割,这是从地理位置上极言洞庭湖面积之广阔;“乾坤日夜浮”,通过写天地、日月星辰都在其中沉浮,运用夸张的手法,从洞庭湖水囊括天地的角度来表现洞庭湖水域面积之广阔。《水经注》上说,洞庭湖“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此两句诗虽未直接刻画洞庭湖水宽广无垠之态,却更能让人感受到洞庭湖雄浑壮阔的气势,其壮阔的境界胜过孟浩然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深处乱世之中,杜甫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其笔下流淌的景都蕴含着诗人心中的情,如“三峡星河影动摇”,诗人笔下之景,处处含情。此联诗句写景,“坼”,虽引申为“划分”的意思,但其本意为“裂”,给人以山河***之感。“浮”,“漂浮”之意,写出了洞庭湖湖水涌动之态,但亦有“沉浮”之意。因而,此联虽写洞庭湖雄阔的气势,但也给人一种悲壮之感,似乎当时的大唐王朝就如吴楚一般被战火分割,国家命运、百姓存亡就如那水中的天地日月一般载沉载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字”,即书信;“有”,即“唯有”之意。“无一字”,意思是一字也无,音讯全无之意;“有孤舟”,是唯有孤舟,即只剩孤舟之意。诗人多年漂泊在外,因躲避战火辗转各地,漂泊多年,往日的亲朋好友早已失去了消息,故乡也音讯全无。朋友零落,自己既无法得到物质上的资助,也无法诉说自己漂泊的孤苦之情,以获精神上的慰藉。更何况当时诗人已五十七岁,身患重病,左臂麻木,右耳已聋,仅靠印药维持生命,带着妻小只有一叶孤舟可以容身。这两句诗是对诗人当时现实生活的直述:诗人年华老去,白发苍苍,一生渴望能够为国效力却只能对天长叹,理想壮志无法实现;战事频仍,国家多难,亲友离散,也不知是否有再相见的那一天;年老力衰,生无着,寄身孤舟,晚景凄凉;居无定所,跟着自己的家人连安身之所都没有;体弱多病,更不知生命还有几何,壮志无望。此联虽只有十个字,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苦之情。尽管诗人晚年孤苦无限,人生之悲苦遍尝,写入诗句却并不多着墨,只用了简短的十个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分不开的。这十个字所写的不仅是杜甫晚年的生活境况,也是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天下芸芸众生的写照,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陕西一带,已处风雨飘摇之中的大唐王朝匆忙起兵抗敌,尽管诗人当时已经流落到了湖南一带,远离了外族侵扰的边塞,但当消息传来时,“不在其位”的诗人仍忧心不已。他“忧”的不仅是国家局势的动荡,更是对饱受战火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忧心百姓又将深受战乱之苦,兵乱之祸。“凭轩涕泗流”“凭轩”,依靠着窗户;“涕泗流”,涕泪纵横。登楼远眺,相信诗人想看到的,不仅有战火再起的边塞,还有自己一心希望能够为之效力的***治权利中心――长安。诗人面对壮阔的洞庭湖美景,想到自己半生经历的种种苦难,想到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苦痛,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老泪纵横,也只剩两行热泪。一介平民,仕途无望,身处困境,饱经沧桑,朝不保夕,人命危浅,晚年的杜甫处境已经艰难到连承受痛苦的身体都没有,然而他心中牵挂的仍旧是他的国、他的民,让他在岳阳楼上遥想着北方涕泪纵横,狼狈不堪,这狼狈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悲情的杜甫,更让人看到了一个大写的杜甫!
《登岳阳楼》全诗四十个字,字字含情,字字是诗人血泪汇成,将诗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水融为一体,诗人悲不可抑,读者为之落泪。
参考文献:
1.徐炼.读杜甫《登岳阳楼》[J].语文讲堂,2004(12).
2.戴琼媛.一曲博大而悲恸的挽歌[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6).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3分)
1.
(4分)认一认,连一连
dòu
qiáng
wēi
dǎi
逗________
逮________
蔷________
薇________
2.
(2分)《望天门山》不但写了长江水势的________,更借水势写了天门山的________。
3.
(3分)我会选择划横线词的解释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
A.中午的时候断开
B.从中间断开
C.从中间拉开
②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
A.水中的灯光
B.湖面波光
C.水面上的灯光
③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____
A.天空迷蒙
B.空洞而迷蒙
C.云雾迷蒙的样子
4.
(10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①(绿油油)的禾苗
________的脸蛋儿
________的小手
________的麦穗
________的山洞
②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挺拔—________
调皮—________
犹豫—________
喜欢—________
特别—________
明亮—________
5.
(14分)读古诗,填一填。
(1)《望天门山》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绘的景物有________,本诗共四句,前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后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人对________的景色进行了赞美。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3)《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________。
6.
(3分)判断对错。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楚江”指的是楚国的一条江。
________
②小红用抹布擦去了玻璃上的污物。“抹”的读音是“mā”。
________
③《凉州词》的作者是杜甫。
________
7.
(5分)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捐献
②耐心
9.
(4分)默写古诗
望天门山
李白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
(5分)改变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改变原意,把句子换个说法。
①我天天坚持给鸟儿喂食。
②小明是我最好的朋友。
11.
(5分)请你从这三首诗中选择一首你最喜爱的诗默写下来,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12.
(5分)我会把意思相近的词语选出来。
妈妈________
生日________
吃饭________
害怕________
收拾________
A诞辰
B恐惧
C母亲
D整理
E就餐
13.
(5分)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②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③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14.
(4分)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15.
(5分)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16.
(5分)《山行》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________”。
17.
(5分)翻译句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8.
(4分)默写《望天门山》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写眺望天门山所见,始终描绘了哪些景物?
20.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诗人为山川景物抹上了哪些色彩?
21.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
,
回答问题
诗人在描绘这幅画时,是以什么景物为主体的?其它景物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怎样的景象?
22.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怎样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3.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本诗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3分)
1-1、
2-1、
3-1、
4-1、
5-1、
5-2、
5-3、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1、
20-1、
21-1、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4
一、
导语
古诗词 是我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 的生命。
二、
正课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确: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 主观情思。表现在诗词 中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钱塘湖春行》又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这两 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诗词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绘诗词 中展现出来的***景***画。这个环节主要抓 住诗词 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 (包括色彩词 、季节词 、形容词 等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诗词 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洞庭湖(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湖光秋月两 相知
独怜幽草涧边生,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1、这首诗抓 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 的山 水画。前两 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 庭 湖的美丽宁静;后两 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 庭 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 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 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
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 造 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 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 悲壮等 。如李清照 的《醉花阴》营 造 的是一个“孤寂清冷 ”的氛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营 造 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 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
秋夕(杜牧)
银烛秋月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 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解析3:营造 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 。一“冷 ”一“凉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诗词 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 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 别等 。答题 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 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表达 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达 了作者思念 故乡亲人的感情。
三、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如何把握诗词的意境来阅读古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5
“***文并茂”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风格,也表明了语文和美术学科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艺术美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用文字、语言、动作的各种方式来展现。这两门学科的融合,能给孩子们搭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平台,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低年级段学生要训练先说再画,低年级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的绘画能力低于学习语言能力,这时,老师应该注意不能急于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一定要注意积极开发他们表达思想的语言欲望。教学中可以让他们先说再画,这样画面内容会更丰富有趣。在教学中我能体会到孩子对故事的喜爱,他们喜欢听故事、编故事,编的故事新奇富有想象力,有时候连老师都自叹不如。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课程,我们应给时间让他们自己说说想象的故事情节,然后再引导孩子们用画笔来描绘。在教学二年级“虾和蟹”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对虾和蟹外形及主要特征进行想象和设计,第二课时我把重点放在通过想象编有趣的故事上,我先给孩子们讲有关虾和蟹的童话故事,同时配上精美的***片,在叙述的过程中我还故意把虾和蟹的不同外形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描绘和夸大,不断激发孩子们后续想象。接着举办了一场精彩故事会,让孩子们用这两个形象去编出其他的故事,先让他们在小组里讲,再推荐精彩的故事在班级里讲。在这十几分钟里孩子们表现很活跃,有的甚至配上自己画的小样来讲述。有画虾蟹大战的,还有画蟹老板在给虾顾客理发的・……让孩子画自己编的故事,最能激起他们对文学和美术的学习兴趣。
对中高段学生要文字训练与美术创作相结合。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写作文,不太会表达,写得字数很少。老师们也很伤脑筋。为了让孩子不怕写作文,我要求他们写日记,这对于会说话的孩子很简单,但有时候,对于不太会表达的学生来说,写日记却成了一种负担,但又不能不写,怎么办呢?在教学中,我尝试让那些表达困难学生试试画“日记画”。日记画的内容很多:可以画当天让你最深刻的情景,也可以画一些你听到的故事或是看到的好书内容等。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想法,再配上简单的文字叙述就行,这样的日记生动有趣、形式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启发和引导孩子们把画中内容表达出来,哪些东西应表达详细,哪些东西表达粗略些。日记画中有的内容用绘画不太好描绘,可以配些文字说明。有些地方用文字难表达清楚,也可以用绘画的方式展现。日记与儿童画都是孩子们表达内心的一种语言。日记画表现出了孩子们真、善、美的东西和一些感受和认知。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写作兴趣,为语文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力、想象力、绘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6
伴随着潇潇春雨,来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岳阳楼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区入口处的匾额“巴陵胜状”四个大字,匾额两侧柱子上所撰写的门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岳阳楼的非凡魅力,便是“五朝楼观”景点,这个新辟的景点展现着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建筑风格各异的缩小了的岳阳楼建筑模型。离开“五朝楼观”景点,便来到碑廊景区,从玉衡亭而入,但见石碑一个挨着一个,石碑上镂刻着古今名人的书法作品,其中一些描述岳阳楼的手书作品,不仅给人们以无限美的书法艺术享受,也使人们对岳阳楼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告别碑廊景区,“南极潇湘”的牌坊便展现在眼前,牌坊正门的石柱上刻有门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此门联为清代书法家张照所撰,由当代著名书画家刘海粟补书。沿台阶而上,穿过牌坊往前走,扑入视觉的就是名闻天下的岳阳楼。瞧,那岳阳楼重檐盔顶,楼角飞翘,黄瓦红墙,金碧辉煌,就像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是何等的气势雄伟,难怪人们将岳阳楼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合称为我国古代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门城墙上,紧临洞庭湖,岳阳楼前身为三国时东吴将领鲁肃的水师***台。唐开元四年,岳州大守张说修葺了楼台,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力五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至是名声益大。现存的建筑为清同治六年重建,楼高近20米,宽三间17.24米,深三间14.54米,主楼三层三檐,盔顶式,运用插榫法的纯木结构,没有用一颗铁钉,堪称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进入岳阳楼一楼,但见这里陈设着一块宽4.2米,高3.2米的《岳阳楼记》木刻雕屏,黑底绿字。面对雕屏,驻足低吟《岳阳楼记》,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的感动。二楼也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黑底金字二楼的为真品,是清代书法家张照所写的,而一楼的是模仿品。《岳阳楼记》共有368个字,原来紫檀木从洞庭湖底被渔民打捞上来时,紫檀木上有十一个字被损坏了,后由清代书法家吴敏树为其补上了。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7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给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笔者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借鉴了其它文学作品成功的教学策略,初步探索出了几种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交流展示——知人论世
“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而交流展示环节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机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典诗词大都凝聚着诗人一生的遭遇,折射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体现他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的浓烈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而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课前制作学案时就要设计相关问题,课堂上只要交流展示学生预习的成果即可。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又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既避免了教师传统单调地讲解,也为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深度地推进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笔者在执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在作为第一环节的交流展示中设计了三个有助于知人论世的问题:
1.从标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王昌龄为何被贬谪?
3.龙标在何处?
当然,写作背景不一定都放在一节课的开头进行交流展示,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笔者在执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在“抓词眼,明内容”环节之后安排的是“论背景,察深意”环节,主问题是“拥有少年般豪情的苏轼,为何自称老夫呢?”学生只有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方能体察作者被贬谪后两鬓微霜却又壮志未酬,感到时之将暮的复杂心境。因此,把背景的展示放在这一环节是非常恰当有效的。
古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析时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二.品析体味——缘景明情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感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些明显带上主人公感彩的景或物,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以笔者执教的《登岳阳楼》为例,本环节是这样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的。
1.“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这些意象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合作探究后各抒己见:
生甲:首联“昔闻”“今上”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生乙: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生丙:颔联“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一派雄浑壮阔的***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生丁:颔联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礼赞,抒发了身世飘零之感。
生戊:颈联从“亲朋无一字”可以看出,作者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生己:从“老病有孤舟”一句可以体会,杜甫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漂泊、孤独、落寞之感。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著名学者郑临川先生说诗词“非吟诵无以见其妙”,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抑扬顿挫地诵读,把诗的语言转化成为有声的***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学生渐入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三.激疑探究——赏意悟理
学贵有疑,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教学问答,不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拥有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释疑”这个环节,侧重于学生互相答疑,通过讨论合作解决疑难。笔者鼓励学生对古诗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再通过***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筛选,共同问题全班商议。教师也可适当的准备几个问题。笔者在执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学生针对本诗提出问题有:
1.作者为什么在众多景物中取杨花、子规来抒情,可以换成其他的景物吗?为什么?
2.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谁随风?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8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写作文,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其实,古代许多的文学大师都为我们留下经典诗词,有的写景,有的叙事,有的抒情,有的说理;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写作方法,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物喻人。边读经典边学着作文,一方面用经典美文滋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一方面用经典美文探索作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读经典学作文”正是根据古诗文的这些特点,将诵读古诗文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消化经典,提升能力,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陶冶情操,使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和想象,对写作的构思、表达方式与技巧,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文言文语言规律的掌握等多方面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即把古诗文作为作文练笔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读写结合,艺术嫁接”这一途径,运用古诗文的写法和技巧,对古典诗词进行再创作。其创作的前提必须建立在文本的解读上,忠实于文本。读经典学作文教材共收录写景诗12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或精美奇丽,或色彩斑斓,或浩瀚雄伟,或神奇静谧,让我们跟从大师学习写景的方法,尝试着解读文本。
一、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
作文源于生活,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具体,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认真观察,是写好景物的前提,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鼻、耳等感观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由远望到近观,勾勒出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江水的颜色与走向,把山的神奇与水的浩荡展现在我们眼前。“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用简笔写意般地展现出一幅斜月轻照的深夜***景,只见朦胧的斜月如水地照射着家家户户,没有灯火通明,没有人影幢幢,只有无声的庭院一半沉浸在银辉之中,另一半笼罩在暗夜的阴影中,此时北斗星和南斗星都横斜在空中,即将隐落,勾画出“月明星稀”的自然景象。“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作者调动了自己的感觉、听觉、视觉写出深夜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
二、大处着眼,描写壮阔场面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这是因为任何大的事物,都是由许多小事物聚合而成的:而任何小的东西,又都是大事物的“细胞”,都包含着大事物的成分。所以看问题要善于以小见大。拿这个道理运用到写作上,就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很多古典诗词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处,两岸青山相对,一江碧水夺路而去;远处,水天相接,一片白帆自日边而来,画面阔大深邃,瑰奇壮丽。“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水波静静地泛起微澜,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水天一色,多么宽广阔大的胸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开阔而丰美的诗意空间。
三、小处落笔,精绘动人细节
作文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感悟的、品味的、揣摩的、咀嚼的。因为在作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意思,但却说不出来,然而从学生的作文中却可以体现出来。生活中的一幕场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大师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的实例:“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望洞庭》),“湖”“月”两个很平凡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自然让人联想到水天一色。“二月初惊见草芽”,二月小草发芽本很平常,可是诗人却想到花儿依旧没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赋以雪花生命。“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府《春游湖》),燕子、桃花、春雨、断桥、柳阴、小舟,用“蘸”、“度”、“撑”串联起来,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写出了作者徜徉在春雨西湖中的惬意。
四、赤橙黄绿,描绘缤纷世界
缤纷的色彩,是生命活力的展现。诗人和画家都喜欢运用色彩表现生活。画家是直接用色彩表现在画纸或画布上,给人直观的美感:诗人则是通过对色彩的描写,烘托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提供更加丰富的想象余地,激发人的感情。古人作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彩,抒发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彩,寄寓了诗人伤感悲悯的情绪。
“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望天门山》)一个“青”字写出郁郁葱葱天门山的生机盎然:“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把湖水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青山凸显在如银的水中,突出月色之下洞庭湖的美;“白雪却嫌春色晚”(韩愈《春雪》),写出人们盼春的心情;“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虫声透过绿色的薄薄的窗纱,涌入诗人敏锐的耳鼓,使诗人更感受到盎然的、氤氲的春的信息;“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写出夏天绿荫遍野的特点;“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真州绝句》,色彩与声音相配,展现出一幅秀美的水乡***。“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雨后晚晴》),描绘出雪后晚晴银山披彩的胜景,给人以美的震撼:“要看银山拍天浪”(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银山般的排天巨浪,是何等的气势。
五、动静交错,渲染无尽韵味
古诗中有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使景物描写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机和韵味。《月夜》中“更深月色半人家”,银辉倾泻中的明亮与繁树掩映中的阴暗,衬出了月夜的静谧与安恬:
“虫声新透绿窗纱”,虫声稀疏而微弱,却声声入耳,声声动心,以动衬静人与物的融合,动与静的融合,绘画出勃勃生机的早春景色。
《春暮》中“绿阴冉冉遍天涯”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青草池塘处处蛙”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真州绝句》中“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静动结合,勾画了一幅色彩绚烂的江景和忙碌的鱼市。《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立,船尾跳鱼泼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六、虚实结合,增添生活情趣
实是具体的景象描绘,虚是意中景物,即眼见为实,心想为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睛》),蜂儿蝶儿翩翩舞是实写,春色本是无处不在的,作者却疑在邻家,写出这些小精灵飞往邻家的一种嫉妒,这是虚写,充满了情趣。“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白雪是实写,你看她穿树飞花,装点人间春色(虚写),富雪花以生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人站在前行的船头,遥向东望,兀立大江两岸的开门山跃入眼帘,这是写实,感觉到自己的船是从日边驶来,这是写意,碧水青山,红日白帆,交相辉映,凭添生趣。
七、比喻拟人,合理巧妙穿插
景物描写需要绘形,绘声,绘色,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到到,这就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大师们在古诗词创作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典范之笔。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9
然而,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不在对诗歌文本的理解上下工夫,答题时不得要领,频频失分。那么,怎样进行诗歌语言风格的辨识与理解呢?
这类试题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直白式
直白式即直接告诉考生相关诗歌的风格特征,要求考生结合原诗阐释分析。这类“风格术语”往往不太常见,故分析起来有难度。
例1 (2008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阐释、印证“新丽”,而“新丽”相对较生疏。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起拍“水是”“山是”两句,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参考答案:(1)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2)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词人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眉眼盈盈处”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二、隐含式
隐含式即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生结合原诗的风格特征作简要分析。
例2(2008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试题中的“诗风接近”是提示语,要耐心揣摩。处士,旧指有才德而不肯出来做官的人。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九日即重阳佳节,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赏菊、怀远的习俗。诗人从“惊秋老”起兴,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的是:它在抒写离情别绪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颇具老杜之风,情切意深,抒发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参考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三、综合式
综合式即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例3 (2009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文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背景资料: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五十九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预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
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解析:分析语言,就是分析遣词造句。就古典诗歌来说,一般有三个观察角度:一是表达是否含蓄,有没有“炼字”?是否有表现力很强的“诗眼”?是否有词语的活用?二是词句的语体风格,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否多用“语典”?词语的色彩感强不强?是否有词序的调整?三是看是否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比如托物言志等。从这些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下面这些特点――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浅显明快、辞藻华丽、质朴无华、委婉含蓄、简洁洗练、平中见奇、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叶梦得这首词,就会发现,遣词造句接近口语,朴实自然。
答题模式:特色(一两个词语,如:多用口语,质朴无华)+举例(一两处)+评析(如何传情达意)。
例4(2008年台湾地区指定科目考试国文科试题)阅读下列散曲,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
平生淡泊。鸡儿不见,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闲锅灶,任意烹。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一种烤饼),汆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直睡到日头高。(王磐《满庭芳》)
A.平声韵与仄声韵通押
B.采第三人称的叙述观点
C.情节着重煮鸡待客的细节描写
D.旨在宽慰童子勿因失鸡而自责
E.以诙谐的口吻塑造雅正蕴藉的曲风
解析:明代的王磐一生既不做官,也不求功名,他兼能琴棋书画和度曲,其人性情温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遇事不急不躁,为人非常风趣。有一次,他家唯一的一只雄鸡丢失了,书童气得叫骂不休。王磐心平气和地填了一首《满庭芳》,语言诙谐幽默。本题答案为A、D。B项错误是应为第一人称,从“倒省了我开东道”可知;C项错在细节描写,作者主要是描写闲散的生活,并非着意于煮鸡待客的细节描写;E项错在“雅正蕴藉”,“蕴藉”即含蓄,本曲虽见诙谐,但明白如话,风格即以通俗见意,并非“雅正蕴藉”。
总之,解答语言风格鉴赏题,考生可分两步走:
(1)结合语言特点,辨识界定风格;
(2)结合具体诗句,阐释风格。
这“两步走”可以说是两个关键点,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题干指向,或一步,或两步,不必拘泥;在界定风格时,可以概括或变通使用平时掌握的风格“术语”,但是不能乱贴标签。
牛刀小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篇10
?摇一、 景物描写类
中考导航
描绘画面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真题回顾
【宿迁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摇【注】 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陕西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方法攻略
一、 明确答题思路
1. 找出古诗词中的景物;2. 借助想象和联想,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画面。
二、 注意要点
1. 要正确理解诗词,抓准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景画面;
2. 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的意境。
3. 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二、 意境鉴赏类
中考导航
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在古诗词中含有作者情感的景物也称为意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对意境的鉴赏,主要有以下三个命题层面:
1. “是什么”即有哪种或哪些意象,意境?
2. “怎么样”意象,意境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3. “为什么”意象,意境的意义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回顾
【衡阳市】
浣溪沙
苏?摇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临沂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方法攻略
一、 明确答题思路
a、 描写诗词中的景物; b、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如:清冷寂静、雄浑壮阔、萧条冷落等c、 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 注意要点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构成了一种意境、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诗句中有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它们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杜牧这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三、 炼字类
中考导航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 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真题回顾
【佛山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下列各题。
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注释】 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摇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 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方法攻略
一、 明确答题思路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 注意要点
炼字类题型,我们首先要了解哪些类型的字词是平常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字词,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作用。
1. 抓动词,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古人在创作、欣赏诗歌,十分注意咀嚼字词。
2. 抓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 抓名词。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 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一句中共写了九种景物: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 将九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 如一个个特写镜头, 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4. 抓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 有时作定语用, 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欣赏时, 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 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四、 表达技巧类
中考导航
此类题型直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由于“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所以回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考查所给诗句。一般来说,不必面面俱到,应选取诗句最突出的一方面作答。如果题干中要求必须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方面来赏析,则应结合诗句来作相应的分析。
真题回顾
【济宁市】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盐城市】
登岳阳楼?摇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 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 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2) 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方法攻略
一、 明确答题思路
1. 指出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 结合诗句中具体词语作分析。
3. 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二、 注意要点
鉴赏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 而是分析体会其妙处, 也就是分析其表达效果, 体会其对塑造形象、 抒感、 体现主旨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对各种重要的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熟练掌握, 做到成竹在胸。
1. 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等。夸张: 突出本质特征, 放大观点感情, 强化爱憎是非, 美丑更加鲜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10篇